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

2024-05-03

品管圈(精选十篇)

品管圈 篇1

黄洁夫教授

黄洁夫, 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院长, 教授、博士生导师, 全国政协常委、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院士, 原中央保健委员会副主任 (正部长级) 、原卫生部副部长, 中国医院协会会长、中国医院品管圈联盟名誉主席、中国国际医疗旅游联盟名誉主席。

黄洁夫教授主要致力于普通外科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工作, 尤其对肝脏、胆道外科包括肝移植和肝脏胆道恶性肿瘤外科治疗有较深的学术造诣, 也是国内知名的医院管理专家。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260多篇, 主编外科学方面的专著11部, 参编外科专著5部, 还承担并完成了10多项国家、省部级及国际合作科研项目, 获得8项省、部、厅级以上科研成果。

品管圈简讯 篇2

2014年9月1日,“2014海峡两岸医疗品质促进交流”竞赛活动在杭州举行。在医务科裴继强主任和护理部袁惠萍主任的带领下,舟山医院总部妇科的翼方舒圈和总部胸心外科的知心圈这两支护理品管圈团队赴杭州参加比赛。这两支团队分别是经过书面审核、实地评审两关筛选后,最终闯进决赛与省内17支优秀团队进行现场评比交流。在品管圈成果评比现场,妇科的潘海燕与胸心外科的王姚娜分别针对各自团队成果进行了声情并茂的精彩演讲。无论在品管圈主题选定、对策拟定及演讲水平等方面,都得到台湾专家评委老师的一致肯定。最终舟山医院胸心外科的主题为《减少医嘱处理的耗费时间》在17支团队中脱颖而出获得铜奖的不斐成绩,另外妇科的主题为《提高妇科运行病历书写质量》喜获潜力奖。“品管圈”护理管理模式是持续改进医疗质量的重要方法。

此次喜人成绩是对我院开展品管圈活动成效的肯定,也必会推动我院医疗护理品质管理迈向新的台阶。

王姚娜

打造重庆印刷行业“品管圈” 篇3

重庆金雅迪彩色印刷有限公司创业至今已经十年,从一台海德堡GTO52、固定资产不足300万元起步,到今天拥有一台全新对开八色、五台全新对开四色、一台四开四色印刷机,固定资产总额过亿元,重庆和北京公司销售收入过1.5亿元。

这些数据对于一个包装印刷厂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一个发展中的商业印刷厂来说已经努力了。在这十年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要确保一家印刷企业的生存并进一步做大做强,是多么的不容易,经历的种种风雨和辛酸相信每一位同仁也都深有体会。

由欧盟、东盟想到的

都说商场如战场,竞争中的博弈常常是残酷的,提倡的是以管理提升品质和效率,再以品质和效率去争取市场。然而遗憾的是,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行业,同业竞争中却充满了互杀价格的短视、盲上设备的非理性以及固步自封的夜郎心态。也许,正是这些因素,导致重庆印刷业的整体水平在全国范围内难成旗舰,这与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直辖市的身份是不相称的。

都说竞争无情、同业为仇,难道这句话真的是商场不可更改的铁规?我们重庆印刷界是否可以对这条“铁规”说不?是否可以团结起来,以竞合而非竞争的姿态,相互协助;以用心服务客户、积极拓展市场为目的,在彼此促进中共同发展?

众所周知,国际上有两个著名的经济共同体,一个是发达国家成员占绝大多数的欧盟,一个是由发展中国家成立的东盟。目前,欧盟27国的GDP加在一起,总量上已经超过美国;东盟10国GDP达15062亿美元,也已成为一个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区域性组织。

无论欧盟、东盟,其不同成员国各自拥有不同历史、不同宗教、不同意识形态,如此情形之下结盟尚且能成现实,并取得良好的发展态势;我们同属一个地区、一个行业,拥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市场环境、共同的酸甜苦辣,难道只能一盘散沙?参看欧盟、东盟的“抱团”经验,团结一致,共同进步,几成国际社会加快发展的“公式”,重庆印刷界何不见贤思齐,抱团打天下?

行业“品管圈”

品管圈的概念源自日本(QualityControlCircle,缩写QCC),本意是指从事相同、相近或互补工作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小圈团体(又称QC小组,一般6人左右),然后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以解决工作中在技能、工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依照此思路,我们可以打造“重庆印刷行业品管圈”,就是在重庆市印刷协会的支持和领导下,倡导和发起由重庆市范围内的印刷界同仁共同组建的,以交流管理经验、营销方式、技术工艺以及商讨合作互助等为主要品管内容的同业团体。

成立品管圈后,大家可以每月组织一次交流会,即品管会。可交流管理、技术及其他提升产品品质的经验;可互相参观,现场学习互助;可与外地优秀同行企业联系互访,学习他人成功经验。与此同时,圈内企业也需要承诺坚决杜绝恶性竞争,不相互杀价、不相互抢单。在生产上,圈内企业还可进行生产设备上的互通有无,避免无谓的重复投资;所接订单还可进行互助生产,以提高效率、降低损耗,实现旱涝保收。此外,在圈内,企业还可组织团购设备和耗材,以求价廉物美……

上述种种,都是加入重庆印刷行业品管圈后的共赢基本点。我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重庆印刷行业品管圈一定会成为同业共赢的集结者、行业规范的倡导者、技能革新的先行者、产品品质的坚持者、服务意识的强调者、社会责任的担当者、有序竞争的维护者。

思考这个问题的背景,是印刷行业正面临继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之后的第二次“大寒流”。这次寒流,一方面源于国际上的债务危机,以致于有权威人士分析,无论欧洲是否再次爆发大的金融危机,在这样的大环境影响下,国内印刷企业必将因资金链断裂、原材料涨价而受到直接影响;另一方面从国内经济政策方面来看,抑制通货膨胀是国家的一个长期目标,紧缩银根政策在一段时间内不会有所放松,经济发展速度放慢是必然趋势。

温州跑路现象揭示了资金链断裂的可怕后果,而一些行业的不景气在2012年将进一步显现出来,印刷业也不会例外。这并非危言耸听,广东省印刷企业因上述两个因素已受到了直接冲击,数据表明,2011年广东印刷行业的形势比2008年金融风暴来袭时更加严峻,从2011年6月份开始市场下滑明显,且一直没出现回暖态势。

在企业经营中,没有危机是最大的危机,满足现状是最大的陷阱。经济寒潮之下,广东印刷企业的咳嗽声应该当成是为重庆印刷界敲响的警钟。我呼吁业界同仁打造重庆印刷行业品管圈,告别一盘散沙的过去,聚沙成塔,同修共进。我们需要一起证明团结的力量,我们需要抱团过冬、共打天下!

(本文选自重庆金雅迪彩色印刷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宏波在重庆市印刷协会三届四次理事会上的演讲)

我国医院品管圈活动综述 篇4

1 品管圈的内涵

所谓“品管圈”活动, 即是指在相同、相近或互补性质工作场所的人们主动组成几人 (通常7-13人左右) 一圈的活动团队, 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 采取科学的统计工具及方法, 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来解决工作现场和管理活动的问题与课题, 由此提高工作效率, 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

在融合了PDCA循环的理念后, 品管圈将行动划分为4个阶段、10个步骤, 同时还采取了7大品质管理手法, 成功地将理念、行动与管理方法融为一体。其中, 4个阶段和10个步骤之间关系密切, 共通联动, 不可分割 (见图1) ;而7大品质管理手法在实践过程中又产生出新旧之分, 凸显了品管圈活动与时俱进的特点。值得一提的是, 虽有新旧之分, 但并不意味着新7大手法会取代旧7大手法, 因为前者着重于问题发生前的计划与构想, 后者着重于问题发生后的改善, 两者其实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协作关系 (见表1) 。

与传统行政管理工作中自上而下地下达命令的方式相比, 品管圈无疑是一种比较活泼的管理活动形式, 无论是问题的发现、原因的寻找、答案的解决, 还是问题的标准化以及持续改善, 都充分凝聚着一线基层员工心血, 体现出员工们的智慧, 彰显了一线员工在现场改善活动中的地位与价值。

2 从小众到主流

我国台湾地区是引入品管圈的先行者。1999年, 台湾“财团法人医院评鉴暨医疗质量策进会”筹备第一届“医品圈发表暨竞赛活动”, 2000年竞赛活动正式举行, 此后台湾地区医疗界品管圈活动蔚然成风[1]。

1993年, 我国大陆地区偶有医院开始在护理部门试水品管圈, 2004年, 海南省率先在全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普遍开展品管圈活动,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至2009年海南省开展了1000多圈活动, 数量为当时全国其他省份医院品管圈总量的两倍。之后, 该省原卫生厅甚至把开展品管圈列入全省医院评审标准, 并将品管圈活动推向所有二、三级综合、专科、民营医疗机构。受此启发, 后来国家卫生行政部门也将应用现代管理工具和追踪方法学一并写进医院评审评价标准中, 并委托清华大学开展相关研究与培训工作[2]。

10余年间, 医疗行业从对品管圈的懵懂认知发展到如今的29个省、市、区齐发联动, 进而形成千人参赛、万人培训的氛围。

2013年, 由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承办的“首届全国医院品管圈大赛”在北京举行, 来自全国21个省区市医疗机构和解放军医疗机构组圈参赛, 通过多种形式, 全面、立体地展示了全国医院开展品管圈的过程及成效。赛后, 笔者联合数家单位与个人发起成立了“中国医院品管圈联盟”, 联盟以研究和推广品管圈为己任, 意图通过搭建大赛、培训、网络平台等方式, 深入研究品管圈活动开展过程中的症结与难点, 进一步扩大品管圈的推广数量和质量。

2014年, “第二届全国医院品管圈大赛”在上海举行, 本届参赛圈数达到300多圈, 157圈进入决赛, 参会人数超过了1000多人, 参赛团队既有大型三级医院, 也有二级医院、专科医院和民营医院, 赛场也进一步细分为护理专场、二级医院专场以及综合医院专场, 给予参赛医院更多的表现机会[3]。

至此, 品管圈活动正式向医疗纵深领域挺进, 虽然目前护理部门仍旧是品管圈的主力军, 但是, 医疗、医技、行政、后勤等部门也正式加入品管圈活动。

3 品管圈推广过程中的四大症结

由于对品管圈理论和实践运作缺乏深入了解, 部分品管圈活动存在着诸如理解的误区、操作手法的误用等一系列问题, 其典型的症结则又聚焦在品管圈10大步骤中的4个步骤:主题选定、真因验证、对策拟定与对策标准化。

针对这4大症结, 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采取案例分析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对品管圈活动情况进行了专题研究, 其中调查案例主要来自于中国医院品管圈联盟赛前期、第一届和第二届参赛圈组, 共收集品管圈样本396例, 其中三级医院354家, 二级医院42家;问卷调查则以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吉林省人民医院、上海市浦东医院为抽样框, 对护理、医疗、医技、行政、后勤岗位上参加过品管圈活动的人员进行分层抽样, 发放经过相关专家审核、修正的调研问卷。该问卷共分为7大部分:基本信息、主题选定、真因验证、对策拟定、标准化、圈外评价机制以及名词解释。每家医院发放100份问卷, 共计300份, 回收有效问卷280份, 有效回收率93.3%。

在“主题选定”环节, 统计分析表明, 92.16%的圈组都将评价法作为品管圈“主题选定”的常用方法, 然而在执行过程中, 圈组却存在4大误区:评价维度缺失、评价维度定义不统一、评价维度不准确、评价维度缺乏权重。

针对上述问题, 研究组在剖析其中原因后, 建议在采用评价法进行主体选定时需要创新评价维度, 应将“领导重视程度”、“圈能力”、“重要性”、“本期达成性”作为最基本的4个评价维度, 同时针对不同的评价维度进行相应的权重赋值, 必要时还需引入圈外评价, 保障主题选定的科学与合理。

在“真因验证”环节, 主要问题有3点:特性要因图不规范、真因验证缺失、查检表设计不规范。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很多的圈组成员对于品管圈10大步骤的衔接还缺乏理性认识, 对于品管圈的某些品管手法如评分法、查检表的运用也并不娴熟。

对此, 课题组建议一方面要强化品管圈的规范化培训, 促进开展品管圈的圈员能够系统掌握品管圈的原理和各种品管手法的使用;另一方面需要更新观念, 开放品管圈活动的范围。

关于“对策拟定”, 问题也同样众多: (1) 不少的调查样本圈组在拟定对策时并没有完整贯彻对策拟定与分析、对策评价与筛选、对策整合与排序、对策实施计划制定这4个流程; (2) 在对策拟定与分析时, 或未针对真因拟定政策, 或所拟的对策缺乏操作性, 或备选的对策方案并不充分; (3) 在对策筛选与评价时, 要么缺少合理的评价指标, 要么评价指标缺少权重或评分标准; (4) 缺少对策整合与排序, 浪费了圈员的时间与精力, 也影响了对策发挥的效果; (5) 对策实施计划表中的负责人、时间、地点等信息填写不全, 有些圈组成员甚至将对策实施计划表与5W1H法混为一谈。

通过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研究组提出要完善对策制订流程、建立标准化的对策评价体系、完善对策整合与排序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于“标准化”方面, 研究组归纳出了诸如缺少标准化、标准作业说明操作性不强、流程图不规范等9大缺陷, 并针对这些缺陷, 构建了一个涵盖拟定、审查、核准、编码、公布、水平展开、持续修订/废止标准书的医院品管圈的标准化流程图。

4 结语

从筹建海南省医院评鉴评价中心开始, 笔者就不遗余力在海南推广品管圈在医院内的应用, 此后笔者调任清华大学, 继续利用这一学术平台持续进行品管圈研究、培训和推广, 再到成立中国医院品管圈联盟, 筹备两届全国医院品管圈大赛, 这一路走来已历经10年, 这10余年间, 笔者也积淀了一些关于品管圈的个人感悟, 期望能与全国的同道分享与共勉。

4.1 品管圈虽然着眼于一线工作的现场改善, 但却离不开行政部门与医院领导的重视与支持

初次引入品管圈时, 笔者曾为此四处辗转奔走, 希冀能够获得卫生行政部门、协会机构和医院管理者的支持, 但多被以“不符合国情”等理由回绝, 推广工作举步维艰。其实, 所谓的唯国情论、唯体制论将一切责任都推咎给国情与体制, 为自己的无所行动找到一个充分的借口, 但要知道体制的壁垒不是凭空产生, 它终究是每个活生生的个人所造就的, 而且体制也并非铁板一块, 个人的努力完全可以撑开体制的弹性空间, 作为品质管理的工具——品管圈也不宣扬以改造体制为使命, 它所追求的恰恰是通过个人点点滴滴的力量来改善体制的微环境。

事实上, 品管圈推广至今, 已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管理部门和领导们的看法, 由当初的抵制、观望到积极地加入进来, 整个医疗界的质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小小的品管圈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破除了唯国情论与唯体制论的禁锢。

4.2 品管圈之于医疗行业远非工具与方法这么简单, 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表面上看来, 品管圈是一种改善医疗品质的工具, 但在一线医护人员的频繁使用过程中, 它所蕴含的科学精神、精益精神也会融化于医护人员的血脉中, 真正成为他们思考和行动中的无意识, 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一旦医院全员、全医疗行业都深受这种文化的熏陶, 那么医疗行业整体的品质也必然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4.3 品管圈既是员工自我实现需要的载体, 也是医院民主治院的重要手段

在品管圈活动中, 一线的员工不再将自己仅定位为自上而下行政命令的忠实执行者, 而是现场问题的发现者, 更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管理者, 实现了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圈员们常会集思广益, 群策群力, 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 享受自身的创意成为部门乃至全院的制度规范这种无可替代的价值感。对于院方而言, 将一线圈员的智慧上升为全院的制度规范, 这无形中也是在充分实践“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的民主作用。

4.4 品管圈的出现极大地弥补了传统管理方式的不足, 实现了管理的闭环

当前国内传统的医院管理方式多是以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为主, 品管圈则立足于一线员工的现场改善, 行政管理与品管圈的有机结合, 则可以变管理单轨为双规, 将管理行为由抽象变为具象, 保证管理意图的有效实现。

摘要:通过对品管圈内涵的阐述, 介绍了中国大陆医疗机构发展品管圈活动的10余年中, 其过程虽跌宕起伏, 却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随着对品管圈操作手法和实践运作的深入了解, 一系列问题浮出水面, 通过对其典型的主题选定、真因验证、对策拟定与对策标准化4大症结的分析, 针对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医院,品管圈,主题选定,标准化

参考文献

[1]刘庭芳, 刘勇.中国医院品管圈操作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2]刘庭芳.品管圈:向医疗纵深领域寻突破.健康报[N].2013-11-11.

品管圈学习心得 篇5

非常感谢陶主任、林主任给我这次外出学习品管圈的机会,3月12号—13号,由当代护士杂志主办的全国护理品管圈成果汇报会议在长沙隆重召开。会议期间看到了很多医院的品管圈成果,包括湘雅医院、南华附一等。各位同行运用品管圈活动解决了临床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湘雅医院的护理部主任高红梅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了品管圈知识,使我大开眼界,收获颇多。

通过本次学习,我对品管圈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品管圈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而且改善了工作中存在的实际的问题。通过现场与各位老师的交流学习,也让我了解了其他医院的品管圈活动现状以及取得的成功的案例。在品管圈成果汇报阶段,台湾的王祺老师对品管圈汇报做了点评,给我们讲解了在做品管圈活动时的注意事项,以及常会遗漏的步骤,比如我们在做品管圈的时候会经常忘记去做真因验证,而真因验证遵循现场,现实,现物的三现原则。活动结束后也没有继续做调查,做成推移图来体现品管圈带来的长期的效果。

品管圈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篇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675-01

品管圈全称为品质管理圈,起源于1950年Deming教授的统计方法课程和1954年Juran教授的质量管理课程。日本石川馨博士于1962年创立品管圈活动,在持续改进企业质量中效果显著,后被用于医院质量管理。品管圈活动是指为解决工作岗位上的问题,由工作性质相近或相关的人自发组成圈(小组),针对所选定工作中的问题,本着自动自发的精神,结合团队力量,发动群体智慧,活用品管七大手法(QC777手法),探求有效对策,改善工作流程,实现操作规范化,持续不断地对工作现场进行改善与管理,以激发成员的参与感、满足感和成就感,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解决工作场所关键性问题,使成员因解决了问题而体验到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近几年,随着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形成了具有护理特色、促进社会发展的群体文化。这种文化的形成激起广大护士的聪明才智和管理热情,对构建护理质量的各个要素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保证护理服务达标 和满足服务对象需求。品管圈活动经过全体合作、集思广益,不仅有利于发展和整改临床护理中的各种问题,提高全体成员的主观能动性,还能加强护理人员之间的沟通,有利于团队精神的建立和医院管理文化的形成。

1. 品管圈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1.1 品管圈培训方法 目前,品管圈在各医院逐渐开展,纷纷取得良好效果。培训过程结合专题讲座,集中授课,或外派参加省内外品管圈学习班等途径进行,方式灵活多样,全方位,多元化传授相关知识,保证结果最优化。培训内容丰富充实,主要涉及品管圈的相关概念、发展现状、新旧七大手法及应用技巧、实施步骤及关键点等方面。从纵向来看,主管部门通过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品管圈活动的目的、操作步骤和方法,旨在传达观念、开导思路,明确圈长、圈员职责,从而建立组织体系,实施活动内容,进行过程反馈管理,梳理结果,肯定效果,记录阶段性评价,总结经验。从纵向来看,成立品管圈推行委员会,在履行小组成员职责的同时,讲授培训课程,秉承理论与实际指导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实施前指导和实施中指导相结合、全员培训与个别培训相结合的方法来开展活动,以达成想做、要做、学会做之共培训对象从上层到下层,从护理骨干到低年资护理人员,全面覆盖,全员学习。

1.2 应用

1.2.1 解决临床护理问题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护理学从“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进入“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发展阶段,并进一步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方向发展。目前临床护理工作不仅要求护理人员完成基本操作,还要求其应该从患者角度从发,保证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服务水平,促进患者健康。我国开展品管圈以来,最早将其应用于护理质量管理,后来应用于质量的范围不断的扩展,均有显著效果,充实了临床护理文化,充分发挥了护理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提高了相应部门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保证了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目前,品管圈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被应用于手术患者运送,基础护理,饮食管路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效果。包括预防医院感染、加强护理操作技术效果、提高患者满意度等方面。有诸多研究指出,品管圈可提高医护人员洗手依从性。成金焕等研究显示,开展品管圈后,产房医护人员的洗手认知得以加强,洗手合格率及洗手率、正确率均有显著提升,明显增强了员工自律性,从而洗手依从性维持在一个高标准的层面。此外,曹敏等指出品管圈活动对急诊科护理人员手卫生有推动作用。

1.2.2加强护理质量管理 持续质量改进是现代医院医疗护理质量管理的核心思想,护理质量改进的是为了满足患者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和适应现代护理质量管理的要求。应用和推广品管圈可推动医院质量的持续改进。

有学者通过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品管圈的相关知识,成立活动小组,及时分析、评价活动結果,使其参与到护理质量管理中来,提高了他们主动参与质量管理的意识,取得了良好效果,完成了52项质量改进项目并全部达到目标值,同时建立或完善流程58项。

1.2.3 提升临床护理教育的质量 在临床带教老师中展开品质管理小组活动,护生对总带教老师的满意度由89.6%上升到了94.2%,增强了老师的带教意识和带教能力,提高了带教效果。杜丽等在骨科低年资护理培训和教育中实施品质圈活动后,其专科理论与操作成绩、患者满意度较常规组有满意提升,形成良性互动,取得较好效果。李丽指出,在神经外科低年资护士中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大大降低了因业务水平差、疏忽大意、医护沟通不到位等原因造成的差错,护理差错的构成比远低于活动前。袁强等在手术室低年资护士中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护士理论考试及格率由52.6%提高到100%,取得了满意效果。

2 展望

通过深化优质护理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做到对每例患者护理程序均由参与护理的所有人员共同制定,将每位护理人员的建议融合其中,使护理效果更好。在今后的研究中,应着眼于宽度、广度和深度三方面,着手于推广应用,并做到动态、持续地实施、评价、反馈、再实施、再评价循环,统筹全局,细分层次,如护理管理中需不断对质量改进和提高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再者,可拓宽至护理安全管理角度进行挖掘深入调查。 品管圈在中国台湾、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地的医院中广泛开展,收到较好效果。我国于1978年开始在全国开展品管圈活动,目前在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但尚未广泛推行,其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未及欧美、日本等国,且应用的灵活性有待提高,如品管圈活动应用于护理质量管理中尚属于萌芽阶段。通过建设品管圈护理文化,凝聚护理人员的品管圈思维,提高他们将品管圈方法运用于临床护理及护理管理中的能力,针对每例患者进行综合评估与解决问题,激发其工作积极性,保证护理质量,体现护理质量全面而持续的改进。

参考文献

[1]石晶,程青虹,王子迎。品管圈在国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现状 农垦医学

[2]刘莲风 品管圈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中国医药指南

品管圈活动应用于急诊管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2月急诊收治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12例, 女88例;年龄15~75岁, 平均 (38.2±5.6) 岁。通过不同的管理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100例, 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观察组观察组实施QCC活动, 主要步骤如下: (1) 成立QCC。急诊科成立QCC, 由科内经验丰富的主管护师任主管, 配合7名小组成员, QCC以“海豚”确定主题为质量控制, 对患者集中反映的问题进行分类和整理, 找出突出问题, 进行改进。问题包括患者等待治疗的时间、护士操作技术水平、环境等。通过分析, 发现患者不满意主要集中在等待时间过长, 护士巡回次数过少[2]。主要原因是护理人员配置不足, 协调能力欠缺, 操作技术有限等。找出问题原因, 逐一解决。对急诊科护理人员调查, 分析总结后确定主要原因为人力不足, 工作繁重, 备班人员未发挥作用。根据急诊科现状, 将人员重新排班。按照QCC计划, QCC小组成员学习知识, 找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掌握QCC的工作方法[3]。 (2) QCC解决对策。通过QCC活动找出解决对策, 实施解决措施。组织急诊科护理人员讨论备用班人员安排, 按照急诊科高峰时段进行人员的重新调配, 使人力资源得到更合理分配, 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减少管理缺陷。以优化排班的方式, 进行岗位的动态调度, 由QCC小组成员负责质量控制, 确定护理需求情况并分配人员。为保障QCC活动的顺利进行, QCC小组成员均为自愿参加, 逐步累积经验, 再推动QCC对急诊科室的质量管理[4]。

1.3 效果评价

医院自拟患者满意度调查表, 调查两组患者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急救管理缺陷

观察组急诊管理缺陷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非常满意60例, 基本满意34例, 不满意6例, 满意度为94.00%;对照组非常满意41例, 基本满意34例, 不满意25例, 满意度为75.00%。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本研究应用QCC活动和常规管理,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见, 患者等待治疗时间过长与护理人员巡回次数不足等问题均得到解决。通过患者满意度调查, 对急诊科室高峰时间段等进行分析, 提出问题, 找出原因, 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以岗位动态调配的方法使护理人员排班得到优化。不仅未增加护理人员数量, 使急诊科室各岗位合理分配, 取消备班人员, 科学地完成人员安排, 使护理人员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减少管理缺陷的发生, 提高患者满意度[5]。

患者治疗高峰期由多名护理人员参与护理工作, 定时排班进行巡视, 并设置巡视记录卡, 进行床旁签字确认, 有效解决患者问题, 使患者认可护理人员工作。QCC活动提倡全体急诊科护理人员共同参与, 使护理人员通过主动的参与实现对护理服务的管理。其中护理圈主管为高年资主管护师, 辅导员为护士长, 需掌握先进QCC的管理经验, 并可应用多种QCC分析工具, 更清楚QCC活动的作用, 带动全科室护理人员主动积极开展工作。急诊科室通过QCC活动的开展, 使科室管理工作得到持续性改进,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幸国.医院品管圈活动实战与技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1-2.

[2]李敏玲, 郑雪梅.护理岗位动态调度法在缓解急诊科拥挤现象中的作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 (17) :2061-2064.

[3]付文焕, 王晓舜, 施孝金, 等.品管圈活动在药剂科制剂部门的应用与成效[J].中国药事, 2011, 23 (10) :1033-1036.

[4]丁玉兰, 孙静, 饶春梅.护理垂直管理体系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 2012, 12 (3) :220-221.

品管圈 篇8

关键词:品管圈,降低调剂差错,提高服务质量

品管圈 (QCC) 是指在同一工作场所、工作性质类似的基层人员, 自动自发进行品质管理活动而组成的小集团[1]。门诊药房是直接服务患者的药学部门, 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用药合理的重要部门。本部门希望运用品管圈的手法, 持续改进本部门的质量管理水平, 提高药学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增强药学人员的凝聚力和荣誉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3~8月本院门诊药房处方调配差错登记资料, 作为统计分析的材料。

1.2 组圈

QCC由门诊药房7名药师组成, 平均年龄27岁, 由药剂科主任担任辅导员。在第一次圈会上圈员将各自设计圈名、圈徽, 分别展示讲解, 经投票, 确定“童乐圈”为圈名, 寓意为一切从患儿利益出发, 严格确保用药安全, 中原儿童的健康、快乐是所有儿科医药师的心愿。会议还选定了本期圈活动的圈长、制定了圈规、确定了圈歌。

1.3 主题选定

由全体圈员通过“头脑风暴”, 列出影响门诊药房服务质量的问题, 将其按照分类法分类, 将问题依据上级政策、可行性、迫切性、圈能力4个方面进行投票打分, 平均分为该方面得分, 每个问题的总分为4项得分之和, 总分最高者被定为最终主题:降低门诊药房调剂差错。主题选定表见表1。

1.4 现况把握

圈员绘制出药品调剂型流程图, 利用“1.1”资料中的数据进行分析, 根据80/20定律计算出品项错误、数量错误是每周调剂差错的最主要原因, 故将品项错误、数量错误作为本次圈活动改善的重点。现况把握之要因分析表见表2。

注:5分为最高, 3分为普通, 1分最低。表中数据为7名圈员平均分。

1.5 目标设定

目标设定为从改善前门诊药房每周差错件数28件降至改善后的14.80件。计算公式: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现况值- (现况值×改善重点×圈能力) =28- (28×82.14%×60.00%) =14.20。改善幅度为49.28%。

1.6 解析

圈员通过“鱼骨图”工具, 从方法、人员、环境、材料及设备4个方面进行分析, 得出造成药品调剂品项及数量差错的6项最主要原因为:患者有多张处方没有调剂完全;实习、新进人员业务不熟;工作疲劳;患者干扰;药名、包装相似;新药上架。鱼骨解析图见图1。

1.7 对策拟定、实施与检讨

圈员利用头脑风暴的方法, 提出应对“1.6”中造成药品调剂品项及数量差错的6项最主要原因的对策, 每项原因设计出2项对策, 然后进行对设计出的对策进行可行性、经济性、圈员能力3个方面分别进行打分, 优5分、良3分、差1分, 统计7人总分, 选出了总分最高的7项对策作为本次改进的对策进行实施。这7项对策为: (1) 不同日期、不同医生开具处方, 电子HIS系统显示不同颜色, 双人核对HIS系统患者总处方数。 (2) 加强岗前培训、岗位再培训、标准化发药流程:新进人员, 安排老师进行带教, 学习门诊药房规章制度及药学基本知识, 在职人员进行岗位再培训, 培训结束后进行书面考试和现场考核, 科室留档。圈员带来科室人员制作标准化发药流程视频, 用于学习及改进。 (3) 安排行政班人员上下午各替换窗口人员休息10 min。 (4) 引导患者排队, 每次只服务1例患者, 高峰时期请求导医及保安协助维持秩序。 (5) 制作易混淆药品学习手册 (包括PPT课件, 上传至QQ群, 供全体人员学习) , 定期补充调整易混淆药品学习手册。 (6) 制作听似、看似、多规药品警示标志并全员学习。 (7) 新药上架信息组长及行政班人员及时通知窗口工作人员, 并利用门诊药房小黑板进行警示。

2 结果

2.1 有形成果

通过本次“品管圈”, 品项错误、数量错误、书写剂量错误、发药对象错误4个方面的差错都有所降低, 每周的总差错也由改善前的28件降低到改善后的9件, 改善结果见图2。

目标达标率为137.68%, 进步率为67.86%, 目标达标率及进步率计算公式如下:

目标达标率= (改善后-改善前) / (目标值-改善前) ×100%= (9-28) / (14.2-28) =137.68%

进步率= (改善前-改善后) /改善前×100%= (28-9) /28×100%=67.86%

2.2 无形成果

通过本次“品管圈”活动, 增强了全体品管圈成员的综合能力, 圈员的品管手法、团队合作、沟通协调、责任感、解决问题能力、拓展思维、愉悦感、自我展示的能力等方面都得到提高。无形成果改善结果见图3。

2.3 标准化

本期“品管圈”活动结束后, 形成了4项标准化制度:门诊药房标准化发药流程;门诊药房标准化发药视频;门诊药房标准化培训制度;门诊药房标准化新药上架制度。

标准化制度的建立, 保障了患者的用药安全, 提高了门诊药房的质量管理水平。

3 讨论

QCC手法的运用为药学部门的质控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它调动了基层的一线工作人员的质控意识, 是自下而上的质控管理方法, 这种质控方法更容易被基层工作人员所采纳, 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全员参与到质量改进的活动中来, 提高了药学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增强了药学人员的凝聚力和荣誉感, 更能收获到更多的无形成果。

参考文献

“品管圈”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篇9

1 方法

1.1 培训学习

自2012年8月起对全体护理人员 (分3个时间段) 由护理部主任将品管圈活动的目的、操作步骤和方法进行培训学习, 重点在于传达观念和开导思路, 让各位护士清晰了解开展此活动的意义所在。首先对全体护理人员的全线培训, 然后分别对圈长、护士长圈员带教老师个别培训, 并结合演练, 边学边操作, 快速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到实际工作中去。同时也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品管圈知识理论的测试, 最后进行包括护士长和圈长在内的团队凝聚力、品管手法、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调、责任心、自信心、积极性及管理意识等方面的考核, 效果提升明显[1]。

1.2 建立组织体系

培训结束后, 分管领导宣布以科室为单位自发组圈, 以8人为1个圈, 参与活动的护理人员共60人, “品管圈”活动按照:主题确定、活动计划拟订、现状把握、目标设定、解析、对策拟订;对策实施与检讨;效果确认;标准化、检讨和改进这10个步骤进行。以每个月为1个小阶段, 讨论活动记录和反馈, 以1个季度为1个品管圈活动周期。

1.3 阶段反馈管理

第1阶段结束后护理部召开阶段评估会议, 进行评估和反馈阶段总结, 然后讨论利弊后积极进行下个小阶段的方案。制定出4个阶段的目标:活动准备期 (培训学习期) 、活动前期 (组建体系) 、活动中期 (目标制定及实施) 和活动后期 (评价考核) , 进行各期关键核心步骤的检验, 将进行的结果按医院护理管理与工作质量评分标准给每个科室量化评分, 前4名予以全院表彰奖励。

1.4 评价

每个周期结束后进行讨论汇总, 对该项目做出评估和反馈, 并对参与其中的护理人员进行综合评分。

2 结果

本项目共组圈4个, 主题内容分为解决医患纠纷2个, 护理质量提高2个, 科室管理2个, 护理人员培训参与率100%, 护理人员对品管圈项目知晓率为94.6%, 品管圈活动的项目完成8项, 目标达标率6项。并且1个科室管理品管圈获得医院奖励。

3 讨论

3.1 品管圈项目受护理人员高度评价

在管理活动中最重要的是人, 一切管理活动都应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为主, 以人为本。它让基层护士从受管者变成了管理的实施者, 主动开动脑筋, 积极融入组织, 不断地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和完善。充分提高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让她们的工作目标和重心由个人主义转移到集体责任感上, 目的的崇高性保证了为工作作出高效表现。所以此活动非常适合在护理人员中开展[2]。

3.2 项目开展前进行调研和考察

人是推动此项目实施的关键。所以对人的考察和环境的调研是基本。对人才舍得培养, 环境恰当营造。具体实施之时, 更要让参与者明白此项目的意义所在, 知之行易, 充分调动主人翁精神。其次在培训过程更应关注护理人员人本意识, 还要调动人员的创新能力。所以, 开展前的调研和考察人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 帮助员工改善工作方法及达到事业进步, 不要给于过多的压力, 始终牢记以人为本。最后为护理人员切实营造这样一个环境氛围, 发挥观能动性去开展项目[3]。

3.3 注重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品管圈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注重对护理人员的能力培养, 通过分阶段、分周期, 针对性的指导, 对圈员是一种工作方法方式的提点, 而对圈长是一种分析问题、管理的能力的提升, 同时也是团队凝聚力、品管手法、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调、责任心、自信心、积极性及管理意识等方面的培养。阶段评价也是一种确保品管圈活动效果显著的管理措施之一, 每个阶段重点分析和归纳, 然后推陈出新, 培养圈员的工作能力。所以, 品管圈项目在护理人员中全面开展, 应该是科学的、积极的、有效的。它不仅减少管理成本, 加大护理管理措施的力度, 还很好的培养了护理工作者的团队凝聚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调、责任心、自信心、积极性及管理意识和方法, 对工作开展做出有意义的贡献。

摘要:目的 分析“品管圈 (QCC) ”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院护理部开展“品管圈”活动项目, 并大力推行, 具体为从2012年8月起在系统培训的基础上护士可自主报名参加, 以科室为单位组圈, 以品管圈活动的10个步骤为原则, 3个月一个季度) 为一个活动周期, 护理部每月进行评估和反馈进行阶段总结, 每个周期结束后就进行项目汇总并积极推动。以半年为此项目的实行时段。结果 全年在护理人员中共开展4个品管圈项目, 护理人员培训参与率100%, 护理人员对品管圈项目知晓率为94.6%, 品管圈活动的项目完成8项, 目标达标率6项, 并且1个科室管理品管圈获得医院奖励。结论 品管圈减少了医院的管理成本, 增强了护理管理措施的力度, 培养了护理团队的凝聚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调、责任心、自信心、积极性及管理意识和方法, 品管圈项目在护理人员中开展具有显著的科学性、有效性和积极性。

关键词:品管圈,护理管理,护理人员

参考文献

[1]牟宝华, 祝志梅, 葛孟华.品管圈活动在我院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12, 28 (4) :286-288.

[2]王利香, 李旺君.浅议"品管圈"活动在护理环节质量检查中的应用[J].家庭护士 (下旬刊) , 2008, 6 (3) :255-256.

品管圈在疝气手术中的应用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选取2011 年10 月~2014 年10 月在我院疝气手术治疗患者200 例, 随机分组, 单纯组100 例, 其中男95 例, 女5 例, 年龄16~74 岁, 平均年龄 (42.50±4.00) 岁;联合组100 例, 其中男94例, 女6例, 年龄17~73岁, 平均年龄 (43.50±4.50) 岁, 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和文化水平等无显著差异性,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护理方法

常规组:术前进行手术评估, 常规硬膜外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下行疝囊切除, 修补手术治疗。

联合组:常规手术治疗和手术操作, 联合品管圈干预模式, 制定圈名为医品圈, 对所采取的临床治疗路径进行宣传和管理, 创建医品圈后, 选取圈长1 名, 10 名技术精湛和精力充沛的圈员, 共同学习手术方法和手术流程, 详细探讨手术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依据患者的情况制定手术治疗的计划, 并且严格的实施计划, 以时间为横轴, 以入院告知、接诊后检查、治疗、护理、饮食、活动、出院指导等为纵轴, 制成一个日程计划表, 护士与患者共同参与疾病的治疗与护理[1]。

1.3 统计方法

统计学分析选用SPSS11.0 软件,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均数士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 结果

联合组患者的手术住院时间、手术感染比例、患者满意度均显著优越于单纯组, 差异性明显, 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

3 讨论

疝气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外科疾病, 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为更好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手术治疗方法和护理干预措施均显著获得提高。近些年来品管圈活动是临床上较为流行的干预方法, 同样受到临床医生的亲睐。品管圈活动是指同一工作现场的人员自动自发地进行品质管理所组成的小组, 以全员参加的方式不断进行维护和改善自己工作现场的活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患者对医疗护理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医疗体制改革的需求, 各级医疗机构均纷纷开展各种质量改进及品质改善的活动。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疝气手术患者常规手术治疗基础上联合品管圈, 可有效的缩短住院治疗时间、降低手术感染率, 明显提高患者满意度, 安全行较好, 受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好评, 适宜临床广泛应用开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差异性研究下一篇:公平市场经济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