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素养

2024-05-05

语言文字素养(精选十篇)

语言文字素养 篇1

1.初读课文:了解腰鼓, 播放腰鼓表演和陕北自然环境的视频, 让学生对腰鼓表演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生长土壤有初步的了解。

2.深读课文:赏析语句, 分析课文, 感受安塞腰鼓表演时的磅礴气势。

3.小组讨论:文题是《安塞腰鼓》, 文章仅仅写了安塞腰鼓吗?你感受到的仅仅是腰鼓表演的气势吗?如果不是, 那又是什么?

4.进一步深读课文, 多元化理解文本主旨。

显然, 我的教学设计把教学重点放在了第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上, 试图通过前后承接的问题,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 理解承载在安塞腰鼓上的生命活力的涌动, 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度解读, 唤醒学生对生命的由衷赞美, 启发学生对自身生命的深刻认识, 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我以为, 这样教学设计, 能很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在提倡有效教学的课改背景下, 这种教学设计是一种有价值的尝试。但教学结束课后反思时, 我才发现, 学生只是知道了陕北黄土高原有一种艺术形式——腰鼓, 这种民间艺术是很多人在一起表演, 场面壮观宏大, 腰鼓敲起来雷霆万钧、惊天动地。显然, 学生的心灵并没有受到强烈的震撼, 对于腰鼓所承载的精神, 学生理解得极为肤浅。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 是我始料未及的。

课改之前, 我上语文课, 更多地注重课文分析, 把语文课上成了读写训练课。课上缺失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应有体现。我能感觉到, 这样的语文课越来越不受学生欢迎了。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 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把课堂交给学生, 特别重视对人文精神的挖掘。我对《安塞腰鼓》这一课的教学设计, 就是按照对课改的这种理解组织教学的。但课堂的教学效果又使我不能不做深刻的反思。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叶圣陶先生说过, 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 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 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形式花样翻新。新课标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置于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 但教师教学在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 绝不能忽视其工具性, 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 实现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的高度统一。

在接下来学校举办的教学大赛中, 我选择教学《安塞腰鼓》这篇课文参赛。我吸取了首次教学这篇课文的教训, 重新进行了教学设计。我在之前教学设计的基础上, 以小组合作讨论为主要形式, 分析文章写作风格与文字运用的特点, 加大了文章写作特点的解读比重。提出以下几个思考题:腰鼓只是一种民间打击乐器, 为什么能有那么深厚的表现力?它所承载的是什么?作者用了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表现的?通读这篇文章, 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美感?学生讨论后, 纷纷说受到了震撼, 感受到了作者对生命之美的赞颂。我进一步引导, 学生发现, 这种美因为作者用了铿锵而有力的短句、激昂与迅疾的节奏和大量的排比句而体现得更热烈、更充分。教学到此, 让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豪壮之美, 充分地理解了课文主旨, 基本上实现了课堂教学目标。

语言文字素养 篇2

摘要: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的基础层面。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

阅读

潜心揣摩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通工具,又是思维的工具。无论人的头脑中会产生什么样的思想,它们只有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在语言术语和词句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和存在。因而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以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为基础,是在培养、提升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实现的。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加强语言文字运用呢?下面谈谈个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

一、阅读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是加强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途径

熟练而精确地识字、识词是阅读的基础,理解运用是语文素养提升的途径。阅读包括课堂阅读教学和辅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一)、课堂阅读教学

教材中的课文篇数虽然有限,但却是学生积累和吸收优秀文化营养的主要窗口。阅读教学对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获取广泛知识,开拓视野,发展智力的作用是巨大的。我们可以凭借它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凭借它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进行知识的积累;凭借它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凭借它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课堂阅读教学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

1、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阅读教学中认识生字和学新词应紧密结合,即字不离词。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是多样的,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力求简明确切,通俗易懂,并能合理、正确运用。

2、句子是由词或短语构成的,是表达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又是构段成篇的基础。因此,要着重培养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理解各种词语在句子中是如何配搭组合成句子的,弄懂句子的各种句型特点及其表述作用,能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中正确、完整地运用。

3、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说,篇章就是使用大量的字词句按照一定的顺序、一定的条理、一定的关系,合乎逻辑地安排在一起。篇章的教学能帮助读懂课文,提高阅读能力,又能配合进行逻辑思维训练,促进抽象、概括能力的发展,培养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养成反复诵读,潜心揣摩的习惯。例如我在教《桂林山水》一文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朗读,达到熟读成诵,然后让学生说说读课文后的感受,通过诵读揣摩,得其旨意,知其意味,领略语言之美。对文章熟读成诵是一个潜滋暗长,积少成多,从感到悟,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样,良好的言语习惯养成了,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也就信手拈来。

(二)、辅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和拓展,一方面,课堂上所学的新知识往往需要课外阅读的配合来加深理解,另一方面,课堂上所学到的技能可以在课外阅读中加以运用,作为知识的运用和检验。那些语文能力较高的学生在谈到他们学习语文的经验时,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显而易见,广泛的课外阅读有利于学生知识、智力、品德、情感的等方面受到深刻的教育,对有效地巩固识字,充实词汇,学习各种语法、修辞,从而提高阅读、写作、理解、表达能力,都是极为重要的。从这个意义上看,课外阅读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极大的作用。

课外阅读并不是放任自流的活动,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程度、读物的特点,给予适当的启发、提示和指导,使学生乐于阅读,善于阅读。阅读后还要开展形式灵活多样的检查督促,如写读书心得、读后感,作读书报告等,让学生互相交流阅读心得体会,这样,既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运用。

二、作文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体现 学生通过阅读,从中吸收、理解字词句段篇等有关语文基础知识,而积累、理解语言文字是为了运用。作文是训练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的语言文字、写作知识去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的手段。作文在成文之前,离不开构思、布局,少不了字斟句酌,这需要动用内部语言仓库的储存,并在大脑中进行比较筛选,对内部言语发展很有作用,作文需要学生进行一连串紧张而复杂的心智活动,需要运用观察、思维、想象、记忆等智力技能,也需要对作文对象有认识、感兴趣,这些都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智力开发和情感陶冶有很大作用。

作文中,语言表达能力是驾驭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情意的能力,包括遣词造句,运用各种语言表达方式、标点符合、修辞以至书写、格式等方面的能力。因此,作文是语文素养提升和语言文字运用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从说到写

“说”和“写”都是由内而外的表达方式。说是运用口头语言的表达;写是运用书面语言的表达。小学低年级学生作文的训练重点是用词,一般做法是,提出说的内容(如图片、实物、情景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想一想再说出来,所说的话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一个记叙四要素俱全的句子,也可以是连续的几个句子。通过议论、检查、反馈,语句在用词、语法表达方面没有错误,便可以把说过的语句写下来,使学生从口头语言表达顺利过渡到书面语言表达。

(二)从述到作

“述”是学生把阅读过的读物内容、听别人讲述、朗诵的材料作口头复述或听讲后笔录,重写出来。“作”是学生所见、所闻、所感,材料要自己搜集、组织、组织整理,表达自己的认识、感受,从述到作,体现了从复述、重写别人写出来或说出来的内容,到自己独立表情达意的过程。例如,我在教学《小英雄雨来》雨文时,我先让学生独立多读几遍课文,然后指名让学生口述故事内容,其他学生作笔录,看谁述得好,谁记的完整,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大提高。由此可见,多述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能力。

(三)从仿到创

“仿”就是模仿,“创”就是独创、创造。在阅读中,所有的文章都有可能成为学生的范文、例子,学生在模仿作文活动中,对范文的认知,发展了记忆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仿”不是最终目标,而应作为培养作文能力的手段,在仿的训练中,要及时引导学生由仿作向创作方面发展,可以模仿范文的思路、结构、句式等语言形式,而在思想内容方面,应注入自己的创造、认识、情感,逐步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加强自己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加强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教学中一项艰巨的工作,方法是灵活多样的,需要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常抓不懈,还要不断探究、不断总结、反思,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加强语言文字运用

普宁市占陇镇龙秋小学

语言文字素养 篇3

一、积淀语文知识,提高字词感受力。

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因此,阅读者需要具备系列的专门知识和技能。 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对文字的社会功能、汉字的字形、词汇的构成、短语的组合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还缺乏敏锐的语言感受力,所加强语言文字训练首先要从字词积累着手。

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他们积累词语并不仅仅依靠字典、词典,而是在大量的阅读中得到的。学生要真正体会其中韵味,就必须有相应的语文知识的积淀。如欣赏李清照的《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个“瘦”字,写出了深秋时节多愁善感、独守空闺的妇人怀念亲人、孤独寂寞的情思,这种意味哪是字典上能查到的?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出现的九个名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在词典上的解释能与词作者表现的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惆怅之情划上等号吗?一般说来,语文学习的经验越丰富 ,对语文知识理解得越透彻,就越容易对语文中的现象与问题产生直觉。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字词感受力。

二、 强调诵读,增强整体感知力

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的范文是文质兼美的。通过熟读背诵,把范

文中的佳词好句、精彩的语段深刻地留在记忆中。“记诵者,学问

之舟车也。”语言积累多了,以后阅读、写作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正

如郭沫若先生说的:“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

朗读是语言训练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手段,应该在课堂上留有充足

时间,让学生进行读的实践,让他们在琅琅的读书声中熏陶、培植语感,吸取课文中丰富的营养,在熟读中获得记忆。语文课中听说读写的训练应当形成一股合力,发挥整体效应。阅读教学应以读书训练为主线,有机安排其它各项训练。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积累语言的有心人。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注意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给学生起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在各个环节中随时启发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词汇,创设环境,增加运用語言的机会,在运用中积累语言。当然,积累语言不仅仅限于课内,语文课外活动、课外阅读。

此外,我校的课前三分钟演讲,重大节日的演讲比赛,每周一国旗下讲话,每年一次的主持人大赛……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语言才华的舞台。卡耐基说,增强自信的最好方法,即是在大庭广众下大声讲话。教学实践证明,神采飞扬的演讲,声色并茂的朗读,让同学们找回了失落了的自信心,感受到了激情语文的乐趣,充满了对竞争生活的豪情与斗志。

三、加强言语实践 确保语文素养的提高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习得语言的实际能力。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读、写、听、说实践”。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做到:1、全学年作文不少于30次,约计18000字。2、每周阅读课不少于2节,平均每天阅读时间不少于20分钟,全学年读名著不少于10部,阅读量不少于200万字,读书笔记不少于2万字(平均每天读书笔记约55字)。3、每天练习钢笔字50字。4、每学年出手抄报8期。5、每堂课前三分钟演讲、朗诵或背诵……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些量的规定,督促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 确保语文素养的日益提高。

四、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主渠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传授书本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给学生以“如何学的启示。”叶圣陶先生说:“教,就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为此,我校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三段式 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其基本结构形式就是“自学——互动探究——质疑——反馈练习”。其基本程序是“三段四环节”。

(一)自主性学习阶段。第一环节:学生预习: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能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质疑释疑(一般自学解决)。

(二)互动探究性学习阶段。第二环节:生生互动。这一环节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收获、质疑问难,,以质疑探究为主,时间要长,不能解决的问题要留到下一环节。第三环节:师生互动。学生质疑释疑,教师点拨释疑,解决上一环节遗留的问题,教师稍作点拨,常常是一带而过。

(三)反馈练习学习阶段。第四环节:教师布置适度训练,学生巩固新知,并突破创新。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每时每刻都在进行语言思

维训练,且能与生活联系,体现语文生活化特点。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

很好地提高了语文的整体素质。

五、阅读成长记录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们语文教师把阅读与之结合,创建了学生“阅读成长记录袋”。它必须包括内容选择过程中的学生参与、选择的指南、评分的标准以及学生自我反省的证据”。 “它是在对传统评价进行批判和否定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成长。”

阅读成长记录袋主要有三个作用:1、学生自我设计自己的阅读记录卡,每阅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就在上面填写其名称、阅读时间、阅读字数、文章内容、对自己的启示、优美的词句、富有哲理的句子等,填写完后,收进记录袋,班级定期组织评比,评比优胜者发荣誉证书,证书也放在记录袋内。2、在写作、演讲、做手抄报时也随时用记录袋内的材料。利用课前三分钟,上台介绍自己喜欢的文章。3、每一个月,都要回顾看书的历程,进行自我评价和反省,写出改进意见。

阅读成长记录袋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学们读书热情高涨,读书的范围也从作文扩大到传记、名著、交际与口才训练、励志类图书(如卡耐基的成功学等)等,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了自己的阅读能力。

语言文字素养 篇4

一、积淀语文知识, 提高字词感受力

语文是通过其中的问题进行信息传递的。阅读者通过阅读能从中体会到文字描写的意境, 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通过深入阅读体会来和作者发生情感的共鸣。要提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就需要从他们对语言的感受力来进行训练, 通过让他们对字词的深刻感受来提供语文素质和能力。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是记忆和积累大量的字词句和诗词歌赋, 也不是通过查工具书得到的, 而是在他们朗读过程中, 通过分析和感受来获得的。在朗读优美的文章时, 他们学会分析其中蕴含的韵味, 体会其中的情感, 提高语文素养和内涵。

例如, 在教学李清照的《醉花阴》时, 教师可让学生体会“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中“瘦”字反映了作者的什么情怀。学生只有通过深入理解和感悟, 才能体会到深秋时节多愁善感、独守空闺的妇人怀念亲人、孤独寂寞的情思。再如,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出现的九个名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几个词在字典中的含义反映不出作者的情感。学生只有朗读过程中来进行感悟, 才能体会到词作者表现的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惆怅之情。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重视学生字词感受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多读、多思, 促进语文素养的不断提高。

二、强调诵读, 增强整体感知力

职高语文教材中包含着很多优美的文章, 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对课文进行朗读理解, 最后达到背诵的效果, 从而把优美文章中的好词好句转化成学生自己的知识积累。正如郭沫若先生说的:“胸藏万汇凭吞吐, 笔有千钧任歙张。”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 让他们在琅琅的读书声中熏陶、培植语感, 吸取课文中丰富的营养, 在熟读中获得记忆。语文课中听说读写的训练应当形成一股合力, 发挥整体效应。阅读教学应以读书训练为主线, 有机安排其他各项训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成为学生语言文字知识积累的引导者。一方面, 教师要不断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和运用能力, 给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另一方面, 教师在各个环节中要随时启发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词汇, 创设环境, 增加运用语言的机会, 在运用中积累语言。当然, 积累语言不仅仅限于课内, 语文课外活动、课外阅读都是积累知识的有效途径。例如, 我校的课前三分钟演讲, 重大节日的演讲比赛, 每周一国旗下讲话, 每年一次的主持人大赛……为学生提供了运用语言的机会, 让他们能够展示自己的语言才能, 使他们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

三、加强言语实践, 确保语文素养的提高

职高语文学科的教育目的是让学生获得语言的运用能力。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时, 还要让他们对知识进行运用, 学会运用知识才真正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目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通过阅读适合学生的书籍来提高他们对文字的领悟能力, 通过读来感悟文章的深意。在阅读的时候, 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 使他们把自己认为好的字词句和段落记录下来, 为写作积累更多的素材。同时, 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文字之后大胆地谈自己的见解, 通过不断的“说”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促进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自主探究, 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场所。在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对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进行深入探索, 还要对他们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不仅主动去学, 还要有技巧的学。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来促使学习效率的不断提高, 可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使他们的自学能力在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过程中不断提高。

叶圣陶先生说:“教, 就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 提高他们的文字领悟能力, 我通过研究探索出“三段式、开放性”的教学模式。这个教学模式的基本过程是:学生自学、交流探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个教学模式中, 第一阶段是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自主探究, 通过自学来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 并能对课文进行总结概括。第二阶段是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 对所学知识进行探讨。在讨论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获得激发, 使他们对课文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 通过交流学习体会来提高学生的能力。第三阶段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生提出解决不了的问题, 教师通过点拨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高学生的语文实际运用能力, 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提高语文综合能力和对语文课堂的兴趣。在这个教学模式中, 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 促使他们对语文知识进行深入体会, 提高他们语言运用的能力。

语言文字素养 篇5

什么是语文素养?用叶圣陶老先生的一句话来理解,就是:“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养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知识的讲授,课文的理解和讲解,而语文的本质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语文的工具性特点恰如其分地体现了语文的语用功能。作为基础学科,语文是是我们思维的工具,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也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性工具。这就要求我们不得不重视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得不聚焦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小学语文教学,恰恰担负着这样的责任,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至关重要的阶段。对于小学生而言,语文素养的体现,语言运用能力的展示,集中在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个方面。

一、小学语言实践学习现状的特点

1、系统性

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里面每单元都有语文园地这个板块,而这个板块里面基本都有口语交际这个板块,如一年级上册的“春天在哪里?”“我该怎么办?”“我们身边的垃圾”等。即使偶尔缺少了口语交际这个模块,也有像“有趣的汉字”“我们的画”这样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或者是书面表达能力的板块。如“我们的画”这个板块里,教材明确提出三个要求:

1、给同学讲讲自己的画。

2、自由组合,看看、评评别人的画。

3、办一个图画展览。显而易见,编者从孩子的认知角度出发,提出了两个训练孩子口语表达能力的要求,不管是讲自己的画,还是评别人的画,都离不开语言的组织和表达,都离不开语言运用。

2、丰富性

除了从低年级阶段延伸至高年级阶段的口语交际板块,到了中高年级,教科书里就出现了习作板块。从三年级开始,要求学生会写一篇完整的作文,而到了中高年级阶段,更是对习作提出了较高要求,孩子们不但要会记事,还要会写景,还有说明文、倡议书、演讲稿等应用文体。作文不但要求语句通顺,写清楚事情的经过,还要求真情实感,从中有所感悟,再进一步要求孩子们能够在行文的过程中用上诸多的修辞手法,表达手法„„经过这样丰富性的训练,到了六年级,学生基本上都能够在行文的过程中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或者是表现手法,呈现出一篇过程详细、语言生动的文章了。

3、多样化的辅助手段

除了教材安排的各种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活动版块,通常一线的教师还会想各种方法来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通常所见的就是:在授课过程中,尽量提供和创造机会让学生开口表达,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要在课堂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样的,这也是目前我国小语界轰轰烈烈改革的目标之一:由老师讲变成学生

说。在书面表达方面,为了促进孩子们的语言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老师会采取各种方法。比如低年级阶段的写话,句型练习,(包括仿句、扩句、缩句),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词语积累和句型积累后,老师就要求学生要写片段,小短文,到了高年级还要学生写日记,班级日志,做手抄报,写儿童诗等。

另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就在每个学期安排一次综合性学习,比如五年级的“有趣的汉字”,六年级的“轻叩诗歌的大门”。综合性学习,一般安排12—14个课时,对学生提出各种语言运用要求。比如,六年级上的“轻叩诗歌的大门”,要求学生要搜集诗歌,按一定标准给诗歌分类,欣赏诗歌,朗诵诗歌、学写童诗,制作诗集等。

这集中体现了编者想要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意图,而经过这样系统、丰富的训练,又得到了那么多辅助手段的帮助,孩子们的语言运用能力也确实得到了提高。从刚入学连一句话都说不完整的孩童到毕业时的侃侃而谈,随便一写就是洋洋洒洒几百字的少年,他们的成长是显而易见的。

二、小学语言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那么,是不是孩子们的语文素养、语言运用能力是否就得到了彻底的提升呢?

我想,数据最能说明问题。据我们调查,86%的孩子不喜欢写作文,有的班甚至是100%。孩子们写作文都是被逼无奈的,一提作文,就头疼。60%的孩子不喜欢上课回答问题。到了六年级仍然有20%的同学作文写不够400字,甚至是200字。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了?

1、应试体制下,学生的兴趣被磨灭,想象力被扼杀

虽然目前应试教育体制的改革已在轰轰烈烈的进行了,但是我们的教学还是抹不去应试教育的痕迹。就拿作文来说,为了学生能考出好成绩,为了学生能尽快掌握某些句型,我们常常给出模板,开头要写什么,中间怎样写,结尾怎么写。对于刚刚接触写作的学生,我们的方法无疑能使他们尽快地走上正轨,但也在无形中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教师对语言实践活动重视不足。

2001年7月,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综合性学习的概念,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些能够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语言实践活动并没有得到老师太多重视。基础性繁琐的工作占据了一线老师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而众所周知,语言实践活动是需要很多时间制定方案,详细指导、安排展示的,再加上部分老师受到传统观念束缚,对综合性的语言实践活动认识不足,缺乏经验、专业指引,所以到了综合性的语言实践学习部分,很多老师就匆匆而过、早早了事了。

3、学生精力不足

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为了孩子将来能够有一技之长而又不知道孩子究竟在哪些方面擅长,很多家长选择为孩子报各种各样的特色班,希望孩子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并发展为特长。这样,孩子的课余时间就被占得满满的,无力去完成老师布置的综合性学习中的搜集资料,分工协作,成果展示等任务,致使综合性学习夭折,而仅靠

课堂时间,是根本无法完成综合性学习的要求的。除此之外,家长的文化素质不同,对综合性学习的支持态度也不同,而综合性学习还需要老师为学生承担更多的安全责任,这无疑都成为了学生利用综合性学习提升语言文化素养,语言运用能力的拦路虎。

三、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方法

那么,我们该怎样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呢?

对于书面表达能力,我们提出以下方法: 1.写作动力先于写作技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小学不同年段的习作都分别提出“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懂得写作为了自我表达”的要求,由此可见,激发学生写作动力是小学习作教学的重中之重,正如倪文锦先生所说的:“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如果说要为学生今后打下一些基础的话,那么使其产生并维持写作的兴趣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倪文锦,2003)然而,在当前不少小学写作指导课上,教师往往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文章写作技法的学习和运用上,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引入范文、例文,由文悟法,引文渗法,结果指导出来的作文往往形式上千篇一律,内容上空洞无物。儿童从来就不具有驾驭技法的能力,他们最擅长的是感知新奇的世界,体验独特的感受。真正的儿童习作教学就应该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和认知程度,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所观所感记录下来,表达自己真实的认知感受。因此,激发儿童写作动力才是习作教学的首要目标,写作技法可

以渗透但只能是锦上添花,切不可喧宾夺主。2.写作意识先于写作任务

当前的小学习作教学中,有不少教师认为:儿童原本不会写作,写作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孩子掌握写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每次教学只要按部就班地让儿童按照教材要求完成写作任务就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理念上的误解,造成教师教学中忽略对学生写作意识的培养,而刻意强调写作任务是否完成,这是造成学生习作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作为习作指导者,教师应该明确“写作任务服务于写作意识,写作意识先于写作任务”的价值观。所谓“写作意识”是指人自主地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写作习惯。儿童习作教学就是要引领儿童形成这种受用一生的写作习惯。

3.写作资源先于写作指导

缺乏写作动力,未能养成良好的写作意识常常使得习作教学失去了应有的个性,陷入庸常而无趣的状态中,大量鲜活的童年资源悄然流失。写作这门对于儿童来说本应该是最开阔、最丰富的课程从小学开始却成了孩子不堪承受的重负。细细考察这一现象存在的原因,不难发现习作教学中,许多教师将视角放在“如何写”上,而对“写什么”关注不够。其实,“写什么”是“如何写”的前提和基础,“如何写”的每一个过程,无不是“写什么”的具体表现,从“写什么”的视角去解决“如何写”才抓中了要害。由此可见,儿童写作应将重点放在“写什么”上。这就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写作资源的拓展,这

才是当前儿童习作教学的务本之道。4.写作交往先于写作评改

儿童写作,它的本质与成人写作一样,是为了交往,是为了表达自己对认识世界这一过程的记录和分享。因此,得到读者的接受和认可是儿童习作最大的动机。因此,对于儿童习作,应在交往的平台上去充分地尊重和肯定,而不是放在评改的“手术台”上,使之成为众矢之的。这样,儿童才能保持旺盛的写作热情,才能为后续写作蓄积“良性循环”的力量。

对于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我们提出以下办法:

1、提升口语表达能力,兴趣先行

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经验,平常不爱发言的同学,课下和同学交流的时候丝毫没有问题,尤其是做游戏的时候,他们甚至积极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和裁决。为什么?因为这是他们感兴趣的,他们有话可说。所以想要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我们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起他们口语表达的欲望。比如,语文课上,学生往往沉默无语,一方面是害怕说错,另一方面是缺乏兴趣,那我们的任务就是找到学生的兴趣点。比如六年级下册《一夜的工作》写的是周恩来总理一夜的辛苦工作和极其俭朴的生活作风。如果老师硬塞给学生周总理是多么俭朴,学生肯定没有兴趣,我抓住文中对周总理办公室的描述,让学生站起来描述自己的房间。本来沉闷的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纷纷举手。有个女同学站起来说:“我的房间里面有床,有衣柜,有两个床头柜,有空调,有写字台,有台灯„„”另外一个小男生补充到:

“我的房间里面还有电脑和书柜„„”我微笑点头,评价到:随便数数,我们的房间都有七八样家具。那么周总理的办公室有些什么摆设?学生马上找到: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一盏台灯,两把小转椅。我再问“文中提到一张不大的写字台,我想它应该不超过1.2米,那么,你房间的写字台是多大呢?”学生回答更踊跃了,纷纷说我房间的写字台是1.3米、1.5米、1.8米,甚至有同学说我房间的写字台是2米的,我继续追问:那你是谁?学生答:一个小学生。那他是谁?学生答:周总理。我说:是呀,一国只总理,办公室里只有简单的两三样摆设,一张写字台还是不大的,根本就没法同我们的房间陈设相比,你觉得周总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学生纷纷举手答:“我觉得周总理是一个生活很俭朴的人!”另一个学生补充说:非常俭朴。还有学生叫到:极其俭朴„„通过这样的对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发言,达到了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升学生回答问题勇气的效果。

2、综合利用课程资源,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要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我们能利用的资源不仅仅是语文课,思品课,科学课、综合实践课都可以拿来为我们所用。比如,六年级上综合实践第一单元的主体是《我的中国梦》,当我们共同分析理解了中国梦之后,我紧紧抓住第7页的小调查,给学生填写我的中国梦,学生饶有兴趣的填写我各个阶段的中国梦。那么,之后的分享也就顺利成章了。我故意挑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起来分享他们的梦想,因为他们的梦想与众不同,能引起大家的兴趣。比如一个同学说:

我的梦想是做一个富二代。同学们哄堂大笑。我就追问问什么你们笑。其他同学就站起来回答说:他的梦想很低俗,没追求;他的梦想实现不了,因为当不当的了富二代,是取决于他爸爸的;还有同学对他提出改正意见,你的梦想应该是做一个“富一代”,同学们又笑。那么,我这时再让这位同学本人回答:你觉得自己的梦想怎么样?他不好意思的笑笑说:我刚才逗你玩呢?我才不要做富二代,我要做靠自己吃饭的人,做富一代。全班掌声响起。

小学阶段的语文老师担任的科目多,这无疑加重了一线老师的负担,同时也提供了诸多整合课堂资源,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机会。

3,亲子对话,拉近关系,提升口语表达能力

日益快速的生活节奏使得家长与孩子交流的时间越来也少,孩子门变得孤僻了,执拗了,与家长的沟通越来越少,越来越困难,同时张口表达的能力也越来越弱。我利用班主任手中的特权,要求孩子每天回去跟家长交流五分钟,可以谈谈今天的烦恼,今天的快乐,今天班里面今天发生的事,甚至班主任今天骂人了也可以跟家长说说,然后家长在第二天的作业本里写上“有”或“无”反馈给我。这不仅拉近了亲子关系,让家长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所在(我们班有个家长就及时发现了女儿的青春期萌动的心态,给予引导和疏通,帮助孩子顺利通过青春期),也训练了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定义“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

语言文字素养 篇6

一、设计训练程序,开展语言文字训练

备课是教学的准备,语言文字训练需要在备课中予以重视。就需要给即将教学的内容确定一个主题或是一个主线,从而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顺着这条主线进行下去,不断发掘出新的知识。例如:在学习《月光曲》这篇课文时,文章中有描写主人公贝多芬的一段情节:贝多芬走进小屋时,琴声停止了,隐约传来了兄妹二人的对话。妹妹说了这么一句话:哥哥不要难过,我只是随便说说而已。对于妹妹的“随便说说”,教师就可以提出疑问:贝多芬妹妹所说的随便说说对应的是前文的哪一句话?这时候,教师就可以留一部分时间给学生,供他们去思考和讨论该问题,之后再请一些同学起来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学生们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人认为,月光曲是非常难弹的一首曲子。作为妹妹而言,她更加希望贝多芬本人可以弹奏这首曲子。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来了,既然妹妹很希望听到贝多芬的弹奏,那为什么还要用“随便”二字呢?该问题一出,立即引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很多学生甚至会不顾一切地插嘴发表看法。如此一来,语言文字训练得到了落实。

二、落实词语教学,准确理解语言文字

在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识字和记忆词语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师在进行生词生字教学时,首先需要结合之前所学过的字,进行组词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生字,从而融会贯通。其次,对于一些新学的词语,教师要进行词语内容的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该词语的意思。最后,对于某些才学不久的词语,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造句的练习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运用该生词进行内容的表达。例如:在学习课文《军神》的过程中,同学们读到刘伯承将军坚持拒绝在手术中使用麻药的时候,很难想象麻药对于手术的作用。此时此刻,教师就可以为学生们普及一下麻药的发展历史,以及麻药在手术中的重要作用。学生们一旦了解到了麻药的重要性,就会自然而然对拒绝使用麻药,硬生生地承受手术刀切割肉体的痛苦的刘伯承肃然起敬,对他的坚强品质感到深深地震撼。这样一来,学生们就能更好地通过看刘伯承来了解到当时共产党军人的坚强不屈的形象。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一定不能生搬硬套,这样只会大大削减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培养敏锐语感,强化语言文字训练

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郭沫若说:“作家与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对于敏锐的语感培养最好在儿童时代进行。”学习语言,最重要的就是培养语感。很多时候,丰富的积累可以大大提升一个人的语言感知能力。很多句子特别是病句,虽然说不出为什么,但是在朗读句子的同时却能够感觉到句子的成分存在异常,这便是语感。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缺乏丰富的积累,又处在学习语文的初级阶段。因此,打好基础便显得至关重要。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本当中,收录了很多有趣生动的课文,供学生们阅读和学习。教师在进行授课的时候,一定要多带大家朗读课文,一方面锻炼学生们的朗读能力,从而激发他们的语感。朗读也是一门学问,它更加重视一个人对于音调和讲话速率的把握能力,对于字音字形以及断句的熟练程度。例如,在学习课文《桂林山水》时,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桂林的山真奇啊”的排比句式。在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时,一定要把重心放在几个“真”字上,这样才能突显出作者对于桂林漓江山水的喜爱之情。

四、寓学于乐教学,创设良好训练情境

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要想理解人类的复杂的语言行为,就必须让负有巨大责任的大脑中有一些无法被发现的实体。”教学实践也证明,良好的语言文字训练情境可以让学生在娱学于乐中开展学习。语文的课堂教学氛围,对于学生学习语文来讲,也起到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想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首先需要换位思考,教师可以通过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想一想学生对于哪些方面会产生兴趣。之后,教师再从学生们的兴趣入手,创设相关情景,使得学生们对于语文课堂学习产生兴趣,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动力,最终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课文《放小鸟》时,我们不妨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们展示一下大自然中的各种美丽生动的鸟类,从而呼吁学生保护鸟类,积极放生鸟儿。之后,教师再带领学生学习课文的时候,通过字词学习以后进一步感受其中拟人化的语言,自然而然地就与文章的内容产生了共鸣和呼应。这样,使得学生们在学习了语文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动物保护意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道德修养和个人品质的提升都是有益的。

重视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篇7

一、观察生活

我们知道,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前提,也是学生获取素材的这样途径,观察到的材料越丰富,写作的内容就越充实。那么,如何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获得第一手材料呢?

1、要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具体方法,包括:确定观察点,选择观察角度,安排观察顺序,在观察人、事、景物时怎样抓住重点,突出特点,在观察时如何把看、听、想联系起来等。

2、把观察事物纳入日常教学活动当中,使之成为学生的一种良好行为习惯。教师可要求学生设计观察卡片,把自己当天印象最深的所见所闻,无论是花鸟虫鱼飞禽走兽,亦或是秋霜冬雪、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还是心中的苦乐忧愁等点点滴滴,仔细体会并记录下来。可组织学生走进树林、草地、小溪、瀑布,去亲近草地、感受阳光、走进大自然,或走出课堂,深入社区扶老携幼,鼓励学生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意活动。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活动后,组织学生交流感受,记录真情实感,在真实情境中获得并积累素材。

二、指导阅读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观察体验生活,是我们的直接材料的来源,而读书是获取间接体验的途径。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范围有限,生活阅历有限,尤其是居住环境。人际交往的局限,只有通过书籍来了解别人对生活的态度,对世界的看法及内心感受。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阅读实践的指导,由课内转向课外,逐步提高阅读能力,感受课外阅读世界的神奇瑰丽。

1、善诱、激发阅读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告诉我们:“乐读”是最高境界。“乐读”就是学生有阅读兴趣,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变“要我读”为“我要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简到繁,将阅读由课内延伸辐射到课外。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坚定学生的阅读勇气和信念,激发其主动阅读的兴趣。

2、创境、强化阅读意识

为学生创设阅读条件,营造阅读氛围,形成学生爱读的“气候”。安排布置学生作读书笔记,积累名言警句,摘抄“文笔精华”,促使学生主动去阅读;在班级建立图书角,供学生随机阅读,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促进学生感悟体验;开放学校图书室(馆),让学生接触“百科全书”,名篇佳作,感悟人生真谛,探索客观物质世界的无穷奥秘。无形中,学生的阅读量增加,范围扩大,兴趣提高,意识加强,语文素养不断提高。

三、实践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美国大教育家杜威说:“让儿童在做中学”。积累是表达的基础,而实践、运用则能强化、深化、丰富和发展原有的积累。

1、在写作活动中积累、提高,写作练笔是对学生语言积累的深化,更是一种深化积累。练笔中学生对原有积累的信息进行回忆、筛选、锤炼,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是更高层次的语言积累。因此,教师要加强学生习作指导,加大作文强度和密度,让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积累、深化、发展、提高语言。

2、在看、听、说活动中积累提高。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种声像设备早已深入千家万户,荧屏便是一个特殊的百科知识窗口。学生通过观看,既丰富文化生活、拓宽视野,又积累语言。因此,通过看新闻联播,看富有知识性、趣味性、有教育意义的各类影视节目,在观看中积累优美的好词佳句。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听到别人交谈时涉及的谚语、对联、富有情趣和哲理的妙语,可适时做好记录,认真品位欣赏,并在说中加以运用。加强交流,把自己从日常生活中、书本中、影视中积累的材料、语言,采用的方式,在班上,在同学间进行交流。从交流中学习语言、丰富语言,提高鉴赏语言和驾驭语言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加强语言实践,提升文学素养 篇8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文学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其中突出的是在人类交往过程中的听说读写能力方面的素养。这种能力是以自身的语言储备为基础的。只有不断熟悉语言,积累语言,发展语言,才能为文学素养的全面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形式新颖、别开生面的语言实践活动则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近年来,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策略。

一、在课内学习中发展学生的语言,提升文学素养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要使学生掌握好工具,只凭口耳接受是不行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言语实践的情境,提供说话机会,引导学生在言语实践活动中自悟、自得,使学生自己去获得语言能力,自己锻炼用语言去吸收、去交流、去储存的本领,以提高和丰富学生的语言能力,从而达到提升文学素养的目的。

1. 利用重点词语训练学生的语言。

如《秋游》一课中的“跑来跑去”一词,请学生说这个词型并练习扩词:飞来飞去、追来追去、摇来摇去、转来转去,等等。还有《奶奶的白发》一课中的“数不清”,引导学生扩展出:说不完,走不动、看不见、拿不动等词语。

2. 抓住中心句子发展学生的语言。

如《梅兰芳学艺》中“因为梅兰芳刻苦钻研,所以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这样的句式。在教学时,我指导学生牢牢抓住这些中心句,先模仿,再内化成自己的语言,从而达到发展学生语言的目的。

3. 领会文章内容提升学生的语言。

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我让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有条理地说一一语道破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又如《小稻秧遇险记》一课,我组织学生讨论小稻秧为什么会遇险,又是怎么脱险的,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语言能力。

4. 整体感知课文熏陶学生的语言。

如《家》、《做什么事做快乐》、《大海》这一类语言优美生动的课文,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语言材料,接受富有诗意的语言熏陶,再创设机会,指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让学生结合文中的语言自己生发创造出富有诗意的语言。

二、在课外活动中拓展学生的语言,提升文学素养

语言文字作为一种载体,或有关自然的、社会的、人类自身的,或是物质世界,或是精神世界,无所不有,具有极大的包容性。这就要求我们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结合在一起,让语文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以促进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做到口、耳、手、脑并用,知行统一,真正拓展学生的语言,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

1. 做一做。

如《乌鸦喝水》一课,我课后请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亲身操作中体会乌鸦是如何把小石子一个一个衔进瓶子里去的,仔细观察水慢慢升高的现象,体验乌鸦动脑动手而成功的快乐,让他们学会思考和表达。

2. 画一画。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爱画画,愿意用图画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如《秋天》一课我让学生亲手画自己眼中的秋天美景,把课文中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形象的图画,使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回顾和加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审美能力都有所提高。然后我让孩子们把自己的画在班内进行介绍。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语言能力也得到提高。

3. 演一演。

如教学完《做什么事最快乐》、《狐假虎威》、《猴子种果树》等童话故事后,我都指导排演课本剧,使学生在表演中进一步发挥想象,拓宽思维,提高语言表达的水平。

4. 猜一猜。

在语文实践中,时常穿插一些竞猜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在竞猜的过程中,其概括力、判断力、语言表达能力都会有所提高。内容既可以围绕课文内容,又可以是一些课外知识,还可以是一些谜语,学生都非常喜欢。

三、在综合实践中丰富学生的语言,提升文学素养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言性。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不断提高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发展和丰富学生的语言,为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1. 在广泛阅读中积累语言。

广泛阅读是学生获得语文能力、提升文学素养的唯一途径。教师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扩大阅读量,其实也是使学生积累语言,充实语言仓库。吕叔湘先生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叶圣陶先生也强调指出:“为养成阅读习惯,为充分自己的生活,非多读不可。”可见大量阅读的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自由阅读,自由表达,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为自主学习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课程标准对各年段学生的阅读量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可以预见,学生在小学阶段有一两百万字的阅读量,脑子里装着上百篇文章,八十几首古诗,有了比较丰富的语言积累,读写能力一定会增强。因此,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浏览、泛读、精读四种不同的读书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写读书笔记,背诵一些妙词佳句和经典名著,这样既能积累学生的语言,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博览群书中提高语文能力。

2. 在综合实践中丰富语言。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交叉、渗透和整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语言,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这里的多种学科知识是指语言文学、数学自然、社会常识、音乐舞蹈、美术手工、环保生态等。学生可以运用听、说、读、写、算、画、弹、唱、跳、观察、表达、想象、交往等手段,通过环境渗透、课堂教学、生活体验、游戏活动等方式,在综合实践中充分挖掘创新学习的潜能,使语言能力获得长足的发展。

苏教版第四册第四单元是一组赞扬母爱的课文,为了充分挖掘学生创新学习的潜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在学生学会课文的基础上,我鼓励大家各抒己见,然后确定以“欢乐的家庭”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分两个阶段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第一阶段活动要求每个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家庭:每个学生带一张自己最喜欢的全家福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家庭情况;根据自己家里的情况设计一张调查问卷,了解爸爸妈妈喜欢什么和他们的愿望;对爸爸妈妈进行一次采访,了解爸爸妈妈的工作情况;写一篇以“我爱我家”为题目的日记;在小组里谈谈自己的心里话;收集一些关于歌颂母亲及母爱的文章,进行一次朗诵比赛;制作一份反映欢乐家庭的手抄小报。第二阶段活动要求每个学生以实际行动真正热爱自己的家庭:把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唱给妈妈听一听;对家中长辈进行采访,了解亲朋好友的情况;开展《我做文明小客人》的假日小队活动;举行“我当小主人”的演讲比赛;制订“学做家务事,争当父母的好帮手”的行动计划并积极行动;开展并邀请爸爸妈妈参加《向爸爸妈妈献爱心》的中队主题观摩活动;设计一份调查问卷,了解爸爸妈妈对孩子们的评价。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在我的精心组织下,通过体验、感悟、调查、动手、动脑、动口、动眼、动耳、动心、研究、实践、探索等充分挖掘出自身的创新学习的潜能,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语言能力,文学素养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篇9

一、开辟语言积累的途径, 丰富积累

鲁迅先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 采过许多花, 这才能酿出蜜来。”在语言积累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地观察, 大量地阅读, 主动地积累, 养成“采蜜”的好习惯。教师要不断开辟语言积累的途径, 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 使他们采集到更多的原材料, 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仓库。指导他们在阅读中摘录好词佳句、名言警句、成语格言、优美诗词等, 把生活学习、电影戏剧、报刊书籍、宣传标语、电视广播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好材料记录下来, 广撷博采课外语言, 并在同学中进行传阅交流, 互相观摩。这样直接、间接的语言材料积累多了, 写文章就会语言丰富, 表情达意就能挥洒自如。

1. 古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 我们要让学生尽早地去诵读古诗文

语文教材中多首古诗, 为学生积累提供很大的方便。学生在大致了解意思的基础上读读诵诵, 聚沙成塔。每当接手一个新班级, 我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本《小学生必背古诗词》, 利用每天语文课课前五分钟读一读, 背一背, 谈一谈。有时开个古诗吟诵会, 让学生做回李白小诗仙, 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积累了古诗词。

2. 名家名篇是真正的语言精髓

积累它们是学生规范语言、提升文化品位的有效途径。一位有内涵的语文教师必将引领学生去走近名家、阅读名篇。学了六年级课文《春》, 在学生感悟、背诵春的好词佳句后, 教师向学生推荐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那幽幽的笔调、朗朗的节奏是语言大师才有的魅力, 教师还可以推荐朱自清的《背影》, 甚至更多……

3. 格言警句、歇后语、成语等也能丰富学生的语言

积累常用的谚语、格言警句、歇后语、成语, 留意周围的标语、广告词, 让学生不时摘录一些、常常背诵一些, 做一本《滴水集》, 出一份读书小报。日积月累, 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积淀。

二、在朗读训练中, 丰富积累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 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 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学应以读为本, 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理解, 在理解中读, 反复诵读, 熟读成诵, 读出滋味, 读出情趣, 从而读有所值, 读有所得, 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叶圣陶先生曾把有感情地读称为“美读”。

苏教版课文文质兼美, 读起来大多朗朗上口。教学中, 让学生结合教材依靠朗读, 在读中获得美感, 在读中欣赏优美的意境, 在读中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第八册《燕子》一文写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里飞行和歇息的情景。为了让学生掌握朗读课文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让学生在课文中画出描写燕子飞行时的词语, 并议论为什么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燕子的活泼可爱?使学生不仅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 在回答中既明确了哪些词语应划归为朗读中的重点词语, 又发展了思维, 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在朗读训练中, 通过范读、引读、自由读、齐读等各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内容, 陶冶情操, 增强美感, 从而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通过朗读训练, 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感知小燕子飞行时轻快、优美的姿态, 休息时文静优雅的样子。所有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都通过读课文表现得淋漓尽致。精讲多读, 让学生在朗读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让语言文字训练充满了开放性和艺术性。这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情感, 在增长知识中发展了语文能力。《槐乡五月》是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散文。作者以优美形象的语言, 生动地描绘了槐乡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 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课文的语言如诗般的美妙动人, 对称句式的错落有致, 描写抒情的水乳交融, 使全文呈现出较强的节奏感和浓浓的意境美, 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材料。

三、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 丰富积累

课内外的语言积累, 如果没有运用, 这样的语言积累就没有灵性和活力。古人说:“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所以, 语文教学要走出课堂, 走出教室, 让语文融入丰富多彩的生活中, 形成“大语文”的观念, 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语文学习资源, 结合教学精心设计组织一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内化、运用语言。

如苏教版第四册“识字一”安排了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的四组词串。就此, 我组织孩子们搞了一个“七嘴八舌话佳节”的活动。活动前, 小组先讨论“想了解、介绍中国传统节日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就让孩子们分头问家长、上图书室查资料、上网查阅、请教其他学科老师、带上记录本等去了解、介绍中国传统节日。到了“集体话佳节”时, 展示大家的传统节日记录、诗、画、实物等, 还让孩子们表演了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节目。最后, 争取到美术老师的支持, 指导孩子们人人编一张话佳节的手抄报。孩子们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收获的不仅仅是文本的知识, 更是收获了对文化、历史、人情风俗、对生活的热爱, 同时, 也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自主、灵活地积累和运用了语言, 感受到了语文的内涵美。

叶老曾说:“唯有从生活中多方面去体验, 把社会所得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 积累得多了, 了解才越见深切。”这句话, 道出了生活实践对语言积累的深刻影响。所以, 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 乐于记录生活的好习惯, 帮助学生在脑海中不断积累多种表象。要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 做生活的有心人, 还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了, 便会自然产生联想, 将头脑中已有的语言材料选择重组, 积累内化为自身的语言, 得到永久储存。

四、在拓展性和创造性的教学中, 丰富积累

新课标要求“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进行教学创新。教师应以课标为指导, 以教材为凭借, 充分利用广阔的课程资源进行拓展性和创造性的积累活动,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并在活动中不断强化语言。

如苏教版第四册《蜗牛的奖杯》一文的第二自然写道“飞行比赛开始了, 蜗牛遥遥领先, 甩下了所有的对手:蜻蜓、蜜蜂、蝴蝶……捧走了冠军奖杯”。课前, 我安排学生收集、背诵一些描写体育竞赛活动的句段, 准备在语文课上或体育竞赛活动后运用。学习完这篇课文后, 首先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描写体育竞赛活动的精彩句段, 然后对照课文中的句段进行比较, 看看自己收集的语段有哪些词语、句子是可以放到课文中运用的。然后试着将这句话进行改写, 也可以将自己欣赏的这段话中的好词佳句试着换到自己收集到的句段当中, 也可以描写今天体育课上的50米跑比赛场面。最后, 让同学们将写好的句段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声诵读。学生在这种拓展性的语言积累活动中, 兴趣高涨, 写出了很多得意之作。如“飞行比赛开始了, 蜗牛张开有力的翅膀, 像离弦的箭一般飞向前, 它远远地超过了所有的对手:蜻蜓、蜜蜂、蝴蝶……最后, 蜗牛第一个飞到了终点, 成了飞行冠军”。

“体育老师的哨声一响, 运动员们使出了吃奶的劲儿向前飞奔。只见我们班的罗胜同学飞快地迈动双脚, 遥遥领先, 甩下了所有的对手, 捧走了冠军奖杯。”从孩子们的作品可以看出, 这种按主题进行的拓展性语言积累, 不仅把学语文与生活结合起来, 单从语文素养的形成看, 这样的积累和内化是最积极有效的, 有针对性地培养了学生“言语的定向检索”能力, 这样的积累更有利于运用。

加强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篇10

一、充分利用教材, 夯实课内阅读

选入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有代表性的好文章.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阅读, 与文本、作者交流, 积累语言, 增强语感, 提高语文素养.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 注意指导学生从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标点符号、一首诗、一篇文章开始积累.要求学生每篇文章要读三至五遍.字、词每个都要抄写三遍, 利用工具书弄清读音、词义并学习运用.好句、好段、好篇要摘抄、熟读、背诵.因为要使自己对语言的运用不假思索、得心应手, 就必须对语言文字作千百次的重复, 才能使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等在头脑中固定下来, 使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 形成牢靠的联系系统.熟读和背诵便是完成语言强化的必由之路.

二、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拓宽阅读范围

首先强调三个要求:一是量要多.曾有学者将语文教学的问题归纳为“三少一多”, 其中三少就是阅读量少.《语文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就是对量的要求.有了量的保证, 才能带来质的变化.二是范围要广, 阅读视野要开阔.刘锡庆教授提出:“经典名作和有兴趣的好书, 或应读、可读之书等, 都可以尽兴去读, 越多越好.”著名作家贾平凹也建议“文学书要读, 政治书要读, 哲学、历史、美学、天文、地理、医药、建筑、美术、乐理……凡能找到的书, 都要读读.若读书面窄, 借鉴就不多, 思路就不广, 触一而不能三.”《读者》杂志视野的开阔和涉及领域的广泛性是获读者好评的原因之一, 因而被称为“百科杂志”.三是要坚持长期性, 课外阅读主要利用课余时间, 是一点一滴积累所成,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一口也吃不成胖子.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习期间的边角料时间或休息日来阅读.语文阅读还要积极与其他课争抢学生的时间领地, 再也不像以前那样主动让时间给数理化和外语, 也不能给学生没时间的借口.鲁迅先生早就说过时间如海绵里的水, 只要愿挤, 总还是有的.荀子曰:“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坚持就是胜利.

其次,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阅读要体现自由性.复旦附中黄玉峰老师的语文教学班与学生达成共识, 突出一个“自己”:靠自己看书, 靠自己领悟, 靠自己修炼;让学生自己看书, 和古人对话, 和外国人对话, 自己升华.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是不可逆转的教育改革潮流, 教师应充分地相信学生无限的潜能, 尊重学生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 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生活, 用自己的心体味人生.只有这样, 学生在实践中才能产生学习的愉快感和自豪感, 并享受探求知识的快乐, 学习的兴趣才会越来越浓, 越学越要学.

第三, 阅读的读物和方式要多样化, 切忌单一.课外阅读的读物应允许在统一中求个性, 阅读的方式要在稳定中有变化.在“五个一工程”的课外阅读尝试中, “最喜爱的杂志”以《读者》为主, 也允许选择《青年文摘》等;“欣赏一个作家”任学生自由选择, 不求一致;“课前评名著中人物演讲”因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而受欢迎;“推荐一篇文章”因同龄人推荐, 更有知音之感, 并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系列专题阅读”则因开阔了阅读的视野得到70%同学的肯定;即使是被少部分学生反对的“每周抄写并点评自己喜爱的一篇文章”的阅读方式也仅仅由于“抄文章也是一种享受”得到了绝大多数同学的拥护和认可.让名著经典与杂志时文并存, 读写抄评与听说论辩融为一体, 使学生在多样中获得丰富, 在丰富中拥有厚实, 在厚实中求知识欲得到满足, 从而保持经久不衰的阅读欲望.

第四, 规范积累形式, 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每人准备一本笔记本, 做读书笔记, 摘抄美句妙言, 记下点评之心语.通过这种形式, 可以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 并从中受到文学美育的熏陶, 从而得到多方面的收获.在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积累的活动中, 每个笔记本可要求这样布置以使之规范:第1页留下作序言用, 第2-3页留下编目录用, 第4页开始为材料积累的正文.正文包括题目、作者、大约字数、内容简介、优美词句、收获体会.每次积累的材料都要注明日期、类别与出处.学期结束后, 还可在笔记本后写一个小结, 然后妥善收藏.通过这样的要求与督导, 学生积累材料的形式就更加规范了, 积累材料的良好习惯也就逐渐养成了.随着时间的推移, 学生积累的材料越来越多, 语文素养也就随之越来越高.

上一篇:企业集团财务战略研究下一篇:罗非鱼养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