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技术装备保障工作

2024-05-05

气象技术装备保障工作(精选十篇)

气象技术装备保障工作 篇1

1 气象装备保障社会化保障的提出

气象技术装备保障一般特指其中对装备的维护维修。按现行业务体制, 地市级和基层台站保障工作一般由1 ~ 2 名从事观测业务或管理的人员兼任, 仅从人员数量单方面看, 与气象业务运行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需求相比, 气象技术装备保障力量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气象业务发展的突出问题。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精神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 (国办发〔2013〕96 号) 部署, 为加快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改革, 新形势下, 气象部门加快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 是践行政府购买力服务的一项重要举措。

2 吉安市气象装备保障的现状

吉安市已建成1 部新一代天气雷达, 12 个国家级自动气象观测站, 380 多个土壤水分观测站、山洪站、非工程建设站及其他区域自动气象站。吉安市从2012 年底起成立了装备保障中心, 现工作人员4 人, 主要负责天气雷达、吉州区与青原区26 个区域自动站、网络维护及全市气象装备技术支持等工作。技术装备保障体系的发展相对于气象现代化建设, 总体上处于滞后状态, 存在诸多不足。

3 吉安市社会化气象装备保障可行性方案

3.1跨部门合作模式

积极开展跨部门合作, 充分发挥基层政府部门优势, 提高对观测设备的保障能力。经过近几年的气象信息员队伍的建设, 逐渐壮大了队伍;我们可以依托气象信息员, 通过定期对各乡镇信息员的基本培训, 让他们承担起气象装备的日常维护和简单故障的排除工作, 遇有疑难故障由专业人员远程指导或现场排除;这样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

3.2依托企业外包的方式实现完全社会化

充分利用企业技术力量强、备件供应充足等优势开展社会化保障;依托社会服务公司开展气象装备日常维护、巡检和故障维修保障。原来单气象台站的技术力量肯定比较薄弱。全力推进气象装备社会化服务, 需要气象部门对所依托公司相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保证所依托公司相关技术保障人员能及时、快速有效的完成技术保障任务。比如新一代天气雷达等大型装备在现有保障的基础上, 可向生产企业支付一定的保障服务费, 完成装备保障工作。2015 年, 吉安市气象局与吉安市青原区海格电子设备有限公司签订了维护维修合同, 通过签订合同方式将青原区14 个区域自动站设备以每年600 元/站的价格委托给吉安市青原区海格电子设备有限公司, 由企业负责装备设备的维修维护、定期巡检等工作。通过半年多的试点, 青原区区域站装备整体运行良好, 企业能在接到市装备中心故障报警电话之后都能在24h内及时处理好相关故障, 能完成好工作任务。

3.3省局组建江西省气象技术装备有限公司

通过组建江西省气象技术装备有限公司, 并在全省各地市设立11 个市级分公司, 吉安市可以以分公司进行运作, 全面负责气象装备的保障业务运行管理、保障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 承担重大疑难故障的诊断、排除、修复工作。

3.4经费问题

经费问题主要涉及到2 部分:和依托公司约定的维护经费。可以通过相应技术评估及估算进行量化确定;关于各种设备的备件购置, 旧件维修及报废等相应费用。备件管理主要由市局装备中心进行核算管理, 企业发现装备仪器有故障时可拿故障仪器到市局装备中心更换。企业负责仪器的一般故障的维修, 维修费用由市局装备中心核定后予以支付。GPS/MET和大气成分观测设备等高集成度、高精密性的仪器, 价格由部门储备备品备件, 出现故障后直接更换并将故障件交生产企业维修。

4 结语

综上所述, 积极推进气象装备保障社会化工作, 不断加强各级气象观测保障中心能力的建设;要增强并及时有效的维修保养以及技术方面的支持, 去完善适应气象综合观测和信息网络系统的现代化技术的保障体系;确保气象观测装备可以正常的运行, 以此来适应吉安气象事业的快速发展。

摘要:通过介绍吉安市气象技术保障体系的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 提出对吉安市气象技术装备保障社会化建设的建议及实施方案, 切实增强气象技术装备保障能力, 以满足气象业务不断发展对气象技术装备保障工作提出的新需求。

关键词:技术装备,保障,社会化

参考文献

[1]曹兴锋, 高岩.市级气象技术装备保障社会化探讨与展望[J].中国信息化, 2013 (08) .

气象科学技术档案工作管理暂行规定 篇2

气象科学技术档案工作管理暂行规定

(1989年9月13日国家气象局发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气象科技档案工作,充分发挥气象科技档案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国务院批准的《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结合气象部门档案工作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气象科技档案是指在气象科技管理、各项业务技术、科学研究等工作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数据、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第三条气象科技档案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必须按照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定期汇交,以确保档案完整、准确、系统和安全。

第四条气象科技档案工作实行以气象部门领导为主的双重管理体制。业务上受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第五条气象科技档案工作是气象业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主管部门要加强科技档案工作的领导,要把科技档案工作列入本部门事业发展规划与经费计划,纳入气象业务、科研管理之中。在经费、库房、设备和人员配备等工作条件上给予保证。

第二章气象科技档案的归档和汇交

第六条各级气象业务、科研部门应当把气象科技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立卷和归档工作,列入业务、科研工作计划,列入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范围,并结合工作总结检查落实情况。

第七条气象科技档案分为气象科技管理档案、气象记录档案、气象业务和服务档案、气象科学研究档案、气象仪器设备档案、气象教育档案、气象基建档案七大类。《气象科技档案分类法》所列内容即为气象科技档案的归档范围。

第八条一切科技工作人员在其业务、科研活动中所形成的科技文件材料,是公务活动的记录,必须及时整理立卷,并按期归档,不得据为己有或拒绝归档。

第九条气象科技文件材料归档要求:

一、实行由科技项目(科研课题)负责人主持立卷归档的责任制。一般科技项目应在完成后及时归档,形成周期长的项目,可分阶段归档。归档的科技文件材料,必须是定稿的原件,立卷单位可根据需要保存复制件。

二、归档的科技文件材料,必须按国家档案局制定的《科学技术档案案卷质量要求》进行组合、编目。做到审查手续完备,制成材料优良,格式统一,字迹工整,图样清晰,装订整齐。

三、几个单位协作完成的科技项目,应由主办单位负责整理一套完整的档案归档。

第十条各业务单位对已完成的每个科技项目,在进行鉴定、验收之前,必须通知本单位档案部门对准备归档的科技文件材料进行审查验收。重点科技项目,按分级管理的原则,其档案应由相应的科研主管部门和档案馆审查验收。科技文件材料归档不符合要求的科技项目,不得进行鉴定、验收、评奖。对已获得奖励或正在上报的科技成果,如检查发现其档案不符合要求,档案管理部门有权建议有关部门推迟或撤销对该项成果的奖励。

第十一条根据气象科技档案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凡是永久保存的科技档案,按规定在本单位保存一定年限后,都必须分别向各级气象档案馆汇交,有关汇交的具体要求,按《气象科技档案汇交规定》办理。

第十二条撤销或合并单位的科技档案(包括专用设备),应根据《气象科技档案汇交规定》向指定的气象档案馆或合并后的单位移交。凡是已完成的工作,其文件材料均由原单位、原承办人整理归档,需要继续进行的工作,有关文件材料应向新的单位移交清楚。

第三章气象科技档案的管理和检查

第十三条各级气象档案馆(室)要抓好标准化、规范化的工作。对接收的气象科技档案按照《气象科技档案分类法》进行分类编目,组织馆藏。同时,结合本单位业务管理工作的现代化进程,逐步实现气象科技档案的现代化管理。

第十四条气象科技档案的保管期限分为永久、长期、短期3种。应按照《气象科技档案保管期限规定》划分保管期限和组织鉴定。

第十五条气象科技档案应有专用柜架和专用库房保管。库房内应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要有防盗、防火、防潮、防光、防有害生物和防污染等安全措施。对破损的档案须及时修复。

第十六条各级档案馆要建立保管、保密、利用、统计等各项管理制度。

第十七条各级气象科技档案工作管理部门,要对气象科技档案工作进行定期的检查。检查的内容是:

一、气象科技档案的主管单位、人员、设备、经费等条件落实情况。

二、气象科技档案的归档汇交情况。

三、气象科技档案集中统一管理和保管情况。

四、气象科技档案管理各项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

五、气象科技档案开发利用情况。

经过检查,对科技档案工作搞得好的单位要给予表扬或奖励;凡因档案管理混乱而影响科技工作进程和造成严重损失的单位,要追究主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十八条各级气象档案馆(室),在做好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同时,必须重视做好气象科技资料管理工作。科技资料和科技档案应分别保管。科技资料的管理办法基本上与科技档案要求相同。

第四章气象科技档案的开发利用

第十九条各级气象档案馆(室)要大力开发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编制各种检索工具,面向科技人员,面向社会,为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技术市场服务。

第二十条各级气象档案馆(室)要加强气象科技档案的信息加工工作。

编撰各种史料、简介、文摘、汇编、选编等。要搞好咨询服务,不断改进服务工作。

第二十一条非本系统人员借阅或抄录气象科技档案,须凭介绍信提供,使用有密级的气象科技档案,必须按有关保密规定提供和使用,向国外或外国驻华办事机构、专家提供气象科技档案,必须按有关涉外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第二十二条气象科技档案的提供利用要区别不同情况,无偿提供或有偿提供。收费范围、标准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气象科技档案机构及其人员

第二十三条国家气象局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的科技档案工作均由办公室主管,分别负责全国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科技档案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

第二十四条国家气象局的主要职责

一、贯彻国家《档案法》和有关科技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组织拟定本部门气象科技档案工作管理规定和技术标准;归口协调气象科技档案工作事宜。

二、负责对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和本局直属单位、院校气象科技档案工作进行指导,组织经验交流和干部培训。

三、参与有关科技计划管理、成果管理和技术市场的开发活动,及时提出对气象科技档案的管理要求。

第二十五条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的主要职责

一、贯彻国家《档案法》和上级部门关于科技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制订本省(区、市)的气象科技档案工作管理实施办法和有关规章制度。

二、负责本省(区、市)气象科技档案工作的归口协调工作。

三、参与本单位的科技计划管理、成果管理和技术市场的开发活动,提出对气象科技档案的管理要求。

第二十六条国家气象局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分别设立国家气象局气象档案馆及各省级气象档案馆。它们分别与北京气象中心气候资料室、省(区、市)局气候资料室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第二十七条国家气象局气象档案馆的基本任务

一、负责接收、收集、整理、保管国内外气象科技档案、资料。

二、对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气象档案馆的科技档案管理技术进行指导。组织档案学理论与现代化管理技术研究工作。

三、编制《档案馆指南》、《服务一览表》、各种目录等检索工具。

四、开发气象科技档案信息资料,编研各种资料,搞好服务和提供利用工作。

五、定期组织专家和有关人员对气象科技档案的保存价值进行鉴定,对保管期限变动、密级调整和需要销毁的科技档案资料提出建议,报主管领导批准后实施。

六、缩微和复制馆藏的档案、资料。

七、负责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气象科技档案工作情况和统计报表。

第二十八条省级气象档案馆的基本任务

一、负责接收、收集、整理、保管本省(区、市)气象记录档案和局机关、直属单位永久保存的档案以及由省局统一组织的专项气象科技活动中产生的科技档案。

二、对各地(市)气象科技档案管理业务进行指导。

三、编制《档案馆指南》、《服务一览表》、各种目录等检索工具,对档案学理论和现代化管理技术进行研究和应用。

四、开发科技档案信息资料,编研各种资料,搞好服务和提供利用工作。

五、组织专家和有关人员对气象科技档案的保存价值进行鉴定,对要销毁的气象科技档案资料提出建议,呈报主管领导批准后实施。

六、负责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气象科技档案工作情况和统计报表。

第二十九条科技档案人员属科技管理人员或档案专业人员,要保持相对稳定,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科技档案人员的基本任务和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科技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和本单位制定的有关制度和实施细则。

二、参与本单位的科技计划管理、成果管理和技术市场的开发活动,及时提出对科技档案管理要求。

三、监督、指导和协助本单位的科技人员做好科技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和立卷归档工作。检查、验收科技项目或上报评奖成果的档案是否完整、准确、系统。

四、负责本单位科技档案的接收、整理、保管、组织鉴定、统计等项业务工作。

五、积极组织开发利用本单位的科技档案,充分发挥其作用。

六、按有关规定,做好科技档案移交工作。

七、遵守国家有关科技保密的规定,保证科技机密及档案的安全,维护本单位和科技人员的知识产权。

八、承办领导交办的其它有关科技档案工作事宜。

第三十条有关部门和各科技单位,要有计划地对科技档案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职业教育,逐步提高业务素质,建设一支具有较高质量的科技档案干部队伍。

第三十一条档案管理部门和各有关单位,对责任心强,有创新精神,并在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科技档案人员,应按国家气象局的有关奖励办法,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工作失职,违反规定造成工作损失者,视其情节给予处罚。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二条本规定由国家气象局负责解释。

气象防雷技术工作要点 篇3

关键词:防雷技术;实践;问题;探索

中图分类号: TM86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4.073

近年来,国家电网等覆盖面积越来越广,各种通讯设备、电子设备也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必要品,与此同时,这些现代化技术产品在遇到雷电灾害时所受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就使人们逐渐认识到防雷技术的重要性。现如今,防雷技术在各个领域中已经逐渐被重视起来,但是由于我国受技术及其他一些原因的限制,导致我国的气象防雷技术还处于缓慢发展的阶段,与其他国家相比相对较弱。在各种气象监测系统中还没能建立完善的体系,管理水平也没有达到较高的水准。要想使我国的气象防雷技术能够持续有效的发展就必须要改变现在的状况,使其能够明确工作的重点。

1气象站防雷的基本结构分析

气象站防雷主要是通过三个基本部分构造的。首先是对现场的雷击情况进行直接的关注测试,这是通过对现场内金属设备的观测,要注意风传感器避雷针的引下线和数据传输线等的位置,都需要穿过风杆。这原理是因为在被雷电袭击时,如果引下线被雷电击穿,就会由于杆体本身就有导电性,会让杆体内部的信号线极容易被雷电击穿,由于杆体是裸露的,长时间的经历风吹雨淋,这也使其加大了被击穿的可能,对其安全造成了巨大的隐患;其次是在接地部分都属于共用,不仅观测中的各种设备需要进行接地处理,其他周边地区的金属设施也要做好接地保护;最后是感应雷的防护工作,不仅要关注好气象防雷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对雷电发生的信号及防雷信号的接收,还要确保感应雷的安全防护措施是否到位,只有将全部的工作都做好才能准确的获取雷电活动的信息。

2气象防雷技术工作风险控制措施

在一些场所中会有易燃易爆品,这不仅需要完善的安全保障措施系统,还需要在发生事故时有应急处理系统,同时,工作人员在进行操作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规范来工作,不能出现违规违章的现象。并且要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检查人员要严格地进行把关,要对金属设备及会产生静电部分的检查更加严谨,同时要注意接地线的松紧程度,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好,这样才能确保其安全。

在气象防雷技术应用中,现代化电子信息系统的应用有待加强,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其规范来进行,特别是在发生雷雨时要对电子设备的运行进行检查,这样才能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并妥善处理。

除了这些措施外还需要对气象防雷风险进行评估,其主要包含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要对气象防雷环境中各种可能会导致雷击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将其发生的概率进行评测。

二是要将会产生雷电风险的因素进行确定分析其类型,这样才能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更改。

三是需要对整个防雷技术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

四是需要对雷电袭击之后产生的后果及影响进行系统的分析。

五是根据以上的分析研究出能够降低雷击风险及防范雷击的方案和发生事故时的应急方案等。

3气象防雷技术要点

气象防雷技术主要是针对现如今信息化科技时代中减少雷击对社会及国家带来的经济及人身安全上的危害。只有将防雷技术工作的重点及性质掌握好才能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气象防雷技术中主要通过以下几点来进行工作的:

3.1加大先进设备投入

在雷电监测设备中,先进的设备有着可靠且准确的硬件来作为保证的。所有在进行采购防雷技术设备时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引进先进的设备,这样才能使雷电监测的数据在准确度上得到保障,让防雷工作有效的开展起来。

3.2规范工作制度

仅仅拥有先进的设备是不够的,还需要工作人员操作时能够严格按照其规章制度来进行,避免出现违章操作,使雷电监测的数据失去其有效性,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同时相关部门也要尽快完善相关的操作规定及制度,让工作人员在操作中能依规而行。

3.3提高技术水平

气象防雷部门不能局限在已有的技术上,要及时引进更多专业的技术人才,这样才能使防雷技术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同时还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的培训,当今社会中更多高端设备及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地创新,所以必须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岗位培训,使其能够适应跟上防雷技术的发展步伐。

3.4完善网络建设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气象防雷部门也需要建立完善的网络来进行人员的管理及工作数据上的管理,使网络成为连接各个部门的重要工具,并且使各项数据信息能够及时的传递共享。网络建设是需要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来完善的。

4结语

总体来说,气象防雷技术工作的有效开展能够避免遭受雷击,使人们的生命安全及财产安全得到保障。同时还要明确气象防雷技术工作的重要性,完善其网络的建设,这样才能确保先进的雷电监测设备监测到的信息准确且有效。

参考文献

[1] 周晖.气象防雷技术工作要点探讨分析[J].硅谷,2015,(01).

[2] 冉丹婷.防雷技术实践问题探索[J].价值工程,2014,(36).

气象防雷技术工作要点探讨研究 篇4

防雷装置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是通过避雷针、避雷塔等防雷装置对观测场内装置进行防雷的直击雷防护。其次通过套用金属管道和保证安全距离等防止雷电的反击和雷电波浸入;最后就是保证雷电流良好入地的接地装置。

2 防雷技术的工作风险的控制措施

相关的措施如下;

(1) 要有很完善的保障安全的系统措施及其应急处理事故的紧急处理系统, 除了定期的去检查那些安全防护设备以外还要多多留意金属设备和静电的那些部分, 并加强对它们的检查和管理, 而及时处理好地面那些连接松动的地方会更加保障安全。

(2) 要注意雷电流 (波) 对电子信息系统造成的危害, 按照电子信息系统的防雷规范要求进行防护, 特别是在雷雨的发生前和发生的时候, 要更加小心谨慎的对电子设备进行检查, 争取早点发现问题早点解决问题, 以此确保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

在项目开工前要进行雷击风险评估, 主要多以下5个方面进行评估:

(1) 通过分析在项目所在地区的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和灾害物征等计算遭受雷击的概率;

(2) 根据设备分布及重要性, 分析计算会产生哪些雷击风险问题及其发生的主要原因;

(3) 整体的分析一下整个防雷系统的问题, 并尽可能的提出一些相应的指导性建议和方案。

(4) 系统的分析雷击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和不良的后果

(5) 想出降低雷击风险的方法, 还有对雷击风险的防范和应急措施和建议。

3 防雷技术的定位

防雷工作在所有的气象工作里占有很高的地位, 特别体现在在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 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财产。气象防雷工作中防雷检测机构的社会定位也是有着很重要的位置。因为它不是生产性的部门, 也不是以盈利为目的, 而是把对社会的责任当作最主要的工作目标, 是整个的气象工作系统中气象防雷技术是最主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现如今这个技术在防雷工作的系统的建设以及规范管理等一些方面都有着很大的突破性的进步, 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里, 由于工作人员在有些地方没有严格的按照管理制度去实施, 防雷技术的工作没做好, 这就造成了防雷装置起不到真正的防雷效果, 给人民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这也就说明了在进行气象防雷的工作时要求每个人做好自己的定位, 这是非常重要不容忽视的一个细小的环节。与此同时, 气象防雷的相关部门是属于事业单位部门也不是什么盈利部门, 也就是这样这个部门并不会像企业一样以营业利润作为发展的动力, 这是一个国家部门, 这个部门保障了气象防雷工作的顺利进行, 让它们能理想的生成和实施。

4 气象防雷工作的投入要点分析

投入安排是气象防雷工作里第二个很重要的一项工作项目, 有如下几点要做到:

(1) 加大防雷知识的宣传投入, 建立防雷工程示范点, 全方面的普及雷电防范知识。

(2) 气象的防雷工作技术的规范化的投入。最主要的目地就是让防雷技术相关的实施人员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个防雷工作的一些基本的规章制度, 并要求他们严格的按照标准规则去工作, 减少因为未按规定进行防护而造成的损失。

(3) 我们还要做好气象防雷相关监测系统的预警的科研投入, 这是为了进一步保障信息的准确性, 先进的精密仪器出错率也会很低, 这样在保证信息高度准确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得到的信息来减少雷电对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和伤害, 保证了雷电的预警以及相关的科研投入也就是保障了气象防雷技术的稳定实施。

(4) 对气象防雷技术人员的操作要求及其对他们教育的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 防雷工作人员有要有坚实的专业知识以及极强的工作意识和责任心, 这样才能有效的去工作, 对他们进行定期的培养那是必须进行的一步。

5 总结

现如今我国的防雷技术虽然有一定的进展, 但实际上在有些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的, 所以在气象防雷技术的研究发展中我们必须注意要朝着更加扎实的防雷技术理论以及完美的仪器设施的完整的体系的方向看齐, 在理论的指导下使其价值在实践中慢慢体现出来。防雷技术的优越发展也间接的保障了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所以要给予这个工作极高的重视, 把握好防雷技术工作的要点, 加大投入, 让其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保障人民的利益, 造福于社会。

参考文献

[1]杨恩智, 王保成, 李汉军.防雷技术的探索[J].现代物理知识, 1998.

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管理办法 篇5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的管理,规范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的规划、技术要求、研制、定型、许可、使用、运行保障、质量监督和报废等工作,提高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是指专门用于气象观测业务的设备、仪器、仪表和消耗器材。

第三条

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管理应以质量管理为核心,统筹规划布局,统一技术规范、产品标准要求,严格装备管理程序,把好各环节质量关,实现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质量可靠、运行稳定、技术性能满足业务要求。

第四条

中国气象局观测业务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的归口管理,授权中国气象局相关业务单位负责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定型受理、技术审查和监督检查以及实施装备许可的质量检测测试等技术支撑工作。各省(区、市)气象局负责本行政区域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管理。

第二章

装备规划

第五条

中国气象局观测业务主管部门根据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提出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需求,适时组织制定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发展专项规划,保证装备的先进性、可靠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第六条

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发展专项规划应当按照“列装一代、研制一代、探索一代”的原则,提出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明确总体功能、技术体制和业务布局规模。第七条

中国气象局应当向社会公布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发展规划、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需求或专项规划、综合气象观测研究计划及研发指南。

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发展专项规划应广泛征求意见,并定期滚动修订。

第三章

装备技术要求

第八条

对于列入规划的气象观测技术装备,中国气象局观测业务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制定相应的功能规格需求书,明确具体功能、技术规格、数据格式和传输方式等要求。

第九条

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产品标准根据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功能规格需求书制订,纳入气象标准制修订计划统一管理。

第十条

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的设计、研制、定型、生产与验收,应严格按照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产品标准或功能规格需求书的要求进行。

第四章

装备研制

第十一条

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产品研制应按照市场机制运作,研制单位根据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需求、专项规划和研发指南,自主立项研制或向中国气象局申报立项研发。对于重大或急需并且具备市场竞争条件的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中国气象局观测业务主管部门根据需要,采取招标方式确定研制单位。

第十二条

对于中国气象局立项研发或招标研制的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研制单位应当保证研发进度和质量,按期提交研制产品。

中国气象局鼓励企业、相关气象业务及科研单位开展合作,研制系统集成度高、成套性好、系列化的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第五章

装备定型

第十三条

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应通过装备定型,确认其各项功能和性能指标达到该产品标准或功能规格需求书的要求,确认相应的研制单位是否具备产品研制、生产、标准化管理、质量保证和售后服务条件,确定装备产品的主要配置。

第十四条

中国气象局相关业务单位根据授权,受理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定型申请,并按照有关规定组织测试评估和技术审查,中国气象局观测业务主管部门核准装备产品定型。

第六章

装备许可

第十五条

通过定型的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产品,研制生产单位应建立配套的产品检定、校准手段和维修测试条件,按照规定程序和要求向中国气象局申请装备许可。

第十六条

中国气象局观测业务主管部门根据气象专用技术装备许可管理办法,受理装备许可申请,组织对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产品进行实地核查和质量检测测试,办理和核准许可,颁发气象专用技术装备许可证,并予以公布。

第十七条

境外生产的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符合产品标准并通过质量检测测试的,国外生产企业或其授权的国内唯一代理可申请气象专用技术装备许可。

第七章

装备使用

第十八条

气象业务中不得使用未经许可或者被注销、撤销许可后生产的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对于业务试用等前期工作需要但尚无取得许可证的产品,要严格履行审批程序。

第十九条

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应列入气象部门集中采购目录,按照招标采购有关规定采购使用。

第二十条

统一布局、同期建设使用的同类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应尽量统一装备规格型号和技术状态。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建设的同时,应同步建设配套的运行监控、维修测试、计量检定或现场校准设施,并开展相应培训。第八章

运行保障

第二十一条

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投入业务运行后,应核定运行维持经费并列入预算,建立日常维护检修制度和业务运行规定,确保装备处于良好技术状态。

第二十二条

投入业务使用的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应当纳入运行监控业务,实时在线监控其运行状态并建立维修保障的联动机制。

第二十三条

投入业务使用的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应当遵照气象计量检定规程或校准方法,定期开展检定或校准。禁止使用未经检定、检定不合格或超检的仪器。

第二十四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根据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建立分级分类故障维修响应模式,划分不同故障的响应级别,健全自主保障和社会化保障相结合的维修保障机制,提高保障时效和质量。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运行出现故障时,应严格执行报告制度和各类装备故障排除的有关规定,及时组织维修,恢复正常运行。要严格执行技术标准规范,建立健全维护维修登记制度和技术档案。

第二十五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广泛采用条形码、电子标签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的全程跟踪和动态管理,做好整机、备件和必要的应急物资储备、供应。

第九章

质量监督

第二十六条

对取得气象专用技术装备许可证的产品,中国气象局观测业务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生产过程关键环节的质量检查和出厂验收。重大装备实行逐台验收,其它装备或批量产品逐批随机抽检。

第二十七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的质量和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并按规定将检查情况逐级上报。

第二十八条

中国气象局观测业务主管部门根据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业务运行情况,定期组织对其进行综合评估,建立通报制度。

第十章

装备报废

第二十九条

根据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使用寿命和技术性能状况,有计划地进行大修和更新。符合下述条件之一的应当申请报废:

(一)实际使用总时间已达到或超过该装备规定的有效寿命期,且经修理检定后达不到产品技术标准要求;

(二)仪器装备性能达不到产品技术标准,经修理、检定后仍然不能达到要求;

(三)损坏严重,无法修复,或修理费用昂贵,没有修理价值的仪器设备。

第三十条

符合报废规定的技术装备,按照谁建设谁审批的原则,由使用单位提出书面报废申请,建设单位组织鉴定和审批。己批准报废的装备不得在业务中继续使用。

第十一章

附则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中国气象局观测业务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三十二条

气象技术装备保障工作 篇6

关键词:自动气象站;制度完善;故障维护;传感器

一、 全旗气象技术装备保障工作基本任务及制度完善

1.1基本任务

依托全市气象技术装备保障业务体系建设方案,推动技术装备保障综合能力建设,完善技术装备保障业务规范化建设,实施气象技术装备业务应用、运行监控、维修保障的技术保障服务,保障技术装备的安全、稳定运行。

1.2本地技术的完善以及制度的制定

完善的技术保障体系是一个气象站最基本的要求,其直接关系到技术服务的准确性以及稳定性。提高自动站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完善本有的工作制度,加强该地区的工作管理以及提升本工作站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只有这些基本的做到位,工作站的工作效率才能得到适当的提高。工作人员应当认真分析数据,若是发现数据异常应当及时反复检测并加以确认,预防措施;培养员工的日常工作中提高,提高员工和气象站的管理人员,专业专项技术人员是自动站的技术骨干,改部分技术人员应当进行专门且有针对性的培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技术队伍的活力。

二、传感器及自动站设备故障日常维护与保障

传感器及相关设备是自动站中重要的宝贝。该设备的故障与处理方法是自动站工作人员应当重点掌握的技术,現在在自动站应用比较广泛的是温湿度传感器与地温传感器,风向传感器及雨量传感器这4种,本文也主要从这四种中选择并加以解释剖析。

2.1温湿度传感器的故障与处理方法分析

理论上温湿度传感器发生故障的可能性很少。只要温度和湿度传感器的正常维修,以保持正常的状态,这类问题出现故障的可能性就很小,不会影响到气象数据的观测和记录。如果温度异常,温度和湿度传感器的损坏现象发生时,在这种情况下,被替换的时间,以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当一分钟数据显示不正确的温度问题,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接地装置的接地或处理不当的温度和湿度传感器。这使得当前版本中的收购,将受到一定的阻碍,导致内部温度传感器回流电路,使得其数据的混乱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温度和湿度传感器装置,用于接地进行再处理,以恢复正常。另外,温度和湿度传感器和湿度会出现丢失数据的现象,这可能是因为湿度已超过的温度和湿度传感器本身可测量范围。当湿度传感器这样的故障,气象数据观察和测量人员也应补充正点数据,以使温度和湿度传感器数据的原状。

2.2地温传感器的故障与处理方法分析

地热异常温度传感器故障是麻烦的时候,那是因为地面温度传感器的外壁有泄漏。当气候变化,特别是在雨天,地面温度传感器具有水渗透到铜管顶部的底部。这将使得在地面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发生变化,从而使测得的温度,而不是地面温度的水温。面对这样的故障,地面温度传感器连接处密封,防止渗水现象。

地面温度测量差别很大不同的稳定或一个故障往往是地面温度传感器。这可能是由于外部力,使得温度传感器暴露于外界引起的原因,这是最有可能的,因为在地面温度传感器松动或生锈其他原因。鉴于其地面温度传感器,用于修理和维护会解决这个问题。

2.3风向风速传感器的故障与处理方法分析

风速传感器操作会受天气影响,特别是在大型风沙存在的地方,容易使风向和风速传感器脏了。雨雪较多,有的地方,风向和风速传感器将做出冻结。因此,利用风向和风速传感器的时候,定期清洁,以保持它的清洁,并应定期检查。除了受天气影响的地区,风向和风速传感器会遇到一些技术问题。例如,不显示的数据收集,这可能是因为该接口风向和风速传感器电缆不紧或渗漏现象。有可能是人为的风向和风速传感器损坏,没有得到及时维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立即对风的方向和速度传感器进行维修或更换。

2.4雨量传感器的故障与处理方法分析

数据异常是雨传感器出现故障时,该故障可能是由于所述漏斗的堵塞的原因,导致不准确的数据。例如,在梅雨季节,测量数据和自动站仪器测量数据的传统测量方法有雨量传感器的漏斗堵塞的原因可能是一个很大的错误。为了恢复正常雨量传感器,只要漏斗进行清理,就可以恢复到正常工作状态。

此外,当传统的测量方法和降雨量数据测量差大,并且当降水变小,这种差异也将变得更小。这可能是一个临界现象雨量传感器中,面对这种情况,工作人员应使用其他方法来收集气象数据,让利益相关者对传感器的专业维修。

三、其他常见故障及问题解决方法

解决办法:反复检查通信端口线路是否可以正常传输设备,主要是看收购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如果收购的硬盘可以正常操作,当集热器无法运行,您可以重新启动收集,检查集热器指示灯闪烁正常,如果没有检查出问题所在,你也可以检查变压器,电源避雷器正常工作。当仪器显示正常操作,当有可能集热器内的一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是采取万用表检查一般收集器,以检查电压是否正常,如果正常的话,然后取出串口隔离器,重新检测设备是否正常,如果仪器正常工作时,由一个再次更换计算机实验,如果问题不能得到解决,把集电极被替换,从而使得这些一个接一个的问题的检测可以忽略。

四、 结语

为了让自动气象站可代替正常的情况下发挥作用,应该发挥,技术支持AWS内的各种设备和日常维护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AWS的安全设备维护的技术讨论,以最大限度的保证自动站的人好,自动报站的维护和技术支持工作,有效落实,在工作中应注重目的的行为。

参考文献:

[1]刘溢.自动气象站觉故障判断及排除方法[J].北京农业,2011(33).

[2]梁青建.自动气象站常见故障判断及排除方法[J].电子世界,2013(09).

气象技术装备保障工作 篇7

关键词:气象装备,技术保障,社会化

气象技术装备保障是气象事业发展的保障和支撑, 在气象现代化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气象装备涉及信息网络、无线电、电子、机械工程等技术领域, 呈现出规模大、细节多、任务重、时间紧等特点。造成气象装备保障技术难度不断增大[1]。因此, 建立完善的技术保障体系, 提高气象技术装备保障业务的管理水平和综合保障能力, 探索装备保障社会化模式, 确保气象装备长期有效的稳定运行, 已经迫在眉睫。

1 鹤壁市气象技术装备现状

随着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快速推进, 气象观测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气象探测领域逐步向乡 (镇) 、村拓展。目前, 鹤壁市共有各类区域自动气象站115套, 其中六要素区域自动气象站10套, 四要素区域站23套, 单雨量站17套, 土壤水分站17套, 农田小气候站2套, 农田实景监控系统15套, 星陆双基陆基小气候站31套, 实现了农业气象观测设施 (包括农田气候梯度观测设施、农田实景监控系统) 覆盖所有县区和所有的万亩高产示范田, 实现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和自动土壤水分站乡镇全覆盖。

区域自动气象站的密布造成点多、线长、面广等地理分布特点。初步测算各气象观测站点距鹤壁市气象局平均距离约为27 km, 站点最远距离超过50km。各种气象装备通过不同的项目建设实施, 采购批次不同, 造成设备型号多样、种类繁多以及故障频发, 给技术保障的工作带来诸多困难[2]。

2 气象技术装备故障特点分析

2.1 多要素区域自动气象站故障特性分析

33套多要素自动气象站 (六要素站、四要素站) 2 a间共出现故障79站次, 月平均故障3.3站次。故障原因包括雨量筒堵塞、太阳能电池老化、采集器偶发性死机、DTU偶发性掉线、传感器失灵等, 其中雨量筒堵塞尤为常见。

故障最多集中在雨量筒, 占故障总数的50.6%。因设备维护不及时 (电池老化、雨量筒、GSM卡欠费、太阳能板污损) 造成故障占故障总数的72.2%。采集器与风向、风速、温湿度、气压等部件故障原因主要是器件老化。

2.2 单雨量站故障特性分析

17套单雨量站2 a内共出现故障96站次, 月平均故障6站次 (单雨量工作时间为每年的4月1日-11月31日) 。故障原因包括雨量筒堵塞、电池老化 (储能不足, 市电断电情况下不能继续工作) 、主板损坏、DTU损坏和主板电源损毁。

单雨量站故障最多集中在雨量筒, 占故障总数的61.5%。因设备维护不及时 (电池老化、雨量筒、GSM卡欠费) 造成故障占故障总数的76.0%。

2.3 土壤水分站故障特性分析

17套土壤水分站2 a内共出现故障76站次, 月平均故障3.2站次。故障原因包括传感器周边土地龟裂造成探测参数失真、土壤参数标定不准确、传感器护套漏水损坏和主采集器偶发性死机。

自动土壤水分站故障最多集中在传感器周边土地龟裂造成探测参数失真, 占故障总数的61.8%。因设备维护不及时 (土地龟裂、电池老化) 造成故障占故障总数的75.0%。

2.4 农田实景监控系统故障特性分析

15套农田实景监控系统2年内共出现故障89站次, 月平均故障3.7站次。故障原因主要包括网络光纤中断、路由器故障、太阳能控制器损坏、电源时钟控制器损毁、电池老化、摄像机球罩灰尘。

农田实景监控系统故障最多的是摄像机球罩灰尘和光纤中断, 分别占故障总数的31.5%和13.7%。因设备维护不及时 (摄像机球罩灰尘、电池老化) 造成故障占故障总数的45.2%。

3 气象技术装备保障存在的问题

分析气象技术装备故障发生原因, 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是重使用, 轻保障, 对保障工作认识不够。随着新型装备的使用, 业务质量显著提升;同时, 新型气象装备电子集成度高, 硬件故障率低, 过分依赖新设备的自行运作, 对维护保障工作缺乏深刻认知, 致使定期维护不完善, 造成保障维护不及时等。

二是重业务, 轻学习, 对保障技能掌握不够。维护人员只注重业务基本技能, 缺乏对高层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缺乏专业技术经验, 不注重新设备和新技术的学习, 不能及时有效提供维修技术保障。

三是重建设, 轻维护, 对保障资金投入不够。技术装备通过项目完成建设, 项目建设往往对后期维护考虑不全面, 造成维持基本业务的材料损耗, 维护器材短缺等, 严重降低了维修的实效性。

四是重结果, 轻机制, 对保障管理深入不够。技术装备保障体系的不完整, 管理人员往往强调保障结果, 对保障维护的机制不够重视, 使维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严重受挫, 难以满足其技术装备保障的需求。

4 气象技术装备保障完善措施

4.1 加强维护机制, 强化防患未然理念

气象技术装备保障工作坚持以预防为主、维修为辅为原则, 做到责任到人, 措施到位。分析鹤壁市气象技术装备故障特点, 因维护不及时造成故障214站次, 占故障总数的66%。进一步完善技术装备保障机制, 完善业务流程、技术规范和标准, 要进一步向技术保障人员灌输和强化防患未然理念。

4.2 加强能力建设, 强化技术保障能力

大力提升气象装备技术保障能力, 进一步完善检测维修设备、技术方法规程。建立气象装备技术保障操作实验环境, 通过设备实操实践, 提升技术保障人员动手能力。加强装备供应保障的科学管理, 要完善气象装备供应系统建设, 通过设备冗余备份机制提高技术保障能力

4.3 加强教育培训, 强化技术保障队伍

气象技术装备队伍的建设既是做好技术装备保障的基础, 也是搞好气象技术装备保障工作的关键。搞好装备维修保障人员的业务技术培训, 重点培训实际操作能力。鼓励和促进保障技术人员学习新技术, 更新知识, 提高从业人员业务技术水平, 建设一支爱岗敬业、业务技术水平精湛的技术保障队伍。

4.4 探索保障社会化机制, 提高保障效能

当前, 气象技术装备保障工作呈现出规模大、细节多和任务重等特点, 现有保障体制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化气象建设的需求。气象技术装备广泛布设为装备保障社会化提供社会基础, 气象技术装备的高维护、低故障特性为保障社会化提供技术可行。要积极探索装备保障机制和管理模式,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财政支持建立完善的气象技术装备保障体系, 弥补当前气象技术装备保障体系存在的技术力量薄弱、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 提高气象技术装备保障效能。

5 结论

气象技术装备保障工作是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急速增长的装备规模和设备布点的分散性造成气象探测装备技术保障的任务量不断攀升, 要树立维护预防为主, 维修排障为辅的理念, 强化设备维护巡检, 提高技术保障能力, 建设技术保障队伍, 完善技术保障体系;同时, 气象技术装备高维护、低故障特性决定了社会化保障方向, 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财政支持, 积极培育社会化保障主体, 进一步提高气象技术装备保障效能。

参考文献

[1]曹兴锋, 高岩.市级气象技术装备保障社会化探讨与展望[J].信息技术与应用, 2013 (4) .

浅谈自动气象站维护和技术保障 篇8

兴平市气象局于2007年安装完成新型自动站并投入使用,该仪器采用长春气象仪器厂生产的用于天气观测站网的自动气象站,可对地面气象多种要素(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大气压、风向、风速、雨量、地温)进行定时自动采集、计算、处理、存储和通信。随着自动气象站覆盖面和监测项目的不断扩大,将从事气象工作的人员从繁忙的整理气象资料工作中解放出来,可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气象科学研究和气象科技服务等领域,使得工作效率得到很大提高。

1 自动站常出现问题和处理方式

1.1 雨量传感器的常见问题和处理方式

兴平市气象局目前使用的雨量传感器为翻斗式的。这种传感器一般情况下会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故障:一是不显示雨量;二是雨量显示的数值与记录数据存在误差;三可能是雨量的计数不稳定等。

对参展的这三种情况,一是应该检查是否是虫子、树叶等杂物造成集水器的堵塞;二是要查看每个接口的线路是否存在损伤的问题,如有损伤需及时更换心的线路,如果其外部都不存在问题,那就要检查内部干簧管的损坏问题了。如果干簧管的确有损坏,应该立即汇报市局技保中心,请技保中心的专业技术人员来更换干簧管,万万不可自己动手,造成数据收集的不精确。

1.2 温度传感器的问题和处理方式

自动站温度传感器的问题一般表现为:温度为负值和没有温度显示两种。当温度传感器出现连接线接触不好时,温度就会出现负数显示的状态,这种情况应该是将温度传感器连线重新连接好,保证接触没有问题;如果线路呈开路状,则造成显示器无温度值显示,这种情况应该将开路的线路重新连接好可以排除故障率。

1.3 风向风速传感器问题和处理方式

处于自动气象站最高位置的风向风速传感器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部分,它随时会有遭雷击的风险,暴露在外的传感器不停地随风摆动,很容易被腐蚀和产生机械疲劳,从而导致风向风速数据的异常,其原因可能是:传感器损坏;传感器的支架或线路破损,处理这种情况,就用好的组件“代替”坏的组件,如果数据显示正常,则“代替”成功,切记操作时必须切断电源。

1.4 气压传感器的问题和处理方式

气压传感器放置在室内的采集器箱里,其元件是真空膜盒装置。气压传感器的维护必须断开电源,切记不可带电操作。气压传感器如果出现数据缺测,首先检查采集板的气压是否有数值;再检查电源问题,如果供电电源正常,则查看线路的磨损问题。

2 日常仪器维护注意的事项

2.1 供电电源的维护

自动站的工作要求其必须24h不间断工作,所以,供电电源的持续、稳定供电是十分重要的。使用时供电设备不可超负荷运行,更不能频繁的开关电源。在连接蓄电池(ups)和采集器的连接线路时,特别注意上面标注的正负极,电源2极的连接要正正、负负连接,千万不能依电线的颜色进行判断。

2.2 自动气象站设备的维护

由于兴平市气象站离兴化厂很近,所以,暴露在外的线路、电缆很容易被腐蚀而损坏。当采集器出现问题时,要及时的排查设备,并进行正确的维修维护。要经常开展线路检查和更换腐蚀线路、电缆工作;经历强对流等天气过程过后,应及时安排专人对自动站进行全面检查、维护,以保证气象站的正常工作。

2.3 软件系统的维护

自动站软件部分由采集器部分的系统程序、地面气象测报系统和自动站监控系统三部分组成[1]。采集器系统要定期处理电子碎片的清理工作,减少因系统冗杂而出现的处理数据速度变慢的现象。自动站监控系统和地面气象测报系统经常检查参数设置的准确性,及时更新升级和下载软件程序,以保证软件及时升级和气象站的正常工作。还应该做好因出现网络无法正常链接时,备份的无线网卡正常传输正点报文和数据存储的准备。

2.4 制度完善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

自动气象站的维护需要建立自动站维护制度,实行设备责任人制度,以提高技术保障人员对于自己负责设备的责任心。首先要让技术保障人员主动、自觉地完成气象站仪器的维修与检修工作,消除隐患;其次,是加大对技术保障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技术保障能力和水平;再次,是要加强气象技术保障队伍人才梯队的培养,热播时对高、精、尖设备的引进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自动气象站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也更清楚的明白维护、保障自动气象站的重要性。对于维护工作的艰巨任务,技术保障人员要加强责任意识,要积累、总结经验,认真对设备进行维护与保养,才能做好自动气象站设备的维修与保养。

摘要:自动气象站的维护和保障技术是关系气象站能否正常发挥作用的关键。文章重点对兴平市自动站的维护和技术保障工作进行详细总结,给当地的气象维护工作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自动气象站,维护,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李黄.自动气象站实用手册[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2]朱燕.浅谈自动气象站维护维修[J].吉林农业,2013(2).

[3]吴自越,于勇,费启.浅谈ZQZ-CⅡ型自动气象站的维护[J].科技传播,2010(19).

[4]武峰梅,白金凤.浅谈自动气象站仪器故障的判断与维护[J].科技传播,2011(3).

[5]董平,刘金霞,魏亦非.影响自动站资料传输时效的因素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12).

气象技术装备保障工作 篇9

近几年来, 我国出现了诸多的雷电袭击事件, 因此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同时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注意, 对此相关部门在防雷减灾方面以及防雷技术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防雷技术专家也在不断探索一定的技术防御手段等。对于防雷技术的提升已经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 因为它关系我们的切身利益, 而且雷电与我们的生活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它涉及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这一问题的解决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

1 气象站防雷结构

气象站的防雷结构主要涉及三个部分。其一是直击雷防护, 它涉及到现场直击雷的观测, 观测现场的金属设备以及数据传输线方面等, 它们都要穿过风杆才可以, 因为雷电袭击的时候, 引下线的击穿会使得信号线被击穿,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长时间的恶劣环境的侵袭, 被击穿的概率会日渐的增长, 从而对信号线造成巨大的潜在性的危害。其二是公用接地的部分。除了观测现场的金属, 其它地方的金属也要共地, 并且与建筑物接地连接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其三是防护感应雷, 主要涉及对于防雷信号和雷电在发生的时候产生的信号的接受, 从而保证感应雷的安全。

2 防雷技术工作风险控制

首先对于易燃易爆的场地要做好一定的防护措施, 做好相应的保障措施以及发生事故时候的应急准备, 相关的工作人员也要遵守一定的规章制度以及相关的操作程序, 严格执行流程, 要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定期的检测, 对于安全防护设备要进行定期的检查, 除此之外还要对金属设备以及静电设备进行检测, 地面连接线的松动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确保安全, 排除相关的风险。其次是在防雷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应该加大电子信息利用的程度, 严格依照相应的规范进行操作, 尤其是雷雨天气, 在雷雨之前以及雷雨之中, 更应该注意电子设备。同时要进行防雷风险方面的评估的报告。主要涉及到防雷环境中存在的雷击风险因素以及会发生的几率情况, 还要分析雷击风险的类型以及导致因素等, 另外还有对防雷技术及雷击风险的后果都要进行相关的分析, 最为重要的是需要针对风险采取一定的措施。

3 气象防雷技术工作中的重点分析

3.1 气象防雷技术的定位

定位是气象防雷技术的非常重要的环节, 这主要涉及到在整体气象工作中它的重要性以及地位, 特别是对于国家的财产安全方面是不可少的。雷击事件的频发对于社会生活造成的巨大危害已经使得我们看到防雷工作已经是目前最为重要的工作。对于防雷检测机构的定位也是十分的重要的, 尤其是其社会生活的重要性, 它不属于社会的生产部门, 其工作宗旨不是直接指向于经济利益和盈利, 而是为民服务, 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才是它的主要的目的。气象防雷技术工作已经成为气象业务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而且规范制度建设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并且取得了一些成绩, 不过在实际的工作执行过程中, 我们的相关的工作人员并没有遵照相关的规定对防雷技术进行严格的测定, 致使我们获取的防雷预测信息往往出现一些失真的情况, 而导致一些意外的情况的出现, 给我们的生活造成一定的损失。所以说, 我们要做好防雷工作的定位以确保所获取的信息真实可靠性, 这是非常重要的。与此同时气象防雷部门应该精确定位自己的角色, 它不是指向于社会盈利目的的, 而是基于社会职责职能而建立的功能性部门, 只有准确的定位才能够确保气象防雷工作的有效运行。

3.2 气象防雷技术工作的投入

第二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气象防雷技术工作的投入安排。首先气象防雷网络的投入, 社会管理网络的构建需要大量的资金, 要充分的考虑其经济性以及有效性问题, 构建气象防雷网络有助于气象信息的及时有效的传播以及采取必要的措施。其次是要针对防雷技术的规范管理进行一定的投入。这项任务主要是基于气象管理等相关人员能够依照严格的规章制度进行实施工作, 从而确保气象信息的准确性。因为只有相关的设备以及仪器的高度精密性才能够确保雷电信息的高度精确性, 从而使得我们能够及时有效的传播雷电的精确信息, 避免发生不必要的损失以及相关的伤害, 才可以进行及时有效的预警, 我们要不断的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以确保防雷技术的提高。最后是要对气象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教育培训等, 这也需要进行一定的投入, 防雷技术的应用最终是要落实到人的身上, 所以这个环节是非常的必要的, 它关系到我们的现实实践活动的有效性以及最终的落实情况, 只有培养了一批高技术性的人才, 才能够更好的开展相关的工作, 所以要对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一定的培训教育, 使得他们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 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 以新技术新方法投入到气象实践工作中。

3.3 运用遥测信号线进行防雷

气象站的温度、雨量以及湿度、风向采集的气象要素变化信号经过各个信号传输线汇集在专用的信号箱的信号专用传输线中, 由于采集箱接口电路内有防雷击功能, 所以应避免系统由于长的信号线缆带来雷电的干扰, 所以在遥测信号的线缆处不用使用电涌保护器, 但是应该注意将信号箱与观测的地网连接起来, 从而保证信号箱接地的可靠性, 并且其输出线还应该用金属线槽屏蔽, 并时金属线槽首端与观测场地网连接, 将其尾端与值班室中的工作地网相接, 将两端接地牢固, 就能够实现通过遥测信号侵入的雷电波的幅值, 并将幅值保证在采集箱接口电路允许的范围内, 就能够有效避免设备的损坏。还可以通过采用通信线路进行防雷, 在采用通信线路防雷时, 也应该将铜芯线穿过金属线槽沿着自动站线缆地沟埋地线, 并引入值班室, 金属线槽的两端屏蔽, 同时将通信线接入MOOEN接口的前端, 并安装一个信号电涌保护器, 以防止雷电从通信线路中侵入, 其中信号电涌保护器的技术指标为:通流容量在5k A (8/20μs) , 其工作电压为170V, 响应时间在10ns以下, 残压在230V以下, 损耗应该小于1d B以下, 而接口方式应该为RJ11。

4 结束语

气象雷达装车设计技术 篇10

由于车载雷达系统与固定站、船载系统、机载系统相比具有灵活机动、隐蔽性强、布站迅速、成本低等优点,因此得到很快地发展,同时也给装车技术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尤其是系统的通风散热、冲击振动、电磁兼容性等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在装车设计技术方面不断地进行研究,以满足系统要求。

1 装车体制

气象雷达的装车通常有平板、厢式、方舱3种体制。平板体制一般应用在雷达天线尺寸较大,行军时需要拆装或折叠的情况下,往往还配有附属车辆。雷达载车平板上除了雷达设备以外一般配有若干较小的设备舱或工作舱。厢式和方舱体制一般应用于雷达天线尺寸较小的情况下或单独的工作车上。厢式是车厢和载车融为一体的设计。方舱是厢式的发展和改进,相当于车厢可卸下来的厢式。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借助专门配备的升降机构,可使舱、车方便地分离,而无需吊装机械。在气象雷达的装车设计中大多采用方舱的装车体制。

2 装车设计的内容

根据气象雷达不同的使用环境和条件、不同的任务和目的及不同的装车体制,有着不同的装车设计内容,下面单就方舱体制简述装车设计的内容。

2.1 方舱的选择

目前国内的方舱基本上都是泡沫夹筋大板结构,发泡工艺包括灌封现场发泡和粘接二次发泡,这2种发泡工艺的方舱无原则性的优劣性。方舱的选择应尽量选用标准型号,这样可让生产单位采用成熟的设计技术及工艺技术,从而可保证品质,降低成本,加快研制进度。方舱外形尺寸的确定应保证在加上各种附属设备后不超宽、超限,符合运输规范。

2.2 方舱的配置

除了气象雷达的主要装备外,根据不同的用途和要求,方舱应选择性地配置一些辅助设备,主要有升降机构、滑梯、脚踏、系吊组件、衣帽钩、温湿计、灭火器、折叠椅、排风扇、存放柜、工具箱、遮阳蓬等。

2.3 方舱内设备布局设计

舱内设备布局设计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1) 提高装机密度,尽可能减少操作人员和车辆数目,便于集中统一指挥、操作、监视和控制,增强机动性,缩短转场就位后的展开工作时间;

2) 操作维护方便,工作环境舒适;

3) 确保“高可靠、全机动”及行车安全。

根据上述原则和方舱内设备量的多少,可采用横排或竖排方案。横排即垂直于方舱的行车方向,竖排即平行于方舱的行车方向。为了给操作者提供较多的操作空间,所有设备一般均靠方舱壁安装,为使对主要设备安装维修方便,可在该设备后的方舱壁开一维修门。在设备的排列布局中,还应充分注意重心的设计,以保证行车安全。应使电子方舱对载车的重心尽可能低,尽可能靠近运输车的中轴线和尽可能靠前。若重心偏移过大,应调整设备布局或配重。

2.4 抗冲震设计

车载气象雷达工作的振动条件较为恶劣,必须承受在运输或移动中出现的剧烈振动和冲击。为保证方舱内设备在这种特殊环境下能正常工作或不被破坏,必须对雷达设备采取抗冲震设计。

雷达设备的抗冲震设计有两条途径:1) 对设备结构的薄弱环节进行加固,以提高其固有频率,选用抗冲震能力强的电子元器件和各种材料以及生产工艺方法,设备的安装、固定及联接应牢固可靠,并采取有效的防松措施。2) 对整机采用隔振缓冲系统加以保护,这是目前工程应用中较为普遍而又经济可靠的设计方法。方舱内整机设备的隔振缓冲系统一般都为隔振器,通常选用的隔振器有橡胶隔振器、金属橡胶隔振器和金属隔振器3种类型。

橡胶隔振器具有结构紧凑、工艺性好、自身阻尼较大、承载量较大、能吸收较多的冲击能量以及成本低等优点,但其动态特性非常不稳定,而且在硫化成型后就无法改变。所以当环境温度变化小、工作频率范围窄、激励振幅较小时,可以选用橡胶隔振器作保护系统。

金属橡胶隔振器由于引人了橡胶材料,因此橡胶材料的不稳定性等缺点将影响到该类隔振器的使用范围。

金属隔振器适用范围较广,性能稳定,不易老化,技术与资料都比较成熟。目前在雷达设备的隔振系统中,应用较广的有2类:1) 具有垂向承载能力的底部隔振器,如无谐振峰隔振缓冲器(CWF)、金属网阻尼隔振器(JWZ)、CS不锈钢丝绳隔振器等;2) 非承载的背部隔振器,如GBJ单束钢丝绳隔振器等。

无谐振峰隔振器是GM型的改进型产品。该隔振器是根据隔振、缓冲技术所要求的变刚度、变阻尼特性设计的新型隔振器。它是采用刚度拟合技术和于摩擦阻尼技术实现低固有额率、无共振放大、频率响应范围宽的目标,并可兼顾缓冲。所以现代电子方舱整机的隔振缓冲系统大多采用无谐振峰隔振器加背架式隔振器的形式。安装方法通常是整机底部安装4只无谐振峰隔振器,整机背部靠壁安装2只与底部隔振器相匹配的背架式隔振器。并排的整机可单独减振也可整体减振,单独减振时整机机柜之间的间隙应大于15mm,整体减振时,并排的整机机柜最好不超过3个。

2.5 通风散热设计

由于方舱内设备密集,空问狭小,为了保证设备和人员能正常工作,必须精心进行通风散热设计,以保证方舱内要求的温度环境,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安装空调。在作方舱空调容量估算时,除考虑设备发热外,还应充分考虑照明热、人体发热、人需新鲜空气热及环境透热等因素。

进行设备和外界的热量计算来选取空调的容量,根据方舱的实际工作情况选取空调的类型。

空调类型一般有4种。即壁挂式、柜式、顶置式和整体风道式。壁挂式和柜式技术成熟、产品质量可靠、噪声小、价格较低,但是很占空间,还因风量不均匀,冷、热风直接吹向人体,不利于人机环境的改善。顶置式空调突出的优点就是占用空间较少,但噪声较大,还有对电磁兼容和水气密封性的处理难度较大。整体风道式空调外形美观,占用空间少,风量均匀,可避免冷、热风直接吹向人体.有利于改善人机环境,也有利于设备的散热,因此它是目前方舱设计中最推崇的空调类型。

2.6 电磁兼容设计

由于现代电子设备越来越密集,灵敏度越来越高,设备工件的电磁环境越来越复杂。设备之间、方舱之间、方舱与外部其他设备之间等的电磁兼容一定要精心设计,一般应从下面几个环节考虑:

1) 对高灵敏设备进行良好的屏蔽,通常是铝制或铜制的屏蔽盒;

2) 对高能设备如发射机和伺服驱动设备单独划成隔间进行隔离;

3) 对方舱的门、窗、开口、通风口等应按规范采取加截止波导或屏蔽网等屏蔽措施,以保证方舱对外的屏蔽能力不低于40 dB;

4) 所有的连接电缆最好都用屏蔽电缆,并将信号电缆与电源电缆分别走线或隔离;

5) 各设备及方舱良好接地,并将信号地、电源地、避雷地三地分开,最后汇集在方舱外一点接入大地。

3 结语

当然,在气象雷达装车设计中,还涉及到其他很多方面。除了以上叙述的问题外,还应对方舱进行供配电设计、噪声设计、照明设计、安全保护设计、可靠性及可维修性设计、人机工程设计等,在具体设计时需要对各个方面进行权衡,以获得一个最优方案,保证整个系统能满足各项战技指标

摘要:简述了常规气象雷达装车设计的总体要求,以方舱体制为主介绍了装车设计技术的主要内容,并提出了解决装车设计中的抗冲震设计、通风散热设计及电磁兼容设计等关键技术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方舱,抗冲震设计,通风散热设计,电磁兼容

参考文献

[1]王健石,胡克全,吴传志.电子设备结构设计手册[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3.

[2]季馨.电子设备振动分析与试验[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杜.1992.

上一篇:信息安全教育下一篇:生育权的归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