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裂缝产生措施

2024-05-03

防止裂缝产生措施(精选十篇)

防止裂缝产生措施 篇1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发展,沥青混凝土路面由于具有表面平整、行车舒适、耐磨、噪音小、施工周期短、养护维修简便等特点,而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高等级公路建设中,但是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裂缝问题一直困扰着施工单位。现就沥青混凝土表面最常见的横向裂缝、纵向裂缝、网状裂缝、反射裂缝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其防治措施,并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1 横向裂缝

1.1现象裂缝与路中心线基本垂直,缝宽不一,缝长有的贯穿整修路幅的,有的贯穿部分路幅。

1.2原因分析产生横向裂缝的原因有:(1)施工缝耒处理好,接缝不紧密,结合不良。(2)沥青未达到适合于本地区气候条件和使用要求的质量标准,致使沥青面层温度收缩或温度疲劳应力(应变)大于沥青混合料的抗拉强度(应变)(3)半刚性基层收缩裂缝的反射缝处理不好。(4)桥梁、涵洞和通道两侧的台背填土产生的地基沉降。

1.3预防措施合理组织施工,摊铺作业连续进行减少冷接缝。充分压实横向裂缝,碾压时压路机在已压实的横幅上,钢轮介入新铺层15cm左右,每压一遍向新铺层移动15-20cm,直到压路机全部在新铺层为止,再改为纵向碾压。对桥梁,涵洞和通道两侧台背填土,要充分压实或进行加固处理;沉降严重地段,事前应进行软土地基处理和合理的路基施工组织。

1.4治理措施为防止雨水由裂缝渗透至路面结构,对于细裂缝(2-5mm)可用改性乳化沥青灌缝处理。对于大于5mm的粗裂缝,可用改性沥青(如SBS改性沥青)灌缝处理。灌缝后,须清除缝内及缝边碎粒、垃圾,并使缝内干燥。灌缝后,表面撒上粗砂或3-5mm石屑。

2 纵向裂缝

2.1现象裂缝走向基本与行车方向平行,裂缝长度和宽度不一。

2.2原因分析(1)前后摊铺幅相接处的冷接缝未按有关规范要求认真处理,结合不紧密而脱开。(2)纵向沟槽回填土压实质量差而发生沉陷。(3)加宽路段的新老路面交接处沉降不一。

2.3预防措施全路幅一次摊铺,如分幅摊铺时,前后摊铺应紧跟,避免前摊铺幅混合料冷却后,才摊铺后半幅,确保热接缝。如无条件全路幅摊铺时,上、下层的施工纵缝应错开15cm以上。加宽路段的基层厚度和植被须与路面一致,或稍厚。土路基应密实、稳定。铺筑沥青面层前,老路面侧壁需涂刷0.3-0.6KN m2粘层沥青。沥青面层应充分压实。新老路面接缝宜用热烙铁烫密。

2.4治理措施2-5mm可用改性乳化沥青灌缝处理。对于大于5mm粗裂缝,可用改性沥青(如SBS改性沥青)灌缝处理。灌缝前,必须清除缝内及缝边碎粒、垃圾,并保证缝内干燥。灌缝后,表面撒上粗砂或3-5mm石屑。

3 网状裂缝

3.1 现象

裂缝纵横交错,缝宽1mm以上,缝距40cm以下,120cm以上。

3.2 原因分析

(1)路面结构中夹有软弱层或水泥灰层。(2)粒料层松支,水稳性差。沥青与沥青混合料质量差,延度抵,抗裂性差。(3)沥青层厚度不足,层间黏结差,水分渗入,加速裂缝的形成。(4)路面总体强度不足,在损坏初期形成网裂,日后裂缝逐步扩展,缝距缩小。

3.3 预防措施

沥青路面摊铺前,对下卧层需认真检查,及时清除泥灰,处理好软弱层,保证下卧层稳定,并宜喷洒0.3-0。6KN/m2粘层沥青。原材料质量和混全料质量严格按《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2-96)的要求进行选定、拌制和施工。各沥青面层应满足最小施工厚度的要求,保证上下层的良好连接;并从设计施工养护上采取措施有效地排队雨后结构层内积水。

3.4 治理措施

如夹有软弱层或不稳定结构层时,应将其铲除;如因结构层积水引起的网裂时,铲除面层后需加水设施,将路面渗透水排至路外。然后再铺筑新的混合料。如强度满足要求,由于沥青面层厚度不足时,产生的网状裂缝;可采用清除网裂的面层后,再加铺新料来处理。加铺厚度按现行设计规范计算确定;如在路面上加罩,为减轻反射裂缝,可采用各种“防反”措施进行处理(详见4.3)。由于路基不稳定,导致路面网裂时,可采用石灰或水泥处理路基,或注浆加固处理,深度或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一般为30-40cm,消石灰用量5%-10%,或水泥用量4%-6%。,待土路基处理稳定后,再重做基层、面层。由于基层软弱或厚度不足引起的路面网裂时,可根据情况,分别采取加厚、调换或综合稳定的措施进行加强。水稳定性好、收缩性小的半刚性材料是首选基层。基层加强后再铺筑沥青面层。

4 反射裂缝

4.1 现象

基层产生裂缝后,在温度和行车荷载作用下,裂缝将逐渐反射到沥青表面,路表面裂缝的位置形状与基层裂缝基本相似。对于半刚性基层以横向裂缝居多,对于柔性路面上加罩的沥青结构层,裂缝形成不一,取决于下卧层。

4.2 原因分析

(1)半刚性基层收缩的反射裂缝未处理好。(2)在旧路面上加罩沥青面层后,原路面上已有包括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接缝的反射裂缝。

4.3 预防措施

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半刚性基层收缩裂缝。基层混合料应在接近最佳含水量的状态下碾压,要防止碾压时含水量过小巧玲珑,压实度和强度不足,造成强度裂缝。

4.4 处理措施

缝宽小于2mm时,可不作处理。缝宽大于2mm时,可用改性沥青(如SBS改性沥青)灌缝处理。灌缝前,必须清除缝内及缝边碎粒、垃圾,并使缝内干燥。灌缝后,表面撒上粗砂或3-5mm石屑。

5 小结

在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中,只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杜绝以上各种不利因素的发生,严格规范施工,就能彻底解决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裂缝问题,提高沥青混凝土路面的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2-96)

[2]陈玉.沥青路面低温缩裂分析.长安大学,2006

焊接缺陷的产生及防止措施 篇2

焊接是现代工业生产中最重要的加工工艺之一,已广泛应用于制造和修理。焊接作为一种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有效新方法,用它不仅可以得到优质、可靠的工件,而且可以创造出原则上完全新颖的产品。如航空航天和核动力装置,微电子以及超精器件,如果没有焊接技术,很难想象将会遇到多少困难,甚至无法制造出这些高端产品。因此完全可以说,没有焊接就没有今天这样的现代工业,焊接为建立社会主义强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在焊接结构方面都趋向大型化,大容量和高参数的方向发展。有的还在低温、深冷、腐蚀介质等恶劣环境下工作。因此各种低合金高强钢,中、高合金钢,超高强钢,以及各种合金材料应用日益广泛。但是随着这些钢种和合金材料的应用,在焊接生产上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其中较为普遍而又十分严重的就是焊接缺陷。焊接缺陷不仅给生产带来了许多困难,而且可能带来灾难性的事故。据统计好多钢结构事故中,绝大多数是由焊接缺陷而引起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焊接裂纹,焊接裂纹又是最危险的脆性破坏。问题危害甚大,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关注的课题,常见问题焊接缺陷种类很多,按其位置不同,可分为外部缺陷和内部缺陷。常见缺陷有气孔、夹渣、焊接裂纹、未焊透、未熔合、焊缝外形尺寸和形状不符合要求、咬边、焊瘤、弧坑等。本论文将详细的阐述焊接缺陷的产生及防止措施。

一、气孔

气孔是指在焊接时,熔池中的气泡在凝固时未能逸出而形成的空穴。

● 产生气孔的原因

坡口边缘不清洁,有水份、油污和锈迹;焊条或焊剂未按规定进行焙烘,焊芯锈蚀或药皮变质、剥落等。此外,低氢型焊条焊接时,电弧过长,焊接速度过快;埋弧自动焊电压过高等,都易在焊接过程中产生气孔。由于气孔的存在,使焊缝的有效截面减小,过大的气孔会降低焊缝的强度,破坏焊缝金属的致密性。

● 防止产生气孔的措施

选择合适的焊接电流和焊接速度,认真清理坡口边缘水份、油污和锈迹。严格按规定保管、清理和焙烘焊接材料。不使用变质焊条,发现焊条药皮变质、剥落或焊芯锈蚀时,应严格控制使用范围。埋弧焊时,应选用合适的焊接工艺参数,特别是薄板自动焊,焊接速度应尽可能小些。

二、夹渣

夹渣就是残留在焊缝中的熔渣。夹渣也会降低焊缝的强度和致密性。

●产生夹渣的原因

主要是焊缝边缘有氧化皮或碳弧气刨残留的熔渣;坡口角度或焊接电流太小,或焊接速度过快。在使用酸性焊条时,由于电流太小或运条不当形成“糊渣”;使用碱性焊条时,由于电弧过长或极性不正确也会造成夹渣。进行埋弧焊封底时,焊丝偏离焊缝中心,也易形成夹渣。

●防止产生夹渣的措施

正确选取坡口尺寸,认真清理坡口边缘,选用合适的焊接电流和焊接速度,运条摆动要适当。多层焊时,应仔细观察坡口两侧熔化情况,每一焊层都要认真清理焊渣。打底焊渣应彻底清除,埋弧焊要注意防止焊偏。

三、咬边

焊缝边缘留下的凹陷,称为咬边。

●产生咬边的原因

由于焊接电流过大、运条速度快、电弧拉得太长或焊条角度不当等。埋弧焊的焊接速度过快或焊机轨道不平等原因,都会造成焊件被熔化去一定深度,而填充金属又未能及时填满而造成咬边。咬边减小了母材接头的工作截面,从而在咬边处造成应力集中,故在重要的结构或受动载荷结构中,都有特定的要求,超出要求范围,都是不允许的。

●防止产生咬边的措施

选择合适的焊接电流和运条手法,随时注意控制焊条角度和电弧长度;埋弧焊工艺参数要合适,特别要注意焊接速度不宜过高,焊机轨道要平整。

四、未焊透、未熔合

焊接时,接头根部未完全熔透的现象,称为未焊透;在焊件与焊缝金属或焊缝层间有局部未熔透现象,称为未熔合。未焊透或未熔合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缺陷,由于未焊透或未熔合,焊缝会出现间断或突变,焊缝强度大大降低,甚至引起裂纹。因此,在重要的结构部分均不允许存在未焊透、未熔合的情况。

●产生未焊透和未熔合的原因

焊件装配间隙或坡口角度太小、钝边太厚、焊条直径太大、电流过小、速度太快及电弧过长等。焊件坡口表面氧化膜、油污等没有清除干净,或在焊接时该处流入熔渣妨碍了金属之间的熔合或运条手法不当,电弧偏在坡口一边等原因,都会造成边缘不熔合。

●防止产生未焊透或未熔合的措施

正确选取坡口尺寸,合理选用焊接电流和速度,坡口表面氧化皮和油污要清除干净;打底焊清根要彻底,运条摆动要适当,密切注意坡口两侧的熔合情况。

五、焊接裂纹

焊接裂纹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缺陷。结构的破坏多从裂纹处开始,在焊接过程中要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防止出现裂纹,在焊接后要采用各种方法检查有无裂纹。一经发现裂纹,应彻底清除,然后给予修补。焊接裂纹有热裂纹、冷裂纹。焊缝金属由液态到固态的结晶过程中产生的裂纹称为热裂纹,其特征是焊后立即可见,且多发生在焊缝中心,沿焊缝长度方向分布。热裂纹的裂口多数贯穿表面,呈现氧化色彩,裂纹末端略呈圆形。

●产生热裂纹的原因

焊接熔池中存有低熔点杂质(如FeS等)。由于这些杂质熔点低,结晶凝固最晚,凝固后的塑性和强度又极低。因此,在外界结构拘束应力足够大和焊缝金属的凝固收缩作用下,熔池中这些低熔点杂质在凝固过程中被拉开,或在凝固后不久被拉开,造成晶间开裂。焊件及焊条内含硫、铜等杂质多时,也易产生热裂纹。

●防止产生热裂纹的措施

1)要严格控制焊接工艺参数,减慢冷却速度,适当提高焊缝形状系数,尽可能采用小电流多层多道焊,以避免焊缝中心产生裂纹;

2)认真执行工艺规程,选取合理的焊接程序,以减小焊接应力。焊缝金属在冷却过程或冷却以后,在母材或母材与焊缝交界的熔合线上产生的裂纹称为冷裂纹。这类裂纹有可能在焊后立即出现,也有可能在焊后几小时、几天甚至更长时间才出现。

● 产生冷裂纹的原因

1)在焊接热循环的作用下,热影响区生成了淬硬组织;

2)焊缝中存在有过量的扩散氢,且具有浓集的条件;

3)接头承受有较大的拘束应力。

● 防止产生冷裂纹的措施

1)选用低氢型焊条,减少焊缝中扩散氢的含量;

2)严格遵守焊接材料(焊条、焊剂)的保管、烘焙、使用制度,谨防受潮;

3)仔细清理坡口边缘的油污、水份和锈迹,减少氢的来源;

4)根据材料等级、碳当量、构件厚度、施焊环境等,选择合理的焊接工艺参数和线能量,如焊前预热、焊后缓冷,采取多层多道焊接,控制一定的层间温度等;

5)紧急后热处理,以去氢、消除内应力和淬硬组织回火,改善接头韧性;

6)采用合理的施焊程序,采用分段退焊法等,以减少焊接应力。

六、其他缺陷

焊接中还常见到一些焊瘤、弧坑及焊缝外形尺寸和形状上的缺陷。

● 产生焊瘤的原因

运条不均,造成熔池温度过高,液态金属凝固缓慢下坠,因而在焊缝表面形成金属瘤。立、仰焊时,采用过大的焊接电流和弧长,也有可能出现焊瘤。焊缝表面存在焊瘤影响美观,并易造成表面夹渣。

●防止产生焊瘤的措施

严格控制熔池温度,立、仰焊时,焊接电流应比平焊小10-15%,使用碱性焊条时,应采用短弧焊接,保持均匀运条。

●产生弧坑的原因

熄弧时间过短,或焊接突然中断,或焊接薄板时电流过大等,弧坑常伴有裂纹和气孔,严重削弱焊接强度。

● 防止产生弧坑的措施

手工焊收弧时,焊条应作短时间停留或作几次环形运条。

七、如何修补缺陷

有些缺陷的存在对结构的安全是非常危险的,因此一旦发现缺陷要及时进行修正。对于气孔的修正,特别是对于内部气孔,确认部位后,应用气动砂轮机或碳弧气刨清除全部气孔缺陷,并使其形成相应坡口,然后再进行补焊;对于夹渣、未焊透、未熔合的缺陷,也是要先用同样的方法清除缺陷,然后按规定进行补焊。对于裂纹,应先仔细检查裂纹的始、末端和裂纹的深度,然后再清除缺陷。用气动砂轮机消除裂纹缺陷时,应先在裂纹两端钻止裂孔,防止裂纹延长。钻孔时采用8~12mm钻头,深度应大于裂纹深度2~3mm。用碳弧气刨消除裂纹时,应先刨裂纹两端,以防裂纹延长,直至裂纹消除,然后进行整段裂纹的刨除。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消除裂纹缺陷,都应使其形成相应的坡口,按规定进行补焊。

八、对焊缝缺陷进行修补时应注意

1)缺陷补焊时,宜采用小电流、不摆动、多层多道焊,禁止用过大的电流补焊;

2)对刚性大的结构进行补焊时,可以边焊接边对焊缝进行锤击,以释放应力,但是第一层和最后一层不可以,因为第一层焊层薄容易开裂,最后一层影响外观。

3)每层焊道的起弧和收弧应尽量错开,不要在同一位置;

4)对要求预热的材质,对工作环境气温低于0℃时,应采取相应的预热措施;

5)对要求进行热处理的焊件,应在热处理前进行缺陷修正;

6)对D级、E级钢和高强度结构钢焊缝缺陷,用手工电弧焊补焊时,应采用控制线能量施焊法。每一缺陷应一次补焊完成,不允许中途停顿。预热温度和层间温度,均应保持在60℃以上。

7)消除与补焊焊缝缺陷,不允许在带压和背水情况下进行;

防止裂缝产生措施 篇3

【关键词】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裂缝原因:解决措施

1.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施工概述

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是一种轻质墙体材料,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施工较为简便,价格低廉。是我国夏热冬冷地区唯一能以单一材料方式满足建筑节能要求的墙体材料。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问世于19世纪的30年代,至今尚不到200年历史。由于对墙防裂的各种技术措施不完善,涉及墙体裂缝乃至渗漏的现象在工程施工中越来越多。房屋建筑的裂缝问题也成为用户评判建筑质量安全的一个非常直观、敏感和首要的质量标准。因此提高墙体工程质量,特别是制定系列的防治技术措施,已成为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及业主、开发商共同关注的课题。随着建筑工程事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住房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样对建筑墙体的裂缝控制要求显得更为严格。要解决墙体质量问题,首要要分析造成问题的各方面原因。多方面采取防止墙体开裂的技术措施,对提高工程质量、保证工程使用功能有其显著效果。

2.对混凝土砌块墙体形成裂缝的原因分析

涉及形成该种墙体裂缝的因素很多,既有地基沉降、温度变化、干缩变形方面的原因,也有设计构造、材料及施工质量、工程管理方面的原因。

2.1温度裂缝

由于日照及昼夜温差、室内外温差、季节温差所产生的温度变化,会引起材料的热胀、冷缩。当约束条件下温度变形引起的温度应力足够大时,墙体就会产生温度裂缝、如框架梁下沿砌块顶部的水平裂缝,门窗洞边的角裂缝等。

2.2干缩裂缝

对于粉煤灰加气砼砌块,随着含水量的降低,材料会产生较大的收缩变形。一般干缩率为0.3-0.45mm/m。干缩变形的特征是早期发展较快,如果将砌块放置28d能完成约50%的干缩变形。这类变形在墙体上分布广、数量多、裂缝程度也比较严重。如墙体的垂直裂缝、阶梯形裂缝、窗台边斜裂缝、框架柱与填充墙之间的裂缝。

2.3因设计构造产生裂缝的因素

非承重砌块墙体是后填充的围护结构,在墙体过长、过高时,未采取加强构造措施;门窗洞及预留洞的四角处于应力集中区,未采取合理连接构造措施;墙面开槽、开洞安装管线、线盒及插座等,未提出细部处理要求;墙面吊挂重物处,未作加固处理引起墙体变形开裂;与水接触墙面未考虑防排水、泛水及滴水等构造措施,引起开裂渗漏。

2.4因砌筑施工质量造成裂缝的因素

2.4.1砌块缺棱掉角或对非标准砌块随意砍凿砌筑

用不同块材混砌:使用龄期不足的砌块,墙体容易开裂;砌块上墙时含水量过大或雨期施工淋湿砌块,墙体会因干缩引起开裂;未采用配套的专用砂浆;砌块排列不合理,未按规定接槎砌筑或通缝。

2.4.2水平、竖缝厚薄不均且砂浆不饱满

砂浆和易性、保水性能差;日砌筑高度过大等均容易引起墙体开裂;砂浆铺发面过大,铺灰长度不应大于75cm,超长时砂浆易失去塑性,造成灰缝尤其是竖缝不密实;砌体与砼柱之间没有加拉接钢筋或拉接不牢固。

2.4.3离梁底300mm高时,砌体间隔时间不够和顶砌不密实

门窗框与墙体之间嵌缝及防水处理不当,容易引起接缝处开裂渗漏;墙体开槽、孔洞预留、穿墙套管等部位填补处理不当,会引起局部开裂。

2.5因墙面抹灰造成裂缝的因素

2.5.1抹灰砂浆未采用配套的专用砂浆

采用普通抹灰砂浆,一般砂浆与砌体的物理力学性能差异较大。如两者的线膨胀、线收缩系数相差很大,两者的强度相差也较大,因砂浆自身收缩产生开裂。

2.5.2基层清除不干净

当基层处理未采用界面剂时,因抹灰砂浆保水性能不能满足砌块吸水要求引起砂浆开裂。抹灰一次成活,或分层抹灰无适当间隔时间,或抹灰层过厚未采取加强措施。

综上所述,非承重墙体裂缝状态可分为四种,即水平裂縫、垂直裂缝、八字形裂缝;无规则的阶梯形裂缝、交叉裂缝等。产生以上裂缝的原因很多,要从各方面采取技术控制措施,首先要加强砌块产品管理,保证材料质量。要采用与砌块配套的专用砌筑砂浆与抹面砂浆。同时要针对各种开裂原因,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严格管理,才能有效根治墙体开裂的通病。

3.如何解决混凝土砌块墙体裂缝

(1)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材料在使用中应有产品合格证、产品性能检测报告、主要性能的进场复验报告。该砌块强度等级必须符合规定,各项性能指标、外观质量、块型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国家标准《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GB/T11968-1997)的要求。

(2)框架结构非承重墙体施工中使用的砌块在运输、装卸过程中,严禁抛掷和倾倒。进场后应按品种、规格分别堆放整齐,堆放高度不得超过2M,并应防止雨淋。砌体的加工期应超过28d才能上墙砌筑。对采用专用砂浆砌筑时,砌体含水率应小于15%,并进行干砌。对采用普通砂浆砌筑时,在控制含水率的同时,应提前1-2d浇水湿润。在高温季节砌筑时,宜向砌筑面适量浇水。

(3)切割砌块应使用手提式机具或相应的机械设备。砌筑前,应按设计要求弹出墙的中线、边线与门窗洞位置,并应以皮数杆为标志,拉好水准线。井按排块设计进行砌筑。并适当控制每天的砌筑速度。填充墙体底部应砌高强度砖,如灰砂砖、页岩砖、砼砖等。其高度不宜小于200mm。不同干密度和强度等级的砌块不应混砌,也不得和其它砖、砌块混砌。砌体转角和交接部位应同时砌筑。对不能同时砌筑又必须留设临时间断处,应砌成斜槎。

(4)在墙体与门窗框的连接与密封中,门窗安装应先在墙体中预留门窗洞,然后再安装门窗框。普通木门安装,应在门洞两侧的墙体,按上、中、下位置每边砌入带防腐木砖的C15砼块,然后用钉子将木门框与砼块连接固定。塑钢、铝合金门窗安装,应在门窗洞两侧的墙体,按上、中、下位置每边砌入C15砼块,然后用尼龙锚柱或射钉弹将塑钢、铝合金门窗连接铁件与砼块固定。

(5)在对墙体暗敷管线时,水电管线的暗敷,必须待墙体完成并达到一定强度后才能进行。开槽或凿洞时,应使用轻型电动切割机并辅以镂槽器。凿槽开洞时,与墙面夹角不得大于450。开槽及洞口深度不宜超过墙厚的1/3。敷设管线后的沟槽、穿墙套管和预埋件等,应用1:3水泥砂浆填实,宜比墙面微凹2mm,再用粘结剂补平。并沿槽长及洞口周边外贴大于100mm宽耐碱玻璃纤维网格布加强。

(6)墙面抹灰施工中对外墙抹灰施工前,应先安装门窗框、护栏等,并应将墙上的孔洞堵塞密实。室内墙面、门洞口的阳角应采用1:2水泥砂浆做暗护角,其高度不应低于2m,每侧宽度不应小于50mm。当要求抹灰层具有防水、防潮功能时,如厨房、卫生间应采用防水砂浆。

(7)抹灰前基层表面的尘土、舌头灰、污垢、油渍等应清除干净。大面积抹灰前应设置标筋,底灰厚度在8mm以内并压实。找平层及面层应有适当间隔时间。底灰强度不得高于找平层、面层抹灰强度。抹灰应分层进行,当抹灰总厚度等于或大于35mm时,应采用钢丝网或玻璃纤维网格布加强。对外墙抹灰应作分格缝处理。

(8)有关防止墙体裂缝构造与加强措施中,对门窗过梁与窗台板做法要求墙体洞口、附墙固定件做法均应符合设计规定。当门窗洞过大时,宜在门窗侧设置防裂构造柱。当填充墙体超长、超高时,应设置防裂构造柱或配筋带。在内外墙面的抹灰砂浆中掺杜拉纤维或丹强丝。当外墙采用普通抹灰砂浆时,在砂浆中敷设耐碱玻璃纤维网格布。

4.结束语

加气砼砌块墙体施工中,由于砌块强度等级低、吸水率高、收缩变形大,在沿用传统的墙体砌筑与墙面抹灰工艺中,经常出现墙体裂缝,由裂缝引起渗漏,墙面抹灰空股、开裂等质量问题。这种带有普遍性的质量通病,一直困扰着业主、开发商。因此加强砌块砌块墙体施工的管理具有着积极的意义。

防止裂缝产生措施 篇4

1 面层裂缝

建筑外墙不论什么原因, 只要饰面就有裂缝存在, 就必然会渗水进水, 进水就会引起浸蚀和冻涨, 其结果就会造成面层的破坏。裂缝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1.1 砌体与混凝土的膨胀收缩程度不同的原因。

由于砌体与混凝土两者的热膨胀系数不同, 并且长时间暴露在大自然中, 受热膨胀冷热的影响, 砌体与混凝土它们各自的膨胀收缩程度都不同, 因此形成了裂缝, 进入雨季, 雨水顺着裂缝渗透进入砌体内, 一遇冻融, 砌体与抹灰层分层剥落。

1.2 基层过湿引起的裂缝。

饰面抹灰时, 往往习惯于随抹灰随浇水湿润基层, 有时由于浇水过量或末经晾干, 在基层有浮水的情况下就急于抹面, 容易产生流坠开裂。在雨季施工时, 基层含水饱和, 面层及易滑动, 也容易出现裂缝。

1.3 基层过干引起的裂缝。

浇水不匀, 局部干湿差别过大, 面层也会因干缩不匀而产生裂缝;抹砂浆前, 基层没有用水充分湿润, 使抹上去的砂浆水分被基层吸收, 脱水过快而出现干缩裂缝, 造成空鼓, 埋下渗漏的隐患。

1.4 由于操作不当引起的饰面裂缝。

(1) 砌体墙面、混凝土墙面等基层面的灰尘、污垢和油渍没有清除干净, 光滑的混凝土墙面没有进行“毛化处理”, 使打底砂浆与基层粘结力差; (2) 在干粘石、水刷石施工时, 有时由于拍打过分出现翻浆或面层流动滑动而产生裂缝; (3) 当基层偏差较大时, 若局部一次抹灰太厚, 面层也会出现裂缝; (4) 当面层砂浆收水后, 在失去塑性的情况下, 再用力搓抹或纠偏, 容易造成面层整体移动而脱离基层; (5) 施工人员图方便, 外脚手眼堵塞不密实;窗框顶的外墙不留滴水线;外墙抹灰分格缝不标准; (6) 阳角结合处, 由于抹灰时间间隔过长、操作方法不当, 封口结合不好等原因引起的裂缝。

1.5 基层打底砂浆过厚的原因。

由于主体结构施工中垂直度控制不准, 造成部分外墙打底砂浆过厚, 施工中没有分层完成, 而是一次完成, 打底砂浆的自重量超出了与基层的粘结力而与基层分离, 因此形成了裂缝, 给雨水提供了容身之所。

2 墙体抹灰工程中出现裂缝、空鼓的原因分析

2.1 抹灰墙体。

2.1.1 混凝土墙体模板隔离剂选用不当 (如使用废机油) , 导致混凝土表面形成隔离层, 降低粘结能力。

2.1.2 砌体材料不符合技术质量要求, 砂浆标号达不到设计要求, 导致砌体强度不足, 降低了砌体工作阶段的应变能力。

2.1.3 组砌方法不正确, 未按要求设置拉结筋和抗震加强筋, 加大了砌体结构工作阶段的变形。

2.1.4 在采取立体交叉、水平流水施工方法、确保工期的情况下墙体未充分变形而抹灰过早。

2.1.5 不同材料的墙体和混凝土梁的结合缝没有进行特殊处理, 抹灰后会出现裂缝或局部空鼓。

2.1.6 电气、给排水、通风、空调、消防等管、洞、盒、槽封补方法不当, 抹灰后局部开裂空鼓。

2.2 墙体表面处理。

2.2.1 墙体表面粉尘清理不净, 影响与底灰的粘结。

2.2.2 抹灰前表面湿润不充分, 造成浆中水分过早、过多地被墙体吸收, 使抹灰层不能充分水化而在获得强度前形成裂缝、空鼓情况。

2.2.3 墙体因其它专业工种预埋、预留或安装设计修改引起墙体松动或缺陷、未预先处理。

2.2.4 墙面不采取打毛 (混凝土墙) 涂刷胶浆等加强底灰附着性能的必要措施, 使底灰不能和基面牢固粘结。

2.3 抹灰砂浆配合比。

2.3.1 抹灰砂浆配合比选用不当, 特别是底灰砂浆强度。因为基体强度和胀缩应变性能各有不同, 砂浆强度过高、过低均影响粘结。

2.3.2 配合比计量不准确。

2.3.3 配合比不一致。底层和中层, 中层的分层所用砂浆配合比不一致, 引起收缩不一致而形成脱层。

2.4 抹灰超厚。

根据规范要求, 内外墙抹灰最大厚度不超过25mm, 因各层最大抹灰厚度有一定的限度, 但在房屋建筑实际施工中, 因垂直度偏差或局部胀模, 存在着局部超厚的现象, 没有进行特殊处理。

2.5 操作工艺。

2.5.1 抹灰前未清理基面和充分湿润墙体。

2.5.2 刷胶浆的胶水比不当且与底灰操作不同步。

2.5.3 不认真分层。一次施工抹过厚 (特别底灰) 砂浆, 本身重力大于或等于初始附着力。

2.5.4 砂浆使用时间过长, 不随拌随用或一次拌和量大, 短时间用不完, 超过了砂浆的初凝时间。

2.5.5 水泥砂浆或混合砂浆养护不当, 导致面层龟裂空鼓。

2.6 水泥砂浆原材料质量。

2.6.1 水泥不符合技术、质量要求, 使用刚出厂未经过稳定期的水泥或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

2.6.2 砂子的细度模数和级配不符合要求, 是抹灰开裂、空鼓的重要原因。

3 预防措施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分析, 造成渗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防治外墙抹灰渗漏, 必须针对成因, 对症下药, 必须从源头封堵, 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

3.1 对于砌体与混凝土的热膨胀系数不同。首先, 在砌体与梁、柱交接部位, 用射钉固定300mm宽钢丝网, 然后开始抹灰, 防止由于各自的膨胀程度不同而形成的裂缝。

3.2 基层浇水要适时提前进行, 要保证均匀适量, 必须待晾干之后再开始抹灰。如遇雨季施工, 则应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3.3 对于基层处理问题。首先, 基面层的灰尘、污垢和油渍, 用高压水冲洗, 用钢刷刷。另外, 对于光滑的混凝土, 进行涂抹混凝土界面剂等“毛化处理”。另外, 隔夜将基层湿润, 然后再在基层面抹砂浆。基层表面要粗糙, 抹灰要均匀平整。

3.4 对于由于结构垂直度控制不好, 而造成打底砂浆过厚的问题, 解决的方法:

3.4.1 首先在基层抹第一层砂浆, 然后待砂浆硬化后再在第一层砂浆面钉钢丝网, 继续抹第二层砂浆。

3.4.2 打底砂浆应分二层抹, 第一层厚度宜采用5m m左右, 等第一层砂浆强度达到70%时, 即可抹第二层砂浆, 厚度约为8~10m m, 砂浆面用木抹子打平压实成麻面。

综上所述, 渗漏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产生渗漏。渗漏是质量通病, 但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只要严格切实按规范、规定执行, 认真对待每一个步骤, 同时积极学习、应用新技术和新材料, 就能有效地控制渗漏问题。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建筑业发展迅速, 高层建筑物成为发展趋势, 建筑物的外墙亦应是房屋防水的重点, 因为外墙渗水不但会影响房屋的使用功能, 还严重影响建筑物的外观, 同时维修上及其困难, 但在实际的现场施工中, 往往会因为外墙不易积水从而忽视了外墙细部的防水工艺施工, 给日后的外墙渗漏埋下了隐患。而且要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能经受住风吹日晒、雨淋冬融的考验。这其中墙面防水问题最为关键, 墙面空鼓开裂、疏松剥落等一系列问题无不与水有关。因而, 做好墙面防水, 是确保外墙抹灰耐久性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在多年的建筑施工和日常生活中, 经过对墙体抹灰工程中的裂缝、现象的观察和原因分析, 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

防止或减轻墙体裂缝的主要措施 篇5

中图分类号: TU973+.2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为防止或减轻由于砼屋盖与墙体间和其它有关墙体开裂的措施,首先要了解裂缝产生的原因或特征。

引起砌体结构裂缝的因素很多,既有地基、温度、徐变、干缩,也有设计疏忽、不合理、施工质量、材料不合格及缺乏经验等,但最为常见的也是砌体规范着力要解决的“温度裂缝”、“干缩裂缝” 以及“温度和干缩裂缝”等。

1、温度裂缝:主要有屋盖和墙体间温度差异引起变形应力过大产生的砌体房屋两端墙体上的裂缝,如门窗边的“正八字裂缝”,平屋顶下或屋顶圈梁下沿砖(块)灰缝的水平裂缝及水平包角裂缝(含女儿墙)。这类裂缝,在所有块体材料的墙体上均很普遍,既不论是低干缩性的烧结块材,还是高干缩性的非烧结类快材,裂缝形态无本质区别,仅有程度上不同,而且分布位置也较集中,在房屋上层的两侧。

2、干缩裂缝:主要由于干缩性较大的块材,如蒸压灰砂砖粉煤灰砖、混凝土砌块,随着含水率的降低,材料会产生的干缩变形。干缩变形早期发展较快,以后逐步变慢。但干缩后遇湿又会膨胀,脱水后再次干缩,但干缩较小。这类干缩变形引起的裂缝,在建筑上分布广、数量多,开裂的程度也较严重。最有代表性的裂缝分布为在建筑物底部一至二层窗台部位的垂直裂缝或斜裂缝,在大片墙面上部较轻的竖向裂缝,以及不同材料和构件间差异变形引起的裂缝等。

3、温度和干缩裂缝:墙体裂缝可能多数情况下由两种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但在建筑上仍能呈现出是温度还是干缩为主的裂缝特征。

4、其它原因引起的裂缝:如设计方案不合理、施工质量和监督失控也常是重要的裂缝成因。

二、弄清或找出了砌体结构产生裂缝的特征或成因,并结合实际施工情况,即可研究防止或减轻砼屋盖与墙体间的温差变形和墙体干缩变形引起的顶层墙体的开裂的措施,下面介绍几种主要措施。

1、根据砌体房屋墙体材料和建筑体型、屋面构造选择适合的温度伸缩区段(见表1)

砌体房屋伸缩缝的最大间距(m)表1

2、屋面设置有效的保温或隔热层。

3、采用装配式有檩体系钢筋砼屋盖或瓦材屋盖。

4、屋面保温层或屋面刚性面层及砂浆找平层设置分隔缝,其间

距不大于6m,并与女儿墙隔开,缝宽不大于30mm。

5、在屋盖的适当部位设置分隔缝,间距不宜大于20m。

6、当现浇砼挑檐或坡屋顶的长度大于12m时,宜沿纵向设置分隔缝或沿坡顶脊部设置分隔缝,缝宽不大于20mm,缝内用防水弹性材料嵌填。

7、当房屋进深大时,在沿女儿墙内侧的现浇板处设置局部分隔缝,缝宽不大于20mm,缝内用防水弹性材料嵌填。

8在砼屋面板与墙体圈梁间设置滑动层。滑动层可采用两层油毡夹滑石或橡胶片;对较长的纵墙可只在两端的2~3个开间内设置,对横墙各1/4墙长范围内设置。

9、顶层屋面板下设置现浇砼圈梁,并沿内外墙拉通,房屋两端圈梁下的墙体内适当配置水平钢筋。

10、顶层跳梁与圈梁拉通。当不能拉通时在跳梁末端下墙体内设置3道焊接钢筋网片或2Ø6钢筋,其从跳梁伸入两边墙体不小于1000mmm。

11、在顶层门窗洞口过梁上的水平灰缝内设置2~3道焊接钢筋网片或2Ø6钢筋,并应伸入过梁两端内不小于600mm。

12、顶层墙体内适当增设构造柱。

13、女儿墙设构造柱,其间距不大于4m,构造柱应伸入女儿墙

顶,并与现浇砼压顶梁浇在一起。

三、对与防止或减轻房屋其它部位墙体开裂的措施

根据砌体材料、结构形式选择或采用下列构造措施:

(一)、增强砌体抗裂能力的措施

1、设置基础圈梁或增加其刚度。

2、在底层窗台下砌体灰缝中设置3道2Ø4钢筋;或采用现浇砼配筋带或窗台板,灰缝钢筋或配筋带不小于3Ø8并应伸入窗间墙内不小于600mm。

3在墙体转角和纵横墙交接处沿竖向设置拉结钢筋或钢筋网片。对砖砌体拉结筋的数量每120mm厚度不小于1Ø6,竖向间距不小于500mm;对砌块砌体拉结网片不小于2Ø4,竖向间距不小于600mm。拉结钢筋和钢筋网片埋入砌体的长度,从转角墙或交接墙内侧算起每边不小于600mm。

4、对灰砂砖、粉煤砖砌体房屋尚宜在下列部位加强:

1)、在各层门窗过梁上方的水平灰缝内及窗下第一和第二道水平灰缝内设置焊接钢筋网片或2Ø6钢筋,其伸入两边窗间墙内不小于600mm。

2)、当实体墙的长度大于5m,在每层墙高中部设置2~3道焊接钢筋网片或3Ø6的通长水平钢筋,其竖向间距为500mm。

(二)、在墙体中设置竖向控制缝。

本措施可用于所有材料的砌体,但更适用于干缩变形较大的灰砂砖、粉煤灰砖、混凝土砌块等砌体结构的裂缝控制,房屋墙体控制缝设置的位置和间距可按下列规定采用:

1、在建筑物墙体高度或厚度突然变化处,在门窗洞口的一侧或两侧设置竖向控制缝;并宜在房屋阴角处设置控制缝;

2、对3层以下的房屋,应沿墙体的全高设置,对大于3层的房屋,可仅在建筑物的1~2层和顶层墙体的上列部位设置;

3、控制缝在楼、屋盖的圈梁处可不贯通,但在该部位圈梁外侧宜

留宽度和深度均为12mm的槽做成假缝,以控制可预料的裂缝;

4、控制缝的间距不宜大于9m;落地门窗口上缘与同层顶部圈梁下皮之间距离小于600mm者可视为控制缝;建筑物尽端开间内不宜设置控制缝;

5、控制缝可做成隐式,与墙体得得灰缝相一致,控制缝的宽度宜通过计算,且不宜大于14mm。控制缝应用弹性密封材料填缝。

四、综上对防止或减轻墙体裂缝措施的阐述,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即“防”、“放”、“抗”原则:

1“防”,即适当的房屋构造处理,减少房屋与墙体的温差,减少屋盖与墙体的变形,效果最佳,通常采取的措施包括:

a、保证屋面保温层的性能,采用低含水或憎水保温材料,防止屋面渗漏,南方则加设屋面隔热及通风层;

b、外表浅色处理,外墙、屋盖刷白色,可使其内表面降温,隔热指标可显著提高;

c、严格控制块体材料的上墙含水率。

2“放”,即采用适当措施,允许屋面或墙体在一定程度上自由伸缩,如屋面设置伸缩缝、滑动层、墙体设置控制缝等,都能有效的降低温度或干缩变形应力。

3“抗”,即通过构造措施,如设置圈梁、构造柱、心柱、提高砌

体强度,加强墙体的整体性和抗裂能力,以减少墙体变形、减少裂缝。

是砌体房屋普遍采用的抗裂构造措施。

防止裂缝产生措施 篇6

关键词:桥梁;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措施

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不但会影响结构的耐久性能、承载能力和疲劳强度,还会产生一些其它的不利影响。影响大体积混凝土开裂的因素很多,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必然性是指其本身的一些特性,偶然性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一些特性,要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措施,对症下药,采取全面防治措施,并根据工程具体情况确定防裂重点。在施工过程中,从原材料的选用到施工工艺技术的改进,层层把关,确保混凝土不开裂,保证混凝土结构的安全。

1 桥梁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

1.1 沉缩裂缝

混凝土沉缩裂缝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也是非常多的。主要原因是振捣不密实,沉实不足,或者骨料下沉,表层浮浆过多,且表面覆盖不及时,受风吹日晒,表面水分散失快,产生干缩,混凝土早期强度又低,不能抵抗这种变形而导致开裂。

1.2 温度裂缝

1.2.1 水泥水化热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结构在硬化期间水泥放出大量水化热,内部温度不断上升,使混凝土表面和内部温差较大,混凝土内部膨胀高于外部,此时混凝土表面将受到很大的拉应力,而混凝土的早期抗拉强度很低,因而出现裂缝。这种温差一般仅在表面处较大,离开表面就很快减弱,因此裂缝只在接近表面的范围内发生,表面层以下结构仍保持完整。

1.2.2 气温变化引起的裂缝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施工期间,外界气温的变化对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产生起着很大的影响。混凝土内部的温度由浇筑温度、水泥水化热的绝热温升和结构的散热温度等各种温度叠加之和组成。浇筑温度与外界气温有着直接关系,外界气温越高,混凝土的浇筑温度也就会越高;如果外界温度降低,则又会增加大体积混凝土的内外温度梯度。如果外界温度下降过快,会造成很大的温度应力,极易引发混凝土的开裂。

1.3 结构约束引起的裂缝

结构受到外界的约束时易引起裂缝。当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在约束地基上时,又没有采取特殊措施降低,放松或取消约束,导致其对温度产生变形的限制,易发生深进裂缝,直至贯穿的温度裂缝。

1.4 混凝土的收缩

混凝土在空气中硬结时体积减小的现象称为混凝土收缩。混凝土在不受外力情况下的这种自发变形,受到外部约束时(支承条件、钢筋等),将在混凝土中产生拉应力,使得混凝土开裂。

2 桥梁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与防止措施

2.1 降低水泥水化热

水泥水化热会增加混凝土内部中心温度,所以具体的应该针对内部降热进行,具体的做法是在混凝土的内部埋设冷却用的管道,然后注入冷却水,同时管道应该是循环的管道,保证冷却水能够排出,通过冷却水的循环注入不断的降低混凝土的中心温度。同时还需要进行通水冷却控制,这主要是为了防止混凝土出现过大的温度阶梯分布,具体的做法是使用钢管在混凝土的浇筑分层过程中埋设循环冷却管道,使用之前需要进行试水操作,这是为了避免管道的阻塞,同时还需要根据大体积混凝土梁内部的温度控制进水量和相应的温度。

2.2 大体积混凝土梁配合比设计控制

配合比的控制设计包括了原材料以及外加剂选择使用两个方面,首先是原材料的选择,水泥的使用量将会直接的影响水化热,所以大体积的混凝土梁应该使用水化热比较低的水泥,同时结合管道浇筑冷却水的方法尽最大可能的降低水化热和水泥的使用,细骨料一般使用2区的中砂;如果是使用粗骨料,要尽可能的降低混凝土的收缩变形;如果使用掺合料要适当的添加粉煤灰。对于外加剂的使用就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外加剂,比如膨胀剂,大量的实例表明,在大体积混凝土中添加膨胀剂后,混凝土的内部会产生比较大的应力,而这种应力称为膨胀应力,膨胀应力能够和混凝土自身的内部收缩应力进行抵销,这样外加剂的选择就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2.3 温控措施及施工现场控制

(1)根据预测的温度分析。依据在施工现场中水泥的混合比例再加上现场中的温度因素等自然人为的原因,把数据输入到电脑中对水泥将会产生的温度展开电子模拟预测,供应水泥的内部构造所产生的温度或者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产生的变化,制造出在施工时不会因为水泥的内部温度而产生裂缝的标准,从而完成保护的标准选择。

(2)混凝土浇筑方案。采用延缓温差梯度和降温梯度的措施,在浇筑前经详细计算安排分块、分层浇筑次序、流向、浇筑厚度、宽度、长度、前后浇筑的搭接时间;控制混凝土入温度并加强振捣,严格控制振捣时间,移动距离和插入深度,保证振捣密实,严防漏振和过振,确保混凝土均匀密实;做好现场协调组织管理,要有充足的人力、物力、保证施工按计划顺利进行,保证混凝土供应,确保不留冷缝;澆筑后对大体积混凝土表面较厚的水泥浆进行必要的处理,一般浇筑后3~4h内初步用木长刮尺刮平,初凝前用铁滚筒碾压2遍,再用木抹子搓平压实,以控制表面龟裂;混凝土浇灌完后,立即采取有效的保温措施并按规定覆盖养护。

(3)对混凝土实行温度的监控。混凝土的内外侧都安置温度的测量点,其中包括保温材料温度的检测以及保养水的温度的检测,采用全自动检测设备进行检测结果集中分析处理。为了避免混凝土出现裂缝的情况,我们必须从检测数据中的温度值、中心测点与表面的温差入手。作为采取措施的依据。

(4)为反映温控效果可在少数混凝土层中埋设应变计进行温度应力检测,应变计沿水平方向布置检测水平方向应力分量。

2.4 在构造设计上对大体积混凝土应采取的防裂措施

一方面,倘若混凝土结构形式得到合理的设计不仅能够降低水泥水化热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项目的数量。鉴于大体积混凝土具有较长的施工时间,根据混凝土结构受力状况对其龄期进行合理的评定与验收,在混凝土评定验收龄期应对其后期强度进行充分的考虑,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设计的标号,从而降低水泥的用量,而混凝土水泥用量的减少能够实现水泥水化热降低的目的,因而可以有效地防范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另一方面,温度应力之所以能够产生是因为边界存在约束,因此可采取优化边界约束的构造设计,倘若遇到具有较强约束的岩石类地基的情况时,为减少温度应力,能够在接触面上布设滑动层。在外约束的接触面上整体布设滑动层能够大幅度地减弱外约束。并且,鉴于混凝土在基坑具备侧限条件,因此可对其进行充分的利用,可在混凝土当中掺和一定量的膨胀剂,进而能够限于基坑的约束而产生预压力,对混凝土由于温度收缩形成的预压力有一定的补偿作用,能在最大程度上防止混凝土开裂。同时,为加强混凝土抗裂性能,还可以通过在混凝土表面增加布设金属扩张网等合理措施。

综上所述,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与措施直接关系到混凝土结构的使用性能,若不能很好的了解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开裂的原因以及掌握应对此类问题所采取的相应施工措施,那么实际生产当中就很难保证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磊,刘晶.桥梁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原因与控制[J].科技风.2010(02).

[2]吴先友.桥梁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原因与控制[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8(11).

[3]王建文,李海生.桥梁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原因与控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0).

防止高压容器产生疲劳破坏的措施 篇7

在石油、化工、核能及动力等工业中, 许多生产过程是在高压和超高压下进行的, 高压容器则是实现这些工业过程的必不可少的关键设备。近年来, 由于高压容器逐渐趋于单系列大型化, 高压容器的尺寸越来越大, 操作压力和温度越来越高, 对安全可靠性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然而, 国内外的统计数字表明, 压力容器虽然不像一般转动机械那样容易磨损, 但它的破坏率还是相当高的, 且隐藏着巨大的破坏力, 高压容器的破坏事故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严重问题。伴随着压力容器的发展, 高强度钢得到了相当广泛的应用, 使设计应力水平进一步提高。但这种材料在焊接过程中比较容易产生裂纹, 增加了疲劳失效的可能性。据有关资料统计, 近年来国内外压力容器的破坏事故中, 有40%是由于疲劳裂纹扩展引起的, 据英国一个联合调查组的统计, 在运行期间发生破坏事故的容器中有89.3%是由于裂纹引起的。可见, 压力容器的疲劳破坏是高压容器常见的一种破坏形式, 因此在高压容器的设计、运行和安全管理中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

2 防止产生疲劳破坏的措施

压力容器的疲劳破裂是容器在反复的加压和卸压后, 壳体材料长期受到交变载荷的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疲劳形式。有时在温度载荷的反复波动时, 也会产生疲劳破裂。不管材料是处于韧性还是脆性状态, 容器发生疲劳破裂时, 一般不产生明显的伸长变形。但是, 疲劳破裂发展的过程和产生的原因, 与脆性断裂是完全不同的。压力容器由于其应力水平高, 断裂时应力交变次数低, 故常以低周疲劳破裂形式出现。

压力容器发生低周疲劳破裂的实质是裂纹的产生和扩展。从疲劳破裂的机理看出, 压力容器低周疲劳破裂是由于反复交变载荷的作用和局部应力过高的存在引起的。要防止这类事故的发生, 应考虑如下措施:

(1) 在压力容器的运行中, 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频繁加压和卸压, 避免过分的压力波动和悬殊的温度起伏。但是, 并非微小的压力波动和温度变化都认为是完成一次交变应力的反复循环, 在次数的计算上应遵循规范的规定。一般认为, 当压力容器的反复应力交变次数大于1000次时, 而且存在较高的局部应力时, 就要考虑疲劳问题。此时要对设计的压力容器作疲劳分析, 当认定压力容器的疲劳寿命N (在既定的压力幅度σ下) 大于使用寿命时, 方可认定此容器在使用期间不会发生疲劳破裂。这就要求, 没有疲劳分析的容器不允许投入产生疲劳条件的环境中运行。而只有疲劳分析可靠的压力容器, 才能防止产生疲劳破裂。

(2) 在容器设计时采取如下措施, 以减小可能产生的应力集中: (1) 在设计中消除未焊透和角焊缝结构的应力集中, 使焊缝远离应力集中处, 不同构件的结合处尽可能采用圆滑过渡。 (2) 选择适宜材料, 保证足够而又恰当的抗脆断能力, 首先必须满足材料的韧性指标, 最为重要的项目是冲击韧性值, 材料的KIC值或临界COD值。 (3) 充分消除残余应力, 保证材料的断裂韧性大于裂纹尖端附近的应力强度因子。消除残余应力的方法主要有热处理法和机械法。热处理的方法有整体热处理和局部热处理两种, 可由压力容器的制造要求具体择定。必须注意, 进行热处理后的压力容器, 不允许再施行哪怕工作量很小的作业, 高压容器尤为如此, 否则, 对于高强度钢, 这些焊接接头常常成为裂纹的起源。但是对于一些细晶粒钢, 采用消除应力的退火处理效果不大, 较为妥善的方法是通过正火或者调质改善其性能。利用超压过载手段是一种机械法消除残余应力的方法。超压过载后的压力容器将导致局部屈服, 从而降低焊缝附近的局部应力, 减少了脆性断裂的危险性。 (4) 加强对压力容器的技术检验, 保证缺陷或裂纹在允许的安全范围内。对于这些, 要从两方面来理解:压力容器的疲劳分析已经指出, 如果其它有关条件相同, 如果压力容器局部应力过高, 以致超过材料的屈服极限, 那么将出现很高的应力幅度σ, 此时对应于S-N曲线上的疲劳寿命将明显降低, 当疲劳寿命低于容器的使用期限时, 则必然出现疲劳破裂事故;另一方面说明, 在设计时不允许出现不合理的结构, 如未经足够补强的开孔、过小的转角曲率半径、未焊透的焊接接点以及不合理的刚性焊接结构等, 都应在设计中给予消除。此外, 在压力容器制造工艺中, 也应当采用能够消除残余应力的技术, 这一点也同样重要。

(3) 当压力容器上确实难以避免地要出现较高的局部应力时, 且压力容器的操作条件是在波动和起伏的环境中时, 则必须作疲劳分析设计, 设计方法要遵守疲劳设计规范。

(4) 加强对容器的检验, 及时、准确地发现裂纹的尺寸与部位, 以判定疲劳裂纹的性质, 这对投入运行的压力容器是非常重要的。设计中作疲劳分析的压力容器, 其存在的裂纹是否在扩展, 终究还应当接受实际的检验, 以便严格控制这样的裂纹, 避免产生疲劳破裂。

3 结语

以上是基本的原则, 实际上由于设备类型、操作条件和工作介质的不同, 应具体分析, 分别对待, 制定出最适宜的防止疲劳破坏的措施, 对减少压力容器安全事故的发生, 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褚武扬.断裂力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9.

混凝土施工裂缝防止措施 篇8

1 混凝土施工裂缝形成的原因

(1) 混凝土混合过程中水泥水化释放热量产生的裂缝。混凝土是由砂、石、水泥以及外加剂等混合相应的水进行硬化而形成的。水泥是混凝土混合过程中的重要材料, 水泥遇水会水化产生大量的热量, 这些热量充斥在混凝土的内部, 造成混凝土内外温度不一致乃至内部不同地方的温度也不一致从而形成温度差。在温差很大的情况下, 混凝土内部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膨胀, 进而导致变形, 产生混凝土裂缝。这种混凝土裂缝是混凝土混合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 并且裂缝的走向、深浅以及位置等也不可控, 难以提前进行控制和预防, 只能够通过减少水泥水化反应中产生的热量来进行减少裂缝。

(2) 混凝土硬化过程中产生的塑性裂缝。塑性裂缝一般在新浇筑的混凝土中产生, 在混凝土硬化的过程中, 由于天气原因 (包括高温、大风等) 造成混凝土表面快速大量失水后收缩, 这种收缩程度超过了新凝混凝土本身的强度, 所以形成了裂缝。塑性裂缝一般在混凝土终凝前于混凝土表面产生, 裂缝在20cm到300cm之间, 跨度较大, 宽度通常在1到5mm之间。塑性裂缝受天气的影响较为严重, 所以我们控制塑性裂缝一般通过控制混凝土凝结的速度和环境来控制塑性裂缝的产生[1]。

(3) 混凝土凝合过程中产生的沉降收缩裂缝。沉降收缩裂缝是混凝土搅拌融合的过程中气泡产生上升, 却由于受到钢筋等阻碍难以排出, 进而集聚在混凝土之中造成承重不均匀的现象而产生裂缝。同时, 混凝土底部支撑模板间距过大或者不稳定也会使混凝土承重不均匀, 进而产生裂缝。沉降收缩裂缝一般在混凝土硬化之前产生, 呈竖向走向, 一般与地面垂直或者与地面呈30—45度角, 裂缝宽度也较小, 一般都在0.5mm以下[2]。

2 混凝土施工裂缝防止措施

混凝土施工裂缝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常见现象, 一些细小的裂缝对建筑物本身的承重能力、使用寿命等的影响较为细微, 所以我们在此不做讨论。而有些混凝土施工裂缝过大, 不仅影响建筑物的美观, 还严重地影响了建筑物的承重能力和使用寿命, 所以, 我们需要重点对此种裂缝进行防止, 以免造成严重的危害。

(1) 对水泥水化产生的热量进行防止。水泥水化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是混凝土内部裂缝产生的重要原因,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对水泥水化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进行防止。

1) 用30%的粉煤灰替代水泥。水泥水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 而与其成分类似的粉煤灰由于在燃烧的过程中已经消耗了大量的热量, 所以在混凝土凝合的过程中不会再产生大量的热量, 因此我们可以运用30%左右的粉煤灰来代替水泥, 以减少水泥水化过程中产生的放热现象, 从而避免混凝土凝合过程中由于内外部温差过大产生的裂缝。

2) 采用添加剂来减少水的用量。我们不仅可以通过减少水泥的用量来达到控制温度、防止裂缝的目的, 我们还可以通过采用添加剂来减少水的用量以达到控制温度的目的。随着当前科技的发展, 很多减水剂也随着需要而产生, 这些减水剂能够有效的减轻混凝土凝合过程中水的用量, 从而到达减轻水泥水化反应放热, 防止裂缝的目的。在实际的建筑施工过程中, 我们可以通过采用优质的减水剂以达到高效节水的目的, 从而减轻水泥水化放热, 控制由于温度差而产生的裂缝。

3) 对混凝土进行温度和湿度的养护。对混凝土进行温度和湿度的养护能够防治混凝土由于温差过大、水分蒸发不均匀而产生的裂缝。通过在混凝土硬化的过程中通过喷水等对混凝土进行保温和保湿养护, 并且控制混凝土硬化的时间, 避免混凝土硬化过快, 能够很好地防止混凝土裂缝。

(2) 对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塑性裂缝进行控制。

1) 控制混凝土硬化过程中的自然环境。首先, 避免在高温的天气环境下进行混凝土凝合, 以避免混凝土表面水分流失过快产生裂缝。如果一定要在高温的天气环境下进行混凝土凝合, 要采取的一定的方式对混凝土表面进行降温, 避免混凝土表面和内部的温差过大。其次, 避免在强风的环境下进行混凝土凝合。强风的环境也会造成混凝土表面水分流失过快进而产生产生裂缝, 所以我们应该在混凝土凝合的过程中进行防风处理, 以控制水分过快带来的塑性裂缝现象。

2) 控制混凝土凝合时间, 避免因为凝结过快带来的塑性裂缝。通过添加缓凝剂等来延缓混凝土的凝合时间, 防治混凝土凝结过快。

(3) 对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沉降收缩裂缝进行防止的措施

1) 选用合适的时长来进行混凝土搅拌。根据要求的混凝土性状、搅拌混凝的环境以及混凝土各材料的性能来决定混凝土的搅拌时长, 一般在1-3分钟之间,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搅拌时间不可过长或者过短, 过长或者过短都会影响混凝土的和易性与强度。

2) 选用适宜的下料速度来浇筑混凝土。在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 要根据实际搅拌的情况进行下料, 一般选择在前料搅拌均匀之后, 如果下料过快, 前料没有搅拌均匀, 就会造成原料堆积, 原料捣拌不充分等, 进而产生沉降裂缝。

3) 将混凝土充分振捣以排出混凝土中多余的水分和气泡。可以通过多次振捣的方式来将混凝土振捣密实。首先, 对混凝土进行30s以内的振捣, 具体振捣时间根据混凝土原材料的性状等进行确定。其次, 对特殊位置如梁、柱等进行分层浇筑, 在混凝土浇筑的一个小时之后对其进行复振, 以达到排除混凝土中水和空气的最终目的, 减少沉降产生的裂缝。[3]

3 结语

综上所述, 混凝土施工过程中裂缝产生的原因有很多, 我们在具体施工的过程中应该根据裂缝产生的具体原因来进行裂缝防止, 以避免过多或者过大的裂缝影响建筑物的承重能力和使用寿命。通过对混凝土施工过程中裂缝产生的几种原因进行分析, 我们提出了针对性的裂缝防止措施, 希望能够对混凝土施工过程中裂缝的防止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 促进建筑物使用寿命的增长。

参考文献

[1]李慧慧.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成因及其防治措施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13 (05) .

[2]仝刚.大体积混凝土防止裂缝的产生探讨[J].科技信息, 2011 (05) .

浅谈建筑砌体裂缝的防止措施 篇9

一、设置变形缝

变形缝, 有些国家也称控制缝、伸缩缝等。设置变形缝就是对建筑物中可能出现的变形加以控制和调节, 把变形集中在某一特定范围内并在此预先设置一预留缝, 如果要出现裂缝, 就让裂缝出现在预先设置好的缝内, 而不要在墙面其它部位出现。各国设置的变形缝, 其功能和形式不尽相同, 一般又可分为:温度伸缩缝、干燥收缩缝、滑动缝等。

1温度伸缩缝

其主要功能是为了防止自然温度变化引起建筑物的伸长或缩短而造成的裂缝, 这类裂缝经常出现在建筑物的中部、结构刚度变化处、建筑物体形改变处等, 裂缝的形式往往是竖向通长的。因此, 伸缩缝常设置为可将建筑物划分成较短的几个独立单元的形式。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材料种类和性能以及构造情况等的不同, 各国有关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值的规定也不尽相同, 通常是在30~60m不等。伸缩缝设置的位置通常在建筑物的中部、结构刚度变化处、建筑体型变化处以及可能引起应力集中的地方。伸缩缝的做法通常是用两道独立的承重墙将建筑物自上到下完全分开, 成为两个可以自由变形的独立单元。我国砌体结构设计范中设置的温度伸缩缝就属于这种类型。

2干燥收缩缝

混凝土砌块、灰砂砖等, 随着水分的蒸发会产生干缩变形, 如普通混凝土砌块的收缩率为0.2~0.6mm/m, 而轻骨料的砼制品收缩变形则更大。如果不对这类材料的收缩变形加以控制, 就可能引起墙体开裂。收缩裂缝的特征是裂缝的数量多、在建筑物上分布广、裂缝的宽度一般不太大。因此, 设置收缩缝或干缩缝的主要作用是为了控制因墙体材料的收缩变形加上温度变形引起的墙体裂缝。收缩缝的间距与砌体的种类、结构形式及构造情况等有关, 国际标准及欧美等国的标准中规定:混凝土砌块墙收缩缝设置的标准间距为6~7.5m, 粘土砖墙为12m左右。如果砌体内有局部配筋, 缝间距则有所变化, 收缩缝的位置一般应设在墙体薄弱处或应力集中处, 如门窗洞口的边上、墙体截面改变处、墙体与柱相交处等。收缩缝的做法是将墙体局部断开, 既要允许墙体自由伸缩变形, 又要能保证墙体本身的功能, 如保温、隔热、隔音、防水等, 此外还应保证墙接缝处的侧向稳定性。美国标准推荐的混凝土砌块墙体收缩缝的常用构造型式有:密歇根式、企口式和预制嵌缝条式等[2]。

二、局部配筋

由于砌体的抗拉抗剪强度相对较低, 可以通过在砌体内配置水平和竖向钢筋, 达到增强砌体抗裂能力的目的。应该注意的是局部配筋的作用并不是为了避免墙面出现的裂缝, 而仅仅是为防止产生明显的因温度引起的结构性收缩裂缝, 因为只有当砌体整个断面开裂时, 灰缝中的钢筋才能传递应力, 起减小裂缝宽度的作用。灰缝钢筋应设置在应力较大或墙体断面削弱等可能出现裂缝的部位, 例如设在紧靠门窗墙洞上下第一和第二的水平灰缝中或在屋面板下靠近墙顶的第二或第三条水平灰缝中, 有时则在整片墙中竖向每隔一定间距设置通长的钢筋网等。显然, 灰缝钢筋设置的数量与间距, 应根据房屋的实际构造情况而确定, 如砌体的类别、墙体的形式、变形缝的间距等[2]。灰缝钢筋的效果取决于砂浆标号以及砂浆与纵向钢筋之间的粘结, 粘结强度越高, 钢筋防裂的效果就越好。局部配筋的操作方法是砌筑时先将灰缝钢筋放在砌体上, 然后用砂浆覆盖灰缝钢筋。

三、改善砌体的施工技术

减少墙体材料的收缩率, 对防止和控制墙体开裂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砌体收缩量的大小取决于在施工过程中以及竣工后房屋墙体含水量的差值, 因此, 目前常用的方法是控制砌体材料的含水率。砌墙前块材要进行正确的干燥, 干燥程度是按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用途而决定的。理想的情况是砌墙块材的含水量要等于或略低于外界空气年平均相对湿度条件下的含水量, 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墙体的内在收缩。采用高压蒸汽养护的方法能使混凝土制品的收缩量比低压蒸汽养护减少约一半。特别是对轻骨料的混凝土制品, 必须采用有效的减少材料收缩的措施。

砂浆的性能对保证砌体的强度和对变形的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 对于砂浆的性能、配合比、骨材种类、含水量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参考文献

[1]W.G.Curtinetal, Structural ma-sonry designers manual, Britain, 1982[1]W.G.Curtinetal, Structural ma-sonry designers manual, Britain, 1982

外墙保温施工工艺及裂缝防止措施 篇10

(1) 保护主体结构, 延长建筑物的寿命。

由于保温层置于建筑物围护结构外侧, 缓冲了因温度变化导致结构变形产生的应力, 避免了雨、雪、冻、融、干、湿循环造成的结构破坏, 减少了空气中有害气体和紫外线对围护结构的侵蚀。事实证明, 只要墙体和屋面保温隔热材料选材适当, 厚度合理, 外保温可有效地防止和减少墙体及屋面的温度变形, 有效地消除顶层横墙常见的斜裂缝或八字裂缝。因此, 外保温既可减少围护结构的温度应力, 又对主体结构起保护作用, 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主体结构的耐久性。

(2) 结构变形产生的应力层基本消除了“热桥”的影响。

采用外保温可以避免“热桥”的影响, 如:内外墙交接处、外墙圈梁、构造柱、框架梁及顶层女儿墙与屋面板交界处周边所产生的“热桥”。外保温既可防止“热桥”部位产生的结露, 又可消除“热桥”造成的附加热损失。

(3) 使墙体潮湿情况得以改善。

(4) 有利于室温保持稳定。

(5) 有利于改善室内热环境质量。

为了更好的推广和应用这项新材料和新技术, 结合嘉峪关怡心苑住宅楼工程的施工经验, 就外墙外保温的施工质量和防裂缝控制技术作如下探讨:

1 挤塑聚苯板保温体系的基本构成及特点

本体系是以挤塑聚苯板为保温材料, 采用苯板保温粘结砂浆, 将挤塑板固定在墙上, 用罩面砂浆加耐碱增强玻纤网格布增强, 外饰面为涂料。其构造由里到外为:外墙———挤塑聚苯板———抗裂砂浆面层贴耐碱纤维网格布———刮弹性腻子———刷涂料面层。

建筑的安全性, 耐久性, 抗冲击性和可靠性, 是建筑物的必备条件, 节能措施则是建筑物的内涵。本工程外墙保温采用了保温性较好及容量较重的挤塑聚苯板, 加上面层采用了抗裂性强的专用粘结罩面砂浆, 使整个系统热工性能良好, 主体结构坚固。

2 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

2.1 保温材料的选用

选用的保温材料应具有耐冻融、耐爆晒、抗风化、抗降解、耐老化等性能。基层变形适应性强, 憎水性好, 透气性强, 耐火等级高, 柔性强度高及适应抗冲击能力强, 导热系数低、热稳定性好。该工程选用的保温板设计密度为35kg/m3, 厚30mm的挤塑聚苯板。

2.2 配制保温砂浆

单组份保温专用砂浆, 使用时直接加入清水用手持式电动搅拌器, 约搅拌5min, 直到搅拌均匀, 且稠度适中, 保证粘结剂有一定粘度, 将配制好的砂浆静置5-10min, 再次搅拌即可使用, 调好的砂浆应在2h内用完, 严禁将已凝固的砂浆二次搅拌再投入使用。

2.3 粘贴聚苯挤塑板可采取点框粘贴法或条粘法, 粘贴面积不得<30%

本工程采用点框法:用抹灰刀将搅拌好的粘结砂浆均匀涂抹在保温板边缘上形成边框, 然后在板面上均匀分布5个高于边框的粘结点, 最后按上述方法将聚苯挤塑板粘到墙面上用靠尺靠平。

2.4 挤塑板粘贴完毕验收后进行保温罩面砂浆的抹灰

抹灰分底层和面层两次。在挤塑板面抹底层罩面砂浆, 厚度为2~3 mm, 将网格布绷紧后贴于底层罩面砂浆上, 用抹子由中间向四周把网格布压入砂浆的表层, 要平整压实, 严禁网格布皱褶。待抹面胶浆稍干硬至可碰触时, 再抹面层抗裂性强的专用粘结砂浆。门窗洞口部位必须要做加强网处理, 沿口勒角处要做翻包处理。

3 保温墙体面层裂纹的防治

外墙外保温系统从构造上可分为基层、保温层、防护层和饰面层, 每个构造层均有可能出现裂缝, 并影响到相邻的构造层上。由于各构造层材料组成差异较大, 应逐层分析其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 制订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3.1 基层裂缝的控制

基层裂缝是指由于基层处理不好, 使保温层与基层之间未可靠粘结, 形成空鼓, 进而开裂, 造成基层之上的各构造层不同程度出现裂缝。针对基层的处理, 除了要去除基层表面污垢、屑尘, 并提前浇水润湿外, 比较好的方法是采用界面处理。界面剂的施工方法最好采用拉毛法, 即将界面剂用刷子、扫帚等工具甩刷于基层, 拉毛成粗糙面, 使界面剂自身应力得以分散, 变形方向具有多向性, 避免自身的开裂;同时使相邻的粘贴层材料变形应力能均匀传递, 不致突变造成应力集中开裂。同时, 外保温工程施工期间, 基层温度不应低于5℃, 防止因温度变化产生的变形应力带来的破坏。

3.2 保温层裂缝的控制

目前保温层材料比较多的采用挤塑聚苯板———XPS板。XPS板密度大、强度高, 由于自身变形而产生的变形应力也大, 故而更容易产生裂缝。现场施工应控制好材料缩变时间, 当无法确定保温板养护天数时, 应尽可能提前将保温材料进场, 增长在工地的存留时间, 保证材料缩变期完成。保温板在现场留存时宜采取架空、覆盖等防潮措施。在保温层施工过程中, 把控制重点放在保温层应力集中的部位, 比如门窗四角, 应采用整块XPS板切割成型, 不得拼接, 避免因板缝而产生裂缝。同样道理, 阴阳角应采取交错互锁的排板方式。

3.3 防护层裂缝的控制

防护层是紧邻保温层之外的构造层, 由抹面砂浆和增强网构成, 起到防裂、防水和抗冲击的作用。需要强调的是, 防护层对整个保温系统的防裂性能起着关键的作用。如果防护层自身出现裂缝, 将会影响整个保温系统的耐久性和安全性。

防护层的抹面砂浆应为防裂砂浆, 通常指聚合物砂浆, 是一种掺和了聚合物、纤维和外加剂的专用砂浆。在聚合物砂浆和增强网的共同作用下, 不仅可以抵抗自身的干缩、温湿变形, 也可以中和基层与保温层传来的变形, 从而保证防护层的抗裂性要求。防护层分两种情况, 当饰面层为涂料时采用薄抹面层, 厚度为3~6mm, 饰面层为粘贴面砖时采用厚抹面层, 厚度为25~30mm。抹面层不宜超厚, 否则会大大增加收缩开裂的可能性, 由于防护层位于保温层之外, 只有保证了保温层的平整度, 才能避免防护层抹面超厚。

增强网包括玻璃纤维网格布 (以下简称“玻纤布”) 和钢丝网。当饰面层为涂料时采用玻纤布, 饰面层为粘贴面砖时必须采用钢丝网。由于抗裂砂浆呈碱性, 对增强网有腐蚀性, 故规范规定必须采用耐碱玻纤布或镀锌钢丝网。施工过程中, 现场应重点控制好两个方面:一方面, 耐碱玻纤布正确的施工方法是铺贴在抹面砂浆中, 并靠近饰面层一侧。此时, 玻纤布可以起到最佳的抗裂防护作用。另一方面, 门窗洞口是应力集中的地方, 也是防护层的薄弱环节, 故洞口内侧周边与大墙面形成45°阳角部分各加一层300×200网格布进行加强, 大面积网格布搭接在门窗洞口周边的网格布上, 这样可以大大减少裂缝出现的几率。

3.4 饰面层裂缝的控制

该工程饰面层为涂料, 因此饰面层的施工和质量验收符合 (GB 50210)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的相关要求, 就能防止裂缝的出现。

针对外墙保温施工工艺, 选用符合要求的材料, 在施工过程中安排专人对关键部位和关键工序进行验收, 并尊循“柔性渐变抗裂技术”路线, 随时分解和消除温度应力, 从而有效地防止裂缝的产生。

4 结束语

建筑外墙保温是近年来新兴的施工工艺, 按照逐层渐变, 柔性释放应力的原则, 以达到保温、抗裂的目的, 在国内近几年的推广和应用中取得了许多宝贵的施工经验, 得到了用户的广泛认可, 但外墙保温防裂是一个综合问题, 了解和分析裂缝产生的因素及其如何作用的原理, 可以让我们在施工过程中更好地预防和减少裂缝的发生, 从而保证外墙外保温工程的质量。

摘要:近年来, 随着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和人们对建筑物节能要求的不断提高, 外墙外保温技术作为一种新的节能技术, 无论从节能机理和节能效果来说, 都具有相当大的优点。外墙外保温系统已被广泛的认为是最有效的建筑节能措施之一, 同时也是改善大气环境, 发挥投资效益的强有力的手段。

关键词:外墙保温,挤塑聚苯板,裂纹控制

参考文献

[1]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07.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2]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J144.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上一篇:品牌营销的模仿与创新下一篇:免费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