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功能损伤

2024-05-14

认知功能损伤(精选十篇)

认知功能损伤 篇1

1 早期认知功能发育

认知是对事物认识和知晓的过程,即知识的获得、组织和应用的过程。广义的认知包括学习和记忆。它是一个体现功能和行为的智力过程,是人类适应于周围环境的能力。认知功能主要涉及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推理、智力等,是人类高级神经活动中最为重要的过程。认知行为是大脑对外界刺激或内在动机的注意、分辨及计划做出有意义的反映的能力。

1.1 认知的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是一个结构复杂、功能强大的网状机构,不同的结构对外界环境刺激、内环境条件改变等信息做出快速准确的反应,编码相应的信息支配效应器官发挥适应反应。认知是大脑的高级功能,那么大脑的哪些结构参与形成了认知功能的解剖学基础呢?这些结构执行功能是各自独立的还是相互联系的?近年来,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快速发展,一些研究者认为,认知功能也像感觉和运动功能一样有特定的大脑功能定位。

1.1.1 前额叶皮层与认知

个体发育中,系统发生上最晚出现、发育中最迟成熟的前额叶皮层在脑的许多高级功能中起关键作用,是最高级别的联合皮层。联合皮层的多少和动物认知功能有着最直接的关系[3]。联合皮层不直接参与感觉或运动功能,而是接受来自感觉、运动和其他脑区的信息,对这些信息加以整合处理,然后将信息传回到这些脑区,调控它们的活动。前额叶皮层是指额叶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以前的广大皮层,具有广泛的皮层间和皮层下输入和输出投射联系,复杂的纤维联系模式决定了其功能上的复杂性,在包括注意力调控、学习和记忆[4]、行为调控、行为的计划和策略、思维和推理等高级认知功能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行为电生理学、神经心理学、Stroop干扰任务测试、联合学习实验、脑功能成像及Hanoi塔智力游戏等研究发现前额叶皮层受损的动物或受试人员其注意力选择性功能明显降低,注意力分散,前额叶皮层的抑制功能低下,可以出现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联合学习能力明显受到损害,不能坚持正确反应,不能纠正错误行为;记忆力重组,出现记忆错误;注意力切换能力降低,行为活动杂乱无章,缺乏有条不紊的计划;思维和推理能力也明显降低。

1.1.2 内侧颞叶与记忆

内侧颞叶是一组相互联系的结构,包括海马及其周边的内嗅皮质、嗅缘皮质、构成大部分海马旁回的皮质,在陈述性记忆和情绪行为的背景调节中起关键作用[5],关键是海马、海马附近的皮质区以及这些结构和大脑其他部位的连接通路。海马是位于侧脑室内侧的一个穹隆型结构,是学习记忆、空间定位的重要中枢。内侧颞叶接受来自大脑联合皮质的输入,首先到达海马旁皮质和嗅皮质,然后进入海马进行处理。海马的主要输出通路是穹隆,到达丘脑和下丘脑。海马损伤主要是顺行性遗忘,对新近发生的事情出现记忆障碍。海马及其周围的皮质一起对来自联合皮质的信息发挥关键的转换作用,有假说认为这些结构巩固记忆并把记忆转移到新皮质,但它们也有可能作为必要的中间处理阶段而不是记忆巩固,或者是在记忆转化为永久记忆前的暂时储存场所。以鼠为研究对象实验发现,单纯的海马损伤引起的学习障碍比对灵长类的动物来说相对严重。鼠的海马对于空间方位学习非常重要,通过方位的学习动物获得对其所处位置的记忆。有研究发现大鼠海马而不是新皮质损伤,学习将受到严重损伤,海马对于空间学习的巩固是必要的,但是记忆储存的位置接下来会发生转移,可能是新皮质。在灵长类动物中,海马作用较广,可建立各种刺激之间的联系,然后形成对某个事件的不同情节的分别记忆,即情景记忆的强化。

1.1.3 边缘系统与记忆

边缘系统在陈述性记忆的形成及记忆的调节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边缘系统是间脑和边缘叶的统称。间脑位于脑干和端脑之间,虽然体积不到中枢神经系的2%,但结构和功能却十分复杂,仅次于大脑皮质,直接参与人的神经与体液的调节机能,与人的情绪发生与变化有直接关系。隔区(包括胼胝体下区和终板旁回)、杏仁核、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和齿状回等,它们属于原皮质和旧皮质进化而来,共同构成边缘叶。这部分和动物有相似处,主要与人类的情绪、学习与记忆、内脏功能调节和睡眠等有关。间脑与边缘叶在功能上有密切关系,所以有人将它与间脑中的下丘脑等共同称为边缘系统。大鼠双侧边缘区化学性损毁后进行双盲Y迷宫试验结果发现大鼠出现了严重的学习记忆功能障碍,应用功能性核磁共振在人体活体试验也证明了边缘区的学习记忆功能[6],而且与内侧颞叶及前额叶皮层之间存在联系。因此大脑的任一特定部位不能独立于其他脑区来单独行使储存生活经历的记忆功能。正是这些相互联系的脑结构构成了大脑的记忆系统。

1.2 认知的分子基础

1.2.1 Ca2+与认知功能

Ca2+广泛分布于机体的各种组织细胞和体液,在细胞多种生理生化反应中起重要的信使或偶联作用[7]。在神经系统Ca2+参与神经细胞突触传递、递质释放、细胞构筑和生长、突触可塑性改变等过程,与学习记忆存在密切关系。海兔缩鳃反射习惯化、敏感化的细胞机制研究肯定了Ca2+在学习记忆中的重要作用。细胞内钙离子的来源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胞内Ca2+库的释放[8],另一条是胞外Ca2+内流。大量研究表明[9,10],脑细胞内钙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动物的学习记忆过程。突触传递是学习记忆等神经活动的重要过程,高等动物神经系统的信息传递基本上依赖于化学突触,而神经递质有效快速的释放对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是必要的一步,Ca2+参与神经递质的贮存和释放,Ca2+内流减少则导致递质释放减少。突触后膜电位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效应是学习和记忆储存的功能单位,LTP的诱发及维持,尤其在诱发阶段,Ca2+作为信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1]。它不仅是LTP产生的触发器,而且能通过激活下游的蛋白激酶、磷酸化ERK,以及活化即刻早期基因(IEGs)等促进基因转录和蛋白质合成,最终参与LTP的维持。而细胞内Ca2+超载会使Ca2+依赖性生理生化反应超常运转、耗竭ATP、产生自由基,直至引起细胞死亡。如果Ca2+超载发生在神经细胞,干扰LTP,可引起神经可塑性及认知功能障碍,出现痴呆。

1.2.2 兴奋性氨基酸类递质[12]与认知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中含量最高的神经递质是氨基酸类,包括兴奋性氨基酸(excitatory amino acid,EAA)和抑制性氨基酸。其中谷氨酸(Glu)含量最高,是哺乳动物脑内最重要的兴奋性递质。大约40%的突触以Glu为递质。EAA在学习记忆、发育中的突触可塑性、神经元营养、树突的生长形成以及在认知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诱发突触产生LTP作用。而海马突触联系的可塑性和LTP是大脑学习记忆的基础。海马突触LTP的产生依赖于海马CA1区和CA3区细胞的突触联系,这种突触联系又依赖于Glu作为神经递质的作用。在正常情况下,Glu储存于CA3区神经末稍的囊泡中,神经末梢兴奋时,囊泡内Glu以胞裂外排的形式释放。释放出的Glu与CA1区的神经突触上的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结合,使NMDA受体掌控的离子通道开放,Ca2+进入突触后的CA1区神经细胞内,与细胞内的钙调蛋白结合,并激活Ca2+/钙调蛋白依赖性激酶PKC和酪氨酸激酶Fyn。在这些激酶的共同作用下产生LTP。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内NMDA受体从大脑皮层到脊髓都有广泛分布,其中以大脑皮层和海马密度最高。所以,Glu是产生LTP效应和使大脑具有学习记忆能力的核心分子。但病理情况下,细胞外间隙中Glu浓度增高,过度剌激其受体,对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有明显的毒性作用即兴奋性神经毒性作用:促进Na+、Cl-水的内流引起急性神经元肿胀、死亡;Ca2+超载导致脂质过氧化和自由基产生、炎症因子等生成,破坏血脑屏障,引起迟发型神经元损伤等[13]。

1.2.3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与认知功能

NO是由一氧化氮合酶(NOS)调节生成的,参与松弛血管平滑肌、抑制血小板聚集、介导神经递质传递等多种生物学效应。在CNS中NO通过参与LTP形成,调节学习记忆功能,NO参与LTP的过程为:EAA的NMDA受体活化后,引起突触后神经元Ca2+内流,激活一氧化氮合酶(NOS)使NO生成增加,NO很快弥散至突触前神经元,使突触前神经元不断释放Glu递质,对LTP效应的维持起促进作用。NO还可以舒张血管平滑肌,改善损伤局部脑血流而起到脑保护作用。病理情况下,NOS被激活,内源性NO过量产生和释放,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产物如羟自由基(·OH)和二氧化氮自由基(NO2·),从而促进一系列氧化反应,导致细胞的氧化损伤[14,15]。

1.2.4 乙酰胆碱与认知功能

乙酰胆碱(Ach)是认知相关的重要神经递质,胆碱能神经可以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对于学习记忆产生影响。微透析采样技术发现,动物在空间学习的过程中隔区和海马内胆碱的摄取量明显增加。研究证实多种变性疾病引起的空间学习障碍均与乙酰胆碱能神经元、神经纤维的减少有关[16]。胆碱能假说认为,中枢胆碱系统功能下降导致认知能力受损,其受损程度和乙酰胆碱酯酶(Ach E)的活性升高及Ach合成减少呈正相关,有研究显示,大脑遭到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表现为Ach E的活力上升,使Ach的降解加快,胆碱能神经功能下降,学习记忆能力显著下降。通过抑制Ach E活性,减少Ach的降解,补充胆碱,可以维持中枢胆碱能系统的正常功能,增强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

2 婴儿脑损伤发生机制与认知功能障碍

婴儿脑损伤的致病因素包括产前、产时、产后因素,以妊娠早期宫内感染,出生前后缺氧新生儿颅内出血,早产,低出生体重,新生儿黄疸等所致脑损伤最为常见。发病机制复杂,主要涉及能量代谢及细胞因子的免疫炎症作用。脑损伤时脑组织能量衰竭导致脑细胞死亡的瀑布样反应:(1)Na+-K+-ATP酶功能衰竭;(2)细胞内Ca2+超载;(3)自由基大量蓄积;(4)缺血再灌注时中性粒细胞浸润及细胞因子大量释放引起炎症反应[2],如IL-1、2、6,IFN,TNF-α、β,CSF,加重水肿及组织缺血缺氧甚至细胞死亡[17]。

大脑的许多区域及多种细胞因子和递质都参与了认知功能作用的发挥。一方面脑损伤通过各种机制导致选择性神经元死亡,在成熟儿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a brain damage,HIBD)中,大脑皮质坏死最常见,而前额叶皮层占整个大脑皮层面积的29%,所以新生儿HIBD前额叶损伤是认知功能发育障碍的重要因素。在大脑皮质损伤中,海马又是最易损区域。有研究[18]发现幼年期大鼠脑缺氧缺血导致的海马损伤所造成的结构改变是伴随其一生的,同时可以导致大鼠远期的学习记忆等高级认知功能明显的减退。边缘系统范围较小,但其功能复杂且与周围神经结构联系密切,脑损伤时其结构和功能直接或间接受累,从而影响神经功能发育。另一方面能量衰竭是婴儿脑损伤的发病机制,能量代谢异常引起一系列分子机制异常、神经递质调节功能障碍及炎症反应发生,如细胞内Ca2+超载、Ach减少、EAAs过多、自由基生成增多而清除减少、NO及炎症介质生成增加等。以上解剖结构及生理生化反映的异常均将直接或间接影响脑功能,对快速发育中的婴幼儿脑组织影响尤其值得关注,因为其直接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及生存质量,且影响很有可能是伴随其一生的。

老年认知功能测试 篇2

认知功能(人的聪明程度)下降有可能是老年痴呆症的早期表现。老年人如果想了解自己认知功能有没有出现问题,可按下面的测试表对自己进行检测。

自我测试表

1.知道今天是星期几和几月吗?

2.如果出门的话,还与以往一样认识路吗?

3.能记住家里的地址及电话号码吗?

4.能记住东西通常放的地方吗?

5.如果东西没有放在通常放置的地方,能够找到吗?

6.能否使用家用电器(洗衣机、电视等)?

7.能否自己穿衣和根据天气调整穿着?

8.购物时会算账(心算)吗?

9.如果没有身体问题,是否出现活动能力变差?

10.能否理解推理作品的内容?

11.还能写信吗?

12.能自己回忆起几天前的对话吗?

13.经过提醒依然不能回忆起这段对话吗?

14.是否在讲话过程中忘记想说的话?

15.是否在讲话过程中有时找不到合适的词语?

16.是否能马上重复别人说的话或模仿别人的动作?

17.能否记得非常熟悉的人的姓名?

18.对于非常熟悉的人,能否记得这个人住在哪里?做什么工作?

19.是否能记起近期发生的事情?

这个表由19个日常生活中的场景问题构成。每个问题的评分分为三级:无变化(计2分)、略微恶化(计1分)、非常恶化(计0分),在您认为符合的那项上打“√”,然后把各项分数相加(正常38分),就是最后的总分。

如果总分低于33分,建议您尽早去医院检查。这个测试表只是一个初步的筛选,真正的诊断仍然需要专业医师来判断。

胡捷: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班毕业。现任贵阳中医学院临床心理学教研室主任、贵州省中医心理学会理事、世界中医药学会中医心理专业委员会理事、贵州省第十届政协委员。擅长应用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心身疗法治疗妇科疑难杂病,如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不孕症、神经衰弱、抑郁症、焦虑症、失眠症等,对青少年心理卫生、女性心理问题等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应诊时间:每周日上午

认知功能损伤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00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 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 观察组患者中男38例, 女12例;年龄17~49岁, 平均年龄32.5±7.3岁;病程:8~25d, 平均病程12.4±3.9d;治疗前哥拉斯格 (GCS) 昏迷评分6~8分, 平均7.2±0.6分。对照组患者中男35例, 女15例;年龄15~44岁, 平均年龄33.2±6.4岁;病程:7~21d, 平均病程11.8±3.92d;治疗前哥拉斯格 (GCS) 昏迷评分6~8分, 平均7.4±0.3分。所有患者经CT或MRI确诊, 排除颅脑其他疾患, 家住外地无法随访者, 入院前有精神病或精神病史者, 聋哑患者等。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

给予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高压氧治疗等物理疗法。连续4周。

1.2.2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康复治疗和针灸疗法

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个体化康复方案, 主要项目包括:俯卧位训练、爬位训练、跪位训练、坐位训练、站位训练等。认知障碍康复治疗项目:猜测游戏、时间感训练、编织、视觉记忆、编故事、读报、排列数字、分类、画图等。连续4周。针灸疗法:取穴凤池、肩顒、曲池、外关、合谷、环跳、委中、足三里阳陵泉、绝骨、太冲;配穴手三里、大柱、风市、承山、解溪等;每次留针30min, 10min行针一次。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量表评价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采用简明精神状态检查 (Minimum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 评价患者的认知功能[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 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 以P<0.05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Fugl-Meyer评分为8.36±0.31, MMSE评分为16.78±4.19, 高于治疗前的1.75±0.63和10.24±2.09,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6.57, t=9.88, 均P<0.05) ;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5.42±0.37和13.58±3.82,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3.07, t=3.99, 均P<0.05) 。见表1。

3 讨论

颅脑损伤的康复目标是提高患侧肢体的运动协调控制能力, 恢复认知功能、知觉功能、言语交流功能, 对患者进行身体上、精神上和职业上的康复训练[3]。因此, 笔者采用康复治疗结合针灸, 建立与大脑皮质的联系和条件反射, 促进大脑皮质功能的恢复, 改善患者的运动和认知功能。

康复训练中俯卧位训练和爬位训练可促进肩屈和外展, 促进对颈的控制[4];跪位训练、坐位训练以及站位训练可促进头和躯干控制;抑制下肢整个屈、伸肌模式, 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并通过猜测游戏、时间感训练、编织等锻炼加强注意力和集中力;通过视觉记忆、编故事等锻炼患者的记忆能力;通过读报、排列数字、分类、画图等锻炼患者的思维能力, 改善患者的认知障碍[5]。针灸疗法是中医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传统康复疗法之一。现代研究证实[6], 针灸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不仅对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有良性调节作用, 而且还能增强机体的免疫机能, 提高几十种免疫功能指标, 加强机体抗御病邪的能力。针刺通过刺激人体的经络腧穴或相应部位, 以通经活血, 行气导滞, 温阳扶元, 温通经络, 行气活血。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FuglMeyer评分和MMSE评分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说明, 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颅脑损伤患者, 可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观察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对颅脑损伤患者运动和认知功能的影响。选取100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观察组患者治疗后Fugl-Meyer评分为8.36±0.31, MMSE评分为16.78±4.19, 高于治疗前的1.75±0.63和10.24±2.09,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6.57, t=9.88, 均P<0.05) ;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5.42±0.37和13.58±3.82,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3.07, t=3.99, 均P<0.05) 。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颅脑损伤患者, 可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颅脑损伤,康复训练,针灸

参考文献

[1]李坚.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进展[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 32 (2) :260-262.

[2]Mark G.Bowden, David J.Clark, Steven A.Kautz, et al.E valuation of Abnormal Synergy Patterns Poststroke:Rela tionship of the Fugl-Meyer Assessment to Hemiparetic Locomotion[J].Neurorehabil Neural Repair, 2010, 24 (4) :328-337.

[3]雷霆, 陈坚, 陈劲草.颅脑损伤[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134.

[4]赵嘉勇, 孟宏.针推康复并举治疗颅脑损伤术后偏瘫32例[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3, 35 (3) :246-247.

[5]赵宇辉, 孙忠人, 焦建凯, 等.电针加康复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的临床观察[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1, 33 (5) :457-459.

降糖药会损伤肝肾功能吗 篇4

二甲双胍影响肝肾功能吗

大多数药物都在肝脏代谢,由肾脏排泄。有些药物可直接经肾脏由尿液排出体外;而有些药物必须在肝脏代谢后,再经肾脏排出体外。

对于肝肾功能正常的患者来说,只要不是长期过量地服用药物,就是安全的。而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由于药物排泄受到障碍,加重肝肾负担,会影响肝肾功能。

二甲双胍不需要经过肝脏代谢,直接以原形从肾脏排泄。大量临床验证,肝肾功能无损伤的患者在常规用药范围内服用二甲双胍,不会对肝肾功能造成损害。

二甲双胍多大剂量合适

那么二甲双胍的“常规用药范围”是多少呢?二甲双胍在500~2000毫克/日剂量范围内有效。最小有效剂量约500毫克/日,一般为250~500毫克/次,每日3次。降低血糖的最佳推荐剂量约1500毫克/日,超过2000毫克/日则无额外益处。日总量不宜超过3克。

换句话说,每天至少要服用500毫克的二甲双胍才会起到降糖的效果,以后随着剂量的增加其降糖效力也随之增加。但当服用剂量超过每日2000毫克时,降糖效果不会再增加,反而会加重肝肾的负担。

二甲双胍能够长期服用吗

由于二甲双胍在体内经肾脏排泄,当肾功能不全时,体内容易发生二甲双胍和乳酸的堆积,增加酸中毒的风险。因此,当血肌酐大于150微摩尔/升时,医生一般会建议停止服用。此外,出现严重的心、肝功能不全时也应停药。年龄不是考虑是否停药的因素,只要没有禁忌证,老年人也可有效而安全地用药。

一般情况下,只要患者肝肾功能正常并且对二甲双胍引起的胃肠道反应(如腹泻、恶心、呕吐、胃胀、消化不良及腹部不适等)能够耐受,可以长期服用该药。但在服药期间应该定期监测肝肾功能。

其他降糖药有影响吗

口服降糖药有5大类,除双胍类(包括二甲双胍)外,还有磺脲类(如优降糖、美吡达、达美康、糖适平等)、α糖苷酶抑制剂(如拜糖苹)、胰岛素增敏剂(如文迪雅、艾汀等)和餐时血糖调节剂(如诺和龙)。

那么其他4类降糖药是否对肝肾功能有影响呢?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其他4类降糖药有出现肝功能异常的个别病例报道(发生率小于1/10000),多表现为轻度和暂时性转氨酶升高。

一些糖尿病患者可能在服用降糖药期间发生肾功能减退,这往往是糖尿病本身所致,跟糖尿病病程长及血糖、血压控制不良等有关。总的来讲,近二三十年国内外的临床实践证明,口服降糖药的应用是非常安全的。

控制血糖,才能保护肝肾

现在有些患者在用药时,看到药物说明书上标有“影响肝肾功能”,就非常担心,即使该药物对自己的病情非常适合,也会弃之不用,而去另外寻找一些所谓对肝肾无任何副作用的“良药”。但现实生活中又哪能找到这种药呢?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高血糖对肝肾功能的损害要远远大于降糖药的不良反应。只要能控制好血糖,肝肾就能得到保护。因此,在医生的指导下正规服药、定期监测肝肾功能,降糖药就可以长期使用。

认知功能损伤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 年6 月~2013 年6 月在浙江省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 (以下简称“我院”) 住院治疗急性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72 例。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颅脑CT或MRI确诊, 均行保守治疗, 伴有不同程度神经、肢体运动及认知功能障碍。 排除标准:1以往有精神及认知功能障碍、继发性癫痫及失语病史;2伴有神经或肌肉骨骼疾病;3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 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及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GCS) 评分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本研究方案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研究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注:GCS: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降颅压、营养神经及对症支持治疗。 对照组患者予以颅脑损伤常规护理措施, 干预组患者予以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干预时间为4 周。 早期康复护理具体内容包括:1肢体康复护理:保持患者的关节及肢体于功能位, 预防关节肌肉挛缩, 协助患者在床上定时翻身预防压疮、肺炎等;病情稳定后进行上下肢关节运动, 肢体被动和主动肌力训练相结合逐渐向主动肌力训练转变;逐渐下床进行坐位、立位、平走及上下楼梯等功能训练。 2认知康复护理:早期主要通过图片、音乐和言语等方法刺激患者的躯体感觉, 促进患者的感觉功能的恢复, 提高其觉醒能力和辨别力;中期主要进行记忆、注意力和思维等方面的训练;后期主要增强患者的独立和适应性, 加深患者记忆、注意及思维能力, 提高中期训练中各种功能的技巧。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肢体运动及认知功能的变化。

1.3 观察指标

1.3.1 肢体运动功能的评估[5]采用Fugl-Meyer评分评定患者肢体运动功能, 包括上肢运动、下肢运动、平衡功能、四肢感觉恢复和关节活动功能5 个方面。

1.3.2 认知功能的评估[6]采用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评分 (MMSE) 和记忆商评分 (MQ) 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8.0 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 χ2检验。 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Fugl-Meyer总积分的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Fugl-Meyer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干预4 周后, 两组患者Fugl-Meyer总积分均较干预前明显上升 (t = 2.16、2.41, P <0.05) , 且干预组上升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 (t = 2.17, P < 0.05) 。 见表2。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 *P < 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 ▲P < 0.05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认知功能的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MMSE评分和M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干预4 周后, 两组患者MMSE评分和MQ评分较干预前明显上升 (t = 2.37、2.12、2.98、2.91, P < 0.05 或P < 0.01) , 且干预组上升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 (t = 2.34、2.12, P < 0.05) 。 见表3。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 *P < 0.05, **P < 0.01;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 ▲P < 0.05;MMSE: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评分;MQ:记忆商评分

3 讨论

创伤性颅脑损伤是临床常见的外伤, 发生率仅次于四肢损伤, 其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 需积极的干预治疗。 以往临床上对创伤性颅脑损伤的治疗上一直存在着重抢救生命, 忽视早期康复护理在颅脑损伤治疗中重要性, 虽然其病死率明显下降, 但使许多患者未得到早期康复锻炼, 致残率仍很高[7,8]。 近年来研究发现创伤性颅脑损伤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具有重塑性, 通过及时的早期干预治疗, 可促进部分神经元的再生和修复, 激活部分备用突触形成旁路系统, 实现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重建;并可加速患者脑侧支循环的建立, 使破坏的运动反射重建, 实现病灶周围或健侧脑细胞中枢神经功能代偿, 极大地发挥脑的可塑性[9,10]。

近年来国内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早期护理干预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 大多数学者早期护理干预有利于受损的神经元的生长功能的改善和恢复, 在创伤性颅脑损伤的神经、运动机认知功能康复和并发症预防方面中具有积极的改善作用[11,12,13,14,15,16,17,18]。 邱永珍[19]研究发现早期护理干预用于创伤性颅脑损伤具有较好的疗效, 可促进患者神经和肢体运动功能康复, 提高救治成功率, 降低患者伤残率, 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李想等[20]研究护理干预在预防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并发症中应用效果较肯定, 可最大限度降低伤残临床和病死率, 提高其生存质量和预后。 本研究结果发现干预4 周后, 干预组患者Fugl-Meyer总积分上升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 且MMSE评分和MQ评分上升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 提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肢体运动及认知功能均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促进患者脑功能的早期康复, 从而减少患者的致残率和提高其生活质量。

认知功能损伤 篇6

关键词:认知功能,Valpar职业评估训练系统,康复治疗

目前, 脑损伤是人类健康的最大杀手, 当患者病情稳定, 意识清醒, 正式进入康复期时, 认知功能 (cognitire) 障碍成为相当突出的问题[1], 主要表现在记亿力、注意力、思维能力等方面的障碍。我院康复医学中心从美国引进Valpar职业评估训练系统 (valparcomponentwork sample, VCWS) , 自2006年6月—2008年5月间, 对符合入选条件的232例脑损伤后存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研究, 目的是探讨应用VCWS对脑损伤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进行康复治疗的效果,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治疗对象入选标准: (1) 经临床诊断, 颅脑CT或MRI确诊为初发者; (2) 年龄在15~55岁, 不存在听理解及视觉障碍; (3) 脑梗死发病后10~14d, 脑出血、脑创伤后14~20d, 意识恢复 (GCS≥12分) , 生命体征稳定, 坐位平衡达Ⅱ级自动动态平衡; (4) 经认知功能障碍筛选检查 (CCSE) 存在认知功能障碍。

排除标准: (1) 有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不全; (2) 有痴呆病史者; (3) 有癫痫病史, 使用抗癫痫药物者; (4) 患者不同意继续本研究者。

对符合标准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0例, 男性84例, 女性36例;平均年龄34岁。对照组112例, 男性74例, 女性38例;平均年龄32岁。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 包括作业治疗的反应时训练、转移注意训练、感觉整合训练及物理因子治疗等。治疗组是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同时增加应用VCWS的3-数字化分类训练盒、6-独立解难技巧训练盒、7-多层面分类训练盒进行认知功能训练, 每日治疗2次, 每次30min。

1.2.2 观察指标

由同一治疗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和治疗4周后应用细微精神状态检查 (mini-metalstateexamination, MMSE) 对患者进行康复认知功能评定, 记录评定结果, 进行统计学分析。

1.2.3 统计方法

评定结果采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组治疗前认知功能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561) 。分别比较2组治疗前后认知功能MMSE评分,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说明2组治疗后认知功能均有明显改善。比较2组治疗后认知功能MMSE评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说明治疗组比对照组认知功能改善更加明显。

3 讨论

人们通过感知觉、记忆、思维、推理、想象等, 将从外界获得的信息在大脑中加工储存, 并在需要时提取, 与当前信息进行比较, 以进行判断、推理、得出评价的过程, 叫做认知过程。它反映了人类对现实认识的心理过程[2]。是人类的高级行为, 是能否提高生活质量, 是否具有职业能力, 能否进行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 即能否真正回归社会的关键。所以, 目前康复治疗的重点已由传统的肢体运动功能康复逐渐转移至认知功能的康复[3]。认知康复 (cognitiveRehabilitation, CR) 是在脑功能受损后, 通过训练和重新学习, 使患者重新获得较有效的信息加工和执行行为的能力, 以减轻其解决问题的困难和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一种康复措施[4], 同时也是目前康复医学发展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

VCWS是由美国职业技能鉴定Valpar国际组织为了职业技能评定的需要而发明的一系列可进行能力判断的工具小盒, 其展示的是模拟实际工作的状况, 通过能否顺利完成这些模拟的工作来判断其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以及其他有用的信息。

VCWS 3-数字化分类训练盒、VCWS 6-独立解难技巧训练盒、VCWS 7-多层面分类训练盒是VCWS中用来进行认知功能评定训练的一系列小盒。其训练的目的在于个人的认知功能水平的提高, 完成此项工作所显示出的能力其中包括感知觉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及眼手的协调能力。小盒具有工作者资格的描述 (W.Q.P) 值即工作者资格的描述, 它是指被测试者完成此项工作的相关能力和其他因素的最低限度, 它是根据评估部门的论证而提出的, W.Q.P的判定不是针对患者, 而是针对工作盒, 只有成功的操作、支配工作盒, 他或她才被证明具有胜任类似技术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患者必须全神贯注地并且想尽办法使得工作在规定的时间内准确的完成。非常可贵的是使用VCWS进行训练的意义在于理解, 理解如何将训练内容与实际工作相紧密的联系起来, 美国劳动部门分析和论证上千种工作, 他们根据实际操作, 评估工作者成功胜任每一项职业的技术及其他因素的要求, 制定用于完成工作的时间标准MTM, MTM标准与工具盒的W.Q.P直接相关, 如果被测试者达到了MTM标准, 他 (她) 就具备了W.Q.P规定的职业能力。

这正是常规康复治疗所欠缺的, VCWS所训练的内容与职业能力的提高紧密相关, 更加贴近实际生活, 更加注重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认知能力的综合训练, 只有认知功能各个方面总体水平的提高, 才能真正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真正使其具有职业能力。相信随着这项技术的推广、应用会使更多的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回归家庭, 回归社会, 给人们带来愈来愈多的益处。

参考文献

[1]缪鸿石.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1398-1402.

[2]戴红, 黄东峰.认知功能和心理、情感状态的评定//南登昆.康复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93-98.

[3]Qrley J, Kuyken W.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intemational perspectives.Berlin:Springer Verlay, 1994:131-133.

认知功能损伤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月—12月期间诊治的158例单一部位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86例, 女72例;年龄16岁~64岁, 平均年龄 (37.2±10.8) 岁。按损伤部位不同将其分为7组, 其中顶叶组26例, 额叶组22例, 颞叶组25例, 枕叶组17例, 基底组26例, 丘脑组21例, 小脑组21例。在一般资料上组间, 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可比性。

1.2 方法

入选患者均行颅脑创伤常规治疗, 并给予分类-联想法、刺激-反应法、记忆训练等治疗, 同时每周5次进行认知功能训练, 40 min/次, 1次/d, 共5周。

1.3 观察指标

采用蒙物利尔认知评价量表 (MOCA) 评定患者认知功能[3], 包括注意力、命名、抽象、定向、语言、记忆及执行功能等7项, 共30分, ≤25分为有认知功能障碍。

1.4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方差分析,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情况对比

顶叶组中有14例 (53.8%) 伴有认知功能障碍, 额叶组有19例 (86.4%) , 颞叶组有20例 (80.0%) , 枕叶组有8例 (47.1%) , 基底组有11例 (42.3%) , 丘脑组有19例 (90.5%) , 小脑组有7例 (33.3%) 。各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4.362, P<0.05) , 其中小脑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最低, 丘脑组最高。

2.2 各组患者认知功能评分对比

各组注意力、记忆、语言、执行功能及MOCA总分相比,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额叶组执行功能评分以及颞叶组语言及注意力评分明显偏低, 小脑组记忆力评分明显偏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讨论

颅脑损伤会导致患者出现脑水肿、脑出血及头部肿痛等各种生理病理变化, 患者易出现认知功能障碍, 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而不同的损伤部位对颅脑损伤患者的认知功能具有不同的影响, 且其治疗效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4]。

本研究显示, 各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相比,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中颞叶、额叶和丘脑损伤认知功能障碍发发生生率率较较高高。。这这可可能能是是因因其其易易对对神神经经递递质质的的传传导导通通路路产产生生破破坏, 与记忆、学习相关的他单胺类递质和乙酰胆碱受到影响, 从而易引发认知功能障碍。同时采用MOCA评定患者的认知功能, 结果显示, 额叶组执行功能评分以及颞叶组语言及注意力评分明显偏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明额叶损伤会影响患者的执行功能, 其可能原因与额叶损伤易阻断前额叶-纹状体环路有关, Papez-Ston环路、乳头丘脑束和丘脑前核对记忆起到重要作用, 而颞叶损伤患者出现语言及注意力下降可能与颅脑损伤影响海马-内侧颞叶-皮质下功能通路有关。有研究显示[5], 潜在的多重神经功能损伤与认知功能的损害有关, 颅脑损伤会对不同部位的大脑供血产生影响, 从而造成大脑皮层结构与功能发生改变, 而局部脑缺血及颅底穿支动脉供血障碍是引发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 不同部位的脑实质损伤对患者的认知功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临床工作中应根据患者各部位损伤引起认知功能障碍的不同特点, 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及康复方案, 从而促进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与恢复, 提高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损伤的颅脑创伤患者认知障碍发生情况。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月—12月期间诊治的158例单一部位颅脑损伤患者, 按损伤部位不同将其分为7组, 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 (MOCA) 评定不同部位颅脑损伤患者的认知功能, 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小脑损伤引发认知功能障碍率最低为33.3%, 而丘脑损伤最高为90.5%, 各组认知功能障碍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不同部位损伤的患者其注意力、记忆、语言、执行功能及MOCA总分相比,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额叶组执行功能评分以及颞叶组语言及注意力评分明显偏低, 小脑组记忆力评分明显偏高。结论 不同部位脑实质损伤对其认知功能损伤特点及认知障碍发生率具有不同影响, 临床应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及康复方案, 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颅脑创伤,不同部位,认知障碍,影响

参考文献

[1]戴备强, 郑波, 王小正, 等.不同部位脑外伤对认知功能的影响[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6, 14 (2) :144-147.

[2]原劲松.脑外伤患者认知障碍与损伤部位的关系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 (2) :155.

[3]饶海承, 高卫丰, 龚伟, 等.不同部位损伤对颅脑外伤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东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4, 33 (2) :137-140.

[4]刘高, 孙木水.不同部位颅脑外伤受伤程度与认知障碍的关系特点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5, 38 (1) :58-59、61.

认知功能损伤 篇8

关键词:轻度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简易精神状态量表,成人韦氏记忆量表,养血清脑颗粒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五一医院2006年9月—2007年4月门诊收治的轻度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VaMCI) 病人45例, 以上病人均经头颅CT证实无大面积脑梗死及出血, 随机分成两组, 治疗组24例, 男10例, 女14例, 年龄为50岁~75岁, 平均76.5岁;高血压病病史10例, 糖尿病病史3例, 高血脂9例。对照组21例, 男11例, 女10例, 年龄为48岁~78岁, 平均73.5岁;高血压病病史7例, 糖尿病病史4例, 高血脂6例。两组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纳入标准

轻度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标准参照Ingles等在其临床研究中使用的诊断VC IND标准[1], 结合贾建平[2]建议, 标准如下:①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或脑血管病的存在; ②认知功能损害呈波动性进展;③记忆力轻度损害或保留;④脑血管病和认知功能损害之间有因果关系, 并除外其他疾病; ⑤日常生活能力保持正常;⑥不够痴呆的诊断标准参考国内肖世富等[3]制定的认知功能障碍 (MCI) 诊断标准, 本次研究对象的认知功能简易智力状态量表 (MMSE) ≤26分;韦氏记忆测验记忆商 (MQ) 为 (55~79) 分。

1.3 排除标准

伴有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的病人, 如各种失语等;合并有肝肾功能、内分泌系统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 精神病病人;凡是不符合入选标准, 未按规定用药的, 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观察的。

1.4 用药方法

治疗组在对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病人进行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养血清脑颗粒, 每次4 g, 每日3次, 冲服, 共服用16周;对照组只用控制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治疗药物, 如阿司匹林、他汀类、降压药物等, 疗程16周。用MMSE及MQ进行认知功能的临床评价[2]。

1.5 统计学处理

经SPSS 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组内、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

2 结 果

2.1 不良反应

在治疗过程中, 治疗组未出现严重的副反应, 其中有1例病人出现恶心、腹泻, 未进行特殊处理, 自行缓解;对照组有2例出现头痛、纳差, 给予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

2.2 两组治疗前后MMSE、MQ各亚项评分比较 (见表1、表2)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1) P<0.05, 2) 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3) P<0.05, 4) P<0.01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1) P<0.05, 2) 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3) P<0.05, 4) P<0.01

3 讨 论

VaMCI的概念是根据临床需要, 结合 (VCI) 和 (MCI) 的定义首次提出的。根据目前国际上的研究进展VCI定义为:是由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如高血压, 糖尿病和高血脂等) 明显 (如脑梗死和脑出血等) 或不明显的脑血管病 (如白质疏松和慢性脑缺血) 引起的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到痴呆的一大类综合征。单纯从病情程度上划分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3类。轻度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就是指在有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的人群中出现的临床症状较轻, 伴有皮层下白质损害, 临床表现为记忆力轻度损害或保留, 注意力和执行功能障碍。从病理基础上发现大多数是因为长期慢性高血压和高脂血症引起脑动脉硬化和毛细血管病变, 使得大脑皮质发生轻度萎缩, 海马神经元变性, 脑白质疏松, 易导致VaMCI, 进而可能发展为痴呆;有许多临床研究表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但尚未达到痴呆程度的病人比例显著高于痴呆病人, 且发展为痴呆的可能性高于一般人群。因此早期识别和干预延缓其发展为痴呆已经成为临床医生所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如何能够识别和改善VaMCI病人的早期症状如记忆力、注意力和执行功能障碍等方面现已经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在此基础上, 对筛查出的45例轻度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进行了临床评估及干预治疗。在观察期间, 45例病人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相比无统计学意义, 入组时表现不同程度的记忆力、注意力下降和回忆能力的下降, 变化较少的是语言能力和定向力。在基础资料统计学上无差异的情况下, 采用MMSE对两组病人进行评定, 因为MMSE 评分是国内外学者应用较多的定量评定认知功能的简便可靠的筛查方法。在此项研究中观察到养血清脑颗粒对防治轻度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方面有一定的疗效。发生轻度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病人服用养血清脑颗粒后MMSE的总分及主要的几个亚项评分均有所提高即记忆力、回忆能力、计算力明显改善。同时在本研究中, 特别观察了病人的记忆商的各个亚项的变化。其中轻度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病人的图片、理解、背数3个亚项都有明显的减退。治疗组在应用养血清脑颗粒4个月后, 上述3项均有改善, 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以看出养血清脑颗粒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轻度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的记忆力、注意力、理解力的减退。养血清脑颗粒是由当归、川芎、决明子、珍珠母、熟地黄等多种中药组成的制剂。在动物实验中已经证实养血清脑颗粒具有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和维持神经元突触结构完整性的作用[4];另外, 它还能够增强星形细胞活性, 保护神经元缺血性损害, 改善脑血流及抗自由基损伤[5,6]。诸多临床研究也表明, 养血清脑颗粒具有活血化瘀, 扩张脑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黏度、增加动脉血氧分压作用, 带给脑组织更多的氧, 能够改善脑部血流速度, 改善微循环, 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7,8]。 总之, 养血清脑颗粒对轻度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记忆力、注意力、理解力的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同时积极控制病人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也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Rockwood K, Howard K, MacKnight C, et al.Spectrumof disease in vascular cognitive i mpairment[J].Neuroepidemiology, 1999, 18 (5) :245-254.

[2]贾建平.重视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早期诊断和干预[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5, 1:4-6.

[3]肖世富, 姚培芬, 张明圆, 等.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神经心理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1999, 9:129.

[4]吴导琦, 曾丽莉, 陈生弟.养血清脑颗粒对大鼠慢性脑缺血细胞凋亡及神经细胞突触结构的影响[J].上海神经内科杂志, 2006, 13 (3) :17.

[5]徐建华, 胡喜招.养血清脑颗粒对偏头痛80例脑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J].江西中医药, 2002, 33 (6) :14.

[6]王中琳.养血清脑颗粒对MCAO模型大鼠神经功能保护机制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 2002, 12 (29) :12.

[7]俸军林, 曾爱源, 杜云鹏.养血清脑颗粒对偏头痛病人微循环和脑血流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 24 (4) :357.

隐喻的认知功能与大学外语教学 篇9

[关键词]隐喻认知功能外语教学

[Abstract]Cognitive linguistics holds that metaphor, which universally exists in our language, is one of human’s ways of thinking and cognitive means. Based on Cameron’s metaphor application framework, combined with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actice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culture, the paper proposed that the cognitive function of metaphor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vocabulary teaching, grammar teaching and culture teaching aspects.

[Key words]metaphorcognitive function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一、引言

西方隐喻研究源远流长,发轫于古典哲学派的修辞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经典名著《诗学》( Poetics)和《修辞学》(Rhetoric) 。从那时起,就存在两种对立的隐喻观:以柏拉图为代表的“贬斥派”和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赞赏派”。“贬斥派”的主要观点是将隐喻和其他修辞格视为真理与哲学研究的大敌。“赞赏派”则提出,“对于作家来说隐喻的使用最为重要,善于使用隐喻是天才的标志”。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哲学研究的语言学转向以及认知科学、语言学、符号学等学科的发展,当代隐喻研究呈现出跨学科、多角度、多层次的发展态势。《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Lakoff & Johnson, 1980)这部独辟蹊径之作的问世,标志着当代认知观的隐喻研究全面开始,其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隐喻不只是语言或词语的问题。相反,我们认为,人们思维过程大都是隐喻的,即人类的概念系统是以隐喻为结构的”。因此,隐喻“对于人类认识世界、形成概念、发展知识、进行思维、作出推理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随着Lakoff和Johnson等所倡导的认知隐喻理论研究逐步深入,传统外语教学理论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受到各种挑战。本文以认知隐喻理论为基础,尝试从词汇、语法和文化三个维度将隐喻思维与外语教学实践联系起来,以探求一条对大学英语教改有所裨益的新思路。

二、隐喻的认知功能

对隐喻认知功能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亚里士多德时代。亚氏把隐喻看做是一个概念对另一个概念的替换,并且指出,诗歌中隐喻的运用有一定的语境(Mahon ,1999) 。隐喻的认知功能在17和18世纪再次被Vico和Teasaoro 提及,只是进入20 世纪以后,隐喻的认知功能才被贬低,隐喻被当成了一种静态的形式逻辑的符号。例如Searle (1977) 从语言学的观点出发,把隐喻仅仅看做是一种语用现象。为此,莱科夫和约翰逊一针见血地指出,“典型的看法都认为隐喻仅仅是一种语言特点,是语言的问题而不是思想或行为问题”(Lakoff &Johnson , 1980) 。他们以《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大张旗鼓地提出了隐喻的认知功能,从而把对隐喻的认知功能的研究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认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甲事物来理解和体验乙事物,人的概念系统就是通过隐喻建构起来的,即所谓“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本质上都是隐喻的”(Lakoff ,1980) 。自此,对隐喻的认知功能的研究逐渐发展起来。卡梅伦(1999)也指出,隐喻具有语言修辞功能、认知功能和语用功能。国内学者束定芳在《隐喻学研究》一书中,把隐喻功能划分为修辞功能、语言学功能、诗歌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和文字游戏功能。其中隐喻的认知功能主要指隐喻是人类认识概念系统的基础和组织经验的工具,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一般认为,隐喻的认知机制主要体现为从源领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表现为人的思维中存在的系统的概念隐喻。在特定语境中,这种概念隐喻常常意味着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而且根据Lakoff的“不变原则”,这种认知映射具有系统性特点,即源领域的结构系统映射到目标域时,原有的基本图式结构不变。

三、隐喻的认知功能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隐喻与英语词汇教学。人的认知能力是不断的发展和提高的,而概念的扩充是与这一过程同步的。“因为大脑的认知活动是在已记忆知识的基础上以最节约的方式进行的,所以随着对新事物的认识,大脑总是在记忆中寻找已存在的概念,根据新认识事物的物理、功能等属性将其与已认识的事物发生某种联系,对其进行归类。”语义是基于经验感知的,人们对词义的理解首先依赖于人们的感知和经验,词的概念意义实际上是人类对自身和熟知的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赵艳芳,2000)。在认识了客观的、具体的物质世界以后,人们将已知的、具体的概念领域投射的抽象的、概括的概念领域。每一次隐喻投射之后总能链接上新的相似点,这样的不断的延伸开去使得词义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词义范畴不断扩大。这也是形成一词多义现象的根本原因。因为隐喻映射(Metaphorical mapping)的工作机制是以“经验基础”(Empirical basis)为前提的认知“推理”(Reason)。搞清楚这一规律便可以理解在英语词汇当中有些看上去相去甚远的两个义项其内在的联系。如英语中“baby、chicken”这两个单词其本义为分别为“婴儿、幼儿”和“小鸡”的意思。在扩大词义的时候“婴儿、幼儿”和“小鸡”的某些特征映射到另外的认知领域,因而产生它们的另外的义项“幼稚的人”和“胆小鬼”这样的意思。再比如“top”这个单词其本来意思就是指客观的某种事物或物体的顶端的意思,后来这种“顶、最高”的概念也进一步投射到其他的概念领域,因而有了诸如“top ten” “top one”这样的说法。由于隐喻机制是导致词义范畴扩大的根本原因,英语教学当中要求我们首先要注重基本范畴词汇的教学。语言的词汇中的主要的东西就是基本词汇。基本词汇标志着与人们日常生活最为密切的事物,如英语当中的dog、fish、horse、bird、mouse、sky、water、fire、tree、heart、foot、face、eye、nose 等等,基本词汇一种语言词汇的最为稳固的部分,具有全民常用性,也是通过隐喻机制构成新词或产生新意的基础。掌握好基本词汇是英语学习过程不可忽视的重要阶段。隐喻映射机制在一种语言构成合成词和复合词方面也有所体现。英语当中类似于headmaster, chairman, sweet- talk, stonedeaf,crystal- clear, shoulder- high, knee- cap 这样的单词可以说是不胜枚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隐喻映射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人们对一事物充分认知之后,概括和归纳该事物的某些特征,将此事物的这些特征映射到其他的概念领域当中去。体现在语言领域的一个方面就是通过隐喻构成复合词。对于这种规律的把握和有效利用必然会有利于提高我们词汇学习的效率。

隐喻与英语语法教学。认知语言学认为语法的本质是象征性的。人脑的认知可以分为两部分,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形成表象、概念、范畴;另一方面又可以对事物的关系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语法中便体现了人们对事物关系的判断和推理。所谓“法”即规则,“语法”的概念可以顾名思义地理解为语言单位组织起来的规则。我们认为语法是人脑对时空关系、客观事物等的规律的认识在语言中的投射。语法是由所有象征单位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语言符号(词素、词、短语)构成的线性结合。句法关系的构成和词素构成词的关系是一样的,只是复杂程度上的不同。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我们同样可以用构成词语的隐喻机制去理解句法结构的构成规则。认知语法的理论主张将语义、词法与句法有机的结合起来。我们可以用统一的方法———隐喻映射规律来理解和解释不同语言在结构上的差异性。

隐喻与文化教学。外语教学应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目前已经得到了广大教师和教育学专家的认可。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社会语言能力(Canale & Swain,1980),而谈及社会语言能力人们就难以避免的要涉及目标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问题,因而,现代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便是文化教学。文化和隐喻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呢?隐喻和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Lakoff认为隐喻的实质是用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它不仅仅是语言现象,更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经验来说明和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认知现象。文化是指生活在某一区域的人们所共有的信念、价值、习俗和人工制品构成的体系,人们利用这个体系来处理人与世界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学习使之传承下去,是一系列知识、经验、层次关系、宗教、时空关系等的总和。简单来讲,文化可以认为是某一社会集体通过隐喻机制对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认知经验的积淀(王守元、刘振前,2003)。这样文化从产生之初就打上了隐喻的烙印,是具有隐喻性的。另外,人类用以交流的语言是文化的物质基础,是人类文化得以传承的工具和手段,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关系。又因为隐喻是人类语言的共同属性,是人类语言产生的方式和途径。使语言丰富和发展的隐喻机制也必然在人类文化的成果当中有所体现。由于隐喻和文化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为了了解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对其隐喻机制的深入了解是十分必要的。

四、小结

本文讨论了隐喻的认知功能在外语教学中词汇、语法和文化教学的应用问题。但是隐喻的认知功能并非仅限于这三个层面。外语教学中学生听、说、读、写几个方面的语言能力是相辅相成的,隐喻的认知功能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我们相信,通过提高学生对隐喻的认知功能的理解,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在外语教学中,虽然目前尚不可能进行独立的隐喻教学,但我们可以从隐喻的认知功能这一角度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训练,使学生透过表面的语言现象,捕捉其中蕴含的文化信息,逐步培养学生对隐喻的认知功能敏锐的捕捉力和隐喻化的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Forceville , C. Pictorial metaphor in advertising [M] . London : Routledge. 2000.

[2]Lakoff,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李世琴,李气纠. 认知隐喻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意义及运用[J] . 怀化学院学报, 2009(3).

[4]师璐. 对大学生英语词项隐喻扩展意义认知的调查与分析[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6).

英汉视觉隐喻的认知功能 篇10

隐喻的研究起源已久, 早在亚里士多德时期人们就已经注意到了这一语言现象。但是在过去, 隐喻常常被学者们作为修辞的一种。认知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将隐喻的研究提升到了一种新的层面, 即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 同时也是形成概念的基本方式。认知语言学认为, 隐喻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中隐喻的运用无处不在。人们在使用语言时, 常常将一个概念域或范畴的语言形式投射到另一个概念域或范畴, 将不同的事物有机的关联起来, 进而创造出事物间的相似性。因此, Lakoff[1]认为:隐喻的焦点根本不在语言, 而在人利用一个概念领域去说明另一个概念领域, 或者说概念领域之间的映现。人类的理性是富有想象力的、隐喻的, 并与人体具有内在的联系[2]。人们最熟悉的是自己的身体, 通过人体的概念系统去映射其它抽象的概念系统, 形成人体隐喻。人的视觉概念系统也充满了隐喻。人的日常生活离不开视觉, 因此人们就利用自己熟知的视觉功能及特点去映射其它的概念系统, 认知其它领域, 并形成系统性。

2. 意象图式

认知语言学认为, 意象图式 (image schema) 是隐喻的认知基础。Johnson[3]认为意象图式是人类在对事物间基本关系的认知基础上构建的认知结构, 是人类的经验和对事物的理解中形成的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 是人类理解和认知更复杂概念的基本结构。人类语言与自身具体的体验与感知紧密相连, 各类不同的身体经验为人类提供了抽象的意象图式来表达我们的所思所想。视觉在人类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人类语言创造出了不同的图式来说明我们周围相似的事物, 包括:物体图式, 容器图式, 及空间图式。

2.1 物体图式

英汉语言中常把视觉作为物体, 于是, 视觉便具有颜色、大小、轻重、好坏与温度的特性。

汉语中有许许多多的词语来说明人类将视觉作为物体来看待。如, 眼色, 红眼 (病) , 白眼 (狼) , 白看, 等赋予视觉于颜色。轻看, 重视, 轻视, 轻蔑, 等词语使视觉具有轻重的特性。并且, 在汉语中, 有时轻和重本身就有视觉的含义, 如:器重, 重利忘义, 重男轻女, 轻财重士, 轻敌, 轻生等等。而大眼瞪小眼, 小看人, 小瞧, 小视, 管窥, 微观, 宏观, 看扁等词语就赋予了视觉大小之分。另外, 视觉本没有温度, 为了表明人们的态度, 在语言中, 人们可以找到许多词语, 使视觉具有温度的特征, 冷眼, 冷眼旁观, 温情脉脉的眼神, 热望等。好看, 难看, 看不得等词语却体现了视觉的好与坏。

英语语言中, 也有类似的词语与词组。例如, 将视觉赋予颜色的词语:green eye, give sb.a black look (恶狠狠地瞪某人一眼) , look black at (对…怒视) , black eye, with red eyes, redeye, blue-eyed等等。To take a poor view of sb’s behavior, goodlooking, a good eye, a good view的好与坏, round eye, sharp eye wide eye等则表现了视觉的形状。

物体可以得到、失去或归还, 因此, 在英汉语言中表现的人们的认知中, 将视觉概念映射到物体概念系统还表现在视觉的得到或失去上。如汉语中, 失望, 失明, 给他眼色等。英语中这样的表达方式很多:give sb.a dirty eye, catch/get aglimpse of, take a view of, give a brief view of, May I have your views on this question?keep a watch, catch/have/get a sight of, lose sight of, steal a look, take a sight at sun等等, 都说明了视觉概念作为物体概念的映射, 可以给予与拥有的特性。

2.2 空间图式

词汇最初来自对自身和空间 (包括地点、方向、运动等) 的理解, 然后通过丰富的想象力, 运用隐喻等认知策略扩展开来, 逐步形成了人类的概念系统[4]。事实上, 空间图示对于人类语言的形成和再创造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 因为空间是人类认识周围世界的基础, 它是人类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人类构建其它经验领域奠定了基础。空间具有三维性, 即:高度、宽度、和长度。有趣的是, 人类对视觉的认知表现在人们的视觉认知的空间性上同样也存在三维。于是汉语中便出现以下词语:

眼高手低, 高见, 高看, 高明, 高视阔步, 高瞻远瞩;展望, 瞻前顾后, 左顾右盼;远见, 眼前, 远眺, 短视, 近视, 极目远望等等词语, 清晰地说明了视觉的三维性。

英语中这样的表达方式也是枚不胜举:overlook, set one’s sight high, look up;a back view, a front view, take a long/short view of, look back, look towards, as far as I can see, this is a long sight better than that, not by a long sight, short-sighted, at the sight of, on the sight of, at first sight, at first glance, look down upon, look ahead, look forward to, look round, look over, extensive view等等也说明了视觉的三维特征。

根据空间概念, 我们可以有高低、上下、远近、长短的区别, 人类认识到空间的这些特征, 在认识自身器官时, 人们发现人的视觉具有空间的特性, 在此, 视觉具有方向性, “前”, “后”, 具有三维性“上”, “高”, “远”等。英语中产生long, up short等表示三维的词语, 或方向性的词语towards, round down, ahead等词语。

2.3 容器图式

一个非常典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通、同时也几乎不被看作隐喻的是“容器隐喻”。[5]我们天天都离不开这样的表达方式, “在……里”, “在……之外”, 这类说法就是“容器隐喻”的语言表达式。Lakoff认为这些表达式来源于我们自身的身体, “我们皮肤的表面把我们包裹起来并把我们与世界的其余部分分割开来, 而且在我们的经验里, 世界的其余部分也是我们身体之外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容器, 有一个包裹着我们的表面和一个“里—外”的方位。我们把我们关于“里—外”的方位投射到其它的也有一个表面包裹着的物理物体上, 把它们看作有里面和外面的容器”

因此, 人类认识世界之初, 就意识到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区别, 在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 人类认识到自身的器官也具有容器的特性, 于是, 将自身的器官看作有里面和外面的容器, 例如, 心间, 脑子里等等词语都是基于把心和脑子投射到容器图式上。英汉语言中的词语或表达方式关于将视觉概念映射到容器概念。

汉语言中这样的词语, 如:看穿, 目中无人, 眼里无活, 看在眼里, 眼中钉, 在视力范围内等。

英语语言中这样的词语也很常见, 如:in/within sight of out of sight, out of mind, put out of sight, (do what is right) in your own sight, within the view of, in view, (the speaker stood) in full view of the crowd.in the view of sb.in the full glare of publicity, come into view等等。

英汉语言中的这些词语表明, 在这两种语言中, 人们在创新词汇时都基于这样一个概念, 视觉是一种容器, 于是出现了视觉的内外之分。

3. 系统性

世界通过概念来实现系统化, 概念隐喻能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系统。世界的系统化是由概念完成的。[6]隐语是人类基本的认知现象, 语言隐语是人类认知的工具和结果, 它深植于人类语言、思维中, 由于隐喻是人的思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们进行新的联想, 形成新的经验的基本方式。人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形成概念, 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 形成系统。视觉隐喻也成系统性。例如, 将视觉概念映射到物体上, 表示看法与观点, 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隐喻:

汉语中也有这样的表达式。如下面的句子:

他通过调查研究, 构建了自己的观点。

在这个问题上, 我完全支持他的观点。

你不能只罗列观点, 还要有证据来证明。

通过进行逻辑分析, 他将看法上升到了理性。

他的观点缺乏可靠的根据。

他的这种观点是基于对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的知识的了解。

通过实例可以看出, 汉语中的这些表达方式的抽象的概念表达式, 即:观点就是建筑。于是, 汉语言中就出现了“观点”可以“构建”, “支持”, “罗列”和“上升”, 同时, 也有“根据”和“基于”。获取了建筑这一概念系统, 视觉就是建筑这一概念的各个隐喻也就获取了意义。

有趣的是, 英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方式:

Present your view to all the people here.

The lawyer hasn’t yet formed a clear view of the case.

What’s foundation of your point of view?

I can’t support your view on this problem.

在这些隐喻中, 所有的表达式都源自于同一个抽象概念隐喻view被看作building, view已不再是视觉, 而是被喻为建筑, 形成系统性隐喻, 于是view就可以form或present, 且view还有foundation, 还需要support, 等等, 只有我们大脑中存在view被看作building这样的概念时, 在谈到视觉时才有可能使用象form, foundation, 和support这一系列的隐喻。这一概念的系统化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

4. 结语

英汉关于视觉隐喻的相似性说明了人类对自身认知过程的一致性, 同时也体现了在对周围事物的认知方面, 人类基于对世界的经验和概念所创造的语言表达上惊人的相似, 表现了人类思维的一致性。

摘要:隐喻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类认知自身及周围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 隐喻的运用无处不在。视觉在人类的生产与活动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于是人类在感知世界时, 利用自身熟知的视觉功能与特点映射到其它概念域。本文从物体图示, 空间图示, 和容器图示三个方面论述了英汉语言中所涉及到的视觉隐喻及其认知功能, 说明了人类认知的系统性和一致性。

关键词:视觉,隐喻,图示

参考文献

[1]Lakoff, G.&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及形成过程[J], 外国语, 2000, (1)

[3]Johnson, M.The Body in the Mind: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 Imagination, and Reason[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4]王寅, 李弘, 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对词汇和词法成因的解释, 外语学刊, 2004, (2)

[5]文旭, 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观[J], 外国语, 1999, (1)

[6]冯晓虎, 隐喻:思维的基础篇章的框架[M],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北京, 2004.

[7]李贵垓, 浅析隐喻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J], 中国校外教育, 2011, (5)

上一篇:职业道德环境下一篇:Web医疗咨询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