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阅读现状

2024-05-11

童话阅读现状(精选七篇)

童话阅读现状 篇1

这就是童话的魅力。我们小时候也曾经为之吸引, 为之入迷。我们相信美好精灵的存在, 相信花儿会说话、鸟儿会歌唱, 相信各种各样奇迹的出现。然而,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当下中年级儿童童话阅读时却发现, 曾经陪伴我们童年的童话, 渐渐淡出了他们的视野。

一、当下儿童童话阅读现状调查分析

笔者在三年级学生中做过一次阅读状况随机调查, 结果让人十分意外:原本以为受小学生欢迎的童话故事在此次调查中受欢迎比例仅占一成多, 而近五成学生喜欢阅读小说等其他读物。学生最喜欢的图书中, 除了《皮皮鲁》、《绿野仙踪》、《哈利波特》等书能看到一点童话的影子, 大部分书籍都让人惊讶于他们几乎接近成人的高阅读水准:接受调查的人中竟有34%的人选择了小说类名著;甚至有两个10岁的孩子在读《红楼梦》。孩子的阅读定位趋于成人化, 成为不争的事实。

李秋沅说:“以文学为例, 幼童对神话敏感;小学低中年级的孩子对寓言、童话敏感;孩子们从小学高年级起, 开始对儿童小说、散文有了兴趣;而到了初中, 则是文学启蒙的开始。错过了神话、寓言、童话、小说、散文的阅读黄金期, 将是难以弥补的缺憾。”童话的缺位, 过于成人的思想, 使许多孩子渐渐地不再相信童话世界里的离奇古怪的故事, 不再相信拥有神奇力量的事物, 不再相信鸟语花香的童话世界的美好传说。著名作家梅子涵说:“相信童话, 这本身就成为一个人的格调;相信童话, 这本身就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感觉、气息, 成为他们的房子、马路……没有童话, 是没有格调的, 不相信童话, 不会有优雅和诗意。”

儿童为什么会远离童话呢?在笔者看来, 有以下原因。

1. 道德教化, 童话失去了应有的乐趣。

在当下的小学童话类文本的教学或指导阅读中, 道德教化大行其道。不少老师站在成人的立场进行教育, 而没有真正深入儿童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声音, 了解他们的兴趣与需要。讲《白雪公主》一定要强调好人有好报, 而讲《丑小鸭》则肯定要鼓励坚持不懈一定能变成美天鹅。

2. 功利盛行, 童话失去了独特的魅力。

如果我们从美学角度审视童话, 就会发现童话蕴涵丰富的美。有评论家认为, 童话离不开美, 给人以美, 是童话的功用。然而, 当下功利主义甚嚣尘上, 而功利主义所催生的快餐文化、娱乐文化, 对童话美学是极大的伤害。功利侧重于物质, 而童话则捍卫精神。

3. 科学素养, 童话裹上了“虚假”的外衣。

对于童年, 过度理性是一种悲哀。当今的孩子都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 而这科学素养在心底“暗示”他们, 拒绝“虚假”的童话。童年的消失, 是从不相信有圣诞老人的存在开始的;而童话的消亡, 则是心灵提前早衰的标志。

二、“擦亮童话”的阅读指导策略

人的成长离不开童话, 就算是成年了, 还是离不开童话, 更何况是儿童。让学生在童话中生活与成长, 是教育的责任。正如梅子涵教授所说:“文学和童话是让我们过上云的生活”,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很昂贵, 要让昂贵的一生过得好一点”。而“擦亮童话”, 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

1. 感受诗意, 沉醉神奇的想象世界。

童话文本的本质是想象, 童话故事就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夸张创造出来的。想象力在小学生的世界里具有不可缺少且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没有了想象力, 小学生就会失去作为孩子的特征, 失去自己的“童话”;没有了自己的“童话”, 就会失去创造力。童话可以与儿童的内心世界形成天然的契合。读了《哈利·波特》, 孩子们能凭借童话, 把自己想象成哈利波特, 骑着“带有魔力的扫帚”天马行空, 纵横驰骋。在中年级的教学中, 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思路教学:兴趣引路、导入故事;学生品读、感悟故事;根据情节、讲述故事;展开想象、充实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童话的兴趣,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反复体会、反复揣摩, 将思维置于想象的境界, 充分理解童话内容, 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思想感情和生活真谛, 从而相信童话的“真实”。

2. 以演促悟, 丰富学生的美感体验。

表演童话故事是孩子们喜欢的一项活动。《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在孩子们的舞台上经久不衰。他们在表演中尽情地展示自己, 在表演中体会角色的个性特点, 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 感受到正义终将战胜邪恶, 感受到真善美的力量。在发展儿童的智能方面, “经验和接触是真正的导师” (卢梭) , 儿童对客体的认识是从实践活动开始的。童话故事极富儿童情趣和幻想精神, 符合儿童的语言表达习惯。通过肢体扮演, 满足儿童游戏的自然天性。用“玩”的方式对待童话, 是儿童对文学的一种独特的把玩方式。因此, “表演童话”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 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无限广阔的思维、想象和创造空间。“演”, 能促使儿童更主动地理解文章, 把握形象, 充分感受到童话文学的形象美, 同时在特有的情境之中进行生动的言语训练。揣测表演技巧及理解角色心理的过程不仅能促进儿童的心理素质、交往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还能使儿童产生丰富的美感体验, 使童话教学的价值最大化。

3. 自由表达, 守护童话的美丽生态。

在童话教学时, 我们不能只关注故事内容和思想教育, 而忽略童话本身的艺术特点。《丑小鸭》的故事家喻户晓, 激励人们在逆境中追求梦想, 终会变成一只美丽的天鹅。我们在引导孩子感悟主题思想的同时, 要让孩子细细品读文本, 感受故事中奇特有趣的夸张、温暖的人道主义及安徒生式的幽默。世界著名童话《小王子》, 故事弥漫着淡淡的忧伤, 在宇宙中流浪的小王子看到世间百态, 这样经典的童话, 孩子们只有静下心来品读, 才能感受作品的艺术美, 感受作品的诗情和哲理。面对同一篇作品, 不同的心理基础与生活经验会导致学生解读方式的不同, 从而获得的体验和感悟也就不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力求“导而弗牵”, 不可轻易框住学生的思维, 强求统一答案。教师也不应该仅停留在教材本身所传达出的文字信息上, 而要关注文学接受过程中学生可能获得的那些触及其精神生活的某些更为本质的东西, 这才是更有价值的东西。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唯有如此, 才能在课堂生态中, 守护童话的“美丽”。

4. 放出眼光, 寻找适合的童话作品。

中年级有些学生之所以对童话不再感兴趣, 是因为他们认为童话比较肤浅、幼稚。这其实是一种偏见, 真正的童话不仅适合孩子阅读, 而且适合成人阅读。安徒生开始写童话的时候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我的童话与其说是为孩子写的, 不如说是为成年人写的……我用我的一切感情和思想来写童话, 但是同时我也没有忘记成年人。当我写一个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的时候, 我永远记住他们的父亲和母亲也会在旁边。因此我也得给他们写一点东西, 让他们想想。”他在给朋友的另一封信里说:“我现在爱艺术, 是因为艺术负有一个崇高的使命。”他认为写童话就是一种艺术, 而且负有崇高使命, 也就是教育人民。《小王子》这本书的扉页上有一段饶有趣味的献词:“我得向孩子们道歉, 因为我把这本书献给一个大人……”

因此, 一流的经典童话有恒久的价值, 它适合不同阶段的人来读。老师所需要做的就是擦亮眼睛, 了解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征, 有针对性地为他们“量身定衣”, 寻找适合他们阅读的童话。窦桂梅老师曾给小学生开过一份书单, 这份书单有两点很可贵:一是分小学低、中、高三个年段开书单;二是给每个年段学生开的书单分必读与选读两部分, 保证了学生的自主性。她给小学中年级学生开出的必读书目中就有不少是童话作品, 如《活了一万次的猫》、《森林大熊》、《夏洛的网》、《时代广场的蟋蟀》、《长袜子皮皮》、《犟龟》等。选修读物里还有更多童话作品。其实, 即使成人也能为优秀的童话所吸引, 而老师要做到的就是牵着学生的手, 将他们带到最优秀的童话作品前, 待他们相互介绍后再悄悄离开。

精心指导孩子阅读童话 篇2

1童话作品的内容必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經验。

给孩子挑选童话书时,故事内容要简单,最好有重复的语句,画面主体形象要大而生动,最好一页一个画面,如《拔萝卜》《三只小羊》《小兔乖乖》等。

2童话书应富有美感。

家长在给孩子挑选童话书时,应注意童话书必须是由正规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童话书中的故事人物形象要生动,线条要流畅,色彩要鲜艳,布局要合理,插图和内容必须能调动孩子观察和阅读的兴趣,激发孩子想象创造的欲望,陶冶孩子的情操。

3童话书的内容必须能促进孩子发展。

给孩子童话书时,应稍稍高于孩子目前的认知水平,让孩子“跳一跳,够得着”,以更好地促进孩子不断成长,不断进步。同时,家长还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发展现状,有目的地挑选一些培养孩子社会交往、启迪智慧、养成习惯、培养意志力等方面的书,来培养孩子行为习惯、个性品质。

二、童话阅读过程中的指导

1看书名猜故事

孩子拿到一本新的童话书,家长不要急于把故事内容讲给孩子听,而是应该引导孩子认真看童话书的封面和书名,如在给孩子看绘本童话《像狼一样嚎叫》时,我们应该先引导孩子观察,这本书的封面上画着什么?孩子通过自己观察,能讲述出画面上画着一只坐着、头朝天的小狗,这条狗围着三角形的围巾,在狗的身旁是圆圆的月亮。家长这时可以引导孩子看书名,让孩子看着书名猜一猜,故事中这只小狗发生了一件什么事?看完封面、书名,家长也可以引导孩子看封底,只见封底上写着这样的话:“学‘坏’一点也不好玩。”通过这些活动,孩子对故事的大概已經有了了解。

2粗读故事

孩子通过看封面,看书名、封底,已經了解到了故事的主人翁。于是更加迫切地想了解故事内容,家长这时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故事了。家长在给孩子阅读故事时应尽可能模仿故事中人物的表情、语调,让孩子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孩子对故事情节和内容的理解。

3精读故事的典型画面

绘本童话《当狐狸和兔子互道晚安》中有这样的内容:狐狸叹了一口气,开始唱起来……渐渐地,变成含糊不清的哼唱;叽里咕噜,声音越来越小……到最后,狐狸睡着了。这段故事中,画有四张小图:第一张小图中,狐狸伸着胳膊,显得精力充沛,小兔子则显得很警惕,竖着耳朵;第二张小图中,狐狸垂下了手臂,小兔子则显得比较松弛……家长在指导孩子阅读时,可以引导孩子仔细观察画面的先后发展顺序及故事中人物神情动作的不同。帮助孩子理解小兔的机智和狐狸的筋疲力尽,从而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理解能力。

4运用提问,帮助孩子理解故事

有的故事情节比较复杂,孩子可能不能一下子理清故事脉络。这时,家长可以事先设计问题,帮助孩子理清思路。如孩子在阅读故事《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因为故事中的人物比較多,孩子可能一下子记忆不了,为此,家长可以逐步引导孩子:“小蝌蚪先遇到谁?”“又遇到谁?”“再遇到谁?”“最后遇到谁?”通过家长的提问,故事的脉络就变得很清晰,也便于孩子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5创设故事情境让孩子表演故事

孩子看了故事必须經过自己的内化,才能变成孩子自己的东西,而表演故事则提供了孩子内化的平台。家长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些头饰和简单的道具、服装,让孩子创造性地表演故事,在孩子表演的过程中,家长可以适时帮助,通过表演故事,孩子能更准确地理解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心理及性格特征,提高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

6讨论、评价故事

在孩子已經完全掌握了故事的基础之上,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评价故事。一方面可以了解孩子对故事中人物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孩子的概括能力。如,家长和孩子在阅读完《七色花》之后,可以和孩子讨论:你认为珍妮是个什么样的小姑娘?如果你有七色花,你会怎么办?

童话阅读现状 篇3

一、儿童阅读童话的心理图示的内涵

儿童阅读童话的心理图示研究是儿童在阅读童话时, 围绕着童话故事中所讲述的故事内容为主线, 以知识的储存为目标, 通过有序的组织和积极的引导, 能够有效地透过故事的表面抓住故事的本质, 实现童话故事的升华。以此, 来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形成知识体系网络图示构筑的现象, 有效地塑造儿童健康向上的人格特征, 进行思想启蒙。

二、构筑儿童阅读童话的心理图示脉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 童话心理图示, 让儿童了解童话故事的本身, 实现社会知识的积攒

童话, 以儿童作为主要的受众, 其语言通俗直白, 易理解, 极具生活哲理和处事原则。童话故事一般具有浓厚的幻想色彩, 跌宕起伏的情节设置中, 针对儿童阅读童话时的心理图示显示, 融入了夸张、象征、拟人的写作手法, 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 赋予动物等以人的生命, 满足儿童的好奇心, 走进儿童的心灵。安徒生童话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童话文学中的佼佼者, 歌颂世间美好事物, 但又独具讽刺意味, 对比鲜明, 效果显著, 教会儿童那颗懵懂的心灵分辨善恶, 辨别真伪, 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儿童在阅读安徒生童话时的心理图示有着不可忽视的思想启蒙意义。也正是因为安徒生童话的此种意义, 它才成为床头书籍的首选, 成为广大的家长朋友们教育孩子的蓝本。

2. 童话心理图示, 让儿童紧握童话故事的本质, 实现精神情感升华

童话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学表现形式, 儿童阅读童话所形成的童话心理图示能够让儿童锻炼抽象思维能力, 剖开浮华的表象, 紧紧握住童话的本质, 实现精神情感升华。瑞士心理学家维雷娜·卡斯特在其《童话的心理分析》中指出“较之神话、传说, 童话因其不涉地域政治和意识形态, 具备人类共有的经验框架而受到不同国界的人们的欢迎”。根据心理图示的理论依据, 儿童阅读童话的心理图示研究主要是关于儿童对于童话知识的综合性概括理解, 是对于童话故事的全方位的认知, 同时更是深刻地把握童话故事背后潜在的意义和价值。针对儿童阅读童话的心理图示研究讲究的不仅仅是童话故事的本身, 更是在某一个童话故事能够带给儿童的那种精神意义, 主要呈现出递增的关系, 是实现由浅易深, 由表象转化为本质, 由具体到抽象的延伸和发展的重要研究, 从而使得童话故事能够充分地发挥其自身的教育价值, 对儿童起到启蒙作用。《安徒生童话》中的经典之作《丑小鸭》, 在苛刻地以外貌看人的环境下, 丑小鸭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嘲笑和欺负, 成为了一只可怜的“鸭子”, 但丑小鸭没有因此而自卑, 没有自暴自弃, 在历经了困苦之后, 丑小鸭悄然间变成了美丽的天鹅。丑小鸭的经历告诉儿童, 生活中难免有困难, 难免有不如意, 但是只要坚定信念不放弃, 风雨之后, 迎接自己的将会是美丽的彩虹, 这教会孩子不懈地追求和奋斗。

结语:总之, 儿童正处于人格塑造的特殊时期, 童话是儿童文学中饱含人生哲理的体裁创新, 童话故事的阅读在儿童心理图示构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阐述儿童阅读童话的心理图示的内涵, 深刻地研究和探讨了构筑儿童阅读童话的心理图示脉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并提出了积极引导和正确推进儿童阅读童话时的心理图示形成的措施, 以期提高儿童的语言表现能力, 利用童话故事为儿童提供一个消极情绪宣泄的释放口, 提高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 有效地解决儿童的心理冲突, 能够在童话的旅程中, 感悟到成长的艰辛和需要付出的代价, 获得珍贵的成长经验, 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

摘要:童话是儿童文学体裁中的一种饱含着人生哲理的体裁创新, 是能够通往儿童内心世界的桥梁, 是人类千百年以来智慧的积淀。童话故事让儿童能够在充满着梦幻的世界中去不断地认识自己, 感知社会, 憧憬未来。童话故事的阅读儿童在心理图示构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无可替代。本文以安徒生童话为例, 通过详细地阐述儿童阅读童话的心理图示的内涵, 深刻地研究和探讨了构筑儿童阅读童话的心理图示脉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以期有效地解决儿童的心理冲突, 在童话的旅程中, 感悟到成长的艰辛和代价, 获得珍贵的成长经验, 促进健康成长。

童话阅读现状 篇4

目前, 在我国教育改的发展过程中, 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需求。语文教师如何结合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的表现, 重视以生为本视角下的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分析, 成为提高学生参与语文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促使语文阅读活动顺利开展下去的重要基础。以生为本视角下的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方式, 可以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使之更加快乐的参与阅活动。因此, 以生为本视角下的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分析, 成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之一。

一、以生为本视角下的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当前,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现代教育观点普遍认为, 在阅读教学中, 只有真正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才能活跃阅读教学课堂的氛围, 使学生轻松、快乐的参与到学习中。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 童话阅读的方式, 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童话阅读教学活动, 往往通过生动、形象的童话人物, 以及简单的故事情节, 引人深思的故事内容, 受到小学生的喜爱。以生为本视角下的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方式,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因材施教的进行教学, 并在童话教学中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 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制定不同的教学方式, 进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使学生更加快乐的进行学习。

二、以生为本视角下的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分析

(一) 亲近童话, 让学生走进童话的殿堂

不断的教学实践表明, 童话对于熏陶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学生的智力以及审美能力, 都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通过亲近童话, 让学生走进童话的殿堂的方式, 拉近童话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根据学生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童话, 让生动有趣的故事,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是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基础。亲近童话, 让学生走进童话的殿堂, 开拓学生的课外阅读空间, 不但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 感悟童话, 让学生建立对童话故事的基本认识

感悟童话, 让学生建立对童话故事的基本认识, 以生为本视角下的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分析中, 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感悟童话, 让学生建立对童话故事的基本认识, 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语文教师通过感悟童话的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建立对童话故事的基本认识, 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童话故事的内涵, 并积极的参与阅读活动, 进而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逐渐培养自身的语文阅读素养。因此,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感悟童话, 让学生建立对童话故事的基本认识, 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参与语文阅读教学活动。

(三) 领悟童话, 让童话伴随学生健康成长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 童话阅读的方式, 更加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的知识, 并逐渐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逐步领悟童话, 让童话伴随学生健康成长, 是开展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之一。在以生为本视角下的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中, 重视领悟童话, 让童话伴随学生健康成长的教学理念, 更加有利于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因此,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领悟童话, 让童话伴随学生健康成长, 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理念之一。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语文教师应结合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状况, 与时俱进的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创新, 树立学生主体意识, 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 促进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以生为本视角下的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分析, 也会极大的推动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 激发学生参与语文阅读活动的积极性。因此, 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 深入探究以生为本视角下的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策略, 对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质量非常重要。

摘要:目前, 伴随着我国新课程教育改革进程的发展,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 语文阅读教学应以提升学生文学素养为主要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 不断提高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以生为本视角下的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分析, 成为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之一。以生为本视角下的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 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加积极的学习语文阅读知识。本文将简要分析, 以生为本视角下的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方面的相关内容, 旨在进一步促进小学生更加全面的学习语文课程。

关键词:以生为本,视角,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分析

参考文献

[1]陶文慧.以生为本视角下的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分析[J].教育界, 2015 (20)

[2]林清梅.以生为本视角下的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研究[J].新课程·小学, 2015 (6) :237-237

[3]宋小莉.以生为本视角下的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研究[J].读写算 (教研版) , 2015 (16) :274-274

童话阅读现状 篇5

一、生本理念视角下的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重要意义

在现有的小学童话阅读教学过程中,只有真正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充分的调动,才能够有效的活跃阅读教学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们可以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积极地参加到语文阅读的教学内容中。在实际的小学阅读教学中,童话阅读的教学形式,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关键内容之一。童话阅读的教学活动,由于存在着生动,形象的童话人物设置,按照简单的故事情节,引人深思的故事内容,受到了小学生的喜欢。以生本理念进行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应该依照学生的发展为基准,因材施教为方针,将童话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形式进行逐步的规划,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学习,以这种形式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使学生可以更加有效的进行小学语文童话阅读的学习。

二、生本理念视角下的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分析

针对生本理念视角下的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的问题,可以分成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亲近童话,让学生们走进童话的世界

在不断地语文童话教学中不难发现,语文童话阅读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智力以及审美能力,对于这些方面的培养都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今后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童话的内容,让学生们亲近童话的阅读,走进童话的世界,在童话故事讲述的过程中,拉近童话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根据学生的现实年龄状况进行童话故事的选择,让童话阅读自身的优势进行充分的展现,激发学生对于童话阅读的兴趣程度,这种兴趣的培养就是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内容。亲近童话故事,让学生们走进童话的世界,逐步扩展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这种阅读能力不仅仅可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述情况,为学生今后的语文阅读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感悟童话,让学生们建立对童话故事的认识

在生本理念视角下建立童话故事的认识,这是现在小学语文教师最为重视的问题之一。感悟童话,让学生们建立对通话故事的认识,这是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到的一项问题。语文教师通过学生感悟童话的方式,逐步的引导学生进行童话故事内容的构建,这种思维的构建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童话故事的内容,并且,将自身的感悟进行童话故事情境的融合,积极参加到小学语文童话课程的教学中,进而较大可能的提升小学生自身的语言表述能力,逐步建立小学语文的自身阅读素养。所以,在小学童话阅读教学中,将感悟童话,让学生们建立对童话故事的认识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对于语文阅读学习的兴趣程度,促进学生参与语文阅读的教学活动,增进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模式。

(三)领悟童话,让童话故事伴随学生的成长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使用童话故事的形式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方式。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课程的设置中,应该按照童话内容逐步领悟童话,让童话故事内容渗透到学生的成长阶段,引导学生能够准确的规划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生本理念视角下的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应该重视对童话故事自身的内容领域,让童话故事伴随着学生的成长,使学生可以更加快乐,更加健康的进行性格的培养。所以,在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将领悟童话的内容进行渗透,是十分关键的教学内容设置。

三、结语

按照生本理念进行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设置,语文教师应该结合现在的语文教学实际状况进行针对性的改革,将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逐步的渗透,在语文教学的课程中树立学生的主体角色,让学生们可以积极地参与到语文童话阅读教学的活动中。以生本理念视角下对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进行分析,可以极大程度上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学习质量,有效的激发学生对于小学语文阅读的兴趣程度。所以,在现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将该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有十分关键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敏.生本教育理念主导下的小学生语文童话阅读教学探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45):295-295.

[2]于卉.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途径探究[J].科普童话·新课堂(上),2015(8):81-81.

[3]徐学珍.小策略激活大课堂——新课标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科普童话·新课堂(上),2014(4):50.

童话阅读现状 篇6

那么, 该如何读童话呢?教师, 又该如何进行童话教学呢?

我以为:理想的童话教学, 应当是让孩子充满感情地进入幻想的世界中, 遗忘自我, 沉浸在语言文字所构筑的童话世界里, 而后体会情节的跌宕起伏, 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 直至最后进行的阅读思考, 欣赏评析, 感悟领会。

一、流程:行云流水

《小狄克和巨人 》 是一篇童话故事, 讲述了活泼可爱的小狄克在森林中玩耍时, 被巨人抓走关进牢房, 历经恐惧, 虽拼死抵抗, 但最后仍在巨人的逼迫中, 悲愤死去。 看似简单的童话, 却因为最后一句话折射出现实意义, 因为在故事的最后, 作者指出, 小狄克是一只可爱的小鸟, 巨人却是一个淘气的男孩。 故事篇幅简短, 但情节跌宕起伏, 故事结局尤其耐人寻味, 适合品读感悟。

我选择了四年级进行执教。执教该文时, 本着融情于境、深入浅出的原则, 我设计了一堂朴素而充满灵动的阅读教学课, 步骤如下:

1.引发好奇, 猜测剧情

首先从题目开始, 激发学生猜测人物身份, 猜测剧情发展。接下来, 有目的分片段出示故事内容, 在此过程中不断引发学生对剧情的猜测, 学生们如饥似渴的目光显示出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品悟文字, 感受情感

一边初读文章猜测剧情, 一边同步感受剧情发展中的人物命运变化, 引领学生走进主角小狄克的内心, 和人物感同身受, 同命运共呼吸, 引发读者与主人公之间的共鸣。

3.深入思考, 感受生活

对故事本身深入阅读和思考后, 还需要浅出故事本身, 联系生活实际。 所以最后的环节, 让学生们联系生活感受到:这个淘气的男孩可能就是你、我、他, 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童话, 在童话中展望生活。

二、思路:深入浅出

1.心怀畅想, 走进童话

在课堂的导入环节, 我首先出示了课题中的“小狄克”一词, 让学生们从名字中进行合理推测。 比如, 有的学生说这像个小男孩的名字;有的学生说, 这有点像外国人的名字……最后, 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推测, 主角是个可爱的外国小男孩。 随后, 出示了“巨人”一词, 让学生们谈谈对巨人的认识, 学生们对巨人力量的强大心生畏惧。最后, 出示完整的课题, 让学生们大胆猜测, 当小狄克和巨人在一起时, 究竟会是个怎样的故事。 在学生们的畅所欲言中, 课堂气氛热烈起来, 学生们也慢慢走进童话中, 怀着满心的畅想, 期待故事的发展。

童话的魅力就在于其本身充满了奇特、瑰丽的想象, 将读者带入一个奇妙的空间。如何让孩子兴致盎然地走进这个童话故事, 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是我思考的第一步。 好奇心和求知欲永远是最好的老师, 也为他们架设起了一座通往文本的桥梁, 为后文的学习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2.融情于境, 深入童话

作为语文教学, 就要能品出语文味儿来, 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和其身后所深藏的蕴意。 但是, 童话本身又是极其充满趣味的, 生搬硬套的语言赏析显然会破坏童话本身的魅力。所以, 我采用了渐入文本的方法设计。

【设计一 】 根据阅读内容进行情景想象。

阅读故事开头的部分, 让学生们想象小狄克快乐生活的场景。读到小狄克被巨人抓走的段落, 让学生感受巨人的凶残。学生们的心情也在跟随着剧情起伏。学生们说出了内心的恐惧、痛苦、愤恨……而这些, 分明是主人公拥有的情绪, 他们在感同身受!正是因为融情于境的阅读、 品读, 所以, 读者和主人公之间, 读者和文本之间, 产生了如此和谐的共鸣, 于是, 学生们可以很顺畅地理解到字里行间的文本意义, 可以由此而进行后续文本的设想。

【设计二 】 根据阅读内容展开阅读期待。

对于故事情节, 我没有在开篇全部展现, 而是分段出示, 让学生不断猜测接下来会发生的情节, 让学生先感受到小狄克的遭遇, 融情于境, 品读文字;而后继续猜测,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故事。 学生们学习热情高涨, 不断产生阅读期待。这种期待不但激发了学生们的阅读热情, 更拉近了读者与主人公的距离。 就这样, 阅读感受与阅读期待交相辉映, 产生了美妙的阅读过程。 学生们融情于境读童话, 感同身受产共鸣。

所以, 当小狄克惨死之后, 学生们震惊了, 原来并非所有的童话都是美好的, 所有的结局都圆满! 学生们的心情在这一刻尤为悲愤, 他们纷纷说出了自己心中最真切的想法, 这些独特的阅读感受尤为珍贵, 也为我后一步的教学设计作了铺垫。

这样的教学设计, 有我自己的深入思考和明确目的:

(1 ) 引领学生与主人公感同身受。 学生们在逐段的阅读中, 不断走进人物的内心, 尤其分片段式的阅读, 更加强化读者对主人公命运的关注。 学生们与小狄克共忧、 共惧、共伤、共愤, 随着语言文字的深入, 与小狄克愈发贴近, 直至产生共鸣, 沉醉剧情之中。

(2 ) 引领学生对剧情展开丰富想象。童话的魅力在于让灵魂自由驰骋, 让心绪轻舞飞扬, 所以从题目开始, 到有意识的分片段阅读, 每一部分的出现都引起学生强烈的追逐感, 教师的提问扩展了他们更多的想象空间:善良的孩子希望狄克和巨人握手言和;勇敢的孩子希望狄克获得神力打败巨人;聪慧的孩子希望狄克能想出办法机智逃脱;柔弱的孩子希望有英雄出现救出狄克……孩子们将自己内心深处最真最切最美的心愿通过想象通通释放出来, 好似一场热情的火焰尽情燃烧! 可以说, 每一个片段都可以写成一篇微童话作文, 都可以成为童心展望的启动点。

(3) 引领学生对语言文字产生真切的体悟。 童话的独特在于即使拥有天马行空、上天入地的想象甚至撼人心扉的生死体验, 拥有其他题材中不易出现的离奇情节和独特感受, 但是在学生们读来, 仍然真实, 因为学生们相信童话, 相信童话中真善美的象征, 是希望的归宿。 所以, 学生们在看似不真实的 “小狄克和巨人”这样一个典型的虚幻人物形象中, 仍然激发出了内心最真切的情感体验, 快乐、悲伤、恐惧、愤怒、震惊, 都是那样的真真实实, 明明白白。 而这份“真”, 确是我们最珍惜的!

3.亲历成长, 浅出童话

童话故事或质朴可爱, 或优美感人, 或幽默讽刺, 也或者像这篇令人黯然神伤, 但是童话绝不仅仅是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不仅仅在渲染想象和夸张, 还应当是烙印上了鲜明的是非对错的观念, 在折射着人生, 反光着现实。我们读童话, 不仅是读故事, 还是读人生品生活。 所以, 童话的阅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故事层面, 还需要在阅读期待和阅读感受之后的———阅读思考。

当学生们知道, 可怜的狄克是一只活泼、美丽的小鸟, 而巨人是一个淘气的孩子的时候, 班级里静默了, 一些别样的情绪在他们的心间蔓延, 而我, 需要抓住这些细微的变化。

【设计一 】二读文本:让我们转换视角, 站在巨人的角度, 重新审视巨人想伤害小狄克吗?

学生们重新转换视角, 进行二次阅读。 这一遍的阅读是理性的, 有目的性的。 很快他们找出许多字词句, 说明巨人并不想伤害小狄克。我欣慰于学生们的回答, 我更明白, 正是因为他们融情于境的阅读, 从不同视角进行了体悟, 有了深切的阅读感受, 进行了深入的阅读思考, 才有了如此深刻的收获。

【设计二 】三读文本:那么, 悲剧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第三遍的阅读, 更理性, 更具思考性。有的孩子说, 巨人自私, 只想到自己的快乐, 漠视小鸟的快乐;有孩子说, 巨人是强者, 小鸟是弱者, 弱者无法反抗强者;接着有孩子说, 自然界总是有相对的强者和弱者, 人类社会也一样, 虽然弱者无法反抗强者, 但强者却可以选择不伤害弱者;更有孩子深情地说, 生命应该是平等的, 应该相互尊重, 哪怕是一只鸟一只虫一朵花。

这一部分的教学环节设计, 可谓环环相扣, 层层深入。 这样设计的原因基于我的两点思考:

(1) 童话中的 “ 他”, 也许就是“我”。 我们或者都曾经做过这样的“巨人”, 都曾经伤害过那些 “小狄克”们, 我必须引导学生们领悟这一点。

因为, 我们都曾经或多或少地做过这样的“巨人”, 伤害过那些弱小的“小狄克”们。 在教学的最后, 我追问学生们: 在喜爱的小花小草面前, 会如何作为; 在不喜欢的流浪猫狗面前, 会如何作为;在比你弱小的一切生命体面前, 你还有哪些思考?

(2) “我”可以让童话和生活更美好。 语文的内涵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学习语文不仅应重视工具性, 还应重视人文性, 所以语文教学, 还需关注和挖掘文本中所蕴含的美好人性, 要唤醒和培植学生心中的美好人性。所以, 教师不仅要将学生领入童话的美好世界里, 还有责任将学生带出文本, 走进现实的生活。

最后的设计是:如果时光可以倒流, 就像电影可以回放, 重新改写故事的结局。用学生们的纯真善良和理性思考, 给予这个不美满的童话一次圆满的机缘。

三、思考:如影随形

《小狄克与巨人 》 是一篇充满生命蕴意的童话, 以独特的视角折射了对不同个体的生命尊重和关爱。作者通过生活来创作童话, 而读者通过童话再来品味生活。 童话更像一座桥, 让我们从浅薄走向深刻, 从冷漠走向友爱, 从颓望走向美好。

那么, 作为教者, 我们该如何看待童话这一文学体裁呢?该如何运用好这童话之于孩子们呢?笔者以此课教学为例, 颇有些感触。

首先, 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并由此扩展到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语言文字, 永远散发着经久不息的魅力。 学生们阅读童话, 便是在文字中品味琢磨, 在语言里畅游翱翔。

其次, 应该推荐更多有教育意义的童话。 无论结局是否美好, 情节是否曲折, 因为我们知道, 我们引领学生品悟童话, 不仅品悟的是语言文字, 也不仅仅局限于故事本身的情感哲理, 更是通过童话, 感受善与恶、美与丑、聪明与愚蠢, 从而联系生活, 将从童话中收获的满满智慧重新映射在生活中, 更加美好地生活!

第三, 巧妙阅读经典童话, 适时进行二次创作。比如窦桂梅老师执教的《丑小鸭》一文, 就把安徒生的文字转换成一首优美的小诗。 在《小狄克与巨人》一文中, 也有对小狄克无忧无虑生活的畅想, 对最后结局的改编创造等。

与其说, 童话属于童年, 不如说优秀的童话, 如影随形, 陪伴我们成长, 影响我们的一生。 我们每一个教授孩子童话的人, 就是在播撒爱和希望, 就是在引领孩子享受童年、感悟生活。

童话阅读现状 篇7

一、主人公的“弱者”形象

《变形记》的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一名旅行推销员, 可以说是庞大的社会机器中一颗毫不起眼的螺丝钉。他兢兢业业地工作, 却阻止不了上司的猜疑和同事的流言蜚语。为了给父母还债、为了养家糊口, 为了供妹妹上音乐学院, 他甚至没有选择工作的自由, 只能顺从着社会机器的节奏任劳任怨, 是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弱者”。

就像格里高尔没有选择工作选择生活的自由一样, 皮皮鲁和其他的孩子也没有顺从自身良好天性发展的自由, 只能被动地接受成人社会的压抑扭曲, 最后沦为丧失了“人性”而只有怯懦奴性的“兔子”。皮皮鲁曾是“热闹派”童话作家郑渊洁笔下追求个性自由、个性解放的儿童形象的典型代表。然而这样一个始终遵从自然天性的儿童, 在成人的眼光中却是叛逆不听话的“坏学生”“坏孩子”;他企图保持主体性和自我本质, 展开了一场同老师家长和同学之间的变与不变兔子的搏斗, 却被他人视为“缺乏自尊心”。在《驯兔记》中, 皮皮鲁的儿童身份使他理所当然地成为“弱者”, 教师、家长的联合攻势, 学校同学的疏远和讥笑, 让他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自卑心理, 甚至使他“在心里已经把自己定性为坏孩子了”。“异化是这样地扩展到全部生活, 任何个人都无法摆脱这种异化。当他力图摆脱这种异化的时候, 他就自我孤立起来。”[1]皮皮鲁不愿被异化吞噬, 小小年纪就深切地体验到了这种孤立感和无助感。

二、“变形”是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格里高尔在变形之前承担着养家还债的重担, 就算他如此辛苦大家对他的付出也都习惯了。于是他内心不免陷入厌倦和疲惫, 产生了抗拒和逃离生活现状的欲望。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了甲虫, 不正是这个欲望的强烈外化吗?我们也就不难解释为何在身上发生如此可怕的异变, 他却并未显得那么惊慌失措了。因为“虫形”其实是他内心世界变形的折射, 是遵从本性与异化力量之间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皮皮鲁实际并未变成兔子, 只是穿上了兔子模拟衣。当然为了不让老师和爸爸妈妈识破, 他变得沉默寡言不敢张嘴说话。因为无论是在童话世界还是在现实生活中, “听话、顺从是老师和家长对孩子最高的也是唯一的要求”。皮皮鲁拒绝变成真正的兔子, 但善良纯洁的天性却使他被自我谴责和忧虑折磨着, 精神方面虽没被完全异化却无法做出有力的抗争, 无法以正常方式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更无法选择自己喜欢的发展方式, 只得以“变形”在某种程度上来求得与异化力量的妥协。兔子模拟衣就是妥协产物, 也是畸形教育制度加在孩子身上的沉重枷锁的具象化。

三、结局处理上的殊途同归

面对变形, 面对亲人厌弃, 格里高尔最终在绝望而又平静的心境中死去。他以死结束了作为人和作为虫的一切痛苦和磨难, 也阻止了他精神世界的进一步异化, 但却无法阻止他人滑向异化的深渊。在《驯兔记》结尾, 皮皮鲁虽然没有以死化解他同异化的矛盾, 却要一直穿着兔子模拟衣, 也许一穿就是一辈子, 永远无法摆脱异化的压抑。

格里高尔和皮皮鲁都是社会中的弱者, 当面对比自身不知强大多少倍的异化力量时, 他们连拯救自己的能力都没有, 更不用说改变整个社会了。也许正因如此, 郑渊洁并没有给皮皮鲁安排一个最终战胜异化的完满结局, 因为那是凭他个人的力量不能也不可能达成的。

四、荒诞与现实两者的对立统一

说到对异化主题的反应和揭示, 两个文本之间存在许多共通点, 集中体现在对荒诞与现实这两者关系的处理上。《变形记》中, 人变甲虫是人类在异化的环境中遭到扭曲的象征, 亦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及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独、绝望情感的折射。这种真实存在的孤独绝望感经作者加工处理, 用叙而不议、含而不露、客观冷静的叙事策略, 将人变虫的荒诞情节表现出来, 于是荒诞、变形的艺术构思同写实的叙述方法、真实的细节描写的结合, 使作品荒诞得令人震惊和信服。

奇异与荒诞是童话重要的审美品质, 在《驯兔记》中表现出大胆的夸张和想象似乎不足为奇。然而它又不同于一般童话, 因为皮皮鲁“他生活于其中的虚幻的童话世界实际上是中国社会现实的象征和表现。他可以说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中国孩子, 代表孩子们生活的全部现实。”[2]这部作品荒诞感主要不是来自其想象和夸张的成分, 而是来自作者对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某种真实进行的陌生化加工和提炼。由于人自身的异化,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 以及人与他所处的生存境遇之间关系的异化所产生的悖论, 就是这篇童话带给我们的荒诞感和乖谬感。作品从教育的现状出发, 立足于人的本质和生存本性, 对人的异化, 特别是对教育的异化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渗透着对当下教育制度所面临的异化困境的理性透视, 有着浓郁的忧患意识和现实主义格调。

五、结语

对异化教育的反思和对回归儿童纯真本性的呼唤使得《驯兔记》这个文本超越了一般的童话故事, 闪耀着人性和哲理的辉光。就其处理异化主题以及把握问题揭露问题的深刻独到, 是足堪与卡夫卡《变形记》相媲美的。

参考文献

[1]、[法]列斐伏尔:《辩证唯物主义》, 载《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196页,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3

上一篇:兽医临床诊疗下一篇:财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