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性的评价

2024-05-11

安全性的评价(精选十篇)

安全性的评价 篇1

我国风电场目前正向着规模化发展,装机容量日趋增大。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离不开现代化的电力信息传输网络,作为电力调度机构要想更好的调度和调配好各风电场的良好运转,必须要求风电场具有较高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由于网络与信息系统自身存在的缺陷、脆弱性以及面临的威胁,使信息系统的运行客观上存在着潜在风险。因此,风电场的信息安全已成为当前重点关注的问题。

随着安全评价工作的不断开展,安全评价越来越向着专业化道路拓展,评价的内容不仅涉及作业环境、安全管理,更多的会涉及设备设施的性能安全,这也是现代安全评价技术发展的方向。为了确保风电场的安全稳定运行,充分体现风电场“三同时”安全评价的综合性,建议在风电场安全评价中增加信息安全的评价内容。

2 风电场“三同时”安全评价概况

近年来我国关于风力发电建设项目安全“三同时”的安全评价取得了较好的业绩,组织有序,稳步发展。如中国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编制了《风电场工程安全预评价报告编制规定》,明确了其预评价报告的范围、评价报告内容和格式等。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在海南省三亚市组织举办了两期“可再生能源发电建设项目安全‘三同时’技术宣贯培训班”。此外,其他各省、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也出台了一些风电建设项目“三同时”监管工作的通知及文件等。以上工作均对我国风电场进行“三同时”安全评价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目前全国各地风电场均不同程度进行了“三同时”的安全评价,尤其装机容量在100MW以上的风电场执行情况更好,确保了风电场建设施工和运行安全。

3 风电场发展的特点及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

3.1 风电场发展的特点

风电作为节能环保的绿色新能源,近年来赢得历史性发展机遇。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0年12月底,中国风电机组累计装机容量达到4200万千瓦。其中中国有9个省份的累计风电装机容量已经超过100万千瓦,分别为内蒙古、河北、辽宁、甘肃、黑龙江、吉林、江苏、山东、新疆。

风电场的发展呈现如下新的特点:风电场发展速度快,更多注重了规模,忽视了基础工作;风电场的装机容量越来越大;新技术在风电场的应用较多;设备设施的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无人值守风电场越来越多。

3.2 风电场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

由于风电场对信息安全的认识不够,导致其系统网络内部,普遍存在访问控制不严格、网络异常状态发现不及时、缺乏预警手段、对安全风险缺乏宏观检测与控制手段等问题。风电场在信息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风电场信息安全管理意识薄弱

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技术人员,比较注重网络的效应,忽视了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一旦提到信息安全,仅仅认为有防火墙或杀毒软件就够了,更有甚者,根据设计要求,风电场已经装设了相关硬件防火墙或者单向隔离装置,询问相关技术人员或者管理人员均表示不知道。可见对信息安全存在侥幸心理,没有形成主动防范、积极应对的信息风险控制意识,无法从根本上提高网络监测、防护、响应、恢复和抗击能力。

(2)不重视来自互联网的安全威胁

风电场一般建设的地点比较偏僻,远离城市。为了工作和业余生活方便,几乎所有风电场的网络都是以各种方式与互联网连接。但是,在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黑客通常会对网络上连接的计算机系统和设备进行入侵、攻击,影响网络上信息的传输,破坏软件系统和数据,盗取企业的商业秘密和机密信息,非法使用网络资源等,给风电场造成巨大的损失。

(3)没有建立信息安全专项管理体系

大多数风电场没有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也没有制定专项管理制度和防护方案。使信息安全责任人、保密制度、应急救援等得不到落实,因此会出现私自使用优盘、移动硬盘从服务器传输资料,没有索要相关硬件防火墙的检测报告或者说明书;没有与控制系统开发商进行签订保密协议;没有定期进行主机加固等现象。

(4)对电力调度数据网的维护不够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数据通信网把各级风电场连接起来,实现了电网与风电场间信息系统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根据《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规定》(电监会5号令)要求,大多数风电场均装设了电力调度数据网,这些数据网的维护通常由电网公司负责,由于风电场特殊的地理位置,电力调度数据网一旦出现故障,很难在短时间进行修复。

(5)没有定期对风电场信息安全进行评估

按照《关于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意见》(国信办[2006]5号)及《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规定》(电监会5号令)的要求,风电场必须定期进行信息安全评估,通过评估可以发现存在的不足,以便于及时改进,确保信息安全。但是据统计,风电场的信息安全评估几乎为零,可见此项问题没有引起风电场的足够重视。

4 电力系统加强信息安全的要求

4.1 电力系统加强信息安全的文件规定

为了提高电力二次系统的安全防护水平,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国家电监会依据《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规定》(电监会5号令),制定了《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总体方案》、《省级以上调度中心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方案》、《地、县级调度中心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方案》、《变电站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方案》、《发电厂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方案》和《配电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方案》。

文件要求各单位要完善并落实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责任制,将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纳入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电力二次系统联合防护和应急机制,制定并完善应急预案。对现有电力二次系统进行必要的结构性边界调整,重点对电力生产控制系统的边界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要按照“安全分区、网络专用、横向隔离、纵向认证”的基本原则,制定本单位的实施方案,并按规定做好审核备案工作。

4.2 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的重点

风电场安全防护的目标是抵御病毒、黑客等通过各种形式发起的恶意破坏和攻击,尤其是集团式攻击,重点保护电力实时闭环监控系统及调度数据网络的安全,防止由此引起电力系统事故,从而保障风电场及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保证国家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要从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电力安全防护的重大意义。

5 在风电场安全评价中增加信息安全评价内容的建议

风电场信息安全评价就是从风险管理角度,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系统地分析网络与信息系统所面临的威胁及其存在的脆弱性,评价安全事件一旦发生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提出有针对性的抵御威胁的防护对策和整改措施。并为防范和化解信息安全风险,或者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网络和信息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5.1 风电场信息安全评价依据

主要依据《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规定》(电监会5号令)及其配套安全防护方案。

5.2 评价的原则

风电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要按照“严密组织、规范操作、讲求科学、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重视和加强对风电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相应的评估制度,形成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同时,严格遵守保密制度,对于其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必须严格遵循有关保密规定的要求。

5.3 评价的方式

评价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要求风电场出具由第三方评价的报告,作为风电场“三同时”评价在信息安全方面的依据;另一种是评价机构针对风电场实际,按照“安全分区、网络专用、横向隔离、纵向认证”的基本原则,对其信息安全方面的专项管理及配备的防火墙系统等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直接在评价报告中体现和反映。

5.4 风电场信息安全评价的内容

在风电场“三同时”安全评价中对信息安全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是否制定了安全防护方案,且安全分区合理。

(2)是否装设了电力调度数据网,是否在专用通道上使用独立的网络设备组网,在物理层面上实现与电力企业其它数据网及外部公共信息网的安全隔离。

(3)在生产控制大区与管理信息大区之间是否设置经国家指定部门检测认证的电力专用横向单向安全隔离装置。生产控制大区内部的安全区之间是否采用具有访问控制功能的设备、防火墙或者相当功能的设施,实现逻辑隔离。

(4)在生产控制大区与广域网的纵向交接处是否设置经过国家指定部门检测认证的电力专用纵向加密认证装置或者加密认证网关及相应设施。

(5)专项安全管理情况。是否建立电力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电力二次系统安全管理制度,将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工作及其信息报送纳入日常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落实分级负责的责任制;是否建立电力二次系统安全评估制度,采取以自评估为主、联合评估为辅的方式,将电力二次系统安全评估纳入电力系统安全评价体系;是否建立健全电力二次系统安全的联合防护和应急机制,制定应急预案;电力二次系统相关设备及系统的开发单位、供应商是否以合同条款或保密协议的方式保证其所提供的设备及系统符合规定的要求,并在设备及系统的生命周期内对此负责。

6 结论

在风电场“三同时”安全评价中进行信息安全的评价在此仅是一个提议和有益的设想,如果能够增加信息安全方面的评价内容,还需要在实际评价中加强探索和研究,总结经验,不断提高风电场电力二次系统的安全防护水平,保证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柴雯,杨志刚,等.风电场工程安全评价方法及验收管理系统[J].水力发电2,0104,(36):82-84CHAI Wen,YANG Zhi-gang,et al.Safety EvaluationMethod and Acceptance Management System for WindPower Engineering[J].Water Power,2010,4(36):82-84

[2]夏君丽,杨志刚,等.火力发电建设项目安全评价问题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7,3(3):109-112XIA Jun-li,YANG Zhi-gang,et al.Discussion on safetyevaluation of power plant construction project[J].Journal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73,(3):109-112

[3]段斌,林嫒源,黄凌翔,等.风电场监控通信安全解决方案[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3,3(12):97-102DUAN Bin,LIN Yuan-yuan,HUANG Ling-xiang,et al.Security solutions for monitoring and control communica-tion in wind farm[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93,3(12):97-102

[4]蔡忠勇,荆超.风力发电厂监控通信原理及模型标准介绍[J].电力系统通信,2008,29(4):59-65CAl Zhong-yong,JING Chao.Communication principleand model for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wind power plant[J].Telecommunications for Electric Power System,2008,29(4):59-65

[5]贺韬,李卫.风力发电场监控通讯标准IEC61400-25及其设计思路[J].电网与清洁能源,2009,25(8):45-49HE Tan,LI Wei.Communications for monitoring andcontrol of wind power plant IEC61400—25 and its designideas[J].Power system and Clean Energy,2009,25(8):45-49

[6]王成,王志新,张华强.风电场远程监控系统及无线网络技术应用研究[J].自动化仪表2,008,29(11):16-20WANG Cheng,WANG Zhi-xin,ZHANG Hua-qiang.Re-search on remote monitoring system for wind farm and ap-plication of wireless network technology[J].Industry Au-tomation Instrumentation2,0082,9(11):16-20

[7]戴慧珠,王伟胜,迟永宁.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研究的新进展(英文)[J].电网技术,2007,31(20):16-23DAI Hui-zhu,WANG Wei-sheng,CHI Yong-ning.Re-cent Wind Power Integration Study in China[J].PowerSystem Technology,2007,31(20):16-23

[8]雷亚洲.与风电并网相关的研究课题[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3,27(8):84-89LEI Ya-zhou.Studies on Wind Farm Integration into Pow-er System[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2003,27(8):84-89

[9]姚建国,杨胜春,高宗和,等.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发展趋势展望[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7,31(13):7-11YAO Jian-guo,YANG Sheng-chun,GAO Zhong-he,etal.Development Trend Prospects of Power DispatchingAutomation System[J].Automation of E1ectric PowerSystems,2007,31(13):7-11

[10]张小飞,朱洁.电力信息安全探讨[J].计算机安全,2000,9(4):89-93ZHANG Xiao-fei,ZHU Jie.Discussion of Security of E-lectric Information[J].Computer Security,20009,(4):89-93

安全性的评价 篇2

栏目

标题

作者

部门

正文内容

20071130

化药药物评价>>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上市前药物临床安全性评价与风险评估

(五)--临床试验安全性数据的总结与评

杨焕

审评五部 杨焕

摘要:风险评估即患者获益与风险比最大化的管理思路应贯穿于药物的整个生命周期。任何一个新药的风险评估都涉及到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数量是指安全性数据库的规模;质量是指临床试验设计、实施、结果分析全过程的质量,在安全性方面具体是指对于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归类、判断、分析总结的质量。本系列文章从技术评价角度,在分析了解国内外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历史与发展的基础上,对上市前安全性数据库的规模大小和如何保证安全性数据库的质量方面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时也参考和介绍了国外发达国家最新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理念,其目的是为临床试验的研究者和注册申请人提供参考和建议。关于临床试验中的安全性数据如何进行总结与评价,自上世纪90年代ICH就相继发布了药品注册的国际技术要求,如ICHE2/E3/E6/E9的内容;国内SFDA在2005年也相继发布了《化学药物临床试验报告的结构与内容技术指导原则》和《化学药物和生物制品临床试验的生物统计学技术指导原则》,建议同时参考相关内容。

一、安全性数据的总结和分析

一般原则上要求,只要使用过至少一次受试药物的受试者均应列入安全性分析集。对安全性数据的分析总结应在三个层面加以考虑。首先,必须确定受试者用药/暴露(exposure)的程度,指试验药物的剂量、用药时间,用药的受试者人数,来决定研究可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评价安全性;其次,确认常见的不良反应、异常改变的实验室检查指标,通过合理的方法进行分类,以合适的统计方法再比较各组间的差异,通过各治疗组之间比较分析出那些可能影响不良反应/不良事件发生频率的因素,如时间依赖性、与剂量或浓度关系、人口学特征等;最后,通过分析因不良事件(不管是否与药物有关)而退出研究或已死亡的受试者进行分析,来确定严重不良事件和其他重度不良事件(指需要采取临床处理,如停药、减少剂量和其他治疗手段的不良事件)。

所有不良事件应明确与药物的因果关系。建议以图表的方式对出现的不良事件进行总结;对患者个体数据列表;对重点关注的不良事件进行详细地描述。受试药和对照药出现的不良事件均应报告。

1.用药/暴露的程度 临床试验中受试者的用药/暴露时间建议以药物使用时间的平均数或中位数来表示,可以采用某特定时程有多少受试者数来表示,同时应按年龄、性别、种族进一步分组,或通过其他方式列出各亚组的数目,如疾病(疾病不止一种)、疾病的严重程度、伴随的其他疾病等。

临床试验中受试者的用药/暴露剂量以中位数或平均数来表示,可以表示成每日平均剂量下有多少受试者数。试验的总结报告可以将用药/暴露剂量和用药/暴露时间结合起来表示(剂量-时间),如在一个普通剂量、最大剂量或最大推荐剂量下有一定暴露时间(至少1个月)的患者数。有时剂量用实际每日给予量,即累积剂量更合适,根据mg/kg或mg/m2为单位计算。同时暴露于不同剂量下的患者可根据年龄、性别、种族或其他情况进一步分组。

临床安全性分析中,鼓励尽可能提供同时提供发生不良事件或实验室检查异常时的药物浓度数据,如某一不良事件发生时的浓度、最高血药浓度、曲线下面积等信息,有助于明确其与不良反应及实验室结果异常之间的关系。2.不良事件的描述和分析

描述所发生的不良事件最简单用粗率(crude rate)表达,粗率是根据发生不良事件的患者数除以接受研究治疗的患者总数而得到的,是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最通用的度量方法,也是产品说明书中最常用的一种指标。

临床报告中对临床试验中受试药物和对照药物的所有不良事件均应进行描述和分析,并以图表方式直观表示,所列图表应按不良事件累及人体的器官系统显示其发生频度、严重程度以及与用药的因果关系。

注意提供重度症状和体征的处理(TESS)数据表格,表中应包括每一例不良事件,每个治疗组出现此事件的患者数及发生率。若属于肿瘤化疗周期性的治疗,应列出每一周期中所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分析时需要比较受试组和对照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最好结合事件的严重程度(建议使用WHO,NCI毒性分级标准,如轻、中、重度)及因果判断分类进行。需要时尚应分析其与给药剂量、给药时间、基线特征及人口学特征的相关性。

每件严重不良事件和主要研究者认为需要报告的重要不良事件应单独罗列进行总结和分析,需要特别关注死亡、其他危重或重度不良事件,内容还应包括可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生命体征及体检的异常结果。并在附件中附病例报告,提供内容包括病例编号、人口学特征、发生的不良事件情况(发生时间、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处理措施、结局)和因果关系判断等。

3.与安全性有关的临床实验室检查、生命体征及体格检查

对每项实验室检查值及生命体征、体格检查指标进行描述,对试验过程中每一时间点(如每次访视时)的每个观察指标也应描述。提供相应的分析统计表,包括实验室检查出现异常或异常值达到一定程度的受试者人数。每个分析中应给出实验室数据的正常值范围。根据专业判断,在排除无临床意义的与安全性无关的异常外,对有临床意义的实验室检查异常应逐例加以分析说明,对其改变的临床意义及与受试药物的关系(如与药物剂量、浓度的关系、与合并用药的关系等)进行讨论。

二、安全性数据的分析和评价

在临床试验的早期,安全性评价主要是探索性的,且只能发现常见的不良反应;在后期,一般可通过较大的样本进一步了解药物的安全性。后期的对照试验是一个重要的、以无偏倚的方式探索任何新的潜在的药物不良反应的方法。

为了说明新药在安全性和耐受性方面与其他药物或该药物的其他剂量比较的优效性或等效性,可设计某些试验。这种评价需要相应的确证性试验的支持,这与相应的有效性的评价要求是相同的。

构成安全性评价的资料则主要来源于不良事件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要求从受试者中收集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信息应尽可能全面,包括受试者出现的所有不良事件的类型、发生时间、严重程度、处理措施、持续的时间、转归以及药物剂量与试验用药物的关系。

1.统计方法和分析

药物安全性评价的常用统计指标为不良事件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当试验时间较长、有较大的退出治疗比例或死亡比例时,需用生存分析计算累计不良事件发生率。用于评价药物安全性和耐受性的方法以及度量准则依赖于非临床研究和早期临床研究的信息、该药物的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特性、服药方法、受试者类型以及试验的持续时间等。

在大多数的临床试验中,对安全性与耐受性的评价常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必要时辅以可信区间以利于说明。

所有的安全性指标在评价中都需十分重视,其主要分析方法需在研究方案中指明。无论是否认为与处理有关,所有的不良事件均需列出。在安全性评价中,研究人群的所有可用资料均需考虑。实验室应提供检查指标的度量单位以及参考值范围,毒性等级也必须事先确定,并说明其合理性。2.相关性分析和评价

临床试验的具体实施应严格按照GCP 要求进行,不仅要将临床试验中发生的所有不良事件记录在病例报告表(CRF)上,且须将所有不良事件列表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对安全性数据进行评价:(1)检查用药情况(剂量、用药持续时间、患者数量等)以判断安全性程度;

(2)需注意对常见的不良事件和实验室检查异常进行鉴别分析,以判断影响不良反应/不良事件的因素;

(3)鉴别严重不良事件或其它不良事件是否与用药有关。

国际上有多种方法判断药物不良事件的因果关系,分析关联性。WHO 采用6 级评价标准。我国要求上市前药品临床试验不良反应采用5级评价标准:肯定有关、可能有关、可能无关、无关、无法判定;上市后不良反应相关性评价标准与WHO一致,采用6级标准:肯定、很可能、可能、可能无关、待评价、无法评价。

三、临床试验中特别关注和需要评价的安全性问题

针对在临床研究计划中特别需要关注的安全性问题,参考近年美国FDA和欧盟EMEA指南中对于新药上市前申报(NDAs)的要求,目前建议,澄清下列严重不良反应问题已作为所有新药申请的重要部分内容:

1.药物相关的心脏QTc间期延长;

2.药物相关的肝毒性; 3.药物相关的肾毒性;

4.药物相关的骨髓毒性;

5.药物-药物相互作用;

6.药物代谢的多态性问题。

根据以往的经验,在临床开发计划的实施中通过正确评价,通常就可以发现新药是否具有以上这些特性。虽然FDA认为在所有的新药申请中要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但妥善解决所有这些问题也不一定都要获取额外的数据,或者进行专门的研究,但对于心脏QT/QTc间期这些问题,一般建议均需进行专门的临床前和临床研究,详见ICHE14中的国际技术要求(非抗心律失常药物致QT/QTc间期延长及潜在致心律失常作用的临床评价)。上述药物的一些潜在的严重不良反应可能与生物制品有关,进行生物制品申报(biologics license applications,BLAs)需关注。另外,对于细胞因子、抗体、其他重组蛋白等生物制品,以及基于细胞、基因和组织的治疗,还需要对以下额外的问题进行评价,这里所列出问题取决于所研发生物制品的特性。

1.生物制品潜在的重要问题包括对免疫原性评价,中和抗体形成的发生率和后果,与结合抗体形成有关的发生潜在不良事件/不良反应的可能性。

2.对于基于基因治疗的生物制品,其非靶细胞的转染和通过密切接触的感染传播性,以及用于长期持续转染产品的遗传稳定性,这些都属于重要的安全性问题。

3.对于基于细胞治疗的生物制品,特别要注意对细胞向最初治疗的用药部位(靶器官)以外的部位分布、迁移及生长有关的不良事件/不良反应进行评价,像细胞生存和死亡有关的不良事件,也许在此类产品使用很长时间后才会出现。

对以上NDAs和BLAs特有的安全问题进行评价时,建议申请人通过合理的注册管理程序与药品管理机构的相关的审评人员一起讨论。

综上,每个临床试验的安全性评价应包括对所有不良事件的汇总和分析,对所有信息包括临床实验室参数异常进行列表、分析、讨论和评价。重点关注1)导致给药剂量调整;2)需给予其他治疗;3)导致停药;4)导致死亡的严重不良事件;应明确风险性较高的患者或治疗组。对数量较少的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药物代谢和排泄有障碍者等应特别的关注。阐述所发生的不良事件对受试药物临床广泛应用时的可能意义。最后结合药物有效性的结果,讨论并权衡受试药物的获益和风险。阐明对个体患者或针对人群治疗时所获的利益和需关注的安全性问题,以及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意义。

总之,一个药物能否成为安全有效的药品, 最终需要通过风险/获益的综合评价来确定。

参考文献:

1.国家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SFDA):《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及附件二、三,2007.10.1 2.国家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SFDA),《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2003年9月

3.ICH(E1/E2/E3/E6/E8/E9/E14),药品注册的国际技术要求-临床部分:2007年5月

4.FDA((CDER, CBER):Guidance for Industry, Premarketing Risk Assessment(Premarketing Guidance),2005.3 5.FDA((CDER, CBER):Guidance for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Use of Risk Minimization Action Plans(RiskMAP Guidance),2005.3 6.FDA((CDER, CBER):Guidance for Industry, Good Pharmacovigilance Practices and Pharmacoepidemiologic Assessment(Pharmacovigilance Guidance),2005.3 7.ICH(E2A):Clinical safety data management: Definitions and standards for expedited reporting,1994 8..ICH E2E :Prospective Planning of Pharmacovigilance,2004 9..EMEA/CHMP/96268/2005,GUIDELINE ON RISK MANAGEMENT SYSTEMS FOR MEDICINAL PRODUCTS FOR HUMAN USE,(2005年11月14日发布,11月20日生效).10.Shayne C.Gad,Drug Safety Evalutaion.John Wiley and Sons,Inc.2002 11.郑青山,孙瑞元,陈志扬.新药临床试验最低例数规定的安全性评价.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3;8:354-355.12.杨进波.概率论与药物临床试验的安全性评价.药品技术审评论坛暨第三届药品技术审评研讨会征文文集.2006,4:368-371.13.李少丽,颜敏,吴晔.药品临床安全性评价与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的相关要求.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3:1:1-6 14.曾繁典,药物流行病学与药物警戒,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4;6:285-287 15.陈冠容,重视药物警戒,医药导报,2005年;10:961-962 16.彭健,国际上创新药进入首次人体试验前安全性风险控制的新动向,CDE电子刊物,2007.11 17.SFDA(CDE):《化学药物和生物制品临床试验的生物统计学技术指导原则》,2005年发布

化妆品的安全性评价 篇3

一、 化妆品安全性检测的必要性

从安全性考虑,化妆品的使用具有以下特点:

1. 化妆品是消费者长期使用的产品

化妆品需要经常使用,有的产品需要天天使用,甚至一天不只使用一次。有的产品虽然不会天天使用,但也会经常使用。总之,消费者在一生中会长期连续地接触各种化妆品。

2. 化妆品的接触人群广泛

化妆品是男女老少、老弱病残都需使用的产品。无疑,中青年人,特别是妇女,是使用化妆品数量最大、频率最高的人群。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老年妇女也会成为化妆品的重要消费者。因此,化妆品的安全性必须考虑到各种年龄组的人群。

3. 化妆品必须安全

化妆品与药品不同,药品是为了预防和治疗疾病而使用的,有医生的监护,一旦治疗结束就停止使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些副作用往往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化妆品则不同,是为了美化自己而使用的,所以,化妆品必须确保安全性,不应对消费者产生危害。

因此,确保化妆品使用安全、保障消费者的健康,防止化妆品对人体的危害是十分必要的。这就要求在化妆品投放市场前,必须对所使用的原料及其产品进行必要的检测,评价安全性。

二、 我国关于化妆品安全性的有关规定

1.《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

第八条规定:生产化妆品所需的原料、辅料以及直接接触化妆品的容器和包装材料必须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第十一条规定:生产企业在化妆品投放市场前必须按照国家《化妆品卫生标准》对产品进行卫生质量检验......。未经检验或者不符合卫生标准的产品不得出厂。

因此,《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明确规定了产品上市前必须进行卫生质量检验,从而评价产品的安全性。

2.《化妆品卫生规范》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为了能把最新科技发展引入技术法规,卫生部于1999年发布了《化妆品卫生规范》,2002年对其进行了修订,新版《化妆品卫生规范》共包括五部分,即:总则;安全性评价程序和方法;卫生化学检验方法;微生物学检验方法;人体安全性和功效性评价方法。

在 《化妆品卫生规范》总则中,对原料、终产品和包装材料作了具体规定。

(1)对化妆品终产品的要求

①一般要求 :

a.化妆品不得对施用部位产生明显刺激和损伤;

b.化妆品必须使用安全,且无感染性。

②微生物学质量

a.细菌总数

眼部、口唇等粘膜用及婴儿和儿童用化妆品: ≤500CFU/ml(g)

其他化妆品 : ≤ 1000CFU/ml(g)

b.粪大肠菌群、绿脓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0/ml(g)

c.霉菌和酵母菌总数:≤ 100CFU/ml(g)

③ 有毒物质限量: 见表1。

(2)对原料的要求

包括禁用物质 421 种、禁用中药 75 种、 限用物质 67 种、防腐剂55 种、紫外线吸收剂24 种以及着色剂157 种。

(3)对包装的要求

化妆品的直接容器材料必须无毒, 不得含有或释放可能对使用者造成伤害的有毒物质。

三、 化妆品安全性检验要求

1. 对原料的检验要求:根据《化妆品卫生规范》的“安全性评价程序和方法”,化妆品的新原料,一般需进行下列毒理学试验:

(1) 急性经口和急性经皮毒性试验;

(2) 皮肤和急性眼刺激性/腐蚀性试验;

(3) 皮肤变态反应试验;

(4) 皮肤光毒性和光敏感试验(原料具有紫外线吸收特性需做该项试验);

(5) 致突变试验(至少应包括一项基因突变试验和一项染色体畸变试验);

(6) 亚慢性经口和经皮毒性试验;

(7) 致畸试验;

(8) 慢性毒性/致癌性结合试验;

(9) 毒物代谢及动力学试验;

(10) 根据原料的特性和用途,还可考虑其它必要的试验。如果该新原料与已用于化妆品的原料化学结构及特性相似,则可考虑减少某些试验。

2. 对终产品的检验要求:卫生部于2002年发布了化妆品检验规定,对终产品的检验作了规定。现将检验规定列于表2、3、4、5和6。

② 含酒精浓度≧75%者不需要检验微生物。

注: ① 乙醇、异丙醇含量之和<10%的化妆品不测甲醇。

② 除防晒类外,其他产品,凡紫外线吸收剂加入量≧0.5%的产品,均应加测紫外线吸收剂。

③ 凡宣称含有α-羟基酸或虽不宣称含有α-羟基酸,但其含量大于3% 的产品需测定。

注: ① 免洗护发类不做急性眼刺激性试验

② 不需进行试验。

③ 只进行急性皮肤刺激性试验,不需进行多次皮肤刺激性试验。

④ 不需进行眼刺激试验。

⑤ 对于紫外线吸收剂加入量≥0.5%的产品,还应进行皮肤光度试验和皮肤变态反应试验。表中未涉及的产品,在选择试验项目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可按具体产品用途和类别增加或减少检验项目。

注: ① 涂染性暂时性染发剂不进行该项试验。

② 或选用体外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突变试验。

对于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相关探讨 篇4

1 地震安全性评价中若干地震地质问题的探讨

我国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在国家地震行业标准《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颁布实施后有了很大的进步, 其中各项评价技术都有了很大发展, 地震地质在地震安全性评价中的作用也得到了极大的重视。

1.1 关于断层活动时代的鉴定

在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相关工作中, 近场区发震构造的主要判别鉴定依据及场址区断层活动性的重要依据为断层最后一次活动时代。断层最后一次活动时代的鉴定主要依靠地质和地貌特征。对场址区进行断层活动性鉴定, 可以预测在未来的一定时期内, 是否会发生潜在地表位移或者地表褶皱变形, 影响工程的安全。对近场区进行断层活动性鉴定, 目的在于发现该地区潜在的发震构造。对近场区和场址区的断层活动性进行鉴定判断, 有利于预测地震的发生位置, 减少可能发生的地震对工程区的影响。

在鉴定断层活动时代的工作时, 地质、地貌的表现是重点的调查研究对象。根据测定的年代结果, 经过综合分析研究后, 得出最后一次的活动时代的结果。

1.2 判别中强地震发震构造

由于种种原因, 对中强地震发震构造的判别难度较大。但是, 判别中强地震发震构造对中国东部低地震活动区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意义重大。在江西、广西等地由于地形复杂, 地质构造多样。在这类地区发生的中强地震发震原因复杂, 断层表现也不尽相同。在一些中强地震发震区分布有中小地震带, 尤其是发生过中等强度的地震的中小地震带有可能被鉴定为发震构造。中强地震的判别可以利用多种途径, 比如, 高精度卫星影像、野外调查、水系发育特征、历史地震资料、断层组合特征等。

1.3 对大地震年平均发生率的推测

在地震安全性评价中, 估计大地震年的平均发生率是一项重大问题。特别是在我国西部地区, 许多重要工程场地不可避免地邻近大震的发震构造。因此, 能够准确地预计大地震年的发生时间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大地震带来的危害。

2 地震安全性评价成果在抗震设计中的应用

地震安全性评价成果在工程场地应用之前必须经过一系列的检验验证。要依据该地区地震活动的规律, 运用概率法进行危险性分析, 并结合场地条件, 合成可以反映实际地震影响的人工震波, 此程序通过相关司法机关的评审后, 才可以在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估中实际运用。

需要注意的是, 在相同的地震烈度下, 因为实际场地的环境和地质构造差异, 地震影响系数的最大值也会有较大差异, 评估人员一定不能忽视这种差异性。在对我国东南部某省份400多个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的分析研究发现, 在相同地震基本烈度下, 甚至在在相同的场地实际条件下, 不管是地震的影响系数最大值, 还是特征周期, 或者衰减指数都会有较大差异。在重要工程中, 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3 对地震安全性评价效益的评估

地震安全性评价在重要工程中的抗震设防工作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地震安全性评估的效益的问题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经济效益更是吸引力大家的注意力。

在实际操作中, 地震安全性效益评估困难重重。难度量性、多因素性等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力地震安全性效益的评估。比如, 对经济效益的评估, 既要考虑到对建筑物损坏的减轻程度, 又要考虑室内财产受损减轻程度, 还要考虑到次生灾害的减少对救援物资需求的降低等多方面效益。然而,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对地震安全性效益评估也有许多有利条件。如:地震监测设施的增多, 各种资料的积累, 其他学科对效益评估的借鉴。

地震安全性评价效益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经济效益, 抗震设防后, 减少了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减低了财产损失, 降低了次生灾害的发生, 也就减少了救援物资的费用。二是社会效益, 主要是减少了人员伤亡以及可能随着而来的社会秩序混乱。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投入主要有: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要求所增加的相应工程投资和地震安全性评价所需的技术服务费用。

在大地震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中, 最直观的损失就是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受损程度与其结构形式和材料关系紧密。大地震发生后, 不同的地震有不同的受损程度, 对其花费的加固和修复费用也不同。建筑物毫发无损则不需修复费用;损坏严重, 加固和修复费用高;完全损坏时, 修复费用为建筑物成本。

4 结语

中国作为世界上地震高发的国家之一, 频受地震危害。地震安全性评价在我国的应用十分必要, 而其在抗震设防中的重要作用的不容忽视。因此, 研究地震安全评价的相关地质问题、及其应用和效益具有深远意义。地震安全性评价有助于确定抗震设防要求, 为抗震设计提供依据。而只有地震安全性评价在现实中带来效益才能证明其在抗震设防工作中的意义。由于地区间的不同地理地质不同, 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应用和所带来的效益也因地异。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时, 一定要考虑到各种参数的差异, 争取最大程度地降低灾害影响, 提高地震安全性评价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魏永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地质工程, 2009.

[2]石林珂, 孙懿斐, 岳安平.地震安全性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2008 (2) .

[3]谭平, 殷伟希, 张颖.近场地震下层间隔震偏心结构的减震控制[J].振动与冲击, 2011 (11) .

原油油库的安全评价 篇5

原油油库的安全评价

摘要:采用安全检查表和风险矩阵的方法,对某原油油库进行了安全评价.分别介绍两种方法的要点和实施办法.在安全检查表法中,通过资料收集和现场调查确定了油库的最终评价得分及油库的.安全等级,指出油库存在的安全隐患.对库区设备,采用风险矩阵的方法进行评价,定量分析设备发生原油泄漏的可能性及其后果.评价结果表明,安全检查表的方法较为实用.风险矩阵评价法可得到定量的结果,利用其结果对库区单项设备进行了风险排序,从而指导检测与维护策略.两种方法应结合使用,可进一步提高油库的安全管理水平.开发的油库的风险评价软件,可作为油库风险管理的辅助手段.作 者:帅健    SHUAI Jian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机电工程学院,北京,102249 期 刊: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ISTICPKU  Journal: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年,卷(期):2006, 16(10) 分类号:X937 关键词:油库    安全评价    安全检查表    风险评价    软件   

 

兰索拉唑临床应用的安全性评价 篇6

【摘要】目的:研究评价临床应用兰索拉唑的安全性。方法:以本院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兰索拉唑及雷尼替丁治疗,对比本院分别采用兰索拉唑和雷尼替丁治疗时患者所产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兰索拉唑治疗患者产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雷尼替丁治疗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应用兰索拉唑治疗患者时,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关键词】兰索拉唑;临床应用;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4-0069-02

兰索拉唑为第二代质子泵抑制剂,目前已经在多个国家的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同时在具体应用过程中,监测了其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监测结果显示,在不同的地区中,兰索拉唑致不良反应的症状及发生率均存在较大差异。胃肠疾病属于临床主要常见病之一,多采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也需要密切注意治疗期间药物的安全性。本研究以本院采用兰索拉唑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与雷尼替丁不良反应发生率做对比,评价其安全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124例,男69例,女55例;年龄23~67岁,平均(42.1±2.3)岁;病程1个月~3年,平均(10.9±6.4)个月。纳入标准:符合消化性溃疡诊断标准,对本研究知情,治疗前1个月并未服用任何药物治疗。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兰索拉唑治疗,每次剂量为30mg,每天1次。对照组患者采用雷尼替丁治疗,每次剂量为150mg,每天2次,早晚饭前服用。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个月。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分析,数(n)和率(%)表示计数资料,利用X2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观察与统计可知,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消化性溃疡属于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胃肠疾病之一,主要引发原因为胃粘膜保护因子与破坏因子之间失去平衡,胃粘膜在酸性胃液的影响下发生损害,形成消化性溃疡[1]。临床治疗消化性溃疡时,所采用抑制胃酸分泌药物,首选药物即为直至泵抑制剂。兰索拉唑属于第二代质子泵抑制剂,具有较强的胃酸抑制作用,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病情,促进患者痊愈。雷尼替丁属于H2受体拮抗剂,采用此种药物治疗胃肠疾病时,疗效比较好,但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多。由本研究结果可知,与雷尼替丁相比,兰索拉唑的治疗效果与之相近,但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尽管兰索拉唑所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低,但仍然存在,临床中采用此种药物治疗胃肠疾病患者时,应严密观察患者服药后的反应,及时发现不良反应情况,对症处理,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腹泻、腹痛、恶心等为兰索拉唑临床应用时常见的一般不良反应,多项研究显示,患者服用兰索拉唑治疗期间,服用剂量越高,发生头痛的几率越大,而且多发于女性患者[2]。近年来,老年患者发生胃肠疾病的几率不断升高,采用兰索拉唑治疗时,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并不会高于其他患者,这说明,应用兰索拉唑治疗老年胃肠疾病患者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肝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等为临床应用兰索拉唑时危重性不良反应,如未能及时发现可能会导致患者死亡,临床中应十分重视此种严重不良反应。国外一项临床试验表示,应用兰索拉唑治疗时,每天患者服用该药物的最大剂量为120mg,但在治疗期间,明显不良反应并未产生[3]。胃肠疾病患者采用兰索拉唑治疗期间,会过于减少胃酸,导致提升了血清胃泌素的含量,但并不会导致患者产生恶性贫血,而且变为维持治疗后,会逐渐的降低血清胃泌素,基本不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影响,不良反应发生率不会升高。可见,临床应用兰索拉唑时,疗效比较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低,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临床采用兰索拉唑治疗胃肠疾病患者时,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可促进患者尽早痊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安全有效,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可在临床中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小军,杨秀丽,石佳娜等.口服兰索拉唑胶囊致过敏性休克1例[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3,30(04):437.

[2]王宝树,刘小红,蒋永丰等.注射用兰索拉唑致过敏性休克1例[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2,21(3):151.

建筑消防设施安全性的模糊综合评价 篇7

1 建筑消防设施评价体系的建立

根据建筑消防设施的功能和特点, 笔者将建筑消防设施分为建筑防火消防设施、建筑灭火消防设施和建筑电气消防设施三类, 并根据日常应用总结影响其安全性的主要因素,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如表1所示。

2 建筑消防设施安全评价

在上述建筑消防设施评价体系的基础上, 利用层次分析法对不同建筑消防设施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并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某重点单位的建筑消防设施安全性进行实例评价。

2.1 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评价指标权重

笔者根据建筑消防设施各级指标因素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以及隶属关系, 将因素依不同层次聚集组合, 形成结构模型, 见表1。根据对客观现象的主观判断, 就每一层次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给予量化描述, 构造判断矩阵, 再利用数学方法确定每一层次全部因素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数值, 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求得总的建筑消防设施、建筑防火设施、建筑灭火设施和电气消防设施的安全评价指标权重、最大特征值和一致性检验指标。其中, 一级指标A= (0.071 0.723 0.206) , 对应的最大特征值λmax=3.1, 一致性检验指标CI=0.05, CR=0.086。二级指标B1= (0.333 0.333 0.333) , 对应最大特征值λmax=3, 一致性检验指标CI=0, CR=0;B2= (0.362 0.065 0.065 0.065 0.065 0.181 0.065 0.065 0.065) , 对应的最大特征值λmax=9.30, 一致性检验指标CI=0.038, CR=0.026;B3= (0.462 0.171 0.171 0.049 0.049 0.049 0.049) , 对应的最大特征值λmax=7.18, 一致性检验指标CI=0.3, CR=0.023。

2.2 建筑消防设施模糊评价

2.2.1 建筑消防设施安全评价等级

目前, 我国还没有针对建筑消防设施的安全评价等级, 根据文献[5]、[6]对商场消防安全评判等级和城市消防安全状况等级的划分原则, 结合2.1中求得的建筑消防设施安全评价指数权重, 将建筑消防设施安全评价等级分为安全、较安全、安全性一般、安全性差4个等级, 来对建筑消防设施的安全性进行定量评价。考虑到消防设施的实际要求, 以百分制为标准, 其中, 90分以上为优秀, 89~80分为良好, 79~60分为一般, 59分以下为差。

2.2.2 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

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可分为一级模型和多级模型。笔者以二级模糊综合评价为例说明它的步骤。

(1) 将因素集X={x1, x2, …, xn}按某种属性分成几个子因素集。设第i个子集xi={xi1, xi2, …, xis}, 且它们两两互不相交。

(2) 对每个因素集作模糊综合评价。设V={v1, v2, …, vm}为评语集, 得到一级评价向量B1, B2, …, Bs。

(3) 将每个xi看作一个因素, 并将它们重新构成因素集, 以V={v1, v2, …, vm}为评语集, 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根据因素集的结构可以建立三级评价模型, 甚至四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2.2.3 系统安全等级的确定

常用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处理方法有两种, 一是最大隶属度法, 二是加权平均法。笔者采用加权平均法, 它是先对各评语等级赋值, 赋值变量V’j (j=1, 2, …, m) 可选择与评语等级相关的指标。在无法取得适当的相关指标值时, 可建立虚拟变量而人为地赋值。然后, 以评判对象对各评语等级的隶属度bj为权数, 计算V’j的加权算术平均数undefined计算公式见式 (1) 。

undefined’jbj/Σundefinedbj (1)

如果V’j是越大越好的变量, undefined则也是越大越好, 反之亦然。

3 评价实例

某俱乐部建成于2003年, 主体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耐火等级一级, 是一类高层裙房的一部分。该俱乐部地上两层, 地下一层, 首层和二层主要为前台及咖啡区, 二层有部分棋牌室, 但不经常使用。地下一层设4个防火分区, 8个防烟分区。俱乐部内消防设施配备齐全, 拥有娱乐场所应具备的消防系统, 包括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淋灭火系统、消火栓系统。笔者利用层次分析法, 结合当地10位专家的评分, 利用模糊综合法进行评价。

3.1 单因素模糊评价

根据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和现场实际参数, 根据建筑消防设施配备情况及消防监督检查情况, 按照单个建筑消防设施评分原则请10位专家对该建筑的消防设施安全性进行评分。根据划分的4个等级分别对表1中所列的最后一层因素进行评价, 而它们上一层的因素可通过他们的评价结果与相应的权重计算出来。

专家评价后, 分别计算出各因素的隶属度。以B11为例, 10名专家中有6人认为是“安全”, 3人认为是“较安全”, 1人认为是“安全性一般”, 没有人认为“安全性差”。则B11在“安全”级的隶属度为0.6;“较安全”级的隶属度为0.3;“安全性一般”级的隶属度为0.1;“安全性差”级的隶属度为0。对B11的评价为r11={0.6, 0.3, 0.1, 0}同理, 可得到其他评价指标模糊评价指标值。

3.2 多因素模糊综合评价

根据专家评分得到建筑防火设施评价矩阵见式 (2) 。

undefined

结合层次分析法得到的建筑防火设施的权重向量, 建筑防火设施模糊评价向量见式 (3) 。

undefined

该建筑无气体灭火和泡沫灭火系统, 为满足评价需要, 将由层次分析得到的权重矩阵归一化处理得B2= (0.417 0.075 0.075 0.208 0.075 0.075 0.075) 。

结合层次分析法得到的权重和专家打分得到的建筑灭火设施评价矩阵, 得建筑灭火设施评价向量见式 (4) 。

undefined

结合层次分析法得到的权重和专家打分得到的电气消防设施评价矩阵见式 (5) 。

undefined

根据各消防设施的评价向量可以组成该建筑物消防设施总的评价向量见式 (6) 。

undefined

从该建筑的评价矩阵可以看出, 该建筑物的消防设施的评价状况如表2所示。

通过以上计算说明, 该单位建筑消防设施总的安全等级均为较安全, 其中防火设施和灭火设施安全性为较好, 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能够正常工作, 但也需要加强维护和监督, 而电气消防设施安全性一般, 需要重点维修维护和监督检查。

4 讨 论

笔者利用层次分析与模糊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对建筑消防设施进行安全性评价。对于一些复杂的系统, 模糊评价法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这时会出现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因素过多, 对它们的权数分配难于确定;二是即使确定了权数分配, 由于需要满足归一化条件, 每个因素的权值很小, 再经过Zadeh算子综合评价, 常会出现得不出有价值结果的现象, 使得评价结果不具客观性。建筑消防设施安全性影响因素复杂, 需要考虑的因素多, 各因素互相影响。所以笔者把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综合起来, 解决二者独立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对建筑消防设施进行评价, 提高了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但在层次分析法应用过程中, 每一层次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是指标量化的基础, 笔者通过对消防设施专业人士的调查确定, 同时以专家打分作为模糊评价的评价基础, 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客观性。

5 结束语

建筑消防设施安全性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建筑自身抵御火灾的能力, 影响着人民生命与财产安全。笔者对建筑消防设施安全性进行分析, 从建筑防火设施、建筑灭火设施及电气消防设施三方面建立了建筑消防设施评价体系, 并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 结合专家打分,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评价模型, 并对某一典型建筑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结果不但反映了建筑物消防设施状况, 也能分析影响消防设施安全性的因素, 可以为消防部门的监督检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摘要:针对我国建筑消防设施的现状, 从建筑防火消防设施、建筑灭火消防设施和建筑电气消防设施三个方面, 分析建筑消防设施的安全性, 建立消防设施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等级。基于层次分析法计算各级评价指标的权重, 利用所得权重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 建立评价模型, 并对某公共场所的建筑消防设施进行评价, 验证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用于建筑消防设施定量评价的有效性, 并对评价的客观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建筑消防设施,安全评价,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侯遵泽, 杨瑞.基于层次分析方法的城市火灾风险评估研究[J].火灾科学, 2004, 13 (4) :203-209.

[2]Heino P, Kakko R.Risk assessment modelling and visualisation[J].Safety Science, 2004, 30:71-77.

[3]Stoop J A.Independent accident investigation:a modern safety tool[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04, 111:39-44.

[4]李鸿彬, 卢国斌.层次分析法在电气安全评价因素权重分配中的应用[J].东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25 (S2) :179-181.

[5]郑双忠, 常蕴玉, 程瑶, 等.商场火灾危险性的评价方法[J].东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24 (2) :162-165.

[6]侯遵泽, 杨瑞.基于层次分析方法的城市火灾风险评估研究[J].火灾科学, 2004, 13 (4) :203-209.

既有桥梁安全性评价体系的实用构架 篇8

自20世纪80年代, 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连续刚构桥的建设, 目前已达数百座, 但随着营运时间的增长, 相当一部分出现了病害, 且日益严重。因此, 桥梁安全性评价变的尤为重要。桥梁安全性主要决定于结构的设计施工, 也与结构的正确使用有关。

柳林桥位于辽宁省丹东市鹤大线, 始建于1992年6月, 并于2004年6月对原桥进行加宽, 主桥为5跨16m钢筋混凝土简支空心板。该桥因服役时间较长, 线路超载情况严重, 桥梁状况恶劣。为掌握该桥目前服务水平, 确保安全运营, 于2005年4月对该桥旧桥部分综合运用外观检测评定法、荷载试验法、分析检算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四种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全面检测及静动荷载试验。

2 柳林桥安全性评价过程

2.1 外观检测评定法

据《公路桥涵养护规范 (JTG H11-2004) 》 (以下简称《养护规范》) 中3.5条关于对营运阶段桥梁技术状况等级的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的规定, 参照规范中表3.5.2-1、表3.5.2-2和表3.Á5.2-3对柳林桥进行技术状况评价, 得到该桥综合评价分DÁ100ÂÁÂRÂWÂ/539.8分, 评价等级为五类。

2.2 荷载试验法

依《公路旧桥承载力鉴定办法 (试行) 》规定进行静载试验, 共5个工况;动力试验使加载车辆以3种不同车速匀速通过试验孔, 采集桥梁动态信息, 共3个工况:

2.2.1 静载试验:

挠度及应变校验系数除个别测点在常值范围内, 其余均超出范围。说明在等效设计荷载作用下, 该桥大部分空心板超出弹性工作状态, 下部结构仍处于弹性工作状态, 整体工作性能较差, 安全性不足;

2.2.2 动载试验:

前四阶自振频率实测值均小于计算值;实测冲击系数较计算值大。据上述结论, 结合桥梁实际工作情况, 建议更换空心板并新建桥面系;维修盖梁及墩台。荷载试验法因进行了外观调查和粗略评价后再施加试验荷载, 故直观、可靠。多用于桥梁实际工作状态不明确时, 可弥补据外观调查评价和以分析计算为主的方法的不足。但需较长时间封闭交通, 费工费时费资金, 对某些主要交通干道难以实施。

2.3 模糊综合评价法

用AHP (层次分析法) 建立评价模型, 结合多级模糊综合评价和打分法, 确定影响安全性的因素的权重及隶属度, 进而计算安全性总评分, 确定安全性等级。

2.3.1 建立评价模型

a.确定评价指标:桥梁安全性主要取决于受力裂缝开展程度和钢筋锈蚀程度。因该桥按极限状态法设计, 故构件承载力评价用结构抗力R与荷载效应S之比R/S作为评价指标。b.确定权重:根据层次结构模型, 通过两两比较方式确定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 再汇总各专家判断, 决定各因素相对重要性的顺序。

2.3.2 对柳林桥进行安全性评价

上部结构中, 第1孔1号空心板裂缝开展严重, 最大缝宽约0.35mm, 最大相对缝长为3/4, 第3孔7号梁主筋锈蚀最严重, 全断面主筋锈蚀25%;下部结构中, 4号墩冲刷较严重, 冲刷深度75cm, 4号墩裂缝开展严重, 缝宽0.25mm, 相对缝长1/3。通过检测计算得上部主要承重构件R/S=1.24, 一般承重构件R/S=1.30, 桥台R/S=1.25, 桥墩R/S=1.45, 地基与基础/R/S=0.92, 盖梁R/S=1.42。依评价函数算得该桥外观检测评价分Y1=44.6分, 结构承载力评价分Y2=52.1分, 安全性评价总分A=50.2分。该桥安全性等级为四级。模糊综合评价法步骤简单清晰, 理论简明, 容易建模, 评价较科学、合理, 克服了简单加权平均及主观判断的缺陷。考虑事物内部关系错综复杂性和价值系统模糊性, 用多个指标刻画桥梁本质特征, 适用于安全性影响因素较多且相互之间有层次关系的情形。

2.3.3 我国既有桥梁安全性实用评价体系构架的建立

评价方法各有所长, 应据实际情况选择并配合使用, 故有必要建立一个实用评价体系构架, 供评价者把握操作流程, 切实可行地对桥梁进行较为科学的评价。初步建立的我国既有桥梁安全性实用评价体系构架如图1所示。

评价基本流程如下:a.初步评价 (主观评价) 。 (1) 目测打分法:若需综合评价, 可按《养护规范》分类标准, 进行现场检查、检测评分, 或汇总检查检测结果由专家打分。据《评定规程》规定, 按《养护规范》评价为四类及其以上者应进行承载力检算评定。 (见b.详细评价 (客观评价) ) 。 (2) 填表法:若需目的性评价, 即针对桥梁某一方面功能 (如耐荷、耐震、耐洪、耐泥石流能力等) 进行评价, 可用填表法。若安全性不足, 可用相关公式 (详见《桥梁检测评价与补强》) 进行详细评价, 或树立警告标志并修复补强。b.详细评价 (客观评价) 。 (1) 荷载试验:得到的相关数据可供“分析检算法”及“模糊综合评价法”使用。 (2) 分析检算法:按《评定规程》检算承载力。 (3) 模糊综合评价法:通过多级模糊综合评价和打分法相结合的方法, 计算桥梁安全性总评分, 确定桥梁安全性等级。

4 结论

4.1 针对辽宁鹤大线柳林桥的实际情况, 选用四种不同理念的评价方法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安全性评价, 旨在对比不同方法的评价效果及适用性、可行性, 探索建立我国既有桥梁的实用评价体系构架。

4.2 提出了在役桥梁实用评价体系的基本构架, 给出了基本流程, 可对桥梁使用性能和安全性进行较为科学的评价。

摘要:基于对国内外已有桥梁安全性评价研究成果的分析研究, 通过对多种桥梁安全评价方法的评价效果对比分析、综合, 建立了国内既有桥梁的实用评价体系构架。并以柳林桥为工程依托, 运用该评价体系构架, 结合检测试验数据, 采用四种常用方法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安全性综合评价, 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最后建立了国内既有桥梁安全性评价体系构架, 对今后评价工作起到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桥梁工程,桥梁安全性评价,层次分析法,荷载试验,模糊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袁万城, 崔飞, 张启伟.桥梁健康监测与状态评估的研究现状与发展[J].同济大学学报, 1999.27 (2) :184-188.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JTJ D62-2004) [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4.

[3]李有丰, 林安彦.桥梁检测评估与补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4]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原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88.

[5]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公路桥涵养护规范 (JTG H11-2004) [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4.

交通标志设计的安全性评价研究 篇9

道路交通标志是以颜色、箭头、形状、字符、图形等信息对道路使用者进行诱导、指示或警告, 是向道路使用者传递交通信息的无声语言。交通标志按其功能主要分为指路、指示、警告、禁令标志等。

对于交通标志设计的安全性评价,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标志设置的必要性

标志设置的必要性, 主要是根据标志的功能不同进行分别设计。交通标志设计时应结合道路平纵线形指标、运行速度、交通量、路线交叉、气象环境以及周边环境等因素, 对沿线的急弯路段、陡坡路段、长下坡路段、交叉口、恶劣气候环境 (如多雾、横风、积雪冰冻等) 、桥梁、隧道、村庄、学校等特殊路段应设置相应的警告标志, 警告道路使用者注意前方路段的危险地点, 并能使道路使用者有充足的时间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加强道路使用者安全行车的意识。对于需要禁止、限制车辆、行人的交通行为等需要严格遵照执行的路段则应设置相应的禁令标志, 如禁止驶入、禁止掉头、限速、禁止行人进入标志等;同时, 标志设计时还要根据交通流组织和交通管理的需要以及现场条件等情况设置指示道路使用者应遵守的指示标志, 如分向行驶车道标志、机动车道标志等;最后, 为使道路使用者能够顺利到达目的地还应须设置必不可少的指路标志, 如地点方向、出口预告、交叉路口告知标志等。

2 标志信息内容变化的连续、有效和正确性

驾驶人作为道路使用者, 其信息处理过程和认识能力直接关系着交通标志设置的有效性。驾驶员的驾驶任务包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选择行动方案、实施行动方案并通过重复这一过程来观察决策的结果。由于处于车辆内的驾驶人获取到周边环境信息有其一定的局限性, 设置交通标志时, 应考虑驾驶人的反映时间、预判时间以及短期记忆时间等因素, 进行合理设计。

交通标志设计应体现道路自身及周边路网的特点, 对道路使用者传递交通信息, 同时还能对路网中的交通量进行合理分配, 能使驾驶员准确确定自己目前所处的位置, 并且能够准确地找到自己需要到达的目的地。在选择路网中指路标志标示的目的地或出口信息时, 应根据周边路网的密集度、道路的等级、目的地或出口信息的知名度等进行综合考虑。交通标志中的信息应前后相呼应, 不应该出现信息中断。标志中的地点、方向、里程、线形图案应准确。标志的内容变化应连续, 内容应易识别, 易于理解。若标志信息中断, 内容过长, 或是同一地点设置多个交通标志, 会导致道路使用者处理的信息过载、无法在短时间内识读、辨认时间加长、不易记忆、不能及时做出反应。因此, 交通标志的设计既要防止注意信息不足给驾驶员造成误行, 增加不必要的营运里程, 也要避免信息过多, 使驾驶员感到紧张、疲劳。

同时, 交通标志与交通标线应配合使用, 不得出现相互矛盾的设置。如分向行驶车道标志中的箭头方向应与地面导向箭头一致;设置禁止超车标志的路段, 标线应在相应的位置设置禁止跨越车行道分界线禁止车辆超车等。

3 标志的识认性

交通标志的识认性包括标志的汉字高度、尺寸大小及反光膜等。

在进行标志版面设计时, 首先应根据设计速度来确定汉字高度, 再根据版面中的字数以及美观等因素, 最终确定标志版面尺寸大小。

标志的反光膜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 夜间在车灯照射下, 标志板的底色和字符应该清晰明亮, 颜色要均匀, 不应出现明暗不均的现象, 不能影响标志的认读。同一版面应使用同一级别的反光膜, 若标志的底膜与字符膜采用不同等级的反光膜, 会易导致字体边缘的“糊化”, 延长字体锐化的视认过程, 从而降低标志的识读距离。

4 标志设置位置的正确性

在选择交通标志的设置地点时, 首先应保证交通标志的信息有足够的可辨性、可识别性和易读性, 以便顺利完整的向道路使用者传递信息。在交通标志设置时, 应尽可能达到高度醒目。

标志设置的横向、纵向位置、标志的高度以及标志的安装角度应符合规范要求, 交通标志的任何部分不得侵入公路建筑限界以内。尤其是警告标志距离危险点的距离不易过远也不易太近, 距离过远会出现总不见危险地点出现, 会使道路使用者降低戒备, 警告标志失去警告的意义;距离太近会导致道路使用者来不及反应, 不能及时作出相应的判断。对于警告标志距危险点的距离应按照运行速度计算值进行设置。

禁令、指示标志应设置在需要禁止或需要指示的路口或路段附近醒目的位置, 便于道路使用者观察前方路况, 并易于转换行驶或行走方向。

另外, 标志设置的间距不能太密, 标志间不能相互遮挡。同时, 还应核查沿线的上跨桥、声屏障、机电设施的可变情报板等设施是否与交通标志存在遮挡, 对交通标志的视距是否存在影响。

5 标志设置的安全性

为使交通标志在各种自然环境下能够稳定不间断地发挥其功能, 就要充分考虑到其在承受荷载时的力学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交通标志板面和支撑杆件应具有足够的强度、耐久性和抗腐蚀性能力。标志结构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进行设计。

交通标志也是行车安全的障碍物, 当交通标志位于道路的路侧安全净区内或位于中央分隔带内时, 应结合道路等级及交通标志的支撑形式考虑设置护栏加以防护或者设置必要的示警防撞设施。

6 结束语

交通标志是为了维护道路结构、保持道路安全和畅通不可缺少的道路交通管理的安全设施, 对于道路使用者来说具有指路、警告、禁止或者传达指示信息的功能。在设置交通标志时, 应全面考虑各类交通标志的功能, 形成完整的标志体系, 使其能够连续提供道路交通信息, 为道路使用者创造安全、顺畅的交通环境, 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道路出行需求。

摘要:交通标志设置目的主要是通过为道路使用者提供安全、高效的行车指引来促进道路的安全水平和运输效率。文章主要从道路使用者行车安全的角度出发对交通标志的设计进行安全性评价, 以达到有效地避免或者减少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交通标志,安全评价

参考文献

[1]GB 5768-2009.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球必妥口服液的安全性评价 篇10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用药

球必妥口服液:青篙 (25%) 、苦参 (15%) 、大蓟 (10%) 、仙鹤草 (15%) 、地榆 (10%) 、白头翁 (15%) 、黄芪 (10%) 。依据中药口服液制作工艺制作而成1.00克/毫升的母液备用。

1.2 试验动物分组

选择体重相近的14日龄蛋公雏90只, 随机分成3组, 每组3个重复, 每个重复10。其中第I组为空白对照组;第Ⅱ组为饮用质量浓度为45克/升的球必妥口服液;第Ⅲ组为饮用质量浓度为90克/升的球必妥口服液。于分组后当天开始用药, 连续用药30天。

1.3 临床观察

试验期间逐日观察并记录各组鸡的采食、饮水、排粪、羽毛的光泽度等。试验结束时空腹称重, 统计并比较体重增长情况。

1.4 血液生化指标测定

于试验开始前和试验结束时每组随机抽取5只, 心脏采血并分离血清, 在-20℃下保存, 用于血液生化指标测定。其中血清尿酸 (UA) :酶比色法;血清肌酐 (Cre) :苦味酸法;血清直接胆红素 (T.Bili) 与血清总胆红素 (D.Bili) :重氮法;血清谷丙转氨酶 (GPT) 与血清谷草转氨酶 (GOT) :连续监测法;血清总蛋白含量 (TP) :双缩脲法;血清白蛋白 (ALB) :溴甲酚绿法;血清球蛋白 (GLB) :差减法 (总蛋白-白蛋白) 。

1.5 免疫器官指数及病理学观察

在试验结束时每组随机抽取5只剖杀, 观察并记录心、肝、脾、肺、肾、盲肠、法氏囊、胸腺等组织器官的肉眼变化。取胸腺、法氏囊、脾脏分离周围组织后称重, 计算免疫器官指数:以免疫器官鲜重 (克) 占每千克体重 (千克) 表示。

1.6 统计处理

使用Excel 2003和SPASS 11.5软件包, 以单变量方差分析 (one-way ANOVA) 进行统计, 数据以均值±标准差表示, P>0.05为差异不显著, P<0.05为差异显著, P<0.01为差异极显著。

2 结果与分析

2.1 临床表现

试验期间雏鸡饮用球必妥口服液后其精神状况、采食、饮水、排粪等均无异常表现, 体态发育良好, 无任何中毒症状, 存活率为100%。

2.2 增重及料肉比情况

从表1可见, 在整个试验期内, Ⅱ组增重最高, 达244.31克, 料重比最低为2.49, 与Ⅰ组相比, 其增重显著提高了10.59% (P<0.05) , 料重比显著降低了11.70% (P<0.05) , 并于第Ⅲ组差异不显著。

2.3 血清生化指标变化

从表2可见, Ⅱ组、Ⅲ组GPT、GOT活力、肌酐、尿酸、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T.Bili和D.Bili含量与Ⅰ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2.4 免疫器官重量及免疫器官指数变化

剖杀观察,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 球必妥口服液组鸡的心、肝、肾、脾等主要器官的形态、质地、色泽均无异常变化。

从表3、表4可见, 各组间胸腺、法氏囊、脾脏的重量和指数均无差异不显著 (P>0.05) 。

3 讨论

3.1 对雏鸡临床症状和病理组织学的影响

本试验将抗球虫中药制剂以预防量和2倍治疗剂量用于饮水, 连续饮用30天, 对鸡的精神、饮食和生长等均无明显影响。病理剖检及病理组织学观察肝、肾、心等主要器官, 未出现异常的病理变化。试验结果表明长期使用该中药制剂没有引起机体出现中毒反应, 机体组织器官未受到明显损伤, 说明该中药制剂毒副作用比较低。

3.2 对雏鸡生长速度的影响

鸡生长受外源和内源两类因子的影响, 内源因子与遗传及生理状况相关, 外源因子源于环境, 又称环境因子, 如食物、温湿度等。本试验是在各种条件相对稳定的条件下进行的。试验结果表明, 在试验结束时球必妥口服液中、高剂量组的平均增重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 料重比虽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但分别降低了11.70%和10.28%。说明球必妥口服液具有促进机体生长和提高饲料转化率的作用。

3.3 对雏鸡免疫器官重量及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本试验测定了雏鸡免疫器官重量及免疫器官指数, 结果发现饮用球必妥口服液的2个试验组的免疫器官重量及免疫器官指数虽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但均高于对照组。胸腺、脾脏和法氏囊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 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和法氏囊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机体免疫功能的强弱。本试验进一步证实了抗球虫中药能促进雏鸡免疫器官的发育, 使机体免疫功能增强。

3.4 对雏鸡肾功能的影响

尿酸是人、猿和禽类嘌吟代谢的终产物, 属核酸及蛋白质代谢的一部分。尿酸在血液中的含量既体现畜禽肝肾功能是否正常, 也体现了细胞核酸和蛋白质代谢状况是否正常。当尿酸含量增高时, 说明肝肾功能异常。

肌酐是肌肉肌酸和磷酸的代谢产物, 其数值不受食物中蛋白质含量、蛋白质代谢以及年龄、性别或运动的影响。经肾小球滤出, 可作为检查肾小球滤过能力是否正常的诊断指标。

本试验中药组血清肌酐含量和尿酸含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反映肾小球滤过率正常, 肾脏未受损伤。

3.5 对雏鸡肝功能的影响

肝脏具有旺盛的代谢功能, 含有丰富的酶类。谷丙转氨酶 (GPT) 和谷草转氨酶 (GOT) 是广泛存在于动物组织细胞线粒体内的重要氨基转移酶, 在机体蛋白质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常时, 谷丙转氨酶主要存在于组织细胞内, 以肝细胞含量最多, 心肌细胞中含量其次, 只有极少量释放血中, 所以血清中此酶活力很低。当肝脏、心肌病变、细胞坏死或通透性增加时, 细胞内各种酶释放出来, 使血清中此酶活性升高。谷草转氨酶在肝细胞内含有较高的浓度, 只要肝脏发生炎症、坏死、中毒等损害, 谷草转氨酶就会由肝细胞释放到血中, 使这种酶在血清中的活性升高。因此, 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增高的意义较大, 其增高程度可反映肝细胞损害和坏死的程度。

胆红素分为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 二者之和为总胆红素。胆红素主要在肝脏中生成, 储存在胆囊中。正常时, 肝细胞能够清除肝细胞所产生的胆红素。当肝脏受到损伤时肝细胞产生的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增加, 超过肝细胞能够清除率, 而滞留在血液中, 因而使血清中胆红素浓度升高。

蛋白质是血清的主要成分, 血清中白蛋白与球蛋白之和即为血清总蛋白, 血清总蛋白大部分由肝脏合成, 除作为营养物的载体外, 还维持血浆渗透压, 同时又是机体蛋白质的一个来源, 用于修补组织和提供能量, 当肝细胞出现病变, 合成功能降低, 影响蛋白质的质与量。血清球蛋白是一组成分复杂的蛋白质组合的总称, 它包括多种酶类、激素、抗体等特殊蛋白质。球蛋白来源于浆细胞的分泌, 反映机体的抵抗力。血清白蛋白系由肝实质细胞合成。检查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可作为反映肝功能的指标。

上一篇:计量制度下一篇:新常态下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