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行为素质

2024-05-12

培养学生行为素质(精选十篇)

培养学生行为素质 篇1

关键词:素质教育,行为习惯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一个人良好的习惯,会让其受益终身。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总希望自己的学生都能充满朝气,活泼向上,成为懂事明理、成绩优秀的学生。与学生接触时间一长,我发现造成学生行为学习习惯较差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家庭教育因素。

有的学生的父母都忙于工作,疏于关心自己的孩子,连学生每天有什么作业、做没做完都不知道;有的家长抱着“学生既然送到学校来,那么学生的一切就该交由学校来管”,自己就不再多关心学生的学习心态;有的学生做错事,家长只是一味地责打,也并不告诉学生究竟错在哪里。

2. 学习兴趣因素。

每当我在课堂上讲一些小故事的时候总是最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即使是平时最喜欢发呆的学生也会开始认真听。但是一旦要他们做题,有的学生却连题目也不仔细看,只要看到题目一长,想也不想马上就说“我不会”。

3.同伴的影响因素。

每个学生在学校都有些同学和玩伴,这些同学和玩伴在学校的表现也会影响到学生的行为。有的学生在同伴的影响下,学习更好了,但有的学生受他人影响,贪玩,不完成作业。

以上粗略地介绍了我总结的一些使得学生行为习惯比较差的原因。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1.及时与父母沟通。

学生的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因此,我们应该经常主动联系家长,或是用电话,或是在家长来接学生的时候交流,或者是直接去家访和家长进行沟通,提醒家长,要多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休息时间陪着学生一起学习、读书,体会学习的快乐,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学生错误的言行家长要及时指出,正确的做法要给予鼓励和表扬。

2. 提高学习兴趣。

我们应利用一切条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在讲课时挖掘知识的有趣点,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慢慢地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时教师可在课堂上朗读些小短文给学生听,激起学生想看书的愿望。继而,引导他们自己去看书,养成爱看书的习惯。教师还可播放一些美文朗诵给学生听,让学生能够主动静下心来仔细听、跟着读。在平时做作业时尽量面批,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错误,引导培养学生解题的能力,当完成一道题目时,学生都会有一种满足感,这样才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3. 培养集体荣誉感。

社会行为素质的培养论文 篇2

摘要:日常生活中讲的素质是指受后天影响较多的精神素质,它的后天可培养性使教育有了现实意义。社会行为素质是素质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中的行为细节相联系的。本文从五个方面谈了社会行为素质的培养,并列举了事例及本人的解决方法。同时对教师提出了要求:要耐心、细心地寻找一切可能的机会去实施社会行为素质教育。

关键词:素质;自然素质;精神素质;荣誉感;凝聚力;遵纪守法;文明生活习惯;社交礼仪;人际关系

素质一词原指实物本来的性质,现在多用来指人在各方面的能力。一个人的行为是人的素质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可以这样说人的自然行为是人的素质高低的客观评价依据。心理学上讲的素质是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特点。如:观察力,好奇心,兴趣,爱好等。这就是所谓的自然素质,称之为自然素质源之于它主要受先天因素的影响。素质还包括受后天因素影响较多的精神素质即人的毅力与动力,它主要基于后天的培养,与一个人的成长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正是这一点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依据与可能性,实践经验和科学实验证明:培养人的素质的一条根本途径就是教育。

人的素质受环境的影响,这里的环境概括起来不外乎社会地位、阶级属性、时代背景三方面。人的生存环境的改变,人的素质要求也会变化:在封建社会对女子的要求是无才便是德,而进入十九世纪后半叶男女平等、维护女权的呼声此起彼伏。在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的当代,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渐渐消失,对男女的素质要求也不再界限分明。当今时代对人的素质要求是“全面发展”“综合型人才”。所谓“全面”“综合”主要指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技术素质、文化素质、艺术审美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社会行为素质等。我个人认为社会行为素质最能体现人的基本素质。

社会行为素质是与人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素质要求,它包括凝聚力荣誉感、遵纪守法、文明生活习惯、社交礼仪、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社会行为是能够对社会构成直接影响的行为方式,它不同于思想。社会行为能够毫无保留的直观的反映一个人的素质的高低,培养学生的社会行为素质的重要性就在于此。这方面素质的培养一方面靠各任课教师的潜移默化的传授;另一方面靠学校循序渐进的管理。学生与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接触的时间最多,班主任对学生的社会行为素质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从教以来对学生社会行为素质方面培养的几点浅见。

一、班级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培养

班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也是教育的强大力量,班集体是学生自己的组织,它们是班集体的主人,在集体中学会自己管理自己,一个良好班集体犹如一个巨大的陶冶素质的熔炉。通过集体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出关心集体,维护集体利益的集体主义性格特征,而且其它许多优良的素质特征如诚实、助人、组织性、纪律性、自尊心、好胜心、荣誉感、责任感、义务感等也都能得到培养。班主任在工作中要重视学生集体荣誉感与凝聚力的培养:我班有一个学生行为比较古怪,似乎和本班其它同学之间有一层隔膜,集体活动从不参加,有时还会冷不丁冒出一些如“集体关我屁事”“我又不是班长”之类的话,经常摆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一些同学对他“敬而远之”,但同宿舍的同学说他没有坏心,并且很会画画,写字也不错。于是我细心观察想找个机会让他这个“游离分子”容入集体内部。一天,他因父亲住院要求批假两天,经了解他父亲出车祸住院。当天下午,我就把这事通知班长和团支书,两人心领神会,随即组织班上六名同学用班费买了水果、补品去看望他父亲。从那以后,他和其它同学的关系渐渐融洽,还经常从家中带土特产来宿舍与大家共享,经常主动承担黑板报的编辑工作。为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有整体意识,我要求集体活动一个不能少,如果有一个不参加活动就取消。人们常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而教育实践却证明人的性格是可变的,人的集体荣誉感、班级凝聚力是可以培养的,一个好的集体就是锤炼并完善一个人素质的熔炉。

二、遵纪守法的培养

集体舆论是形成和发展班集体的巨大力量,也是学生自我教育的手段,集体舆论对学生的影响,往往要比教师个人的力量要强大和有效。所谓“众怒难犯”就是指集体舆论的威力而言的,班风是集体在情感上、言论上、行动上的共同倾向,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无形的教育力量,它支配着全班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教育学生遵纪守法方面,我最常用的就是这一条:有一段时间,我班一位同学经常迟到,上课睡觉,作业不独立完成。经了解原来晚上去网吧玩到十一二点才回家。我找他谈了话,效果不明显。因此,我在一次班会课上布置任务要求全班同学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下次班会课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接下来一次班会课上,我首先进行民意测验,要求选出全班最不遵守纪律的同学名单。经统

计,这位同学名列第一,随后请几位同学谈了对他的一些行为的看法以及对集体的影响,这几位同学评价很客观。之后我又请他谈谈自己的想法,他面红耳赤,声音很低的说:“我错了,请老师、同学看我今后的表现。”之后这位同学确实改掉了不少坏习惯。这种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充分体现了集体舆论的压力,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制、守纪律、坚强、勇敢、奉献精神等良好素质。

三、文明生活习惯

在生活习惯教育中教师能否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良好生活习惯去影响学生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正在成长中的善于模仿的素质可塑性很大的青少年。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重要的位置,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一切都当作自己学习的榜样,教师的字体,言语,行为等。教师上课板书的字体有些同学在作业中模仿,课上讲的话同学们在作文或日记中引用,特别是教师的行为,同学们模仿的很快:记得刚开学一段时间,学生们在军训,一天下来很累,晚自习没有作业,同学们就在教室里休息。由于班级管理没有上正轨,班委和团支部还没有确定,教室卫生情况很不好,同学们的生活习惯很差,废纸、饮料包装在教室里经常看到,课桌也排放的不整齐。我出于不打搅一些同学休息就自己把课桌挪齐,废纸捡起来,这时零星几个同学也看看自己周围的卫生情况。三天下来,只要我走进教室看到废纸正要弯腰的时候,全班同学就都行动起来,主动的把自己周围的纸屑捡起来,课桌排齐。这些举动让我深刻的理解了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任何章程,任何纲领,任何人为机构,不论设计得如何巧妙,都不能在教育工作中代替人格的作用”。作为一名教师,时时刻刻都要检点自己。因为你的一举一动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

四、社交礼仪的`培养

人的活动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人,人的行为构成社会的动态发展。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人的行为要适应社会。社交礼仪就是人适应社会的一种行为反应。学生时代生活的圈子很小,但他们总要跨入社会,总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因此,社交礼仪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些最起码的社交礼仪学生时代就应该知晓,如迟到要喊报告:记得一次开班干会议,一位迟到两分钟的同学一下窜了进来,我见状立即停下讲话,注视着他,其它同学也顺着我目光看着,十几双眼睛看着他,他似乎感觉到自己的错误,慢慢吞吞的站起来,满脸通红,这说明他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让他坐下并教育其它同学也要注意;接受奖品要双手接纳:一次朗读比赛,颁发奖品时,第一位同学走上讲台,单手拿起奖品就往回走,我意识到这是一个进行社交礼仪教育的好机会,于是当第二个同学如法炮制的时候我就双手捏住奖品没放,他看了我一眼,我表情很严肃,下面有同学提醒他要懂礼貌,他领悟了,双手接过奖品并鞠了个躬,这时我露出了笑容,同学们也笑了起来。之后每次这种情况同学们都很礼貌的接纳奖品。教师所要教授的不光是知识,做人的准则、社交礼仪也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灌输。

五、人际关系的培养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关系,它主要表现人与人之间在交际过程中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等心理方面联系的程度。人际关系状况如何,对于人们完成活动和任务,对于集体的形成和巩固,对于人在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都有深刻的影响,能否宽容别人对于搞好人际关系是十分重要的。生活中充满了矛盾,同学之间难免有被人误解、嫉妒和被人背后议论等事情发生。特别是女生之间这些现象更是常见:刚开学一段时间,本班内部205宿舍的女生与另一帮女生之间经常闹矛盾,虽然没有出现打骂现象,但互相之间一直在怄气,在班级活动中体现特别明显,凡是有205宿舍女生参加的活动,另一帮女生就不参加,不关心,甚至还说三道四,导致活动不能取得好的效果。鉴于此,我首先拆散了205宿舍把另一帮女生安插进来,同时把这些女生混合编组结成互助对子,活动中让其互相搭配,让他们产生荣辱与共的感觉。人的感情是可以培养的,半个月之后双方的矛盾已经消失殆尽,生活中学习上都成为了很好的知心朋友。

从学生行为看素质教育 篇3

〔关键词〕爱护 尊重 顺手牵羊

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中心,是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社会实践,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体育活动的培训和组织。面向的是所有的少年儿童,所有的学校。我们也就此接触到了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各个学生的行为习惯和个体素质在活动中心都会表现出来,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个人清洁存在问题

周六、周日是同学们的休息时间,在这个时间段里,同学们应该整理好自己的内务,洗洗澡,洗洗头,换上干净的衣服,将自己打扮得清清爽爽,干干净净。尤其是已经上了初中的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做好这些事情。然而,有部分学生却不尽然,,一身脏衣服不说,身上还不时地散发出一种臭味,熏得你不敢靠近他们。

二、不爱护公共财物

在活动中心,时有学生用脚踢烂垃圾桶,故意扳烂厕所里的水龙头,用力摔桌椅板凳,大白天故意将路灯打开的事情发生。

三、不爱护环境卫生

主要表现在随手乱扔果皮纸屑,用笔在墙上乱涂乱画,随地吐痰,上完厕所不冲水。

四、不尊重他人

有很多时候,兴趣班学生因家里有事,或者其他的事情不能来学习,无论是学生本人或家长,根本不向老师请假,表现得漫不经心,随意性极强,碰见老师也不打招呼。

五、有“随手牵羊”的习惯

主要表现在趁老师不注意,随手就将诸如:乒乓球、乒乓拍、同学的文具,甚至是别人的自行车之类拿走。

六、丢三落四

在我们的教室里,经常有同学落下衣物、文具等物品,而且是根本就不来认领。

笔者曾多次参观了大城市的学校和少年宫,那里的学生行为习惯极好。穿着干净整洁,碰见老师行队礼,偶遇一个不起眼的垃圾会立即弯腰拾起丢进垃圾桶里,墙壁上干干净净,厕所里一尘不染。要说学习和技能,可能还高出山里孩子许多。

人们都说,环境能造就人和改变人。但反过来,环境也是人造就的啊。为什么我们的环境就不如人?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也不如人?

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堕。以上虽皆小事,但却能从这些小事里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和行为习惯。当今社会强调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素质——不单指学习成绩好。无论我们是为人父还是为人师,都应把培养一个人的品行习惯放在首位。行为习惯好的人,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也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和欢迎,反之则不然。

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培养良好的素质需要我们从点滴做起,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如果学生在学校里,老师对他的行为习惯进行了教育、要求,而回到家里,父母对他却是另一番教诲或对他的不良习惯不闻不问,对学校不配合,那么一切只能是前功尽弃。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要从娃娃抓起,要从小事抓起。让家庭、学校、社会携起手来,让不良的行为习惯无立足之地。

说教是一种方法,言传身教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孩子在课余时间里学习琴棋书画更不失为一个良方。琴棋书画是磨炼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培养高品位的一个重要途径。

培养学生行为素质 篇4

在当前网络最为普及的时代,中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非常多。“网络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就会仅仅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那么网络对我们的中学生有什么影响呢?为此,笔者设计了一份关于网络的调查问卷对中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包括三大方面:网络对中学生日常行为的影响、中学生如何看待网上公布的信息和资料、中学生对待网络上不道德行为的态度。

本次问卷共发出160份调查问卷,收回154份有效问卷,合格率达96.25%。主要对在校中学生进行调查一乐清市清江学区内的3所中学。并且为此我们还开展了一次座谈会和对此次的调查数据做了统计,问题很明确:在网络环境下我们该如何注重自身的道德和行为。

二、网络对中学生道德和行为影响的调查结果

网络是时代发展的产物,说这句话已是必然。新事物的产生一定有它的利弊,主要是要看自己是如何对待的。这也是我们这次调查的目的之一。问题的设计是有针对性的,比如每个人上网都会聊天,可是那应该怎样看待网络上的朋友呢?他和现实中的朋友有什么区别吗?带着这些类似的问题,我们得出了一些结论。这次调查中的154位中学生中,有92位女(不同年级)生、52位是男生(不同年级),符合这次调查预先定下的要求。

注:(初一:26人,初二:4人,初三:28人,高一:21人,高二:7人)

据数据统计(见表一),女生的选项都比较折中。对该问卷提出的三大问题绝大部分都没有具体说法。如她们对网上公布的信息有一半以上选择了“不全信”,而对于现在流行的语音聊天上撒谎、漫骂的现象仅仅是没有感觉而已,对黑客则一致认为那种做法是不对的。

从表格中(见表二)直接反映男生上网的频率和女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不仅明显高于女生,而且绝大部分是以聊天和玩游戏为主。

由于这次调查的男女生人数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不能作直接的对照。根据这两张统计表,应从纵向比较。

注(初一:7人,初二:13人,初三:29人.高一:3人)

我们对照表格(见表三)可以看出两者还是存在相当大的差别的,在第九题中男生选C、D的各占了一半,女生却有80%左右选了D。就是说对于网络技术的追求和对网络的好奇心大大的高于女生。

三、关于调查的分析与讨论

结合本次调查结果的分析和当前中学使用网络的现状,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和教师交流,得出以下认识和建议。

(1)网络为中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交流平台。

面对异常庞大的信息网络,中学生既是网络信息的生产者和发布者,也是网络信息的接收者和享用者。中学生进行网上聊天、热点讨论、版面阅读和电脑游戏,无不是中学生在以个人身份参与网络信息的接收和享用,中学生这二重角色体现了网络的互动性。网络为中学生创建了恰到好处的黄金距离:既可以直接交流,又可以保留自已的隐私;既实现了交流需要,又克服了现实交流的种种障碍,能表达出许多在现实社会中所无法表达或难以表达的真实情感与想法。

(2)中学生网络生活蕴藏的危机——道德陷阱。

现代社会的网络正越来越成为中学生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网络的超时空感给中学生带来了任意驰骋的快意,网络的无限性为中学生缓解了精神压抑,填补了精神空虚,而所有这一切又引发了另一外的一个结果:网络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造成了中学生更大的精神危机和道德失范。

网络作为信息交流的工具,是中学生网民情感宣泄的场所。而中学生正处于情感最为丰富的时期,在网络上他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将会导致中学生调控难度的增强和情感失衡,这种感情释放会发展成网恋。最后,中学生的网络交流将会发生变质,走向歧途。

综上所述,我们中学生只要做到维持网络的次序的义务,不在网络上散失自己的道德和行为,调整好自身的情感平衡线,网络就给我们带来无尽的财富。

(3)解决措施与对策。

在认识了网络的本质以及它对当代的中学生造成的正面效应和反面效应之后,接下来便是如何解决成果和最大限度地减小网络的消极作用,下面几个努力方向值得中学生及其相关人员重视:

①利用宣传阵地,加强网德教育。开展一些网络化的主题教育,在学校中组织网络道德的宣传活动,如辩论赛、演讲赛、辅导报告、座谈会及与之相关的文娱活动。加大宣传力度,使学生认识到互联网的负面影响,从而有效地减少和避免互联网对中学生的伤害,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加大校内网站的灵活运作力度,通过针对性的主题“网风”与“网德”教育、网络法纪教育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最终促使是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

②社会行政职能主管部门要加大网络监控管理力度。管理部门要加强管理,趋利避害,积极防范互联网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监督学校机房或附近网吧,对有害的网站要加以控制,防止各种垃圾信息污染腐蚀纯洁的中学生的心灵。全社会都行动起来,加速网络德育工作研究,净化网络环境,在网络上筑起一道网络德育长城,建立一道百毒不侵的防火墙,让我们的中学生有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③正确认识网络的本质,提高中学生辨别事物的能力;树立网络环境中自由与责任、权利与义务相结合的基本准则;利用网络上的信息教育中学生。

四、调查结论

培养学生行为习惯 篇5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讲的主题是“守纪律、讲卫生从点滴做起”。

关于懂礼仪,讲卫生,孔子曾经说过——“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说:“做人要懂礼仪,有礼貌,不学礼仪就无法立身!”礼仪能体现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的素质,礼仪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的体现,也是社会公德的反映。小学生做好文明礼仪要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做起:做到见到老师和来宾要问好;不说脏话,不骂人不打架;不损坏公物、不在课桌或墙壁上乱涂乱画、不摘花折枝;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包装袋或废纸屑,不吃零食,看见垃圾弯弯腰伸出手主动捡起身边一张纸,一个方便袋等等„„

关于守纪律,我们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个打了无数胜仗的组织。为什么这支军队能够不断地走向胜利呢?那就是因为有严明的纪律。正因为长期受到严明纪律的培养和熏陶,所以军人们在关键时刻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违反纪律。邱少云的故事想必同学们都知道吧!烈火烧身也能纹丝不动,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同学们,这就是军人,在他们心中纪律甚至比生命更重要!这样的军人,这样的军队能不打胜仗么?可是我们的纪律怎么样呢?同学们,从今天开始,你们互相比比看,看看谁上下楼梯的时候不说话、不推搡、不拖拉;比比看,看看谁上课间操的时候听从老师的指挥,队形整齐,做操认真;比比看,看看谁不在教室或楼道间大声喧哗,追逐奔跑,阻塞楼道;比比看,看看谁自习课自觉地、有序地学习;比比看,看看哪个班懂礼仪、守纪律的学生最多,纪律最好,班风最正!

同学们,当你成为一个懂礼仪、讲卫生、守纪律的好学生,当你把有礼貌、讲卫生、守纪律转化为你的习惯,成为你的品质,从而让你的学习成绩、行为习惯、精神面貌都有很大的提高时,或者当你的老师、父母或亲戚朋友都对你刮目相看、赞不绝口的时,你就是真正长大了!

培养学生行为素质 篇6

【关键词】寄宿学生;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叶圣陶曾指出:“教育是什么?简单说,一句话,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因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人成长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特别是我们寄宿学生,具有很强的特殊性。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父母常年不在身边,隔代教育使他们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惯。如:学习上,没有自觉性、计划性;生活上,没有规律性,不注重个人卫生;行为上,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脏话连篇;交往上,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等等。因此,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的基础上,着重培养他们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怎样才能抓好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呢?以下是我在开展班主任工作中就习惯养成教育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依据学情,提出行为要求

中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是一项艰苦的、长期的工作,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应高度重视。从学校实际出发,提出明确的要求,制定周密的计划,是落实这项工作的重要前提。

新学期开始后,新生从原来的各个学校(村小)汇聚到我们学校,面对新的学校,他们都想重塑自我形象。根据这样心理,工作中我们抓住这一时机,结合我们学校的有关规定,开学之初就利用军训时间组织新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中学住校生管理条例》以及我校特有的《阜阳十六中学文明班级评比办法》和《阜阳十六中学校园文明三字经》等项规章制度。要求每个学生牢记于心、写出学习心得。

同时,将要求明确到学生日常行为的每个细节,使他们做有标准,学有样子,有章可循,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奠定了基础。如在进校之初,结合我校寄宿留守学生的实际情况,先培养学生学会吃饭、学会生活。吃饭上养成不挑食、不浪费、吃饭有秩序的好习惯;生活上,利用军训,培养他们的独立品格,教会他们寝室作息要规律、个人物品如被子等要按统一的要求叠放,要勤洗头、勤换衣、注意个人卫生等。依此,每周对班级文明习惯遵守情况进行评比,评出“文明餐桌”“文明寝室”,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这种监督考核之下,多数同学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严中有爱,重视榜样力量

(一)严中有爱

良好的纪律是建立良好学风和班风的前提与保障,而纪律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行为习惯。我对所任教的班级,管理上遵循“严中有爱,爱中有严”,进校之初,就在全班同学参与的情况下,制定了《班级公约》,让这些规章制度去约束学生的行为。如果发现学生违纪,及时批评,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依据《班级公约》,每周评选出班级的“礼仪之星”“卫生标兵”“守纪之星”等。

由于学生自身的独特性,违纪现象难免出现。如果教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只是一味地惩罚、责难,会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产生逆反心理,最后只会愈演愈烈。因此教师必须用情感去影响、感化他们,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从而使他懂得尊重、爱护他人。教师的爱心还会强化学生的集体“归宿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榜样垂范

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榜样的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师要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留心观察,对于那些有着良好行为习惯的同学,及时表扬,公开表扬,让学生形成一种“向心力”,向那些有着良好行为习惯的同学学习,久而久之,学生就明白了以什么为美,以什么为丑。因为每个孩子都是希望被肯定的。同时,教师也要身体力行,做行动上的巨人,做好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才会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持之以恒,从点滴抓起

(一)持之以恒

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具有持续性和反复性。一种良好习惯的养成有一个过程,须经常性地进行诱导、训练;一种不良行为的纠正,也须反复地进行指导、教育。所以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

为此,我们班开展了一系列旨在养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主题班会。在班会上,展示我们在生活中抓拍的一些不良和良好行为习惯的镜头,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另外,我们班还开展了“日行一善”的活动。让学生用专门的本子去记录他们每天做的好事,或记录他看到的好人好事,并写出自己的感想。当然,这些好事大都是学生身边的“小事”“琐事”,甚至可以记录他们最近的转变,比如,今天讲话比昨天少了,今天没有随手丢垃圾、没有迟到等。

(二)点滴抓起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开展“日行一善”的活动,就是为了培养孩子能够从点滴小事做起。如,随手关掉水龙头,使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离校时到家及时告知老师,可以使学生养成按时离校,安全出行的好习惯。又如随手捡起地上的垃圾,主动向老师行礼问好,不在楼道里喧哗打闹……从一些身边的琐碎小事开始,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培根《论人生》中明确指出,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年就应通过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可见,年少养成习惯的好坏对人的一生有直接影响。因此,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十分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这也是良好师德的具体表现之一。

参考文献

[1]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2]林格.教育,就是培养习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关鸿羽,沈淑娥.养成教育[M].北京: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0.

培养学生行为素质 篇7

为准确把握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现状,课题组对就读于某医学高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15份,回收410份(回收率98.8%),其中有效问卷400份,问卷有效率96.4%。经调查研究,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现状如下:

1.1 部分医学生医学人文知识有所缺失

问卷调查中,在对“你认为医学生有必要学习人文知识吗?”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有86.8%同学的认为有必要学习人文知识,3%的同学认为没必要学习人文知识,10.2%的同学没想过,如图1所示:

1.2 部分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有待进一步培养

问卷调查中,在对“你认为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对医学生重要吗?”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有44.5%的同学认为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对医学生而言重要,46.8%的同学认为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对医学生而言不重要,有8.7%的同学认为没想过,如图2所示:

1.3 部分医学生价值观模糊

问卷调查中,在对“你认为医学生应坚持什么样的价值观?”这一问题回答中,有1%的学生认为应坚持拜金主义,有2%的学生认为应坚持享乐主义,有6.8%的学生认为应坚持自由主义,有90.2%的学生认为应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图3所示:

1.4 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习惯

问卷调查中,在对“你会主动打扫教室吗?”这一问题回答中,有50.8%的学生会主动打扫教室,有19%的学生不会主动打扫教室,30.2%的学生偶尔会主动打扫教室。如图4所示:

2 人文素质教育视角下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培养途径

2.1 加强人文学科教学

伴随着教育教学改革以及人们对医学价值终极目标的思考,医学教育的人文回归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医学教育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教育,还涉及到医学生人文学科教育。

在人文学科教学中,要注重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有机结合。从医学人文的内核和医学生价值诉求,深刻把握课程设置、教学安排的规律。

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学生对道德行为习惯相关知识的学习。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需要经历学习到实践,再实践再学习的一个循环过程。

在人文学科教学中,要将人文知识和医学知识有机结合,既要加强学生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思政核心课程的学习,也要结合医学教育特色课程,开展诸如医学伦理学、护理伦理学、医学心理学、护理心理学、卫生法规等课程的学习。

2.2 加强道德实践

实践对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道德相关的实践,能让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对是非善恶美丑的正确认识。

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在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基于有关道德的知识学习,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还难以固化,形成一种道德素养。通过科学的实践人文实践,可以达到正强化的作用,促进医学生价值观的养成,最终达到道德素养的形成。基于道德素养的形成,当遇到相关实践和判断的时候,自然就会产生道德行为。

2.3 提升道德追求

人文素养除了其内在的知识、学科之外,还在于人文追求。对于真的追求,能激发医学生探索知识,追求科学、真理的欲望,推动其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对于善的追求,能推动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达到“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境界;对于美的追求,能促使医学生不断的打磨自己,提升技能,修养;对于假的排斥,最终能使医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同时也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丑”的排斥,能促使医学生养成良好的价值判断,达到慎独的道德境界;对于恶的排斥,能提升医学生的亲和力和韧性,为迎接机遇与挑战打下坚实的基础。

2.4 开展好第二课堂教学

第二课堂是相对第一课堂而言,开展的教育活动。第二课堂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征,因其形式多样,方式灵活,丰富多彩而广受师生的欢迎。结合人文素质教育,医学高校可通过第二课堂教学,培养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

在思政课第二课堂教学中,结合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可有针对性的设置相关课程。例如:开展卫生法规相关活动,在活动中设置医疗纠纷、劳动纠纷等环节,通过实践强化法律素养,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开展医学伦理活动,在活动中设置利益冲突、生命关怀、医疗人际关系等环节,通过实践强化伦理素养,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开医学心理实践活动,设置心理、生理等环节,通过心理实践强化心理素质,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2.5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人文实践基地对培养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文实践基地对检验和强化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起着强化作用。

实践基地建设,要坚持客观与主观相结合的原则。首先,从客观性而言,主要是基于实践基地客观的工作实际,在不违背公序良俗的基础上开展工作。其次主观性,主要是根据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有针对性的设置相关环节和模拟环境,让医学生切身的实践、体验和感受道德价值、道德情感。

3 意义

3.1 提升医学教育的质量

《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医学教育,德育为先。要将德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列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发展祖国卫生事业和保障人类身心健康的使命感”。

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能够提升医学生道德水平,促使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生,提升医学教育的质量。

3.2 提升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人为了在社会更好生存而进行的心理上、生理上以及行为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与社会达到和谐状态的一种执行适应能力。道德行为习惯是社会生活中对一个人综合评价的重要指标。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可以提升医学生的社会形象,更好的融入到社会生活中。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可以为社会生活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医学生而言,未来的社会生活是崭新的,富有挑战性。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可以为医学生开创新局面,赢得社会的认可。

3.3 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伴随着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进一步拓展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度和广度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培养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涉及到教学、实践、第一课堂、第二课堂、高校、社会等多中因素。利用系统思维,将各种因素有机结合,可以为教育教学改革打破瓶颈,拓展局面。

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提升,是教育、教学的效果体现,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效果体现。伴随着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提升,医学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能力也在提升。

摘要:基于人文素质教育,通过加强人文学科教学、道德实践、提升道德追求、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等途径,可以提升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提升,能够有效促进医学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道德行为习惯,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9/content_1371356.htm.2016-04-27.

[2]秀兰.对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思考[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6(4).

培养学生行为素质 篇8

1“80后”辅导员的自身特质

“80后”一代出生在社会变革的阵痛期,他们受益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也面临着多种文化价值观的冲击,因而在思想行为上有很多新的特点。

(1)价值观多元化,思想包容性大。“80”后成长的时间,正是社会变革作为剧烈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结构剧烈变化,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相互碰撞,弱化了传统价值观在其身上的体现。多数“80后”辅导员自身在成长过程中就经历了各种文化冲突、观念碰撞和思想互渗,因而他们表现出了对文化和价值观的宽容度,有别于其他年龄段的辅导员。

(2)受教育程度高,整体素质高。“80后”的辅导员普遍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据调查显示,上海高校辅导员队伍中73%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甚而有些本科院校的专职辅导员也有一定数量的博士研究生担任。同时“80后”辅导员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大多是学校的学生干部、优秀学生,留校或者是经过激烈的应聘竞争,他们基本上是“80”后大学生中相对突出和优秀的学生,因而,他们的素质一般较高。

(3)亲和力较强,学生易于接受。“80后”辅导员大多是第一代独生子女,他们刚刚告别学生时代,从“校门”到“校门”,他们更能够了解“90后”学生对大学生活的一些想法与态度,更能了解学生的心态。相较于年长的辅导员,他们更加能够用朋友、学长的身份去完成思想政治工作;更能够从他们的角度去体察问题。

(4)职业倦怠期来临较早。辅导员工作的事无巨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大量的繁琐事务性工作会占用辅导员非常多的时间,有些辅导员就沦为了班级的“大班长”、“小保姆”。对于年富力强的青年人来说,很难从这样的事务性工作中寻找到职业认同感,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而且随着高校的发展和工作对象的新变化,工作强度和工作难度明显增强,高校学生工作如履薄冰的处境也使得“80后”辅导员忧心忡忡,唯恐出事。长期的心情紧张也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

2“80后”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2.1 受众对“80后”辅导员的态度

富有个性的“80后”加入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他们直接面对的学生和家长对他们的评价也参差不齐。笔者为此采用了网络问卷调查和电话调查两种方式,分别调查了学生和家长这两个人群。

2.1.1 学生对“80后”辅导员的态度

根据网络问卷调查显示(如图1,图2),“90后”大学生对于辅导员的群体期待值年龄大多集中在25岁~30岁的区间,学历基本上是本科以上,扮演的是成长朋友的角色。根据调查可以看出,“80后”辅导员的工作热情、亲和力以及思想的包容度最受学生的喜爱和推崇。

“80后”辅导员,刚刚走出校门不久,与大学生年龄相仿,他们对于高校环境的熟悉尤其是对于大学生心态的体验,促使他们在工作中主动地进行换位思考,懂得学生的感受,了解学生的心理,以“学长”和“朋友”的身份更能赢得学生的欢迎。

再者,他们与“90后”的成长环境有颇多相似之处,大家都善于利用手机网络和计算机网络,对新生事物有着异常敏锐的嗅觉,在这些方面与学生有共同的话题、趋同的价值取向,彼此之间沟通更容易。同时如前文所述,“80后”成长于社会变革最为激烈的时期,他们本身就经历了各种文化思潮的碰撞,对于不同价值观更加能够接纳,使得他们在面对学生管理的各种问题上能够更加宽容。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80后”辅导员社会阅历和经验的缺乏也是学生不满意之处。“80后”辅导员从“校门”到“校门”,个人思想比较单纯,社会交际圈基本以学校为中心,缺少社会经验,威信不足。对于复杂的社会现象不能清晰、透彻地给予学生解答,这些会造成学生一定程度上的失望,降低学生对“80后”辅导员的认可度。而“90后”的学生虽然在群体特征上与“80后”有相似之处,但是他们更加自我中心、个性更加张扬,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与“80后辅导员之间也容易产生矛盾。

2.1.2 家长对“80后”辅导员的态度

根据笔者对部分“90后”学生家长的调查发现,学生家长普遍认可“80后”辅导员的高学历,认为辅导员较高的文化水平可以为子女的发展带来更好的指引。但同时,他们又处于矛盾之中,他们不信任年轻辅导员,认为“80后”的辅导员尚未成熟,思想太单纯,没有办法引导好子女从学校向职场的过渡,不可能给子女成熟而正确的指导。

同时,在家长中还存在着对辅导员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一种认为辅导员可有可无,不屑于与辅导员保持联系,甚至完全不认同辅导员为孩子所做出的贡献和牺牲;另一种则是将高校辅导员当作是孩子在校期间的“大保姆”、高学历“勤杂工”,希望辅导员可以包办孩子在校的一切事务,凡事都要求辅导员为自己的孩子打算,企图将家中的“小太阳”变成学校的“小太阳”;这两种态度都直接导致了“80后”辅导员对自己的职业前景和社会地位感到失望,无法获得职业成就感,进而工作会出现懈怠。

2.2“80后”辅导员的应然角色

“80后”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体,如何面对自己的受众?究竟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2.2.1 思想政治的指路者

这是辅导员工作的本职任务。2006年7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工作设立的初衷就是为了思想政治教育,因此,“80后”辅导员的首要职责依然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的指路者是“80后”辅导员的首要角色。

2.2.2 健康成长的陪伴者

这是辅导员工作的长期任务。《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三条还指出,“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结合“80后”辅导员之年龄和心理特色,要求其作为“人生导师”尚言之过早,因此笔者以为,“80后”辅导员的角色之一应该是“健康成长的陪伴者。”“80后”辅导应该更加充分发挥自身的“亲和力”及“包容度”优势,与学生建立良好、通畅的沟通体系。

2.2.3 职业规划的导航者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导航者,是落实思想政治工作具体化、实效化的必然要求,“80后”辅导员作为学生职业规划的导航者,有着天然的优势。“80后”辅导员大多数是刚刚毕业不久的青年教师,在年龄、知识背景和生活阅历方面都与大学生比较接近,有很多还与所带学生有着相同或者相似的专业背景,这些都极大方便了师生之间的相互认同。同时“80后”辅导员的个人经验也可以非常好地对大学生起到启示和示范作用。

2.2.4 大学精神的传承者

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的最富有典型意义的精神财富,包含着大学的办学理念、价值取向和全体师生的思维方式以及精神风貌等等,是一所大学群体意识的集中体现。“80后”辅导员应该努力通过各项班团活动,让学生充分领略到本校的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引导广大学生树立“荣校爱校”的历史情怀。同时“80后”辅导员应将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贯穿于育人理念之中。

3“80后”辅导员职业素质培养模式策略

“80后”辅导员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渐进的过程,他一方面要依赖于自身理想信念的坚定和不断学习,同时也需要外界创造条件予以帮助,使其顺利走好职业生涯,成功扮演自己的“角色”。

3.1 坚定理想信念

“80后”辅导员要努力树立“将辅导员工作当成‘事业’,而不仅仅是一项工作的理性信念。”辅导员工作是一项良心工作,如果仅将其当作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来做的话,很容易将其当作是一项“副业”工作来对待,更有甚者仅仅拿其当作跳板,没有任何动力去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尤其是“80后”辅导员面对清贫的生活、繁杂的工作,拜金主义的冲击,享乐主义的泛滥,要能守得住自己的理想信念,树立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的理想信念,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3.2 建立导师制

前辈们在多年的学生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这些宝贵的经验能给“80后”辅导员提升职业素质,改进工作带来极大的助益,因而我们需要设立辅导员的导师。在院系选拔政治理论水平高、学生工作经验丰富的专职(下转第160页)(上接第152页)党政干部或者资历较高的中老年辅导员担任“80后”辅导员的导师,通过“一帮一”、“一带一”的传帮带,促进辅导员的成熟、成长。

3.3 强化职业培训

高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在现有培训机制内进一步构建辅导员职业化培训平台,加强辅导员职业培训,促使辅导员更加深刻地认识和了解职业内涵、熟悉职业规则,掌握职业理论,提高专业水平,进而全面提高辅导员职业素质。辅导员入职后要坚持长期的在职培训,要根据自身的教育经历、个人实际、知识背景等,在学风建设、心理辅导、职业辅导、党团建设等方向中选择一个专业为发展方向,努力在工作中形成自己的专家特色。

参考文献

[1]谢雪梅.“80后”辅导员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6).

[2]陈奎庆.高校青年辅导员职业倦怠分析及干预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9(10).

[3]何华莉,沙文,王陶.试析高校中的“80后”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黑河学刊,2009(2).

浅谈高职学生素质行为的养成 篇9

一个人的行为素质不是三年的时间就可以养成的, 这与他的家庭教育, 从小经历的成长教育分不开。学校立规矩, 需要家长和学生全方位的配合起来。以黑龙江职业学院为例, 学生入学后, 先进行学生文明礼貌礼仪的培训教育。尊师重教、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大学的时候把它当成入学第一课, 有没有必要, 引起了争议。可是, 恰恰就是这样的行动, 我们的学生, 不仅仅是高职的学生, 甚至整个社会都应该重新践行文明礼貌礼仪的学习。这是必备的素质, 却要把它变成一门课, 可想而知, 现在的学生已经退化到何种程度。走廊里的问好声被嬉闹和骂声打断, 尊敬师长被低头和拥挤代替。家长在紧抓孩子学习成绩的时候, 何时提醒过要尊重别人, 要文明礼让。开学第一课是文明礼貌礼仪教育, 是必修课, 也是应该贯穿三年的实践课。入学后, 加强学生身心素质的培养, 大一学年坚持跑早操, 跑步不仅仅是锻炼学生的外力, 也是锻炼学生内力、意志的良好体现, 一个学生在校期间无论严寒酷暑都能坚持每天的跑操, 走向工作后, 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首先在意志上, 就有了压倒一切的拼搏精神。贯穿三年的素质养成教育还有寝室标准化管理, “一屋不扫, 何以扫天下”, 现在的大学生会照顾自己的穿衣, 却不会照顾自己如何整理内务, 用标准化的制度要求和管理学生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硬改惰性, 也为他们树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学生的素质养成方面, 学院还为学生制定了《学生素质养成手册》, 其中为学生所列了需要在校期间做到的8个坚持和20件事, 里面涉及感恩教育、文明礼貌礼仪教育、志愿者服务、爱国教育、创业教育, 等等。学生在高分压力过后逐渐丧失的素质教育, 在大学时代捡起来, 还要坚持住, 这是一个过程, 需要全社会配合的过程。学生在学校期间知道见到教师问好, 知道礼让同学, 知道收拾整理房间;回到家, 要求父母为其做这做那;大街上, 与陌生人争执, 在别人的房间里乱打乱闹, 这就是形式的教育, 治标不治本的教育。所以, 学生素质的提高, 行为的养成, 仅靠学校的制度与约束是很难完成的。

职业能力作为学生最应该拥有的素质, 也是最应该在大学三年中培养出的重要能力。尤其是我们对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详细的分析, 可以看到目前影响大学生职业素质能力的根本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薄弱, 更是因为大学生在求职能力、应聘能力、职业规划能力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欠缺, 并且已经成为目前拖大学生综合素质以及职业能力后腿的罪魁祸首。可以说,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已经不复存在, 就业单位对于大学生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然而, 现如今仍然有许多大学生以及高职院校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趋势的改变和问题的严重性, 仍不注重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以至于许多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根本不会搜寻就业信息、准备应聘材料、规划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 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未来的发展道路。

要想解决这一现状, 必须强化实践教学, 可以说实践教学已经成为提升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三年素质教育中, 应该对实践教学加以重视。一般来说, 实践教学的形式, 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在学校内部的, 通过对相关专业兴趣会的设立, 让学生参与到专业知识的操作比赛中等。例如:数控专业兴趣小组、机电专业义务维修会、数学建模比赛等, 从而在实际操作比赛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动手能力, 并且使相关的专业知识更好地融入到实际应用之中, 切实提高专业操作能力。第二种是工学结合的模式。高职院校应该与某些社会机构、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 构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 让学生深入到实际工作环境中, 从而将所学的专业转化为实际的技能与实践能力。而这种工学结合的教学培养模式, 其突出优势在于将课堂直接建立在社会实践基地中, 以此直接检验学生所学的知识与能力。

同时, 还应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 我们也可以将敬业精神称之为职业道德。一般而言, 提到敬业精神, 人们多半都会想到吃苦耐劳, 想到行业规范。其实敬业精神并不仅仅如此, 而是职场人员身上应该具备的、对本职工作拥有的一种全力以赴的重要态度。也就是说, 对任何工作都会认真的对待、积极的完成, 努力做好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 建立对单位的归属感与忠诚度。

素质行为教育的养成, 需要全方位的配合和实践, 提高大学生的素质, 简单的靠一个人、一个学校或几个学校的学生是完成不了的, 素质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而透出的外在表现。在家长和社会强调“神童”和高分的同时, 更值得关注的是孩子的成长, 身心健康和良好的素质, 一个民族的发展, 是综合的发展。在国家大力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 职业院校的教育也应作为社会更加关注的焦点, 职业教育培养的就是动手能力强、技术过硬的人才, 学生在校期间既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和实际操作能力, 又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这样的学生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 才是真正实现中国梦需要的人才。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荣辱观也在发生变化, 大学生面临着多变的社会环境, 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更加复杂和多样化。同样, 他们也面临着诸多的社会、家庭、学业、生活、情感等压力。在正确树立大学生的“三观”和努力提升其社会价值的同时,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身较高的综合素质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高职学生,学生素质,行为养成

参考文献

[1]夏令海.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07) :126.

[2]柳桢, 赵国华.浅谈大学生的养成教育[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02) :190.

[3]陈凯.大学人文精神的融合与体现——论校园环境景观的建设[J].文教资料, 2008, (01) :26-27.

[4]金新利.试论大学新生养成教育[J].安徽文学 (下半月) , 2007, (12) :157.

论教师素质对学生行为品质的影响 篇10

教师是学生最接近的榜样, 学生不仅听其言, 而且观其行,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置于学生最严格的监督之下, 并直接影响着学生, 影响着他们的现在, 也影响着他们的未来。教师的好思想、好品德, 对事业、对集体、对生活的态度, 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起着感召力最强大的示范作用。而今天, 处于改革大潮席卷整个神州大地的历史新时期的教师, 则更需具有鲜明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培养教育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 以适应新时期的需要。教师还应具备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 注意经常引导教育学生以祖国前途、民族命运为重, 把个人理想抱负同国家民族的需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从而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奋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另外, 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内在动力, 是教师影响学生行为品质的潜在力量。有事业心和责任感的教师, 对班级负责, 对学生负责, 想学生所想, 急学生所急, 工作认真负责、忠于职守、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勇于探索。而爱事业是通过爱学生体现出来的。教师爱学生, 就要赋予学生期望感。这是一种教师对学生发展的可能性有暗含期待的体验。教师对学生的期待较之父母“望子成龙”更宽阔、更博大、更深厚, 这往往会激起学生向上进取的力量。实践证明, 教师对事业的爱, 对学生的负责, 可以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 协调师生之间的关系。而师生之间心理上、感情上的互相接近, 必然导致师生关系融洽, 气氛和谐, 相互信任、理解、尊重, 使教育收到实效。

二、教师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指导学生的学习

教师不但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 而且需要有完善的科学文化素质。没有渊博的知识, 不掌握教育技能, 不懂教育理论和教育规律的教师, 既不能很好地教书, 又不能很好地育人。知识渊博不仅是时代的需要, 而且是教师工作的要求。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一个活生生、有思维有个性的学生。为此, 教师必须运用知识和能力来达到教育目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不学无术的教师, 消极地指导别人的人, 是没有躯体的人影, 是无雨的云, 无光的灯, 因而是空洞无物的。”在学生的心目中, 与之朝夕相处的教师, 应该是知识的化身, 是他们求知的百科全书。教师只有博学多才, 方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培养出多才多能的学生。

三、教师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雅的仪表风度对学生行为品质的影响

教师要想得到班级学生的拥护、尊敬、爱戴和信赖, 要想成为对班级学生来说是一种具有魅力的存在, 除了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 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讲究自己的语言、仪表和风度。因为教师每日接触的是一些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学生, 所以教师在与他们相处时要热情爽快、襟怀坦白, 对待工作勤勤恳恳, 对待生活充满信心、乐观向上, 从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富于献身精神, 充满朝气和活力, 具有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作风和态度的师者风度和形象, 让学生从教师那坦白的胸怀中, 看到自己表里如一;让学生从教师对待生活的态度中得到启发和鼓励, 从而不断进取, 荣誉面前不骄傲, 困难面前不气馁。教师活泼开朗的性格, 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全体同学, 使他们遇事豁达, 同学之间友好相处, 使班级成为一个有凝聚力的集体。教师开朗活泼的性格, 很容易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使师生关系融洽。在此基础上, 学生最容易向教师讲真话, 从而培养学生为人诚实的良好品德。

如果说学识、品质、美感是构成教师形象的重要因素的话, 那么, 品质的光彩照人或暗淡无光, 就决定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也就决定了教师所培养的学生的品质。作为教师必须具备诚实正直的品质。所谓诚实, 就是说真话, 不掩盖事实的真相;所谓正直, 就是处事公正, 富有原则性。在工作中, 说老实话, 办老实事, 做老实人。对待学问, 态度严谨, 不要不懂装懂, 善为人师, 要善于以人为师, 做到“每事问”“不耻下问”。

为人师表, 除在道德品质、学识文化、心理素质等方面讲究修养外, 还有个风度仪表问题。前者是根基, 后者是叶与花。所谓风度仪表, 指的是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气质在举止言谈、为人处事方面的流露, 以及衣着打扮、体魄相貌的外表状态。教师的衣着应该朴实、洁净、整齐、大方, 使学生感到赏心悦目。教师如果身着款式奇特、色泽过分艳丽、过于时髦的装束, 学生就会仿效老师, 一味追求穿着, 分散精力, 荒废学业, 成为“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的庸人。在举止行为上, 教师要讲究稳重、端庄、和蔼可亲、适度得体。教师只有以这些规范的行为感染和教育学生, 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心中的楷模。

综上所述, 教师素质的差异, 必然导致学生素质的差异。教师自身素质高, 影响力则强大, 而影响力是实现教育目标的直接动力。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习惯, 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必须遵循时代需求, 设计和完善自身形象, 带领自己的学生不断向前。

(本溪市化学工业学校)

摘要:科技的发展, 经济的振兴, 社会的进步, 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师是发展教育的决定因素。作为教育工程的设计者, 应该具有较高、较全面的素质, 教师的自身素质对学生行为品质的影响是巨大的。这是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和人才的素质的问题。

上一篇:发展性评价机制下一篇:审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