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英语文化翻译

2024-05-06

旅游英语文化翻译(精选十篇)

旅游英语文化翻译 篇1

关键词:跨文化视角,翻译技巧,浅析

一、引言

英汉两种语言在语言的表达方式, 结构, 以及文化背景上存在很大差异。因此, 只要与语言打交道就无法绕开文化因素。一些文化词语如成语, 典故, 俚俗用语, 没有相关的文化背景是无法理解的。还有一些为某一文化所独有的事物, 在另一语言文化中没有对应的词语, 其翻译需要创造, 困难更大。有时两种文化还会产生冲突, 这又将译者置于两难的境地。因此, 对跨文化视角翻译技巧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中英跨文化具体表现

(一) 思维方式差异

思维方式是思维活动进行的方式, 是思维活动与思维功能的统一。西方人习惯对象性的思维方式, 即将整个世界作为一种外在的对象进行研究;中国人则习惯于非对象性的思维方式, 即以“天人合一”作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

(二) 文化差异

英国文化人类学者泰勒说, 所谓文化, 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他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们能够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集合。中英在历史地理, 宗教习俗, 价值观念, 文学艺术, 社交礼仪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三) 语言差异

中文和英语在音, 形, 义, 词法, 句法, 语法等方面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词类系统差异, 构词法差异, 用词倾向差异, 词义、次序差异, 句法结构差异, 以及句法扩展机制差异。

三、跨文化翻译技巧

(一) 选词

“选词”, 即根据词在句中, 段中以及文章中的语境选择不同的意义, 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贯穿始终。“词”包含着词语, 句子以及段落。“选义”, 即每个词都有不同的意思, 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符合语境的意思。所以辨义和确定词义十分重要。人类语言还具有多词一义现象, 那就是不同的词语有时候却表示同一个意思, 所以辨义和择词阻挡着翻译的脚步顺利进行, 但是无论是选义还是择词都离不开上下文语境。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曾说过, 没有词是完全孤立的, 词的意义必然受到前后相邻词句的影响。通过深入研究, 我们知道一个词不仅有直接的、表面的、字典上的浅层意义, 还有更加深入的内涵意义;有时候不能从表层意义上断定一个词的意义, 而是得通过整篇整段才能探讨出其意义。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译法。这些译法包括通过搭配确定词义, 通过语篇语境确定词义, 通过常识判断确定词义, 利用背景知识确定词义, 利用逻辑判断和推理确定词义等。

(二) 增减法

翻译中的增减指的是词义的增减, 是在同原文的前提下对译文词语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具体来说, 就是增词和减词。这里的“词”不一定指一个词也包括片语甚至句子。有些意义, 对于原文读者是不言而喻的, 无须明说, 因而常常隐藏在字里行间或者文化背后的文化语境里。常见的增减法类型有增词法, 减词法。增词法主要体现为表达增词、语法增词、逻辑增词、句法增词、语义增词、修辞增词;减词法主要表现为省略冗沉信息, 化险为隐, 句法省略, 修辞性省略。

(三) 伸缩法

人们在日常交际和写作中使用词语具有多样性选择特征, 并不是一味的循规蹈矩。相反的是, 人们充分的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这样就出现了词义的引申以及修辞性的用法。因此, 我们必须根据语境来理解词义。英国语言学家弗斯说过, 任何一个词, 用在一个新的语境里面就是一个新词。词语意义的伸缩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语言运用的灵活性。词语意义的引申包括化具体为抽象, 化特殊为一般, 或者化抽象为具体, 化一般为特殊。翻译有时需要对词语的意义做引申处理。翻译的伸缩法包括概括化和具体化两种。概括化译法是指将原文中表示具体意义的特称词化一般或抽象, 通常表现为内涵缩小, 外延扩大。具体化译法是指将原文中意义过于抽象、含糊不清的词汇化明确、具体, 一般表现为内涵扩大, 外延缩小。

(四) 分合法

翻译中的分合是指在表达过程中对原文的词、句、段进行切分与合并。运用分合法的原因在于语言习惯不同, 有时则是出于表意行文的需要。从词的搭配关系或修饰关系看, 在英语里某两个词搭配在一起, 到了汉语里这两个词放在一起就显得不自然。在这种情况下, 为了译文的自然流畅, 就必须对原文词组进行切分或拆离。从句子看, 英语喜用长句, 汉语则喜用中、短句。一般情况下, 英语的长句要切分为汉语的中短句。从段落看, 太长的段落亦需要切分为若干短句。切分与合并主要体现在词组、句子与段落。

四、结语

随着世界经济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 各国之间的合作与交往越来密切, 因此研究学习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翻译技巧就显得尤为必要。

参考文献

[1]段云礼.实用商务英语翻译[J].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 2009

[2]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J].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9

旅游英语文化翻译 篇2

论文摘要:随着国内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文化进一步繁荣,旅游资料翻译的重要性日益显现。旅游资料的翻译不仅涉及到语言的转换,更涉及到跨文化的沟通,不仅要考虑书面文字的材料的表达,更要考虑不同文化间信息的有效传递和交流。所以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分析旅游资料的文化内涵、排除翻译障碍显得尤其重要。

论文关键词:文化翻译观;旅游资料;翻译

随着中国日益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要求运用多种宣传手段,其中旅游资料是旅游文化的重要宣传手段之一。旅游资料的翻译不仅涉及到语言的转换,更涉及到跨文化的沟通,不仅要考虑书面文字的材料的表达,更要考虑不同文化间信息的有效传递和交流。文化上的差异,在旅游资料翻译中表现的更为突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则是植根于文化的沃土之上,体现的应该是深刻的文化内涵。外国旅客来中国旅游,其目的是欣赏历史古迹,体验异域文化下的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所以文化旅游翻译需要理性的态度,它是为了满足旅客了解中国文化需求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翻译。在旅游英语的翻译中,仅仅掌握两种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汇,和相应的听说读写能力是不能保证译者具有跨文化内核。作为旅游文化,不仅仅满足游客的视觉快乐,还应与文化对接,提升旅游的内在文化品味,传承历史文化。因此,在汉英两种语言的翻译中,译者要建立文化翻译观,既考虑语言又考虑文化,追求两种语言之间最贴切的对接,才能最大限度的传神达意。

一、文化翻译观

当代翻译界越来越重视从不同的视角对翻译理论进行研究,文化翻译观就是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研究者不再将翻译看作是静止的,纯语言的机械转化,而是将其视为特定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文化的不断变化,对接和交流的过程。英国翻译理论家苏珊.尼巴内特认为,翻译就是文化内部和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等值就是元语与异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以她为代表的文化学派对当代社会需求和翻译的总体状况进行了自觉的反思,提出了文化的翻译观。在她们看来翻译绝对不是一个纯粹的语言行为,它深深地植根于语言所处的文化当中,文本也不是语言中静止不变的标本,而是译者理解作者意图,并将这些意图创造性地再现于另一种文化的语言表现,因而,翻译绝对不仅仅是复制和模仿,而是文化协调和对接。具体看来,文化翻译观的理论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具体含义:(一)翻译应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而不应停留在语篇之上;(二)翻译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译码重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种交流行为;(三)翻译部应该局限于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值;(四)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在文化翻译观的`理论中,翻译就是满足文化的需要,是把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是文化的等值和转换,这无疑突破了传统的翻译观念,顺应了当代世界各国之间文化交流日益加强的趋势。

二、旅游资料中的文化信息

文化是人们通过创造活动而形成的产物,他是社会历史的沉淀物,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而文化的差异常常表现在语言文字这一载体中,更是无时无刻不表现在旅游资料的翻译中。前来中国的旅客,年龄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审美兴趣不同但他们都有一共同目的:欣赏中国的方方面面。当他们想对目的地有一个初步认识时,最重要的媒介就是旅游资料,因为旅游资料中涵盖了丰富的文化信息。所以,要想把中文旅游资料里说表达的文化意蕴明明白白地告诉游客,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有必要找出旅游资料中表现的中西文化差异,然后再考虑如何进行文化处理。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中国的人文景观往往就是一个凝固的历史,反应着某一时期发生的事件。在一些旅游资料中往往会出现古代的年号、人名及历史典故。而这些,中国人自己尚不能完全掌握,而对不了解中国历史的外国游客来说,无疑如读天书。中国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它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民族文化,包括民族独有的建筑、独有的生产生活工具,独有的民族服饰和民族歌舞。尤其是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让人领略到人类文化的色彩斑斓,是现代旅游者审美探奇的重要内容。但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图腾、禁忌、表现一个民族深层的文化内容,有的则是一个民族敏感的话题。例如猫头鹰在中古被视为不吉利的动物,而在西方则是智慧的象征。在译解旅游英语过程中,也曾出现过这样的事情:我们花很大的工夫介绍的有关民俗,最后却招致客人的不愉快。造成这个情况的原因就是没有考虑到民族习俗的差异。再者中原饮食文化也博大精深,传承数千年,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结晶。华夏烹饪是世界三大美食之一,外国人来中国游览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便是品尝中国的美味佳肴。翻译菜谱是如何进行处理,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如“红烧狮子头”,曾听说一外国客人看了“braised head of lion”被吓的跑出了餐厅,说是再也不敢吃中餐了。他感叹中国人连狮子的脑袋都敢吃,而在他们的国家,被保护的野生动物是觉对不能上餐桌的。但事实上,“红烧狮子头”并不是把真的狮子头红烧了,只是中文名字取得气派。这时,在翻译菜名的时候就应注意外国人的语言及其文化背景,最好的方法就是根据菜的材料和做法来翻译。就拿这红烧“狮子头”来说,只不过是两个肉团,所以翻译为“meatball”就不会闹笑话了。

三、文化因素导致的翻译障碍

文化是旅游的核心,然而恰恰是旅游资料中蕴含的文化因素给旅游英语带很大的困难,因为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和中西文化的差异必然要反映到旅游资料的翻译中。文化差异导致的旅游障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旅游文化翻译技巧 篇3

一、旅游文化的内涵

1.文化差异性。中西方文化、意识形态差异巨大,旅游翻译人员只有深入了解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才会在跨文化交际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就不会犯文化差异方面的错误。如我们说: 你一定很累了(You must have been tired now),您这一路辛苦了(You have had a tiring journey)。这好像是表示对对方的关怀和尊重,但结果恰恰相反。对方会觉得受到伤害,因为他(她)觉得在你眼里他(她)好像是弱不禁风似的。根据西方文化应该说: How was the trip? Did you have a pleasant trip?(这次旅行如何?一路愉快吗?)I hope that we will have a pleasant trip together (希望一路愉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由于价值观念、行为、心态、习惯等的不同,在交往中往往会产生讹缪、误解,产生理解上的障碍,这就需要翻译人员掌握两种不同文化的背景知识。旅游的过程是中西文化因素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过程,如:“吃了吗”这是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的常用语,如果照字面译成Have you eaten yet?或者Have you had your meal?外国人听起来就很怪。美国人会以为,这种招呼似乎是说:我也没有吃,我们一起去吃点东西吧。有位外国留学生曾结结巴巴地用汉语说:“你们为什么老问我吃了饭没有?我有钱”。他以为人们问他“吃饭了吗”?是因为怕他没钱吃饭。他显然对这种“关心”感到生气。再如汉语中的“上哪儿去啊?”和“到哪儿去啦?”这样打招呼的话直译成英语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和Where have you been?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听了大多会不高兴,他们的文化背景促使他们做出的反应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不关你事!)这些都是司空见惯的文化差异性的事例,旅游翻译人员应避免此类错误。

2. 唯美性。旅游文化中的汉语对外介绍是经过润色的优美语言,或者历代的优美诗句,“美的旅游文化内容需要用美的语言形式来体现”,美的语言形式往往能使人们对所了解的文化或事物产生良好反应与记忆,语言愈生动、愈形象、愈能上口,人们就愈易感知、愈易掌握。如:我们用Kunming is charming place where spring hovers all year around and flowers of all sorts bloom in a riot of color.(昆明是美丽的地方,四季如春,万花争艳)来描述昆明的美好景致,句中用hover(翱翔、盘旋),用riot(放纵、喧闹)十分贴切,很好地体现了人们丰富多感的审美情。其次,旅游英语追求的语言美不仅仅是良好的英语语音素质,还要求人们注意宣传文化所必需的语言风格美。掌握优雅的语言风格是对礼貌语言、文学语言及语言形式的深刻理解,不但要求人们语言的文雅、谦逊、和蔼可亲,而且要求语言符合美学上的法则,如对称、和谐、整齐多样等。例如一则深圳“锦绣中华”的旅游广告中写道:Splendid China is,so to speak,a world of flowers and greenery and a window for a glimpse of China’s history and her tourist resources. Welcome to Splendid China.(锦绣中华,堪称是花的世界、绿的世界;更是览中国的历史之窗、旅游之窗,欢迎您来锦绣中华)。广告中的英文语言流畅,有说服力,也有亲和感,它的措辞简洁却能达到意味隽永的目的。

3. 可接受性。中西方历史典故、传闻轶事大相径庭,作为旅游翻译者来说在翻译过程中要用外国人喜闻乐见的语言。众所周知:coca-cola在英语中只是一个商标名,而译成中文后“可口可乐”代表的则不只是一种饮料,而且还有饮料品质和功能,其蕴藏的含义远远超出了音译的效果。数年来,这一商标名为人津津乐道,广为流传。同样,旅游文化中在介绍岳飞的“莫须有”之冤假罪名时,我们可用(Give a dog an ill name and hang him(这句话不照字面解释,应解为“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英语谚语,“dog”在西方文化中一直是“忠诚、可信”的象征,结合岳飞精忠报国之忠臣形象,这一罪名的意义就很自然地被西方人所理解了。

4. 文化交流性。旅游活动是一种文化交流过程,对于旅游目的地及旅游客源地的文化能够产生多方面的影响。由于大多数旅游者往往来自经济发达的国家,这很可能会影响、促使发展较慢的东道国的文化发生变化。例如中国对外开放以来,在时装和消费行为上就逐步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的游客到中国参观访问,并随之带来了像蓝色的牛仔裤、短裤、裙子、化妆品等时新货,在当地人与这些游客接触时,自然就学到了越来越多的西方的东西,这就导致了他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同样,西方旅游者在购买物美价廉、新奇的旅游物品的同时,也从中国了解到了古老文化与文明,这就是旅游带来的文化交流。

二、旅游文化翻译技巧

1. 增减法。由于中外文化差异较大,各自历史发展进程不一,外国游客往往对中国人人皆知的情况不一定很了解,旅游翻译材料有必要提供一些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等方面背景知识,一是帮助他们理解,二是以唤起他们的兴趣。例如,在介绍桂林风土人情的文章中,把“三月三节”翻译成SanYueSan Festival 是不够的,因为外国游客对此一无所知,不能唤起他们的兴趣和共鸣,所以应该加上适当的解释,比如译成The festival usually takes place on the third day of the lunar third month,when minority people,especially the young get together for folk song contests to make friends with each other.有时外国游客对景点名称不一定感兴趣,但想了解取名的来由,这时有些译名适当加上一些解释,可以引起游客的注意和兴趣。如,骆驼山LuoTuo Hill,可作些解释:It shapes like a camel,hence the Camel Hill,象鼻山Xiangbi Hill or the Elephant Trunk Hill(The hill bears resemblance to an elephant dipping its trunk into the river. Hence the name.)

增减法就是在旅游文化的翻译过程中,要考虑到外国游客的口味,中文景点介绍往往在介绍景点之后会有感而发地引用古诗词,使文章富于文采和历史感,能引起中国人的游兴,但是对于缺乏中国传统知识的外国人而言,这种引用并不能唤起共鸣,所以有时候这种情况下可以将之删去不翻译。如:这些山峰,连同山上绿竹翠柳,岸边的村民农舍,时而化入水中,时而化入天际,真是“果然佳胜在兴平”这段描写漓江的文字,先是写景,最后引用古诗感叹,算是一种总结,但译者并没有讲它译出:These hills and the green bamboo and willows and farmhouses merge with their reflections in the river and lead visitors to a dream world.对于景物的描写自然能传达一种美感,勾起游客游兴,如果将“果然佳胜在兴平”直译成Really Xingping has sceneries.可能读者的反应不大,不如不译。

2.释义法:释义是对原文字面意义的解释,以使旅游者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如“西安古称长安”,可译成Xi'an was called Chang’an,or “everlasting peace” in ancient times。“天安门”可译为Tiananmen, 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这样的译法将名称与其含义联系起来,便于英语读者记忆,加深他们的印象,增加他们的游兴。又如:端午节那天,人们都要吃粽子。译文为: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which falls on the fifth day of the lunar month in May), it is a common practice to eat Zongzi,which is a rice pudding wrapped up with weed leaves.外国游客对我国的传统节日很感兴趣,他们常常选择节日期间来华旅游,但对我们的民间节日知之甚少,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应适当解释。例如“春节”,如果解释性地译为: Spring Festival(a seven-day celebr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New Year,which falls in January or February,according to cycles in the Chinese lunar calendar),从旅游角度来看,较适合于外国人的习惯。

3.类比法:在翻译旅游资料时,常常采用类比的技巧,这种技巧拉近了读者(听众)与中国文化的距离,使他们产生亲近感,激发他们的游兴。例如: 济公劫富济贫。译文为: Jigong, Robin Hood in China, robbed the rich and helped the poor. 译文将济公比做西方人喜爱并熟知的绿林好汉罗宾汉,顿时增添了外国游客对济公的爱戴。

4.变通法:汉语描写景色的词汇丰富,多用对偶、排比,翻译起来很困难,多采用变通译法。如勉强逐字逐句照译,反而伤害原意。如,曲径通幽译为a winding path leading to a secluded “琳琅满目”译为a superb collection of beautiful things就比较容易理解。总之,要依据情况进行变通意译,尽可能让外国人理解。有些汉语文字十分华丽,但可能文字重复、辞藻堆砌,我们不能字字照翻,应变通处理。如,上海桂花节的介绍有这一段文字:“满树金花、芳香四溢的金桂;花白如雪、香气扑鼻的银桂;红里透黄、花多味浓的紫沙桂;花色似银的四季桂;竞相开放,争艳比美,进入桂林公园,阵阵桂香扑鼻而来”。译者把该段译成如下,外国人比较容易理解: The Park of Sweet Osmanthusis noted for its profusion of osmanthus trees. Flowers from these trees in different colours are in full bloom which pervade the whole garden with the fragrance of their blossoms.译者没有采用华丽的中文修饰,而是用变通的译法,达到了预期效果。

注:本文是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河南人文景观对外宣传对策研究”的部分成果。

浅谈旅游产业文化及旅游翻译 篇4

关键词:旅游产业,旅游文化,旅游翻译,策略和方法

旅游被誉为当代的“无烟工业”。本质上是文化产业。旅游文化是旅游活动的主体, 各种旅游活动都推出他们的主题文化, 如名胜古迹游, 自然风光游, 探险游, 生态游, 体育游, 另类游等等, 都包涵了其各自的文化内涵, 吸引人们体验不同的文化感受, 因此旅游活动起到了介绍和传播文化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门去看外面的世界, 由于语言的不同而带来诸多的障碍, 翻译的作用是帮助人们减少这种障碍, 享受旅游文化带来的全新体验。我国旅游翻译还存在诸多问题, 做好旅游翻译会给我国的旅游业带来广阔的前景。

一、旅游翻译的目的是传播旅游文化

中国入世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 也给旅游业尤其是入境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的多元文化及复杂多变的地理环境对外国游客有极大的吸引力, 然而, 由于语言和文化背景的障碍, 旅游资料的英译中常常存在种种不规范甚至谬误, 导致中国独特的民族文化难以为国外游客所理解, 同时也影响着其对中华胜景的欣赏, 影响着中华文明的传播。中文旅游资料在写作之初没有、也不必考虑以后要翻译成英语的问题。给旅游资料的翻译带来困难。动笔之前首先要了解英文相关资料的写作模式;其次要明确翻译的目的, 即在有限的篇幅内向游客介绍具体的、实用的信息;最后还要明确译文的服务对象——以度假休闲为目的的、对中国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的普通游客。只有这样, 才能将原文的主要内容以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于读者面前。旅游资料的种类很多, 除了旅游广告和导游词外, 还有图书、宣传画册、导游图、电视电影记录片和明信片等, 所涉及的内容繁多。如中国的历史文化人物, 神话传说, 典故等等, 这些精彩的内容如何翻译成好的英语事关中国文化的传播大计。共享人类文化成果, 是现代人提高生命质量, 摄取精神营养, 丰富生活内涵的本能意识。这种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使人有可能理解异质文化, 使旅游跨文化传播变为现实。

二、旅游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1. 我国各地的旅游资料多为英语翻译, 没有统一的标准, 翻译水平参差不齐

有些翻译错误很多, 不忍卒读。“将道路交通‘出口’翻译成‘export’, 将‘眼科医院’翻译成‘eye hospital’, 将‘一次性用品’翻译成‘a time sex thing’, 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在公共场所、宾馆饭店和旅游景点不时地闯入我们的视线。这种翻译影响了宣传效度, 损害了国家对外的形象。

2. 旅游翻译没有形成行业, 翻译人员有其随意性, 没有高水平的翻译人才培训和导游人才培训

旅游翻译涉及到多学科, 而目前进行旅游翻译的人员大多只是英语专业毕业, 无法应付历史地理人文等专业知识的翻译, 因此应设立专门的旅游翻译专业, 研究旅游翻译理论和策略, 培养高质量的精通东西方语言文化的旅游翻译人才。建立旅游资料库, 实现资源共享。与国际接轨, 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实现旅游翻译产业化, 与日益发展的旅游产业相匹配。

三、旅游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翻译的策略和方法永远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旅游资料的多样性使得旅游翻译更加复杂。译者应该根据不同的旅游资料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面向国外的一般游客, 为增加译本的可读性, 可以直译, 可以增加或减少信息, 可以重新组织文本进行翻译。

1. 忠实于原文的策略

有些旅游资料可以直译而不会引起费解的, 不妨直译, 如:

位于永嘉县境内的楠溪江, 被誉为“中国山水画摇篮”。2002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4A级旅游区。景区面积达600多平方公里, 楠溪江干流全长145公里, 江流蜿蜒曲折, 两岸绿林葱郁, 呈典型河谷地貌景观。

Located within Yongjia County, with a total area over 600square kilometers, the Nanxi River, reputed as the“cradle of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s”, was appraised as national 4A tourist area by the National Tourism Administration in 2002.It stretches out for 145 kilometers with meandering water and flourishing forests on both banks, presenting a typical view of river-valley landform.

2. 增加或减少信息的策略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传达充分的信息, 有时对文本信息要进行增加或减少, 避免费解或啰嗦。

如:观光层高达263米, 是鸟瞰全市景色的最佳处所, 当风和日丽时, 举目远望, 佘山、金山、崇明岛隐隐可见, 真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

其译文为The observation deck, 263 meters high, is the best place to get a bird's-eye view of the city.On a sunny day, the deck commands an indistinct view of Mount Sheshan, Mount Jinshan and the Chongming Island far, far away.Standing on the deck, one gets the feeling that the world is belittled.

以上的这段译文中删除了“登泰山而小天下”。如果要将“泰山”译出必然要加注, 否则外国游客很难将它与电视塔联系起来, 还不如删除为好。

又如:

城北有明代所建“蓬莱仙境”般的黄粱梦吕仙祠, 市西南有可与龙门、敦煌媲美始凿于北齐的响堂山石窟;又是典故之城。黄粱美梦、毛遂自荐、负荆请罪、完璧归赵等众多成语典故, 脍炙人口, 给人启迪。

译文:in the north lies the fairyland like Golden Millet Dream Temple built in he Song Dynasty;in the southwest lies the Xiang Tang Caves Temple built in the Bei Qi period, which is thought to be as famous as Longman and Dunhuang.Being a town of allusions, such as“Golden Millet Dream (Pipe Dream) ”, Mao Sui Recommending Himself (Volunteering one’s services) ”, “Bearing the Rod for Punishment”, Returning the Jade Intact to Zhao”, etc.which are widely loved and quotedby people.

这段译文充满了陌生的中国地名、人名、朝代名、典故和成语, 普通的外国游客读起来肯定会感到一头雾水!可以像略去“蓬莱仙境”一样减去“龙门”、“敦煌”等字样, 否则要加上更长的注。而典故里面可选其中的一个加上详细的说明, 以吸引游客。

3. 重新组织文本结构的策略

有些文本结构上不符合英语的习惯, 因此可以进行重新组织, 如:

天目山林深人少, 古树掩映, 清泉石上流, 雾生半山腰, 如仙境一般。

译文:Mt.Tianmu, densely forested and scarcely populated, is like a fairyland where heavy fogs envelop halfway up the mountain and clear streams flow along the valleys.

中文文本的结构为并列句, 英译本进行重组后, 只有一个带定语从句的复杂句了。也不失其清新, 给人的感觉应该和汉语的相同吧。

参考文献

[1]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译探讨.上海翻译, 2007, 01

中国特色文化之英语翻译 篇5

1.元宵节: Lantern Festival 2.刺绣:embroidery 3.重阳节:Double-Ninth Festival 4.清明节:Tomb sweeping day 5.剪纸:Paper Cutting 6.书法:Calligraphy 7.对联:(Spring Festival)Couplets 8.象形文字:Pictograms/Pictographic Characters 9.人才流动:Brain Drain/Brain Flow 10.四合院:Siheyuan/Quadrangle 11.战国:Warring States 12.风水:Fengshui/Geomantic Omen 13.铁饭碗:Iron Bowl 14.函授部:The Correspondence Department 15.集体舞:Group Dance 16.黄土高原:Loess Plateau 17.红白喜事:Weddings and Funerals 18.中秋节:Mid-Autumn Day 19.结婚证:Marriage Certificate 20.儒家文化:Confucian Culture 21.附属学校:Affiliated school 22.古装片:Costume Drama 23.武打片:Chinese Swordplay Movie 24.元宵:Tangyuan/Sweet Rice Dumpling(Soup)25.一国两制:One Country, Two Systems 26.火锅:Hot Pot 27.四人帮:Gang of Four 28.《诗经》:The Book of Songs

29.素质教育:Essential-qualities-oriented Education 30.《史记》:Historical Records/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31.大跃进:Great Leap Forward(Movement)32.《西游记》:The Journey to the West

33.除夕:Chinese New Year’s Eve/Eve of the Spring Festival 34.针灸:Acupuncture 35.唐三彩:Tri-color Pottery of the Tang Dynasty/ The Tang Tri-colored pottery 36.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Chinese-charactered Socialist/Socialis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37.偏旁:radical 38.孟子:Mencius 39.亭/阁: Pavilion/ Attic 40.大中型国有企业:Large and Medium-sized State-owned Enterprises 41.火药:gunpowder 42.农历:Lunar Calendar 43.印/玺:Seal/Stamp 44.物质精神文明建设:The Construction of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45.京剧:Beijing Opera/Peking Opera 46.秦腔:Crying of Qin People/Qin Opera 47.太极拳:Tai Chi 48.独生子女证:The Certificate of One-child 49.天坛:Altar of Heaven in Beijing 50.小吃摊:Snack Bar/Snack Stand 51.红双喜:Double Happiness 52.政治辅导员:Political Counselor/School Counselor 53.春卷:Spring Roll(s)54.莲藕:Lotus Root 55.追星族:Star Struck 56.故宫博物院:The Palace Museum 57.相声:Cross-talk/Comic Dialogue 58.下岗:Lay off/Laid off 59.北京烤鸭:Beijing Roast Duck 60.高等自学考试:Self-taught Examin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61.烟花爆竹:fireworks and firecracker 62.敦煌莫高窟:Mogao Caves 63.电视小品:TV Sketch/TV Skit 64.香港澳门同胞:Compatriots from Hong Kong and Macao 65.文化大革命:Cultural Revolution 66.长江中下游地区:The Mid-low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67.门当户对:Perfect Match/Exact Match 68.《水浒》:Water Margin/Outlaws of the Marsh 69.中外合资企业:Joint Ventures 70.文房四宝(笔墨纸砚):“The Four Treasure of the Study” “Brush, Inkstick, Paper, and Inkstone”,

文化视角下的旅游英语翻译 篇6

关键词:文化因子;旅游英语;翻译与方法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全球范围的经济联盟不断扩大与发展,旅游业也迅速发展起来,这就为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的人群提供了交流与了解的机会,这样语言翻译学也就成了世界文明交流中不可缺少的角色了。我们在审视翻译学时,仅从人类语言的角度去认识它是远远不够的,而要以文化的高度来理解、认识、解释它。

旅游过程中所见到的资源有社会文化资源与自然环境资源。社会文化资源是旅游资源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含历史文物、历史古迹、传统节日、社会文化风貌、名人纪念地以及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和工艺品展示、现代建筑和烹调技艺等吸引游客的文化因素,它是人类社会中古人与今人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而自然资源则是旅游资源中主体部分,它含旅游地的地形、地貌、气候与水文、各种特形动植物等可以满足游客在旅游休闲、观光、游历、考察中获得审美情趣的等天然资源。而一个真正合格的英语旅游翻译导游就要既把这种自然资源讲解翻译出来,也要把旅游点的社会文化资源传达给中外游客,让不同民族与国家的游客了解我国景区景点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文化底蕴,从而达到吸引国外游客的目的。

一、从不同民族与国家的语言角度来看其文化差异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具有分析型、表意性、形与意结合的特性,有声调语言,语法上表现为隐含性。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具有综合型、表音性、重形合的特性,是语调语言,语法上表现出外显性。

二、从不同地方的文化上看其差异

首先是在语用意义上表现的差异,同一个词语出现在中西方的语言上具有不同的感情色彩、联想意义与象征意义。如“猫头鹰”这个动物名词,在中国含有不吉利、倒霉、厄運的意义;而在英语里则表示出来的是刚毅与智慧的象征。再如“喜鹊”这个动物名词,在中国是吉利与喜事的象征,我们民族常说报春鸟;而英语中这个动物名词则是傻瓜的代名词,指一个人的话多。再如“狗”这个常见的动物名词,在中国是一个贬义词,而在英国则是一个褒义词,表示忠实的朋友与可人的宠物。在色彩词语方面,就更多了。如“白色”在中国具有多样性的象征意义,京剧里则表示出京剧人物的奸诈与狡黠,宗教里代表着纯洁美好、善良与友好;可是在英语里它意义单一,只表示清白。“黑色”在中国也具有多样性的象征意义,京剧里表示正直与廉洁,如包公就是黑脸,宗教里表示见利忘义、坏;在英语世界里则只表示邪恶。

其次相同语用意义用不同的事物来比喻。如动物世界里的兽中之王,在我们这个民族中用老虎来表示,而在英语世界里则是指狮子。植物界里花魁,在我们这个国家指的是牡丹,在美国指玫瑰。

三、从不同民族的心理进行对比

中国人注重整体上的感观认识,直觉思维占主导地位;而西方人注重逻辑思维,理性成分起主导。这就导致了汉语语言的形象性与笼统性,而英语语言也有具体性与功能性。比如,我们汉语词汇中的数词“一”,有一幅画、一把剪子、一枝花、一面镜子等等,可英语里的这个“一”,只用a,简洁明了。再如,汉语里写字用的“笔”,可英语里有pen,pencil,ball pen,color pen or a piece of chalk 这些含有分析的类型词语。

汉语与英语的文化差异使得旅游英语翻译在信息传递与语言表达上存在着很大的障碍,特别是对那些对中国文化一无所知的外国人。所以在进行翻译与游客沟通时,应尽可能地减少游客因不熟悉中国历史文化与典故而出现的文化障碍,从而达到让游客了解中国文化、喜爱中国文化的目的。

由于西方游客是处在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对中国的历史是陌生的,因此在进行翻译时,可以大量运用复句与各种从句,或者多增加一些词汇来进行注释与补充,从而缩短中国与西方之间的文化差距,以达到增加文化交流的目的。增词法与注释法是使用得较多的一种消除这种差距的有效手段,能更好地方便西方游客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如在翻译“粽子”时,肯定会涉及到它背后的文化,联系到古代屈原的有关事迹。如果翻译中不加任何有关屈原的解说,只是简单地一笔带过,势必让游客云里雾里,无法理解。

旅游除观光外,饮食文化也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这样产生了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复杂而丰富,因此在英语翻译时就要充分考虑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差距,要充分考虑饮食文化中原料成分与烹调方法的翻译,不要不加区别地随意翻译。如韭菜合子这一词语如果翻译成“Chive Box”,就会就西方游客生产误解,就会由

“Chive Box”直接理解为“box”。由此可知,进行旅游英语翻译饮食文化时,如果对本地的小吃风味不了解,或者知之甚少,翻译时务必会让游客产生歧义。这里得指出“dumpling”一词翻译时不要只局限于“饺子”,有时也可以指其它一类的食品,如前面我们说的粽子、水饺、锅贴等,虾饺的翻译是用Shrimp Dumpling,而素菜锅贴的翻译则是Vegetable Dump1ing,这样翻译当前已经被各地人民所接受和认可。对我国的一些有特色的饮食进行英语翻译时,可以适当采用直译:烹饪方法+原料名。如对于闽菜中的清蒸桂鱼直接翻译成Steamed Mandarin-Fish,对于川菜中的回锅肉翻译时可以直接译成Twice-cooked Pork,炖牛肉译成Stewed Beef。

随着当前旅游业的迅猛发展,西方来中国旅游的客人也逐渐增多,因此在进行旅游英语翻译时一定要减少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让旅游英语翻译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把中国的文化传播出去,让更多的西方人了解中国,赞美中国,为我国的旅游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才英. 旅游外宣文本的汉英翻译探析———以泉州地区旅游景点英译文本为例[J]. 怀化学院学报,2009,28(10):108-110.

文化语境对旅游翻译的影响 篇7

关键词:文化语境,旅游翻译,跨文化

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三大产业之一, 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可小觑。自20世纪70年代, 文化语境作为语言学重要范畴之一受到了普遍的关注, 由此产生的翻译研究系统地分析了文化语境和翻译的关系, 对译作做出客观的评价, 并科学地解释翻译的实现过程。翻译属于跨文化交际活动, 文化语境对其产生的影响不可忽视。而这其中“旅游翻译是跨文化性质最典型、跨文化特色最鲜明、涉及社会、经济、教育、宗教等因素最多的包罗万象的翻译种类。”因此翻译中应充分考虑到旅游文化所承载的特殊语境, 从而向译文读者传达清晰准确的文化信息。

1 旅游翻译的定义

国际上, 英国学者Graham Dann最早对旅游语言进行了研究, 并尝试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探讨了旅游语言的职业性和特殊性。而在国内, 第一本旅游语言与翻译方面的专著是陈刚教授在2004年出版的著作《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该书对旅游翻译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和研究, 书中认为, 旅游翻译是针对旅游活动与旅游行业所进行的翻译实践, 属于专业领域翻译, 是“一种跨语言、跨社会、跨文化、跨心理的交际活动”。

在翻译的实际操作过程中, 旅游翻译不等同于文学翻译、科技翻译或时政翻译等, 受众体的特殊性决定了翻译要体现对文化的敏感度和适应度;同时旅游的国际推广和信息服务要求翻译人员具有高度的跨文化意识和双语素质。旅游翻译的成效要译语接受者和和旅游消费者的共同检验, 因此旅游翻译研究对翻译研究整体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2 翻译中的文化语境

语言同文化密不可分, 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相同词语所具有的含义甚至是不相同的。而对于“文化”一词, 最简单的定义是“一个民族的全部生活方式。”文化进化论的代表人物,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伯内特•泰勒在他的著作《原始文化》 (1871) 中提出了狭义文化的早期经典学说, 并表述为:“文化是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泰勒被视为社会文化人类学科的重要奠基人。

由于社会环境、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历史习俗等方面产生的差异都对语言文化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同一词语在不同文化语境中产生不同文化内涵是必然的结果, 也使文化语境成为研究语言存在使用及产生功能的重要语言学范畴之一。翻译过程是理解和表达的有效统一, 单词、语句、段落的正确涵义都应该首先了解原文所在的语言环境, 正确的理解是准确传达原文内容的基本前提。

3 文化语境对旅游翻译的影响

旅游翻译中“文化障碍”是无法回避的重要存在。“在一切旅游资源中, 除了它本身的自然景观所具有的欣赏价值外, 还注入了一些特殊的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事件, 带有浓重的文化内涵和感情色彩。”中西方文化差异无时无刻不表现在旅游资料的翻译中, 其覆盖的范围包括人类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政治法律、语言使用、思维习惯、历史风俗、审美情趣等等。

(1) 人文历史对翻译的影响

历史的传承与遗留使旅游文化极具吸引力, 历史积淀下来的丰富厚重的文化内涵是现代文明无法复制的。包含了民族智慧或者民族精神的文化内涵需要用特定的词汇来体现, 在翻译中需要认真了解和仔细推敲。例如在翻译少数民族语言地名时, 如果完全把该民族语言命名的汉语通用形式简单用汉语拼音标注出来, 则很难让国外游客理解和接受。所以现在普遍采用异化的手法, 呼伦贝尔可以翻译为“Hulun Buir”。这种方法既能保持原地名的意义和民族文化内涵, 又容易让外国人看懂和接受。再比如民族名称的翻译, 鄂温克族“Evenki”、鄂伦春族“Elunchun”、达斡尔族“Daur”, 这些翻译较为普遍地出现于官方的信息中, 也比较利于理解。内蒙古自治区的县级行政单位中还有绝大部分保留了“旗”的称谓。而这里的“旗”并不只是单纯的地域单位, 而是来源于“旗帜”, 所以经常被音译为“qi”。旗源于清朝行政单位和军工单位, 每个单位拥有各自的旗帜, 所以翻译时使用“Banner”更为准确。

(2) 自然地域对翻译的影响

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地域风貌。自然要素的变化多端使旅游资源产生了多样性和非凡性的特点, 加之独特的人文底蕴, 使得对特色景观的描述往往用词优美、蕴涵丰富, 例如虎啸呼伦、象山望月。单看字面并不能理解这八个字的意思, 其实这是描述呼伦湖的景致, 那么在介绍的时候可以先介绍呼伦湖的地理特征“The Hulun Lake is one of china’s few remaining pristine and unpollutes freshwater lakes.”虎和象其实是两座类似这两种动物的山, 那么翻译成“views of the surrounding tiger and elephant-like mountains”。

(3) 风俗习惯对翻译的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风土人情, 语言源自于生活, 因而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源语中包含的特定的文化内涵。文化是有一定民族特色的, 比如那达慕“Nadam Fai”、博克“Boke”、敖包“Aobao”。相对于地名, 对于上述专有名词译文的理解会有一定难度, 所以翻译的过程中最好添加注释。博克是摔跤的意思, 可以解释为“a kind of wresting practised only by Inner Mongolians”。那达慕是蒙古族特有的大型聚会活动, 因此注释可以适当解释为“The Nadama Fair held to August is an annual grand festival for the Mongolian people”;敖包是祭奠风俗的沿用, 可以注释为“heaps of stones used by the Mongolians and Tibetans as markings for roads or boundaries”。

4 结语

旅游翻译中的理解和表达是在具体文化语境中产生并进行的, 对文化语境的理解是翻译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语言文化由于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差异在不同文化语境中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而, 对于以语言转换为基础的翻译工作者来说, 正确理解文化内涵, 关注文化语境是极其重要的。文化翻译观认为文化语境因素是比语言学上的差异更为重要的因素, 翻译活动必须置身于文化语境中。

纵观世界翻译研究史, 文学翻译理论研究已经形成体系和流派, 相对成熟和完善。直到近几年应用翻译研究才开始在翻译理论研究领域异军突起。鉴于旅游翻译理论研究历史相对短暂, 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理论创新和突破的空间已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参考文献

[1]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259.

[2]傅文.文化内涵与旅游翻译浅论[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3) :80-81.

[3]吕和发, 周剑波.旅游翻译:定义、地位与标准[J].上海翻译, 2008 (1) :30-33.

[4]王群.中西文化差异与旅游资料的翻译[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3) :76-78.

[5]杨红英, 黄文英.汉英旅游翻译的可接受性研究[J].外语教学, 2009 (4) :104-108.

[6]杨敏, 纪爱梅.英汉旅游篇章的跨文化对比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1) :31-35.

论英语翻译与中国文化 篇8

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 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 宣扬个人主义至上, 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 “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 “强者” “英雄”。有本事, 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 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因此, 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 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更随着我国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 中国文化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 “走出去”, 成为从我国国家领导人到普通老百姓都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谢天振教授在清华大学 “中国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高峰论坛”的演讲中指出, 我们在 “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这个问题上其实存在着严重的认识误区。

很长时期以来, 我们国家从高层领导到普通百姓在 “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一个严重的认识误区, 即把这个问题简单地理解为一个普通的翻译问题, 以为只要把中国文化典籍和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外文, 中国文学、文化就自然而然地 “走出去”了。然而, 中国文学、文化要 “走出去”, 是否只要迈过语言翻译这 “第一道坎”就万事大吉了呢? 答案恐怕远非如此简单。

上述思维方式的背后涉及的是对翻译的认识问题。迄今为止, 我们对翻译的绝大多数认识, 包括翻译理论、思想、主张、标准、目标等, 都是建立在 “译入” ( in - coming translation) 而不是 “译出” ( out - going translation) 基础上的。具体而言, 这些认识都是站在接受者立场上对其从事的翻译活动展开的思考。传统译学理念的转折始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西方, 很多学者意识到翻译不是在真空中发生的一种简单的语言文字的转换活动, 翻译现象也不是简单孤立的文本翻译行为, 翻译行为本身, 包括翻译的方法、策略甚至翻译的结果, 必然要受到翻译所处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语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这样, 人们开始将目光从单纯的语言文字的转换层面跳出来, 关注的主要问题不再是文本等值和忠实问题, 而是开始关注影响翻译活动的诸多外部因素, 如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等, 开始关注 “权力关系和文本生产”的问题, 并阐释翻译与译入语文化和文学体系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

借助译介学的视角, 我们重新来审视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问题, 就不会简单地把它归结为一个仅仅关涉语言文字转换的翻译问题, 而就会注意到它与文化的跨国、跨民族、跨语言传播的方式、途径、接受心态等相关的因素。在涉及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议题上, 我觉得还有两个具体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是语言差, 另一是时间差。

所谓时间差, 指的是中国人全面、深入地认识西方、了解西方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而西方人对中国开始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 也就是短短的二三十年的时间罢了。这种时间上的差别, 使得我们拥有丰厚的西方文化的积累, 中国的广大读者也都能较轻易地阅读和理解译自西方的文学作品与学术著述, 而西方则不具备我们这样的优势, 他们更缺乏相当数量的能够轻松阅读和理解译自中国的文学作品与学术著述的读者。从某种程度上而言, 当今西方各国的中国作品的普通读者相当于我们国家严复、林纾那个年代的阅读西方作品的中国读者。明乎此, 我们也就能够理解, 为什么当今西方国家的翻译家们在翻译中国作品时, 多会采取归化的手法, 且对原本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删节。

译介经典, 在西方却评价很低。

《红楼梦》的英译已经有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 但迄今为止, 《红楼梦》120 回全本在英语世界里只有两个英文全译本: 1973 年英国翻译家霍克思、闵福德翻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 ( 简称 “霍译本”) 和1978 年杨宪益和戴乃迭合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 ( 简称 “杨译本”) 。众所周知, 自这两个译本问世以来, 杨译本的质量和水平在我国翻译界一直备受推崇。然而, 一个也许是我们以前无意忽视、也许是有意回避、然而却又是我们今天必须面对且令我们颇感几分沮丧的事实是, 与霍译本相比, 杨译本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接受和影响 ( 从译本的印刷数、再版数、图书馆的借阅人次数以及译本的被引用率、相关重要文学选本的入选率等数据看) 却远不如霍译本。江帆在她的博士学位论文 “《红楼梦》百年英译史研究”里, 根据她在美国高校实地收集到的大量第一手的资料和数据指出: “首先, 英美学术圈对霍译本的实际认同程度远远超过了杨译本: 英语世界的中国或亚洲文学史、文学选集和文学概论一般都直接收录或援引霍译本片段, 《朗曼世界文学选集》选择的也是霍译本片段, 杨译本在类似的选集中很少露面; 在相关学术论著中, 作者一般都将两种译本并列为参考书目, 也对杨译本表示相当的尊重, 但在实际需要引用原文片段时, 选用的都是霍译本, 极少将杨译本作为引文来源。其次, 以馆藏量为依据, 以美国依利诺斯州 ( Illinois) 为样本, 全州六十五所大学的联合馆藏目录 ( I -Share) 表明, 13 所大学存有霍克思译本, 只有2 所大学存有杨译本。最后, 以英语世界最大的Amazon购书网站的读者对两种译本的留言和评分为依据, 我们发现, 在有限的普通读者群中, 霍译本获得了一致的推崇, 而杨译本在同样的读者群中的评价却相当低, 二者之间的分数相差悬殊, 部分读者对杨译本的评论甚至极为严苛。”

在今天我们纪念杨宪益先生去世的时候, 举出以上事实, 也许显得有点不合时宜, 甚至会被认为是对杨先生的大不敬。其实以上事实并不能动摇我们对杨宪益先生的尊崇, 也不会让我们对杨先生高超的译艺产生怀疑。我们之所以举出以上事实, 正是出于对杨先生的尊崇和热爱。我们唯有冷静地直面事实, 通过理性的、实事求是的分析, 引发国内翻译界、文化界的反思, 从而让杨先生以及让许许多多像杨先生一样正在勤勤恳恳地从事中译外事业的翻译家们的努力获得应有的回报, 在世界上产生应有的影响。

中国译界以往对这两种不同取向的翻译方法通常都是贬霍褒杨, 认为杨译忠实原文, 霍译 “用面粉和面包代替了大米, 餐碟代替了饭碗, 平锅变成了长柄锅”, 很不可取。然而如果我们能站在英语读者的接受立场来思考这个问题, 特别是考虑到我们与西方读者对彼此的了解之间所存在的时间差, 那么我们对这两个译本的比较, 也许会有另一个结果。

另一个个案是对 《熊猫丛书》英译中国文学的研究。从1981年起, 为了扩大中国文学在西方世界的影响, 国家外文局下属的中国文学杂志社主持编辑并翻译出版了一套 “熊猫丛书”, 是一个典型的国家体制下的对外译介行为。“熊猫丛书”持续了20 多年, 共出版了英文版图书149 部, 法文版图书66 部, 另外还有少量的日文和德文版图书。研究者耿强博士同样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以翔实的数据, 展示出 “熊猫丛书”在三个不同历史阶段 ( 上世纪的80 年代、90 年代以及进入新世纪以后) 其翻译、出版、销售数量的变化, 其在美国国会图书馆、英国大不列颠图书馆等许多图书馆的馆藏数量的变化, 指出 “熊猫丛书”的翻译生产, “不仅受到本土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同时还要接受异域文化环境的检视与考验”。

由此可见, 那种以为只要把中国文化典籍或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外文, 中国文学和文化就自然而然地 “走出去”了的观点, 显然是把问题简单化了, 而没有考虑到译成外文后的作品如何才能在国外传播、被国外的读者接受的问题。一千多年来中外文学、文化的译介史早就表明, 中国文学和文化之所以能被周边国家和民族所接受并产生很大的影响, 并不是靠我们的翻译家把中国文学和文化翻译成他们的文字, 然后输送到他们的国家去的, 而主要是靠他们国家对中国文学和文化感兴趣的专家、学者、翻译家, 或是来中国取经, 或是依靠他们在本国获取的相关资料进行翻译, 在自己的国家出版、发行, 然后在他们各自的国家产生影响的。我们即使出版了一本甚至一批翻译质量不错的中译外的译作, 但是如果这些译作没有能为国外广大读者所阅读、所接受、所喜爱的话, 那么凭借这样的译作, 中国文化显然是难以走出去的。

今天我们在思考 “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的问题时, 首先要树立一个国际合作的观念, 要积极联合和依靠国外广大从事中译外工作的汉学家、翻译家, 加强与他们的交流和合作, 摒弃那种以为向世界译介中国文学和文化 “只能靠我们自己”、 “不能指望外国人”的偏见。事实上, 国外有许多汉学家和翻译家对中国文学和文化都怀有很深的感情, 多年来一直在默默地从事中国文学和文化的译介, 为中国文学和文化走进他们各自的国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假如我们对他们能给予精神上、物质上乃至具体翻译实践上的帮助的话, 那么他们在中译外的工作中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 而中国文学和文化通过他们的努力, 也必将在他们的国家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 从而产生更大、更有实质性的影响。

有鉴于此, 为了让中国文学和文化更有效地走出去, 我觉得我们有两件事可以做: 一件是设立专项基金, 鼓励、资助国外汉学家、翻译家积极投身中国文学、文化的译介工作。我们可以请相关专家学者开出一批希望翻译成外文的中国文学、文化典籍的书目, 向世界各国的汉学家、中译外翻译家招标, 中标者不仅要负责翻译, 同时还要负责落实译作在各自国家的出版, 这样做对促进翻译成外文的中国文学作品和文化典籍在国外的流通有切实的效果。与此同时, 基金也可对主动翻译中国文学和文化作品的译者进行资助。尽管这些作品不是我们推荐翻译的作品, 但毕竟也是中国文学和文化的作品, 而且因为是他们主动选择翻译的, 也许更会受到相应国家读者的欢迎。

另一件事是在国内选择适当的地方建立一个或几个中译外的常设基地, 这种基地相当于某些国家的翻译工作坊或 “翻译夏令营”。邀请国外从事中译外工作的汉学家、翻译家来基地小住一两个月, 在他们驻基地期间, 我们可组织国内相关专家学者和作家与他们见面, 共同切磋他们在翻译过程中碰到的问题。

当然, 鉴于中西文化交流中的语言差和时间差, 我们不可能指望西方也像我们国家一样拥有众多精通汉语的汉学家和翻译家, 因此, 通过合适的途径和方式, 我国的中译外翻译工作者也完全可以为中国文化走出去一事发挥他们的作用, 作出他们的贡献。事实上,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件事上, 全靠我们中国人固然不行, 但全靠外国人也是不行的。

摘要: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 精神财富和相应的创造才能的总和.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是指文化中看得见, 摸得着的那部分, 因此也称之为硬文化.相对来说, 精神文化就是软文化, 而软文化则是文化的深层结构.中西方硬文化的差异一目了然, 但处于深层结构的软文化的差异则须进一步辩证分析.中西方软文化的不同决定硬文化的差异, 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正在于此——即作为文化的深层结构的软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英语翻译,中国文化,联系

参考文献

[1]汪榕培, 卢晓娟.英语词汇学与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2]平洪, 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1.

[3]王令申.英汉翻译技巧[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8.

[4]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2.

[5]於奇.世界习语文化研究[M].郑州:大象出版社, 2003.

旅游英语文化翻译 篇9

1 英语翻译

1.1 英语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

“要真正出色的做好翻译工作, 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甚至更为重要, 因为词语只有运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 这是著名的奈达博士说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跨文化交际越来越普遍, 交流离不开语言表达, 而英语又是国际活动中的官方语言之一, 因此, 对英语翻译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对英语翻译的研究是为了进行有效的沟通, 准确的理解不同文化的语言。因此在英语翻译的时候仅仅停留在汉译英的表面层次上是不够的, 我们还要强调文化的内涵。

1.2 影响英语翻译的因素

1.2.1 中西不同的哲学理念和宗教信仰

由于不同民族所处的地域不同, 从而有着气候、地貌等生活环境的差异, 这些都影响着人们的对世界的认知, 也就是现代所说的哲学理念。由于中西方的生活环境的不同导致的不同的哲学体系, 影响了英语的翻译。此外, 中西方的宗教信仰也存在着差异, 中国宗教的大众信仰具有多元化的信仰特征, 即一般的信教大众心中没有明确的至高无上的神, 而是根据自己现实生活的实际需要来确定自己所崇拜的神。西方的宗教信仰群体信仰则具有一元化的信仰特征, 上帝就是至高无上的崇拜对象。这种差异同样影响着翻译过程。

1.2.2 中西方人不同的文化传统

文化通常用来形容某个社会的意识形态, 是人类发展史上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中西方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的说话方式和谈话内容就是因为文化传统的差异导致的。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 儒家思想占据着统治地位, 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人往往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它体现出一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 也就是说, 不允许把个人利益凌驾于群体利益上面;而西方国家的价值观是宣扬个人主义, 竭力表现自我, 它的起源要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 它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 即崇尚个人为中心, 它体现出个体大于群体的文化特征。比如中西方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就不同, 中国人不太重视个人隐私, 在日常交流中经常提及各自的私生活, 而西方人的隐私观念非常重, 不习惯向别人谈及自己的私生活。

1.2.3 中西方人不同的思维方式

思维活动进行的方式称之为思维活动, 是思维的活动与功能的统一体。中国人偏向于形象思维, 指在物体并没有呈现的情况下, 头脑中所浮现的该物体的形象;而西方人偏向抽象思维, 又称逻辑思维, 即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从另一个角度看, 中国人习惯以“天人合一”作为基本的思维方式, 即非对象性思维;西方人则习惯于对象性的思维方式, 以自己为主体, 把除自己以外的整个世界作为外在对象来处理。

1.2.4 中西方人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

语言表达与民族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人喜欢旁敲侧击, 间接的谈话方式, 而西方人习惯直接明了、坦率的交流方式, 说话从不含糊。另外, 多数西方人比较礼貌, 因此在英语翻译过程中, 要尽量做到礼貌大方, 让译文体现出商务交往礼节性。比如, 英语中的“you”, 我们可以把它翻译为“您”等尊称, 以表示对他人的敬重。汉语和英语在发音、形式、意思、语法、句法等方面均有着差别, 主要表现为用词差异、句法结构差异、语序差异、构词法差异等几个方面。

1.2.5 中西方人不同的生活习惯

中西方在饮食和生活习惯上有很大区别, 不能好好把握其中的差异, 在一些英语交际中会碰到不少问题。例如准确召开问候会、寒暄会等, 这些都展示了一个公司的形象, 影响着公司合作的成功与否。在中国, 很多人在二十多岁之前都是依偎在父母的怀抱里, 生活、学习的费用都是父母负责, 在西方社会在大大不同, 他们崇尚独立主义, 十分瞧不起受人照顾的弱者。在英语的翻译中, 我们要尊重文化差异, 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英语翻译的目的。

2 汉英语言文化差异的分析

2.1 文化词语

汉英语言词汇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在汉语文化中存在的词汇, 在英语文化中可能有着不同的意思。例如, 中国红代表喜庆, 是中国人的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 而翻译为英语是red, 它表示暴力、残酷的意思;龙, 是高贵、权利的象征;dragon, 有凶恶, 狗的意思, 多指骂人。由上可知, 汉英不同文化的词汇也有着很大的差异。一些成语的汉英意思也不相同, 如:挂羊头卖狗肉to cry up wine and sell vinegear;胆小如鼠as timid as a hare, 而hare确实兔子的意思。

2.2 概念意义相同, 但文化意义缺失

很多时候, 我们将汉语翻译为英语的时候, 直接按照汉语的表面意思去翻译, 得到的英语意思上是正确的, 但是内在的含义却大不相同。举一个很常见的例子, “胸有成竹”这个成语, 在汉语中指很有自信的意思, 翻译为英语:He has long bamboo in his breast。一般人看到会认为是“他的胸口上有长长的竹子”, 完全没了成语的真正含义。这个时候, 翻译的时候我们要按照成语的比喻意义去翻译:“He is very confident”。文化的差异经常导致同一词语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同一种意思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例如:幸运儿, 会有人翻译为the lucky son, 这种翻译没人看的懂, 这里的“儿”不能单纯的翻译为son, 而应该翻译为the lucky dog;又例如:它的异常举动将到场人员打入了闷葫芦。译文是“Her queer behavior threw people who had been present into bewilderment”, 因为在英语文化中没有闷葫芦这种说法, 它在汉语中的隐义是迷茫的, 不解的意思, 就应该按照比喻义来翻译。

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及与其他国家交往的过程中, 汉语对英语的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比如好久不见, long time no see, 这种翻译是土生土长的中式翻译, 但英语国家的人们也慢慢接受并使用这种说法了。最近, 中国的网络流行词, 如“no zuo no die”等被收入美国俚语词典, 这也说明了汉语与英语的互相影响。

2.3 语言内容与结构上的差异

前文我们提到, 中华民族与西方国家的表达方式不一样, 中国人比较含蓄内敛, 西方人比较直接, 所以中国人在平时的谈话中, 会把修饰性的状语或定语放在要表达的词语的前面, 相反的是, 西方人经常把主干部分放在前面说, 后面的一般都是解释说明作用。例如:由于她不自信, 她很容易输了这场比赛。用英语表达是:She lost this match because of her inconfidence。

3 跨文化视角下的英语翻译策略与技巧

3.1 熟记常用词汇, 牢记固定搭配

一词多义是英语的一个最大特点, 这也是它的一大难点。由于涉及背景知识, 因此对于译者词汇量的要求非常高, 否则会对交流沟通会造成影响。译者不仅要理解这个词汇的表面意思, 更要了解它在英语翻译中的固定用法和具体的含义。例如:By the courtesy of Mr Wang, they are given to understand the name and address of your company。这句话里的“By the courtesy”和“given to understand”在英语中都是固定的翻译为“承蒙”和“获悉”的意思, 这种翻译显得很得体。

3.2 增减法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表达形式和逻辑上的不同, 可能在翻译时会碰到一种情况:汉语句子的意思表达很清楚, 但是翻译成英语后就逻辑不通, 表意不明。在翻译的时候, 要适当添加原文中无其形却有其意的词或句子, 从而保证译文语法结构完整和文意清晰。例如:“中国功夫最伟大的地方在于和平”, 译文应该是:“The greatest merit of Chinese kung fu is its pursuit of peace”。“功夫”不可能就是和平, 其想表达的意思是“‘练功夫’不为动武, 而是为了追求和平”。因此在翻译的时候可增译pursuit一词, 以便捋顺译文的意思。

汉语中的重复现象多, 而英语中的省略现象多, 鉴于汉英两种语言的表达差异, 翻译员在翻译的时候要酌情使用减译法, 用省略或替代的方式来翻译汉语的重复信息, 是译文更为地道、流畅。例如:“在吃的方面, 中国各省的习惯不一样, 口味也不一样。”翻译过来时:Eating habits and tastes differ from province to province in China。在原句中“不一样”出现两次, 翻译时把“习惯”和“口味”放在一起, 省略一个“不一样”, 是句子更加简洁。

3.3 避免本土文化失语, 寻找中西文化契合点

在英语翻译的时候, 我们会了解并吸收外国文化, 也会出现因过度接触外国文化而丢失中华文化的现象, 面对这种情况, 我们要寻找中西文化契合点, 在表达上寻求对等语, 避免轻易使用同一语而掩盖本土文化的话语权。例如:天津的狗不理包子的商标, 就是找准了中西文化的切入点, 它的商标为“Go Believe”, 在发音上与“狗不理”的中文发音一样, 在英文翻译上也让国外人产生值得信赖的美好感觉。

4 结束语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 与国外的经济交易活动更加频繁, 这时候, 英语作为国际经济活动中的官方语言, 就发挥了它巨大的作用。综上所述, 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的翻译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雷隽博, 张晓东.英语翻译中文化因素研究[J].林区教学, 2013 (9) :50-51.

[2]张露萍.浅析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翻译技巧[J].中国外资, 2013 (22) :281-281.

旅游英语文化翻译 篇10

1871年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提出“文化”一词, 至今已有二百多种“文化”的定义。学者陈华文认为, 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存在过程中为了维护人类有序的生存和持续的发展所创造出来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有形无形的成果。与此同时, 西方的翻译研究历史发生过两次转向:语言学转向和文化转向, 即在翻译的过程中引入文化因素, 从文化的视角完成翻译。文化翻译学就是从文化视角进行翻译, 即从单纯的文字翻译上升到文化层面, 不仅揭示文化内涵, 而且真正进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对译者的要求更加严格。翻译并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转换, 必须建立在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对比交流基础上。文化可以交流, 但某种程度上会有流失, 文化翻译学就是针对这种现象建立的。

文化翻译学作为一门新学科, 是文化学、文化语言学与翻译学相互作用的结果, 是学术界的必然趋势。文化翻译学属于基础翻译学的范畴, 其研究对象是翻译活动中的文化, 具体地说, 是语言文化中的翻译问题和翻译文化中的语言问题的统一。文化的翻译是两种语言文化的对话。翻译、语言和文化三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如果从翻译视角来透视文化与语言, 便构成了“文化语言翻译学”, 简称“文化翻译学”。

二、旅游翻译的定义及特点

旅游翻译, 即旅游文本翻译, 包括旅游指南、旅游广告、导游解说词、景点介绍等方面的内容的翻译。旅游文本翻译具有综合性、政治性、经济性、文化性、宗教性、民族性、应用性。旅游文本翻译具有的特点:

首先, 从文本角度看, 旅游文本翻译不同于一般的文本翻译, 它是通过对景点做简单的介绍, 引起人们的兴趣, 从而吸引游客, 传播文化。而汉语和俄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 他们在词汇、语句和语篇上存在巨大的差异。从词汇上看, 由于文化内涵不同, 会产生词汇空缺、文化意象的差异。从语句上看, 在汉语中广泛的运用修辞手法, 四字成语等。而俄语表达却相对简洁, 多使用长句来表达意义。从语篇上看, 汉语往往注重意境之美, 寓情于景, 借景抒情。而俄语文本大多直入主题, 表述简洁。

其次, 从游客角度看, 旅游文本具有实用性, 面向大众的特点, 旅游文本应提供全面准确旅游信息, 文本应通俗易懂, 所以译者应从旅游者的角度思考问题, 以读者为中心, 以信息的传播为导向, 既要清楚表达文本意义, 又要符合旅游文本的特点。

最后, 文化的差异。旅游是一项包罗万象的文化活动, 也就是说, 旅游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中俄两国是两个不同的民族, 两国的地理位置、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宗教信仰、民族风情、历史文化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 所以具有足够知识底蕴的旅游者, 才能领悟到中国的文化。

三、文化翻译学和旅游翻译的关系

文化和旅游翻译是不可分割的, 旅游翻译必须考虑到文化现象, 才能达到翻译目的。旅游翻译涉及面广, 确切的说, 旅游翻译是一种跨学科的交际活动, 其难度在于文化传播的属性, 以及翻译时问题的处理情况。出现文化障碍时, 一定要把握好文化缺失现象, 运用文化翻译学理论进行巧妙处理。

文化既复杂又时刻变化着, 文化翻译学就是对这样的文化进行全方位的探究的一门学科;而旅游翻译作为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与文化翻译学研究的对象相符合。基于语言、文化与翻译活动三者的关系, 文化翻译学从崭新的视角研究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之间的比较与翻译;由于对文化没有深入的理解, 在旅游翻译中常常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如果能正确的运用文化翻译学理论作指导, 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文化翻译学要求我们跳出纯语言文字的翻译, 上升到文化分析的高度, 深入了解译语文化内涵, 使翻译活动真正做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而旅游翻译的目的是使译文最大程度接近于原语, 向来自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游客展示本国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 传达文化信息, 促成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所以说旅游翻译关系到旅游事业的发展, 汉俄旅游翻译与文化翻译学相结合符合时代潮流。

四、文化翻译学指导下的旅游翻译

旅游翻译的目的是传递信息, 使游客理解旅游翻译的前提下, 激发游客来我国旅游参观的兴趣, 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 实现文化间的交流, 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笔者认为在汉俄旅游翻译中, 要坚持“以中国文化为取向, 对受众负责的原则”。中国文化为取向是指,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来华旅游, 他们对中国的历史名胜、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充满浓厚兴趣, 作为一名译者, 我们有责任向外国人宣传中国的文化传统, 这是两种语言背景下两国文化的碰撞。译者需要认真研究外国人的思维习惯, 利用外国人的思维传播中国文化, 从而做好翻译工作。对受众负责原则是指, 译者在旅游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到接收信息的是不同背景的群体, 应该充分了解其文化, 使游客真正的理解旅游翻译, 从而融入其中。

在汉俄旅游文本翻译时, 译者面临最大的困难在于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 中俄文化存在巨大差异, 表现在饮食、服饰、宗教、建筑、节日等方面, 如果译者不能正确或错误理解原文中隐藏的文化内涵, 就会导致文化误解, 从而造成文化传达错误。本文笔者以旅游景点的地名翻译为例, 在文化翻译学的指导下, 通过以下几方面对汉俄旅游文本翻译进行研究。

1.词语的翻译。如:

2.句子的翻译。例如:

文化是两国间沟通的重要桥梁, 文化不同不等于不能交流, 句子中既体现了中国文化“除夕”, “年夜饭”, 看似难懂, 但用俄语解释后, 游客就很容易接受了。

中国的文化艺术内容丰富, 表现独特, 历史渊源。翻译这方面内容时, 应尽量弄清原文的含义, 在此基础上, 选择符合语言习惯的方法进行翻译。同时, 在翻译过程中, 应该做到以中国文化为取向, 对受众负责的原则,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考虑到民族间地域的差别, 文化的不同, 针对不同文本使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全面考虑, 尽量做到极致。

摘要:旅游文本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化, 也是国家间文化交流的桥梁, 为了外国游客更好的了解并接受旅游地的信息, 需要译者具有较高的翻译水平。在文化翻译学理论指导下, 从文化翻译学与旅游翻译的关系出发, 找出旅游文本翻译的标准和特点, 总结相应的翻译技巧和方法。

关键词:文化翻译学,旅游翻译,方法

参考文献

[1]黄忠廉.俄汉双向全译实践教程[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2]王立刚.俄汉—汉俄高级口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3]杨仕章.语言翻译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4]王育伦.汉译俄实用手册[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8.

[5]沈祖祥.旅游与中国文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6.

上一篇:基础管理与预算管理下一篇:云计算系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