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古民居保护与开发

2024-05-16

农村古民居保护与开发(精选三篇)

农村古民居保护与开发 篇1

荆州 (江陵) 是1982年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荆州古城是国家级重点旅游景区。荆州古城区和沙市古城区, 基本保持了清末民初的传统街巷格局, 三义街、得胜街、南门大街、冠带巷、胜利街等传统街巷两侧保存了一定规模的古民居建筑群, 其中三义街、得胜街、胜利街、冠带巷、民主街等街区被列为重点保护的历史街区, 是荆州发展旅游的重要依托[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且古民居建筑年代久远, 居住条件难以满足居民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大量的年轻人住进楼房, 只留下部分老年人独守古民居, 再加上居民对古民居建筑的保护意识薄弱, 许多古民居已经被重新改造, 旧时风貌已经不复存在。近些年, 虽然政府和国家加大了历史街区的保护力度, 并制订了详细的保护措施和实施方案, 但是由于经费不足等原因, 使得历史街区的修缮和保护工作仍存在许多问题, 直接影响了荆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的进行。

1古民居建筑现状分析

1.1古民居建筑的安全隐患

古民居建筑年久失修, 是古建筑保护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在荆州各个历史街区调查可以发现, 很多古民居都存在危房、墙体塌陷等现象。许多古民居贴着“历史保护单位”的牌匾, 却只是做了表面和形式上的保护, 没有实施任何实际性的保护措施。再加上古民居建筑大多数没人管理, 任由其倒塌荒废, 一些有历史价值的古民居建筑都变成了危房, 由于是历史保护单位, 居民又不能自行拆除, 所以安全隐患问题日益突出[2]。如图1。

1.2群众保护意识淡薄, 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在实地考察的时候, 总有居民说:“天天有人过来看这些老房子, 都破成这样了有什么好看的!”也有居民说:“昨天还有考古的人过来研究我的这个老房子门上的雕花呢!”在和居民交谈中发现, 他们对古民居建筑的历史价值认识远远不够, 对古民居建筑的保护意识很薄弱。很多居民被城市化进程吸引, 没有多余的精力顾及古民居的保护, 严重忽视了古民居的历史文化价值, 且不能深刻体会到古民居的另一番风味。

1.3古民居拆毁重建现象严重

根据调查可见, 目前一些历史街区的古民居建筑已经被居民进行了重新整修, 如三义街68号民居, 建筑外围护墙粉刷水泥来保护建筑不受风雨侵蚀, 窗户由清代木窗换成了现代门窗式样, 同样的例子还有南门大街46号民居, 该民居是清代古民居建筑, 古民居的雕花木门已经被铝合金门窗取代, 铝合金门旁边装上了玻璃窗户并附设防盗网。如图2, 图3。

更严重的则是在推翻原有的古民居建造而起的房子, 古民居建筑的影子已经无处可寻。显而易见, 人们的变相修葺和严重拆毁使得许多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民居建筑已经失去了原有的风貌[3]。

1.4政府资金短缺, 保护措施实施困难

文物古建筑每平方米的修葺费用是普通建筑的5倍, 资金问题是制约古建筑维修的最大障碍。荆州古民居建筑的点多、面广、量又大, 这就导致保护和管理的难度系数增大, 再加上当地政府维修古建的经费不足, 所以古民居的保护面临严峻的考验。但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 历史建筑的保护已经成为了全民事业, 居民对自己的老房子进行维修, 政府都会给予一定的补贴。

2古民居的保护与开发

从荆州古民居建筑的现状分析中, 深刻体会到了保护古民居的重要性。保护和开发古民居并向大众展示古民居建筑的历史文化已经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对此, 提出四点保护与开发措施。

2.1加强群众对古民居建筑的保护意识

群众对古民居建筑的保护意识比较淡薄, 这就需要政府采取多种形式, 积极引导群众。现代社会是信息网络时代, 政府可以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宣传古民居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 从而提升群众的保护意识。古建筑保护也要从小学生抓起, 让他们从小就培养起保护古建筑的意识, 例如学校定期安排学生去实地考察, 走出校园, 走进古民居, 切身感受古民居建筑不一样的风采。政府也可以通过网络呼吁群众组织成保护古民居建筑自愿者小团队, 普及志愿者团队的古民居历史文脉, 通过志愿者宣传荆州的古民居保护知识。

2.2做好古民居建筑的编制保护工作

荆州市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将古民居建筑的保护与开发和城市整体的规划发展融合在一起, 并作为城市总规划的重要部分, 给予专项保护, 做好编制保护工作。市政府可以适当地邀请一些国内外知名古文物保护专家到荆州市进行实地考察, 提出适合荆州古民居建筑的保护措施, 以及适合荆州古民居建筑的商业开发, 从而做好古民居建筑的编制保护工作。

2.3积极开发新的保护模式

古民居建筑需要新的思路, 新的形式, 和更多的渠道加以保护和开发。上文有提到古民居建筑的保护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 可以通过企业和居民认领的保护方法, 既可以解决资金紧张的问题, 又能提高全民的保护意识[4]。

2.4充分挖掘古民居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 打造特色的旅游资源

对古民居建筑的保护并进行旅游开发是互不冲突的, 如果只是一味地去保护古民居建筑, 不进行再开发利用, 就难以体现出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因此, 实施有效的保护措施并正确地深入开发利用其历史文化价值极其重要。古民居作为基本的古建筑类型之一, 在加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下, 越发彰显出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然而就从目前荆州的旅游业发展来看, 旅游产品单一, 游客都是走马观花, 很难体会到荆州古文化的韵味。这就需要政府深层次的开发, 并细细的品味[5], 比如在历史文化街区新建一些清代古民居建筑与遗留下来的古民居融为一体, 临街作为店铺, 供游客居住游玩, 用独特的建筑文化吸引游客, 不仅可以使古民居建筑历史文化得以传播, 而且能够保护古民居建筑并与城市整体规划建设协调发展。

3结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国家到地方对古民居建筑的保护也越来越重视。但就目前情况来看, 荆州在对古民居建筑的保护与开发上存在不少的意识误区和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可以通过借鉴国内外历史街区保护的成功案例, 充分利用其先进的保护理念和方法, 提高民众的保护意识, 培养专业研究型人才, 正确处理古民居建筑保护与城市整体规划建设的关系。荆州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应充分利用古城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物遗址、众多明清古民居建筑的优势, 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 在有效保护古民居建筑的基础上, 结合城市整体规划建设, 做好历史文化名城的开发改造, 使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古民居建筑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魅力和光彩。

参考文献

[1]“十二五”江陵 (荆州) 历史文化名城 (街区) 保护规划.2010.8.

[2]王立峰.关于保定市古建筑保护与开发的思考.保定学院学报, 2013.26 (6) :124-128

[3]汪海军, 杨霞.浅谈海南东方古民居建筑的保护与开发.科教导刊, 2014 (上) :67-68

[4]吴升旸.徽州古建筑保护现状与开发探讨.现代商贸工业, 2013 (15) :92-94

豫南古民居特色与保护性开发思考 篇2

关键词:豫南;古民居;现状;分类;保护对策

豫南地区处于鄂、豫、皖三省交叉口,为我国南北过渡地带,交通自古发达,地理环境特殊,素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之美誉。由于地理、气候、历史等因素,豫南传统民居具有融合南北建筑风貌的特征,其建筑既有南方建筑之气韵,又得北方建筑之魂魄,体现了豫南地区自古以来多元的建筑文化。

1 豫南古民居现状

1.1 损毁严重

豫南地区处于我国中部,物产丰富,自古是人口聚集区,存有较多规模较大的古村落。但由于缺少良好的政策指引,人们对古建筑保护的意识淡薄,使得许多优秀的古民居建筑已经被当地农民自发性的房屋建设所毁坏,留存到今天的相对完整的大型传统村落遗迹已经较少。目前,大部分豫南古村落因为地处偏僻、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快速城镇化以及人口向外流等原因,处于濒临凋敝的无序状态。村中居住者80%以上为老人、儿童。许多古宅无人管理,现已成为危房,亟须改造。

1.2 部分开发

在当今建设美丽乡村和振兴大别山老区的时代环境中,地域性民居村落得到了政府高度重视,豫南地区特色古村落与民居正在受到更多的关注,部分地区古民居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修复和开发。例如,信阳地区较能体现地域特色的村落与民居开发地,如董家河睡仙桥、明港新集村等,其中信阳市平桥区郝堂村已形成了良性的经济循环,还有部分正在进行中的有新县丁李湾村、新县西河村等。但部分古村落在进行旅游开发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仅仅對古民居外墙表面进行粉饰,未对其内部院落结构的修缮;修缮过程中未解决原住民的水电、网络等现代化对接问题等。

2 豫南地区的古民居分类

2.1 板木式民居

板木式民居在信阳地区全境都有分布,代表地有信阳柳林乡老街、信阳光山县白雀园镇老街、信阳市区内大部分明清古民居等。板木式民居一般高4~6米,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木材不仅是结构材料,而且是主要的外立面材料。建筑南北外立面中,除台阶和屋瓦外,均为木板覆盖,其中大面积为可开启的木板门窗,建筑东西外墙材料则多为砖石。板木式民居为两层,一层为主要居住空间,二层一般由木梯进入,为次要空间,一般不住人,以放置生产工具和杂物为主。民居中比较重要的房间,如堂屋,主要构架方式为抬梁式。板木式民居院落面积较小,多表现为高而小的天井院落,院落与建筑结合比较灵活,不追求严谨的中轴线布局,这点与传统的北方民居建筑不同。

2.2 类徽派民居

类徽派民居在信阳新县较为常见,代表地有信阳新县丁李湾村古民居、信阳新县周河乡西河村古民居、信阳新县周河乡楼底村古民居等。此类民居外墙主要材料为砖石,内部结构框架主要材料为木材,建筑外观青砖涂以白灰,加之深灰色的屋瓦,给人质朴清新的感觉,呈现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特征,但在布局、院落、空间与细部又与典型的徽派建筑有所不同,故称为类徽派建筑。民居中比较重要的房间,如厅屋,主要构架方式为抬梁式,与板木式民居构架方式相同,可取得较大的室内空间。类徽派民居房屋以合院形式围合天井院落,形式有对合式、三间两搭厢等。豫南的类徽派建筑门楼高大、装饰细致,往往是一组建筑与院落的“门面”。门楼山墙为一阶式的马头墙,墙头覆以青瓦,呈两坡檐,座头形式有朝笏式和鹊尾式两种。

3 豫南古民居保护对策

3.1 合理的旅游定位

古民居的旅游开发应遵循适度原则,多数豫南古村落地理位置偏远,单个村落面积不大,各有特色,多个村落相距不远。基于这种情况,适宜小规模的微型旅游开发,即三天以内的游览观光,游客定位以周边城市家庭出游为主。适宜开发多村落串联旅游路线,如可将同一个区位内的新县的丁李湾村、西河村、楼上村、楼下村统一规划进一条旅游线路。在规划时尽量使路线宏观调整,消除重复路线,多村落建立完善、统一的标识系统等。

3.2 与原住民共生

保护古民居,把里面的居民全部搬迁不是一种明智的做法,那样只能使古村落丧失生机和活力。目前,许多古村落的主要居住者是老年人和残疾人,年轻人几乎没有,通过效益可观的商业开发与村落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的提升可自然回流人口,增加原住民数量。古村落原住民对村落的历史、习俗等更为了解,回流人口可带来传统手工艺的复兴,初期政府可对传统手工技艺进行补贴,并聘请专业团队进行产品包装、升级,待形成良性利益链条后可撤销补贴。例如,明港新集村通过建设阅览室、群众广场等公共设施与场所,提升了原住民的整体生活环境和质量,同时特色的农村阅览室、茶室等也是吸引外来游客的亮点之一。

3.3 打造特色产业

自然山水资源非一流的地区,依靠单纯的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有限的。豫南地区自古物产丰富,品质繁多,如较有特色的绿茶、红茶、农家酩馏酒、商城通鲜鱼等,这些都是能够带来多重经济效益的特色产业。通过深化包装、注重多样的宣传渠道开发,特别是在柳林老街与白雀园老街等传统商业街,可结合购物游推出当地农家手工挂面、豆腐、皮蛋等特色产品。

3.4 建筑深度修复

对古民居的旅游开发应当建立在保护性修复的基础上,而非单纯地从短期经济利益出发。对古民居的修复应建立在重复考证、对比原样和古籍的基础上,重视地域特色文化的表达,而非迎合当下流行的审美眼光去改造古民居。要充分认识发扬传统和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避免开发中各地出现趋同现象和特色危机。由于年久失修,不少豫南明清古民居已成为危房,现代化的设施设备更是缺乏,所以亟须对其进行内部结构加固,并改造原住民的水电、配备互联网、监控等现代化设施设备。我们要明白,只有使传统建筑与现代生活接轨,才能使其发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卜琳.中国文化遗产展示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2]鲁延召.河南古村落旅游资源保护现状及原因探讨[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

农村古民居保护与开发 篇3

关键词:古民居,利益相关者,协调

利益相关者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于管理学研究, 于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国外旅游研究领域。中国旅游学界关注利益相关者理论始于本世纪初, 随后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古民居是文化遗产, 是颇有价值的旅游资源, 其保护与利用涵盖了众多的利益相关者。然而,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过度的商业开发, 利益相关者冲突与协调机制不健全, 导致古民居的保护和利用现状堪忧。有效协调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冲突, 成为古民居保护与利用关键所在。

一、衢州古民居保护与利用现状

衢州居于浙、皖、闽、赣结合部, 有“四省通衢”之称。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从一开始就成为了浙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特别是龙游商帮的兴起, 留下了承载数百年历史记忆的古民居, 至今在衢州境内保留仍有众多明清时期的古民居, 如江山二八都、龙游民居苑、叶氏建筑群、开化霞山古民居、常山三十六天井等古村落。据统计, 衢州境内的古民居达3 000多座, 仅龙游和江山登记在册的就有2 400余处。然而, 众多的古民居现状不容乐观, 仅有少量的纳入文物古迹保护范围, 还有一部分被迁至民居苑、名俗博物馆等地进行抢救性保护, 绝大多数散落在乡间的古民居百般凋零, 面临风雨侵蚀、虫害、偷盗等威胁, 现状堪忧。

从目前的保护与利用程度来看, 衢州古民居保护模式单一, 完全依靠政府保护;居民与社区保护意识薄弱, 积极性不高;社会力量没有参与保护与利用的意愿。因此, 在当下应深入分析古民居保护与利用中相关利益主体的核心利益诉求, 调动各方相关利益者参与古民居保护。

二、古民居保护与利用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与冲突分析

(一) 古民居保护与利用的利益相关者界定

根据弗里曼的经典定义, “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 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人。”基于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具有本质上相同的价值理念, 索特 (Sautter) 和莱森 (Leisen) 两人在弗里曼的利益相关者谱系图的基础上, 绘制了旅游业利益相关者图。其中, 旅游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本地商户、游客、员工、本地市民、竞争者、社会团体和旅游规划师等。

(二) 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及冲突分析

1. 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居民。古民居是居民数代居住的地方, 融入了深厚的家族情感, 大多数居民不愿搬离家园, 但对于古民居的维护修缮却无力承担;再者古民居的结构和建造材质不能给居民提供现代化的居住生活, 对于改善居住条件的居民而言是非常矛盾的。因此居民的主要利益诉求在于古民居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 能够改善其居住条件, 并能在开发利用中获得合理的利益分配。

地方政府。保护古民居就是保护传统文化和传承传统文化, 这是地方政府职责之一;同时, 对古民居在保护基础之上进行适度开发, 能带来财政收入、就业等经济利益。

旅游开发商。旅游开发商作为营利组织, 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是其最终目标, 因此, 在古民居保护与利用中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是其核心利益诉求。

旅游者。旅游是古民居开发利用的最重要途径, 旅游者追能够观赏古老的建筑遗存、感受纯朴自然的民俗风情和悠久的文化底蕴。其利益诉求在于古民居的开发能够给其带来原真性乡村体验, 获得物质和心理的满足感。

非营利组织 (NGO) 。作为古民居保护开发的参与者, 非营利组织扮演的主要是保护角色, 他们关注的是古民居的历史价值、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因此其利益诉求在于保护古民居蕴含的各种价值, 商业开发利用不可损害古民居独特的历史、文化等价值。

2. 利益相关者之间主要利益冲突

居民与政府。古民居居民与政府的主要利益冲突在于利益补偿和产权界定。古民居的保护有的原址保护, 有的则要迁建保护, 在开发利用中可能征用、拆迁部分住宅, 重新安置居民, 将其建为景区。但政府在安置过程中补偿标准较低, 肆意侵害居民产权的情况时有发生, 在开发收益分配中对居民利益重视不够。

政府与旅游开发商。作为旅游行政管理者, 地方政府期望旅游开发商投入大量资金弥补古民居保护资金缺口, 能依法纳税、吸纳就业、保护环境等, 不危害公众利益。而旅游开发商则在追求最大化利益时未必能如政府所愿, 在环境保护等方面投入往往不够。

居民与旅游开发商。居民与旅游开发商的利益冲突主要表现在就业机会、经营商机和利益分配上。开发商在开发时往往重开发、轻保护, 不能有效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 反而影响其原有正常生活方式;在开发过程中, 当地居民只能得到低层次的就业机会甚至没有就业机会, 得到的收益不能补偿居民维护民居成本。

非营利组织与旅游开发商。旅游开发商在古民居开发利用中的过度商业开发造成的传统文化损害是非营利组织所不能接受的。如果古民居保护有足够的资金, 非营利组织不愿意看到商业资本进入。

居民与旅游者。在开发初期, 居民对于旅游者持欢迎态度;中期则相对无序, 二者矛盾冲突时有发生;进入后期则相对理智、规范。因此, 二者矛盾主要在开发中期, 此时, 一方面, 客流量大, 影响居民正常生活, 游客的某些不尊重民俗和当地生活习惯的行为引起居民不满;另一方面, 居民为了增加收入, 往往会出现欺客、宰客等不诚信经营行为。

三、衢州古民居保护与开发策略分析

明确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与利益冲突, 化解协调利益冲突, 抓住当地旅游大发展战略契机, 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 以保护为目的, 以开发促保护, 是衢州古民居保护开发的重点。

(一)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政府是古民居保护过程中的主导力量, 是开发过程中的行为监管者, 也是各方利益协调的最重要组织者。政府的主要着力点在于以下方面。

1.摸清家底, 科学规划。衢州境内古民居分布较散, 政府应组织专业队伍进行摸底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按保护价值和地理位置进行筛选, 分类保护: (1) 呈点状分布的单个古民居。鉴定其价值, 保存完好且具有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原址保护, 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较大的申请文物保护。保存欠完整但有一定价值的可以迁址重建, 如龙游县将散落乡间不完整但有一定价值的古民居迁入民居苑, 进行集中保护。 (2) 呈村落分布的古民居群, 应实施古村落整体保护, 进行重点开发。

2.积极争取项目投资, 多渠道筹集保护资金。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保护资金;同时加大引资力度。

3.制定并完善古民居保护的法律法规。政府在深入研究古民居保护与开发的利益协调机制基础上, 科学制定古民居的保护与开发规划和相应管理制度, 将古民居保护法制化、规范化。

4.加强古民居保护的宣传与教育。通过教育, 增强居民对本地区文化的认识, 使人们充分认识其真正价值, 让居民在保护和开发中获益, 提高他们保护古民居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对于社会大众, 尤其是对于旅游者、开发企业和各级领导干部, 要大力进行有关古民居的科学保护知识、价值功能、法律法规、行为观念及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教育, 提高其古民居保护意识。

(二) 提升居民保护与开发的参与度

根据国外的古民居保护与开发的经验, 居民是制约政府与开发商错误行为的最重要的力量。“群众参与”可以将社会中各种势力的利益、合理的意见全部反映到规划过程中, 在开发规划的执行阶段也会减少操作阻力, 避免古民居的破坏开发, 有效协调居民与政府、旅游开发商之间的利益矛盾, 因此必须提升居民的参与度。

(三) 重视非营利组织的作用

文物管理部门、社会团体、社会媒体等非营利组织是保护古民居的重要监督与管理力量, 应将其纳入古民居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来。制定科学的规划需要他们参与。保护区域的划定、保护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保护资金的划拨、民居拆除的标准以及决定拆除的民居建筑中有价值的建筑构件的保护处理等等, 非营利组织的意见非常重要,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过度开发对古民居造成不必要的无可挽回的损失。

(四) 引入社会资本, 盘活产权

目前, 古民居保护的最大问题是政府保护资金不足, 需要大量的社会资本介入。然而, 民间资本的最大逐利性往往影响有效保护, 保护与开发是一对现实矛盾。因此, 要从持续发展角度, 发动社会各方力量合力参与, 以保护的目的引入社会资本, 以开发促保护, 做到统一规划、有序开发、科学经营、有效管理, 既照顾到旅游开发者的核心利益, 也要规范其经营行为, 实现保护的社会化和市场化, 积极促成民间开发力量协同政府一起参与。在引入社会资本开发的过程中, 盘活产权, 鼓励居民通过产权转让、出租或以产权入股等置换形式加入开发企业获取开发收益, 调动其保护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粟路军.国内旅游利益相关者研究进展及展望[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1, (27) :67-72.

[2]范轶琳.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提升研究[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1, (11) :36-39.

[3]郭丽华.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旅游规划优化模式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6, (22) :56-61.

[4]李东和, 孟影.古民居保护与旅游利用模式研究——以黄山市徽州古民居为例[J].人文地理, 2012, (2) :151-155.

上一篇:最美丽的瞬间下一篇:空间平衡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