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党支部工作

2024-05-05

完善党支部工作(精选七篇)

完善党支部工作 篇1

为了推进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 不断提升公司的各项管理水平。2009年8月10~12日, 中色 (宁夏) 东方集团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东方集团) 组织了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工作, 笔者亦参与了此次内审工作。此次审核由12人组成了3个内审小组, 分别对公司领导、各部门、各职能处室共24个部门进行了全面覆盖审核, 与各单位最高管理人员进行了交谈。经过3天的紧张工作, 在各单位、部门、职能科室的积极配合下, 内审组较为圆满地完成了这次内审任务。下面, 笔者将根据此次实践, 浅谈一下如何做好内审工作。

内审经验

有效策划

开展内审工作, 首先要进行内部审核的具体策划, 内审策划是实施有效内审的基础。内审策划的主要工作包括策划确定内部审核准则、策划制定内部审核程序、策划制定与管理审核方案、策划培训及任命内审员、策划编制年度审核计划。内审策划包括确定内审时间、内审范围、内审方式、内审组组成等, 只有将这些进行了详细的策划, 才能确保内审的现场审核实施阶段有序进行, 为确保审核的有效性打基础。

东方集团内审策划工作从内审的前一周就已开始进行, 主要由体系推进部门——安全环保部负责人召集和组织相关人员开会, 确定审核组长1名, 一般由体系推进部门负责人担任。由具有内审员资质并有审核经验的任内审组的成员, 同时确定内审的具体时间、各相关部门涉及到的要素, 编制出体系内审检查表。由推进部门落实内审员的职责, 组建内审员队伍, 建立文件化的内审方案和程序。通过策划, 确定内部审核准则、内部审核程序、制定与管理审核方案、任命审核员等, 进而保证审核工作的顺利开展。

领导重视

体系审核工作往往涉及到许多部门, 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 最高管理者应赋予这项工作权威性, 保证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 仅仅依靠安全环保推进部门是远远不够的, 应全盘动员和协调, 建立和实施一个健全的体系, 尤其重要的是利用体系审核这个重要的管理手段和改进机制, 使体系得到保持和改进, 内审是对体系运行情况的验收, 其结果直接提供给管理评审以供最高管理者决策, 所以各级管理者均应将内审工作视为重要的管理手段及工作方法。领导对内审工作的重视还表现在:领导层要组建一支内审队伍, 确定其职责, 赋予管理者代表 (以下简称管代) 职责和权力, 由管代全盘组织其内审工作。

管代亲自抓

管代应按照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规定建立、实施和保持体系, 内部审核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且是涉及全局的工作, 所以管代应直接承担内审的领导工作或通过安全环保推进部门完成内审的组织工作。管代应直接或间接参与的工作包括:负责建立内审的组织和程序、培训人员、制定计划、组织实施内审、审批审核报告以及不符合的纠正和验证工作。当审核组与被审部门发生争执时, 应由其报请最高管理者仲裁。同时管代也是组织各部门就安环体系问题向最高领导层反应各种意见, 进行上下信息沟通的重要渠道。

落实职责

为维持一个体系并使之长期有效和持续改进, 要求内审是一项长期的常规工作, 这就需要有一个组织机构来负责实施内审, 一般由安全环保处或体系推进组、贯标办等核心部门来承担, 这些部门虽然有一些其他的日常安全环保管理工作, 但内审应作为该部门一项重要的工作, 而且内审工作也可以和其他日常工作结合进行。

组建内审员队伍

内审员对体系运行起监督作用, 对管理体系的保持和改进起促进作用;在第二、三方审核中起内外接口作用;在推行标准、建立管理体系过程中起桥梁和纽带作用;在体系的实施中起带头作用。所有与体系有关的各项工作, 从职工培训、记录的整理、信息的沟通、内外部审核的准备到单位自检、文件的评审和管理、管理评审材料的准备等都贯穿于内部审核过程中。

只有组建合格的内审员队伍才能保证内审的质量, 使其有效地开展, 因此培训内审员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应在与安全和环保有关的部门选择一些熟悉业务, 了解专业技术、工艺流程、安全知识、环保知识等管理知识, 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 有一定的工作和审核经验, 为人正直和表达能力强的人员进行培训, 使他们成为体系内部审核员。内审员要有一定的数量, 以满足体系内部审核的需要。人员的分布要适当分散, 不能全部集中在安全环保部门。一般情况各生产部、技术部、供应部、机动部等部门都应设立内审人员。所以内审员经培训考核合格, 由组织领导正式任命。

近年来, 在每年的集中式内审前, 东方集团采取邀请认证中心专家和公司自有师资相结合的方法, 根据行业特点及企业实际, 对内审员实施审核技术理论知识、实战能力的培训, 并注重对内审员生产专业技术能力的培训。选择内审员时, 首先选择具备专业技术职称, 且在其涉及专业内为主要骨干, 工作经验丰富, 工作能独挡一面的人员, 在对其实施体系基础知识, 审核知识培训后, 根据他们的能力、专长将其审核范围定为各条线或全范围的审核人员。

审核范围的具体分类为:高层领导 (包括最高管理者, 管理者代表, 工会主席 (员工代表) ) , 生产单位 (包括各生产单位、分厂、车间等) ;职能部门 (包括采购部、销售部、安全环保部、设备部、人力资源部、办公室、财务部、科技部、质量部、发展部、工程部等) , 每次实施审核员能力培训时, 均针对其审核范围安排其结合公司实际的专项审核技术、专项专业知识、专项管理知识的深化培训, 全范围的内审员要参加涉及所有内容的培训, 从而达到提升内审员能力的目的。

文件化

东方集团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先后于2002年、2003年建立, 已历经7年, 并实施了3次换版。随着公司组织机构调整、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产品的结构调整, 东方集团于2009年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整合, 整合后环境管理手册1个, 程序文件23个, 管理规定14个, 三级作业文件 (作业指导书和操作规程) 119个, 形成记录45个。GB/T24001-2004、GB/T28001-2001标准的17个要素在管理手册中较为全面地得以覆盖, 使文件体系系统、科学。

陪同外审

东方集团安排了一些优秀内审员陪同认证中心对公司的外审全过程检查, 并要求其向外审专家学习审核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外审结束后实施总结、汇总, 将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在内审员中共享。通过此办法, 激发了内审员学习的动力。

方案和程序

为使内审有系统、有组织、有方法和有计划地进行, 应形成文件化的内审方案和程序。内审的方案和程序应明确审核的目的、范围和程度、执行者的职责、所需的资源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法和程序。

内审体会

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整合后运行一年来, 各相关单位、部门都能够按程序有效运行控制, 基本符合GB/T24001-2004、GB/T28001-2001标准的要求和适用的法律法规的要求, 遵循公司的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方针, 基本实现了预期的目标。通过内审, 依据审核发现的汇总分析和评价结果, 审核组认为, 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能够有效实施运行, 符合GB/T24001-2004、GB/T28001-2001标准的要求, 体系得到正确的实施和保持。公司的基础工作有了较大的发展, 这些都有赖于安环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因此公司内部体系审核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公司各项专业管理的规范和提升。

规范体系

内部审核规范了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如东方集团在管理手册中对资源、作用、职责和权限等要素上, 明确规定了公司各部门、各层次人员的机构职责, 而且日常的各项管理工作有计划、有落实、有监督、有考核、有提高;在运行控制方面, 如公司检查组每月进行一次安全环保检查, 单位每月2次检查, 班组每周进行1次检查并做好相关记录, 发现问题, 各单位安全员督促按期整改, 检查组跟踪验证, 未按期整改, 纳入日常的考核;如运行控制中对粉尘的控制方面有完善的安全环保控制作业文件, 采用了先进的检测技术, 建有专业的监测组和检测人员, 定期、定点对工作环境进行检测和分析, 重点危害部位检测频次高, 一般24h检测1次, 非重点岗位按照常规每周或每月检测, 使粉尘的排放严格达标, 保证了不污染环境, 同时保证职工的职业安全健康, 减少了职业病的发生。基本上做到了文件受控, 可操作性强, 形成了一个完整的PDCA循环系统, 但在员工培训、法律法规评价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提高安环绩效

在GB/T24001-2004、GB/T28001-2001标准导入后, 东方集团按照体系标准要求建立了完整的管理体系文件、规定和三级作业指导书, 通过有效的运行控制, 内部审核和外部审核, 企业的安全环保绩效有了明显提高。如制定了公司文件《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程序》, 使各个生产单位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得到了系统地、定期地、及时地排查/识别、评价和有效的控制, 为从源头上预防事故打下了基础。如《职业健康和环境监测管理规定》使得公司的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得到了完善, 员工在职业活动中接触粉尘、噪声、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 可能会造成职业病, 自实施体系后, 通过体系相关文件、作业指导书等的规范, 使得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和体系工作得到了很好的结合, 职业健康工作得到公司的高度重视。如《体系文件能力、培训和意识管理程序》《劳动防护用品管理规定》等文件中对培训、劳动防护用品配备、通风设施改造等规定, 使职业病得到了前期预防。如在劳动防护用品佩戴方面, 以前上级检查和职工有要求或有特殊情况时, 才佩戴防护用品, 由于资金紧张等各方面原因, 只考虑一些重点危险有害岗位人员的需求。体系建立后, 建立了劳保用品管理制度, 劳保发放保质保量, 定期检查和评价劳保用品的适宜性。危险有害因素的控制更是如此, 以前许多岗位没有书面的安全操作规程, 只有少数重点岗位有操作规程, 主要凭经验预防事故危险。体系建立后, 重点危险有害岗位均建立了书面的安全操作规程和程序, 而且随着体系内审的不断进行, 作业文件越来越规范。体系运行以来, 东方集团的“三废” (废水、废气、噪声) 排放全部达标排放, 定期组织进行环境监测, 在环保和安全方面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员工的健康和安全得到了保障, 执行作业文件的力度增强了。通过内审, 不断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改进, 形成了体系的良性循环。

提高体系运行效果

内审有利于提高管理体系的运行效果。环境因素和危险源得到了有效的排查、辨识和控制。及时消除了公司内部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 创造了工作现场环境的洁净化。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控制通过目标、指标、管理方案、运行控制、应急预案与响应等要素的实施, 控制和避免了潜在事故和生产事故的发生, 达到安全生产、环保生产的目的。

规范管理

内部审核是保证体系的运行、检查和实施的有效途径。按照体系的17个要素将日常的安全管理工作规范为体系化管理, 明确了围绕环境因素和危险源开展一系列管理工作的管理思路, 各部门职责更加明确, 管理的目标指标更加明确, 管理的目标、指标量化更易检验, 管理方案的操作性更强。如安全生产投入增加了, 对事故、职业病预防的经济投入加大了, 安全生产责任状层层签订, 员工和相关方的抱怨大大减少了, 体系自身的三级监控机制使公司的管理工作更趋向规范化。如安环体系的一级监控:手册对水、汽、声的内部监测和外委监测、目标指标的监测、检测仪器的校准和维护、检测记录的完善等都规定得非常到位, 需严格按照要求操作和运行, 使其结果合规并对其环境监测结果进行合规性评价, 对于出现的不符合项, 严格按照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进行纠正和改进, 同时保持记录的真实、准确;二级监控:内部审核, 组织的自我检查和评判, 检查和审核公司是否建立程序和程序是否满足要求以及方案计划的可行性, 改进的证据;管理评审, 体系的三级监控保障程序。三级监控是对公司体系程序文件 (规定) 和作业指导书运行结果的检验, 从而保证体系的持续适用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在体系运行和实施中, 监测和测量、体系审核、管理评审以及不符合、纠正与预防等要素形成了体系自身的三级监控和自我完善、持续改进的管理模式。使企业的认识从传统的管理转变为科学、严格的管理模式, 进而达到遵守法律法规的要求。

推进制度完善

内部审核是检查公司体系有效运行的方法, 也是提高公司安全和环境管理工作的途径。建立一套适合、有效、实用的体系文件, 是通过安环体系认证和提高安环管理工作的基础。公司在符合安全法律、法规和规章, 确保公司安全/环境方针、目标等方面, 严格按照安环体系的要求, 编写了《安环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从推行管理体系的运行效果看出,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促进了企业内部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

持续改进

综上所述, 内部审核在体系标准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 其主要目的不但在于检查公司的现行各项管理制度是否符合标准的要求, 更重要的是确保体系能有效执行公司的方针和目标以及符合相关体系标准与法律法规的要求。

健全完善党支部建设有关制度 篇2

一、完善集体领导制度

1、凡属重大问题,包括贯彻执行上级指示的实施办法,决定本局全局性问题,讨论推荐干部,党的自身建设中的重大问题,都要提交集体讨论,任何个人都无权决定重大问题。

2、凡属党支部集体做出的决定,每名成员都必须坚决执行,按照各自承担的工作任务,大胆负责地解决问题,在执行中确有困难的,须及时请求汇报。

3、书记要帮助和支持其他成员做好工作,主动处理好同其他成员的关系;每个成员要尊重和支持书记的工作,接受书记的监督和指导。书记和成员要互相支持,互相谅解,互相学习,共同维护一班人的团结。

4、在讨论研究重大问题或做出决议时,必须坚持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组织的原则,个人或少数人有不同意见,允许保留,但在行动上必须执行多数人通过的决议。

二、加强自身建设制度

1、党支部成员要自觉强化学习意识,努力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做到“四要”。即政治上要敏锐,理论上要清楚,信仰上要坚定,思想上要纯洁,不断增强决策能力和决策水平。

2、领导班子每季度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生活会要围绕主题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侧重检查个人在思想、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查找班子在决策问题、工作思路、廉政建设等方面的不足,班子成员之间要以诚相待,谈心交心,达到统一思想,促进团结的目的,不断增强班子的生机和活力。班子成员要自觉过好双重组织生活。

3、要密切联系群众,了解群众疾苦,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当好人民的公仆。自觉接受党员和群众的监督。

4、要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严格执行党委议事制度,凡属重大问题,都坚持集体研究决定。

5、正确运用自己的职权,维护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坚持党的原则基础上,善于广泛地团结同志,包括团结同自己有不同意见的同志一道工作。

6、要以党的事业为重,以大局为重,牢固树立全局观念,不利于班子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班子团结的事不做,自觉地在思想上形成共识,做自觉维护班子团结的楷模。

7、要忠诚党的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工作尽职尽责,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工作求真务实。

8、要严格要求自己,带头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要求党员群众做到的,班子成员首先做到,充分发挥表率示范作用。

9、加强队伍的教育管理,了解和掌握下属企业职工的思想状况,关心其生活,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和困难,并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10、班子成员要廉洁自律,把自己摆在组织之中,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约束。严格遵守党纪国法,不以权谋私。特别是在评先树优、晋升工资、奖励提拔等方面要坚持原则、不徇私情。正确对待个人利益和党的利益的关系,在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三、强化党建工作例会制度

1、坚持每周一次理论学习制度,重点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论述,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的基本知识。

2、坚持每两个月上一次党课,由党支部成员轮流或邀请上级党组织领导讲课。

3、利用党日活动,开展重温入党誓词、党员先进事迹报告会等革命传统教育,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和党性意识。

4、根据“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原则,严格审查确定的重点培养对象。

5、定期召开组织委员工作例会,交流、沟通、协调解决党建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四、明确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度

1、严格按照《党章》、《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上级党委的要求,认真开展党的工作,为完成各项任务提供强有力的思想组织保证。

2、根据上级党委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每年制定党建工作目标计划,采取有力措施,抓好工作落实,做到年初有部署安排,年终有检查总结。

3、牢牢把握重点。突出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强化重点,严格管理,完善制度,建好活动阵地,抓好积极分子和后备队伍建设,吸收新鲜血液,壮大党员队伍建设。

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监管教育 篇3

总体目标任务

(一) 总体目标

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监管教育安全年活动的总体目标是:加强和规范社区矫正制度执行、工作衔接、监管措施和基层组织队伍建设, 提高社区矫正质量, 严防发生社区服刑人员脱管和再犯罪, 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区矫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性作用。重点实现三大目标: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中无违规违纪行为, 辖区内无因监管教育措施不落实造成社区服刑人员脱管事件发生, 辖区内无社区服刑人员再犯罪案件发生。

(二) 主要任务

围绕创建“社区服刑人员监管教育安全年”的总体目标, 要强化顶层设计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 完善社区矫正执法程序和各执法环节;要筑牢基层基础, 强化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的执法意识, 提高执法水平;要加大科技投入, 创新执法手段, 切实提高监管教育矫正质量, 有效预防和降低社区服刑人员脱管和再犯罪。

具体措施

(一) 完善执法程序

一是健全完善调查评估、病情复查、收监执行、动态研判等执法环节的程序规定和执法标准。健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评估工作程序。二是进一步规范社区服刑人员档案执行卷和工作卷格式及文书使用要求, 统一全市未成年人社会调查评估案卷格式及社区服刑人员谈话记录、调查笔录、询问笔录。做好社区服刑人员档案管理工作的指导监督, 开展定期检查。三是深入加强社区矫正理论调研工作, 探索外国籍社区服刑人员监督管理。积极总结推广个案矫正成果, 做好社区矫正工作示范点的培育和建设。

(二) 加大监管力度

一是切实落实监管措施。开展监管安全排查走访, 做好研判分析, 切实做好对重点人的监控、管理。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外出、进入特定场所的审批, 从严控制。充分发挥矫正小组的作用, 落实监管责任。二是加强教育矫正帮困扶助工作。重点抓好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 引导其自觉遵纪守法。对思想波动大的社区服刑人员, 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疏导。对生活困难或者身体有残疾、疾病等情况的社区服刑人员, 要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帮困解难, 帮助落实基本生活保障措施, 使其安心接受社区矫正。三是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明确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人员、处置程序和应对措施, 做到及早发现、及时控制、妥善处置。建立完善与公、检、法等有关部门建立协调联动的处置机制, 确保对突发事件防范有力、处置迅速。加强对有关舆情的关注和监控, 妥善应对, 把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三) 强化执法队伍建设

一是完善执法培训制度, 形成“不想为”的自律机制。建立健全岗前要培训、岗中培训要常态化的工作机制, 有计划、分层次地开展涉及执法理念、政策法规、工作流程、业务技能等多方面理论与实务培训, 强化执法执纪和廉洁自律意识, 切实提高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二是完善执法考评制度, 形成“不敢为”的惩戒机制。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目标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建立健全工作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对政绩突出的工作人员给予表扬和奖励, 对因重视不够、措施不落实, 导致社区矫正工作开展不力, 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造成恶劣影响的, 严肃追究责任。三是完善衔接协作制度, 形成“不能为”的监督制约机制。建立健全法律文书送达回执制度、社区服刑人员交接回执制度、执行情况通报制度、协作制度等。坚持联席会议制度, 建立依法规范、高效协调的衔接机制, 实现社区矫正与审判、检察监督、公安的无缝对接, 形成公正廉洁执法合力。完善社会公示、公开等措施, 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营造良好的执法监督环境。

(四) 提升监管科技化水平

一是在完善社区矫正监督管理系统功能应用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动态系统功能优势, 进一步规范手机定位管理手段, 加强定位管理, 确保及时掌握活动情况;在与检察部门建立信息共享的基础上, 探索建立与法院、公安、监狱等有关部门资源互通、信息共享的社区矫正信息监管“大平台”。二是探索利用人像、指纹识别系统与动态系统联网, 规范社区服刑人员报到、社区服务等执法环节, 切实堵塞执法漏洞, 确保严肃执法。三是探索通过再犯罪风险评估对社区服刑人员实施分类管理。

总体安排

社区矫正工作监管教育安全年今年的活动, 分为以下3个阶段进行:

(一) 动员部署阶段

区司法局成立“安全年”活动领导小组, 由区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区司法局局长徐海燕任组长, 区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区司法局副局长鞠树红任副组长, 制定下发活动方案并进行统一动员部署。区司法局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管理科作为领导小组常设机构全面负责活动的组织推动落实。

(二) 全面实施阶段 (4月1日至10月31日)

全区各级社区矫正工作组织要认真查找安全稳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强化监管手段和措施, 把各项监管工作落到实处。区司法局还将结合市司法局开展的“三无区县”评比活动, 开展以下两项活动:

一是开展争创社区矫正工作“三无司法所”评比活动。“三无”即:“执法工作无违规违纪、监管工作无脱管、社区服刑人员无再犯罪”, 进一步强化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廉洁、公正、文明的执法意识, 发挥队伍的主观能动性, 切实履行执法职责, 有效防止社区服刑人员脱管, 降低再犯罪率。

二是集中开展惩治社区服刑人员违规违纪行为专项活动。联合公安、检察、法院等部门, 针对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期间违规违纪行为进行集中依法惩治, 提升社区矫正这一刑罚执行措施的严肃性和威慑力, 强化社区服刑人员安心接受监管教育矫正的自觉性。

(三) 检查考核阶段 (11月1日至12月31日)

区司法局和各司法所要做好社区矫正监管安全工作自查和督导, 总结好、提炼好、固化好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同时, 要注意发现和树立先进典型。全面迎接市司法局将对此项工作的检查验收, 对活动中涌现出的达标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 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工作要求

(一) 加强组织领导

要把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监管教育活动作为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的一项重要工程来抓, 意义深远, 责任重大。要高度重视, 精心组织, 统筹安排,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 严格落实责任

要按照“一把手负总责、谁分管谁负责、具体人员要担责”的原则, 进一步明确责任, 落实分工。各级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好监管工作的安排部署, 分管领导要狠抓防范措施的落实, 经常深入一线调研、督导, 指导督促基层司法所抓好社区矫正工作。

(三) 形成整体合力

会计建账监管工作现状及完善 篇4

(1) 实施监管的法律依据模糊。目前各地建账监管工作所依据的都是省级或以下政府, 以及所属财政部门出台的地方法规或部门规章, 国家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以供实施。《会计法》第三十二条要求财政部门对各单位是否依法设置会计账簿、会计凭证与会计账簿等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完整实施监督。第三十五条也要求各单位必须依照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 接受有关监督检查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 如实提供会计资料以及有关情况, 不得拒绝、隐匿、谎报。但《会计法》及其它法律法规并未明确提出各单位应将其有关账簿报送财政部门审核, 更没有规定各单位的账簿必须经过财政部门审核盖章才合法有效。由此看来, 建账监管运行模式缺乏法律依据, 至少可说是依据模糊。

(2) 实施监管的范围有待明确。一是交叉监管或重复监管。目前, 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和部分企业纷纷推行财会集中核算、乡财县管、村级财务“双代管”等会计委派形式, 由财政部门直接管理着各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 单位的财务监督已基本到位。将这些单位再纳入建账监管, 不大合适。二是应管未管单位尚未纳入, 游离于监管范围之外。主要是一些中央、省在地方的垂管单位, 及部分银行、保险等金融企业, 以向上级报账, 本单位未设账簿无法审核为由脱离监管。三是社团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个体工商户等, 由于规模较小、量大面广、操作麻烦等原因基本没有进行监管。

(3) 实施监管的广度深度不够。一是审核内容不完整, 监管流于形式。目前一些地方建账监管工作审核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总账、银行存款和现金日记账, 这对于督促企业建账建制, 加强会计核算工作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但对各具体科目核算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和规范性审核还需进一步加强。二是审核监管深度不够。建账监管工作主要集中在面的覆盖上, 对各单位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以及财务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监督检查的深度不够。三是监管形式各地做法不一。有的地方实行纸质报审, 有的地方是网上报审, 有的是两者兼顾。究其原因主要是会计建账监管网络建设滞后, 单位会计信息化尚未普遍推行。

(4) 实施监管的目标尚未实现。建账监管工作的目标是规范单位会计建账行为,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预防违法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旨在以信息共享为平台, 逐步建立包括单位基本信息、财务信息、纳税信息以及监督检查信息在内的财务综合信息系统, 为地方政府的经济决策及财政收支分析提供依据。从目前各地监管实践来看, 建账监管信息并没有得到充分地披露和有效地使用, 监管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为政府当好参谋的职能也没有体现出来。其原因主要是监管工作刚起步, 工作开展尚不深入。再者财政会计部门也存在监管人手、能力不够等因素, 以致监管目标尚未达到。

(5) 齐抓共管的局面尚未形成。一是财政、税务、审计、工商、银行等职能部门协调不到位。在会计监管工作中, 建账监管作为一项政府管理行为, 相关职能部门必须加强联系与协调, 充分发挥各部门对单位会计账簿的监督管理作用, 齐抓共管, 形成合力。而目前实际情况是一些地方的建账监管工作还处于仅财政一家管的孤立状况。二是财政部门内部职能机构未很好地将业务工作与建账监管有机结合起来。一些内设职能机构在开展业务时, 主要侧重本职工作, 对其业务归口管理单位的会计工作, 包括建账监管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会计建账监管工作的完善

(1) 出台建账监管法规, 保障改革有法可依。目前, 一些省级地方政府或以省长令等方式制定了会计建账监督管理办法, 各地财政部门也先后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为保证这项改革实施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建议由国务院尽快制订会计建账监管条例或实施办法, 明确要求对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 (以下统称单位) 依法设置会计账簿实行监督管理, 避免地方政出多门, 做法不一的状况。或以财政部名义下发会计建账监督管理办法, 对监管的对象、内容、形式等做出明确界定, 使各地在推进这项改革时有法可依。

(2) 明确界定监管范围, 彻底扫除监管盲区。一是对交叉重复管理的单位予以规范。各地应根据本地实际, 对已推行会计委派制改革, 由财政部门直接参与会计核算和财务监管的单位, 不再纳入建账监管范围, 可由财政部门内部协调, 只须定期对各单位的会计资料进行分类汇总, 实现信息共享。二是对垂管单位进行清理予以规范。各地应加强与上级部门的协调, 对那些上级部门没有管, 地方又管不了的垂管单位, 以及向上级报账的单位, 可以是否具备独立法人资格、是否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或接受纳税管理地域来确定监管层级, 由省级财政部门明文规定监管主体。三是对规模较小的单位予以规范。对达到一定资产或收入规模的社团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个体工商户, 凡属独立核算、税务部门认定为“一般纳税人”资格的单位、以及符合规定, 注册资金在20万元以上的或月销售 (营业) 额达到建账规定标准的个体工商户, 应全部纳入监管范围。

(3) 明确监管内容方式, 拓展监管广度深度。一是明确界定监管内容。监管内容除了包括总账、银行存款日记账和现金日记账外, 还应将单位是否按规定设置账簿;会计基础工作是否规范;账簿登记是否及时;账账及账表是否相符;单位执行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等纳入审核内容。二是提高监管审核人员业务水平。财政部门要把具有一定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资格、业务素质较高的人员调整充实到监管岗位上来。同时还要通过业务培训、个人自学等途径, 加快提高现有审核人员的监管能力和工作水平。三是加强建账监管规范化管理。逐步实现网络申报、审批和信息披露, 形成以“监管”为主, “发放账簿”为辅的工作模式。四是加强账簿使用情况监督检查。为了加强财政部门对会计账簿的监管, 应把会计执行情况、会计信息质量与建账监管检查相结合, 把日常监督同定期检查相结合, 对各单位申请和办理建账监管手续、账簿发放使用等情况进行监督。五是督促单位建立健全会计监督制度。制度应当包括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 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程序应当明确等。

(4) 把握监管实质目标, 抓好基础工作。一是逐步构建财务综合信息平台。各地在监管过程中, 要抓紧做好财务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 为政府决策和财政收支分析提供有力依据。尽快研究出台统一的建账监管财务综合信息系统指标, 为地方财务数据分析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抓好财务软件的开发, 为相关管理部门设置数据导入和导出接口, 便于各部门查询被管单位的年检注册、建账审核等情况, 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奠定基础。二是逐步构建单位考核评价制度和会计人员诚信等级制度。建账监管部门要抓好督办检查, 根据本地实际, 制定科学的考核评价指标和严格的考核评价程序, 并将建账监管工作纳入单位和个人年度绩效考核内容, 作为评比先进集体和个人的重要依据, 为会计人员诚信信息的采集提供客观、公正的依据。

完善期刊统计,指导期刊借阅工作 篇5

如何发挥现有期刊资料的作用, 充分发挥现有人力物力的能动作用, 特别要按照期刊资料本身的规律开展工作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要认识、发现和遵循这种规律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进行借阅统计工作来揭示。

数据:是表示事物性质的符号, 可以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 揭示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为继承和发展科学技术提供可靠的依据。它与文字相比较, 具有更准确、精炼、明了、具体的特点。因为以数据为基本符号的数字, 是一切科学的基础。以数据运算为内容的电子计算机是我们时代的标志。以数据为对象的统计是我们各项工作的基础, 数据是浓缩的情报资料。

1 期刊借阅工作中的统计含义和意义

反映期刊资料服务工作的中心是将同一资料分类、期刊范围的借阅数字集中一处, 用算式或图表进行归纳比较, 籍以反映大量的现象特征和规律性, 从中观察服务工作状态和质量并进行分析和推论。达到改进工作的目的。统计的语言是数字, 统计可以通过数字来发现那些由于细小变化而难以觉察到的规律。

期刊资料统计的意义:

其一:是为编制资料计划提供基础材料, 是检查和分析执行计划的工具, 发掘期刊资料被利用的潜力。

其二:是使所拥有的资料尽可能的适应读者服务工作的需要。

其三:是通过期刊资料的统计可以看出文化科技的发展趋势, 向读者推荐的期刊资料等。

其四:是了解资料的借阅量的变化, 注意针对性的服务。

另外, 可通过统计对比使领导根据借阅连续曲线图、拒借率面图等一目了然地了解期刊资料业务状况, 从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指导工作。

为使我们的工作心中有数, 不仅从整体而且从每个工作环节上都能这样, 在期刊管理工作中采取必要的统计手段, 搞好服务工作, 当好领导参谋助手重要意义的。

借阅统计工作是一项严肃认真的工作, 必须是正确反映现实, 资料要可靠才能达到目的。统计的项目是很多的:有各种文种的借阅统计, 有各种期刊的借阅统计, 有期刊阅览日数及开馆率的统计, 有读者到馆率的统计, 以及拒借率的统计等等。

结合期刊阅览室的具体工作主要应着重各种文种和内外期刊的借阅统计和读者到馆率及开馆日数的统计。为此目的我们可以采用表格法统计开馆日数和读者到馆率来检查我们的工作, 通过各种期刊借阅的柱状图来反映这些期刊在读者服务工作的作用。可以通过借阅统计曲线来反映动态情况。

2 借阅统计反映期刊动态

2.1 期刊的订阅应加强对利用率高的刊物的

订阅。有些期刊很少有读者看, 可以不订或少订。适应读者需求加强期刊订阅的计划性。

2.2 根据读者来馆率高的月份应加强开馆日

数, 这段时间资工作应减少工作人员的缺勤, 休假时间应与工作错开。如果再对每天开馆的情况进行写实记录, 统计分析, 就会看出每月、每天期刊阅览室的工作动态, 从中就会得出规律, 以便安排好工作人员的工作和学习, 改进服务工作, 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2.3 期刊由于需要定期下架, 除加强开架借

阅以外, 要力求提高借阅指数, 缩小拒借率, 这要从几方面着手改进:

其一根据分类统计分析的结果, 对于借阅率高的期刊需多订购, 扩大期刊储藏册数。其二缩小借阅周期, 提高借阅频数, 把书搞活, 或个别期刊适当拉长上架时间, 晚下架, 总之要有效的的利用现有期刊资料最大限度地利用于读者的阅读。

3 用统计方法分析指导期刊工作

人们常把说明社会和自然现象的全部数字叫做统计。统计工作是认识世界的工具和武器。期刊资料的统计是统计学一般原理在图书、期刊、资料管理工作上的具体运用。通过统计数字展现了期刊资料的规模、水平和完成任务的情况, 发现了此项工作特有的规律, 从而提高工作质量。根据借阅统计情况可以看出:

3.1 期刊的借阅统计工作是必要的, 要加强

过去不搞或搞的很少, 以至于心中无数, 有了必要的统计数字为参考, 进行分析研究才能提出可行的采编计划, , 才能紧密的配合好科研课题的开展提供所需的资料。

3.2 对全年的整体工作统计的结果, 作出连

续曲线、图像的高峰与课题计划开展相对应反映出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和中心。再用局部法抽样, 进行专题分析研究论述, 就可以剖析整个的工作。

3.3 期刊资料的借阅统计工作包括:统计资

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用局部法逐日对开架期刊的室内阅览人数的统计, 能获得如下几个情况:其一是每天不同时间内读者来的频数和规律, 以便安排好我们的工作和学习。其二统计好读者借阅期刊的种类数字, 从而反映出这些期刊对我们科研工作的作用和价值, 也为我们期刊是否下架提供依据而不是主观拟定半年或一季, 主要根据期刊的作用等。

3.4 对拥有的期刊资料整体进行统计, 时间

可以是月、季、年, 从中发现规律, 那些期刊室读者所关注的, 哪些期刊室一年之内根本无人看过, 为采编人员订阅提供第一手资料, 消灭盲目性, 充分发挥人力物力的作用。

3.5 通过对到室率、借阅率、拒借率等等的统计分析, 可以看出我们的工作强度, 服务质量。

4 目前鉴于我们的工作水平和范围, 采用经

常性观察法就是随着事业的产生而随时进行观察登记。例如, 外借的期刊要逐日、逐月地进行人次、册数的统计, 采用该法所收集的统计资料, 能够全面精确地反映出各种服务工作的发生发展全貌。这种方法可分一次性观察法和局部观察法。一次性观察法是根据需要进行临时性观察, 局部观察法是观察工作总体的一部分方法。对于已收集的数字进行归纳整理, 我们用图表比较直观可行。用动态数列分析法加以补充, 就能比较全面的解剖我们的工作。

5 为此必须对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数据统

计教育, 加强业务知识学习, 要在统计工作中认真负责, 注意数字的真实性可靠性也是很重要的。

6 建立资料统计档案, 是图书馆规模发展扩大的依据。

摘要:图书馆期刊管理工作, 要立足本馆实际情况, 完善期刊统计, 做好期刊的借阅工作, 提高期刊资源利用率。

关键词:图书馆,期刊,统计

参考文献

[1]郑岱霞.高校图书馆期刊管理与服务的创新[J].图书馆学研究, 2002, (08) .

[2]祁靠成.论高校图书馆期刊信息的开发与利用[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05, (04) .

[3]孟齐霞.论大学图书馆学报的利用[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4, (04) .

[4]方宝花.期刊信息资源综合开发研究[J].情报科学, 2002, (08) .

完善建筑监理工作之我见 篇6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体制一步步向市场经济转换, 建设领域也发生很大变化。投资由国家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任务分配由纯计划性向竞争性转变,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技术要求越来越复杂, 管理要求越来越高, 建设市场逐步形成。建国以来, 我国的建筑业虽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完成的总产值和提供的固定资产逐步增加, 然而经济效益不高, 甚至下降, 投资、质量和工期失控。

同时, 随着建筑市场的发展, 还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 如超大超长超深基坑施工同时邻边另有高层建筑基础在施工, 相互干扰和影响很大;参与单位多;现场施工场地狭小, 部分钢构件体积大、重量重, 没有场地放置构件;建设周期长, 监理人员投入大, 内部管理力度需增加;智能化程度高;以及建安工程造价高, 涉及专业种类多, 监理投资控制难度大、要求高, 这些都是监理工作需要应对的问题。

1 建筑监理概述

“监理”一词可以解释为:一个机构和执行者, 依据一项准则, 对某一行为的有关主体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 并采取组织、协调、疏导等方式, 促使人们相互密切协作, 按行为准则办事, 顺利实现群体或个体的价值, 更好地达到预期目的。建设监理就是对建设活动进行监督。监理的执行者, 依据建设行政法规和技术标准, 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手段, 对工程建设参与者的行为和他们的责权利, 进行必要的协调和约束, 保障工程建设井然有序地进行, 以达到工程建设的好快省和取得最大投资效益的目的。建设监理的执行者包括:!政府和建设管理部门;经政府认证取得资格的监理工程师或社会监理单位。

2 施工各阶段监理工作要点

2.1 工程准备阶段的监理工作

本阶段要确定项目质量管理体系, 完成监理规划的编制, 明确监理工作流程, 建立相应的监理工作制度, 并完成监理实施细则的编制。同时需要监理合理的组织架构, 组织架构的建立需与项目总体管理架构相适应, 为保证总监理工程师对项目的统一领导和决策迅速, 并结合项目本身仅为一幢楼和按建设阶段实施的特点, 现场项目监理组织机构采用直线制组织形式。

2.2 合同与采购管理中的监理工作

参与施工总包合同的起草与洽谈, 受业主委托起草施工总包合同, 代表业主与总承包商进行施工承包合同的谈判, 施工总包合同履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参与专业分包的招标与评标工作, 参与起草招标文件中的技术标准与要求参与对专业分包的考察工作, 独立评审投标人的商务标, 参与专业分包合同的审核和修改。

2.3 进度控制中的监理要点

进度控制是工程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需要参与进度计划的制订, 进度计划的调整, 总包与各专业分包之间的工作界面的衔接与协调, 深化设计对施工进度计划的影响, 注重收集各奖信息, 及时反馈和分析, 并调整进度计划, 进度计划的调整应尽量减少对施工组织的影响, 施工组织的协调是进度计划实现的重要保障。设置合理的监理组织机构, 明确各级人员职责;明确质量工作职责流程及监理工作申报流程;熟悉施工图纸和相关质量控制标准, 明确控制要点;抓好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审查工作;编制监理实施细则一定要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工程施工前, 向监理人员进行监理工作交底。

具体地, 在进行进度控制中的监理要点如下:督促施工单位建立和完善工序质量控制体系;严格要求施工单位按照批准的施工方案组织施工;对关键施工工艺实行跟踪监理;严把隐蔽工程验收关;深入施工现场及时发现和处理现场出现的质量问题;发现重大质量隐患及时下达工程暂停令;严格执行施工质量事故处理程序;通过组织现场质量专题会提高参建单位质量意识;坚持“试验先行、样板引路”原则。

2.4 施工质量过程控制的监理工作措施

2.4.1 坚持以规范、图纸为质量控制的依据。

作为监理应始终坚持以规范、图纸为质量控制的依据, 对施工单位为了抢进度或图施工方便, 擅自更改设计或未按照规范执行的, 应下发监理通知单要求整改。

2.4.2 注重施工过程中的巡视工作, 及时纠正现场质量问题。

监理不要仅仅在验收时才发现这样那样问题, 这样会造成大量返工, 增加成本, 影响进度。项目监理机构可规定现场监理人员每天必须巡视的次数, 并做好巡视记录。巡视内容包括现场实际进度、质量、安全、人员到位等, 采取重点部位必须巡视到位与其它部位随机巡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巡视工作。

2.4.3 重视隐蔽工程验收监理工作。

对于隐蔽工程的隐蔽过程、下道工序完成后难以检查的重点部位, 应安排人员进行旁站。

2.4.4 以数据反映工程的质量状况。

监理在现场对各完工工程的实测数据及材料试验数据是工程质量的真实反映, 通过对现场抽检及见证试验的数据的统计分析, 可以对工程质量得出正确、客观的评价。

2.5 造价控制监理工作要点

2.5.1 造价控制要以合同为依据。

要熟悉每份合同的控制要点, 包括:工期要求、质量要求、验收程序、计价方式、支付时间, 严格按合同与投标文件条款处理各类索赔事件。

2.5.2 注重平时收集证据是做好投资控制和变更管理的重要前提。

证据包括实际投入资源类型和数量及价格、实际工期、图纸和文件、合同、法律法规、规范、照片资料等, 所有收集的证据需及时整理, 形成专项档案, 便于查询

2.5.3 变更必须书面确认后, 方可实施。

为减少变更对项目目标的影响, 必须严格按照变更流程有序进行, 并确保变更必须书面确认后, 方可现场实施。

3 结论

在大型项目中的监理工作主要可归纳为三点:组织、协调、管理。组织即要建立一个满足工作需要的组织机构, 制定一套完善的工作制度和流程, 并形成一种有效的监理工作方法;协调即通过各种会议协调、现场协调、沟通协调、书面协调等手段, 协调解决各类问题;管理即积极参与项目建设中的各项管理, 全面负责现场监理机构的内部管理。

参考文献

[1]张勇刚.建筑监理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科学之友, 2010年第11期.

[2]赵培全.浅谈建筑项目施工阶段的建筑监理工作.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09年第6期.

[3]杜甲斌.如何做好建筑监理工作.价值工程, 2010年第12期.

[4]马永玲, 李永丰.建筑监理工作论述。科技资讯, 2011年第5期.

如何完善医院信息化工作 篇7

医院是医疗机构中占的比例最大的部分。长期以来, 对医院进行监管通常采用各种评审和专项检查、医疗信息公示等手段来实现, 大量的资料都来源于医院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各类信息。如何完善医院信息化方能推进医疗服务监管信息化建设, 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制定国家相关政策与法规, 信息化才有实施基础

医院信息化的推进不仅是技术问题, 同时也是一个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医院信息化不仅需要政府的努力, 更需要各级医疗卫生部门的参与。目前许多制度之间有各自为政的特点, 相互之间缺少统一性和协调性, 具体做法也大不一样, 无法规可依。如医疗信息的公开问题, 包括医院账务、医疗手段、患者个人的隐私保密等问题, 致使医院资源共享问题复杂化, 如果这些关系不能较好处理, 信息公开就是空谈, 甚至会造成更混乱的局面。

另外信息安全、个人数据保护、电子签名、电子商务、公文控制、病人健康信息隐私保护与信息安全、医疗保险和医疗电子商务、医学信息标准化 (分类与编码) 等一批相配套的法律、法规还需及时制定。只有这样, 医院信息化建设、医疗服务监管实现信息公开才可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二、建立医院标准化, 医疗信息资源才能共享利用

信息化过程中, 医院标准化包括医疗业务标准编码和软件开发应用标准化。

医疗的业务标准关键是编码, 由于医学本身有庞大的学科群, 加上许多新生的边缘学科, 统一编码是长期的系统工程, 因此也要求有一个好的运行测试平台----统一的协作平台, 而且它也可以提供方向引导, 使各级医疗机构有一定标准参照, 有明确地发展目标, 他们也就知道怎样去加强内部网的利用率问题, 知道采集什么样的数据, 使医院信息化有序发展。

软件标准又包括内部开发标准和外部接口标准, 软件的开发标准是相对成熟的, 只是各地区的医院管理和业务需求不同, 造成各地区的医疗软件发展水平不均衡, 主要原因是国家对于医院医疗规范的制定不够完善, 监管力度不到位, 加之医疗市场的开放, 国营、民营、外资、专科、综合等各种形式医院的并存, 从而导致医院软件的万花齐放。各类数据库的标准接口已经相对成熟, 但因为各级医院知识不均均衡, 信息系统不畅通, 有的医院是有很好的有效知识, 但他们不愿意把自己辛苦挖掘的医疗情报拿出来共享, 造成没有可以共享的资源。

只有将二者形成统一标准后结合方可达到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医院管理的业务需求, 形成一致的社会公众卫生网平台, 达到统一的开放式的协作技术平台共同来开发和弥补, 提供统一标准的信息资料。

三、理顺医院管理与信息管理的关系

实施信息化就是为了推动管理, 推动医院发展, 但现时医院的管理是以简单的内部需要而引进信息化, 甚至大多数医院在庞大的信息化体系下只使用了办公自动化和单科室系统, 只是简单地代替部分手工劳动。有的医院则在不断改变的管理方式中不停地修改软件的业务流程, 而不顾及是否合理, 没有很好地借以信息化的发展优化生产、管理、服务流程, 它还是传统的管理引导软件的设计。因此实现医院企业信息化, 第一要强化医院决策层对医院信息化的高度重视。

其次, 医院在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空间布局、人员应用水平、业务流程、机构设置、培训学习、人员对整个医院服务变革的能力、人员的激励的架构等诸多方面的因素能不能支持医院信息化的发展, 如果医院决策层驾驭信息的能力不够, 就建立不了符合本院需要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 就不能通过网络和计算机系统对医院内部资源进行整合。

第三, 及时、准确、全面、有效的数据才是信息化的基础和核心, 这些数据不但要满足医院业务的需要, 还要对医院的决策管理有帮助, 并在深度和广度上的能再开发利用。

第四, 医院业务决定医院网络的高效、稳定, 医院应用系统开始运行网络就要一直运转, 否则业务都不能正常开展, 合理的配置网络安全体系也是医院正常运行的标准之一, 因此医院需要一套完整的安全防御体系, 那么它也增加了医院的投资负担, 那么对医院必须要有一套合理的长期的资源配备计划。

第五, 医院信息部门不应只是为了运转维护工作而设立, 强大的队伍可以帮助医院优化业务流程, 采集、统计、分析有效数据来指导医院服务战略和决策支持。医院信息化队伍的功能应该是包括两个方面的业务, 一是为了医院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运转维护工作, 二是帮助医院制定合理的信息化发展规划, 提供合理的决策支持。

四、医院信息化队伍的持续发展, 医院信息化才能从技术得到保证

科学技术的发展, 使医院成为多学科、多层次、多功能的机构。现代的医院无疑也是处在一种激烈的社会变革中。医疗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对医院的医疗服务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提高医院竞争力, 更好的为患者和社会服务, 我们要建立健全医院内部的职能部门, 我们知道加强财务、行政管理, 却往往忽视信息部门。

庞大的医院信息系统是需要全方位、高素质、多领域、多学科的复合人才才能建设好, 因此医院应加强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建设, 鼓励科技人员创业创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人力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建立吸引和培养信息化人才的机制, 建立交流、激励、合作、竞争机制。

五、政府应加大对医院的投入, 信息化建设才能不断得到持续建设和完善

每个医院管理者都明白信息化是医院管理发展趋势, 但国家对医院的投入仅仅是在满足基本医疗服务需求的层面上, 而进行医院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同时其维护费用也是相当庞大, 面对棘手的经济问题, 医院只能在管理上投入有限的资金, 故大多数医院所谓的信息化建设长期以来还只是停留在满足简单管理需求的阶段, 如进行简单收费、药品、物资管理等。国家应该总体规划, 按计划对医院信息化建设进行投入, 方可更快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 医院才能不断完善信息管理系统, 一方面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另一方面为监管、评价医院积累大量真实可用的信息资源库。

六、医院信息数据库统一由监管部门托管, 保证数据真实与完整性

一直以来, 对医院评价使用的资料大部分由医院自行提供, 或是直接使用这些资料, 或是在提供的这些资料基础上进行加工。但医院由于规模和管理等外部环境影响, 医院服务总成本不相同, 决定了在同一个收费标准下竞争, 部分医院不得不保留部分信息来掩盖不道德行为, 这种评价结果可想而知。

一方面医院信息数据库由监管部门统一管理, 医疗机构就不能直接进入数据库对数据资料进行更改, 监管部门所需信息直接从医疗机构数据库中的基础数据提取, 保证数据的准确和一致性。同时将来实施电子病历条件成熟, 更能防止医院为了掩盖本身原因导致的医疗纠风或事故而直接进入数据库对病历资料进行不留痕迹修改现象发生。

另一方面医院对数据库进行托管还可以减少本单位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和对计算机软硬件的需求, 从而减少医院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如数据托管后医院就不需专门购置数据服务器、数据存储和安全备份设备等, 相应对信息管理人员计算机水平要求低一些, 减少区域内的重复投入建设, 节约人力和财力。

上一篇:弃女下一篇:组合推荐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