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归纳法教学新策略

2024-05-06

数学归纳法教学新策略(精选十篇)

数学归纳法教学新策略 篇1

一、应用题教学的重要性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是我们学数学的重要目的之一,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学生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适应社会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基本需要.”可以说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内容和重要途径, 因为应用题反映了周围环境中常见的数量关系, 需要用不同的数学知识把实际生活和一些简单科学技术知识联系起来, 从而使学生既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 又初步培养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 应用题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使学生感到数学是有用的, 数学离我们并不遥远;还可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等.而这些都是作为现代社会中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的公民必须具备的能力和品质.

二、当前应用题教学的现状

1. 学生的应用题基础薄弱

长久以来, 传统的教育模式导致了学生重课本、轻生活, 因而生活阅历有限, 对应用题的背景和情境不熟, 教师们常常在教学中抱怨“学生应用题的阅读理解能力差”.实际上, 很多时候并不是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差, 而是学生阅历不足造成的.另外, 很多学生遇到文字比较长的应用题不知道怎样去分析, 去寻找题中的数量关系, 不知道怎样把实际问题化成一个数学问题, 建立数学模型.我曾做过一次调查, 针对所教的初一两个班的学生, 入学后的第一次期中考试应用题的得分情况是这样的:

考试中遇到应用题, 有信心, 可以很快找到解题方法的占21%;信心不足, 但会尽力去想办法解决, 争取多得分的占42.1%;没有信心, 根本不知道应用题该如何下手的占36.9%, 从调查的结果看, 大多数学生对解应用题存在畏难情绪, 信心严重不足.

2. 传统教学方式和旧教材的影响

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弱, 与老师的教学不无关系.长期以来, 我们的老师都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解题, 不太重视实践性活动的开展和教学, 而且旧教材在这方面也比较缺乏, 没有实践性活动的专题, 而且一些应用题的素材也比较陈旧, 根本不能跟当今的现实生活相联系, 使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无味, 没有用, 老师又不注意引导, 以致影响了应用题的教学效果, 甚至对整个数学科都产生不利影响.

3. 学生接受解应用题训练的机会较少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 一些教师认为应用题文字叙述长, 分析起来繁琐费时, 课堂效率不高, 而应用题的解题能力又无法在短期内形成, 在以往考试中所占的分数比重也不高, 所以教学中分析探索过程往往一笔带过, 更是很少作为一个专题进行学法指导.所以学生接受训练的机会少, 自然解应用题的能力只能一直处于低水平的状态.

三、优化应用题教学的策略

1. 从基础入手, 树立学生学应用题的信心

从前面调查的结果看来, 大多数学生对解应用题存在畏难情绪, 信心不足, 不知道怎样去分析, 去寻找题中的数量关系.要解决好这一问题, 还是要先从基础抓起, 从简单的应用题开始.简单的应用题背景较简单, 语言较直接, 容易使学生领会如何进行审题, 理顺数量关系, 容易建立数学模型, 为解复杂一点的应用题打下基础, 又能带给学生成功解题的体验, 增强学应用题的信心.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思维过程:弄清问题——找等量关系——设未知数——列出方程.

2. 教学过程中及时渗透应用题教学

要提高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 一定要在课堂上多渗透应用题的教学, 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 加强数学知识应用的渗透, 适时地切入应用题的教学, 使学生有更多的接触应用题训练的机会.其实, 我们现在用的“华东师大版”教材, 已经很好地注意到了数学的应用性, 在讲每一个知识点之前, 都先结合现实应用提出问题, 也就是先以应用题开头提出问题, 引出悬念, 然后才讲新知识.其实这就给我们提供了训练解应用题能力的一个很好的机会, 教师一定要注意在这一教学内容上的引导.比如, 在讲“一元二次方程”这一章的开头就有这样一道应用题::绿苑小区住宅设计, 准备在每两幢楼房之间, 开辟面积为900平方米的一块长方形绿地, 并且长比宽多10米, 那么绿地的长和宽各为多少?这虽然是一道较简单的应用题, 一般学生很快就设出未知数列出方程, 但这也是一个训练的机会, 而且当学生发现所列出的方程跟以前所学过的不一样时, 更激发了他们学习这一章新知识的兴趣.但是以应用题的形式引出要学的新知识切忌提出的问题太复杂, 让人很难理清头绪, 这样既达不到训练的目的, 更谈不上有引起学习新内容的兴趣了.总之, 选题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围绕各种数学知识的应用, 从简单到综合, 逐步深入.

3. 重视过程教学, 培养建模能力

“把实际问题化成一个数学问题, 建立数学模型, 这个过程称为数学建模”.建模能力是数学应用能力的核心, 学生解应用题能力差, 最根本还是建模能力不强, 怎样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呢?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可只展示结果, 更应重视展示思维过程, 引导学生分析探索问题, 教会学生思考, 例题的教学是关键.在初中阶段, 常见的数学应用题模型有下面几个:建立方程 (组) 模型、建立不等式 (组) 模型、建立直角坐标系、建立函数模型、统计型问题、建立三角模型、建立几何模型.教师可以分别进行专门练习, 特别是在初三复习时, 进行系统复习总结很有必要.

4. 培养数学兴趣, 让学生觉得有动力

兴趣是动力的源泉, 要获得持久不衰的学习数学的动力, 就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在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 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使学生能接近数学.数学并不神秘, 数学就在我们周围, 我们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数学. (2) 重视数学的应用教学, 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许多人认为, 学那么多数学有什么用?日常生活中根本用不到.事实上, 数学的应用充斥在生活的每个角落.以往的教材是和生活实践脱节的, 新教材在这方面有了很大改进, 这也是向数学应用迈出的一大步.比如, 线性规划问题就是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一个应用.教学中重视数学的应用教学, 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作用和魅力, 从而热爱数学. (3) 引入数学实验,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直观.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 参与包括探索、发现在内的获得知识的全过程, 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 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 (4) 鼓励攻克数学, 使其在发现和创造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数学之所以能吸引一代又一代人为之拼搏,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数学研究的过程中, 充满了成功和欢乐.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们学习乐在其中, 才能培养出学生不断探索的欲望.

5. 通过多种途径转化文字语言

教会学生用画图、列表等方法转化文字语言, 更好地理解清楚题意.

6. 鼓励质疑, 激起向权威挑战的勇气

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同学在解完一道题时, 总是想问老师, 或找些权威的书籍, 来验证其结论的正确.这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 他们对权威的结论从没有质疑, 更谈不上创新.长此以往只能变成唯书本的“书呆子”.中学阶段, 应该培养学生相信自己, 敢于怀疑的精神, 甚至应该养成向权威挑战的习惯, 这对他们现在的学习, 特别是今后的探索和研究尤为重要.若果真找出“权威”的错误, 对学生来讲也是莫大的鼓舞.例如, 抛物线y2=2px的一条弦是直线y=2x+5, 且弦的中点的横坐标是2, 求此抛物线方程.某“权威答案”如下:由y=2x+5, y2=2px, 得4×2+ (10-p) x+25=0 (1) ;由得p=2, 故所求抛物线方程为y2=4x.质疑:把p=2代入方程 (1) , 方程无实解, 或方程 (1) 要有Δ=4p (p-20) >0, 即p<0, 或p>20, 故p=2不合题意.本题无解.

教学中, 对这样的新发现、巧思妙解及时褒奖、推广, 能激起他们不断进取, 努力钻研的热情.而且我认为, 质疑教学, 对学生今后独立创造数学新成果很有帮助, 也是数学探索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策略探究 篇2

吴明川

(重庆市涪陵区第九中学)

摘 要:初中数学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数学教学效果。从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加强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三个方面探讨了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策略问题。

关键词:数学;思维;情境;素养

在新课程背景下,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数学教学是师生共同完成的探究活动过程,是教学的动态化过程,教师既要重视教学结论的形成过程,更要重视教学策略的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能力,不断总结经验,发掘数学学习思想,探求新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

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以能力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发展创新思维,通过知识的运用,促进学生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与各门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数学必须学会应用,抽象的数学学科知识,在现实生活都有具体的反映,生活处处有数学,初中数学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服务生活是学科知识的最终作用,许多数学知识有着浓厚生活趣味,与人们的生活实际密切相连。数学教学应当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面对实际问题,尝试从数学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新课的导入、数学例题的设计都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分析与概念原理有联系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例如,“与商品价格有关的应用题”教学,创设小商店,教师扮演营业员,学生扮演顾客,进行购物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商品的进价、售价和利润,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生观察和讨论,理解“利润是怎样产生的”,情境的创设激起了学生的探求欲望,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从感性到理性,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更容易理解。

二、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手段得到发展,多媒体技术普遍应用到教学中,枯燥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的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多种感官的刺激,使学生进入抽象逻辑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共同参与的动态学习过程,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各种立体图形,学生一目了然,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化静为动的画面展示,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要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初中数学教师在新课导入时,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需要,数学教师要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生动形象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多媒体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相融合,科学合理地使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函数在中学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函数概念的引入,可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如,一次函数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图象,可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图象轨迹,动态地展示函数图象的形成变化,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数形结合思想,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化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者。

三、加强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初中数学教学在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思考的广度与深度,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数学教学是学生主动探究未知领域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品质直接影响了学习效果,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理性地掌握数学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分层次渗透数学思想,例如,“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教师先讲解“底数和指数为具体数的同底数幂”的运算方法,然后引导学生理解归纳出一般方法,再用一般方法解决具体的运算问题,用归纳和演绎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数学思想的养成。数学思想的形成需要经过反复的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探究,培养学生多向思维形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加强学习的自主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综合素养。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缩短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激励学生大胆探究,建立合作学习小组,交流探究结果,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形成价值判断。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生动形象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打造高效课堂,优化教学内容,发展创新思维,可以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参考文献:

[1]黄家超。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30)。

[2]康丽梅。初中数学教学点滴谈[J]。数学周刊,2011(21)。

数学教学策略新探 篇3

一、让学生卸下沉重的思想包袱

研究表明: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或接受新技能培训时,如果有一个正确的、积极的心理准备(求知欲),则其接受的效率将会高出被动接收效率的一至两倍。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还会陷入压抑、厌倦、对抗、恐惧等心理误区,严重影响学习效果,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因此,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优化教学的各个层面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我任教的初三班级中曾有一个叫曹×的孩子,数学成绩在任何测试中从来都不高于50分,最后连父母对他的数学也不抱任何希望了。但据我观察,这孩子的智力、学习态度都没有问题。他既然具有这样的条件,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问题呢?后来我发现他总是口口声声说自己的数学一直学得不好,父母也这么认为,这就暗示他在数学学习上确实技不如人或智力上与其他的孩子确实有差距。所以学习数学时意志消沉,思维懒惰。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终于让他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必须先帮助他克服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找回他学习数学的兴趣。接下来我并没找他谈话,更没谈数学成绩。我有事无事地总找他帮忙,比如:东西“落”在办公室需要他帮忙,班级分发书啊什么的也需要他帮忙,那一阶段连我办公室的垃圾也需要他帮

忙。到了班级活动课时,我大大地表扬了他是我的小助手,我发现他当时被我表扬后露出难为情但却很得意的样子。逐渐地我发现他有了变化,他开始主动问我有什么事需要他帮忙,以前他看到数学老师总是会躲,现在上我的数学课时头也开始昂起来了。批阅他数学试卷时我对他“手下留情”,让他的成绩先接近60分,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根本不需要对他网开一面了。他学数学已有信心了,最后他經过努力在中考中数学取得了史无前例的89分的好

成绩。

从这个事例中,我觉得只有让学生卸下沉重的思想包袱,树立学生对数学的自信心,学生才能充满兴趣地、快乐地学习数学。

二、为学生提供课堂“营养套餐”

课堂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提升办学质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为了实现我们学校提出的“创超常的教学质量”的办学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已成为我校每位教师的主要追求之一。

数学课堂教学要达到高质量的效果,必须在备课、课堂组织、课后反思上下工夫:

1.课前要认真备课

教师的备课不只是备教材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备学生,备

学生可能出现的各方面问题。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志趣的基础上备课,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设计教案,才能备好课,进而上好课,确保课堂教学的高

质量。

2.课堂要精心组织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应把力气花在备课上,在课堂上则要让学生花力气。课堂的组织者就是要做到围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既要让学生听、看,更要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乃至进行全身运动,在一环紧扣一环的教学环节中,不知不觉地构建着自己的知识体系,锻炼着自己的各种能力。

3.课后要及时反思

反思是提高课堂45分钟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因为反思是对已经结束的教学过程进行回顾与重新认识,从而产生更趋合理的教学方案与行为的思维活动,将反思的结果即经过积极整改的更趋合理性的教学方案付诸实践,不仅可以促进教师个人素质的不断提高,而且必将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逐步提升。

三、为学生提供作业“自助餐”

中学生数学作业的预留、书写与评判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以前学生的数学作业量大,学生除了要完成课本习题外,还被习题册、试卷等所累,身陷题海不能自拔。面对一次次试图以加大作业量来提高教学成绩,却收获甚微,做了很多无效或重复劳动;面对全社会一致呼吁为中学生减负的大环境,我们也必须思考:精选数学作业题,使学生脱离“题海”。

能从浩如烟海的数学题中精选作业,确实是数学教师功底的体现。这不仅要选配适当的模仿性训练题,以达巩固记忆、熟练应用之效,还应从更高的观点审视教育,特别是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就具体的概念教学而言,应力求牢牢抓住与概念体系中环环相扣的“环”相应的习题,有计划、有步骤地把这些习题分配到每次作业中。对于那些不合上述要求的习题,要大胆舍弃或往后推。只有这样,每次作业才能体现出“精选”二字,恰似教师经过潜心烹调后,奉献给学生的一盘色、香、味俱佳的菜肴。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学问。教师只有不断用理论武装自己,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认真实践,不断反思,才能不断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数学归纳法教学新策略 篇4

一、情境教学法, 营造融洽氛围, 让听障学生保持积极主动的情感

儿童心理学指出, 小学生对身边的事或物充满“亲切感”, 能够产生能动的学习认知情感。课堂教学内容教材内容, 更离不开现实生活。在实际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学工作者都将数学内容通过生活性、生动性、现实性的事例进行展示和呈现, 以此引发小学生积极学习的能动潜能。因此,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特教数学教师应利用情境教学的现实性、激励性以及生动性, 紧扣住特教数学课堂教学内容, 设置出贴近听障学生生活内容, 展示数学生活特性的生动事例, 让听障学生在“感知”生活性的教学情境中, 吸引学生有意注意, 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情感。

如在“分数加法和减法”应用题教学中, 教师在课堂教学情境的设置上, 就抓住了数学学科的生活特性, 利用分数加法和减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性, 设置了“一杯果汁分给三个小朋友, 第一个朋友分了这杯果汁的1/4, 第二个小朋友和第一个小朋友分得同样多, 剩下的全部分给第三个小朋友, 这个小朋友分得了这杯果汁的多少?”、“一个绳子, 第一用去了全长的1/5, 第二次用去全长的1/2, 这时还余下全长的几分之几”等生活问题, 让听障学生在生活性的教学中探知问题;在积极心态中, 学习潜能得到有效激发。

二、问题探析法, 指导探析过程, 让听障学生领悟解答问题的策略

听障学生由于听力障碍, 影响了语言和思维的发展, 导致解答问题的能力很弱。这就需要特教教师长期、有效的引导和指导, 听障学生才能逐步掌握和理解解答问题的精髓和策略, 从而获得解题能力的提升和进步。而这一过程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实施和完成的。问题探析法, 就是特教课堂教学中, 锻炼学生解题技能, 提升学生解题效能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以设置针对性的数学问题, 注重学生解题过程的指导和解题策略的归纳, 实现学生在解答问题过程中, 获得解题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层次教学法, 有的放矢教学, 让听障学生实现同步发展的目标

课堂教学面对的是全体听障学生, 因此, 教师在教学活动方法的选择上也应面向全体学生。但听障学生个体之间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这就决定了特教数学教师制定教学目标, 设定教学内容, 实施教学策略, 不能“同一样式”、“统一标准”, 而应针对不同类型学生, 实施层次教学, 让不同学生群体获得锻炼时机, 实现学生在层次性的课堂教学中同步进步和同步提升。如在“小数加减法应用题”教学活动中, 在巩固练习环节, 教师就根据不同类型的学习群体学习实际, 在共同进步的大背景下, 设置了“小明爸爸买了一瓶色拉油, 连瓶共重3.4千克, 用去一半油后连瓶重1.9千克, 你知道这瓶油原来有多少千克?瓶有多重?”、“前楼中心小学四年级男子平均身高122.8厘米, 三年级男子平均身高比四年级矮14.2厘米, 吴浩然是三年级二班的一名男同学, 他的身高是1.26米, 问吴浩然比三年级男子平均身高高多少?”等由易到难的问题案例, 引导学生开展问题解答活动, 这样, 不同类型的听障学生都能得到解题的机会, 得到展示学习风采的机会, 有助于“人人获得发展和进步”整体教学目标的实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新课的策略 篇5

新授课内容的巧妙的导入,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的分析学生、教材,采用有效的导入方式,搞好这课堂教学的第一步。现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法谈谈我的一些做法与大家共勉。

一、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巨的任务要他去负担。”数学学习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小学生都是在听故事中成长起来的,故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对故事百听不厌,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令其终生难忘。学习的动力源于学生的需求,巧用故事引入,既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环境,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为课堂教学的展开增添趣味性、生动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投入新课的学习。教学中,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应充分的结合学生各方面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积极的把数学知识编成童话故事或寓言故事,通过自己语言的铺陈渲染、生动描绘,让学生随着幽默轻松或寓意深刻的故事情节产生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并能以积极的精神状态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教师可以用这样的一个故事导入:一个渔村有一老一少两个渔夫,两人从4月1日开始打鱼。老渔夫说:“我连续打3天才休息一天。”年轻渔夫说:“我连续打5天才休息一天。”有位朋友想借两位渔夫都休息的日子去买点鱼,可他不知道选哪个日子好,同学们,你们能帮帮忙吗?这时,学生们都积极的投入计算中,经过很久的计算,同学们终于选出了几个日子来。这时老师再问,我能快速的知道什么日子去买鱼能遇到两位渔夫,你们想知到吗?这时,学生就来劲了,学习极为主动。接着,教师就顺势给学生讲解最小公倍数的相关知识,学完之后,学生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通过这样用故事的导入方式,能有效的引起学生的注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教学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游戏导入,活跃课堂气氛

游戏是儿童喜爱的活动形式,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如果能通过组织学生做各种新颖有趣的游戏来引入教学内容,融知识、趣味、思想于一体,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积极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来。那么,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学生能够轻轻松松地进入数学童话世界中,能极大限度的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例如,在教学“可能性的大小”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个不透明的口袋和三种不同颜色的乒乓球各5个。然后把口袋和乒乓球全部展示给学生看,教师在此时可以加用一些语言在里面,如:请同学们看清楚了,呆会儿乒乓球一进口袋里面后,他们就全部变颜色了,而且个数也变了。此时,所有的学生都会全神贯注地看教师的表演。教师把乒乓球放进口袋,做了几个夸张的动作后,问学生:结果如何?此时,学生将会一言不发,然后,教师又把乒乓球倒出来给学生观察,学生的兴趣会突然高涨,且高呼道:老师不会变魔术,一个都没有变!老师就对学生说:“你们说得太对了,老师确实不会变魔术,我们这节课不是来教大家变魔术的,而是和大家一起来讨论可能性的大小。通过这样的游戏导入,有效的活跃了课堂气氛,带动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在“乐中学”、“玩中学”,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疑问导入,启迪学生思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求知欲往往是从“?”开始的。也正如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学生思维的动因,对学习数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有了恰当的疑问,才能促使学生认真思考、探究。因此,在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在导入新课时,教师要善于运用设疑这一重要的教学手段,在静态的教材知识信息中设置矛盾,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巧妙设疑,使学生“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不断地启迪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去生疑、释疑,从而使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山外青山楼外楼”的境地,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一开始就能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四、联系旧知识导入,引导学生不断认识新知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数学知识,就像链子那样,一环扣着一环,新旧知识之间必定存在着某种联系,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这是由数学学科的知识连贯性、系统性决定的。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同化理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教师要把学习的方式引导为新、旧知识连接纽带和桥梁,并充分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环节中,教师还应如实的抓好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积极的运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去引出新知,使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同时,还能有效的吸收新知识,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初中数学教学新模式和策略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模式 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也在进一步地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探讨和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现代教育要求和当代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特点,运用各种全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求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实效及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初中数学教学新模式的探索

我国的基础教育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就是要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保证数学教学的高质量,实现素质教育的成功。要想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必须从改革课堂教学入手,加大有限教学时间内的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为此,笔者一直在不断学习和研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认真钻研数学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探索启发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努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水平。

1.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教师教育目的的变化和素质教育时代的到来,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要把数学课堂向全体同学开放,以人为本,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和进步,真正把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时代的不断进步,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没有真才实学,没有极高的综合素质,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因此,家长对于学校教育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多,他们希望自己孩子都能在学校里快乐成长、不断进步。家长和学生的殷切希望是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的严峻考验,如何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家长放心、让孩子满意呢?教师必须根据教育现状,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模式,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2.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为适应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各级各类学校都开设了一些综合实践课程,将能够发挥学生特长的综合课程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全情投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这样的课程安排更需要教师合理安排教学任务,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在学好基础课程的同时,有更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综合实践课程的学习和探究,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二、新授课的教学模式

1.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要下足功夫,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把学生的注意力由课间的放松打闹转移到课堂学习上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关问题,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设置问题悬念,让学生形成认知上的冲突,从而明白本堂课的学习目标,迅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

2.以旧带新,引导启发学生探究新知识

教师在备课中要做到心中有数,吃透教材,把握好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在进行新课讲授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旧知识的学习延伸到新知识当中,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启发学生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来进行主动探究,通过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尝试解决新知识的相关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知识的过程会带给学生强烈的满足感,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探究欲望,形成积极的良性循环,扭转传统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不良现象。

3.变化运用知识,进一步理解深化

在学生对新知识有了初步的理解和认识之后,教师要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习题训练来加强学生对于新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巩固基础知识、提升数学技能,引导学生对所学数学方法进行整理、归纳和总结,起到举一反三的积极作用。练习题的设计一定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和提高。

4.总结提炼,使学生的认知得到升华

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它有着自己严格规范的知识体系,每个章节的内容都是循序渐进的,最终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训练相关数学技能,还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不断提炼总结,将所学新知识纳入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中,发现其内在联系,渗透其中的数学思想,将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数学能力,实现学生认知的升华。

5.当堂达标测评,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经过了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新课的讲解、练习巩固,再进行了数学知识脉络的归纳总结之后,教师还应该针对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知识,设计一套相应的达标测评题目,让学生当堂完成。教师通过学生的答题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依据这些教学反馈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点拨。

这样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掌握了数学基础知识,培养了数学学习能力,形成了良好的数学学习方法,整个班级就营造出一种人人有事做、人人能进步的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

三、初中数学教学策略的研究

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策略也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具体的学习能力水平进行与时俱进的调整和变化。

1.分层教学

心理学实验证明,如果学习者得到了切合实际的教学,他们能够有充分的时间来进行巩固和练习,并且在学习遇到困难时得到了适当的帮助,那么,不论这些学习者的智力水平如何,他们的学习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人的智力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只要为学生创设适合的学习条件和氛围,他们都能有所进步。基于这样的理论基础,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开始尝试进行分层教学,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同一班级内,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因素的综合评估,将学生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层次学习的特点,分别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突破,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

2.进行个别辅导

不管是传统的数学教学,还是新课程改革进程中的数学教学,都同样重视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的作用。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通过课后的个别辅导,缩小学生之间的差异。在进行个别辅导前,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可能是心理上存在自卑情绪,也可能是缺少正确的学习方法,还可能是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教师要根据不同的问题对症下药,调动起全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全班成绩螺旋上升,实现整体的提高和进步。

3.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现在每个学校的教学硬件设施配套都很完备,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很多强有力的支持。在传统教学中,那些只靠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落后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被淘汰,录音机、实物投影机、多媒体技术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极大地增加了课堂容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归纳法教学新策略 篇7

一、初中阶段常用的数学思想

1. 方程思想.

方程思想是指用方程或方程组有关知识解绝非方程类问题的一种思维模式, 就是把要研究的数学问题中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关系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达出来, 即列方程或方程组.

2. 分类讨论思想.

所谓分类讨论思想就是根据数学问题的本质属性, 将它们在同一标准下区分为不同种类而分别加以讨论的解题思想, 在应用时不能重复或遗漏.如数的分类、式的分类、概念分类、解题方法分类.

3. 整体思想.

整体思想就是把命题看成一个整体来考查命题的结构和性质, 同时找出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利用整体思想解题, 能使常规思维不易解决的问题, 在此找到理想解法.如换元法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4. 数形结合思想.

数形结合就是将抽象的数量关系和直观图形结合起来研究数学问题.利用函数的图像、代数式对应的几何模型使代数问题转化为图像、图形的几何关系或转化成新的数量关系.如函数图像作图等.

5. 函数思想.

函数思想就是指变量与变量间的一种对应思想.就函数思想本身而言, 初中数学中常用函数的变量对应原则、变量区域原则及函数图像在解题时, 若能灵活地利用函数思想, 借助图像, 能起到优化思维结构、简化解题过程的作用.

6. 转化思想 (化归思想) .

把“未知”向“已知”进行转化, 把复杂向简单转化, 把“陌生”问题向“熟悉”问题转化的思维方式, 是研究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思考方法.如消元法、配方法.

7. 类比思想.

类比思想是指根据两个对象之间具有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 而且已知其中一个还具有另一性质, 由此推出另一个对象也具有这一性质.类比是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方法.如讲授“分式内容”时常与“分数内容”类比等.

二、要掌握初中阶段的数学思想方法必须采取以下策略

第一, 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为素材.

数学思想方法融入教材的基础知识中, 并不像定义、公式法则那样具体.由于教材体系限制, 不能完整地表达数学知识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有时甚至掩盖其内在的数学思想方法, 这时就需要教师与学生一起认真分析教材, 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对教材进行分析时, 教师除把握教材体系与脉络、地位与作用、重点与难点之外, 还要从数学知识中逐步抽象概括出数学思想.

第二, 按照提供的素材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

数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这个意义讲要培养学生创造力就必须加强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

1. 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年龄特征, 创设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情景”.

例如, 在讲授有理数定义时, 首先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1) 整数、分数和负数统称有理数. (2) 有理数包括正数和负数.这两种说法错在哪里?通过辨析, 让学生了解前种说法重复, 后种说法遗漏, 进而介绍正确地将有理数进行分类的方法.像这样引导学生对有理数错例分析, 创设分类思想的“情景”, 指出分类可以根据不同需要采用不同标准, 但必须不重复、不遗漏地分类.着重引导学生讨论, “按数的性质”这个标准将有理数分成正数、零和负数三类.

2. 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必须与教材内容和谐.

例如, 在讲授“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的性质”时, 根据代数中关于数的等式的性质, 说明这些性质也适应于几何中的关系, 这样体现代数、几何相结合思想.在讲授“线段的大小比较”时用图形来比较大小, 并指出还可以用度量线段的长度, 比较线段的大小, 把对图形的认识与对数量的认识结合起来, 达到数与形结合.

3. 教学内容渗透诸多数学思想时, 要有选择性.

(1) 七年级应以化归思想、分类思想、类比思想为主线, 其他思想方法, 如“待定系数法”“函数与对应思想”等可以只练不挑明 (2) 如在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时主要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类比来渗透类比思想, 其他思想方法则处于次要位置, 留在以后教学中再逐渐揭晓.

4. 激发内动力, 培养学习动机.

教师设法使学生了解数学思想在解题中的优越性、实用性, 从而产生要学习的强烈欲望.教师提供一些学习数学思想的素材, 如安排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题, 让学生从范例中感知数学思想和它们的优点, 这样激发兴趣, 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机.

5. 加强学法指导.

(1) 强调学生对数学内容的理解要透彻, 设置适当练习, 加强对数学思想的巩固. (2) 在学生应用数学思想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错误, 教师通过多种手段使信息反馈回来并加以指导.若发现普遍性错误, 则要发动集体剖析, 若发现独特的应用技巧及时给予表扬, 争取深化对数学思想的理解, 让数学思想为学生解题提供更大帮助.

新课改下数学教学策略探微 篇8

一、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经验 (自我概念)来了解对方的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课堂上一旦互动型的师生关系得以建立,我们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正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和完成。师生间要建立良好的互动型关系,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从学生的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出发,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学来获得有关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兼顾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水平, 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对问题的探讨与解决过程之中;应用“童眼”来看问题,怀“童心”来想问题,以“童趣”来解问题,和学生一起进行探究活动,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学习伙伴。

二、创设生活情境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 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现象”,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课程资源,并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获得知识和相关的技能。

例如,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就可以创设拉面师傅拉面的情境:“拉面师傅将一团和好的面揉搓成1根长条后,手握两端用力拉长,然后将长条对折,再拉长,再对折。每次对折称为一扣,如此反复操作,连续拉扣六七次后便成了许多细细的面条。”这里,既可以让学生看到生活中的数学,又可以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

三、选用开放性的题目

题目开放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条件开放。可以是条件不足,或没有给出条件,需要学生根据部分问题情境,填充合理的条件或者让学生自己根据一 道题变换已知条件。二是问题开放。一般学生需先提问题再解决问题,或者根据同样的条件提出许多不同的问题。三是解 法开放。也就是“一题多解”,它是加深和巩固所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四是结论开放。指的是结论的不确定或不唯一,这是开放性习题的显著特征之一。

四、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不懂传道有方、授业适时的教师 ,纵有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也难以让学生达到解惑的境界。”只有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 让学生在 “乐中学 ”又在“ 学中乐”, 才能达到教与学有机结合的最高境界。教学方式的探究,是对教师的一个挑战, 同时它也是新课标对教师提出 的要求。笔者认为,在教学中,一般可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

1.教师引导 。这是传统教学最常采用的方式,具有开门见山的特点。数学中一些概念的定义、计算法则的描述是约定俗成的,教师只需适当引导,学生便可很快理解并掌握。

2.实践操作 。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动手操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创新意识,激发求知欲望。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它们是人类在动手操作过程中的沉淀和积累。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成长和知识积累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和可塑性都很强。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这一特点,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升技能。

3.自主探究 。新课标提出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可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并适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篇9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不会对某种事情感兴趣, 从而不能一心一意地去完成它。那么在学习上也是一样, 如果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 那么就学不好知识。所以, 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来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小学生可以说是刚刚走出了家庭, 来到了社会, 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不成熟, 他们天真无邪。小学是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这个阶段起着启蒙的作用, 所以, 教师在教授小学生知识的时候要格外的用心, 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来制订教学计划。小学生童心未泯, 喜欢卡通人物和一些鲜艳的颜色, 比如, 黑猫警长、鸡大婶、喜羊羊与灰太狼等。那么, 教师就要在学生的桌子或者教室的墙上贴一些卡通的人物, 这样就会给学生一个不一样的感觉。在数学课堂上,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 可以用大块纸上面涂着鲜艳的颜色, 背面写着数字或者画着几个水果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例如, 老师在教授学生认识数字的时候, 可以在鲜艳大块纸的背后画三个苹果, 然后拿起大块纸进行提问, 这时学生就会全神贯注地进行思考, 当学生有一定的数字基础后, 教师就可随意地画, 并且可以点名来进行提问, 这样不仅能巩固学生的记忆, 还能教授学生新的知识。在回答正确的时候, 教师要用鼓励性的语言来对学生进行鼓励, 这样学生就会觉得被肯定, 就会很高兴, 起到了激起学生兴趣的作用。长期培养就能使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 达到教师的教学目标, 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二、利用情境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环境, 那么想要教学效果得到有效的体现, 就必须营造好课堂的气氛。据调查, 人在热烈的气氛中精神会格外的活跃, 这时候他们的思维运转是平时的几倍, 对事物的理解程度和学习效率都是平时的几倍。那么不管是为了教学效果, 还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营造一个好的教学环境是必须的, 这也是一名教师的责任和义务。营造好的课堂气氛的方法有很多种, 教师可以发挥其自身的魅力来使课堂气氛热烈, 也可以运用游戏的方式来激起学生的兴趣。自新课改的颁布与实施以来, 情景模式经常被教师所应用, 其独特的魅力能把教材上的知识转换成表演的方式表达出来, 让学生能很直观地理解教材所讲述的含义, 降低了教学的难度。例如, 学习表内乘法2×2=4的时候, 可以拿苹果当道具, 教师拿出4个苹果, 在提到苹果的时候, 教师可以利用情景再现的方式, 如, 当年牛顿被苹果砸了一下, 结果发现了万有引力。这对学生是一种拓展, 但又何尝不是一个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情景呢?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来讲述这个故事, 学生会全神贯注,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师生关系要和谐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主, 主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 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那么“以人为本”的宗旨就是人人平等, 即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在以往的“刚性”教育中, 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 学生只是被教育的对象, 学校具有强制性和约束性, 这样就很大地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养成和能力的发展。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迎合新课改标准的规定, 教师应以身作则, 定位好自己的位置, 调整自己的心态。小学生的心理承受不了过分的责怪, 他们的心理很脆弱。那么,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就应该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上课的时候要积极去鼓励学生, 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答对的要赠送小礼物或者口头上进行奖励, 答错了也不要露出不耐烦的表情, 要激起学生进行下一次回答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下还有许多针对小学数学而制定的相关策略, 本文叙述的只不过是一部分, 但是由现状来看, 这些策略确实是最实用最有效的。小学是打基础的重要阶段, 教师要格外地留心。从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让学生能健康阳光地成长是我们所有教师的愿望。

摘要:对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 并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精心设计教学的情境等策略, 以此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的素质和各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宋志刚.论小学数学教学策略[J].中国教育出版社, 2009 (09) .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篇10

一、创设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指导思想, 课程标准体现了时代发展对数学教学的崭新要求。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的特殊认识活动, 它既是以传授和接受知识为主的教学实践活动, 也是在特定环境中的人际交往的活动。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为学生创设一个愉快、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并且始终以友好、宽容、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 使课堂成为学生能够充分表现自我的课堂, 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只有在这种氛围中, 学生才能思维敏捷, 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使创新精神逐渐得以培养。

二、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抽象性、精确性和应用的极端性等特点, 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模型, 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 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获取数学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学中要情境问题化, 使学生置身于发现问题的情境中, 进入发现者的角色, 从而激发学生生疑质疑, 自主地进行探究与思考, 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以培养。例如在教“圆周角”时, 我是这样导入的:播放一段足球比赛的视频, 从中截取特定的画面, 同队的两名球员位于球门前的同弧上。提问:“仅从射入球门范围的大小来看, 带球的球员是否需要把球传给自己的队友?”这样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 提出问题, 立刻就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起学习的欲望。在此基础上将生活问题数学化, 通过分析数学问题从而得出结果, 达到数学建模思想的应用。

三、设置有思维含量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 是教学思维的动力, 是思维的方向。数学思维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当然不反对课堂活动的创新, 课堂也需要营造民主、活跃、和谐的气氛, 但是一些教师为了让课堂体现出这样的氛围, 便大搞学生“活动”。单从数量上统计, 学生活动的人数、广度真可谓“轰轰烈烈”, 貌似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试想, 如果这样为活动而活动, 淡化学生的思维参与, 又有什么实际价值呢?我们的问题设置必须要有思维含量,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否则教师提出的问题就是多余的。教师的问题问的没有实际价值, 没有让学生进行真正的思考, 这样的问题不问也罢。

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必须优化教学方法, 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 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角。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 做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 强化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活动是人的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统一。对学生的培养要从“学会”转变成“会学”, 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养成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数学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离不开学习方法。现代教学必须使教和学统一起来, 不仅教给学生知识的结果,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掌握学习知识的规律, 能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使学生学会迁移。

(二)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以往的教学中, 无论是教的方式还是学的方式, 都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 而忽略了探究合作学习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在当今的教学中, 我们教师一定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操作实践来体验、感知数学知识, 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逐渐得以培养。近几年我一直在尝试用这种教学方式教学, 在课堂上想法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探究试验和实践活动, 真正体验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 在体验过程中, 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促使知识升华为能力。

(三) 教师应充分鼓励学生归纳总结问题, 培养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每节课中除了要进行各种归纳总结, 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归纳总结,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中要将归纳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多地交给学生。每次归纳总结, 都挑选多位学生发言, 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 不要众口一词, 随声附和。归纳总结完后, 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进一步延伸, 拓展思维, 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以培养。

上一篇:汉代的六博文化研究下一篇:草原生态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