让学生走向自主学习

2024-05-13

让学生走向自主学习(精选十篇)

让学生走向自主学习 篇1

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确实面临很多困惑,也存在很多误区。比如:教语文变成了教语文教材;教学效率低,有效性差,少、慢、费;教师的大量讲解和学生的大量练习让学生讨厌阅读,等等。本书的作者通过大量研究资料,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直接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没有功效。也就是说,大部分老师花了大量时间,在课堂上教字词句、语法规则、语文知识、阅读方法,基本上是在浪费时间,远不如让学生自由阅读成绩突出。

下面,我就当前的阅读教学为何要让学生走向自由和自主,谈一些个人的理解与思考。

一、自由自主的阅读是一种重要的语言教育方式

自由自主的阅读是指纯粹因为想阅读而阅读,不需要写读书报告,也不用回答章节后的问题,若是不喜欢这本书了,也不必勉强读完它,这是让许多人着迷的阅读方式。其实,我们的课外阅读原本可以出现这样的阅读状态,但是因为学生的语数英等学科的课后作业较多,负担较重,几乎挤掉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致使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没有激发,习惯没有养成。再加上课外阅读尤其是家庭阅读的书籍没有数量上的保障,学生的课外阅读还停留在自发状态。

作者克拉生教授认为,自由自主的阅读是非常重要的语言教育方式,也是我们在学习母语、文学、外语时,经常缺乏的学习方式。虽然它本身无法造就最高阶段的语言能力,但却是达到语言流利水平的基石。若是少了它,则很难获得高阶段的语言能力。在这本书中,作者的主张是,其他刺激语言发展以及提升语文能力的方法都不如自由自主的阅读有效。

二、自由阅读教学比传统阅读教学更富有成效

作者克拉生教授把校内的自由阅读教学划分成三种方式:持续默读、自主选择阅读以及广泛阅读。所谓的持续默读,就是教师和学生每天都自由阅读一段时间,从5分钟到15分钟不等。所谓的自主选择阅读,就是在学生阅读完自己选择的读物以后,教师以座谈会的方式和学生讨论读了些什么。所谓的广泛阅读,就是学生需要对自己读的东西负一点点责任,如为所读的东西作一个总结或写一段读后感,等等。很明显,这三种方式的阅读教学要求在逐步提高,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首先要确保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

克拉生教授所说的传统阅读教学就是指教师给学生规定阅读内容,然后直接针对语法、词汇、阅读理解力与拼写能力等语文教学目标组织教学。

通过实验发现,在半年内,自由阅读教学的效果与传统阅读教学相当,甚至更好。半年到一年以后,自由阅读的效果开始好于传统阅读方式。经过一年以上的实验,自由阅读的成效越来越明显,并明显开始优于传统阅读。由此可见,校内自由阅读教学对增进学生的词汇、语法、写作、口语、听力等能力都有帮助,比传统阅读教学更富有成效。

其实,从师生投入时间和精力的角度来看,校内自由阅读教学中师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要明显少于传统阅读教学,而且师生也更欢迎自由阅读教学,对教师来说备课可以更简约,对学生来说学习可以更自由。也就是说,校内自由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比传统阅读教学更高,是一条走向轻负担高质量的阅读教学的重要途径。

三、暑期自主选择阅读大大提高了学生阅读能力

克拉生教授介绍了一个案例:为期六个星期的“自主选择阅读活动”对200名六年级学生的影响。这些学生因为英语阅读能力低下而必须参加暑期的补习课程,其中约百分之三十的学生英文能力非常有限。他们每天要上4小时的课,2小时是自主选择阅读(阅读后讨论读了些什么),其中包括25分钟是在学校图书馆阅读。对照组的学生在暑期上的是标准的学习课程。

六个星期的暑期课程下来,学生在阅读理解测验中取得的成绩以及词汇上的进步相当于平时五个月的学习效果,对照组的学生反倒退步了。在阅读理解测验上,实验班学生的进步足足相当于平时学习一年以上的效果,不过在词汇量的增长上,则与对照组的学生差不多。

让语言能力欠缺的学生去暑期学校,积极开展自主选择阅读活动来提高阅读能力,是最近流行的学习方式。与大多数的方案相比,自主选择阅读方式比起强调反复练习的教学方式更能让学生快乐学习,也更有效。从中基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在大量自主自由的阅读活动中得到培养和提高。当然,在自主自由的阅读活动中,如果还能够整理出一些自己新学到的好词佳句,也许在语汇积累方面能够取得更大成绩。

四、自由自主阅读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成正比

调查表明,自称阅读比较多的人,通常也读得比较好,而且写作方式也比较成熟。专家对32个国家阅读能力非常优异的9岁学生进行研究,发现当学生家中的书籍数量以及其他背景变量被控制了以后,在150个可能预测阅读成绩的变量中,自由阅读占据着第二的位置。学生在学校阅读较多的书籍,则他们的阅读能力会较好。第三个重要的预测变量是在课堂内的阅读时间。

专家调查还发现在暑假中学生读的书越多,则阅读理解力的进步就越大。专家计算出暑假中阅读一本书大约相当于增加了0.03个阅读理解力的标准差,因此阅读五本书则相当于增加0.15个标准差。如果阅读力的增加可以如此累计,那么若是每个暑假都如此阅读,即使只有中等的额外阅读量,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影响也会非常显著。

研究也显示:阅读量与拼写能力相关,自由阅读与写作能力间有正向的关系。另外,学习第二语言以及学习外语的研究指出,阅读多的人在各种测验中的表现都比较好。阅读第二语言的读物越多,则该语言的写作能力也越强。自由阅读时间的长短也是非常好的成绩预测变量。自称花较多时间在课外阅读、自由阅读和读书上的考生,成绩都比较高。比较有趣的发现是,花在课外写作上的时间长短并不能有效预测测验的成绩。

种种研究表明,无论是学习母语还是第二语言,自主自由阅读可以明显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对提高写作能力的帮助也非常大。提高阅读能力的最好办法是多增加学生自由自主的阅读量和阅读时间,同样提高写作能力的最好办法不是简单增加写作的数量,而是首先增加自由自主的阅读。阅读是内化作品的语言和思想,写作是外化自己的思想和语言。如果没有丰富的高品质的内化作品语言和思想的营养,就不会有自由的高质量的外化自己思想和语言的修养。所以不注重阅读的写作是缺少根基的,也是低质低效的。

五、自由自主阅读可以培养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积累能力

阅读后测验的研究也提供了证据说明阅读的力量。在这种测验中,受试者被要求读一小段含有不熟悉单词的文章,但事前并未告知他们将读到这些词,他们同时也不知道读完以后要接受词汇或拼写方面的测验,不过研究人员鼓励他们尽量读懂文章的含义。当受试者读完文章后,会测验他们是否了解部分或全部文章中出现的生词,或是测验他们对这些词的拼写能力有没有改进。因此,阅读后的测验研究是探讨“附带性”的学习的研究。

专家总结研究结果后指出:当学生从文章中读到一个不熟悉的词时,通常“确实会增加一点对于该词的知识”。我们汉语教学中“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阅读经验很好地解释了其中的原因。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不仅是正确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而且也为在自由自主阅读中掌握大量新的词汇提供了方法上的保障。

研究表明,无论是母语学习还是第二语言学习,都可以从阅读中理解并积累词汇。专家以《动物庄园》中的生词测验两组成人学生,第一组受试者以背诵方式来记忆这些生词,第二组则是阅读《动物庄园》这本书。背完单词和读完书一周后的测验结果是背诵组的表现较佳,但是三周后再测,两组受试者的表现已无分别。在前后两次测验时间内,背诵组的人忘掉了很多生词,阅读组的人分数反而增加了。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很明显,与其他方式相比,文章的情景脉络给了读者更好的线索来了解生词的意义。而且研究结果也指出,大多数读物的文章脉络都对理解生词有帮助。由此可见,在词语积累方面,背诵记忆法短期内效果比较明显,但是这样的记忆更多的是临时的强制性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率比较高;而阅读记忆法一开始虽然词语记忆效果没有背诵记忆法好,但是因为是在阅读的语境中理解并记忆的,所以遗忘率比较低。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帮助学生积累语汇的最佳办法,应该是通过大量的自主自由的阅读来实施,而不是通过大量的机械重复的抄写词语来挤占宝贵的自由自主的阅读时间。

让学生自主学习 篇2

东胜纺小 刘秀琴

随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不断深化,“必须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必须关注学生的发展”。这些观点已成为教师不争的共识。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不断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呢?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强化预习环节,充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条必由之路。

一. 提出恰当的预习要求。

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首先把“读、划、查、标、思、搜、疑”七个字作为预习的基本要求。读,即读通课文:划,指划出生字、生词及重点句段:查,指查工:具书(字典等)知字义词义:标,指标出一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思,指思考课后有关内容(思考题):搜,指搜集有关课外资料:疑,指预习课文后提出不明白的问题,以备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们交流。

二、交给明确的预习方法。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决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而是要扎扎实实的交给学生明确的预习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预习效果。如能持之以恒,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大大提高。

1.读书法。这是预习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预习应当以读书为核心,因为读是搜索材料,发现疑难以及回答问题的前提条件。此外中高年级还要重视加强默读的指导,让学生在默读中学会静静的思考,使学生心有所想,情有所悟,与此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读书习惯。

2.批注法。要引导学生将不懂的问题,当时的想法、感受及时的批注在课本的空白处,在讲读课文时教师组织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能讨论明白则已,讨论不明白的再请教教师,这样学生听起讲来会更加积极主动,因此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圈划法。让学生在预习时学会划出生字生词、重点句段或能帮助理解课文内容的地方。有疑问的方也可圈划出来,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做出标记,以备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

4.互助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取互相结合的方法共同解决预习中的问题。这样有利于对差生进行帮助,进一步调动差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教学要面向全体的教育原则。

5.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课内预习时可引导学生先自主预习,对于不懂的问题自愿结合小组共同讨论,鼓励学生在认真听取他人意见的基础上,敢于发表独立见解,力争求同存异。

6.示范法。在起始阶段学生往往不会预习,就需要教师组织课内预习,以作示范。教师可把预习的要求告诉学生,并把设计这样预习要求的原因明确告诉学生,这样让学生能领会预习的目的性和规律性。长此以往.学生掌握了预习的方法和规律。预习环节就可以逐渐由课内移向课外,把宝贵的四十分钟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预习成果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主动探索,自由驰聘。

7。质疑法。“提出-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预习中充分寻找有疑问的地方,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课文。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预习中多提几个为什么?当然在起始阶段还需要教师耐心的加以指导。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质疑;从关键词句处质疑;从插图中质疑: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处质疑。

8.作业法。在学新课之前可以把预习要求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在实施过程中要突出重点,尽量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教师要针对具体课文的特点布置出形式多样的开放性的预习作业,为学生在课上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9、搜集法。随着《新大纲》《二十一世纪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在课文教学中形成课内外练习、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开放式格局己势如破竹。因此,在预习中教师一定要根据教材特点,恰当安排一些让学生搜集课外资料的的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学生带着课外收集的资料在课堂上就会有一种跃跃欲试、不吐不快的强烈表现欲,而这一切;不正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最佳体现吗? ’

三. 强化预习的检查与评价。

为使预习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应当及时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并及时做出恰当的评价,激发学生预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预习检查的方式可以灵活掌握,既可在课内通过提问检查,亦可抽看学生的预习笔记:既可在讲课过程中进行反馈,亦可放在组内进行互相监督检查。总之不能只布置预习任务而不了了之。为进一步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在检查同时还要对学生预习的情况做出恰当的评价。对那些完成预习任务出色的同学应及时给予精神或物质方面的奖励。从而达到以评价促预习,以评价增效果,以评价导习惯的最终目的。

四. 分层次确定预习目标。

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参差不齐的。因此在确定预习目标时就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有针对性的来确定,从而实现因材施教,各尽所能的教育教学原则。同时最大限度的激发各个层面的学生参与预习的热情,保证预习的整体效果。

. 总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旦学生掌握了预习的方法,养成了课前预习的习惯,具备了-定的自学能力,那么学生就真正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语文课堂教学中“满堂灌”、“无人发言”的现象就会不令而止。而“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发现式”教学就会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因此预习环节绝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细枝末节,实在是-个应当特别重视和强化的教学环节,乃至于可以说:抓住了预习环节就等于抓住了自主学习的法宝, 就等于抓住了提高小语教学质量的关键!

.1.10

如何让学生走向新型的学习方式 篇3

关键词 学习方式 操作手段 思考

教育改革的钟声猛敲不止……课程改革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新型的教育理念指引下,教学中学习方式的改变成了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教学的实质就是要使学生在良好合适的学习方式下被塑造为最优化的全新自我。如何帮助学生确立新型的学习方式呢?以下呈上微薄思路,以供借鉴:

一、认清新型学习方式的实质、意义

新型学习方式不是指某一具体的方式或几种方式的总和,从本质上讲,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为上位的东西,二者类似于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相对灵活。学习方式包括相应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更具有战略性意义。

二、在传统学习方式的基础上提升新型的学习方式

现有学习方式的转变离不开对传统学习方式的认同与发展,不能全盘否定,亦不可因循守旧,必须大胆破例,有所创新。

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等方面,使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销蚀,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个性和创新思维的形成,使学生陷入了僵硬死板的怪圈,难以散发生机活力。

的确,转变学习方式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工作,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控制力量,而是发自内心的精神解放运动。基于此,学习方式改革提倡以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

三、确立新型学习方式的具体操作手段

(一)肯定、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才会有满腔的学习热情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学习动力。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兴趣有直接或间接之分,直接兴趣指向过程本身,间接兴趣指向活动结果,学生有了主动学习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常常事半功倍,收效明显。因此,只有充分肯定学生的主动兴趣,学生的学习目标期望值才会“花好月圆”,学习便会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

(二)让学生拥有独立自主的空间

一直以来,由于对教学双边关系的认识不到位,使得教学脱节,教的目标指向与学生的期望目标之间裂痕过大,教师不顾学生的学习实际和个体差异,勉强甚至强制性地把自己的思考方法和习惯经验灌输给学生,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性,在很大程度上学生失去了其应有的自由,给孩子们自信,给孩子们空间,给孩子们个性,这是新型学习理念代表学生的呼吁与呐喊!没有独立个性的学生不算是优秀的学生,那些因循守旧,循规蹈矩的教育产品迟早有一天会被社会所抛弃,奔波于教育战线上的同胞们,让我们共同来为孩子们的健康顺利成长作出以下承诺:

1.还孩子们活动的自由与空间。在沉重的学习负担面前,孩子们忧心忡忡,即使是难得的课间休息时间也是担惊受怕,孩子们身心皆憔悴,还谈何发展创新,成为国家的栋梁?孩子们的自由活动被繁重的教学任务占据了,应该还给他们。

2.给孩子们思考的空间。创新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依托于人的想象思维和个体特性的自主释放,不承认孩子们独立的思考空间,一切由教师包办代替拒绝引导孩子们训练系统思维,回避激发学生放飞理想的翅膀,学生怎么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闪光的思想精华?作为帮助学生成长的老师,应多给孩子们自由思考的空间。

3.让孩子们都来表现。表现是孩子们展示个性的舞台,走向创新的舞台,只有表现,教育产品才会丰富多彩,教育市场才会奇葩竞放。教师应该对孩子们的积极表现加以重视,并给予赞赏、表扬和肯定,切忌批评打击,挫伤其充满美妙设想的心灵。这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和宽宏大量的品行修养。

4.让孩子们的独特性永放光芒。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具有独特的个性,这恰恰是那些发明创造者所具有的共同品质,人云亦云、盲目崇拜、顺风扛旗的学习优胜者往往不能成为独立的创新者,这意味着我们提倡转变学习方式,宜尊重每个人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

四、带领学生走进实践,亲自体验

体验是指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情感意识。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经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只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体验性是新型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在实际学习活动中,它表现为:

(一)强调身体性参与。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脑子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嘴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用自己心灵去感悟。这既是理解知识的需要,又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二)重视直接经验。从课程上讲,就是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地,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

(三)设置问题、引发思考。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实质是: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注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创造力的源泉又是:质疑、设问和思考。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只是学习开始的“前言”,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有问题的存在以至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常常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逐渐成长进步。可见,设置合理有效的问题,能帮助学生找到良好的学习方式。

总之,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行列中和学生一道面对自然和社会,以一种学习求实的态度来不断找寻有益于人的灵性释放的新型学习方式。这样才不至于愧对“人本”理念价值取向。

作者简介:

激发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走向成功 篇4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激发学习兴趣

七年级学生一进初中感到很新奇, 新的学校, 新的同学, 拿到新的数学课本, 也会感觉很有意思、特有趣味, 于是想学好数学的欲望越发迫切。因此, 在开学伊始, 教师要多花费时间, 下大气力,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让学生对你及你的学科———数学, 产生浓厚的兴趣。和谐的师生关系, 是产生情感期待效应的催化剂, 它会使每个参与的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期待, 而且师生关系和谐度越高, 情感期待越明显, 学好数学热望度越大, 继而越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感人心者先乎于情”, 每一节课, 教师力争都要做到“满腔热情”, 让学生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中受到激励, 感到期盼, 从而产生振奋, 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在关心他们, 爱护他们, 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亲近感。老师要热爱关心每一个学生, 尊重学生, 用自己的眼神、动作、语调表达对学生的关注, 对孩子的鼓励, 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看着我、期待我”“我一定不要辜负老师”。处于这样氛围之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想而知了。本着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 持续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是全面提高初一学生的素质和各方面能力的一个好方法。

二、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 让学生参与,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可以孕育愿望, 可以滋生动力。新版教材除了抓住了学生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 及七年级学生生理特点、情绪特点外, 尤其注重每节课的引入环节, 注重从实际问题入手, 从学生身边事入手, 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动手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通过师生互动, 相互交流, 相互理解, 达成共识, 把数学问题置于适当的情境之中, 会使抽象的问题简单化, 使深奥的问题浅显化。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通过生生互动, 相互沟通, 相互启发, 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与理念, 求得新的发展, 从而达到共享、共进、共同发展, 继而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看来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 会使学生的兴趣盎然, 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三、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 渲染数学教学气氛

在“指导教法, 渗透学法”的思想指导下, 初中数学教学要让学生正确参与实践操作, 这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而且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新课程理念下,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正确参与实践操作, 会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思维, 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 帮助他们学好有关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 我把班级学生自发分成十二个小组, 让学生选出每组师傅和大师傅, 请他们做我的助手, 一道分析问题、并代替老师解答组内学友的所有问题。同时, 评出研讨优胜组。每两天选出进步的学友和表现最佳的师傅;每周一大选, 选出本周最具实力的师傅和最有潜力的学友, 进行通报表扬。通过竞争、展示、表扬等机制, 既规范了学生的解题步骤, 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使他们行为习惯有很大改善, 同时在参与活动中, 学生认识“自我”, 在进步中看到自己的“价值”, 这样不断超越, 会产生持续兴趣和求知欲。

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感受 篇5

一、培养信心——提高学习效率的基本因素

自信心与自学能力紧密相关,两者是一对循环体,互相促进,其中自信心又是内驱力。很多学生学不好,或是不想学,最根本问题并不是基础差,而是丧失学习的兴趣,没有自信,导致学生厌学。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自信,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基本因素。在教学中,我注意结合新教材的编写特点,即新教材的形式上首先给学生一种视觉新理念的体验——每一章的章头图都结合了日常生活的特点,反映了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以及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让学生首先感受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同时利用新教材想一想、做一做、议一议,在每个学生独立思考,动手亲历的基础上,互相探讨、启迪、争论,通过学生自己的能力,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思维逐渐由定势思维转向发散思维,提高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使学生学到有用的,需要的数学,逐步形成合适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以数学的思维思考解疑。我在布置学生预习的过程中都特别重视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如七年级的第一章在上图形的展开与折叠前,布置学生各做一个正方体,比一比谁做的合理,学生自然在动手中发现问题,而完成任务也就对课程有了了解。在相互间比一比,议一议怎样制作合理的正方体的思路中,知识掌握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

二、课前预习——提高听课效率的先决条件

预习是提高自学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预习是学习新知识的起始环节,有效的预习,可以保证听课的质量,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长期坚持就能更快的发现问题抓住问题的本质。我校提倡学生一定要做到课前预习。

一般地说,预习的步骤可分为:

1、感知教材。预习数学时,主要是由“粗”到“细”,先将内容粗看一遍,对这节课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温习旧知。新旧知识间有必然的联系,学习新知必须以旧知为基础。预习应针对性的复习巩固和补习有关的旧知识,并自觉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系统掌握,提高预习的质量。新教材特别强调知识的螺旋上升,同样的问题在不同学段就有不同的要求,在预习的过程中,对涉及到以前学过的,进行及时的复习,并适时归纳,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3、挖掘疑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预习的目的之一是带着问题上课,提高听课的针对性和积极性。因此,预习要善于找出自己的疑难问题,进而初步把握重点。自觉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作一番思考,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之举。

4、尝试练习。预习了新知后,应主动选择一些习题练,练作为验证预习效果和对新知领会掌握的程度的检验。应该注意的是不做有难度的习题,以书本上课后练习为重点。尝试练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自我检测,一方面巩固预习效果,另一方面也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培养自学能力,促进成绩的提高。如有的习题做不出来,可再预习或留待上课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应强调的是发扬勤学苦练的精神,消除“怕”字当头的思想。只有学中有练,练中有学,才能运用所学。

三、课堂先学——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阶段

所谓课堂先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通常是15分钟,也可根据内容的难易,适当调整),对课本进行自学。

1、必须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教学任务),让学生知道学什么,达到什么要求。通常我是根据课本内容设置预习提纲,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带着问题预习,作到心中有数。

2、教给学生自学方法,让学生知道怎么学。

3、合理创设问题情境。平时我一般要求学生在预、复习时作些笔记,把自己认为是重点疑问摘录下来,尤其是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学生,让他们在课堂学习交流中先发表看法,提出问题。小结时侧重从“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让学生把学习知识与个人的情感体验结合起来。而我自己则十分注意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的问题情境,制造悬念,启发思考,从而使他们提出问题。

四、教师点拨——提高学习效率的最佳时机

这一阶段,是一节课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也是学生注意力相对比较集中的一个阶段,教师可根据对教材的整体把握,以及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教学内容的要求对知识点做进一步的评讲与升华; 对重点内容精心点拨;

学生的自学只是一个前提,当学生对一节课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后,教师根据课标的要求、对教材的理解,对本节课的内容做重点讲解。对学生的提问积极评价。

学生在自学阶段必然会有各种不同的问题,对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属于共性问题的,可利用点评时间给予共同解答,对个别问题教师可利用巡视的时间给与个别辅导。需要注意的是,对学生的不同类型的提问,即使是再简单的提问,教师都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解答或评价。因为学生本身有个体之间的差别,水平不一,学生表达不清,或提出的问题简单,甚至不着边际时切不可粗暴阻止,应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因为教师都知道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也可要和学生一起分析,并发动学生共同讨论,既可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五、当堂训练——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保证

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 篇6

关键词:化学教学;学习兴趣;自主学习

新课程的实施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活力,给化学课程注入了新的生机,为化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作为化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当地让学生放飞思维和想象的空间,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自主、富有个性地学习,将有利于促进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的发展。激发学习兴趣,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自主、有个性地学习,就是在学习中体现个人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手段等进行学习。下面谈谈我在化学教学中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自主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将会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在教学中应多费心思进行教学情境的设计,拉近学习内容和生活实际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活泼的课堂气氛中愉快、自主地进行学习。例如,我在《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过程中,先出示一幅图,图中画了一个人戴着防毒面具在一条街上走着。然后要求学生说说图意,再进一步说说为什么这么做?随后,我介绍空气的有关资料,让学生知道空气对于我们是多么重要,我们应该保护它们,防止空气受到污染。这时,我再顺勢引导:“那我们应怎样保护空气呢?你还知道哪些保护空气的措施呢?”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课后自主地搜集有关的资料,然后同学之间说说自己知道的有关保护空气的方法措施,并采取怎样的措施防止空气污染。

二、尊重个人的体验,激发个性情感

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应尊重学生个人的体验,尊重个人的意见,不能将自己的感受、体验强加于学生的身上。因为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感受,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统一一个唯一的答案,就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扼杀他们探究的精神。因此,只要无原则性错误,我们都要尽可能给予尊重,从而激发学生个性情感的发展。例如,在学习《水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时,我向学生提问:“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在今后的生活中你将如何节约用水?”我这样一提问,有这方面生活经历的同学可来劲了,纷纷发表他们的意见,有说用淘米水来浇花,有说用洗脚水冲厕所的,只要他们说得有根有据,有条有理,我都给予肯定,给予鼓励。

三、选择自主的学习方式

在辅导课上,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去读、去说、去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和学习中感知、感悟。例如,在阅读一些化学资料时,我让学生按自己认为恰当的方式,配合自己觉得合理的方法,自由地进行阅读。在问题讨论时,让学生喜欢找谁说就找谁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在学习有关内容时,想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学。例如,在学《燃烧和灭火》这节内容时,我让学生自学,自己喜欢自学哪部分就自学哪部分,可以用读、写、查资料、找同学讨论、做试验等方法进行学习。这样,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想象的空间就更广阔了,能在乐中学到知识。

四、分组合作进行自主学习

合作与交流是每个中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合作学习使每个学生在小组共同努力、互相帮助中以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在小组探究试验中,力求人人参与,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公平参与的机会,这就改变了传统的实验教学教师唱主角,学生被牵着鼻子走的实验模式。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是作为探究过程的组织者、设计者、参与者、评价者,起组织、引导、点拨的作用,学生则是实验活动的主角,他们通过动手、合作、交流、评议等活动,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五、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学自评

对于学生的意见,不能只由老师一人评价,如果把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动脑的积极性将会大大提高。例如,在学习《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时,我让学生说说可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有哪些?其余学生认真倾听,想想该同学所说的新能源哪些好,哪些不够好,为什么?如果不够好,应怎样改进才更好。这样,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自评,气氛非常活跃,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创新能力。

总之,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适当地“自由”,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发现者、探究者,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作者单位 陕西省勉县第五中学)

让学生走向自主学习 篇7

内容分析:学生的学习重点与困难在哪里?

《图形的旋转》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中的内容, 属新课标“图形与几何”中有关图形运动的一项教学任务, 目的是让学生探究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的旋转运动, 掌握旋转的基本要素, 发现图形旋转的规律。

据此, 笔者确定了这部分的教学目标:一是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顺时针、逆时针方向, 初步体会图形旋转的基本要素。二是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 引导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平面图形绕一点旋转90度后的图形, 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三是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 感受数学的美,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旋转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并不鲜见。但是对于学生来说, 运用数学语言对旋转现象进行描述与交流尚属初次。其学习重点与困难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 要运用数学语言准确表达图形旋转的情况, 学生对旋转的中心、方向、角度这三个要素的掌握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 学习与运用旋转的三个要素, 认识与描述图形的旋转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当然, 对于图形旋转的探究, 学生还处在初级阶段, 在内容上, 只要求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绘出简单的平面图形绕一点旋转90度的图形并表达清楚, 为后续的图形运动探究打下基础即可。

第二, 关于对图形运动的学习,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会辨别物体的平移与旋转运动, 但运用数学语言定性定量描述物体是怎样旋转的还有一定的难度, 需要进行系统的学习与积极的实践。学习的要求提升了, 自然带给学生一定的学习难度。另外, 本节教学内容中旋转的图形是长方形、三角形等一些基本的几何图形, 它们由几条线段围成, 具有平面的特征。在旋转时, 图形平面上的每条边以及在面上的每个点, 旋转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对这些围成一个面的基本图形旋转的研究, 远比一条线段的旋转要复杂得多。因此, 图形在旋转时, 它的面与边在旋转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变化, 值得学生关注, 这对他们深入理解与掌握图形的旋转知识有着重要作用。

第三, 从学习形式上看, 图形的旋转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习内容, 需要学生在操作中获得图形旋转的感性认知, 进而上升为对图形旋转的理性认识。怎样放手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体验、感悟、归纳并得到图形旋转的认识?只有通过教学组织提供给学生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和充分交流展示的平台, 才能引领学生走向图形旋转的深刻认识。

第四, 图形的旋转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而提供给学生学习的教材是静态的。怎样让静态的学习材料生动起来, 这又成为顺利学习本节内容的困难所在。因此, 充分利用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 在自主学习任务单的驱动下, 辅以教师前期制作的微视频, 可以把静态的学习材料生动形象地演绎出来, 帮助学生理解图形旋转的要素及操作要领, 从而有效排除学习上存在的困难。

设计思路:教师如何统筹课前与课中的学习任务?

首先, 对于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能掌握的内容, 教师要充分放手让学生在课前自学。这节课中, 笔者把旋转的三个要素以及静态的图示表达动态的旋转等这些重点内容放在课前,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任务单的引领下, 通过动手实践操作与观看微视频相结合, 进行自主学习, 能解决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数学语言交流与表达图形旋转的障碍, 从而为其在课堂上进一步深入探究打好基础。

其次, 教师要把学生需要在其帮助以及同伴合作探究下, 才能发现的一些数学知识放在课中学习。因此在这节课中, 把对简单平面图形上不同边的旋转情况的探究放在课堂上, 既有利于学生通过同伴协作达到深度学习, 也便于教师在现场对学有困惑的学生给予一对一的针对性指导。

再次, 教师要把学生运用图形旋转的知识、创造性的开发设计等放在课中交流, 以满足学生创造的愿望, 有利于激发他们创造的热情。课中的交流展示平台, 能增强有价值信息之间的碰撞, 让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深度、学有价值。

课前学习: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驱动力是什么?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深度学习, 有效的课前自主学习是基础。怎样提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从而保证课堂学习质量呢?在课前学习中, 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

1.目标驱动、方法助力

根据学生课前与课中学习任务的分配, 笔者为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明确如下三个达成目标:①通过长方形纸、纸条的旋转, 了解图形旋转的三个要素:中心、方向、角度。②观察钟面上的针转动方向, 操作纸条进行旋转, 认识顺时针、逆时针两种不同的旋转方向。③根据图示上的虚线与实线, 说出图形旋转的方向, 找到能够很快判断图形旋转角度的一条边, 用虚线和实线把它前后的位置描一描。同时, 提供了观察思考、对比分析、猜想验证、动手操作四个方面学习方法的建议。

目标给了学生课前学习的具体指引, 虽然学习还没有开始, 但学生已经做到心中有数, 思路清、动力足、方向明。可见, 实施翻转课堂后, 教师的作用不是淡化了, 而是更重要了。

2.问题驱动、操作实践

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围绕着几个需要学习研究的问题展开:①什么是图形旋转的中心?②什么是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③怎样让纸条绕着中心旋转90度?④怎样从图示判断图形旋转的方向和角度?

前三个问题指向对旋转图形的三个要素的学习研究, 最后一个问题指向用静态图示方法表示图形动态旋转的学习研究。学生借助参与式体验的具体实践, 能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在操作、体验、感悟中学习掌握图形旋转的基础知识, 为课上展开深入探究埋下伏笔。

3.资源驱动、互动交流

如何让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变得生动丰富起来, 让学生学得省时省力, 又达到高效自主学习效果, 这是摆在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实践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在没有教师在身边释疑解惑的情况下, 丰富的学习资源能为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提供帮助, 这是提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效果的关键。因此, 笔者为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具体如下:

①一份自主学习任务单 (附后) ,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任务单了解课前学习的目标、方法、任务等, 明确课前要做什么, 达到什么要求。

②提供学生动手操作实践的学具, 如方格纸、长方形纸片、纸条以及工字钉等, 让学生在规范有效操作的帮助下, 理解问题实质。

③录制配套的教学微视频, 以便学生观看时, 可以根据个人需要实现暂停、重复等观看要求, 教师则跨越时空限制, 成为每位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帮助者。

④提供问题导向的学习任务, 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 从教材例题示范讲解、重点知识提示、尝试练习等方面帮助学生自学, 巩固自学成果, 深化对问题的理解。

⑤一个互动交流的途径。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任务单后面撰写课前自主学习内容的困惑和建议, 与教师沟通学习信息, 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素材。在自主学习任务单上, 课堂学习形式预告也能让学生对将要进行的课堂学习有一个提前预知, 做好充分的学习准备。互动让翻转教学更加人性化。

课堂探究:学生经历一个怎样的探索过程?

学生有了一定的课前学习基础, 课堂上还要学什么?怎样学?这无疑又是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要解决的一个实质性问题。课堂探究的质量建立在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既不能降低要求, 重复课前所学, 让课堂学习变成“炒冷饭”, 又不能要求过高, 脱离学生实际, 让课堂学习变成少数尖子生的“舞台”。为此, 笔者设计了如下课堂教学环节, 让学生经历一个再发现的探索过程。

1.检测评价

(1) 画一画

转盘上指针绕着中心, 按逆时针方向, 旋转90度。画出指针现在的位置。

转盘上指针绕着中心, 按顺时针方向, 旋转90度。画出指针现在的位置。

(2) 选一选

如图1所示, 三角形旋转时, 在合适选项前的□中打“√”。

绕着的中心:□ A点;□ B点;□ C点。

旋转的方向:□ 顺时针;□逆时针。

旋转的角度:□ 90度;□ 180度。

设计意图:通过画一画、选一选操作, 检测学生课前学习情况, 既能复习巩固学生课前所学的关于图形旋转的知识, 又能了解学生课前学习上还存在的问题, 有助于教师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学习起点, 为顺利地展开进一步学习探索提供基础。

完成检测之后, 学生通过对一对、议一议、改一改等方式开展合作评价, 既能提升认知水平, 又能养成同伴互助、共同生活的好习惯。

2.进阶游戏

①线段绕着中心旋转:在四组旋转的线段 (如图2) 中, 小组中的一位学生选择其中的一组, 说出它旋转的中心、方向、角度, 其他学生边听, 边想, 边猜, 同时用手指出所选的那一组序号。

②长方形绕着中心旋转:将上述四组旋转的图形, 由线段换成长方形, 继续让学生进行猜图游戏。

③对比发现:由线段变成长方形, 旋转的方向、角度辨别难度增加, 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设计意图: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方式, 激发其学习兴趣, 同时, 进行进阶练习, 让学生经历有梯度的不同的游戏, 能提升学生语言表述图形旋转的难度, 使其在对比中感受到对图形不同边旋转研究的价值, 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愿望。

3.探索发现

①小组合作操作:在方格纸上, 把每个图形绕着一个点顺时针旋转90度, 然后观察描粗线的那一条边旋转前后位置的变化。

②辨别:观察描粗线的边, 哪些旋转的情况容易辨别图形旋转的方向和角度?

③小结:先在小组里议一议发现图形旋转时几条边的不同情况, 再在全班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让学生经历探究图形不同的边旋转时产生不同情况的过程, 从而突破学习图形由面到线、再由线到面识别旋转的难点。

4.交流展示

运用今天学习掌握的图形旋转方法, 在方格纸上为学校设计一个花坛。

设计意图:学生运用图形旋转的知识进行设计, 满足他们动手创新的心愿, 并且运用不同的线条与色彩能使图形的旋转更加丰富、生动, 让学生学习的内容活起来, 也能为装点校园生活服务。

5.走进生活

拓宽学生的视野, 让其了解图形旋转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并分享自己学习探究的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发现生活中图形旋转的应用, 提升图形旋转的学习价值, 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探究的热情, 为今后深入学习图形的运用知识打好基础。

课后反思:学生怎样自觉地走向深度学习?

实践证明, 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是引领学生自觉走向深度学习的一种有效教学形式。它能有效释放学生自主学习动力, 激发他们创造学习的热情, 使他们对图形旋转的实质掌握扎实、运用充分。

1.自主, 助力学生发现知识、掌握知识

翻转了的课前自主学习是一个个性化学习的过程。学生在达成目标和学习任务的指引下, 运用丰富的学习资源, 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进度, 自主学习图形旋转的基本要素以及在平面图形中表示旋转的方法, 达成学习目标。

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还原了学习的本来面目, 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通过问题设计, 把原来需要教师苦口婆心地去教的过程, 变成学生可以自己发现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 释放了自主学习的空间, 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学习力, 增强了他们的学习成就感体验。这无疑是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的一大亮点。

2.探究, 实现学生亲历的创造过程

课上进行的探究学习, 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再发现的过程, 使得学习过程成为一种有趣的探究过程。在课堂教学中, 关于从图形的哪条边上更容易获知整个图形旋转的方向、角度这一知识, 完全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发现的。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走下讲坛, 成为学生学习背后的欣赏者, 只在必要的时候, 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智慧, 使学生成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由此可见, 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既能充分尊重学习主体, 又能让教师善于问题引导, 使学生在创造的过程中获得学习成就感。

3.协作, 形成学生共享的学习方式

协作使得学生的学习变得有意义。在协作式的小组学习中, 学生共享共进, 解决了许多单靠个体学习可能解决不了的问题。在课堂学习中, 学生对长方形、直角梯形、直角三角形三个图形的每条不同的边的旋转情况进行了观察, 然后每个小组分别探索不同的图形旋转的情况, 再进行集体交流分享, 最后达成对图形的旋转特点的共识, 探索的结果殊途同归。这不仅能充分发挥各个小组在探究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还能对不同小组探索的结果进行相互验证, 归纳小结, 从而得出图形旋转的共性特征。

4.展示, 实现学生分享的交流愿望

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不是凸显教师精彩与巧妙的讲解, 而是把交流展示的舞台让位给学生, 让学生的表现在课堂上得以充分出彩。在课堂学习中, 运用所学的图形旋转知识, 为学校设计一个花坛能让每位学生有充分动手创造实践的机会, 展示图形旋转所带来的神奇与美丽, 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 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 提升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 让学生带着图形旋转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旋转的妙用, 去感受自然与社会中旋转运用的奥秘, 能为他们步入下一阶段的图形运动研究提供不竭的动力。

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 篇8

一.改变观念

要把“舞台”让给学生, 首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教师的教学观念。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过分依赖教师, 依赖课本, 并以考试为最终目的, 从而丧失了把握学习的机会, 禁锢了学生的自主发展。要开发其潜在能力, 就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首先要使学生明确, 所谓语文就是语言文字, 语文的价值就在于用这些语言和文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 语文知识必须转化为技能。语文是一种语言, 所以这个转化过程就是学生进行语言练习与实践的过程。其次, 要使学生明白, 语言作为各类信息的载体, 充斥着大量的社会知识、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 就是说, 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 必须丰富各种知识, 以满足语言运用的需要。很多学生死板教条, 紧抠语文书上的几篇课文, 这是远远不够的。应该要让学生意识到, 语文书是一个载体, 我们在上面学习到的不仅是一些知识, 更多的是一种能力, 如何把这些知识融合到更广阔的语文学习中去的能力。总之, 最后要让学生意识到改变被动吸收的学习状态为主动地学习状态才能最终提高语文的学习成绩, 应该让学生明白, 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道理。

另外, 教师自己也要改变教学观念, 相信学生, 敢于放手, 其关键在于教师要摸索出一套好的学习指导方法。把教师的“一言堂”和“满堂问”的主角地位让给学生, 教师从“幕前”到“幕后”, 学生则由听众变为实践参与者———活动的主体。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把所学知识并转化为己用, 同时获得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实践证明,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能够使学生获得技能, 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

二.树立自信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指出, 人至少同时具有八种智能: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韵律智能、人际沟通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及自然观察智能。这八种智能的不同组合及表现构成了每个人不同的智能结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 每位学生的智能各具特点, 并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学生的智能发展没有高低之分, 只有优劣的差异。有的学生在某一种或几种智能上表现出显性状态, 而大多数学生的潜在智能则处于隐性状态, 还有待于家长、教师不断地创造实践机会, 帮助他们去认识自己、挖掘潜力、放大闪光点, 使他们都能在不同的地方体验成功。

体验成功是每个学生的共同愿望, 也是激励学生走向另一个成功的良方。所以, 在教学中, 我一直努力充分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为学生提供或搭建了自我表现、自我展示、自我塑造的平台, 让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能崭露头角, 体验成功。在我的教学中, 结合语文的教学实际, 我常常组织一些活动, 诸如背诵、朗诵、演讲、辩论、读书、唱歌、舞蹈、讲故事、绘画、欣赏音乐、写作、合作学习、表演课本剧、设计手抄报等等, 使它们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这样, 我们班上的绝大多数学生在活动中都发现和展示了自己的不同的智能优势, 树立了自信, 并且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里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提高。学生被激发的热情同时又促进了班级建设, 达到在各种活动中培育不同类型人才的目的。

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篇9

一、让学生敢想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合理大胆地去想。在教学《续讲故事》时,教师采用课件创设情境,小兔和松鼠急急忙忙地跑来,让学生看完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续编故事,不拘束学生的思维方向, 学生在想象中进行探究学习。

二、让学生多看

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看就是让学生多观察,通过自身或小组观察发现,从而更好地学习知识。教学识字时,学习了“一个大,一个小,一头黄牛,一只猫。”等有关比较的词语。我领着学生来到操场上观察操场上的两个滑梯,对比不同之处,学生像快乐的小精灵一样,忙来忙去地观察不同之处,回到班级后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分别一组一组地进行比较,通过学生的观察更深刻地理解了知识,充分锻炼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三、让学生多说

语文的基础是语言,学生将自己的思维用语言表达出来,通过说能够了解学生的想法。教师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多说,给学生自由发言的空间,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采用“指名说、开火车说、 小组说、讨论说、上台表演说”等多种方式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四、让学生多做

学生在动手做的同时就是在探究,在每一课新授前让学生自己去预习,找出本课的生字词,并划出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改变了以往教师领着学生在课本里找,学生跟着老师划的方法,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后找出好词好句,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有了竞赛意识,学得更加认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五、教给学生方法和途径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只有学会了如何捕鱼的方法和捕鱼的途径,才能在将来更好地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查找一些有关课内外的资料并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在锻炼中不断地前进,学会自己收集资料并整理资料, 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让学生自主学习语文 篇10

一、优化学习氛围, 创设乐学环境

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 实施学生自主学习就是一句空话。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能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不动感情的脑力活动就会带来疲倦。”这就要求我们重视学生学习氛围的营造、学习环境的创设, 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因此, 优化课堂学习氛围是落实学生自主学习地位的重要因素。参与教学活动的师生双方都是活生生的人, 都有感情、有智慧、有个性、有人格, 要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形成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作为教学的主导者, 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 既要成为教学行为的引导者、促进者, 更要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和亲密伙伴。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 教师要善于调控自己在课堂上的情绪表现, 力求言谈文雅、举止端庄、态度和蔼、情绪乐观;另一方面对学生要充满尊重、关心和期待, 以一颗爱心去包容学生, 与学生平等对话, 使学生在课堂中敢于提问, 敢于发表独到的见解, 畅所欲言, 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被老师重视、关注的, 感到“老师在期待我”、“我能行”。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就是要通过多种途径创造良好氛围,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真正在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然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中, 乐学会学。

二、指导学习方法, 培养探究精神

1.注重预习指导, 引导自读探究

预习是学生对所学内容自我探究的阶段, 也是自主学习的开始。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类型, 确定学习中的依据目标, 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目标, 进行相应的学法指导, 使他们有路可循、有法可依。学法应因人而异, 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 探索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主要采用以下几个环节开展预习: (1) 通读课文, 借助字典认识生字、新词, 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2) 默读课文, 会用课外书查阅资料, 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等有关知识;选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两三遍, 把课文读通读顺, 基本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 将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多读几遍, 并把它记在自己的好词佳句摘抄本上。 (4) 精读课文, 用心尝试理解课文内容, 并将文中不懂的地方记下来, 准备在课上向教师、同学请教, 这是讨论质疑的前提。预习的指导需遵循由扶到放的原则, 从指导学生预习到学生独立预习。这样做, 一方面能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 产生自主查阅工具书的动力, 争论的欲望, 获胜的信心;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在预习时已初读课文, 对文章内容有了概要的了解, 总体的感悟, 并且对文章的某些内容产生了疑问。故而, 在课前就对课文学习充满期待。因此, 在课堂上学生学习起来将会更加主动, 特别是分析到他们的疑难之处时, 他们的热情会十分高涨, 收到的教学效果自然就好了。

2.加强朗读训练, 促进内化感悟

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自悟自得的重要手段, 朗读训练要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这就要我们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首先要教会正确处理音量、音速、语气, 恰当运用停顿、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技巧, 同时还可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促使学生理解记忆;其次让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时, 努力读得正确流利, 在读中咀嚼玩味, 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涵, 体会语言特色。教师要充分创设情境, 营造氛围, 注重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情感体验, 使学生有滋有味地在读书中感悟语言, 内化语言。如一教师引导朗读《圆明园的毁灭》时, 先让学生选择文中最生动、最感人的语句进行自由品读, 然后集体交流, 共同欣赏。有位学生选择的语句是:“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 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 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学生读得声情并茂。教师顺势启发:刚才这位同学读时注意到了声调有高有低, 语气有轻有重, 速度有快有慢, 现在再请他读一遍, 其他同学注意听, 他读时表情怎样, 哪轻哪重……再想想他为什么要这样读。该生再读后, 教师并不急于让其他学生评价而是让他们学着也读读这句话。结果学生面带微笑读出了对圆明园绝妙景色的欣喜、赞美;重读“金碧辉煌”读出殿堂的光彩华丽、雄伟壮观;轻读“玲珑剔透”读出亭台楼阁的小巧奇妙、景色怡人;高声快读“热闹街市”读出“买卖街”的欢快;低语缓读“田园风光”读出流连山乡村野的舒畅。最后, 教师又安排男女生交替读。至此学生在对词语的揣摩、比较中领悟圆明园景色的千姿百态、万种风情;另一方面学生在错落有致, 或高亢放读, 或浅唱低吟中自主地获取语言的“意义与情味”, 自由地表达出感受。

三、激发求知欲望, 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1.鼓励提问, 放手质疑

任何发明、创造、改革, 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 要遵循的最高准则, 也应该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提问, 鼓励他们大胆质疑, 有所疑, 才有所思, 才有所得, 善问的学生往往思路敏捷, 思考问题深刻, 在思考中提高能力, 在阅读中处于主动地位。“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文章的情感和内涵不是外在的东西, 也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教给学生的, 学生只有通过反复的读, 反复的质疑、释疑, 才能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中体会出来, 并与作者产生共鸣, 受到熏陶。因此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对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例如, 在教学《云房子》一课时, 首先让学生针对课题提问, 说出自己想知道什么, 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 如:“云房子长什么样子的?”“云房子是谁造的?”“云房子是怎样造出来的?”“造了几幢云房子?”“云房子里面住着谁?”然后, 让学生带着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读课文、找答案。学生的情绪非常高涨, 交流十分热烈, 内容充实, 课堂真正成了学生展示的舞台。

2.展开讨论, 深化理解

叶圣陶先生说过:“上课, 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 不是一味的听讲;在老师是指导和纠正, 不是一味的讲解。”展开讨论, 畅所欲言, 是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 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过程中, 学生往往会遇到一些有深度、有争议的问题, 一时搞不明白, 这时教师就要充分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让学生在深入的讨论中逐步理解, 在辩论中愈渐明晰, 相互启迪, 共同提高。以《夕阳真美》为例, 当师生学完课文后, 学生质疑:“爷爷为什么会满面红光?”起初有学生回答:“因为是夕阳照在爷爷的脸上, 所以爷爷满面红光。”显然, 学生还没有理解课文真正的内涵。这时教师启发学生:“想想此时此刻爷爷的身边有谁, 爷爷会想些什么?”于是, 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有的说:“爷爷现在的心情很高兴, 所以看上去满面红光”;有的说:“爷爷会想, 我现在的生活可真幸福啊”;有的说:“爷爷看到了眼前的美景, 身边又有着孙子和老伴, 觉得生活很幸福。”这样, 学生经过深入的讨论真正理解了文章的内涵。

3.合作交流, 共同发展

课堂上加强师生合作、生生合作, 加强反馈与调控, 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吸引到积极的学习活动中来, 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课堂活动是由众多的个体活动组成的。课堂上应完成个体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师生小结的活动过程, 鼓励学生大胆地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 老师不急于讲解, 而是先请学习较好的同学做小老师帮助解决。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 及时加以肯定、表扬, 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学习的动力。而且, 以小组讨论合作和比赛的形式进行教学, 能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紧迫感, 让他们学习起来特别主动, 效果也更佳。

在学习《水乡歌》时, 介于诗歌内容几小节比较相似的特点, 教时大胆放手, 建议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 选择学习伙伴,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诗歌, 把权利和空间交给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 学生的自主性很强, 没有按老师的指令划一的要求面面俱到地学习, 伙伴之间有集体读的, 有互教互学的, 有共同表演的等等, 达到了更好的学习效果。这说明学生积极性高, 自主学习意识强, 就会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 学生相互讨论, 解决问题的过程, 其实也是相互促进的过程, 不但好的同学得到了表现自我的机会, 其他同学也得到提升, 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共同发展。

四、加强巩固练习, 发展创新能力

学生对课文内容读懂、读透, 并不意味着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就告完结了。要知道:“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 它只是一个凭借, 只是用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凭借。”对于一篇课文的学习, 除了要把课文内容读懂、读透之外, 更重要的是要懂得灵活运用及举一反三, 并掌握一定的语文能力。巩固练习就是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 是学生构建知识、形成能力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拓展和延伸。为了保证学生的读和练, 必须坚持教师精讲、学生精读多练的教学原则。精心设计练习,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练习的兴趣, 使学生“想做”、“乐做”。在课堂练习中除了做到目的明确、针对性强、层次清楚、循序渐进等方面的要求外, 练习的设计还要加强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开发应用性、开放性习题, 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活思路, 调动学生内在智力潜能, 落实对学生看、思、议、练、做等活动的指导训练;更重要的是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和时空, 在练习中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信息及时反馈。反馈时要提出讨论要求, 逐步引导学生自我评价, 尽可能从多角度、多层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 以使学生及时知晓对错, 能够立即订正。通过反馈, 使学生加深自我了解, 积累解题反思的经验, 并对下一次学习做出自主性调节, 使学生产生新的认识飞跃。

上一篇:化学学困生转化策略下一篇:中国城市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