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节目主持

2024-05-10

脱口秀节目主持(精选九篇)

脱口秀节目主持 篇1

2008年8月4日, 湖南卫视为配合奥运会正式推出全新礼仪、公德、综艺性娱乐脱口秀节目《天天向上》, 自开播以来收视率节节攀升, 部分节目成为同时段全国排名第一的娱乐节目 (如2009年7月10日播出的收视率2.12%、收视份额5.72%) 。《天天向上》共有汪涵、欧弟、田源、钱枫、俞灏明、矢野浩二 (日) 、金恩圣 (韩) 七位男主持人, 着力打造中国第一“男人帮”主持群。在《新周刊》2008年中国电视榜颁奖中, 他们荣获最佳娱乐秀主持, 这投射出主持群作为脱口秀节目改革亮点之一表现出的重要作用。

所谓主持群, 即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特点鲜明的主持人按照特定规律组合在一起的一种形式 (1) 。

一、汇集特色主持, 吸引更多受众。

《天天向上》的制片人张一蓓说:“我们的主持人有最大的优势。开始选这几个主持人的时候, 已经考虑到他们之间的一个互补和搭配。《天天向上》的主持人有湖南人、上海人、台湾人、日本人, 既打女性市场, 又打北方市场, 又打海外市场。”他们可以让不同区域的观众找到亲近感。日韩主持在日韩嘉宾做客节目的时候充当了不可或缺的翻译, 也符合湖南卫视全球化的定位。其次, 每位主持人都有不同的吸引群, 渴望知性与幽默并重的观众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汪涵身上;还有傻傻的、很讨妈妈们喜欢的男孩钱枫;北方观众喜欢的、长相朴实的田源;拥有大批青少年粉丝的俞灏明和金恩圣;中文不灵光的可爱日本艺人矢野浩二。多名主持人联袂主持可以为观众展示多元的、个性化的主持风格, 弥补单个主持人的不足。

二、展现多方才艺, 扩展节目内容。

虽然目的是推广礼仪、公德, 但纯知识性的节目架构显然无法吸引希望在周五轻松一下的观众。《天天向上》的形态创新表现在众多节目表现元素的融合。例如节目中除了访谈也穿插进行歌舞、情境表演等。麦克卢汉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电视这一媒介拒斥形象鲜明的人物, 它有利于表现过程而不是产品 (2) 。观众希望看到嘉宾的才艺展示, 但也渴望自身的参与, 因此观众跟随嘉宾学习的互动环节必不可少。主持人维持着嘉宾与观众的联系, 要为节目构造出轻松的气氛与平民化姿态。

三、形成竞争机制, 在竞争中成长。

1. 内部竞争

《天天向上》的主持群被称为“天天兄弟”, 展示了一个快乐、和谐的一家人的主持风格, 实行的是一人为主、其余为辅的主持方式。汪涵在《天天向上》是主持群的核心, 把握着节目的话语权。其余四个主持人围绕汪涵形成一个同心圆, 欧弟是内圆, 与核心靠得最近, 对节目的参与程度更多;田源、钱枫等是外圆, 对节目的参与程度相对稍低 (3) 。外圆主持为了争取自己在舞台上的位置会更加努力表现, 无形中形成了内部竞争模式, 激发了外圆主持的内在潜能和积极性, 同时内圆主持得到外圆的广泛回应会产生更多的创作火花。

2. 外部竞争

纵观当今中国大陆的综艺节目, 主持群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快乐大本营》主持群、《剧风行动》主持群等在获得观众好评的同时带来了很高的收视率。在电视节目的信息场中, 每位主持人不但作为组成“场”的“粒子”发挥自身能量, 还产生交互作用, 形成主持群的“信息场效应”, 即:1+1+1>3的效果 (4) 。《天天向上》策划之初就吸取国内成功娱乐节目的优质精华, 启用主持群也是不想在主持阵容这个方面输给竞争对手。

四、科学的人性化管理态度, 保证了节目质量。

《天天向上》是一个每期时长近110分钟的黄金档节目, 其中礼仪教学节目占5分钟。主持人一周至少要录制105分钟的节目, 其中包括一些个人歌舞秀。使用多名主持人, 可以相对减轻单个主持人的劳动强度, 是对主持人的人性化关怀。过度消耗单个节目主持人绝不是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之道, 无益于主持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5) 。

虽然主持群仍有新人主持镜头少、地位被边缘化、台上节奏不好把握等现实问题, 但它确实为脱口秀节目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出路, 至于它能否成为一个可以广泛复制的模式还需要更长时间的检验。■

参考文献

①陈昌辉王梅:《综艺节目中主持群的分工与合作》, 《新闻爱好者》, 2008年8月

②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商务印书馆, 2000年版, 第381页

③季兴帅:《综艺节目主持群模式的多角度思考》, 现代视听, 2009年第7期

④高杰:《电视节目主持群“信息场效应”的建构与释放》, 《声屏世界》2009年第9期

新闻节目变脱口秀 篇2

新闻时评节目变得更“有趣”

就一个焦点新闻事件,几个嘉宾争论得面红耳赤,连线的网友给出一些麻辣评论,主持人则在中间当起了“和事佬”„„这不是综艺节目,而是新闻评论节目。

尽管广电总局昨天澄清“限娱令”提法不准确,但在综艺节目严格规范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新闻节目特别是一些新闻时评节目,变得更“有趣”。嘉宾的激辩、后援团助阵、网友连线点评„„新闻节目综艺化究竟是泛娱乐化,还是错位竞争。专家和网友给出不同的意见,但有一位观众的话引起很多共鸣,“谁说新闻一定要板着脸?”

新闻评论成脱口秀

目前各大卫视都有不少以时事新闻为话题的新闻时评节目。每天中午播出的辽宁卫视的《说天下》其节目定位就是放大新闻当中的娱乐元素。主持人的语言风格被不少网友调侃,非常活泼,更像一种脱口秀。此外,该节目还通过很多引人眼球的新闻小品,把新闻事件还原在观众面前。

云南卫视2010年主推的一档大型新闻辩论节目《民生大议》也很有意思。节目的主打就是抗辩,具体什么叫抗辩,看过节目就知道。节目由倪萍主持,每期选一个以民生权益为主体内容的焦点话题,比如节目第一期就聚焦房价问题。但值得一提的是,节目的形式类似嘉宾的辩论会,场上嘉宾有12人,场下还有100名观众观战。现场还搭建社会互动平台,形成“大民生”节目势态,以“提议案+辩论+聆议+投票”的方式,让网友也能参加节目。相似的有东方卫视的《东方直播室》。从话题选择到节目形式,这个新闻节目都力图轻松呈现。1个主持人、4个嘉宾,与现场焦点人物对话,经常是笑点频出。骆新的主持淡定但不乏幽默,而现场嘉宾也会请到不少明星。比如,聚焦李阳家暴的那期节目,金星做嘉宾就对李阳抛出“不是男人”等毒舌观点。网友的点评和嘉宾的观点也经常逗的观众前俯后仰。江苏卫视的节目《人间》作为中国第一个事件类栏目,讲述的是正在发生的进行时事件。但节目更像一个悬念剧,每次节目中都有戏剧冲突,不少嘉宾总是煽情抹泪,为此,难免有观众调侃太苦情,好比琼瑶的苦情剧。

新闻节目更通俗

有网友认为,如今的新闻节目变得更综艺化。比如新闻事件焦点人物好比选秀节目的选手,每期请来的嘉宾就好像是选秀节目中的评委,只不过他们对事件人物点评的标准不是表演才能,而是一种价值观和世界观。

事实上,在广电总局规范娱乐节目后,这对新闻节目是一个不错的发展时机。而记者也发现,不少即将出生的新闻节目都强调轻松。比如新闻综合频道即将推出一档暂定名为《海上夜谈》的新闻时评节目。该节目由海滨和海波兄弟主持。从录制的样片看,记者发现,该节目聚焦的话题多为一些焦点民生问题,比如油价、环保等,但两位主持似乎有自己的风格设定。

哥哥海滨比较严肃,一身西装,通常从新闻角度对新闻做正面论述,弟弟海波则穿着相对随意,套个马夹,而且更多一些麻辣点评,比如聚焦环保,有人觉得,应该开发其他能源,但海波提出观点是关键要打破垄断,“不然我们会发现突然出现一个中石化电池公司”逗得台下爆笑。

电视人找到新定位

对于新闻节目综艺化,电视人其实也有自己的说法。海滨、海波兄弟的这档《海上夜谈》宣传样片在日前的SMG2012节目资源推介会上曝光后,就引起了不少客户的注意。这对兄弟接受记者采访,给记者也直言,这个节目最大的特色就是侃新闻,比如节目中特别强调互

1动,在直播过程中,观众可以通过电话、短信、微博、聊天室和主持人、嘉宾以及新闻当事人一起分析热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对于节目过于活动和轻松是不是不够严肃,海波强调,其实不同的新闻节目会有不同的风格也是根据播出的时间和观众所做的调整,“比如,我们节目播出的时间是周一至周五晚的10点半至11点半,我们想这个时候的观众已经是忙了一整天回到家,差不多已经躺在床上了。你让他看一个人穿着正式,端坐在那读新闻,真的没什么必要。所以我们设定的就是观众可以躺在床上看的新闻评论节目,所以从话题到对话,我们追求的是一种让观众轻松的心态”。

海波也强调,不同时间,新闻节目出现不同的风格很正常,所以自己主持的这档节目强调的是轻松,“所以我们也不是在节目中非要出现什么激烈的争论或辩论,我们是希望能够用轻松幽默的方式,提供一种不同的思路和观点给观众”。“谁说新闻一定要板着脸来读?新闻本来就有不同的形式”,曾经获得过金话筒的海波如此反问记者。

传媒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著名教授童清艳认为,新闻节目综艺化的思路有创造性,“新闻节目有很多形式,如果在尊重新闻事实的基础上,做一些娱乐化的尝试也未尝不可。这种轻松化的说新闻方式,可能反而更容易让人接受。”但她也提醒,在娱乐的同时,新闻的真善美不能丢,“新闻虽然是客观的事实,但评论节目是有观点的,这种观点应该是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而避免挖掘低级趣味。”

在娱乐节目受限后,童教授认为给新闻节目提出了更大的考验,因为不可能都是单一的新闻播报,比如不同的时间段,对不同的观众,新闻形式肯定也要有些改变。她更透露,其实还可以有更多改变,比如内容编排,舞台的设置,到音乐的背景,都可以轻松一些。社会学家

对于新闻节目综合化的趋势,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顾晓鸣认为,一些新闻节目做得轻松化一些完全正常,“对于非政治性话题,用娱乐化的方式诸如相声、幽默的言辞进行表达,无可后非,观众也喜闻乐见。”但他也提醒,新闻节目毕竟是新闻节目,新闻可以轻松通俗,但要避免断章取义。

心理学家

他觉得断章取义是此类评论节目可能会遇到的最多的问题,“挑选出最酷的话语、具有挑逗性的话语进行播放,节目中则诱导节目嘉宾发表言辞激烈的言语,以博得眼球。这种故意扭曲话题,用夸张以及极端的方式,可能造成观众不冷静、焦虑的情绪。”

脱口秀节目主持 篇3

关键词:某娱乐节目;狂欢化;巴赫金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可形容当下中国网络脱口秀节目的发展盛况。2015年6月,艺恩电视决策智库曾对一周之内视频网站播放的脱口秀节目覆盖人数作了监测。数据显示,占据前十名的脱口秀节目中,仅视频网站自制的脱口秀节目就有3个,势头不容小觑。

某娱乐节目,是一档在优酷网在线平台播出的网络自制脱口秀节,始播于2013年8月,最初定位每周一和周五晚八点十五播出,节目时长10—20分钟,单期节目最高点击量过千万。作为网站自制脱口秀节目的代表,某娱乐节目在网民中掀起了一场大众化的“狂欢盛宴”,节目体现出的平等视角,恰好与前苏联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的独到见解——狂欢化理论不谋而合。

一、全民性

“全民性是狂欢节的本质特征。”①在巴赫金看来,日常生活中,人们按照既定规范各司其职,本本分分地生活。然而,在狂欢节的时候,所有人,不论是修鞋匠,还是石油大亨,都放下手里的活儿,一起站在闪光灯下,在没有导演、没有剧本的前提下,共同出演一场年度狂欢大戏。我国传统节日中没有明确的狂欢节,但是互联网的出现与普及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狂欢的场所。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37次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网络成为众多网民的狂欢圣地。

(一)在节目话题的选择阶段

自卡茨提出“使用与满足理论”之后,传播学开始突破传者中心论的束缚,转为受者中心论。网站自制脱口秀节目更加注重受众的需要,某娱乐节目栏目组重视在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上征集节目话题,尝试实行“你想看什么八卦我就扒什么”的模式。此外,节目组还经常在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上,发动受众上报自己亲身经历或所熟知的明星八卦内容,并由节目组将这些内容统一整理、核实、编辑成节目,再经微信等途径发送到每位订阅用户手中。此举在实现受众充分互动的同时,还提高了受众的“黏性”。

(二)在节目后期制作过程中

某娱乐节目在播放过程中,采取“我来比划你来猜”的猜谜形式,这是该节目的一次创新。在揭露具有爆炸性的明星八卦绯闻时,节目并不直接点出有关明星的姓名,而是在爆料同时,不时提到该明星的典型特征,如年龄、外表,并在屏幕上用简笔画进行提示,而该明星的真实身份则需要观众自己动脑筋去猜测。当观众享受到猜谜的乐趣之后,再由节目组伪装成普通观众,在节目下方的评论中揭发正确答案,由于答案的准确性而得到大量观众的转发和评论,从而达到在观众群中广泛传播的目的。这种“我来比划你来猜”的游戏,一方面避免节目陷入不必要的麻烦之中,另一方面又在节目播放过程中调动起观众猜谜的积极性,在评论中形成井喷式的狂欢盛况。

二、去中心化,颠覆性

“民间文化的第二种生活、第二个世界是作为对日常生活,即非狂欢节生活的戏仿,是作为‘颠倒的世界’而建立的”。③在巴赫金看来,人类的世界可以分为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第一世界即现实世界,有着严格的等级、明确的规范;而第二世界则是狂欢节期间特有的世界,是对第一世界的颠倒和戏仿。

网络节目由于其虚拟性,给颠覆现实创造了有利条件。某娱乐节目的颠覆性主要体现在:

(一)节目选题的自由开放

在我国现阶段的传媒生态中,“性”是一个禁忌的话题,某娱乐节目除了涉及娱乐八卦、美容、瘦身、解密等常见话题之外,还涉及许多传统媒体不敢触碰的话题,如同性恋及相关话题,并在多期节目中对类似话题进行语言暗示。

(二)节目后期制作颠覆常规

美观、严谨一直是传统后期制作的普遍追求。然而以“娱乐至死”为追求的网站自制脱口秀节目,却反其道而行之,以刻意粗糙、劣质的后期制作显示其对个性和时尚的追求。对于传统的后期制作而言,严格审查字幕错误是最基本的一项要求,而该节目却故意在字幕中呈现一些显而易见的错字别字,并像老师批改小学生作业一样,直接在屏幕画面上进行地“简单粗暴”的改正。一方面解构了精英文化的严谨与严肃,体现了对传统节目制作模式的颠覆;另一方面这些无伤大雅的错别字也拉近了节目和观众的距离。

三、仪式性

“人们在狂欢节上通过加冕、脱冕、化妆、戴上面具的各种仪式暂时地、象征地实现自己试图改变地位和命运、拥有财富、权力和自由的美梦。这是狂欢节乌托邦理想的一个组成部分。”[2]人们不满足于现实中自身身份的单一性和永恒性,通过在狂欢节随意地加冕和脱冕,人们可以实现改变自身财富、地位、命运的美梦,这是狂欢的重要意义所在。某娱乐节目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用嘲讽、戏谑的语言,摘掉明星头上的闪耀光环,将其面具下的真实面孔暴露在世人面前,这实际上是源于对明星名利双收的心理不平衡性,是狂欢给了受众这次脱冕的快感。

四、超现实的快乐哲学

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三个层次:追求本能需求的本我、在现实中满足本我要求的自我、追求理想和良心需要的超我。在巴赫金看来,狂欢的意义在于打破现实的束缚,暂时地摒弃自我,自由徜徉在无限贴近本我和超我的世界中。

在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被各种各样的规则和等级隔离开来,虽然交往更加规范、高效,但也使人际距离变得疏离。然而,网站自制脱口秀节目却打破现实疏离,尽可能拉近人际距离。亲近的人际关系设定和甜腻的称呼是某娱乐节目的一大特色。从节目第一期开始,节目主持人就自称为“会长”,并自我标榜是所有受众的“老公”;而所有受众(多为20—30岁女性)都被冠以“会长的小老婆”的称号,久而久之,在受众也在评论中也以“小老婆”自称,这种亲昵的称呼下所隐含的不同于寻常生活的亲近感,成为狂欢的感情基础,增强了观众的忠实度。

诚然,人们需要狂欢这样一个途径,以便暂时地从现实压力中解脱出来。但是,正如巴赫金说的那样“狂欢是一种全民性、大众性的生活常态的‘倒置’。”⑤人,终究还是要回归到现实常态的生活中,不可能永远生活在狂欢之中。

注解:

① [俄]巴赫金:《巴赫金全集》,李兆林、夏忠宪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14页

② 同上

③ [俄]巴赫金:《巴赫金全集》,李兆林、夏忠宪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13页

④ [德]席勒:《美育书简》,徐恒醇译,中国文联出版社,1984年 第140页

⑤ [俄]巴赫金:《巴赫金全集》,李兆林、夏忠宪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17页

参考文献:

[1] 杨树冰.汽车节目如何使人热血沸腾[M].北京:视听纵横,2013,115—116

娱乐脱口秀节目的转变 篇4

年, 浙江卫视同欢乐传媒

倾全力共同打造《太可乐了》, 湖南电视台也将已在其地面频道播出的《越策越开心》进行“素材增值”后在卫视频道播出;《波士堂》则把经济类节目和娱乐节目形态结合起来, 用不完全的谈话节目样式, 加上一些游戏元素, 凸显上海地域风味。电视娱乐脱口秀节目也正是通过多样的表现形态为观众营造一种轻松惬意的氛围, 奉献精彩纷呈的内容。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 东方卫视的《东方夜谭》、经济频道的《今晚》、浙江卫视的《太可乐了》等首批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娱乐脱口秀节目已经相继退出, 这也反映出了以纯粹搞笑幽默为主的娱乐脱口秀节目的生存空间过于狭窄, 要想保持较长的生命周期, 不断扩展新的表现内容与形式就成为当务之急。

通过对《天天向上》节目的学习、分析, 笔者认为:创新才能成就优秀的主持人节目, 才能使节目长盛不衰。

主持人的转变

《天天向上》是由湖南卫视推出的一档大型礼仪脱口秀节目。一般意义上的电视娱乐节目少不了靓女, 而《天天向上》共有七位男主持人, 打造了中国第一“男人帮”主持群。从成员和人数上看, 堪称内地主持超强超豪华阵容, 矢野和金恩圣的加入让节目本身更加国际化。清一色的俊男, 虽然缺乏美女的陪衬, 但在女色当红流行的娱乐圈, 具有相当大的突破和挑战。制片人张一蓓直言不讳地说, “我们打造的就是男色系”。

《天天向上》以礼仪、公德为主题, 分为歌舞、访谈、情景戏三段式, 氛围欢快轻松幽默, 节目以传承中华礼仪、功德为主, 也经常邀请一些明星、企业知名人士来讨论礼仪, 并有专门环节用搞笑的方式诠释古代礼仪。主持人由七位男性主持人组成。以汪涵为首的班长, 带领一班同学学习文明学习礼仪。《天天向上》的洋气体现在日本籍明星矢野浩二的加入, 使整个班级“洋气十足”。

节目定位用各种形式来传播中国千年礼仪之邦的礼仪文化, 让国民在娱乐嬉笑之余, 感受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并借此发扬光大, 是节目定位的深度体现, 也是节目创建的背景。

《天天向上》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功, 与其主持人幽默的风格、强大的制作团队、卓越的节目创新力、优美的背景音乐等多种因素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表现形式的创新

《天天向上》用各种形式来传播中国千年礼仪之邦的礼仪文化。节目的主题固定为礼仪公德知识。节目内容有风格各异的嘉宾秀融合脱口秀的形式开场, 用栏目剧的形式来演释和诠释生活中常见的礼仪知识。再加上跨国界的嘉宾访谈互动环节, 让国人更加掌握文明礼仪, 让世人更加了解中华礼仪节目本身包含的公益性、教育性、知识性。

《天天向上》虽然是以娱乐脱口秀为主导形态, 但却融合了其他众多节目的表现元素, 在形态设计上不拘一格:节目的开场如同大型晚会的开场歌舞, 主持人与嘉宾载歌载舞, 在全场观众的欢呼与尖叫声中出场, 整体上营造出一种热闹、欢乐的氛围;节目进行过程中除了访谈之外, 还穿插进行歌唱、舞蹈、情境表演、与场内观众互动等, 着力彰显秀的特点;体验化传播在“沙画高手”、“汉唐乐府”等部分单元中成为主要的表现形式, 主持人或亲自上阵, 动手体验沙画的魅力并进行比拼, 或穿上汉代的服饰, 在虚拟的时空环境中体验着歌舞风华。在一种节目形态中, 融合了多种节目的类型与元素, 集多种特点于一身。

营造“熟悉的陌生化”效果

节目的主题固定为世界礼仪知识, 节目本身包含了公益性、教育性、知识性和脱口秀固有的娱乐性。《天天向上》在传播内容上做足功夫, 尤其是嘉宾职业秀的推出, 营造了典型的“陌生化”效果传播。在节目中, 唐乐府创始人陈美娥女士通过传布各自专精的中国汉唐乐府礼仪文化, 使观众对中华礼仪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更加具体的认识;世界YOYO球大赛少年组冠军通过为大家表演YOYO球———世界上花式最多最难、最具观赏性并已风靡全球的手上技巧运动, 传递出这一发源于希腊且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古老运动背后的竞赛礼仪;特型模特则通过兼具美感以诱发观众无限想象的形体展示, 让观众在熟悉却又“陌生”的形体审美中感知到身体的职业化塑形和呈现也是一种礼仪。为了体现节目对于传播中华文明礼仪的诉求点, 节目更是邀请了中国手影大师沈晓、中国沙画艺术家大宝、全国普通话泰斗级人物张颂、国内著名服装设计师计文波、著名民族歌唱家李谷一等名家, 通过他们的精彩演绎, 诠释出节目在传播中华文化以及道德礼仪过程中的意义和价值。

深入浅出寓教于乐

《天天向上》在寓教于乐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节目避免了只追求纯粹的感官刺激功能、游戏功能与娱乐功能的病垢, 而是借助于脱口秀、情景剧等本身具有娱乐因子的形式, 围绕着嘉宾职业秀、中华民族礼仪等内容, 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资源, 巧妙地将大众文化与传统文化进行整合, 使传统的文化资源在同文化产业的运作与互动中重新包装开发, 把文化中的认知功能、教育功能以及审美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而受众对这一表现形式与内容也是非常青睐。

《天天向上》虽然为脱口秀节目, 但综合了歌曲、舞蹈等元素, 营造了一种整体的热闹、欢乐节目氛围。特别是优美动听的背景音乐为节目增色不少。节目制作方根据情景的不同配上不同的特色音乐。

脱口秀节目主持人的语言技巧 篇5

肇始于21世纪的脱口秀在我国已经有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脱口秀节目, 脱口秀节目也朝着娱乐化的方向发展, 越来越多的脱口秀节目为了满足民众的精神需要, 开始走上了追求娱乐性的道路, 综艺脱口秀节目应运而生。

综艺脱口秀节目的核心就是主持人, 节目主持人的风格往往就决定了节目的特质。综艺脱口秀节目如若仅仅因为搞笑吸引住了受众, 节目也不会对受众有长久的吸引力。想要节目有层次, 有文化有品位, 主持人就相应的应该有文化有内涵。

2003年, 东方卫视推出的《东方夜谭》是内地第一个真正完全意义上的综艺类的脱口秀节目, 揭开了我国综艺脱口秀节目的序幕。综艺类脱口秀节目即结合多种艺术方法, 以幽默诙谐的方式表达具有深意的文化内涵以达到教育功能、娱乐功能, 使得受众在愉悦身心的同时提升精神涵养。诸如《天天向上》《金星秀》《壹周立波秀》等节目都是典型的综艺类脱口秀节目。这类脱口秀节目有着共同的特点, 即在传递信息亦或表达情感的同时, 能以幽默、轻松的方式进行表达, 能在不失文化内涵和底蕴的同时给人们带来快乐, 同时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和对情感的需求。

二、传播主体——主持人的重要作用

纵观我国综艺脱口秀节目的发展现状与发展态势, 不难发现节目主持人在传播过程中至关重要。剖析综艺类脱口秀节目主持人的语言技巧, 成为脱口秀节目制胜的关键。在传播学中, 担任筛选信息和把握主方向的称之为“把关人”, 而在综艺脱口秀节目中, 主持人就担任着“把关人”的角色。主持人、嘉宾、观众是综艺脱口秀节目不可缺少的组成要素, 主持人作为传播主体, 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进行二次加工以达到更强的吸引力和震撼力。

周立波曾经表示:“我不是很欣赏讽刺, 我偏爱调侃, 因为讽刺是有攻击性的, 而调侃则能包容文化的善意和思索, 用批评的方式去褒扬是一种境界, 以大俗之态去结构大雅之意是我的追求。”综艺节目的娱乐性使得海派清口在语言表达上具有调侃性。而周立波的海派清口的调侃绝不是无大脑、低趣味的调侃, 而是在戏谑调侃之中, 突出表达个人独到的见解发人深思。

不和谐是产生幽默的土壤, 幽默往往不是直来直往, 而是玩躲猫猫, 在迂回曲折间来回反复, 运用语言的魅力巧妙加工, 这需要主持人极高的语言天赋和极具创造力的现场发挥能力。周立波一直觉得自己的主持更像是表演一场体力活, 几番轮回下来, 很多人都笑得直不起腰来, 脸部肌肉也都紧张了起来。据不完全统计, 每位观众在一场节目当中, 至少要笑400次, 这是多么大的一个数字, 对主持人来说又是多么大的一个肯定。周立波的调侃戏谑, 幽默成趣, 在节目中随处可见。

周立波特别喜欢调侃明星、国家领导人, 这些别人不敢碰触怕出错惹麻烦的梗, 周立波都敢接。之前有一期节目讲到明星, 他就说道:“现在的年轻人啊不信这不信那都改信春哥了, 这不我在计划生育委员会看到李宇春照片上写着:生男孩女孩都一样。” (《壹周立波秀》2010年08月04日《网闹》) 这着实抓着李宇春中性的特点调侃了一番, 不仅如此, 当着李宇春的面, 周立波也曾调侃说:“我家住在黄土高坡, 大风从坡上刮过, 不管是李宇春还是曾轶可啊, 都是我的哥啊, 我的哥, 呦。” (《壹周立波秀》2010年02月16日《笑谈2009》) 这种不会让人不舒服的风趣幽默, 让人印象深刻。

三、巧用修辞格

仅仅靠着幽默调侃, 不足以撑起整个综艺脱口秀节目, 观众会因为觉得话语营养度低而逐渐失去兴趣。主持人在进行表达的过程中, 不能仅仅只注重语言的准确度, 更应该提升语言的灵活度。修辞, 在语言中, 是帮助表达的一种加分项目。修辞是在表达内容准确的基础上, 用最理想的最具吸引力的生动形象的方式来增强表达效果的方式。周立波在《壹周立波秀》中, 巧妙运用修辞, 给自己的语言表现力加分不少。

(一) 巧用讽喻:借人之手增加关注度

周立波在《壹周立波秀》中, 经常讲到自己的同事、家人, 主要是为了使用讽喻的表达方法。讽喻即假造一个故事来讽刺教导, 周立波经常“借人之手”, 假借别人的经历来丰富自己的表达内容展现自己的观点立场。这种本来毫无关系的人物关系, 通过周立波的表述联系在一起, 能瞬间将听众的注意力抓过来, 从而见到自我主导的呆板印象。

周立波在一期节目中曾经这样表达:“前几天, 我准备和家人去欧洲玩几天, 接到我朋友的电话, ‘波波, 听说这几天你去欧洲呢?’我说:‘对啊对啊。’‘你回来给我带点东西呗’我说:‘什么啊, 表还是红酒。’‘都不是, 给我带个贵州茅台呗’我说:‘你说什么?搞错了吧?我去欧洲旅行, 不去贵州啊, 茅台在中国没有嘛?’‘哎, 你不知道外国茅台便宜而且绝对是真的’。”节目中的这段表述, 周立波接着朋友之名, “指桑骂槐”, 指出暴露出来的两个诟病, 即贵且假。

借人之手, 巧用讽喻, 既引出了话题又活跃了气氛。尽管讽喻对事件真实性的考究并不严谨, 但是无伤大雅的调侃确实能在活跃气氛的同时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二) 善用反语:含沙射影间表露真心

语言表达要遵循表达原则, 但是由于不同的语境和现实状况, 这个原则可能会被打破。反语就是打破了语句的基本原则, 通过相反的表达来揭露隐藏的真实想法。在节目中, 周立波大量使用反语表达, 含沙射影间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在一期节目中, 周立波曾经这样表达:“亚运会开赛前足协主席说了要给一个惊喜, 结果0∶3输了, 之后他又说给一个惊喜, 结果又0∶3输了。”按照常理惊喜应该是好事情, 是很值得人期待的, 但是这里的“惊喜”确是失败的消息, 这种反差, 反而表露出主持人的态度。之后周立波又说:“其实想起来, 也不能太责怪中国足球队了。总会有跌宕起伏和一蹶不振, 而最近, 中国足球队确实处于低潮期。”紧接着又补刀一句说:“我说的最近是指这三十年以来, 这是最近。”巧用反语, 故意将不好的事情说成是“惊喜”, 这是一种语言的表达艺术。

再比如有一期节目, 周立波说:“我以前觉得娶回来的不太漂亮有点吃亏, 现在看来这完全是一条深谋远虑的致富之路。 (《壹周立波秀》2014年《离婚》) , 在这个段子中周立波将妻子的丑反说成是一种“财富”, 这样不仅幽默风趣更是让听众感到好奇, 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周立波常常把语言反着说, 这样可以使得语言更有力、更深刻。这也成了海派清口独具魅力的标志。

(三) 巧用夸张:形象化中增强感染力

夸张并不是脱离事实本身, 夸张是指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进行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很多人可能会有错误的认识, 认为夸张的修辞方法是脱离甚至歪曲事实的, 实则不然, 夸张是为了突出事物的本质的一种修辞方法, 在突出本质的同时增加语言的表现力, 增强画面感和感染力。周立波海派清口般的夸张手法, 往往还带着点浪漫主义色彩。

周立波在一期节目中曾这样表达:“现在就要追求快速, 每天都路过的街道, 竟然在不经意间就盖起一座楼, 又在一个不经意间, 灯都亮了人都住满了, 再一个不经意间, 都被强拆了。” (《壹周立波秀》2011年《加速度》) 在这个段子中, 周立波用三个不经意来突出强调楼房拆迁的快速, 恰恰用了一种夸张地缩小范围, 用不经意来突出速度之快, 这使得听众很快地能在脑子里构思一个画面, 非常有感染力。

再例如, 周立波在2013年的一期节目里面这样表达:“上海世博会, 那才叫人多呢, 那叫人头攒动。去世博会, 你是去看人头点人头的, 点到你血糖低。阿拉伯馆, 可以排上12个小时的队, 12个小时, 买一张飞机票, 你都到阿拉伯了。 (《壹周立波秀》2013年《人口70亿》) 周立波用夸张的语言表达世博会的火热程度, 人口密度太大, 直指排队观看还不如去当地看来得快, 这种形象的语言描述, 是一种夸张的幽默, 也是一种真实的诉说。

夸张的修辞方法是指为了达到强调或搞笑的效果, 而有意识的使用一些夸大的形象化的描述, 这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加工, 也是综艺脱口秀节目主持人能够更具语言魅力的法宝和利器。

(四) 委婉曲折:在含蓄中直指人心

道家的哲学讲究刚柔并进。其实作为一个优秀的综艺脱口秀的节目主持人, 如果只能掌握针尖对麦芒般的强势与突出, 并不能很好地说服听众, 必要时, 要运用委婉的修辞表达手段。委婉是指遇到事情不直说而是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些, 这种采用拐弯抹角的迂回战术的表现手法, 是在含蓄中表露真相, 在温柔中直指人心。

就比如2011年的一期节目, 周立波曾这样表达:“我想不可能有人说我是整容的, 整容能整成我这样?店早就关门了。再说了我又不是靠脸吃饭的。” (《壹周立波秀》2011年《说谎吧》) 周立波这样的表述, 其实是在嘲讽自己丑的同时表扬自己有内涵有才华, 委婉地以整容揭露自己的丑, 自讽又不失可爱, 欲扬先抑, 最后委婉地夸赞了自己, 既达到了逗观众一乐的效果, 又增强了个人的魅力。

再比如在2012年的节目中, 周立波曾这样表达:“自来水是不能直接喝的, 除非是你想不开了, 你觉得生活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那么你可以去喝自来水。” (《壹周立波秀》2012年《水污染》) 在这个段子里, 替代“自杀”、“找死”这样消极的词汇, 周立波委婉地用自来水代替, 逻辑没有错误、表达没有错误, 但是表现力却是有着巨大的改变, 这种委婉的表达可以减少受众的不适感, 能更好地帮助他们了解事实、走近事实。

委婉的表达, 给观众留白的时间, 发挥想象力才能使得观众感受到主持人的语言魅力。《壹周立波秀》作为现今拥有众多固定观众的综艺娱乐脱口秀节目, 离不开周立波的海派清口。周立波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语言魅力加上他本身的文化涵养, 将中华文化巧妙地运用在自己的语言当中, 才使得观众在他的“搞笑”段子中也能感受到深刻的社会反讽亦或社会现实因素, 好的综艺脱口秀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魅力和素养绝不仅仅是逗观众一笑, 更多的是在一笑之后能让观众产生对事件、对现实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周立波.这个民族幽默了, 就有希望了[N].南方周末, 2010-3-11.

[2]陈昌辉, 王梅.综艺节目中主持群的分工与合作[J].新闻爱好者, 2008 (8) .

[3]斯克.“脱口秀”——广播电视谈话节目的威力与影响[M].新华出版社, 2006.

脱口秀节目主持 篇6

1 以“秀”的方式表现新闻

《龙洋脱口秀》就是出现在在南京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2012年夏季全新改版之后,新添加的“说新闻”板块。节目播放时间在每天的18:00-19:00,《龙洋脱口秀》整个板块时长只有7分钟,通常会整合7~8个国内热点、社会民情。主持人以“段子+新闻内容”的方式轻松的调侃新闻,作为一个植根于民生新闻的脱口秀节目,《龙阳脱口秀》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独树一帜。

目前,在我国,女主持人单人进行新闻脱口秀的模式还很少见,当主持人以清新的形象走入演播厅说出“80 90后,龙洋脱口秀”就定位了整个节目青春活泼的表现风格。主持人语速偏快,像唠家常一样讲述新闻故事,明显增强了对象感和交流感,使新闻节目的样态不再拘泥于传统模式之中。节目中主持人会用原创的笑话或者网络段子衔接新闻内容,同时还有音效师配合节目添加不同的音效如掌声、欢呼、音乐等,都是增加节目整体趣味性的一种新的手段。

2 节目内容的精细化

脱口秀节目这种单人演说式的表现形式与新闻相结合对新闻内容和新闻稿件的制作上有了更高的要求,看似不经意的段子背后一定是众多素材的分拣糅合,节目的选题与内容很多来源于网络,节目当中也常常使用网络用语、网络段子等,内容的选择和编排简洁明快,主持人的表达方式也很贴近网民的说话习惯,比如在说到一则专家称每天睡眠不足6小时相当于宿醉的新闻时主持人最后点评:“难怪现场我们常常爱说‘也是醉了’,这下找到原因了!”。还有一条新闻说到一名女子吸毒被捕,民警问她吸毒原因是什么,她回答说因为认为吸毒能减肥,主持人调侃地说:“我减肥少你不要骗我啊,你确定你吸毒不是为了去见柯震东?”这些用语很容易就引起了年轻受众群体的共鸣。为了节目效果的呈现,主持人还配合稿件的不同内容,加入了表演、唱歌、还有南京方言等。这档节目主要面向南京观众,主持人会时常在脱口秀当中穿插一些有趣南京话来做点评,更让观众感到亲切。

对于这种脱离了念稿的新闻播报上,主持人的作用更加重要,主持人不仅要对节目整体的把握,还要参与到稿件的选题和制作当中。

3 主持人核心制

龙阳脱口秀之所以成功,也是因为她讲生活里青春、活泼和搞笑的一面真实地通过镜头展现出来,是观众看到的不只是念读式的“硬新闻”,而是一种被主持人软化过的新闻,这样一来,观众通过镜头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人在与之交流甚至是逗乐。作为85后的新生代主持人,龙洋有她独有的优势,无论是唱歌表演还是说方言,都有“卖萌”的感觉,无疑也会引起观众的共鸣与好感。

主持人核心制为节目的发展也带来很多好处,受众会因为喜好某个主持人来看这档节目,也会因为一档节目就很容易喜欢上一个主持人。在这个受众渴求真实、新媒体迅速发展、宣扬个性的时代里,新闻脱口秀节目收视的高升,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受众对于“真实感”和“互动感”的迫切需要。作为电视媒体工作者的我们,也应该以此思考如何为观众提供受众所想,受众所需。

我国新闻脱口秀的成长之路也是在对新闻节目主持人提出更高的要求,主持人的个性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修炼和积累的,不能为了节目的娱乐效果就随意发挥。脱口秀的核心和本质就是脱口而出和即兴发挥,所以主持人需要不断地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否则就容易陷入到越做越局限的问题之中。

4 结语

我国新闻脱口秀类节目仍然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虽然这种栏目的形式本身具有很多优点,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也将面临着同质化、泛娱乐化的危险。这也需要我们每一位新闻媒体从业者,在严守新闻道德的前提下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探索,共同努力,使它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闫朝.《倾倾百老汇》主持人的个性化风格[J].青年记者,2012(26).

电视脱口秀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魅力 篇7

(一) 国外电视脱口秀节目目前的发展

在美国, 人们可能不认识隔壁的邻居, 也许从根本上就不想认识他们, 人们可能害怕街上的陌生人, 而电视上的脱口秀节目却是他们家庭中最受欢迎的客人。脱口秀已经成为影响美国人思想和行为方式的一种新的不可忽视的力量。“脱口秀”是人际交往的“双向交流”的原生态展示, 它更强调的是自然流露, 在轻松、和谐、平等、幽默、轻松的氛围中展开讨论。

(二) 国内电视脱口秀节目的发展以及发展的必然性

在国内, 电视脱口秀节目产生与发展离不开社会文明的进步。社会的日益发展和大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 给电视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各种各样电视节目也在不断的更新变化, 整个节目的形式和内容越来越大众化、平民化, 给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电视脱口秀节目主持人的人格魅力

目前, 我国有创造力的主持人并不多, 很多主持人连构思节目、主持方式都模式化、程式化, 省级台的主持人模仿中央台的, 地 (市) 级台的主持人又模仿省台的, 从而形成了“宝塔式”模仿怪圈, 根本就不可能指望他们有独创风格和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能力了。

一个社会的主流文化和主流审美意识是有其惯性的, 因为它区别于时尚。现时的中国是个仿制大国, 传媒也不例外, 现在的广播电视节目大多的是仿制品。国外和大台频道有个节目产生了轰动效应, 其它频道立即克隆一个, 甚至要求主持人一味去模仿, 尽力去克隆。你“说报”新闻我也“说报”, 你的频道“脑筋急转弯”, 那我的频道也“脑筋急转弯”, 你搞“无厘头”, 我比你更“无厘头”, 甚至将一些好的传统节目牺牲掉也在所不惜。创新和个性魅力已经不是节目的评判标准, 雷同与相似甚至可以成为追逐的目标。在这样的竞争氛围中, 很难想象能催生出可以成为旗帜的灵魂栏目和与之相得益彰的主持人。

作为一个电视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应具备的人格魅力:首先“个性化”、“人格化”传播主持人的职业角色是“广播电视媒体中集社会性和人际性于一身的具有亲和力的传播者。”这一方面指我们的主持人是党的宣传工作者, 是广播电视媒体中以有声语言进行传播的人;另一方面, 主持人是以和观众平等的朋友身份, 以“个性化”、“人格化”方式进行传播的人, 是对观众更具亲和力的传播者。其次形成“自己人”效应, 传播学认为, 在人际传播中传播内容的同时, 也能播出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关系的信息, 即传播者与受众之间亲疏度的关系, 这种亲疏度对传播内容起一定的作用, 如果形成“自己人”效应, 就缩短了传受双方的心理距离。在广播电视根本属性前提下, 改变居高临下, 正襟危坐而以一种平起平坐、轻松平易的方式接近观众, 给观众一种朋友的亲近感、信赖感和亲合力。

三、电视脱口秀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魅力

鲜明生动的语言来源于客观现实中, 来源于创造精神文明和物质财富的人民群众之中。社会上不同的人, 文化修养不同, 年龄、性别、职业、生活习惯不同, 语言特色也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一般来说, 工人有工人的语言, 农民有农民的语言, 知识分子有知识分子的语言, 各行各业的人士也都有代表自己本行业的语言。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 当然同思想水平、文化修养、生活阅历、个性特征、美学情趣有极大的关系, 但是, 不管多么丰厚的蕴涵, 也要通过有声语言表达出来。以有声语言为主要传输手段的主持人不能不注意自己的语言功力。语言功力大体包括两方面, 一是有文字稿件为依据, 简称有稿;一是没有文字稿件, 只有提纲或腹稿的简称无稿。有稿时, 要“锦上添花”, 无稿时, 应“出口成章”。

纵观国内外优秀节目主持人, 在语言上无不具有个性化的特点, 无一不是在个性语言和特有的表达方式上彰显魅力。因即兴幽默语言而著称的崔永元, 常常使他主持的《实话实说》有别于一般谈话节目, 使他成为众多谈话节目中最具个性的佼佼者;还有人气最旺的《开心辞典》主持人王小丫, 《幸运52》、《非常6+1》主持人李咏, 都是通过独特的互动性语言表达, 充分展现语言魅力, 从而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实践证明, 不同个性的主持人吸引着不同的人群, 这既能满足众口难调的受众群, 又能实现传播大众化的原则。但必须指出, 主持人语言的个性化应该同其主持的栏目 (节目) 风格相吻合, 相一致, 个性化语言是栏目 (节目) 风格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脱口秀节目语言魅力的表现首先就是鲜活性, 这个鲜活性就体现在它的“说”方式上, 正因它采取的是说的方式, 就决定它的语言必须是鲜活的, 否则, 这个节目就难以被“说”, 或者就“说”的不精彩了。

其次是语言的不完美性, 这之所以也是它的特色是因为它所带来的趣味性以及它所体现的这类节目的新鲜性, 它的不完美却恰恰衬托了它某方面的完美, 它给人们提供的是一个完美的现场。

第三, 平易质朴, 老舍先生说:“我们应该有点石成金的愿望, 叫语言一经我们的手就变了样了, 谁都能说, 谁又都感到惊异, 拍案叫绝。”“必须馅多皮薄, 一咬即破, 而味道无穷。”“皮薄”, 就是要说明白话, 说通俗易懂上口顺耳的话;“馅多”, 就是要说有内容的话, 说有品味、有质量、有信息容量的话, 别让人听着没滋没味儿的。

第四, 亲切感人与语言的个性, “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力量, 靠实实在在的节目内容、实实在在的服务精神、实实在在地掏心窝子、实实在在地把话说道群众的心坎上去。主持过《为您服务》《夕阳红》等节目的沈力, 以亲切感人的主持风格, 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和爱戴。主持人语言的个性, 不能简单地用或“亲切”或“冷峻”、或“平和”或“潇洒”等一种模式作概括, 而要通过他对不同的人和事所反应出的不同感情状态, 发现独特的思考判断价值取向、独特的对生命的体验、独特的对社会生活的关注程度和角度。

第五, 也是最后一点, 那就是语言的直白性, 因为它的直白才又使电视新闻更具可看性, 饶口的专业术语全部抛开, 提供给观众的是大量易懂的信息。

四、结语

脱口秀节目在我国以快速的形式和内容兴起, 追求不同的目标要用不同的手段, 追求不同的风格须采取不同的工作方式。目前脱口秀节目的氛围一般比较单一, 缺乏“热闹”与“欢快”。整台节目做下来让人感觉拖沓、沉闷、没有“刺激点”。“真诚”二字最重要, 它是脱口秀节目的魅力所在。一旦参与者为了一个共同的话题敞开心扉、吐露心声, 那真实的情感、真实的语言不仅会打动节目的参与者, 也必然能打动不在现场没有直接参与的电视机前的观众, 激起他们的思考和共鸣。一个脱口秀节目, 观众看一半就放弃了, 实为下乘之作;观众能比较感兴趣地看完, 也只是平平之作;如果观众看完后还能有所回味, 并对内容产生共鸣, 有所评论, 才算得上是一个优秀的、好看的脱口秀节目。

摘要:随着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 电视脱口秀节目以其鲜活的时代气息和贴近受众的生活气息, 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肯定。“脱口秀”这种节目形式在中国大有可为, 这对脱口秀的节目主持人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中美脱口秀节目幽默文化的比较研究 篇8

脱口秀,是英语词组“talk show”的音译词,诞生于美国。所谓脱口秀节目,通常是指主持人在现场围绕某一个主题即兴表达自己的意见看法,与观众进行即时交流。脱口秀节目发展至今,已有其自身较为成熟的节目形式。一般而言,脱口秀节目分为评论类与访谈类两大类别。

中美两国脱口秀节目中的幽默文化各自具有什么特点?两国脱口秀节目中幽默文化的表现形式与精神内核区别在哪里?是笔者将要研究回答的问题。

为达到这次研究的目的,笔者选取了中美两国两个脱口秀娱乐节目作为此次研究的样本案例。

美国脱口秀节目——《the daily show》。该节目在1996年9月1日于美国喜剧中心频道首播,由jon·steward担纲节目主持,发展至今已有16年历史,是美国影响力最大的喜剧脱口秀之一。

中国脱口秀节目——《壹周·立波秀》。该节目由东方卫视和凤凰卫视联手打造,在五·一、国庆与春节期间连续一周播出。节目主持由海派青口创始人周立波先生担任,自播出以来,赢得口碑与收视双丰收的好成绩,迅速成为国内最炙手可热的喜剧脱口秀。

二、中美脱口秀节目幽默要素比较分析

1、中美脱口秀节目幽默要素运用的共同点分析

美国脱口秀《The daily show》节目中的话题覆盖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个方面,其中,大量内容都涉及政治;中国脱口秀《壹周·立波秀》节目中的话题也覆盖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社会各个方面,这一结论推翻了之前笔者说中国脱口秀节目不会涉及政治领域这一假设。

中、美脱口秀节目中共同运用的幽默要素有:主持人的面部表情,主持人的肢体动作,主持人的语言表述,节目的话题设置,节目的现场设置以及节目中的技术手段六大元素。

其中,主持人是脱口秀节目中最为重要的幽默元素。经过研究分析,引发节目幽默效果的三个重要元素分别是主持人的面部表情,主持人的肢体动作,主持人的语言表述。这三大元素都需要由主持人来完成,是对主持人综合素质与能力的严格考验。

2、中美脱口秀节目幽默要运用的各自特点的分析

美国脱口秀《The daily show》节目中,表达幽默的主要语言形式有:讽刺型语言,直白式俏皮语言,无厘头式搞怪语言和模仿式语言。其中,讽刺型的调侃语言与直白俏皮式的语言占据主导位置;中国脱口秀《壹周·立波秀》节目中,表达幽默的主要语言形式有:模仿式语言,富有哲理意味的启迪式语言和讽刺性语言。其中,模仿式语言与富有哲理意味的启迪式语言占据主导位置。

而以《壹周·立波秀》为代表的中国脱口秀节目的幽默精神特点是:擅长结合丰富的肢体语言与夸张的面部表情来表现喜剧效果;在幽默语言的运用方面,以富有哲理式的启迪语言为主、模仿式语言、讽刺型语言为主;尤以评论社会民生热点问题见长。中国脱口秀节目非常注重运用主持人的面部表情与肢体动作凸显节目的幽默效果,从节目呈现的现场效果发现,主持人的这一表演方式受到广大观众的喜欢与推崇。

三、中美脱口秀节目幽默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分析

1、从两国的幽默历史起源出发,来探讨两国的幽默文化基因

追溯西方幽默的历史起源,“幽默”这一语词,为英语“humor”的音译。“humor”发源于拉丁语humor,原本是一个医学术语,意为体液。自十八世纪以来,幽默在西方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出现了大批优秀的幽默作品。发展至今,美国已呈现出自己的幽默文化格局:不拘小节,自由随意;语言表述或辛辣讽刺,或直白俏皮,或搞怪无厘头,形式丰富多样;擅长运用夸张的面部表情与肢体动作来突显喜剧滑稽效果,总体来说呈现为“外溢型”的幽默文化。

而在中国,“幽默”一词最早出现于《楚辞·九章·怀沙》中。文章中有“孔静幽默”之句,王逸注云:“孔,甚也,诗曰:亦孔之将默,默,无声也。言江南山高译深,视之冥冥,野甚清净,漠无人声,一云孔静兮。”可见当时幽默一词指的是“寂静无声”,古汉语都是在此意义上运用的。时至今日,关于中国幽默文化的格局究竟是什么形态,学术界尚未准确定论。但就此次脱口秀节目研究中所折射出的幽默文化来看,笔者初步总结中国幽默文化精神的特点是:擅长运用夸张的面部表情与肢体动作来展现喜剧效果;语言形式多样,多为富有哲理意味的含蓄语言,同时也广泛运用模仿式滑稽语言与讽刺型语言。幽默语言风格或直白简洁,或含蓄深沉,或尖锐讽刺,风格多变。总体幽默文化特征呈现出“外溢与内在”相融合的特点。

2、美国电视媒体与中国电视媒体的所有制性质决定了各自脱口秀节目的话题设置

通过研究,笔者认为,是美国电视媒体与中国电视媒体的所有制性质决定了各自脱口秀节目的话题设置。美国电视媒体绝大部分是私营媒体,它们独立于政治,有充足的新闻自由空间。同时,其私有化性质决定了其以追求利润为主要目标,商业化运作的模式促使其直接服务于广告商,而收视率的高低又决定了广告商投资额的大小,因此,美国脱口秀节目中可以出现大量围绕“性”话题的吐槽调侃,可以大量出现对政治、政党的肆无忌惮的冷嘲热讽与辛辣的讽刺批评。只要能吸引民众眼球、引发受众兴趣、满足电视媒介消费者社会心理需求的话题都可以为之所用。

而中国电视媒体的所有制形式为国有体制,但可以进行有限的商业化市场运作。中国的电视媒体必须接受政府的管理和控制,在确保传媒宣传好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增加传媒的活力,丰富节目内容,满足观众的需求。因此,中国脱口秀节目的话题设置虽然也很广泛,但涉及政治领域的话题很少,而且每字每句的表述都十分谨慎,还设立了特别版块声明“言论纯属个人虚构”。

3、全球化浪潮带来“媒介帝国主义”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融合

全球化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层面上。在文化领域,信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共享交流。美国作为传媒产业大国,在全球化带来的开放市场环境下,以其物美价廉的媒介产品迅速跻身各国传媒文化市场,美国的媒介产品,如电影、电视剧、流行音乐等,在大量输入其他国家的时,其中包含的文化传统、价值观也随之输入。学者将这种行为概括为“媒介帝国主义”。中国的脱口秀节目也受到了这股浪潮的影响。脱口秀起源于美国,就节目性质来看,脱口秀节目自诞生以来就具备两个关键要素:talk和show。第一个核心概念是“talk”,在美国脱口秀节目中,语言表达必然成为营造幽默效果主要元素;另一个核心概念是“show”,强调主持人必须结合自身的表演来凸显节目的幽默效果。正是这两个核心概念,构成了中国90年代谈话类节目的雏形。这也说明全球化浪潮带来的不仅是“媒介帝国主义”的单向输出,同时也促进了两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四、结语

经过本次研究,笔者看到中、美两国脱口秀节目中所体现出的幽默文化既有区别,又有共通之处。对于中国的幽默文化精神现在尚不能简单定出“框架”,中国的幽默文化既有自己的语言特色,又融入美国幽默的表演方式。虽然全球化带来的“媒介帝国主义”向我们植入了西方幽默文化的理念精神,但笔者也欣喜地看到两国的脱口秀节目在传达幽默效果的过程中实现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或许,随着两国文化交流的深入,日后脱口秀节目的发展会出现更完美的“中西结合”的节目形态,我们拭目以待。

摘要:本文按照提出假设——选择样本——分析样本——得出结论——原因推测这一研究思路,对中、美两国脱口秀节目表现出的幽默文化进行比较研究。

脱口秀节目主持 篇9

从形式到内容, 本文观点认为, 网络脱口秀能够迅速“蹿红”有来自技术层面的支持, 主持人个人才华“超群”, 时代的“推波助澜”等如下三个方面的优点及原因。

1. 自媒体时代的技术支持及网民“人人参与”精神的展现

自Web2.0技术时代以来, 自媒体产业不断发展, 视频制作、上传不断的普及化, 低成本运行和信息共享操作简单可行, 网络上人人都能够成为报道者、传播者。由于进入因特网这一媒介渠道的信息的“无限制性”、“自由性”, 网民们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信息的地位, 在新闻来源、舆论效果生成、新闻报道等方面, 网络大大降低了受众介入新闻传播领域的“门槛”。也正是得益于此, 基层民众的“草根精神”能够不断“彰显”, 受众开始发挥自身智慧, 创造“平民化的娱乐与追求”。

其次, 视频播客网站众多, 竞争激烈的各大视频网站为了彰显其独有的个性, 在竞争中取胜, 采取了多种多样的策略, 鼓励受众参与, 寻求最佳盈利模式。不少专业视频门户网站鼓励、挖掘自制栏目的创办。在此平台支持下, 大批网络人才有了发挥和展现个人才华的空间, 这也是网络脱口秀节目能够点击率关注度“暴涨”的重要原因与保障。

2.“娱乐化时代”的推波助澜

在金融危机大环境影响下, 传媒产业逆流而上, “全民大娱乐”时代到来[1]。一定程度上, 网络脱口秀是“大娱乐”时代的产物。不少网络脱口秀与“恶搞”这一全民泛娱乐化流行代码有紧密的联系。内容上, 以娱乐新闻、满足受众猎奇的民生新闻、网上热门话题、热帖追踪为多, 标题制作上, 采用较为夸张的形式, 大大满足受众对标题的“第一依赖感”。从形式上看, 往往是从时事入手, 以流行文化为主, 彰显娱乐精神, 从形式上, 如《大鹏得吧得》这一比较成熟的网络脱口秀节目, 拥有动画片头, 独特节目标示, 绚丽的虚拟演播室背景等。可以说网络脱口秀节目, 从内容到形式, 吸引了越来越多网民的关注。

3.网络迅捷性优势与主持人主持风格的魅力

网络媒体在发展中与受众建立了更加密切的关系。通过网络获取、传播信息也成了大量受众的第一选择。网络脱口秀节目为了达到增强传播效果的目的, 在发挥迅捷性优势方面做得非常突出。网络脱口秀节目迅速“蹿红”中, 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和弊端, 这不仅不利于形势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也不符合网络传播发展的规律。

如新闻的核心内容缺乏原创性。网络脱口秀制作更多地体现了“模仿”、“复制”, 并没有创新地挖掘出更多的符号价值, 迎合人们日渐多样化的需求。[2]有些网络脱口秀节目, 在风格追求上、内容语言上, 有对地方民生类新闻栏目的“模仿痕迹”。

假新闻泛滥趋势明显, 违反新闻伦理道德的问题凸显。部分不法之徒甚至借机传播和制作假新闻, 利用网络视频的拼接想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甚至向受众传播错误的信息, 造成了混乱。

分析了栏目的“蹿红”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本文认为, 借助网络这一广阔平台, 网络脱口秀节目有继续发展下去的广阔前景和独特优势。为了发展, 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良。

1.推行“窄播”传播理念, 打造专业队伍

在现在这个网络媒体资源开始走向过剩的时代里, “我们正从将传播内容灌输给大众的泛传播转变为针对群体或个人的需求设计传播内容的窄播”[3]。在网络时代里, 网络脱口秀有广泛的获得新闻资源的优势, 有网络提供的多种迅速的传播渠道, 有着不同类型的广泛的受众群体, 也就应该采用多种多样的新闻信息处理方式。

2. 培养意见领袖, 加强把关

在主打社会新闻的《山寨新闻》节目的官方论坛新闻线索提供专区看到, 要求提供者要本着真实客观的原则, 并禁止灌水, 但是仅靠BBS的内部群体约束, 显然是力度不够的。栏目播出经常会涉及到对新闻人物、公众人物的“恶搞”, 在涉及到错误纠正时, 栏目和受众个人要承担的道德责任不明确。要从源头上解决这一问题, 培养专业领域意见领袖, 加强“后把关人时代”[4]的把关至关重要。意见领袖可以传播一些并不广为人知的新闻, 对新闻事实发表自己的见解, 通过此行, 可以引导、影响、甚至改变普通受众对这些新闻事件的看法。

3. 广泛合作, 加强议程设置功能

“另类媒体”用来指称各种由主流媒体集团之外的个人或是小型非层级性团体所制作的出版物, 包括新闻, 一般信息和专题”[5], 按照这一新闻学定义, 山寨新闻属于“另类媒体”。另类媒体寿命一般比较短, 一旦创作者停止创作, 或是转向了传统的职业, 或者在需求回落时缺少资金支持, 就可能停止活动。不少非正式的传播组织都有这样的“草根本质”。■

参考文献

[1]http://cci.cuc.edu.cn/Html/Cydz/A3/2009-4/3/20090403153925357.html《全民大娱乐时代文娱产业“暖化”金融危机》

[2]《网络传播基础》谢毅、陈冠兰主编.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 2008

[3]《传播理论———起源, 方法与应用》[美]沃纲赛佛林、小秀姆斯坦卡德.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

[4]《传播学应用教程》樊昌志、王勇、唐晓玲主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8

上一篇:专利资源下一篇:职教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