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

2024-05-06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精选十篇)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 篇1

1 案例介绍

1.1 基本情况

2011年报告了全区首例严重异常反应(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相关病例)。该病例2011年1月2日出生,男,户籍四川省,暂住杭州市,2011年4月3日出现不规则发热,右上、下肢肌力均为Ⅰ+级,左上、下肢肌力均为Ⅲ级,巴彬斯基征右侧阴性、左侧阳性,踝阵挛右侧可疑阳性、左侧阴性,深部腱反射右侧消失、左侧存在,肢体无感觉障碍。经治疗于2011年4月28日出院。出院时,颈抵抗不明显,克匿格征、布鲁辛斯基征阴性,颅神经检查未发现异常,右上肢肌力Ⅲ+级,右下肢肌力Ⅱ级,左上肢肌力Ⅲ+级,左下肢肌力Ⅳ级,右侧肢体肌张力较左侧低,右下肢肌肉较左侧松弛,小腿围右侧较左侧小2cm,双侧踝阵挛阴性,右侧腱反射未引出,左侧腱反射减弱,双侧巴彬斯基征阴性。

1.2 诊断结果

实验室报告:Ⅱ型脊灰病毒疫苗株病毒,2个核苷酸变异。浙江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诊断结果为VAPP。杭州市医学会鉴定伤残等级为二级丙等。

1.3 家长诉求

家长诉求主要有2个方面,一方面质疑疫苗的安全性及接种过程的规范性,另一方面为经济诉求,要求补偿239万元,其测算依据包括:已发生的医疗费为5.64万元,康复及后期手术费66万元,误工及陪护费68.66万元,残疾生活补助费42 万元,残疾用具费6万元,交通、住宿、伙食费8.65万元,以及再生育等其他费用42万元。

1.4 补偿结果

最终经浙江省卫生厅、浙江省财政厅核准的经济补偿金额为383 026元,其测算公式=浙江省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 359 元)× 伤残系数(0.7)×补偿年限(20年)=383 026元。

1.5 补偿依据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相关条款规定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以及补偿的内容。尤其是《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第五章做了明确规定,根据第四十六条“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具体补偿办法由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之规定,浙江省卫生厅、浙江省财政厅于2010年4月20日印发了《浙江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试行)》。这就确定了本案例补偿的测算公式(经济补偿金额=浙江省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伤残系数×补偿年限)及最终核准的补偿金额。

1.6 补偿流程

本次异常反应从发生、报告、调查、诊断到最终补偿总共经历了一年多时间,其中有儿童家长不满补偿金额不断协商的原因,主要还是耗在逐级审核的过程中。

2 案例反思

2.1 补偿时间长

本案例从异常反应发生、报告、调查、诊断、鉴定、提出补偿申请、达成补偿协议到最终完成补偿支付,共耗时约14个月。原因如下:一是受种方和卫生行政部门因认知不同无法在第一时间达成一致的补偿金额,从受理补偿申请到下达补偿通知书共耗时5个多月,若按《浙江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试行)》规定,只需在30日内完成补偿费金额的计算并出具补偿通知书,通知书10日内交予申请人,两者间的时间差主要在于不断和受种方沟通协商最终说服受种方;二是逐级审核耗费时间长,从签订补偿协议到最终完成支付共耗时约3个月,从区县到市、省以及省级不同部门层层审核;补偿资金经历了从省级财政到区县财政又经区县卫生行政部门最终到申请人手中,程序繁琐,过程冗长。

2.2 对补偿的认知差异大

在我国法学理论中,补偿是有别于赔偿的,它特指对合法、正当行为所造成的损失予以救济的行为和制度;而引起赔偿的行为是违法、不正当、应受谴责的。由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不可避免,且各有关主体均无过错,因此不能用赔偿来衡量受种者的损失[4]。但在实际工作中,受种者在申请补偿过程中往往会运用赔偿的思维方式。比如本案例中,受种者索赔239万,其测算方式显然根据患儿的损失来要求赔偿,为支持其诉求,患儿家属还质疑了疫苗的安全性及接种过程的规范性,这便为长达5个多月的补偿申请时间埋下了隐患,而事实上本案例事实清楚,是一起典型的VAPP。

2.3 补偿费地方差异大

本案例中受种方所获得的补偿费是按《浙江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试行)》规定所提供的残疾生活补助费(一次性补助),并未考虑患儿的医疗费、误工费、护理及陪护费、残疾生活辅助具费等,而同样已出台了补偿办法的北京市,除了给予上述我省未考虑到费用之外,还给予调查诊断、鉴定有关的检查检验费用、鉴定费、损害程度等级评定费等,广东省和江西省则在北京市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交通费,江西省的补偿办法中甚至还考虑了精神抚慰金和丧葬费[5,6,7]。徐喜荣等调研发现,补偿费用呈地方差异问题突出,同一受种者按不同省份的补偿办法计算补偿费,差异竟相差近19倍[8]。本案例若按照北京市补偿办法来计算补偿费,虽不至于满足受种方的天价索赔,但显然要高于患者实际所得,这也是受种方迟迟不肯签署赔偿协议的原因之一。

3 完善补偿机制的建议

我国一直在逐步扩大免疫规划,随着疫苗种类、接种剂次的增加,尽管疫苗异常反应发生率极低,但门诊遇到严重异常反应的概率却在增大,构建公平、迅速、方便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无过错补偿机制势在必行。提供效率更高、对抗性更少的索赔解决方案,不仅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权益,提高民众对疫苗接种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也有利于疫苗生产企业和预防接种门诊顺利、有序开展工作。为此,本文在反思前述案例的基础之上,结合近年来工作体会,参阅国外疫苗损害补偿制度,就完善我国疫苗损害补偿机制提出建议如下:

3.1 简化程序

3.1.1认定程序简化

数十年的预防接种工作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疫苗异常反应信息资料,可以参照美国的做法[9],建立国家级疫苗异常反应专家委员会和《疫苗异常反应一览表》,专家委员会每五年对《疫苗异常反应一览表》内容进行修订。凡是出现特定时间范围内表内涵盖的不良反应,均可认定为异常反应,受种方可提出补偿申请;若不在表中或是时间范围外的不良反应,受种方走诊断、鉴定程序,一旦证实与接种疫苗存在因果关系,即可提出补偿申请。

3.1.2补偿程序简化

可建立省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专门机构,除了组织诊断、鉴定疫苗异常反应外,主要是审核区县递交的受种方补偿申请及按照规章制度计算的补偿费,缩减市级审核环节;补偿费一旦核定,由受种方直接去该机构签字接受或签字拒绝。若签字接受,补偿资金直接由省财政打入受种方账户,省去层层拨付耗时费力的环节;若签字拒绝,受种方可走诉讼途径,但将取消再次申请补偿资格。省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机构只需反馈给各区县受种方是接受了补偿还是拒绝了补偿这一结果即可,后续工作无需再由各区县操作。

3.2 统一补偿标准

截至到2014年4月,我国已有23个省(区、市)正式颁布了异常反应补偿办法[10],各地补偿标准五花八门。在信息发达、人们维权意识逐渐增强的现代社会,这种补偿费“同命不同价”的做法是有违当前倡导的公正、平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务之急应建立统一的补偿标准,“快速、便捷、确定和慷慨”地补偿受种者,补偿项目应包括已经发生的及未来可预见的医疗费、护理费(陪护费)、误工费、交通费、残疾生活补助费等等,可通过总结各地补偿办法的实施经验来定,笔者建议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补偿标准公式,然后再按损害的严重程度给予个体化的补偿费。

3.3 多元化筹资及补偿模式

目前我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资金主要来源于两块,第一块是省级财政部门的预防接种经费,主要用于补偿接种一类疫苗引起的异常反应;第二块是生产企业,用于补偿接种二类疫苗引起的异常反应,这是基于疫苗的性质来设置的。然而,异常反应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某些年异常反应极少,会影响政府对下一年预防接种经费的预算;某些年异常反应突然增多,势必会给政府和企业增加资金压力,而对企业来讲,资金多寡会直接影响到疫苗的研发和生产。因此,为保障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机制有效运作,需要引进多元化的筹资模式[11],建立长期、稳定的补偿资金池。第一,政府财政每年应按一定比例投入经费,投入的经费当年未用完的,自动滚入下一年,但不占下一年的投入比例,根据公共负担理论,主要用于由国家承担补偿责任补偿因接种一类疫苗出现异常反应的受种方;第二,疫苗生产企业和进口企业按上一年实际销售额的一定比例缴纳药品保险金,交由政府部门管理和使用,接种二类疫苗出现异常反应需要补偿的,由政府操作,从药品保险金中列支,这种操作方式一方面可分散企业的补偿赔付风险,减少对疫苗生产和研发的影响,另一方面受种方也可快速得到补偿,无需再辗转与企业打交道。当然,对于异常反应增多的疫苗生产企业或进口企业,其下一年缴纳的药品保险金应适当提高,以促进其进一步开发安全性更高的疫苗。第三,引入商业保险模式,设立疫苗损害险种,向疫苗生产企业和疫苗进口企业强制征收保险金,如同汽车需要缴纳交强险一般,保险金由保险公司作商业化管理和运作,用于补偿。第四,进一步完善医保,明确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病例均纳入医保全额支付,而与最终鉴定结论无关,这样即使鉴定与预防接种无关也不会影响患者得到救治,而确认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后也无需在医疗费用的补偿上再进行协商。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S].2005-05-17.

[2]浙江省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浙江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试行)的通知[EB/OL].2010-04-20/2015-07-20.http://www.zjwst.gov.cn/art/2010/4/20/art_3421_245181.html.

[3]方涛,祝绯飞,袁寒艳,等.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1例报告[J].中国疫苗和免疫[J].2013,19(3):285-286.

[4]焦艳玲.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制度研究[J].河北法学,2011,29(5):31-38.

[5]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北京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试行)的通知[EB/OL].2012-05-16/2015-07-27.http://zfxxgk.beijing.gov.cn/columns/81/2/305192.html.

[6]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广东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试行)的通知[EB/OL].2011-10-17/2015-07-19.http://www.gdwst.gov.cn/a/guifanwenjian/2013061910680.html.

[7]江西省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江西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试行)的通知[EB/OL].2009-12-31/2015-07-16.http://www.jxwst.gov.cn/cszw/jbkz/bszn/201012/t20101216_87387.htm.

[8]徐喜荣.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制度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3):169-171.

[9]唐慧鑫,孙骏,马爱霞.从美国疫苗伤害救济制度探讨对建立我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救济机制的启示[J].中国药物警戒杂志,2007,4(3):132-136.

[10]刘平安.23省区市颁布疫苗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N].健康报,2014-04-24(1).

四川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 篇2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管理工作,保障预防接种工作的顺利进行,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国务院《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以下简称Ⅸ规范》)、《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以下简称《鉴定办法》)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受种者在四川省范围内所有经县级卫生主管部门认可的合格接种单位中,接种疫苗后发生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依法需要经济补偿的,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疫苗,是指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疫苗类预防性生物制品。

疫苗分为两类: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

第四条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第五条 下列情形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不予补偿。(一)因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受种者机体造成的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

(二)因疫苗质量不合格接种后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三)因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违反《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四)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巧合发病。

(五)因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心因性反应。(六)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

第六条 本办法适用于接种第一类疫苗引起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补偿。受种者接种第二类疫苗引起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补偿,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七条 本办法所指的经济补偿是一次性补偿,不再另行支付医疗费、误工费、残疾生活补助费、残疾用具费、交通费、丧葬费等其它费用。

第八条 因接种第一类疫苗或接种经省人民政府、省卫生厅统一组织、安排的强化免疫和应急接种疫苗引起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需要对受种者予以补偿的,补偿费在省财政安排的专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经费中支付。经市和县级人民政府或其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开展的群体性和应急接种引起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需要对受种者予以补偿的,补偿费由市和县级财政安排解决。接种第二类疫苗引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需要对受种者予以经济补偿的,所需资金由相关的疫苗生产企业承担。

第九条 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有关规定处理。因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违反《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条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经济补偿的受益人或请求权人(以下简称受种方)为:

(一)受种者死亡:受种者之法定继承人或具有抚养、扶养关系的亲属。

(二)受种者未死亡:受种者本人或其监护人、近亲属。

第十一条 各级卫生主管部门负责本办法的具体实施、日常补偿管理事项以及监督管理等工作。

第二章 损害程度分级和补偿标准

第十二条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损害程度的分级判断标准参照卫生部《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执行,分为四级:(一)一级:造成死亡、重度残疾。1.甲等:死亡。2.乙等:重要器官功能完全丧失,其他器官不能代偿,存在特殊医疗依赖,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二)二级:造成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

1.甲等:器官功能完全丧失,其他器官不能代偿,可能存在特殊医疗依赖,或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

2.乙等:存在器官严重功能障碍,可能存在特殊医疗依赖,或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

3.丙等:存在器官严重功能障碍或生活部分不能自理。4.丁等:存在器官严重功能障碍生活能自理。可能存在特殊医疗依赖,可能存在一般医疗依赖

(三)三级:造成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

1.甲等:存在器官较重功能障碍,可能存在一般医疗依赖,生活能自理。

2.乙等:存在器官中度功能障碍,可能存在一般医疗依赖,生活能自理。

3.丙等:存在器官轻度功能障碍,可能存在一般医疗依赖,生活能自理。

4.丁等:存在器官轻度功能障碍,无医疗依赖,生活能自理。

5.戊等:存在器官轻微功能障碍,无医疗依赖,生活能自理。

(四)四级:造成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

第十三条 受种者接种第一类疫苗引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造成死亡的,其一次性经济补偿金额=四川省上一年度城镇居民入均可支配收入×补偿年限。补偿年限按照以下方法确定:3周岁以下(含3周岁)死亡的,补偿年限为5年;超过3周岁的,补偿年限为在死亡补偿的基础年限(5年)上每增加l岁再增加1年(不足1岁按1岁计算),最高补偿年限不超过20年。

第十四条 受种者接种第一类疫苗引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造成残疾的,其一次性经济补偿金额=四川省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 x伤残系数。

伤残系数按照第十一条所列损害程度分级,一级乙等至三级戊等对应的伤残系数为1.3—0.2。(一)一级乙等:伤残系数为1.3。(二)二级甲等:伤残系数为1.1。(三)二级乙等:伤残系数为1.O。(四)二级丙等:伤残系数为0.9。(五)二级丁等:伤残系数为0.8。

(六)三级甲等:伤残系数为0.6。(七)三级乙等:伤残系数为0.5。(八)三级丙等:伤残系数为0.4。(九)三级丁等:伤残系数为0.3。(十)三级戊等:伤残系数为0.2。

第十五条受种者接种第一类疫苗引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导致四级或经过治疗恢复正常的一过性器官组织损伤,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补偿总额最高不超过四川省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第十六条 因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导致受种者诊疗的医疗费用,可在医疗保险或新农村合作医疗中报销规定比例的医疗费用。

第三章 诊断与鉴定

第十七条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与鉴定工作按照卫生部《鉴定办法》执行。

第十八条 一般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专家进行调查诊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由省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进行调查诊断。

1、受种者死亡、较重以上残疾,即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损害程度为二级乙等以上(含二级乙等)的。

2、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

3、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4.脊髓灰质炎疫苗预防接种后的相关病例。

5、设区的市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申请省级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进行诊断的病例。第十九条 受种方、接种单位、疫苗生产企业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结论有争议时,可以在收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结论之日起60日内,向接种单位所在地设区的市级医学会申请进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并提交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所需的资料。对设区的市级医学会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省医学会申请再鉴定。

第二十条 各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和省、设区的市级医学会在做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或鉴定时,认定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要同时确定受种者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损害程度级别。

第四章 受理与补偿程序

第二十一条 接种第一类疫苗的受种方经诊断或鉴定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可在收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或鉴定结论之目起60日内,向接种单位所在地县级卫生主管部门提出补偿申请,逾期不予受理。当事人不服异常反应诊断或鉴定结论,以疫苗生产或接种单位为被告提起民事诉讼的,补偿申请期间自人民法院裁判生效之日起算。

第二十二条 接种第一类疫苗的受种方申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经济补偿时,应向所在地县级卫生主管部门提供下列有关材料:

(一)受种者本人的身份证、户口本或出生证明原件及复印件,监护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申请书。(见附件1)(三)受种者发生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后的就诊治疗经过及病历复印件。

(四)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或鉴定结论(此条应包含伤残分级)。

第二十三条 县级卫生主管部门在收到受种方的补偿申请30日内,根据本办法第十二、十三、十四和十五条的规定和标准计算补偿费金额,经设区的市级卫生主管部门审核并报省级卫生主管部门同意后,向受种方出具《预防按种异常反应经济补偿通知书》(见附件2)。通知书一式两份,一份应在出具通知书的l0日内交予受种方,另一份存档备案。通知书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受种者及所接种的疫苗、补偿申请人。(二)补偿金额、确定理由和计算方法。(三)补偿方。

(四)本通知书开具日期及申请人同意补偿有效期。(五)卫生主管部门签章。

第二十四条 受种方自接到县级卫生主管部门出具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经济补偿通知书后60日内,若同意卫生主管部门核准的经济补偿数额,应当与县级卫生主管部门签订Ⅸ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协议书》(见附件3),县级卫生主管部门记录备案。协议书内容包括受种者异常反应的诊断或鉴定结论、诊治经过以及经济补偿测算和金额。

第二十五条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补偿费用,应由省级财政支付的,自签订经济补偿协议后10个工作日内,由县级卫生主管部门报市级卫生主管部门审核。市级卫生主管部门在1 5个工作日内报省卫生厅。省卫生厅会同省财政厅在30个工作日内竞成审核后,由省卫生厅将省级财政安排的补偿资金拨付至楣关县级卫生主管部门,再由县级卫生主管部门支付给受种方,补偿终结。

第二十六条 申请人不同意卫生主管部门核准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经济补偿金额,可依法申请复议或提起诉讼。

第二十七条 已经提起民事或行政诉讼且人民法院已经受理的,补偿支付自动中止。

第二十八条 县级卫生主管部门保存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相关材料不得少于20年。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由四川省卫生厅和四川省财政厅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2011年9月1日起施行。附件:1.四川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申请书

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方法 篇3

【关键词】 疑似預防接种异常反应 分类 处理方法 原因

【中图分类号】 R1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9-0332-01

1 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类及处理方法

1.1 正赏常反应

这种反应是由制品本身特性性所引起的,其性质和强度随制品的不同而不同,如接种活疫(菌)苗,实际上是一次轻的人工感染。有些死疫(菌)苗还保留着某种程度的毒性。正常反应可分为局部和全身反应两种;局部反应一般在接种后24小时左右,接种部位发生红(肿,热、痛现象,如局部红肿硬块直径超过5厘米者称强反应,大都持续多3~5天;全身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在38.6℃以上为强反应。除体温上升外,有时、还有头痛、寒颤、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约持续1-3天。

1.2 加重反应

这种反应是指反应的性质与正常反应相同,但程度较重,或发生反应的人数超过正常比例。一般认为,如果强、反应的发生比例达5%以上时,就称为加重反应。

正常反应和加重反应的处理相同,正常反应可不作任何处理,经适当休息第二天就可恢复正常。对少数较重者,局部可作热敷,但卡介苗接种后局部严禁热敷。全身症状可对症治疗,高热、头痛应休息并给予复方阿匹林等解热镇痛药物等

1.3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主要的异常反应有: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①晕厥(晕针):一旦发现小儿出现晕针,应马上使其平卧,保持安静,并喂以热水或糖水,即可缓解。严重者数分钟后仍不见好转,可注射氟美松4mg或0.1%肾上腺 0.3~0.5ml并严密观察病人BP、T、P、R的变化,同时做好各种急救准备。②无菌性脓肿:无菌性脓肿分为以下几种情况,注射局部产生红晕者,形成硬结、局部肿胀、疼痛轻者,针眼处流脓重者形成溃疡者。未破溃前有波动感轻者自行吸收重者破溃排脓,有时深部溃烂形成脓腔,长期不愈。处理方法:不同程度的脓肿应给予不同的措施,避免一刀切。干热敷可以促进脓肿吸收;脓肿未破溃者应抽脓,不宜切开排脓;脓肿破溃或形成空腔者,应切开排脓,扩创剔除坏死组织。为预防和控制继发感染应冲洗伤口,引流通畅,如有继发感染需用抗生素配合治疗。③过敏反应:由于接受疫苗注射而引起的一类变态反应,包括:包括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等,其中以过敏性休竟最为危急,起病越急,反应越重。常在接种后几分钟至20分钟内发生,临床表现为烦躁不安、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四肢冰冷、出冷汗等。重者可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脉搏快速而微弱以至模不出。重者需立郎抢救,即使患者平卧、头位放低,注意保暖,并立即皮下或静脉注射1:1000肾上腺素)0.5~1.0毫升,必要时可重复注射;如血压继续下降(收缩压在80毫米汞柱以下,甚至测不出,脉压差少),可用间羟胺、氢化可的松加入葡萄糖盐水中静脉滴注等。

1.4 偶合症

受种者在接种时处于某种疾病潜伏期或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或者,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偶合症与疫苗无关,不属于异常反应。常见的偶合症有急性传染病、内科疾病、神经精神疾病、婴儿窒息或猝死。鉴别处理原则:接种灭活疫苗,不可能引起相应疾病;接种活疫苗,需结合临床资料、病原学及其他检查;原因不明或多因素,由调查诊断专家组进行诊断;明确偶合症诊断后,向受种者耐心解释。

1.5 心因性反应

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或接种后因受种者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反应,是一种和精神因素有关的急性休克反应。这一类反应不是疫苗直接引起的,而是由精神或心理因素所致,多发生在儿童集中的场所,属群体性反应。病人的临床表现与主观症状和客观体征不符,大多属于神经官能性反应。各种症状在睡眠和注意力转移后减轻,预后良好。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如丧失知觉,促其苏醒,苏醒后酌情给予镇静剂,暗示治疗、物理治疗,尽可能在门诊治疗,发作频繁不合作者,请精神神经科医生会诊处理。

1.6 事故

由于接种对象选择不当成未注意禁忌症、接种部位、剂量和途径的错误引起、无菌操作不严或因注射用具消毒不彻底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接种事故大多数属于责任问题,因此须加强接种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就可避免事故的发生。

2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原因

2.1 生物制品的质量,包括制造疫(菌)苗的菌(毒)株、纯度与均匀度问题:污染杂菌和致病菌,以及其他生产工艺中存在问题。质量不好的制品、可以引起加重反应。但制品生产国家都有严格检测制度,目前使用的各类制品一般都是安全可靠的,反应都是很轻微的,反应持续时间也较为短暂。如果由于制品原因引起的反应,则一旦发生人数较多,且常出现在使用某些批号制品或某次接种人群中时,要特别注意记录每次接种制品的批号,以便及时发现这类原因。

2.2 生物制品使用,包括疫苗的冷链系统是否符合要求,疫苗的储存不当,造成疫苗的质变,接种对象不当(含未严格掌握禁忌症等),接种途径错误,接种剂量过大、部位不正确,接种前未往查或未摇匀制品,消毒不严或错种等。

2.3 个体的因素,如过敏体质、免疫功能不全、精神体质因素等,如给过敏体质的人注射某些制品”(特别是免疫血清),易引起过敏性休克,血清病:给免疫缺陷人接种活疫(菌)苗,易扩散引起全身感染,给精神体质的人接种,可引起晕厥)休克、癫病发作等

开展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为尽量减少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采取有效的防患措施。1规范接种门诊工作程序,提供优质服务。2建立健全的接种门诊登记制度和问诊制度。3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消除疫苗使用过程中引起的异常反应的发生。4加强预防接种知识的宣传,减少心因性异常反应的发生。5使用正规渠道的疫苗,注意监测疫苗储存温度。

参考文献

[1]高秀敏.常见预防接种反应原因及其处理体会.中国社区医师,2008,8(133):88.

[2]周吉坤,王钊,于竞进.预防接种与安全注射.中国计划免疫,1998,4(3):177-180.

常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监测研究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资料均来自我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系统收集的部分县区资料, 并进行回顾性分析。

1.2 分析方法

采用对比分析方法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布特征和相关指标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2 结果

2.1 2011年说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疫苗分布及反应分类

2011年共接种24 571剂次, 发生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145例, 发生率为0.59%, 发生最多的是百白破, 共64例次, 占44.1%, 其次是麻疹22例次, 占15.2%, 再次是23价肺炎11 (换成一类疫苗) 例次, 占7.6%。其中以一般反应为多见, 共125例次, 占86.2%, 异常反应14例次, 占9.7%, 其中水痘1例, 流脑A1例, 麻疹6例, 白破1例, 百白破 (无细胞) 1例, 乙肝 (酵母) 1例, 乙肝1例。无疫苗质量事故、预防接种事故发生, 见表1。

2.2 2011年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临床诊断分布

该组145剂次中主要以发热/红肿/硬结为主, 该组有123剂次, 占84.8%, 其次是过敏性皮疹9例次, 占6.2%, 癔症发生异常反应1例, 卡介苗淋巴结炎发生1例, 荨麻疹发生1例, 血管性水肿发生1例, 热性惊厥发生1例, 其他2例, 各临床分布见表2。

3 讨论

引起预防接种反应发生的因素有很多, 通常可以分为三大类, 包括疫苗方面的因素、疫苗使用方面的因素、受种者的个体因素等[3,4], 除了疫苗因素无法控制外, 疫苗使用方面的因素可以通过强化疫苗管理、规范实施接种操作来避免, 受种者的个体因素也可以通过接种前预检、告知来尽可能减少[5]。

该组资料结果显示:2011年共接种24 571剂次, 发生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145例, 发生率为0.59%, 发生最多的是百白破, 共64例次, 占44.1%, 其次是麻疹22例次, 占15.2%, 再次是23价肺炎11 (换成一类疫苗) 例次, 占7.6%。其中以一般反应为多见, 共125例次, 占86.2%, 异常反应14例次, 占9.7%, 其中水痘1例, 流脑A1例, 麻疹6例, 白破1例, 百白破 (无细胞) 1例, 乙肝 (酵母) 1例, 乙肝1例。该组145剂次中主要以发热/红肿/硬结为主, 该组有123剂次, 占84.8%, 其次是过敏性皮疹9例次, 占6.2%, 癔症发生异常反应1例, 卡介苗淋巴结炎发生1例, 荨麻疹发生1例, 血管性水肿发生1例, 热性惊厥发生1例, 其他2例, 无疫苗质量事故、预防接种事故发生。

因此, 加强预防接种人员业务培训, 不断提高其责任心和业务能力, 完善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 增加人员配备和强化规范预防接种操作, 是今后必须长期关注的重要工作内容。

参考文献

[1]林献丹, 陈玲萍, 郑晓春, 等.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1 (1) :59-61.

[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J].中国疫苗和免疫, 2010 (1) :78-87.

[3]Magliulo M, Mirasoli M, Simoni P, et al.Develop2ment and validation of an ultrasensitive chemiluminescent enzyme.immunoassay for aflatoxin M1in milk.J Agric Food Chem, 2005, 53 (9) :3300-3305.

[4]武文娣, 刘大卫, 李克莉, 等.全国2009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1 (2) :7:16.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 篇5

2011年5月9日省卫生厅联合财政厅下发了《关于印发山东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试行)的通知》(鲁卫疾控发

〔2011〕2号)

共五章三十三条

– 第一章

总则 – 第二章

诊断和鉴定

– 第三章

补偿标准及测算方法 – 第四章

申请、受理与补偿 – 第五章

附则

第一章

第一条

为规范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以下简称《规范》)、《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以下简称《鉴定办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2005年6月1日以后受种者在山东省管辖范围内所有具有预防接种资质的预防接种单位接种了合格疫苗后发生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依法需要经济补偿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病例。

第四条

本办法所指的经济补偿是一次性补偿,不再另行支付医疗费、误工费、残疾生活补助费、残疾用具费、交通费、丧葬费等其它费用。

第五条

下列情形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不适用本办法

㈠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 ㈡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㈢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㈣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

㈤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经询问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

㈥因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心因性反应。第六条

因接种第一类疫苗引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需要对受种者予以经济补偿的,所需资金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予以支付。因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造成一至三级伤残的,由省级财政在预防接种工作专项经费中安排;四级及其它轻型损害由设区的市级财政在预防接种工作专项经费中安排。因接种第二类疫苗引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需要对受种者予以经济补偿的,所需资金由相关的疫苗生产企业承担。

第七条

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依照《药品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处理;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依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八条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和补偿,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及时、便民和人性化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处理恰当、补偿合理。

第九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办法的具体实施、日常补偿管理事项以及监督管理等工作。

第二章

诊断和鉴定

第十条

省、设区的市级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成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负责辖区内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调查诊断。其他任何医疗卫生单位或个人无权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做出结论性诊断。

第十一条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接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报告后,对需要进行调查诊断的,交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专家进行调查诊断。调查诊断工作按《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和《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等有关规定进行。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由设区的市级或者省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进行调查诊断: ㈠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的; ㈡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

㈢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㈣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等相关部门对本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工作依法进行有效监督。第十二条

调查诊断专家组应当在调查结束后30日内作出调查诊断结论。在作出调查诊断结论后10个工作日内,将调查诊断结论告知受种方、接种单位和疫苗生产企业,并同时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第十三条

如因存在特殊情况,调查诊断专家组在30日内无法作出诊断结论的,需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同意后,可再延长30日。

第十四条

受种方、接种单位、疫苗生产企业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结论有疑义时,可以在收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结论之日起60日内向接种单位所在地的市级医学会申请进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并提交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所需的材料。

第十五条

鉴定工作按《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和有关规定进行。申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由申请鉴定方预缴鉴定费。经鉴定属于第一类疫苗引起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鉴定费用由同级财政部门按照规定统筹安排;由第二类疫苗引起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鉴定费用由相关的疫苗生产企业承担。不属于异常反应的,鉴定费用由提出异常反应鉴定的申请方承担。

第三章

补偿标准及测算方法

第十六条

根据《条例》、《规范》和《鉴定办法》规定,经诊断或鉴定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依法需要补偿的,由省、市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诊断或鉴定结论,参照以下规定计算经济补偿金额。

第十七条

因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造成死亡的病例,一次性经济补偿金额按照下列项目和标准计算:

按照《山东省统计年鉴》公布的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基数进行计算。受种方死亡年龄为18周岁以下(含18周岁)者,补偿12年;受种方死亡年龄为18周岁以上者,补偿15年。经济补偿金额=山东省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补偿年限。

第十八条

因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造成残疾的病例,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其补偿金额按照下列项目和标准计算:根据《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确定的伤残等级,按照我省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基数进行计算,自定残之日起最长补偿22年。一级乙等至三级戊等对应的伤残系数为1.0~0.1。

经济补偿金额=山东省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伤残系数×补偿年限。

㈠一级乙等:伤残系数为1.0。

㈡二级甲等:伤残系数为0.9。㈢二级乙等:伤残系数为0.8。㈣二级丙等:伤残系数为0.7。㈤二级丁等:伤残系数为0.6。㈥三级甲等:伤残系数为0.5。㈦三级乙等:伤残系数为0.4。㈧三级丙等:伤残系数为0.3。㈨三级丁等:伤残系数为0.2。㈩三级戊等:伤残系数为0.1。

第十九条

四级或经过治疗恢复正常的一过性器官组织损伤,补偿总额最高不超过上一年度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具体补偿标准由设区的市级卫生和财政部门具体制定。第二十条

残疾病例伤残等级和补偿年限由省或设区的市级医学会负责确定。

第二十一条

死亡病例调查诊断需要尸检结果的,受种方拒绝或者不配合尸检,需承担无法进行调查诊断的责任。

受种者死亡的,尸检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十八条规定执行。需要进行尸检的死亡病例,尸检费先由提出尸检的一方预缴。经诊断或鉴定确认属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所致死亡的,因第一类疫苗所致死亡的尸检费由省级财政在预防接种工作专项经费中支付,因第二类疫苗所致死亡的尸检费由相关疫苗生产企业支付;经诊断或鉴定确认不属于预防接种所致死亡的,尸检费由提出尸检的一方承担。

第四章

申请、受理与补偿

第二十二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成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公室,负责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申请、受理及补偿实施等工作。

第二十三条

受种方经诊断或鉴定明确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应在收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或鉴定结论之日起90日内,向接种单位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申请。逾期不予受理。

第二十四条

受种方申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时,应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提供下列有关材料:

㈠受种者本人的身份证、户口本原件及复印件,法定监护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㈡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申请书; ㈢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或鉴定书;

㈣受种者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治病历复印件,包括与诊断治疗有关的门诊病历、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病理资料、护理记录等病历资料;

㈤受种者就诊相关费用原始收据或复印件; ㈥受种者预防接种证原件或复印件; ㈦残疾病例伤残等级划分结论;

㈧省卫生行政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有关材料。

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卫生行政部门不予受理:

㈠无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或鉴定结论的,或者调查诊断或鉴定结论不明确的;

㈡已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或者已经人民法院调解达成协议或判决的;

㈢提供的材料不真实或不完整的; ㈣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六条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在收到受种方补偿申请的10日内,向辖区市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书面补偿申请,加盖公章后与本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的材料连同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单位名称、地址、开户银行、账号、联系人、联系电话及邮政编码一起报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

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在收到补偿申请的30日内,对补偿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对审核不合格者退回予以纠正;对审核合格的,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同意后,由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本办法第十七、十八、十九和二十条的规定和标准计算补偿费金额,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书面告知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向申请人出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经济补偿通知书。通知书一式三份,一份应在出具通知书的10日内交予申请人,另两份分别由县级和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存档备案。通知书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㈠受种者及所接种的疫苗、补偿申请人; ㈡补偿金额、确定理由和计算方法; ㈢补偿方;

㈣本通知书开具日期及申请人同意补偿有效期; ㈤卫生行政部门签章。

第二十七条

申请人自接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出具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经济补偿通知书后60日内,若同意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的经济补偿数额,应当与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签订经济补偿协议,经济补偿协议一式两份,分别由县级和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记录备案。

协议书内容包括受种者异常反应的诊断或鉴定结论、诊治经过以及经济补偿测算和金额。

第二十八条

接种第一类疫苗后发生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费用,自签订经济补偿协议后10日内,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将经济补偿通知书和经济补偿协议报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在10日内,将所有相关材料复印件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会同省级财政部门在15日内完成审核,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将补偿资金直接划拨给相应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支付给受种者或者其法定监护人/法定继承人,补偿终结。

第二十九条

因接种第二类疫苗后发生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需要对受种者予以经济补偿的,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在收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申请材料起10日内负责组织疫苗接种单位等有关部门协助受种方向疫苗生产企业办理补偿事宜。第三十条

申请人不同意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经济补偿金额,在接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经济补偿通知书后60日内可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若申请人60日内不签署经济补偿协议,也未提起诉讼,则视为自动放弃补偿。第三十一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保存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有关书面或电子材料不少于20年。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由省卫生厅、省财政厅负责解释。第三十三条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 篇6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69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97-01

预防接种是控制疫苗针对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干预措施之一,多年来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病率的不断下降,充分证明了接种疫苗作为针对性预防疾病的一种干预性策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有效保障了儿童的身体健康。但工作实践也证明,没有一种疫苗是绝对安全的。随着公众对预防接种服务质量需求的不断提高,疫苗接种后出现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也备受关注。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引发不必要的预防接种纠纷或事件,给免疫预防工作带来负面影响。为了解诸城市2012年AEFI的发生特征,评价AWFI监测系统运转情况及预防接种安全性,我们对诸城市2012年AEFI监测数据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来源于诸城市疾控机构、乡镇卫生院预防接种门诊等报告单位,通过《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信息管理系统》平台报告的201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的所有AEFI个案数据。按照《全国AEFI监测方案》中关于AEFI的定义和分类,AEFI分为一般反应、异常反应、疫苗质量事故、接种事故、偶合症、心因性反和不明原因等六类。

1.2 方法 采用描述性方法对AEFI分布特征和相关指标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2 结 果

2.1 AEFI病例报告及时性 2012年合计报告AEFI 100例,24个预防接种门诊均有报告,报告覆盖率达100%。其中48小时及时报告率、48小时及时调查率、个案报告卡和调查表的完整率均为100%。

2.2 AEFI病例报告情况 2012年合计接种疫苗213018人次,报告AEFI 100例,报告发生率为46.94/10万。其中一般反应93例(占93%),报告发生率为43.66/10万;异常反应7例(占7%),报告发生率为3.28/10万。无疫苗质量事故和实施差错事故。

2.3 AEFI流行特征

2.3.1 年龄与性别分布 100例AEFI中,男性59例,占59%;女性41例,占41%,男女性别比为1.44:1;其中≤2月龄1例,占1%;3-5月龄24例,占24%;6-8月龄15例,占15%;9-10月龄8例,占8%;1岁35例,占35%;2-3岁10例,占10%;5-7岁7例,占7%,其中≤1岁48例,占48%。

2.3.2 地區分布 100例AEFI分布在全市13个乡镇,龙都街道19例,占19%;密州街道18例,占18%;皇华镇11例,占11%;百尺河镇8例,占8%;贾悦镇7例,占7%;林家村镇7例,占7%;舜王街道7例,占7%;桃林乡6例,占6%;石桥子镇6例,占6%;相州镇3例,占3%;枳沟镇3例,占3%;昌城镇3例,占3%;辛兴镇2例,占2%。

2.3.3 时间分布 100例AEFI分布在全年12个月,1-12月分别报告4、8、8、7、12、19、7、11、10、3、6、5例,分别占全年报告总数的4%、8%、8%、7%、12%、19%、7%、11%、10%、3%、6%、5%。其中5-6月合计报告31例,占全年报告总数的31%。

2.4 疫苗发生AEFI情况 2012的接种的一类和二类疫苗共21种,17种疫苗有AEFI报告。

9种一类疫苗AEFI的报告发生率,卡介苗为19.53/10万(2/10241),乙肝(酵母)为9.87/10万(3/30394),脊灰(糖丸)为12.92/10万(5/38703),百白破(无细胞)疫苗为125.34/10万(47/37498),白破为19.65/10万(2/10177),含麻疹成分疫苗为52.94/10万(13/24558),乙脑(减毒)疫苗为11.77/10万(2/16989),甲肝(减毒)疫苗为36.58/10万(2/5466);7种二类疫苗AEFI的报告发生率,腮腺炎为55.56/10万(2/3600),甲肝(灭活)疫苗24.9/10万(1/4016),流脑A+C结合疫苗195.69/10万(12/6132),流脑A+Y+C+W135疫苗为147.28/10万(1/679),HⅰB为36.09/10万(3/8312),轮状病毒疫苗为16.01/10万(1/6246),23价肺炎疫苗为222.72/10万(3/1347)。

100例AEFI中,病例报告数前三位的疫苗为,无细胞百白破疫苗(47例,47%)、含麻疹成分疫苗(13例,13%)、流脑A+C群结合疫苗(12例,12%),病例报告前三位的疫苗占报告总数的72%。

2.5 发生时间、临床表现 100例AEFI中,接种至发生反应时间、发生反应至就诊、就诊至报告时间均以≤1天的居多,分别占89%、83%、100%。

100例AEFI中,一般反应93例,主要表现为发热、局部红肿和硬结,其中发热(体温≥38.6℃)67例,占72.04%,局部红肿(直径≥2.5㎝)33例,占35.48%,硬结(直径≥2.5㎝)5例,占5.38%;异常反应7例,主要表现为卡介苗淋巴结炎和过敏性皮疹,分别占28.57%(2例)和71.43%(5例)。

3 讨 论

2012年全市24处预防接种门诊均有AEFI报告,AEFI报告覆盖率达到100%,各监测指标均达到100%,达到了国家监测方案要求。男性AEFI报告数多于女性,发生年龄主要集中在≤1岁,与1岁以内儿童接受的免疫针次较多有关。AEFI报告发生数位于前三位的疫苗分布为百白破(无细胞)、含麻疹成分疫苗、流脑A+C群结合疫苗,共占AEFI报告发生数的72%。发热/红肿/硬结等可能是由疫苗固有性质引起的一般反应,占AEFI报告发生数的93%。报告的AEFI个案中7%属于异常反应,主要是过敏性皮疹和卡介苗淋巴结炎,无死亡、严重残疾和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 篇7

关键词:卡介苗,AEFI,预防接种

卡介苗对预防和控制结核性脑膜炎及粟粒性结核效果显著[1]。1 9 7 4年卡介苗被纳入扩大免疫规划后, 在结核病地方性流行的国家中很快开展了接种, 接种覆盖率>8 0%[2]。据统计, 截至2 0 1 2年每年大约有1亿名儿童接受卡介苗接种[2]。我国于1 9 7 8年开展儿童计划免疫工作, 截至2 0 1 2年累计接种卡介苗约1 0亿人次[3]。虽然在潜伏结核病的复活以及原发性结核感染的控制方面效果较差, 但是卡介苗对于播散性肺结核和结核性脑膜炎的预防有效率很高[4], 因此结核病死亡的婴幼儿大幅度降低。在进入国家扩大免疫阶段, 随着政府加大投入, 我国一类疫苗的种类大幅增加, 预防接种人群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接种疫苗的总剂次大量增加, 从而导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A d v e r s e E v e n ts F o llo w in g I m m u n iz a tio n, A E F I) 的发生也明显增多[5]。

1 卡介苗的特性

目前我国使用的卡介苗是由国内生产的冻干剂型的减毒活疫苗, 接种途径为皮内注射, 规格为5人份/支, 接种剂量为0.1 m l。我国每年生产上千万剂次的卡介苗用于新生儿接种[6]。

2 卡介苗的接种方法

新生儿卡介苗是由医院产科进行接种, 因各种原因未种的婴儿由医院产科和辖区预防接种门诊开展补种。

卡介苗的注射部位为左上臂三角肌外侧下缘。接种前需暴露婴儿左上臂, 使用7 5%酒精消毒, 将菌液摇匀后使用自毁型专用注射器抽取0.1 m l, 在酒精晾干后用左手绷紧接种部位皮肤, 接种时将注射器针头的斜面朝上, 在针孔完全进入皮内后左手拇指固定针管, 右手慢慢推入菌液, 注射后可见黄豆大小 (约8 m m) 的圆形凸起皮丘[7]。

3 卡介苗的A E F I分类及监测范围

卡介苗使用近8 0年, 其安全性已得到很好的验证, 在疫苗质量合格, 操作规范的情况下, 很少会发生异常反应[8]。世界卫生组织规定A E F I按照其发生原因可分为:不良反应、疫苗质量事故、接种事故、心因性反应和偶合症。

卡介苗相关A E F I日常监测的范围包括所有怀疑与接种卡介苗有关的一般反应 (除发热<3 7.5℃, 红肿、硬结≤1.5 c m) 、异常反应、偶合症、心因性反应、接种事故、疫苗质量事故。通过监测发现, 接种后发热、局部红肿、淋巴结轻度反应较为常见;严重的淋巴结反应、全身播散性卡介苗感染、过敏性休克和过敏性紫癜较为罕见。

4 接种卡介苗引起不良反应的监测分析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李克莉等[5]对2 0 0 9-2 0 1 0年全国卡介苗A E F I监测分析报道, 在接种卡介苗后发生的不良反应中, 一般反应发生率低于麻疹减毒活疫苗, 而异常反应的发生率则高于麻疹减毒活疫苗。通过比较发现, 卡介苗引起一般反应的可能性, 明显低于其他疫苗, 而异常反应则相对较高。

5 接种卡介苗发生A E F I的原因

接种卡介苗发生异常反应的原因考虑主要与接种剂量、接种部位、接种的深浅、受种者的年龄及免疫状态、疫苗菌株的残余毒力有关。在菌苗摇匀的情况下, 接种越浅, 接种剂量越小, 儿童免疫状态越好, A E F I的发生概率越小。

相较于其他疫苗, 卡介苗更容易出现接种途径错误和接种超剂量等接种事故。由于卡介苗的生物学特性, 在出现接种事故后如果不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将会造成很严重后果。

6 接种卡介苗后A E F I处理

6.1 卡介苗接种后的正常反应

正确实施卡介苗接种后, 在儿童的左臂接种处会出现皮内小硬结, 数日后软化成脓包, 随后破溃并结痂。这是接种卡介苗特有的正常反应过程。这类反应只需要保持局部卫生, 避免感染, 无需作特别处理即可自愈。

6.2 局部强反应的处理

如果接种卡介苗后, 脓疱和溃疡的直径≥1 0 m m, 愈合时间≥1 2周, 则被称为卡介苗加重反应或强烈反应[9]。卡介苗强反应一般与菌苗浓度、注射剂量、接种技术熟练度及儿童自身免疫状态等有关。其处理多使用5%异烟肼膏涂抹外敷, 直至伤口愈合。

6.3 卡介苗全身反应的处理

6.3.1 卡介苗的全身反应分为共有和特有的反应[10]

卡介苗共有反应与其他疫苗相似, 如发热、过敏等不良反应。李克莉等对2 0 0 9-2 0 1 0年全国卡介苗A E F I监测数据分析发现, 接种卡介苗有过敏性休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皮疹、血管性水肿等异常反应发生。

卡介苗的全身反应治疗方法多为对症处理。高热3 8.5℃以上, 应给予退热治疗;过敏反应应及时给予抗过敏方法进行治疗, 如过敏性休克应立即在现场救治, 给予1:1 0 0 0肾上腺素皮下注射, 小儿剂量为0.0 1 m l/ (k g·次) , 最大量为0.3 3 m l (1/3支) , 如体重不明, 用量为:2岁以下0.0 6 2 5 m l (1/1 6支) , 2~5岁0.1 2 5 m l (1/8支) , 5~1 1岁0.2 5 m l (1/4支) , 1 1岁以上0.3 3 m l (1/3支) , 基层单位在进行上述处理后, 待病情稍有好转应立即转院以便进一步处理。

6.3.2 卡介苗特有反应是由于卡介苗自身特性产生的特异性异常反应, 根据文献报道主要包括卡介苗淋巴结炎、全身播散性卡介苗感染等。

卡介苗淋巴结炎是指因接种卡介苗所引起的淋巴结炎性反应, 2 0 0 5-2 0 0 6年经监测系统所监测到卡介苗淋巴结炎的发生率为1 7.7 0/1 0 0万剂, 与监测到的其他异常反应报告发生率比较, 卡介苗淋巴结炎相对较高[11]。接种卡介苗后如果出现同侧淋巴结肿大, 肿块直径在5 m m以下的, 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可自行消退[12]。如果淋巴结肿大比较明显并且有脓液的病例, 不能采用切开排脓的方法。可以使用注射器刺入淋巴结内抽取脓液的办法排脓, 需防止破溃。如果脓肿已经破溃并形成了瘘道, 则可以使用刮匙清除掉坏死组织、干酪样物质、结核肉芽肿等, 然后用大量无菌性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彻底消毒, 并在破溃周围进行封闭注射, 在伤口处涂抹利福平粉后, 使用无菌纱布覆盖包扎, 使用异烟肼纱条填塞在瘘道内进行引流, 定期换药至愈合。

在极少数情况下接种卡介苗后, 卡介菌会进入血液, 进而发生全身性播散, 常可致死, 称为播散性卡介苗感染[13]。2 0 0 5-2 0 0 6年经监测系统监测到全身播散性卡介苗感染发生率为0.1 0/1 0 0万剂, 与其他异常反应报告发生率比较, 全身播散性卡介苗感染较为罕见[11]。由于全身播散性卡介苗感染患者大多有免疫缺损综合征[9], 给治疗带来一定困难, 多采取联合抗结核治疗, 基层单位少有处理经验, 因此此类病例一经发现, 应立即转上级有关医疗单位进行治疗。

6.4 接种处肉芽组织增生处理

接种卡介苗后出现的肉芽组织增生主要是由于在出现脓肿破溃后, 局部护理不当受到刺激所致。一般使用5%~2 0%硝酸银溶液经多次点灼并结痂, 直至肉芽组织低于表皮。部分肉芽组织增生会演变成瘢痕疙瘩[14]。

6.5 卡介苗接种事故处理

卡介苗接种事故以非皮内注射和超剂量接种最为多见。出现接种事故应立即使用异烟肼5 0 m g加于0.5%普鲁卡因溶液中, 在接种部位进行环状封闭, 1次/d, 连续3 d后改为1次/3 d, 共计8~1 0次。同时口服抗结核药物, 首选异烟肼, 剂量为8~1 0 m g/k g, 1次顿服, 每日总量不超过3 0 0 m g, 至局部反应消失, 同时服用维生素C、维生素B 6, 以减少异烟肼反应。

7 讨论

目前在我国结核病仍然是威胁公众健康的传染病, W H O仍推荐在结核病高发的国家尽早地对新生儿进行卡介苗接种, 虽然卡介苗存在一定的不足, 但是对降低结核性脑膜炎和播散性肺结核的发生有着重大的意义。

接种卡介苗后难免会有A E F I发生, 应制订相关处理预案。例如对卡介苗接种人员定期开展培训并进行考核, 接种人员需持证上岗, 严格按照接种流程操作, 正确掌握接种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接种前须充分摇匀菌液, 对婴儿进行严格的体检, 接种后至少观察3 0 m in;加强对接种卡介苗儿童的护理工作, 尽早发现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并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提高预防接种的效果。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 篇8

1材料与方法

所有资料均来自我市2011年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系统收集的部分县区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

2结果

2.1 2011年共接种24571剂次,发生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145例,发生率为0.59%,发生最多的是百白破,共44例次,其次是麻疹37例次,。其中以一般反应为多见,共125例次,占86.2%,异常反应14例次,占9.7%。无疫苗质量事故、预防接种事故发生,见表1。

2.2 2011年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临床诊断分布:本组145剂次中主要以发热/红肿/硬结为主,本组有123剂次,占84.8%,其次是过敏性皮疹9例次,占6.2%,各临床分布见表2。

3讨论

测数据显示,一类疫苗中的百白破疫苗和麻疹的报告反应数较多,需要重点关注。当然,在提高监测敏感性和报告规范性的同时,减少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仍是一项重要工作[1]。引起预防接种反应发生的因素有很多,通常可以分为三大类,包括疫苗方面的因素、疫苗使用方面的因素、受种者的个体因素等,除了疫苗因素无法控制外,疫苗使用方面的因素可以通过强化疫苗管理、规范实施接种操作来避免,受种者的个体因素也可以通过接种前预检、告知来尽可能减少。因此,加强预防接种人员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其责任心和业务能力,完善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增加人员配备和强化规范预防接种操作,是今后必须长期关注的重要工作内容。

参考文献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 篇9

1 免疫接种异常反应的预防措施

1.1 加强疫苗贮运管理

疫苗对温度有着特殊的要求, 如果保管与运输不当会使疫苗质量下降, 甚至失效。按种后不仅影响免疫效果, 也可引起较明显的接种反应。因此在保管与运输疫苗时, 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的温度进行。运输及携带疫苗要用专门的冷藏箱 (包) 或保温壶 (冻干苗及炎热天气内加冰袋或冰块) 装运, 途中避免受高温和日光照射, 防止剧烈磕碰。不同疫苗所要求的贮藏温度不同, 活疫苗一般要求在-15℃以下冷冻保存, 灭活苗在2~8℃冷藏保存。疫苗在储存过程中要保持温度恒定, 不得时高时低, 反复冻融, 以免造成效价降低或影响真空度。为确保冰箱 (柜) 正常运行, 应每周用温度计 (放置在冰箱冷藏室或冷冻室的中间位置) 进行一次温度检测, 每3个月对冰箱 (柜) 进行1次除霜。

1.2 正确使用疫苗

必须使用农业部指定的正规兽用生物制品生产厂家生产的疫苗。免疫注射前要仔细检查疫苗的容器包装、疫苗性状、有效期。凡发现疫苗瓶破损、瓶盖松动、无瓶签或瓶签与说明书不相符、超过有效期、色泽改变、发生沉淀、冻干苗瓶出现失真空、油苗出现破乳或分层、有异物、有霉变、有摇不散的凝块、有异味等现象, 一律不得使用。同时要认真阅读疫苗使用说明书和瓶签标识, 了解疫苗的瓶装量、稀释液、稀释度、每头剂量、使用方法及有关注意事项等。活苗要做到现配现用, 按说明书的规定要求稀释, 稀释后的疫苗应存放在8℃以下冷藏容器里 (如带冰保温壶) , 严禁冻结, 并在2 h内用完;在低温天气注射灭活苗时, 应提前将灭活苗从冷藏箱中取出放在37℃左右温水中预温后再注射, 谨防造成油乳剂疫苗吸收不良, 导致注射局部形成疙瘩, 甚至发生感染, 以及由于温差过大, 对注射部位造成的强烈刺激, 灭活苗启封后应在当日 (12 h内) 用完。疫苗瓶塞上要固定一枚消毒的针头专供吸取疫苗, 药棉包裹, 吸取时要轻轻振摇, 使疫苗混合均匀, 但避免产生气泡。给动物注射用过的针头, 决不能用于吸苗液, 以免污染疫苗。大面积接种前, 以及对于首次使用的疫苗或换用不同厂家、不同批次的疫苗时, 应先对少量猪进行接种试验, 注射疫苗1 h后无异常现象发生, 方可全面展开, 以确保安全。

1.3 备足、备好免疫物品

在免疫接种前要准备足够的注射器、各种型号针头、镊子、消毒盒、体温计、保定器、酒精棉、疫苗稀释液、记号笔、记录本等防疫物资, 并检查金属注射器是否有破损、橡皮垫是否密封、松紧度调节是否合适, 针头是否堵塞、锐利, 与针管的结合是否严密, 对经检查合格的器械应事先进行清洁、消毒 (水中煮沸后持续15 min) 备用。注射器在使用前还要进行校正, 以保证注射剂量与免疫剂量一致。同时要备好0.1%盐酸肾上腺素、地塞米松、5%葡萄糖注射液等应急救治药品。

1.4 选择合适针头

任何疫苗注射到脂肪层中不仅不能产生有效免疫保护力, 而且很容易引发脓肿。猪脂肪组织较厚, 为了使疫苗能够注射到肌肉组织中, 应根据猪只大小和疫苗类型 (油乳苗、水剂苗) 及生物制剂的黏稠度, 选择大小及长度合适的锋利针头, 不得使用弯曲、带刺、钝的针头, 以减轻注射疼痛和防止组织损伤。一般10 kg以下仔猪肌注选用7~9号×12~18 mm、10~30 kg选9~12号×18~25 mm、30~100 kg选12~14号×25~30 mm、100 kg以上及母猪宜选14~16号×38~44 mm的针头为宜。

1.5 仔细检查猪只健康状况

只有健康的动物才可进行免疫注射, 否则不但不能产生良好的免疫效果, 而且还可能会加重异常反应或因接种应激而诱发疾病, 导致被免疫猪批量死亡。因此, 在免疫接种前, 应对被免疫生猪进行健康检查, 掌握猪只健康状况。凡体温异常、食欲下降、精神不振或疑似有病的猪, 以及体质瘦弱、怀孕后期猪应暂缓接种, 待痊愈、分娩后补注, 以减少或降低免疫异常反应的发生。

1.6 尽量减少或消除不良刺激

免疫接种对动物都是一种应激, 若在免疫期间采取断乳、转群、阉割、运输等管理措施, 势必加重应激而发生强烈异常反应, 因此, 在免疫接种前后应与断乳、转群、阉割等强制性管理措施错开进行。在给生猪免疫注射时, 要尽量降低舍内的光线, 保持环境安静, 切忌喧闹及采取粗暴行为, 同时要选择合适的时段, 冬天最好避开早晚, 夏天避开炎热中午, 气候突变时暂停免疫注射, 减少因寒冷或热应激引起的应激反应。保定生猪时, 应尽量做到动作轻微, 避免因粗暴捕捉和生猪的强烈反抗而加重应激反应, 甚至导致生猪的意外伤害。如群养猪可用一挡板将猪拦在一角, 使猪群互相挤在一起, 不能走动, 即可逐头进行注射并标记, 避免追赶猪只及重注或漏注现象发生。在规模场免疫接种时, 防疫人员的防护服最好与饲养人员工作服的颜色相似, 且宜在饲喂前1 h左右进行, 免疫后喂饲;在散养户免疫接种时, 最好由平时饲养人员先接近猪, 采取搔痒、诱食等轻柔动作靠近猪后, 防疫人员借助消毒注射部位轻轻擦拭, 缓和猪的紧张与恐惧, 然后趁猪不注意时进行注射, 以减轻不良刺激。

1.7 选准有效的注射部位

给猪肌注首选耳后颈部肌肉, 即颈部上1/3平行线与颈长等分线交点, 并依猪只大小沿该交点前后平移2~3 cm和上平移1~2 cm, 但不宜下移。此处皮肤较薄、毛细血管丰富, 且避开腮腺、唾液腺、淋巴结等组织, 灵活性也较差, 容易找准有效的进针部位, 注射疼痛较轻, 有利于药液吸收。猪皮下注射可选在耳朵根部或后肢内侧。

1.8严格规范操作

动物防疫人员要树立“质量比速度更重要”的理念, 熟练掌握免疫操作步骤和注射技术, 严格按照免疫操作规程进行注射, 做到妥善保定, 认真消毒, 部位、剂量准确, 注射后注意观察, 最大限度地降低因免疫人员操作不规范而造成的免疫异常反应发生比例。注射部位要用酒精棉球从里向外擦拭消毒, 注射针头与地面平行且与皮肤表面保持45°角, 迅速将针头刺入皮肤肌肉, 推注用力要均匀, 注射完后快速出针, 并用酒精棉擦拭消毒注射部位, 严禁用打“飞针”的方式注射疫苗, 这样容易造成注射部位不准及注射剂量不足。接种时要逐头更换针头, 严禁一枚针头打到底, 谨防生猪免疫注射时发生交叉感染。免疫剂量必须严格按疫苗使用说明书推荐剂量, 做到足量注射, 不得随意增加或减少, 剂量过大会加大应激反应, 剂量过小则达不到免疫刺激强度, 不能产生足够的免疫抗体, 尤其是油佐剂疫苗肌肉注射时更要注意;连续免疫不同种疫苗应尽量间隔1周后进行, 若须同时注射两种疫苗时要合理安排并分侧注射, 如猪瘟+口蹄疫或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灭活苗) 。接种结束后就地按要求填写免疫记录表, 并观察被免猪10 min无事后方可离开, 以便出现异常反应时能及时给予抢救。

1.9 指导养殖户搞好饲养管理

为减轻免疫接种应激和增强抗应激能力, 可指导养殖场户在接种疫苗前后3 d, 于饮水或饲料中加入电解多维、维生素C、黄芪多糖等抗应激药物。在农村散户免疫接种后, 要求养殖户投喂营养均衡日粮, 供足清洁饮水, 搞好清洁卫生, 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尽量为猪群创造一个舒适、干燥、清洁、安静、和谐的生活环境, 使免疫猪只产生较好的免疫力, 减少接种反应。

2 发生免疫接种异常反应的临床处理措施

2.1 一般性反应

部分猪注射疫苗后会出现体温稍升高 (0.5~1℃) 、减食或短暂停食、精神稍差、哆嗦、恶心、呕吐、生产性能下降等反应, 有的接种部位出现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 一般不需使用抗生素或退热药物进行治疗, 但需指导养殖户加强饲养管理, 避免其他应激, 注意保持圈舍安静、通风, 必要时为缓解症状, 可在饮水中适量添加维生素C或电解多维、葡萄糖, 2~3 d内可自行消失。

2.2 严重异常反应

2.2.1 全身反应

少数猪在注射疫苗后约12~24 h出现精神萎顿、食欲废绝、卧地不起, 体温升高至41~42℃等全身症状, 个别猪出现荨麻疹、奇痒不安等过敏性反应。对出现体温升高猪采取退热和抗菌消炎的方法进行治疗, 如肌注复方氨基比林、地塞米松、青霉素、链霉素, 2次/d, 连续3 d;对发生过敏反应猪, 可视情况肌注扑尔敏 (10~20 mg) 。

2.2.2 流产反应

个别怀孕母猪注射疫苗后6~36 h出现阴道内排出血液等流产征兆。对出现流产征兆猪应立即肌注黄体酮等保胎药物。

2.2.3 急性过敏反应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数据来源于2011年度《浙江省宁波市预防接种副反应报告登记表》及“AEFI个案报告卡”。

1.2判定标准反应类型按《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判定。

1.3统计方法将数据导入Excel进行各项指标分析。

2 结果

2.1 总体情况

2011年1月—12月全市共报告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68例, 其中一般反应47例 (主要是接种部位红肿、硬结, 发热等) , 占69.12%;异常反应19例 (过敏性皮疹16例、荨麻疹2例、血管性水肿1例) , 占27.94%;偶合症2例, 占2.94%。年龄分布0~岁组18例, 1~岁组21例, 2~岁组5例, 3~岁组3例, 4~岁以上共21例。最小年龄2个月龄, 因乙肝第二剂和脊灰第一剂联合免疫引起发热;最大年龄55岁, 为接种冻干狂犬疫苗第三剂引起的接种部位血管性水肿。发现AEFI后48 h内报告率、接到报告后48 h内调查率、报告卡填写完整率、个案调查表关键项目填写完整率均为100%。

2.2 AEFI报告按疫苗分布情况

2011年1月—12月全市接种的疫苗有21种, 其中8种疫苗报告有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共报告68例, 报告发生率为12.59/10万。白破引起的疑似异常反应发生率最高, 为100.42/10万, 其次是无细胞百白破疫苗 (67.22/10万) 、乙脑减毒活疫苗 (12.52/10万) 。从报告AEFI的构成比来分析, 无细胞百白破报告的疑似异常反应最多, 共40例, 占58.82%, 其中28例为一般反应, 12例为异常反应 (12例异常反应中6例为联合免疫) ;白破次之, 报告12例, 占17.65%。21例异常反应中, 16例过敏性皮疹分别为接种无细胞百白破疫苗 (12例) 、麻风疫苗 (2例) 、狂犬疫苗 (2例) 引起;2例荨麻疹分别为接种乙脑减毒活疫苗、脊灰减毒活疫苗引起;1例血管性水肿为接种狂犬疫苗引起;2例偶合症为接种乙脑减毒活疫苗偶合白血病和急性咽炎。见表1。

2.3 AEFI报告按地区分布情况

全市25个接种门诊中, 报告例数最多的是陆埠卫生院7例, 占10.29%;其次是马渚卫生院、小曹娥卫生院各6例, 占8.82%;鹿亭卫生院、四明山卫生院全年均无AEFI病例报告。见表2。

2.4 AEFI报告按时间分布情况

68例AEFI中, 5月份报告最多为11例, 占16.18%;其次是6月份、8月份各报告10例, 占14.71%。分月报告例数见图1。

3讨论

AEFI是我国扩大免疫规划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及时发现AEFI病例, 迅速有效处理, 是防止AEFI导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2]。我市疑似异常反应发现后48 h内报告率、接到报告后48 h内调查率、报告卡填写完整率和个案调查表关键项目填写完整率均达到了上级要求。全市25个接种门诊中, 除鹿亭卫生院、四明山卫生院外均有AEFI病例报告, 但各地区报告不均衡, 报告最多的是陆埠, 其次是小曹娥卫生院、马渚卫生院。各地应积极学习《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浙江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等相关法规文件, 提高疑似异常反应的报告敏感性, 继续保持疑似异常反应报告的及时性。对符合诊断标准的个案及时发现并进行报告和调查, 同时继续确保个案的调查质量及调查表的填写质量, 减少个案调查表填写不完整或有逻辑错误。

疑似异常反应报告分类中主要以一般反应为主, 占69.12%;年龄主要集中在0~岁组和1~岁组, 考虑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年龄组的接种剂次数最多。白破引起的疑似异常反应发生率最高, 但因接种剂次数较少, 故构成比不高;无细胞百白破引起的疑似异常反应发生率和构成比都较高, 主要是一般反应的局部红肿、硬结及发热。扩大免疫规划后接种疫苗种类增多, 异常反应相应增多, 各接种门诊应做好疫苗接种相关知识的宣教, 正确掌握各种疫苗使用禁忌证, 在疫苗接种前详细了解接种者的健康状况、过敏史以及其他疫苗接种情况, 并告知受种者或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证、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 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不良反应。

各单位到疾控中心领取疫苗时一定要携带冷藏包, 平时注意按使用冷链的规范要求储存、使用疫苗, 确保疫苗质量, 接种含吸附剂的疫苗如无细胞百白破、乙肝疫苗等必须要充分摇匀、适当复温、深部注射。

参考文献

[1]陈直平.免疫规划与预防接种[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0:93-107.

上一篇:If条件句下一篇: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