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就业问题

2024-05-16

当前就业问题(精选十篇)

当前就业问题 篇1

一、女性就业的现状分析

1. 重男轻女、就业机会不均等, 女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

从每年一度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双向选择洽谈会上可以看出, 招聘岗位琳琅满目, 但是招收女大学生的职位少得可怜。调查显示, 88%的应届女生认为在找工作中, 劳动力 (人才) 市场没有向她们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能力相符的工作岗位, 就业数量和质量远远低于男生。因此, 一些高校毕业生画起了“女硕士生等于男本科生”“女博士生等于男硕士生”的等式。显然, 女生就业问题在市场就业的今天显得尤其突出, 消除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 在大学生求职的高峰期逾发强烈。

2. 用人单位对女性的歧视。

不管是从劳动力市场登记的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看, 还是浏览报纸、杂志、互联网、招聘会上的招聘信息, 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男女就业不平等的现象。这样对女性的就业无外乎是一种制约。

二、女性就业难产生的原因

1. 社会对女性的歧视造成女性就业困难。

受传统文化和传统习俗影响, 社会性别理论暴露出传统文化观念对女性就业观念意识的滞后影响, 造成男性群体对女性参与的排斥, 对女性工作能力的怀疑等。

2. 女性生理特征是用人单位歧视女性的最重要原因。

女性有一个男性所没有的断裂带, 而这一阶段的工资、福利需要企业负担;另外从退休金的负担来看, 女性要比男性早5-10年, 而且由于期望寿命的性别差异, 女性雇员一般要比男性领取更长更多的退休金。

3. 女性自身错误观念和缺点, 也是女性就业难的原因。

女性自身较为普遍存在的一些错误观念和缺点, 则是造成问题的内在原因。比如说女性有时做事情自信心不强、视野狭窄、上进心差等一些自身的因素严重阻碍了女性的进取动力, 削弱了女性在职场中的竞争实力。

三、解决女性就业问题的思路

1. 积极宣传文明进步的妇女观, 抵制和消除对妇女的歧视和偏见。

“男女平等”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必然要求, 要使其真正深入人心, 我们整个社会文化制度还要不断完善。因此, 当前应该倡导先进的性别文化, 树立平等文明公正的社会风气, 形成有利于女性充分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

2. 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女性就业的社会环境。

加大宣传和执法力度, 认真贯彻实施《劳动法》中有关保护妇女平等就业的权利等条款, 落实有关保护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 对女性就业歧视问题要进行干预, 监督企事业单位执行有关法律, 禁止歧视和排斥女性就业现象的发生。针对劳动力市场中出现的性别歧视现象, 出台具体的司法解释, 监督和处理歧视行为。同时, 要进一步制定有关保护妇女就业的政策, 从制度上促进男女平等就业权利的实现。

3. 进一步加强对女性就业的保障制度。

对用人单位招聘中的严重歧视女性、侵害女性就业权益的行为进行查处;在外资等非公有经济组织建立起工会, 充分发挥工会和妇联依法代表劳动者对用人单位贯彻实施女性就业权益保障情况进行监督的作用。

4. 完善女性就业制度。

创造有利于女性就业的环境, 为女性就业提供优惠和便利, 扶持女性发掘自身潜力和特长, 主动创业和就业。实行灵活的工时制度和用工制度, 无论是哪一种就业形式, 当务之急是进行规范、引导和管理, 明确劳动关系、档案管理、社会保险接续等, 以有利于女性就业。

5. 强化教育培训, 提高女性就业竞争力。

要帮助女性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职业技能, 根据市场需求和新产业的发展需要, 开展具有市场导向性就业培训和“定单式”的定向培训。对有创业意愿的女性开展创业培训, 帮助她们学习经营管理, 实现自主创业。

6. 加强女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当前就业形势及就业策略[范文] 篇2

今天的中国在外国人眼中是一块肥沃的土地,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为何中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却如此严峻?是因为我们的高等教育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发转的形势,还是另有他因?我想,这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一、严峻的就业形势。

大学生就业虽然是个社会化的过程,但是一个人的发展不会游离于大环境之外,而是与国家、社会大环境息息相关。

近年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495万,比2006年增加85万人,2008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根据国家劳动保障部的最新统计,2007年的就业状况很不理想。由于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历史遗留问题的任务仍然很重,新成长劳动力已进入高峰期,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近年增量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在中国毕业生网最近发布的2007年和2008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中,使用了“就业寒流”来形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毕业生自身存在不少问题:首先,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有的大学生凭勤奋刻苦,在大学期间努力争取获得相关证书,不刻苦学生则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其次,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再者,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

三、大学生应对就业难题的对策

由于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用人单位、大学生、高校及社会共同努力。但是,归根结底,大学生自身才是主要原因。因此,我认为,我们当代大学生需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

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同时,要有良好身体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

第二,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第三,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

第五,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浅析当前女性就业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就业;女性;原因;思路

当前,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压力的加剧,灵活就业已经成为我国女性就业的主要方式之一。灵活就业已逐渐成为新增就业的主要方式,在缓解女性就业压力,满足女性不同的就业需求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探究女性就业问题的成因及解决思路,不仅是为女性解决现实问题,更是促进现实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政治文明进步、全面提高女性社会地位的重要步骤。

一、女性就业的现状分析

1.重男轻女、就业机会不均等,女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

从每年一度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双向选择洽谈会上可以看出,招聘岗位琳琅满目,但是招收女大学生的职位少得可怜。调查显示,88%的应届女生认为在找工作中,劳动力(人才)市场没有向她们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能力相符的工作岗位,就业数量和质量远远低于男生。因此,一些高校毕业生画起了“女硕士生等于男本科生”“女博士生等于男硕士生”的等式。显然,女生就业问题在市场就业的今天显得尤其突出,消除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在大学生求职的高峰期逾发强烈。

2.用人单位对女性的歧视。

不管是从劳动力市场登记的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看,还是浏览报纸、杂志、互联网、招聘会上的招聘信息,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男女就业不平等的现象。这样对女性的就业无外乎是一种制约。

二、女性就业难产生的原因

1.社会对女性的歧视造成女性就业困难。

受传统文化和传统习俗影响,社会性别理论暴露出传统文化观念对女性就业观念意识的滞后影响,造成男性群体对女性参与的排斥,对女性工作能力的怀疑等。

2.女性生理特征是用人单位歧视女性的最重要原因。

女性有一个男性所没有的断裂带,而这一阶段的工资、福利需要企业负担;另外从退休金的负担来看,女性要比男性早5-10年,而且由于期望寿命的性别差异,女性雇员一般要比男性领取更长更多的退休金。

3.女性自身错误观念和缺点,也是女性就业难的原因。

女性自身较为普遍存在的一些错误观念和缺点,则是造成问题的内在原因。比如说女性有时做事情自信心不强、视野狭窄、上進心差等一些自身的因素严重阻碍了女性的进取动力,削弱了女性在职场中的竞争实力。

三、解决女性就业问题的思路

1.积极宣传文明进步的妇女观,抵制和消除对妇女的歧视和偏见。“男女平等”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必然要求,要使其真正深入人心,我们整个社会文化制度还要不断完善。因此,当前应该倡导先进的性别文化,树立平等文明公正的社会风气,形成有利于女性充分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

2.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女性就业的社会环境。加大宣传和执法力度,认真贯彻实施《劳动法》中有关保护妇女平等就业的权利等条款,落实有关保护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对女性就业歧视问题要进行干预,监督企事业单位执行有关法律,禁止歧视和排斥女性就业现象的发生。针对劳动力市场中出现的性别歧视现象,出台具体的司法解释,监督和处理歧视行为。同时,要进一步制定有关保护妇女就业的政策,从制度上促进男女平等就业权利的实现。

3.进一步加强对女性就业的保障制度。对用人单位招聘中的严重歧视女性、侵害女性就业权益的行为进行查处;在外资等非公有经济组织建立起工会,充分发挥工会和妇联依法代表劳动者对用人单位贯彻实施女性就业权益保障情况进行监督的作用。

4.完善女性就业制度。创造有利于女性就业的环境,为女性就业提供优惠和便利,扶持女性发掘自身潜力和特长,主动创业和就业。实行灵活的工时制度和用工制度,无论是哪一种就业形式,当务之急是进行规范、引导和管理,明确劳动关系、档案管理、社会保险接续等,以有利于女性就业。

5.强化教育培训,提高女性就业竞争力。要帮助女性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职业技能,根据市场需求和新产业的发展需要,开展具有市场导向性就业培训和“定单式”的定向培训。对有创业意愿的女性开展创业培训,帮助她们学习经营管理,实现自主创业。

论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 篇4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及问题

(一) 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近年来, 伴随着我国高校的连续大规模扩招, 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 2009年毕业生人数为610万人, 2010年毕业生人数为631万人, 2011年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 2012年毕业生人数为680万人, 2013年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人, 达到历史最高峰;当前,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经济趋稳的基础还不够稳固, 全社会宏观就业压力增大, 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就业总量压力持续加大, 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大学生就业现状表现为: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高不成”和“低不就”现象共存;就业成本不断增加等。

(二) 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就业数量与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全球的金融危机导致经济低迷, 经济增长速度持续放缓, 很多外企的全球市场不好, 招聘岗位没有比往年增加, 反而招聘量大大缩水;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攀升, 据教育部数据, 2013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人, 比2012年增加19万人。大学生就业人数的增长与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更加严峻。

2、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随着国家产业升级、技术进步速度的加快, 大项目、高科技项目和重点企业对劳动者职业技能的要求普遍提高, 而高校毕业生在学校接受更多的还是理论知识, 缺乏工作经验和相应的职业技能, 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一方面企业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大学生缺乏必要的职业技能, 远远不能达到要求, 造成就业结构矛盾更加突出。

3、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深化改革, 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不可否认, 高校在专业设置和教育观念中出现了不少问题, 主要是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 课程开设不合理, 教学内容脱离社会的实际需求, 教学资源重复建设严重, 高校培养的学生不符合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 动手能力差, 缺乏社会实践能力。

4、高校毕业生择业观念亟待转变。

近年来, 我们一直在引导大学生改变就业观念, 倡导先就业后择业, 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到农村、到边疆艰苦地方去就业, 但由于受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影响, 在现实中, 大多数高校毕业生还是将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大城市作为就业的首选, 不愿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就业及边远基层工作, 这大大影响和制约了大学生的就业。

5、大学生自身素质问题。

伴随着高校的扩招, 我国高等教育已实现大众化教育, 但是高校的软件和硬件设施没有跟上高校扩招的步伐, 学生质量素质明显下降, 学生学习风气差, 学习态度不端正, 有的学生成绩很差, 未能通过英语国家四级, 与用人单位交之失臂。

二、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建议

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大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共同努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 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 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 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

(一) 政府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中的作用。

首先, 政府应大力促进经济发展, 努力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 尤其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提高产业水平, 来增加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容纳能力, 增加就业岗位, 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岗位的增长;其次, 政府应加强宏观指导与调控。政府部门应当把大学生就业作为保障民生的重中之重, 千方百计为大学生创造就业岗位, 并在政策和制度上予以充分的保证, 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市场机制, 加强监督、健全机构, 完善人才市场体系, 政府主管部门应该掌握和及时发布有关信息, 进一步建立健全人才市场中介服务体系, 规范人才市场秩序, 政府中的人事、教育部门从宏观上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 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规范;政府人事部门要对毕业生的人事档案和户籍, 实行统一的信息化管理, 在户口、人事管理、社会保障等方面制定一些鼓励毕业生到私营、个体企业就业和创业的优惠政策。制定优惠政策和措施, 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到西部地区、到艰苦行业工作。

(二) 高等学校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

1、加快高校专业结构调整。

当前, 我国高校专业结构设置与社会需要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 造成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的供需结构性矛盾。因此, 高等学校专业设置要以市场为导向, 以质量为基础, 培养服务社会各级各类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培养中应充分重视市场需求, 建立科学的评价、分析和预测体系, 把握市场经济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 按照社会发展方向设置专业, 在课程体系上增加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

一是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增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 做好就业指导教师培训, 提高就业指导水平;二是进一步优化就业指导课课程体系设置, 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针对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形成系统理论体系, 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掌握科学就业能力。同时, 增强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校企合作, 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相结合。

3、大力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

大学生自主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当前应当大力提倡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近年来, 各高校相继涌现了一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案例, 在大学生中引起很大反响。因此, 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 发挥创业成功大学生的示范带头作用, 强化大学生创业意识、设置创业教育课程及开展创业培训讲座, 大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

4、大力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

国家在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上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一批热血青年应征入伍, 对我国国防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高校应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加强组织协调, 鼓励有志毕业生参军入伍, 为国奉献。

5、关注贫困大学生、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贫困大学生、女大学生是大学生就业群体中的弱势群体, 在就业中, 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 他们在就业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歧视, 这就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 首先我们应在社会中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创造公平、平等的就业环境;其次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 制定优惠政策, 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最后要引导他们树立信心, 做好他们的心理疏导, 自信从容地面对就业。

三、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素质, 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

面对严峻的就业现实, 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 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一, 掌握扎实专业基础知识, 提升综合能力。现在, 用人单位不但需要大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更要有良好的身体、心理、沟通、团队协作及创新的精神。要把握就业的主动权, 大学生就必须加强“内功”的修炼, 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及早做好大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学好大学的各门课程, 利用大学的资源, 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提高语言表达、人际交往、写作及团队合作能力,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为未来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第二, 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 摆正就业心态。当前, 受社会及家庭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以往的就业观念还依然存在, 就业期望值普遍较高, 很多毕业生还是把就业方向放在公务员、事业单位及国有大企业、外资企业上, 不愿到中小、私营企业工作, 在地域选择上, 倾向于在大中城市及附近城市, 不愿到基层、农村、西部艰苦地区就业。实践一再证明, 许多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 大多是从基层踏踏实实干出来的。大学生要确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择业策略, 把目光放长远些, 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第三, 发掘人脉资源, 拓宽就业渠道。大学生要善于利用家人、朋友、校友等社会关系网络, 整合各种人脉资源, 寻找合适机会, 实现成功就业。

四、家庭要给予毕业生更多的理解、关爱与支持

大学生就业是家庭最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个大学生就业, 就能解除一个家庭的后顾之忧。由于我国家庭传统“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的观念依然存在, 家长对子女就业期望值较高, 希望子女能找到好的工作。因此, 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问题, 家庭应对子女保持合理的职业期望, 尊重子女的就业选择, 给予大学生更多的理解、关爱和支持, 使大学生能如期顺利就业。

总而言之,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也受其他方面的影响。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 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大学生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不断探索, 不断总结。

摘要:近年来, 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快速增加, 就业形势异常严峻。本文在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 主要从政府、学校、大学生自身、家庭等四个方面, 提出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李先锋.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前沿, 2010.15.

[2]梁涵孟.浅析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问题[J].全国商情 (理论研究) , 2010.13.

[3]王浩.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10.10.

当前城市的就业问题及解决对策 篇5

张萍

我国作为一个拥有十多亿人口的大国,每年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劳动力自然供给的压力始终比较大,国民经济年增长速度所达到的新增就业机会明显低于劳动力供给的实际人数。同时还有大量下岗再就业人员。因此,当前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如何开辟更多的就业渠道,切实解决好就业问题,需要认真研究,仔细安排。

一、当前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总体而言,就业人数供大于求,社会供需矛盾突出。然而,社会不同部门,不同生产领域又出现劳动力需求得不到满足,劳动力极为匮乏的情况。

(二)下岗人员再就业问题比较突出。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尽管从上到下给予了高度的关注,除了由劳动力供大于求等客观因素外,下岗人员自身的主观因素也都严重制约了再就业工程的成效。

(三)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构比较完善,从省厅、市局到县、区,一直延伸到街道的就业服务站、社区服务室已形成网络。边远地区经济欠发达,就业机构设立上不到位,有的甚至名存实亡,发挥不到指导、帮助就业的职能,影响了就业工作完成的质量。

(四)部分企业职工制度不规范。企业职工人世间员流动过于频繁,埋伏下职工失业的隐患,也给政府的就业管理工作带来困难和被动。

(五)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进城,增大了城镇就业工作的负荷。农民在城市择业岗位的有限,就业问题就会与日俱增;国家户籍制度的日趋松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的人数还将有大幅度的增长。

二、就业矛盾产生的原因所在

当前城市的就业问题是经济、教育、社会领域各种矛盾的集中表现,或者说是各种病因导致的一种“综合症”,不能简单归结到某一方面。首先,就业矛盾日趋尖锐,一个重要因素是长期以来就业问题的不断积累所致,而且又引发出各种社会问题。同时,中国的教育在培养人才的目标方向上,没有形成物实的特色,没有根据社会形势的变化,社会需求的不同口径培养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方式的千篇一律,形成学历越高越好,动手能力、操作技能与学历相背反。还有就是就业的观念滞后,不适应市场经济运行下的社会现状,最为典型的是下岗职工再就业就存在类似情况。

我们分析就业矛盾的原因所在,不能离开国有企业。在运作于市场经济规律中的国有企业要强化自身的生命力,就必须实行“优化高效”的人力资源配置,但是这并不等于就可以把企业的剩余劳动力一股脑的全部推向社会了之。企业如何摆正三者的利益关系,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企业家个人利益的次序,三者次序颠倒不仅会影响企业的长远利益,也给国家的就业增加了新的难度。

就业问题的难度与大量农民工在城市就业的状况是分不开的。农民工绝大多数文化水平低,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对企业的生产工艺和设施一无所知,根本不符合以上要求,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是当务之急,但培训机构的设置,培训师资的欠缺又是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再者,农民工在城市参加培训学习自身也存在许多困难,第一,学习费用高,第二,农民文化程度低,第三,无法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内容。中国就业矛盾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如何分析原因,解决矛盾,打破就业瓶颈,使就业问题能够得到科学、合理、有效的解决,正是我们努力探讨、研究的目的所在。

三、解决就业问题的对策措施

(一)建立“就业优先”的发展目标

“就业优先”的基本含义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劳动力市场的发育要优先于其他要素市场的发育,即逐步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统一有序的、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三是降低失业率的调控政策要优先于反通货膨胀政策;三是有利于促进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成本要优先于其他财政支出给予安排;四是劳动者利益要优先于资本利益,促进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五是在社会发展中,就业岗位的增加要优先于社会收入水平的提高。

只有实行就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才能缓解中国巨大的就业压力,促进经济向更高阶段发展。

(二)大力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应该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与其他要素市场相比,劳动力市场发展相对滞后。首先,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的工资既不能准确反映劳动力成本,又很难反映劳动力供求。其次,由于干部职工和工人的身份界限没有彻底消除,以及二元结构市场的存在,加上社会保障的封闭化、分散化,使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向选择、合理流动的就业机制远未真正形成。再次,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具有不均衡性。综上分析,在劳动力市场发展不完善的条件下,建立市场就业机制缺乏必要的基础。因此,要解决就业压力问题,就必须用市场配置机制来解决问题,必须着力抓好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发展,通过加快制度改革,加强宏观调控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体系等,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

(三)发展小城镇,扩大就业容量

发展小城镇是一项长期战略,也是一项规模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就业目前拟采取的措施有:一是统一规划城镇化建设,积极扩大小城镇社区就业容量。二是探索和建立小城镇从业人员统一的劳动管理和社会保障制度。同时,接续好再就业的下岗失业职工的社会保险关系,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四)实行政府“帮困就业”政策

通过建立“就业优先”经济发展战略,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劳动力合理流动等政策措施可解决化解我国的就业压力。从国内外的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措施来看,主要有二大方面帮扶手段。一是通过类型繁多的“就业康复计划”“扶贫帮困就业计划”等由政府出面的就业服务措施来促进这类群体的就业。二是社会各界及其它组织通过各种类型的非正规劳动就业组织及各种就业扶助自救组织来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五)适度节制劳动力供给,提高劳动力素质

当前就业问题 篇6

摘要: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今年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因此,促进就业成为今年压倒一切的重大任务,也是各级政府面临的最大的民生考题。在这关键时期,我国要通过继续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解决当前的就业问题。

关键词: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农民工就业;自主创业

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很多国家都面临着几十年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这场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虽然不像欧美国家那样显著,但我国也是无法独善其身于国际环境之外的。这场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实体经济方面,而且早已经波及到民生方面,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就业形势的恶化。我国政府已采取了多项政策和措施解决当前的就业难题,目前已初见成效。今年上半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已达到了569万人,已完成全年任务的63%,城镇登记失业率也停止向上攀升,保持在4.3%。也就是说我国的就业工作总体上趋于稳定。在经济如此困难的情况下,就业工作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就业回暖的基础还不牢固,还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首先,上半年新增就业569万人,固然是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完成全年仟务基本不成问题,但同样是900万的目标任务,2006年、2007年、2008年到年中实现就业数分别为608万、629万、640万,全部高于今年。换句话来说,今年上半年新增就业仍未达到往年水平;其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并没有减弱,外需严重萎缩的局面仍在持续甚至是恶化,比如轮胎特保案,是美国2007年以来的首次对华特保案,也是针对中国数额最大的特保案,涉及金额达22亿美元,据国内专家预计,以美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其它国家很有可能会效仿美国的做法,届时将会影响中国数十万人的就业问题。这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的开始。随着事态的演进,类似的事件还将会出现。根据劳工组织的预测,国际金融危机对就业的负面影响将持续5-8年的时间;此外,就业在我国是长期问题,即使没有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劳动力市场也长期存在着严重的供大于求。作为人口大国,我国的就业问题表现了“四大一突出”的特点,即:人口基数大,劳动力人口总量大,农业剩余劳动力规模大,就业困难群体数量大,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我国的就业问题集中了其它国家所有就业问题之和,即面临着转轨就业、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就业同时出现而又相互交织的“三碰头”局面,所以我国就业问题涉及人数之多,矛盾之复杂,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遇到过的,堪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就业战争”。因此,促进就业仍然是压倒一切的重大任务,也是各级政府面临的一道最大的民生考题。这就要求我国要继续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解决当前的就业问题。

一、强化政府责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

在国际上考察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环境通常有四个指标: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这四个指标如何排序,蕴含了不同的政策思路。比如说很多发达国家将充分就业排在第一位,而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更看重的是经济增长,而中国就是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因为从几百年前的贫困积弱走到现在,中国太渴望富裕与强大了,因此,选择经济增长是势所必然也是理所当然的,具有着充分的历史合理性。

但是从现有的统计数据看:我国的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正在逐年下降,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我国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创造的就业岗位是240万个;到“九五”时期,这个数字下降到94万,到了“十五”时期又降到80万。这表明:经济增长对扩大就业不是万能的灵药。因为经济增长本身既可以是就业友好型的,也可能是就业排斥型的。其实,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对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是同时具有控制力的。如果这只手施力不匀,那么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就表现出一定的对立性;如果这只手调控得当,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是可以实现“双赢”的。今年是我国经济最为困难、就业压力最大的一年,在非常时期更要清醒地认识到:保就业就是保民生、保稳定。因此,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在保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要将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二、改善创业环境,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为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政府必须提供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一要加强对全体劳动者的创业观念教育,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增强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要加强对政府管理部门和工作人员的创业观念教育,提高对创业重要性的认识,有利于形成一个宽松的创业环境。二是要打破行业垄断,给私人经济以平等的竞争权利。国内专家做过保守估计:我国如果放开金融、烟草、电信、电力、铁路、航空、石油等10多个传统垄断行业,可为社会创造2000万个新增就业机会。三是要放宽注册登记的条件。首先是要放宽对注册资金、场地等的限制;其次要放宽对自由职业者、个体劳动者和微型企业的管理,实行备案和非登记、非审批制度。四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国家支持自主创业的政策体系,对创业者提供实实在在的税收减免政策,以及优惠的资金投入政策、融资政策等。五是要完善创业服务体系。要向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开业指导、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市场拓展服务等,以帮助创业者实现创业理想。最后,要通过立法和行政体制改革,大规模减少政府各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的收费和罚款项目,减轻企业负担。

三、多策并举,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到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这在党代会的报告中是第一次,这充分显示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为此,一要拓宽就业渠道,各级政府要根据需要,引导国有企事业单位,尤其是支持和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及中小民营企业面向高校毕业生招聘,以弥补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不足。同时要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到基层、到西部地区就业。二要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关键就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提高服务水平,对于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要向其提供“一条龙”的创业指导服务,并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另外,要尽快扭转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培养创业光荣的意识。三要深化高校改革,各高校在扩大招生的同时,要做好市场调研,科学预测未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结构,从而合理安排专业结构,使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销对路。四要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和指导工作。相关部门要加强合作,采取多种方式,利用各种渠道,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免费就业信息和各类就业服务。另外,要尽快改革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模式,尤其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美国是较早在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国家,从小学到大学,都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向学生普及金融、投资、理财、营销、商务等方面的“超

前教育”,积极培养“未来的经理人”,因此,美国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率高达23%到25%。而我国的大学生在毕业后,对于怎样开办一个企业,怎样经营和管理企业一无所知,因此,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率只有1.2%。最后,需要各项制度的完善。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除了大学扩招、就业观念落后的原因,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比如城乡分割的问题、东西部的差距问题、尤其是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等。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除了以上的对策,还需要各项制度的完善,只有这样,大学生才敢于走向更加广阔的就业之途。

四,广开就业门路,推动农民工转移就业

目前,金融危机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冲击是最大的,而这些企业通常是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地方,所以农民工是遭受就业冲击最严重的群体。

为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

1对于政府投资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建设,各地政府要以工代赈的方式引导农民工就业。

2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要更好地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仪仪依靠政府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依靠政府投资所创造出来的就业岗位毕竟是有限的,而且也不是长久之计。在这一非常时期,企业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如同温家宝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的演讲中所说,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我想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是考验企业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时候。只有企业做出更大的努力,才能更好的解决农民工就业这一问题。因此,企业应采取灵活用工、弹性工时、在岗培训等多种措施稳定就业岗位。

3要鼓励农民工创业。地方政府要建立“农民工回乡创业担保基金”,以解决他们创业的资金困难,同时要通过“减税、降息、免赞”三管齐下的财税支持,将农民工的创业成本降至最小化。另外,要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创业服务、创业培训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放宽创业市场准入,使更多的打工者成为创业者。最后,要加大对农民工的免费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素质和就业能力。

五、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提高劳动者素质

目前,我国劳动力人口总量位居世界第一位,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了69%,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高出了5个百分点。原本数量众多的劳动力人口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资源,但是由于我国劳动力素质水平较低,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就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造成我国劳动力素质水平较低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我国居民受教育程度所引起的。2007年,大专程度以上的人口比重为6.2%、高中占12.6%、初中占37.8%、小学占29.9%,其它占13.5%。因此,我国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是严重偏低的。尤其是我国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情况更是令人堪忧。目前,我国居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7年,其中城市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2年,而农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目前,发达国家高等技术学校的数量占大学数量的比例高达40%多,而我国还不足1%。这样就直接导致了我国的高级技工数量的短缺,我国高级技工占技工总数的比例只有3.5%,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则高达40%。

那么,在当前形势下,怎样才能提高我国劳动力的素质水平呢?首先,需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当前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使劳动者实现素质就业。其次,要支持各类职业技术院校扩大农村招生规模,鼓励农村初、高中毕业生接受正规职业技术教育。最后,要进一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从而加强对技能人才的评价、选拔和激励。我们国内有专家预计: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要使我国居民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一年,恐怕就需要耗费2.5亿元,要使我国居民人均受教育程度达到高中毕业水平,按目前的教育投入,恐怕至少需要25年的时间。因此,提高我国劳动力的素质水平任重而道远。

六,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面对就业弱势群体继续扩大的趋势,实施就业援助是当前的紧迫需要。因为就业困难群体多数情况下不能被经济增长所带动的就业岗位所吸收,也难以通过一般的扶持政策实现就业,这就需要实施特殊的就业援助。完善就业援助制度,事关困难群众的切身利益,是解决困难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问题的重大举措,也是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因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都应该高度重视。通过采取税费减免、贷款贴息、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办法,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等途径,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 篇7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对策分析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自1999年, 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2004年毕业生人数为280万人。2005年毕业生人数为340万, 2006年的毕业生有413万人, 比2005年增长75万人, 2009年毕业生人数有600万人, 再加上往年的待业人数和从海外归来的就业人员, 大学生就业困难已成为了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 特别在当前,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更为严峻, 许多大学生毕业就等于失业, 并出现了大学生毕业当“菜场屠夫”, “摆摊小贩”, “道路清洁工”等社会现象。大学生毕业能否就业已远不是个人问题, 而是全社会都关注的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1 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方面。主观方面包括择业观念, 就业能力, 和择业心态等等, 而客观方面主要来自学校和社会。

1.1 社会因素

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地域间供需和企业间供需不平衡出现结构性就业难。首先, 由于我国的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 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地、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仍存在较大的经济差距。大中城市、沿海地区、东部地区经济实力雄厚, 发展活跃, 人才环境良好, 对大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 绝大多数毕业生选择在这些条件优越的城市地区就业。广大的内地和西部地区人才奇缺, 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更使人才重要性凸显, 大学生却很少愿意选择西部和基层就业, 本专科生及研究生就业人数最少的六个省市区依次是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贵州省和海南省。其次, 大多数毕业生的眼光更多地停留在大型国企、外企上, 但绝大多数国企已进入减员增效、相对平稳的阶段, 国家公务员更是大热状态, 外企在这几年一直是呈门槛越来越高、所需人数越来越少的态势。

1.2 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对大学生的就业有着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影响。当前, 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 实现了就业市场化, 但大学的人才培养仍不太适应市场需要。首先是专业设置不对路, 培养模式不适应市场需求。主要表现在专业的设置口径、设置方向等方面比较僵化、缺少弹性, 不适合于复合型人才和贯通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其次是课程体系设置呈现重理论轻实践, 重系统轻实用的趋向。现在高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大都在综合化程度、结构平衡性、发展灵活性等方面不太适应市场的要求。其严重的后果导致培养出的人才综合能力不强, 又缺少可持续发展性, 甚至被市场所淘汰。此外, 高校在新形势下的一些非理性行为也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不利影响:一是专业盲目扩招, 即搞一刀切, 不管什么专业, 不管社会对这种专业人才需要多少, 一律扩招, 有的专业本来就业形势较好, 因盲目扩招, 致使毕业生因供大于求。而有些低学历层次的人才就业市场已经很小或基本没有市场, 高校仍在继续招生。二是办学层次定位不准。社会劳动分工的多样化要求人才层次多样化。在多层次的人才需求面前, 有的高校既招研究生、本科生, 也招专科生, 成为高等教育中的“高大全”, 没有明确的学校定位。学生毕业后普遍存在知识面较窄、能力较差、适应性较弱等问题, 很不利于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1.3 择业观念与心态

首先,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型”迈向“大众化”步伐的不断加快, 就业制度也由传统的“统招统分”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转变, 一个人一生从事一门职业的现象已经大大改观。但是在传统思想影响下, 部分大学生在择业上渴望通过一次就业就能享用终身, 他们过分看重“初次就业”, 抱着一劳永逸的求职心态, 因此如此绝对化的选择无疑窄化了择业空间, 使得本该属于他们的工作机会悄然流逝。其次, 大学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 并且生活阅历简单, 因而对自己缺乏全面而客观的认识, 主要表现在自我定位不准, 就业期望值过高.一些大学生择业的理想色彩过重, 70%以上的大学生留恋大城市, 大部分人都希望成为政府机关工作人员, 教师, 医生, 对企业和自主创业不屑一顾。这种反差, 反映了大学生求职仍把“工作稳定”和“社会地位高”作为主要择业标准。

1.4 就业能力与自身素质

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困难是相对的, 就业机会的有无与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和自身素质有密切关系。有些毕业生收到了多家单位的接收函, 最终选择的职位也相当不错;而有些毕业生却没有面试机会。另一方面, 有些用人单位又招不到合适的大学生。也就是说, 大学生失业是一种结构性失业, 即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与需求不匹配所导致的失业。大学生就业困难或失业现象的出现, 不是因为没有市场需求, 而是因为他们不符合市场需求。有些调查表明, 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态度、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合作精神的总体评价并不算太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没有人愿意花钱为别人培养人才, 用人单位普遍需要的是迈进单位大门就能干事、能创造效益的人, 这就使得用人的门槛越来越高, 对新进单位的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面临这样严峻的就业挑战时, 部分毕业生整体素质达不到社会的要求, 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能力不够, 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不强,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动手能力较差, 缺乏创新意识和敬业精神, 缺乏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所带来的深刻变化的了解。

2 解决问题的策略

2.1 大力发展经济, 培养新的就业增长点, 拓宽就业渠道

发展才是硬道理, 大力实施科学发展观, 加快我国经济发展, 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 是解决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治本之策。目前, 西部地区基层地方, 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新就业的增长点, 国家应加大对这些地区和部门的政策支持力度, 加大西部开发力度, 加快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为就业大军创造条件, 实现体制转轨和经济转型的良性过度。

2.2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完善政府服务职能

政府服务职能缺位也是当前出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个原因我国在进行各种体制改革和大学扩招的同时, 没有做好配套改革, 教育体制改革滞后、就业市场不完善、就业歧视监管不力、社会保障制不健全等政府服务职能的缺位, 成为造成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市场经济体制下,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对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必不可少, 因为, 市场自有其本身的盲目性和自发性的弊端。必须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职能, 完善就业市场体制, 规范市场就业秩序, 构建就业信息传播平台, 实现全国就业供求信息共享, 为大学毕业生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构建大学生社会保障体系, 解决大学生在求学以及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完善大学生到基层、到西部地区工作的晋升及进出机制, 解决大学生的后顾之忧。

2.3 完善高校教育体制

高校作为大学生的培养主体, 应加快体制改革, 提供更多优质的教育服务, 拓宽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最大可能边界。首先, 要调整各专业的招生规模。专业构成了专有人力资本的基础。决定着未来的就业方向和职业搜寻范围。高校应建立适应市场变化的专业设置及调制机制, 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不同专业的招生规模, 使各专业的大学生都拥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其次, 要创新培养模式。培养模式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培养模式创新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应根据自身特色对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进行合理搭配与组合, 并通过柔性进行机制加以实现。课程教学方面, 及时吸收最新研究成果, 灵活调整课程内容并进行模块化重组,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取向自主地选择课程:实践教学方面, 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现实。同时, 推广学分制, 允许学生跨系或转系学习, 允许中途就业或暂缓就业, 继续学习或接受培训。再次, 要加强就业指导。要根据就业环境变化, 引导大学生树立主动灵活, 多样的就业观, 拓宽职业选择的范围, 要提供心理与职业特征测试。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找准职业定位, 并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要积极开展校园创业活动, 创造实践机会, 加强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要举办求职技巧培训以及普通话, 会计师, 司法等考试的培训, 为“零距离”就业做充分的准备。

2.4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政府要督促高校加强形势教育引导学生改变传统就业观念, 认识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就业形势, 了解就业政策, 调整期望值, 摆正位置, 放弃不切实际的虚荣心和依赖想法。正确对待就业要树立多次选择的思想加强竞争意识, 增强择业主动性, 树立自信心, 毕业生的眼光不能仅限于用人单位待遇方面, 而应结合自身特点考虑用人单位是否具有个人潜能发挥空间。树立“先就业, 后择业”的新理念, 为获取自己的职业的长远发展奠定深厚基础, 要让大学生坚持开展自主创业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思想、择业观念, 走“艰苦创业、科技创业、自主创业”之路。

2.5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大学生都希望毕业后能获得一份能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工作, 因此大学生作为就业能力的载体和劳动市场的供给主体, 应通过自身努力获取更高的就业能力。首先, 大学生要增强社会适应性。要认真研究自己的职业兴趣、专业特长、实际能力、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形势、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国家的就业政策等, 根据社会需要及形势变化及时修正和调整就业期望值和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 以便与就业市场需求保持最大的适应性。其次, 要提高综合素质。要端正学习态度将客观的就业压力转化为主观的学习动力。努力造就复合型人才。同时还要注意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 强化实际操作与动手能力的训练, 激发创新思维。其次, 要积极寻找工作。大学生能与时俱进, 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念“高也成, 低也就”是合乎理性的就业意愿的特征, 当就业预期高于客观现实时, 要及时做出调整。从而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 结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未来的大学生就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国内竞争环境, 用人单位, 大学生, 高校及社会, 只有共同努力, 才能使得高校毕业声这支宝贵的人才队伍, 到祖国最需要的, 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为建设更加美好的国家, 发挥其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车文博, 张林, 黄东梅, 张旭东.大学生心理压力感基本特点的调查研究应用心理学.

[2]苗天峰.大学生择业心态的变化及引导[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当前我国劳动力就业问题研究 篇8

一、我国劳动力就业现状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 我国的就业危机日趋显现, 但由于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就业问题, 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就业, 才使得当前我国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 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人数和城镇登记失业率呈涨中有落态势 (见表1) 。这充分说明我国劳动力就业状况相对乐观。近几年, 政府越来越重视劳动力素质,

培训工作发展势头良好。就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情况而言 (见表2) , 技能型培训和转移后培训人数明显增多。另外, 职业培训、创业培训、预备制培训等工作也开展的井井有条。

数据来源:教育部网

虽然我国在劳动力就业和培训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由于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众多, 国民教育平均水平较低, 一般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普遍不足, 同时, 失地农民、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残疾人、“4050”人员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存在, 致使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二、存在问题

(一) 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 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失衡

从调查情况看, “供需矛盾”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原因, 主要表现为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长幅度与有效需求之间的矛盾;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综合素质、学历层次、实际技能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与用人单位要求不一致的矛盾等。

从教育体制来看, 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严重失衡, 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首先, 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与社会人才需求的错位。其次, 高职教育的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上的错位。我国现行高职专科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较单一, 结果培养出的学生理论匮乏, 动手能力差, 在人才市场处于弱势。再次, 教育供给在一定程度上抓不住社会需求的“时间差”。

(二) 农村劳动力、失地农民就业观念滞后, 就业矛盾突出

注:2011年数据仅为第一季度统计数字;数据来源:新华网和人民网

当前农村劳动力及失地农民的就业观念滞后, 表现在:“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茅草窝”、“在家千日好, 出门时时难”的传统思想;把工作分成三六九等;农民已经习惯了自由的生活方式, 一时难以适应受约束的工作环境, 从而不愿外出务工等。正是这些落后观念, 使得农民怕冒风险, 不敢出去, 不愿出门, 即使愿意, 主要方向也是以本地县城、建制镇为主, 很少愿意进入大城市。

在农村, 大量劳动力处于闲置状态, 而当前人多地少, 贫困面大, 贫困程度深, 人均资源严重短缺的现实使农村劳动力就业面临着巨大压力。从就业岗位来看, 农民工广泛分布在制造业、建筑业和住宿餐饮业中。由于大部分务工人员文化低, 无一技之长, 找工作困难, 而找到工作的大部分是脏、累、险的活, 劳动强度大, 经济收益低。另外, 失地农民中“两低一高”现象较普遍, 即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低、就业期望高, 这样就造成“有人无活干同时有活无人干”的矛盾。

(三) 对流动人口管理有待加强

由于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组织有序、有计划的务工输出无法满足外出务工人员的需要, 造成大量外出务工人员盲目外出, 以致出现外出后无生活费, 回家又无路费的尴尬局面。同时, 由于外出务工人员的数量大, 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在管理及跟踪服务上无法满足其需要, 当他们的权益受到侵害时, 不能及时提供援助。另外, 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后, 其家庭留守人员生产、生活、学习等也存在诸多困难。

(四) 劳务市场不健全, 政府组织劳务输出比重低

当前我国劳务市场的城乡分割、区域分割现象较普遍, 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突出, 自发性、盲目性色彩浓厚, 导致劳务市场效率低下。调查表明, 玉溪市外出务工人员中由政府 (单位) 组织外出的只有11%, 自发和投靠亲友仍然是主要渠道。89%的外出务工者主要靠血缘、地缘实现就业。据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在全省7个地级市和9个县级市对1012个农民工的调查, 在农民工就业渠道中, 由乡政府组织仅占1.7%, 但在调查中实际有25.9%的农民工要求政府在组织外出务工方面提供帮助。

(五) 失业保险制度在促进再就业方面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我国现行的失业保险制度还存在诸多问题, 具体表现在:一是失业保险金总量匮乏。首先, 失业保险的覆盖面窄, 导致失业保险金的筹资范围小, 总量不足, 这就削弱了失业保险金对再就业工程的保障力度。其次, 失业保险金的收缴力度不够, 满足不了失业人员的现实需求。二是失业保险统筹层次低, 运行不规范, 在失业保险金的使用上差异较大, 国家很难从宏观上把握再就业的情况, 直接影响了再就业工程的实施。三是失业保险金在促进就业方面的支出比重没有制度作保证, 支出结构不合理。我国目前失业保险金的发放主要是对失业者的一种事后补偿, 在促进再就业中表现得尤为被动。传统失业保险金用于行政性的支出比例过大, 而用于再就业工程的比例过小, 基金的偏离使用使得原本就不足的失业保险金对再就业的保障功能更弱。

三、解决措施

(一) 大学生就业, 政府、学校和个人都有责任

针对制度上的束缚造成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政府可加大制度性建设, 创造良好就业环境。简化人才流动手续, 打破地区人才交流不均衡的现状, 降低人才流动与转换成本。

面对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相矛盾的现实, 运用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教育供求机制,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学校教育也应该以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为导向, 及时调整高等教育专业结构, 优化专业学科结构, 使学生顺利就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我国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大学生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 大学生应转变观念, 苦练内功, 掌握真本领,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积极主动争取就业。

(二) 转变就业观念, 加强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培训, 推广灵活就业形式

农村劳动力应积极转变就业观念, 积极拓展就业机会来增加经济来源。一方面, 农村劳动力可以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进行自主创业;另一方面农村劳力也可以“走出去, 引进来”, 即先到外地通过打工开阔视野, 增长见识, 了解商机, 待时机成熟后回来利用地域优势进行创业, 或者引进外来的投资项目, 来带动本地经济的发展。

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就业培训。成立各级劳动力就业培训机构, 加强就业前的技能培训。按照市场引导, 供需对接的培训原则, 积极开展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 实行职业技能培训和大面引导性培训双管齐下, 突出学以致用, 注重技能和素质;转移培训注重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做到形式多样, 期限灵活, 内容实用。

推广灵活就业, 可以有效解决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它不受时间、地点、空间范围的限制, 农民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适时选择就业形式。灵活就业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类:非全日制就业, 临时就业, 兼职就业、远程就业、独立就业、自营就业和家庭就业等。相关部门应根据灵活就业的特点开展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 技术培训和创业培训。

(三) 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管理, 确保务工人员无后顾之忧

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应有计划的安排务工输出工作。各地要运用网络系统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科学管理, 把他们的基本情况、流动、从事行业等资料输入电脑, 并及时根据情况变化进行更新。此外, 还应加强输出地与输入地的协作配合、落实用工单位协管责任、抓好留守儿童培养教育等, 确保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后, 他们的务工收入确实给农村经济注入了活力, 但也带来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 特别是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留守老人的赡养问题。建议基层政府在组织人员外出务工时, 应努力做好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问题、留守老人的赡养工作、保障外出务工农民的在乡原有权益, 做好外出务工农民的服务工作。

(四) 发展完善劳务市场, 充分发挥政府组织劳务输出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完善的劳务市场是有效解决就业问题的基本途径。建立和维护统一、有序和规范的就业市场成为政府的首要职能。一是打破劳动力市场的体制性分割, 扩大劳动力市场容量, 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劳动力供求信息互通共享, 方便劳动力在行业之间、区域之间流动。二是完善劳动力供需信息收集手段, 缩短下岗失业人员待业时间。三是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职工档案托管等服务内容, 采取供需见面会、个别职业介绍等方式, 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

强化劳务输出服务网络体系, 把劳务输出服务网点延伸到各个乡镇。要建立信息传递渠道, 及时向农民发布劳务信息, 使劳务信息能够通达到每个乡镇。鼓励多种劳务输出组织形式, 按照“强化政府组织形式引导和规范中介机构组织形式, 倡导亲朋好友组织形式”的要求, 积极发挥各方面的作用, 降低务工的信息成本。

(五) 完善失业保险制度, 强化政府职能

首先, 完善失业保险金的筹资和发放机制。一是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面, 尽快将城镇非正规就业人员, 尤其是农民工纳入失业保障的范围。二是加大失业保险费的收缴力度, 使再就业基金的来源稳固。三是制定出一定比例, 按比例提取再就业基金, 同时限制管理费的使用。

其次, 要加强失业保险立法, 这是规范失业保险工作的前提。一是要尽快在宪法中增补失业保险方面的条款。二是加快制定和通过失业保险法及配套法律, 其中《失业保险法》应明确规定保险政策、保险基金筹集与使用、就业服务制度、就业培训制度、保险管理体制等, 从法律上保证失业保险制度的促进就业功能。

再次, 强化政府公共就业服务职能, 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容应包括:制定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加大对劳动力市场的投入;完善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失业保险管理;推行灵活就业, 拓展服务领域;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和工作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董洁.浅论促进就业中的政府职能[J].西华大学学报, 2007 (6) .

[2]、罗华玲等.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分析及对策[J].调查研究, 2007 (4) .

[3]、李胜检.中国当前的就业问题与政府作为研究[D].湖南大学, 2007.

当前就业问题 篇9

1.1 岗位竞争激烈

由于近年来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教育制度的不断革新, 以及教育市场的开放化。高职院校不断增多, 高职毕业学生人数也在不断激增。虽然受教育能力的影响, 高端、拔尖的高职专业人才仍然供不应求, 但在普遍人才方面, 却出现了“僧多粥少”的现象, 多数高职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和输送基地, 面对紧缺的普遍人才招收岗位, 也难以保证向每一个学生推荐工作, 就业危机正在酝酿当中。

1.2 消极思想影响广泛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传播逐渐打破了原有的地域限制, 加上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使“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思想进一步对我国社会产生影响。高职学生作为与网络接触较为频繁的群体, 更受首当其冲地受到不良影响, 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发展情况令人担忧。如果不能有效对这些消极思想进行防范, 则学生的个人素质不能满足社会企事业单位的要求, 难以获得岗位的接纳。

1.3 学生思想觉悟不够, 缺乏自信心

由于就业竞争日益激烈, 且部分人群或企事业单位对高职学校的偏见, 造成高职学生不能够正视自己, 往往不能发挥出自身的潜力, 长期生活在压抑和自卑的生活当中。经过一段时间的熏陶, 学生可能会形成自闭、自卑、缺乏团队精神、悲观情绪严重等。这些情绪均不利于学生寻找工作, 在社会中碰壁机会较大。

1.4 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程度比较相对滞后

从专业角度看, 当前社会期望获得高水平、超高水平的专业人才, 但是限于高职师资力量和资金方面的不足, 难以完成此艰巨的任务, 在高端人才培养方面不容乐观。从教育效率来讲, 当前高职学校普遍采用三年制、四年制的教学时限。一方面, 时间较短, 难以对学生开展系统全面的教育;另一方面,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及理念等方面, 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没有形成有效的更新体系。学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相对于社会环境而言, 显得有所滞后。

1.5 教育程序与社会联系不足

长久以来, 学校教育均被看作是“象牙塔”生活, 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不甚紧密, 学生的学校生活与外界社会脱节, 造成学生不能获得社会积累, 在真正走入社会时, 或难以适应社会环境, 或是过于放纵自己的情绪, 造成身边环境的紊乱。

2 应对就业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2.1 更新教学法式方法, 开展全面教育

素质教育要求要培养全面实用型人才, 不仅要求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专业的知识技能传授, 还应当注重学生的思想状态和道德素质的发展等。同时, 高职教育还应当与社会科学技术及社会文化的发展同步, 开展适当的创新举措。第一, 高职教育应当贯彻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 在教学时将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 并发挥教师的指导和监督作用, 以幽默的语言或形体动作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构建生动活泼、民主自由的课堂环境。以多媒体或其他方式, 将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增加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好感, 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果, 保障高职专业人才较高的素质。第二, 开展多种课堂或课外活动, 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联系, 加强他们的人际关系, 树立起一种良性的竞争风气, 使学生在这种风气中获得心灵的煅烧, 继而提高他们的“抗打击能力”和优秀的个人品质。第三, 现阶段我国法律体系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对种种社会活动具有约束规范能力。新时代的社会人才, 应当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良好的法律道德意识。所以, 高职学校应当加强法律和道德宣传工作, 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 运用“典型教例”或“专题讲座”等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塑造。第四, 高职学生涉世未深, 难以处理很多心理上的问题, 加上就业的压力及社会的热切期望, 造成其内心缺乏平衡。因此, 为了社会能够接收到更健康向上的专业人才, 学校应当开办心理咨询业务, 为学生提供心理帮助, 舒缓学生神经, 提高学生的活力和对生活追求的动力。

2.2 加强社会联系

高职院校作为社会人力资源培养基地和调动中心之一, 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提高就业率, 则应当建立广泛的社会联系, 增强社会信息在学校的传播力度。 (1) 要合理引用社会先进思想, 对教学进行补充。包括:先进的教学理念、社会科学技术、社会价值观念、社会道德标准、法律规章制度等, 不仅要使教学活动和校园管理实现社会化, 还应当利用社会材料 (事实例子) 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以此, 加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 增加其社会适应能力。 (2) 建立广泛的社会合作机制, 开展实习教育。一方面, 与校外企事业单位建立长远的合作关系, 能够使学校专业实践课程得到延伸, 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去体会操作心得, 积累经验教训。另一方面, 学生在参加岗位实习时, 有可能获得校外企事业单位的青睐, 从而直接与其达成协议, 签订就业意向书, 是切实解决就业问题的办法之一。此外, 通过校外实习, 学生能够在岗位中获得从事该职业的工作人员的一定指导, 这种完全经实践检验或直接衍生于实践的指导意见, 对学生有相当大的帮助。 (3) 广纳社会意见, 开展多方评价。既然高职教育是一项社会性活动, 则应当采取社会评价方式对其进行考量, 以期获得更有效的规范和监督。首先, 学校应当注意收集实习单位或者用人单位的意见, 根据单位的看法找出自身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缺失。其次, 应当注意社会舆论或社会潮流的力量, 在舆论中捕获改革和升华的契机, 在潮流趋势下大胆做出创新。最后, 应当公开校园教育信息, 接受家长、社会、企事业单位等的监督和评价, 做到透明教育、透明改革。

3 结语

就业问题不仅是公民个人需要积极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 更是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就业率的提升, 是实现生产力解放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关键环节。高职院校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 应当积极履行其社会职责, 努力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及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需求, 发挥自身的人才资源支配和引导作用, 科学地为各个行业输送毕业学生。这需要广大高职院校立足实际情况, 对其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进行科学分析, 并设计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挥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优势, 在统筹兼顾的工作过程中, 寻求教育与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契合点。

参考文献

[1]林颖.构建高职就业与创业指导效果的评价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张志祥.完善创业教育实现高职就业“零等待”[J].中国高等教育, 2005.

浅析当前我国通胀问题 篇10

自货币成为交换媒介以来, 通货膨胀便成为人类社会中的一大特征。马克思在其货币理论中指出, 通货膨胀发生在纸币流通中, 因为纸币自身不具备价值。于是, 他把通货膨胀解释为纸币的发行数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代表社会商品总价值的金属货币量, 从而导致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宏观经济学教材中把通货膨胀定义为一个经济体中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 这个经济体正经历着通货膨胀。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 对通货膨胀的定义主要分为两大类, 一类侧重结果, 另一类侧重原因。侧重结果方指出, 一般物价水平出现持续性的普遍上涨的过程称之为通货膨胀;而站在原因一方则提出, 货币发行速度超过了生产增长的速度, 即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实际需要量时就发生了通货膨胀。而目前倾向于将两者结合起来定义通货膨胀。

二、我国通胀历史回顾及现状

(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胀的历史回顾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至1996年, 我国曾先后发生了三次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第一次是在1980年至1981年。当时物价出现明显的持续上涨, 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在1980年上涨了6%, 而之前的几年中, 物价涨幅都保持在2%上下。第二次发生在1984年至1989年。从1984年开始, 在社会消费需求猛增、货币信贷投放急剧扩张等情况下, 经济出现过热。到了1989年, 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达到了17.8%的高位, 通胀情况相当严重。第三次是1993年至1994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 中国经济步入高速增长, 但其中伴随着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张过猛与金融混乱, 这导致了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通胀的发生。当时, 1990至1992年, 全国零售商品价格指数的上涨幅度都是一位数, 分别为2.1%、2.9%及5.4%, 但1993年便猛增到13.2%, 1994年更是增长到21.7%, 恶性通胀业已形成。

(二) 当前我国通胀情况概述

从2004年开始至2008年上半年, 我国处于温和通胀时期。其中, 从2007年8月至2008年7月, 我国CPI持续12个月在6%左右运行, 而2008年2月, CPI则是达到了8.7%的高位。之后,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 我国经济形势发生变化, CPI回落, PPI负增长, 通胀风险暂时隐藏。

而从2009年开始, 在我国及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施行宽松货币政策的作用下, 我国通胀风险再次逐步攀升。近期来看, 2010年我国CPI同比上涨3.3%;进入2011年, 1月CPI同比上涨4.9%, 2月与1月持平, 依旧保持较高位的运行, 而2月份PPI同比上涨了7.2%, 创28个月来的新高, 此后还有继续上涨的可能, 考虑到工业品出厂价格或将逐渐传导至居民生活用品价格上, 我国当前通胀风险不可谓不大。

三、我国当前通胀压力成因

(一) 国内货币大量投放使得流动性过剩

货币供应量过大, 引发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增加, 而在商品供给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 物价必上涨。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 为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 央行开始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2009年, 我国人民币新增贷款总额为10.5万亿元, 相比2008年翻了一番, 而2009年货币投放增速超出GDP增速20%左右。到了2010年, 由于年末开始的紧缩政策, 全年新增贷款总额为7.95万亿, 但同样处于高位。

(二) 制度因素与结构性通胀并存

缺乏弹性的汇率制度及土地流转制度中不合理之处加重国内通胀压力。而结构性通货膨胀主要是指在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经济发展并不同步的情况下, 由某一产业部门物价上涨所引起的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当前, 我国农业发展依旧相对缓慢, 随着工业化及城市化占地持续增加、粮食单产增长率减缓及食品消费水平有增无减等情况的出现, 农产品供需缺口拉大的同时农产品价格持续升高, 推动整个物价水平上涨。

(三) 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及地缘政治危机的存在

美联储宽松的货币政策及地缘政治危机的存在, 促使美元贬值、原油价格猛涨, 进而推动大宗商品价格飙升, 给我国造成输入型通胀

金融危机后, 美联储先后实施了两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向流通领域注入2.3万亿美元以上, 且到目前为止尚无终止迹象, 导致美元不断贬值, 同时使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国际价格飙升。

而目前作为重要战略物资的原油, 其价格在美元贬值及近期利比亚战乱的影响下突飞猛进, 截止2011年4月8日, 纽约原油期货价格已站上110美元且涨势保持, 我国输入型通胀压力加大。

四、缓解通胀压力的政策建议

(一) 合理调整货币政策

从2010下半年开始, 我国货币政策取向已由宽松逐步转向紧缩。当前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20%的历史高点, 而从2010年10月至今, 央行已启动4次加息, 国家收紧银根防通胀的决心坚决, 但在过程中应注重合理二字。在运用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吸收过剩的流动性的同时, 也要保持合理充足的货币供应量, 防止经济大起大落、由通胀变通缩。

(二) 继续加大农业投入力度,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扩大农业生产

加紧农业生产技术更新, 在留守农村劳动力下降的情况下, 加快规模化生产的推进。同时, 控制城市化进程中对耕地的“侵占”速度, 严厉打击非法占用耕地行为等, 从而控制农产品价格对通胀的影响。

(三) 提高我国汇率弹性并加强资本管制, 严控国外热钱流入

单纯地依靠国内提高利率进而控制通胀, 比不上使汇率更具弹性达到的效果。另一方面, 国家外汇管理部门应设立专项检查, 查出“热钱”违规流入的渠道, 如加工贸易中通过高报工缴费等方式多收汇、转口贸易企业利用收付汇时间差扩大外汇净流入、空壳公司虚假利用外资、外汇资本金违规结汇、个人分拆结汇、银行突破短期外债指标融入资金等。进而在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及渐进性原则的基础上,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并加强热钱控制力度, 由此降低我国通胀风险。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 (宏观)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三版.

[2]刘诗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4004.1.

[2]赵景峰.当前我国通货膨胀预期管理的对策分析[J].市场经济与价格, 2010年, 第5期.

[3]张庆昉.借鉴国外经验构建我国通货膨胀预期管理体系的思考[N].金融时报, 2010-1-11.

[4]姚曦.关于抑制通货膨胀相关问题的思考[J].市场研究, 2010 (5) .

[5]孙莉, 张萍.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关系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10 (16) .

上一篇:纳米瞬变电磁下一篇:绿色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