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优势

2024-05-05

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优势(精选十篇)

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优势 篇1

社区卫生人才队伍结构老化, 知识断层, 队伍不稳, 技术力量落后, 如何解决?业内人士呼吁:高等院校可作为一个地区的顶层, 定点负责一个地区的卫生人才培养的实施工作, 提供全面的医疗、教学和科研指导。同时, 高等院校为每个社区卫生机构指定几名专家教授担当顾问, 负责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培养, 相当于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兼职导师。

业内人士还建议:相关高等院校举办的学术活动、专题讲座等, 都要主动向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开放。社区卫生机构技术人员每年都应就近参加学习, 开拓视野, 同时也鼓励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积极撰写学术论文, 参加交流, 为职称晋升创造条件, 提高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荣誉感和成就感。高校科研课题比较多, 科研经费充足, 许多课题可以与社区卫生机构人员联合开展, 比如临床病例康复和随访等。可以学习我国师范生培养模式, 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减免学费和生活费, 签订毕业后的2~3年进入社区卫生工作的协议, 并且提供相应的激励机制。比如可以同等条件优先报考医科大学的研究生, 或者提供出国进修的机会。 (董佳琦) ■

发挥党员优势 培养党员人才 篇2

发挥党员优势 培养机关人才

有共同的价值追求,才能形成高度统一的团队精神。一是学理论,增强政治素养。把开展理论学习作为培育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每月开展一次学理论、业务为主要内容的活动,重点抓好中央、市和区重要会议、文件精神的学习领会和重要理论和热点问题的理解掌握,加深党的理论的学习。二是读好书,增强人文素养。组织开展“多读书、读好书”活动,组织党员群众开展读书活动,形成读书爱书的良好氛围,促进机关党员干部开阔胸襟、提升境界。三是聚共识,增强价值认同。在学理论、读好书、明事理的基础上,在机关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团队性活动,形成“只争朝夕,勇争一流”的精神风尚,培育促进党员成长的土壤。

同时,重视制度建设,确保有人干事,依章办事。一是规范工作制度。坚持明确党员岗位责任制,建立健全职责明确、分工清晰、操作性强的工作流程,明确每项工作有人做、有人查、责任到人、落实到位、不出纰漏、不出差错。二是规范用人制度。积极探索党员干部考核方式,营造良好的用人导向,为党员成长、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三是规范管理制度。坚持健全管理机制,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

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优势 篇3

【关键词】信息社会  高校  人才培养  优势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25-02

一、信息社会下对人才的要求

信息社会也称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物质和能源是主要资源,所从事的是大规模的物质生产,而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目的信息经济活动迅速扩大,逐渐取代工业生产活动而成为国民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信息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并构成社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以计算机、微电子和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革命是社会信息化的动力源泉,信息技术在生产、科研教育、医疗保健、企业和政府管理以及家庭中的广泛应用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因此,随着我国社会已经步入信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怎样培养社会型人才是摆在高校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因此,发挥出高校培养人才的优势,使学生们在走出学校后,都能很快的适应社会的需求,能够在激烈的信息化社会竞争中保持竞争力,从而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观。

二、发挥高校的人才培养优势的措施

(一)发挥高校先进教学内容培养人才优势

在信息化社会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尤其是一些非常专业性的问题,这就需要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的人才来解决,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出自身先进教学内容的优势,培养出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的人才,以便学生们在走出校园后,能够非常快的适应社会、适应企业的要求。人才的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等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教学内容的重要影响,这就要求,现在高校的各个学院都要向着现代化跨越式发展,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学院教学内容现代化,使教学内容改革始终放在学校改革的核心位置。目前,随着我国信息化社会发展步伐越来越快,无论是信息技术还是科学知识更新速度是越来越快,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大量涌现,因此,很多问题都是需要充分利用各个学科的专业知识来进行解决。而信息化社会就是科学技术不断快速发展的社会,这就对高校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必须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加强专业知识的培养,尤其是针对一些具有专业性的问题,更要求高校不断加强知识的改革力度,使教学内容始终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也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时的将一些过时的、落后的专业知识淘汰掉,加强学校教学内容跟社会的联系,不断更新教学知识,从而使高校的优势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发挥高校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中的人才优势

我国已进入信息化社会,在人才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信息化社会的人才不光要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实践的能力,这就需要高校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两者兼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校企合作的工程中更要发挥其优势,设置专业时,要仔细对市场和企业的需求进行分析,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地与企业进行沟通,了解行业市场,尽量邀请企业参与到设置专业方案的制定中来,根据企业的建议和需求来设置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充分结合行业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高校行政部门对职业性专业目录进行规划,使学习课程更加合理化、科学化、实践化。高校在进行课程的规划时,不要一成不变,要适时地对信息化社会给职业要求带来的影响及变化,把学习者当成开发课程的主体,根据他们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有效的课程,在了解行业和企业的真正的需求的前提下对课程进行设置,将高校课程发展成为能够与时俱进,紧跟信息化社会脚步的市场导向课程。

高校在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为了与企业保持发展同步,了解一定的市场,可以派一名较为资深的教授进入企业任职,其任务就是共同进步,帮助企业在产品方面的开发,并对产品的生产进行相应的指导,最大程度上扩大市场占有率,增加产品利润。近些年来,很多且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市场竞争力大不如前,此时高校更要积极主动地与企业进行合作,提供多方面的服务,例如在对于员工的培训方面和产品的研发方面等等,加强即将进入企业任职的实习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训练。为了双方共同大发展,高校可以适时将专业教师派到企业中去,参与企业的一线工作,这样不仅能够让教师们在实践中掌握操作的技能,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知识,还能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及时发现企业在技术上存在的一些隐患,并帮助其改进技术,为日后科研人员的研发工作奠定基础,尽力为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创新提供帮助,并为企业解决一些技术上的难题,无偿对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三)发挥高校先进教学方法培养人才优势

信息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是拘泥于一格,而是要求人才具有各个方面的兴趣,在遇到问题时,能够灵活的运用各个方法来解决,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发挥出高校先进教学方法的优势,从而为人才的培养提供出更加有效的通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要束缚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中,要大胆进行创新,因材施教,在课堂上进行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出学生们的潜力,使学生们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散思维,能够将学到的知识跟实际进行联系,激发学生们的创造性,高校的优势就是能够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从而能够始终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样就可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灵活的运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夯实基础,使学生们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在社会工作中能够做到得心应手,从而为自己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结论: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对人才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最重要地方,因此,充分发挥高校的优势,加强对人才的培养,以便学生们能够在毕业后很快的适应社会,为自己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叶志明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问题与思考[期刊论文]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3(5)

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优势 篇4

油茶是世界粮农组织重点推荐的四大木本油料之一,原产中国,主要在我国亚热带和温带地区种植,从油茶种子提炼出的茶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90%以上,与世界最佳食用油橄榄油相媲美,另还含有多种维生素、茶多酚和角鲨烯等有用成分。从油茶籽的副产物可制取茶皂素、糠醛、木质素磺酸盐等重要工业原料。发展油茶产业是帮助解决国家粮油安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工业化进程、解决就业和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需要,也是学研产相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服务地方经济一个重要环节。

近几年,我国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出台各种优惠、扶持政策,以促进油茶产业升级,如油茶良种化(从目前的亩产3~5公斤提高到50公斤以上),茶油精炼,副产品加工,配套机械研制等。国家规划,到2020年,全国累积推广高产良种油茶面积达7,000多万亩,茶油产量达250万吨,茶油产品及各种副产品的总产值将超过1,000亿元。油茶产业在近期将成为创业、致富、就业的最好门路之一。

但是,目前油茶产业专门人才还比较缺乏,因此,国家油茶产业规划中提出每年要培训油茶产业人才至少20万人次,并指出,要依托大专院校和企业搞好培训工作。基于此大好形势,我们依托生命科学与化学工程系开设了油茶产业校选课,以便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习兴趣,了解产业形势和产业技术,了解和掌握产业研究开发和营销的基本知识,培养从事油茶产业的兴趣和创业能力,并力争该课程进入国家培训体系。

二、湖南科技学院油茶学院研产状况

湖南科技学院在2003年成立了当时全国高校的第一家油茶研究所,随后依托研究所的技术成立了永州市永大九嶷油茶开发科技公司,于2008年并入永大高科有限公司。油茶产业规划2012年前年加工能力1万吨精炼茶油,实现产值6.5亿元,利税1.3亿元,农民年增收4亿元,新增就业岗位2万个,通过示范,到2015年带动永州及周边省份年产10万吨精炼茶油和1,000万亩高产油茶林基地建设。

湖南科技学院油茶产业项目得到了国家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林业局等部委、省委省政府和各职能部门、永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并且其生物工程、化学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等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及油茶精炼和深加工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获得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立项资助。

“油茶籽油精炼深加工技术研究及产业开发”列入湖南省科技厅重大科技攻关专项项目和湖南省教育厅产业化培育项目,通过了省级鉴定,并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化妆专用茶油及其应用研究”于2005年被列入湖南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湖南省经济委员会技术创新项目,已通过项目验收。5,000亩油茶高产林和低改林种植技术集成示范已进入国家科技部和国家林业局“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0万吨/年油茶籽深加工产业化扩建项目被确定为湖南省“双百”工程和“四千”工程项目,“10万吨/年油茶籽深加工产业化扩建项目”被国家发改委、工业与信息产业化部列为2009年新增中央投资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资金项目。校油茶项目相继被认定为“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湖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

湖南科技学院具有油茶开发研究所、生物工程研究所、有机化学研究所等油茶研究开发相关的研究机构和生命科学及化学工程系等教学机构,有较完备的实验条件,相关实验室面积3,000余平方米,拥有总值达1,500余万元的生物学、化学、食品等实验仪器设备,可完成茶油提取纯化、酶法浸出、副产品开发、油脂分析、质量控制和生态检测等方面的实验研究和检测。学校现有良种油茶采穗圃800余亩,现已建成年培育1,000万株优质油茶种苗繁育基地,高标准大棚8,000平米,拥有年产3,000吨精炼油生产线一条,正大力扩建油茶籽深加工工程,计划以此为核心,建设成永州市油茶科技示范园。通过科技攻关,“九嶷牌”精炼茶油通过了质量安全认证,符合食用茶油国家新标准,达到美国FDA食用油标准;同时,对茶油附产品进行深加工,研发出“真能牌”天然美容护肤品、洗浴液、洗发液等产品,大大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三、教学改革

开设油茶产业校选课是全国唯一,如何发挥产研优势,搞好教学,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改革。

(一)组织和更新教学材料。

油茶产业在我国三起三落,近几年重新热火起来。但是,由于教学材料编制和内容的普遍的滞后性,目前还没较系统完备的油茶产业教材。相关书籍只有《中国油茶》、《油茶高产品种栽培》、《油茶栽培及茶籽油制取》和《中国油茶栽培与病虫害防治》四种,第一种专业性和理论性太强,主要是油茶育种和栽培方面的内容,对油茶产业很多方面没有涉及或言而不详。其他三种也是以栽培为主。现有网络文本和音像资料主要是宣传材料,不遗余力地鼓吹茶油的神奇,传授一些栽培技术。专业论文则只能在中国期刊网和万方数据经授权才能下载。可以说,教学材料是非常不足的。因此,针对此现状,我们综合了良种油茶育种、栽培、茶油压榨浸提、精炼、精深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产业链构建与运行、产品营销与品牌打造、政策法规等各方面的油茶相关知识的文字和音像资料,并将本校在油茶研究和产业化进程中的经验和成果揉入其中,精心编制出讲义和课件,并计划2010年出一套可同时用于校选课和产业人员培训的教材。

(二)课堂讲授与课外讲座相结合。

除了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启发式讲授等方法外,我们还邀请校内外与我校有着良好合作关系的油茶研究专家和产业管理高层进行讲座,如油茶育种专家陈博士作油茶育种专题讲座、金浩茶油刘总作油茶企业运营讲座、银光粮油胡总作产业项目运作讲座以及九嶷茶油管理高层在学校创业推介大会上的介绍等。专家讲座的系统性、专业性和可操作性显得深入、生动、说服力强,无疑对课堂教学起到了良好的补充、示范和深化的作用。

(三)组织进行市场和企业调研。

油茶产业的现实如何,只凭课堂讲授还不能很好地让学生了解,还需要实践。因此,我们组织学生按兴趣分组,进行市民的茶油文化、超市食用油脂销售情况和用户反响等方面的市场信息,到九嶷茶油和市林科所的生产现场及祁阳县的油茶低改现场进行观摩和调研。这些都帮助学生直观认识到油茶产业的现状、前景和目前的任务。

(四)课堂讨论激发思维和督促课外学习。

校选课不同于专业课,几乎每个专业都有学生选修,如何活跃课堂,增强学习兴趣,是值得好好考虑的。针对学生专业多样、兴趣不一的情况,我们要求学生课外大量涉猎有关知识,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就专业和兴趣作更多的发言,如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在育种栽培方面,化学工程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可以在茶油制取方面,法律专业的学生可以在法规政策方面,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在茶油和副产品营销和企业运行方面,中文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广告词欣赏与创作方面等等。讨论不仅可以活跃课堂、开阔思维、增进交流和友谊,还可以检查学生课外学习的情况,可谓一举数得。

(五)见习与生产实践。

实践出真知,而且我们有非常好的产研条件,到生产第一线去见习和实践是搞好油茶校选课的最好手段之一。我们组织学生到学校的油茶种苗基地、茶油精炼基地、研究检测中心、丰产林基地、市林科所油茶基地、金浩茶油、祁阳油茶低改林基地等地进行见习,并动手进行油茶芽苗砧嫁接、除萌、茶油包装、茶油展销等实践活动。

(六)就业规划和创业设计。

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优势 篇5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是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之一,本文对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优势以及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完善各种措施确保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难作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30万,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学生,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目前,我国各级高等院校在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由于学生人数众多,管理存在盲点等问题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各种问题。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的一线力量,在日常工作过程中与学生建立了相当深厚的感情,对不同学生的家庭、学习、生活情况都较为熟悉。因此,充分发挥辅导员队伍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对于改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整体效果将起到相当积极的促进作用。

1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优势

(1)距离优势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在校学习阶段最为熟悉的教师,拥有其无可比拟的“距离”优势,能够掌握学生们大量的“一手”资料,包括家庭情况、性格特点、学习及工作能力等,因此可以综合考虑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更加个性化的就业指导计划,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2)年龄优势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年轻化工作,制定了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年轻同志加入辅导员队伍,丰富了学生管理队伍的年龄层次。同时,随着辅导员队伍的年轻化,学生们与辅导员之间的代沟不断减少,在日常工作、交流的过程中更容易产生共鸣,加上不少辅导员刚刚离开大学校园,一些自身的求学经历也可以起到相当积极的借鉴作用,更容易取得学生们的信任和认同。

2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重要作用

(1)将日常管理与就业指导工作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高校辅导员要伴随学生度过整个大学时期,如果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对学生就业指导制定一个合理的规划,相信必将在学生毕业时形成较为良性的就业观念。

首先,要明确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就业规划。新生进校时,可以适时举办一些就业或考研的专题讲座,邀请往届的毕业生与新生广泛交流,对考研、找工作等热点问题展开讨论,让大家充分感受就业形势的严峻,明确奋斗目标,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其次,要围绕目标不断完善学生综合能力建设。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辅导员需要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引导,借助一些软件或测试开展就业能力测评,帮助学生分析自身性格特点以及择业取向,确定目标后要积极鼓励学生不断完善自身综合素质,强化专业技能,丰富人生阅历,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为今后就业做好充分准备。与此同时,辅导员还要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如组建各种学生活动团体,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兼职活动,丰富人生阅历,了解社会百态;搭建各种平台,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供打下坚实基础。最后,要巩固提高,实战模拟。学生毕业前一年,辅导员要深入与学生交流,掌握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的各种情况,要确定自己的目标是否能够持续,对于需要调整目标的学生,辅导员要根据具体情况积极做好疏导工作。在这个阶段,要通过开展模拟招聘会,模拟职场,就业指导专题讲座等活动让学生尽早适应,提高就业竞争力。

(2)充分发挥就业信息传递的桥梁作用

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就业信息的传递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一方面,辅导员要及时将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相关招聘信息及时传达给广大毕业生;另一方面,辅导员还要通过各种渠道充分发掘就业信息,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就业机会;此外,辅导员要积极与用人单位交流,根据不同单位的招生要求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招聘信息,让学生有的放矢,提高应聘的成功率,尽量减少因应聘失败而产生的挫败感。

(3)合理疏导,缓解学生就业压力

有鉴于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现状,不少学生会在就业的过程中四处碰壁,从而产生懈怠、自卑乃至仇视的情绪。此时,辅导员要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对学生进行疏导,全面分析失败的原因,重新制定就业的思路,帮助其尽快走出困境,避免学生因一、两次就业失败就影响今后的工作、生活乃至整个人生。

(4)健全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体系

学生毕业不代表就业指导工作的结束,一方面不少学生毕业后仍未找到工作,需要辅导员再次提供有效的就业信息和帮助;另一方面,已成功就业的学生可以合理利用成为有效的资源,为今后学校提供当地就业信息,完善就业统计等工作都将发挥巨大作用。因此,辅导员应通过建立qq群,成立各地区联络小组等方式健全联络体系,不断增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联络,为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帮助。

3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的保障措施

(1)建立健全辅导员队伍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主观能动性。

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特殊群体,往往身兼理论教学任务与学生管理工作两种职能,工作任务十分繁重、琐碎。而且,由于现今针对辅导员工作绩效的考核机制存在缺失,导致辅导员的工作量无法合理体现,自身价值得不到体现,极大的打击了工作的积极性,长此以往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建立健全辅导员队伍管理机制迫在眉睫。首先,学校应针对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质,制定更加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科学体现其自身价值;其次,随着辅导员队伍的年轻化趋势不断发展,不少辅导员今后面临转岗的问题,学校应该充分考虑不同辅导员的业务能力和岗位意向,合理安置岗位,解除辅导员的后顾之忧,提高其工作积极性。辅导员队伍是一个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专业岗位,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其发展工作,不完善各种人才培养机制,为学校将来的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2)不断提高辅导员自身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随着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以及新时期学生管理工作的多样化、科学化发展,对辅导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要求也日益提高。辅导员工作涵盖了学生管理过程的方方面面,从专业知识、心理辅导到文体活动都有涉及,这就要求辅导员自身必须全面发展。因此,学校应当制定各种激励措施鼓励广大辅导员通过考研、参加各种在职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此外,学校还应积极动员工作经验较为丰富的辅导员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帮助年轻辅导员不断积累管理经验,少走弯路、错路,实现辅导员队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充分尊重辅导员的劳动成果,增强辅导员队伍的归属感、荣誉感

辅导员工作因其特殊性质,将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处理各种琐碎、复杂的学生管理过程中,工作量难以准确量化,导致高校内部一些部门认为辅导员工作清闲,殊不知辅导员队伍在处理各类学生群体突发性事件、心理疏导等工作过程中所面临的巨大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一些新进辅导员因为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和尊重选择了离开学生管理岗位,年长的辅导员则心灰意冷选择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凡事得过且过,严重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整体质量。因此,学校各级层面必须统一认识,充分尊重辅导员队伍的劳动成果,通过进一步细化辅导员绩效考核指标、开展先进评比、节假日校领导慰问等形式,不断增强辅导员队伍的归属感、荣誉感,进一步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质量。

发挥学科优势 培养实践能力 篇6

学生的实践能力指运用现有知识去探求未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具体运用从而提高素质的一种能力。它的培养有一个知识认知、实践、提高的过程。其中认知是前提,实践是关键,提高是目的。

语文学科同生活密切相关,它的工具性和实用性的特点,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学校生活、日常社会生活都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舞台。

一、重视课本对学生的实践要求

初中语文一至六册安排有一定数量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活动。如二册“学习硬笔书法”,“写日记”,“写信”;三册的“辩论会”等。对这些内容,我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们去实践。对练字和写日记,鼓励学生循序渐进, 长期坚持,养成习惯;其他内容利用语文活动课进行,由学生自己主办或主持。

二、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实践的习惯

1.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在讲《防治近视常识问答》关于“雾视法”的内容时,我让学生亲自带上老花镜感受,学生对有如“雾中看花”这一印象特别深刻;课下又布置学生自己观察总结,写一篇说明文——《近视镜与老花镜》。这样做,让学生感受到了知识产生和提高的过程,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研究中获得了一种新的学习体验,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再到知其为什么所以然。这种体验是在实践中感受到的,是教师的教所不能替代的。

2.引导学生自主实践。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实践正是这种能动性的体现。在教学中,我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①自学。初中生字词、语法、学法都有一定的积累,再加上现行教材内容同生活密切相关,深度适中,适宜学生自学探究。学生自学一般以带着问题思考的形式进行,课后练习自主解决的情况就成为衡量自学质量的标尺。学生通过自学阶段获得知识,让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愉悦,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自学的兴趣。

②质疑。一方面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相互讨论的方式寻求解答,即“学答”;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多提问题,鼓励学生深层次的提问,即“学问”。

③举一反三。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再到反复实践,能力才会稳步提高。

3.让学生进行创造性实践。要求学生自己出一套语文检测题;鼓励学生走上讲台上一堂课;热情参与报刊举办的征文活动等。进行这些尝试,目的是扩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其潜力,让学生独立的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对问题主动思考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实践,大胆创新。

三、在生活中学用结合

1.注重日常应用。拟拟广告词,写张寻物启事或招领启事,出则通知,签个合同,自编自写春联等。学生所学有了用武之地,积极性自然很高,实践本身也就是高效率的了。

2.利用实践园地。学校的专栏,校刊和校园广播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语文日常实践活动的理想场所。

3.通过活动锻炼。社会活动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机会。每项活动的目标非常明确,学生围绕活动有关内容深入了解,仔细探究,对活动的形式认真推敲,以期达到最佳活动效果。整个过程就是一个谋求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培养过程。

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优势 篇7

一、高校图书馆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优势

作为高校的第二课堂, 高校图书馆不仅可以补充高校课堂教育的不足, 在培养创新型人才, 提供适合创新性思维赖以生存空间方面还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

1. 信息资源优势

高校图书馆有着丰富的馆藏资源, 而且其资源载体多元化, 文字、图像、音频、电子读物、网上信息等包罗万象。同时, 随着图书馆网络化、数字化、虚拟化的趋势, 其馆藏资源每天都在日新月异地加以丰富, 这些丰富的文献资料通过传递和利用, 为创新型人才成长提供了用之不竭精神食粮, 其信息量之庞大是课堂教育无法比拟的。

2. 教育职能优势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 高校图书馆早已悄悄的从边缘化走向教育的中心。一方面, 越来越多的学生在修完必修课的同时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泡图书馆”。在这里, 他们可以由课堂上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 可以独立查阅文献进行有选择的课题研究。另一方面, 由于高校至力于创新教育, 昔日“满堂灌”的大学课堂也渐渐向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辩论式转变, 为了更好的融入课堂, 激活课堂, 无论老师还是同学都必须花费比以前更多的时间从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 图书馆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

3.“时空”优势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 随时向每一位学生敞开大门, 在这里, 不仅学生们可以自己安排学习时间和内容, 而且其教育模式是“终身教育”, 其不仅“授人以鱼”, 而且“授人以渔”的作用让许多高校学生哪怕早已毕业走上社会, 也从来不曾远离高校图书馆, 相反, 其中成长为创新型人才的学子一生都在从高校图书馆中源源不断的汲取营养。可以说, 对于创新型人才来说, 从他们“情”定图书馆的那一刻起, 就已经跨出了成长为创新型人才的第一步, 彰显出其创新型人才的潜质。

4. 服务优势

如今的高校图书馆, 以其庞大的信息资源、现代化的服务设施、舒适的学习环境和优良的学习氛围为高校学生们自主学习提供了最佳的场所。特别是因为身在其中可以不受老师的思维控制, 完全按照自已的兴趣去自主获取知识, 采纳千家所长, 汲取万家精华, 其自由宽松的学习空间有利于个性发展。

二、创新人才培养对图书馆提出的要求

1. 以人为本, 更新服务理念

一要服务科研。高校图书馆最终目的是为本校的教育科研服务, 离开了这一根本, 高校图书馆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所以高校图书馆应与时俱进, 以不断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料为物质基础, 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重要手段, 向读者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文献情报服务。

二要注重引导。时下, 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图书馆里的时间和精力要远远超过在课堂上用的时间, 特别是对于有着创新潜质的学生来说, 即便是课堂上老师所讲授的知识, 他们也早已不满足于老师那“一桶水”的答案和结论, 经常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 进而到图书馆自己去寻找一些答案, 这就是最初创新思想的萌芽。所以高校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 主动对大学生进行形式多样而又生动活泼的阅读引导。可以定期开展以创新为主题的科学实践活动, 给高校学生们动手又动脑的机会, 开发他们的潜能, 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定期开展推荐课外刊物、举办专题讲座等活动, 借此宣传国内外创新事例和创新型人才, 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激情。

三要与时俱进。其最重要的就是舍得投入, 加快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特别是在时下互联网+时代, 加快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建设, 通过馆内计算机检索、光盘数据库检索、远程联机检索等多种方式, 实现对文献信息的充分开发利用, 使高校图书馆不仅服务于在校大学生, 更可以服务于社会, 产生更大的服务效益。

2. 注重宣传, 营造创新环境

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墙壁、电子屏等空间进行创新思维宣传, 通过墙壁上的名人名言、电子屏幕的事例宣讲等, 激励学生以名人为镜, 树立创新理想, 提升思想境界。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环境下, 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也应在做好常规借阅工作的同时, 加强与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双向联系, 不断调查了解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文献资料, 有针对性的编制推荐书目和专题书目, 为大学生们提供一个良好的诱导式读书环境, 以此来激励学生主动求知精神。

3. 循循善诱, 提升创新能力

一要注意用户教育。也许有人会说:图书馆谁不会用?其实图书馆的应用绝不只是借书还书那么简单, 虽然数不清的大学生从图书馆受益, 但也有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后惊呼:原来图书馆还可以这样用, 四年的光景真是白费了!其实不会应用图书馆, 荒废的何止四年?所以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应该在每年新生入学后, 按院系举办专题讲座, 让大学生从入学时就拥有“图书馆意识”。

二要培育信息能力。信息能力一般包括信息工具的使用能力、获取识别信息的能力、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创造传递新信息的能力等。在网络时代, 信息能力已经成为创新型人才不可或缺的一项必备能力。由于现代化、网络化、数字化环境下的图书馆可为学生们提供各种功能强大而又灵活实用的检索工具, 读者们足不出户即可查询所需要的信息资料, 高校图书馆无异已成为培养大学生信息应用能力的主战场。目前, 许多高校都在各院系开设了文献检索课程, 培养大学生的检索技能和文献检索意识, 并指导其在信息时代如何对包罗万象的知识加以选择、消化、吸收, 并最终变成自己实实在在的能力, 为今后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打下基础。拥有创新潜质的学生也许会因这宝贵的一课而打开其“创新之门”并受益终身。

三要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创新精神, 不是漫无目的漫天撒网, 而应汇集、整理各学院各门类的知识信息, 与各学院联合开展各种科技、人文专题讲座, 如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介绍等, 并与各学院配合, 有针对性地举办与学科相关的创新知识竞赛、创新专题讲座、创新项目征集以及科技节、科技创新等活动, 提高学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敢于怀疑和批判的科学精神。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 无论是国家之间的竞争还是企业之间的竞争, 创新型人才都已成为胜负之关键。高校图书馆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具有信息资源优势、教育职能优势、“时空”优势和服务优势;高校图书馆培育创新型人才应以人为本, 更新服务理念;注重宣传, 营造创新环境;循循善诱, 提升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创新型人才,阵地,培育

参考文献

[1]王维玉.论高校图书馆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4 (6) :130—132.

[2]吴昊, 孔晓洁.论高校图书馆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教育职能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18) :199.

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优势 篇8

关键词:高校工会,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作用

一、高校教教师职业倦怠的含义及表现

1.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含义。

职业倦怠, 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一个概念, 它是指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1981年Maslach等人提出了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组成部分, 即情感衰竭、低个人成就感、去个性化 (或称玩世不恭) 。情绪衰竭是指个人认为自己所有的情绪资源都已经耗尽, 个体情绪处于极度疲劳状态。低个人成就感是指个体对自身持有负面评价, 缺乏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有效认同, 否定自己工作的社会价值。去人性化是指个体刻意与工作以及与工作相关的人或事保持一定的距离, 对工作冷漠、敷衍, 总是消极、被动地完成自己份内的事务等等。

高校教师是一个需要高度投入和无私奉献的职业, 是一个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高校教师职业倦怠, 是指高校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 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消极、衰竭状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已成为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

2.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第一, 情感耗竭。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个人情绪失去自我控制, 精神焦虑, 心情烦躁, 意志消沉、萎靡不振, 有较强烈的心理衰竭感。工作失去兴趣, 丧失应有的责任感、使命感, 有说不出原因的不安全感。对学生和工作没有耐心, 缺乏热情, 漠视学校工作安排和教学管理, 大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无所谓的态度。第二, 低成就感。感觉自己的工作毫无实际意义, 没有价值, 前途暗淡, 一片渺茫。行动迟缓, 做事有气无力, 缺乏创新精神, 课前不认真准备, 课上讲课死板乏味, 课后根本没有反馈。第三, 去人性化。教师有自我封闭的倾向, 逃避社会交往, 人际关系出现危机, 不愿扩大自己的交往面, 人际圈小, 知心朋友少, 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也只是发泄自己的不满, 陈述个人的“悲惨遭遇”或“怀才不遇”的痛苦经历。不愿与同事、学生过多的接触, 以消极、否定或麻木的态度对待同事和学生。缺乏团队意识, 对学校布置的其他工作有抵触情绪, 害怕或回避参与讲课比赛、同行听评课等集体性活动。

二、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分析

1. 社会方面的因素。

一是过高的社会期望。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教师一直被认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社会大众普遍认为高校教师都应该具有高尚情操和无私奉献精神的, 应该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教师是道德的楷模、奉献的典范等等。教师为了做到为人师表, 常常在要克制好压抑的正常欲求, 不断要求自己做得尽善尽美, 保持完美的公众形象, 以满足职业需要。二是较低的经济地位。目前, 高校教师的经济待遇并不高。教师并非圣人, 较低的经济地位与较高的社会期望使其倍感不适, 由此产生职业倦怠心理。三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让高校教师感到自己的劳动好像没有得到社会的承认, 劳动价值大打折扣, 从而失去了职业成就感、自豪感。

2. 学校方面的因素。

一是不合理的高校管理制度困扰着教师的职业发展。许多高校管理体制中, 教师的主导地位体现得不够, 各种考核方式让教师们望而生畏, 刚性管理使许多教师感到身心疲惫, 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主观能动性被削弱, 内在积极性被打压。二是教学、科研和学习压力引发焦虑。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 师资力量相对不足, 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不断加重;如今知识更新速度加快, 教师不断学习的要求在提高;教师除了上好课外, 还必须要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多数高校都把科研任务视为年终考核的硬性指标, 导致科研能力较弱者的担忧与焦虑。第三是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创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与手段使一些教师时常感到难以应对、力不从心。

3. 学生方面的因素。

一是随着现代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 学生的信息来源广泛, 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信息源, 这使得教师的权威意识逐渐失落, 也直接挑战教师的专业能力;二是如今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他们个性突出、思维活跃、难于管理, 对教师的不够尊重, 师生关系比较淡薄, 教师没有了桃李满天下的成就感。三是受市场经济体制影响, 学生中出现急功近利的现象。部分大学生认为在大学里学不到什么东西, 不如直接进社会, 于是出现学习兴趣减退, 课堂纪律性差, 导致教师课堂教学计划难以完成。

4. 家庭方面的因素。

高校教师在外享受着各种美誉与赞叹, 但回到家里并不是拥有诸多鲜花和掌声。高校教师也有自己的家庭压力。一是家庭经济压力。与不同的行业相比较, 高校教师实际上是一个弱势群体, 甚至许多教师一年的收入也不过只购买几平方米的住房, 大家只能望“房”兴叹。二是家庭关系压力。多数高校教师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 经济上不能接济, 生活上无法照料, 孝心难尽, 深感愧疚。还有些高校教师, 由于交际面狭窄, 无力为亲戚朋友做点实事, 深感自己无能、无用。

5. 教师个人方面的因素。

一是心理素质。心理素质较好的高校教师能自我排解各种压力, 乐观对待工作和生活, 而心理素质较差的教师往往不能采取适当的策略加以应付, 内心的焦虑、孤独等无法排遣, 在繁重的工作和复杂的生活竞争面前难以应对, 从而更加自卑、焦虑。二是业务能力。业务能力强的能够应对各种问题, 能力欠缺者更容易产生愤怒、烦躁、压抑、嫉妒、抑郁等不健康心理而引发职业倦怠。此外, 高校教师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还有个人的修养水平、人格特征、期望值高低等, 都会影响诱发职业倦怠。

三、高校工会在教师职业倦怠转变中的做法

1. 积极宣传呼吁社会各方, 提高高校教师经济社会地位。

一是要加强社会宣传, 对教师职业建立合理的社会期待。教师身份虽有特殊, 但也是普通的社会一员, 也是发展中的人, 而非古书中的圣贤, 教师的能力也是有限的。社会应给予高校教师更多的理解与关爱, 不要用过高的标准和期待桎梏教师的发展, 要合理理解、评价和包容教师的角色活动, 减少教师的压力, 为教师营造一个宽松的舆论环境。二是要积极呼吁各级政府, 提高高校教师待遇, 把尊师重教落在实处。让劳动者体面地劳动, 不仅仅体现于职业的高尚程度上, 更是在经济收入水平上。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也应该具有相当的经济收入, 使教师职业成为人们最为羡慕的职业之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个人成就感很大程度上来自个人的经济收入水平。消除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 对教师不仅要有精神上的支持, 还要有物质上的鼓励。高校工会要呼吁各级政府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 切实提高教师的经济收入水平, 根据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对教师的经济收入水平加以调整。

2. 积极参与学校管理, 营造高校教师良好的教学环境。

一是帮助学校行政管理部门确立先进的管理理念。积极参与学校相关规章制度的修订, 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帮助学校管理者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 尊重教师的“主人翁”地位, 增强教师的主体意识;关注教师情感需求, 关注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为每一个教师提供发展的机遇;二是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将广大教师的意见或建议体现于学校管理制度中。高校工会要走进教师, 倾听教师呼声, 反映教师需求, 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和决策中, 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三是做好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执行的监督工作, 做学校民主制度的捍卫者, 保证各项制度在贯彻落实时公正、公开、公平, 切实维护教师的正当权益, 从制度上激发高校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铲除滋生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土壤。

3. 关心教师家庭生活, 解除高校教师工作的后顾之忧。

协助教师处理家庭矛盾, 帮助教师创造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 是消除来自家庭因素产生的职业倦怠必然途径。一是对高校教师的父母、配偶、子女给予相应的关心和帮助。高校工会要找好切入点, 帮助教师创建和谐家庭。如帮助教师解决赡养老人问题、配偶就业问题、子女入托入学问题等等, 给予每一个教师一些精神上的关心和物质上的帮助, 使教师心存感激而将更多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二是利用节假日召开高校教师家属座谈会, 赢得家属们的最大支持。一个成功者是特别需要家庭的支持和协助的, 家庭的支持是一个人奋进的重要动力源。高校工会要抓住这个特点, 做好教师家属工作, 融洽教师家庭关系, 营造家庭相互支持的局面, 从而使教师获得来自家庭的鼓励, 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的家庭因素。

4. 关注教师个人发展, 提高高校教师个体素质。

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创新能力 篇9

更新教育观念, 营造创新氛围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下, 我们把学生当成了容器, 实行了灌、挤、压的教学模式, 而忽视了他们是会思考、会探索、会创新的鲜活的生命体。尽管在我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教育思想和方法经历了多次大的改革, 尤其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素质教育的号角, 吹响了祖国大江南北, 波澜壮阔的课改洪流, 强烈地撞击着每位教师的心灵, 但我们还是没有完全打破“传统”和“经典”的束缚, 没有真正建立起“以人为本, 启发创新”的教育观和人才观, 把素质教育与升学教育对立起来, 仍然在扼杀着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从科学发展观来看, 教师仅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评估者。教师要真正做到自我革命, 淡化自己的权威角色, 强化指导功能, 实现由管束走向导引的转变, 即只能把自己当作指导、启发、激励学生学习、求知、创新的引路人。同时, 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理解学生, 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师生之间坦诚相见、感情沟通、智慧碰撞, 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创新意识

1.质疑式问题情境

质疑, 即疑问, 是发现问题的信号, 解决问题的前提。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在教学中, 如果我们有意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自然会提出新的问题。例如, 在教学“物体的浮沉条件”一节时, 我们将同一个鸡蛋分别放在清水和盐水中, 发现鸡蛋在清水中上浮, 而在盐水中下沉, 学生看到这一现象, 很是疑惑, 便提出问题: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条件取决于什么?

2.悬念式问题情境

悬念是由学生对所学现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 它使人一时猜不透、想不通, 但又丢不开、放不下。所以, 悬念式问题情境的设置,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在大脑中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

3.矛盾式问题情境

教学中利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 抓住学生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认识和理解的差异, 挑起矛盾, 引发争论, 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 提出新的问题。

启发建立假说, 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的过程, 就是探究的过程。无论是科学家的探究还是学生的探究, 都需要从大量事实证据中得出科学规律, 而假说作为科学探究的前提, 能够为收集信息、分析和解释信息提供一个策略。例如, 在探究“感应电流的方向”时, 学生会根据磁场和导体切割磁感线会产生感应电流, 建立这样的假说:感应电流的方向可能跟磁场方向有关, 也可能跟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的方向有关。正是在这两个假说的指引下, 学生可设计出如下的实验方案:保持导体的运动方向不变, 改变磁场的方向, 看感应电流的方向是否发生改变;保持磁场方向不变, 改变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的方向, 看感应电流的方向是否发生改变。

显然, 假说并不是随意的猜想, 必须要有一定的经验根据或理论根据, 建立假说时, 学生需要积极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和严密的推理。当然, 假说具有猜测性。学生由于知识结构、认知水平、思维品质以及自我调控力都是有限的, 所以, 在他们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说后, 需要运用聚合思维对其进行逐一推敲, 看看哪些假说明显有错误, 哪些假说可整合, 哪些假说可成立, 哪些假说目前无法验证等。

注重科学探究, 培养创新能力

物理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活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课内探究活动, 另一类是课外探究活动。

课内探究活动主要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 与学生一起精心设计探究方案, 指导学生在课堂内按计划进行。课堂探究内容的选择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内容应是物理课程的核心知识, 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二是内容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三是内容要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课外探究活动一般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主要由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方案, 学生主动开展探究活动。探究内容的选择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物理知识的应用, 如在学习了“测定大气压”后, 可以制作简易气压计;学习“电磁继电器”后, 可以设计制作某种指示器。二是课内学习内容的延伸。三是物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综合的应用。如环保方面的问题, 能源方面的问题, 保温性能的问题等。当然, 选择的内容, 针对性要强, 学生要便于操作。

在探究活动中, 学生最大的困难是不会确立探究方案。此时, 教师应充分发挥指导作用, 时刻提醒学生要始终把握探究目标, 建立由目标确定原理, 由原理确立方案的思路。同时, 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渗透物理学史教育, 培养创新品质

发挥国企优势,有效盘活人才 篇10

关键词:胜利油田,人才培养,服务

功以才兴, 业有才广。改革开放以来, 胜利油田人才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企业竞争力逐步提升, 但仍然存在盘子大、用工复杂、人才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 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石油作为国民经济的血液, 是经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胜利油田因担负着国家东部经济安全、能源安全的重要责任, 人才对其的作用更为明显。因此, 充分发挥国有企业人才工作优势, 有效盘活人才资源显得尤为必要。

一、开源节流, 打造人才“蓄水池”

广开源泉, 严格把关。加强高校毕业生引进。高校毕业生是企业来发展的中坚力量, 必须做到超前谋划、超前培养, 才能使之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要将高校毕业生引进工作标准化、重质量。根据企业发展战略要求, 科学谋划制定毕业生引进计划。制定标准化的招聘流程和选人标准, 保证标准统一、提升人才质量。强化外部智力输入。加强与外部高校、科研机构的联系, 以讲学、项目联合、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多种形式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智力。

加强管理, 减少流失。建立高校毕业生培养责任制、重成长。高校毕业生求知欲强、创新能力旺盛, 综合素质高, 不足之处在于容易急功近利、个人自主意识较强。建立高校毕业生培养“导师带徒制”、“一对一”职业成长帮扶机制,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 解决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留住人才。建立外部智力灵活配置机制, 重使用。在中石化政策允许的范围内, 采用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多种薪酬形式提高高层次人才待遇, 着重发挥他们的参谋咨询作用和智力辐射影响力, 使其个人能力价值得到认可和实现。

二、强化培养, 全面提升人才能力素质

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的突出特点是盘子大, 职工能力水平良莠不齐, 内部流动较小。因此, 在人才管理过程中, 必须要强化培养机制, 在已有人才基础上促进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全员职业规划, 分层次培养。胜利油田点多面广, 涉及门类繁多, 尽管已经建立了针对不同职工的三支人才队伍发展通道, 为各类职工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但涉及每个职工个体时, 往往缺乏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努力方式。因此, 以多种方式鼓励和引导职工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制定个人发展与努力方向, 从油田层面、二级层面和职工个人层面建立职工个人发展从共性培养到个性培养的分层次培养体系, 定期考核监督, 建立起“人人都是人才, 人人都能成才”全员职业规划体系。

因时因地制宜, 重点培养。近年来, 胜利油田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 “百年胜利、百年创新”的愿景目标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人才要为企业发展服务, 人才管理部门就必须具备较强的敏锐度, 先于企业战略制定人才培养与发展战略, 采用外派锻炼、脱产学习、重点岗位挂职等多种方式培养与企业发展战略想适宜的人才。

三、扎实服务, 人才工作上水平

认真落实“党管人才”原则, 充分发挥组织优势, 做好人才服务工作, 切实提高人才使用效能。

充分发挥人才效能。重点发挥高层次人才的三大作用:一是技术攻关作用。对重点工程项目及立项攻关课题, 优先聘请高级核心人才担任技术首席, 由核心人才带头开展科技攻关。二是参谋咨询作用。组织核心专业技术人才为油田决策提供参谋和咨询服务, 负责油田技术发展战略研究, 编制油田技术发展规划, 研究攻关重大技术难题, 参与油田重大项目投资、工程设计、技改方案、科研课题等前期技术评估论证。三是辐射带动作用。发挥核心专业技术人才在创新思路、科技攻关、解疑释惑等方面的专业特长及优势, 聘请他们担任油田培训机构兼职培训师, 依托专家研究领域和攻关项目, 组建人才团队, 有效发挥专家的引领和传帮带作用。

切实关心人才。组织经常性座谈、交流了解人才的各类需求。通过推荐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以姓名命名重大成果或实验室, 增强其荣誉感和成就感;专业技术人才办公、住房、就医、疗养、配偶工作、子女入学等都在政策范围内给予适当解决;探索知识、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制度和办法, 研究人才资本产权分配相关政策, 完善多种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机制;在技术密集、任务繁重的生产一线单位、多设高设技术岗位, 发挥在基层工作的核心人才对生产工作的支撑作用。对业绩突出的人才, 经组织考核推荐, 可聘任为资深专家, 激发其从事技术工作的热情, 稳定高层次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胡庆武:《加强专业多经公司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上海铁道科技》, 2010, (04) 。

[2]李智信:《为实施“三个1/3”发展战略提供强有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石油教育》, 2004, (01) 。

[3]刘方文:《人才流动具有必然性》, 《保险职业学学报》, 2002, (02) 。

[4]春生、剑光:《人才流动与入世挑战》, 《现代企教育》, 2002, (03) 。

[5]赵留成、尚铁林:《试谈人才流动与人才市场》, 《行人事管理》, 1994, (05) 。

上一篇:超级自动机下一篇:中药治疗牛瘤胃臌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