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的治理方案

2024-05-10

水土保持的治理方案(精选九篇)

水土保持的治理方案 篇1

1 强化河道治理水土保持工作的意义

在河道治理中, 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因风沙、气候等自然因素对河道的侵害, 还可以有效保障河道周边生态坏境, 降低河道质量危害。且在河道治理中, 依据水土保持理念进行施工, 还可以使水土保持理念深入人心, 为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做出贡献, 降低河道周边的水土流失, 减少河道周边沙漠化的发生几率。采取防风固沙措施, 可以有效提高河道的抗风、抗旱、耐沙埋能力, 不仅是利国利民的事业, 同时也可以为后代造福, 确保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经途径。做好相应的水土保持工作, 保护好水土资源, 改善当地公路的水土流失状况, 降低因水资源短缺而对国民社会经常产生的影响, 保护水土资源, 还可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有助于保持当地的水土资源, 还可以减少河道周围沙漠化的发生, 具有实际的价值意义。

2 当前河道治理水土保持的弊端及原因

2.1 水土保持弊端

在当前河道治理施工中, 在水土保持的执行方面, 还缺乏相应的技术规范措施, 不仅在施工中没有相对的制约规程, 而且对于破坏水土的情况也没有相应的惩罚措施, 以此就导致一种恶性循环, 人们对河道施工中的水土保持观念不够重视, 不仅使河道周围环境恶化, 也将会导致河道周围生态遭到破坏。缺乏水土保持理念, 对于河道治理中, 对于施工人员以及管理人员来说, 都没有水土保持理念, 并且也认识不到水土保持的重要性, 因此也就缺乏在施工中对水土资源的保护, 影响河道的使用寿命。在当前的河道治理中, 还缺乏成立专门的水土保持组织, 缺乏对河道治理中水土保持的方案规划, 不仅不能结合河道治理施工的实际情况分析水土保持工作, 对河道治理施工中的水土保持也不能进行有效监督, 使得实际施工中的水土保持措施还有待完善。

2.2 水土流失原因

我国河道治理投入比较低, 不适应当地的水土流失治理需要;再有就是治理措施科技含量低, 并且施工人员缺乏专业的水土保持知识, 水土保持工作实施走就片面化也缺乏专业的理念支持, 导致河道水土保持工作有所欠缺。

3 河道水土保持的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河道水土流失的具体情况, 以及分析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 针对水土保持面临着种种情况, 必须加大水土保持的投入, 实施河道的护岸工程建设, 制定了相应的水土保持方案, 制止我国河道水土流失情况的发生。

3.1 做好水土流失监测工作

在河道治理工作中, 可以应用地面监测、调查监测以及现场巡查的方法, 监测线形开发建设项目中不同地表的扰动类型以及侵蚀强度;并且还可以应用调查监测方法, 收集河道治理工程土壤、植被以及气象、水文资料, 分析河道治理段的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现状, 收集整理地质情况、常规气象资料、当地的气候特征、当地的年均气温、极端气温、年均降雨量, 通过野外实地踏勘, 抽样选点进行调查。可以通过现场巡查方法, 根据线形开发建设项目中的水土流失阶段性特征, 定位观测水土流失动态, 防止雨滴击溅植物根系, 有效稳定坡面土体。

3.2 做好河道治理水土流失预测工作

在河道治理施工过程中, 应该做好施工日志, 描述技术现场情况, 对于苗木种植、人工种草、土方筑埂、水平沟等, 都应该有详细的记录, 根据河道的水土保持监测结果, 计算、分析项目的弃土与取土量采用数学模型法预测分析水土流失情况, 根据路段的原地貌、损坏土地、植被面积, 预测损坏水土保持的设施数量, 并分析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 做好水土保持工, 根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 应该对沿河路基防护做好水土流失防护, 不仅可以避免水浸淹以及冲刷路段, 并且还可以优先考虑植被防护的措施, 选择草皮等根系发达的耐旱草种, 不仅可以降低水土流失的速度, 还可以有效保护河道两边的水土。

3.3 做好河道周围绿化

在河道治理中, 为保障其水土不流失, 在河道侧绿化中应主要考虑保护路基、美化景观功能, 选择易护理、具有观赏价值的绿化树木。并且在施工中, 应该针对质边坡、土夹石边坡、严重风化石质边坡施工中, 可以根据河道边坡高度、岩土条件以及环境条件等, 采取撒草籽以及喷播植草护坡措施, 从而起到河道迅速绿化、稳固边坡目的。严禁乱砍乱伐沿线植被, 从而可以营造良好的外部施工环境, 保证河道治理项目的顺利进行。并且还应该做好对于河道的水土保持工作。

3.4 加强河道水土保持宣传工作

在河道治理中, 根据我国颁布的水土保护法, 应该强化水土保持宣传, 使人们可以正视以及重视河道水土保持工作, 可以通过宣传画、网络媒体、报纸等形式, 向人们展示水土保持的重要性, 通过执法监督, 防止河道治理中的水土流失。搞好河道水资源管理工作, 保持河道常年不断流, 以此可以补给地下水, 增加河道可利用水资源, 减少水库、河道的淤积, 尽量避免点源污染。重视水土保持工作, 在河道治理过程中, 提高循环水浓缩倍数, 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 切实做好河道治理中的水土保持工作。

结论

综上所述, 在河道治理工作中, 应该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可以运用多种手段及方法, 动态监测分析河道治理过程中产生水土流失成因、水土流失数量、水土流失强度、水土流失影响范围、水土流失危害, 并制定合理有效的水土保持方案, 管理河道水资源, 不仅可以保护水土资源, 还可以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防治河道水土流失。

参考文献

城市河道治理工程水土保持方案设计 篇2

【摘要】设计城市河道治理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的目的就在于对区域内的植被进行保护,对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进行预防,从而实现对资源、生态和景观的可持续利用,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使城市河道不仅具有河道的工程功能,还能够成为城市生态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景观。文章对水土流失的危害、成因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合理的水土保持方案。【关键词】城市河道;水土保持;水土流失

在河道治理的过程中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特别是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最容易因为人为扰动而造成水土流失,因此应该做好城市河道治理工程水土保持方案设计,最大限度的避免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保护城市河道的生态环境。

1.造成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水土流失的原因

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导致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自然因素和人为扰动,主要原因是人为扰动。在施工的过程中实施一些施工项目会对植被和原地貌造成扰动,造成水土流失,例如管线改移、清理河道淤泥、临时堆放土方、开挖回填土石方等。在施工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人为扰动,引起水土流失。

2.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水土保持方案的设计

在设计水土保持方案时,要以主体工程的水土保持分析评价为依据,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新增水土流失进行预防和治理,方案设计的目的在于使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尽量减少,对地表植物进行保护,贯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城市景观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理念,提高水土保持方案的可行性。2.1分析主体工程水土保持

当前的河道治理工程随着城市化进程发展的需要,已经不再局限于排涝、泄洪的工程内容,还包括生态治理、河道生态修复等。在设计城市河道治理工程方案的过程中,一些工程项目已经具备了水土保持功能。例如在河坡种植乔灌木、生态袋护岸等,既能够起到稳定岩体和土体的作用,还能够起到绿化、抗浪蚀和抗冲刷的作用,与此同时还能对景观进行美化。因此要对主体工程中的具有水土保持工程的工程量和措施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评价,对其中水

[1]土保持措施进行完善和补充,还要减少重复设计,使水土保持的投资能够落到实处。2.2合理、利用土石方

由于城市河道往往处在人口密集区域,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平衡的调用土石方,对当地的生活环境和市容市貌进行保护,减少水土流失现象。以凉水河、清河的城市河道治理为例,河道治理工程废土废渣的主要来源就是拆迁房屋产生的建筑垃圾和多余的土方。市区土地资源非常宝贵,为了节约资金往往将弃土弃渣运至建筑垃圾消纳场和城市弃土弃渣场进行统一处理,在水土保持方案中不再涉及弃土弃渣的处理和保护。2.3做好施工期的水土保持

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时段就是施工期,而城市河道往往处于城市人口稠密和环境敏感区域,对水土流失防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以施工特点为依据,以临时防护措施为主,设计行之有效的施工期水土保持措施。要设计好临时堆放的回填土方的高度、角度和堆放形式,不要出现堆放角度过大、堆放高度过高的情况,以免遇到降雨冲刷而造成水土流失,与此同时还要在堆土表面设置防尘网。在实际施工中笔者发现,如果临时堆土的堆放时间较长,可

[2]以用草垫将其覆盖,或在堆土表面播撒草籽,能够取得更好的防护效果。在方案设计中还要从水土保持的角度出发,优化工期和施工工序的安排,尽量不要在汛期和雨天施工。2.4利用、集蓄雨水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水资源的短缺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如果能够在水土保持方案设计中体现雨水集蓄利用理念,能够进一步提高水土保持的效果,合理利用水资源。在以往的河道治理过程中,河岸两侧的雨季汇水只能沿着地势的高低随意流动,没有做到利用和收集雨水。不仅如此,还容易造成汇水冲刷局部岸坡,造成侵蚀沟,不仅会对河道景观造成破坏,也会产生水土流失问题。在设计水土保持方案时可以将一些水簸箕设置在两岸的河坡上,在不影响周围景观协调性的基础上设置仿木桩进行挡护。使雨水能够更有序的进入河道中,还可以将小型蓄水池设置在河坡坡脚处,收集雨水作为河道两侧绿化用水,达到更[3]好的生态效果。

如果在主体工程设计中没有对河道两侧和桥梁的连接处、河道管理所广场、人行步道等区域的雨水进行集蓄和利用,则水土保持方案中就应该进行相应的补充,例如铺设汀步石、嵌草青石板、透水方砖等,以达到雨洪利用、减轻防洪压力和城市排水压力的目的。2.5做好河道建筑物的水土保持工作

在城市河道治理的过程中,还需要对跨河闸和桥梁进行新建和改建。一般情况下新建工程中主要是设置浆砌石挡墙,在建设挡墙时还可以将种植槽设置在挡墙的顶部,并在其中填土种植土,种植一些攀援植物,不仅能够取得良好的景观效果,还有利于减少水土流失。2.6恢复施工临时占地

在和城市河道治理的工程施工过程中,难免要设置施工临时占地,例如施工道路和施工生产生活区,对原有的地貌进行扰动。在完成施工后,不仅要拆除临建设施和房屋,还要做好相应的恢复工作,进行植树和植草。尽量选择适宜当地生长的乡土植物品种,绿化模式应该采用乔灌草结合的模式,使其与周围景观达到协调。2.7做好施工组织的管理规范

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水土保持方案设计中,要明确项目监理制、招标投标和项目法人制,与主体工程一起招标投标。水土保持工程作为是河道治理工程的分部工程,要在施工承发包合同中对水土保持的要求进行明确。水土保持措施的施工用电和用水要与主体工程保持一致,按照合同中的工序和要求进行施工。水土保持工程要做到与主体工程“三同时”:同时投产使用、同时施工、同时设计。2.8做好工程监理监测

在整个水土保持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要做好工程监理和监测工作,发挥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能,保障水土流失工程的顺利进行,对新增水土流失进行有效的控制,保障主体工程能够顺利、安全、准时的完成。

3.城市河道治理工程水土流失方案设计的合理化建议

由于城市河道治理工程是一种线型工程,可以使用分段施工的方式进行施工,对可重复利用的材料和资源进行回收利用,例如铁质围挡、防尘网等等。在对树草种进行选择时尽量不要选择未使用过和当地稀缺的树草种。尽量选择经过实践证明的当地适生种类,与周边的原生环境保持协调。当前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缺乏完整的水土流失监测数据,因此应该对施工中的水土流失进行有效的监测,这样不仅可以有更好的做好水土保持工作,而且可以收集珍贵的城市区域水土流失监测数据,而且可以提供优化设计的理论基础,从而使城市河道治理水土保持方案的设计得到不断的优化和完善。

4.结语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而河道是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人为的扰动,很容易产生水土流失,对河道景观造成破坏,从而影响市容市貌。因此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必须做好水土保持方案的设计工作,因地制宜的采取有力的措施,使项目建设中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的减少和控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使城市景观和生态自然得到协调发展。【参考文献】

水土保持的治理方案 篇3

摘要:水库的安全关系到千万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在进行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时也要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本文以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实例为基础,说明了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水土保持方案制定的内容,结合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阐述了水土保持工作分区治理措施和总体布局,整体规划了各个水土保持措施。

关键词:除险加固;方案;水土保持;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水库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水库的建设项目因此不断增加。因为各种原因,水库经常要进行除险加固的工程,但是此类工程容易造成周边环境水土流失情况,如何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成为了人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结合某工程实例进行讨论分析。

1项目概况

某水库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结合发电、防洪、供水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水库集雨面积333km2,总库容1.624亿m3。

本次项目的工程投资是828.89万元,施工时间约有12个月,在2009年9月开始动工,2010年9月竣工。

2项目区概况

水库位于中游,所处流域属山丘区,地处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气候特点暖湿多雨,年平均降水量1665mm,雨量年内分配不均,一般汛期(4—9月)的降雨量为全年的70%左右。

水库坝址区属火山岩组成的剥蚀丘陵地貌区,左、右岸山头标高分别为185.16m、170m,两岸地形不对称,河流宽约60m。区域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项目区土壤种类主要有:赤砂土、赤红壤、山地草甸土。常见的植被种类有:①乔木:马尾松、相思树、榕树等;②灌木:鹅掌柴、九节木、油甘等;③草木:芒箕、白芒草等;④竹类:石竹、毛竹等。项目区水土流失类型以水力面蚀为主,侵蚀强度为轻度。

3项目区水土流失预测

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原则和有关规范规定,本工程建设区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和植被面积为25659m2(包括主体工程区14568m2,临时施工场地900m2,临时堆土场5366m2,堆弃渣场4825m2)。

本项目土方开采量约30572.7m3,石方开挖5624.2m3,回填土方16099.1m3,回填石方5624.2m3,余14473.6m3弃土集中堆放在弃料堆渣场。水土流失预测为施工期2009年9月—2010年9月(由于工程施工准备期较短,故计入施工期内)和自然恢复期2010年10月—2011年10月两个时段。采用经验公式法和类比法相结合进行计算分析,因工程施工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总量为1028t。

工程施工期是产生水土流失的重点时段,主体工程区、临时堆土场和堆弃渣场是产生水土流失的重点部位,因此在主体工程区、临时堆土场区、堆弃渣场区各设1个监测点。采取定位监测与实地调查、巡查监测相结合的监测方法,有效控制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避免发生水土流失危害。

4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及防治措施

某县民政府公告的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所以本项目执行二级水土流失防治标准。通过对防治标准值按降雨量修正、土壤侵蚀强度修正及地形修正,确定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值见表1。

表1水土流失防治目标

防治指标

分区项目指标施工期设计水平年(为主体工程竣工验收的后一年)

土壤流失拦渣率扰动土地水土流失土壤流失拦渣率林草植被林草覆盖

控制比/%整治率/%控制比控制比/%回复率/%率/%

整个工程基准值0.59095850.7959530

调整率-0.200-2-0.30-2-2

目标值0.79095871.0959722

防治措施总体布局为:项目施工时进行回填土方收集,布设土方临时堆放“点”,采取拦挡防护措施;在挖方区施工时应先开挖截水沟,截流区域汇水,填方边坡采取护坡和护脚,以确保“线”上排水和坡面稳定性;在场区开挖裸露“面”进行土地整治,植草种树快速植被覆盖。形成点、线、面防治措施有机结合、相互作用综合防治体系,达到保护土壤、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環境、防治水土流失的目的。

4.1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见

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见图1。

4.2水土保持分区防治措施工程量

水土保持分区防治措施工程量主要包括4个:主体工程区、临时施工场地区、临时堆土场区和堆弃渣场区。

4.2.1主体工程区

右岸库首边坡防护:整平不稳定坡面,清除危石浮土后采用TBS镀锌网植草灌防护。①工程措施:整平坡面5780.3m2;②植物措施:TBS植草防护;挂网锚杆Φ14mm钢筋14.76t;14号机编镀锌铁丝网5780.3m2;300g/m2无纺布5780.3m2;喷播草籽5780.3m2。

溢流坝下游护坡加固:护坡土方开挖后,浇筑C20混凝土覆盖。①工程措施:表土剥离3219.3m3;C20混凝土浇筑:2404.52m3;②临时措施:编织袋装土围堰330m3,围堰顶宽2m,高度1.5m,上下游边坡均为1∶0.5。

防汛道路:路基宽度4.5m,路面宽度3.5m,厚度20cm。总长度2070m。①工程措施:表土剥离和浆砌石排水沟。表土剥离5986.8m3;M7.5浆砌石矩形排水沟底宽40cm,沟深50cm,共计67.99m3;②植物措施:路基边坡植草3721.1m2;③临时措施:临时沉沙池2座,位于排水沟下游出口处,施工完毕后及时回填。临时沉沙池为土质梯形断面1.0m×1.0m×2.0m(长×宽×深),边坡1∶0.5。沉沙池末端就近接入周边排水系统。

4.2.2临时施工场地区

施工场地临时占地为荒草地。①工程措施:场地平整面积900m2。②植物措施:覆土工程和撒播草籽绿化,草籽选用狗牙根草和马尼拉草。施工场地平整后覆土,为植被恢复创造条件,覆土厚度为30cm,共需覆土270m3;覆土后撒播草籽900m2。③临时措施:临时排水、沉沙工程。为防止施工临时设施周边积水影响施工,在施工场地周边布设临时排水沟,采用土质梯形断面,底宽40cm,深40cm,边坡1∶1,只开挖不衬砌,沟壁拍实,施工临时场地使用完毕后及时回填。共布设120m临时排水沟,并于下游出口处布设1座临时沉沙池,末端就近接入周边排水系统。

图1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

4.2.3临时堆土场区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的构建 篇4

1 小流域水土流失的原因

小流域水土流失在当前社会比较常见, 其是指沟蚀、面蚀等轻中度水力侵蚀问题, 土壤受到侵蚀后容易出现水土流失问题。在人为、自然因素的影响下, 土地表面会出现千沟万壑, 这一现象在山地、耕地、林地比较常见, 出现水土流失后, 自然景观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地貌也受到了严重的侵蚀, 不利于农业机械化耕作, 降低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在对水土流失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后, 研究人员得出三点结论:首先, 相关单位过度砍伐树木, 会导致水土流失的出现, 森林是我国重要的资源, 其对生态环境有着保障作用, 如果多度开采森林, 则会破坏生态的平衡。而且在森林中乱砍乱伐, 也会导致某些生物灭绝, 降低了生物的多样性, 容易出现病虫害问题, 使得生态环境恶化的程度加深了。其次, 农业耕作的方式比较落后, 有的农村地区耕作的条件比较差, 农业种植的方式比较单一, 农民的种植理念不够科学, 在农耕的过程中, 没有对土地资源进行必要的保护, 使得土地蓄水保肥能力大大下降了, 这不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能力。最后, 很多人生态保护意识比较淡薄, 为了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不注重对生态资源的保护, 使得土地出现了沙化现象, 水土流失情况越来越严重。

2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需要解决的问题

2.1 治理技术缺乏科技含量

在对小流域水土流失问题进行治理时, 存在治理技术科技含量较低的问题,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比较落后, 很多地区在治理时没有采用高科技技术, 影响了治理效果。科技在不断的发展, 研究人员构建出了较多的水土保持的高新技术, 取得了较大的研究成果, 但是这些技术并没有得到推广, 在小流域治理工作中, 采用的技术仍然比较落后, 水土治理发展比较慢, 生态环境改善效果不佳。

2.2 资金投入不足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但是有的地区政府部门对这项工作并不重视, 很多人缺乏环保意识, 使得水土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土地流失治理单位虽然比较重视水土治理工作, 但是由于资金不足, 所以心有余而力不足。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时, 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 还要构建出有效的治理体系, 这样才能保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顺利的开展。

3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的构建

3.1 根据水土流失治理原则, 统筹规划

小流域水土治理工作一定要根据小流域内当前拥有的资源现状以及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 合理调整林业用地、农业用地之间的比例, 不仅应该保持农业产量, 同时也要改善水土环境。各流域应该在此原则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方案, 以“防治结合”的理念, 根据区域特色进行综合治理, 促进区域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和谐发展。

3.2 水土保持林草措施

林草措施是水土保持的一项重要措施, 该种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地面植物的覆盖率, 减少暴雨对于水土的冲刷以及溅蚀, 也可有效改善土壤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水土保持林草措施首先应该整地, 将土壤翻耕后, 优化土壤条件, 植被也就会变得更牢固。在小流域范围内, 可以将种植面积尽可能扩大, 建立有效的生态防护林, 提高水土保持能力, 也可有效减少一些自然因素 (如雨水、风力等) 侵蚀土壤。同时, 应该根据坡面的类型选择不同的树种, 制定合适的防涝措施以及沟头防护措施, 并且按照不同的比降沟道做好精心的规划, 一定要注意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其次, 应该定期除草松土, 确保能够充分发挥林草的作用, 还应该做好相应的监测工作, 避免不法分子会破坏防护林。

3.3 水土保持农业耕作措施

水土保持农业耕作措施有多种, 其中带状耕作、高耕作以及沟垄耕作都是最为常用的方法, 而少耕、保留作物残茬、免耕以及秸秆覆盖等措施是有效的抗旱耕作方法。农业耕作措施可以有效改善土壤条件, 达到保肥、保土、保水的效果, 提高土壤中的含水量, 增强土壤抗侵蚀能力, 有效提高农业产量, 而且也可以改善生态环境, 有效缓和农业开发和水土治理之间的矛盾, 促进水土治理进程, 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系统。

3.4 生态修复技术

水利部为了更好的满足现代水土保持的实际需求, 提出了生态修复这种新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思路, 主要是采用人工辅助手段、封禁手段, 利用树木天然下种式萌蘖能力将荒滩、荒地、荒山、荒沙、火烧迹地、灌丛、疏林以及采伐迹地等形成人工造林以及森林式灌草植被, 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封禁治理策略。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采用生态修复技术, 明显改善了一些地区的经济效益、生态环境以及社会效益。区域的生物多样性逐渐恢复, 而且植物群落越来越稳定, 土壤抗蚀性也大大增强, 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同时, 自从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后, 严格禁止了区域内采石取土、盗伐树木等各种对水土保持造成破坏的行为, 种植灌木丛的价值大大提高, 在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同时, 也增加了区域经济效益。

结束语

本文对小流域水土流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还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对治理技术的构建方法进行了介绍, 希望可以改善我国生态环境污染、破坏的现状。水土流失不但影响了农业生产力, 还容易引发更加严重的自然灾害, 威胁着周围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治理的过程中, 一定要采用先进的技术, 政府部门还要加大资金的投入, 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政府部门应做好环保知识的宣传工作, 使人们认识到土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 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摘要:社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 我国水资源短缺加剧, 在水资源开发时, 有的施工单位没有采用环保的技术, 使得生态环境遭到了较大的破坏, 有的地区还出现了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地标石漠化等现象。为了改善这一现象, 相关部门必须构建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 实现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分析了小流域水土流失的原因, 还提出了综合治理技术, 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具有环保的意义。

关键词: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

参考文献

[1]王文普.馒头营子小流域综合治理及效益分析[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10 (3) :119-121.

[2]张晓武.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及效益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 2010 (1) :32-33.

水土保持技术在小流域治理中的运用 篇5

一、水土保持技术

㈠研究水土保持技术的重要性

水土保持对于自然环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现有的水土保持技术都是科研学者按照其发展规律总结出来的, 其主要的目的是维护生态平衡, 改善各地区水土流失等不利现象, 为社会的稳定发展营造较好的环境[2]。在当前的基础设施建设中, 大量的水电工程得以修建, 这些必然会给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区域造成一定的环境压力。实践证明, 水土保持技术的有效运用可以有效的控制水土流失, 同时,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可以极大的提高该项工作的有效性及可行性, 需要相关的科研学者予以应有的重视和支持。

㈡水土保持技术运用的原则

水土保持技术运用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环境, 因此为了确保其价值的实现, 在具体的运用中, 必须立足客观现状, 科学的进行保护技术的选择, 按照地区治理的需求进行治理方法的运用, 从整体上提高各项工作的可行性及科学性。

二、水土保持技术运用中存在的不足

㈠治理团队的整体能力有待提升

水土保持工作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多, 且不同环境下对于技术人员的要求都非常的严格, 这对于水土保持部门的管理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除了工作人员数量较多之外, 工作难度也比较大。部分工作人员自身的综合素养亟待提高, 甚至, 些许技术人员的责任意识较差, 无法确保工作中的秩序化、规范化, 致使工作效率较低。

㈡设备的更新不及时

对于水土保持工作而言, 设备的有效管理及更新影响力非常之大, 但是受地方经济环境的限制, 在配套设备的更新及维护上频频出现资金不足等不利现象, 因而无法发挥出这些技术应有的作用及优势。水土保持工作需要一个较长的实践过程, 且治理效果需要较长的时间方能体现出来, 在管理者频频调换的工作背景下, 无法确保该项工作的连续性。

㈢治理技术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在建筑事业的全面发展下, 各施工方之间的沟通存在较大的不足, 再加上治理人员的专业性不强, 极大的削弱了其治理的有效性。相关部门对于水土保护的宣传不足, 因而在具体的工作中得不到群众的支持和帮助, 这对于该项技术的发展也会产生些许不利的影响。

三、水土保持技术在小流域治理中的运用策略

小流域治理是我国水土保持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以下将围绕我国某地区小流域水土保护进行具体的分析。

㈠区域背景

该区域雨量充足, 以丘陵为主, 耕地占地面积较大, 且渔业、林业发展较好。在进行水土治理工作实施前, 当地水土治理部门收集了大量的信息, 在熟悉当地环境村民的带领下, 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考察。同时, 通过村民动员的方式获取了群众的支持。

㈡沟道治理

1.确定过流宽度与坡降。沟道过流宽度与坡降, 与山洪安全排泄有关, 其中过流宽度的确定, 工作人员根据小流域的面积和比降, 分析了暴雨时洪水的产流时间和洪峰流量, 认为沟道以宽浅为宜, 通过裁弯取直的施工, 严格控制转弯和折角的数量。至于坡降, 尽可能保持在1‰以下, 洪峰流量、洪水中固体物质含量等, 就能够得到游刃有余地控制, 确保山洪得以安全排泄。

2.设置消能池。原先在大部分沟道沟底高程的突变位置, 所设置的消力池结构为陡坡式, 虽然这种结构的消力池施工成本比较低, 但经过多次洪水冲刷, 有明显的真空损坏现象, 尤其砂卵石地基的陡坡断面, 这种情况更加严重。设计者认为应该改用堰型的消力池, 这种类型的消力池。结合坡降率, 建议按2~2.5 米范围内的落差布置, 上游和下游的齿墙入土深度, 切入不透水层内, 这样就能够将渗流通道彻底切断, 提高渗流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修建护岸。根据小流域内的沟岸情况, 对长期受水流冲刷并存在扩张迹象的沟岸, 正面要求在沟道两侧布置护岸。现阶段进行可进行护岸施工的材料有石块和混凝土, 从造价上考虑石块的成本较低, 但是对于质量控制的难度较大, 对于小流域水土治理的可行性较低, 部分区域无法提供充足的位置进行护岸的施工, 因此, 大都采用混凝土来进行。同时, 在部分沟渠内可修建深井, 用以蓄水。

㈢强化植树造林

通过全面的分析, 对于不同位置的山坡选择了相应的植物品种进行种植, 依据当地的气候环境进行种植时间及方法的选择。通过对当地林业发展的分析, 选择了成活率较高的植物进行试种植, 依次选择出最佳的种植品种。该区域选择了马尾松等根系较密集的植物, 并定期的进行松土和除草, 每年的春季进行枝干的修剪, 对于部分病害较严重的树木进行移除, 从整体上提高该项工作的有效性。

㈣结合其它治理方法进行改进

除了做好上述工作之外, 该区域以梯田代替传统的耕作形式, 并修建辅助性较强的水利设施进行引流, 逐层的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的有效性。

四、结语

站在发展的角度分析, 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水土保持是环境保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3]。因此, 在具体的运用中, 必须保障其整体价值的实现, 同时, 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宣传和引导, 获取群众的认可及支持。注重专业性人才的培养, 将水土保持纳入到日常环境保护工作中去, 加大精神文明建设力度, 为绿色城市的建设及绿色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在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 水土保持技术得到了充分的实践, 从目前的运用现状来看效果非常显著。在“三好”型社会的构建背景下, 各项经济活动都以环境保护为首要前提, 这不仅表明了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决心, 同时也是实现我国实现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就水土保持技术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重点就某地区小流域治理中水土保持技术的运用策略进行具体的阐述。

参考文献

[1]钟云飞.东北黑土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分析[D].吉林大学, 2011.

[2]王海生, 赵莺歌.澄城县小流域治理成效和做法[J].陕西水利.2015, ⑷.

水土保持技术在小流域治理中的应用 篇6

1 小流域水土保持的发展现状

本文选取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作为实例进行分析, 该县境在东西两个方向的边缘地带主要以山地为主, 海拔高度大约在200-1000m之间, 面积大约有298.8平方公里, 约占抚州市南城县18%的总土地面积。该地区土壤的主要成分是经由花岗岩风化发育而来, 红土与黄壤土较多, 耕作土层属于红棕土或者麻沙泥。农田多为山坡梯田或者山垅梯田, 主要种植一季稻。该地区水域小流量水域, 水资源径流量年平均1652.3mm, 多年来水量平均66.22亿m3。其中, 境外过境的径流量约49.8亿m3, 该区域地下水资源相对贫瘠, 四周环绕的低山区属于补给区, 丘陵区与属于径流区, 而中间的洼平则属于排滞区域。该县的低下水大部分属于浅层水, 收到大气降水的制约, 地下水动态变化较为明显。该地区水资源开发总量大约14.9亿m3, 在已开发的水资源中, 洪门水库月13.5亿m3, 提水与引水工程开发约0.18亿m3, 南城县当中的小型蓄水工程开发了月1.22亿m3。南城县在水资源利用方面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目前开发利用量占据总资源的22.5%。

2 水土保持技术在小流域治理应用的完善策略

2.1 准备前的工作

南城县某河流, 小流域水土流失进行治理前, 应确保南城县水土监督管理站, 能够全面的配合设计部门收集相关的材料, 并对实际的工作情况进行规划。收集材料的时候, 应全面的对农业和林业、交通和土地等各部门, 提供具体的材料。此外, 可邀请一些有经验的工作人员, 进行经验的分项, 确保相关的工作人员能够全面的了解治理区域的基本情况。确保地区的人员能够积极的参与进来, 配合治理工作。野外调查工作中, 很多工作已明确农村山林实际的土地范畴, 应该保持专门的治理沟道。因为其涉及到用户到土地方面的经济效益, 然而这也会造成治理工作的影响。进而, 野外调查的过程, 需要组织全部的人员进行各项事宜的商讨, 从根本上做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方面的工作。为更好的分析沟道的治理, 主要为确保山洪方面的安全排泄, 同时确保渗流方面结构, 能够满足稳定性、安全和牢靠性等要求, 进而避免沟岸出现扩张的情况, 提升山区抗旱方面的能力, 以消除群众对于这方面内容理解的误差。进行治理的主要目的, 为有效的维护其自身土地方面的权利和经济效益, 消除自身不良的意识, 为治理工作提供好的建议和意见。

2.2 沟道方面的治理措施

(1) 制定过流宽和坡降;沟道方面过流的宽度和坡降, 会直接影响到山洪的安全和排泄。过流实际的宽度应结合小流域实际的面积、比降等情况。若出现暴雨的过程, 洪水产流的时间、洪峰的流量情况, 应确保沟道的宽浅按照具体的标准。采取裁弯取直的方式进行施工, 对转弯、折角数量加以严格的控制。坡降方面尽量使其控制在2%左右。洪峰的流量和洪水中固的含量需要有效的进行控制, 使其可以达到控制的效果, 防止山洪出现不安全的排泄情况。

(2) 合理的设置消能池;很多沟道沟底实际的高度, 其位置突然发生变化。设置消力池的结构也会随之改变, 这是应设置成陡坡式。然而, 这类型的结构消力池, 具有施工成本低的特点, 通过反复的冲刷, 可显著的存在真空损坏的问题。特别为砂卵石地基, 所产生的陡坡断面。本文将其更改为堰型消力池, 消力池的结构首先应制定其实际的坡降率, 遵循3~2.8m的范畴, 进行落差方面的设置。与此同时, 应保证其上、下游齿墙实际入土的深度, 避免出现于透水层中, 以此将渗流的通道完全阻断, 并确保渗流的结构能够满足安全和稳定等标准。

(3) 护岸的修建;结合小流域沟岸实际的状况, 长时间受到水流冲刷和扩张情况的沟岸, 其正面的要求为沟道的两边为止应合理的设置护岸。护岸的边墙护砌方面的材料在选取的时候, 首先需要考虑其质量的问题。材料为块石、砼。块石, 实行砌筑的时候, 质量方面的控制存在一定的困难, 同时小流域沟道很多会设置于村庄窄小的部位, 所以不建议通过块石进行砌筑工作。此外, 沟道上游位置, 应该多设置一些小的塘坝, 于沟道中多多修筑一些大口径的井。可用于蓄水及截取浅层地下水等工作, 同时能够达到防旱的作用。

2.3 造林治理

本文选取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的小流域, 作为实例。其在进行治理的过程, 对各类型的坡度、土壤的分类进行不同的试验, 进而对试验种植的各类型进行水保林。可将其合理的规划为三个区域, 根据各类型坡向和地面的坡度、土层的厚度, 以及土壤的种类等综合情况, 以及地形、地貌, 以及水文和地质、气候等各方面因素, 为各个区域造林情况, 提高较佳的治理依据。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进行治理, 造林的时间 (最佳的时间为:春季、秋季和雨季) 、苗木的选择 (可选取24个月以上的苗木, 其根系非常发达且没有受到设备的损伤、病虫害, 能够有效的确保其成活率) 。栽植方面的管理 (遵循鱼鳞坑植栽植的方式, 进行土体的堆放工作、表土湿润的处理工作, 以及苗木的放置和栽植的深度等管理) 。

2.4 其他方面的治理

排除上述的治理策略, 还可以把小流域的部分坡田, 更为为梯田, 开挖环山的时候进行截洪沟。主要为对地面的径流长、坡面的冲刷情况进行合理的控制, 将径流有效的引导至库塘中。此外, 应全面的发挥水库蓄水的功效, 结合小流域丘陵的地形情况, 修建拦水坝和水簸箕、鱼鳞沟和沟头等相关的防护设备, 进而降低沟头护强、沟底下切等情况, 以此实现节节拦蓄的效果, 并充分的发挥水利设备蓄水保土等功效。

3 总结

本文通过不同的水土保持技术, 为地区的水土流失情况提供治理的参考。需全面的考虑到各类工程, 出现水土流失情况的治理措施。此外, 还应该根据工程实际的状况进行治理, 以确保水土保持技术, 合理的应用于小流域的治理中。累积经验和方法, 不断的完善水土保持技术, 并提高小流域治理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刘建新, 侯淑艳.小流域综合治理中水土保持工程监理实践与思考[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13∶39-40.

[2]景凌云, 费喜亮, 张新民等.甘肃中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主要措施效应研究—以兰州市孙家岔流域为例[J].中国水土保持, 2013, (7) :26-28.

水土保持的治理方案 篇7

一、渭源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取得的成效

(一)大力开展梯田建设,改善旱作农业耕种条件

根据渭源县北部各乡镇干旱少雨的实际情况,县委、县政府把梯田建设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项重大措施常抓不懈。截至2015年底,全县累计兴修水平梯田66.1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55.5%;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 036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60.3%;建成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22座,中小型淤地坝32座。基本形成了集防洪、灌溉、人畜饮水于一体的多功能水利工程体系和布局合理,流域相连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产生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农民的生活状况得到很大改善。2014、2015年渭源县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梯田建设优秀县。

(二)小流域治理及时跟进,生态环境大为改观

结合梯田建设,渭源县及时推进小流域治理工程,各乡镇积极开展生态造林、面山绿化、封育保护等改善生态环境的工程,通过多年小流域综合治理,达到了“泥土不下山、暴雨不成灾、洪水不泛滥”的目的,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效地促进了区域内的经济发展。

(三)发挥土地效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通过以梯田建设为中心的综合治理,昔日的“三跑田”变成了“三保田”,有效地拦蓄了降雨,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供需平衡。为产业结构特别是现代优势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大舞台,通过退耕还林、实施林药及林草间作,为中药材、马铃薯、草畜等后续产业的培育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农业产业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土地产出率得以提高,走出了一条“梯田安家、产业带动、劳务增收”农村经济发展新路子。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在梯田建设上,渭源县坚持从县情出发,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治理和梯田建设。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发展营造了美好的前景。

(一)加强组织领导,措施得力

县委、县政府把梯田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发展农村经济的一项“民心工程”来抓,高度重视。一是成立了以政府县长为组长的梯田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工程实施;二是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建设任务、完成时间,并提出了要求;三是把梯田建设工作纳入成员单位的年度目标考核中,实行奖罚兑现;四是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分工协作,互相配合;五是县委、人大、政府、政协等部门领导经常深入一线,监督指导。做到了“五个有”,即有安排、有落实、有督查、有考核、有奖罚。

(二)统筹规划,注重质量

渭源县在梯田建设规划过程中,将经济效益与社会、生态效益,长远效益与眼前效益并重,坚持以梯田建设为突破口,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单元,治坡与治沟相结合,工程、生物、封育保护措施相结合,按照“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沟底穿靴子”的模式,合理布局,综合治理,实现了农田基本建设由数量型向效益型的转变。

(三)统一思想,坚持大搞农田建设不动摇

渭源县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干旱少雨,农业基础条件差,“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人多地少、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农民收入渠道少,收入低下是该县的基本县情。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在多年的抗旱抗灾斗争中充分认识到只有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立足于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山区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条件,才能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加土地产出率和农民收入。

(四)综合开发,提高综合效益

渭源县将农田基本建设作为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一是把兴修水平梯田与基础配套工程建设结合起来;二是把兴修水平梯田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支柱产业结合起来;三是把兴修水平梯田与扶贫开发结合起来;四是把兴修水平梯田与推广运用科技,挖掘梯田潜力结合起来;五是把兴修梯田与小流域治理结合起来。

三、发展思路及建议

(一)培育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在大幅提高梯田利用率的基础上,结合渭源县产业发展规划,逐步在全县建成四大不同生态类型的高效生态经济区。一是利用渭源县南部阴湿的有利条件,发展中药材和马铃薯良种繁育;二是在河道川台区,充分发挥区域的水、日、光等自然优势,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三是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建成以草畜为主导、农牧结合的生态农业区;四是在城镇第二、三产业区,培育壮大马铃薯良种繁育和中药材加工业为主的龙头企业、建材为主的产业开发区。

(二)加强综合治理,促进梯田建设步伐

一是坚持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不动摇,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综合治理和产业开发;二是抓好退耕还林、补植补造项目建设,解决生态环境脆弱、生产条件差的问题;三是充分利用基本口粮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整治、扶贫等项目继续加大梯田基本建设力度,彻底改造低标准梯田。有效的改善全县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造出一条旱作农业发展的新路子。

摘要:总结渭源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取得的成效,介绍其主要做法和经验,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思路及建议。

山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研究 篇8

长期以来, 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 水土流失严重, 生态环境恶化, 造成境内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危及到当地群众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影响了群众正常的生产与生活;导致农业生产条件及生存条件进一步恶化, 成为本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一个主要障碍, 严重制约了当地资源的开发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项目区概况

2.1 地质情况

项目区地层从泥盆系中统至第四系全新统都有出露, 以石炭系最为完整, 分布范围广, 其它为零星分布。出露的最老地层为泥盆系中统罐子窖组 (D2Y) , 最新为第四系全新统 (Qn) 。地质构造以普安山字型构造体系和黔西南涡轮构造体系为主要骨架, 形成连成一体的向斜、复背斜、逆断层、扭断层、压扭断层伏形带地层。

2.2 土壤

内地形、地貌复杂多样, 土壤主要分布在坝子、槽谷、石旮旯、梯田和坡地上, 土壤类型主要有11个亚类, 28个土属, 49个土种, 其中黄棕壤土是本区的主要土壤类型, 其次是黄壤土。土壤多为粗骨性幼年发育状态, 土层较浅。土壤母质主要以碳酸盐岩为主, 成土速度慢, 土地“石化”现象严重, 流失程度极深。

2.3 植被及气候特征

(1) 项目区植被类型有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灌丛、稀疏草坡、草坡等。

原生植被破坏严重, 多为人工林和次生的灌木林及疏、幼林地, 林相单一, 疏、残、幼林居多。其中:乔木林10.73km2, 主要树种有云南松、华山松、杉木、柳杉等;灌木林0.86km2, 主要树种有杜鹃、火棘、麻梨等, 森林覆盖率仅为6.1%。

(2) 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春季3~5月, 各月气温在16.3~23.9℃之间。

夏季 6~9月, 气温在26.5~28.2℃之间, 以7月份为最高。整个季节白天至上半夜炎热, 凌晨至清早有微弱西北风, 凉爽宜人。由于闷热, 经常在午后发生雷阵雨, 并时有台风暴雨袭击。秋季 10~11月, 气温在19.5~23.2℃之间。初秋白天仍时有雷阵雨天气出现, 晚秋则天高气爽气候宜人。冬季为12月至次年2月, 气温在13.4~15.4℃之间, 以1月份为最低。整个季节干燥少雨, 但遇有南风出现时便会降雨。

(3) 雨量、湿度。

云霄县多年平均年雨日138d, 雨量1200~2400mm, 平均降雨量1730.1mm。干旱指数0.66。由于受季风强弱及进退时间迟早的影响, 雨情变化较大, 主要特点为:地理分布不均匀, 沿海雨量偏少, 常年陈岱1251.8mm, 峛屿1380.5mm;西北部山区、半山区偏多, 乌山东南坡棪树村常年2403.3mm, 为漳州市各测点之最;云陵地区1730.6mm。雨期较集中, 云陵夏半年 (4~9月) 1402.8mm, 占年总雨量81%, 各月均达140mm以上;冬半年 (10~3月) 327.8mm, 占年总雨量19%, 其他观测点与此近似。

2.4 水土流失状况及危害

2.4.1 水土流失状况

项目区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属斜坡切割强度流失区, 根据实地调查, 现有水土流失面积103.54km2, 占土地总面积的58.7%, 年土壤侵蚀量41.34万t, 平均土壤侵蚀模数2343.1t/km2·年。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坡耕地, 其次是荒山荒坡和疏、残、幼林地。水土流失形式以水力侵蚀的面蚀、沟蚀为主。水土流失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流失面积大、潜在危险程度高及坡耕地分布较广。

2.4.2 水土流失的危害

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项目区内土地资源的破坏, 导致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恶化, 生态平衡失调, 水旱灾害频繁, 给国民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 直接或间接地危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甚至对本地群众的生存环境造成严重威胁, 阻碍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土地石化, 农民失去了生存条件。

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是农业生产的最根本资源, 水土流失使有限的土地资源遭受严重的破坏, 尤其是陡坡耕地, 遇上暴雨时, 大量泥沙即随水流下泄, 造成地形破碎, 山上“石化”, 山下“砂化”, 群众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2) 肥力降低, 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项目区出露地层多为碳酸盐岩, 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特征, 随着水土流失程度的加剧, 土层变薄, 土壤养分流失, 肥力降低, 中低产田土所占比例不断扩大, 土地日益瘠薄, 保水能力变差, 造成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3) 水源枯竭, 灌溉面积减少, 人畜饮水困难。

由于森林植被遭受破坏, 林草覆盖率低, 水源涵蓄能力差, 每年冬春季节, 不少山溪、小河水源枯竭, 河水干涸断流, 影响农业灌溉用水, 造成农村人畜饮水困难。

(4) 淤积水库、河道, 抬高河床, 降低防洪标准。

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 每年暴雨季节, 山洪携带大量的泥沙流入河道、水库、渠道, 降低了现有水利工程的效益, 严重影响到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 缩短水利工程的寿命。河道泥沙的淤积抬高了河床, 使过水断面减少, 削弱了河道行洪能力, 降低了防洪标准, 直接威胁到河道两岸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5) 生态环境恶化, 水旱灾害频繁。

“小雨大涝, 无雨则旱”是本项目区气候特征的真实写照。由于森林植被大幅度减少, 水土流失加剧, 导致光山秃岭遍布, 每小时10mm以上的降雨就会造成洪涝灾害, 同时造成区内小气候变化明显:地表温度升高, 蒸发量加大, 降雨地面汇流加快, 洪涝和干旱灾害加剧, 山洪暴发, 山体滑坡, 良田好土被水冲砂压, 房屋被冲毁, 人畜死亡, 群众生命财产没有保障。

3 水土保持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水土流失治理任务大, 投入不足, 治理进度缓慢

由于经济落后, 群众生活贫困, 难以依靠自身力量大面积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要全面实现现有水土流失面积的初步治理, 按现有的投入水平和治理进度, 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另外, 由于所开展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投资少, 投入与任务之间矛盾突出, 使重点防治设施质量偏低, 综合治理配套不够。

3.2 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 人为水土流失较严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颁布已10多年, 颁发了相关的地方配套法规文件并付诸实施, 但由于一些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对水土保持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 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 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不惜以毁坏资源为代价, 在开发建设中盲目追求眼前效益和政绩, 乱挖乱弃, 淤塞河道, 造成人为水土流失。

4 山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策

根据项目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和水土流失的特点, 规划设计时以水为主线, 以坡面水系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坡耕地改造为重点, 充分利用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 大面积实施封育治理, 并适当发展水土保持防护林和经济果木林, 有效控制水土流失, 遏制土地石化, 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

4.1 工程布局

项目区内实施坡改梯工程369hm2;营造水土保持林2141hm2, 种植优质经果林697hm2;实施封禁治理4335hm2, 其中补植补种360hm2;修建排洪沟4305km, 蓄水池 (窖) 180个, 沉沙池180座, 沼气池479口, 塘堰2座。

4.2 工程设计

项目区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有坡面水系工程、沟道治理工程、梯田工程、植物措施、封育治理工程、保土耕作等6大类。本文仅对蓄水池、水窖、谷坊、梯田、造林等5种主要措施进行标准设计。

4.2.1 坡面水系工程设计

(1) 设计原则。

蓄水池布设在坡脚或坡面局部低处, 具体位置应根据地形有利、岩性良好、蓄水容量大、工程量小, 施工方便等条件确定。蓄水池的分布与容量, 根据坡面径流总量、蓄排需求和修建省工、占用耕地少、使用方便等原则, 因地制宜具体确定。

(2) 设计标准。

蓄水池的设计标准, 根据工程规模具体确定, 一般以10年一遇24h最大降雨量不发生横向漫溢为原则。

(3) 蓄水池容量设计。

公式为:

V=K (VW+VS)

V为蓄水池容量, m3;VW为设计频率暴雨径流量, m3; VS为设计清淤年 (n年) 累计泥沙淤积量, m3;K为安全系统, 取1.2。

4.2.2 谷坊工程

根据以往的治理经验, 结合本项目区石料丰富的实际情况, 采用浆砌石谷坊设计, 为阶梯式石谷坊或重力式石谷坊。

(1) 断面要素。

浆砌石谷坊取坝高3~5m, 顶宽1.0~1.4m, 坝顶过水深0.5~1.0m , 一般不蓄水, 建坝后2~3年淤满。

(2) 断面尺寸。

谷坊断面尺寸可参考表1。

(3) 谷坊间距。

在侵蚀沟布设谷坊群时, 谷坊间距用“顶底相照”原则确定。

L=H/ (i-i′) 式中:L为谷坊间距, m;H为谷坊底到溢洪底高度, m;i为原坡面比降%;i′为谷坊淤满后的比降%。

4.2.3 梯田工程

(1) 布设原则。

因地制宜, 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 坡面水系、田间道路和梯田综合配套, 优化布设。选择坡度较缓、土质较好、距村较近、交通方便、位置较低、邻近水源的地方, 以水系、道路为骨架, 集中连片。改造范围是5~15°之间的坡耕地。设计时考虑梯埂的稳定性、工程量, 梯埂沿等高线布设, 遵循大弯就势, 小弯取直的原则, 保持田面平整, 以利于耕作。

(2) 设计标准。

梯田防御暴雨标准, 一般采用10年一遇最大降雨量。

(3) 断面设计。

梯田断面要素见图1。

图1中, θ为原地面坡度 (°) ;α为梯田田坎坡度 (°) ;H为梯田田坎高 (m) ;Bχ为原坡面斜宽 (m) ;Bm为原坡面毛宽 (m) ;B为梯田田面净宽 (m) ;b为梯田田坎占地宽 (m) 。

断面尺寸。石坎水平梯田断面主要尺寸参考数值见表2。

4.3 生态效益

减轻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每年可增加蓄水能力113.7万m3, 减少土壤流失量21.1万t, 可降低水利水电工程设施的泥沙淤积, 增加下游地区的防洪安全。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 水土流失危害减轻。水土保持各项治理措施的合理布设, 形成了立体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 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水土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蓄水、保土能力增强, 保护土地不遭受破坏, 避免石漠化面积继续扩大。

5 结语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是扶贫攻坚的根本, 是逐步缩小地区差距,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水土的保持 , 对项目的顺利实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摘要:指出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的实施, 是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加快群众脱贫致富,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针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研究

参考文献

[1]大姚县水土保持技术服务站.国家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云南省大姚县实施方案[R].大姚:大姚县水土保持技术服务站, 2002.

水土保持的治理方案 篇9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山地的大规模开发, 水土保持在解决江河水患和山区自然灾害中所具有的作用愈加被人们所认识。不过应当看到, 水土保持是人类加诸自然环境的一种外界干预, 对其必然有正负两方面的效应。如果这种干预适应自然环境的演化规律, 就会促进自然环境的改善, 增加其承载能力;反之, 就难以达到治理的目的, 可能会以系统性的或大局的损失换取局部或部分的利益, 例如, 若水土保持治理方案不合理, 将对河流系统的水沙组合关系及其输移规律产生大的干扰或破坏, 很可能在得到流域局部地区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而造成下游河道泥沙灾害进一步加剧的局面。

目前, 国内外对流域治理的方法和模式都有不少研究成果, 例如, 我国80年代提出的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的模式, 就是我国在流域治理应用基础理论方面作出的一项重大贡献。但是, 就研究现状看, 这些研究多局限于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的土壤侵蚀学科范畴, 忽视了从流域整体系统出发, 研究河流对流域治理的反馈响应;片面强调了水保措施在流域治理中的减沙效益, 而忽视了流域治理对河流水动力学特性及水文学特性、输沙规律的影响;更多地研究水保治理对流域大时域平均意义上的产水产沙的影响, 而对洪水要素影响的研究有嫌不足;只从总量上研究水土保持的减水减沙效益, 忽视了因措施配置方案不宜, 而可能造成的不利水沙关系, 使河道淤积加剧等问题。这些均属水土保持建设中存在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 是泥沙灾害防治中理论性与实践性很强的重要科学命题, 直接涉及到制定江河治理方略及总体规划的科学决策。当前, 国家对江河流域治理、生态环境保护极为重视, 大大加强了投资力度。此时对有关水土保持治理效应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加强研究水土保持治理对河道系统影响的几个重要基础理论问题是十分有意义的。

1 流域治理对河流能量输入的影响

在一定的边界条件下, 河流能量对河床演变趋势起着制约作用。例如, 若动能减小, 输沙能力降低, 就不利于泥沙的输移, 河床将向淤积抬高方向发展, 引起泥沙淤积灾害加重。反之, 若动能增加, 就有利于河流输沙, 河床淤积减轻。因此, 分析不同治理措施配置体系下河流能量流的变化, 是认识水土保持治理后河道冲淤演变趋势和原因的关键技术基础。

河流能量包括水动力因子形成的动能和河流地理因子形成的势能, 以及化学、生物等环境因子形成的化学生物能。相对而言, 水流动能是河流演变的主要动力来源。

2 流域治理对河流水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在分析河流能量变化的基础上, 进一步研究不同水土保持措施配置体系对河流水动力学特性的影响。分析内容主要包括河流纵比降、床面糙率、断面形态和流速等。同时, 进一步分析输沙水力因子的变化, 包括输沙率、悬移质泥沙组成等等。在分析过程中, 通过对河流有关参数的统计, 将水力、输沙因子的变化同流域治理体系的表征值联系起来, 了解治理措施的影响作用。

研究的关键技术问题是水土保持措施不同配置体系对河流水动力学特性影响的关联性数学模拟或反映。对于河流能量而言, 其大小与流域降雨等因子具有直接的关联性, 即属于第一嵌套关系 (或显函关系) , 水动力学特性与流域面上的各类因子, 尤其是与流域治理因素的关系属第二嵌套关系, 或隐函关系, 其关联性较为复杂, 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3 水土保持治理对河流水文学特性的影响

主要是对洪水特性的影响。目前, 不少专家认为水土保持治理对一般洪水有明显的影响, 可使洪水过程趋于坦化, 洪峰流量减小, 历时加长。但对大洪水尤其对特大洪水是否有影响, 有何影响及影响多大等需要研究, 这不仅对认识下游河道的演变趋势是必要的, 而且对制定下游的防洪宏观决策和规划也有十分重要意义。

4 水土保持治理对河道演变的影响

关于水土保持治理对河道的冲淤演变影响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 主要有:流域产水产沙与河道冲淤演变的关系、流域治理后河床冲淤变化、横断面形态调整、纵剖面调整等等, 及其与流域治理的关系。

在大的流域自然地理系统中, 一定的自然地理背景决定着特定的河流演变规律, 这种演变规律实质上是河流为适应集水区内各种地理环境因子繁纷复杂演化过程的一种由无序到有序的自组织功能的体现, 就是说, 河流的性质和演变过程集中反映了流域控制变量的影响, 这些变量共同决定着河流的水文泥沙特征、河道形态特征和演变趋势。

尤其对于黄河这类含沙量大的河流, 其下游河道特征及其演变规律是在具有中游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的黄土高原地理背景下经漫长时期形成的, 一旦开展大规模的水土保持治理, 不仅直接改变了土壤侵蚀的环境演化过程, 还必然使径流量及其过程受到调蓄或干扰。而正如上述, 在流域环境系统行为中存在着集水与产沙、供水与河道演变的平衡阈, 当水土保持治理达到一定规模后, 流域环境系统的行为将逾越这种阈, 各项控制因子演变过程将处于一种突变性的振荡态势, 不过, 这种演变过程却又总是力求达到另一种新的平衡, 建立相应的阈。各级支流是直接受到感应的第一层次。因此, 分析水土保持治理对河道演变影响的科学关键点是搞清水保措施与产沙、产水产沙与河道演变的平衡阈关系, 并以支流作为基本层次, 研究下游河道演变对水土保持治理的反馈响应。

5 水土保持治理方案的河流效应约束参数的研究

从流域环境系统的观点, 水土保持治理的主要目标应获得三方面的效益, 即防治土壤侵蚀效益、农业增产效益及减少河道泥沙淤积灾害效益 (或作用) , 而这三方面的效应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平衡的关系, 这种关系受约于流域系统整体稳定运行的要求。事实上只有此, 才可能实现整体流域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关于水土保持治理减少土壤侵蚀效益及农业增产效益的约束参数已有不少研究, 但如何选择减少河道泥沙淤积效益或水土保持治理的河流效应的约束参数需开展研究, 同时, 关于河流效应同其它效应间的关系以及在考虑河流效应约束条件下水土保持措施配置体系的比选原理及依据也是应开展研究的重要的基础理论问题。

参考文献

[1]席承藩, 徐琪, 马毅杰, 等。长江流域土壤与生态环境建设。科学出版社, 1994.

[2]张胜利, 李倬, 赵文林, 等。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水沙变化原因及发展趋势。黄河水利出版社, 1998.

[3]赵业安, 周文浩, 费祥俊, 胡春宏, 等。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基本规律。黄河水利出版社, 1998.

[4]唐克丽, 熊贵枢, 梁季阳, 等。黄河流域的侵蚀与径流泥沙变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195~209.

[5]熊贵枢。黄河上中游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对减少入黄泥沙的作用。人民黄河, 1986, (4) .

[6]曹素滨, 贾汉彭, 刘潇。山西省汾河水库流域水土保持治理泥沙与径流变化初探。泥沙研究, 1998, (4) :1~7.

[7]姚文艺, 张胜利。黄河中游秃尾河流域治理对河道冲淤演变影响。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9, 5 (2) :7~22.

上一篇:荞麦栽培技术下一篇:施工项目索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