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位作用

2024-05-17

地位作用(精选十篇)

地位作用 篇1

清代城市是在明末清初战火焚烧过后的废墟中发展起来的。经过了明末纷繁迭起的农民大起义, 许多城市都在战火中变成一片废墟。如著名的古都开封被农民起义军包围后, 赶来救援的明军为了解围, 竟不顾百姓的生死, 开河淹城。而清军入关时为了挫退人民的反抗, 也大肆屠城, 城市经济进一步遭到毁灭。如1645年春清军为报复史可法在扬州的英勇抵抗, 城破时血洗扬州, 前后十来日所杀害军民约80万人, 史称“扬州十日”。稍稍其后的“嘉定三屠”也几乎使嘉定城变成了一片废墟。因此清朝建国之初, 城市经济凋敝, 民不聊生。

面对残破的社会经济状况, 康、雍、乾三朝统治者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使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到乾隆年间, 农业、手工业、商业出现了明显超过明朝的发展形势, 资本主义萌芽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城市经济发展得到长足进步。尤其是在交通较为便利, 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江浙一带、长江沿岸和大运河一带城市的发展都超过了前代。内地、边远地区的省府州县城市也得到发展, 如昆明、西安、太原、贵阳等。除此之外, 北京、南京、苏州、扬州、杭州等都是国内一流的大城市, 其中北京的人口超过百万, 成为中国第一大城市。苏州、广州也接近百万, 其余人口规模在10万以上的城市达数十个。与同时期西方国家的城市相比, 城市规模 (主要是人口数量) 要大得多。18世纪后期, 在全世界十大城市中, 中国占了6个, 可见清代城市发展的规模与重要地位。

虽然在以农业经济的中国封建时代, 城市功能以政治功能为主, 但是清代以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城市已初步成为区域乃至国家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商品经济的发展已成为许多大城市兴起、发展和变迁的重要动因, 使城市开始突破传统的政治中心的范畴。经济因素在城市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 区域经济发展日益明显, 专业化的经济中心开始凸显出来, 形成了以南京、苏州、杭州、松江为中心的纺织业中心, 仅南京一地就有织机3万余张, 全国最大的制瓷业中心景德镇, 仅民窑就有二三百座, 工匠数十万人, 产品行销国内外。城市手工业的繁荣必然将商业推向新的发展阶段。城市商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商业城镇的增多, 除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外, 不少城镇发展成为区域性商业中心或大商品集散地。江南以南京为最大都市, 其他如苏州、杭州、天津、济南、广州、佛山等, 都是商业十分繁华的大都市。而星罗棋布的小城镇, 则将城市与乡村沟通起来, 形成发达的商品流通网络。二是专业性的商品生产销售区开始形成。且不谈前边涉及的大型专业生产区域如南京、苏杭、松江等纺织业生产销售中心, 景德镇等大型瓷器专业生产基地, 其他城市的城镇间专业化已开始凸显, 其主要特征是以聚集本地或外地的某种或几种商品并以此而展开经济活动。以成都城市为例, 乾隆时期成都县的郊区市场中, 如崇义镇是著名的蚕市, 郸县是粮油作物的产地, 因此大多场镇是以粮油为主, 犀浦镇“米、麦、菜子及油为大宗”。县城市场则是“米为大宗, 菜子及油次之, 麦又次之”。这些专业性的场镇吸引着来自各地的大量商贾来此从事商品买卖, 市场也逐渐因而形成网络。商业的繁荣, 商业流通模式趋向多元化, 专业的商业人员兴起、专业店铺的出现以及专业街区的日益增多等最为集中地体现了城市经济功能的日益完善。

城市经济的日益繁荣, 也促进了城市文化娱乐功能的发展。清代城市人民的文化娱乐形式有戏曲、杂技、曲艺、乐舞、体育等。清代的戏曲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种类繁多, 绚丽多彩, 特别是道光后形成的京剧, 将中国戏曲文化推向高峰。戏曲、小说的繁荣, 拓展了城市的公共空间, 丰富了市民的生活。

清代城市发展在集农业时代城市发展之大成的同时, 迈开了近代化的步伐。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的政治面貌、社会经济、文化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 政治主权的破坏, 外国商品与资本大量输入国内, 同时西方的近代工业、交通工具、科学技术也随之引入中国, 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在部分沿海沿江城市兴起并发展, 促进了中国城市的发展和近代化转型。

外国资本主义由沿海沿江城市侵入, 首先破坏了这些城市以往缓慢发展的自然经济, 近代工业也首先在这些通商口岸兴起。通商口岸城市的发展, 一般都是由对外贸易起步, 并随着经济的发展与资本的积累, 很快成为晚清工业集中的地区, 促进了口岸城市的近代化。与此同时, 由于西方社会经济模式、思想、科技的传入, 以首都、内陆省份中心城市为代表的传统行政中心城市也逐步踏上了近代化历程。但是, 晚清城市发展是畸形且极度不平衡的, 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与水平差异。在地域上, 南方城市发展远远超过北方, 沿海沿江以及通商口岸城市的近代化水平高于内陆一般性城市。以近代工业为例:在清末外国资本开办的100多家各类工厂中, 上海、大连、汉口、天津等地占53.8%, 福州、武昌、苏州、哈尔滨、营口长春等地占46.2%。其他中小城市几乎没有。

晚清城市近代化的显著标志是城市功能结构的近代化。城市近代化首先是从经济方面开始, 而经济经济方面又首先是从商业化开始的。商业的发展推动了交通工具的进步, 近代金融业的出现以及工业的进行。经济的变革必然会带来政治变革与思想文化剧烈变革。

在外国资本主义商品和资本侵入的同时, 晚清城市经济模式在模仿中缓慢成长起来。在商业贸易方面最重要的现象是洋行势力的崛起和由其控制的外向型商业贸易网络的形成。随着西方人对华贸易兴趣的增长, 洋行的势力也在膨胀。1837年, 在华的外国洋行共150家1894年发展到552家, 1913年为3805家, 1930年达8297家。洋行把近代西方商业贸易的有些做法和体制引入中国, 并使中国贸易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的贸易体系中, 因而也无形中成为中国商业贸易近代化的一个酶体。近代银行业, 股票证券交易、保险与信托公司等也出现在了通商口岸。这些说明, 近代资金市场及其职能机构已在中国逐步形成。在商业服务业方面, 其专业分工也日益明显。近代的百货公司已先后在广州、上海等城市出现。1911年, 广州先施公司兴建了一座五层楼的百货商场, 后又在上海兴建了五层楼的先施百货公司, 经营1万多种商品。

城市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动政治的变革。首先是省会城市成为新政的地方变革中心。在内忧外患促进的晚清新政中, 省会城市作为地方变革的先锋, 推动了中国城市的现代化。以警政变革为例, 长沙于1903年设立省警务局, 收到一定成效后推及湖南各州县。其次, 大众参与政治的热情空前高涨。1907年10月19日, 清廷下诏在各省设立咨议局, 1909年咨议局在各省会城市正式建立。地方自治局及城乡自治公所也相继建立。以西方国家政治体制为蓝本的机构改设与政治变革开始了中国城市政治近代化步伐。

其次, 城市的文化功能也在逐步增强。城市作为封建政权统治的中心, 荟萃了大量学堂、书院和文人士绅, 晚清时期城市的文化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 尤其是在省会城市, 中外报刊盛极一时, 涉及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以武昌为例, 1857-1911年兴办的中文报纸就有《湖北商务报》、《农学报》、《湖北学报》等十几种。图书馆、博物馆涌现, 大量外籍教师和教习的任职增强了城市的文化功能, 留学教育的培训也使城市承担了中外文化交流的角色。近代新式教育对城市文化功能的近代化起了重大的作用。尤其是近代新式学堂兴起, 为近代工业经营、生产提供了人才基地。在近代工业较为密集的上海等地, 近代学堂发展非常迅速, 据统计, 1849年至1911年间, 各类学堂即有249所, 如著名的复旦公所、南洋公学等。城市文化功能的增强, 为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机制与人才基地。

再次, 城市管理职能的近代化。晚清城市管理职能近代化的直接模版是西方近代城市管理体制在租借的实施, 尤其是那些设有租借城市中的华界, 以租借为样板, 城市管理逐步转型。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 在大中城市和重要通商口岸为重点成立警察机构可以说是传统官衙式管理向近代城市政府管理转变的一种过渡型管理机构。

清代城市发展在我国城市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为中国古代农业时代城市发展画上了句号, 也开启了工业时代城市近代化的先端。当今中国大多数重要城市都是在清朝城市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因此, 加强对清代城市的研究, 不仅有助于揭示农业时代城市的特征, 也有助于认识和推动今天城市现代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何一民.清代城市的地位[J].光明日报, 2005-10-21.

[2]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3]张一农.中国商业简史[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89.

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篇2

【内容提要】

二〇一一年四月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两句话曾让许多师范生为之自豪。但是当教师面对调皮的学生茫然失措,当教师的教学受到指责的时候,当教师在工资待遇方面不如他人的时候,人们对此就产生了怀疑与动摇。曾几何时,教师工作被比喻为蜡烛、春蚕,教师的形象被描绘为羸弱的身体,早生的华发,让我们的师范生躲闪不及。教师职业到底是什么?能否给教师职业以合理的定位?

教师这一社会职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如果说国家是教育的基石,那么教师就是基石的奠基者。”由此可见,教师一定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的,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

【关键词】教师 学生 学校

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两句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关于教师的评价了,这两句话也曾让许多师范生为之自豪。教师职业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说说教师的概念,从广义看,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一个词;从狭义看,教师指学校的专职工作人员,是一种专门的职业。从这一意义上看,教师是受社会委托在教育机构中对学生身心施加特定影响的专门人员。

教师的地位与作用等最终都是通过教师的职业角色和具体劳动反映出来的,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教师的具体劳动特点与教师的角色。教师所从事的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它既不同于物质生产劳动,也不同于一般的精神生产劳动。因为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学生,劳动的手段是自己的知识、才能、品德和智慧,并且是在教师和劳动对象共同参与的活动中完成的。因此,教师则扮演着学习指导者、行为的榜样、心灵培育者、学生的朋友以及教育研究者这多方面的角色。

教师的角色和具体劳动体现了其地位与作用。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指教师职业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它是教师社会地位的客观基础。一般说来,某一职业社会影响的大小与其社会地位高低成正相关。首先,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着,在传递人类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着文化知识的再生产,丰富着文化知识;其次,教师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通过理论建构、活化和创新知识、品德示范咨询宣传等工作直接参与精神文明的建设;再次,教师是人才生产的主要承担者,担负着培养年轻一代的重任,在学生发展中起着引导作用。教师的社会地位则体现为教师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专业地位和职业声望四个方面。

(1)经济地位 教师的经济地位指教师工作所获得的物质报酬,包括工资、奖金、医疗、保险退休金福利待遇,它是教师社会地位最直接最基础的指标。包括两方面:①按时足额获取工资报酬。教师享有按时足额获取工资报酬的权利。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建立正常晋级增薪制度。②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教师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具体表现为:寒暑假期带薪休假。享受教龄津贴和其他法律规定的津贴。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到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予以补贴。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城市教师住房的建设、租赁、出售实行优先、优惠。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应当为农村中小学教师解决住房提供方便。教师的医疗同当地国家公务员享受同等的待遇。定期对教师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并因地制宜安排教师进行休养。医疗机构应当对当地教师的医疗提供方针。教师退休或者退职后,享受国家规定的退休或者退职待遇。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适当提高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小学退休教师的退休金比例。

自古以来,我国普通教师的经济待遇一直低下,俗话说“家有一斗粮,不当孩子王。”现代社会虽然重视教育,但是不同的国家,仍然存在着三种不同类型的教师经济地位,即相对于其他职业的工资报酬有高于型、持平型和低于型。我国属于低于型,在国民经济12个主要行业一直排倒数第几位,目前略有提高。

(2)政治地位 教师的政治地位指教师行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表现为教师的政治身份获得、自治组织的建立、政治参与度、政治影响力等。《教师法》第三条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这一规定,实质上是确立了教师在国家中的政治地位,使教师既不同于传统的自由职业者,也有别于国家公务员。同时,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建立“教师节”的议案,决定9月10日为教师节,这一规定写进了《教师法》第六条。教师节的建立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政治地位,使教师职业成为全社会最受人尊敬的职业之一,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政治地位的提高教师职业社会地位的前提。

古代社会,教师由官吏或神职人员兼职,政治地位较高。在公共教育制度完善后,西方的教师与政治集团和教会逐渐分离,职业特征明显,政治色彩减弱。但是一些国家又开始致力于提高教师的正孩子地位,如德国公立学校教师是国家公务员;日本国立学校教师是国家公务员,公立学校教师是地方公务员;英、法两国学校教师都是国家公职人员。在这些国家,教授享有较高的政治待遇。

建国后,尽管我国教师一直被定为公家干部,但是政治地位长期比较低下。“文化大革命”中,教师被诬蔑为“臭老九”,将教师推到了人民的对立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知识分子政策得以落实,教师政治地位才开始恢复。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以法律形式明确了教师的节日。特别是1993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颁布和实施,为维护和提高教师政治地位奠定了法律基础。

(3)专业地位

专业地位指教师职业的专门性问题。职业是根据人们参与社会劳动的性质、内容、形式等标准划分的社会劳动者群体。社会学者根据职业的本质、特征将其划分为专门职业和普通职业。所谓“专业”是“专门职业”的简称,即区别于一般职业并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专门职业。专门职业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影响能力,需要专门技术和特殊智力,任职前必须接受过专门的教育;二是奉献精神,提供专门的社会服务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三是专业权利,拥有专业自主权或控制权,如对从业人员的聘任、解职等方面的权限属于专业内部,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权利,不受专业外因素的控制,专业内部设有资格评价标准(资格证书、职称级别)、专业行规和工作体系等。

教师的专业地位表现于教师享有的教育教学权、科研发展权、考核评价权、民主参与权等基本权利之中。

①教育教学权。教师有权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这是教师专业地位的基础。教师有权进行教学内容安排、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教师的教育教学权既是教师的权利,也是教师必须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义务,该项权利不可放弃,它是教师之所以为教师的基础。

②科研发展权。教师可以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专业发展权是教师专业地位的核心,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法律保证。教师离开专业发展就只能充当“教书匠”,而不能发展成为“教研家”。这样,教师自身既不能得到提高,也不能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科研发展权包括两项权能,一是教师有自主科研的权利,二是教师有寻求进修、培训的权利。

③考核评价权。教师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的权利。这项权利体现了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具体包括:教师有权对学生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特长、就业升学等方面的发展给予指导;教师有权对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给予及时客观公正的评价;教师有权运用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使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④民主参与权。教师有权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在教育民主化的推动下,校本管理发展迅速,教师民主参与权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教师的民主参与不仅有利于学校决策的科学民主,而且对教师专业发展也是极大的推动,也有利于学校民主文化的生成。

中国古代,教师职业没有确定的从业标准,是教师社会地位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见过后由于教育发展快,教师短缺,大量补充民办教师、代课教师,曾经一度达到5800000人,严重影响了我国教师职业专门化的发展。近些年来,我国师范教育发展很快,为中小学输送了大量具有合格学历的教师,并且对学历未达标的教师进行了补偿教育。但是,从教师专业化角度衡量,我国中小学教师总体的专业素质仍有待于提高,所以,我国教师专业化是一个需要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

(4)职业声望

教师的职业声望是指社会对教师的职业评价及认可程度。教师职业声望反映了交换四行业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相应的价值判断。1985年,我国就“国民的职业评价与职业选择”问题,对76000多人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中小学教师被公认经济收入处于低层(仅位于待业青年之前,在真正意义的职业中属最后一位),但在职业选择时却位居第五,高于工人、商业服务人员、个体户、民办企业人员与农民。1989年6月20日《报刊文摘》报道:1989年,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与中国社会调查所对北京市民进行了一次民意调查,结果发现中国21种全民所有制职业中,教师形象最佳,排位第一。从总体上看,我国教师的职业声望一直是比较高的。当然,职业声望与真实的社会地位仍有一定的差距,并且有时职业声望可能只是反映人们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向往和怀念,并不能预测职业发展前景。

在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不断得到提高和保障的同时,教师的作用发挥程度不仅能够反映教师工作的内在价值,而且对教师地位也有重要的影响。教师地位最终取决于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表现程度,只有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作用,教师的地位才能够得到保障。我们分别从校长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学校的关系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三个角度分析教师的作用。(1)从校长与教师的关系看教师的作用

传统的学校管理理念认为,校长与教师的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具有上下级的关系。这种主张的前提预设是校长是教师公益的代言人,为履行这样的职责校长应当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权力,这是科层领导权威的典型表现。这样的领导理念需要改进。它要求校长不能简单地套用科层制理论管理学校,要看到学校具有的特殊性。要避免科层权威的驾驭,因为教师作为专业人士,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学习型组织环境,而这样一种环境在科层权威领导下的学校是无法实现的,更多的需要专业权威、道德权威和心理权威型领导来驾驭。要防止校长绝对权力的滋生。社会常识告诉我们,校长并不总是能够完全代表教师的利益,甚至是学校的利益。由于学校管理监督机制的薄弱,校长的权力有时还表现于“绝对的权力”,而已有原理表述“绝对会产生腐败”。

因此,我们需要更新学校管理者的教育管理理念,重新审视校长与教师的关系,重新认识教师的作用。尽快转变校长的角色需要,为教师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不断改善和提高为教师服务的水平。

教师是校长的智慧源泉。组织是基于对公共事务管理而产生的。学校作为学习型的组织,校长要通过一定的措施,领导组织成员实现组织目标,并不断修正组织目标、确立新的发展目标。组织并不是仅仅由管理者组成,组织目标的实现需要组织全体成员的积极参与。参与式管理20世纪60年代确立于美国,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地满足员工的社会需要和工作技术要求,以期提高员工对组织的认同并积极参与组织的建设。有学者认为,参与式管理是世界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是学校成功的关键。参与式管理之所以对学校发展作用重大,主要的是基于教师智慧的价值以及组织文化对教师发展的促进作用。可以说,教师具有智慧这是无疑的,但是只有组织文化具有凝聚力、创造精神、公正平等等特征,教师才能够乐于在组织中发展,组织才能够更好地发掘教师的潜力。

学校建立参与式管理需要有相应的资源支持:第一,权力下移。特别是涉及教师专业发展的事项,校长权力的介入应当谨慎。但应当清楚的是权力与责任是同在的,权力下移同时意味着对权力的行使要充分负责。第二,教师要有必要的知识与信息。这是教师进行参与的关键,教师要有必要的参与组织管理的能力。第三,奖惩要公平公正。无论是物质奖惩还是精神奖惩,只有组织在利益关系分配方面做到公平公正,组织才能保持良好的发展氛围。

教师是校长工作的监督者。《教师法》规定,教师可以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校长工作是教师参与民主监督的重要方面。在校长负责制的实施尚存在问题的情况下,校长作为专业人员应当在工作中推动依法治校的进程,同时也要增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因此,校长应当乐于接受教师的监督,对教师的民主监督应从制度层面予以保障。(2)从教师与学校的关系看教师的作用

教师对学校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然而教师对学校的重要作用从未向今天这样重要。世界范围内都在致力于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国家对教育的改革可谓深入,教育与市场的结合表现出教育放权、学生择校、校本管理等等改革模式。但是,这些改革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而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依旧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学校发展赋予了教师新的时代作用。

教师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历史上自从学校产生以来,无论是我国的“庠、序、校”,还是古希腊的智者学园,都是因为有师才有校,教师先于学校出现。学校是知识社会化传承、生产的需要。教师与学生是相伴而生的概念,“教师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存在的应有之意。

教师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作为开放的社会系统,影响学校发展的因素是多元的,反映在学校竞争力方面也是多元的,学校的社会评价可以反映学校的竞争力。SWOT分析技术就是分析学校自身实力常用的技术,它通过对学校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再将这四项指标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综合评定学校的状况,为学校进一步的发展规划提供依据。影响学校发展的因素既有学校内部的因素也有来自外部的因素。外部因素如政治法律背景因素、学校所处的社会文化因素、学校的经济支援因素以及时代的科技因素等等。学校的内部因素包括学校成员的素质、学校组织系统运作能力、学校文化、学校战略等。其中最终对学校发展起到核心作用的仍是人的因素,在学校教职工当中无疑又是教师,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名校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尽管不是所有的学校都能成为名校,但是毕竟没有名师理想就不会有学校教育质量的持续改善,更不会使学校的竞争力得到提升。正如霍姆林斯所说:“他精通他所教的科目据以建立的那门科学,热爱那门科学,并了解他的发展情况——最新的发现,正在进行的研究以及最近取得的成果。除此之外,本人若能热心于本门科学正在探讨的问题,并具备进行独立研究的能力,这样的教师则可称为学校的骄傲。”②

教师是学校文化的缩影。学校文化日渐得到重视与认同。学校文化是广义的,它有物质的因素、有精神的因素,有制度的因素。学校文化主要通过学校中人的精神、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理想信念等表现出来,其中学校的制度因素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学校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的浓缩。人是文化的承载者,教师就是学校文化的主要承载者。学校教师群体是学校文化最好的代言人,教师是学校树立品牌最好的也是最为真实的媒介。教师的文化代言作用之所以重要,乃是因为教师对学生发展的巨大作用。教师和学生理想信念、行为模式、思维、习惯都再现了一个社会细胞的特点。

教师是学校办学理念的践行者。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表现。它是学校文化经过长期积淀提炼生成的,它是学校的办学目标,凝聚了学校发展史上许多人的努力,是学校巨大 的精神财富。办学理念不应当是空穴来风的口号标语,它是学校的宣言、誓言,办学理念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在精神层面用道德的力量去约束组织内的成员,并不在于对外公示。一些著名学校的校训都反映了学校的深刻文化内涵以及特色。如哈佛大学的校训“我爱吾师,我更爱真理”,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大学的校训“爱国 进步 民主 科学”,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等等。人大附中的校训也较有特色,其校训是:“尊重个性 挖掘潜力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这则校训突出反映了学校以人为本、以人的个性为本的办学思想。“尊重个性 挖掘潜力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针对学校的每一个人,所有的教职工和学生,其中学生是主角。“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反映的是社会本位的思想。学校对人的价值给予了最高的重视,表达了教育的终极价值。学校对社会的关注也表明了学校坚定的办学方向。在这一基础上学校确立了“全面发展+突出特长+创新精神+高尚道德”的培养目标。

这些名校的办学理念之所以得到世人的认可,重要的乃是他们践行了自己的办学理念,他们培养的人才得到认可,教育的价值得以实现。其中蕴涵着教师践行学校办学理念的贡献。

(3)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的作用

教师是学生的施教者。一个教师不管其本人是否意识到,他都在自觉地不自觉地给学生进行着师范。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教师作为施教者,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表达。教师的教育职责与教学职责相得益彰,传授知识只是教师教育职责的一部分,教师的育人职责亦不应忽视。正如著名教育家凯洛夫所言:“没有无教育的教学”一样,教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在道德情操、健康人格形成方面的作用不应当忽视。

教师是学生的平等交流者。教师作为交流者是以教师能够平等对待学生为前提的,这需要教师在思想观念上认识到学生的平等人格价值。在此基础上,师生交往才会有良好的氛围。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交流主要表现于两个方面:

第一,人格平等。教师与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无论学生是否具备完全行为能力,从人本身的意义而言,学生与教师是平等的,这也是《宪法》确立的人人平等地位的体现。作为个体的学生具有独立的人格尊严,无论其年龄、智力、认识判断能力发展水平如何,人格尊严都是独立存在的。教师只有真正认识到与学生的平等关系,才可能从根本上杜绝时有发生的教师体罚、变相体罚学生事件的发生。认识这一点教师也需要重新审视我国传统的“家文化”思想。我国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传统思想,它反映了社会对教师的尊重,对教师地位的认可,但是这一思想在法治背景下也有其负面影响。因为,我们的文化有将子女视为父母或其他监护人附属物的倾向,认为子女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任由其如何处置,滥用家庭教育权。在这样的家庭文化背景下,将教师视为父母,也意味着他们自然习得了父母的教育权。教师作为这种“家文化”氛围中的一分子,则可能无视学生的独立性尊严,对其随意施教。因此,在“都是为学生好”掩盖下的种种无视学生尊严,扼杀学生个性的做法,应当引起教师以及教育管理者的充分重视。例如,安徽宿州二中教师张颖,因班级纪律差,于是就让全班同学投票评选上课捣乱的学生,结果张颖把排在后五名学生的名字写在了黑板上,甚至要求家长将孩子领走。此后,这五名同学经常被停课、罚站。她还辱骂一名女学生,险些导致学生自杀。教师的这种行为是对师生关系的践踏。在这种情况下,师生之间不仅不可能进行正常的交流,就连教师最基本的教书育人职责也没有履行。

第二,知识面前平等。《师说》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亚理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都在强调师生在知识面前是人人平等的。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生在多方面都表现出了闻道在先的特点,教

师对这样的时代变革应当欣然接受。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导者。赋予学生以平等的地位,我们也应当充分注意到学生成长中不成熟的一面,需要教师的引导与帮助。师生关系平等并不意味着学生有无限自由,教师处于无为的地位。恰恰相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群体特点和个别特点展开教育。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

教师是关爱学生的保护者。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应当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要给予学生关心爱护,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安全技术,而且还要教育学生具有安全意识。在培养学生心灵方面,教师是第一线的“指战员”,是“最有利于培养真诚、善良、美好心灵的职业”。

教师是评价学生的“执法”者。教师有对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考核评价的权利,如教师在学生成绩操行评定、评奖评优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执法权”,同时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也是教师的义务。近年来,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也出现了一些教师不能公平、公正评价学生的不良行为。为此,有的学校甚至打出了教师要“廉洁从教”的标语。教师公平、公正地考核评价学生不仅是教师教育教学权利和义务的要求,也是不断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有效行动。

“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所以教师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了。

教师的价值决定了教师的地位,而只有将教师的作用充分发挥,才能将其价值充分体现,从而决定教师的地位。教师的地位与作用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

注释:

① 董泽芳.教育社会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313 ② [苏]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44 ③ [德]第斯多惠.教育文选.莫斯科.1956.203 ④ 魏书生文选(第一卷):教育改革的回顾与前瞻(代序).漓江出版社,1996.5 ⑤ [苏]加里宁著.陈昌浩,沈颖译.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157

参考文献:

1、《学校教育学》 张中华、张典兵 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2、《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叶澜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当代教育学》 袁振国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现代教育学》 扈中平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

5、《现代教育原理》

冯建军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指导教师评语:

评阅教师评语:

答辩小组意见:

成绩:

指导教师(签字):

评阅教师(签字):

组长(签字):

教学负责人(签字):

确立主体地位,发挥主体作用 篇3

一、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大势所趋

压制学生的主动性对于教学工作来说,只会适得其反。一般课堂教学中,大量的知识是由教师灌输的,表面上看起来学生听的东西多了,但是由于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真正的参与,因此真正听进去的东西可能很少。并且由于没有亲自参与,即使听进去了,也印象不深,结果也是事倍功半。此外教师死教书,教死书,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还会产生一种现象,空洞的教师教出空洞的学生。学生只知道死记硬背,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好功课,却从来不知道开动脑筋,举一反三,更不要说创造性思维了。这样的学生可能知识的积累比较多,但是却没有突破,没有创新。但是社会是向前发展的,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在对前人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进行原地踏步,而是必要要有所突破。因此如何使学生学会自主地运用知识,加工知识,传播知识,再有可能进行知识的生产,知识的创新呢,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学习:内在的财富》报告中指出: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角色正在从独唱转变为伴唱,从传播知识、信息变为帮助学生选择信息,追求信息,组织知识,管理知识,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而不是改造学生。从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看,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课堂教学的参与性已是教育的大势所趋。

二、加强学生主体性的几点措施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他们创设问题情境。新课程标准指引下的历史与社会课教材,内容比较精炼,其中许多还是作为阅读材料出现的,这就为学生的独立思考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俗话说: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和问是相辅相成的,是学习不断深化,不断优化的两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环节: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然后质疑问难,有的放矢的再进行学习。学习越深入,问题越多,而对于问题的不断解答,学习收获越大,学习质量越趋于提高,学习会越深入。历史与社会课上,不能只让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的提问,只有为他们创设问题情境,引导他们主动的去探究问题,培养他们自主的问题意识,才能纠正课堂教学中师生的错位,从而教给学生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西方有许多有识之士创造出许多的教学方法如杜威的“儿童中心说”,皮亚杰的“活动教学法”等等,都是要真正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共同参与问题的讨论。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良好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就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思维,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历史课上,教师要善于利用语言,环境,电教设施,活动等各种手段创造出和谐生动、张弛有度的教学氛围,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指向当前的问题,启迪和激发学生新的问题的产生,使学生真正做到主动积极的去探求知识,而不是知识的容器。

(二)要激发并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多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当代中学生都有很强的自主意识和表现欲望,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的多为他们创造参与探索的机会,这种参与不仅仅是表现,也是学习,而且是更主动更积极的学习。让学生表现的机会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让他们讲课,可以让他们演讲,还可以让他们表演。例如又一次在讲授“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由于该内容学生比较熟悉,于是我就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在上课之前就布置他们做好准备,然后让学生自己来讲课。上课时把他们分为两方。一方是协约国集团,一方是同盟国集团,同学们都很兴奋。踊跃举手要求上台讲课。这节课有计划的刺激了学生的表现欲望,把他们的表现欲及时引导到正确的学习轨道上来,让他们品尝到了成功的滋味,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自我表现是学生内部的,主动积极的表现欲望,而不是所谓的出风头,假如这种欲望受到阻碍,就会失去学习上的前进动力。对于心理尚未成熟的初中生而言,则更是如此,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正确使用成绩评价功能,多给予学生一些成功的体验,多采用一些积极的评价,如表扬,鼓励,就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的自我表现进行评价。可以学生互评,学生自评,也可以师生互评。但是不管是哪一方都要求不仅要注重评价结果,更要注重评价表现过程和表现方法。学生只要是行为或者方法中有可取之处,即使结果不太准确,都应该给予适当的鼓励。例如在谈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课时,我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根据教材内容准备好一分钟的演讲,王敏同学的演讲姿势和普通话不是太好,但是内容表述却特别好,我对这一优点进行了大大的表扬,并鼓励他再接再厉,争取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扬长避短,这位同学兴趣大增,以后的表现也越来越好。

论种草养畜的作用与地位 篇4

1 种草养畜能更有效地利用太阳能

农业生产的实质是将太阳能转化为食物能[2]。任继周提出, 种粮只能利用光合作用生产的1/4, 种饲草利用率至少可提高1倍。饲用作物在绿色营养体中产量最高, 易被动物消化;适时收获可缩短其生长期, 一年两收或多收, 从而提高营养产量;多次刈用牧草再生, 如复种指数成倍增长。

2 种植多年生牧草具有发展农产与水土保持的双重功能

威廉士曾指出, 土壤是地球陆表能产生绿色收获的疏松层。牧草蒸腾系数高于作物, 但茎叶茂盛, 覆盖度大, 再生力强;庞大的根系增加土壤孔隙度, 减少土壤容重, 提高土壤贮水量, 能有效防止雨、风蚀引起的水土流失。据威廉士计算, 结构好的土壤能吸收80%的降水, 无结构土壤最多只能吸纳降水的30%[1]。杨吉华等[4]研究保水效益三年生紫花苜蓿地土壤年侵蚀量仅为空旷地的56%。陇中水保资料显示, 黄土陡坡地种庄稼年流失雨水达278.04t/hm2, 冲走土壤41.61t/hm2;种苜蓿则径流量减少94%, 土壤冲刷量减少89%。

3 种豆科牧草培肥地力, 改土肥田, 有利于土壤氮素补充

除水分外, 氮是限制农业生产力的另一要素[1]。通常豆科植物与根瘤共生固定大气氮素能满足其全部需量的1/2~2/3;含氮量约1%的根与含氮可达10%的根瘤更新, 会为土壤提供数量可观的氮素 (朱昌平) 。甘肃中部雨养苜蓿年产青草在22.5t/hm2左右, 约含可消化能70×103MJ, 可消化蛋白1.0t;其相应营养收获量依次相当于3.12、10.26t小麦干物质收获量 (籽实﹕秸秆重量约1∶1) 的总含量。王俊等[5]在榆中县中连川的研究表明, 半干旱黄土区苜蓿与作物轮作, 种植10年的紫花苜蓿地翻耕2年内土壤全氮迅速下降, 各土层矿质氮均有不同程度积累, 土壤活化程度提高, 对提高后作土壤氮素有效性具有积极作用。

4 粮草轮作是以牧促农良性发展生产的重要纽带

牧草的营养性不仅在于其丰富的蛋白质、脂肪、氨基酸, 还可为家畜提供许多维生素、矿物质和生长必需的酶类等[2,6]。Ensminger[2]认为, 优良家畜需要优良的土壤;没有一个地方, 不出好草就能养出大量肉牛。种植业以水田为主的日本, 曾以大量进口玉米、高粱等高能谷实饲料低粗饲工厂化养畜, 养牛基地户均数一度超过西欧水平。但随之带来诸如繁殖力下降、不能站立、胃溃疡和肝脓肿等多种生理疾病, 不得不采取措施发展自己的草产业[7]。

研究证明, 苜蓿粗蛋白含量占干物质的20%左右, 所含10种必需氨基酸比玉米、燕麦、大麦籽实及麦麸、米糠都多, 其中赖氨酸比3种籽实料依次高3.0、2.3、1.7倍;而维生素和钙则比粮食及其秸秆高十几至几十倍[2,6]。与其他牧草相比, 豆科草类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低、发酵效率高, 家畜采食量高;若以苜蓿作高产奶牛的主要能量来源, 可使生产性能获得更为理想的效果[8]。豆科牧草富含营养, 成为优质饲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属性。粮草轮作利用其固氮解磷抗旱、提钙降钠耐碱的农业生物技术特性, 既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创造腐殖质富含钙质的巩固团粒结构, 又为家畜提供良好的饲草[1], 是农牧产业良性发展的有效措施。

5 实行农牧结合是低成本发展农业、恢复植被的最佳途径

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功能无论气体循环、沉积循环或水循环, 都要通过土壤贮存、输送、转化和利用;反映在一般水平即为土地肥力的高低与植物生长的兴衰[9]。仅用施磷方式就能维持豆科牧草生长, 降低草场构成劣化速度, 是新西兰草地农业建设依据豆科植物固定大气氮素并向伴生禾草循环供应, 以磷促氮、廉价有效生产的基本原理。但与之异曲同工的草田轮作同样也能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可用南澳大利亚3个时期谷物产量的变化证明 (陈哲忠) 。

南澳大利亚大部分谷类作物产在年降水量300~450mm的地区, 1870~1900年的“小麦-休闲”耕作制, 因土壤磷消耗减少, 小麦单产由700kg/hm2降至450kg/hm2, 30年下降36%;1900~1950年采取施用过磷酸钙、休耕制以及包括豆科牧草在内的农作物新品种, 产量又逐渐上升至900kg/hm2, 50年提高1倍;1950~1970年实行机械化, 开始与豆科草轮作, 单产增至1 250kg/hm2, 20年提高39%, 比1900年提高了1.8倍。

梅西大学的专家学者们指出, 豆科植物是先锋植物, 作为生态系统的固氮者及供氮者, 在土壤无机氮低的情况下能发挥最好的作用。李裕元等[10]研究陕西神木六道沟流域苜蓿地群落演替特征发现, 苜蓿从种植到其完全演替接近稳定的长芒草群落仅需10年;与邹厚远等在宁夏固原弃耕地补播沙打旺、兴安胡枝子自然恢复群落时间一致。认为种植豆科牧草可弥补天然草场不足, 既增草促牧增加农民收入, 又显著加快天然植被恢复, 从而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兼顾双赢的目标。

6 建立草地农业生态系统是寓富民增收于生态建设的重大方略

业已肯定, 矿质淋溶、表土流失及营养由植物摄取被带走是农业土壤肥力衰退的主要原因。种植业除充分利用土地获取高产, 更重要的是培养地力, 施用有机肥或秸秆还田, 或者种植绿肥或牧草, 尤其是豆科牧草, 为作物生长创造有利条件。全球气候暖干化趋势在不断加剧, 我国北方冬、春沙尘频繁;集中于夏秋两季80%的年降水[1]却因与作物生长错位、地表裸露、土壤持水力低而无法被植物充分利用, 强烈地表径流致使水土流失, 直接影响农牧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据报道, 黄河流域甘肃境内每产1t粮食要以损失10t的沃土为代价[7]。干旱胁迫下土壤含水量>10%以上作物施肥效应随施量增加产量上升;施磷尚有增产作用, 施氮会引起产量下降 (兰晓泉) 。这主要与植物生理干旱加剧有关。草地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从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流程看, 牛、绵羊或山羊对庄稼残余物、秸秆及质量较差的干草可消化30%~80%, 平均约80%的肥效值由粪尿排出;舍饲条件下40%的有机物排泄于厩肥中, 氮、磷、钾可收回率依次为75%、80%、85%。若用“无氧消化法”生产洁净能源甲烷, 每1t厩肥产燃气近200m3;养畜产生的污染被消除, 处理后的沼渣肥效提高, 更利于肥田[2]。这对保持地力, 增加绿色覆盖, 利用植物有效缓解大气碳氧平衡, 减轻温室效应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内蒙古农牧学院.草原管理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1.

[2]ENSMINGER M E.畜牧科学概论[M].郑丕留, 译.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3.

[3]周占琴, 晁玉录, 高玉文.山区养羊与生态建设[C].中国草食动物养羊生产与学术研讨会议 (1999~2000) 论文集2001专辑.兰州:中国草食动物杂志社, 2001.

[4]杨吉华, 张立文.地堰黄花水土保持效益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 1993, 14 (5) :70-74.

[5]王俊, 刘文兆, 李凤民, 等.半干旱黄土区苜蓿草地轮作农田土壤氮素变化[J].草业学报, 2006 (5) :32-37.

[6]东北农学院.家畜饲养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79.

[7]骆进仁, 姜良, 丁连生.甘肃省退耕还草工程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4.

[8]康爱民, 龙瑞军, 师尚礼, 等.苜蓿的营养与饲用价值[J].草原与草坪, 2002 (3) :31-33.

[9]赵护兵, 刘国彬, 侯喜禄.黄土丘陵区流域主要植被类型养分循环特征[J].草业学报, 2006 (3) :63-69.

新时期城管地位和作用 篇5

城市管理(简称城管)是城市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城管在城市工作中有着其特殊的地位,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下面就新时期城管的地位和作用谈谈自己的一点肤浅的认识:

一、新时期城管工作的社会地位

新时期城管队伍的出现是我国城市管理进步的一种体现。城市道路宽了,扰民噪音小了,乱倒垃圾少了,环境秩序好了,对城管的骂声却多了。事实上,城管的确管好了许多其他部门不愿意管的事。比如:清理街道的小广告,治理夜间噪音扰民,拆除违章建筑,整治占道经营,取缔马路市场,查处乱倒垃圾,污水乱流、乱停乱放、乱摆乱设等等。城管承担了很大一部分社会管理职能,为了给市民群众提供了一个良好有序的城市环境而努力工作,但换来的却是不理解和一片骂声,“城管打人”、“暴力执法”等词眼多出现在各类媒体和报端。反过来,城管工作者自身更是感觉做了一份“委屈的职业”,甚至出现了“城管见朋友不敢说自己是城管”、“城管孩子不敢说自己的爸爸是城管”。个人认为:城管这个职业,主要还是社会的偏见,宣传舆论上是个弱势群体。城管与行政相对人的矛盾是整个社会综合矛盾的表象反映,群众不过是在城管执法这个点上找到了一个宣泄口而已。

二、新时期城管工作的重要作用

首先城市自身发展的要求决定了城市管理的重要性。我们生活的城市里,每天都要发生大量的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和居民的生活、学习、休息和娱乐活动,为保障这些活动正常有序进行,保证城市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并加强城市管理工作。古人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现在我们每天起来,水、电、气、电话、公交以及垃圾清运等,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我们都会很不方便。我们通常说,城市“三分建、七分管”,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道路再宽,交通没做好,仍然要出现拥挤;道路修的再多,市容管理跟不上,必然会被各种各样的占道经营挤掉。

其次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决定了城市管理的重要性。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精神文明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强。城市环境是否整洁优美,城市公共设施、公共事业是否给人们的衣食住行娱提供方便舒适的服务,这不仅体现了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要求,也关系到党和政府是否关心群众生活,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就是党和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一项顺民心、合民意的民心工程、形象工程和凝聚力工程。因此,城市管理既关系城市的物质文明建设,又涉及精神文明建设,是加强两个文明建设最充分、最有效的结合点,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要求中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职责。

第三,城市管理的好坏,直接制约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直接展示城市市容市貌和形象,直接反映出市民的精神面貌,直接影响城市的对外开放和投资环境,必须在全社会充分认识其重要性,支持城市管理工作,在政府工作中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行政事业审计的地位与作用探讨 篇6

关键词:行政事业审计;地位;作用;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行政事业审计工作主要根据单位各部门预算实施情况及相关对策进行的,并根据预算外的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就作用而言,行政事业审计工作加强了财务管理;规范了经济活动,确保了经济效益的提高;使国有资产的安全有了保障。在国家审计工作中,行政事业审计工作占有很大的比重;在行政事业单位中,行政事业审计工作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行政事业审计的地位

行政事业审计是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一,在《审计法》的颁布及实施后,确保了行政事业审计的规范性。行政事业审计工作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这一法律的实施,使得行政事业审计工作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其二,行政审计工作确保了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有效。客观公正的进行财政审计工作,让全民参与审计监督工作中来,保证审计环节的公开、透明。行政事业审计的真实性,避免了国家财务方面的损失,同时也杜绝了腐败情况的发生。其三,行政事业审计具有独立性,审计工作有独立的办公部门,不能与其他财会类的部门混为一谈,是独立的一个分支,由专门的审计人员组成,保证行政事业审计的工作质量。最后,行政事业审计工作政策性较强。因为审计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国家、为了广大人民利益而服务的,所以行政事业审计工作随着政策变化幅度很大。国家政策一旦有所变动,相应的行政事业审计工作方案也要随着调整,这也是行政事业审计与企业审计工作的区别所在。

2.分析行政事业审计的作用

2.1加强了国有资产管理监督

国有资产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而在国家资产监督管理中,行政事业审计作为一个较为重要的手段。对国有企业现有资产、负债及其亏损情况进行严格的审计监督,保证了国有资产的安全及完整。为了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这就需要一个健全的合理的审计体制。缺乏健全的行政事业审计体制,不利于行政事业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间接地影响了国有企业的正常发展。

在当前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审计存在问题也很多。缺乏相关专业的审计人员,在审计理念上也不够重视,审计法律政策中与审计内容相关的很少。为了建立完善的行政事业审计制度,要做到以下几点:培养正确的行政事业审计理念,把审计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公共事业中,保证有独立的审计机构;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素质,积累审计工作经验,建设专业性较强的审计团队;行政事业审计工作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进行,完善相关法律。深化行政事业审计工作,建立完备的审计制度,从而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监督体制。

2.2完善了国家预算管理

行政事业审计监督在预算管理中作为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而存在,在预算管理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行政事业预算主要由预算考核、预算编制、预算管理、预算监督几部分组成,由此可以看出,在预算执行管理中,行政事业审计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提出合理的有效的审计意见,可以规范行政事业预算的财政收支,使预算管理朝着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为了强化预算执行审计工作,这就需要保证行政事业审计的执行力。

由于存在的诸多问题,导致行政事业审计工作执行不到位。行政事业审计机构大多由财会人员组成,财会人员并不了解审计工作中涉及的软件,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降低了行政事业审计的工作效率,使得审计工作开展障碍颇多。现有的行政事业审计方法不够创新,不适应当今经济的迅速发展。针对存在的问题,应对审计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主要是在电脑及相关软件方面要熟练掌握;创新审计工作,确立一个适合当今经济发展的全新的审计方法。主要是充分利用电脑方面知识,提高行政事业审计工作效率,节约审计时间及人力、物力资源。确保行政事业审计工作顺利开展,保证执行力度,让行政事业审计工作真正应用于预算管理中去,使得国家预算管理逐渐趋于规范化。

2.3保证了国家权力制约

预算监督、审计监督、舆论监督构成了我国主要的权利制约体系,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权利制约体系较为复杂。为了建立一个较为完备的权利制约体系,就要不断完善国家财政监督体制,而行政事业审计工作作为国家财政监督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工作起着财务监督及权利制约的重大作用。较为完备的行政事业审计监督制度,是国家财政监督正常运行的根本所在。

为了确保行政事业审计监督工作落实到实处,就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审计考核制度。确保行政事业审计工作质量,调动审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让审计工作人员更好的参与到行政事业审计工作中来,建立与审计法律相匹配的审计监督制度,确保行政事业审计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法可依,关注当前的经济发展变动,及时根据变动调整审计监督体制,要保证审计监督的灵活性、可变动性,防止死板的审计监督制度影响工作的开展。先从地方完善审计监督体制,再逐步扩大范围,最后从国家整体的系统的完善审计监督体制,有利于国家审计的日常工作开展。行政事业审计监督确保了权利制约及监督作用的充分发挥,使得国家经济管理权力监督得以真的实现。

2.4确保了国家经济健康发展

行政事业审计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能够保证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符合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从小的方面来讲,行政事业审计要保证单位的正常运转,保证经济正常流通;从大的方面来讲,国家审计保证国家的根本利益,及时防治一些违规违纪的行为发生,发现现有制度中存在的漏洞,及时防治,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上报相关部门。审計工作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涉及的方面有很多,譬如一直作为重中之重的金融危机问题,正确有效利用审计工作采取切实可行的经济防御手段,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充分发挥审计工作在经济建设方面的作用。

有明确的审计工作目标,能够更好的落实行政事业审计工作。审计方案的制定也要依据当前的市场经济而定,不能偏离经济趋势的大方向,审计工作方案的制定要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充分符合我国的经济发展。可行度高的行政事业审计方案可以大大提高审计的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适当调整现有的行政事业审计目标,保证了行政事业审计工作的真实性。符合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加大了资金的利用率,使得资金的使用较为合理,杜绝了资金的非法滥用,可以为国家经济建设节约一大笔资金。审计工作的开展也需要一个好的领导者,这就需要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不能和其他财会性的部门合为一起,更不能把审计工作归为财会工作,看似节省了一部分人力、物力资源,其实这会导致审计工作的滞后,极大地降低了行政事业审计工作的质量及工作效率,无法使行政事业审计工作发挥其原有的作用。领导者要独立领导审计部门,并能够给现有的审计部门提出可行性较强的建议及意见,有不足及时指出,严格按照《审计法》中的相关规定执行,可行性的建议可以极大地改善行政事业审计工作的质量。合理高效的审计工作,有利于工作的正常开展,保证了社会经济的正常、健康的发展。

3.总结

行政事业审计在各行各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国家审计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为了确保审计工作的正常有效的开展,保证行政事业审计发挥应有的作用,应完善审计管理制度,加大审计工作的监督考核力度,确保行政事业审计的真实性、公开性,严格依照《审计法》制定相关审计工作制度,严肃认真的开展相关审计工作,创建新的有效的审计方法,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审计人员。在国家方面,完善相关审计法律法规,使得行政事业审计工作更加规范,确保我国经济健康稳定的向前发展。(作者单位:焦作市修武县审计局)

参考文献:

[1] 陈凯声.谈行政事业审计的地位与作用[J].投资与合作,2013,(12):60-60.

[2] 任晓波.行政事业单位审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视野,2014,(5):242-242.

动物防疫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探讨 篇7

1 保护国民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 我国畜牧业生产连续二十多年快速稳定发展。据2002年统计, 我国肉类生产已达到6 686.48×104 t, 奶类产量1 299.78×104 t, 蛋类产量2 462.7×104 t, 畜牧业总产值达8 000亿元以上, 占农业总产值30%以上。畜牧业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农村经济中最为活跃、农民受益也最为实在的增长亮点。据初步估算, 在近年农民增收中, 畜牧业的贡献率已达30%以上, 一些省份已达50%以上, 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当前,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以及“三农”问题的解决, 都把畜牧业摆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畜牧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既拉动了产前饲料加工业的发展, 又拉动了产后畜产品加工业及运输、经营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增加了城乡劳动力就业, 对稳定和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十分重要作用。但是, 由于动物疫病的发生, 不仅使畜牧业生产蒙受巨大损失, 直接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而且降低了畜产品的质量, 制约了我国畜产品的出口创汇, 其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负面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因此, 加强动物防疫工作对保护国民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1) 保护畜牧业生产。

动物疫病是畜牧业生产的大敌, 对畜牧业生产影响极大。一是动物烈性传染病, 一旦发生流行, 会给养殖场 (户) 及相关产业造成灾难性的损失, 养殖企业严重亏损甚至破产, 不少饲养户和相关企业经济损失惨重, 因此债台高筑或重返贫困, 大批从业人员失业, 收入降低。二是扑杀病畜 (禽) 及可疑家畜 (禽) 并对疫区进行封锁消毒等工作耗资巨大。三是某些动物疫病的死亡率虽然不高, 但由于家畜的生产性能减低, 饲料转化率下降, 生产成本剧增, 给畜牧业生产带来长期的潜在损失, 如乳产量和活重的减少, 肉品的废弃, 皮毛和其他畜产品的损失, 家畜役用能力的丧失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先是东南欧的希腊、马其顿、阿尔巴尼亚、波黑和土耳其等国爆发牲畜口蹄疫, 希腊为控制口蹄疫的蔓延, 损失约15亿德拉克马 (约合652万美元) 。后来牲畜口蹄疫又席卷亚洲地区, 以色列、叙利亚、中国台湾地区, 以及韩国和日本。其中以1997年台湾地区发生的猪O型口蹄疫最为严重, 全岛捕杀生猪共计355万头, 当年台湾养猪业生产总值锐减49.6%, 其后遗症四年后仍未完全消除, 猪肉出口中断造成损失400亿美元以上, 18万人失业;2000年韩国爆发口蹄疫后, 韩国政府仅防疫费就用去5.2亿美元;2001年英国发生口蹄疫, 全国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达70亿英镑。

(2) 防止对相关行业造成冲击。

养殖业与上游工业的生产领域和下游工业使用原材料等其他经济行为有着紧密的联系。其相关的上游工业有种植业、动物饲料生产、兽药生产等行业;相关的下游工业有动物屠宰厂、食品加工、毛纺和服装、交通、酒店和贸易等行业。动物疫病使得市场对动物及其产品的消费信心遭到破坏, 造成供应链的断裂, 由于需求不平衡导致养殖的效益下降, 数量减少, 继而影响饲料的生产与销售, 并波及到玉米、豆粕等原料的消费需求, 直接影响种植业的发展。2004年初受禽流感袭击, 越南的肯德基公司取消了所有炸鸡供应, 以鱼和其他原料来代替。在泰国, 人们喜食的新鲜鸡肉一度从曼谷的食品市场上消失, 家禽加工、供应和餐饮行业饱受其害。泰国国会研究中心报告, 泰国受打击最大的家禽养殖业和饲料业分别损失6.5亿美元和3.6亿美元;禽流感疫情对酒店业也带来较大影响, 住房率大幅下降, 3月份入住率不到40%, 4月份订房率不到30%。

(3) 保护畜产品国际市场。

疫病防治对畜牧业发展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 畜牧业的国际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国动物防疫水平的竞争。一些危害严重的动物疫病时有发生, 未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影响到我国畜禽产品国际贸易声誉, 导致畜禽产品出口屡屡受阻。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肉类生产国, 肉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4以上, 且价格远低于国际市场价, 如我国1 t猪肉10万多元人民币, 欧美每吨猪肉则高达50多万元人民币。但每年出口的肉类仅占世界出口量的1%, 占我国肉类总产量的0.8%。入世第一年, 我国畜产品出口遭遇了国外“绿色壁垒”的多次封杀和退货, 2002年1月25日, 欧盟委员会通过决议, 全面禁止进口中国的动物源性食品, 2002年1月28日, 日本宣布以后要加强从中国进口肉品的检疫检验, 还有一些国家也禁止从中国进口肉类, 致使我国肉类产品出口突然陷入困境。台湾1996年发生口蹄疫后, 原来年贸易额达16亿美元的生猪被国际兽医组织宣布10年内不得出口。2004年1月我国广西、湖北和湖南等地发生禽流感疫情后, 日本、韩国、新加坡、罗马尼亚和瑞士等国家纷纷采取措施, 限制或禁止进口我国家禽类产品, 时间至少半年以上。

近几年来, 我国政府已充分认识到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要意义, 并做了大量工作, 已基本建成了四川盆地、胶东半岛、辽东半岛、海南岛和吉林松辽平原5个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 有效地控制了主要动物疫病, 初步形成了动物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基地2002年这些区域畜产品出口总额达到10亿美元 (全国30亿美元) 。

(4) 保护畜产品国内市场。

如果我国畜产品质量不改善, 居民对国内动物产品消费信心不恢复, 不但会失去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而且还会失去国内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入世前, 我国对畜产品进口限制主要通过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入世后, 这类的贸易壁垒手段被禁止, 国外畜产品进口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美国2002年底的一份研究报告就指出, 中国加入WTO后, 美国将会因其综合优势, 增加对中国的猪肉和禽肉出口, 从猪肉和禽肉贸易中获利。从2002年底以来, 我国畜产品进口增长幅度在两位数以上, 高于同期城乡食品消费增长速度, 即反映了这种趋势。

(5) 维护社会稳定。

动物疫病导致私人消费降低和储蓄的增加, 而消费在短期内的减少带来了经济的普遍下降;政府为减轻疫情影响而采取的金融补助措施、税费优惠政策, 如政府因扑杀鸡只而对受感染的养鸡农户进行的补偿, 增加了财政的支出, 并由此导致经济增长的速度降低和发展计划的延缓2004年1月26日是许多亚洲证券市场度过农历新年假期后恢复交易的第1 d, 股市就因对禽流感的担忧引发抛盘。波动最大的泰国股市26日跌幅接近4%, 泰铢走势疲软。一些金融分析家认为, 由疫情影响而出现的达种抛售趋势会拖累亚洲货币。在短期内将压低泰铢和印尼盾汇率, 并打击新加坡元的人气, 造成从亚洲各股市的撤资现象。

(6) 优化投资环境。

动物疫病带来的危机, 特别是在短时间不断出现的危机以及时间持续较长的危机都会对投资产生负面的影响。投资者需要一个相对稳定和确定性程度较高的投资环境以降低投资的风险, 而危机会引起失业、抑制消费需求、导致经济的滞胀等, 这些都增加了投资环境的不确定性。疫情得不到控制, 或信息长期不透明, 会影响国际社会对疫区国家动物及其产品甚至对这些国家投资环境的看法, 后果是贸易量下降。

2 保护公共卫生和环境

2.1 减少环境生物污染

(1) 时间的长期性。

许多动物疫病一旦发生, 如果不采取坚决的措施, 对病原地进行彻底消除、消毒和杀灭, 它们便可以长期存在于所污染的土壤、空气、栏舍、场地、废弃物、运输工具等环境中。动物产品或健康带毒动物体, 只要疫病发生和传播条件具备, 又会引起疫病的爆发和流行。如炭疽杆菌形成芽胞后, 在普通土壤中能存活50~60年。牲畜口蹄疫病毒在自然条件下存活力很强, 在牛毛上可存活24 d, 在饲料、饲具、毛皮、土壤中可保持传染性达数月之久;在污染的冻肉中存活时间更长, -70~-30℃的条件下病毒可存活12年。

(2) 空间的延续性。

动物疫病发生后, 其病原体可以通过动物 (产品) 、包装材料、运载工具、水流和空气或其他污染物从甲地传播到乙地, 导致乙地的易感动物发病。如口蹄疫病毒可以通过空气散播到50~100 km以外, 引起本病跳跃式发生, 因此一旦发生口蹄疫, 常常大范围传染。人员和动物 (产品) 频繁流动, 又大大增加了疫病远距离传播的风险。2001年, 英国在口蹄疫发生之初, 因为该病毒在家畜群中的传播非常迅速, 以致疫苗都来不及发挥作用, 根本不能有效地控制疫情的传播, 口蹄疫病区以每天增加25~30个的速度递增, 在极短的时间内达到4 000个之多。此外, 只对家畜进行预防和控制并不足以能保证病原不扩散, 因为野生动物感染后同样可以传播该病毒。

2.2 保护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

动物是人类病原的培养基和仓库, 人类所有的传染病病原, 除脑脊髓灰质类 (小儿麻痹症) 病毒外在动物间都存在。动物防疫是社会公共卫生的基础, 是保护人类健康的第一道屏障, 是预防人类疫病流行的源头。

一是已知的动物疫病中, 有许多能在人和动物之间相互传播, 引起人和动物发病, 直接危及人类生命安全和健康, 人类1/3的传染病都起源于动物, 如禽流感、疯牛病等。到目前为止, 有近160种动物疫病可以直接或间接传染给人类, 引起人类感染发病, 或者与其他病原共同作用, 损害人类健康。在240多种动物疫病中, 有120多种是人畜共患病, 常见的有狂犬病、血吸虫病、结核病、炭疽、钩端螺旋体病等近20种人兽共患病。

二是病毒变异导致新的变种和毒株不断出现, 动物疫病的公共卫生问题日益突出。研究证实, 病毒在不断地变异以适应不断恶化的环境。有研究表明, “非典”事件就是“生态断裂”的血性警告。“非典”就是工业文明时代人类犯下的“环境病”、“生态病”的发作, 是生物圈遭到严重破坏, 其某些环节、某些部位出现恶性变异的结果。各国科学家在发现新型冠状病毒可能是主要罪魁之后, 追溯到果子狸标本中的“非典”病毒与人类“非典”病毒有90%以上的同源性。基因分析证明, 动物“非典”病毒是人类“非典”病毒的前体。因此有人认为, “非典”是人畜共患的疾病。

在发现疯牛病 (牛海绵状脑病) 和绵羊痒病与人的克-雅氏病有内在联系后, 引起了全球性的恐慌从香港地区和一些国家近几年来禽流感病毒发生的快速变异推断, 专家预测, 如果禽流感病毒进一步变异并在人群之间传播, 其后果将比“非典”疫情更严重, 可能形成一场大灾难。尤其是H5N1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变种有可能比“非典”的破坏力更强。从目前的状况判断, 如不能有效控制疫情, 禽流感病毒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凶猛, 不但造成更大范围的家禽死亡, 并增加传染给人类的风险。

最近在我国乃至世界流行的SARS新型冠状病毒、动物流感病毒、戊型肝炎病毒、尼帕病毒、西尼罗河病毒及其他潜在的致病因子, 有些已经在我国出现或者大范围存在, 它们都可能引起人患病, 甚至死亡。从1997年香港禽流感感染人并致人死亡事件到人畜共患的戊型肝炎、尼帕病、西尼罗河热, 至近年来我国乃至世界流行的SARS, 均提醒人们:对这些致病因子的全面控制和扑灭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不重视动物防疫工作, 迟早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2.3 防止造成物种种群的失衡、破坏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 任何一种基因都有可能发生变异, 基因突变是人类无法阻止或控制的, 是生物进化的“内因”。一旦产生有害变异, 就会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如果这样的变异出现在病毒身上, 就会形成新的与SARS一样的危险病毒。在今天产生这种有害变异的可能性正在增加。一方面, 日常生活中自然界原本没有的人造物日益增多, 在它们的作用之下, 生物基因突变的机会增加;另一方面, 生物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获得了通过基因工程制造新物种、新生命 (其中包括新病毒) 的可能。这种可能性正在由于以下两种情况的存在而极大地增加对人类的威胁:第一是人类历史的全球化趋势, 人员和物资的交流日益频繁, 一旦在世界的某个地方出现有害物质和相关疫情, 很容易迅速向全球扩散;第二是与全球化相伴随的全球范围的冲突。

2.4 减少对病死畜禽的扑杀和无害化处理造成的新污染

目前常见的无害化处理的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焚毁, 一种是深埋。

焚毁法的优点在于清除病毒较为彻底, 对土地资源的要求不高, 但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是其致命缺点。2001年英国爆发口蹄疫以后, 有数百万只动物被焚烧, 焚烧柴堆比比皆是, 因此而产生的有毒污化物比英国所有有毒工厂制造的污化物总和还多。调查数字显示, 每焚烧大约50万只动物, 就要释放出63 g致命的二恶英 (dioxins) 。二恶英是致癌物, 毒性是砒霜的一千多倍,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普通体形的人每年接触的二恶英不应该超过亿分之三克。因此这些焚烧制造的二恶英数量足以危害20多亿人口。

深埋法一般来说可以避免大气污染, 对设备的要求不高, 但是需要合适的土地, 同时必须要科学操作, 否则容易造成病毒再度污染。深埋法在我国农村地区比较普遍, 1997年台湾处理疫情基本上都采用本法。采用深埋法处理病畜时, 要特别注意消毒等措施的严密性, 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病畜处理过程中病原的污染扩散, 否则会造成病毒二度、三度污染。

2.5 提高畜产品质量

浅析新时期工会的作用和地位 篇8

一、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上有所作为, 才能赢得坚实的政治地位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就是把坚持党的领导放在工会工作的首要位置。企业工会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 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领导, 才能既“有为”又“有位”。《中国工会章程》明确指出,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 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 是会员和职工利益的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也指出:工会组织和教育职工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民主权利, 发挥国家主人翁的作用,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 参与管理国家事务, 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管理社会事务;协助人民政府开展工作, 维护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工会的地位和作用始终是与党所处的历史地位和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企业工会只有把广大职工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 用共同的理想凝聚职工, 用伟大的事业激励职工, 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广大职工投身改革和建设事业的巨大热情和创造活力, 才能实现工会工作的升华。

二、坚持在围绕企业中心工作上有所作为, 才能在企业中找到准确的地位

工会只有始终不渝地围绕企业中心工作, 服从服务企业工作大局, 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积极性, 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切实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 才能在企业中找到准确的定位和地位, 有效体现自身的价值。工会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与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作用显然是不同的。工会不是经济组织, 不直接承担经营的职能, 也不直接参与生产、流通、分配过程。但是, 这不能说工会在生产经营中没有作用, 在经济活动中没有地位。实际上, 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 工会有着特殊的作用, 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些作用和地位主要体现在:一是工会代表和组织广大职工参与企业管理, 支持和协助企业制订发展规划, 对其中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发表意见和建议。二是组织和发动广大职工广泛参加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班组建设等群众性生产技术活动, 促进企业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三是组织和开展群众性劳动保护监督活动, 促使车间、班组改善劳动环境和条件, 实现安全文明生产, 从而保障生产、工作的正常进行和职工的健康及家庭幸福。四是协助或会同有关方面建立和完善职工社会保障 (劳动保险) 及职工福利事业, 促进广大职工生活条件的改善。五是参与协调企业的劳动关系和社会经济利益关系, 积极维护国家、集体和职工三者利益的统一, 促进企业生产和国家经济发展所需的稳定环境的形成与发展。工会在这些方面的任务, 以及它所发挥的作用, 都贯穿着一条主线, 就是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为中心, 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发挥广大职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主力军作用, 从而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坚持在维护职工权益上有所作为, 才能在广大职工心目中树立崇高的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规定: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 各级工会代表职工的利益, 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中国工会章程》规定:中国工会的基本职责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十四届二次执委会议上更是明确提出, 把“组织起来、切实维权”作为工会工作的方针, 因此,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最基本的职责。工会只有切实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 竭诚为职工群众服务, 才能在广大职工中树立崇高的地位。工会是工人群众的组织, 工会会员履行了章程规定的义务, 工会组织就必须听取和反映职工的意见和要求, 关心职工的生活, 帮助职工解决困难, 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各级工会应当是工会会员之家, 而不能成为行政化、官僚化的机关。只有密切联系群众, 真心实意地为职工群众办事, 工会才能得到职工真正的拥护。

工会要切实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 在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的同时更好地维护职工群众的具体利益, 关心职工群众疾苦, 倾听职工群众呼声, 反映职工群众愿望, 解决职工群众困难, 加大协调劳动关系力度, 充分保障广大职工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工会要旗帜鲜明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一是完善职工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 落实对职工政治权益的维护。定期召开职工代表大会, 民主恳谈会, 落实厂务公开, 提高广大职工的民主意识和参政议政能力。二是建立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制度。工会要与企业行政方面围绕维护职工劳动权益, 如工资待遇、福利、工作与休息时间、劳动安全卫生等事项进行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 落实对职工劳动权益的维护。三是健全职工利益互助保障机制。以职工之家的形式, 采取扶贫帮困、金秋助学、提高对困难职工的助医、助学、意外伤害保险等方式, 落实对职工经济利益的维护。四是扎实开展建功立业活动。工会应当开展职工技能竞赛、合理化建议、经济技术创新等活动, 为职工建功立业、施展才能创建平台, 落实对职工根本利益的维护。同时要坚持和完善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坚持厂务公开, 深化民主监督;坚持签订《集体合同》, 维护职工民主权利;坚持有重点地开展扶贫帮困工作;坚持以人为本, 关爱员工健康, 在坚持维护职工权益中实现工会组织的价值。

四、坚持在组织建设上有所作为, 才能确立工会在企业中的实际地位

工会只有不断强化组织建设, 提高工会干部的整体素质和工会组织的战斗力, 才能确立在企业中的实际地位。工会要按照“增强凝聚力、扩大覆盖面”的总体要求, 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 认真落实“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 解放思想, 创新模式, 采取建会、建家、建制并举, 大力推进组建工会和发展会员工作;以强基建制为抓手, 深入开展建家活动, 不断激发基层活力, 使基层工会真正做到建起来、转起来、活起来;以打造“三家”、“两化”干部队伍为目标, 加大教育培训力度, 提高工会干部综合素质和工作水平。配好配齐工会干部, 切实增强工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第一, 大力开展组建工会和发展会员工作, 最大限度地把广大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 要建立健全工作组织, 完善工会各项制度, 职责明确。在工会组建工作中逐步形成了“五个坚持”的工作思路, 即坚持党的领导, 以党建带工建;坚持依法建会, 充分发挥法律的作用;坚持解放思想, 创新建会思路;坚持合力推动, 整合社会资源;坚持建管并举, 一手抓工会组建, 一手抓作用发挥, 严格按照《工会法》、《中国工会章程》以及有关法律、法规, 扎实稳健地开展各项工作。

第二, 把工会干部的培养和教育作为长期任务来抓, 制定培训计划, 发放业务书籍, 每年进行定期的集中培训, 把集中培训和工会干部自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有效提高了工会干部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同时创新培训工作方法, 形成内容新、节奏快、重实效, 适应工会干部特点的培训新模式。在培训的指导思想上, 按照工会专业化、工会干部专家化的要求, 坚持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形势的要求, 既注重掌握专业知识, 又注重工会干部在想问题、定政策、办事情、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在培训内容上, 把突出和履行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职能, 作为工会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在培训形式上, 突出了培训的层次性、针对性、实效性, 使他们真正达到“三家”的要求,

第三, 开展建家活动, 不断激发基层活力。在建家活动中, 要牢固树立“建家就是建企业、党政工共建一个家”的建家理念。建设职工之家, 不仅需要规范工会的工作职责, 还需要为职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开展文化活动的设施和场所, 努力为职工办好事实事等, 使工会成为职工之家, 职工坚强的后盾。

金相检验的地位、作用和检验技术 篇9

物理冶金学的任务在于研究金属和合金的成分、组织和性能之间的关系, 而这些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主要依赖于人们对金属内在组织的结构的识别, 即金相检验。

在材料的研究过程中:一方面, 材料的确切组成、结构和性能结果的获得是通过大量的理化检验研究和测试工作所完成的;另一方面, 其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能之间相互关系及变化规律的研究和确定也是大量的理化试验研究和测试工作的参与而得以实现的。在这两个方面中, 金相检验占有重要的地位, 只有通过金相检验才能完整的解释组成、结构和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许多制备具有优异性能材料的重大进展常常可追溯到对于它们显微组织结构的确定和控制。所有工艺的目的都是为了得到可控的微观组织结构, 从而得到所需要的性能。金相学的进步与发展对冶金、机械制造、动力、能源、建筑、国防和其它许多部门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由此可见, 在材料的研究与发展中, 金相检验是必不可少的, 是材料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金属材料发展史上人们最深刻的体会。同时也促进了金相检验技术和检测设备的发展。

2 金相检验在现代材料研究中的作用

新一代钢铁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以3类典型钢材作为代表开展研究。第一类为热轧普碳钢材, 通过工艺优化来优化显微组织结构, 生产廉价的金属材料;第二类为低合金钢高强度热轧钢材;第三类为合金结构钢。在这3类钢材研究开发的整个过程, 始终贯穿一条主线, 就是显微结构组织的确定和优化控制。金相检验在现代材料研究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化学成分与金相组织

合金设计的根本任务是满足工程构建或用户提出的各项性能要求。而这些性能受控于成分、内部显微组织、杂质和缺陷、表面组织及应力状态等, 其中主要是成分和组织。成分和组织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所有组织敏感性能。合金设计中首先要做组织设计, 选择满足性能要求的组织结构。控制组织结构的第一个因素就是化学成分。化学成分通过相变等方式控制组织中的相、体积分数和形态, 如马氏体形态、贝氏体形态等首先受控于碳的含量。低碳钢淬火后得到板条状马氏体, 而高碳钢淬火后得到针状马氏体。所以, 金相检验是验证和解释所设计成分是否合理的强有力的手段。

2.2 组织演变规律与工艺制度

化学成分确定之后, 控制组织结构的主要因素就是制造的装备和制造工艺, 包括冶炼、铸造、锻轧、热处理等。从冶炼到成品各环节中, 每一个生产环节, 对最终产品的组织结构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金相检验就是各种检验、检测仪器设备和一定的方法, 显示、判定、测量材料显微组织随工艺变化的规律, 从而制定合理的工艺制度。现代冶金工艺之一连铸连轧一个重要组织因素就是铸造树枝晶的破碎和混晶。原始铸造粗大的树枝晶奥氏体再结晶不完整或再结晶组织不均匀是导致最终铁素体组织混晶的主要原因。

2.3 金相学与材料科学

显微镜的发展给合金设计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众所周知, 人类冶炼金属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合金工艺过程、特性以及使用性能的漫长历史, 直到有了金相显微镜后才形成了当今的冶金科学。显微组织与宏观力学关系的认识, 为成分—组织—性能半定量或定量的研究和建立关系式创造了条件, 为材料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中, 最典型的就是Hall—Petch关系式 (σs=σo+kd-1/2) 。该关系式是细晶强化的理论依据, 是20世纪下半叶与钢的组织细化相关的5个重大成就之一。所以, 必须依靠实际的金相研究和金相检验工作, 来证实材料设计的科学性, 制定工艺的合理性。

金相检验分析, 不仅有组织识别还有评定, 即有定性还有定量、半定量的检测。金相检验的内容归纳起来有一下几项:1) 材料基体相的组织结构及其缺陷;2) 显微组织的取向和状态的非均匀性, 如带状、分布不均、晶粒度等;3) 第二相的类型、结构、组成、数量、形态、尺寸和分布;4) 研究原子按键力分布的晶体结构和电子按能量分布的原子、离子结构。就显微组织检验来说, 显微组织检验是通过一个二维截面视图来建立一个三维结构图形的, 这样在显微组织检验中就分为4个级次。A正确识别是什么显微组织;B定性的显微组织状态;C定量的显微组织状态;D显微组织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3 金相检验的主要应用技术

在金相检验中主要应用的技术有3种:1) 显像技术, 应用显像技术来揭示材料的显微组织、断口形貌特征、各种缺陷形貌特征、表面状态等。这种技术包括两个方面即腐蚀技术、成像技术。腐蚀技术是根据不同受检材料和检验项目, 选用不同的试剂和方法进行腐蚀。成像技术就是利用显微镜成像原理如光学显微镜的暗场技术、偏光技术、干涉技术等, 它主要记录和显示材料的二维平面微观组织结构特征;2) 衍射技术, 主要用来分析材料的晶体结构。晶体缺陷及晶体位向关系等问题, 衍射技术中经常使用的设备是X-射线仪、电子衍射仪等;3) 微区成分分析技术, 利用化学成分分析来研究材料的基体、第二相、夹杂物以及腐蚀产物的组成, 尤其是材料中微量元素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等。它所使用的仪器有电子或离子探针、谱仪等。

浅谈企业人事档案地位与作用 篇10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以人为中心来设计的, 其宗旨是“以人为本”。人是关键要素, 首先要服务好人, 才能做好管理工作。“以人为本”是指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人”, 承认人是一种资源, 一种特殊的和重要的资源, 而且在现代市场经济和竞争中是决定性的资源。通过开发人的潜能使之发挥到最大限度, 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 这一理念将会贯穿人力资源开发的整个过程。而加强企业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 恰恰是将静止的人事档案变换为动态的激励手段, 让员工能够感受到组织对他的关注、关心和承认。

作为人才信息缩影的人事档案, 是各类人才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原始记录, 是人才在德、能、勤、绩等方面的综合反映。若对人事档案重视, 能认真研究, 注重科学管理, 可以较全面地、历史地再现各类人才的面貌、特点以及专长, 作为考察和了解人才的重要依据;有助于企业根据每个人才的不同特点, 合理的使用人才;有助于从人事档案中探索人才成长规律, 更好的发现、培养和使用人才, 开发人才资源, 以适应企业发展对人才的广泛需求;可以及时地为企业和部门推荐优秀人才, 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各种人才扬长避短, 充分在企业发展建设中发挥聪明才智, 贡献自己的力量。如果人事档案不齐全, 或者间断甚至有片面性, 那就不能反映某个人的真实情况, 就会直接影响到人才的正确合理使用, 影响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如果对人事档案不重视, 不加强管理, 致使人事档案管理水平低, 服务方式被动单一, 就不能使人才档案信息得到及时使用, 同样会影响或阻碍企业的发展。因此, 我们认为企业人事档案与企业发展的关系密切, 在企业竞争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 企业竞争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各级人才市场的诞生, 使得各种层次、各种形式、各种渠道的人才交流日益增多, 科技人员、高校教师、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流动日益频繁, 为企业人才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 人事档案对于新单位领导掌握应聘者的基本情况, 正确使用新的人才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人事档案是人才信息的重要载体, 是历史的见证, 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积累形成的宝贵历史材料, 是人才的主要信息源, 是知人善任、选贤举能的重要工具。管好用好人事档案, 对人力资源开发起着重要作用。

人事档案的建立, 是人类走向文明与进步的产物。一些资金雄厚、实力强大的名牌外企、合资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在我国境内招聘新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时, 非常重视人事档案的利用。因为一个跨越国界寻找经济合作, 谋求最大经济效益的现代企业, 深谙管理出效益的经商之道, 而人才又是管理的关键因素。对一名优秀的企业人才的要求, 不只局限于其工作能力上, 其品行、背景、以往的工作实绩诸要素, 都是考察的条件。通过出示个人的人事档案, 就可以以

(上接263页) 内外温差增大, 墙体易开裂。墙采用240墙, 外保温此为凭, 增加聘用企业对聘员的信任程度和认可程度。而国内大中型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聘用, 也是如此。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实施以来, 企业实行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聘用制, 使单位与个人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建立了聘用关系。一份翔实、完整的个人人事档案, 既是企业选用人才和人才日后晋升提拔的重要参证, 也是择业人员量己之才选择行业、部门的“谋士”, 双方的“知己知彼”, 能扼制某些企业和个人盲目选人、择业的“自主权”, 更利于“人才与用人单位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活动的主体”这一社会功能的充分发挥。

人事档案虽小, 但关系到千百万劳动者的切身利益, 关系到我国人事制度改革进程的进一步深入, 关系到依法治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具体实施。由于传统体制下人事档案管理牵涉到组织、人事、劳动、档案等多个主管部门, 档案的功能则延伸到民政、公安、教育等其他有关部门, 特别是由于档案收费管理为政府所属人才流动服务机构、职业介绍机构带来巨大收益, 致使目前人事档案制度改革举步维艰, 大大落后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整体进程。

同时, 由于人事档案能够比较全面、准确的反映人才各方面的情况, 所以企业能够从人事档案中了解本单位人才的数量、文化程度、专业素质等方面的数据, 便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根据人事档案进行统计分析, 进而作出准确的人才预测, 制定出长远的人才培养计划。

3 为企业人才需求预测提供参考

目前在很多企业中, 影响企业人才需求的因素主要来自单位内部, 有效的人事档案管理对分析企业内人力资源状况是否适应单位的改革与发展的要求, 人才工作计划制定是否科学合理、实施是否顺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人事档案信息, 总结企业单位整体的人才储备状况, 结合人事流动的档案信息, 预测企业单位人才的需求状况, 从而有效科学的制定人力资源计划, 为企业单位领导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如果没有详细的人事档案信息分析, 我们就无从清晰的了解企业单位整体的人才储备状况, 也就无法进行科学预测, 由此可见, 做好企业单位人事档案工作, 对于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关键性。所以, 企业单位人事部门要以利于企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用为立足点, 做好人事档案管理和人事档案信息的综合分析, 为企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服务。

4 结论

随着“十二五”进程和建设步伐的加快, 如何围绕大局, 创新思路, 做好新时期档案工作, 更好为经济跨越式发展服务, 是我们档案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进入21世纪后, 人类社会开始在知识经济的基础上运行发展。知识经济的重要特征就是要以知识为基础, 以市场为导向, 强调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知识创新。在这样情况下, 人事档案工作如何发展与创新, 如何与知识经济社会与时俱进, 是档案工作者必须研究的课题。

综合由以上分析可知, 引起砖混结构墙体裂缝的原因可能是上

摘要:企业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 企业人事档案工作也逐渐成为大家的关注焦点之一。其宗旨是“以人为本”。人是关键要素, 首先要服务好人, 才能做好管理工作。“以人为本”是指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人”, 承认人是一种资源, 一种特殊的和重要的资源, 而且在现代市场经济和竞争中是决定性的资源。本文正是基于此, 阐述了企业人事档案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旨在为企业人事档案工作的改革与发展探索新的道路, 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也能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上一篇:园林中水景观设计下一篇:月收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