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氯诺昔康

2024-05-01

复合氯诺昔康(精选七篇)

复合氯诺昔康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0例患者系我院剖宫产手术患者, ASA I~Ⅱ级, 随机分为氯诺昔康复合芬太尼组 (A组) 或芬太尼组 (B组) 。有药物过敏反应史、活动性消化道溃疡者不在本组内。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SA I或Ⅱ级, 年龄18~24岁, 体质量70~80kg。两分组在患者年龄、病情、病程表现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符合对照标准。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低位腰麻与硬膜外联合麻醉, 在L3~4或L4~5间隙穿刺。0.75%左旋布比卡因 (1evobupivacaine) 1.2~1.5m L加10%葡萄糖溶液1m L注入蛛网膜下腔并留置硬膜外导管。麻醉平面控制腰L1以下。手术结束前20min镇痛情况所有患者开始术后镇痛, 术中均不予镇痛辅助药, A组采用静脉输注氯诺昔康0.4mg/h复合芬太尼5μg/h的方法进行镇痛;B组采用静脉输芬太尼15μg/h的方法进行镇痛。术后24h观察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 及副作用。

1.3 疗效标准

采用10cm的视觉模拟量表 (VAS) 进行疼痛评价, 0~10分, 0为无痛, 10为剧痛。术后24h内随访。治疗结束后对患者满意度及不良反应进行统计。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术后各时点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1。镇痛效果的总体满意度A组高于B组, 但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B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 (P<0.05或P<0.01) 。

注:与A组相比, P<0.05 P<0.01

3 讨论

术后疼痛是手术即可发生的急性疼痛, 术后疼痛可使代谢氧耗增加, 对术后恢复不利[2]。其性质为急性伤害性疼痛, 是临床最常见和最需处理的急性疼痛通过联合使用作用机制不同的镇痛药物可提高药物临床效果[3]。

氯诺昔康复合芬太尼用手术患者术后静脉镇痛效果确切。作用迅速。不良反应少, 其机制是通过干预多层面的痛知或传导。实现不同作用机制药物的累加协同, 二者联合同时减弱中枢神经系统疼痛, 从而提高术后镇痛效果。而发挥抗炎、镇痛、抑制应激反应。同时持续剂量或背景剂量, 保证达到稳定的持续的镇痛效果, 而增强镇痛效应[4]。静脉镇痛泵的使用, 且由于时间的锁定不至于发生药物过量, 产生明显副作用, 可达到较好的止痛效果。其优点为:不影响意识及病情观察, 镇痛完善也可以做到不影响运动和其他感觉功能。不仅可达到镇痛作用, 同时两种药物的协同作用可以降低这两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自控镇痛泵具有使用简便, 有效的特点。其可解除和缓解患者的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和不适感, 有利于术后恢复, 减少术后创面渗血和出血, 减少术后感染, 保证患者术后充分休息,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抵抗力。这可能是对于疼痛的预防, 可以减少患者体内炎症因子的变化。本文研究中A组患者术前的IL-10水平低于术后4h。这说明患者的能炎性控制效果较好, 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氯诺昔康不仅可达到镇痛作用, 同时两种药物的协同作用可以降低这两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我院自开始使用氯若昔康静脉镇痛用于剖宫产术到目前已经使用5年时间,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其优点为:不影响意识及病情观察, 镇痛完善也可以做到不影响运动和其他感觉功能。不仅可达到镇痛作用, 同时两种药物的协同作用可以降低这两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岳秀勤.地佐辛与芬太尼应用于术后静脉镇痛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0, 16 (4) :225.

[2]于承章, 许学兵.超前镇痛有效性争议及预防性镇痛的研究新进展[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8, 24 (6) :545-547.

[3]赵炎.预注氯诺昔康对子宫切除患者术后镇痛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6 (5) :839-840.

复合氯诺昔康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本院消化内科需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40例患者, 患者均符合临床对胆囊疾病诊断标准并具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指征。排除严重肝、肾功能损伤患者, 排除凝血功能障碍患者, 排除腹腔感染及上腹部有手术史患者, 排除其他消化科疾病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 各20例。A组中男12例, 女8例;年龄42~74岁, 平均 (62.5±6.4) 岁。B组中男11例, 女9例;年龄43~75岁, 平均 (63.4±7.6)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术前半小时应用10mg地西泮与0.5mg阿托品进行肌肉注射。开放静脉通道后对血压及心率等指标进行检测。静吸复合全麻后进行手术, 使用1.2~2.0mg/kg丙泊酚, 2~3μg/kg芬太尼以及1.0~1.5mg/kg罗库溴铵静脉注射麻醉诱导, 行气管插管后使用麻醉机控制呼吸。期间间断使用罗库溴铵与芬太尼进行静脉注射, 并用浓度为1%~3%的异氟醚进行麻醉维持, 确保血液流变学以及血压保持平稳。手术结束前20min停止吸入异氟醚。当患者开始恢复自主呼吸后使用2mg新斯的明与1mg阿托品的混合液进行静脉注射, 以拮抗肌松作用[2]。A组患者气管插管拔管前注射0.5~1.0mg/kg丙泊酚与8mg氯诺昔康;2~3min后进行吸痰并拔管;B组患者拔管前不使用任何药物直接进行吸痰拔管。

1.3 拔管指征

患者开始恢复自主呼吸, 潮气量超过6ml·kg-1·min-1, 且呼吸频率在10~20次/min;呼吸空气5min后血氧分压>95%, 血中二氧化碳分压<45mm Hg;吞咽、咳嗽及肌力反射均恢复较好。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使用药物后的心率、血压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用药前两组患者血压、心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拔管时与拔管后两组患者心率、血压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3 讨论

对于全麻患者来说, 气管插管拔出前处于前麻醉状态。吸痰、切口疼痛等外部刺激均能够诱发其拔管时出现应激反应。尤其对于老年患者来说, 气管插管拔出时可能由于各种刺激导致其心肌耗氧量迅速增加, 供氧量减少, 引发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不良事件的概率显著升高[3]。尽管心血管反应持续时间较短, 但对于各类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存在较大风险, 甚至有可能造成死亡。对于气管插管拔管时所产生的心血管反应预防措施与气管插管时不同, 主要以避免麻醉进一步加深为主要目的。近年来许多研究报道指出, 在全麻手术苏醒后对气管插管进行拔出时可使用短效快速药物以促进患者保护性反射, 尽快恢复, 还能够有效降低血压、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丙泊酚作为短效静脉全麻药物具有诱导迅速、药效平稳等优势[4]。该药物在体内代谢时间较短, 患者停止使用药物后可在短时间内苏醒且苏醒后意识清晰, 不出现嗜睡、头晕等不良反应。可有效扩张外周血管发挥抑制运动中枢的作用, 并可直接阻断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 能够在拔管时及时控制由于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所导致的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现象。另外, 该药物还具有抗呕吐作用, 可在发挥镇静作用的同时避免吸痰拔管所导致的恶心、呕吐症状, 可能是由于该药物能够有效拮抗中枢系统多巴胺D2受体有关[5]。氯诺昔康是新型抗炎镇痛药, 该药物对于各类情况导致的急性疼痛均有显著疗效, 且耐受性较好。临床一般多用于各类疾病的围术期阵痛以及避免由于手术创伤引发的应激反应等。本试验分别对两组全麻手术患者气管插管拔管前使用丙泊酚复合氯诺昔康与不使用任何药物观察对心血管反应的作用, 结果显示应用药物组患者其血压及心率值维持稳定且对通气功能不造成显著影响, 术后24h未出现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 说明在全麻手术进行拔管前注射一定剂量丙泊酚与氯诺昔康不仅能够发挥抗炎止痛作用, 还能够有效避免气管插管拔管时出现的心率加快及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另外, 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并不会增加呼吸抑制及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的发生率, 并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心肌耗氧量, 不对心血管疾病患者造成心肌损伤。

注:与A组比较, *P<0.05

综上所述, 对全麻手术患者气管插管拔管前注射丙泊酚复合氯诺昔康疗效显著, 能够最大限度降低心血管反应发生率, 提高手术安全系数并降低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 提高疾病治疗效率与麻醉质量, 对患者疾病治疗与术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凤学.围术期心肌缺血[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2, 18 (9) :503.

[2] 方宁, 郭建忠, 周小筠, 等.丙泊酚静脉麻醉辅用硝酸甘油滴鼻在高血压病人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2, 18 (1) :41.

[3] 张钧, 张跃, 王雁娟.自制气管插管鉴定球在全麻患者气管插管中的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 (3) :918.

[4] 王忠云, 黄亚辉, 钱燕宁.氯诺昔康对胃癌患者术后曲马多镇痛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3, 19 (10) :604-606.

氯诺昔康在无痛人流中应用的体会 篇3

关键词:氯诺昔康,无痛人流,应用

人工流产术以下简称人流是计划生育避孕失败后所采用的终止妊娠和补救措施, , 传统的人工流产术给患者造成身心两方面痛苦[1]。为减少患者痛苦及人流综合征的发生, 近年来无痛人工流产术逐渐开展起来, 常用芬太尼、氯胺酮等复合丙泊酚进行麻醉, 但同时也存在增加呼吸抑制的发生机率, 氯诺昔康是一种新型中效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 通过激活阿片神经肽系统发挥中枢镇痛作用, 具有与阿片类药物相当的镇痛效应, 但无呼吸抑制作用, 近年来多用于术后镇痛[2]。本研究旨在探讨氯诺昔康麻醉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5年12月至2007年12月妇科门诊300例自愿要求人工流产8~10周的健康妇女, 年龄18~38岁, 常规行妇科常规检查、血常规、血型、出凝血时间、心电图检查, 无药物过敏史, 无肝肾、心血管及内分泌疾病史, 合格者执行本项研究。其中, 首次人流139例, 多次人流161例。

1.2 方法

禁食禁水大于6 h, 无术前用药, 入手术室后安置膀胱截石位, 连接多参数监护仪观察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 由专职麻醉师静脉给药及负责监测, 给药前面罩给氧2 m in, 由麻醉师给予阿托品0.5 mg和用0.9%的生理盐水稀释氯诺昔康静脉推注。同时观察患者反应, 待患者的意识消失后开始手术, 如患者不能耐受手术则继续静脉推注氯诺昔康, 至患者安静为止。术中保留自主呼吸, 当氧饱和度降至90%并持续30s则给予面罩给氧, 如缺氧不能改善即进行辅助呼吸。术中每5 min记录1次血压、心率、氧饱和度。并在术前、术中、术后进行护理, 让患者在安静、平稳、无痛的状态下完成手术, 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和恐惧心理,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3 术中观察

患者术中体动 (安静/微动/挣扎) , 口腔分泌物有无 (可见/不可见) 。

1.4 客观指标

①手术时间 (从手术开始至手术结束) , ②麻醉时间 (从推药至入睡时间) , ③苏醒时间 (从推药至睁眼时间) , ④离院时间 (推药至患者离开观察室时间) , ⑤用药量。

1.5 主观指标

①患者反映:无记忆有/知觉/有痛苦记忆;②术者反映:麻醉满意一般/不满意;③宫颈松弛程度:松驰/一般/无松驰。

1.6 统计学方法

所有监测数据均以x¯±s表达,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当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 氯诺昔康麻醉对血压、心率、氧饱和度的变化, 见表1。

有18例出现分泌增多, 没有出现过敏反应及呕吐。

2.2 氯诺昔康的手术时间为 (10.8±0.3) min, 麻醉时间为 (1.8±0.2) min, 苏醒时间为 (6.4±0.5) min, 94.3%的患者基础量 (2.5 mg/kg) 即可完成手术, 5.7%的患者因术中体动需追加氯诺昔康。几乎所有患者对麻醉镇痛效果非常满意, 有少数患者术中体动, 但苏醒后对术中发生的手术情况一无所知, 部分患者苏醒期有多语等兴奋状态, 术后一般患者感轻微腹胀、无剧痛、恶心、呕吐等不适。手术医师对麻醉非常满意, 术中患者配合、安静、宫颈松驰, 大部分无须扩张宫颈, 但氯诺昔康麻醉后的患者子宫较软。

3讨论

3.1 丙泊酚作为一种短效的静脉全麻药被广泛用于人工流产手术的麻醉, 但其以镇静为主, 术后宫缩痛的发生率较高, 另外丙泊酚复合芬太尼也被广泛应用, 效果较好, 但同时也增加了呼吸抑制的发生率。而且芬太尼及丙泊酚作用时间短暂, 芬太尼静脉注射的作用时间约为30 min, 丙泊酚则只有数分钟, 人工流产手术结束后患者很快就从麻醉状态中苏醒, 随即可感受到子宫收缩引起的不同程度腹痛[3]。氯诺昔康是一种新型昔康类非甾体抗炎药 (NSAIDs) , 系噻嗪类衍生物, 具有较强的镇痛和抗炎作用, 注射起效时间为15 min左右, 作用持续3~4 h, 其主要作用机制为:对环氧化酶 (COX) 两种异构体的抑制率 (COX-1 / COX-2) , 胃肠道不良反应轻微, 不抑制5-脂氧化酶的活性, 后者可抑制脊髓伤害感受器的兴奋[4]。此双重作用机制使其与传统NSAIDs相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而镇痛效果类似阿片类药物, 同时氯诺昔康没有呼吸抑制作用, 也不会增加迷走神经张力而发生人流综合征等问题, 因而安全系数较高。另外, 氯诺昔康是非选择性NSAIDs抑制剂, 在抑制COX-2产生镇痛效应的同时, 也抑制COX-1, 故对胃肠道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在本研究临床剂量下, 不良反应程度较轻。静脉。

3.2 氯诺昔康用于无痛人流术是安全的, 无痛苦, 无恐惧感, 出血天数短、总量少, 有利于身体恢复, 无药物遗留和不良反应, 能减少患者的痛苦, 提高医疗质量, 是目前流产方式中比较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2578.

[2]应隽, 顾漪闻, 王祥瑞.氯诺昔康在无痛人工流产术的应用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6, 22 (6) :414-415.

[3]王艳丽, 刘海红, 温兰英, 等.三种镇痛方法用于人工流产术的临床效果分析.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1, 17 (6) :377-378.

复合氯诺昔康 篇4

1 仪器与试药

Agilent1200高效液相色谱仪, 包括G1354A四元泵, G1316A柱温箱, G1314A可变波长检测器, G1328B手动进样器, G2170AA色谱工作站。

氯诺昔康对照品, 批号:100663-200501,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甲醇为色谱纯, 乙腈为色谱纯, 水为蒸馏水, 注射用氯诺昔康 (自制) 。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0.05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 (含0.05%三乙胺, 用氢氧化钠调节p H至6.8) -乙腈-甲醇 (50:38:12) 为流动相, 柱温40℃, 检测波长为264nm。理论板数按氯诺昔康峰计算应不低于2500。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量取对照品适量, 用流动相稀释成每1ml中含86μg的溶液, 作为对照溶液。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10瓶, 分别加入流动相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氯诺昔康86μg的溶液, 作为供试品溶液。

2.4 方法考察

2.4.1 检测波长的选择

取氯诺昔康对照品溶液于190~900nm波长范围内进行全波长光谱扫描, 氯诺昔康在377nm、290 nm与260 nm处有最大吸收峰, 氯诺昔康杂质在在264 nm处有最大吸收峰, 氯诺昔康在377nm、290 nm波长处信噪比较高, 故选用264nm为氯诺昔康关物质检测波长。

2.4.2 流动相的考察

分别考察0.02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乙腈-磷酸 (58:42:0.01) , 0.05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乙腈-三乙胺 (61:39:0.01) , 0.05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甲醇-三氟乙酸 (55:45:0.01) , 0.05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 (含0.05%三乙胺, 用氢氧化钠调节p H至6.8) -乙腈-甲醇 (50:38:12) 不同的流动相, 结果以0.05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 (含0.05%三乙胺, 用氢氧化钠调节p H至6.8) -乙腈-甲醇 (50:38:12) 为流动相, 供试品各峰分离效果最好, 故选用0.05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 (含0.05%三乙胺, 用氢氧化钠调节p H至6.8) -乙腈-甲醇 (50:38:12) 为流动相。

2.4.3 标准曲线

精密称取氯诺昔康对照品17.30mg, 至100ml量瓶中加流动相溶液适量溶解并稀释至刻度, 摇匀, 得浓度为0.173mg/ml的对照品贮备液, 从贮备液中分别精密吸取8.5、6.5、5.0、3.5、2.0ml置10ml量瓶中, 加流动相稀释至刻度, 摇匀, 分别得浓度为0.147、0.112、0.087、0.061、0.035mg/ml的对照品溶液, 分别精密吸取上述五个浓度的对照品溶液20μl, 注入液相色谱仪检测, 以峰面积为纵坐标, 进样浓度为横坐标进行回归。结果:线性方程:y=36.70480x+17.33295, 氯诺昔康进样浓度在35μg/ml~147μg/ml范围内时, 进样浓度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2.4.4 精密度试验

取氯诺昔康对照品, 加流动相制成每1ml含86μg的溶液, 作为对照品溶液, 连续进样6次, 结果:相对标准偏差0.06%, 表明本方法的精密度良好。

2.4.5 辅料干扰

依处方比例称取50瓶量的辅料 (甘露醇、氨丁三醇、依地酸二钠) , 置100ml量瓶中, 加流动相溶解并稀释至刻度, 摇匀, 精密量取1ml上述溶液, 置50ml量瓶中, 加流动相溶解并稀释至刻度, 摇匀, 滤过, 取续滤液20μl注入色谱仪, 记录色谱图。结果辅料对制剂测定不干扰。

2.4.6 稳定性试验

精密称取本品适量, 加流动相溶解并制成每1ml中约含86μg的溶液, 摇匀, 作为供试品溶液, 分别于第0、2、4、6、8、10小时吸取20μl, 注入液相色谱仪, 记录色谱图.结果:各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09%, 表明溶液在10小时内稳定性良好。

2.4.7 加样回收试验

分别精密称取氯诺昔康对照品约3.44mg、4.30mg、5.15mg各三份, 分别加入对应对照品的已知含量的供试品, 置9个100ml量瓶中, 用流动相适量溶解并稀释至刻度, 摇匀, 滤过, 作为供试液;另取氯诺昔康对照品, 加流动相制成每1ml含86μg的溶液, 作为对照品溶液。照含量测定项下的方法分别测定回收率。结果:平均回收率为100.47%, 相对标准偏差1.22%, 结果表明本法准确度良好。

2.4.8 重复性试验

分别称取注射用氯诺昔康 (批号111207) 粉末为测定量的80%、100%、120%各三份, 精密称定, 分别置100ml量瓶中, 加流动相溶解并稀释至刻度, 摇匀, 作为供试品溶液;精密量取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 记录色谱图。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含量, 并计算各含量的相对标准偏差。结果:三个条件下的含量相对标准偏差0.10%, 表明本法重复性良好。

2.4.9 样品测定

依确定的方法测定三批样品和对照样品的含量。结果:三批供试品及对照样品的含量均符合规定。

3 结论

经方法学验证, 所采用方法专属性好, 溶液稳定, 检测限低, 线性关系良好, 精密度高, 准确度好, 因此确定此方法为含量测定方法。

摘要: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注射用氯诺昔康含量的方法。方法:以0.05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 (含0.05%三乙胺, 用氢氧化钠调节pH至6.8) -乙腈-甲醇 (50:38:12) 为流动相, 检测波长为264nm;柱温:40℃。结果:氯诺昔康在35μg/ml~147μg/ml浓度范围内, 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r=0.99992) , 平均回收率为100.47%, RSD=1.22% (n=9) 。结论:方法简便、可靠、快速、可用于注射用氯诺昔康生产的含量控制。

关键词:氯诺昔康,高效液相,试验

参考文献

复合氯诺昔康 篇5

在骨科,止血敏注射液常用于急性出血患者的止血,而大多数患者都会因伤口疼痛难忍,常加用一些止痛药,如注射用氯诺昔康。2009年5月-2010年5月,笔者在为患者进行静脉输液的过程中,发现止血敏注射液与止痛药注射用氯诺昔康之间存在配伍禁忌。为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为临床工作提供经验借鉴,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临床工作中,笔者遵医嘱将止血敏注射液2.0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为患者输液,在给予注射用氯诺昔康16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的液体时,发现整条输液管中立即出现铁锈色絮状物,立即关闭输液调节器,更换输液器,用生理盐水20ml冲管后,然后再静脉输入注射用氯诺昔康。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未发生不良反应。

2 实验方法及结果

为进一步证实两种药物之间可能存在配伍禁忌,笔者做了如下实验:按照临床应用实际配制方法,将止血敏注射液2.0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中,将注射用氯诺昔康16mg加入葡萄糖注射液中然后用无菌注射器各抽吸两种液体5ml混匀后,注射器内立即出现铁锈色絮状物,多次反应一致。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表明止血敏注射液与注射用氯诺昔康之间存在明显的配伍禁忌。

3 讨论及建议

复合氯诺昔康 篇6

关键词:氯诺昔康,超前镇痛,下腹部手术,腹腔镜

超前镇痛是指在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之前, 采取镇痛措施, 阻断从损伤组织至脊髓的神经向心性传导, 防止外周及中枢敏化[1], 消除伤害引起的疼痛, 以减少术后镇痛药的用量。氯诺昔康是新型的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 研究证明氯诺昔康有明显的超前镇痛效应[2], 本研究旨在观察氯诺昔康超前镇痛对下腹部微创手术术后疼痛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期行下腹部腹腔镜手术的患者40例,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 (ASA) Ⅰ-Ⅱ级, 年龄20-50岁, 体重45-70kg, 病种包括卵巢囊肿、疝修补术、阑尾炎 (未穿孔) , 宫外孕 (未破裂) , 所有患者均无慢性疼痛病史及长期服药史, 随机分为超前镇痛组 (Ⅰ组) 和对照组 (Ⅱ组) , 每组20例。均在全麻下手术。

1.2 麻醉方法

入手术室常规多功能监护仪监测ECG、BP、HR、SPO2, 麻醉诱导药为咪唑安定、丙泊酚、芬太尼和维库溴铵, 气管插管后接麻醉机控制呼吸, 麻醉维持用异氟烷、丙泊酚、芬太尼、维库溴铵, 术中维持呼吸、循环稳定。Ⅰ组术前30min静注氯诺昔康16mg/5ml, 术毕完全清醒时静注5ml生理盐水, Ⅱ组于术前30min静注5ml生理盐水, 术毕完全清醒时静注氯诺昔康16mg/5ml。所有病例麻醉方案及术中处理均相同, 均给予托烷司琼5mg, 术毕患者清醒后拔管, 均不行术后镇痛, 如静息状态VAS≥5分时, 给予肌注杜冷丁肌注镇痛。

1.3 观察指标

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对患者术后1h (T1) 、6h (T2) 、12h (T3) 疼痛程度进行评分, 0分为无痛, <3分为镇痛优良, 3-5分为基本满意, >5分为镇痛不满意, 10分为剧烈疼痛。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手术种类、手术时间、输血输液量、麻醉药量无显著差异 (P>0.05) , 均无明显的恶心、呕吐、头晕、嗜睡等不良反应。Ⅰ组2例肌注杜冷丁镇痛, Ⅱ组8例需肌注杜冷丁。

Ⅰ组T1、T2VAS评分显著低于Ⅱ组, 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 , T3、T4时Ⅱ组VAS评分与Ⅰ组接近, 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手术创伤及术后疼痛可引起炎性介质和致痛物质如缓激肽、P物质、H+、K+、5-羟色胺、组胺的释放, 引起疼痛和血管扩张、组织水肿, 使效应感受器敏感度增加, 痛阈降低, 从而导致痛觉过敏[3]。氯诺昔康是目前应用于临床的作用最强的NSAIDs类药物, 作用时间3-5h, 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选择性抑制环氧化酶-2 (COX-2) 使前列腺素 (PG) 合成减少发挥消炎、镇痛作用, 通过激活内源性阿片肽释放发挥中枢性镇痛作用, 其起作用前有一个潜伏期, 对已产生的前列素样致痛物质无拮抗作用[4], 在刺激之前使用才能起到超前镇痛作用。本研究Ⅰ组超前镇痛能有效缓解术后疼痛, Ⅱ组缓解术后疼痛效果不明显, Ⅰ组使用杜冷丁止痛的病例数显著多于Ⅱ组, 表明相同剂量的氯诺昔康超前镇痛效果优于术后应用。

综上所述, 氯诺昔康超前镇痛用于下腹部腹腔镜手术, 可有效减轻术后疼痛, 减少镇痛药的使用量, 无明显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膨章龙, 于布为.围手术期镇痛的进展[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5, 25 (1) :11-13.

[2]王云姣, 程智刚, 孙志华, 等.氯诺昔康预注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超前镇痛效果[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6, 22 (4) :106-107.

[3]Solca M.Acuate pain management:unment needs and new advances in painmanagement[J]:Eur J Anaestesiol Suppl, 2002, 53:3-10.

复合氯诺昔康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4例系浙江省黄岩区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骨科门诊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患者, 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制订的痛风性关节炎诊断标准[2]。年龄40~70岁, 平均 (54.53±13.58) 岁, 病程1~5个月。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7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发作次数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 纳入标准

(1) 符合痛风性关节炎诊断标准; (2) 排除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脑血管意外等; (3) 近1周内未使用针对痛风性关节炎的中、西医治疗药物; (4) 自愿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5) 有良好的依从性。

1.3 排除标准[2]

(1) 年龄在40岁以下, 70岁以上者; (2)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3) 对非甾体抗炎药有严重过敏反应者; (4) 心、肝、肾功能不全; (5) 未按规定用药, 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 影响疗效和安全性判断者; (6) 就诊前已治疗者; (7) 同时应用其他药物者; (8) 有活动性消化道溃疡病史或症状、哮喘患者; (9) 血小板减少或凝血时间延长等血液病患者; (10) 晚期关节重度畸、丧失劳动能力者。

1.4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嘱卧床休息, 抬高患肢, 避免过度劳累、紧张、受冷、受湿及关节损伤等诱发因素;饮足够的水, 保持每日尿量在2000 m L以上;碳酸氢钠片1.0 g, 每日3次进行碱化尿液;低嘌呤饮食, 禁止饮酒, 禁食肉汤、动物内脏等;取活动量为日常训练负荷量的1/3, 逐渐增加关节活动度。

对照组:布洛芬缓释胶囊 (0.3 g×20片, 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0900089) 1粒/次, 2次/d, 疗程2周;观察组:氯诺昔康片 (8 mg×6片, 长春远大国奥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70206) 8~16 mg/次, 2次/d, 饭后服, 疗程2周。

1.5 疗效评价标准[3]

(1) 临床控制:关节疼痛完全消失, 受累关节活动自如, 治疗后总积分0~3分; (2) 显效:关节疼痛基本消失, 仅余轻微关节疼痛或活动受限, 治疗后总积分减少2/3以上; (3) 有效:关节疼痛改善, 但活动仍受限, 治疗后总积分减少1/3~2/3; (4) 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 治疗后总积分减少不足1/3。有效率= (临床控制+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6 疼痛评分标准[4]

疼痛评定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 评分表上绘有1条标尺, 两端分别为“0”分端和“10”分端, 0分表示无痛, 10分代表难以忍受的最剧烈的疼痛, <3分为良好, 3~4分为基本满意, ≥5分为差。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的形式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疼痛积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45, P>0.05) ;经治疗后, 两组疼痛积分比较,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t=5.50, P<0.01) 。提示观察组症状明显较对照组改善。见表2。

2.2 两组治疗2周后有效率比较

治疗2周后, 观察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χ2=20.178, P<0.01) 。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对照组腹痛3例, 呕吐2例;观察组无出现腹痛, 呕吐1例。

3 讨论

痛风是以具有自限性和剧烈疼痛为特点的无菌性炎症, 属代谢性疾病。关节疼痛是痛风性关节炎的主要表现, 好发于第1跖趾关节, 也可首发累及踝、膝等大关节, 为风湿性疾病的范畴[5]。痛风的发生是由于关节内尿酸浓度过饱和形成结晶, 当尿酸浓度超过了尿酸的溶解度, 尿酸即可在软骨、滑膜及周围组织沉积, 作为异物进而触发机体固有免疫反应, 发生滑膜血管扩张、通透性升高和白细胞渗出等病理反应, 即关节出现红、肿、热、痛等急性炎症症状。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可演变为慢性, 严重者可致受累关节功能受限, 并影响肾脏等器官功能。痛风性关节炎正常情况下无临床症状, 但当遭遇寒冷、创伤及饮酒等理化因素后, 尿酸结晶体脱落进入关节腔, 在细胞分子水平引起炎症级联反应。痛风性关节炎发病的机制目前仍不完全清楚。动物研究表明[6], 炎性细胞招募与内皮细胞激活所引发的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 (IL-1β) 和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等释放和炎性反应, 在痛风性关节炎的疾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认为, 中性粒细胞浸润并介导的炎性反应是痛风性关节炎病理机制的核心[7]。引起痛风性关节炎疼痛的内源性致痛物质主要有5-羟色胺 (5-HT) 、去甲肾上腺素 (NE) 、组胺、前列腺素、缓激肽, 各种炎症细胞及细胞因子相互协同、诱生, 通过刺激局部感受神经末梢外周感受器产生很强的致痛效应。

目前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多以内科方法为主, 常用的药物有秋水仙碱、糖皮质激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秋水仙碱虽控制症状迅速而有效, 但副作用大, 50%~80%的患者出现胃肠道副作用;而降尿酸药物不仅没有抗炎止痛作用, 而且还会促使关节内痛风石表面溶解, 形成不溶性结晶而加重炎性反应;糖皮质激素可增加股骨头坏死发生的风险;非甾体类抗炎药是目前临床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常用药物, 传统非甾体类抗炎药主要包括吲哚美辛 (消炎痛) 、芬必得、炎痛喜康等, 主要通过阻断花生四烯酸形成前列腺素, 从而抑制前列腺素引起的炎性反应, 可有效地缓解以疼痛为主的症状[8]。传统非甾体类抗炎药长期应用可能会造成消化系统和肾脏损害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主要包括胃溃疡、出血、穿孔, 肾功能衰竭, 水钠潴留和水肿等。

氯诺昔康为噻嗪类衍生物, 是一种新型中效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 属选择性环氧化酶-2 (COX-2) 抑制剂。氯诺昔康镇痛机制主要包括: (1) 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直接产生镇痛作用[9]; (2) 降低外周和中枢痛觉敏感度、减轻炎性反应, 从而降低疼痛程度[10]; (3) 激活神经内啡肽系统, 促进内源性阿片样物质的释放, 从而发挥镇痛和抗炎作用[11]。任锟等[12]报道, 氯诺昔康不仅能明显减少术后镇痛药用量, 增强镇痛效果, 还可降低术后镇痛药物的副作用, 并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提示氯诺昔康可以在脊髓和外周有效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余功敏[13]应用氯诺昔康治疗骨科术后疼痛, 亦取得了显著效果。本研究也显示, 对照组疼痛评分为 (3.94±1.19) 分, 观察组疼痛评分为 (2.76±1.27) 分, 观察组疼痛明显较对照组减轻 (t=5.50, P<0.01) ;两组疗效比较, 对照组有效率为78.9%, 观察组有效率为96.5%, 提示氯诺昔康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布洛芬缓释胶囊 (χ2=20.178, P<0.01) , 与文献[13]基本一致。提示氯诺昔康治疗痛风性关节炎镇痛效果确切, 值得骨科门诊推广应用。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复合氯诺昔康】相关文章:

模态复合命题与复合模态命题间真值关系考察04-13

复合增强05-04

复合景观05-11

复合支护05-20

复合行为05-23

复合衬砌05-23

复合热泵05-28

复合橡胶06-02

复合实验06-02

复合切削06-03

上一篇:Excel运用下一篇:功夫熊猫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