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相关

2024-05-06

导管相关(精选十篇)

导管相关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中心静脉导管感染患者65例, 男42例, 女23例, 年龄17~84 (51.6±4.2) 岁;其中行锁骨下静脉穿刺45例, 颈内静脉穿刺16例, 股静脉穿刺4例;留置导管时间1d~1w 7例, 1~2w 24例, 2~3w 26例, >3w8例;留置单腔导管32例、双腔导管33例。

1.2 诊断标准

依据卫生部感染诊断标准[3], 65例患者均具有以下症状: (1) 中心静脉导管穿刺部位脓液排出, 局部有弥漫性红斑;通过血管介入, 在无其他诱发因素下患者出现局部压痛、发热。

1.3 静脉穿刺方法

穿刺所用穿刺包均为单、双腔中心静脉导管 (威高公司提供) ;穿刺方法:于患者穿刺处使用2%葡萄糖酸氯皮肤消毒液进行消毒, 依据患者实际病情, 采取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或股静脉穿刺;利用缝线缝合固定, 穿刺部位使用无菌透明敷贴覆盖;定时检查穿刺部位, 采用络合碘对穿刺部位和周围皮肤进行消毒, 及时更换无菌透明敷贴[4]。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16.0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整理, 计数资料用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穿刺部位感染率比较

锁骨下静脉穿刺导管感染率远低于颈内静脉穿刺和股静脉穿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导管置管时间感染率比较

置管时间短者感染率低于置管时间长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导管置管类别感染率比较

单腔置管者感染率低于双腔置管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在众多医疗机构中, 血管内置管是临床中不可或缺的处理手段, 是进行血流动力学检测、安全输液以及静脉营养支持的重要途径, 但是近年来临床中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穿刺治疗, 并发症较多, 如机械损伤、感染、血栓形成等[5,6], 增加患者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 增加患者死亡率;为提高患者治愈率和临床疗效, 研究引发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相关因素, 降低患者感染率, 增强穿刺部位护理成为当前医院护理工作的关键[7,8]。通过我院本次试验, 研究结果证明中心静脉导管感染与穿刺部位、导管留置时间、留置类别和其他因素有关: (1) 穿刺部位:调查研究发现, 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感染率低 (6.7%) , 颈内静脉穿刺和股静脉穿刺感染率较高 (分别为18.8%、50.0%) , 所以在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穿刺时, 需尽量选择锁骨下静脉, 降低导管相关感染率; (2) 导管留置时间:调查研究发现, 导管留置时间长短影响感染率高低, 导管留置时间越长, 感染发生率越高, 所以在进行导管留置时, 置管时间最好保持在1周左右不能过长; (3) 导管置管类别:研究数据显示, 单腔置管感染率 (6.3%) 远低于双腔置管感染率 (15.2%) , 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双腔导管内部通路比较多, 多个接头相接触, 增加感染几率;所以在进行导管留置时需尽量避免双腔置管, 降低导管相关感染率[9]; (4) 其他因素:专业护理人员的护理技巧、护理能力以及护理操作水平均与导管感染具有直接关系, 医疗机构中需定期进行护理人员培训, 提高护理人员护理水平和整体素质, 提高护理质量, 降低患者导管穿刺部位感染率和全身感染率[10]。本次试验我院选取65例中心静脉导管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证明, 锁骨下静脉穿刺导管感染率低于颈内静脉穿刺和股静脉穿刺 (P<0.05) , 短时间置管感染率低于长时间置管 (P<0.05) , 单腔静脉置管感染率低于双腔导管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总而言之, 医疗机构中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和留置时, 要严格要求护理人员护理水平, 加强导管穿刺部位皮肤护理, 尽量选用锁骨下静脉穿刺, 采用单腔置管, 缩短置管时间, 提高导管穿刺安全性, 降低导管感染率, 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美娟, 屈艳红.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外在因素分析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 17 (25) :76-78.

[2]陆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9, 15 (13) :57-58.

[3]凌凤英, 卓新.50例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分析与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导报.2011, 8 (9) :109-110.

[4]马俊, 胡纨青, 方丽.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因素分析及护理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 27 (1A) :33-35.

[5]陆娓娜.肿瘤科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危险因素的预防和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 2012, 50 (3) :119-120.

[6]张英.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因素分析及护理预防措施[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 (19) :96-97.

[7]赖秀红.循证护理在预防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 (8) :1718-1720.

[8]吴小静, 白秀奎, 韦士兰.护理干预在预防中心静脉导管感染中的应用[J].河北中医, 2013, 35 (4) :602-603.

[9]许海萍, 黄丽云, 叶小霞, 等.规范化护理对预防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护理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 35 (7) :1087-1088.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篇2

一、置管时

1、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戴外科手套,置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

2、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

3、宜采用2%氯已定乙醇制剂消毒穿刺点皮肤。

4、宜选用内层含有抗菌成分的导管。

5、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二、插管后

1、应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但多汗、渗血明显患者宜选无菌纱布。

2、应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2天,专用贴膜可至7天,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

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应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检查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手卫生。

4、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

5、患者洗澡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输液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入血及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

7、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

8、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9、应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三、培训与管理

1、置管人员和导管维护人员应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并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2、定期公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插管前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证,应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使用。

3、根据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成年男性宜选16F,女性宜选14F。

4、对留置导尿患者,应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

二、插管时

1、使用0.05%—0.1%的聚维酮碘(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黏膜,每一个棉球不能重复使用,程序如下。

(1)男性: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注意擦净包皮及冠状沟。

(2)女性:先清洗外阴,其原则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然后清洗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肛门。

2、插管过程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要轻柔,避免尿道黏膜损伤。

三、插管后

1、悬垂集尿袋,不应高于膀胱水平,并及时清空袋中尿液。

2、保持尿液引流系统通畅和完整,不应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

3、如要留取尿标本,可从集尿袋采集,但此标本不应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

4、不应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尿路感染。

5、疑似导尿管阻塞应更换导管,不得冲洗。

6、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以后应消毒。

7、患者洗澡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把导管浸入水中。

8、导尿管不慎脱落或导尿管密闭系统被破坏时,应更换导尿管。

9、疑似出现尿路感染而需要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先更换导尿管。

10、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定期更换导尿管预防导尿管相关感染,不提倡频繁更换导尿管。建议更换频率可为导尿管2周1次,普通集尿袋2次/周,精密集尿袋1次/周。

11、应每天评价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尿管。

四、其他预防措施

1、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2、定期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医院内肺炎预防与控制措施

医院内肺炎(HAP)是我国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是其中的重要类型,预后较差。

1、对存在HAP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使用含0.2%的氯已定(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6h一次。

2、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约30度。

3、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是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4、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

5、提倡积极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在80-110mg/dl。

6、不应常规采用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SDD)来预防HAP(VAP)。

7、对于使用呼吸机的患者,还应考虑以下几点。

(1)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

(2)如要插管,尽量使用经口的气管插管;(3)有建议保持气管插管气囊压力在20cmH2O以上;

(4)吸痰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应做手卫生;(5)呼吸机螺纹管和湿化器应每周更换1-2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倾倒,不可使用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湿化器添加水应使用无菌用水,每天更换;

(6)每日停用镇静剂,评估是否撤机和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血液透析导管的相关感染及护理 篇3

1危险因素

留置导管对人体来讲是一种异物,如果导管与组织相容性差,其对血管壁的刺激也易引起异物反应而发热。所以应选择柔软的高弹性硅胶导管,不受酸碱药物影响,组织相容性好、对血管壁无刺激的导管。

1.1导管留置时间随着置管时间的延长,导管感染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高。

1.2导管留置部位留置部位是影响导管相关感染率的主要因素之一。临床常用的中心静脉置管多为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及股静脉。颈内静脉置管不易固定,导管头端容易随头颈部的移动而活动,并对穿刺部位皮肤造成持续刺激。股静脉邻近会阴部,皮肤寄生菌群多,易受排泄物的污染。

1.3局部危险因素如与皮肤完整性及个人卫生差、使用不透气敷料、伤口出汗、鼻腔及皮肤葡萄球菌定植、导管使用出口护理和管理不当等均有关。

1.4全身危险因素如与免疫抑制状态、糖尿病、恶性肿瘤、低蛋白血症和高铁蛋白血症等均有关。

2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感染的诊断

2.1导管出口和(或)隧道感染表现为局部红肿、压痛、渗出和结痂,临床诊断明确。

2.2导管内感染可无临床症状或出现菌血症或败血症。败血症的典型表现为:透析过程中出现寒战、发热,血白细胞明显升高、血培养阳性。有些患者透析期间体温正常,只在透析过程中发热,体温可高达40℃,也有些患者在透析间期持续发热,严重者可能导致败血症、低血压、休克甚至死亡。

2.3血标本培养必须在使用抗生素前立即做导管血及外周血培养。诊断标准:导管血和外周血培养同一种细菌,导管血培养的菌落数>100cfu/mL,导管血培养的菌落数是外周血培养的5倍以上。

2.4导管节段培养每导管节段定量培养菌落记数>100cfu或半定量培养菌落记数≥15cfu即可诊断。

3护理

3.1心理护理尊重、关心、同情和爱护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倾听患者的诉说,及时了解患者的苦恼,给予心理疏导和安慰。提高生活质量,消除不良心理,保持乐观情绪。

3.2严格无菌操作留置导管是一种有创的侵入性操作,因此在置管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操作,置管后24小时内应换药1次。为防导管滑脱,置管后告知患者不可用手拉导管。对神志欠清者,可以给予手袋套在手上,或予以约束带约束双手。若导管脱出,脱出部分勿再送入血管内,以防止局部皮肤表面细菌侵入血管,造成出口感染或隧道感染。

3.3加强血液净化中心治理血液净化室每日2次多功能杀菌机空气消毒2小时,治疗室每日进行紫外线空气消毒2小时,地面及物体表面每日含氯消毒剂消毒3次,对进入血液净化室的人员严格控制,每月对操作人员的手、血液净化室空气、透析用水等进行病原学检测。

3.4导管使用后护理血液透析结束下机后,用5%碘伏棉球消毒动、静脉管口各2次,先用生理盐水分别将动、静脉管腔内的残留血液冲洗干净,然后注入肝素盐水或肝素抗生素封管,盖上无菌肝素帽,用无菌纱布包裹,胶布固定。

3.5预防并加强对局部感染的护理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菌血症(CRB)感染中金葡菌最常见,由于鼻腔是葡萄球菌定植,所以告知患者戴口罩。住院患者每天病室用紫外线消毒1~2次,院外患者卧室每天开窗通风2次,每次15~20分钟。季节交换注意保暖,尽量减少去人员密集的地方,避免感冒。由于皮肤也是葡萄球菌定植,因此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穿刺处清洁干燥,是预防局部感染的有效方法。同时医护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也是降低局部感染的有效方法。

导管相关感染的护理预防策略 篇4

导管相关感染是医院感染 (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 HAI) 最常见的类型, 并且将显著影响各类疾病的预后、死亡率、病人住院天数以及医疗费用等[3]。虽然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非常高, 导管相关感染实际上却是最可能预防的医院感染[4]。因此, 医护人员有必要采取措施降低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为此,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美国卫生保健流行病学协会 (the Society of Healthcare Epidemiologists of America) 、美国传染病学会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IDSA) 等其他一些相关协会发布了基于循证医学的导管相关感染的控制策略[5]。根据临床实验、系统回顾和Meta分析的证据充足程度将所有的策略分级, 分别从强烈推荐到不推荐, 内容包括感染的预防、导管相关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抗生素的选择、预防耐药菌的传播。但这些策略主要集中从医生的角度来解读指南, 鲜有内容针对护理方面, 且在临床实际操作过程中有很多漏洞让我们无法充分遵守指南[6]。现结合最近发布的指南和临床护理, 不仅提供最新的指南, 并且将从护士的角度来讨论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策略。将着力为临床护士提供一个结构清晰的, 更加实用的操作规范。当然, 也适用于其他与导管护理相关的职业人员。本文综合了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相关内容, 提出了预防策略并增加了指南的依从性。

1 病理生理学和诊断学

据统计, 60%的入院病人将会使用静脉留置导管进行治疗。外周静脉留置导管是指一种短期的、临时的通常是插入前臂或手的浅静脉的导管, 用于开放静脉通路。外周静脉导管的置入将会为病原体开放一条血流感染的路径, 感染路径包括:穿刺点处的皮肤定植病原体通过导管外周造成感染;与注射口接触物通过注射口进入管道引起血流感染;医护人员直接接触感染;病区空气中的病原体进入管道引起血流感染。以上感染途径中比较受重视的是医护人员在操作中的直接接触感染。但皮肤定植菌的感染和通过注射口的感染往往被人们忽视, 而这正是导管相关感染的主要原因。因此, 针对这几个途径的预防措施更应当引起重视。当然, 已经证明防治导管相关感染的关键手段是早期拔除导管, 恰当的抗菌治疗和早期诊断[4]。但由于临床检验结果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较低, 往往导致很难在临床建立导管相关感染的诊断。不仅如此, 其感染的伴随症状, 如发热、寒战、低血压、穿刺部位化脓等, 并不特异, 所以对于导管相关感染的护理预防显得尤为重要。怀疑病人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时应做血管内导管培养和外周血培养, 外周血培养应该重新选择穿刺点, 而不应当由已有的导管内引出, 并且应在开始抗生素治疗前留取。

诊断导管相关感染应符合自外周静脉血和导管尖端培养出相同病原体, 或双份血标本 (分别留自导管中心部和外周静脉) 分离出相同病原体, 并符合导管相关感染的血培养定量标准或血培养报告阳性时间差异 (DTP) [7]。

2 导管相关感染的护理预防策略

2.1 穿刺位点的选择, 皮肤消毒, 全隔离预防

穿刺位点的选择一定要结合临床实际与穿刺部位感染的概率[8]。根据穿刺位点排序, 导管感染的风险为锁骨下静脉、颈静脉、股静脉依次增高, 中心静脉置管比外周静脉置管更容易导致严重的血流感染[9]。很多研究已经调查过不同消毒剂消毒穿刺点在预防导管相关感染的有效性的差别。已经证明在消毒穿刺部位皮肤时, 氯已定比聚维酮碘更有效。尽管目前临床上可用碘酊和70%乙醇消毒, 但2%氯已定仍是穿刺前皮肤消毒的最佳推荐。另外, 值得注意的是消毒剂与皮肤的接触时间应该是待其自然风干, 这样才能获得充分的消毒。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需要全消毒隔离预防, 术者应戴口罩、帽子和无菌手套, 穿隔离衣, 消毒铺单, 以减少医源性的导管相关感染[10]。在某些导管植入术中护士虽不是主要术者, 但应当对术者操作过程进行严密监视, 如果发现有违反指南或无菌原则的操作时应当立即制止术者继续操作, 这也将潜在地减少病人感染的风险[11]。进行其他穿刺置管时, 如动脉穿刺、外周静脉置管等, 全隔离预防的措施不一定必要, 但如果病人免疫力低下或抑制, 如需肾脏替代治疗 (RRT) 的病人, 他们发生导管相关感染的风险高于普通病人, 且感染预后比普通病人差, 所以, 处理这类病人时全消毒隔离预防措施是必要的。

2.2 穿刺部位与输液环路的护理

有研究证明, 用无菌纱布或透明贴膜覆盖穿刺点对预防导管相关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若穿刺点有较多渗血、渗液或穿刺部位容易出汗, 建议使用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无菌纱布应当2d一换, 透明贴膜应当7d一换。若贴膜出现了明显的污染、潮湿或松弛应当立即更换[12]。局部使用抗生素软膏能降低导管相关感染的风险, 但因易导致细菌多耐药和增加真菌感染的潜在风险, 局部抗生素的使用受到限制。一些免疫力低下或抑制的病人可以考虑局部预防性地使用杀菌软膏或抗生素软膏[13]。对于接受输液治疗或输注血制品的病人, 指南推荐24h更换1次输液环路, 肝素帽应每周更换, 否则将有极大的导管定植感染的风险。如连接有动态血压监测、连续冲洗装置等应至少96h更换。对于危重病人, 所有输液设备和导管都应当6h~12h更换[14]。所有与导管相关的操作, 如更换固定装置、注射液体、采集血样等, 都应当注意消毒。

2.3 护理人员的教育和训练

重复操作和不正确的操作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所以护士需要接受教育和反复练习操作, 熟记正确的操作程序, 注意恰当的感染控制措施, 所有的与导管操作相关的医护人员都应当遵守导管护理的指南。当然, 保证一定的护士人员数量是护理质量的重要保证, 有研究表明, 护士/病人比率从1/1下降到1/2将会独立地增加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15]。最后, 护士必须每天对有留置血管内导管的病人进行评估, 以决定是否能拔除导管。

2.4 监控与手卫生

对导管相关感染进行积极的监控能有效降低其发生率。穿刺的部位必须每天进行检查, 了解局部皮肤的温度、是否有压痛、是否有红肿、是否化脓等。护士还应当鼓励病人主动汇报是否有任何不适和穿刺部位的变化。保持手卫生是防治和控制感染的基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的推荐, 在进行任何直接接触穿刺点操作的前后都应当用六步洗手法洗手或用乙醇消毒凝胶消毒双手。值得注意的是, 戴手套并不能取代手卫生的程序。

3 将理论转换为实际

由于近年来医院感染发生率的上升,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了一系列基于循证医学的指南以预防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但由于理论和实践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将循证护理的理论应用于临床护理还需要更多的努力。为了能确保这些策略在临床护理的实际操作中得到充分落实, 我们应当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操作和规定。理论联系实际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不断地对护理人员进行教育和练习, 直到理论要求成为他们的工作习惯。

4 小结

医院感染的高发已经成为社会的一个负担, 而且, 随之而来的是耐药菌感染的高发和传播, 我们不得不考虑未来将如何处理这一问题。研发新的抗生素已经不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我们可以相信, 临床护士通过采取上文中提到的感染预防和控制策略能间接并且有效的降低感染的发生率[16]。医院感染是可以预防的, 尤其是导管相关感染, 能并且应该采取措施预防。

摘要:介绍最新的预防导管相关感染的指南, 并重点讨论导管相关感染的护理策略。

导管相关 篇5

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诊断标准 临床诊断标准(符合下列情况之一)

1、静脉穿刺部位有脓液或渗出物排出或有弥漫性红斑。

2、沿导管的皮下走行部位出现疼痛性红斑(除外理化因素所致)。

3、经血管介入性操作,发烧≥38℃,寒战或低血压,无其他原因可解释。

CRBSI的诊断标准

1.实验室(保留导管)

一般情况取两份血,一套来自外周静脉,另一套来自导管内,两份血源的采血时间应接近且同时送检。

2.实验室(不保留导管)

从独立的外周静脉采两套血,同时在无菌状态下取出导管,剪下导管尖端5cm或近心端,一并送细菌室培养。

三、CRBSI的监测 1.观察插管处局部情况及患者的病情 2.及时正确采样与送检

3.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及相关表格 4.积极救治病人

5.分析感染的病原菌,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6.总结经验

四、CRBSI预防措施

(一)管理要求。

1.医疗机构应当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职责。2.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关于血管内导管的正确置管、维护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3.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当建立静脉置管专业护士队伍,提高对静脉置管患者的专业护理质量。

4.医务人员应当评估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措施。

5.医疗机构应当逐步开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率。

(二)CRBSI预防与控制原则

避免不必要的导管插入,除非有医学指征 导管插入和护理要保持高水平无菌状态 尽可能限制导管留置时间

----WHO

(三)感染预防要点。1.穿刺操作时采用最大无菌屏障 1)帽子--需盖住所有头发 2)口罩--需紧密盖住口鼻 3)无菌隔离衣

4)病人必须被一件大的无菌罩从头到脚覆盖并只留一个小小的开口给导管放置 5)当无法确认严格遵从无菌技术时,例如导管是在紧急情况下置入,必须尽快更换导管而且不可超过48小时。2.严格皮肤消毒

1)插管或更换覆料前使用2%的洗必泰进行皮肤消毒较10%的络合碘或70%的酒精相比血液感染率更低。

2)在置管和更换覆料前不要在皮肤上使用有机溶剂(如丙酮、乙醚)。

3.手卫生和无菌术

1)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2)操作者在穿刺前应行手消毒,并坚持正确的无菌技术。使用了消毒措施后不要再进行置管部位的触诊。

3)插管、维护以及拔除导管过程中应尽量采用不接触技术,戴干净或无菌手套对职业安全和血源性病原体的管理是必须的。4.坚持无菌操作

1)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2)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导管末端连接的肝素帽保护不当而被污染,或连接输液器时消毒不严、不彻底,均可将细菌带入管腔而引起感染。导管接头被认为是污染导管内面的起始部位。4)护理人员在接上注射针头前,必须以酒精棉球来回擦拭肝素帽处约30秒。范围包括肝素帽顶端及周边,然后再连接输液器,尽量减少输液旁路的操作;输液装置每24小时更换一次,肝素帽3~5天更换一次。5)中心导管压力监测装置更换

尽可能使用一次性传导装置而非可重复使用的装置;

一次性或可重复使用的换能器每96小时更换,同时更换系统其他部件(输液管、连续冲洗装置和冲洗液)。

5.导管部位覆料的选用

1)使用无菌纱布或无菌透明、半透明的覆料覆盖置管部位。2)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如果愈合良好则不需要使用覆料。

3)对于高热、出汗较多,或局部有出血或渗出的患者,则无菌纱布比透明或半透明的覆料更为合适。6.置管部位覆料的更换

1)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2)长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无菌纱布每2天更换一次,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更换一次。

3)当置管部位覆料变潮、松动、显见的污染或必需查看置管部位时应当立即更换。4)隧道式或植入式中心静脉导管一周更换不超过一次,直到置管部位愈合。5)置管部位不使用抗菌软膏(血液透析置管者除外),因会增加真菌和耐药菌感染的风险。

6)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如果采取了可降低微生物进入导管的防护措施,如导管和连接设备用防水膜包裹则可进行淋浴。7给药设备的更换

1)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

2)用来输入丙泊酚的输液管每6-12小时更换一次。

3)无针接头的更换 无针接头至少应与给药装置同时更换,无针接头更换频率不应短于72小时,或根据生产厂家的建议更换,以减少感染风险。4)保持三通锁闭的清洁

8.静脉输液液体的管理要求

1)含有脂质的液体(如三合一溶液)应在挂瓶后24小时内输完。

2)对于单独输入的乳剂应于挂瓶后12小时内输完。如果考虑到输液量较大需要更多时间,那么应该在24小时内输完。3)血液和血液制品应在挂瓶后4小时内输完。

9.特殊预防措施 1)在一般预防方法不能有效降低感染时使用:

2)抗生素导管的应用:

在ICU、烧伤、新生儿病房感染率高于3.3/1000置管日,使用涂洗必泰/磺胺嘧啶银或四环素/利福平的导管可以体现出经济效益,而且被证实是减少CRBSI的一项有效措施。

3)抗感染敷料应用:

使用导管大于2个月的患者,在采用感染控制策略后,若CRBSI发病率仍无明显降低,可使用浸有氯己定的海绵敷料。4)抗菌药物封管: 对于长期置管患者,虽然最大程度地遵循无菌技术,但仍有多次CRBSI的发病史,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溶液封管。5)预防血栓形成

导管内血栓形成是发生cvc-ri的重要危险因素,它可使血流中的菌落容易种植在导管壁上而导致相关性感染。

导管相关 篇6

我科血透中心在10月份正式开始血液净化治疗。目前已顺利开展血液净化治疗140人次,其中普通血液透析(HD)120人次,血液透析濾过(HDF)20人次。

目前在我院透析病人共有20人。血管通路情况:动静脉内瘘10人,深静脉留置双腔血透导管10例。其中明确发生导管感染2例,排除1例。现就这三例病人情况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例1、患者女性,33岁。入院诊断:1、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皮肤、肾脏),狼疮性肾炎;2、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性加重期,肾性贫血。入院查血肌酐1005.01umol/l,血尿素氮31.7mmoL/L,血色素65g/L。入院后于2008-11-8行双腔血透导管右侧颈内静脉置入术。行血液透析滤过和血液透析治疗。同时给予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500mg/日,共1.5g)及环磷酰胺(0.4g)冲击治疗,冲击结束后给予强的松40mg/日维持。12月9日再次给予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共1g)。12月12日行第16次血液透析治疗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8.4℃,无咳嗽、咳痰、气促。查导管出口处未见脓性分泌物。考虑导管相关性感染,于当晚拔除血透导管,并行血培养及导管尖端培养,并给予左氧氟沙星抗感染,第二天上午发热消退。术后导管培养提示革兰氏阴性菌生长,血培养阴性。确诊导管相关性感染。

例2、患者男性,61岁。入院诊断:1、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晚期),2、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肾性贫血,肾性高血压,3、肺部感染,4、急性左心衰竭。入院检查:血常规: Hb92g/l,WBC5.8×109/L ,N77.9%。血生化示:白蛋白/球蛋白:27.1/32.9g/L血BUN27.08mmol/l,血Cr955.7umol/L。动态血沉135mm/h。C反应蛋白83mg/L。医嘱给予抗感染及强心、利尿、降压、保肾等治疗。12月8日于床边行右侧双腔血透导管股静脉置入术。术后即行血液透析治疗。下机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8.1℃。予行血培养及导管培养,并给予左氧氟沙星联合哌拉西林-舒巴坦抗感染, 2天后体温恢复正常。12月11日再次给予血液透析治疗,12日再次出现低热,体温最高37.6℃,导管培养提示人葡萄球菌生长,血培养阴性,予调整抗生素(头孢硫脒替代左氧氟沙星),并给予局部抗生素锁封管,未拔除股静脉导管,12月15日发热消退。以后透析一直应用抗生素锁封管,未再出现发热。复查导管培养阴性。因其无法平卧,未能行颈内静脉置管;因动静脉条件差,未能行动静脉内瘘手术;因心衰、肺部感染未行腹膜透析术。目前已出院,定期于我院门诊血液透析治疗,未再出现发热。

2导管感染的危险因素

老年、肥胖及糖尿病患者约60%鼻腔携带金黄色葡萄球菌,通过手及感染的皮肤引起导管感染,增加了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风险。分析发现,临时性导管在留置4周时有75%的患者不发生导管相关性菌血症,但2个月时不发生者不足50%,随着留置时间的延长,导管感染率呈线性上升。对导管的频繁操作也容易导致导管感染。与单腔导管相比,双腔或三腔导管更易发生感染。导管材料对于促进血栓形成和微生物的附着非常重要。局部因素包括卫生习惯、使用不透气敷料、出口周围潮湿、鼻腔及皮肤携带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全身因素则包括患者是否处于免疫抑制状态、有无糖尿病及低白蛋白血症和高铁蛋白血症等。导管感染的其他危险因素包括缺乏经验的医务人员在插管和留置导管期间,未能严格遵守无菌技术的要求,使用静脉切开技术置入导管等。

3 分析我科出现的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原因:

2例明确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病人均有明确的病原菌,人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阴性菌。考虑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主要因素为免疫抑制、低蛋白血症、长期留置导管有关。早期导管感染主要与我们医护人员在插管过程有关。结合本例病人,主要考虑以下因素相关:1)备皮:我们采用的是刮去毛发。2)皮肤消毒:我们应用0.1%安尔碘,是否浓度不足。3)一次性无菌洞巾较薄,易于移动,导致皮肤表面细菌迁移,影响消毒效果,可能将皮肤细菌带入导管内。4)老年糖尿病病人皮肤粘膜屏障功能减退,股静脉穿刺部位临近会阴,易于受二便污染。患者在首次透析开始不久即在床上排尿约500ml,亦有可能增加感染几率。

4预防措施:

4.1严格无菌操作,明确无菌观念。插管时应严格无菌操作:使用小孔无菌巾,带无菌手套、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插管部位应严格清洗及消毒,用0.5%安多福消毒皮肤。同时要使操作区域内消毒剂完全晾干后再进行穿刺。

4.2临时留置导管时间越短越好。尽量选择颈内静脉而非股静脉穿刺。

4.3穿刺部位外敷抗感染药膏:局部外敷莫匹罗星药膏 ,能明显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 CRI,但常规使用易产生耐药性,故不易推广。可局部外敷聚维酮碘软膏,不仅能降低CRI的发生率,同时未发现耐药。

4.4抗生素锁技术:抗生素锁是一种局部使用抗生素预防CRI的方法 ,它将抗生素注入CVC管腔 ,存放 6~12 h后排出。万古霉素是常用药物 ,用头孢曲松、庆大霉素及万古霉素冲洗后,能降低葡萄球菌在导管的定居;而用氨曲南、头孢曲松和庆大霉素冲洗则能完全清除革兰阴性菌; 用氟康唑冲洗后可降低霉菌定居;使用米诺霉素和乙二胺四乙酸 (EDTA)冲洗能提供广谱的抗菌活性 ,对革兰阴性、革兰阳性及假丝酵母菌均有效 ,并可防止导管相关性菌血症。因为抗生素锁主要针对管腔内的细菌 ,故只对高度怀疑腔内感染的患者适用,对管腔外感染无效。若管腔内有纤维蛋白沉积且菌落聚集其上,预防效果不佳。抗生素锁的有效期为 2周,使用时间过长易产生耐药性。

参考文献

导管相关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l月~2015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PICC置管患者并抽取确诊为导管相关性感染患者39例, 作为观察组, 未感染患者43例, 设为对照组。观察组男19例, 女20例, 年龄34~65 (47.12±3.46) 岁。对照组男12例, 女31例, 年龄34~66 (47.35±3.24) 岁。所有患者在入院之前均经过我院严格的检查, 确定符合诊断标准, 排除心、肝、肾等疾病。确诊标准:2000年卫生部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该59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炎症症状。患者临床诊断有肺癌、胃癌、肝癌、乳腺癌、食道癌5种, 按照患者PICC置管位置, 患者有右上肢置管、左上肢置管、贵要静脉置管、正中静脉置管。

培训调查人员一名, 向护理部说明调查目的, 取得配合, 在院内调查, 掌握调查表内容的标准填写和注意事项;调查监督人员审核每一份调查表, 发现错漏予以补充更正;资料录入结束后对每个变量的分布做统计描述, 发现异常值和错误, 及时进行复查和纠正。

1.2 方法

所有PICC置管后引发相关性感染患者均采用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美国巴德公司) , 固定材料采用无菌贴膜覆盖 (3M公司) , 尺寸为10×12cm[3]。

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对患者年龄、白细胞数、导管留置时间、操作人员经验、穿刺次数与发生PICC置管后引发导管相关性感染例数进行相关性分析[4]。

1.3 观察指标

经过多因素分析, 将以下指标作为PICC置管后引发导管相关性感染相关性因素的指标:年龄、白细胞数、导管留置时间、操作人员经验、穿刺次数。

感染导管培养的病原菌情况:革兰阳性球菌 (包括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杆菌等) 、革兰阴性杆菌 (包括肺炎克雷伯杆菌、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等) 、真菌 (包括白色念球菌等) 。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以±s表示, 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 采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导管相关性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经过比较, 白细胞数、导管留置时间、操作人员经验是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主要因素, 穿刺次数、年龄也是导致置管后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重要因素。观察组中有占61.54%的≥55岁患者发生感染, 占79.49%的白细胞数低患者发生感染, 占82.05%的导管留置时间≥30d的患者发生感染, 占61.54%的操作人员经验≥50例的患者发生感染, 而在对照组中分别占38.10%、28.57%、52.38%、83.33%为感染, 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导管相关性感染相关因素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根据单因素分析的结果, 对可能的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后, 得到导致患者出现感染的危险因素由大到小分别是:白细胞数 (OR=2.561) 、操作人员经验 (OR=2.023) 、导管留置时间 (OR=1.347) 穿刺次数 (OR=1.248) 。见表2。

2.3 感染导管培养的病原菌情况

经过对观察组患者感染导管进行培养, 发现导致置管后相关性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阳性球菌 (55.21%) 及革兰阴性杆菌 (36.98%) 、真菌 (7.81%) 。见表3。

3 讨论

经过统计分析, 白细胞数、导管留置时间、操作人员经验是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主要因素, 穿刺次数、年龄也是导致置管后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重要因素。经过对观察组患者感染导管进行培养, 发现导致置管后相关性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阳性球菌及革兰阴性杆菌、真菌。

患者体内白细胞数与免疫力及组织修复速度有关。白细胞是血液中的一种重要的血细胞, 具有对机体损伤的治愈能力、抗御病原体入侵的能力及对疾病的免疫抵抗力等作用, 是人体与疾病斗争的“斗士”[5]。当病菌侵入人体体内时, 白细胞能通过毛细血管壁的内皮间隙, 在血管内渗出, 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 将病菌包围然后吞噬。白细胞数低于正常值时, 组织修复速度降低, 隧道形成较慢, 细菌就可能侵入机体, 引起置管部位感染, 同时还可能引起体温升高等并发症[6]。

导管留置时间与机体免疫力及组织修复速度有关。导管留置时间较长, 阻碍伤口恢复, 极容易引起细菌侵入。有研究表明, 导管留置时间≥30d, 造成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性约为导管留置时间小于30d的2.99倍。因为, 从导管置入之后24h之后, 受损组织就会形成一层纤维蛋白鞘, 这层纤维蛋白鞘慢慢将导管包围成纤维膜, 这样就为细菌滋生提供了生存场所[7]。细菌增殖的速度非常快, 而且粘附力极强, 会迅速将导管粘附, 如果导管留置时间长, 那么细菌寄生繁殖时间就会更长, 细菌数目的积累以及细菌对受损组织的侵蚀会加速破坏受伤组织的恢复, 引起局部组织发生炎症, 导致感染。有研究表明, 导管留置时间增加, 机体发生感染率和导管败血症率明显增加[8]。

操作经验是导致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操作人员熟练的穿刺技术, 可以避免导管对患者血管内壁和皮下组织的损伤, 而且有利于被破坏的组织快速修复。如果医护人员的操作经验缺乏, 操作过程中消毒、穿刺方法不得当, 很可能对患者血管及组织造成严重损伤, 损伤组织由于需要更长时间的修复, 而且机体免疫力下降, 在局部组织修复的过程中, 就会给细菌、真菌带来可乘之机, 细菌、真菌的侵入, 就会导致置管部位感染[9]。

导管穿刺次数是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为多次穿刺或反复同一部位穿刺、粗暴穿刺, 会对血管造成极大损伤, 血管内膜损伤, 可能导致机械静脉炎或血栓性静脉炎等炎症。穿刺次数越多, 组织损伤越多, 发生感染的风险就会明显增加, 多次穿刺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还会提高感染率[10]。

患者年龄与导管相关性感染有相关性, 因为随着人的衰老, 机体的各项器官发生推行性病变, 免疫力随之下降, 对微生物的抗御能力下降, 有研究显示, 静脉置管的感染与患者免疫功能呈负相关。

综上所述, 因为PICC置管后引起导管相关性感染是静脉输注方法最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 针对以上导致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因素, 在以后的临床治疗中, 应加强对置管患者的治疗, 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规避以上可能的危险性因素。加强对置管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的培训, 提高PICC置管过程统一操作规范和维护, 尽可能一次成功穿刺并缩短置管时间, 避免多次穿刺和置管时间较长引起置管后感染。加强消毒处理, 提前做好革兰阳性球菌及革兰阴性杆菌、真菌等致病菌的防护, 避免致病菌滋生, 加强日常护理, 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 注重清洁和消毒, 日常饮食和运动等方面加强管理。加强与病患之间的沟通, 拉近距离, 加强监督和巡视, 避免人为因素造成PICC置管后引发导管相关性感染, 降低感染率。

参考文献

[1]胡秀华, 李晶, 孙慧博.深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性感染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5) :998-999.

[2]江子芳, 杨方英, 吴婉英, 等.肿瘤化疗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病原学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10) :63-65.

[3]张淑华.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9) :313-314.

[4]徐丽丽, 李丹, 侯彩妍, 等.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19) :4043-4045.

[5]宋红玲, 倪杰.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11) :1-3.

[6]袁云, 王妙君, 郑友贞, 等.肿瘤化疗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原因调查分析及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 2010, 9 (8) :10-12.

[7]李杏崧, 李绮慈, 吕春梅, 等.PICC置管对危重症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影响[J].现代医院, 2010, 10 (12) :78-80.

[8]吴春丽, 刘建红.肿瘤化疗患者PICC导管感染的预防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21) :1942-1944.

[9]陈杏迪.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16) :3497-3498.

导管相关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2月—2011年6月对100例经病理确诊的恶性肿瘤住院病人留置PICC, 其中男67例, 女33例;年龄15岁~80岁, 平均52岁;右上肢置管84例, 左上肢置管16例;导管留置时间7 d~269 d, 平均114 d。100例病人均采用德国贝朗公司生产的PICC, 总长度45 cm, 为聚氯乙烯 (PVC) 材质。其中5例病人采用PICC输液0.5 h~1.0 h出现寒战、发热, 体温达39 ℃~41 ℃, 之前没有感冒症状, 1例因是食管癌溃疡型, 为控制感染, 前后用过6种抗生素, 外观置管穿刺点3例无感染征象, 2例穿刺点出现红肿、有脓性分泌物。

1.2 判定标准

CRBSI是指留置血管内装置的病人出现菌血症, 经外周静脉抽取血液培养至少一次结果阳性, 同时伴有感染的临床表现, 且除导管外, 无其他明确的血行感染源。导管样本培养是诊断CRBSI的金标准, 半定量培养结果≥15 cfu, 定量培养结果≥1 000 cfu, 同时伴有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中心静脉导管血培养的菌落数大于外周静脉血培养的菌落数5倍以上;中心静脉血培养比外周静脉血培养出现阳性结果的时间早2 h以上。

1.3 处理

出现上述症状后立即通知医生, 停止输液, 给予地塞米松10 mg肌肉注射, 盐酸异丙嗪25 mg肌肉注射, 保暖, 吸氧3 L/min, 医务人员在旁守护, 帮助病人消除紧张、恐惧情绪, 10 min~15 min后症状缓解, 体温渐恢复正常。第2天经外周静脉穿刺输液未发生上述症状, 再用PICC试输液后又出现寒战, 又经上述处理后症状缓解。彩超检查示:静脉血流正常, 未见血栓形成;X线平片示:导管头端均在锁骨下静脉内;血常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高。考虑CRBSI, 立即采集置管侧和对侧血8 mL ~15 mL, 进行定量或半定量血培养, 在无菌操作下拔管, 留取导管头端培养。

1.4 结果

100例病人中发生CRBSI 5例。培养结果显示:血液中、导管尖端及可来福接头均培养出致病菌, 5例病人细菌培养情况分布见表1。

对上述细菌敏感的抗生素为:万古霉素、伊曲康唑、庆大霉素、头孢哌酮、头孢噻肟、诺氟沙星、氟康唑。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应用抗生素, 至临床症状消失和血培养最后一次阳性后2周。

2 原因分析

2.1 病人因素

2.1.1 长期应用抗生素

肿瘤病人因病情迁延不愈, 根据药敏试验常需更换不同的抗生素, 时间久了可能导致菌群失调。金黄色葡萄球菌曾是CRBSI最常见的病原菌, 但随着广谱抗生素应用日趋广泛, 真菌在院内血行感染中的比例越来越高。白色念珠菌是常见的病原体。

2.1.2 免疫力低下

放疗、化疗在杀伤或抑制肿瘤细胞的同时, 对机体正常组织细胞也有损伤作用, 使机体抵抗力下降。据报道, 静脉置管的感染与病人免疫呈负相关[2], 即免疫功能越低, 感染率越高。放疗、化疗有骨髓抑制作用, 免疫力低下病人, 还可发生曲霉菌感染。

2.2 导管材质因素

该病人使用的PICC是PVC材质, 而PVC材质是不适合进入人体的, 特别是随着带管时间的延长, 因为该材质含有聚乙烯和聚氯乙烯。导管的材质影响微生物的黏附功能, 聚乙烯导管表面不规则, 有利于血小板黏附形成纤维蛋白鞘, 从而导致CRBSI发生率上升。并且个别病人因导管总长度不够, 达不到预期位置, 易发生导管移位等。

2.3 护理方面因素

2.3.1 操作者的熟练程度

医护人员的操作技能及操作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到置管后CRBSI的发生率。操作技能生疏、操作时间过长、穿刺一次不成功、送管困难是最主要的相关因素。其中手的消毒是限制细菌定植的主要手段之一, 常规采用70%乙醇消毒双手优于普通肥皂洗手, 感染灶的微生物通过血行播散到导管, 在导管上黏附定植, 或微生物污染导管接头和内腔, 导致导管内细菌繁殖, 均可引起CRBSI。

2.3.2 导管的维护

导管的维护比置管还要重要, 置管处每周换药2次, 可来福正压接头每周更换1次, 换药不及时或消毒不彻底均会增加感染机会。无菌透明贴膜长时间使用易引起局部温暖、潮湿, 有利于微生物的繁殖, 尤其是夏天, 因而增加了微生物在导管外壁聚集和菌血症的危险[3]。

2.3.3 封管液的使用

封管液未严格执行现配现用, 封管注射器重复使用, 可来福更换不及时等都会引起感染。

2.4 导管的留置时间

导管留置时间越长, 发生CRBSI的可能性越大。文献报道, 普通导管留置≤10 d时感染率为8.3%, 11 d~20 d为27.8%, ≥21 d为66.7%[4]。如导管留置≥28 d, 则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可能超过24.0%, 所以治疗结束时, 应立即将PICC拔除, 恢复人体正常的生理屏障。5例病人带管时间已超过40 d。

3 小结

PICC已广泛应用于肿瘤化疗及需长期静脉营养的病人, 减轻了病人因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 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和舒适度, 但因肿瘤病人病程长, 放疗、化疗导致免疫力低下, 带管时间长等因素极易引起相关感染。建议应用硅胶材料的PICC, 因其导管非常柔软, 尖端到达上腔静脉后可在血管中漂浮, 不会损伤血管内膜, 与组织相容性好, 最长可留置1年。建立专业化的、固定的医护队伍, 科室最好成立PICC小组, 全面负责PICC的置管及维护, 宣传PICC穿刺及维护的相关知识, 评估操作质量及病人满意度, 做好并发症的处理等。做好指导及监管工作, 针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能够熟练解决, 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保证输液安全为目的。预防CRBSI的发生需强化无菌意识、操作流程、正确冲管及封管、正确使用贴膜、加强健康教育等[5,6,7], 总之, 严格管理与预防体系的建立对降低CRBSI发生率至关重要。

关键词:肿瘤,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参考文献

[1]金晓燕, 幺莉, 尚少梅, 等.PICC置管后日常护理实施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 2009, 9 (2) :19.

[2]袁康, 张延霞, 岳素琴.静脉留置导管感染分析及预防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1, 11 (1) :29.

[3]范书山, 吕昭举, 赵守国, 等.全胃肠外营养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 (1) :29-32.

[4]邓亚萍, 江子芳, 倪建芬.1例颈部PICC发生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护理研究, 2010, 24 (5A) :1219-1220.

[5]张朝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研究现状及影响因素[J].护理研究, 2010, 24 (6A) :1415-1417.

[6]郑熙琳, 杨晓萍, 何莲, 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原因分析与预防控制[J].护理研究, 2010, 24 (2B) :423-424.

导管相关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25例导管相关血液感染患者, 其中男性患者有11例, 女性患者有14例, 患者年龄在24~80岁, 平均 (53.2±0.9) 岁, 患者在入院时均伴有发热现象, 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寒战等, 沿导管皮下隧道附近发现有红斑、硬结、触痛和化脓现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卫生部2002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1.2 方法:

导管尖端培养或血液培养分离出有意义的病原微生物[2]。从患者穿刺部位抽取一定的血液进行培养, 细菌菌数在100 CFU/m L之上;也可以将导管尖端约5 cm, 在血平板表面往返滚动, 细菌菌数在15 CFU/m L之上时即为阳性。对患者患病因素进行分析, 同时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对留置血管内的导管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操作, 尽量减少使用形成血栓的药物, 在给患者用药时, 合理使用抗生素等药品, 护理人员每次在操作前认真清洗双手, 缩短留置导管时间, 当发现患者有感染症状时, 立即拔出导管, 确保患者生命安全。此外, 每隔2~3 d更换一次导管, 并改变穿刺部位, 同时, 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 一旦发现异常情况, 立即向医师进行汇报;针对患情严重的患者, 可根据细菌感染的特点, 选择对身体不良反应较小的抗生素药品。

1.3 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经护理后, 各项指标恢复正常, 感染情况好转;有效:经护理后, 患者各项指标开始好转;无效:患者的患情没有得到多大改善, 甚至加重。

2 结果

患者经过积极有效的护理后, 各方面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其中有15例显效, 9例有效, 1例无效, 总有效率为96%。

在患者的血液培养中发现, 革兰阳性球菌已成为导管血液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表1) , 此外, 患者的免疫功能不全、滥用抗生素药物等是导管相关血液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

3 讨论

血管导管相关血液感染是患者的血型感染的临床表现[2]。研究表明, 导管材料能够影响血栓的形成以及微生物的附着, 若使用材质不佳的导管, 将更易发生感染现象。此外, 导管相关血液感染与患者的年龄也有一定的关系, 当患者的年龄较大时, 患者的免疫能力不如从前, 更容易发生感染[3]。在本次研究过程中, 导管相关血液感染患者中年龄在60岁以上的有8例, 说明患者的年龄和血液感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另外, 在分析患者感染因素时发现, 患者的穿刺部位和药物的使用也是导致患者发生感染的重要因素。皮肤细菌密度是导管相关性血液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成人股静脉和颈内静脉置管细菌定植的发生率较高[4]。主要是由于下肢静脉血液流动速度相对较慢, 患者在术后一般是卧床静养, 很容易发生血栓现象, 特别是靠近阴部的股静脉, 该处的皮肤极易被污染, 加速了细菌的大量繁殖, 增加了发生血液感染的风险;在颈部的静脉受头发等的遮盖, 容易受到污染, 使得细菌的繁殖速度加快, 继而使得血液感染的风险增加。在药物的使用方面, 部分患者在术后常服用广谱抗菌药物, 不仅不能起到抑菌、杀菌的作用, 反而大大增加了血液感染的风险, 得不偿失。

针对导管相关血液感染的治疗, 必须从源头上进行严格控制。首先, 选择合适的导管, 在操作时严格按照相关说明进行, 在手术时, 选择合适的置管位置, 避开容易受到感染的静脉血管;至于药物的使用, 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 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药物。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工作时, 密切关注患者的情况, 发现疑似导管相关血液感染的症状, 应立即拔除导管, 告知医师, 协助医师进行细菌培养鉴定, 并进行外周静脉血液培养。最后, 加强医护人员的相关知识培训, 由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指导, 严格实行无菌操作, 借鉴其他先进国家的护理经验, 培养本院优秀的护理人员, 从各个方面降低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液感染的概率。

总的来说, 在治疗导管相关血液感染患者时, 应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操作, 加强相关医护人员的知识培训, 合理有效地使用抗生素药物, 在护理时应严格观察患者的病情, 高效、优质的护理是预防导管相关血液感染的重要手段。

摘要:目的 进一步探讨血管导管相关血液感染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25例导管相关血液感染患者, 对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式分析, 针对所出现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同时提出护理措施, 总结相关预防方案。结果患者经护理后, 24例有效, 总有效率为96%, 同时在分析各类危险因素时发现, 重症监护病房是重点发病区, 此外, 基础性疾病、患者的免疫功能不全、滥用抗生素药物等是导管相关血液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在治疗导管相关血液感染患者时, 应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操作, 加强相关医护人员的知识培训, 合理有效地使用抗生素药物, 在护理时应严格观察患者的病情, 高效、优质的护理是预防导管相关血液感染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导管相关血液感染,预防,护理

参考文献

[1]钟丽娟, 陶映, 于美芳, 等.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对策[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3, 30 (2) :170-171.

[2]杨雪, 鲜继淑.血管内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的现状[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 26 (16) :52-53.

[3]郝春艳.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24 (22) :2034-2036.

导管相关性泌尿系感染的护理进展 篇10

1 泌尿系感染的相关因素

1.1 人的因素

1.1.1 护士的因素

年资低的护士往往凭感觉操作, 不但增加病人不适感, 也增加尿路感染的机会。部分护士对留置尿管的指证和预防泌尿系感染的意识不强, 操作者无菌观念不强, 操作不熟练, 反复插入, 气囊导尿管所致尿道损伤占医源性尿道损伤第1位[4]。给予的护理措施不力或不正确, 未及时留取尿标本送检或标本污染直接延误泌尿系感染的诊断。病情观察不到位, 未及时发现感染症状。

1.1.2 病人的因素

患有糖尿病及两种以上合并症的病人留置导尿期间容易发生尿路感染, 可能与其本身免疫力低下有关, 老年病人继发泌尿系感染与高龄、合并基础病、侵袭性操作等因素密切相关[5]。女性尿道短而直, 毗邻阴道、肛门, 细菌容易逆行至泌尿系引起泌尿系感染。儿童的泌尿系统尚未发育成熟, 容易发生泌尿系感染, 是儿科常见感染性疾病之一[6]。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使病人产生耐药性, 且易引起菌群失调, 感染控制不仅无效, 而且可能加重病情。

1.2 物的因素

1.2.1 导尿材料

留置尿管材料主要有尿管和引流袋。

1.2.1. 1 尿管

导尿本身为一种侵入性操作, 尿道平滑肌受到尿管的机械性刺激可发生痉挛性收缩并且可能导致尿道黏膜损伤。导尿管的材质不同对引发损伤致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会起到相应的影响, 乳胶导尿管较硅胶导尿管引发泌尿系感染的比例高[7]。在前列腺增生病人导尿管的选择上使用常规的气囊导尿管容易引起插管困难, 反复插入易造成尿道损伤[8]。相关研究表明, 导尿管留置时间与尿道感染发生率有密切关系, 其平均以每天10%左右的速度增长[9]。

1.2.1. 2 集尿袋

有研究表明, 导尿管伴随尿路感染, 其侵入尿路的方式为逆行感染, 细菌可从导管接头、集尿袋接头处或排尿口侵入, 导管腔内逆行感染约占20%, 病原菌多来自集尿系统和集尿袋[10]。使用普通一次性尿袋的病人菌尿阳性率高于使用抗反流尿袋的病人[11]。抗反流尿袋和普通尿袋两者在短时间 (3d) 内使用均安全, 但使用普通尿袋费用更低。留置尿管大于7d者使用抗反流尿袋在预防尿路感染方面优于普通尿袋[12]。

1.3 方法

如预防性膀胱冲洗, 随着膀胱冲洗时间的延长, 泌尿系感染无法避免[13]。膀胱冲洗不能有效降低长期留置导尿病人尿液细菌的阳性率, 同时还可增加外源性细菌和真菌感染[14]。留置导尿管后未保持引流系统的密闭性, 频繁更换导尿管和尿袋致污染机会增加。

2 护理进展

2.1 严格无菌操作, 预防医源性损伤、感染

护士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是优质护理的核心内容。加强护士规范化操作培训, 规范操作流程, 强调护理安全。帮助护士树立预防泌尿系感染的意识, 护士在为病人进行导尿操作前应掌握插尿管的适应证, 了解病人有无尿道外伤或手术史, 男病人有无前列腺增生病史, 了解男性尿道有两个弯曲和三个狭窄的解剖特点。针对导尿属于侵入性操作的特点, 应在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动作轻柔, 减少对尿道黏膜损伤。插管后应保持导尿系统的密闭性, 不应频繁更换导尿管, 杜绝预防性膀胱冲洗操作, 缩短尿管留置时间[15]。何保玉等[15,16]采用经利多卡因凝胶解痉润湿后交替提拉推压阴茎或斜向阴道前壁滑行的改良导尿术能减轻病人痛苦, 提高插管成功率, 减少损伤。谷光霞等[17]研究表明, 将一次性导尿包中配置的硅胶油 (液状石蜡) 棉球改为硅胶油 (液状石蜡) 小纱布块涂抹导尿管表面后导尿可以明显减轻或避免尿道黏膜损伤。王丽娇[18]研究表明, 将常规用无菌液状石蜡润滑尿管改为用金霉素眼膏润滑导尿管可有效预防留置导尿引起的尿路感染。孙丽等[19]研究表明, 间歇性导尿术可间歇性扩张膀胱, 保持膀胱容量和恢复膀胱的收缩功能, 并能有效减少因留置导尿引起的感染等多种并发症, 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目前间歇性导尿术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神经源性膀胱的管理方法, 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2.2 合理选择用物

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一次性气囊硅胶导尿管, 不仅对黏膜刺激小, 组织相容性好, 而且不容易形成生物膜, 从而减少相关感染[20]。尿管型号各异, 以适应不同年龄病人的需要。有研究表明, 初次导尿时依据病人个体情况选择其适宜的最小型号, 并在定期更换尿管时序贯式依次加大型号, 能有效预防长期留置尿管病人的尿道感染[21]。吉红霞等[22]研究表明, 纳米银应用于男性导尿中可以减轻病人疼痛、降低尿道感染率。抗反流尿袋和普通尿袋在短时间 (3d内) 内使用均安全, 但使用普通尿袋费用低。留置尿管大于7d者使用抗反流尿袋在预防尿路感染方面优于普通尿袋[12]。精密计量尿袋在防止尿液反流和减少护理工作量上较前两种尿袋更优, 但其昂贵的价格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

2.3 加强留置尿管病人的护理

留置导管的病人应严格交接班, 观察引流的通畅程度和导管周围有无异常分泌物, 倾听病人的主诉, 加强巡视。无饮水禁忌的病人鼓励多饮水。每次放尿前后用碘伏消毒排尿口周围5cm, 排尿口不能触碰其他物品或接触地面。在给留置尿管的男病人行会阴护理时, 采用温水清洁外阴是一种简单、有效、无副反应的会阴护理方法, 可达到最佳的护理效果, 不增加尿路感染率, 而且增加病人的舒适度[23]。胡明明等[24]研究表明, 将尿管经病人大腿上方固定可降低病人的导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生率。留尿标本应严防污染, 标本在留取2h内送检, 及时了解菌培养结果, 根据药敏结果用药。留置导尿管病人集尿袋更换时间可以延长至14d, 与更换尿管同步进行, 可以减少细菌上行感染, 降低医院感染率[25], 但是毕默佳[26]研究认为, 留置导尿病人若每隔3d更换1次集尿袋, 发生泌尿系感染的风险最低。席翔等[27]研究认为, 留置尿管的病人一次性集尿袋更换间隔时间以1周为宜。腹部手术病人尿管留置时间以5d为宜, 如不是下腹部手术, 建议早期拔除尿管, 可以有效减少尿潴留, 降低泌尿系感染的几率[28]。美国预防与疾病控制中心推荐的实践原则是应尽量减少更换导尿管的次数, 导尿管只有在发生阻塞时才更换[29]。

3 小结

留置尿管病人泌尿系感染的因素与护理措施已有了大量的研究且结果较相吻合, 感染的因素与护理措施不力和病人本身因素与导尿材料有关, 应严格无菌操作, 加强护理和合理选择导尿用物, 能降低留置尿管病人的泌尿系感染发生率。在尿袋和尿管的更换时间上各研究结果差别较大, 应对这一方面进行更深入更细致的研究工作。

摘要:对留置尿管病人泌尿系感染的因素和护理措施进行论文检索分析, 提出应对留置尿管病人严格无菌操作, 合理选择导尿用物, 对病人加强护理, 对尿袋和尿管的更换间隔时间应进一步研究。

上一篇:可用性问题下一篇:离退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