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下地理教学

2024-05-05

生命教育下地理教学(精选十篇)

生命教育下地理教学 篇1

一、激励学生自信, 积极上进

中国已加入WTO, 经济要与国际接轨, 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也要能适应国际竞争。自信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 语文教育要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特别是要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建立自信。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敬与信任的基础上, 只能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教师眼中不应该有差生, 只能有差异。对学习有困难学生, 要仔细分析找出原因,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而不应该把他看成另类, 歧视他, 更不应该把他打入“冷宫”。对七年级辍学复读生陈康进, 我这样鼓励:“你看, 这一笔写得多好, 如果每一笔都写这么写, 这字就很漂亮了。”他分明不爱做作业, 我对他说:“你爱做作业, 只是没把字写好。”长期用肯定的语言赞许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或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 犹如给他黑暗的心灵点燃了一盏明灯, 他就朝着光明前进。有一天上复习课时听写完词语, 徐智超跑到讲台, 把听写本递给我并说:“罗老师我得了九十七分, 是我听写的。”虽然他表情羞涩, 脸也因激动微微泛红了, 但是面对这一颗纯真而又积极向上的心灵, 我同他一起欢乐, 连忙赞不绝口地说:“真不错, 我早就说你很聪明吧。”并把这好消息马上告诉全班。由于徐智超基础很差, 我特许他听写时, 可以抄写也可以听写。我认为让学生获得知识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在孩子心灵的港湾高扬起自信的风帆。学生有了自信才能从容面对挫折, 承担责任, 开创未来。

二、教会学生学习, 独立思考

“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不会学习的人。”21世纪的老师要变“带知识走向学生”为“带学生走向知识、能力。”我观察到很多学生不想学, 是因为不会学, 没有做是因为不会做。我对做得乱七八糟的作业, 从不简单地批上一个“差”, 更不连看都不看一眼就给学生。而是把学生叫到面前指出每一处错误, 告诉他怎样做并相信他能做好, 帮助他获得成功。对学生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 我让他们查字典、翻课本或问同学, 而不是告诉答案。通过查阅、提问这些操作, 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 带学生走向知识、能力, 这些是仅靠课堂、课本无法达到的。语文教学也不应该是枯燥的抄写字词、组装句子, 应该充满活力与情趣。我坚持带学生一起阅读中外名著, 徜徉在文学的殿堂, 与哲人和智者对话, 提高语文能力, 道德修养;我同学生一起走出了课堂, 了解下岗分流、环境保护、惩治腐败;看报、上网了解基因、克隆、纳米等尖端科技;把火热的生活引入课堂, 让学生演讲、辩论、写作。21世界是知识经济为主流的世纪, 是信息化时代, 我们培养出的人不但要会学习, 而且应该对学习有强烈的兴趣。

三、开展合作学习, 发展个性

未来的人能在经济全球化中谋求发展, 必须要意识到自己同他人的依存关系, 要在尊重与维护自己的利益的同时, 尊重他人利益, 以公平的心态与互惠的原则处事。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既是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生存能力, 也是注重差异、发展个性的有效途径。每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 利用差异进行一对一的合作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个性。徐智超学习基础差, 我就安排能力强, 基础好的吴亚雄同他坐, 告诉他们互相帮助, 互相关心。不久前吴亚雄在《我的同桌》中写道:“我的同桌写作文时;很多字不会写, 也让我教他。他也很关心我、一天有人要打我, 我躲进教室, 徐智起知道后将他赶跑了。”有时纠正练习册中的错误, 我安排学习小组互相修改作文, 评讲作文。让学生表演课本剧, 是他们最喜欢的合作项目, 他们精心设计道具、动作、对白, 根据个人爱好、能力选择角色。我们语文组上研讨课时, 我和彭老师都让学生表演了过程中, 我们看到了学生创新的热情, 学习的潜力。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取长补短, 认识自我, 发展自我, 既学会了交际, 又发展了个性。

四、通过情感教育, 体现人文关怀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重视情感体验, 就是为学生的将来着想。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情商的有效途径。学习《苏州园林》时, 学生通过四个“讲究”, 领会苏州园林建筑上的特征, 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 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学习《月下独酌》, 感受诗人由独而不独, 由不独而独, 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语文教材中, 除了有自然之美, 生活之美, 还有人性之美, 让英雄人物、优秀人物的高尚情操、睿智胆识, 大自然的纯净与神奇, 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融入心灵, 是对学生最好的人文教育。“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让受教育者把他周围的东西加以‘人化’……从这些物品中感受到人性的东西、人的智慧、才干和人对人的爱。”我们除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情感, 还应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态度直接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为了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 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个性不同的学生, 强调时时刻刻要保持教室绝对的安静。只要学生在主动学习, 就应该尊重他们的行为, 既不能干预, 更不能横加指责, 要允许失败, 只要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学生一千次跌倒, 我们要一千零一次地扶起他。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 语文课程贯穿整个在校学习过程, 也是基础教学的重点课程。着眼学生的未来, 培养出符合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既是语文教学的优势, 更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生命教育下地理教学 篇2

地理学科是一门兼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地理课程中包含着许多生命教育的素材,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学科,可利用地理学科知识,渗透生命教育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一、生命教育的含义及价值

河南大学刘济良教授曾说:“教育是建立在学生个体生命基础上的一种活动,是直面人的生命的一种活动,是唤醒人的生命意识的一项活动。教育的本质是生命的和生活的,是生命的生活形式,理所当然应该在生命生活的层面上展开。”“生命教育”理论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它包含三个基本命题:“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理论蕴涵着对教育的重建与对人生命的尊重,昭示人们应该格外重视对人和人类未来的关切、关注和关心。生命教育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生命价值观,让学生通过各种学习来认识生命,读懂生命,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及价值,从而学会如何珍惜生命、保护生命和尊重生命。

二、生命教育理念对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意义

吴传钧院士在谈到地理教育改革时曰:“地理教育改革是一件大

事。它不仅关系到地理学发展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问题。”地理教学的课程性质本身就蕴藏着生命教育的理念,是一门不可替代的生命教育课程。地理新课标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生学习和发展有用。”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科学,从整体反映人类生存的客观世界。它不仅直接涉及到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涉及到人类的精神世界。

生命教育理念的植入丰富了地理教学改革的内涵,更加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得地理教学提高到了运用的层面,赋予了地理教学更多的生命性和生活色彩。生命教育主要在于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生命与尊重他人的生命,进而珍惜人类所共同生存的环境。地理教学不仅包容了自然界客观的生命元素,还蕴含着人类之间的生命体。生命教育致力于人与自我的教育、人与人的教育、人与自然的教育、人与环境的教育及人与宇宙的教育,无论进行哪方面的生命教育,地理课程都有着独特的学科优势,可以发挥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将生命教育渗透到中学地理教学中无疑具有重大的启发和教育意义。

三、地理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元素

地理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人口、环境、资源及可持

续发展,从而达到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保护生命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它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了解我国的资源状况,培养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地理教学蕴涵着的生命教育资源,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重要课程。中学地理教学内容涉及面广,包括气象气候、地质地貌、水系水文、植被土壤以及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内容,涵盖了主要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台风、洪涝、干旱、泥石流、沙尘暴等,并不同程度地分析了它们的形成原因和机制。地理教学涉及板块构造和运动规律的知识,并且划分出了地震运动比较频繁发生的地震带,这些知识都能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形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汶川地震,以及对地震的防范及灾难发生时的急救逃生,进而更新对生命的认识。地理学科涉及到的“沧海桑田”、“物质循环”等诸多现象包含着辩证法,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进而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四、生命教育理念渗透地理教学的实践探索

教育以培养人为最高宗旨,这意味着教育应当关注受教育者作为生命个体的真实存在。教育关注个体的生命存在就应当认识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进而提升生命。本着地理教学新课标的要求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教师应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渗透生命教育,让其在地理学习中学会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和热爱生命。

1.树立生命教育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形成生命价值观

我国著名教育理论专家叶澜教授认为:“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作为一名中学地理教师,本身就应该具备综合素质,改变传统忽视学生主体性和生命性的教育理念,提倡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教学方式,树立生命教育理念的中学地理教学观。地理教师应强调对生命本体存在价值的珍视,致力于强调对生命神圣性追求,注重对生命家园的建构,对生命审美境界的引导,强调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在进行生命教育时,应在认知、情意与技能方面,多充实自己,不断丰富生命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生命价值观。

2.挖掘地理教材内容,运用案例教学渗透生命教育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进行生命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只要做个有心人,善于利用教材、拓展教材、延伸教材,就能把生命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新课程实施后,新教材的内容编写更加突出了人文关怀,教材内容更贴近生活,与生命息息相关。教师在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采取案例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联系实际。如在板块运动学中,教师可以结合5.12汶川大地震事件,着重让学生理解地震的产生以及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使学生感悟生命、珍惜生命,让学生了解地震、掌握地震灾害预防技能,更好地应对地震灾害,强化防灾、抗灾意识。教师通过真实案例的解说和结合地理知识内容开展教学,是一种很好的将生命教育寓于教学的方法。

3.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突出自主与探究结合的学习方式

生命教育下地理教学 篇3

关键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生命教育

在确切的意义上,在中学化学日常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的理念已成为今后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新课程标准提倡个性化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在实质上表征了生命教育的诉求。新课程标准强调中学化学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该与学生实行互动式教学;化学教师要尊重中学生的人格状况,关注他们截然不同的个性;课程教学内容也应该尽量体现人类生命的诸多特质。在确切的意义上,化学学科作为研究地球物质结构、特征及其用途的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其课程中存在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笔者以为,作为中学化学一线教师,我们应该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挖掘中学化学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

中学化学教材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基本工具书,也是我们化学教师开展生命教育最方便的资源。化学教材里的很多知识和素材都可以用来进行生命教育。例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元素化合物就涉及许多有毒性的物质,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导致中学生对生命的本质产生一定的误解。我们化学教师应通过日常化学物质毒性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懂得生命其实是很脆弱的,学生应该珍惜生命本身。再比如,进行二氧化硫时,教师应该告诉学生二氧化硫作为一种气体究竟具有哪些用途——漂白、制取硫酸还是保鲜?更加重要的是,教师应该通过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硫的那些安全装置向学生阐明当二氧化硫气体向外泄露时学生应该如何自救,当然,教师应该首先告诫学生的是二氧化硫气体是有毒气体。另外,一些化学反应具有相当的危险系数,但学生心理上的畏惧会导致自己实验的时候缩手缩脚,此时,教师就应该让中学生懂得遵循相应的科学原则,按照正确的程序和路径进行科学的实验操作,以防危险事件的发生。因此,教师在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授课过程中,要讲清楚他们的具体危害,努力从相对积极的方面引导学生,让他们懂得:“学习化学的目标之一就是为了发展生命、学习生存知识、提升生活质量。”[1]

再如,中学化学教材中新设置了“化学与生活”这样一个主题。这可以说是课程标准设置上的一个新的亮点,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课程设置中的集中表现,是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落实人文关怀的重要路径。这对于增强化学日常教学的生活性与实践性的特质,培养中学生的生命伦理元素,培养他们爱惜生命和尊重生命的意识,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理念

化学课程标准的改革突出了实验的教育功能,在实质上表征了新课程标准对生命教育的深度关注。因为化学实验总会产生有害或有毒的物质,它们会污染自然环境,危及人们的身体健康,后果很严重。这就需要化学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进程中,通过实验教学的诸多安全化设计,以消解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确保化学实验进程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中学化学一线教师,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实验的安全性,必须尽可能地熟悉实验的原理,遵循科学的操作规程:“认真仔细地进行操作,就可避免各种事故的发生。安全地进行化学实验,可以保证在获取知识过程中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就可以达到了生命教育的目的。”[2]

当然,体现生命化教育的化学实验过程,除了需要实验的绿色化和安全化之外,还要尽量回避用活体动物做化学实验。比如,不能为了证明一氧化碳气体的有毒性,就用鲜活的小兔子等动物进行实验;在弄清硫酸腐蚀程度的实验教学中,也不适宜用活生生的鱼类做实验对象。这些都是漠视生命的行为,会对中学生造成很坏的影响。

三、从化学生活化视角认识生命的运动和过程

基于化学视角,生命过程本身就是无数化学变化的综合表征。在生命运动进程中,可以说,每一种生命的元素都有它独特的功能。我们化学教师要引导中学生厘清主要生命元素的存在形态和重要功能,比如,钙主要寄存于人体的骨骼中,铁则是血红蛋白的重要元素,是生命物质变换和新陈代谢的重要载体。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在缺水的情境下,血浆中的肾素就会明显升高,于是大脑的神经感受器就发出需要饮水的“命令”。在确切的意义上,从化学视角理解生命本身的运动和过程,就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生命是在不断运动变化”这样一个命题的真实含义,这对我们认知生命和爱惜生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另外,“生命教育的课堂应该选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展开是困扰生命教育展开的关键问题。”[3]生活其实离不开化学教育,化学学科离不开日常生活本身,这就要求我们化学教师要紧密联系日常生活,细致地落实“生命教育”。当今,社会上出现了很多与化学有关的事件,从理论上讲都可以作为生命教育十分重要的理论资源。这些日常生活的素材如果被有机地运用到中学化学教学实际过程中去,可极大地丰富生命教育的内涵和外延,让中学生从中能够理解、体会自己生命的本质和意义,提高中学生自觉实现其生命价值的愿望。

综上所述,生命教育是一个人一生永恒的主题,是一项极其漫长和十分细致的工作。在中学化学日常教学中,我们化学教师要不断地挖掘教材中各种潜在的生命教育资源,并使其能够真正融入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最终让中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生命理念,同时也切实增加中学化学学科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并使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和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杨丽.论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三生教育”[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9(2):75-76.

[2]王锋.在中学化学课程中实施生命教育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53-59.

[3]朱晓明.略论当前生命教育推广之困境[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5):152-154.

生命教育视野下的中学体育教学 篇4

一.以学生为课程活动的主体

生命教育视野下, 体育课堂教学是在体育教师指导下, 学生自主学习, 自己探究的过程。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 以学生学会学习, 主动发展为方向。

二.教学方案的设计

传统教案的设计是在教学前就“预定”了整个教学过程, 体育教师也以能够精确到分秒的按照教案实施教学为衡量其优秀与否的标准之一。这样的做法是忽视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个体差异, 学生沦为流水线上的无差别“产品”。在生命教育视野下, 体育教学方案应随着关注点的转变, 变“教案”为“学案”。体育生命教育关注的是在学生原有知识上建构新知识, 关注学生的学, 而非将压缩了的知识以“教案”的意志灌输给学生。

三.创设生命课堂情境

体育知识来源于实践, 又服务于实践, 它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情境教学法作为体育教学的一种有效教学手段, 正是强调了往往被传统教学所忽视的学生的情绪领域。体育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创意地去创设一些有关生命的、生活的情境, 这些情境当适合学生的知识基础、认识水平、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 使学生能弄得懂、想得到、学得会。运用情境教学, 根据体育课程目标, 生命教育的需要, 从中引出体育问题、生命问题, 并以此让学生感悟问题的存在, 引起一种求知欲, 从而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中去、拓展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四.营造“生活化”的体育课堂氛围

体育课堂终究是培养人的, 那么就应该最终满足学生现实生活需求, 将建构学生“可能生活”作为教学的目标。可能生活对学生具有生命价值, 体育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已有生活, 了解学生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 以体育课堂生活为条件, 通过体育课堂学习“生活”的体验、熏陶, 通过人类生活经验和发展需要与学生面对的生活世界以及学生人生价值实现的整合, 将科学世界、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人文世界尽可能的充分融合起来, 让学生在体育课堂获得完整的生活、自主的生活、游戏的生活、教育的生活等丰富的体验, 逐步培养其生活能力, 形成独立的人格, 促进生命的发展。

五.课堂活动的发动

每个学生都有提问的权利, 解放学生的思维发动, 鼓励学生主动探究, 让学生学会提问、擅于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问题意识。教师的设疑反而是辅助的, 但必须承担引导的责任, 毕竟学生可能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教师顾及学生提问积极性的同时, 就得避免这些问题偏离课题主线。教师可以将问题由学生讨论筛选、简单的问题由学生互相讨教解决, 与课程相关的较难问题, 则可让全体学生共同讨论并加以引导解决, 另外在秉持教学目标基础上, 将问题相对集中, 合并到课程主题上去, 为展开教学和学生共同思考解决做好铺垫。

六.凸显理论课堂的作用

雨天体育的理论课让位给“主课”现象不在少数。体育理论课堂本应将一些在室外课堂无法涉及的教学内容利用室内条件充分开展, 是体育教学和生命教育的良好契机, 为了区区几十分钟的“补课”, 扼杀了体育理论课堂教育的珍贵机会, 得不偿失。体育室内课程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来展示体育教材资源的魅力, 把如人体的成长和体育锻炼作用通过具体的形象加上声音效果、动画效果, 配合教师的讲解示范, 有意识地加强生命教育, 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渗透, 增强生命意识, 同时, 也拓展了体育教学的内涵。

七.师生关系的共建

生命教育下地理教学 篇5

《作文成功之路・初中》008 作者/仇雪婷 本文总字数:2158

甘肃省静宁县余湾乡王坪小学 仇雪婷

【摘要】

小学语文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发展,为了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母语使用能力和解读能力、能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从学生个体的鲜活生命体验出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关注的内容则表现出不同。在生命教育视角下分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从打破重知识传授的桎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内化程度和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生命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三个方面作了论述。

生命教育下地理教学 篇6

[关键词]生命教育理念;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策略研究

在近些年来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主体地位都没有表现出该有的重视,语文教师更多的是沿用传统教学中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只会机械地接受知识对于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来说都会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在这样的教学现状中,生命教育理念应运而生。生命教育理念的出现了刷新了人们对于传统教育理念的认知,在生命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小学语文教学变得比以前更加真实和自然,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得到了更大的发挥,学生真正成为了语文课堂教学中心,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以下是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就生命教育理念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运用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生命教育理念的内涵分析

不管是何种教学方式,也不管是多么先进的教学理念,到最终都会落实到教育的主体,即学生上面,一切的教育都是要围绕学生为中心的,在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前提就是生命,如果连生命都不存在,那么教育更是无从谈起了。

在生命教育理念中,关注的对象是学生完整的生命,是参与教育过程的所有人,当然深层次的生命教育理念不仅仅包括鲜活的肉体生命,还包括鲜活肉体中所蕴藏的思想和精神。因此,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身体承受能力,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语文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身体与心理的真实特点来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激发出学生的无限潜能。此外,生命教育理念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对生命来说,情感的发展是影响人性格的重要因素,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情感,情感教育在生命教育理念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学生情感的变化可能会导致很多意外的行为发生。在生命教育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的情感往健康的方向发展,让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感受各种情感,让他们学会自己体验亲情、友情,感受生命的伟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生命教育理念下语文学科教学策略分析

1.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自己的学生,敢于依靠自己的学生

生命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语文教师只有真正做到这一点,才能说自己应用的生命教育理念。在实际的教学中,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创造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尊重学生的实际理解水平,语文教师在应用生命教育理念的过程中一定要抱着打破传统语文课堂中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的坚定决心,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学会自主解决问题,此外,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优势,与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首先,要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的感知,并通过小组讨论,查阅资料等形式,对课文加强理解;其次,要对课文中的重点内容进行理解,获得感情上的共鸣;最后,让学生交流学习心得,进行阅读拓展。语文教学不仅是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生活,感悟生命的动态过程,同时也是永无止境实践过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但是生命的独特性使得每个人都会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学习本能,让教学变得更加自然。

2.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希望学生透过这扇大门发现文学的美好,感悟文字中的情感,进而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在教学中应该积极投注自己的情感,将学生放在教学的核心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用语言,用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前对教材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把握文章的脉络与情感,并结合学生的个性与学习特点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理解的教学设计。当然,生命教育理念强调关注学生的个性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对一些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视而不见、放任自流。而是要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因材施教,激发 学生的创造性和无限的潜力。

3.教师与学生之间互换角色,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现阶段的小学生都有着非常强烈的表达自己的欲望,都想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在教师和同学面前,以此来得到教师与同学的肯定,教师的认可对于学生来说会是一种莫大的鼓励,也会成为学生前进的巨大动力。语文教师在贯彻落实生命教育理念的过程中,一定要善于抓住小学生强力的表现欲望这一心理特点,语文教师可以尝试在语文课堂上完成与学生的角色互换,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老师”,由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来进行讲课,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辛苦,同时,教师则扮演“学生”的角色,通过亲自演示,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角色扮演,意识到自己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应该如何严格要求自己,应该如何配合自己的教师,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生命教育在现阶段的教育当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是贯彻和实行素质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语文教师当前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要深入贯彻好生命教育的理念,将这一理念时时刻刻渗透在语文教学当中,转变自己的传统的教学观念,以生命教育理念为指导,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与创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深度挖掘好语文课本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生命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彦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 2015 语文小课堂 生命大舞台——谈新形势下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贯穿.

[2]王郁.《西藏教育》 - 2016构建生命课堂 享受生命幸福——浅谈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渗透生命教育.

[3]李阳阳.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 2016语文课堂教学建构策略——让语文教育点化和润泽生命.

[4]朱河清 .《现代教育论丛》 - 2010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思考.

[5]翁珊珊 .《散文百家:下》 - 2016基于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备注:总课题: 全国教育科学教育部规划课题《未成年人生命与安全教育系统工程的科学构建》.

生命教育下地理教学 篇7

素质教育逐渐深入人心,但应试教育并没有完全被取代,升学还是以考试的方式决定学生的去向。这难免会导致许多学校还是以分数为导向,向学生施加过多的压力。另外,由于各种原因,家长给孩子报了一些兴趣班,但是这些兴趣班并不是出于孩子自己的兴趣,如奥数班、作文班等,这无疑又给孩子造成了一些心灵上的负担。这些压力远远超过了小学生的承受水平,导致许多不该发生的悲剧的发生。由此可见,生命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目前学校还没有自成体系的生命教育课程,所以我们要把生命教育理念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使生命教育成为一门隐性课程,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认识、尊重、珍惜和热爱生命,帮助学生提高生命质量。文本教学是语文学科进行生命教育的主要途径 ;语文课本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的资源,教师要积极主动地研读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与生命教育相关的知识,以合理的方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思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是有独特优势的。同时,在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黄金时期。小学阶段,教师如果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强化学生的生命意识, 则能使孩子正确认识生命,从而积极健康地成长。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本文主要研究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主体性认知,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促进学生的生命和谐发展。有效开展生命教育对教师的素质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文本的研读、师生关系以及教学设计上。然而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却普遍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材多被用来朗读, 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教学内容,积累好词佳句, 为以后的习作做准备。通过重点词句的品析, 让学生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而这些中心思想大多被升华到爱国主义情怀等高度,不能给学生与生活以及生命息息相关的知识,不能给学生直观的生活体验。

当前的语文教学贯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课堂中改变了过去“满堂灌”的现象,师生间的互动日益增多,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显现。但是以教师讲为主,学生被动地进行接受式学习还是占据教学模式的主流。由于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的压力,教师还不能完全把课堂交给学生,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也只是在公开课的时候才会被大幅度地使用。平时课堂中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有一种为了互动而互动的趋势,收不到实质性的效果而沦为一种形式。由于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学科特点,许多问题并不能通过教师的讲来使学生真正明白其中的涵义。比如一些生命教育类的课题, 只有让学生亲身参与讨论、研究,学生才能从心底接受生命教育的思想,才会去践行。

长期以来,我国的语文教学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成了教师备课和进行教学的风向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很少会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忽视了学生生命的独特性。同时,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教师说的都是正确的,没有得到老师肯定的答案就是错误的,学生不敢有自己的想法,学生的思想在课堂上被限制得死死的。但是,语文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有时候所谓的标准答案并不是文章的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只是“考试需要”。老师在语文教学时过度的升华,造成了“假语文”的现象,更不用说用来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了。此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单一,使得表扬不能起到鼓励学生的作用,反而影响了学生的生命价值取向。

针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在生命教育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自身经验,提出了几点建议 :

基于生命教育的需要,语文教师在处理教材内容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一门课程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教给学生富有逻辑性的文化知识,理性的知识能够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语文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的学科, 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应充分挖掘教材中适应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的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以儿童能够接受的方式传达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在获得理性知识的同时实现生命的价值。 其次,依据教材创设情境。并不是每一段教学材料都是直接与学生的生活有联系的,一些材料由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生对这些知识及背景很陌生,这就要求教师通过播放相关的视频,展示相关的图片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进入到课文中,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受,同时鼓励学生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注重学生的个性体验。最后, 教师在选择教学材料时,要注意选择具有正能量的文章。小学生的个性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这个特殊的学段里,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以及生命观的引导。学生阅读具有正能量的文章时,能够丰富自己的情感,提高自己对生命的见解,从而对生活抱有希望,才能拥有更美好的生活。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明白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有机会说出自己的想法,有权利对老师进行质疑。教师应耐心地听取学生的意见,对学生提出的合理建议要虚心采纳。同时,在生命教育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是一种合作互动的关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抛出一些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自主解答,教师也应该适时地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去。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又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此外,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首先,教师自己要有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态度,才能身体力行地向学生渗透生命教育的思想。其次, 教师要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只有发自内心的喜爱,才不会把教育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才会对教育充满热情。生命化教育理念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生命个体在自由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分析学习者不同的学习基础以及学习习惯,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做到因材施教。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思考不同程度的学生应该通过学习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提高教学效率, 让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每个人都有机会达到老师的要求,从而获得成就感。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是同一个主题组成一个学习单元,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可以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把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去搜集相关材料,这样在上课前学生就对本单元有了整体感知,在课堂中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拥有更多的主体性体验。另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主题教学模式来帮助学生感知生命的意义。教师专门设计生命教育这一专题,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获得的知识会更加印象深刻,也更加容易从心底接受生命教育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真实、真诚的评价,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价, 要改变过去单一的评价方式以及空洞的评价用语,以一种关注学生整体生命发展过程的态度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中,教师的评价语深深地影响着学生能力的发展,教师应该把握好评价的尺度并依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准确地组织评价语,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做出评价。最后,学生之间的互评在生命教育领域也是至关重要的。 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同伴的鼓励,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又可以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响应了生命教育中尊重生命的号召。

教育是为了提升生命的质量,使生命有意义。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着重关注学生的内心需要以及学习的幸福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从而让学生珍惜、爱护生命,在真正意义上赋予语文教学生命与活力。

摘要: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对于生命的研究从古至今从未间断,生命教育也就自然而然地走入人们的视野。纵观我国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很少有能够针对生命的完整性和独特性而进行的教学。这使得原本应该充满活力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失去了光彩,成为一种应试工具。为此,本文试着运用生命教育的理念,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从而促使语文课堂教学能够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促进学生生命的和谐发展。

生命教育下地理教学 篇8

一、挖掘中学化学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

中学化学教材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基本工具书,也是我们化学教师开展生命教育最方便的资源。化学教材里的很多知识和素材都可以用来进行生命教育。例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元素化合物就涉及许多有毒性的物质,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导致中学生对生命的本质产生一定的误解。我们化学教师应通过日常化学物质毒性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懂得生命其实是很脆弱的,学生应该珍惜生命本身。再比如,进行二氧化硫时,教师应该告诉学生二氧化硫作为一种气体究竟具有哪些用途———漂白、制取硫酸还是保鲜?更加重要的是,教师应该通过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硫的那些安全装置向学生阐明当二氧化硫气体向外泄露时学生应该如何自救,当然,教师应该首先告诫学生的是二氧化硫气体是有毒气体。另外,一些化学反应具有相当的危险系数,但学生心理上的畏惧会导致自己实验的时候缩手缩脚,此时,教师就应该让中学生懂得遵循相应的科学原则,按照正确的程序和路径进行科学的实验操作,以防危险事件的发生。因此,教师在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授课过程中,要讲清楚他们的具体危害,努力从相对积极的方面引导学生,让他们懂得:“学习化学的目标之一就是为了发展生命、学习生存知识、提升生活质量。”[1]

再如,中学化学教材中新设置了“化学与生活”这样一个主题。这可以说是课程标准设置上的一个新的亮点,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课程设置中的集中表现,是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落实人文关怀的重要路径。这对于增强化学日常教学的生活性与实践性的特质,培养中学生的生命伦理元素,培养他们爱惜生命和尊重生命的意识,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理念

化学课程标准的改革突出了实验的教育功能,在实质上表征了新课程标准对生命教育的深度关注。因为化学实验总会产生有害或有毒的物质,它们会污染自然环境,危及人们的身体健康,后果很严重。这就需要化学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进程中,通过实验教学的诸多安全化设计,以消解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确保化学实验进程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中学化学一线教师,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实验的安全性,必须尽可能地熟悉实验的原理,遵循科学的操作规程:“认真仔细地进行操作,就可避免各种事故的发生。安全地进行化学实验,可以保证在获取知识过程中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就可以达到了生命教育的目的。”[2]

当然,体现生命化教育的化学实验过程,除了需要实验的绿色化和安全化之外,还要尽量回避用活体动物做化学实验。比如,不能为了证明一氧化碳气体的有毒性,就用鲜活的小兔子等动物进行实验;在弄清硫酸腐蚀程度的实验教学中,也不适宜用活生生的鱼类做实验对象。这些都是漠视生命的行为,会对中学生造成很坏的影响。

三、从化学生活化视角认识生命的运动和过程

基于化学视角,生命过程本身就是无数化学变化的综合表征。在生命运动进程中,可以说,每一种生命的元素都有它独特的功能。我们化学教师要引导中学生厘清主要生命元素的存在形态和重要功能,比如,钙主要寄存于人体的骨骼中,铁则是血红蛋白的重要元素,是生命物质变换和新陈代谢的重要载体。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在缺水的情境下,血浆中的肾素就会明显升高,于是大脑的神经感受器就发出需要饮水的“命令”。在确切的意义上,从化学视角理解生命本身的运动和过程,就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生命是在不断运动变化”这样一个命题的真实含义,这对我们认知生命和爱惜生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另外,“生命教育的课堂应该选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展开是困扰生命教育展开的关键问题。”[3]生活其实离不开化学教育,化学学科离不开日常生活本身,这就要求我们化学教师要紧密联系日常生活,细致地落实“生命教育”。当今,社会上出现了很多与化学有关的事件,从理论上讲都可以作为生命教育十分重要的理论资源。这些日常生活的素材如果被有机地运用到中学化学教学实际过程中去,可极大地丰富生命教育的内涵和外延,让中学生从中能够理解、体会自己生命的本质和意义,提高中学生自觉实现其生命价值的愿望。

综上所述,生命教育是一个人一生永恒的主题,是一项极其漫长和十分细致的工作。在中学化学日常教学中,我们化学教师要不断地挖掘教材中各种潜在的生命教育资源,并使其能够真正融入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最终让中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生命理念,同时也切实增加中学化学学科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并使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和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杨丽.论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三生教育”[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9(2):75-76.

[2]王锋.在中学化学课程中实施生命教育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53-59.

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探讨 篇9

生命教育理念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于美国产生的,中、小学校基本都认可了生命教育理念并开设了相关课程,用以引导中小学生形成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观念,张扬和发展学生个性。此外,还通过挫折及逆境教育来启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生命的意义及价值追求。在我国生命教育理念引入则相对较晚,直到九十年代中期中国才首次出现“生命教育”理念词汇,而当前随着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变化,生命意识理念也逐渐深入到人们心中,生命理念教育模式也走入了中小学中,在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中起到积极作用。

相关研究认为:“所谓的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它是教育的一种追求,也是一种内在形态,生命教育的宗旨就是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和实现生命的价值。”而在我国现行的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社交工具,是人类精神文化的结晶。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情趣,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生命意识的培养也囊括在内,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合作精神,可以促使学生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生命意识。

语文学科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对于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因此其是生命教育的主阵地。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于文章的学习从各个角度去认知社会、自然,并会潜移默化的受到文章作者价值观念影响,而任何作品在本质上都会展现对于生命的态度,讴歌生命,在正确的引导下,学生对生命的理解不断加深,更懂得珍爱生命的意义。生命教育理念在中小学语文学科中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特色,更容易起到教学相长的效果,注重学生的独特思考能力和自主的学习能力,实行个性化教学评价来促进学生自身个性的张扬与发展,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二、生命教育在小学语文中的实践应用

(一)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中生命话题的探索

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中对生命教育理念占有重要部分,比如在一年级课文中有篇叫《放小鸟》,文章作者使用通俗易懂却又精炼的儿童语言描绘了一幅儿童对爱护小鸟生命的场景,借此表现对生命的爱护及尊重。又如三年级教材中《作一片美的叶子》,文中采用比喻的手法表现出个人与祖国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的爱国精神培养起到促进作用。其中,关于大树和叶子之间的关系的探讨,激发了孩子们对生命的感恩、热爱。

(二)注重学生生命意识的构建

课堂教学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战场,教师有效的课堂指引对于学生意识形态的培养至关重要,课堂评价也与双方的教学行为息息相关,教师在课堂上传递出来的理念会在无形中影响到学生的认知,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孩子们,教师的指引作用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十分深远。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课堂上与学生们的互动交流,以教学、提问、辅导等方式,身体力行,将积极的价值观、生命观传递给学生,促进其生命意识的构建。

(三)课外阅读和实践中来丰富学生的生命情感

白岩松曾经说过:“阅读是生命前行的动力,阅读是人生里程的坐标”。因此,阅读不单是语文学习中的一部分,而且还会影响人的一生,阅读在一方面促进学习者对于基础知识的积累,另一方面会激发学习者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丰富其对生命的情感体悟。所以教师应要了解学生们的心理特征,根据其年龄阶段不同、心理发展层次不同、个性发展方向不同等,指导其选择符合心理需求,易于激发感情共鸣的书籍,使之丰富自身对于生命的体验,在阅读中加深对于生命的认知和理解。

在语文课堂中,包括课堂之外的实践活动学习中,也可以通过一些与生命教学有关的主题活动,来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情绪表达的机会。比如游戏、单人演讲、绘画比赛、情景演练等丰富多彩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生命意识,增进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人际的互动中体验生命的美好。

三、实现生命教育理念的思考

想要更好地把生命教育理念融入语文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们就该从自身做起,树立良好的生命意识,把以人为本的精神落实到教学中去,爱护每一位学生。其次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学习累积心理学知识,懂得去理解学生的内心语言。最后,要逐步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生命意识,激发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由于一些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属于童年期,这时期学生的记忆量会明显增加,而给记忆的方式主要是从无意识的记忆向有意识的记忆转变,因此,这一过程就需要教师们认真负责的指引。

四、结语

通过本文对生命教育概念的论述以及生命教育在语文课堂中应用,可以了解到语文教师在其中担任着无比重大的责任,所以教师们应先利其身,积极探索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来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热情以及信心,使学生收获对生命的感悟、知识和成长。

参考文献

[1]翟淑娟.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14.

[2]周丽娜.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理念与实践[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生命教育下地理教学 篇10

生命的安全与健康不仅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 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物质保障。生命的安全与健康涵盖了自然、精神和社会三个层面, 更进一步说,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这三种形态的生命层次在人们一生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同:自然生命是人们一出生就具备的, 它是自然万物生老病死的基本属性;精神生命则强调人们的精神建设, 包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社会生命则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具体体现。

实际上, 体育教学的开展本质上也是将这三种生命层次一以贯之, 从而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但就高职院校来说, 因其本身生源来源广杂, 不同于其他类别的高等院校, 再加上高职院校注重操作、社会化的属性, 这就导致了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体育教育的社会生命, 忽视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力量, 从而导致体育教学的功能异化, 使其发展扭曲, 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进程。因而, 切实将“生命安全与健康”的理念融入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迫在眉睫。

诚然, “作为社会属性的人, 人们必须在自我认识和认识世界方面不断前进和深化, 这也是作为整体的人类得以不断进化并最终主导世界的原因。”[1]但这不应是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窄化、过分注重培养人才社会属性的理由。现下, 素质教育的大潮早已来袭, 在这股大潮下催生出的是全方位的人才。这是大势所趋。另外, 高职院校充足的教学设施与师资力量让以生命安全与健康为理念的体育教学实现并非难事, 体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中高职体育教学面临的问题

如前所述, 生命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主要由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三部分构成。纵观目前我国高职体育教学实践, 关于生命安全与健康的教育在这三个方面都存有一定的不足, 具体问题如下。

2.1 自然生命层面保障不足

高职院校的学生有别于其他类别的高等院校, 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毕业生大多前往车间、矿山等操作性、实践性较强的一线岗位, 这些岗位相对而言危险系数要高, 高职院校理应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强调这部分内容, 增强学生们的自救意识和互救技能。然而多数高职院校在维护自然生命方面的教育意识不足。

此外, 由于体育教学的开展本身需要学生做大量活动, 甚至有些是高难度的, 这就无形中增加了自然生命受侵害的危险。但一些高职院校非但没有引起重视, 还因资金不足擅自采购一些质量不过关、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体育设施, 这对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威胁;此外, 一些高职院校忽视对体育设施进行定期检查与维修, 使得一些老化的设施没有得到及时更换、一些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超期、超负荷服役。这些因素都会使得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遭受危险的几率大大增加。

2.2 精神生命层面教育不够

精神层面的教育并非一蹴而就能形成, 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精神层面的建设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格, 保持心理健康, 更有助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然而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中, 多数学校大多注重对学生在技能方面进行培养, 而对精神生命层面不甚重视。这就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表面上看, 这种缺位的精神生命层面教育没有产生多大负面作用, 但在人格养成的关键时期, 精神教育的缺失带给学生的负面影响甚至有时候会是一辈子的。尤其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 他们的整体文化素质较普通高等院校的要差一些, 且走出校门后从事的工作多在一线, 这就需要有较强的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体育活动本身具备这一特性, 如若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开展挫折教育, 这无疑会大大增强其应对工作的心理能力。

2.3 社会生命层面延展不足

体育教学的理念本就是“以人为本”, 强调教学设计要围绕学生的个性化来制定。但实际上, 多数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过分注重竞技体育, 忽视学生毕业后因工作、生活等因素衍生出的社会生命的延展属性, 如职业性、生活性。不得不承认, 这是一种短视行为。

3“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中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实现途径

3.1 自然生命层面:以生命完整性为基础, 保障学生自然生命安全

如前所述, 高职院校学生多流向一线工作岗位, 这就需要学校要制定一套符合学生个性的体育教学方案。更进一步说, 要在日常体育教学中让学生有对自身生命安全的负责意识, 提高自救意识, 通过各种技能提高自救水平, 切实保障生命的完整性。同时, 高职院校还应该通过各种硬件设施保障学生的自然生命安全。

除此以外, 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异质特性, 要注重学科知识结构的科学性。这套体育教学方案不必然都要按照一个标准施行, 而应进行弹性设置, 以保障生命完整性为基础, 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设置不同的目标。

3.2 精神生命层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强化精神心理教育

体育教学表面上看主要侧重技能锻炼, 而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 技能锻炼与精神心理的锤炼同等重要, 因为过硬的心理素质和抗挫折教育会引导他们在一线的工作岗位上做得更好。

“生命安全教育融入公共体育课教学, 需要教师掌握大量专业技能以外的知识, 并将获得的知识通过合理的途径传递到学生那里。”[2]要更好地对学生开展精神心理教育, 就需要教师自身储备相关知识, 通过改变学习惰性, 汲取更多有益的知识。同时, 教师还应转变思维, 从传统的体育教学形式中跳脱出来, 加入更多职业心理与挫折教育的内容, 切实为学生的精神心理教育提供一定的知识基础。此外, 还需要不断完善教学督导听课制度、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意见等形式保证教学质量。

3.3 社会生命层面:注重学生社会生命延展属性, 设置个性化的体育课程

社会生命的延展属性多强调学生在离开高职院校之后在社会生命方面所体现出的属性, 主要包括职业性、生活性等特性。体育教学的改革应当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 而不仅仅是在校几年。“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将这种教育精神贯穿至受教育者的一生。

4 结语

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占据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与社会生命的协同共进, 不仅能够让高职院校的学生增强体育技能, 同时更能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这是体育教育“以人为本”的体现, 更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高职院校的这项体育教学改革是一个持久、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努力。

摘要:经过多年的发展, 高职体育教学实践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近些年来, 其在“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中的问题也越来越凸显, 笔者从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三个层面剖析了产生该问题的原因, 并认为应该从保障学生自然生命安全、强化精神心理教育、设置个性化体育课程等三个层面来解决。

关键词:生命安全与健康,高职,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1]谢娟.生命安全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J].当代体育科技, 2015 (29) :122-123.

上一篇:妇科手术方式下一篇:混凝土裂缝原因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