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法

2024-05-08

拓宽法(精选四篇)

拓宽法 篇1

一、注重教材基础知识,抓主干和重点知识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知识的能力是空中楼阁,因此巩固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是提高文综考试成绩的基本保证。

纵观近几年全国及各地文综高考历史试题,无论是选择题还是材料型问答题,多考查基本技能、基础知识。教材基础知识包括历史史实、概念、结论、线索、阶段特征。历史学科的主干和重点知识是指那些对历史发展进程有重大影响的历史要素(历史事件、制度、人物),对这些知识必须全面、正确地掌握。如辛亥革命,纵向看,是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顶峰,对促进我国的近代化有巨大作用;横向看,这又是亚洲觉醒的组成部分(联系选修四)。所以复习中,我们要把主干与重点知识纵横联系、融会贯通,从而加深对教材印象,加快对教材的记忆。

二、以教材主干知识为基础,适度拓宽

拓宽,就是要对现行中学历史教材的知识范围作出适当的延伸和补充。现行历史新教材,由于专题系列,导致时间跨度大,知识繁杂,因而教材内容相对简洁,仅通过教材,许多历史知识学生无法全面理解与系统认识。因此,复习时必须针对具体情况予以适当补充、更新。我们认为,对高中历史教材知识范围的拓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主要史实、史料的补充

如讲到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及国际政治格局走向多极化时,可补充以下史料(见表1、表2)。

这样学生就能比较直观地理解历史知识,加深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认识。

2. 基本历史理论的介绍

在高三历史复习中,给学生介绍相应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从理论高度分析历史或历史现象,从而让学生从客观上把握历史知识体系,这是至关重要的。如我们复习到必修一专题四“七届二中全会”的知识点,提到确定了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学生不太理解,这就要求教师介绍有关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可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进行比较(见表3)。

单位:亿美元

单位:亿美元

通过理论拓宽,学生才能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和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分别属于民主革命范畴和社会主义革命范畴,也才能理解“中共二大”制定的最低纲领为什么叫民主革命纲领,进一步理解俄国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属于两类不同性质的革命。

3. 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

重视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考查是近年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我们平时教学时就要重视将相关学科知识特别是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知识,引入和渗透进历史教学之中。

比如当我们复习到必修二“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时,涉及国家干预经济政策,我们必须给学生补充相关的政治经济学知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逐步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形成垄断,使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不正当竞争和侵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到了1933年爆发经济危机。可见,市场机制的这固有缺陷已经显露,主要表现为缺乏完全竞争、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滞后性、收入分配不公等,人们开始意识到: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事实上并不能达到人们所希望的那些目标,因为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不仅给予人们自由竞争的自由,也给予人们垄断的权力,而垄断与竞争是相互对立的。垄断的出现,必然排挤自由竞争,使市场机制失去效用。当垄断组织遍布整个经济体系时,就会引起经济的无政府状态,造成失业、罢工、工厂倒闭等问题。而且自由放任的货币体系也导致了价格机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从而使经济均衡遭到破坏。

通过拓展,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罗斯福新政”的特点、“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以及我国现在制定《反垄断法》的原因。

三、针对重点难点知识,强化理解

历史学科的理解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教材中表述的理解,掌握已经学过的历史知识;二是对高考考试内容的理解,运用已理解的历史知识去答题。当然,在复习中我们主要是强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我认为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从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目的入手

如我们复习“新航路的开辟”时,必须讲清原因,便于学生理解: (1) 经济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15世纪欧洲各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导致自然经济日趋解体,货币,不仅取代土地日益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象征,而且日益成为衡量社会地位和权力的重要标志。因此社会各阶层无不醉心于搜寻黄金和财富;(根本原因) (2) 社会根源———对黄金的渴求; (3) 商业危机———意大利和阿拉伯垄断贸易,土耳其控制传统商路; (4) 思想根源———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鼓励人们冒险、开拓; (5) 宗教根源———传播天主教; (6) 客观条件———航海技术、造船技术、地理知识的进步。

2. 从分析历史事件的作用、启示入手

在高考历史复习中有很多重大历史事件,为了使学生对其形成宏观全面认识,真正理解掌握,并与现实联系,达到融会贯通,就必扩充拓宽。如复习“罗斯福新政”,我们分析背景、措施、特点后,应重点拓展分析其作用与启示。

作用: (1) 新政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经济逐渐恢复发展。新政虽然没有(也不可能)完全消除经济危机,但却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到1939年,经济形势已完全扭转,工业生产达到创纪录的水平,“二战”爆发前,美国人均收入基本恢复到危机爆发前的水平,这说明,实施多年的新政在恢复国家经济等方面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2) 新政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据《美国史》记载:到胡佛上任的第四个年头,出现了失业工人大规模示威、农民骚动、退伍军人要求发放补助金的游行。“罗斯福新政”为美国广大的普通百姓提供了最低限度的经济安全保障,广大公众的生活处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受到了美国绝大多数人的赞许和欢迎,从而缓和了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危机,使美国国内一度出现的法西斯组织失去了市场,自由民主制度得到了巩固。 (3) 新政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联邦政府的影响渗透到美国日常生活中。

启示: (1) 强化金融监管力度,实行正确的货币政策,防止金融风险; (2) 政府要大力举办公共工程,扩大就业,启动市场; (3) 重视农业,巩固基础,拉动内需; (4) 充分利用人才资源,促进再就业工程; (5) 建立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6)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提高政府效率。

3. 从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比较入手

(1)性质相近的历史事件或事物的比较。例如英国建立君主立宪与美国建立民主共和制,可从两个国家原来的现状、启蒙思想对两国的不同影响、两种制度的区别、两种制度对两国以后发展的不同影响等方面去比较,从而理解两国建立不同制度的必然性,理解各国应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制度。

(2)结果相近的历史事件、事物的比较。如: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英、美、法、俄、日、德、意等主要国家相继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这是一个相同的结果,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共性。但是这些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途径又各有特色。英、法、美三国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旧的社会制度而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俄、日则是通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德、意是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上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建立统一的国家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三种途径。

拓宽法 篇2

内容提要:本文从拓展主动积极的情感空间,探索研究的思维空间,开放有活力的课程空间三方面,详细论述了拓宽空间对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意义和策略。

关键词:拓宽 空间 学生 发展

一、拓宽空间对学生发展的意义

1、“空间”和“发展”的概念界定

发展是教育、教学、学习的目的和结果,也是衡量其水平和质量的主要标志。在心理学中,发展有多种含义。本文所指的是学生身心的生长和变化。

“空间”是哲学术语,它特指物质存在的广延性。从美学角度而言空间能产生美感。庄子称“虚静恬淡”为“万物之本”,这“虚”即是浩淼无际的空间。书法、绘画艺术十分讲究留白,这“留白”即是耐人寻味的空间。从文艺理论角度而言,空间感能丰富人的想象,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指出“妙不可尽之于言,事不可穷之于笔”说的是写作时应留有空间;西方文学理论所倡导的阅读期望效应指的是阅读时应留有空间。从教育、教学角度而言,广义的空间概念应包括教育外部和教育心理空间。本文所指的“空间”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它应该是一个由情感、思维、课程三个维度构成的立体平台。

2、拓宽空间对学生发展的必要性

教育最基本的作用是促进学生潜能、个性以及情感等因素发展。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一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语文课程的任务就是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形成与发展良好的语文素养有赖于为学生留有自由、广阔的空间。

(1)只有在自由的学习空间中,学生才能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认识、主动发现的过程。他们是这一过程的操作者,反思者和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学习目标的达成,也只有在学生自我认识和发展的学习活动中体现出来,因此,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而封闭的空间只能幽禁学生的活动,更无法使学习的过程丰富而生动。只有在自由的学习空间中,学生的身心才能完全解禁,思绪才能尽情放飞,学习的欲望才能被激起,生命的活力才得以体现。而他们也正是在这样的空间中自如地享受学习生活,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2)只有在广阔的学习空间中,学生才能成为学习活动的探索者。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不仅与教师共同体验学习过程,而且还主动地进行分析、内化,建构为他们所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新的知识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探索者和追求者。而狭隘的空间无法使他们施展手脚,无法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也无法培养出积极的探索者。只有拓展探索空间,开拓探索途径,丰富探索内容,使学生在相对开阔的学习空间中活跃思维,释放情感,才能使他们得到生动活泼地发展。

3、影响学生发展空间的主要因素

从教学现状看,影响学生发展空间的主要因素为:教师定位“高”;教学内容“满”;教学方法“灌”;学生情感“敛”;课堂氛围“紧”。

一直以来中国教师秉承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教师的角色形象始终被锁定为知识的传授者,真理的拥有者,文化的代言人。教师的地位始终被置于高高的神坛,其教学威严始终神圣而不可侵犯。为了维护师道尊严的良好形象,教师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回避矛盾,掩盖学情,往往在严密、精细的课堂设计上下工夫,将教学过程设计得“密不透风”,将教学环节安排得细密琐碎。而教学中错位的师生关系,使得教师占据了课堂的“制高点”,把握着课堂的主动权,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往往从教的角度考虑,采用单一、机械的教学方法灌输知识。而学生则趋于被灌输、被接受、被指挥、被忽视的从属地位,他们鲜明的个性无法张扬,健康的情感无法倾泻,学习的主动性受到压抑。

本文试图从情感、思维、课程三个角度作一些思考,以期跳出语文

学科自我封闭的桎梏以实现其开阔性、广延性、深邃性,还学生广阔的学习空间。

二、拓宽主动积极的情感空间

南朝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一文中指出:“情者,文之经也”“辞以情发”。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文章都是作者“情动辞发”的结果,蕴涵了作者浓浓的情感。语文教学过程既是学生与作者情感神交的过程,也是其自我情感孕育和升华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经历作者的情感,也要关注学生自我情感体验,通过对课文的理解、朗读和运用构成三度立体空间,使学生的情感能在期间孕育、升腾、发展。

1、以理解加固情感空间

语文学科不等同于其他人文学科,学生情感的孕育及与作者情感

所产生的共鸣,不会因游离于课文的语言文字之外,或对其浅尝辄止而产生,只有披文入境,理解语言文字的`精妙,体验作者情感,才能因文生情。可以这样说,理解是构筑情感空间的基石。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抽象概括为辅,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在直接理解的同时伴随着间接理解。因此,教学时应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课文自身特点,引导他们与文本对话,进行形象而深刻地理解、体验。语文课文中有的词句直观性强,具有画面效果,可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为学生体提供形象的画面,再现词语所描绘的情境,使学生充分感知画面所传达的信息理解词句。有的词语意思抽象但具有动感,查字典固然能准确、透彻地把握词义,但容易造成词义指向刻板、单一,有悖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让学生凭借动作和想象整体意会。有的词句从理性的角度去分析,尽管能达到理解的效果,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缺乏情感体验,理解显得机械、乏味。可以采用删、添、换词等方法让学生进行比较,将他们的关注点引导至课文的语言和情感范畴上来。

当然,理解的形式是多样的,本文不一一赘述。但是理解的起点应是遵循文本固有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理解的目的应是使学生酝酿情感,产生情感,使他们情感空间的内涵更为丰富。

2、以朗读丰富情感空间

在深入理解的同时,还应当用朗读来丰富情感空间,使其更加开阔。如果把朗读比作煲一锅醇香浓郁的汤,那么在有课文内容这一主料的基础上还应注意“文火慢炖”、“配料多样”、“火候恰当”。

读书,讲究诵读涵泳,强调熟读成诵。因此,课堂中应当留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去朗读,去体味,只有以“文火慢炖”才能使汤更入味。而小学生年龄特点又决定了读的形式要丰富。自由读、指名读、引读、齐读、男女生对读、和小伙伴一起读、配乐读、创设情境读等形式交互出现,犹如在烫中加入多种配料,势必使汤味更美。与此同时,师生积极正面的评价和期待信任的眼神,又如同恰倒好处的火候,使汤浓香四溢,甘醇怡人。

朗读是对内在理解的外显,也是抒发和张扬情感的最基本的形式。因此除了上述几点,教师还应特别珍视学生的个性化朗读,也只有这样他们的情感空间才会变得丰富多彩。

3、以运用扩展情感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教学应“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学习语文的目的是理解语言,运用语言,最终提高语文素养。也只有在运用语言的实践过程中,才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价值,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极大热情。而正是这种热情,使得他们的情感空间得到最大限度地延伸和扩展,从真正意义上建构情感的质空间。比如《庐山云雾》一课运用对称的写法将云雾的变化描写得惟妙惟肖。因此,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这一独特的语言规律之后,采用“模仿”来写云雾的其他变化。然后用朗读课文的情感,饱含激情地朗读自己和同学写的句子,再把这些句子融合到课文中有感情地朗读。这样既降低了学习难度,易于为学生接受,又可以实现对课文内容的补充和再创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情感的体验,而且在用运语言的同时体会到了成功的愉悦和自我价值实现的畅快。他们的情感从间接的对作者情感的认同上升为直接的自我情感的升华,显然这种升华的本身就是发展,而这种发展又是建立在主动积极的情感空间得到拓宽的基础上的。

通过对课文语言的理解、朗读和运用,为学生建构了一个三维立体的情感空间,使他们的情感能够张弛自如,并得到丰富和延展。

三、拓宽探索研究的思维空间

拓宽作文思路 篇3

那么, 怎样打开作文思路呢?平时要对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多观察、分析, 积累作文素材, 储存到大脑仓库里。

到具体作文时, 要打开这个大脑储备库, 在作文题目规定的范围内, 广泛联想自己的生活实际, 把过去耳闻目睹的人和事搜索出来, 作为备用材料。最后从中筛选出一件或几件最精当的作为作文的材料。

联想的过程就是拓开作文思路的过程, 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联想要广泛。

不要想起一件就写。要多想出几件、几十件与题目相关的事。可以横向联想, 由此及彼;也可以纵向联想, 想一件事的发生、发展、结果。这样联想下去, 材料就取之不尽了。

2.想的时候, 不一定要有条理, 不一定按什么顺序进行。

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后发生的事先想起, 先发生的事后想起都没关系。

3.有时候, 想起的内容不一定完整。

或许是一个细节、一个片断;或许联想的触发点是一句打动自己的话, 甚至是一个生动的词语, 都可以联想下去。

4.想事的时候要具体。

要想事情的经过, 人物的言行;不要光想一些抽象的结论。如这个人助人为乐呀, 这件事很有意义呀, 等等, 如果那样, 思路就展不开了。

5.可以一边想事, 一边思考其意义。

没有意义的就中止不想, 与题目无关的不想。

做到以上几点, 作文思路就展开了, 内容就丰富了。下面结合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谈谈作文过程中思路如何打开。

学生作文易犯的第一个毛病是:不会由此及彼地联想, 只写一件事, 内容太单薄。

例如题目是《与众不同的他 (她) 》。一个学生写某女同学敢于向男生挑战。当男生欺负自己时, 该女同学拔刀相助, 取得了胜利。

我问“作者”该女同学还有没有其他事, 她又想到该女生在学习上和体育上向男生挑战的事。当男生们为班里第一名是一名男生而得意洋洋时, 该女生又带头向男生“下战书”, 期末考试时, 挫败了男生。她甚至和男生赛百米。

加上后面的两件事, 内容就丰富了, 人物形象更突出, 中心也深化了。

第二种情况是:不会把一件事展开。如上例中, 她和男生赛百米, 如果只简单交代事情经过, 内容就欠具体、生动。可以写一写赛跑前她怎样说、怎样做;赛跑途中, 她表现如何;跑完后, 她的表情、语言、动作等 ; 再加上周围环境和其他人的描写 (这属于陪衬, 在下面还要具体谈一谈) , 事件不就展开了吗?

再如, 一个同学写《礼物》, 内容是:我刚入初中, 人生地疏, 很是孤寂。有一天, 忽然在抽屉里发现了一件礼物, 正纳闷时, 送礼物的同学含笑走来, 希望和我交个朋友。后来, 我变得活泼开朗了。

怎样把这件事展开呢?可以在交代事情经过时, 重点描写几个细节:

①初入学时孤寂的心理描写;

②对礼物的外观、寓意以及收到礼物时的心理描写;

③对送礼物者的肖像、语言的详细描写;

④最后自己的心理转变的详细描写。

这样, 中心更鲜明、突出, 内容更具体、生动, 篇幅也展开了。

第三, 只孤立写一件事, 不会穿插、陪衬。

先说穿插。题目是《探父亲》, 一个同学写惊闻父亲遭车祸受伤, 揪心了一夜。第二天天蒙蒙亮, 就赶往医院探视, 父亲看到自己很髙兴。

这样写, 事件显得有些单薄。其实, 她有两次插叙的机会。一次可以放到不眠之夜里, 另一次可以放到探视的路上。可以回忆一两件父女平时相处时感人的事迹。这样, 中心不更突出了吗?

再说陪衬。人毕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 而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生活在人群中, 写一写周围环境和人的情况, 可以衬托中心人物。吴敬梓在《儒林外史》的《范进中举》中正面写范进发疯的情形, 也用其母亲、妻子、乡邻的表现衬托了一下范进疯得不可思议, 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作文中, 如前面的题目《与众不同的她》中的那个女同学, 在拔刀相助的事件中, 周围环境如何?肇事者、受害者各有何表现?围观者有何表现?写出来, 可以很好地突出主人公形象, 深化中心。

当然, 穿插、陪衬要掌握好分寸, 否则就喧宾夺主了。

总之, 经过以上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拓宽作文思路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一般来说, 多积累素材, 多总结写作经验, 作文路上就可以一帆风顺了。

参考文献

[1]袁龙猛.怎样引导学生拓宽作文思路[J].读写算 (教育教学研究) , 2011 (67) .

[2]覃宁.“纵横法”拓宽材料作文写作思路[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2011 (35) .

拓宽视野感悟生活 篇4

感悟生活

——从我的习作谈起

心的坚

——写给和我一起学习《囚绿记》的学生

一片绿影,一茎绿叶,让一个简陋的居室蓬筚生辉,让一个炎炎夏季注满习习凉风,使一介困倦的书生心中满是“葱茏的爱和幸福”,使一段“烽烟四逼”的岁月充满了希望、安慰和快乐。也许真是因为心是最脆弱的也是最坚强的,古人在搏杀中才抱定了“攻心为上”的信条。不是吗,历史上多少个功绩赫赫的人物在心的破碎中毁了自己的英名败了自己的节操,多少位志士凭着坚定的信念坚韧的意志书写了一篇篇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富贵不淫的人生华章。

是岁月就会有风雨,是旅程总难免遇坎坷。怎样才能拥有一颗“风雨不动安如磐”的坚强的心,共我们去度那阴晴不测的人生,去立那生命的丰碑?亲爱的同学,你想了没有,在你的心中,该播下什么样的思想的种子,使你成为一个有原则的人、有精神的人、有信念的人,一个胜不骄败不馁、逆境坦然顺境自励的人,一个像陆蠡那样甘洒热血写春秋的人。

我们的任务是很繁重,我们承受的压力是很巨大,但是“风里依旧敢逞雄,雨中何妨再称霸”的勇气和豪情总是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样一段话:

“人的一生就像一趟旅行,沿途有数不尽的坎坷泥泞,但也有看不完的春花秋月。如果我们的心总是被灰暗的风尘所覆盖,干涸了心泉,黯淡了目光,失去了生机,丧失了斗志,我们的人生轨迹岂能美好?”

我敬你,陆蠡

1937年,一个中国人世世代代不会忘记的年头,一段每一个中国人刻骨铭心的岁月。我理解身处斗室的陆蠡那“许多不快的记忆”和“过于抑郁的心情”,理解他面对祖国“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心中的那份沉重和痛苦。我一直无法忘记在《人民画报》上看到的一组照片,那是一位外国传教士在清朝末年拍摄的,照片内容大都是昆明街头的世相。那是怎样的一幅幅画面啊,照片中的那么多的中国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竟然找不到一张笑脸,一样凄苦的面容,一样愁眉不展的神色。我们的民族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在那样的岁月中,哪一个热血青年面对灾难深重的祖国能置身度外漠然视之,能不胸怀激烈苦苦求索?

一片绿影,一茎绿叶,小则小矣,可这样的亮色对于那情那境中的人们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就如同雨滴对于涸辙中的鱼一样宝贵。我们的民族,我们的芸芸众生真是凭着心中的那种精神那份希望穿越了五千年的历史时空,走过了那风雨坎坷满布的漫长的路程。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只要我们心中有坚定的信念有不灭的希望,我们就一定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因为心中充盈着“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的精神,所以我们可敬的陆蠡尽管只是一介书生,却能坦然从容地面对凶神恶煞举起的屠刀。虽然他没有等到笑谈渴饮日寇血的那一天,但谁也无法动摇他“大东亚”必败中华民族必胜的坚定信念,因为哪一刻他的心中满是绿满神州的希望。我敬你,陆蠡!视“一枝之绿”为至宝的陆蠡,视“永不屈服于黑暗”为至宝的陆蠡!

一部《西游记》,各路妖怪纷纷登场,从头至尾和悟空三兄弟斗智斗力斗法,打得是好不热闹,看得厌倦了ABCD的我大呼过瘾。白骨精、银角大王、金角大王、牛魔王、狮子精、虎头怪,看着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残暴虐的妖怪,我是既害怕又痛恨,害怕他们的魔法蛮力,痛恨他们的贪婪狡诈。

可看着看着,我竟然觉得这些妖怪身上不乏可爱之处,至少比有的人可爱。妖精们要么是天上菩萨神仙身边的宠物变幻而来,要么是地上动物数十乃至上百年苦心修炼而成。他们之所以来到人间作祟,大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看人间繁华热闹温柔有趣因而想尝一尝独霸一方吆五喝六的滋味。为了这个目标,有的就凭着蛮力霸人妻女,有的则谋财害命祸害一方,个别胆大妄为的则施展奸计盗名窃国,成了人间的什么驸马国师,神气得很呢。当然,当唐僧他们来了,无一不想吃口唐僧肉,以求得长生不死,看来妖怪也怕死。

当他们被那“该死的弻马温”一一识破时,往往都能依仗自己多年修成的法术或者从前主人那里偷来的法器,和唐僧师徒大动干戈,常常打得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无计可施也无技可施,只好到菩萨神仙那里去搬救兵。

一个个似曾相识的故事总让我觉得,这些妖怪们大都凭的是自己的真本事,到也少有世上比比皆是的那种胡吹瞎骗瞒天过海的。一旦自己的法力被破法器被收去,到也能爽爽气气的甘拜下风俯首称臣,不像有的武打片中的人物,明明输了却还总要来个暗箭伤人。有的妖怪被打败了撒腿就跑跑不了就磕头求饶,有的在打斗中吃了亏常常气得七窍生烟哇哇大叫,不像有的人明明输了却不肯认输被人打了还要喊上几句“儿子打老子”。

妖怪确可怕,杀人不眨眼吃人不吐骨。听听新闻看看报,我总觉得比妖怪聪明的人更可怕。那么多设计周全的骗局,骗得人往往痛不欲生;那么多的高价药甚至假药,连病入膏肓的人也要在临死前斩上一刀;再看看硫磺薰的木耳、双氧水泡的鸡爪、福尔马林浸的海鲜,这些可不是妖怪有本事做得出来的。

再想想,其实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原本不就是妖怪吗?看来,妖怪的称号也不是世袭的,心存善意行为好事的就是人,反之则为妖。也许道理就这么简单。

说到“人才”,我们的脑海中就会出现一连串光辉的名字,他们从古到今、由中而外地向我们走来:尧舜禹,老子孔子墨子,司马迁祖冲之李时珍,雷锋董存瑞张海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莎士比亚,拿破仑,爱迪生,牛顿,梵高,······想起他们,我常有一种不知从何说起而又说不完的感觉,他们就像天上的星星是那么的明亮而不可胜数。有时,我又想,这张伟人的名单似乎是很难开完的,可和上帝或女娲造人以来那难以计算的芸芸众生的总数相比,又是微不足道的。

难道这些让人听起来如雷贯耳的名字才是人中之“才”?看看我们今天的教育,似乎学生没考上本科就是没有把学生培养成才,以至有的学生很早就发誓非清华北大不上,一旦心愿无法实现,就失去了人生的目标而茫然不知所措。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不是要培养“人上人”、“人下人”,教育的目标在于把人培养成“人中人”。何为“人中人”?我的理解“人中人”就是一个社会人,一个具有正确价值观的人,一个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知道怎样去做知道在做的过程中遇到困难该如何面对的人。我认为,这样的人就是人才。一个人,在品质方面不一定会达到雷锋那样的境界,在意志方面不一定能做到张海迪那样坚如磐石,在成就方面不一定能企及牛顿那般的高度,在才情方面也不一定就要如梵高那般光芒四射。人,很少能在某一个方面达到极致,人生的结果并不是衡量是否为人才的标尺;如果一个人能够把握住自己,因为自己的努力感到自己的人生充实、幸福而有意义,因为自己的存在而能让他人分享到亲情、友情、同事情、同志情,这个人就是一个人才。

人才,应该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起码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即使诱惑再大也坚决不能做。当一个人面对选择的时候,他可能不一定有远见卓识,不一定就能思虑周全,但他一定能坚守心中的底线,如果心中缺失这样的底线,他就不会是人才。

人才,应该懂得如何面对困难。一个人能不能成事成大事,的确受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但不怕困难不避责任努力用行动去走出困境,这是为人的基础。面对困难不丧失信心,身陷逆境不屈服颓唐,误入歧途不委过于人,肩扛责任不搪塞推诿,这是人才必备的人格,缺失了这些,就谈不上人才与否。

人才,应该具备生存发展的知识和技能。饱读诗书,学富五车,满腹经纶,才高八斗,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做不到也决不会妨碍你成为人才,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基本技能却是为人为事所必备的。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尤其需要的是那种不断学习能够和时代与时俱进的能力,倘若缺失这种能力,也不可能成为人才。

人才,当然不能少了人情味。每个人都是“人中人”,尊重人,关爱人,理解人,体谅人,感激人,这是与人相处的方式,更是一个人生存发展的根本。人,缺失了人情味,就已经不是一个健全的人,算不算人才自然就无从说起。

成才,不一定就非要星空闪耀,像小草一样在自己的生命中给这个世界一份青青绿意,像花朵一样在枝头绽放中添人间一抹殷红,不是很好么。

傲气的上海人

相信不少初到上海的人,对上海“阿拉”或多或少会有些看法。偏激的人甚至会列出一大串诸如“精明、不厚道、排外、对人冷淡、吝啬、自私、赶时髦、浮滑、琐碎,世俗气”等缺点,致使在有的地方竟然毫无道理地把“你不像个上海人”作为对上海人最高的评价。

这样的评论以偏概全是肯定的,也的确有失公允,但余秋雨先生说到的上海人身上“受到全国厌弃的那份自傲气”我是深有体会的。在上海,不论是保安、服务员还是摆小摊的,和外地相比似乎都有点“牛”,大事小事都能底气十足地和你理论一番,往往还能居高临下地点拨开导你两句。一次坐出租车,开车的司机从陈良宇讲到反腐败,从上海讲到长三角讲到环太平洋,那份“指点江山”的豪情令我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

接触多了,我就想,一批地位卑微算不上“成功人士”的人的骄傲是不是也可以给我们点启示。难道拿不了高工资干着粗累活就一定低人一等就只能在人前低声下气抬不起头来,难道快乐只是有钱人的专利贫穷的人就永远只能凄苦相依?记得去年带学生去英国修学旅行,感受最深刻的是,英国的家长在相互交流时决不会因为自己的孩子在餐馆做服务生而羞于提及,也不会因为自己的孩子是个白领而喜形于色把孩子挂在嘴上去向别人炫耀。

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这就是教育的一种环境。我相信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谁也不想搞所谓的应试教育,但谁都难以逃出它的束缚,在它的背后有一股由观念、舆论和环境汇聚而成的强大力量在驱使。假如有一天人们尊重的只是生命是人格而不是地位和财富,见了银行家不投以艳羡的目光,见了擦皮鞋的不报以鄙薄不屑的神色,那应试教育也许就真的会销声匿迹了。

真希望普天下自以为职业不够“体面”的小人物能多点自信,哪怕自信得过头变成了自傲!

让学生心中不只有“my god”

06.11.30.在我校师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主题教育教学研讨活动期间,由学校心语社团组织的一台学生心理剧汇报演出受到了前来观摩的领导和老师普遍好评。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评价说,这样的活动很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都有很强的启发意义。对这次活动能很好地体现我校“立足现实直面问题”的德育工作思路,我也感到很欣慰。也许真是因为这一点,我强烈地意识到学生在生活上思想上存在的问题。面对动不动就把“my god”挂在嘴上的学生,面对唱起流行歌曲生动自然的学生,我们确实需要认真思考用什么样的东西去占领学生头脑心灵的问题。又将到圣诞节来临的时候了,想起那种弥漫在学生中的一年比一年狂热浓厚的节日氛围,作为一个老师,总觉得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在新中,放晚学后我常去学校门口的报亭买报,在报亭几乎每次都能碰到在这里买报的学生。男同学买的大都是装帧精美的电子游戏之类的杂志,女同学则爱买介绍影视明星的流行文化书刊。从小摊摆放在显眼位置的书报就可以看出这样的现象实在是太普遍了。

学生接受外来文化喜欢流行文化当然无需横加指责,问题是这样一种现象的背后的确隐藏着某些令人不安的东西。缺乏信仰,没有原则,甚至不辨是非的思想倾向在当前的青少年学生中确实是一个应该引起我们高度关注的大问题。真是因为学生的头脑中心灵中缺少这样一些做人的最根本的东西,致使我们的学生在困难面前在是非面前才显得那么苍白脆弱不堪一击。我们要着力去解决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但我们治标更要治本,要去探寻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

过去我们偏爱和学生讲一些政治色彩很浓的大道理,每每看采访学生的报道,奶声奶气的小朋友和已然发育的中学生,甚至是已经成人的大学生,讲出来的话往往是似曾相识的调子似曾相识的主题。慢慢的大道理就被弃之一边了,找工作过好日子诸如此类的小道理则常挂在了老师家长的嘴边,甚至连“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含蓄也没有了,直白地就和学生讲“读书就是为了娶美女”。中学生正处在价值观确立的阶段,没了“大道理”的指引,越发变得现实、世故甚至低俗,就成了再自然不过的事实。我们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度,我们是一个崇尚舍生取义的民族,我们的血液里充盈着仁、义、忠、孝、信的情愫,我们有着愚公移山的禀性有着精卫填海的气概。我们有目光如炬的伟人,有义薄云天的志士,有勤奋执著的芸芸众生。翻翻我们的诗、词、文、赋,我们从来就不曾缺少过坚强、坚定、坚韧这样的品格。今天,我们为什么不能用我们自己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去培养无数有信念、有原则、有节操、有韧性、有精神的中国人呢?

上一篇:西方油画下一篇:预防生活习惯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