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竞争策略

2024-05-05

标准竞争策略(精选十篇)

标准竞争策略 篇1

一、先发策略

在存在网络效应的技术标准产品市场上, 先行者可获得先发优势。先行者一般来说在网络规模上具有先天优势, 用户加入先行者的网络可以比加入后来者的网络获得更大的网络外部收益。消费者由此所产生的对先行者的偏好将促使市场也随之会偏向先行者, 而网络效用又会加速这种偏向作用。因此, 通过先发策略, 可以领先于竞争者吸引更多的用户产生购买行为, 从而率先达到市场的临界容量, 产生正反馈效应, 最终成为事实标准。

先发策略主要包括:

1. 影响消费者预期策略

具有网络效应的标准产品竞争市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消费者预期对用户的购买行为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如前所述, 市场中等待观望的用户, 将会对技术标准产品未来的网络规模、安装基础、辅助产品供应和升级换代等方面进行预期, 只有在预期比较理想的情况下, 用户才会做出购买决策。因此, 要想使自己的技术标准产品获得市场主导地位, 成为事实标准, 就应该尽量影响用户预期, 使得大部分等待观望的用户购买自己的技术标准产品, 最终使自己的标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率先达到市场临界容量, 产生正反馈效应, 从而确立事实标准的地位。主要方式包括召开新闻发布会、新产品展销会或广告宣传, 将新产品的有关信息提前宣布, 或者领先于竞争对手推出更新换代产品, 占据市场有利地位。

2. 低价渗透策略

市场营销理论认为, 新产品引入时可以采用两种定价策略, 即以短期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撇脂策略和以长期市场份额最大化为目标的低价渗透策略。技术标准产品网络效应明显, 其价格需求弹性远远高于非网络化产品, 只要价格稍微变动一点, 就会引起需求量的大幅度变化, 产生的效应类似于“滚雪球”。在网络效应较强的个别产业中, 企业甚至可以采用掠夺式定价的方法, 以承担短期亏损为代价, 换取一段时期后对整个市场技术标准的控制。一旦采用低价获取了大部分甚至全部市场份额, 学习效应和规模经济会使单位平均成本大大下降, 即使保持起初的价格不变, 也会产生显著的利润。而且一旦企业的技术标准地位已经确立、用户被锁定之后, 价格在用户决策中的地位已经显得无足轻重, 因为此时路径依赖效应已经使得该产品的价格需求弹性变小, 从而也为企业提高价格获取更多的利润获得了可能。

3. 增强研发力量策略

大力增强企业的研发力量和获得专利技术能力, 通过构建对手难以逾越的技术障碍来尽量避免同质竞争, 从而拉开与竞争者的距离。通过技术领先优势增加产品的独立价值。

二、锁定策略

所谓锁定是指用户从消费一种产品或技术转向另一种产品或技术, 面临较高的转移成本时, 用户的消费就被锁定在原有的产品和技术上。锁定策略主要包括:

1. 学习成本锁定。

技术标准产品的使用会产生一定的学习成本, 这种学习成本会随着时间的积累而不断增加, 从而形成较高的转移成本。例如人们学会熟练的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后, 转而使用其他操作系统还要面临再学习的过程。

2. 合同锁定。通过同用户签订合同, 使用户承诺一定时期内只使用本企业的产品, 从而通过合同的违约责任锁定用户。

3. 对顾客忠诚度的锁定。可以通过实施顾客忠诚计划, 鼓励用户继续购买本企业技术产品来锁定用户。

三、构建“软硬件”同盟策略

通过对技术标准竞争机制的分析, 我们可以知道, 消费者随着对某种技术标准产品消费的增加, 其所获得的效应也将增加, 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直接网络效应。同时, 技术标准产品还存在着间接网络效应, 即消费者针对基础产品的选择, 取决于其获得辅助产品的成本大小及其多样性选择偏好。如购买VCD播放机的用户在做出购买决策之前, 要考虑VCD碟片的价格及品种数量。技术标准的这种特性来源于基础产品与辅助产品之间的技术上的互补性。这种互补品之间的间接网路效应我们称之为软件/硬件范式。

技术标准产品厂商可以通过和生产辅助产品的厂商构建“软硬件”同盟, 来增加其生产的技术标准产品带给用户的效用。这种“软硬件”同盟构建的动因源于在网络效应明显的市场上, 辅助产品供应商总是希望能够给网络规模较大的技术标准产品提供辅助产品来增加自身产品的销量。同时, 辅助产品供应商的决策又可以对用户的购买决策产生影响。因为消费者在购买产品的时候, 总是希望能够有更多的配套产品可供选择来充分享用技术标准产品给自己带来的效用。所以, 基础产品的厂商可以通过对外公布自己的销量和现有辅助产品供应商的规模来影响辅助产品供应商的预期, 从而吸引更多的供应商为自己生产配套产品来实现更大的网络规模。

摘要:针对技术标准之间的竞争区别于传统的技术或产品之间的竞争机理, 抛开其性能和价格属性, 在网络效应的前提下, 提出了技术标准竞争的具体策略:即产生正反馈效应的先发策略、扩大转移成本的锁定策略和构建软硬件同盟的策略。

关键词:技术标准,竞争,策略

参考文献

[1]帅旭陈宏民:网络外部性与市场竞争:中国移动通信产业竞争的网络经济学分析.世界经济.2003

中国布局国际标准竞争 篇2

2009年9月11日,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成立大会暨“感知中国”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传感网是指通过大量多种类传感节点组成自治网络,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提供感知信息服务的智能综合信息系统。Forrester等权威机构预测,到2020年,物物互联业务与现有人人互联业务之比将达到30∶1,下一个万亿级的信息产业将是物物互联。凭借技术与产业的10年积累,以及当初与国际同行同时起步的“同发优势”,中国成了国际传感网标准制定的主导国之一,将可能在这个新领域取得前所未有的话语权。中国传感网标准工作组的成立,标志着在这场决胜未来的标准之争中,我们将集全国之力,力争让世界采纳“中国意见”。更重要的是,这次中国对传感网的高度重视和积极部署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在标准竞争之路上的信心和决心。

中国标准之痛

加入WTO以来,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从2001年的5000多亿美元猛增到2008年的2.5万亿美元。但是劳动密集型出口为主的贸易结构造成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缺乏定价权,往往是出口量越大,其单价被购买方压得越低,巨额的贸易带来的是微薄的利润。同时贸易结构中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比重较低。以高新技术产品为例,在出口贸易结构中,高新技术产品所占的比重虽然逐年上升,但是到2006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工业制成品中所占比重只有29%。相比之下,据世贸组织统计,早在2000年,世界前十大出口国和地区的产品平均高新科技含量已达40%。

在我国市场经济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薄利多销是绝大多数企业的生产理念和经营策略,企业长期停留在低利润的竞争阶段,现在逐步进入了销售额大幅度增长,利润逐步下降的发展困境之中。不得不承认,当我们还在以廉价劳动力成本、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优惠的投资政策吸引外资,希望能够以市场换技术的时候,发达国家甚至已开始从技术战略发展上升到标准战略,并手持标准利器大行其道。猛然间,我们发现自己未来的发展已经受到发达国家所制定标准的束缚。面对发达国家和跨国企业的标准控制,缺少自己主导的国际标准和标准发言权的中国,以世界上几乎最廉价的劳动力、消耗着大量的能源、承受着巨大的污染赚取低廉的加工费,而掌握核心技术的跨国公司只需一纸标准或专利技术合同,就可以抽走绝大部分利润。最生动的例子便是DVD面临的出口困境。中国DVD企业每出口一台自有品牌的DVD产品要向DVD专利持有人缴纳大约20美元的专利费,而每台DVD的出口价格已经跌到29美元。再如,一台售价79美元的MP3,被收走45美元的专利费,留给中国企业的纯利润只有1.5美元,利润比为30∶1。跨国垄断企业通过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许可化强化自己对产业链的控制,攫取产业的绝大部分利润。美国的微软、英特尔和日本的索尼等都在标准上大赚特赚,最为典型的是高通公司。作为一家出售知识产权的公司,他将自己1400多项技术全部申请专利,然后将这一套解决方案申请为国际标准,通过标准许可

费用、产品专利费用、芯片等三种形式坦然获得巨额收入。

标准滞后是巨大的市场利益

产品标准是一个行业发展的基础。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与生活生产相关的每一个产业都有无数规则控制着其发展。比如电信、网络、钢材、饮料、物流,等等。在国际上,每一个行业标准的背后都会有一些企业的影子,比如摩托罗拉、因特尔、可口可乐、沃尔玛,这些巨头往往通过提高自身的企业标准,来推动产品和技术升级,进而推动行业标准升级。追求产品高附加值是企业的最终目标,这就要求企业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提升技术,领先行业从而制定标准。技术标准就像是一种游戏规则,谁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谁就能够有效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获得最大的利益和生存空间,进而从中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甚至成为行业的定义者。对于新进入者和跟随者而言,没有标准,将永远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缴纳昂贵的学费。标准之争其实是市场之争。

在产品同质化趋势明显的中国市场,竞争已经开始超越品牌竞争时代。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充分,仅仅依靠优秀品牌的塑造还不够。只有掌握了标准才算是拥有了核心竞争力。但是,企业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切不可急功近利,应该循序渐进。没有产品质量标准及管理控制的一流水平,就不可能参与产品标准的制定。只有一流企业才能生产出一流产品,也才能代表所在领域的最高水准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所以关键还是在于企业“内功”的修炼。标准化还能降低企业采购、经营、贸易和研发成本,减少风险承担;有助于企业合作,形成战略联盟;避免企业对单一供货商的依赖性以及提高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质量信任度,等等;同时也促进产业内其他企业发展,进而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企业标准的有效实施也推动了国家标准战略发展。发达国家和地区往往通过内部标准化促进经济发展。提升产品技术,制定标准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参与制定标准,一方面是要提高企业对于国家标准制定工作的参与程度,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标准制定与修改的速度,从而促进行业发展。世界标准发展如火如荼,而且正成为参与新一轮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的核心筹码,甚至可以危及国家的经济发展。

中国标准之惑

实现标准领域的成功并非一日之功。发达国家的标准形成总是遵循着先开发技术,后申请专利,然后大量专利组成一个解决方案形式的模式。大型企业在竞争中往往通过提高自身的企业标准,来推动产品和技术升级,进而引领行业标准升级,从而在形成的产业标准中占有先机,进一步取得对市场的把握和利润的终端控制。在标准这一点上,大多数中国企业从技术到标准整个环节上做得不尽如人意,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对技术升级和改造重视程度不够。具体表现在研发经费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国际上通常采用R&D(“研究与开发”)活动的规模和强度指标反映一国的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一国的R&D水平体现着一国的经济实力,一个企业的R&D水平,体现着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国际上的著名企业都把R&D视为企业的生命,无不投巨资于R&D。据资料显示,1996年,通用汽车(GM)的R&D经费为64.13亿美元,占销售额的5.6%;朗讯的R&D经费为41.19亿美元,占销售额的11.6%。我国的海尔集团也是靠R&D形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其销售收入的比例,多年来一直不到1%,相比之下主要发达国家达到2.5%~4%的水平。另外,中国消化吸收再创新费用与引进技术费用的比例为7%,也远低于日本、韩国1000%的水平。研发投入不足造成了基础技术的缺失,没有基础技术作为支撑,就更谈不上制定更具复杂性、系统性和高层次性的产业标准了。

二、企业的专利申请和保护意识淡薄。许多企业和研究机构开发出技术之后不申请专利而使这种知识产权白白流失。目前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只有几千家,其中绝大多数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这种情况在中医药行业表现得十分突出。中医药知识产权在国际上屡被不当占有。以色列人向美国申请了“治疗消化性溃疡和痔疮的中药组方”专利,并于2002年获得授权,权利要求涉及口服给药、直肠给药的所有剂型。这意味着,我国出口的同类中药一旦在美国市场上出售就构成侵权。申请者在专利说明书中承认组方来源于上海出版的《中华本草》英文版。2002年,青蒿素被美国掌握并申请了专利,迅速实现了产业化。实际情况是,青蒿素是世界卫生组织承认由中国发明的一种治疟疾的新药,但没有申请专利。中国因此每年至少损失2亿~3亿美元的出口。

三、企业对制定标准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界有一种说法,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如果一个企业能够以自身标准为基础,承担国内国际标准拟订任务并通过审定和颁布实施,才是最优秀最值得信赖的企业,能成为国家甚至是国际标准的制定者,代表了在该领域的最高水准。但在我国,由于企业的标准战略意识的缺乏,加之制定标准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致使许多企业并不积极主动。我国的标准化机构是政府部门,多数标准的制定也是由政府为主导。强制性标准的数量远远超过自愿性标准的数量,原因在于本来应该是市场主体的企业无法承担相应的责任。这种主体错位使得我国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动力不足。

四、标准的形成方式落后于市场需求,标准制定过程中企业参与度较低。我国制定一项产品标准都是在产品生产出来之后,再针对产品特征来制定统一的标准进行规范,这种“先有产品后有标准”的模式是总结性的、滞后的,不能反映市场的未来需求,更不能对产业起到引导作用。而在当今技术经济一体化大背景下,应该是“标准先行”。欧美国家的做法是:首先,一些企业发现了一些从来没有被发现的先进技术或工艺后,就进行保护性专利注册;然后,各个拥有核心专利或对产业有重要影响的公司走到了一起,在经过标准的程序后,形成的标准组织进行标准的制定,最后才落实到产品。在政府进行强制标准这样一种体制下,一些标准征求意见的范围比较窄,没有更多生产企业参与标准的制定,不能广泛反映主管部门、生产、应用、科研、检验等方面的意见,对不同意见不能进行很好地协调,使得标准的出生就不具有广泛性,没能符合大多数企业的利益,从而招致企业不满,限制企业的发展。

中国标准之路

截至2006年底,在17000多项国际标准中,由我国起草被批准的只有20多项,加上现在起草正在进入审批程序的共计50多项,只占到3‰。而在中国20000多项现行国家标准中,有6500多项是采用国际标准转化而来,转化率近40%。积极探索标准之路是中国企业和政府不得不面对的战略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谁掌握了标准,谁就掌握了现在和未来;谁缺失标准,谁将永远没有话语权。标准战争兴起,发达国家纷纷调整自己的标准战略:美国专利商标局在2002年发布了一份《21世纪战略纲要》:专利商标局要发展成一个以质量为核心,工作效率极高,对市场反应灵敏的组织,以支持市场驱动型知识产权制度;欧盟建立了统一的知识产权制度,促进各国技术力量、资金和技术创新体系的协调和一体化,促进企业之间的结盟;2002年,日本政府知识产权战略会议发布了《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提出“知识产权立国”的口号,在日本全社会推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标准竞争策略 篇3

国际贸易领域中约束标准的不断加强既是国际化生产条件下保证互换性的需要, 也是推进安全消费和环境保护的重要保障。同时, 在标准化下存在巨大的经济利益, 促使各国加强了对贸易保护的追逐, 对贸易主导的权的争夺也在不断加剧。这一系列的变化都加速了贸易领域标准化进程。从其工作的演变发展历程上看, 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覆盖氛围扩展, 涉及领域广泛

为了保障产品设计的内在需要能够得到满足所以标准在开始时将约束的重点放在了成品生产过程上。目前, 标准约束已经逐渐向多方面多领域发展, 例如绿色消费、市场秩序、国家安全、知识产权等。而且作为贸易政策的新工具之一, 标准逐渐成为国际贸易领域的竞争焦点, 这些因素都导致贸易纷争越演越烈。

2、升级步伐加快, 约束程度趋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新技术成果也被不断应用于广泛领域, 这样也让生产与贸易领域在新概念、新工艺的环境下得到了横向和纵向发展, 标准总量不断加大, 内容不断更新, 指标更加细分, 加速了国际贸易的标准约束, 不断走向复杂化与严格化。

二、国际贸易领域中标准竞争的基本格局

1、标准制定方面的竞争:发达国家及跨国公司之间的决策

(1) 跨国公司的之间的标准竞争。长久以来, 跨国公司一直是科学技术领域的领头羊, 是科学技术革新的开拓者。他们有走在世界前端的设计团队, 有雄厚的资金作支持, 因此大部分新技术成果都在跨国公司中诞生, 而新产品的标准也随之出台, 所以在全球产品标准制定的竞争上, 着重是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 特别是在如今全球化生产的的大背景下, 更促进了跨国公司在产品链中的经济控制能力, 加强了他们在国际上的核心和垄断地位。因此跨国公司之间不断争夺全球标准和贸易主导权, 都希望国际贸易领域中的标准更有利于自己, 而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只是跟着跨国公司参与到标准的竞争中来。

(2) 发达国家的之间的竞争。高度发达国家在信息化进程上的优势也掌握着世界大多数的科技成果, 在技术被标上产品标准的标签时, 高度发达国家自然成为了很多全球标准的的制定者行列。

2、标准推广过程中的竞争:发达国家标准施行者与发展中国家标准采纳者之间的对话

虽然在标准利益的竞争下, 双方都对标准的制定抱着对自己有利的期望, 但是由于发达国家与跨国公司都掌握着先进的科学技术, 对产品制定标准占有绝对的优势。而且, 他们在标准制定方面有先进的运作理念、有完备的系统等保证标准制定中低成本、高回报形式。最后出来的标准就变成他们的“标准制定”。而广大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技术支持, 经验不足等原因, 被迫跟随“标准”。我们要认识到, 发达国家之间也存在着对标准的竞争, 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 他们往往以“合谋”的方式共同制定标准, 共同发展的同时也相互制约着。

三、应对国际贸易领域标准约束与标准竞争的策略

1、增强标准竞争意识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下, 国际贸易模式、市场规则和人们的消费观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标准不仅是现代企业进行生产销售的重要准则, 更是掌握当代竞争主权的关键。因此我们要充分的看到现代竞争焦点的变化, 关注全球标准竞争格局的演变, 将标准化战略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竞争的核心, 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地位。

2、重视标准的引进与研究

根据我国当前的发展模式, “标准追随”仍是我国目前重要的标准化战略之一。在生产过程中, 我们可以有选择性的引用国际标准, 推动与国际接轨的贸易进程。而且, 深入分析国外标准能更好的把握我国国际标准化趋势, 学习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与构造方法, 为我国的标准化战略提高发展方向与依据。

3、广泛参与标准化工作的合作交流

为了进一步提升国际标准和拓展标准用规模, 发达国家在信息、网络等积极平台开启了国际合作与交流, 比如在2003年的中美技术标准研讨会和2008的5月的中韩标准信息交流会等, 我们可以在现在的标准之下, 利用自身掌握的的技术与特色产业优势, 加大和各国之间的合作。对标准进行制定, 紧随全球化标准化的步伐。

4、提高标准磋商和谈判能力

我国虽然是一个制造大国, 但是在国际上贸易上的标准制定方面仍然很薄弱。所以, 我们还要继续加强对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管理, 积极发挥成员国的作用, 关注发达国家的标准化动态, 积极参加各种标准化的定制活动, 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加强我国与发达国际之间对贸易标准制定的谈判战略, 缓解我国在国际贸易领域中遇到的困难, 为我国出口贸易提高有利的环境。

5、加强自主研发和标准设计、推广

科学技术是体现一个国家的标准竞争能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是标准构成的核心。我国想要提高在国际贸易领域的竞争力, 就必须加强对自主科技的研究与发展, 着力推进我国大型企业的科技研发能力, 结合各种创新优势, 逐步扩大我国技术研发规模, 及时为成果制定相应的标准与法律法规, 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发布, 实施等, 并积极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推荐。

摘要:随着产品内分工的深入以及标准纽带作用的逐渐加强, 国际贸易领域中的标准约束呈现升级加快、范围扩展等发展趋势, 由此也引发了全球标准竞争的愈益凸显。发达国际与跨国公司凭借拥有领先的科学技术和多元的运作方式在国际贸易标准竞争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 而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因为受科技底下, 意识落后、经验不足等方面的因素, 被迫倾向于“标准追随”策略。我国要加强在国际贸易上的竞争力就必须积极参与与各国之间的交流活动, 提高对标准的磋商能力, 加强标准自主设计与推广是彻底扭转标准竞争被动局面、实现贸易强国目标的根本方略。

关键词:国际贸易,标准竞争,策略

参考文献

[1]汪斌, 廖园园.国际标准竞争中产品兼容激励和政府行为研究[J].技术经济, 2009;10

标准化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篇4

在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国家成立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组织建立不同行业的标委会,负责制定产品进入市场的标准。这时,国家标准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审批和发布,行业标准由工业和信息部负责审批和发布,国家不再是产品的调拨者,而成为制定市场准入条件,以保证国家产业政策的实施和用户利益维护。这个时期标准内容也从基础标准、产品标准、安全标准和质量分等标准转向与人身安全相关的安全标准和卫生标准、环境保护和节能标准等关乎民生的强制性标准。产品的技术标准成为制造企业和用户利用市场经济手段签订的合同要求,也就是制造企业和用户的约定,行业标准成为推荐性标准。企业制造产品的验收标准要在工商管理部门备案,成为国家监督产品质量的依据。国家进出口产品也要了依赖进口合同条款达到合同、指定执行标准和国家相关的政策要求,对于出口产品则应该达到出口对象国设定的进口准入条件、标准和合同要求。

标准在推动市场竞争力方面还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说明:

1.推动产品扩大出口

欧盟等发达国家为使进口产品达到国内安全要求,发布各种指令,如机械指令、低压电气指令、电磁兼容指令、包装和包装物废弃指令、噪声指令等,这些指令有一大批相关的协调标准予以支持。对印刷机械设备的进口要达到EN1010系列安全标准要求,这些标准几乎包括印前、印刷、印后、辅助机械的所有安全要求,产品涉及各种不同的印刷方式和印刷对象,达到这些安全标准要求就可以认为达到CE安全认证条件,也就可以获得欧盟各国的进口许可证。我国过去印刷机械产品没有特定产品的安全标准,为满足出口条件,许多出口企业出资委托CE安全认证机构,进行多次的安全认证,经过产品安全措施多次修改后,才能进入国际展览会和国际市场销售。2012年我国已经颁布过渡性的印刷机械产品安全标准,基本与欧盟标准等效,采用这些标准就等于符合欧盟安全标准,并达到出口条件。

2.贯彻标准即符合国内市场销售条件

国家发布大量的强制安全标准、卫生标准、节能标准和环境标准,控制在流通的商品不能危及人身安全、防爆防火、噪声污染、电击高温等安全伤害,企业制造的产品必须遵守这些标准要求,没有达到要求就不能进入市场。一个企业进入产品经营与销售,必须在工商部门备案所执行的标准规范,当然也包括本企业所执行的标准,一旦出现安全质量问题,质量监督部门会依据这些标准依法进行调节和处理。当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达到并超过这些标准要求时,就会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3.解决市场纠纷的准绳

当制造企业和用户产生质量或合同纠纷的时候,如果制造企业在合同中声明执行了国家发布的标准,那么国家负责仲裁的机构就会依这些标准对产品进行检测,达到标准就会给制造企业撑腰,反之会依标准维护用户的权益。对进口的产品,应该符合我国产业政策规定,违反国家产业政策、没有达到标准和合同要求的产品可以拒收,以维护我国企业的利益。一些在用户保持信誉和没有刑事纠纷的企业一定会受到用户的青睐,市场竞争力就会增强。

4.标准是自主知识产权

我国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国民经济进入产业转型期,产品由低端向高端发展,一方面需要高新技术的投入,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和产品更新换代,另一方面落后的标准也需要更新换代。产品标准的技术要求与国际标准差距较大,国家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尤其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际的标准,这样企业在国际上裁要有话语权。因此,有人讲:三流企业卖苦力、二流企业卖产品、一流企业卖技术、超一流企业卖标准,拥有标准的制定权,就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能够引领和控制行业的发展,因此标准应该属于自主创新范畴。

5.企业标准是竞争力的体现

标准的制定程序包括标准立项、起草、讨论稿、委员函审、修改、送审稿(会审或函审)、修改、报批稿(委员表决)、修改、上报、再修改、发布、实施等过程,通过专家委员多次讨论修改,内容包括专家的技术积累和创造,具有高度的先进性、概括性和认可性,是国内和国际技术水平的累积。随着时间推移,三五年后标准组织再修订,标准的技术水平再一次提高,逐步接近国际水平,甚至超过国际水平。代表各企业的标准专家委员,不但可以了解世界的科技水平,还通过过程的参与不断学习,对提升本企业市场竞争力有高度的技术储备,明确本企业产品的发展目标。标准还是最好的技术教材,为国家、管理者和创业者提供关联技术和进入该行业的钥匙。

企业在制定本企业标注时,国家或行业标准是企业最好的老师,企业标准必须达到国家或行业标准,并且还要制定出高于国家和行业标准的条款,才能在销售后遇到质量问题的时候,不会达不到国家标准要求。为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力,企业在制定标准的时候,往往推出有利于自己的条款,以提高本企业产品的竞争力,不少企业在宣传自己产品的时侯,高于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的台词是最有说服力的表述。

标准竞争策略 篇5

SWOT分析法,由哈佛商学院Kenneth R .Andrews教授在其1971年《公司战略概念》中提出, 是企业开展战略管理、制定发展战略权威而成熟的理论框架,后经Heinz Weihrich(1980)、M.E.Porter(1980) 等学者发展完善。SWOT分析是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即: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 SWOT分析不仅在国内外企业战略管理中得到了广泛深入的应用,也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机械工业素有“工业的心脏”之称,是农业、重工业、轻工业、交通运输业、邮电业、商业以及国防建设和科学文教卫生事业发展的基础。机械工业作为一个生产机器设备和工具的工业部门,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担负着十分重要的任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机械工业的标准直接支撑着国民经济的技术基础。 本文试图用SWOT分析法分析我国机械基础标准参与国际标准化竞争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以提供一些建议。

2机械行业国际标准化竞争的优势分析

2.1我国产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机械标准用户数量最大

2014年,我国机械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2.2万亿元,全年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56万亿元。据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工业经济运行与市场分析2014年第2期》的统计,2013年,中国机械工业的企业数量达到79,173家,占我国工业企业数量的22.46%。世界主要机械生产国中,我国机械工业销售收入位居第一,美国、日本、德国分列2~4位,在主要生产国中占比依次为48%、23%、 15%、14%。如此大的产业规模,机械标准的用户也相应是全球最大。

2.2国内标准化基础扎实

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就组建成立了原机械部标准化研究所,专门研究机械标准化技术与管理, 是我国最早从事标准化的机构之一,现有国家标准的编号中前200项标准均是机械技术领域的标准。目前,纯基础的国家级机械标委会有4个,分别为:SAC/TC 108螺纹、SAC/TC 146技术产品文件、 SAC/TC 208机械安全、SAC/TC 240产品几何技术规范。这4个基础领域中,现有国际标准346项,其中螺纹23项(含2个修改单)、技术产品文件148项、 机械安全38项、产品几何技术规范131项。

机械基础标准现有国家标准316项,其中螺纹46项、技术产品文件129项、机械安全49项(其中强制性标准9项)、产品几何技术规范94项。等同采用国际标准101项,修改采用36项。从数量上看出,螺纹、技术产品文件领域的国家标准数量多于国际标准数量,这表示我国在这些领域的标准比国际标准完善(注:技术产品文件领域我国的分类与国际有所不同。ISO/TC 10下设4个分技术委员会SC,其中有两个SC不属于国内SAC/TC 146技术产品文件对应的范畴)。机械安全领域的国际与国家标准基本一致(见表1)。

2.3贸易竞争力提升

2014年我国机械工业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7,255亿美元,同比增长8.1%,出口4,023亿美元, 同比增长8.01%。标准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依据和准绳,只有按照统一的标准生产的产品,才有在国际贸易市场立足的可能。

2.4质量效益提高

2014年,我国机械工业主营收入利润为14,217亿元。利润保持两位数增长。2014年机械工业经济效益增速始终快于产销。全年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5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6%,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7.02%,较上年同期提升0.08个百分点。全年实现税金总额8,438亿元,比上年增长8.2%。 标准化有助于行业整体改进生产工艺,降低采购、 经营、贸易和研发成本,降低经营风险,提高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质量信誉度等。

3机械行业国际标准化竞争的劣势分析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机械工业尚没有完全摆脱粗放型、外延式发展的倾向,参与国际标准化竞争, 存在着以下劣势。

3.1参与、主导制修订国际标准晚于发达国家

众所周知,国际标准化组织最初是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组成的,另外由于经济、技术以及语言等方面的原因,我国主导和参与机械领域国际标准的制修订时间晚于欧美国家,以ISO/TC 10/SC 6目前归口的32项国际标准(含一项修改单)来统计, 其中只有5项国际标准是中国专家主导制定的,且标准发布时间基本上都在2010年以后。

3.2研发投入强度不足

我国机械工程领域研发投入强度普遍下降。 2011年,我国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均低于2005年的水平。与之相对的是, 美国制造业的研发占本国研发总量的一半,比任何一个行业都更具有创新能力。

3.3机械工业基础发展薄弱

目前,我国机械工业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技术和产品少,在许多高端产品领域未能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高。90%的高档数控机床, 95%的高端数控系统、机器人依赖进口。相比较发达国家,仅以美国为例,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经济体,所生产的产品占了全球制造产品总量的21%。 日本排名第二,占13%;中国紧随其后,占12%。

3.4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低

我国制造业的高档、关键装备以进口为主,主要原因是机械设备的自主创新设计开发能力不足,尤其是缺乏针对数控化机械系统的产品结构设计、性能优化等创新设计方法、技术与支撑工具,数字化技术装备中的应用与融合不够,不能充分满足国内需求。

技术是标准的支撑,标准是技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标准的水平高低最终反映的是技术实力。

3.5语言的障碍

国际标准会议的工作语言是英语,国际标准的文本用英语和法语两种语言同时出版。虽然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的中国专家均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但相对于母语是英文的专家或者语系相近的欧洲专家来说,中国专家英语听说的水平整体上还是稍有欠缺。这也妨碍了中国专家在国际会议上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4机械行业国际标准化竞争的机会分析

4.1国家政策重点支持

多年来我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稳健增长,产业政策和规划引导力不断增强, 政策扶持优势明显。国家针对制造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技术计划和产业规划, 如863计划、973计划、十大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等,同时也不断针对加强国际标准化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文件,如:2015年3月, 国务院发布了国发〔2015〕13号文件“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其中提到的深化改革措施之一就是要提高我国的标准国际化水平, 增强我国在国际标准化领域的话语权。即将出台的 《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也将提升我国的国际标准化水平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之一。

4.2多年来跟踪国际标准化活动,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

现有国家级机械基 础标委会4个,分别为: SAC/TC 108螺纹、SAC/TC 146技术产品文件、 SAC/TC 208机械安全、SAC/TC 240产品几何技术规范。这4个标委会对应了ISO的4个标委会,在长期的跟踪和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过程中,中国专家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和经验,已经开始在国际标准化工作中发挥了作用。如:中国专家在主导制定螺纹方面的国际标准时,研究对比了ISO标准与欧洲各国、美国、俄罗斯的国家标准,指出了一些标准的技术错误,从技术上统一了各国的认识,推出新的螺纹国际标准。

4.3承担相关的国际标准化秘书处工作以及主席、秘书职务

国际标准的管理机制中,技术委员会秘书、项目召集人是直接处理各种投票意见的经办人。对他们认为错误的意见可回复不接受(意见处理表), 并阐述不接受的理由。在标准起草时,技术委员会秘书、项目召集人可决定标准起草结构和技术构成细节。而技术委员会的重大决定(包括大的技术分歧)要由技术委员会主席出面解决。主席会对标准制订方向产生较大影响。可见,技术委员会的主席、秘书以及项目召集人在国际标准制订过程中具有非常大的作用。

目前,我国承担了ISO/TC 10螺纹和ISO/TC 10/ SC 6以及ISO/TC 41的国际秘书处工作,同时这些TC或SC的主席也由中国人担任,这为我国参与机械基础领域国际标准化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竞争机会和条件。

4.4机械基础领域国际标准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为了适应全球化挑战, 世界各国不约而同地加大了对外开放的力度, 国际教育文化技术交流也日渐频繁,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国际流动性增强。 近年来,不断有海外留学人员学成归来,这些年轻人的外语基础扎实,国际交流积极主动。我国也重视培养国际标准化人才队伍,机械基础领域也不断培养国际标准化人才,如:ISO/TC 1的2个工作组均由中国专家作为召集人。ISO/TC10/SC 6现有6个工作组,由中国人作为召集人的工作组就有4个,同时中国也派出了专家参加其他工作组的工作,鼓励专家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TC、SC和WG会议,鼓励年轻人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机械安全领域也开始由中国人作为召集人牵头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中国标准化人员从最初参与听会到近年来参与讨论、踊跃发言。逐步培养了一支会外语、懂专业的标准化人才队伍。

5机械行业国际标准化竞争的威胁分析

5.1国际标准化地位需要巩固

在ISO中,欧洲国家长期主导国际标准化工作。 在过去的20年中,即使许多发达国家将制造业生产基地迁往劳动力廉价的地区,但德语国家却始终将制造业作为本国最重要的经济元素,德语国家将其工业尽可能地全面实现自动化,而没有大规模地外迁到工资和生活成本较低的国家去。美国也制定了法律和政策要重返制造业。这些发达国家的技术基础雄厚,表现在国际标准化领域里也是如此。德国的VDMA和美国的ASTM及ASMI都在机械领域标准化中有较大的影响。我国近年来虽然在国际标准的数量上有了较以前很大的上升,但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国际标准化地位需要巩固。

5.2发达国家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机械制造业是工业的基础,而机械领域基础标准又是机械制造业的基础,螺纹的特征指标、检验检测标准是一切螺纹连接件赖以存在的先决条件。机械工程文件是制造业的通用语言,一旦通用语言发生了变化,整个行业的技术人员、产业工人, , 无论是设计、制造、装配和拆卸还是贸易人员,凡是需要接触图纸的人员均需要重新培训,甚至以前的图纸都要重新翻新,由此涉及到的经济投入是非常庞大的。另外,工业信息化的发展,机械工程文件也面临信息化的发展,三维制图、三维标注以及三维建模等开始从试用到广泛应用,标准化迎来了新的发展。英国BSI在2012年ISO/TC 10的会议上提出了“在产品生命周期(设计、制造、装配、拆卸以及报废)过程中的文件准备”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赞同,该标准是基于英国标准BS 8887系列提出的,标准甚至都没有经过网上NP投票阶段,而直接进入WD。

反之,中国曾经提出了“机械产品数字样机技术条件”系列标准,大部分已经通过了NP的投票, 却在会议上讨论通过被合并为一项标准。可见,中国想要在国际标准化竞争中取得一定的地位还需要不断努力。

6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提出中国参与机械领域国际标准化竞争的建议。

(1)国家进一步加大对基础性标准和国际标准的政策倾斜。由于基础标准不是产品标准,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企业对基础标准投入不像对产品标准那样有兴趣。而国外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均是以企业派出代表参加,这给我国参与基础领域国际标准化竞争带来了机遇,我们有雄厚的机械领域机械标准化工作力量,又承担国际标准化相关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在机械基础领域争取国际标准竞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2)在注重传统产业国际标准化竞争的同时, 也要注意先进制造业的国际标准化工作,加大对机械领域三维标注、三维建模等技术产品文件的国际标准化工作。

(3)一些先进制造基础标准,如果不是中国主导的国际标准,应加大对其标准制定过程中的跟踪和参与力度,及时提交和反映中国的意见,提高中国在国际标准化领域的话语权。为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于波,范从来.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的PEST嵌入式SWOT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1,7:34.

[2]蔡惟慈.2014年机械工业运行态势及2015年展望[EB/OL].2015,04,17.http://www.cbia.com.cn/news/show_1012433.html.

[3]2014年我国机械工业运行总体平稳[EB/OL].2015,4,12.http://www.mei.net.cn/jxgy/201503/602215.html.

基于动态博弈的技术标准竞争研究 篇6

技术标准竞争的成败,取决于消费者选择哪种技术标准的产品,而消费者的选择是建立在能使自己获得最大产品效用基础上的。本文以“动态博弈模型”为分析工具,从消费者选择的角度,对影响技术标准竞争结果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

1 动态博弈模型的建立

标准竞争区别于传统产品竞争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其所具有的网络效应。网络效应是指产品的价值随着使用者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或者说是指一个使用者从使用产品中得到的效用,并随着其他使用者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

技术标准具有典型的网络效应,选择使用某种技术标准的产品数量越多,用户群越大,其产生的网络效用也就越大。因此,一种技术标准的竞争力强弱,不仅仅取决于其技术水平的高低,还取决于该标准网络效用的大小。

假设市场存在两种互相竞争的技术标准:技术标准A和技术标准B。而这两种技术标准是不兼容的,其竞争的成败完全取决于消费者的选择。

消费者选择某种标准的产品获得的效用,取决于产品的“单独效用”G和因网络效应产生的“网络效用”V。产品效用函数的基本公式为:

其中:网络效用V=b×N(b代表网络效用系数,N代表用户数量)。

(注:为了分析方便,这里将网络效用函数简单地表示为用户数量的线性关系。)

我们假设,在一段时期内,产品和消费者的寿命都是足够长,在新消费者不断进入市场和老消费者没有退出市场的情况下,这个假设,在几十年的考察期内是比较现实的,即产品的市场容量不断增加,产品的网络效用会因用户数的不断增多而递增。

消费者是不断进入市场的,但消费者可以选择最佳的进入时机。我们把消费者进入市场的阶段分为若干期,每一期进入市场的消费者人数为Nj(j=0、1、2、3……)。消费者一生获得的网络总效用依赖于前面所有阶段、本阶段和后面所有阶段的消费者选择。

本博弈模型是完全且完美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即用户在j阶段进入市场时,对技术标准A和技术标准B的产品各自的单独效用GA和GB,以及前一阶段的用户数量Nj-1都完全了解。其做选择时还会考虑到下一阶段用户的选择。因此,可以采用动态博弈的分析方法,建立起完全且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基本模型,用逆推归纳法,从博弈最后阶段的消费者选择行为开始分析,逐步倒退回前一个阶段消费者的选择行为,直至分析到本阶段的行为。

根据公式1,使用技术标准i (i=A、B)的某位消费者在阶段j (j=0、1、2、3……)获得的效用函数为:

式中:Gji和Vji分别代表在阶段j符合技术标准i的产品的单独效用和网络效用;Nji代表在阶段j选择使用技术标准i产品的消费者的数量。

为了分析方便,我们将动态博弈模型最大程度简化。我们仅分析前三个阶段,即第零阶段、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j=0、1、2)的消费者选择行为。把第零阶段进入市场的消费者称为初始消费者,第一阶段进入市场的消费者称为先入消费者,第二阶段进入市场的消费者称为后入消费者。

假设某标准产品的单独效用在所有阶段保持不变,即:

为了计算方便,假设每一阶段进入市场的消费者人数是相同的,即N0=N1=N2=N,在第二阶段以后不再有消费者进入。

假设技术标准A属于成熟技术,第零阶段市场仅存在技术标准A的产品。因此,初始消费者在此阶段只能选择技术标准A,即在技术标准B出现以前,技术标准A已经获得了一定的网络效应(bN0)。

技术标准B为新技术,其技术含量要高于技术标准A,即采用技术标准B的产品的单独效用,要大于采用技术标准A的产品的单独效用,即GB>GA,但技术标准B欠缺的是初始阶段的网络效用。

2 动态博弈中消费者的得益分析

由上文可以知道,技术标准A和技术标准B竞争的成败,完全取决于消费者的选择。而消费者选择的最根本目标,就是使自己获得的产品效用最大化,即得益最大化。因此,可以把技术标准A和技术标准B的竞争博弈看成是消费者选择策略的博弈。对不同选择策略下消费者的最终得益进行比较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推导出影响博弈结果的基本因素。

根据上面的分析思路,可以得出消费者选择策略的博弈扩展形式,如图1所示。

图1中最下面4个括号中列出的函数,是不同选择策略下消费者的最终得益。逗号前面的是先入消费者的得益函数,逗号后面的是后入消费者的得益函数。

为了文章简单明了,这里仅给出一种情况下消费者得益情况的计算过程,其余策略下的得益情况计算均照此类推。

在第一阶段,先入消费者的单独效用为GA,网络效用为b×(N0+N1)=2bN,第一阶段的效用U先1=GA+2bN。

在第二阶段,先入消费者的单独效用仍为GA,网络效用则随着后入消费者的加入,增加为b×(N0+N1+N2)=3bN,第二阶段的效用U先2=GA+3bN。

因此,先入消费者两阶段的总效用U先=U先1+U先2=2GA+5bN。

后入消费者仅在第二阶段获得产品效用,产品单独效用为GA,网络效用为b×(N0+N1+N2)=3bN。

因此,后入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U后=GA+3bN

同理,可得其他策略条件下,先入消费者和后入消费者的得益函数,这里就不再一一给出计算过程。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先入消费者和后入消费者的最终总得益矩阵,见表1。

3 动态博弈过程的逆推分析

3.1 后入消费者的选择策略分析

根据逆推归纳法,首先讨论后入消费者的得益情况。当后入消费者进入市场时,先入消费者的选择情况已经确定,后入消费者根据先入消费者的选择情况,选择使自己获得效用最大的标准。

3.1.1 当先入消费者已经选择标准A时,后入消费者的子博弈扩展形式如图2所示。

根据图2,后入消费者选择A时的得益为GA+3bN,选择B时的得益为GB+bN。

当(GB+bN)_(GA+3bN)>0时,即GB-GA>2bN时,后入消费者选择标准B。反之,当GB-GA<2bN时,后入消费者选择标准A。

为了描述方便,我们称GB-GA为技术标准B单独效用的增加值。

上述公式说明,当技术标准B的单独效用足够大,其单独效用的增加值远远大于2bN带来的网络效用时,后入消费者为了使自己的得益足够大,必然选择技术标准B。

反之,当技术标准B的单独效用增加值不足以抵消2bN带来的网络效用时,后入消费者将会采取跟随策略,跟随先入消费者的选择,选择技术标准A。

3.1.2 当先入消费者已经选择标准B时,后入消费者的子博弈扩展形式如图3所示。

同理,根据图3,当(GB+2bN)-(GA+2bN)>0,即(GB—GA)>0时,后入消费者选择标准B。

前面已经假设新技术标准B的单独效用GB大于技术标准A的单独效用GA,(GB-GA)>0总是成立的,也就是说(GB+2bN)总是大于(GA+2bN)的。这说明在先入消费者已经选择技术标准B的情况下,后入消费者选择技术标准B对选择技术标准A来说是一个上策。因此,在先入消费者选择技术标准B的情况下,后入消费者必然跟随先入消费者的选择,而同样选择技术标准B。

综上所述,后入消费者的选择见表2。

3.2 先入消费者的选择策略分析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先入消费者的选择。假设先入消费者是完全理性的,此博弈模型是完全且完美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先入消费者完全知道自己的选择对后入消费者的影响,也就是说先入消费者知道,在自己做出选择后,后入消费者将如何选择。因此先入消费者要根据后入消费者的选择,使自己两期获得的产品总效用最大,而不是简单地追求当期效用最大。

根据上面对后入消费者选择结果的得益分析,先入消费者知道,如果他选择技术标准B,后入消费者必然跟随选择技术标准B。因此先入消费者的子博弈扩展形式如图4所示。

根据图4,针对两种选择策略(选择A或B),先入消费者将会有3种不同的得益函数。先入消费者选择B时,得益是2GB+3bN;先入消费者选择A时,得益是2GA+5bN (后入也选A),或者是2GA+4bN(后入选B)。

可分以下3种情况进行比较:

3.2.1当(2GB+3bN)>(2GA+5bN)时,即GB-GA>2bN时,先入消费者选择技术标准B获得的产品效用,要大于选择技术标准A获得的产品效用(不管后入消费者如何选择),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先入消费者必然选择技术标准B。

3.2.2 当(2GB+3bN)<(2GA+4bN)时,即GB-GA

3.2.3当(2GA+5bN)>(2GB+3bN)>(2GA+4bN)时,即bN

根据表2的分析结果,当“先入消费者选择A,并且GB-GA<2bN”时,后入消费者必然选择技术标准A。因此当bN

再来比较2GA+5bN和2GB+3bN的大小,因为这种情况的前提条件是bN0。先入消费者选择技术标准A的得益比选择技术标准B的得益大。因此,此时先入消费者必然选择技术标准A。

综合上述3种情况,可得出先入消费者的选择,见表3。

由表2和表3可得出,在不同条件下,先入消费者和后入消费者的纳什均衡策略,见表4。

4 标准竞争结果的决定因素

根据表4可以看出,在完全且完美信息条件下,假若消费者足够理性,则后入消费者必然会附和先入消费者的选择,而不会与先入消费者进行反向选择。因此,决定技术标准A和B竞争结果的因素,取决于技术标准B和技术标准A单独效用的差值大小以及网络效用的大小。

在标准互不兼容的情况下,因为技术标准A是成熟技术,拥有技术标准B所不具备的初始网络效应,技术标准B要想战胜技术标准A,必然要使其产品的单独效应增加值GB-GA足够大,足以大过技术标准A的网络优势。根据表4,技术标准B的单独效用增加值GB-GA至少应大于2bN,才能在竞争中战胜技术标准A。

另外,网络效应系数b和消费者数量N,也是决定竞争胜负的重要因素。网络效应系数越大,初始消费者数量越多。技术标准A作为成熟技术,拥有的先发优势就越大,技术标准B取代成熟技术标准A的困难就越大。

5 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知道,由于技术标准具有网络效应,使得先进入市场的标准拥有先发优势,后进入市场的标准仅仅凭借技术水平的先进性,并不足以击败先发标准。后发标准要在市场竞争中击败先发标准,必须使其具有的技术先进性足以抵消先发标准拥有的初始网络效用,也就是本文中所说的GB-GA大于2bN。

参考文献

[1] 夏大慰,熊红星.网络效应,消费偏好与标准竞争[J].中国工业经济,2005(5) .

[2] 熊红星.开放标准动态竞争[J].系统管理学报,2007(2) .

[3] Farrell, J., and Saloner, G. Standardization,Compatibility and Innovation [J].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5,16.

我国技术标准国际竞争力的探讨 篇7

一、国际标准领域的竞争发生变化

(一) 国际标准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国际贸易量不断增大, 买卖双方的贸易纠纷也在不断增加。在国际贸易中, 通常是按照买卖双方商定的标准或国际惯例进行检验, 尤其是采用买卖双方都能接受的国际标准规定的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抽样方法进行仲裁检验, 国际标准已成为贸易仲裁的重要依据。

(二) 各国国际经济竞争战略进行了重大转移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 欧盟一直把技术标准作为国际经济竞争的首选战略, 通过技术标准战略的实施, 成功地将本地区技术标准制定成国际标准并向全世界推行, 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美国和日本由于忽视国际标准的作用, 经济损失惨重。根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 由于一些国际标准没有反映美国技术, 在每1500亿美元的进出口贸易中, 就有200亿美元至400亿美元的商品遇到技术壁垒。日本进行的标准化经济效益评价结果表明, 日本新技术如果没有形成国际标准, 每一项技术平均损失300亿日元 (折合20亿人民币) 。20世纪末, 许多国家认识到, 控制国际标准是应对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 一项标准被国际标准采纳, 往往可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 甚至能决定一个行业的兴衰。为了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 各国纷纷进行国际经济竞争战略的转移。1999年10月, 欧盟发布了控制型国际标准竞争战略, 战略的核心是建立强大的欧洲标准化体系, 以求对国际标准产生更大的影响。1998年10月, 欧洲标准化委员会 (CEN) 和欧洲电工标准化委员会 (CENELEC) 相继发布了CEN2010年战略和CENELEC2010年战略。战略的核心是, 充分利用维也纳协定和德累斯顿协定制定国际标准, 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形成欧洲统一地位。2000年9月, 美国发布了控制、争夺型国际标准战略, 战略的核心是加强国际标准化活动, 其目的是使国际标准反映美国技术, 承担ISO、IEC更多的职能, 大力发展和采用事实上的标准, 开展国际经济竞争。2001年9月, 日本经济产业省工业标准调查会发布了争夺型国际标准战略, 其战略的核心是:加强国际标准化活动, 加强产业界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的力度;建立适应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技术标准体系;争夺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最高领导权, 争夺制定国际标准的控制权。

发展中国家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近年来也在积极研究、制订标准化战略。根据现有资料, 这些国家的国际标准化战略均属于追赶式战略, 战略的核心是争取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的发言权和参与权。

(三) 技术标准构成了市场进入的基本壁垒, 改变着市场竞争的基础环境

技术标准构成了市场进入的基本壁垒, 是因为这种壁垒不仅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 也是政府为了消除某些负面影响 (例如环境污染对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威胁) , 对某些产业、产品做出的一般性技术标准的规定。继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和ISO14000环境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之后, 国际社会推出了SA8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体系。实际上就是从社会发展角度规范企业的行为, 从对产品质量关注扩展到对环境影响关注, 再进一步扩展到对人的权利关注, 使企业社会责任被赋予了国际标准的形式, 从而使企业除必要的技术、生产成本之外, 又附加了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成本, 通过这一标准使企业必须遵守的社会责任国际化。对于制造业来说, 由于许多产品在使用中具有很高的系统性、相关性, 因而技术标准更易于形成高门槛的技术壁垒, 使很多实力一般的竞争者被阻挡在市场之外。

(四) 技术标准构成市场进入底线

由于政府通过技术标准对制造业市场准入进行管理, 成为政府对制造业进行规范、引导的政策手段之一, 因此技术标准成为市场有形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标准在消费者心目中也会逐渐成为对产品接受与消费的心理底线, 例如, 符合环保“绿色标准”的工业产品, 在市场就会受到欢迎, 反之则受到冷遇, 甚至被淘汰。技术标准把劣质产品逐出市场, 同时使优质产品可能获得高额利润。技术标准的存在, 使市场竞争不仅是价格竞争, 也是产品水平与质量的竞争。低成本产品, 只有在符合同样技术标准的前提下才具有市场竞争力。处于制造业中高技术层次产业的进入者, 为了通过有形与无形的交易制度, 达到技术标准, 不得不付出相当高的交易成本。

二、制约我国技术标准战略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我国技术标准战略在国际舞台上逐渐发挥作用的同时, 一些不和谐的因素正在考虑着中国标准的影响力。这些因素若不能很好地解决, 将严重影响我国的标准化战略进程。

(一) 标准的形成要素不和谐

企业的主体地位是技术标准形成的前提要素, 但是在这方面企业的主体地位远远没有发挥。首先, 滞后的标准意识制约了企业参与标准制定的积极性。很多企业认为执行国家标准是一种强制性任务, 或者以为只要达到了国家标准规定的技术指标就符合要求了。其次, 企业参与科技标准竞争的经济效益不明显。我国企业总体技术创新能力较弱, 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 许多主导产业的核心技术依赖引进, 企业技术开发的投入严重不足, 使许多企业陷入受制于人的被动境地, 很难主动参与技术标准竞争。

(二) 标准的组织管理不和谐

由于我国的技术标准战略是一个全新战略, 要改变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 创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体系, 在实施执行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问题, 我国原有的标准体系存在标准不协调、体系不合理、时效性差等问题, 不同的政府主管部门都发布标准, 造成标准交叉、矛盾, 使企业无所适从。各部门间生产、检测标准不统一, 检验方法不同, 含量限度不同, 使得某些标准难以执行。

目前技术标准与专利技术加快融合, 标准专利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将企业的知识产权捆绑到标准中, 可以实现市场垄断, 产生控制和专利费用的利润收入, 使标准专利化成为技术标准竞争的最高体现形式。但是目前我国的知识产权管理和标准管理分属两个系统, 互不隶属, 为其结合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 知识产权管理与技术标准管理的结合成为制约我国技术标准战略实施的关键问题。

(三) 标准的国际竞争不和谐

在我国全面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同时, 国外的跨国公司正密切关注着我国技术标准战略的动向和举措。由于标准竞争遵循“赢者通吃”的游戏规则, 跨国公司控制了大部分的国际标准制订权。由于我国实行自己的标准体系, 可能从多方面抵消跨国公司所具有的技术优势, 专利优势等, 增加了跨国公司占领中国市场的难度。因此, 我国标准战略必然会遇到来自国外公司的阻击并组成技术联盟与我国抗衡, 甚至从政府层面施加压力。从标准竞争的经验来看, 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都积累了丰富的标准竞争的市场经验, 并在很多正式的标准化组织机构中担任分技术委员会主席的职位, 相比之下, 我国处于劣势地位。

(四) 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缺少发言权

我国于1992年发布了《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电工委员会技术活动管理办法》, 但由于体制、机制和政策等原因, 目前我国很少能实质性地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这突出表现为我国参与制定的国际标准少, 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缺少发言权。目前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国际电工委员会 (IEC) 技术委员会和分技术委员会中, 大部分秘书处都由欧洲国家、美国和日本承担。

(五) 对技术标准投入低, 技术标准专业人才缺乏

目前我国每年对技术标准制定的补助经费约为8000万元, 而每年我国推出的各类标准在1000~2000项之间, 除去行政开支, 每个标准的实际补助在1~2万元。这部分费用只够用来支付标注起草、翻译、印刷成册等开支, 具体的研发、会谈、论证、试验等环节的开支基本没有。技术标准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很高, 除了要有很高的外语水平外, 还必须掌握国际先进技术和经济动向, 懂得该领域企业和产业的发展战略和有关国家的政策策略等。发达国家为了有效推进国际标准活动, 十分注重培养熟悉国际标准审议规则并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如在美国, 设立技术管理硕士课程的院校已超过100所, 欧洲和亚洲各国近年也加快了培养技术标准专业人才的步伐。而目前我国设置技术管理硕士课程的院校数量较少, 技术标准研究人才严重缺乏;一些研究机构研究方向不明确, 研究资源分散, 研究力量薄弱, 根本无法承担起跟踪、研究和超越国际先进技术标准的重担。

三、提升我国技术标准的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措施

技术标准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 已经成为国际经济、科技竞争的重要手段, 要尽快完善国家技术标准体系, 改变目前我国技术标准化建设滞后现状, 就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 实施“重要技术标准”专项,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国家技术标准体系

早在2002年科技部与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共同组织实施了“重要技术标准”专项, 首次全面系统地对我国技术标准战略、体系和重点领域技术标准展开研究。技术标准专项的目标是制定我国技术标准总体发展战略和技术性贸易措施战略;研究技术性贸易措施预警、快速反应系统工程方案和技术标准服务体系建设方案, 研制一批重要技术标准和计量标准, 建立一批地方技术标准试点示范区, 培养一批从事技术标准研究和技术性贸易措施预警的复合型人才。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与国际接轨的国家技术标准体系是履行我国加入WTO的承诺和应对国际竞争新形势的紧迫任务。科技部已在科技兴贸工作和重要技术标准专项工作的基础上, 联合有关部门初步建立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技术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 对我国重点产品出口影响较大的技术壁垒问题组织前瞻性研究。

(二) 深化改革, 加强技术标准队伍建设

标准研究、标准化战略研究和方法标准研究等标准化研究工作, 往往具有较强的公益性质。目前, 技术标准研究工作存在研究方向不清晰、研究目的不够明确、研究分散、重复, 以及一些机构经费不足、人员流失现象等问题, 与新时期技术标准工作的要求极不相称。要深化技术标准科研体制、机构的改革。现有技术标准研究机构须实施分类改革, 符合企业化转制条件的要开展积极、稳妥的“企业化”转制工作;主要从事应用基础研究或公共服务, 确需国家支持的机构, 按非营利性机构运行和管理, 经过优化机构、分流人员、转变机制, 形成一支精干的公益研究开发队伍。对行业、地方技术标准相关机构改革, 符合属地化管理的技术标准研究机构要积极推行“属地化”管理。要建立技术标准的中介服务体系。积极鼓励、引导相关科研院所转制成为技术标准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鼓励与技术标准相关的技术标准研制、检疫检测、计量、认证认可等机构的发展。要积极引导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为企业提供技术标准服务, 构建技术标准中介服务体系。

(三) 要加快我国标准化工作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要根据国际通行规则, 按照WTO/TBT协议关于“良好标准行为规范”的要求, 逐步改革并规范我国的标准化工作。加强对国外先进标准的研究, 大力推进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要加强对国外技术壁垒的研究, 一方面突破国外的技术壁垒, 促进我国产品出口;另一方面, 可充分利用国际通行的做法, 用标准化措施有效地保护国家利益和消费者的权益。

(四) 建立以自主知识产权为基础的技术标准

标准的基础是市场, 中国拥有巨大的市场, 这是我国的标准成为国际标准或事实标准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要在电子信息、基因工程、电动汽车、磁悬浮等高新技术领域形成支撑产业的标准群;在环境保护、食品安全、信息安全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领域以及中药、中文信息处理等有中国特点的产业, 选择一些我们能做到、国外难以做到的技术指标, 建立自主知识产权为基础的标准体系。

(五) 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工作支撑条件的建设

标准化工作离不开必要的保障条件。一是在法律政策方面, 要加快《标准化法》修改步伐。现行《标准化法》已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些条款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入世的要求。建议成立专门的工作班子, 对《标准化法》的修订开展调查研究, 为修订提供立法的基础依据。二是加强标准化信息体系建设。要着手建设国家级的标准化信息系统, 开发国家标准, 行业标准和国际标准的数据库, 建立权威的标准服务网站, 为社会提供咨询服务平台, 通过介绍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化协会的有关信息, 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和方法, 使企业能够及时掌握国内外的最新标准化现状和发展趋势。特别是使企业能够迅速准确地查询我国技术标准, 以改善我国的标准化工作支撑环境。三是要大幅度增加国家对技术标准研究、制订和应用的经费投入, 将技术标准经费纳入国家公共开支的范围, 并建立适当的增长机制, 同时积极探讨引导企业增加对技术标准投入的政策和激励机制。 (下转第40页) (上接第45页)

(六) 大力加强技术标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设计标准化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篇8

如何使产品在市场具有竞争力, 一直都是设计者所关注的, 这关系到产品的设计周期、设计成本以及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标准化在产品设计中的作用不仅可以避免在研究上的重复劳动, 而且大大缩短产品的设计周期, 更可贵的是使生产处于科学有秩序的管理, 并达到统一、协调、高效率的目的, 因此标准化在科研、生产、用户三者之间具有桥梁作用。

2 产品设计标准化提升竞争力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 企业传统产品面对微利市场的挑战面临或被市场淘汰的可能。为了提升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 技术人员充分利用标准化的统一原理、简化原理、互换性原理、协调原理、最优化原理、阶梯或动态过渡原理, 尽可能使不同产品使用的零部件的尺寸、形状接近一致, 彼此可以互相替换, 力争各方面的合理联接、配合与协调。使原有的标准在稳定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一步一步地在动态中上升。

我公司自主开发的敏感元件、系列过电压保护器满足了客户对防雷产品的需求;同时研发用途和结构变化不大, 仅是参数值与基型有所不同派生变型产品, 以满足不同需求的客户。为了进一步规范新品设计和开发控制、尽快满足市场的急需, 公司对每个产品建立了一份档案, 明显提高了开发速度, 节约了开发成本, 减少了重复劳动, 真正从源头上减少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档案中包括市场需求信息、项目开发建议书、设计方案及方案评审、样品确认以及验证、定型设计评审等内容。例如我们新开发的电源类过电压保护器、信号类过电压保护器、防雷箱、退耦器等系列产品就是充分应用标准化原理以及标准化设计方法, 大大提高了开发速度, 节约了开发成本缩短了研发时间, 满足了客户的要求。我们在设计时, 首先明确设计输入、开发进度、资源配备等内容, 提出的新产品设计方案由专家组评审后进行设计与开发;第二若属派生产品, 可直接选用经评审的设计方案, 由项目负责人组织项目成员完成产品的结构、工艺、参数等各项设计;第三对样试所需原材料, 若属已认定原材料或通用原材料, 设计人员可申请领用。如未认定, 则由设计人员选择相应的厂家进行验证并出具书面的验证结论, 采购人员协助采购。未经检验或验证的材料, 不得用于新产品样试;第四样品制作完成后, 由设计人员负责调试并试验验证。样品出厂前由项目负责人提供产品样试的技术资料, 经部门主管确认批准后方能送样;第五用户对样品确认通过, 即可视为样品试制和初步设计成功;用户对样品确认未通过或提出异议时, 由项目负责人组织进行设计改进;再次提供用户确认, 通过后可小批量试流;第六项目开发小组汇集新产品在样试及小批量试流中的各种信息以便对设计进行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并将用户确认结果作为设计调整和改进的依据, 使之作为正式投产前设计评审的内容之一完成相应的产品设计文件、材料消耗定额、作业指导书、工序检验规程、原材料入厂检验文件、工装设计图样以及产品标准草案等技术资料;第七正式投产前, 对设计进行评审, 审签后的技术文件归档、发布, 用于指导正式生产;最后项目负责人负责处理生产过程中及产品出厂后有可能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 确保产品符合用户要求;第八新产品开发过程中, 销售人员负责产品使用情况的反馈, 项目小组主动收集反馈信息, 满足用户更高一步的需求, 使新产品在用户使用中获得发展, 不断得到改进, 保持产品市场中的竞争力。

3 积极参与标准制定提升竞争力

经济界有句行话:一流企业做标准, 掌握了标准, 就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标准化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制定和实施标准, 制定标准是一切标准化工作的前提。尤其是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 努力抢占行业高端拥有好的技术, 就可以做出好产品, 谁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 也就掌握了主动权, 谁的技术成为标准, 谁就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

经过上级标准主管部门的批准, 由我们牵头制定过电压保护器行业标准。为了进行性能验证我们公司成立了专门的试验检测中心, 并完善了试验设备, 添加了10/350µs冲击电流发生器、8/20µs冲击电流发生器, 1.2/50µs冲击电流发生器、盐雾箱等成套的环境试验设备, 测试试验中心建成后, 能够完成雷电防护产品耐冲击试验, 其中 (8/20µs) 冲击电流可以达到160 kA, (10/350µs) 冲击电流可以达到100 kA, (1.2/50µs) 冲击电压波形覆盖1~20 kV;同时可以进行工频续流 (If) 试验;暂态过电压 (TOV) 故障试验;暂态过电压 (T O V) 特性试验;热稳定试验;耐燃试验;耐压性能试验;机械性能试验 (拉力、扭力、弯曲) ;耐非正常热试验;高、低温环境试验;恒温/恒湿试验;盐雾腐蚀试验;机械振动试验;动静态产品参数测试等。为产品设计和标准验证提供了可靠的保证。经过一年多的试验和调研, 结合电子行业和各生产厂家的技术水平及生产情况, 提出标准草案, 经过数次行业会议的讨论以及各生产厂家的验证, 使标准草案在行业审查会上获得一致通过。这样, SJ/T 11278-2002《电子设备用压敏电阻器第3部分:分规范防雷型压敏电阻器》、S J/T 1 1 2 7 9-2 0 0 2《电子设备用压敏电阻器第3部分:空白详细规范防雷指示型过电压保护器评定水平E》、S J/T 1 1 2 8 0-2 0 0 2《电子元器件详细规范M Y S 4、M Y S 5、M Y S 6、M Y S 8防雷指示型过电压保护器评定水平E》三项行业标准在2002年被批准发布。至此, 我公司根据国内对防雷产品的需求, 依靠产品标准制定和发布的影响力和推动力, 相继建立了五条S P D自动化生产线, 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同时出口美国、意大利、印度、南非等国家。因此, 产品设计标准化的运用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和公司的声誉, 为我公司产品在市场上赢得很强的竞争力。

4 结语

市场的需求就是我们立项开发新品的开始。从产品研发到产品销售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标准化工作, 已成为公司的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共识, 标准化活动贯穿于企业的管理活动始终, 充分体现着标准化特有的开发和管理作用。标准化的出路在于改革, 事实上消费者已涉及并对生产者所制定的标准或质量进行干涉, 如提出有关的质量方面的新的或更高的要求, 这些现象已很常见, 消费者已将自己引入市场, 可见要发展市场经济必须创建一个质量上乘的开发制造环境, 市场经济下的标准化工作对企业标准体系进行动态管理, 对于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使标准化在新品开发调整和升级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有效提高了产品质量、产量和经济效益。

由此得出结论, 产品设计标准化, 标准化活动转化为标准的一种结果, 是产品质量水平、工艺水平和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 是判断质量水平的依据, 是规范企业经营活动的准则, 是产品设计标准化在市场竞争中的结果。

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设计标准化规范了新品设计和开发的有序管理, 不仅为开发减少人力、财力、物力, 缩短研发周期, 而且提升了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实践证明, 标准化已成为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寻找竞争策略 篇9

有些企业领导人偶尔会在公司以外的地方去寻找灵感。他们研究同类市场和广义的竞争对手,以寻找更好、具有创新性的定价策略、产品设计、交易实务和技术手段等。他们也借鉴其它行业的经验,例如学习如何和消费者交流,或者学习和供应商打交道的新方法等。我们称这种方法为“积极竞争策略”。

竞争策略不需要运用诸如投票、座谈、访谈等传统的市场研究工具,也不是把常规的那些具有竞争力的聪明之举搜集起来。竞争策略不是为了提高公司当前的业务水平,而是去探究公司将要变成什么样子。这涉及到搜集市场上相关产品的大量定性和定量的数据,以及如何去使用这些产品,这些产品可以被怎样使用,谁在用这些产品,为什么用这些产品等。这也涉及到一些基本的问题,包括:我们为什么这么做而他们为什么那么做?我们和他们分别是如何去满足客户需求和愿望的?一套怎样的操作方案会让用户达到更高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最成功的竞争策略是能够发现其它市场的企业是如何处理类似于你所在企业面临的变化和发展。例如,在许多时候,消费者往往会愿意出更高的价格去寻找和购买一些所谓的“珍宝”,但事实上它的价值在降低。这是一种趋势,这种趋势使得消费观念重新得以定义和审视。许多公司都互相学习以便从这种发展趋势中收益。

本文就一定的环境范围给出关于竞争策略的四种类型。第一种是以极低的价格提供一些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或服务。第二种是吸引那些愿意以更高价格购买某些类别产品的新用户群。第三种是既服务于愿意以更低价格购买商品的消费者,也服务于愿意以更高价格购买商品的消费者。最后一种是扩大一类特殊用户群,他们不愿料理、经营,但是愿意花费一定的钱去购买一些昂贵产品。这四种理念为有雄心的经理人提供了灵感之源。

旅馆的极端价值

欧洲的连锁旅馆Formulel是一个以低价吸引消费者的好例子。旅馆提供了过夜用的必需品,例如进旅馆时简单的登记流程、干净的房间、淋浴设备等。这些只需要27英镑(大约34美元)。而当你知道Formule 1一个房间最多可以容纳3个人、一顿3.4英镑(大约4.25美元)的早餐包括面包、馅饼、咖啡、橙汁时,你一定会觉得这个地方对于喜欢淘便宜货的人非常适合。

Formule1于1985年由Accor建立。Accor有着包括Sofitel,Novotel,Mercure,Red Roof Inn,and Motel 6等著名品牌在内的约4000家店,他们遍布全球。在当时,对于经济型、高质量的旅店需求是非常巨大的。你也许能很容易地找到一间便宜的房间,但却无法保证能够有一张干净舒适的床、好的电视机或者一间不错的浴室。

Accor决定改变这个现状,它要建立一套严格的标准,Formule 1每个房间都必须符合这个标准。而且每间房间每晚的费用必须少于100法郎(相当于今天的13美金左右),房间的清洁程度必须符合高标准,且每个房间必须有一张舒适的床和一台彩色电视机。要知道,那可是在1985年啊!如今,380个Formule 1旅馆遍布了全球12个国家。

为了同时达到经济型和高质量这两个目标,Accor开始缩减开发、建设和管理的成本。旅馆位于市郊,这些地方的地价相对便宜。它用预制的部件建造旅馆。每间房子都采用标准设计,建筑师不需要花费很多精力,所以在建筑师上所用的成本非常少。Formule 1旅馆的每个房间都有一张双人床,双人床上面还装有一个铺位,这样整个房间就能够容纳3个人。浴室和盥洗室是共用的,沿着大厅走就到了。由于浴室和盥洗室的安装费用都很高,所以共用的浴室和盥洗室节约了成本。Accor的接待人员每天只工作6个小时。这6个小时之外的其它时间旅客可以自己通过信用卡进行登记和结账。

Formule1的房间可能比不上巴黎Le Bristol的套房。但是,对于大多数的旅客来说,他们所要的只是美美的睡一晚,且有一顿可口的早餐。他们住这样的二星级房间省下来的钱可以用来在市中心和全家人吃一顿三星级的晚餐了。

何不想象一下你公司自己的Formule l吗?绘制这样一副蓝图:低成本、可靠的服务、统一的质量及超低的价格。

小皇帝和小公主

事实上,不论是咖啡还是汽车,消费者对于每一类产品都是追求低价格的。大多时候,无论他们的收入多少,他们总是希望买到价格最低、质量最好的产品。但是在一类非常重要的产品中,有着一群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往往追求更高的价格。我们所说的就是拥有独生子女的年长的父母。他们把自己的孩子当作小皇帝、小公主看待。父母不惜代价购买的这类产品就是婴儿产品。

这类父母中大多数是男女双方都有收入的,由于他们希望集中精力发展他们的事业,因此往往在相对较晚的年龄生育。年轻父母可能计划生2个或者3个孩子,而这些年龄较大的父母可能希望自己的第一个孩子是自己唯一的孩子。所以,他们把收入中相当大的一部分用于为孩子购买Bugaboo stroller童车、RalphLauren~Christian Dior的衣柜及一些高科技的教育型玩具。既然父母能够承受的起,享受最好的东西对于晚辈来说又是何乐而不为呢?

每年全球各类高级婴儿用品的购买量达到了约450亿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收入占前10%的家庭。这部分人群是婴儿用品购买量大幅的增加的原因所在。

父母总是希望给予孩子最好的东西。但是现在双收入且独生子女的父母在孩子身上的花费已经大到孩子犹如是皇室出身一般。当他们的小皇帝、小公主渐渐长大以后,还有什么其他类别的产品能够吸引住这些高收入的人群呢?

各种价格范围的健康食品

一些公司非常理解消费者对于高价和低价物品的购买理由。所以他们提供了从高低不等各种价位的产品。例如Whole Food超市,它以提供昂贵健康的食品而闻名于世。现在它也开始尝试不同的价格。因为这为客户提供了更好的服务方式,同时也是一个具有竞争力的武器。

Whole Foods知道许多消费者在他们店里所消费的金额只占他们用于超市预算的一部分。事实上,像其他零售商一样,Whole Foods对每个消费群体对于他们产品的需求都做了分析。Whole Foods的狂热者所用的大部分食品都是从Whole Foods购买的。除此之外的消费者则在其他地方购买他们大多数的日用品,在WholeFoods~面的花费只占他们食品预算

的15%~20%。

根据我们的调查,大约200种食品和食品相关产品具有很高的价格能见度。也就是说,消费者对于这些产品的各种品牌、各个店的价格都了如指掌。所以他们往往采取的策略是花费较少的钱去购买最好的东西。

Whole Foods计划开始出售一些在定价上更具竞争力和市场领导力的高价格能见度的产品。根据理论研究,这样做应该会使商店吸引消费者来店内消费。一旦客户经常光顾这些店,他们会开始购买更贵的东西。“我们对于高价格能见度的产品的定价在我们所在的任何市场都是具有竞争力的”。一位公司发言人表示。WholeFoods的制胜之道在于较高的质量、大量自有品牌的产品、具有视觉冲击性的商店和一些主要产品的战略性定价。

当然,这只是Whole Foods战略目标的一部分而已。在这样一个崇尚自然健康食物的市场中,公司还在尽量保持客户不要流向竞争对手,包括一些大规模的供应商。

你可以把这种模式运用到你的公司去吗?你能够降低价格以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吗?

“部分产权”的快乐

消费者是非常精明的。那些与日俱增的“部分产权”的人群数就证明了这一点。这些人可能拥有度假房屋、飞机、轮船等的一部分所有权。人们购买一件昂贵资产的一部分所有权不是因为他们无法承受买下整个物品。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们不想去全部买下。作为消费者,他们意识到他们生命中最有限的是时间。如果他们买下了一个百万美元的度假房屋而一年只在里面居住14天,这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如果他们能够用8万美元的会员费和一周5千美元的花费去居住类似的房子甚至是更为奢侈的房子,他们会认为这更为划算。

部分产权的人不会假装他们是物品的所有者。他们会因无需处理维护、改进、物品价格的波动等问题而感到庆幸。他们把使用的房子或者轮船看作如同某个重要场合租借的衣服一般。谁是这些“部分产权”的追求者呢?当然不会是那些个人净资产过亿的富翁,因为这种人很难意识到有“部分产权”这样东西的存在。事实上在美国,净资产至少百万的中等富裕的家庭是“部分产权”的核心人群。这些富裕的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是非常精明的。他们仔细的考虑如何投资、在哪里投资、在什么时候投资等问题。他们拥有自己的房子、车子,他们舍得花钱去旅游。但是对于那些他们一年可能只用一次的资产他们应该怎么做呢?他们有许多更好的方法去花他们辛苦赚来的钱。

“部分产权”不止局限于房子、轮船、飞机等。发挥你的创造力,你会发现这种方法可以应用于许多不同的产品或服务,只要这些是大量消费者能够承受的,且使用频率不高就可以。

标准竞争策略 篇10

一、企业标准件采购情况及其问题

标准件的采购按设计人员据产品装配要求形成的紧固件装配目录, 由使用人在装配前利用ERP申报采购部采购, 具体问题表现为:首先是技术员的配套目录作为采购的关键基础资料, 是采购部采购人员判断申报标准件正确与否的重要依据。但在现实中却存在着品种繁多, 可靠性差和采购瓶颈多的问题, 究其原因是产品设计师不重视标准件使用, 选用知识较匮乏。而采购部门虽有标准件的材料性能和器材选用知识, 在企业中却没有选用指导或决策权。其次, 采购管理信息化手段建设仍存缺陷, 表现如下: (1) 标准件编码错漏较多 (编码代表的是待采购产品的所有型号、规格等信息) , 其疏漏直接导致了大量无效需求的产生; (2) 系统不够智能、数据检索和分析能力较低, 制约了库存数据在企业内共享和采购管理效率的提高。再其次, 合同管理模式存在缺陷。企业标准件采购传统的管理方式是先将订货意向告知供货方, 然后就是不断的跟催。大量的协调工作却不能换来厂家的按期到货。这里面的原因是复杂的, 简单说来, 是订货单位要的急, 批次多数量小, 而厂家却等着凑批投产——生产准备成本在标准件行业占比太高。

以上问题并不是现今标准件采购管理在各类企业中面临的全部困难, 但却是高新技术企业存在的通用问题, 从帕累托分析可知, 解决了它们就解决的很多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对提高生产效益和产品质量、降低企业成本大有裨益。

二、解决企业标准件管理的对策

针对设计员, 不仅要掌握产品的功能设计, 还有认识到标准件在结构设计中的重要性, 熟悉标准件的性能和质量特性, 结合品牌最小化要求预留合适的标准件。在装配目录的确定过程中为采购员提供发挥作用的机会——他们会在“三性” (行业发展性、质量达标性、定制品合标性) 中提出合理化建议, 这对产品后续的上量生产 (或批产) 意义重大。

可能的话, 建议企业利用器材专家、设计师和采购部门的意见编制标准件优选型号/供货方清单供企业各类使用人选用, 以期产生提高质量、减少费用的目的。

作为采购人员, 要懂得材料性能、基础装配工艺和紧固件设计思路, 梳理信息系统的编码, 筹建一个准确的编码库和库存动态数据, 采购部应会同信息化主管单位拟定编码追加审核流程, 并逐步以信息化取代纸质台账, 及时完成出入库数据与生产系统的对接, 并不定期检查帐物卡相符性以确保库存数据的准确性。

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管理的重要手段, 针对企业信息系统不够完善的问题, 比如数据提取不便、分析工具落后和数据处理反应慢现象, 除了筹建系统时要充分根据需求选择软件平台、编程语言等, 运行时还要广泛收集各部门的数据查询和分析需求, 不断完善以辅助管理决策, 后期还要做好必要信息的共享权限设计和接口测试。

采购的核心之一就是合同管理, 为了避免某一方的违约给企业生产造成的重大风险, 既要注意加强合同条款的合理性以及对违约的零容忍, 还应在企业, 尤其是订货方内部做好标准件采购的安排, 可行的方法如下: (1) 申报人要有利用系统中共享的库存的意识, 确实要外购的话须遵从三原则优选型号, 汇总需求并提前申报采购计划, 除客户应急任务外原则上要留给采购合理的提前期; (2) 采购员通过对型号规格、到货复验损耗数量计算和库存的平衡, 据申报人现需求, 结合历史年用量利用最优订货模型制定订货策略, 按确认的期量标准排定合同, 暨催如期到货; (3) 针对不法预测的急难项目做好风险评价, 利用滚动订单模式或建立一定的安全库存降低风险, 做好风险管理费用与生产进度的平衡, 并对难点布控, 不定期调整对策。

待以上方案实施一段时间后, 企业内部生产达到高弹要求时, 可以考虑利用供应商选择工具遴选2~3个合适的供货方与企业结成战略供应链伙伴关系, 并逐步实施“快速反应”生产战略, 以进一步满足市场对高新产品的定制化、快节奏需求,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三、实施效果及未来发展趋势

以上对策在特种企业的管理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应用,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与之前比标准件的采购品种减少了33%, 订货周期缩减为原来的约2/3, 而且经供应商评价工具引入后, 发现现场品质满意度也比之前提高了一成。

四、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以标准件为代表的企业采购行为是一个系统过程, 在高新企业的管理体系和产品生产中作用显然, 采购人员肩负着企业的“粮草先行官”职责, 只有充分掌握该类产品采购发展趋势才能持续的“为企业决策服务, 给产品交付护航”。互联网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必将催生出以下变化: (1) 供应链整合管理:未来的标准件采购将更加凸显“双方三流” (供需双方, 物流、信息流、资金流) 的重要性, 采购手段智能化、信息化, 基于客户需求的订单整合系统将连接双方的需求和库存, 极大提高信息价值和采购效率; (2) 采购方式从单一到多元化:采购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订单和暨催模式, 极有可能出现集团采购或第三方物流中心等非传统采购单元与供货方的承包采购模式, 供货方数量将减少、结构优化, 耗时费力的暨催手段被诸如供应链评价调整等内部机制取代, 沟通平台会向大系统化、多渠道 (如电子商务) 发展, 并引用网上竞价系统和数据挖掘等现代管理技术; (3) 标准件采购管理由被动重复性管理逐步转化为分析决策型的企业运营管理, 在企业生产运作和产品装配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并日益凸显供应链第三利润源的优势和项目型服务的高效、美好前景。

上一篇:技法在课程中的运用下一篇:小型污水处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