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充满语文味的课堂

2024-05-05

创造充满语文味的课堂(精选四篇)

创造充满语文味的课堂 篇1

一、语文教师要具备的素质

1. 能写一手好字。

汉字书写正确美观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之一,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特别重视书法的学习,能写得一手好字。语文教师板书写得端庄大方,匀称清秀,笔顺正确,会给学生一个好的榜样,还能增添语文课的魅力。

2. 语言感染力强。

语文教师除了应具备一般教师所具有的课堂语言特点,讲究准确、生动、活泼、得体,还应具有自己的教学语言素质,如:讲标准的普通话,字正音准,遣词造句合乎语法、修辞、逻辑,语言生动形象,饱含感情,富于艺术感染力。有感染力的课堂语言更容易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更能理解文本的内涵。

3. 富有教学机智。

教学机智是蕴藏于教学行为之内,凸现于教学过程之中的教学智慧。它不单指教师应对突发事件时所表现出来的处理艺术,它还体现在教师谋篇布局的水平和有效把握课堂的能力。具有教学机智的教师,才能使教学活动朝着既定的教学目标顺利前进。

二、语文教师要拥有的意识

1. 文本意识。

文本意识,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对语言文字等文本内容自觉关注的心理倾向。它是衡量语文教学是否具有语文味的重要依据之一。文本、文体意识强,语文味自然就浓;文本、文体意识弱,语文味自然就不足。例如,散文教学就应该尽可能地设法引导学生走欣赏的道路,去品悟,去体味,去揣摩,带领学生进入散文所创造的优美意境中,去领略文本中的胜境,透过语言表象,深挖文本中直抒或隐含的人物情感,在对这些情感的理解认同和反复体味中提升审美品位。诗歌教学就应该注重朗读,把握节奏和重音,充分发挥想象,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品味出文本中的情与味。

2. 问题意识。

提问要深入浅出。但这里的“浅”不是肤浅。语文味的课堂是有一定深度的思考,深刻的问题像导火线,时刻点燃学生诗的热情和思考的火花,激起情感波澜,流淌出浓浓的语文味。例如,在学习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把握了该文的思想内容“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后,我又设计问题:作者与柳宗元都是被贬谪的官员,柳宗元也曾在《小石潭记》中抒写寄情山水的情怀,也有“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的写“乐”之句。但《醉翁亭记》的“乐”与《小石潭记》的“乐”是否一样?深刻的问题设计,触动了学生的兴趣点、情感点,因而学生们说得兴味盎然,此文的难点也在这一刻自然地得到突破。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有效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充满“语文味儿”。

3. 言语意识。

好词佳句,让人一看就知道应该细细咀嚼教师抓住文中几处关键而精彩的语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品味出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品味出语言文字的魅力。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读到文中“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一句时,引导学生想想为什么用“伏”而不用“停”、“叮”等词,比较之后,就会发现“伏”不仅与前面“肥胖”相照应,而且表现一种庞大沉甸的憨态,情趣盎然,给读者创设丰富的想象空间。课堂因为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而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

4. 板书意识。

板书,作为教学技能之一,极易被人们所忽视。特别是在多媒体盛行的时代,许多老师都用声像俱佳的课件替代了传统的板书。然而,好的板书,就是一篇“微型教案”,能够将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教者的教学思想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清晰地展示出来。经常听一些课件准备充分的语文课,在上课的过程中被课件束缚住了手脚,只能强行地将学生往自己准备好的课件上来拉,课件准备越充分,课堂教学效果就越差。适时的板书能给人以凝炼之感,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记忆深刻。

一节充满艺术味的语文课作文 篇2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朗朗书声从六年级<3>班传来。黑板擦得黑亮黑亮,上面写着几个端庄大方的字“伯牙绝弦”教室里的听课老师和同学正闭眼欣赏《高山流水》这首古筝曲。 潺潺流水仿佛从我心中流过,萋萋芳草仿佛在位谁叹息?在为谁哀伤?眼前出现一人坐在山间抚琴,这曲子中充满了无人理解的哀伤,另一人念着琴音,就连天上的流云都停下了将不,山下波涛汹涌的长河也听得起劲,送给他们雷鸣般的掌声…… 当我们读到“善哉,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所念,子期必得知。“大家不禁欣喜若狂,为一代琴师找到知音而发自内心高兴,当读到“子期死”这三个字,我感觉顿时天崩地裂,一切陷入了黑暗。此时,我们大家都是伯牙的知音,知他痛心疾首,知他悲喜交加,知他怀念旧时的光阴……隐隐的,我仿佛听见微微的抽泣声……

渐渐地,老师讲课的技术进入高潮,我们大家的情感也在进入高潮。路老师娓娓动听地道出伯牙与子期相识,相见到永不重逢,大家静静地听着,树不摇了,风不吹了,大家目光中充满了哀伤,失望。昔日知音,如今已成一抔黄土,怎能叫人不伤心?伯牙在子期的墓前写了一首短歌,每一句都拨动我的心弦,伴随着沉重哀伤的曲子,听着短歌,为子期送行。大家静静地听着,心里却波涛起伏……

这首短歌是伯牙与子期永恒友谊的.见证!我感动于他们俩的真情,感动于这永恒的友谊。一时之间我心中充满了无数无奈和伤心。真想我是一个小魔仙,只要念一段咒语,让时间倒流,让伯牙与子期一起抚琴,抚出伯牙的志向,念出岁月也割不断的深厚情谊……

可惜我不是,只能默默赞叹着,欣赏《高山流水》这美的琴音,欣赏他们两人的友谊,欣赏这凄惨有美丽的故事……

路老师,又描绘出那美丽的画卷“伯牙鼓琴,志在杨柳,钟子期曰:“善哉,依依兮若杨柳!志在雨雪:“善哉!霏霏兮若雨雪!”

追求充满语文味的课堂 篇3

一、语文教师要具备的素质

1.能写一手好字。汉字书写正确美观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之一,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特别重视书法的学习,能写得一手好字。语文教师板书写得端庄大方,匀称清秀,笔顺正确,会给学生一个好的榜样,还能增添语文课的魅力。

2.语言感染力强。语文教师除了应具备一般教师所具有的课堂语言特点,讲究准确、生动、活泼、得体,还应具有自己的教学语言素质,如:讲标准的普通话,字正音准,遣词造句合乎语法、修辞、逻辑,语言生动形象,饱含感情,富于艺术感染力。有感染力的课堂语言更容易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更能理解文本的内涵。

3.富有教学机智。教学机智是蕴藏于教学行为之内,凸现于教学过程之中的教学智慧。它不单指教师应对突发事件时所表现出来的处理艺术,它还体现在教师谋篇布局的水平和有效把握课堂的能力。具有教学机智的教师,才能使教学活动朝着既定的教学目标顺利前进。

二、语文教师要拥有的意识

1.文本意识。文本意识,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对语言文字等文本内容自觉关注的心理倾向。它是衡量语文教学是否具有语文味的重要依据之一。文本、文体意识强,语文味自然就浓;文本、文体意识弱,语文味自然就不足。例如,散文教学就应该尽可能地设法引导学生走欣赏的道路,去品悟,去体味,去揣摩,带领学生进入散文所创造的优美意境中,去领略文本中的胜境,透过语言表象,深挖文本中直抒或隐含的人物情感,在对这些情感的理解认同和反复体味中提升审美品位。诗歌教学就应该注重朗读,把握节奏和重音,充分发挥想象,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品味出文本中的情与味。

2.问题意识。提问要深入浅出。但这里的“浅”不是肤浅。语文味的课堂是有一定深度的思考,深刻的问题像导火线,时刻点燃学生诗的热情和思考的火花,激起情感波澜,流淌出浓浓的语文味。例如,在学习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把握了该文的思想内容“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后,我又设计问题:作者与柳宗元都是被贬谪的官员,柳宗元也曾在《小石潭记》中抒写寄情山水的情怀,也有“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的写“乐”之句。但《醉翁亭记》的“乐”与《小石潭记》的“乐”是否一样?深刻的问题设计,触动了学生的兴趣点、情感点,因而学生们说得兴味盎然,此文的难点也在这一刻自然地得到突破。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有效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充满“语文味儿”。

3.言语意识。好词佳句,让人一看就知道应该细细咀嚼教师抓住文中几处关键而精彩的语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品味出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品味出语言文字的魅力。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读到文中“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一句时,引导学生想想为什么用“伏”而不用“停”、“叮”等词,比较之后,就会发现“伏”不仅与前面“肥胖”相照应,而且表现一种庞大沉甸的憨态,情趣盎然,给读者创设丰富的想象空间。课堂因为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而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

4.板书意识。板书,作为教学技能之一,极易被人们所忽视。特别是在多媒体盛行的时代,许多老师都用声像俱佳的课件替代了传统的板书。然而,好的板书,就是一篇“微型教案”,能够将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教者的教学思想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清晰地展示出来。经常听一些课件准备充分的语文课,在上课的过程中被课件束缚住了手脚,只能强行地将学生往自己准备好的课件上来拉,课件准备越充分,课堂教学效果就越差。适时的板书能给人以凝炼之感,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记忆深刻。

其实,大家都知道,那节呈现几十张PPT的公开课,是缺少“语文味儿”的,只是过场式的花架子……我们语文教师是有责任让语文教学走上回家的路,让语文课堂洋溢“语文味儿”的芬芳。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是我一直的追求。

创造充满语文味的课堂 篇4

一、由诵读引出语文味

一般情况下,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必须要按照文本特性, 选择合理时期, 科学训练学生的诵读能力。可以说, 诵读, 其实在语文中是一道不可或缺的“味道”。学生在老师榜样的指导过程中, 不但要认真听, 更要用心看。比如, 一般课文的诵读工作, 应抓住内容中的角色形象, 让学生在诵读中清楚地了解到这篇文章到底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而写的?这样做比单纯分析文字所得到的知识功效更高。

不管是哪一类的文学作品, 也不管年龄的大小, 对课本的诵读都是不可或缺的。诗歌必须要诵读, 要懂得停顿点, 应将李白的狂放感、杜甫的沉郁性、苏轼的超脱态以及陆游的忧伤情, 通过诵读给充分地体现出来。当然, 散文也是要朗读出来的, 老舍在《想北平》一文中使用了较为平实的言语来抒发自己浓郁的思乡情感, 而郁达夫描绘的《江南的冬景》, 就是凭借清新舒缓的句子展示出整个江南进入冬天时期的仙境, 换句话讲, 不诵读的话, 学生从哪里才能体会出来美呢?不管是文学类的, 还是非文学类的课文, 都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诵读工作。那些逻辑很严谨的论证、论据以及说明文, 也可以通过合理地诵读来强化学生阅读语文的认知能力。由此可知, 充满情感的诵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课堂的语文趣味。

二、由词句引出语文味

这里所讲的汉语言独特的表意特征, 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文字最为缤纷绚丽的生命气息, 而对词句含义的理解就作为品味课文的一种捷径。如果学生在语句上没有锤炼精神, 没有探究意识, 就会丧失整个语文理解的“味道”。不管品读文学作品, 还是应用型文字也好, 都必须反复理解, 使“语文味”变得回味无穷。

举例来讲, 在品读鲁迅先生所描述的“祥林嫂”时, 就必须要提一提“轮”跟“活物”这两个词语, 进而表示“祥林嫂”生命的枯萎、短暂以及在人权上的丢失、社会的黑暗等;在品读《林黛玉进贾府》这一章节时, 最经典的就是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那句:“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这句话, 从中可以品读出王熙凤这一人物的个性张扬、犀利。在掌握了人物个性之后就可以抓住整篇文章的一种精髓。由此可知, 想要让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成功、高效, 就应该抓住每篇文章中的中心段落、语句, 让学生由局部到整体去学习。另一方面, 作为老师, 必须指导学生找出正确的关键语句, 合理通过这一些词句将学生带入整篇课文内容中, 进而创造出独具一格的“语文味”, 让学生享受其中。

三、由文本引出语文味

教育机构要求:课本在选文方面应丰富多彩化, 让整个语文学科都能涵括很突出、很多元的教学资源。怎样采用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师生间展开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教学项目, 在整个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是创造“语文味”的关键环节。

一方面, 想要领悟出整个文本核心思想, 必须要把整体的一种感知作为前提, 遵循文本的本意精髓, 紧扣主题, 通过解读文本的过程去探索出更深入、更高层次的文化知识内容。因为只有这样做, 才可以将阅读文本的效率达到最优化, 进而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让学生勤于动脑、勤于思考。当然, 对于课文内容的延伸, 必须要找到延伸内容跟原课文间的联系点。

另一方面, 把整体的一种感知作为前提的语文教学模式, 应该要精准地抓住语文的特性, 结合多数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性跟接受程度, 来展开有针对性、目的性的教学项目, 进而突显课文的“语文味”。当然,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老师还应该针对各个学生的个性, 去安排领悟文本的任务, 让不同学生去品读不一样的文本, 进而发掘出不一样的语文价值。总而言之, 老师跟学生必须都要围绕语文特性去进行人文性的教学、学习, 才能将文本的意义体现出来。

四、由互动引出语文味

除了上述来自文本的语文味之外, 还有来自于开展的语文活动, 也就是来自于师生间的互动、交流过程中。如果课堂充满了“语文味“的话, 师生间就能很好地进行沟通, 根据自己去文本的解读, 进行争论、辩驳, 加以深入思考、研究, 最终得出统一意见。师生间合理高效的互动、交流, 不仅仅可以将教学任务得以落实、执行, 还能培养起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起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应享受到的乐趣以及知识累积能力。

换句话讲, 师生间必须要围绕课文来展开互动活动, 也就是老师应该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自身专业知识以及社会经验, 来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智慧力、想象力。在这一教学过程里, 就要求老师讲自己的个人魅力、专业性知识以及学生学习时的思维状态、学习方式以及情感有机结合起来, 对学生进行指导。让这种“语文味“在学生间通过合作、交流进行传递、扩张, 让师生都能实现成长的目标。同时伴随着双方的成长, 在一定程度上又能更加深度地理解课文主要中心思想, 促进学生吸收文本知识, 进而使得学生能够更加健康、稳定地发展、进步。学生们可以从参与活动中得到乐趣, 而老师可以从学生的快乐学习中、从他们的思考学习中得到更多的经验, 进行总结, 为以后的教学模式提供更好的依据。学生感染着老师, 老师影响着学生, 让整个教学氛围变得更加和谐、积极。长此以往, 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 总会有意料之外的“偶然性”。这种积极地交流、互动, 不仅仅让学生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 还能更加清楚地理解社会、理解生活。

五、结语

综上所述, 语文味其实就表示一种文化气息品味, 语文课对语文味的创造, 不仅是一种手段, 更是一种教学目的。换句话讲, 要让学生变为学习语文课堂的主体, 使之体验出语文味, 进而享受到人生幸福感就是创造语文味的最终目的, 在一定程度上, 提升了学生整体的的审美意识跟文化素养水平。

摘要:目前, 语文课堂应该要有属于自己的一种语文味, 那么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时, 才可以将语文知识的趣味性提升到另一个层次, 进而在课堂上享受学习语文知识的乐趣。就围绕创造语文味这一话题, 分析了四个方面的措施。

关键词:语言品味,阅读效果,互动

参考文献

上一篇:老年健康系统下一篇:发展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