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工作调研报告

2024-04-17

气象工作调研报告(通用6篇)

篇1:气象工作调研报告

践行发展理念

坚定发展目标 努力实现桂林气象“十三五”发展良好开局

——2016年全市气象工作会议工作报告

薛荣康

(2016年2月4日)

同志们:

2016年全市气象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2016年全区气象局长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桂林市重大部署,总结 2015年及“十二五”我市气象工作,谋划“十三五”桂林气象改革发展,部署2016年任务。

下面,我代表桂林市气象局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

一、2015年和“十二五”我市气象工作

2015年,全市气象部门认真落实全区气象局长会议工作部署,以“三个建设年”为抓手,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在自治区气象局综合考评中被评为优秀单位。过去一年的工作得到自治区气象局、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领导的关心关怀给全市气象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全市气象干部职工深感振奋,倍受鼓舞。

(一)气象服务保障有力

一是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取得突出成效。全市启动重大气象信息报告107次,提供决策服务材料1878期,启动应急响应8次25天,发布预警短信1108条、接收达3800多万人次。有效应对14次全市性暴雨过程,助力各级党委、政府防灾避灾,没有出现群死群伤现象。恭城县气象局获得“2015年自治区气象局重大气象服务先进集体”以及“恭城县5.20抗洪救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桂林市气象台台长李向红获得“2015年自治区气象局重大气象服务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二是公众气象服务的有效性和覆盖面得到提升。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手机短信、微博、预警大喇叭等途径广泛发布气象信息。在农村自建395个气象预警大喇叭,在七星公园等10多个主要风景区建设电子显示屏,进一步拓宽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覆盖面,提高预警信息发布的时效性。

三是部门联动进一步加强。积极参加由市应急办、市地震局主办的桂北地区地震应急演练活动,联合国土资源局发布地质灾害预警。协助市环保局发布重污染天气预警。与市住建委联合印发实施桂林市五城区暴雨强度修订公式。与农业局联合编制加强会商强化为农服务合作方案,为市政府和广大农户提供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和生产建议。

四是为农气象服务取得新成效。在荔浦县开展农业气象服务融入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面向全市923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直通式服务,覆盖带动农户达2.3万人。五是其他各类气象服务稳步开展。圆满完成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桂林市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全国第二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以及第九届广西名特优农产品交易会等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桂林市气象局获“2015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最佳保障奖”。加强生态文明气象服务,为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和国际旅游胜地提供气候信息和做好气象保障服务。

(二)气象现代化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

2015年我市气象现代化评分为86.01分,高出中国气象局对广西气象现代化的评分(85分)1.01分,位列全区市级气象部门第二。

一是政府主导气象现代化格局初步形成。桂林市政府召开全市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推进会,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被列为2015年全市农业农村重点工作进行统一部署,组织开展气象现代化专项督查,荔浦县人民政府与市气象局签订了局县合作协议。

二是基层业务能力明显提升。在县局推广应用“两系统一平台”(广西天气监测预报业务系统、广西农业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县级综合气象服务平台)。多渠道筹集资金开展了6个台站综合改善工作。龙胜、资源2个国家级贫困县台站建设列入计划。

三是预报预测业务水平得到提高。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为81.18%,暴雨预报准确率为61.75%,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预报准确率分别为70.6%和88.8%,但节假日天气预报 质量偏低。5×5公里的格点预报业务在我市试运行。

四是综合观测网络业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建成8个国家级地面观测站新型自动气象站,并完成观测场标准化改造;建成2个小气侯观测站。

(三)气象改革得到积极稳妥推进

一是落实绩效工资,双重计划财务体制进一步完善。积极落实部区联席会议精神和桂财农〔2015〕119 号文件精神,市本级以及11个县(区)均落实绩效工资。市本级及10个县(区)将运行维持、现代化建设等气象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二是行政审批制度和防雷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取消、调整非行政许可项目2项。清理规范气球场地安全勘察、防雷装置设计评价、雷击风险评估等3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及时贯彻落实气象行政审批改革工作。

三是基层综合改革持续推进。全市(含11县1区)221个区域自动气象站全部实现社会化保障。桂林市及灌阳县公共气象服务工作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目录。

(四)“三个建设年”活动取得实效

一是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确保项目建成、建好,发挥效益,不出问题。荔浦县落实地方项目经费51.46万元,在荔浦县砂糖桔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开展气象科技示范点建设。坚持开展总投资300万元以上的基建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委托审计工作,强化责任意识,提高管理水平,最大限度节约基本建设资金。二是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保障事业健康发展。紧密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围绕“守纪遵规、求真务实、勇于担当、狠抓落实”的主题开展活动,干部“守纪律、讲规矩”的意识和干实事、求实效、抓落实的作风得到加强。

三是开展“开放合作年”活动,争取理解和支持。通过“走出去、主动汇报”,“请进来、加强合作”,争取政策、技术、项目、资金等各方面、各层次的支持,共完成47项开放合作任务。

(五)科技创新与人才建设得到加强

一是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修订印发业务岗位练兵争先创优培训基地管理办法和自立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获厅局级项目2项,发表核心刊物8篇。

二是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选拔培养4名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技术带头人,并对4名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技术带头人进行考核测评。完成首批县局11名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晋升,面向基层开展各类培训。

三是积极探索气象工作创新。市局组织申报的创新项目——“推陈出新,首创自动升降式防冻风塔系统”被评为2015年广西气象部门创新工作项目。自动升降式防冻风塔系统属国内首创,有效解决因雨雪冰冻天气造成风向风速传感器及风塔楼梯冻结等维护困难问题。

(六)科学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一是气象行政审批工作取得新进展。推进审批服务“马上办”作风效能建设,严格执行分管领导到服务窗口“坐班”审批 工作制度。推行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3项管理事项纳入广西投资在线并联审批监管平台。

二是规范财务管理。在全市推广气象综合财务系统,促进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全年预算执行率为99.97%(含年底追加经费)。

三是“十三五”规划编制稳步推进。《桂林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被列为桂林市重点专项规划,规划编制经费15万元列入2015年市本级预算内基建投资计划,首次采用政府采购服务的方式开展规划编制工作,2015年底规划初稿编制完成。

四是提高政务管理水平。加强督查督办,建立重点工作督查通报机制。依托政务办公系统,提升政务信息化水平,市局在2015年全区气象部门办公室工作会议上就电子政务推广运用工作进行典型发言。创新气象科普模式,提升宣传科普效益,市气象局在中心广场举办“周末大家乐”暨气象知识普及文艺晚会,与市飞凤小学开展局校合作创建气象特色学校。飞凤小学被评为“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示范校园气象站”,这是广西首次并唯一获得此项殊荣的校园气象站;桂林市气象局被评为“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桂林市气象台被评为“自治区优秀科普教育基地”。安全生产和维稳工作平稳运行,全年无重大责任事故发生。

(七)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

一是加强领导、强化责任。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制定下发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党风廉政工作约 谈、巡查等一系列制度。全面部署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加强监督检查,确保责任落实。

二是严肃执纪、狠抓整改落实。抓好信访举报和案件查办工作,对苗头性问题及时约谈、函询和诫勉谈话,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问题,并对个别发现苗头性问题的县局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和对建设项目的造价审计,狠抓整改落实。

三是加强党建和文明建设。进行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党建工作制度及台账资料。开展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专题学习,举行知识竞赛,以赛促学,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和纪律观念。经中央文明委复查合格,市局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完善基层气象部门工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的重要作用,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丰富干部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离退休干部工作得到加强,单位和谐稳定。

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五年来,全市气象部门认真做好气象监测预报服务各项工作,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开拓进取,狠抓落实,开创了桂林气象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桂林市气象局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广西五一劳动奖状”以及“全国气象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五年来,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防灾减灾效益稳步提高。成功应对2011年1月至2月初低温雨雪冰冻天气、201

年恭城县“5.16”特大暴雨泥石流灾害、2015年桂林南部“5.20”大暴雨等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有力保障历届“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2015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全国改善人居环境现场会等重大社会活动。气象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在84分以上。

——五年来,气象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与“十一五”相比,暴雨预报准确率保持较高水平。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全部实现双套自动气象站业务运行,区域自动站比“十一五”增加了54%,市—县广域网线路宽带提高5倍,在全市开通高清电视会商系统。

——五年来,气象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桂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气象工作,市领导15次到气象部门检查指导。气象工作纳入了各级政府绩效考评,市局连续两年获得全市绩效考评“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进一步完善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十二五”期间,中央和各级财政累计投入1849.9万元用于桂林基层基础设施综合改善,基层台站面貌进一步改善,改造业务办公用房近3000平方米。基层气象机构更加健全,成立10个地方气象机构,落实地方事业编制25人。

——五年来,气象部门党的建设和文化建设成效显著。党的组织建设特别是基层组织建设取得新进展。会风、文风、学风、工作作风不断改进。全面落实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要求,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完善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全市气象部门自治区级以上 文明单位12个,较五年前增长71%;全市气象部门自治区级和谐单位11个。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自治区气象局、桂林市委和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气象干部职工辛勤工作、努力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桂林市气象局党组表示衷心感谢!

回顾过去五年的发展,我们深切体会到,做好我市气象工作,必须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必须坚持气象现代化不动摇,必须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气象事业发展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气象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依然不高;气象科技创新、人才支撑保障依然不够;依法履行气象管理能力依然不强;基层基础能力依然薄弱。我们要高度重视,直面短板,勇于担当,切实解决。

二、“十三五”时期桂林气象事业发展的形势和任务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气象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在广西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目标的决战阶段。做好这一时期的气象工作,尤为重要。

(一)准确把握“十三五”时期我市气象事业发展的新要求

一是气象服务要主动适应发展新需求。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美丽广西”建设、生态经济发展以及加快推进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绿色化等,对进一步提高保障能力、拓展气象服务领域提出了新要求。社会公众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生态环境和幸福指数,对高质量气象服务提出了新需求。这些都对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适应需求变化提出了新课题。我们要主动适应新需求,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和效益。

二是气象现代化要主动跟上科技发展新步伐。随着新技术、新理念快速发展,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这就要求我们大力推进气象信息化,加快发展智慧气象,打造更加智能高效精准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我们要主动跟上科技发展新步伐,充分发挥科技引领对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驱动作用。

三是气象改革要主动落实全面深化改革新要求。随着全面深化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攻坚期”,我市气象改革也面临着深层次利益格局和体制格局的调整。我们要主动适应全面深化改革新要求,强化主业意识,加快调整气象事业结构,转变气象事业发展方式,提质增效升级。

四是气象工作要主动破解发展新难题。我市气象事业上下发展、地域发展不平衡,各业务之间不协调等问题依然存在。与先进地市相比,无论是在发展理念、业务整体水平和能力,还是在基层台站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气象服务精细化水平不高,预报预测准确率不高,服务满意度不高,是气象业务现代化瓶颈。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有针对性地抓好这些重点、难点工作。

(二)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和完善新时期工作思路 一是深刻理解“五大发展理念”。突出创新发展。切实把创 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放在气象改革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科技引领、突出创新驱动,更加依靠科技和人才,大力推进气象信息化,创新气象发展体制机制。推进协调发展。坚持问题导向,切实拉长核心业务这一气象现代化的短腿、补齐科技人才软实力这一气象现代化的短板。统筹协调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服务社会化、工作法治化,统筹协调各地气象事业发展,推动气象业务服务和气象文化建设协调发展。重视绿色发展。拓展气象服务领域,厚植气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优势,大力提升气象服务保障绿色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坚持开放发展。围绕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全面提高气象科技合作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努力形成深化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强化共享发展。把握公共气象发展方向,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的质量和效益,让最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更高质量的气象服务成果。

二是坚持和完善工作思路。我们践行 “五大发展理念”,关键是要更新观念,突出创新驱动,坚持以服务需求引领发展、以项目建设带动发展、以改革开放合作促进发展、以科技人才支撑发展、以和谐稳定保障发展,保持发展的定力,坚定发展的目标,坚持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不动摇,努力开创我市气象工作新局面。

(三)“十三五”时期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

“十三五”时期总体思路是:咬定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目标,围绕中国气象局构建“四大体系”、实施“六大工程”的“十三五”发展总体部署,突出创新驱动,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 向,一张蓝图画到底,狠抓落实,力争2020年建成满足需求、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先进、基本满足桂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在广西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重点加强7个方面的能力建设。

一是强化气象监测预报核心技术能力建设。充分利用各种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果,加强气象灾害的实时监测分析,加强关键性、转折性、灾害性天气和极端气候事件预报预警和实时监测分析,做好旱涝、冷暖等气候趋势预测,重点加强暴雨、大雾、雨雪冰冻等气象灾害的中短期精细化预报服务和雷电、龙卷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服务。建立和完善跨地区跨部门联动、区域流域联防的气象灾害监测预防体系,重点做好气象灾害易发或防御薄弱区域的监测预警。

二是强化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建立科学高效、分工合理的市、县两级公共气象服务业务流程,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信息采集处理、气象灾害防御管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服务产品快速制作与发布、效益评估等基础业务系统。开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项目(市县级)建设,配合自治区气象局形成较为完整的区、市、县三级相互衔接、规范统一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建设面向民生的公共气象服务平台,构建气象与经济社会高度融合发展的智慧气象。

三是强化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建设。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及防灾减灾的需要,为“十三五”粮食增产目标提供气象服务保 障,建立健全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开展自动化农业气象观测、信息化农业气象服务和专业化农业气象技术支撑等能力建设。

四是拓展生态文明气象保障能力建设。以生态建设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为引领,加强生态气象地面观测能力建设,提升气象综合动态监测能力。加强生态气象灾害预警与评估技术研究和支撑能力建设。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系统和服务体系。

五是加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建立统筹集约、部门协调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建设市级人工影响天气基地,推广县级标准化作业站点建设,提高作业效率和科技水平。

六是加强气象信息化能力建设。围绕“国家互联网+”和大数据发展战略,配合自治区气象局建立统一的气象大数据环境,集约共享的基础设施资源池,建设高效的气象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面向部门和社会的气象信息共享平台,为智能化、众创型现代化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搭建平台。

七是加强基层基础能力建设。开展2个国家级贫困县气象台站建设和3个台站的搬迁建设。加大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优化气象探测环境。

三、2016年工作部署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气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坚定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把握科技引领的方向,坚定深化气象改革的信心,强化气象法治建设的要求,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责任,突出抓好气象灾害防御,突出抓好气象服务保障民生,突出抓好气象服务供给能力提升,突出抓好桂林气象部门党的建设,发展智慧气象,继续以“三个建设年”为抓手,不断提升气象保障桂林实现“两个建成”的能力和水平,为“十三五”桂林气象事业发展开好局。

为此,要抓好以下七项工作:

(一)着力提升气象服务水平

全力以赴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一是加强对厄尔尼诺/拉尼娜影响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预警,努力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二是继续落实《重大气象信息报告党政主要负责人的规定》,完善信息报告的标准和流程,切实提升各地气象防灾减灾责任意识和组织处置能力。三是强化部门应急联动,推动建立以预警信号为先导的应急响应机制。四是加快完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进一步提高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时效和覆盖率。五是加强城市气象防灾减灾,重点做好城市高影响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六是继续推动气象信息员融入地方社会治理体系和基层网格化管理体系。

努力提升气象服务“三农”水平。一是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和自治区财政资金,重点支持贫困县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二是针对特色农业产业,开展精准化、直通式气象服务,以“互联网+气象”为核心驱动,推动为农气 象服务提档升级。三是继续抓好气象预警大喇叭建设,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四是继续加快推进“两系统一平台”的建设,加快气象服务融入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

加强公众和专业专项气象服务。一是加大气象科普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二是发展更加适应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专业化的公众气象服务,提高服务产品的实用性。三是推进新媒体技术在公众气象服务业务中的应用,提高公众获取气象服务产品的便捷性和及时性。四是推进交通、旅游、保险、电力以及森林防火等专业气象服务。五是做好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一是与环保部门共同做好空气质量预报预警服务。二是开展大气负离子观测网工程建设。三是强化气候变化适应工作,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推进重大工程、城乡规划等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

(二)全面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

推进气象预报业务现代化。一是做好精细化格点预报业务试点工作,完善无缝隙气象预报以及一体化实时监测和临近预警业务。二是开展预警信号检验;注重“强化两端,提高中间”,强化短时临近预警,提高暴雨等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发展环境、旅游、水文等专业气象预报业务,推进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业务能力建设。三是加强预测预报产品的解释应用,重视对高分辨率、区域模式、集合预报、环境等各类数值预报产品的解释应用和预报技术指标工具研发。

推进气象服务业务现代化。一是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 业务能力建设。补充完善暴雨风险普查数据,完善暴雨洪涝、大风风险区划;开展定量化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建立个性化、互动型、可定制的智能化公众气象服务业务。二是发展以雾、霾预报预警和大气污染治理评价为重点的环境气象服务技术和内河航运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技术。三是抓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推广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作业站点建设。

推进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现代化。一是提高观测系统自动化和集约化水平。完成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降水现象仪和国家基准气候站云高、云量仪建设任务;推进县级综合气象观测业务集成平台、统一区域自动站中心站和气象技术装备动态管理信息系统投入业务运行。二是加快推进观测站网的建设。根据自治区气象局部署,建成桂林农村雷电观测网、完善市级移动计量检定维修测试系统;开展“回南天”观测网、农业气象自动观测站示范站建设。

统筹推进市级气象现代化。一是全面贯彻落实《广西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实施方案(2015-2020)》,着力建立政府主导推进气象现代化工作机制。二是学习、引进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和技术成果;强化现代化成果的总结和推广工作。

(三)加大科技创新引领发展

强化气象科技创新。一是通过机制创新带动技术创新发展。实施科研项目法人责任制、科技项目储备制度等科研管理制度,规范科研项目实施。二是加强适合业务需求的关键技术的创新。针对制约业务发展的技术瓶颈,开展气象科研项目研究;继续加强对灾害性、转折性天气和极端气候事件 发生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和认识;推动气象预报客观化、精准化、智能化核心技术的研发。

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一是加强岗位管理,进一步完善市、县人才激励机制。二是加强高层次人才和创新队伍建设,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加强创新团队建设。三是加强干部队伍教育培训。开展县级综合气象业务骨干培训,选派县级副局长参加轮训。四是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县气象局班子建设;继续开展县级业务技术带头人选拔培养工作,开展县级短临预警预报技术培训;统筹地方气象机构及地方编制人员管理,提升外聘人员业务能力。

提升开放合作质量效益。加强部门合作,深化气象防灾减灾的部门联动机制;加强局县合作,形成与地方党委政府共推气象现代化的格局;加强与自治区气象局业务及管理部门、兄弟市局对口合作,提升我市气象发展的动力;利用部门内外的业务、科研力量加强我市气象业务服务的科技支撑。

(四)全面深化气象改革

全面实施防雷减灾体制改革。一是落实防雷减灾体制改革意见。开放防雷装置检测服务市场;强化防雷减灾安全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完善防雷减灾行政管理、业务服务和市场监管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符合改革要求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二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和自治区气象局关于防雷机构编制和人员调整的指导意见精神。优化防雷减灾工作机构,妥善安置防雷技术服务人员。深化气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一是全面落实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各项改革任务,强化广西投资项目在线并联审批监管平台应用,加强协同监管。二是加强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以及受理后技术性服务的规范化管理。三是认真推进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定公布工作。

继续深化气象服务体制改革。一是扎实推进气象防灾减灾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依法规范政府、部门、社会和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二是推动将气象灾害监测及装备保障、气象为农服务等气象服务工作纳入市、县地方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建立政府购买气象服务制度。引导和鼓励社会公司、协会、团体、志愿者参与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构建主体多元化的气象服务体系。三是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试点。

扎实推进气象业务科技体制改革。一是围绕集约化业务发展需求,加强市级业务组织、指导、产品支撑。二是加快建立市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推进业务系统平台集约化,逐步构建逐时滚动、实时共享、预报协同的业务流程;推进传统业务管理方式向标准化和定量化管理转变。三是建立健全气象科技创新和激励机制。建立完善气象科技创新集中联合攻关机制;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探索知识产权保护和成果收益分配机制;健全以科技创新、技术突破和业务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激励机制。

不断完善气象管理体制改革。一是推进气象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工作,完善双重管理和财务体制。二是推进养老保 险制度、县级气象部门参公管理人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三是抓好公务员规范津贴补贴、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工作。四是推进乡镇政府进一步明确气象灾害防御和公共气象服务职责。

(五)全面推进气象法治建设

推进气象立法和标准化工作。一是加强气象法律法规规章的贯彻落实,做好配套制度建立和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二是开展气象立法研究和立法后评估工作,积极配合各级人大开展《气象法》及其配套法规贯彻实施情况检查和执法调研。三是以气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快气象防灾减灾、市场监管等重要标准出台。四是根据自治区气象局部署抓好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狠抓标准执行,推进标准纳入行政管理和业务考核。

提高气象依法行政能力。一是依法全面履行气象行政管理职能,积极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监督。二是加强法制机构与法制队伍建设,加大气象行政执法力度,建立“双随机”抽查机制,健全监管对象诚信体系建设,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三是完善干部职工学法、用法制度,提高气象干部队伍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

提高科学管理气象事务水平。一是强化督办落实。开展重大决策、重点工作执行情况督查督办,狠抓落实,确保目标重点工作的完成。二是推进政务办公的信息化与现代化,提高行政办公效能。三是完善项目库管理工作。四是强 化预算管理,做好部门综合预算。五是加强值班值守、信息报告、安全稳定、保密等各项工作。

(六)全面加强气象部门党的建设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持之以恒抓好作风建设。一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二是深入学习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三是健全党组织工作台账制度,加强党建工作绩效考核。四是坚持教育和制度同向发力、同时发力,强化“守纪律、讲规矩”的意识,强化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有机结合。五是坚持不懈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正和查处“四风”。六是加强对为官不为现象的治理,着力解决精神状态不佳、担当意识不强、创新意识不强等问题。

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一是强化责任意识,层层传导压力,落实好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二是继续加强惩防体系建设,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三是认真做好信访举报处理工作,纠正违纪违规苗头,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维护部门和谐稳定。四是继续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确保审计结果整改落实到位。五是强化纪检队伍建设,更好地履行监督执纪职能。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干部选拔任用管理工作。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完善选拔任用流程;按照出成绩出干部,和谐稳定出干部的导向,加强领导干部选拔工作;加强对青年干部的培养使用。二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强化各级领导干部履职尽责和敢于担当的意识。三是完善县 局领导班子建设,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将优秀人才充实到县气象局班子。

加强气象文化建设。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弘扬立足岗位、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和气象精神。加大宣传力度,制作部门和单位宣传片、宣传册。开展文明单位网上展示活动,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的发展。重视和做好群团工作。开展县级综合气象业务职业技能竞赛等岗位建功活动以及系列群众文化体育活动。认真做好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加强和谐单位建设。

(七)制定实施好“十三五”气象发展规划

编制好“十三五”规划。完成桂林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报市发改委审定并印发;做好各县气象发展“十三五”的谋划,推动纳入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

做好对接、落实工作。根据中国气象局提出的“六大气象工程”,围绕提升气象监测预报核心技术、公共气象服务、气象为农服务、生态文明气象保障、人工影响天气、气象信息化、基层基础等七个能力,进一步凝练项目,纳入地方“十三五”规划。做好2个国家级贫困县台站建设规划建设准备工作。桂林多普勒雷达气象站搬迁项目被列为桂林市2016年第一批重大项目,做好新址选定、论证以及报审等工作。

抓好在建项目建设。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按照建成、建好、发挥效益的要求,加快推进气象预警大喇叭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强市、县两级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抓好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为农服务等项目建设,重点 加强建设成果的业务应用;推进市级气象公共影视中心项目建设。

2016年是“十三五”桂林气象事业发展的开局之年,做好全年气象工作,要求高、挑战多,任务重、责任大。要继续深入开展“三个建设年”活动,以项目建设来提升我市气象发展质量和效益,以作风建设来保障我市气象事业健康发展,以开放合作进一步优化我市气象发展环境和氛围,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同志们,“一分部署,九分落实”。面对新任务、新挑战,我们要坚定信心、凝心聚力,勇于担当,狠抓落实,努力实现 “十三五”桂林气象事业的良好开局,为更好地保障桂林“两个建成”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篇2:气象工作调研报告

近几年,气象部门气象科技服务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服务项目不断增加,服务内容进一步拓展,服务形式趋于多样化,服务水平服务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目前,气象科技服务的项目主要有:气象信息短信、气象信息12121、气象信息服务终端、雷电技术防护等。有针对性的气象科技服务工作有了新突破,针对煤矿、化工等高危行业的气象信那一世小说网 穿越小说网 网游小说网 http://息直通,实现了对高危行业气象科技服务零距离。通过在煤矿、化工等高危行业的调度室、要害部门、人员集中的地方设立电子显示屏,灾害性天气预报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在电子显示屏上播放出来,以便高危行业有关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或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针对煤矿、化工等高危行业的气象信息直通工作,得到省、市安监部门的高度评价,并在全省得到推广。

二、存在的问题

在充分肯定气象科技服务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和运行中存在着一些不足,特别在对气象科技服务部门管理方面还相对比较薄弱,在运行过程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如不在思想上引起重视,尽快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下决心采取措施,将不利于气象科技服务的健康发展,也会对气象事业的全面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最近,我结合学习和实践科技发展观教育,到我市有关县市气象局进行了调研,并重点针对如何加强气象局所属公司监督与管理方面进行了座谈及征求意见,基层气象科技服务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管理不规范的问题。

有关部门在对气象科技服务检查时,提出气象科技服务部门存在管理不规范的情况。认为在从事气象科技服务的过程中,没有和地方政府有关政策协调一致起来,没有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一致起来,没有发挥气象科技服务的最大社会效益。

(二)、气象科技服务水平不能够完全适应对方经济发展的问题。

随着气象现代化设施的不断改善,气象科技服务水平也不断提高,但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科技服务的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尤其是对特殊行业的气象科技服务手段还不够先进。对广大农村气象科技服务产品比较单一,不能够完全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求。

(三)基层台站气象科技服务设备相对落后。

由于受地方经济条件的限制和地方财政投入的不足,使基层台站建设相对滞后,一些气象现代化设备无法引进、安装和使用。由于台站建设达不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致使上级主管部门免费配送的价值1000余万元的天气雷达无处安装,直接影响了我市气象服务的准确性、及时性。

(四)、基层台站气象科技服务人才严重不足。

由于受人员编制和地方条件的影响,基层台站人才严重缺乏,不能满足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的需要。目前,各县市气象局还不能够满足每个县局一名大学生,人员知识结构相对老化,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接受新知识较困难,直接制约了高精尖气象科技服务产品的开发,制约了气象科技服务水平的提高。

(五)、专业气象科技服务产品的宣传不够

目前,公众对新推出的气象科技服务产品还不能够完全接受。专业气象科技服务产品按照有关规定使用的术语专业性较强,公众理解起来较为困难,也就不利于接受和使用气象科技服务产品。气象部门对气象科普知识宣传的力度不够,气象知识还远没有在公众中普及。

三、几点建议和思考

(一)、加强对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管理,气象科技服务工作要紧紧围绕地方政府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排部署来进行,严格遵守地方政府有关规定和程序,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健全机制、完善制度。首先要加强领导干部的学习和教育,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气象法》和地方政府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熟悉国家的大政方针及与气象工作相关的政策等。作为气象部门的领导干部,除熟练掌握气象业务知识外,还应该结合当前的形势,结合所分管的工作,有针对性地学习研究法律法规和党的方针政策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工作,才能做一个合格的管理者。要潜下身子认真研究当前气象科技服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查明原因,理清思路,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切忌走过场。

(二)、增强气象科技服务活力,使气象科技产品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服务。气象科技服务产品开发要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按照市场规律运作,打破地区地域界线,进行优化配置人力资源。集中全市气象部门的科技人才,组成专门的科研攻关小组,有针对性的开展科研项目攻关,提高气象科技服务产品的科技含量,形成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气象科技服务产品。然后将该产品分发到各县市气象局进行共享。

(三)、积极争取地方财政对气象事业的支持,改善台站建设。各基层台站要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多争取气象科技服务项目,以项目争取地方财政资金的投入,以项目带动气象现代化设备的更新,带动气象现代化设施上台阶、上水平。

(四)、加大高

篇3:莱芜气象为农服务工作调研与思考

1 莱芜农业发展现状

莱芜是山东省重要的农业区, 丰富的光热水资源, 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气候, 使莱芜成为全国著名的粮菜果畜生产基地。农产品尤以生姜、大蒜、鸡腿葱、大红袍花椒享誉全国, 莱城区是“中国生姜之乡”、“中国花椒之乡”, 钢城区是“中国蜜桃之乡”。特色农产品优势明显, 以姜、葱、花椒、蒜为代表的“三辣一麻”产品驰名国内外, 生姜、大蒜种植面积一般在1.33万hm2左右, 南部山区黄金蜜桃种植面积一般在0.53万hm2左右。

莱芜虽然是一个新型的工业城市, 耕地面积较少, 但农业特色较多, 农业种植分布界限清晰, 北部山区和南部山区主要以特色果品种植为主, 其中北部山区以樱桃、花椒种植为主, 南部山区以桃种植为主;东部山区以烤烟种植为主;西部平原是主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产区, 主要以大蒜、生姜种植为主, 常年种植大蒜面积1.33万hm2, 是莱芜农业的支柱性产业。由此衍生了一些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储存、运输、旅游、餐饮等涉农企业和合作社等涉农组织。近10年来, 莱芜设施农业发展迅速, 各种蔬菜大棚、反季节名优瓜果、花卉、食用菌等现代温室和大棚、基地发展较快, 成为莱芜农业的主要支柱。

2 莱芜主要气象灾害

莱芜地处鲁中山区腹地, 境内地形复杂, 气候多变, 气象灾害频发, 特别是90年代以来, 随着气候的明显暖化, 极端天气和气象灾害发生更为频繁, 因灾造成的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 通过对1950—2010年莱芜发生的气象灾害进行统计分析, 发生在莱芜的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暴雨洪涝、大风、冰雹、冻害、高温、寒潮、连阴雨等, 其中以干旱、暴雨洪涝、大风、冰雹、冻害为重。而风雹、冻害、连阴雨已成为近10年来影响莱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气象灾害。

3 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3.1 调研对象

根据当前莱芜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 为使调研内容更加有的放矢, 切实了解不同层次的用户对气象服务的真实需求, 莱芜局制定了详细的调研对象, 包括果农、菜农、粮食种植户、大棚种植户、农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基层农业技术员、涉农企业的负责人等。

深入林果种植区, 调查了解果品种植分布情况和近年来气象灾害造成损失程度, 以及果农对气象服务的关注度;走进蔬菜、果品、花卉大棚, 详细了解设施农业种植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走进田间地头, 面向农民了解露天农业种植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走进涉农企业详细了解他们获得气象信息的途径和制约信息传播的主要瓶颈;走进农业合作组织了解他们的气象服务的需求。

3.2 调研方式

调研主要采取面对面座谈的方式, 业务人员认真倾听调研对象的需求, 及时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 使调研结果更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

3.3 调研结果

通过广泛深入的调研活动, 业务人员深切体会到不同的用户对气象服务的关注度不同, 现将用户需求整理如下。

(1) 莱芜南部山区和北部山区林果业比较普遍, 果农在果树发育的不同时期关注的焦点不同, 春季果树萌动和开花期特别关注霜冻、强冷空气、大风等灾害天气, 而且3~5 d的天气预报尤其重要。果实成熟期特别关注连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预报。在信息的获得上, 有很多制约因素, 莱芜市北部和南部山区多数自然村不通有线电视, 看不到莱芜电视台天气预报, 果农只能参考山东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 一些短时临近预警信息更是无法获得, 只有极少数果农使用手机短信, 严重影响了果区气象信息的覆盖度和防灾避灾能力, 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日益增加, 如2011年的一场冰雹给南部山区部分果农造成4 000多万元损失。

(2) 设施农业的关注主要在冬春季节, 生产者尤为关注大风、强降温、连阴雨 (雪) 等灾害性天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而且短时临近预报对他们做好防范也特别重要, 生产者特别渴望得到一些灾害天气的防御指导和受灾后的补救措施指导。在信息的获得上, 用户大多数是依赖电视天气预报, 农忙季节往往错过收看天气预报时间。只有少数用户使用手机短信业务。多数农户反应, 常规的天气预报不能满足其需求, 如能从天气变化角度预报未来天气变化对设施生产的影响, 并提出科学专业的指导意见, 将会给设施生产带来事半功倍的效益[1]。

(3) 大田露天种植的农户和农业合作组织, 特别关注某一时段内气候的变化趋势, 如春、秋季的冷暖趋势、旱涝趋势、作物生长季的灾害趋势等, 关键农时季节的3~5 d天气预报, 如春耕、春种、夏收、夏种、秋收、秋种季节, 农户特别关注未来1周内的天气变化情况。广大农业技术人员呼吁, 要扩大气象预警信息的覆盖度[1], 让基层农业工作者和农民及时接收到气象预警信息, 真正体现气象信息服务的价值所在。

(4) 一些涉农企业格外关注气候的年景趋势预测。部分涉农企业的负责人有手机短信业务, 大多数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还是电视, 部分企业还通过网络。

(5) 典型的农业合作组织, 如莱芜市明利特色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 特别需求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以及天气趋势预报。该合作社董事长介绍说:如果在灾害天气来临前1~2 h能得到信息, 就可以采取措施, 减少损失。

4 莱芜为农气象服务现状

根据调研掌握的基本情况, 莱芜局经过分类整理, 制定了周密的气象服务方案, 根据不同的季节特点, 突出重点, 全力做好关键季节的气象服务。

4.1 全力做好特色果品气象服务

莱芜南部和北部山区是莱芜重要的果品基地, 南部山区生产蜜桃、北部山区以花椒、樱桃种植为主, 花期的冻害防御被列为春季气象服务的重点。为此, 莱芜局一方面加强作物生发育期观测, 另一方面加强灾害性天气预警服务, 紧紧围绕樱桃节和桃花节, 做好各种预报预警服务, 并通过多种媒体播发, 取得较好的服务效果。

4.2 跟踪做好特色种植气象服务

姜、蒜种植依然是目前莱芜的特色种植, 莱芜局从种植到收获跟踪做好气象服务, 根据不同的生长季节和天气状况制作服务材料, 指导做好不利天气的应对。重点做好春季的生姜播种期预报, 秋季的大蒜适宜播种期预报、大蒜春季冻害防御、返青期灌溉预报、生姜病虫害防治、收获期预报等关键季节的气象服务。

4.3 跟踪做好设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 莱芜极端天气频发, 给设施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近年来, 莱芜冬春的低温、连阴雨天气增多, 低温寡照天气成为影响大棚蔬菜生产的头号杀手, 2007年, 莱芜局在大下农场建立了温室大棚小气候观测站, 开展设施农业气象服务。从2007年10月至2008年5月, 每周一发布的设施农业气象服务周报, 通过局业务网和政府网对外发布, 在重大灾害性天气来临前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通过12121语音信箱、电视天气预报滚动字幕、新闻媒体、网站等载体播发, 指导种植户做好不利天气的应对, 最大程度的减少了损失, 广大种植户反映较好。

5 当前莱芜局为农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

(1) 为农服务产品不能满足不同用户的精细化需求, 服务对象大部分还在决策层面, 不能真正面对基层用户。服务产品也仅限于完成目标考核和部分决策服务, 服务方式还是传统的网站、专题服务等形式, 服务产品业务化、大众化, 尽管目前开展了针对性较强的农用天气预报、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气象服务, 服务技术与内容整体还不能够完全满足当地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精准农业的市场需求。

(2) 技术力量薄弱, 服务产品单一。目前莱芜局有农气业务人员1名, 有时还有其他兼职, 技术力量薄弱, 服务产品内容还不能满足当前为农服务工作的要求, 前沿知识的获取相对贫乏。如何引进前人的研究成果, 快速提升特色农业气象农业服务水平是目前亟待解决的课题[2]。

(3) 气象信息的传播瓶颈问题仍然突出, 一方面是亟需信息的用户, 另一方面手机短信流量制约, 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目前莱芜局制作的服务产品大部分是以决策服务为主, 发布渠道主要是网络和专题服务, 对各类协会、合作社、产业体系等组织信息发布渠道还没有有效的机制。

(4) 农村气象科普知识宣传相对匮乏。

6 建议与思考

(1) 建议加强与上级业务部门合作, 充分发挥上级业务部门对基层台站的业务技术指导, 加强服务产品的开发, 丰富气象服务产品;完善服务机制, 提高服务产品的针对性, 不断满足用户需求。

(2) 加强新业务、新技术培训, 不断提高业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根据服务需求, 成立专门为农服务团队, 加强农作物生长状况观测以及与农业合作组织技术人员的交流学习, 建立良好的信息传递、反馈、解释应用机制, 针对用户需求, 开发专题服务产品。充分发挥农民专家传、帮、带的作用, 长期在生产一线的种植户, 生产经验丰富, 应对天气变化的能力强[3], 加强与这些专家的沟通联合, 将其经验为我所用, 将进一步提高莱芜局气象为农服务的能力。

(3) 进一步加强建立完善的农村气象防灾信息传播网络, 使各级乡镇领导、基层农业技术员、涉农组织负责人、种植大户能够及时接受到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 争取防灾减灾的主动性[4]。同时打造优质服务产品, 优化12121信箱内容, 体现服务产品的实时性和快捷性。提高社会各界对12121信箱的关注, 推进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尝试利用“气象+供销社+农户”、“气象+合作社+农户”、“气象+协会+农户”等模式, 实现针对性和快捷性的农业气象服务。

摘要:当前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是各级气象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 气象为农服务也是气象部门的一个品牌名片。近年来, 高发的气象灾害和极端天气, 对莱芜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加剧, 给莱芜农业带来严重挑战, 也给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带来新的机遇。莱芜市气象局通过广泛深入的基层调研, 全面了各级用户对气象服务的不同需求, 积极探索为农气象服务的有效途径和合作模式, 使气象服务更加有的放矢, 切实为农业防灾减灾做好气象保障服务。

关键词:气象为农服务,调研,思考,山东莱芜

参考文献

[1]邹俊丽, 张艳, 王太生.岱岳区农业气象服务工作调研与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 2012, 18 (9) :.

[2]张旭辉, 商兆堂, 王俊, 等.江苏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出探[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 (30) 1332-1333.

[3]王俊, 张霞琴, 程佳.开展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的时间与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24.

篇4:气象工作调研报告

王宁在听取汇报后,对多年来长春市的气象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对今后气象工作提出了希望和建议。他说,气象工作是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基础性工作,这一工作具有高信息量、高科技含量、高素质人才要求等特点。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气象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长春市的气象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气象为农服务、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能力建设卓有成效,在人工增雨和防雹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市的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气象部门绝不仅仅是业务部门,更是政府的参谋部门。今后,政府应把气象工作作为一项服务民生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在资金、人员、编制等各方面提供便利条件,从而保证长春气象工作实现健康快速发展,真正实现全市气象工作政府化、业务现代化、服务社会化。(单大维)

柳河县人大信访办为群众办实事

今年以来,柳河县人大信访办不断加大信访案件督查督办力度,综合运用多种督办方式,加强对基层信访工作的督导,使一批信访问题,尤其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信访案件得到及时、有效解决。

4月27日,柳河县红石镇村民联名写求助信给县人大主要领导,请求帮助解决红石镇良种场村、碱场村、红心村等距三源浦镇平均15公里左右的6个村公交车线路少、百姓出行难的问题。柳河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宝军对此非常重视,立即安排县人大信访办责成交通局进行现场办公督办此事。县人大信访办于4月29日,会同县交通局党委书记、运管所所长和副所长、公路运输工程总公司负责人等前往该乡镇实地调查。通过座谈会、实地走访的形式向村干部和村民了解情况。经调查,碱场村至通化有班车,早6点50分发车,经由青岭村、西安、红石村等地,红石村20分钟一趟快客至柳河。红心屯至三源浦镇有公交车,早6点至晚5点4台车循环发车。良种场村、柳条沟村、大栗沟村都在公路沿线3公里以内,均已通车。基本上解决了群众出行的问题,但根据当前群众的需求,经过科学论证和百姓能更方便出行,客运公司在近期又增加了车次,同时也运用早晚班车延伸线路的方法,真正解决百姓出行难的问题。通过人大信访现场督办,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给上访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尹爽)

双辽市人大常委会开展《职业医师法》执法检查

5月17日,双辽市人大常委会组成执法检查组,通过“学、听、看、议”等方式,对《执业医师法》贯彻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静及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参加了检查活动。

为确保检查效果,在检查开始前,由市卫生局的负责同志从立法背景、对医师管理规定、提高医师整体素质、医师执业的法律规定等方面对《执业医师法》的内容和医师执业规范标准进行了集中学习、解读。在检查当天,执法检查组一行实地察看了市中心医院、第一、第二人民医院、部分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对医师执业注册、培训考核、资格准入和改善医师执业环境、加强医疗监管等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执法检查组听取了市政府关于《执业医师法》执行情况的汇报,并就如何进一步加大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促进全市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同相关单位的人员进行了座谈。

篇5:日照市气象系统人才工作调研报告

日照市气象局 王树同 牟玲

为深入了解日照市气象系统人才工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2010年5月,日照市气象局通过走访、座谈等方式,先后到下辖莒县、五莲县气象局及市局人事教育、业务、财务、科技服务等有关局属单位进行了气象人才体系方面的调研,听取了受调单位对基层气象部门人才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对今后全市气象系统人才工作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作法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日照市气象局党组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领人才工作,全面贯彻全国气象部门人才工作会议和全省气象部门人才工作的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坚持党管干部和人才的原则,面向气象事业发展的新需求,紧紧抓住培养、引进和使用人才三个环节,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展,为全市气象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亟需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日照市气象局及所辖莒县、五莲两个县气象局,现有在职职工79人,其中市局58人,县局21人。从学历构成上简析:高层次技术人才仍较少,目前已取得硕士学位的有5人,全部为在职后取得,占在职人员总量的6%,仍有4人在读。1

目前已取得大学本科学历的38人,占在职人员总量的49%,其中,第一学历为气象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的仅有10人,占13 %左右,而且县气象局没有第一学历为本科的气象相关专业人员。全市第一学历为大专毕业的28人,占在职人员总量的35%,第一学历为气象中专相关专业的人员共有 31 人,占39%,包括其他专业在内,第一学历为中专的人员共占70%。从技术职称上简析:全市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共71人,其中,高级工程师6人,工程师37人,中级及以上职称占专业技术人员的60%。从年龄结构上看,50周岁以上人员有11人,占在职人员14%;40-50周岁人员18人,占25%;30-40周岁人员46人,占58%,是目前的高峰年龄段;30周岁以下年轻人员4人,仅占5%。从性别上看,男职工50人,占63%,女职工29人,占37%。此外,因工作需要,另有局聘人员4人,已报省局人事处备案。

此外,日照市气象局为1996年新升格的市地局,建局时间在全省市级局中最晚。就日照市局本级而言,人员编制包括两种,其中,省编人员32人,多数为气象相关专业,市编人员27人,多数为非气象专业。两种编制人事管理复杂,全局参照公务员管理15人,其中,省编管理9人,市编管理6人。一个单位,面对两类人员编制政策,干部的教育、培养、使用、保险、养老、财税等多头对接,事务繁杂,疲于应付。

(二)对人才工作的主要作法

1.加大政策保障,加强非气象专业人员在职学习教育。日照市气象局针对全市气象系统人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 2

等现状,对全市非气象专业人员首先提出相关要求,并制定了鼓励在职人员参加成人教育的相关激励配套政策,将非气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了人才培训政策范围,先后通过成人教育取得气象相关专业大学本科学历的有16人,约占20 %左右,仍在读成人本科教育的还有6人。同时,对非气象专业的人员的开发、培养、服务锻炼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2.将市县两级统盘考虑,树立整体人才管理理念。逐步树立了整体人才观,对优秀人才的选拔、培养,打破编制性质(省编、地编、局聘)、专业分类、市县差别等因素统一进行安排。一是加强了重点领域气象相关专业的人才教育,按计划分批安排市、县局关键技术岗位和非气象专业的地方编制人员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单位学习气象相关知识;二是加强了对高层次人才教育培训力度,加大了对在职研究生进修的培训力度;三是对紧缺和急需的非气象业务如财会等专业,也责成有关人员加强学习和考试;四是加大了对管理人才的教育和培训。

3.加强人才使用,积极为新晋级人员提供更多的机会。一是在岗位设臵中的级别,每年根据新晋升情况进行相应调整,以提高这部分同志的工作积极性。二是创新工作平台,让他们更多地参与事业发展中的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提高其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三是选派一部分技术骨干到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和业务技术部门进行新技术的实习培训教育。

二、基层人才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日照市局党组高度重视人才教育和培养问题,甚至 3

为提高基层气象台站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还结合人力资源现状,出台了鼓励在职职工参加成人教育的种种政策,但受各种条件制约,特别是因在职职工中第一学历为气象相关专业的高层次人才相对较少,我局又是超编单位,人才引进难,教育培训后的人才使用没有及时进行岗位调整,仍存在亟需人才缺少、专业与岗位不能有效匹配等问题,此外,在对管理人才队伍的培养上还做得远远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基础差,人才培训政策的实施相对较晚

由于日照市是个新升格的市,1993年才完成目前的建制,由于前期发展的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日照市气象局于更晚的1996年才设立地市局,人才队伍的基础差。就加强非气象专业人才工作而言,前些年工作的针对性不强,教育的匹配度不好,缺少符合非气象人才工作特点的相关政策或规定,与我市气象事业的要求相比,人才培养与事业发展需求不能有效同步。

(二)人才教育培训后的跟踪培养和使用机制不活,没有发挥出教育培训的最大效益

由于基层气象部门机构改革机制相对滞后,在人才后期参加成人教育后,往往多数是仍回原单位工作,市局没有统盘考虑人才教育培训后的工作岗位调整和设臵问题,人才资源的使用仍延用分散于各个科室单位,没有从整体上来统筹安排和合理搭配人力资源,没有更好地发挥出教育培训后的相应效益。从人才工作岗位来看,有的新近学习专业人员不 4

能在现有的岗位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学习防雷专业的并不在防雷岗位,而长期于某一岗位工作的人员,又参加了非本岗位所需专业技术强化的学历教育等等。这些学历教育与岗位和部门业务联系还不够紧密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需做进一步的人员调整。

(三)对人才工作的意识不够强,工作理念不够新

虽然从中国气象局到基层气象台站,各个层面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对气象服务的需求相比尚不能同步。一方面,气象事业特别是市局下属的实体、企业在人才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缺乏对人才使用的自主权,市局本身也综合考虑到编制性质、养老等各方面因素,对人才培养和使用的长远科学规划不够,在用人理念上往往急功近利,存在“只用不养”或“重用轻养”的现象。另一方面,部门本位主义思想较重,对非气象专业人才在职称评聘等各方面没有更加平衡制约的政策,于实际工作中对非气象专业人才,如财会、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宣传引导、认识和重视不够,存在虽有规划但并不深入细致,或者虽有了政策但并不能服务到位等现象。

(四)对管理人才队伍教育意识不强,有重业务轻管理的倾向

多年来,无论是市局还是县局,往往过多地关注业务与技术方面的人才培养,对管理方面人才队伍的培养和锻炼安排得不多。特别是有意识地对年轻中层管理干部的培养和锻炼安排得较少,且不够科学,使其难以快速掌握行政管理的 5

基本内容。

(五)市县人才教育不平衡,县局人才匮乏突出

县级气象台站,因工作任务重,人员编制少,财力状况差,往往更难以实施在职人员教育,也致使县级气象局成人在职教育发展缓慢。如目前莒县气象局在职职工14人、五莲县局在职职工7人中,都没有第一学历为气象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参加在职学历教育的本科毕业生比例仍不高。

综上,日照市局党组虽然加大了人才在职培养工作的力度,但是由于对县局实施有计划的外出教育培训更加滞后,而且目前全市气象系统在职人员已经超编,因为编制的限制,短期内难以引进所急需的专业人才。内部培养,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从长远来看,在职人员的再学习、再培训和实施人才转型的难度仍然较大,仅仅依靠内部培养很难造就高层次、专业化和岗位适应性更强的业务人员。当前基层台站业务服务任务都较重,人才问题也已经成为今后适应现代气象业务发展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对今后基层气象人才工作的几点建议

从自身所具备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条件上分析,在今后一个时期,市县两级基层气象部门仍需要以“育人才,增实力,强基础,促发展”为重点,从加大对自身业务服务能力的再提升上下功夫。尽管由于人才布局不合理,日照市气象部门科研能力相对其他先进单位有较大差距,但日照市有以莒县国家基准站为测报业务核心的优质测报人员队伍,在全国全省都曾多次获得业务和竞赛奖励;市局预报人员虽然整体学 6

历水平不高,但也曾先后两次取得全国重大气象服务先进集体称号;五莲县局的气象服务近年来也一直为地方党委、政府所称赞。所以,将传统的、扎实的工作作风得以不断地传承,也是人才教育工作的另一重要方面,需要在未来的人才教育工作中坚持。

根据中国气象局和省气象局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拟对日照市今后市县两级气象人才工作进行专项规划,坚持“立足需求、重在使用、着眼发展”的原则,着力加强高层次学科带头人、业务服务骨干和领导管理人才队伍素质的建设,重点加强适应基层气象业务、服务和科技创新的能力建设,全面提升人才的创新能力。同时,进一步创新人才工作的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工作科学发展的环境和氛围,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全面实施 “人才强基工程”,提升基层气象队伍的整体素质,适应气象服务需求。结合基层气象部门人才工作的特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树立整体意识,落实基层政策,营造良好环境

一是要加大对基层人才工作的宣传和引导。通过对人才工作的理念、扶持政策、发展环境、成功经验的宣传,扩大基层人才工作政策的知晓度和影响面,引导更多的优秀青年赴基层工作和锻炼;通过对优秀人才及其典型事迹的宣传,形成积极的工作效应,缩小基层台站与省级气象局人力资源构成的巨大差距。

二是要加强对现有人才工作的指导和评估。将有关人才工作的相关文件政策汇编成册,指导基层人才工作。组织市 7

级气象局人事科定期对基层气象部门人力资源状况进行评估,并汇总到省局。同时,广泛宣传,主动服务,促进政策落地,使每位人才都能充分、及时、平等地享受到政策的优惠。

三是积极开展对优秀人才的表彰和奖励。通过开展针对预报预测、科技服务、综合管理等各类人才所进行的“技能评比”、“贡献评比”、“创新评比”等活动,召开人才工作表彰奖励大会,进一步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发挥优秀人才的示范作用。

(二)理顺体制机制,整合人力资源,强化工作氛围

一是要加强对基层气象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积极完善市级局在基层牵头抓总的工作机制。结合实际,认真贯彻中国气象局、省级气象局关于人才工作的意见,拟定行动计划,细化目标任务,建立人才指标评价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坚持需求牵引,以满足气象业务服务拓展需要为目标,优化各类人才布局。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需要,着手于合理引进与培养相关人才,逐步使各类人才在专业结构、学历层次和年龄布局上更加适于本地气象事业发展的需求,力争能短期内实现市级局有4-5名、县级局有1-2名以上相关专业技术骨干人员达到省级先进水平的配备标准。

二是要不断完善和建立基层各类编制人才统一管理的服务平台。建立和完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交流机制。通过观念创新和机制创新,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和 8

氛围,确保各类亟需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以县级局为试点,积极探索对编制外优秀人才同工同酬的使用机制和人才储备缓冲机制,根据事业需要,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一旦有空缺编制,可及时通过招考等方式引入后备人才。同时,积极探索人才流动和管理的信息化工作机制;对人才需求状况及时动态分析和预测,及时发布人才需求信息,并根据人才现状,及时拟定紧缺人才培养引进计划。

三是要对实际需求和使用中的编制外人才,继续实施好人才代理制度,并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帮助其解决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相关问题。

四是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拔标准和正确的用人导向,着力培养和选拔高素质的领导和管理人才队伍。逐步扩大采取公开招聘、竞争择岗、按岗聘用的用人方式,扩大用人视野,合理明确和匹配气象业务和管理干部的上岗使用范围,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和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三)把握工作重点,积极稳妥推进,创新基层局面

一是要加大投入,在保障人才政策实施上要有重点和突破。每年从科技服务收入中自筹一部分人才发展资金,确保人才政策通过资金保障得以顺利实施,确保教育培训、人才引进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二是要继续加强调研,不断分析制约基层气象事业发展的人才工作难题。从找寻人才工作与气象事业大发展需求的 9

结合点出发,加强调研力度,围绕“十二五”期间重点业务、重点项目,来推进人才与事业互动、人才与项目对接,明确需重点引进或培育的人才专业的类别、岗位要求、基层导向和配套政策,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基层气象事业发展服务。

三是要充分利用气象系统内外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大力开展人才教育培训,全面提升气象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局校(院、所)合作机制,开展各类高层次的人才培训和赴校(院、所)的专业进修;选送部分优秀人才到上级业务单位或科研院所跟班培训和上挂交流;继续加大岗位技能细化、强化培训力度,力争使每个人都能及时接受必要的培训。

四是要坚持“立足需求、着眼发展、重在使用”的原则,强化建设基层气象业务科技创新团队,提升气象核心与关键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结合日照市地方气象服务需求,特别是港口物流、钢铁化工、海洋渔业、水上运动、旅游观光、绿茶林果等特色工农业生产活动,建设一个以公共气象服务为主、兼具特色服务的新型气象服务和管理创新团队。

篇6:2011年市气象工作报告

这次全市气象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全国、全省气象局长会议精神以及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的各项战略部署,总结“十一五”和工作,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科学谋划“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部署2011年重点任务,明确目标,制定措施,努力推动合肥气象事业全面发

展。下面,我代表市局向大会做工作报告。

一、工作总结,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对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加快转变气象事业发展方式,深入推进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一年。全市气象部门紧紧围绕服务合肥社会经济发展和防灾减灾工作,坚持业务、服务和现代化建设齐头并进,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效、新进展。

(一)气象服务效果显著

1.重大社会活动气象服务与保障有力

合肥举办的重大社会活动多,其中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是合肥市举办的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参与人员最多的一项重大活动,并有中央及各省市领导参加,气象保障任务重大。我局创新服务方式,做足事前准备、精心开展服务,受到中央及各省市领导的一致好评。

为做好气象服务与保障,我局专门组织人员到南京和苏州气象局学习,起草了规范的气象服务方案初稿,为省局编制统一《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气象服务实施方案》、《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人工消(减)雨作业实施方案》提供了参考。市局与省农网中心共同研发“四体会”气象服务网站,并链接在大会官方网站和合肥市气象局门户网站,及时为组委会、代表团、运动员、游客和社会公众提供最新气象信息,得到大会组委会称赞。

开幕式当天天气复杂,我局及早向市领导争取在开幕式指挥部设立气象保障组,由合肥市局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组成,派出应急气象服务车,进驻“四体会”开幕式外场,为组委会提供零距离现场气象服务。开幕式成功顺利圆满,气象服务中央省市领导满意。开幕式结束后,市长吴存荣、副市长张晓麟、杨增权发来短信,向气象干部职工表示慰问感谢。

比赛全程实施精细化预报服务。从1月就开始为“四体会”提供5月的气候背景资料开始,截止“四体会”闭幕,共发布88期气象服务材料,通过短信平台发布气象短信27次。

通过这次服务锻炼了队伍,提高了服务水平,积累了经验,形成了重大社会活动气象服务的常态机制。“四体会”及“徽商大会”的气象服务和保障工作均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先进单位”称号。

2.抓好决策服务,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

我市出现三次寒潮天气过程,13次暴雨天气,其中7月12日大暴雨为1991年以来最强区域性暴雨,18个站大暴雨,48个站暴雨最大降水量肥西紫蓬175.8毫米。

在汛期服务中,严格执行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了市局领导、县局局长带班、值班制度,市县两级坚持24小时值班。汛期期间多次参加孙书记,吴市长全市防汛会议和防洪工作检查。参加副市长江洪、李红主持全市防汛、城市防洪会议、汛期灾害性天气天气会商。对灾害性天气主要负责同志一线服务亲自汇报,确保科学决策气象服务工作万无一失。全年共发布各类服务材料198期,发布预警信号9类共63次,发布预警短信100余万人次。服务范围涉及市委、市政府领导十几个单位和部门,为合肥地区安全度汛起到了重要作用。年初,为缓解旱情,全面开展了抗旱保苗的人工增雨作业。优质的气象服务,受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一致好评,7月12日夜,吴存荣市长、李红副市长发来短信:“向战斗在防洪一线的同志们表示亲切慰问!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夺取防洪排涝的最后胜利!”。

3.做好信息发布,促进专项和公众服务

进一步完善了合肥气象预警短信发布平台和信息库,收录防汛责任人、中小学校长、乡镇长,村长,种养大户,党政机关,地质灾害处置负责人的手机号码6000多人。执行《合肥地区强对流天气气象短信分级发布暂行办法》,共计发送手机预警和服务短信50余万条。

充分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等载体,及时将气象信息告知公众;通过传真、网络政务平台以迅速直报政府部门。专项服务范围涉及市委、市政府领导、农业、林业、畜牧、国土、水务、建委、教育、安监、供电等几十个单位和部门。年内还与市公安消防支队签订战勤保障协议,加强在火灾扑救和社会抢险救援过程中的战勤保障能力。

4.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进一步加强

上一篇:普通话发音方法图解下一篇:江苏省2018年上半年B类信息安全员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