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承包人口

2024-05-05

土地承包人口(精选十篇)

土地承包人口 篇1

刘某、徐某、李某、苑某和朱某等6户农民均是在2001年之后从外地农村迁入东陵区下坎子村落户的。该村于1998年1月已经完成了30年承包工作, 村里仅预留135亩机动地。2005年该村在给新生儿解决承包地, 进行“小调整”时, 刘某等6户以自己家是新增人口为由, 要求村委会也将他们按照新生儿对待, 分给其一份家庭承包地。下坎子村委会将其要求提交全体村民会议讨论, 决定刘某等6户不能按第二轮土地承包后的新生儿对待, 不能获得新增人口承包地。刘某等6户农民向东陵区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 主张权利, 要求分得承包地。

此案争议焦点是刘某等6户农民是否应按本村新生儿对待, 有无法律、政策依据。

经仲裁委员会查明, 刘某等6户农户, 共17口人, 均属第二轮土地延包之后从外省、市农村迁入本村落户的。迁入前在原籍都获得家庭承包地。根据沈阳市农村经济委员会《关于解决农村“后迁入人口”土地承包权益问题的指导意见》第三条, “第二轮土地承包后迁入的外来人口, 其土地承包权应在原籍”, 对刘某等6农户提出的请求不予支持, 认定下坎子村经全体村民讨论通过的决定合法有效。

土地承包人口 篇2

杨治

摘要:我国的物权立法已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设定为一种用益物权,这种用益物权是通过土地承包合同的方式设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与土地承包经营合同的关系包括三个方面,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成立时采用意思主义还是登记主义,应不应该登记?土地承包经营合同是如何使土地承包经营权为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合同除了规定物权性质的内容之外还有没有债权性质的内容?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从而分析出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如何在土地承包合同中表达为物权性质的。

我国的物权立法思路是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定为一种物权,这在全国人大物权法草案第128条有所反映: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有权对其承包经营的耕地、林地、草地等占有、使用和收益,以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等农业生产。但土地承包经营权并不是直接依法律规定取得的,需要由发包人和承包人之间签定承包合同,这种物权是通过承包合同而加以确定的。也就是说,当事人之间首先应当确定一种合同关系,以确定双方的权利义务,这样才有可能形成物权。但是作为债权关系标志的合同是如何确定物权的?物权化的标志是什么?依据物权法理论,物权法中的物权应当表达三大原那么:物权法定、公示公信、一物一权三大原那么,所以立法中欲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立为物权性质,必须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上表达这三大原那么。在实际生活中,一物一权原那么不难表达,一块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为一人所拥有早已在实践中为人们所接受,因此,在对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制度设计的讨论中,真正需要思考的是物权法定原那么与公示公信原那么,而这方面又在土地承包经营权与土地承包合同的关系中表达得最为清晰。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设立是否必须登记?

按照物权法学理论,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必须通过一定的公示方法即必须通过登记才能设立。登记始终伴随着不动产物权的存在,假设没有登记,那么不能产生物权的效力,而只能发生债的效力。从性质上讲,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于不动产物权,由于一般的不动产物权都需要通过登记才能设立,那么,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设立是否也必须通过登记才能设立呢?针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设立是否必须登记目前大致有三种观点:

(一)梁慧星教授在其主编的?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第233条中指出:农地使用权设立合同,应采取书面形式,当事人双方应到不动产登记机关进行设立登记。农地使用权设立合同,自合同成立之日起生效。农地使用权自登记之日设定。其按照物权变动与原因行为的区分原那么,农地使用权设立合同自合同成立之日生效,农地使用权自登记之日设定。

(二)王利明教授那么认为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取得没有登记的必要。其理由在于:由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取得与成员权有密切联系,公示可以通过对某人的成员资格的了解而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其是否享有对承包土地的物权,这就极大地减少了承包经营权公示的重要性。而且由于农村承包经营权目前根本上都是通过承包合同的方式设定的,且数量相当大,实行登记在操作上非常困难。但对于其他形式的承包,如果当事人愿意取得物权的,应当通过登记。不过在其主编的?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及说明?中,由房绍坤编写的具体章节中又认为:既然要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定了一种用益物权,就应当实行登记制度。

(三)而最新的全国人大物权法草案第129

条的规定又是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其这样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自土地承包经营合同生效时设立。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向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等证书,并登记造册,确认土地承包经营权。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当事人要求登记的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申请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从此条的规定上看,在设立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方式上,其采取的是意思主义,只需合同生效,土地承包经营权即可设立,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放证书并登记造册的行为,只是起到一种确认的作用,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设立不起作用。

综上所述,梁慧星教授的区分观点一般为学界所接受,但似乎缺少了点对中国农村社会现实生活的关注;而王利明教授的观点较好地把握了农村现实,但是在其草案中的观点又有所转变,似乎是由于中国农村社会的复杂的现实使其观点有所转变;同时全国人大物权法草案的观点笔者认为也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其采取意思主义的设立方法与我国现行法采取的“意思主义与登记或交付结合〞的物权变动规那么不相符合,如果确认此种制度,那么有可能造成现行法律体系的混乱,但是其所规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自土地承包经营合同生效时设立似乎关注到了农村的实际,仍有可取之处。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设立是否必须登记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究竟如何构建一种合理的我国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笔者认为应当在遵循物权传统理论的同时,又要关注我国的国情。遵循物权的传统理论就是要遵循物权法定、一物一权、公示公信原那么,而我国的国情是农村劳动力人口众多、土地分散,大多数农民对土地的依恋感很强。所以,我国在物权立法中不应当只注重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而且还应当注意到我国的国情,毕竟我国的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在土地国有、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建构的,其不同于外国的农地制度。笔者比拟赞同王利明教授前面的观点,建议将全国人大物权法草案第129条修改为:家庭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自土地承包合同生效时设立。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向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发放承包经营权证,确认土地承包经营权。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其他方式承包荒山、荒沟、荒丘等农村土地,当事人应当向县级地方人民政府申请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修改此两处的理由为:1

家庭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基于其成员权的身份及相应的证书有一定的公示性,不需要登记,且较符合当前农村的实际。2

对于通过其他方式设立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必须经过登记,而不能赋予当事人自由选择的权利,因为既然已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归于物权,就必须遵循物权法的物权法定及公示公信原那么,由法律直接规定为应当登记。

土地承包经营权中有关权利内容的规定

既然物权法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规定为物权,这就决定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要受物权法的调整,要受物权法定原那么的制约。依物权法定原那么,物权法定原那么主要包括物权类型法定和物权内容法定,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一项物权已为立法所采纳,已无疑义,只是内容法定中的内容存在较大的分歧。人大物权法草案第131条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没有规定抵押、继承、入股等形式,而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权利的行使,学界上主要分歧在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可以抵押、转让及继承。第131条已经对转让作出了规定,但是对抵押及继承并没有作出规定,说明此草案对之采否认态度。下面对此两项权利进行分析,看看究竟应不应该将其纳入物权法体系中。

(一)关于抵押权问题。

物权法草案没有直接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可以行使抵押权,而梁慧星物权法草案及王利明物权法草案都有抵押权的规定。梁彗星稿第246条规定:“农地使用权不得抵押。但国有或集体所有荒山、荒地等以拍卖方式设立的农地使用权除外。为实现抵押权而拍卖农地使用权时,应买人限于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者。〞王利明稿第285条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可以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设定抵押。因实现抵押权而取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不得改变土地的农用目的。〞关于全国人大物权法草案没有对抵押权进行规定,其立法目的可能在于:“防止农村两极分化,出现无地少地的情况及对农民的政策考虑。〞梁彗星稿也基于此意。但是全国人大物权法草案不允许设立抵押的同时却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可将其权利进行转让,此种规定实在令人费解,因为转让可以更直接地使农民失去土地,如果是基于:“防止两极分化〞的政策考虑,那么转让权也不应该规定,所以,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人的权利的第131条规定仍有斟酌的余地。

其实,抵押作为现代社会融通资金的一种有效手段,对优化农业生产要素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生活中,现在大多数农民的实际情况是如果让其固守传统方式进行工作,其宁愿抛荒,因为小农经济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开展的需要,而且,低下的农产品价格使农产品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在许多地方如果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抵押,可以促使农民加大对农业的投资有利于农业的开展。所以在草案中应当增加抵押权的相关规定,只是为了确保农业的健康开展,可以将抵押权的实现严格限定于农用范围之内。

(二)关于继承权的规定。

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农民有重大意义的财产权,为了依法保护农民的合法财产和权益,法律应当允许作为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继承。而我国的全国人大物权法草案并没有规定继承权,可能是由于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的影响,其主要理由是考虑到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基于承包合同而产生的,具有一定的身份性。同时也是为了防止农民死亡后而继承人没有耕作能力时易使土地撂荒,而不利于土地的有效利用,此种考虑,应当说并非没有道理。但如果法律明确规定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为用益物权,那么再不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继承,那么就没有道理。我国许多学者主张,在确认土地承包经营权为物权的前提下,应当允许农地承包权的继承。

总之,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一种物权,其由承包合同所设定,在承包合同中对于有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内容应当象按照格式合同的要求一样,在合同中加以规定,在承包合同中,应当按照物权内容法定的原那么,通过物权法确认承包经营权人依法享有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收益权和产品处置权,有权自主组织生产经营和处置产品,有权将承包经营权设定抵押、出租、转包、继承、互换或依法转让承包经营权人在承包的土地上依法由国家征用和集体使用的有权依法获得相应的补偿;承包期满在同等条件下原承包方享有优先承包权等。

三、土地承包合同的债权性质

就承包经营合同而言,虽然它能产生物权,但合同并不是设立物权的唯一依据。一方面,承包经营合同能够导致物权的设立,首先是因为物权法确认承包经营权是一种物权,从而实现了物权法定,并为合同产生物权提供了立法依据,这在物权的产生方式上,承包经营合同为一种物权契约;另一方面,承包经营合同是作为债权合同而存在的,因承包合同发生纠纷要适用合同法有关合同的订立、变更、解除、违约责任等规定。在这一点上,承包经营合同与其他合同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当然,由于物权法将承包经营权规定为物权,这就决定了这种承包经营关系也要受到物权法的调整,这仍然不能改变承包经营合同作为债权关系的性质。虽然在实践中,承包经营合同多表达为行政合同色彩,但这一方案经济时代的产物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化后应表达物权与债权的要求。

在土地承包合同具体的物权与债权的规定方面,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内容在法定化后,即在物权法上规定之后,应当以物权法的规定为准。即使合同没有约定的,这些权利也自然地成为合同的内容,合同规定的内容不得与这些权利的规定性质相冲突。但在不违反物权法规定的内容的前提下,应当允许发包人和承包人双方通过合同具体约定承包经营的各项内容以补偿法律规定的缺乏。这样才能使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性质与承包经营合同的债权性质得以协调。

关于承包经营权的保护,物权救济并不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唯一的救济方式。在承包经营权法定化以后,如果承包经营权受到他人的侵害,承包经营人有权根据物权法的规定行使物上请求权。承包经营权从而获得了物权法的保护。但不能因此而排斥合同法对承包经营权的保护方法。如前所述,单纯依靠合同的保护不能使承包经营权人有效地排斥来自第三人的侵害,但毕竟承包经营纠纷大多都是合同纠纷,对此种纠纷,物权法所规定的物权请求权的作用范围是有限的,并不能对承包经营权人提供完全的补救。在实践中,经常因为发包人违约而发生承包经营纠纷,例如,发包人随意地撕毁合同,承包人可以以其违约而提起诉讼,这种诉讼应为违约诉讼,而不像过去有的地方对之提起行政诉讼,土地承包合同应为民事合同,双方当事人地位应当平等。而基于违约提起诉讼,承包人需要证明发包人违反了承包合同的规定,发包人在没有法定的免责事由的情况下就应当承当违约责任。因此承包人请求合同上的补救也是保护其利益的重要方式。可以说,合同的补救是物权的请求权所不可替代的。

因此,虽然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性质的内容是土地承包合同的主要局部,但是在实践中不可无视土地承包合同作为债权性质的存在,从物权和债权两方面对承包人进行保护,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承包人的利益。

结语

土地承包人口 篇3

农村税费改革以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以后,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使农民负担减轻,土地价值明显提高,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也日渐突出。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占用大量的农村土地,由此引发的土地承包、土地流转纠纷也日益增多,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近年群众上访的一大热点,影响了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和农村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进而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大因素。由此各地纷纷成立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把原来的行政程序转变为法律程序,对于合理化解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完善土地承包关系、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1. 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的主要职责

负责处理本委员会管辖范围内的承包合同纠纷案件,充分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负责管理仲裁员和组织仲裁工作;领导和监督调解委员会开展工作;及时做好调解、仲裁的文书工作及案卷的整理归档及印鉴管理工作;总结并组织交流办案经验。

2.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的仲裁作用

2.1农村土地政策的落实,承包土地的变更、调整,土地经营权证的发放均由政府实施。由政府行使仲裁权,更利于准确地判断是非,做出正确裁决;对发放经营权证中出现的错误也更利于及时纠错。

2.2仲裁程序比诉讼更加方便、快捷。仲裁期限为60日,而诉讼期限一般是六个月,因此仲裁更有利于对农民合法权益的及时保护。同时《仲裁法》第五十二条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不得向当事人收取费用,仲裁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免费仲裁也减轻了农民负担。

2.3通过开展仲裁,减轻了各级党委、政府及信访部门的信访压力,也规范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的解决方式。

2.4破解了一些土地承包纠纷投诉无门的难题,填补了机制上的缺陷。

3.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的发展建议

3.1树立宗旨观念,和谐化解纠纷

申请仲裁的当事人解决纠纷大多经历了多层级、多部门的往来奔波,而调处未果,已经身心俱疲、满腹怨言,将一线希望寄托于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这些人多是弱势群体,有的未分到地,有的地被抽回,有的经营权被侵害等。每位仲裁员要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人性化接待当事人,端一杯热茶,露一张笑脸,说一句暖心话,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和呼声,能当场解答的,现场释疑解惑;符合受理条件的,依法受理;不符合受理条件的,下发不予受理通知书,并告知当事人到相关部门办理。多年来,仲裁委员会一直致力于和谐化解纠纷,能通过宣讲法律政策化解矛盾的,不进入仲裁程序;有调解希望的,尽量调解不裁决。

3.2克服重重困难,用心、用力、用情调处案件

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工作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特别是国家惠农、强农政策实施后,农业效益和土地价值大幅提升。过去在土地承包过程中积淀的各种矛盾逐渐显现,由此引发的纠纷案件日趋增加。如果放任纠纷不妥善处理,或者仲裁出现错误和偏差,都将导致严重的后果。为此全体仲裁员克服种种困难,视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与农村社会稳定为己任。要克服仲裁条件艰苦、仲裁庭不规范的难题,要严格依法仲裁,确保程序合法;经费不足,能节省的尽可能节省,维持仲裁工作开展。用心、用力、用情调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为构建九台市和谐社会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用心是指为了查清案件事实,多次调查取证、查阅各种法律、政策,遇到疑难问题常向上级业务部门请示,全心办案。如在某村农民经营的水库淹没线高程217.35米以下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分配人口时点界定问题上,仲裁员们经多次艰难的调查取证,查明涉案土地系以其方式承包土地,认为该土地的安置补助费和土地补偿费应80%分配给征地补偿安置协议生效之日现有的2、3社集体经济组织成员,20%留归集体经济组织。但乡镇政府和多数农民对以征地补偿安置协议生效之日界定分配人口持有异议,后来经请示省业务主管部门,证实仲裁员们的观点是正确的。

用力是指仲裁员在调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时敢碰硬、勇担当、不推诿。如某村6社农民徐某1987年结婚后户口一直没有外迁,至今仍在该社,长子张某某于1991年10月出生,出生后也将户籍落在该社。但在1997年第二轮农村土地延包时,该村没有承包给母子二人土地。案件受理后,仲裁员们顶住了来自多方的压力,依法确认徐某和张某某母子的农村土地承包资格。但在落实承包地时,少数别有用心的人误导群众说是仲裁委员会的仲裁是枉法仲裁,根本不具有法律效力,引发了群體上访案件。但经市政府组织专家、群众代表查阅仲裁档案和查证,确认仲裁裁决认定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正确,没有任何瑕疵。

用情是指在调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时实行“人性化仲裁”,能调解的尽可能的调解。在调处某村农民王某某与该村委会纠纷一案时,为了将矛盾化解在基层,仲裁员多次放弃休息时间,反复耐心、细致地向当事人宣讲国家的土地承包政策直至双方当事人在调解协议书签字,调解圆满成功。这种默默地践行全心全意为民服务宗旨,无私奉献的意识已深深扎根在全体仲裁员心中。

3.3勇于探索,清正廉洁仲裁

从近几年受理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看,经过仲裁后,相同性质的问题有了参照在基层就可以解决。市里受理的案件多数都是新问题、新情况,很少重复。工作中仲裁员既要深刻领会所涉及的法律、政策精神实质,又要积极探索,剖析案情的着眼点,做到仲裁事实清楚、定性准确、法律适用适当。对每一起案件都严格按照严格法律法规,除了告诉双方当事人负责举证责任外,仲裁庭组成人员往往是深入村屯、下到田间地头广泛接触群众,走访知情人,实地勘验,查实案件的真实情况,找准纠纷的焦点,依法仲裁。

仲裁庭起着“准法庭”的作用,仲裁员手中掌握着相当的权力。为公正执法、廉洁办案,仲裁员始终做到“五个坚持”。 即坚持公正、公平、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的原则;坚持能调则调,当裁则裁的原则;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坚持依法独立办案的原则;坚持先生产后解决纠纷的原则。从案件的受理到审理再到结案归档,严格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法》、《吉林省农村土地承包仲裁试点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的规定规范操作,不办人情案、假案。

3.4抓好协调,建立良性互动机制

浅析土地承包经营权之土地流转 篇4

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或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个人依法对其承包经营的集体所有或国家有由农民集体使用的农村土地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流转方式可以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进行流转, 其权益受法律保护。

1 土地流转原则

第一条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土地流转行为符合法律规定;承包方有权自主决定承包土地是否流转、流转对象和流转形式,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流转或者阻碍流转, 其流转收益归农户所有。

第二条坚持规模效益原则。鼓励承包方联合与合作, 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 加大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 着力提高规模效益。

第三条坚持平等协商原则。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双方是平等的主体, 其流转形式、价格、期限由双方协商议定。

第四条坚持共同受益原则。承包方流转土地可获取流转费和从事非农收入, 而接转方可通过扩大经营规模增加农业收入。

第五条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接转土地经营者, 不能损害生产和生态环境, 不能搞掠夺式经营, 要加强土地投入和养护, 培育地力, 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2 土地流转程序

土地流转双方需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签订书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 以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此外还应依法向政府主管部门申请产权变更登记, 需要公证的, 可到政府公证部门办理公证手续, 以利于保护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合法利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期满, 无论是否延期, 有关农户都应及时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汇报, 以利于集体经济组织对所属农用地的正常管理。基层政府在管理上应简化程序, 规范收费, 以免加重农民的负担。

3 土地流转方式

在目前的农村中, 存在着转包、转让、互换、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租赁、入股、返租倒包、继承等九种土地流转形式。对于已经明确规定的, 当事人应当严格遵守, 而对于法律没有作出明确规定的, 当事人可以自行约定, 但约定的内容不能法律的基本原理。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出租、互换等。”

1) 转让。转让是承包人将自己所承包的土地全部或部分转让给第三方经营, 原承包人与集体经济组织的承包关系全部或部分终止, 由第三方继续向集体经济组织履行承包合同的流转。

2) 出租。出租是承包人将其承包的土地租给他人 (既可以是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内的成员也可以是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人员) 经营, 但自己仍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人的法律地位, 仍与发包方保持承包合同关系, 承租人根据同承包经营权人的租赁合同享有权利, 承担义务, 不是物权法上的主体。出租主要适用于承包经营权人暂时脱离或无力进行农业生产经营, 但又不想放弃其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情况。承租双方可以对租金、期限、权利义务等进行协商。由于其有较大的灵活性, 在农村的土地流转中占有比较大的比例。

3) 互换。互换是指为方便农户耕种与集体管理, 或发展专业生产, 农户之间对属于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承包土地经营权进行的交换。[6]互换同转让相类似, 实际上是一种相互转让, 但与转让不同的是, 农户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时, 各承包人不解除与集体经济组织的合同关系, 仍然按照各自原来的承包合同分别向原发包方履行义务。互换作为集体内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 不仅成本低, 交易便捷, 且方便土地经营, 更为建立统一规划的土地经营区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4 土地流转争议的解决原则

第一条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 承包方间就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生纠纷, 依照合同约定, 双方当事人可通过协商解决。

第二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成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调解小组, 对土地流转发生的各类纠纷进行排查, 随时做好调解工作。

第三条乡镇经管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土地承包、流转纠纷的调解机构, 负责辖区内土地承包合同纠纷调解, 帮助当事人解决纠纷。

第四条区县人民政府应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仲裁委员会, 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土地流转纠纷的仲裁活动。

第五条当事人申请仲裁应当提交仲裁申请书, 载明申请人、被申请人的基本情况、仲裁请求和所依据的事实, 并提供相应的证据。

第六条进入仲裁程序后, 区县仲裁部门应进行调解, 调解成功后, 双方当事人应在调解书上签名或按手印, 调解不成的, 应及时给予仲裁。

第七条当事人不服仲裁裁决的, 可以在接到裁决书30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逾期不起诉的, 裁决书即发生法律效力。

第八条当事人不愿协商、调解、仲裁或经协商、调解、仲裁不成的, 可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九条区县、乡镇政府均应建立健全纠纷调处联动机制。发挥农业行政、合同管理、土地管理和劳动保障等职能部门作用, 启动多部门联动机制, 及时解决土地流转纠纷问题。

第十条流转双方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后, 单方出现反悔, 当双方协商未果时, 合同继续生效, 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合同。

第十一条因当事人过错造成流转合同不能履行的, 而有过错的当事人一方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当事人双方都有过错的, 由当事人双方分别承担各自应付的违约责任。

第十二条发包方应根据承包方对土地的不同需求, 设立农户自种区和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区, 对个别不愿流转的, 可采取互换承包地的办法, 妥善解决个别承包地块不愿流转和连片流转的矛盾。

第十三条承包土地流转后, 遇有国家征占土地, 对新增加的地上物及青苗补偿归接转方, 而土地及原有的基础设施补偿归承包方。

5 土地流转现存问题

1) 通过其他方式承包, 并经依法登记取得的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 其流转缺乏全面法律规范。

2) 通过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 须经发包方同意, 同时对受让方作了一定的限制。

3) 林地承包经营权继承应属家庭承包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式之一。

4) 《农村土地承包法》已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转让, 为什么不能允许家庭承包中耕地和草地承包经营权继承呢?

5) 在流转方式上, 仍存留债权让与的痕迹。

6) 流转登记制度不严密, 存在前后矛盾的立法主张。

7) 各流转方式之间内涵外延界定不清, 存在交叉重叠现象。

6 结束语

通过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浅析, 我们对土地流转有了基本的认识, 对存在的问题, 制度还需要改善, 更加明确土地所有人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李明秋, 王宝山.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及农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 2004:284.

[2]王利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1 (6) .

[3]张德扬.广东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特点与形式[J].南方农村, 2004 (2) .

土地承包合同 篇5

甲方:汝州市洗耳办事处七里居委会杨岭村十一组 乙方:李学国

甲方七里村十一组在本村汝河北岸大坝边有地一块,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土地管理,杜绝私挖乱采,经该组组长共同商议,一致同意将此块地承包给本组村民李学国,以便于管理。

1、土地四至为东至秦同旦树边,西至路,南至大坝(便道),北至十一组可耕地边。

2、承包期限为六十年,从二○一四年六月一日起,承包金一次性交付于本组组长共计:。

3、乙方在承包期内有权对该承包地进行转让、养殖、植树、造林、开办工厂等合法施工,甲方不得干涉。

4、在承包期内,如国家征用等政策,所进行的一切赔偿与甲方无任何关系。

5、乙方在承包期内,应加强对土地的管理及合理利用,不允许他人及承包人私自挖土挖沙,破坏耕地。

6、本合同一式两份,甲方双方各执一份,签字后生效,任何一份不得以任何理由违约。

甲方:组长:

乙方:代表:

如何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 篇6

一是外出务工人员返乡要地引发的纠纷。前些年,由于农民种田效益比较低,负担重,农业生产条件差及部分农民外出务工等原因,农民弃田撂荒现象比较普遍。但2005年初,外出的农户返乡后,就要求收回原来承包地,得不到解决,就开始越级上访。

二是土地流转不规范导致的纠纷。随着国家“三农”优惠政策的出台,农村土地越来越俏。以前农村土地流转政策不完善、不配套、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而引发的土地承包纠纷逐渐浮出水面。以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委托代理为主要形式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为数不少,因此私下承包,甚至三方、四方连环转包、互换引发的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也就大量存在。

三是以结构调整为名违法收回承包地发包给第三者经营引起的纠纷。部分乡镇村以结构调整为名,在退耕还林、开发鱼池、板块建设等方面,违法收回承包地,发给第三者经营。

四是因土地被征用引发的纠纷。农民土地被征占后,不能按照有关政策和协议及时得到足额补偿和妥善安置,这些农民处于“上班无岗、种地无田、创业无钱、社保无份、生活无着”的困境。

五是少数地方二轮承包走了过场,遗留问题较多。在二轮承包时,部分村承袭首轮承包的耕地未动,对土地变动、人口变化等情况未做调整;少数村发放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存在面积不准、填证不规范等问题;相当一部分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保管不善,被丢失或遗失。

由于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具有群发性、复杂性、紧迫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同时也是农民种田积极性高潮时期的矛盾。因此,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及时化解此类纠纷。我们应做到:一要妥善解决户口在、人不在的农民承包地问题,有地源的地方,应补给这部分农民承包地。与村集体经济组织有协议自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维持原协议不变,要切实保障外出务工经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要做好农民工的疏导教育工作,防止已转移的农民工回流。

二要妥善解决新增人口和劳力的承包地问题。对新增人口和劳力。依据“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规定,原则上不给补地。有条件的地方,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也可以给没有取得土地或取得少量土地的新增人口和劳力适当补地,但不得超过二轮承包时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承包地的平均标准。

三要妥善解决婚出婚入人口的承包地问题。

农村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已婚妇女户口已迁入现居住地,现居住地有地源的应予补地;在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原居住地不得收回承包地。已婚妇女不能同时在两地占有承包地。二轮土地承包时,已婚妇女已取得承包地,因离异到外村再婚,外村未分给承包地的原村应保留承包地。

四要妥善解决征用农村土地补偿问题。对拖欠农民的征地补偿费,要限期足额偿还。对补偿标准偏低或违规征占农民土地的,要进行纠正。今后,征占农村土地必须严格按政策办事,规范审批程序和补偿标准。凡征占农村土地,必须获得被征地的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同意。征地补偿不到位或不符合补偿规定的,一律不予征地。

五要妥善解决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问题。保护并鼓励农户依法、自愿、有偿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坚决制止和纠正侵害承包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做法。

浅析农村土地承包政策 篇7

1 农村土地承包的内涵

农村土地承包是指采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家庭承包方式, 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 可以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农村土地承包后土地的所有权性质不变, 承包地不得买卖。

2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的现状分析

2.1 对农村土地承包政策认识不到位

由于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不够深入、不够平衡, 所以造成了很多农村干部对农村土地承包政策了解的不够透彻。所以在实际工作中, 有许多农村干部不按照法律法规办事, 阻碍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的发展。

2.2 农村土地承包的经营管理不规范

目前, 大多数地区都存在着土地承包、土地流转管理不规范的问题。比如, 缺乏规范化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 相应配套的土地流转管理措施不到位等。并且, 大多数区域的土地承包并不签署正规的合同, 只是通过一些口头协议就完成了土地承包过程, 这种随意性的行为很容易出现各种纠纷, 影响着土地承包经营的发展。

2.3 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层出不穷

由于农村土地承包的经营管理不到位, 所以造成了土地纠纷案件层出不穷。主要有农业承包合同纠纷、承包经营权纠纷、承包经营权流转协议纠纷等。根据不同的情形, 可以依据一些具体条款对这些纠纷案件加以调解, 但目前的情形是缺乏完善的土地承包纠纷解决机制。这种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解决机制的不健全, 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使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并且不能得到及时救济。

3 完善土地承包政策的建议

3.1 及时调整土地

农民都平等地享有土地承包权。具体做法主要有:如果土地现有承包者死亡、外迁或者有其他原因不再享有土地承包权时, 应将承包土地及时收回;每个村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留有部分预留地, 这部分预留地可以作为周转土地使用。及时调整土地有很多好处, 既可以使每个村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也体现了公平的原则, 有利于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顺利实施。

3.2 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各级政府、部门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可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遵循以下3个原则:程序的合法性;土地合同的规范性, 土地承包合同中要明确流转形式、数量、年限、条件和双方的权利、责任、义务等;手续的完备性。此外, 还要加强土地流转经营行为的管理, 始终都要遵循流转的土地不能改变农业用地的性质这一原则。

3.3 解决征用农村土地的补偿问题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 一旦土地被征用, 适宜的补偿款的及时发放是必需的, 它关系到农民生产、生活和农村的社会稳定。就目前情况而言, 一些土地如果是被法定征用, 则农民所得到的占用土地补偿费偏低, 这就给农民今后的生活造成了困难。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对这种情况加以解决, 采取措施和办法支持和帮助被征用、占用土地的村庄, 通过发展乡镇企业等途径解决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

3.4 健全土地承包纠纷的调节机制

为了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层出不穷的状况, 化解现实中的各种矛盾, 需要在农村土地承包政策中建立一个科学的纠纷调节机制, 调节机制的建立与实施对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健全土地承包纠纷调节机制呢?具体做法可以有:完善乡村协商调解、县市仲裁的纠纷调节, 充分发挥基层的力量, 基层领导要高度重视, 尽量把纠纷矛盾化解在基层, 可以通过建立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来调解各类纠纷案件;不断完善各类土地承包的监督机制, 加大监督力度, 查处各类违法违纪行为;还可以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纠纷情况报告制度, 通过报告的建立可以及时掌握土地承包纠纷发生和处理情况, 有利于各类纠纷的解决。

参考文献

[1]张守哲.浅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现状、问题与解决对策[J].中国市场, 2010 (40) :146-150.

[2]冯瑞琳, 王伟, 孙淑云.浅析农村土地承包存在的问题[J].商场现代化, 2007 (10) :373-374.

[3]郭京裕.农村土地承包政策运行及完善[J].农村财政与财务, 2010 (7) :30-31.

土地承包政策的重大突破 篇8

一、落实土地所有权

土地制度是我国基本核心制度,土地所有权是土地制度的核心,它决定了土地的归属问题,是国家实施政权管理的主体内容之一。我国土地所有权在国家建设的不同时期也经历了归属主体的变化。解放初期,我国颁布实施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土改运动把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农民成为土地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土改运动使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农村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

1953年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造期,土地制度成为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内容,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合作社后,1956年底全国农村基本实现了高级合作社,此时土地及其它生产资料完全实现了集体所有制——农业合作社集体所有。合作社统一经营取代了农民自有土地、自我经营为特征的小农经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确立标志着我国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颁布,农村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归人民公社(生产队是人民公社的基本单位)所有,人民公社对土地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生产、统一管理。这一土地制度体现了鲜明的计划经济体制特征。

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1979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从新的视角对农民自营副业和农村集贸市场给予了肯定。1980年9月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中第一次正式宣布“包产到户”可以作为一种体例外的体制形式存在,这一决定拉开了农村全面土地改革的序幕。1981年底全国各地农村实行的各种农业生产责任制形成,从此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打破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二者高度统一的模式,二者分离,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农民有承包经营权。“所有权”与“承包经营权”二权分离管理模式的确立,使农村生产力出现了历史上第二次大的释放,农民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地集体所有制不仅是公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农村社会治理机制的基础,是土地承包权的基础和本位,是我国农村经济的根本制度。落实农村土地所有权不变,也是坚持农村基本经济制度不变的体现。土地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关系到国计民生,保护土地资源是政府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这不仅是简单的经济问题,更是重要的政治问题。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完善土地承包政策中再次强调了落实土地所有权,其实质在于强调农村土地资源归集体所有的属性,强调政府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宏观管理,这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底线,无论改革走到哪一步,土地制度中的底线是不能突破的,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二、稳定土地承包权

土地承包权是我国土地制度改革中,在农村集体拥有所有权的前提下出现的由农民对部分土地进行承包经营的一种权利,也是我国农村的一项基本经营制度。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对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第一次给以正面肯定。1983年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强调了土地家庭承包与过去的私有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充分肯定了承包经营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农村的探索实践,并把家庭承包经营确立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再次把稳定和完善责任制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明确提出延长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十五年以上,生产周期长的和开发性的项目承包期应当更长一些”。2003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该法第20条指出“耕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并提出“国家依法保护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这使得农民对土地的长期经营在法律保障下有了更多、更大的投入,这对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是极为有利的。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是党的农村政策基石,夯实这一基石,巩固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对维护好实现好农民的各项权益,维护农村社会的安定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要建设美好乡村,实现农村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需要农业发展、需要社会稳定,需要人心稳定,这些稳定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政策的稳定。稳定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可以稳定人心,保证农民对农业投入的积极性,维护国家的粮食安全,保证社会稳定。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战略性决策,也是我国土地管理趋于法制化的具体体现。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就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再次提出:“抓紧研究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具体实现形式,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把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提到了法制上来。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再次强调稳定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也正是基于以上的管理理念所作出的决定。所以稳定承包权就是稳定党在农村的政策,稳定农民积极生产的心、稳定农业生产、稳定农村社会安定。稳定无小事,必须从政治高度看待这一问题。

三、放活经营权

农村土地经营权是农户在土地承包经营前提下,依法对集体所有土地承包后,享有经营、使用和收益的权利。2003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中提出:“国家保护承包方依法、自愿、有偿地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民间的土地流转逐步合法化,多形式的土地流转现象在农村出现,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开始了悄然分离。这是实现土地“所有权”与“承包经营权”两权第一次分离后,“承包经营权”的二次分离,放活土地经营权在实践中得到大胆的探索。2005年农业部颁布实施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推动了土地流转的规范化操作,使放活的经营权在法规的层面上有序进行,体现了政府对土地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2008年农业部下发了《关于做好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再次体现了政府对放活经营权的管理和服务的双向职能。双向职能的体现,使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出现了量变,土地规模化流转的现象在社会上产生。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土地经营权放活的力度加大,体现了更多的市场化元素。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就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提出:“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此文件明确了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原则及流转的对象,使经营权流转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方面侧重。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放活经营权”,明确地把土地经营权从土地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来,强调的是放活即放开和搞活。这是党在农村的政策在新形势下的适时调整和完善,是我国土地制度管理的又一创新。放活经营权既能保护农民合法的承包权利益,增加承包人收入,又能维护经营者的利益;既能够有效解决稳定土地承包权和发展现代农业之间的矛盾,使土地资源得以优化配置,又能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规模经济创造前提条件。放活经营权是全面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实践,也是我国新时期土地管理模式的理论创新。

总之,理顺农村土地的“三权”关系,坚持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实施“三权”分离管理模式,是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进行发展方式转变的探索。这种探索是农村改革理论上的创新,也是实践上的又一突破。

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问题思考 篇9

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1 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

主要是“户在人不在”的农户, 在二轮土地延包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得到相应的土地承包权。如有的外出务工, 有的逃避计划生育罚款, 有的躲避债务, 有的妇女嫁出嫁入等, 这些农户把承包地委托给邻居、亲属或朋友代为耕种, 有的交给村里代为管理, 有的自愿放弃承包权, 有的甚至弃耕撂荒, 现在纷纷回来争要承包权, 要求返还原承包地。

1.2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

由于各地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规范程度不同, 以及农户对土地流转认识不到位, 过来的土地流转行为很不规范, 主要是流转合同不规范、流转程序不合法、流转对象不明确。有的转让方和受让方私自流转, 口头协议, 现在随着惠农政策的落实免税补贴, 转让方要求收回土地, 有的转让方和受让方虽有协议, 但由于土地升值, 转让方要求收回土地或提高承包金, 受让方不同意;有的承包户把土地交给村里, 通过口头协议代为管理, 村里发包几年甚至十几年, 合同没有到期, 原承包户索要承包地。有的是村委会未经农户同意强行流转。

1.3“机动地”、“四荒地”和“册外地”发包纠纷。

过去承包费低时, 农民对这几类土地谁来承包、承包费高低并不关注, 现在地价升值, 甚至成倍上涨, 特别是原来的荒地经过耕种改良, 地力增强, 甚至已经改良成好地, 或者个别农户人地矛盾突出, 人多地少, 农户纷纷要求承包, 通过多种办法翻旧账, 找漏洞, 试图推翻原来的发包合同, 与原承包户发生纠纷, 甚至部分农户以种种理由要求现承包户终止合同, 按人口全部平均分掉或按户平均承包这些土地。

1.4 征占用农户承包地纠纷。

主要表现是补偿不及时, 不到位, 标准低, 补偿给农户的青苗、地上附着物和安置补助等费用, 基本上能够兑现, 但标准较低, 而对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补偿费兑现不及时, 截留、挪用现象时有发生, 而且没有具体分配标准, 使得农民得不到应有的补偿, 农民反映比较强烈, 造成上访。

1.5 承包期内收回和调整农户的承包地纠纷。

有的地方以各种理由收回农户的承包地搞招标承包, 有的地方收回农户承包地抵顶欠款, 有的村还沿用第一轮承包时三年一小调, 五年一大调的习惯, 违背国家农村土地承包政策规定随意调整农户承包地。

1.6 新增人口的承包权纠纷。

我市第二轮土地延包工作是在第一轮承包基础上顺延, 好多村多年来土地没有进行调整, 土地延包后这些新增人口一直没有得到承包地, 要求给予解决承包地而引起的纠纷逐年增多。

2 产生土地承包纠纷的主要原因

2.1 农业比较效益大幅提高。

由于实行免征农业税和“一补三免”等各种惠农政策, 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 土地在农民心中的价值提升, 引发了新一轮土地热, 原来不愿耕种土地、弃耕撂荒地的农民纷纷争要土地承包权, 权属纠纷、流转纠纷比较普遍, 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

2.2 土地延包政策上下差异较大。

一是少数地方对中央和省有关土地承包的一系列政策落实不到位, 导致土地承包关系不稳定, 对农民群众依据政策主张权利的要求没有办法解决, 从而引发群众不满, 二是个别地方执行政策存在偏差和工作失误等原因, 也产生了一些遗留问题。这些问题在农业比较效益较低时, 矛盾没有充分显现。而随着农业比较效益逐年增加, 以及承包政策执行时间的增加, 人口不断变化, 人地矛盾增加, 纠纷也不断产生。

2.3 缺乏解决土地承包纠纷的有效机制。

多数地方土地承包纠纷主要通过信访渠道解决, 而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解决纠纷的依据就是《农村土地承包法》, 《农村土地承包法》对于违法行为, 没有处罚条款, 法律效力薄弱;如果当事人到法院起诉, 多数地方法院不愿接手立案, 甚至个别基层政府干预法院立案和审案。同时有关这类案件的执行也有很大难度, 有的即使法院判了, 但无法执行, 给农民造成更大损失, 这就造成矛盾往往集中到基层政府和基层干部, 在问题一时得不到妥善解决时, 直接影响了干群关系, 造成反复上访、越级上访和群体上访。

3 解决土地承包纠纷问题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3.1 规范机动地管理。

集体机动地, 要在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民主商议的基础上, 采取公开招标方式发包, 严禁暗箱操作或仗权承包, 同等条件下, 机动地优先发包给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机动地发包合同, 须经乡镇农村经济管理机构进行依法鉴证, 承包的机动地, 任何人不得转包, 转让他人, 机动地承包期限不能太长, 最长5年。以前合同约定承包期较长, 符合法律规定的, 应保持不变, 按最高人民法院有关规定, 需要调整承包合同的, 按规定的承包期进行调整, 按规定应解除合同的, 解除合同后按新的承包期发包, 机动地发包收入计入集体积累。如村民要求用机动地解决新增人口承包地问题, 在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后, 以适度给与解决。对于过去属于四荒地的承包也要按照公开、公平、民主的原则, 完善发包程序, 对于面积较大, 而且农户人地矛盾较突出的, 合同到期后可以收回解决新增人口承包地。

3.2 积极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流转。

对离田从事其他经营或劳务输出的农民, 要支持和鼓励其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要维护他们的土地承包权和收益权, 不得强迫或阻碍农户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不得截留、扣缴农户承包地流转的收益, 要坚持按程序进行流转, 农户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转出方和受让方要签订流转合同, 采取转让方式流转的, 要经发包方同意, 采取其他方式流转的, 要报发包方备案, 流转合同必须经乡镇农村经济管理机构签证, 农村经济管理机构要依法审核合同, 并建立流转档案, 村级要完善台帐。对过去已经签合同但约定条款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或容易引起纠纷的, 要建议双方作必要的修改完善。

3.3 承包期内坚决禁止收回农户承包地。

土地延包后, 以划分“口粮田”、“责任田”等为由收回农户承包地搞招标发包的, 要及时纠正, 切实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发包方收回农户承包地抵顶所签承包费的, 应依法纠正;全户农转非和全户户籍迁出, 除迁入设区市外, 应保留其承包地, 允许继续承包, 并鼓励其流转。对随意调整土地的村干部要给与必要的责任追究。

3.4 保证“户在人不在”农户的土地承包权,

土地延包时得到承包地的“户在人不在”农户, 凡愿意继续承包的, 不得强行收回其承包地, 愿意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 应支持、鼓励其依法流转, 不愿意继续承包的, 应办理相关手续, 退还给集体, 土地延包时, 未得到承包地的“户在人不在”农户, 要求承包的, 原则上应同意其承包土地。承包地可在机动地、复垦地、退包地中解决, 暂无力解决的, 可通过侯地解决。“户在人不在”农户与集体经济组织签订不要承包地协议的, 从其约定。

3.5 依法维护婚出婚入人口的承包地。

二轮土地延包前结婚的妇女, 户籍在土地延包前迁入的, 由迁入地分给承包地, 未分给承包地的, 从机动地、复垦地、退包地中解决, 暂无力解决的, 可通过侯地解决;户籍在土地延包前未迁出, 由原户籍所在地分给承包地, 未分给承包地或分给又收回的, 从机动地、复垦地、退包地中解决, 暂无力解决的, 可通过侯地解决;由于地域间土地延包实施时间不一而导致婚嫁妇女无地的, 原则上由户籍迁入地解决承包地, 无力解决的, 可通过侯地解决;因负有赡养义务, 男到女家生产生活的, 在土地承包上与婚嫁妇女同等待遇。

3.6妥善处理征用地或占用农户承包地问题。

凡征用征收集体土地的, 要按规定足额兑付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 尽快出台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分配办法, 在没有相应管理办法出台前, 要严格按照村民自治原则, 由村民大会民主商议, 任何部门都不能强行参与分配, 更不能截留挪用。

摘要:《农村土地承包法》的颁布实施, 以法律的形式赋予了农民长期而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尤其是近几年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落实, 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 农业比较效益和土地价值提高, 农民对土地的重视程度大大增强, 由此带来了诸多土地承包纠纷问题, 影响了农村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作者通过近几年来接待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上访案件, 对农村土地承包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 并对妥善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问题的对策进行认真探讨。

土地承包纠纷及其对策探讨 篇10

1 土地承包纠纷的类型

1.1 承包关系不稳定的纠纷

据统计, 实行免征农业税等政策后, 农经部门共接待因土地承包纠纷而上访的农民人次创历史新高。土地承包纠纷案例归纳起来为3种矛盾纠纷:重新要田要地的农民与村里的纠纷;人多地少的农户与村里的纠纷;耕地被占压的农户与村里的纠纷。

1.2 土地流转不规范的纠纷

随着国家对“三农”优惠政策的出台, 农村土地越来越俏。由于以前农村承包土地流转政策不完备、不配套, 土地流转行为极不规范, 引发了一些土地流转的矛盾纠纷。

转包转让型纠纷。由于一些农民外出打工或者别的原因外出, 这部分农民就把自己的土地转让或者是转包给其他的农民, 由于文化水平低和同格式不规范等各种原因致使此类纠纷占整个流转纠纷案件的70%以上, 是最为普遍的现象。

代耕代种型纠纷。以前, 不少农民弃田荒地, 外出务工经商, 又不承担村级和国家税费。村干部为了使税赋不落空, 让其他农户代耕代种, 农户又履行了税费义务, 且税改时这些面积纳入了耕种农户的计税面积。现在, 原承包户回来, 找代耕户要自己的承包地, 双方发生纠纷。

1.3 机动地发包方与承包方之间的纠纷

这里有2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机动地由集体开发渔池、果园等, 作为其它承包方式发包给农户经营, 当时农户抢着承包, 有的还是通过竞标承包的。现由于免征农业税、取消特产税, 承包户不愿履行原承包合同, 纷纷上访, 要求免交或少交承包费。另一种情况是未开发的机动地作专业承包发包给农民经营, 每年每亩收一定的承包费, 现在承包户也不愿履行原合同, 要求免缴承包费。

1.4“两补”带来的新矛盾

粮食直补后出现的新矛盾。粮食直补理应是在现有耕地上种植粮食作物的享受直补, 实际操作中剔除了多种经营生产的面积, 这样, 不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部分农民对不能按原计税面积得补贴而有意见。

良种补贴后出现的新矛盾。良种补贴理应是在耕地面积上种植优质粮食作物品种的面积享受的补贴。各地将这部分耕地作为机动地发包给大户经营, 这部分种粮农户不仅得不到“两补”资金, 还要缴纳承包费, 明显有失公平。

2 当前土地承包纠纷的主要特点:

机动地纠纷增多;群体诉讼增多;村组当被告的多;争抢承包土地的纠纷增多

3 土地承包纠纷产生的原因:

发包人的主体资格混乱;承包合同的内容不完善;发包程序不规范;违背诚信原则、公平原则

4 解决土地承包纠纷的对策

针对当前农村土地出现的问题, 我们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 结合农村实际, 特提出如下解决对策, 仅供商榷。

4.1 因势利导调解农民与村组之间的纠纷

一要稳定原承包关系。二要实事求是地解决纠纷。

二轮土地承包时, 土地不俏, 延包工作不完善。现在土地俏了, 有利于完善二轮土地承包工作, 我们要因势利导, 把调解土地纠纷与完善二轮土地承包工作结合起来, 把调解土地纠纷与完善土地流转合同结合起来, 做到调解一例纠纷, 完善一批农户的二轮土地承包手续和土地流转合同。

对重新要田要地的农民与村里的纠纷处理办法

一是对二轮土地承包时, 农户书面申请放弃承包土地 (18岁以上全体家庭成员签字) , 现在又回来要田分地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原则上不分配土地。二是二轮土地承包时农户口头承诺不要土地, 现在又回来要土地的, 村里可将“机动地、依法开垦的耕地或承包方依法、自愿交回的”三种耕地调整给这些农户经营, 确无耕地可调剂的, 通过村民大会讨论同意, 可在原生产队范围内适当微调, 让其获得耕地, 并订立二轮土地承包合同, 完善二轮土地承包手续, 发放经营权证书。三是对外出农民回乡务农的, 只要在二轮土地承包中获得了承包权, 村组必须将承包地退还给承包户, 依法恢复农民承包经营权。

对人多地少的农户与村里的纠纷处理办法

一是二轮土地承包比较完善的地方, 要稳定原承包关系不变。个别农户人多地少要田要地的, 如有机动地, 适当调剂耕地让其经营。二是没有搞二轮土地承包的地方, 时隔20多年, 人地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 人地矛盾大, 要尽快按二轮土地承包政策, 依照法律程序搞好二轮土地承包工作, 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

对耕地被占压的农户与村里处理办法

一是被占压耕地的各项补偿费全额发到了农户, 村又无机动地的, 村里可以不调剂土地给这些农户, 但对于无地农民, 国家应考虑解决其最低生活保障问题;二是仅给农民发放了部分补偿费, 大部分补偿费由村组收取的, 村组应适当调剂土地给占压户;三是村内公益事业 (如建校、挖塘建库) 占压承包户的土地的, 村组应适当调剂土地给占压户;四是采取有偿转让的办法, 解决无地农民的土地。

4.2 客观公正地调解农村土地流转纠纷

农村土地流转矛盾纠纷千差万别,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逐一进行处理, 先解决纠纷, 后完善流转手续。

4.3 对转包转让型纠纷处理

一是要稳定二轮土地承包关系, 依法保护原承包户的权利;二是看流转合同是否合规合法, 符合法规的, 围绕原流转合同条款做好工作, 进行调解;三是对不规范的土地流转要及时做好矛盾双方的工作, 以自愿为原则协商解决, 并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四是土地流转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凡违背这一原则的流转合同都是无效合同。土地流转主体是农户, 要确保原承包户得到相应的流转收益。五是要规范流转行为, 引导流转双方经过平等协商, 订立土地流转合同, 明确流转的时间、流转的用途、流转的补偿金额等。

对代耕代种型纠纷处理

一是明确二轮土地承包关系, 要保护原承包户的土地承包权利。农户二轮土地承包中获得的承包地, 无论是欠缴税费还是土地抛荒, 其承包经营权不变。代耕代种农户应将土地返还给原承包户, 集体收回的要无条件返还给原承包户。二是没有搞二轮土地承包的, 目前按一轮承包合同认定土地承包经营权, 调处纠纷。

4.4 完善“两补”办法

建议今后在制订“两补”政策时逐步完善, 既要坚决制止虚报面积、非法套领“两补”资金的行为, 又要全面准确地执行国家的“两补”政策, 最大限度地给利于民, 做到应补尽补, 公平合理。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 又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只有稳定土地承包关系, 才能引导农民珍惜土地, 增加投入, 提高生产率;才能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保障农村稳。

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 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 是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业发展、保持农村稳定的制度基础。因此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的纠纷问题已刻不容缓, 必须实事求是, 吸取各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因地制宜, 采取相应的政策, 才能圆满的解决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赵向阳.严冬枫.《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概要.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51-63.

[2]游宪孔等.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问题探讨.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1. (3) , 5-9.

上一篇:商事代理下一篇:大学生创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