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经费管理

2024-05-05

公用经费管理(精选十篇)

公用经费管理 篇1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经费预算编制不到位,内容不实,执行不严。

一是编制方法不科学,在实际操作中常常采用增量法来编制收支预算作为新的年度经费收支预算提交教育主管部门审批。二是预算编制时间短,内容粗。三是预算缺乏约束力,影响预算的严肃性。

2. 学校管理制度不规范,缺乏公开透明。

一些学校在资金的分配、审批、拨付上没有严格的规定,学校对资金使用的相关规定不了解,造成公用经费支出结构不合理、安排使用无原则。

3. 上级教育行政核算中心监管力度不到位。

“校财局管”在一定程度上讲是科学合理的,但在实际执行时由于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权力相对集中,教育核算中心不能直接进入学校内部的经济管理活动,弱化了会计核算与监督的职能,对经济业务发生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也缺乏深入的了解和参与。

4. 相关人员责任心不强,专业知识缺乏。

各学校报账员一般都是一些教学人员兼任,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没有系统的专业知识,业务生疏,在资金的管理、资产的购入、领用、报废上常常手续不全,造成会计秩序混乱,会计控制信息失真。

二、解决对策

1. 上级部门必须高度重视预算管理,学校要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制度。

义务教育学校预算编制应按《预算法》的要求,结合学校中长期发展计划,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编制时细化到每一个具体项目,明确经费使用的目的性、指向性。同时预算编制后,学校应严格按照预算来使用经费,按批准的预算花钱,努力做到“执行程序要规范,手续备份要齐全,开支范围要严格”,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

2. 全方位健全学校内控制度,完善管理监督。

加强对义务教育经费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工作,逐步建立一套经常化、易操作的监管机制,以制度管理人,以制度约束人。真正做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用制度管权、管钱、管人”。教育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校财局管”的财务管理体制,加强行政监管工作,确保资金分配使用及时、规范、安全和有效,实行收入支出公开公示制度,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益及透明度,切实加强校长的守法意识,提高廉洁素养。

3. 加强监督检查,强化威慑效应。

县级及其以上财政部门要发挥专职监督机构和业务管理机构作用,并联合审计、纪检、监察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学校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督查,重点对物资采购、大额支出项目的真实性、合法性、一致性进行检查,跟踪采购人采购货物的价格是否合理,有无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对大校长、完小校长的在职和离任审计工作,若发现违规违纪现象,必须严肃惩处,强化威慑。

4. 加强财务培训,更新管理理念。

公用经费管理使用情况 篇2

公用经费管理使用情况(简述内容参考如下):按照《xx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财务管理暂行规定》,每年11月底前,学校按照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学生人数编制下收入预算。在首先保障学校日常运转需求的情况下,根据教育教学、改善办学条件需要和公用经费支出标准及比例编制支出预算建议数,上报县级教育主管部门。支出严格按批复的预算执行。学校建立民主理财小组,对预算编制与执行和重大支出事项进行监督。建立财务公开制度,每季度将财务收支情况张贴公开,每末在教职工大会上公布财务收支情况。

教师培训经费(简述内容参考如下):按照《xx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财务管理暂行规定》规定的“教师培训费不低于公用经费总额的8%”标准(县统筹5%,学校留3%),足额列支并做到了专款专用。

浅议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管理 篇3

关键词:公用经费;规范;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5—0198—03

管好、用好学校公用经费,一直以来是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高度重视的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资金投入使用体现效益化的今天,科学规范和加强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既是教育经费预算管理的需要,也是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提升学校办学档次的有效途径;既是促进财务工作改革创新的需要,也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载体。在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后,如何管好、用好学校公用经费,作为一个崭新的课题又再次呈现在我们面前。本文以瓯海区的个别学校为例,通过对存在问题的分析,就学校公用经费管理和使用浅谈本人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瓯海区学校公用经费总体安排情况

从“一费制”改革到取消学杂费、借读费,从化解义务教育负债到免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费,从公用经费定额补助到教师绩效工资的推行,随着这些政策逐步得到落实,我区教育经费也逐年增加,同时,各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从2007年的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定额小学445元、初中535元;提高到2010年小学475元、初中565元。有这些经费的足额拨付到位,以及省、市相应公用经费补助,从源头切实保障了我区学校的正常性运转。(以被抽查学校为例,表1)

二、学校公用经费管理使用情况分析

我区各中小学校基本能够按照省财政厅、教育厅《浙江省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7]84号)的要求使用公用经费,各中小学无截留、挪用现象,没有发现学校用公用经费偿还债务,均能保证学校正常教育教学业务的开展;能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基本学校财务制度,具体的财务统管实施细则,学校能够严格履行发票审批手续,做到有经手、有证明、校长一支笔审批,大额支出有些学校能做到先会议研究,再办理相关手续,开支透明度较高。(见表2)

三、公用经费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中小学公用经费预算编制不到位

中小学财务管理制度不仅要求学校编制预算,而且对预算管理作出相关规定,明确预算编制原则、方法、程序、执行和调整等内容。但是由于部分学校没有编制具体的经费预算或者编制不够细,尤其是公用经费预算,编制时预算线条比较粗,只有总项目,没有明细项,文字说明欠缺或不够具体,预算资金用途不够明确,公用经费与专项资金分类不清,预算编制透明度差,不便于管理和监督。例如:被检查的7所学校中没有编制公用经费预算的有3所,另外4所也不同程度存在项目太粗,缺乏实际可执行性等问题,真正将预算做到“目”的学校几乎没有。

(二)中小学公用经费预算执行不严格

预算虽经法定程序,但预算随意性调整较大,在经费支出时没有按年度预算执行,编制的预算和执行的结果基本没有关系,既不利于规范支出行为,也不能够保证资金使用效益和合理性。如:小学1在年度预算中安排维修资金10000元,但是年末支出表中此项支出为403元,与年初的安排相差很远;学校“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科目数额都巨大,比率过高。我们认为其占公用事业经费的比例在8%~20%间比较合理,但少数学校高达30%、甚至50%左右,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设备购置无计划及预算随意性。

(三)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不规范

学校没有根据上级的政策要求合理分配公用经费支出范围,一些专项公用经费没有做到专款专用,单独核算。在資金的分配、审批、拨付上没有严格的规定,以及学校对资金使用相关规定不了解,从而造成公用经费支出结构不合理、安排使用无原则。例如:小学1维修费一年仅投入403元,生均公用经费只有1.37元,小学2的教师培训费一年仅投入305元,生均公用经费只有1.04元,说明维修费与培训费投入严重不足;中学1的邮电费5.43万元,生均为39.8元,说明中学邮电费支出较多,可能有浪费现象存在,中学2的会议费为95699元,生均69元,浪费明显。

(四)学校预算外资金管理有待加强

现在预算外资金虽然实行了收支两条线管理,在政策宣传中也要求学校利用预算外收入来弥补公用经费不足。但从实际执行情况看,预算外资金收入基本上归执收单位使用,没有真正体现预算外资金是财政性资金,对其使用范围缺乏强力性约束,造成资金支出倾向福利性消费,易产生腐败行为。如:中学1自筹经费中有福利性支出70000元,中学2自筹经费中有福利性支出48820元,其他有自筹经费的学校多多少少都存有这方面问题。

四、绩效工资实施后学校公用经费的使用建议

(一)强化学校预算,保证持续发展

实行绩效工资,一方面意味着人员经费已全额纳入财政,另一方面也使得学校的运作、发展经费完全依赖于财政拨款,此时,预算的重要性尤为突出,特别是公用经费预算。义务教育学校预算编制应结合学校中长期发展计划,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在可安排的资金范围中,优先安排。编制细化到每一个具体项目,使经费使用的目的性、指向性更明确。同时预算编制后,学校应严格按照预算来使用经费,按批准的预算花钱,努力做到“执行程序要规范,手续备份要齐全,开支范围要严格”,提高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益,以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管理监督,建立长效机制

加强对义务教育经费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工作,逐步建立一套经常化、易操作的监管机制,以制度管理人,以制度约束人。比如:在每学期末,建立全区性的学校财务审核小组,对地区内学校经费使用进行监督检查,将检查结果纳入学校领导班子年度绩效考核,对违反公用经费等使用原则的学校领导或领导班子进行严肃处理,给予基本合格甚至不合格评级,直接与绩效工资个人学年度考核奖挂钩,通过奖优罚劣办法促使学校科学合理使用公用经费。

(三)明确支出范围,确定合理比例

根据财政部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明确学校公用经费用途只能是用于保证学校正常运转、教学活动和后勤服务等方面,不得用于人员福利、基本建设投资、偿还债务等项目。在坚持专项公用经费专款专用的同时,正视学校运转中所需的招待费、培训费、劳务费等经费支出,对此,提倡用总额的百分比率和定额控制相结合方法予以安排。如:总额的10%可用于教师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费;总额的2%可用于学校招待费,生均不低于30元的音体美器材购置费;生均不低于6元的图书购置费等。

(四)加强财务培训,更新管理理念

公用经费管理 篇4

一、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公用经费是中小学校“过日子”的专项经费、是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基本保证。公用经费开支范围包括:教学业务与管理、教师培训、学生体检费、实验实习费 (含教学计划内的社会实践活动) 、文体活动、水电、交通差旅、邮电通讯、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购置, 房屋、建筑物及仪器设备的日常维修 (护) 费等, 不得用于工资福利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房屋大修理支出, 不得用于校舍建设、专项设备购置等形成固定资产的资本性项目支出。当前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公用经费各个支出项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公用经费涵盖着中小学日常教学活动和后勤服务等各方面开支的各项费用。由于管理制度中并没有对公用经费主要支出项目的比重进行逐一量化规定, 所以某些项目能否开支, 开支多少, 各个项目大致可以占到公用经费总额的比重是多少, 如招待费、会议费、交通差旅费等, 这些科目使用的上限或者下限是多少?各地、各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同, 使用情况也大相径庭。公用经费管理暂行办法中, 只对教师培训费一项进行了量化规定—“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中, 教师培训费按照不低于5%的比例安排, 用于教师按照学校年度培训计划参加培训所需的差旅费、伙食补助费、资料费和住宿费等开支。”对于其他项目, 则无具体的约束性指标, 多采取定性描述的方式。这就可能造成有些学校用于办公费用、公务接待、后勤服务、交通差旅、以及房屋设备维修等方面的经费过多, 而用于教育教学的经费却相对较少, 从而没有最大限度的提高学校公用经费使用的效益。

(二) 公用经费支出结构不合理, 细节管理不到位, 浪费现象比较严重

学校缺少完整的公用经费支出计划, 使用上弹性很大, 支出结构很不合理。表现在办公费、招待费、交通费、会议费等后勤服务等方面的支出占公用经费的比例比较大, 甚至占到绝大部分:有的学校办公用品累计金额较大, 采购缺少计划性, 没有真正做到精打细算, 严格控制价格成本, 有的甚至高于市场价格。对纸张、文具、耗材没有建立必要的出库入库手续, 低值易耗品没有登记领用手续, 管理上比较粗放, 不能真正做到精简高效, 厉行节约。有的学校教学交流活动频繁, 人员往来较多, 招待费占比超过公用经费的10%-15%;有的学校由于寄宿学生较多, 仅水电费就要占到公用经费的15%左右。有的学校由于各级、各个条线的指定或摊派, 每年仅订购的报刊杂志费就要占到公用经费的10%左右;有的学校校舍、设施、设备比较陈旧, 每年会支出相对较大的维修费用;有的学校公务用车审批不严, 管理松散, 随意性大, 甚至公车私用等, 造成交通费支出额度较大。相应的能用于教师培训、学生体检和教学专用材料费等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支出却占到很少比例。公用经费支出结构不合理, 用于后勤服务的比重过大, 用于促进教育教学的比重过小, 要解决资金的有效使用, 避免铺张浪费, 降低教育办公成本, 勤俭办学, 厉行节约, 最大程度地提高公用经费的使用效益。

(三) 公用经费被挤占挪用的现象时有发生

公用经费挤占挪用是指公用经费没有按照国家的规定用于相关支出, 而是被用作其他用途。中小学公用经费明确规定不得用于工资福利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房屋大修理支出、偿还基建债务等方面的开支, 不得用于校舍建设、车辆购置、专项设备购置等形成固定资产的资本性项目支出。公用经费被挤占挪用一方面表现在学校层面:有的学校由于其他项目资金的不足, 通过压缩公用经费的开支标准, 千方百计节省本应用于教育教学的相关开支, 用来购置学校的设施设备, 弥补学校自有资金的不足。有的则用于学校基本建设开支以及偿还债务等;公用经费被挤占挪用还表现在另一层面:某些地区公用经费被地方政府财政挤占挪用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即地方财政的公用经费不能及时、足额的按照预算划拨, 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四) 公用经费的会计核算不规范

公用经费支出的相关会计科目使用混乱, 会计数据缺乏准确性。会计人员没有根据《中小学校会计科目表》来准确记录会计业务, 制作会计凭证时随意填列会计科目, 使得按照会计科目所归集出来的会计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受到限制。比如单位为了控制招待费总额, 将相关的餐饮费, 烟酒费、礼品费等支出项目分别记入招待费、会议费、培训费、甚至办公费中;还有的学校公用经费支出审批手续不完整:一是报销凭证上, 经办人、证明人、审批人不全;二是支出凭证的附件资料不完整。主要表现有: (1) 购置的办公用品, 只有总金额, 没有单价、数量等的明细单; (2) 招待费支出数额较大, 但是仅以一张或者几张大额发票报销, 没有具体的用餐接待记录, 没有相关菜单明细作附件; (3) 维修费只有劳务发票或人员工资, 而没有具体的维修明细和劳务用工明细记录; (4) 租车费只有发票没有详细的租车事由, 未附有学校公务用车的派车单; (5) 培训考察费只有发票, 缺少培训通知或批复文件; (6) 会议费只有发票, 没有会议通知单, 会议方案、参会人员签到表, 会议费的开支项目和招待费界限不清。

二、如何加强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

(一) 做好预算编制工作

为了有计划的安排学校的预算收支, 必须做好收入预算、支出预算, 包括公用经费的支出总额和具体支出项目的预算。预算编制人员要根据计划年度的公用经费额度进行大致的匡算和具体测算。确定各个项目的开支金额, 开支标准, 以及占年度公用经费总额的比重。一般是通过分析上一年度各个项目的数据, 分析影响计划年度预算收支的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 预测这些相关因素对该项目的影响程度, 确定增减调节量, 从而测算出计划年度的支出额度。做好预算编制工作, 预算细化, 有利于按照轻重缓急, 科学合理安排支出, 平衡收支, 使各项支出严格受到预算约束。

(二) 确保财政资金拨付及时到位

“巧妇难无米之炊”。只有财政经费按时足额拨付到位, 公用经费的支出才有保障。公用经费一般由教育主管部门或财政部门根据每个学校的学生数乘以生均标准确定年度总额, 直接拨付给各个学校, 以保障学校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必须保障该项资金的按时足额到位。一般是在会计年度中按序时进度, 逐月或者按季度拨付到校。特别是春、秋季学期开学前, 一定要及时拨付相应资金到每个学校, 确保学校正常运转的需要。公用经费一律应由学校管理和使用, 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以任何名义统筹集中或挤占挪用。

(三) 保证合理的支出结构, 统筹兼顾, 突出重点

公用经费支出是学校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支出, 主要分为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三大类。公用经费支出主要表现在“商品和服务支出”的相关科目中。公用经费支出包括了学校的办公费、水电费、邮电费、差旅费、劳务费、培训费、会议费、专用材料购置费等等一切日常费用。既要保证学校开展日常教育活动所需的基本开支, 又要统筹兼顾, 突出重点, 全力安排保证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活动经费开支。各个支出项目的支出额度和比重应当科学合理。要注意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中, 教师培训费按照不低于5%的比例安排, 用于教师按照学校年度培训计划参加培训所需的差旅费、伙食补助费、资料费和住宿费等开支。学校公用经费的使用, 在确保学校正常运转的基础上, 要有利于学校创建办学特色, 提升学校办学品质, 要注重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

(四) 勤俭办学, 厉行节约, 注重细节管理

制定学校公用经费支出内部管理办法, 细化支出范围与标准, 加强实物消耗核算, 建立规范的经费、实物等保管、领用制度, 严格执行物品采购的计划、审批等管理程序。坚决执行中央关于严控“三公经费”支出的政策, 厉行勤俭节约, 反对铺张浪费, 把强化公务接待、公务用车等的管理, 真正细化、落到实处, 制定详细、可行、有效的管理方案, 并严格执行, 可在一定范围内将公用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公示, 自觉接受师生、群众的监督。真正做到厉行节约, 降低教育办公成本, 提高经费使用效益。要倡导绿色校园, 注重节能减排。加强教育宣传力度, 节约使用水、电、煤、然气、汽油及办公用纸等一切耗材物资。对每月的水、电、煤、气、汽油等能源消耗, 要结合能源耗用表, 逐月对比分析, 找出增减因素, 通过细节管理,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五) 加强会计核算和内部控制, 定期进行财务分析, 体现过程管理

要加强公用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 明确中小学公用经费的支出范围、分类科目。各学校应按规定要求, 对公用经费进行明细核算, 以准确反映学校公用经费支出状况。不属于公用经费开支范围的项目, 坚决不得计入公用经费科目中支出, 保证用好用足公用经费。会计人员应以审慎、负责的态度, 从严格审核每一张原始凭证入手, 充分发挥会计工作的核算、管理、监督职能。应按月分析学校的事业支出明细表, 根据公用经费各个明细科目的当月发生额、累计金额来分析公用经费各个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对严重偏离预算计划的项目, 要进行详细的分析, 并将情况及时反馈给领导, 寻找原因, 适时调整, 以免出现严重偏离预算, 大幅度超支的情况。通过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 实现对公用经费使用过程的控制管理。

(六) 加强外部监督检查力度

财政部门、教育部门要做好公用经费专项管理工作, 加强监督, 定期进行检查, 对不按规定使用公用经费的, 要严肃查处, 并按照有关法律、财政法规, 追究相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教育局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应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学校负责人及财务人员要从思想上提高廉洁自律意识。财政、教育、审计、各级政府教育督导室对中小学校公用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 对未按规定使用公用经费, 挤占、挪用公用经费的, 按《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进行查处, 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学校外部监督部门对学校公用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有利于发现问题, 并及时进行处理, 确保中小学公用经费全部用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

综上所述, 公用经费支出管理, 要真正做到“勤俭办学, 厉行节约;统筹兼顾, 提高效益。”只有这样, 才能既保证学校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基本开支, 又保证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从而更好的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 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最大程度地提高公用经费的使用效益。

摘要:公用经费支出是中小学财务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学校财务收支管理的重要内容。文章从中小学校公用经费支出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着手, 对如何加强公用经费支出管理, 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策略, 力求最大程度地提高公用经费的使用效益。

关键词: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小学校长培训教程编写组.中小学校长财务管理培训教程[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9.

[2]河北省教育厅.中小学财务管理实用手册[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10.

学校公用经费管理办法 篇5

1.公用经费主要指财政拨付的办公资金。公用经费开支范围包括:教学业务与管理、教师培训、教职工和学生文体活动、水电、差旅费、邮电费、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等购置,房屋建筑物及设施设备的日常维修维护等。不得用于发放人员福利、基本建设投资、偿还债务及利息等方面的开支。

2.学校公用经费按照专款专用,公用经费预算要体现“保运转、保安全、保质量”的原则,要体现向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倾斜的原则。教师培训费按照学校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用于教师培训所需的差旅费、伙食补助费、资料费和住宿费等开支。

3.学校要按照轻重缓急、统筹兼顾的原则安排使用公用经费,既要保证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安全活动所需的基本开支,又要适当安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活动经费开支。

4.学校购置仪器设备、教学办公用品及图书资料等,凡符合政府采购条件的,原则上实行政府采购,并编制政府采购预算,统一纳入农村中小学预算。

5.学校要建立物品采购登记台账,建立健全物品验收、进出库、保管、领用制度,明确责任,严格管理。

6.学校要严格控制接待费(按上级标准)等非业务性支出。要厉行节约,努力提高公用经费使用效益。

7•学校大型维修项目先报上级并批准。

8• 学校公用经费支出要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要杜绝学校产生新增债务。定期对学校公用经费收支情况进行公示,并接受教职工和上级的监督,发现问题立即整改。

人民银行公用经费预算定额标准研究 篇6

一、定义

预算定额是财政部按照行政事业类单位的工作性质和职责,根据其正常运转和完成日常工作任务的合理需要,结合财力的可能,考虑各部门占有的资源等条件和实际支出水平,对各项支出所规定的指标限额,是对各部门或单位使用人力、物力、财力所规定的费用控制标准。

二、构建人民银行预算定额标准的重要性

(一)建立预算定额标准是预算编制和分配的重要依据。通过综合考虑国家政策方针、社会物价水平及单位性质、人员、工作量、资产等多方面因素,以定额标准为基础编制和分配的预算,依据更充分、数据更合理,能满足人民银行各项支出的实际需求,有利于对预算资金的合理控制和使用。

(二)建立预算定额标准是考核预算执行情况的重要尺度。设定预算定额标准,能及时发现预算执行中的薄弱环节,从而采取应对措施,推动人民银行财务预算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方向发展。

(三)建立预算定额标准是实现预算公开、透明的重要保障。建立预算定额标准,有利于向社会各界公开人民银行财务构成,使社会各界充分了解人民银行的预算编制依据、分配过程和使用结果,实现人民银行财务预算公开、透明,强化社会监督。

三、人民银行实施公用经费预算定额标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人民银行按照财政部制定的公用经费定额标准,结合工作实际,分别制定了人民银行会议费、培训费、差旅费和招待费等管理办法,促使预算定额标准不断细化,但却未从深层次上探讨建立科学、合理的公用经费预算定额标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尚未建立完善的公用经费支出标准和预算定额。没有完善的公用经费预算定额标准,使得预算编制依据不充分,影响预算编制质量,预算审核缺乏标准,只能评审预算总体是否合理,预算分析不能深入分析导致执行结果的直接原因,无法查明真正存在的问题,误导预算评价;预算编制主要采取基数加增长的方式,预算编制与年度工作计划不能有机结合,不能满足预算精细化管理要求。

(二)缺乏对公用经费支出的因素分析,不能合理制定预算定额标准。一是缺乏对预算数和实际支出数之间的差异性分析,未将变动中的各种支出因素考虑进去,使预算的安排与动态的因素变化脱节,削弱了预算的可执行性,难以满足建立预算定额的要求。二是无法对支出异常的年度进行数据修正,影响了预算定额的准确性。特别是支出存在特殊情况的年份,如不对异动的因素进行分析,剔除临时性的、非正常因素的影响,然后对决算数进行修正后再作为编制预算定额的基础数据,使预算定额包含了非正常因素的作用,影响了定额的准确性。

(三) 公用经费各预算账户的核算内容各不相同,且核算内容的影响因素也不一致,难以找到统一的标准和方法对各预算账户的定额进行科学测算,制定合理的定额标准。从公用经费各账户之间来看,如“办公费”和”取暖费”预算账户,由于核算内容不同,使其影响因素也不同。影响办公费支出的主要因素日常办公用品的消耗量和市场价格;而影响取暖费支出的主要因素是办公楼面积和政府供暖价格定价。从公用经费某一账户来看,如“交通费”账户,主要用于核算单位车辆等交通工具的燃油费、维修费、过路过桥费、保险费和安全奖励等多项支出,难以从各项支出内容之间制定合理的定额标准。

四、构建人民银行公用经费预算定额标准体系的设想

建立人民银行公用经费定额标准体系可分为三个步骤:一是定额费用项目编制;二是预算执行监控及差异性分析;三是绩效预算指标体系建设。

(一)定额费用项目编制(指标确定及分类)。

公用经费定额可分为固定费用与变动费用,固定费用采用历年基数统计分析和“定额包干”方式确定,变动费用采用因素分析法和额定成本法确定其分类和归属。如表1 所示:

固定费用(FF):指公用经费中物业管理费、取暖费、福利费等每年支出金额变化不大的项目。变动费用中支出因素确定但不可估量的印刷费、邮电费、交通费和维修费,可采用“定额包干”的方式确定每年发生额,因此也将其作为固定费用对待。

变动费用(VF):指公用经费中办公费、水电费、差旅费、培训费等占比较大而又切实可控费用,变动费用作为费用控制的重点。

总费用(TF):指费用实际执行总额,包含固定费用与变动费用。

核批预算额(HF)指上级行核批的预算金额。

最佳预算点测算:

当预算核批金额与实际执行金额相吻合时为最佳预算点,超预算支出会使得经费供应紧张,不能满足日常业务需要;相反,预算盈余又会造成资源浪费,不利于资金合理配置与使用效益。

(二)预算执行监控及差异分析(指标选择及分析)。

在预算执行中,要及时总结阶段预算完成情况,将预算核定额按季进行划分,对预算额与实际发生额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差异项目,分析差异的原因,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建议,为下一步预算管理提供监控重点(如表2 所示)。

同时,预算执行过程中,以各部门为预算考核对象,各科室负责人为目标责任人,将费用开支按照科室归属分类、进行考核,为部门控制、预算调整和绩效考评激励提供依据(如表3 所示)。

(三)绩效预算指标体系建设(指标体系建模)。

预算执行差异分析中,从预算编制和执行角度出发,现将预算目标标准引入预算指标体系,将近三年的公用经费加权平均测算各项目目标值,计算实际执行与预算目标偏差百分比,并赋予各项目指标权重,运用离差分析,汇总得出全年部门预算控制效率(如表4 所示)。

其中:SF实际发生费用;

EF测算的目标值;

W各费用项目权重;

W权重反映了评价主体对指标集合所含分量,在进行方差分析时,应合理科学确定各指标权重,建立预算指标评价体系。

五、构建人民银行公用经费预算定额标准体系的建议

(一)建立人民银行公用经费预算定额标准框架体系。首先,成立预算定额管理领导小组并明确各部门责任分工。其次,制定一套符合人民银行工作实际的预算定额确定、发布、执行、修订、考核等管理流程。最后,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即预算管理部门)牵头和组织各归口部门按照一定的科学方法确定具体的定额标准,经审核批准后发布执行。

(二)建立人民银行公用经费预算定额标准编制方法。根据人民银行公用经费支出的内容、性质、作用等因素,可将公用经费分为刚性支出和非刚性支出两大类。刚性支出是指确保人民银行日常办公所必须的支出,在政策性因素和客观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采取数据分析和统计分析测算真实需求。非刚性支出主要受工作的业务量影响,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支出因素相对确定并可以估量和控制的,可采取因素分析法和额定成本法作为定额编制的测算方法。一种是支出因素相对确定但不可估量的,可采取“定额包干”的编制原则,通过历史数据分析和额定成本等编制技术手段,确定一个包干定额,由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统筹安排。

(三)建立人民银行公用经费定额标准信息管理数据库。首先,通过全面清查单位的资产状况,摸清家底后,将确定定额所需要的信息逐一登记在册。在此基础上,对基础资料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测算,确定公用经费各项支出预算定额标准。其次,建立信息管理数据库,通过对上年预算定额执行情况的分析和对比,结合政策和经济发展变化,及时更新下一年度定额项目及标准,实现逐年更新,动态管理的公用经费预算定额标准体系,为预算编制、分配和执行提供可靠的依据。

(四)建立规范的人民银行公用经费预算定额标准评估系统。一是对公用经费支出的各个项目定期进行客观公正的监控评价和综合考核,作为动态调整公用经费预算定额标准的重要依据。二是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将评价指标、评价结果与定额标准联系起来,作为调节公用经费预算的重要手段,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三是对公用经费定额的编制方法,编制依据和绩效考评等情况,依法接受内外部审计监督。

摘要:预算定额管理是部门预算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从人民银行实施公用经费预算定额标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人民银行公用经费预算定额标准体系的设想和相关建议。

关键词:人民银行,公用经费,预算定额

参考文献

[1]刘婕,牛美丽.中国政府预算定额标准的确定:以A省为例.公共管理研究,2007(1)

[2]尹祥领.完善定额标准体系建设,促进基本支出预算公平.预算管理与会计,2008(12)

[3]余中.建立科学、规范、精细、透明的基本支出标准体系.预算管理与会计,2009(12)

[4]王强,辛祥玉.构建人民银行预算定额标准体系的思考.金融发展研究.2011(5)

公用经费管理 篇7

关键词:私车公用,科研经费

一、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及原则

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 高校科研项目中大量出现私车公用现象, 对于此类现象从禁止到默许, 一直到现在有些学院出台了相关制度来规范此类活动, 只能进行有效疏导, 无法完全禁止, 但是对于私车公用问题首要解决的法律风险问题, 然后才是费用报销问题。

依照《劳动法》及相关法律规定, 对于因公外出产生的交通事故等致人伤亡事故, 除法律特殊规定之外, 一般会认定为职务行为, 而不会因为是乘坐公共交通、公有车辆或私有车辆而产生不同, 因此从法律层面上比较难以避免私车公用所带来的法律风险, 因而只有通过减少私车公用的次数、地域范围、使用时间等方面来控制法律风险。从经济便捷的角度而言, 私有车辆的确有着其他交通工具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因而必须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允许使用私有车辆。

因此完全禁止私车公用是不适当的, 产生的相关经费也不可能不进行相应列支, 为了降低法律风险, 可以通过制度设计, 从经济手段上进行控制, 从而达到控制风险、降低意外。

会计活动中要求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 但是在科研项目中为了追求效率而使用私车的同时, 也存在套取科研经费的现象也大量存在, 对于此类问题也必须要通过制度设计来进行防范。

所以为降低法律风险, 同时兼顾科研活动的正常有效开展, 必须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 在“安全通行”的大前提下“保障效率”。

二、制度设计具体内容

对于制度设计, 从原则出发, 要充分考虑到人性当中的问题。在高校科研经费使用过程当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 主要的问题还是在于相关人员内心存在阴影的一面。在人性当中, 我们需要有对真实的诚恳之心, 对良知的敬畏之心, 对操守的恪守之心, 对人格的尊重之心, 对他人的真诚之心。而在现实当中要充分考虑到在缺失这些的时候, 制度如何去防范其造成的后果。

(一) 排除小项目、控制大项目

在科研活动中, 私车使用首先要保证安全性, 其次是效率性。从具体方法来看, 就是要限制私车使用的范围, 因而排除数量较多的级别低的科研项目。同时由于此类科研项目经费较少, 而且需要联系使用私车的机会应当较少, 对此类项目进行排除, 有利于控制风险。

排除横向项目中使用私车的原因并不完全在于控制法律风险, 而是主要考虑经费使用的真实性。纵向经费尤其是省级以上的科研项目, 审计要求十分严格, 因而项目负责人在经费的使用过程中有所顾忌, 而横向经费由于缺乏第三方监管, 经费使用的真实性有待考察。因此从会计真实性的角度考虑, 需要排除横向经费中私车使用。

所以可以发现, 制度设计的过程要牢牢围绕原则, 讲究实质公平, 并不是一味地追求一视同仁, 要从大局来实现整体的控制目标。

(二) 限制使用地域

由于驾驶人员线路熟悉、技术熟练, 车辆维护有保障, 乘坐公共交通及租赁车辆出行过程中的安全有较高的保障;私车缺乏此类优势, 使得在行驶过程中出现交通事故的概率较大, 因而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 尽可能不使用私车。

私车对于其他交通工具而言比较突出的是比较有效率, 但是需要符合相应前提条件:1驾驶人员技术较为熟练, 对道路情况比较熟悉2驾驶人员对车辆情况比较了解, 能够保障车辆处于正常行驶状态, 3对于长途驾驶应当有替换驾驶员。因此, 可以发现, 只有在短途驾驶中, 私车使用才能发挥其他交通工具所不具有的效率性, 一旦是长途驾驶, 无论是效率性、经济性、安全性都不能与其他交通工具比较了, 因此必须对私车使用限制地域范围。

因此效率问题在相对区间内的问题, 一旦改变了前提条件效率就会发生实质改变。

(三) 事前审批制度

现有的审批制度要求差旅费实施事前审批制度, 这种制度保障了差旅费因公出行的真实性, 也杜绝了大量索票报销的行为。作为差旅费管理制度下的私车费用报销也必须遵循此类要求, 因而要通过《私车公用审批单》来实现事前审批。

为保障经济业务的真实性, 为控制私车使用频率, 因此排除项目负责人自我审批, 而采用学院或部门负责人审批的方法, 加强内部控制。同时为保障经济业务展开的效率性, 对于紧急情况, 可以由项目负责人向相关负责人口头汇报同意后, 补办《私车公用审批单》。

《私车公用审批单》同过路费、停车费、过桥费等原始凭证, 加上《差旅费报销单》形成了完整的报销材料, 经过相应程序才能完成全部的报销手续, 保证了整个过程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关联性。

因此, 内控制度的完善是保障真实性的重要前提, 特别是在利益相互牵制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效用。

(四) 降低出差补贴

新制度当中规定的误餐补贴和市内交通包干费标准较高, 由于私车使用过程中比较难以对实际出行人数进行核对, 为防止多报补贴, 同时为了与租赁车辆报销政策相一致, 因而市内交通包干费也不进行补贴, 仅仅报销误餐补贴。

只有降低出差补贴, 才能抑制有关人员多报补贴的冲动, 实现与其他制度相一致的处理方案。

(五) 相关保险、维修费用处理

驾驶车辆本身就是危险行为, 因为要求相应车主对车辆进行必要的维护维修, 并投保强制险及相应商业保险, 由于公用行为与私用行为在实际中难以有效区分, 因而要求此类费用由车主承担。

为防止“逆向选择”行为出现, 驾驶员在车辆行驶过程当中必须依照法律规定安全驾驶车辆, 由于自己违法行为产生的相关费用、风险、责任必须自我承担。

(六) 里程补贴

对驾驶私有车辆办理公务按照驾驶路程实行里程补贴, 具体计算方法为理论里程数×定额

其中理论里程数计算方式为

在百度地图中以单位为始发点, 以所要到达地为目的地进行选择, 以轿车作为行驶工具, 以最短距离为最佳路线进行搜索后的里程数, 四舍五入后为理论里程。以上查询需以截图形式打印作为附件。在填制《私车公用审批单》上需填制以上理论里程, 学院及部门负责人需对目的地是否合理真实进行审批。

在网上查询的计算方法无非就是对每公里定额的复杂构成及计算, 但是从财务审核的角度而言, 一旦定额确定下来之后, 如何复杂构成已经并不重要, 而对于里程数将变得十分难以考察, 在一些单位的做法是由门卫记录出发时和回来时里程数, 在实际中由于各种原因这种里程数并不可靠, 难以验证, 同时制定该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对私车公用费用的适当补贴, 而不是全部弥补, 因此合理确定里程数以及做到公平公正, 并且能够做到可验证性, 因此采用理论里程数, 以地图软件中搜索的最短里程数作为补偿的基础, 合理、公正、客观。同时在《私车公用审批单》中对以上情况进行核实, 也进一步明确了相应责任。

三结语

对于高校私车公用制度的设计, 需要从法律层面开始考虑, 在无法回避风险的时候, 只有通过降低风险的方法来降低损失的可能, 而财务报销制度中就要始终贯穿这种思路, 而不是顾忌所谓的一视同仁;追求真实性是制度设计的另一重要方面, 如何采用内控制度使得真实性有所保证是需要处处考虑的内容。制度设计最为重要的不是表面的规矩的设定, 而是对人性善与恶的充分认识的基础上, 如何能够惩恶扬善。

参考文献

[1][美]麦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2][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3][德]威廉·魏特林.和谐与自由的保证[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公用经费管理 篇8

一、当前县域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存在的问题

(一) 教育经费投入的整体水平依然较低且不均衡

近年来虽然县域地区的教育公用经费得到稳定提升, 但总体投入量仍然与城镇相比仍显得相对不足。目前我省大部分县财力薄弱, 教育经费主要靠上级转移支付, 加之县域教育机构覆盖面广、教学资源分散、基础薄弱等因素, 不断拉大城乡的教学水平差距。这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经费投入不足, 在这种资金不均衡投入的条件下, 使得县域地区的义务教育水平与城镇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 因此要想优化县域义务教育水平, 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必须以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作为前提。

(二) 生均公用经费拨付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县域教育公用经费的定额标准不断提高, 但当前公用经费普遍实行按生均拨款的制度, 这种拨款方式并没有突出对农村学校的投资倾斜, 只是把农村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与城市学校拉平。在实际分配时, 一般也仅对不足100人的学校、教学点适当照顾, 按100人拨付。这样分配资金过于简单, 对基础薄弱、硬件较差的乡镇学校更加不公平不合理。另外在工作中, 数千人的学校和数百人的学校所需的水电、教学办公用品、师资培训及设备房屋日常维修等各项开支的金额和支出比例, 肯定是存在较大差距的。这就会使各校因生源多寡不一, 造成经费分配不均, 部分学校日常开支不足、部分学校经费结余甚至出现浪费现象。

二、县域内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统筹安排的策略

(一) 多渠道筹资保障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持续增加

为保障县乡学校能够得到充分的公用经费开展教育事业, 县级政府应当坚决贯彻“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县级义务教育管理制度, 通过各种方式提高筹资水平, 加大经费投入, 将义务教育经费完全纳入到预算保障中。为筹集义教公用经费, 县级政府应加大对支出结构的优化调整, 严控行政事业单位一般性支出。此外, 还可通过多种渠道拓宽教育公用经费的来源渠道, 例如可在土地出让金、彩票公益金及财政超收资金中划出一定比例, 作为支持县域教育发展的公用经费, 优先投入到义务教育事业中。还可通过捐资助学、校企联办等方式发挥社会力量, 改善县级教学条件。

(二) 科学划分经费分类, 保障基本支出统筹实施项目支出

在履行公用经费保障机制的同时, 应以优化管理为基础, 实现公用经费的统筹分配与科学管理。县财政部门及教育部门应积极开展实地调研, 对义教经费支出项目按“基本开支”与“项目开支”两大类, 对《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的公用经费开支范围进行细化分类。基本开支应包括办公用品、教师培训、水电费、文体活动等各类采购及日常的维修、维护费用。项目开支是指学校大额的房屋建筑物、仪器设备等硬件建设及维护, 一般金额较大、实施复杂, 学校难以筹措资金自行安排。

基本支出可采用分项确定基准定额的方式, 以确保教学机构的正常运转作为保障标准, 并通过精细化管理对一般性经费支出进行压缩, 实现资金结余。项目支出应统筹分配, 通过项目立项统一规划, 重点改善偏远、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加强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 落实绩效评价制度, 实现公用经费的合理统筹安排, 避免浪费与闲置。

(三) 加强预算管理, 提高公用经费对学校基本开支的保障职能

财政部、教育部要求各级部门及学校应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预算编制制度, 但县域义教经费的预算管理一直流于形式, 预算管理松散, 预算约束机制不健全。县域内各中小学应结合新预算法的主旨内容, 坚持量入为出、保证重点的预算编制原则, 制定出科学的预算编制机制, 并对公用经费的开支进一步细化管理。在预算执行中实施动态监控, 强化预算编制的约束力度, 严格按照预算批复的支出项目和标准执行, 加强预算执行到位率的考核工作, 将考核结果落实到下一年度的预算资金安排中。各县也可在工作中逐步探索实行统一的预算软件、预算报表及预算动态监控系统, 不断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和规范性。

(四) 强化项目管理, 提高项目开支资金使用绩效

项目开支应重点满足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的办学能力、促进教师队伍培养、解决区域内重点项目辅助工程配套建设。

教育部门应规范管理, 根据学校需要构建、完善项目库, 统筹规划每年的建设项目;工程类项目的实施要实行教育主管部门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管理, 充分发挥设计、监理等中介机构的专业技术。县级财政部门应当对教育项目进行包括项目立项、申报、建设、决算等各阶段的全过程跟踪;对项目所需资金进行专户管理, 资金封闭式运行;积极开展项目绩效评价, 提高资金绩效。最后要强化竣工阶段的决算评审工作, 当项目竣工后, 及时由教育、财政、质检等部门借助中介专业机构开展工程质量验收、决算审计, 保证工程、资金安全。

(五) 强化监督, 将内部审计与财政监督有机整合

将内部审计和财政监督进行有机结合。学校应建立内部审计制度, 加大内部审计力度, 对学校财务收支、经费使用、物资采购、基本建设、学生人数等基础数据进行全面监督审计, 促进各项内部控制制度落实。财政应对各校义务教育公用经费进行定期审核, 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全面细致的逐个检测与核对, 保障每笔收支的真实合法性。检查过程中如果发现财务问题, 应当及时找出问题原因, 找出源头及责任人, 责令及时整改。

三、结语

财政及教育部门应通过预算动态监控系统加强对学校基本开支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管, 通过国库集中支付机构审核公用经费支出真实性、合理性、完整性, 通过工程类资金的支付监督工程招投标程序及建设五方责任主体责任落实情况。只有内外有机结合、共同监管, 才能确保覆盖面广、资金量大、政策性强的义教公用经费更好地发挥作用, 促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S].2010.

[2]杨令平, 司晓宏.西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 2012, (4) .

公用经费管理 篇9

山东威海市近日提高了农村中小学的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 一系列举措使得全市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水平显著提高。

目前威海市农村小学和初中日常生均公用经费分别达到360元和551元, 分别高于省定标准65元、106元。威海市在免费提供国家课程教科书的基础上, 从2008年春季学期起, 免费提供地方课程的教科书。今年春季学期, 全市共拨付农村义务教育国家和地方课程教科书免费资金1093万元。同时, 威海市还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 由每生每年补助300元提高到小学每生每年500元、初中每生每年750元, 享受补助的困难学生占寄宿生的比例不低于8%。

此外, 他们还按照每生每年300元给予农村贫困家庭学生乘班车补助, 享受补助的困难学生占乘班车人数的比例不低于5%。

公用经费管理 篇10

1.1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

从普遍意义上讲,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指在一定行政区域内, 如一个省、市、县或地区范围内, 学校之间, 在办学条件、教师资源, 教育质量等方面实现相对均衡的状态。均衡发展不是教育发展的目标, 它是促进义务教育发展, 实现“为全体人民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的途径。与义务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基础性相适应, 为人人享有公平、公正地接受义务教育全力提供充足的保证。均衡和优质并不对立, 既不能单纯追求不公平的优质, 也不能追求低水平的均衡。

1.2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价值

第一,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教育均衡发展旨在缩小地区、学校之间教育条件的差距, 普遍提高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科学发展观对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就是在教育发展原有的成绩上, 在教育发展结构、水平、目标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第二, 义务教育均衡化是实现教育公平目标的手段。为每一位学生能够平等地接受到优质的教育, 实现教育公平, 世界各国均不遗余力地推行缩小教育差距、均衡发展教育的策略。如果没有均衡发展作基础, 就无法实现在教育起点、过程以及结果的平等, 那么办学条件落后、教师资源薄弱的地区, 教育不平等就会愈演愈烈。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的实证研究文献都发现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共教育资源配置高度不均衡, 教育公平状况需要改善。 (1)

2 公用经费不足对农村中小学校均衡发展的影响分析

对制约农村中小学校均衡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 我们不难看出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是重要的原因之一。长期以来, 我国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能力的有限、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中的“城市中心”取向、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主要由农民承担, 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普遍落后的局面。虽然, 2006年以来, 我国开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 农村义务教育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但公用经费的保障问题依然严峻。

一是公用经费紧张, 学校运转困难。新机制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农村中小学校公用经费的标准, 小学每生300元/年, 初中每生500元/年。同时明确了经费的开支范围, 公用经费不得用于人员经费、基本建设投资、偿还债务等方面。但在实际中, 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以及学校之间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一些学校在运转方面问题很大。例如, 依据学生人数下拨公用经费, 规模较小的学校能获得的经费非常有限, 正常运转存在问题。

二是教师培训经费紧张, 影响教学积极性和教育质量。教育现代化的重点应该是软件提升问题, 尤其教师队伍现代化的问题。教师培训费按照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 用于教师按照学校年度培训计划参加培训所需的差旅费、伙食补助费、资料费和住宿费等开支。在实际实施中, 公用经费5%经费, 对于教师迫切的教育培训需求来讲捉襟见肘。基于学校校本培训和教职工的全员培训缺少资金保障的条件下, 既不能获得有效的培训效果, 甚至难于开展。据调查, 一些山区县的中小学校, 教师几十年没能走出大山, 接受系统的教育培训。

三是学校低水平的发展, 学生成长影响严重。对于农村中小学校而言, 素质教育一定程度上讲, 就是完善必要的软硬件条件实施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然而, 对一些农村中小学校来讲, 看似基本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公用经费, 事实上是在以削减学校活动开支、减少教师培训投入、降低办学标准为代价。这些现象在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缺少必备文化、体育活动设施, 学生文体活动和综合课程的开展更难于实施。

3 保障农村中小学校公用经费充足的措施

在教育财政学中, 财政充足性的概念是指财政拨款为学校提供一个充足的经费水平。在这一经费水平下, 学校能保障每一名普通学生达到规定的学业产出标准;同时, 充足的经费水平还应考虑到特殊学生的额外需求, 调整经费水平以保证这类学生达到特殊的学业产出标准。 (2) 教育经费充足性问题的解决,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教育公平的问题。

3.1 强化政府责任

一是明确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首先是政府责任。强化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责任, 切实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履行各级政府公共职能的重要任务落到实处, 将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不断提高公共财政保障水平, 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提供均衡的办学条件。

二是政府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转移制度。钟宇平、黄斌研究指出, 在缺乏必要的财政制度环境的支持下, 以教育结果公平为近期发展的目标并不切合中国当前的实际。尽管如此, 国外义务教育在财政充足实践中所提出的种种教育财政理念、测量和规划方法仍值得中国借鉴。 (3) 要统筹规划, 确保教育资源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和不同受教育群体之间合理有效的均衡配置。继续大力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为重点, 积极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机制为重点, 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三是探索建立区域城乡义务教育共同发展机制。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 建立和完善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健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 推动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在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合理流动, 鼓励他们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任职、任教, 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政府在发展机制的建立过程中, 应起到经费保障和制度保障双层责任, 积极推动这一机制的实施, 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3.2 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监测与评价体系

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政策极为重要的部分是构建更加明确与可操作的监测与评价体系, 即对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是否各尽其责, 各类资金是否按照使用方向足额、及时到位。

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是公共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实行的“由地方政府负责, 分级管理, 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政策, 把农村义务教育投资主体责任上移至县级政府。因此, 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监测与评价必须从农村的经济发展现状和特点出发, 根据义务教育的产品属性和公共财政的公平与效率原则, 以优化教育财政资金配置为目标, 设立科学完善的评价指标。有研究者就此提出了由总体投资环境、投资主体、投资结构、投资产出与收益四个部分组成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4)

3.3 科学测算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

我国中小学公用经费的定额标准一直按照1992年颁布的《普通中小学公用经费实物消耗定额》中的参考定额标准进行制定, 公用经费的充足性未得到充分重视, 拨付的公用经费不能满足学校和学生达到较高学业产出的实际需求。

为此, 教育经济学专家提出以下建议:第一, 需要改革现有国家公用经费定额标准的制定手段, 将公用经费的拨付标准与学生的学业需要相结合, 运用多种科学的手段测算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充足性水平, 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 (尤其是在中部和西部的人口大省) 公用经费的拨款基准, 这样不仅可避免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投入过低、教学质量低下的情况, 也有助于监督教育支出过大、成本过高、教育设施建设讲排场等资金浪费现象, 同时能促进教育发展走向均衡化、稳定化。 (5) 第二, 中央政府建立公用经费标准的同时, 充分考虑各地的自然条件、物价水平、学校和班级规模等因素制定公用经费标准调整系数;在公益性质的民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儿童, 同样纳入到免费政策的范围;把流动儿童纳入到免杂费政策覆盖范围内;利用电子学籍制度等核定免杂费的拨款人数。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建设, 满足不同情况下, 全体学生和学校发展需求。

3.4 完善农村中小学生资助制度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形成以“两免一补”为主体的学生资助制度, 在减少因贫苦而辍学和减轻农民负担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对于许多规模较小的农村中小学校而言, 学生资助政策实施的范围越广, 公用经费在学校发展方面的贡献越大。因为, 学校减少了使用公用经费来弥补学生的校内资助项目。

针对目前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很多地区对补助覆盖面和补助标准没有明确规定, 实际的覆盖面小、标准低;“一补”政策忽略了家庭经济困难的非寄宿生;生活补助的资助方式单一等问题中逐步建立了各级政府按照比例分担的财政责任分担方式。改革的措施应该包括:对寄宿生生活成本进行调查分析, 在其基础上确定合理的补助标准;提高现行补助标准;“一补”的资助范围应该扩展到所用贫困学生;资助的形式可以采用发放现金和实物的形式。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和贫困生资助项目, 大面积地保障农村中小学校办学水平和学生入学水平的提升。

3.5 加强农村中小学校教育经费预算管理

学校预算管理是教育经费在学校层面的管理与使用。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 首先, 能够保障学校做好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开支的事前计划, 防止预算不足, 影响学校工作。其次, 预算管理实现对资金的过程管理, 防止资金的使用风险, 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提高产出。另外, 预算管理利于社会对学校资金使用的监督、评价。预算管理好的学校, 将获得良好的资金支持。

自2007年起, 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按照建立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的要求, 都必须编制学校预算。就国家而言, 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预算管理, 其目的是为了促进义务教育公平化和均衡化。就学校而言, 编制预算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学校能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保证所承担的义务教育目标顺利实现。具体任务主要为:保证教学任务全面完成;备办学必需的教育设施;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优先发展的必要条件。 (6)

摘要:随着教育发展与改革的脚步日益加快, 义务教育关注的核心焦点已经聚集到均衡发展问题上, 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校的均衡发展。农村中小学校公共经费不足的问题影响到了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因此, 政府和研究者、以及教育部门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保障措施来实现农村中小学校公用经费充足, 满足学校运转、发展的迫切需求。

关键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农村中小学校,公用经费

参考文献

[1]吴亚贞.从公共支出看我国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当代社科视野, 2008 (2) .

[2][5]杜育红等.我国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充足性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8 (6) .

[3]黄斌, 钟宇平.教育财政充足的探讨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8 (1) .

[4]李晓多, 刘钟钦.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5 (3)

[6]胡骅.谈谈义务教育学校编制预算的目的和任务.教育与经济, 2007 (2) .

[1]张锦华, 吴方卫.中国农村教育平等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

[2]杨会良.当代中国教育财政发展史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上一篇:团体标准的创新与突破下一篇:汉语新词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