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经济地位

2024-05-09

女性经济地位(精选十篇)

女性经济地位 篇1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女性经济地位,婚姻观

1.18到19世纪英国乡村环境

18世纪是发生在欧洲和美国的土地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开端, 在这一时期, 英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此, 英国逐步走向富裕和强大。那时, 大多数人还生活在农村并且以务农为生。在这一时期, 农业和畜牧业主导者农村地区的经济, 当地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也沿袭了农村地区的日常生活习惯。由于工业革命对农村地区的影响不大, 当地人民仍然过着自给自足, 悠然闲适的生活。在转型期, 从事农产品加工和畜牧业的人占绝对优势。到十八世纪末, 羊毛纺织业已经成为英国农村的支柱产业。随着农村产业范围的扩张和非农人口的增加, 农村地区的人口组成发生了变化。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的农村聚集的是以班纳特为代表的乡绅阶级, 以威廉·卢卡斯爵士为代表的新规阶级和从工业城市来的世袭贵族阶级, 比如达西和宾利。贵族们来到农村地区不只是为了那里宜人的环境和充足的劳动力, 也为了一本万利的资产。在那里置备资产的绅士阶级也获得了一个相对较高的社会地位, 这使他们在结婚时有一定的优势。

婚姻是爱情的最终结果。但在十八和十九世纪的英国, 由于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女性较低的社会地位, 相对于爱情来说, 金钱和社会地位是一个幸福婚姻的必需品。对一个贵族家庭, 声誉对于选择婚姻配偶时尤为重要。然而, 为了减轻经济负担, 大多数人把继承了大笔财富的女性作为理想的结婚对象。比如, 班纳特先生与班纳特太太结婚不只是为了她的美貌, 也为了四千英镑的嫁妆。因此, 在当时的英国, 对财富的追求是促使婚姻成功的因素。

2.奥斯汀的婚姻观

《傲慢与偏见》写于1813年, 当时简·奥斯汀37岁。作者结合她的初恋经历和她对18至19世纪英格兰农村中产阶级的细致观察来描绘小说中的人物。奥斯汀一生都生活在思想保守的农村地区。婚姻对于女性来说就像水对于鱼一样, 因为她们没有继承家庭财产的权利和谋生的技能。然而, 奥斯汀终身未嫁。她在27岁时收到一位地主的求婚, 但在艰难地决择后, 她还是拒绝了, 她坚持自己的爱情哲学。

1795年, 奥斯汀还是个20岁的女孩, 她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小女儿能够嫁给一个有钱的丈夫来保证未来的生活。然而, 奥斯汀遇到了一个年轻有为的律师汤姆·勒弗罗伊。起初, 简无法忍受他的傲慢, 但进一步了解之后, 两个人相互吸引并最终陷入爱河。然而, 考虑到家庭背景的不同, 他们的婚姻遭到了勒弗罗伊叔叔的阻挠, 他们被逼分开。否则勒弗罗伊的叔叔将切断对勒弗罗伊一家所有经济上的支持。这被视为奥斯汀放弃她的爱情并且终身未嫁的主要原因。

奥斯汀不相信单靠财富就可以创造幸福, 但是她也足够现实, 她相信婚姻必须有物质基础, 理想的婚姻可能会因为稳固的经济基础而更加美好。在某种程度上, 她接受传统的婚姻观, 她相信财富和家庭地位在婚姻中扮演至关重要角色。但她反对财富和家庭地位主导婚姻的观念。她通过小说表达了自己的新婚姻观:真爱应该以相互欣赏为基础而不是承诺。在《傲慢与偏见》中, 我们可以发现, 婚姻是金钱交易和利益的组合。奥斯汀表示, 经济地位可以对婚姻观产生巨大的影响。

3.伊丽莎白·班纳特的婚姻观

从《傲慢与偏见》中, 我们可以总结出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女性的生活状态。在这一时期, 女性在社会中扮演一个非常特殊的角色。她们生活的首要任务就是结婚, 养儿育女, 还有为丈夫打点家务。她们也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一个有钱的女性会有更多的结婚的机会。

伊丽莎白·班纳特与这种“理想的夫人”形成鲜明的对比。她一直认为为了钱而嫁给一个人是不理智的。她对婚姻的态度受到家庭的影响。她对婚姻的消极态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父母婚姻的不幸。她母亲愚蠢又轻浮, 而他父亲则对家事不闻不问。她的父母之间没有相互的尊重。她认为婚姻不只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 也建立在财富的基础上。小说中, 伊丽莎白对达西先生的态度有一个逐渐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小说的中心线索。在这个过程中, 财富对伊丽莎白的诱惑是不能忽视的。当他们在晚会上初次见面的时候, 达西先生的傲慢让所有人记住了他。然而, 伊丽莎白却对此表示无视。后来, 维克汉姆对达西先生的描述让伊丽莎白对他产生了偏见。随着她对达西先生了解越深入, 包括对他的财富和社会地位的了解, 她对达西先生的态度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她第一次意识到是自己太盲目, 太敏感。

伊丽莎白的婚姻观,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作者婚姻观的体现。一段理想的婚姻需要一位美丽的女性, 一位帅气的绅士, 更重要的是维持婚姻的足够的金钱。除此之外, 与当时主流的仅仅为了地位和财富结婚的观念不同, 伊丽莎白还懂得追求自己的幸福。伊丽莎白和达西婚姻的一大特点是他们有共同的价值观并且相互欣赏。他们自由选择结婚对象, 这也与18到19世纪时的主流做法不同。

总结:

在18到19世纪的英国, 即使女性没有独立的经济和社会地位, 她们还是努力追求自己的幸福。经济地位对小说中女性的婚姻观有很大的影响。然而, 这并不是影响婚姻观的唯一因素, 教育背景, 家庭氛围和个人修养也会影响女性婚姻观的形成。相应的, 女性的婚姻观也很大程度上影响她们的经济地位。小说中女性的婚姻是她们的经济地位和对待婚姻的态度的混合产物。在婚前, 她们的经济地位决定了婚姻观的形成, 而这种婚姻观又决定了她们婚后的经济和社会地位。

参考文献

[1]陈曦文, 王乃耀.《英国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发展研究》.北京:首部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女性社会地位论文 篇2

从相敬如宾到男尊女卑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是《汉乐府》中脍炙人口的词句。它讲述的是一位女子的山盟海誓,充分提炼了自由恋爱的精神和敢爱敢恨的态度。

也许很多人是从琼瑶阿姨的作品中了解其中的情怀的。但是值得一提的是 这样的情怀却出自先秦和汉代的历史背景。

我们可能印象中 古代就应该是充满了性别歧视和礼教压抑的 但其实这首诗就能反映出这种地位差别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相敬如宾 至死不渝 相濡以沫等形容男女相敬相爱的词汇 就足见性别歧视本身始终存在于我们文化当中

母系社会时妇女地位很高,之后夏商周妇女地位降低,春秋战国时期妇女地位更低,交易买卖实属平常,到唐朝时,因为武则天登基为帝,妇女地位又大大提高,甚至一度使得当时人人都渴望生女而不是生男,之后到清朝,妇女地位依然很低,到近代时,随着西方民主自由、男女平等的思想的传入,妇女地位一步步提高,直到现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男女平等

应该说性别问题是带有社会性的 一方面是男性在社会分工中逐渐占据了非常主要的地位 另一方面也跟汉武帝独尊儒术后 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的礼教建立有关 但是便如此 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仍然不能完全抹去那些自由浪漫的诗篇

从先秦到汉唐 封建社会的如日中天 也从根本上淹没了诗句的美好意义 从而进入了一个男尊女卑 天经地义的时代。

女性物化及礼教的迫害

应该说 随着封建礼教的发展 对妇女的迫害和歧视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不但男性在婚姻上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 男方在婚姻关系中占据绝对地位 对感情不忠的量刑差异也颇为巨大 更严重的表现形式就是女性本身被物化

马未都先生在说中国古代家具的时候曾经提到《金瓶梅》中的一个章节:西门庆购买了两个丫环和一部拔步床 而这两个丫环的身价加在一起还远不如一部床的价值 组建中国古代妇女地位的低下

这样的地位差异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妾”的出现,封建礼教的威力在于,通过等级观念,不但迫害女性,而且还在女性中设置阶层,通过这样的阶层来达到女性们自主迫害的局面。同样是女人,妻子的地位与丈夫并列为家长,而“妾”只能算家奴,只是被监护对象和生育工具。而在妻的概念中也还有“侧室”和“正房”的差别……应该说封建礼教在维系这种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制度中 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摆脱礼教到形式解放

随着外国人的舰船利炮打开了国门。封建礼教逐渐在社会有识之士的推动下逐渐走向了解体。随之解体的自然也有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制度。

民国时期曾经一度兴起女权运动。但是这样的所谓女权运动带有盲目西化的色彩。妇女的经济地位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在创造社会财富机会上的不均等这个前提下,妇女很难真正的普遍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

但是这一时期的思想运动造就了一大批有知识 有理想的新女性 也见证了无数追求独立生活的女性最终在大时代下的香消玉陨 不过其最大的意义在于为妇女解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个普遍的社会认识。

从解放到迷失

新中国建立之后 妇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毛泽东同志率先地喊出:“男女都一样”“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 一时间 中国大地上职业女性开始承担起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 真正改变了女性的经济地位 从而彻底改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但是这样的解放来得太快太猛 以至于没有反应过来的反而是女性自己 随着经济地位的大幅改变 女性在对自我解放的认识上并没有得到很大发展 这主要在于这样的解放并非自主的抗争 带有外力的推动性 以至于重男轻女的问题仍然严重

解放过程中 带有的越俎代庖和片面强调女性承担男性社会义务的情况 导致现代妇女在追求独立的过程中 变得越来越空虚和迷茫 往往无法了解自己表现自己独立性的姿态到底应该是怎样

女性的地位的改变主要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参考:

(一)妇女的法律地位

关于妇女法律地位的独立研究内容较少,一般来说,妇女法律地位的研究工作多在对妇女社会地位进行研究的文章中。妇女的法律地位是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对妇女在社会关系中的位置的确定,是社会为妇女发展提供的根本条件。妇女的法律地位既是衡量妇女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也是妇女获得一定社会地位的保障。妇女的法律地位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立法,以明确妇女的法律权利;二是法律权利的实现。

(二)妇女的经济地位

研究妇女的经济地位一般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是从社会角度,妇女能够同男子一样平等地参与社会经济活动,从而获得平等的经济收入,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同工同酬(熊郁等 1993;蒋永萍 1995);另一角度是家庭,妇女在家庭中有独立决策、支配收入的经济权利,有获得财产的继承权利,摆脱对丈夫或他人的依赖,从而提高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

1.妇女的经济地位受到法律保护

2.中国妇女广泛地参加社会劳动,但就业层次较低。

3.关于妇女家庭经济地位的研究内容较多。妇女参与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妇女获得了经济独立,提高了妇女的地位。因而,妇女走出家庭、跨入社会被看成是妇女解放的标志。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妇女获得经济收入途径增多的同时,“妇女重返家庭论”也作为一个重要的妇女问题被提了出来,而且一度成为妇女研究的热点问题。

(三)妇女的政治地位

作为妇女社会地位较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妇女的政治地位研究多见于研究妇女社会地位的文章中,一般较少形成独立的研究内容。妇女政治地位的研究内容主要为:妇女政治地位的法律保障;中国妇女政治地位的现状(多以妇女参政情况来体现);)妇女的权利意识、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

妇女参政的主要障碍与中国长期的封建统治所形成的历史积淀、妇女在不同环境下的角色冲突等因素密切相关,但最为重要的是妇女的自身的参政意识较为薄弱。妇女参政成为妇女整体的自觉意识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最终将取决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全面进步

(四)妇女的教育地位

研究妇女教育地位的文章很多,研究内容包括妇女的教育状况、妇女教育对妇女地位的影响,对于后者的研究更多,研究妇女受教育程度对妇女地位的影响主要研究了妇女受教育程度对妇女参政、职业选择、经济收入、婚姻、生育(包括计划生育)的影响。

建国以来,妇女的受教育程度有了很大改观,妇女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入学率不断提高,文盲率不断降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越来越多

从以上方面可以看出现代的女性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也有不少现在的女强人

“女强人”的魔咒给现代独立女性带来了颇大的社会压力 这都促使了当代中国女性重新的 自主的思考自己在社会分工中的地位 新一代的知识女性已经有了更加豁达的想法 无论是选择成为贤妻良母、专职太太 还是选择独当一面的职业女性 不卑不亢态度 独立个性的生活追求 已经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身旁 这也似乎为我们提供了对未来女性形象更美好的遐想

寻找女性自己的地位

如今在中国 女性应越来越多的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和生产中担负重要的责任了 不说诸如护士之类的服务性行业和文艺领域是女性垄断的行业 现在女性也越来越多的从事技术研究 行政管理等职务 甚至在军队这种充满阳刚之气的行业中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浅议女性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篇3

关键词:文明进步;女性发展;地位作用;重要贡献

中图分类号:D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06-0138-01

在人类的整体结构中,大致是男女各半,女性是永续不断的人力资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女性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更加重视女性事业的发展,我国女性的思想观念、社会地位和自身能力都上升到一個崭新的阶段。

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我们研究女性发展的切入点。概括而言,女性的地位就是女性在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的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女性的作用则是她所处的位置为基点,通过实践活动,使自身能量(素质和能力)产生势能,对其周围的关系发生的作用和影响。一般来说,这种地位与作用是相辅相成的,所处的位置越重要,产生的影响越大。

实际上,决定女性地位与作用的因素很多,自然的或社会的,生活的或生产的,物质经济或政治文化的,现实存在的或历史遗留的,女人自身的或男人方面的,等等。概括而言,女性的地位是以女性自身的内在价值为基础,以其相对价值为参照物,并在与男人价值比较过程中逐步确立的。它所表征的是女性自身的实力。通常情况下,自身素质优越的女性更容易在某些专业性的行业上取得令人瞩目的职位。

女性发展的历史实践表明,提高女性地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不断冲破和摒弃一切传统的陈腐观念与习惯,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进步的生产方式的发展过程。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女性运动实践,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成立后,更加重视女性发展。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女性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党和政府把男女平等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全面加以实施。使我国现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及各项合法权益得到了法律的可靠保障和社会的广泛认可,为女性发展注入不竭的活力和动力。女性在政坛上日益活跃相继走上各级领导岗位,积极地参政、议政,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在经济地位方面,突出表现在就业比重不断上升,就业层次不断提高,取得了经济独立,获得了提高女性地位的先决条件。女性受教育的机会无论从教育面,还是层次上,也都有显著的提高。在婚姻家庭地位等方面,同样提高到与男子平等的地位上来,保障了女性的财产权力,真正支起“半边天”。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各级领导干部中女性干部现已占36%以上;女性就业人数约占全国从业人员的46%以上,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女性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07年,基本扣除了文盲。我国的广大女性无论是从政治、经济、教育、婚姻等方面来说,其地位都有了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和突破性的提高。已走出家庭、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弘扬“三八”精神、解放思想、勤勉务实、敬业奉献、艰苦奋斗、创新创业,在各个领域施展才智,在各条战线建立功勋,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尊重和赞誉,涌现了层出不穷的英雄模范人物,成长起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女干部、女总裁、女经理、女专家等巾帼精英,展现了女性自立自强、奋发有为的亮丽风采。可以说,没有全国女性的积极参与和贡献,就没有中国今天举世瞩目的巨大发展和变化。历史将永远铭记女性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立下的丰功伟绩。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社会矛盾凸显期和深化改革的攻坚期,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女性创业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农村女性持续增收比较困难,女性权益保障问题进一步显现,女性的生活压力和心理压力不断加大。这里既有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也有女性自身存在的问题。如何不断满足不同女性群体的新需求、新期待,更好地促进女性事业持续发展,不断推动提高女性社会地位,提高女性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任务还很艰巨。既需要社会各方面继续对女性发展给予应有的关注和支持,更需要女性自身不断增强素质能力,勇于应对面临的严峻挑战和考验。笔者之见,当前应着眼于以下几点:

一是凝聚广泛共识,形成全社会关系女性的浓厚氛围。女性事业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与每个人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女性的稳定发展,既关系当前又影响长远。应进一步在全社会凝聚深刻理解女性重要作用的广泛共识,增强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从而,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真正形成人人关心女性、尊重女性、支持女性、保护女性的良好社会风尚。

二是切实做好帮扶,维护女性权益。积极为女性平等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平等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平等享有改革发展成果创造条件。有关方面在政策法规制定上要对女性倾斜、对女性的劳动保护、平等就业、创业等提供法律保障。进一步推进女性小额贴息贷款、特殊疾病检查,女性进农村和社区“两委”,依法维护女性的生存发展权益、多办女性能受益的实事好事,多做细致入微的人文关系工作,营造家庭和谐,邻里友爱、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女性经济地位 篇4

悲剧之一:男性的薄情寡辛

《莺莺传》[1]是一出弃女的悲剧故事。莺莺有才有貌又有情, 倘若再有《西厢记》内累世高族做家庭背景, 那么, 无显赫家世的张生, 应是喜出望外, 怎可能抛弃她?实际莺莺原型不过是出身寒微的女子双文, 而张生原型的元稹在长安结识了京兆尹韦夏卿, 后取其女韦丛为妻。元稹做过短期宰相, 跟韦家裙带关系分不开。《霍小玉传》亦为一则弃女的悲剧, 小玉相思成疾, 见到薄情李生, “长恸号哭数声而绝”[2]。

悲剧之二:舅姑的挑剔不容

即使明媒正娶从而得到婚姻的保证, 也未必会得到幸福的保障。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妻不容于高堂而被迫分开, 最终双双殉情以终, 现实生活中陆游妻唐婉同样不见容于舅姑而不得已挥泪离散, 空余下“曾是惊鸿照影来”的千古遗恨。同样《阅微草堂笔记》记载:“燕齐间有富室失偶, 见里人新妇而艳之”, “厚赂其舅姑, 使以不孝出其妇”[3]。舅姑贪财, 遂谴妇归。中国传统社会中, 父母高堂拥有至高无上的威严权利, 稍加不满就能轻而易举的拆散恩爱夫妻。在面对不孝的沉重社会谴责的危险下, 男人们委曲求全, 无论多么痛苦都遵父命而停休旧人再觅新人。

悲剧之三:封建的道德伦理

《太平广记》载:

“卫敬瑜妻, 年十六而夫亡。父母舅姑欲嫁之, 乃截耳为誓, 不许。……曰:‘昔年无偶去, 今春又独归。故人恩义重, 不忍更双飞。’”[4]诗歌固然感人, 因为女子有着对故夫不变的真挚爱情。然而之所以被记载, 乃是因为她符合了封建道德观念, 作为宣传而存在是为了让更多的女子效仿———守寡, 保贞节。

《阅微草堂笔记》载:“有游士纳一妾, 甚爱之。无何病革, ……妾泣受教, 后纳之者又甚爱之。然妾恒郁郁忆旧恩……临殁, 曰:故人情重, 实不能忘……还妾尸于彼墓……语讫奄然。”[3]用今人的观点来看, 此女与故夫之情, 令人不得不同鞠同情之泪。然纪昀评语“谓再嫁, 负故夫也;嫁而有二心, 负后夫也, 此妇进退无据焉”道出了正统士大夫对女子再嫁的坚决不能容忍的鄙视。何子山先生评语“忆而死, 何如殉而死乎?”则更直接冷酷的道出对女性生命的轻视和无谓。

封建道德的“饿死事小, 失节事大”的价值观念盛行, 贞节成为衡量女性美德的重要标准, 也成为绞杀女性生命权利的利刃。但是男子再娶却天经地义, 元缜一面悼念妻子韦丛“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一面再续名媛裴柔之;李煜一面挚爱大周后娥皇, 一面忙不迭的和小姨子女英偷情, 并堂而皇之的续娶女英为小周后。

悲剧之四:社会的动荡不安

世事难料, 社会的动荡, 阶层地位的悬殊, 特权阶层拥有生杀大权, 女子的前程命运更加的不能把持。唐孟棨《本事诗》载:

“宁王宪, 宅左有卖饼者妻美, 王见属目, 取之, 厚遗其夫。环岁, 问之:复忆饼师否?默然不对。王召饼师使见之。其妻注视, 双泪垂颊, 若不胜情。……王乃归饼师, 使终其志。”因貌美而遭祸, 息夫人为此亡国, 此女被迫纳入王宅, 完全不得任何自由, 女性内心可谓悲惨至极。宁王宪在此是以通人情达至理而被歌颂, 如乐昌公主破镜重圆, 韩翊章台柳丝再逢, 以中国人民喜爱的大团圆结果成就一段佳话, 并传承千载。

但更多的则是悲剧的结局。如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载:

“宋康王舍人韩凭, 妻美, 康王夺之。囚凭, 凭怨自杀, 妻亦投台自尽……宿昔间, 木生于二冢, 屈体相就, 根交于下, 枝错于上, 鸳鸯雌雄, 恒栖树上, 交颈悲鸣。”[2]生同室死同穴, 即使被拆开, 也要墓树化连理再宿双鸳鸯, 表达了致死不渝的真诚爱情。故事本身固然感人至深, 毕竟真挚的爱情始终具有这种魔力, 然而生为女子为了维护自我感情, 只有选择死亡这唯一的途径, 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不止。

女性悲剧地位之探究

男人可以放荡于四海, 追求金钱、权利、地位、女人。而女子又能追求什么呢?《阅微草堂笔记》载其侍姬沈氏出身卑微, 自愿嫁入高门纪昀为妾。其生平一愿即为“女子当以四十以前死”, 不愿“青裙白发作孤雏腐鼠”[3], 后果然三十而卒。美貌是女人生存的重要资本, 却不是绝对资本。“昔日芙蓉花, 今成断肠草。以色事他人, 能有几时好?”此女若为男儿之身, 必然不择手段攀上高位。历史上女性也有攫取高位者, 如则天女皇, 如吕后, 再如慈僖太后, 然而对于普通妇女, 地位完全没有提高。

特定的社会条件下, 决定女人命运的因素很多。男性的薄情寡辛, 舅姑的挑剔不容, 封建的道德伦理, 社会的动荡不安, 每一条都能治人于死地。要想独立, 先决条件则是经济独立。没有经济上的独立, 就没有人格上的独立。然而更为必要的是, 是思想、意识、感情, 从“人”的角度上的独立性。封建社会的女子, 失去了独立的地位, 沦为依属品, 为玩物。不仅出身低下的女子如是, 纵使贵为仅次皇后的后宫第二品阶的班婕妤也悲叹团扇诗曰:“常恐秋节至, 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 恩情中道绝。”她们用自己惨淡的一生书就一个事实:无力把握自己的人生命运。

摘要:决定女人命运的因素很多, 男性的薄情寡辛, 舅姑的挑剔不容, 封建的道德伦理, 社会的动荡不安等等。要想独立, 先决条件则是经济独立。然而更为必要的是, 是思想、意识、感情, 从“人”的角度上的独立性。

关键词:女性地位,人格独立

参考文献

[1]孙安邦.蓓蕾.元稹集[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6

[2] (晋) 干宝.鲁迅编录.搜神记.唐宋传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3]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

道教中的女性地位 篇5

自古以来,其实道教一直都是很推崇女性的地位的。正因此。道教对妇女的尊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现得非常独特。老子有言:“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作为道家思想的“源头”,其言语、思想肯定给予了道家很大的影响。老子认为阴阳相合而为和,因此在道家的神仙理想中,女仙具有与男仙相同或相近的地位,男女平等,阴阳和谐,才是真正的和。

老子的思想为提升女性意识,提高女性地位,起了理论上的先导作用。在道教的理论中,女性决不是可有可无更不可能是可辱可贱的。道教中对女性扮演的是这样一个角色:是具有独立地位、享有独立人格、神格,拥有独立意志、愿望的重要角色。道教思想从阴阳和合的理论出发,以尊阳而崇阴为基点,形成了“重阴阳,等男女”的鲜明特色。尊重妇女、男女平等是道教最具人文色彩的亮光。中国道教所具有的阴柔色调,以一种特殊的文化样式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和的内容。

另外,《太平经》也有云:“天地之道,乃一阴一阳,各出半力,合为一,乃后共成一。”“男女各出半力,同志和合,乃成一家。”由此可见,在家庭伦理中,男女地位应该是平等的,男女和合的人道与阴阳和合的天道是对应的。此处也可以体现出道教对女性的尊崇。

道教还有一个不同于其他教派的特点在于道教对于婚姻的态度。道教虽然也有戒欲、戒色的戒条,但是,道教并不排斥婚姻。从某个方面来说,婚姻的存在,不正是“阴阳结合”的最好体现么?比起佛教,道教更侧重于祈求自然生命的改良和永久,对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包括爱情婚姻,都希望在另一个世界即仙境中得到延续。因此,在对待人间的婚姻问题上,道教的绝大多数派别都持肯定的态度。他们的理由是:天地之间的事物皆由阴阳结合而成,男阳女阴,相互配合、和谐,才能体现天道。道教的婚姻观,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男女平等的思想理念。

参观了长春观,回来也翻阅了一些其他的道观的资料,笔者发现,在道教的万神殿中,到处活跃着女神或女仙的身影。她们与那些大多为威仪凛然的男神所把持的其他宗教恰成鲜明对比。资料显示,在道教的神仙谱系中,西王母为女仙之首。在她的麾下,南有航海女神天妃娘娘(妈祖),北有碧霞元君,分别受到南北广大香客经久不衰的崇拜。列入道教仙班的还有授黄帝符书以破蚩尤的黄帝之师,俨然为中国古代女战神的九天玄女,以及以仙桃、美酒、佛手等献寿的寿仙麻姑等等。此外,道教中上有依照阴阳五行的玄想而构想出的诸多月宫星辰系女神仙,下有根据干支、方位相结合而创建出的庞大的玉女神仙系统。再来,在道教的各种符咒、斋醮、存神等科仪方术中,崇拜女性神仙的事例也比比皆是。

偶然和观里的道士谈话,印象比较深刻的一句是“在道教中被逼自杀的女子同样可以成仙”。道教中相传有这样一个故事:晋代王衍有个女儿,字进贤,是悯怀太子妃。洛阳之乱中,她被刘曜、石勒所掠,并想霸占为妻子。进贤愤怒地叱骂:‘我皇太子妇、司徒公之女,而胡羌小子敢欲干我乎!”话音落下就投河自杀。她的婢女也跟着主子一起投河而亡。然而,即使是自杀而亡,这两人也并没有受到酷刑或者发落在地狱,相反,主婢二人均成仙人。

从这样一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道教对弱女子所寄予的莫大的同情和关怀。面对不幸时,道教所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同情、关注现实痛苦与悲惨的一面,总是想像让其过世后成仙能过上无比的幸福的生活。道教成仙理论往往就是对过去苦难的否定,是不幸之人的一种解脱,也是人渴望平等、渴望自由、渴望健康长寿的满足、回报。

突然想到道教中戒酒、戒色这样的戒条。细细思考一下,这样的戒条又何尝不是一种对女性的保护与尊重呢?道教认为纵酒往往容易导致贪色,丧失性情,而这又极易使得弱女子受到侵害。因而,戒酒、戒色,道教希望从根源上杜绝这种本不该发生的伤害。

结 语

自古以来,中国的女性地位一向是卑微的。男性是社会的主导,女性永远都是附属。儒家礼教对妇女抱以轻视、漠视、藐视之态度,不给妇女任何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等追求更高层面的机会。与此不同,道家、道教对妇女的尊崇从理论到实践,都是彻底落实的。至少修炼成仙的理论和实践告诉广大妇女:她们可以超越男权社会的勾心斗角、耍权弄术、血腥残杀……,她们在精神价值层面上的追求有与男性同等的机会。女子通过得道修炼照样可以成仙启示广大妇女她们有实现自身价值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只要自己勤奋努力。女子加入女道士行列并成为领导者则向男权社会作出宣告:妇女有更大的能力贡献于社会。道教,给予了女性一个与男性平等的地位,給予了女性创造更多可能性的机会。

女性经济地位 篇6

自古以来, 男性一直是统治力与话语权的象征, 女性作为他者, 游离于边缘地带, 跟女性有关的话语也被列为边缘话语, 女性称谓语就是其中之一。我国女性的生存与发展状态, 尤其是她们在社会中的身份、地位,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受到越来越多学术界和非学术界的关注。

新世纪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网络信息的日益更新, 网络新生语言层出不穷, 其中, 最受网民喜欢的是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 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流行并被广泛应用的语言, 它有两大特征:一是年轻化, 二是有文化。网络流行语促进了网民之间的交流, 体现了网民对社会发展发出的个性呐喊。近两年来, 网络流行语对女性的称谓越来越多, 本文从中抽取了“女汉子”“女博士”“绿茶婊”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词汇来进行分析。

二、网络流行女性称谓语“女汉子”“女博士”“绿茶婊”的概念界定

(一) 女汉子:不是女强人, 不是“纯爷们”

“女汉子”作为一个新生的网络流行语, 是指行为和性格趋向男性的一类女性。这类女性因言语粗鲁、个性较豪爽而被大众认为拥有女性不应拥有的男子气概等特质。女汉子 (wo-man) 这个新词, 最早是由名模兼主持人李艾在新浪微博发起的一篇名为“女汉子的自我修养”的文章引起。有人把女汉子看作是世界上的第三种人, 存活于男人和女人之外。他们形象地用wo-man来作为女汉子的英文名字, 虽然wo-man的发音和女性woman一样, 但是被分隔开了, 这说明她也具备man的特点。

对女汉子的形象界定:自己不会说自己是女汉子, 当然更不喜欢别人说;性格大大咧咧, 总是素面朝天;异性缘好, 与男生称兄道弟;手大脚宽, 洗衣只需手拧;头脑灵活, 个性显著, 平日里比较独立、自强。

(二) 女博士:高学历, 大龄症

大众媒体对女博士恋爱婚姻问题的夸张报道, 使人们对女博士的认识出现误区, 以致于一提到女博士, 人们大都会把她们与“第三类人”“灭绝师太”等女性妖魔化的称呼联系在一起。女博士是一个既自豪又尴尬的身份, 一方面, 她们冲破旧社会教育制度的门槛, 以优异成绩从亿万莘莘学子中脱颖而出, 顺利拿到国家的最高学历;另一方面, 她们又因学历高和年龄大而面临着严峻的婚嫁问题。人们对女博士的“第三类人”的称呼也由此而来。

对女博士形象界定:长相丑陋, 即使不算很丑, 厚厚的黑边眼镜和土气且不合时宜的打扮也使得她们跟男士心中的标准美女相差甚远, 开口闭口都是学术问题, 总是一副迂腐不堪的模样;最令人讨厌的是总喜欢在他人面前摆出一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架势来。

(三) 绿茶婊:外清纯, 内低贱

绿茶婊, 英文名为GREEN TEA BITCH, 是一部分女性网友对那些外表清纯, 内心险恶, 城府颇深的女性网友的称呼, 含有厌恶、蔑视以及憎恨的情绪。“绿茶婊”一词的流行, 是由三亚的一次涉嫌聚众事件引起的。事件发生于2013年4月3日的三亚海天盛宴, 在此次宴会上出现了许多嫩模, 她们外表靓丽, 长相清秀可人, 专门跟各大行业的有钱男人交际, 其中也不乏一些以出卖肉体而获得名利的嫩模。这些女性后被网友戏称为“绿茶婊”, 由此而走红网络。

对“绿茶婊”的形象界定:外表清纯, 发型和发色各异, 或齐刘海或中分;浓妆艳抹, 喜欢逛夜场酒吧和舞厅, 男性朋友居多, 说话嗲声嗲气, 对异性很敏感;假装文艺, 为了自己的利益和前途, 如嫁入豪门或者娱乐圈上位, 什么事都可以干, 事后却装作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 悄然离开。

三、当代女性社会身份地位的变迁

在西方学者眼里, 社会地位这个概念是构成社会分层的三个要素之一。他们认为社会地位体现了人们对个人或社会群体的尊从与敬重, 反映了一个人在社会分层中的社会名望。在国内, 学者们把社会地位不同程度地等同于社会分层, 他们从三个方面对妇女的社会地位进行了定义:一是指妇女所拥有的体现在社会资源方面的能力和程度;二是指妇女在社会中的认可程度, 所拥有财产、权力等社会资源, 以及享有的社会威望;三是指妇女的比较社会地位, 将男性群体的社会地位作为参照系来进行对比, 从而总结出女性群体在总的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

国内学者对妇女社会地位的内涵是有比较一致的理解。如颜士梅提出的妇女社会地位构成说, 包括经济、政治、教育、法律、婚姻家庭和生育等六个方面;冯立天把生育地位纳入婚姻家庭地位, 另外增加劳动、社会参与和健康三个组成部分,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八个构成论说;在第二期中国妇女地位调查活动中, 课题组把经济、政治、教育、婚姻家庭、健康、生活方式、法律和社会性别观念等总结为妇女社会地位的八个侧面论。以上各位学者的研究都表明, 在中国, 妇女的社会地位主要是由其在政治、经济、法律、社会与家庭等领域中的地位来决定的。本文下面从经济、教育和婚姻家庭三个方面来分析当代中国女性的社会身份地位。

(一) 经济独立性

无论是女汉子、女博士或是女强人, 这些网络流行称谓语最能体现出的是女性在现在社会中的独立性, 体现在经济上就是生活自立性。社会的进步使当代女性越来越明白自立自强的重要性。她们不再依靠男人, 不再留在家中做全职太太, 逐渐改变了“男主外, 女主内”的现象。女性在家庭地位提高的同时, 凭借自身拥有的杰出才干, 在职场上建立起自己的一片天地, 为自己取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声誉。她们的努力证明了女性不再活在男人的供养庇护之下, 靠自己照样可以生活得精彩。

(二) 高学历、渊知识、厚素质

社会的不断进步和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 使得高学历的女性群体日益增多, 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女博士”无疑是最受关注与争议的一类人, 她们拥有高知识层次和高综合素质, 具有年轻的活力和朝气, 是女性中的优秀群体。她们知识渊博, 素质高尚, 看中的更多是内在美, 相信智慧是优于美貌的。女性在受教育层次不断提高的同时, 也招来一些反面舆论。人们逐渐把“大龄症”“不婚族”“剩女”等词语与学历较高的女性联系在一起。虽然如此, 迫于生活与就业的压力, 更多的女性仍然坚持选择继续接受更高等的教育, 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 提高自身素质, 迎合更激烈的社会竞争。

(三) 社交婚姻自主性

经济的独立和教育层次的提高使女性的社交变得越来越广阔。她们推崇西方的恋爱自由思想, 突破封建约束, 积极与社会接触, 与男性交流。当代的女性, 更享受与男性平等地谈论某个事件, 更享受被男性追捧的时刻, 也更加珍惜靠自己努力争取来的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社会的发展也使一小部分女性偏离原始的美好的社会交往, 她们扮演着人们厌恶的角色, 比如“绿茶婊”和“女小三”。她们与男性接触是带着某种不良的目的, 会危及到别人家庭的幸福安稳生活。我们支持女性多参与社会活动, 支持自由交往, 但也希望人们都能携带美好的心灵和愿望, 不要误入歧途而受世人责骂。

网络流行语是当代最流行语言的代表, 能够及时反映社会现实。女性话语作为边缘话语, 特别需要引起大家的关注。通过研究网络流行女性称谓语来解读当代女性社会身份地位, 有助于读者更加清楚地了解当代女性在社会发展中所占的地位, 改变现代社会对女性偏差的看法, 使人们更加了解与尊重她们。

摘要: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 称谓语能够体现一个人在社会中的身份、地位, 跟随时代一起变化发展。女性话语作为边缘话语, 近些年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女汉子”“女博士”“绿茶婊”等网络流行女性称谓语的出现, 反映了女性社会身份的变化, 使人们对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新的认识。通过分析此类网络流行女性称谓语, 有助于解读当代女性在社会中充当的角色, 并有助于提高女性的主体意识。

关键词:网络,女性称谓语,边缘话语,社会地位

参考文献

[1]丁建新.作为社会符号的“反语言”——“边缘话语与社会”系列研究之一[J].外语学刊, 2010 (2) .

[2]黄进, 网络语言符号略说[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报, 2002 (4) .

[3]李廷茹.行走在男性和女性边缘——女博士“第三性”现象文化解读[J].兰州学刊, 2008 (1) .

[4]Renzetti, C.M.and D.J.Curran, Living Sociology, Needham Heights:Allyn and Bacon, 2000, p.197.

[5]沙吉才.中国妇女地位研究[C]1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1998.

日本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研究 篇7

(一) 走婚

古代日本婚姻的样态与传统意义上的娶媳妇, 也就是女方嫁到男方的家中形式不同。古代日本家庭中以女性为中心, 婚姻的基础是女方家庭迎接男方, 男方到女性家中生活。男性在15、16岁时寻找结婚的对象, 可以自己寻找, 也可以通过父母或熟悉的人来寻找心仪的女性。对方女性同意时, 开始在女方家中生活。男方晚上去女方家, 早上回自己的家中, 白天男女双方在各自的家庭中工作劳动。

结婚的时候需要举行一定的仪式, 男性连续三天在去女性家中, 第三天的夜晚两人共同吃年糕, 早上在女方家中与女方的家人共同吃女方家人准备的饭菜, 与女方的父母或家人正式见面。在《万叶集》和《日本灵异记》中, 记载了许多男方到女方家中同居与女方家人共同生活的妻方居住婚。虽然男性去女方家中, 但归根到底是一种同居关系, 中途因为审美疲劳、上了年纪、女性怀孕生产、或女性拒绝男方再到家中来等原因, 婚姻生活因此结束。男性可以到新的女性那里重新生活。这种以女性为中心的婚姻关系的成立, 是受到了母系社会生活传统的影响。

(二) 孩子的养育

新出生的孩子由女性与她的父母兄弟共同抚养。也就孩子是在母亲的家中抚养长大的, 虽然男性可以和多数女性交往, 但是, 在女性家中出生的孩子们由母亲抚养。母亲在家中的权威是具有压倒性的。在家庭中, 以母亲为中心进行团体活动。家庭中如果有财产的话, 一般都是由母亲传给自己的女儿。

《万叶集》是日本古代末期的和歌集, 记录许多庶民生活感情的歌曲, 歌中反映男女之间的性爱非常自由, 女性对喜欢的男行非常露骨的表达爱慕之情。男性频繁的到心仪的女性家中, 男女结婚之际, 最具影响力的意见是母亲的意见, 女儿根据母亲的中意程度与男性进行交往。

《万叶集》中歌颂父母的歌曲有100首, 大部分都是歌颂母亲的歌曲, 歌颂父亲的歌曲只有一首。《万叶集》中歌曲的数字反映了, 即使父亲没有和孩子生活在一起, 孩子和母亲的关系是非常亲密的。

(三) 女儿结婚的发言权

年轻女性的婚姻, 不完全由自己做主, 与之进行交谈的人是母亲。父亲对女儿的婚姻不发表意见, 因为男性在经济上附属于女性。古代女性继承父母的财产, 女性一生都没有离开自己的家庭, 结婚后离开家庭的人是男性, 男性进入女性家庭中衣食住行受到女方家庭的照顾, 但是, 随着时间的推进, 进入平安时代, 家庭开始出现, 古代的生活共同体开始解体, 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社会开始形成。家庭以社会的、经济的单位个体进入到社会组织当中, 承担赋税。

这种新的家庭组织中, 出现了代表家庭的户主, 各个家庭成员被排列在了户主的名下。户主由家庭中男性、父亲作为户主。但是女性并没有完全成为男性的附属。女性依然拥有自己的财产。从这个时期开始父亲开始对女儿的结婚对象具有了决定权。家庭生活中丈夫、父亲的权利开始变得强大起来。

(四) 女性的宗教地位高

在古代日本女性的宗教地位非常高, 日本人认为能够将人们的希望传达给神灵的人是女性, 女巫能够听到神灵的声音。在佛教传到日本以后, 人们也是同样认为的。在佛教的世界中强调男尊女卑, 但是日本的佛教并不这么认为, 女尼在佛教中承担了人们认为的女巫的作用, 因此, 在中国和朝鲜女尼很少, 而在日本女尼的数量非常多。

在母系社会中, 以贵族为例, 大臣以及朝廷的工作人员都是男性。在社会地位方面, 男性的社会地位由父亲传给儿子。在孩子长大成人后, 儿子从自己的家中走出去, 进入到结婚的女性家中。母亲和女儿一直生活在一起, 父亲和儿子在不同的地方生活, 但是, 知道谁是自己的儿子, 这样儿子继承父亲的社会地位。在这种情况下, 女性的社会活动中, 社会地位高的活动基本上很少。只是, 有时会出现女性天皇这是因为没有规定天皇必须是男性, 女性才有机会成为天皇。

二、镰仓室町时代的女性

镰仓室町时代从古代末期到中世初期, 也就是从10世纪开始到12世纪的这一段时期。女性依然被认为是离神灵近的具有宗教特征的神圣的特征。随着武士的出现, 结婚的形式逐渐由走婚变为女性嫁入男性家的嫁娶婚。武士是战斗集团, 男性基本上像军队一样在共同的生活区域聚集, 能够很快联络上。另外, 在男性外出打仗时, 需要有人从事守护家庭, 管理领地等工作。能胜任这份工作的人必定是妻子, 因此, 结婚后, 丈夫将妻子迎娶进自己的家中, 平时在家中丈夫与妻子共同合作管理家中的事物。

进入到丈夫的家中以后, 在家庭内女性的权利被削弱。但是女性和男性一样可以继承父母的财产。因此进入丈夫家庭以后, 因为有从自己娘家继承的财产, 在丈夫家中也非常的受到重视。加上女性在丈夫家中管理家庭事务, 因此, 无论是在武士的镰仓幕府中, 或是在朝廷的贵族中, 都可以看到握有政治实权的女性。

从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 开创镰仓幕府的初代将军源来潮的妻子北条政子来看, 当时女性社会地位还比较高。源来潮在1199年去世后, 北条政子指挥年轻的儿子以及镰仓幕府的重臣管理幕府。北条政子在丈夫死后, 虽然出家当尼姑, 但是在对镰仓幕府的15年的指挥管理中, 无论是当时的人们还是后来的人们都把她称为尼将军。

三、江户时代的女性社会地位

在江户时代, 更加强调男尊女卑, 无论是武士家庭, 还是一本的平民家庭, 女子都被要求遵守三从四德, “三行半”是当时的休妻书, 女子即使没有过错, 男子随意以任何理由, 在纸上画三道线就可以将女性赶出家门。三行半, 既是离婚书, 也是再婚的凭据, 没有三行半女性不能再婚, 同时男性也不能再婚。但是离婚也并不是丈夫单方面的任意行为, 大部分要经过协议离婚。

江户时代有“贞女不侍二夫”的贞操观念, 但实际上, 到1799年, 大名百家、旗本百家女性的离婚率约为11%, 再婚率为59%。 (1) 这表明在江户时期, 人们并不抵触离婚、再婚。这些虽然不能证明女性的地位高, 但是可以表明在这一时代的女性也没有都受到虐待。

四、小结

以上的研究内容表明, 日本女性的社会地位随着时代发展的不同而不同, 在平安时期日本女性的社会地位非常高, 女性从事家庭管理、孩子抚养等工作。女性有继承财产的权利, 结婚后新婚的夫妇要住在女方的家中, 男子在经济上依附于女方。另外, 离神仙最近的女巫的社会地位特别高, 平安时期日本的社会是母权制的社会。

但是, 随着时间的推移, 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 女性社会地位也受到了影响, 镰仓室町时代, 政权移到将军手中, 男性的地位变得比女性的地位高, 这样, 新婚夫妇的女性嫁入到男方家中, 在男子出外征战时, 女性发挥守护家园的作用。也就是只有在战时, 女性才能成为家中的主人。到明治维新时期, 日本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下降, 日本社会也进入到了全新的父权制社会。

摘要:日本宪法、民法规定了男女在家庭, 社会中的权利。宣告了男女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两性关系。但是, 在这以前由于生活习惯以及社会的变化, 男女的关系经历了各种不同的变化, 本文从家庭、社会、宗教等方面研究明治时期以前的日本女性的社会地位。研究发现日本女性的社会地位随着时代发展的不同而不同。

关键词:女性,社会地位

参考文献

[1]女性のデータブック/Women’s date book, 2004 (第4版) .

[2]高群逸枝.招婿婚の研究[M].日本:理論社, 1953.

[3]江守五夫.婚姻の民族東アジアの視点から[M].日本:吉川弘文館, 1998.

《嘉莉妹妹》中的女性地位研究 篇8

关键词:《嘉莉妹妹》,女性地位,研究

一、中产阶层地位的女性

小说中的赫斯特沃太太是中产阶层女性地位的代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女性, 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 她们的人生观局限在相夫教子的目标上。“妇女的责任是生养孩子”和“妇女生来就是做母亲的好料子”被奉为这个时期美国女性所信仰的信条。但是这个时期的美国工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物质的极大丰富与精神的匮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赫斯特沃太太正是这个时代发展的女性代表。一方面, 她们秉承着传统的理念, 极力在外人面前表现出贤妻良母的形象;但是另一方面, 丰富的物质生活冲撞着贫瘠的精神生活, 这一矛盾体现在赫斯特沃太太身上最明显的表现是:她通过极度的虚荣和攀比来掩饰自己内心的空虚, 珠宝、马车和房产, 甚至是婚姻都成为她们炫耀的资本。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 获得真挚的爱情变成了遥不可及的事情, 而她与赫斯特沃先生的爱情最终走向破裂也是在情理之中。因此, 中产阶层的女性拥有丰富的物质, 但是却缺乏富足的精神生活, 所以她们的生活看起来表面光鲜, 内心却极度痛苦。

二、无产阶层的女性

无产阶层的女性处在社会的下层, 只能靠出卖廉价的劳动力来生存, 生活比较清贫。她们在物质生活方面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压力, 在精神生活方面承受着来自上层社会的鄙夷和轻视。嘉莉的姐姐敏妮是这一阶层女性的代表。敏妮出生在贫苦家庭, 长大后到城市打工, 认识了同为工人的汉生, 婚后过着继续贫困的生活。她勤劳刻苦, 任劳任怨。而所有这一切都是由她的狭隘的思想所决定的。在她的思维中, 女人的未来不能指望事业的提升, 也不能依赖婚姻, “但事情好歹会发展下去, 直到好事从天而降”。因此, 敏妮的生活注定就是“永无止境的操劳”。她是占大多数的无产阶层的女性代表, 力求通过在城里努力工作而得到回报, 但是冷酷的事实并不能因为她的勤劳而改变她穷苦的命运。无数个敏妮在那样的社会底层挣扎着生存, 直至贫苦终生。

三、上层社会的女性

《嘉莉妹妹》小说的主人公嘉莉是上层社会女性的代表。但是嘉莉并非是生而高贵的, 她是通过自己的奋斗一步步走向上层社会的。十八岁的嘉莉满怀梦想来到芝加哥, “青春的幻想使她热情洋溢”, 初进城的嘉莉像姐姐一样怀有信念——只要努力就会有回报, 但是冷酷的现实打碎了嘉莉的梦想, 芝加哥繁华的生活使嘉莉迷失了奋斗的方向。如果嘉莉像姐姐敏妮一样, 甘于命运的安排, 那么她的一生也会像无数个无产阶层的敏妮一样, 虽然勤劳, 善良但是终究逃不脱贫苦的困境。所以在经历过几次失败的求职经历之后, 嘉莉把希望寄托在推销员杜洛埃身上, 所以决定和他同居。在她眼中, 杜洛埃是个有钱的“大人物”, 是个心地善良的大好人, 但是当她真正接触到杜洛埃后, 才发现自己的感觉出现了偏差。杜洛埃是个虚荣感很强的男人, 他所追求的是十全十美的美人, “他看到许多漂亮少女都是这个偶像的化身。当他出门做生意时, 他会把嘉莉忘得干干净净”。而他看中嘉莉的无非是嘉莉身上流露出的清纯, 当嘉莉受到他的影响不断模仿其他女人的穿着和动作时, 嘉莉对他的吸引力也就逐渐退却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作为酒店经理的赫斯特沃出现在了嘉莉的视野中。他是“一个在各方面都比特洛埃聪明的人”, 不仅事业成功, 社交广泛, 重要的是他不像杜洛埃那样对女人贪得无厌, 他对女人的殷勤是每个女人都极其喜欢的。“他温和、平静、自信, 给人的印象是他只想为人效劳——只想做一些让那个女人更加高兴的事”。因此, 在强烈的对比下, 赫斯特沃明显占有强大的优势, 这也是嘉莉投入赫斯特沃怀抱的一个重要理由。但是当嘉莉真的和赫斯特沃私奔后, 她发现生活中除了令人怦然心动的爱情, 还必须有足够的金钱来维持生活, 可是堕落的赫斯特沃无法再向嘉莉提供优越的生活环境, 因此嘉莉积极寻找机会, 终于在经历无数挫折之后, 成为一名成功的名演员。

综上所述, 《嘉莉妹妹》中无产阶层的女性处于社会下层, 饱受各种苦难, 只有努力挣扎才能生存下去;中产阶层的女性则处于生活无忧的境地, 但是她们的精神世界处于极度空乏的状态, 爱慕虚荣和极度自私是这个阶层女性的最大特点;而嘉莉是无产阶层的女性通过自己的努力变成上层社会女性的代表, 尽管她获取上层地位的手段颇受争议, 但是她通过不懈的努力获取成功的精神在20世纪的美国可以成为无产阶层女性奋斗的榜样。

参考文献

[1]西奥多·德莱塞, 文权译.嘉莉妹妹[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 1995.

中、犹传统社会下女性地位浅析 篇9

一、出生

犹太孩子出生时, 其父亲会根据孩子性别有着不同祝福和期待。如果是男孩子, 父亲会说:“我要教他学习托拉和行善事。”如果是女孩子, 父亲通常会说:“我要教她学习缝纫、织布和行善事, 因为这是上帝的愿望。”

中国古代男女出生时的不同待遇可以从《诗经》中“乃生男子, 载弄之璋。乃生女子, 载弄之瓦。”的描述中感受出来。男女从出生时便被定义为“璋”“瓦”之别, 可看出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同。由此可以看出古代中、犹女子生来就注定无法与男子享同等的权力, 也没有同等的期望和责任。犹太男孩出生后第八天要受割礼。割礼之后, 立即举行宗教的命名仪式。犹太女婴不受割礼。这一点看起来似乎对女孩更为人道, 但事实上, 男孩之所以要受割礼之痛是因为宗教原因不得已而为之:据《创世纪》载:上帝立亚伯拉罕为万民之父, 同他立约, 凡男孩诞生后第八日必须受割礼, 作为立约的标志。凡不受割礼的男子, 不得成为雅赫维的子民。由此犹太教民族有为新生婴儿举行割礼的习俗。

二、教育

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都非常重视教育, 但女性在接受教育方面却享受不到与男性同等的待遇。在中国古代女子无法享受学校教育, 私塾里受教育的全是清一色的男子, 为了“学而优则仕”, 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封建礼教下, 有的竟认为“妇人识字多诲淫”。正是这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点, 剥夺了妇女学习文化知识的权利与机会, 不主张女子读书做学问, 即便是学习, 也主要是学习诸如班昭的《女诫》, 长孙皇后的《女则》之类的书罢了。封建社会的这些所谓女教、女学, 不是真正的女子教育, 而是一种货真价实的奴化教育。向女子灌输奴性服从的礼教纲常, 给她们套上精神枷锁, 束缚女子的言行, 限制她们的发展, 以使女子成为封建伦理道德的自觉遵行者和殉道士, 使她们长期安于被压迫, 被奴役的地位。

相比之下, 作为宗教民族的犹太人, 在家中接受宗教教育方面, 犹太男女之间的区别倒不太明显, 母亲有教孩子—-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基本宗教律法知识的责任, 《申命记》记载:

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话都要记在心上, 也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 无论你坐在家里, 行在路上, 躺下, 起来, 都要讨论。

犹太正规学校兴起之后, 犹太女子就无权进入其中学习了, 有学问的拉比也不会教女子学习, 对于女子是否可以学习《托拉》, 拉比们之间分歧很大:有的认为为了让女子更好地遵守律法, 应该让她们学习《托拉》;有的则认为让女子学习《托拉》, 就是教唆她们放荡。相反, 犹太男青年的教育对犹太人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男孩子最大的愿望就是成为一个宗教学者, 一个女孩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嫁给这样一个学者。如果在商业中取得成功, 就应该为学术机构提供资助, 或者向学者个人提供生活费。”

三、婚姻

中国从西周开始, “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的婚姻意识就深深地影响到人们的灵魂深处, 到战国时代, 孟子总结性地说“不待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钻六隙相窥, 踏墙相从, 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中国古代实行一夫多妻妾制, 妻子地位低下暂且不谈, 妾的地位更是令人同情。按古代的规矩, 《谷梁传》:“毋为妾为妻”。就是说, 妾没有资格扶正为妻。而且妻子只要符合不太苛刻的条件就可以被其丈夫休掉, 即“七出”之说, 它们是: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恶疾;口舌;窃盗。虽然也有保护妇女的“三不去”之说, 即:有所取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 但婚姻的存废几乎完全掌握在男子手中。

在犹太传统中, 则几乎看不到包办婚姻的痕迹, 以互爱互敬为基础的婚姻被视为是成年犹太人的自然状态以及犹太家庭和社区的基石。托拉对婚姻有过意味深长地描述:“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结合, 二人成为一体。”传统犹太婚姻观不但是建立在爱慕和尊重的基础上, 而且是一种独特的法律事务, 包含物质和情感两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为了顾及新娘的福祉 (包括在性生活上的满足) 犹太新郎需交给新娘一份婚书, 婚书主要的目的是保护女性的, 规定了丈夫的妻子的诸多义务, 虽然丈夫在婚姻的存废上有比妻子大得多的权利, 但婚书规定丈夫在离婚时必须付给妻子一笔数目不小的钱, 这无疑增加了丈夫离婚的成本, 从而增强了婚姻的稳定性。

四、结语

从两个在地理上相距遥远的不同古老文明社会中, 却可以看到女子相对于男性相似的附属地位, 那么女子地位相对低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 女性在社会中经济地位的相对低下是其根本原因。在两次社会大分工之后, 女性在生理上的弱势, 体力上的相对弱小, 怀胎与生养后代的拖累, 使得她们在以原始的、耗费极大体力的农业和畜牧业劳动以及部落战斗中的作用日益下降, 父系氏族社会代替母系氏族社会后, 处于统治地位的男权主义者不断地通过各种手段强化自己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优势地位, 从而造成了长期的男尊女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自由平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尤其是科技的发展使得劳动对体力的要求不断降低, 从而使男性在这方面的优势也逐渐减弱。男女平等正在逐步实现。

参考文献

[1]本文中的传统社会下的女性---对犹太人而言大体指的是犹太启蒙运动之前;对中国人而言大体指的是辛亥革命之前----占主体地位的女性, 试图呈现她们在人生不同时期的社会地位, 至于在某些历史时期, 某些特殊群体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2]Avrahan Grossman, Pious and Rebellious Jewish Women in Medieval Europe, Brandeis University Press, Walthan, Massachusetts, 2004.

[3]圣经[M].中国基督教两会, 1989.

女性经济地位 篇10

关键词:《说文解字》 “女”部 文字 女性地位

东汉许慎编纂的《说文解字》(下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较完备的字典,也是深入了解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工具。《说文·女部》收238字(不计重文13个,新附字7个)。“女”统领本部,之后按排列顺序可大致分为五类:⒈“姓”及古代的姓、古代的神,共31字;⒉女性一生的经历及其在家庭和社会相应的身份变化,共42字;⒊女性的特征,共21字;⒋与女性或女性特征有关的褒义字,共79字;⒌与女性或女性特征有关的贬义字,共60字。本文着重讨论除第3类以外的“女”部字体现出的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另有5字( 、嫴、姷、娋、 )与女性无关,不做讨论。

一、“姓”及记录古代的姓、古代的神的字——女性崇高地位的体现

“姓”,《说文》释为:“人所生也。古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赐姓。”“姓”的本义是妇女生产。徐灏《说文解字注笺》:“姓之本义为生,故古通作生,其后因生以赐姓,遂为姓氏字耳。”[1]这说明人类的“姓”来源于人类自身的生育。圣人如伏羲、大禹等,均由母亲感天而生,均只知有母,所以“天子因生以赐姓”。一母所生聚为一姓,“姓”成为家庭的标志。古代常以所居之为家族的姓氏,如“姜”姓,是因“神农居姜水”;“姬”姓,是因“黄帝居姬水”等。地名也因生育的关系,大都添加“女”旁,因此远古时男性不称姓只称氏。

女性此时的崇高地位来自先民对女性生育的崇拜。如“女”字,许慎释为:“妇人也。象形。王育说。”“女”的小篆字形为 ,甲骨文(铁一七五·一)字形为 ,萧启宏在《中国汉字经》中指出:“女字象母,匿藏两乳。女音通泥,泥为水土。水济众生,坤育万物。” [2]小篆中“母”的写法为 ,即在“女”字的胸前加上两点,用以表示女性的哺乳特征。神话中的人类之母女娲的“娲”字在《说文》中的释义是“化万物者也”,而代表万物起始的“始”字在《说文》中释为“女之初也”。再如“好”字,《说文》中释为:“媄也,从女子。”臧克和在《汉字单位观念史考述》中通过对“好”的异体字“母子”的考证指出,“好”字结体从子从女,体现出‘女’(母)生‘子’的意义。[3]母生子即为好,由此可看出先民对女性生育的崇拜。

二、“娶”及反映女性一生变迁的字——女性社会地位沦落的体现

以“娶”统领的反映女性一生变迁和身份变化的字是《女部》中最核心的一组字。《说文》先用从“奼”(“少女也”)到“妪”(“母也”)再到“姑”(“夫母也”)和“妣”(“殁母也”)这样的28个字概括了女性的一生,而其中的“媒”、“妁”、“娶”、“嫁”、“婚”、“姻”则是完成从“奼”到“妪”这一核心转变的关键。

“媒”、“妁”、“娶”、“嫁”、“婚”、“姻”六字都与婚姻有关。《说文》中“媒”释为“谋也,谋合二姓也”,“妁”释为“酌也,斟酌二姓也”,说明婚姻是男女双方的事。先看与男性有关的“娶”字。“娶”《说文》中释为“取也。从女从取,取亦声。”在《说文·又部》中许慎释“取”为“取,捕取也。从又从耳。周礼:‘获者取左耳。’”先秦典籍中“娶”和“取”常常并用,说明在古人观念里“娶”与“取”并没有十分明确的区别。再看“嫁”,《说文》中释为“女适人也。”同时代的《白虎通·婚娶》中释为“嫁者,家也。妇人外成以出适人之家。”[4]这说明女性出嫁是以男方为自己的归宿,也就意味着女性成为了男性的附庸。《女部》中有许多字来表明女性不同身份地位。先看地位较高的“妻”,“妻”《说文》中释为“妇与己齐者也。从女从屮从又。又,持事,妻职也。”妻子地位上似乎能与丈夫平等,但职责却只限于操持家务。与“妻”同义的有“妇”,“妇”《说文》中释为“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妇主服事人者也”。再看地位较低的“妾”(《说文》收在“立”部),《说文》中释为“有罪女子给事之得接于君者……《春秋》云:‘女为人妾,妾不聘也。’”而“妾”在甲骨文时代却有着极高的地位,这个字表示的是①殷王或神的配偶②母亲③祭司用的人牲。[5]之后是“婢”与“奴”,《说文》释“婢”是“女之卑者也”,“奴”的小篆字形为 ,象一只手抓住女子的头发之形,可见奴婢毫无地位可言。

三、“嫣”、“妒”等与女性有关的褒贬字——女性地位彻底丧失的体现

“安”(《说文》收在“宀”部),《说文》释为“静也,从女在宀下”;“妥”为段玉裁新添字,釋为“安也,从爪女。妥与安同义。”都说明只有将女子制服,家里才能平安。“如”、“委”两字可为佐证。《说文》释“如”为“从随也”,释“委”为“委随也”,这说明女性在家中所能做的只有跟随附和。

虽然《说文·女部》中收录了不少描写女性美好容貌、姿态、德行等的褒义字,但这些字中描写美丽容貌的占大多数,如:“媄”、“姝”说明美貌是衡量女子最重要的标准,而这一审美标准是男性确立的。同时《女部》中收录的用以表示女子德行的褒义字中,绝大部分都有温顺的含义,如“婉”(“顺也”)、“娓”(“顺也”)、“妴”等,如此才能令人“妟”(“安也”),这也与“安”、“妥”形成呼应。褒义字中都暗含着对女性的贬低。而《说文·女部》中收录的贬义字中有描写女性貌丑的,如“姡”(“面丑也”)、“嬒”(“女黑色也”)等……这些字所表示的缺点及恶习其实均非女性所独有,但在字形构成上却都从“女”,这实际反映出造字者和整个社会对女性的偏见与歧视。

参考文献:

[1]《汉语大字典》 四川辞书出版社 1993:436

[2]转引自 谭学纯 《“女”旁字和中国女性文化地位的沉落》 《民间文学论坛》 1998,4

[3]《汉字单位观念史考述》 臧克和 学林出版社 1998:111

[4]《白虎通疏证》 清·陈立 中华书局 1994年第1版

[5]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 四川辞书出版社 1989,5(1):230

上一篇:信息入侵下一篇:时空结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