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2024-05-12

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精选十篇)

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篇1

其一, 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陈旧。在许多高校以及专业的会计培养机构中, 讲师都是沿用以往的教学模式, 对学员进行硬性的书面知识灌输, 要求学员重点掌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 忽视实际应用知识的普及和教授。讲师通过大量的知识水平测验, 对学员的书面知识进行考核, 以学员对书面知识的掌握能力来衡量其总体的知识水平, 会计教育在应试教育弊端的影响下失去了其实用性和专业性, 学生的知识面仅仅停留在课本上, 在实际的运用操作上, 不能很好的将所学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讲师在进行知识传授的过程中, 不能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 使得会计课堂的氛围枯燥乏味, 影响学生的学习激情, 学习效率不断降低。

其二, 课本内容滞后。在会计课本的编写中, 会计理论知识和相关概念方面内容占据了大部分, 课本中所涉及的案例时隔久远, 知识更新之后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单一的知识体系使得会计学习失去了实用性和实效性。众多会计证书的考试, 考核内容也大多是书面的理论知识及概念, 对书本知识的誊抄式考核使学员对知识的学习失去了灵活性和变通性, 学生的学习方向和目标偏离社会需求的轨道, 会计专业课和行业证书无法体现出学科的“职业性”和“实用性”。

其三, 忽视职业素养和道德建设教育。受应试教育弊端的影响, 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仅停留专业知识技能上, 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片面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灌输, 每学期的成绩考核也是针对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 学生的道德建设被彻底的忽略。学生自身缺乏对专业素养及职业操守在会计工作中重要性的认识, 导致学生在毕业之后, 不能完全的达到用人单位对综合素质的要求。有的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 由于其歪曲的价值观, 不能够坚守自身的职业素养, 导致其在工作中犯下不可挽回的错误, 给企业的经营带来巨大的损失。

应从以下七个方面入手完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 根据岗位需求设计课程, 培养专业对口型的社会性人才。会计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学科, 课程设置时应当突出会计专业的技能性、实用性和针对性。专业课程的设置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把培养社会专业对口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 把满足岗位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方向, 使得会计专业课程与社会的职业岗位相融合, 实现深度的专业对接。在专业课程设计前, 应当充分的做好市场调查, 归纳总结企业对会计人才的知识要求, 课程设计要充分的体现出企业, 特别是中小企业会计部的岗位需求。对于众多中小型企业的会计来说, 会计是保证公司正常运转的最基本保障。人员相对来说比较精简, 所以小型企业中会计工作的内容比较繁琐, 工作涉及面比较广泛, 会计需要具备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及工作能力, 所以中小型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就相对较高。在目前中国中小型企业的会计需求量远远大于大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 所以在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前应当做好充分的中小企业的市场调研, 以此来适应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大趋势。

第二, 实行校企合作, 采用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当前社会竞争激烈, 学校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 为企业的相关岗位针对性的培养人才。学校和企业共同致力于课程的开发, 编写实践课程, 根据专业岗位的需求组织教学活动。学校和企业为毕业生建造实习基地, 将学生的实习实训与企业的运转相对接, 使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获得实际的工作经验, 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最终为企业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的技能型知识人才。在实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 应当强调“订单式”的人才培养, 订单式的人才培养即根据行业的背景, 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和企业的文化及对岗位人员的素质要求等内容, 学校和企业之间通过协商探讨, 共同制定出教学方案和教学目标, 对人才进行订单式培养。学校应当采取“以学校为主, 企业为辅”的教学形式, 即在学校对学生进行会计理论知识的普及, 扎实他们的基础, 对学生的教学主要是在学校进行。同时, 把企业实习作为辅助教学, 学生在完成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之后, 在校企合作的企业里面进行认知实习和顶岗实习。

第三, 加强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应当多开设一些实践课程, 让学生通过模拟训练, 掌握一定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为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培养其独立处理事物的能力。学校可以通过企业讲师, 向学生们讲述当下会计行业的基本行情及企业的运转流程, 为学生介绍会计的相应职责及岗位的工作内容, 让学生对会计工作有初步的了解, 理解企业经营运转的内容及对会计管理人员的相关要求, 这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 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学校还可以定期的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岗位实训, 把小企业会计工作中的任务移交到学生的手中, 让学生运用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自主独立地完成。

第四, 构建新的会计考核体系。以往单一的考核体系不能满足实用性人才培养的需要, 所以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成为保障教学质量的必要举措。在会计考核评价体系中, 应当将人才培养的特定要求融入进来, 摒弃以往过度强调书面理论知识体系掌握的单一考核模式, 将考核重点放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及操作水平上, 辅之以课本理论知识。会计考核体系要能充分的反映新时期人才培养的目标, 把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作为学生成绩考核的标准, 结合以往的考核管理体系, 构建新的考核价值评价体系, 这将更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在考核评价体系中采用学分制, 基本课程考核的学分、专业证考核的学分及实训考核的学分, 最终加上实训企业及单位给出的评分, 综合起来构成学生最终的年度总学分。新的会计考核体系使学生更加明确其学习目标, 制定新的学习方向, 提升自身的综合专业素养, 使自身成为最终的受益者。

第五, 改革教育方法, 建立实践基地。会计是一门对专业知识水准要求很高的职业, 其岗位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量较于其他服务型行业来说有很大的局限性, 在很多中小型企业当中, 会计岗位的设定只维持在一到两个之间, 对于大型的企业来说, 其对会计的需求量也是少之又少。针对这种情况, 有条件的高校应该建立会计实践基地, 扩大学生的就业途径, 为学生尽可能多的创造及征求工作岗位。首先学校要从量上解决问题, 每年都有大批量的毕业求职学生, 针对这种现象, 学校争取多建立校外实践基地, 为学生创造就业岗位。其次, 学校要充分的发挥已经建设好的实践基地的作用, 与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协商, 达成一致的共赢目标, 派遣新生进入企业实践学习, 在每年的毕业季, 学院向企业输送大批的优秀毕业生, 让学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学生在服务企业, 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同时, 也解决了自身的就业问题, 实现自我价值。再者,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达, 学校可以申请建立网上实践基地, 经由上级部门批准后, 学校通过虚拟的网络平台和相关的模拟学习的软件, 对学生进行网上实践教学。在网上为毕业生设计一个会计服务中心, 在网络上接管企业相关的项目任务, 让学生进行代理记账及账目核算等。

第六, 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会计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企业来说, 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是保障公司正常运转的前提, 会计对公司账目的分配及清算是企业开展各项经营活动的前提保障。账目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和灵活性, 所以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有着很高的要求。高校在进行会计人才的培养时, 切莫忽视对其加强思想道德和专业素养的建设。学校应针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开设一些辅助性的公共选修课, 对学生进行岗前思想教育, 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上, 引导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和工作观。在专业课的实训过程中, 企业教师可以结合课程的实际内容和工作实际, 指引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使其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

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篇2

【摘 要】本文针对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应结合社会需求与企事业单位的用人标准,以中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训与技能训练为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从而提高中职会计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中职会计专业 人才培养 能力本位 就业导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1B-0075-02

会计是研究、管理企事业经济的一门应用学科,会计人员除了准备财务报表、记录企业交易行为外,还要参与企业的质量管理、税务战略、财务信息技术应用等决策活动。会计的应用十分广泛,任何企事业单位的运营都离不开会计的支持。因此,许多院校都开设有专门的会计专业,但目前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却不容乐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各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会计人才,让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在就业中争得一席之位,是中职教育会计专业工作者面临的共同挑战。

一、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从市场需求来看,企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简单的初、中级财务工作;二是需要负责公司的财务运营及相关的决策事务;三是需要参与公司的投资、资本操作等较高难度的财务工作。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初、中级技能型人才,因此结合中职学校的实际与企事业单位的需求,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确定为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扎实的会计理论知识,较强的会计专业技能,熟悉出纳、会计、审计等初、中级财务岗位工作的财务知识、职责、业务范围与相关制度,且有继续学习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实用型会计人才。

二、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措施

目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二是课程设置不合理,未考虑中职学生的自身实际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三是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未能结合会计专业的特点,师资力量不足;四是缺乏相应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依据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存在问题,学校应结合社会需求与企事业单位的用人标准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中职会计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提升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一)以中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根据调查数据统计,60% 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学校所学与实际工作出入较大,使会计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与岗位能力需求不能很好地对接。因此,中职学校可以通过聘请会计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专家与学校相关教学人员组成专业委员会,进行社会调研,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培养初、中级相关财务岗位所需职业能力为核心,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相关财务制度的调整,筛选、编写符合现代会计人才发展的教材,组建教学内容,优化会计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建立相应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如将课程体系分为以提升学生职业素质为目标的文化知识基础模块、专业知识基础模块和以增强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的专业技能模块、综合技能模块。

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强化职业技能与提升综合素质,也可以方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德育教学与专业教学进行有机地结合,做到“教、学、做”融为一体,从而全面提高教学效果,以此创建“以能力为本位”的新型中职会计人才培养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

(二)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训与技能训练为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中职会计教育有别于其他教育,它具有鲜明的技能性与职业性,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会计专业的特性决定了它更注重于实践能力与技术能力的培养。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对中职学校会计人才的培养而言具有很好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1.加强校企合作,提升师资力量。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想得到有效的培养与提高,首先学校须具备??良的师资力量。而按照我国人事管理制度,中职学校的教师大多是直接从学校毕业后进入教师岗位的,一般都缺乏企事业单位的工作经验,自身实践能力与经验相对欠缺,无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通过校企合作,其一,学校可以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资深账务人员、会计行业专家来担任兼职教师,到学校教学,参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方案的制订与实施,指导学生的实训和专业技能训练;其二,学校可以安排教师深入企业培训,了解相关的会计岗位需求,提高自身专业能力与教学水平,从而组建出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校企合作不仅能全面提升学校会计专业的整体教学水平,还能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对接、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对接、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对接,为实现中职学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奠定重要的基础。

2.建立与完善校内实训场所,推行学训一体的教学模式。因会计行业的特殊性,很多企业对本企业的财务资料都会实行保密制度,为学生的校外实践与实习带来难度,而实训是提高中职会计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最有效手段,因此建立与完善校内实训场所显得尤为重要。中职学校应聘请会计行业专家与相关教学人员模仿现在企业会计岗位的工作流程与设施标准共同为学生构建一个可实现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教学目的所需的会计模拟实训场所,让学生有一个可以熟悉会计岗位设置、财务操作流程,锻炼实践技能的平台,也为教师提升教学效果、推行学训一体的教学模式提供保障。

教师在校内实训场所完善与优化的基础上,推行学训一体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种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将实训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强化实训与技能训练,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能力。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学训一体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首先,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其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际会计工作的业务流程,进行相对应岗位技能的操作与训练,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与岗位能力的适应性,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综合职业能力。

3.优化教学手段,推进中职会计教育现代化技术。在电子技术与网络广泛运用与普及的今天,中职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与教学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加快发展会计教学现代化技术应用的进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改进教学思路与方法。开启中职会计人才培养的“云教育”时代,利用网络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如会计精品课程平台、会计实训仿真模拟平台、会计理论教学与考核软件、会计实训操作与考核软件等),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引进现代远程教育等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4.鼓励与帮助学生取得“双证书”。根据会计行业的特点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从事会计行业需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因此教师应组织与帮助学生参加职业技能考试,争取让学生在毕业时能获得学历与职业资格“双证书”。“双证书”是提高中职会计人才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学生就业的保障。

5.推进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为了能让会计专业毕业生更顺利就业,学校可以邀请企事业人力资源部的主管和往届的优秀毕业生到学校开展就业专题讲座,针对学生在就业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就业指导与咨询服务,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政策,引导学生结合个人与社会实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与就业技巧进行指导,帮助毕业生更好地就业。

综上所述,结合职业岗位需求确定中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训和技能训练为教学重点的中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更符合中职职业教育技能性、职业性、实用性的办学特点,更好地满足市场对高技能实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从而培养出优秀的会计人才,进一步提升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陈蓓蕾.提升中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探讨[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34)

[2]陈晓华.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会计实训教学研究[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25)

[3]巧赵英.中职会计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12)

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篇3

【关键词】高职 会计人才 探讨

经济越发展,会计工作越重要。在高职教育新兴模式下,无论是教育理论、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都凸显滞后。要办好高职会计专业,其关键是要大力加强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是以实现掌握熟练技能和形成较强实践能力为目标,以技能的学习、训练和运用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只有改变落后的教育观念,强化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也成为新的课题,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一点探讨,以期同行指正。

一、高职会计专业社会需求现状

目前社会招聘的专业数量中会计专业人才供需双方出现某种不平衡状况,因为各大企业招聘会计人才都注明要有两年以上会计岗位经验或有会计师资格证的高级财务人员,而且要求应聘的会计人员,除了具备会计专业知识外,更需要具备各项综合素质能力,如思维敏捷、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等。对一个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来说,当然很难达到这个要求,所以,高职院校会计专科毕业的实际就业率不容乐观,这使会计教学界面临着尴尬的局面,也引起了我深深地反思。

二、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高职教育区别于中职及普通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在于具有鲜明的职业岗位针对性。很多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要么是照抄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把学生培养成基础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的“知识通才”;要么认为高职生综合素质较差,只要学会基本的会计核算就行了,没有创新性地研究针对高职会计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更谈不上有明确的有特色的培养目标了。因此,树立明确、切实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教学目标是当务之急。否则,课程设置随意性大,教学方法运用不合理,势必导致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很难达到。

(二)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在会计专业教学计划中,在课程设置上以理论课程为主,把实践课程放在次要位置,体现不出高职特色。“填鸭式”的教育,把记忆当作接受知识的唯一途径,学习被动,教师虽教会了学生理论知识,但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去应用这些知识转换为能力。实施的课程不是中职课程模式的照搬,就是大学本科课程的翻版,没有足够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会计人才的“一专多能”“一专多用”的多样化需求,仅注重课堂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会计实训操作的教学,学生动手能力差,很难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

(三)实训实习环节力度不够

许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开设了实训课程,由于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如开展会计模拟岗位实训课程时,学生对于怎样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很难形成直观的认识。一些手工模拟的实训资料,缺乏现代化的实训设备,会计分岗的仿真模拟环境较差,不能使学生得到应有的技能训练,也模糊了学生对会计职业岗位的认识;高职院校校外实习基地较少,已有的实习基地也无法让学生做到真正的顶岗实习,导致会计专业实习流于形式,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学校得不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

(四) “双师型”师资严重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的绝大部分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的, 大部分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 有的甚至是走出大学课堂就走上讲台的,没有任何实践经验可谈,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新技术、新知识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据统计,我国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平均比例仅35%左右,而部分“双师型”教师也只是高校毕业后通过了相关的专业理论考试而获得的专业资格,并没有真正的企业一线会计岗位的工作经历,理论型的教师占大多数。会计是一门操作性强的学科,理论型的教师难以承担实践教学任务,更难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三、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措施

(一)按照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体系

高职教育是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必需的基础知识,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实干和创新精神,能适应会计一线岗位需要的身心健康的技能型应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从根本上定位了高职会计教育的人才培养应注重其综合应用能力。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注重应用性,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主体,以职业岗位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为目标,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重新规划设计课程,创新课程体系。学校可以通过广泛调研、与企业充分合作、聘请企业专家等途径,与会计行业紧密合作开发课程,根据会计、财经法规的变化要求及会计岗位的职业要求,参照会计职业资格标准,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二) 参加各种会计知识、技能大赛

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开展形式多样或各类专业特色浓厚的技能竞赛:如财务软件操作技能竞赛、珠算比赛、点钞大赛、会计百题知识竞赛、会计操作实务大赛、数字书写大赛、分录大赛等,提升学生的技能,创造训练氛围,达到技能强化目的,各种奖励措施的落实更能激发学生学习会计专业的兴趣。

(三)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培养人才关键是师资队伍, 要保证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主体是教师。高职院校应根据教学需要, 重点组建和培养“双师型”会计教师团队。

1. 建立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培养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并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具有实践经验和高级职称的兼职教师, 到学校指导教学工作, 弥补在校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endprint

2. 下派教师到对口企业的财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挂职锻炼, 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应用能力, 熟练掌握会计循环各个阶段的实务操作。

(四)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会计教学通常采用的“文字表达经济业务,T 字账户讲解会计处理”的教学方式,所以很多会计老师上课依然习惯使用板书,大量的板书时间使学生难以接触到完整的信息,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且教学效率低下,有限的黑板篇幅使得案例教学无法进行,从而使学生脱离经济背景来学习会计知识,显然是对会计人才的培养初衷相悖。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使枯燥的会计知识运用动画、音效等多媒体功能,而不是单纯的板书的电子化,同时对于初次涉及的会计课程也要在理论授课过程中利用实物投影仪进行凭证、账簿等的演示,加深学生对内容的印象。如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性“案例教学”,增加师生互动,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从多方位思考,启发学生自主完善各种解题方式,提倡求异思想的发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内实训基地

由于校内模拟实习的局限, 所以一般的学校都会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企业实习。但是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导致了会计工作环境的特殊性,一般单位都不愿意有外人涉及企业的会计工作, 同时初涉会计工作的实习生由于其受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工作经验等因素的制约,企业会计人员不能也不敢把会计业务直接交给实习生处理。因此,校内应通过构建会计电算化实训室, 设置会计手工实训室, 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借助全套会计工作场景, 配备多套会计印章与会计单证,给学生一个全真模拟实训场景。注重校企联合,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与企业交流与合作,并根据实训计划安排, 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习,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参加中小企业组织的会计理论与会计业务学习。为学生创造一个类似实际工作单位的工作环境, 实现“以校内实习为主, 校外实习为辅”的教学模式。

四、结束语

高职教育它的目标就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要以市场需要为导向,突出办学特色,让学生在接受较完整的高等教育的同时,具备高超的职业技能。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个复杂的过程,在教学中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作为目标,密切关注会计人才市场的用人需求,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导学生与国际接轨,熟悉国际会计规则,不断改进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小红,吴平萍.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研究[J].职教新观察,2008(11).

[2]翟敬华,李宝茹,刘根生.关于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7(7).

[3]周强,张小红.略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实现途径[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6).

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篇4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 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计算机、互联网的广泛应用, 企业环境和会计专业快速变化, 新的会计制度日趋完善, 会计的服务范围更加广泛和专业, 业务创新层出不穷, 会计岗位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素质越来越全面。如何培养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会计人才,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已经成为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

本文以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为切入口, 围绕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目标定位、教学体系、管理制度等方面、探讨如何创新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使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具有竞争力和优势, 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真正适合社会的需求。

1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方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受到长期以来传统办学模式的影响, 高等职业教育在会计人才培养上主要存在于学生理论与实践差距大, 教学状况与行业发展要求脱节等方面的问题。

1.1 以应试教育为主, 理论脱离实际情况严重

据统计, 全国1100多所高职院校中, 90%以上的院校开设有会计专业, 但是对学生的培养质量却差强人意。毕业前学生能够通过资格考试的比例并不高, 即便拿到资格证书的佼佼者, 对知识的掌握也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 知识结构单一, 很难达到优秀会计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目前, 社会对高职院校培养的会计专业毕业生普遍反映是:综合素质低, 实践经验少, 动手能力差, 无法胜任工作。

1.2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合理, 教学方式单一

现在的许多高职院校, 对会计专业方向的学生的教学还是多采用课堂讲授式的传统教学方法, 学生习惯于记笔记, 缺乏主动思考与探索问题的能力, 忽视了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这种填鸭式、封闭式、单向式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长期以来, 我国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以学科为中心, 专业面设置过窄, 知识结构不合理, 课程设置缺少横向联系, 课程之间缺乏整合。开设的选修课门数较少, 并局限于会计专业范围内,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 课程内容跟不上时代发展的变化, 很少考虑市场发展的需要。

2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方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高职院校毕业的会计专业人才要满足社会需求、获得社会认可, 首先要求会计人才的培养要有清晰准确的目标定位和人才规划, 建立以理论、技能、应用相结合的高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健全管理制度、评估方式, 创新实用教学方法。

2.1 培养目标和素质要求

(1) 培养目标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要符合高职院校的招生实际,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大多为高中成绩稍差、或者为中职生源这一特定的教育对象, 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文化基础、综合素质等客观因素, 笔者认为, 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适合当地中小企业会计人才需要, 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质, 熟悉国家经济法律法规, 能熟练运用计算机的, 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较为合适。

需要强调说明的是, “当地”和“中小企业”是高职会计教育的两个核心,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要求高职院校必须以“围绕当地经济发展和服务中小企业”为人才培养的导向。

(2) 素质要求根据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 要求学生在校期间首先必须掌握足够的会计专业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 对会计专门知识和基本业务技能有系统的了解, 熟练掌握财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能够熟练地操作计算机, 并能用计算机进行会计处理。同时, 了解地方政府相关的法律法规, 地方约定成俗的规定, 地方重要财税企业等。实际工作能力要求具备至少半年以上企业相同相关岗位的实习经验。

要求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毕业后能较快适应不同行业的会计工作, 并能够独立从事会计实际工作”。

2.2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在确立了高职院校毕业的会计专业人才的实际目标和素质要求的基础上, 要构建切合实际的教学体系, 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 通过完善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科学安排课时结构、提高教师素质等, 使高职会计教育更加符合社会需求。

(1) 完善课程设置, 教材使用不拘一格针对“会计大专业”对课程设置进行细化分类, 适当加入部分财经类专业选修课程, 如《经济法》、《国民经济》、《税务知识》等, 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增加实践教学教材, 增强实用性、针对性。要考虑就业市场的需要以及与职业资格标准的衔接, 对传统教材可进行修改与重组。可根据当地经济产业的发展, 鼓励教师编写实践材料, 开发具有特色的校本教材。

(2)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灵活教师聘用机制教师应广泛应用演示教学方式, 利用网络教室、会计教学软件、多媒体进行讲解。教学方法不拘形式, 少照本宣科, 多课堂讨论, 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求知欲。可聘请企业的会计总监、财税干部、专业资深人士开设讲座, 使学生深入了解企业的财务现状、财务发展新方向、新规则、等会计前沿知识。

(3) 科学安排课时结构, 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理论课与实践课应相互穿插, 采取1节理论课穿插2-3节实践课的方式, 实践知识多于理论学习, 理论课知识要实时应用到实践课学习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相联系, 教育与训练结合, 边教边干, 边干边学。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加深对课程的理解。

(4) 适当提高通用课程的设置比例,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开设《应用文写作》、《公共关系》等通用课程, 提高学生文字表达、语言应用、人际交往、承受挫折以及自我发展和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3 分析系统和评估体系

(1) 分析系统分析系统的重要指标包括会计专业所涉及的就业岗位、工作过程、业务能力要求, 对出纳、核算、会计管理、财经管理等提出明确岗位任职要求、主要职责和主要工作内容。分析系统要围绕会计人才的成材率、适岗能力、岗位评价为中心, 以指导和评价高职院校会计培养模式发展。并且高职院校要根据分析结果明确招生对象、学制年限、培养目标、上岗标准、课程内容、教学实施条件等。

(2) 评估体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培养模式要建立定期评估体系, 对该种培养模式下毕业的会计人才的适岗能力、评估内容要全面, 评估过程有监督, 做出的评估要客观公正, 评估对象要有的放矢, 评估效果要及时有效, 评估持之以恒, 评估指标要具体、量化、有可操作性。要根据评估结果, 结合社会实际变化及时更新和改变。

评估指标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质量:

(1) 教学内容评价。教学实施前, 对学生所做的工作计划进行检查, 调查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情况以及学习上的特点、优点与不足之处, 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路设计学习领域、学习情境, 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 因材施教, 顺利实施教学。

(2) 教学过程评价。教学实施中, 观察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操作过程, 发现在学习过程存在的方法问题和操作偏差, 寻找教学实施方案本身存在的不足。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 及时调整教学组织实施方案。

(3) 教学结果性评价。教学实施后, 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考核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能力水平以及教学目标的达到程度。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就业单位意见反馈和社会评价, 对专业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适应性和毕业生的质量以及教学组织的满意度进行考察, 为修订新的专业标准和教学实施方案提供依据。

(3) 考核办法与考核标准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将会计专业需考核的内容分为三类即学习领域课程 (理论+实训课程) 、校内实训课程和顶岗实践, 并分别制订了考核办法。

(1) 学习领域课程考核办法。学习领域课程最终成绩由单人成绩和小组成绩两部分组成, 通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 对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进行综合考核。其中, 理论知识和个人训练项目由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综合考核, 得出学习成绩分值, 该部分成绩占50%。分组进行的实训内容由教师根据对各小组操作过程和结果的综合考核给出各小组成绩, 小组内按照成员各自的表现和贡献互评, 最后由组长确定出各成员的得分, 上报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将每个学生的单人成绩与小组分配成绩相加, 得出该课程的最终考核成绩。

(2) 实训课程考核办法。会计专业实训课程主要包括:会计综合实训、ERP沙盘对抗模拟、会计信息化、会计电算化中级应用能力、会计基本技能训练、计算机综合应用技能训练及其他实训项目。实训课程的考核应以实际操作考核为主, 将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个人考核与小组考核结合起来, 不仅评定学生的个人实践操作能力, 而且评定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

○3顶岗实践。顶岗实践是学校安排在校学生实习的一种方式.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前非常有必要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践。顶岗实践不同于其他方式的地方在于它使学生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 独当一面, 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对学生的能力锻炼起很大的作用

历史在前进, 知识在更新。面对会计领域更新更高的要求, 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适应新形势、新时代发展的要求。通过准确定位会计培养目标、提升会计教育体系、提高会计人员

摘要:高职院校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对高职院校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反思, 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朱宏涛, 地方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与区域人才需求对接研究, 商业会计, 2012.6

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篇5

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在不断地提升当中,尤其是近年来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突出进步和创新,会计信息化取得了明显的应用效果,但是从当前市场上的现实情况来看,很多部门和企业对会计信息化的应用还处在中低端的情况,使用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资源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优势价值和作用。很多会计信息化人员自身掌握的信息化能力还仅仅在于对于财务软件的操作和使用方面,他们将生成相应的财务报表为重要目标,这样就导致我国企业的数据使用率较低,不能够给企业的全面决策提供良好的数据支撑[1]。

1.2高校在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篇6

关键词:中职学校 会计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中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会计专业主要是为社会培养能够直接上岗的初级会计专业人才。从目前会计专业毕业生反馈的信息来看,多数毕业生并不能适应岗位要求,往往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岗前培训才能胜任工作。因此,中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改革,构建就业、考证、竞赛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解决学校培养与社会所需脱节的问题,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一、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中职学校现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

中职学校生源严重不足,很多初中没有毕业,或者辍学打工一年两年的学生都被招进了学校。会计专业是建立在学科基础上的综合性专业,理论性强,又要求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复杂的学习任务使得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无法实现教学目标。

2.教学模式落后

会計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很多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教材版本较陈旧,跟不上税收法规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的变化,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毕业生也无法满足岗位要求。教学模式采用传统的课堂班级授课,大篇幅的理论讲解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效率极低。实训设备不齐全,没有专业的会计技能实训室,学生无法体验真实的岗位环境,学到的理论知识也不能及时得到实际操作练习,教学效果不理想,无法满足考证、竞赛和就业的需求。

3.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

中职学校会计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年轻的专业教师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任教,虽然专业知识丰富但是缺乏企业实践经验;有的教师是从别的专业转岗过来的,他们缺乏专业培训,教学内容“现学现卖”,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中职学校的教学任务繁重,教师的专业知识更新不及时,更没有时间到企业锻炼,导致学校培养与社会所需严重脱节。

二、“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考证为基础、以竞赛为动力,构建满足考证、竞赛、就业三方面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考证是指通过国家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竞赛是指参加市、省、国家等举办的技能大赛,就业就是参加工作、走上就业岗位,一体是指同时满足考证、竞赛、就业三方面的要求。构建“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发展,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岗位,提高学生职业资格证的通过率,强化学生技能水平训练,提高学生参赛水平。

三、构建“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1.重构课程体系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在于,使学生通过在校学习能够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毕业证,在技能比赛中能够取得好成绩,能够找到对口的工作岗位。为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重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根据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要设置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等课程;参照市、省、国家中职会计技能大赛的大纲,要求学生具备点钞、手工记账与电算化记账等专业技能,相应要设置企业财务会计、会计模拟实习、企业会计综合实训等课程;依据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标准,要求毕业生具备相应的岗位技能,则要开设会计电算化实训、成本会计实训、企业会计综合实训等课程。

2.合理选用专业教材

会计专业教材繁多,选用合适的教材不是一件易事。中职学校要深入调研,充分了解竞赛和就业岗位对会计人才的具体要求,组织会计专业教材建设委员会,有针对性地选用或者编写与职业资格证书、竞赛和就业相适应的校本教材。

3.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教学质量。中职学校要加强会计专业教师的校本培训,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鼓励教师参加省级国家级培训,开阔视野,积累素材;加强校企合作,组织教师下企业参观实习,使教师了解企业岗位需求,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鼓励教师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

4.建设专业实训室

完善的实训场地、充足的实训设备是“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力保证。受限于会计专业自身的特点,学生很难实现校外实习。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中职学校必须充实实验实训设备,完善实训室建设,构建教学、实训、考核一体化实训室,及时更新实训内容,满足考证、竞赛、就业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拔尖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篇7

21世纪以来, 随着我国提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 现代社会对会计领军人才的需求也愈加突出。2010年, 财政部发布的《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0~2020年) 》明确提出了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到2020年, 培养2 000名左右的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其中, 着眼于提高大型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培养造就900名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企业类会计领军人才;着眼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现代化管理水平, 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培养造就200名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行政事业类会计领军人才;着眼于加快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 形成国际竞争比较优势, 培养造就700名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注册会计师类会计领军人才;着眼于丰富我国会计理论体系, 占领国际学术制高点, 培养造就200名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学术类会计领军人才。

而本科教育是人才建立系统知识体系、培养专业胜任力、塑造世界观的重要阶段, 要实现规划的目标, 必须从本科教育做起, 在本科教育阶段培养一批拔尖会计人才, 作为未来会计领军人才的储备队伍。因此, 建立有效的拔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当前会计本科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相关文献回顾

围绕拔尖会计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问题, 我国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对加强拔尖会计本科人才培养重要性的研究。李远艳 (2008) 在研究中指出, 我国国内会计专业人才存在“量与质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 即各类学校培养出的会计人才数量庞大, 但高端人才却相当匮乏。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发展, 我国对于高级会计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大。王树国 (2011) 提出探索和实践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是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面临的艰巨而又不可回避的重要任务。李启平、王冠 (2011) 提出对拔尖会计本科人才的培养可以节约企业的培训成本, 间接提高企业效益。

第二, 对会计本科拔尖人才培养欠缺的现状研究。如衡翠、李丹、移峥峰 (2011) 认为,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基本上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鼓励创新的文化环境缺乏, 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徐晓媛、史代敏 (2011) 认为, 由于我国高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且教育经费划拨不等, 导致高校在培养拔尖会计人才的能力上有差距。杨政、殷俊明、宋雅琴 (2012) 研究发现, 我国会计教学中对创新性教学方法的实际采用远远低于利益相关者 (从业会计师、教师和学生) 的需求和认知水平, 亟待推进各种创新性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小组讨论、模拟与实训、校外实践和项目研究) 的实施。

第三, 对拔尖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如程书燕 (2011) 提出开展“质疑—互动式”会计教学模式, 以此训练批判性思维, 培养和提高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王树国 (2011) 的看法是实施“英才班”培养计划, 以国际一流大学的培养体系为蓝本设计, 建立适合于研究型、自主型学习的平台。丁凯 (2011) 提议应培养跨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 依托会计学科, 采取双学位制等培养方式来培养复合型拔尖会计人才。曾庆玉、姚梅林 (2011) 认为, 应构建会计学生的“适应性专长”, 即通过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学生不仅能解决普通会计领域问题, 而且可以通过转换、拓展, 将会计知识技能应用于更为复杂的新问题情境中。

通过上述文献回顾可以看出, 许多研究学者相当认同培养拔尖会计人才的重要性, 但是拔尖会计本科人才的培养不容乐观, 仍无法满足现代经济高速发展对会计拔尖人才的巨大需求, 将培养拔尖会计本科人才提高到会计本科教育的战略高度已经迫在眉睫。近几年, 许多高校也进行了拔尖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但是其实施状况如何, 尚缺乏相关研究进行评述, 因而无法对拔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症结对症下药。本文拟选择我国教育大省广东省重点高校为样本, 深入分析当前会计拔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并对其完善提出建议。

三、拔尖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证调查

(一) 研究设计

1. 本文通过问卷法调查会计本科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状况。调查对象为在广东省重本高校中选取的450名会计类专业本科生, 其中绝大部分参与过拔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能对问卷做出公平客观的回答。

2. 本次问卷共发放450份, 回收414份, 回收率92%, 其中剔除不合格样本后的有效问卷为392份, 有效率87.11%。从被调查者的性别特征来看, 29.08%的被调查者为男性, 70.92%的被调查者为女性, 与会计类专业女多男少的实际情况相符。

(二)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1. 被调查者对拔尖会计人才的能力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 被调查者对于会计拔尖人才必备能力主要有六种, 可以进一步分为三类: (1) 会计专业素养, 包括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和调查、分析能力; (2) 综合技能, 其中跨文化交流能力 (包括外语水平) 和沟通协调与团队合作能力是必需具备的能力; (3) 个人素质, 包括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结果表明, 大部分被调查者还是认为专业素养与综合技能对塑造拔尖会计人才更为重要。

2. 高校开设的拔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结果汇总。

表2说明, 广东省的重本高校中, 100%的高校实施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和对外交流项目, 这为会计拔尖人才的成长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但是提供专业实习和专业培训的比例较少, 面较窄, 培养力度不够。

3. 被调查者对现有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反馈。

从表3数据可以看出, 近53%的被调查者对于高校的会计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比较认可, 认为高校目前正处于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方式的阶段, 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在所难免, 对此完全可以理解。但是也有近47%的被调查者对高校会计拔尖人才的培养方式持否定意见, 说明目前高校培养会计拔尖人才的状况不容乐观。

(三) 几种会计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分析

1. 被调查者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 (简称“大创项目”) 的评价。

由表4可以看出, 大创项目对拔尖会计人才的调查分析能力、沟通协调与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有所提升。但是还存在两大缺点: (1) 项目导师制没有落到实处, 学生由于缺乏指导, 对科研的兴趣和热情将会受挫; (2) 教育部门和高校投入了大量资金加以支持, 但是缺乏理论和应用方面的重大成果, 导致成本收益不匹配。

2. 被调查者对专业实习的评价。

由表5可以看出, 只有少数高校在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和金融机构设立实习基地, 而大部分高校设立实习基地的会计师事务所都不太知名, 甚至有部分高校并无相关实习项目。能获得高质量实习的学生并未过半, 高校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方面还需努力。

3. 被调查者对对外交流项目的评价。

表6表明, 约四分之一的被调查者认同联合国外培养模式的优势, 但是贬大于褒。对外交流项目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国内外的课程衔接问题;国外商学院层次参差不齐;选拔交换生的标准问题。

4. 被调查者对国内外专业认证考试培训 (如ACCA、CGA、CPA等) 的评价。

由表7可以看出, 仅少数专业 (如注册会计师方向) 的学生能从培训中受益。专业认证考试培训还存在覆盖面太窄, 课程设置、师资配置未落到实处等问题。国际相关会计比赛 (如CIMA、IMA、QP个案分析等) 对培养拔尖会计人才也很重要, 但是大部分高校尚未引起重视。

四、完善拔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1.针对“研究型”模式。“研究型”模式主要包括大创项目。美国许多名校很早就启动了类似大创项目的本科生科研计划, 如麻省理工学院的“扩大大学生研究机会计划 (UROP) ”, 斯坦福大学的“本科生研究机会 (URO) ”, 加州理工学院的“夏季大学生研究计划 (SURF) ”等。《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蓝图报告:三年回顾》调查显示:76所大学 (占被调查大学总数的80%) 为新生举办了学术性的研讨班;36所大学 (占被调查大学总数的47.4%) 能够让有经验的老教师主持新生研讨班;70%的大学制定了“有计划的学习团体”的计划, 为新生迅速适应新的学习方式提供了支持性的环境。为使学术实践贯穿于本科教育的全过程, 许多研究型大学建立了直接负责本科生研究活动的“指导中心”, 为本科生的学术实践及创新活动提供经费与政策支持、寻找合作研究机构、对其成就进行奖励等。

借鉴美国大学的经验, 我国高校的大创项目可以做如下改进: (1) 要落实“项目导师制”, 为学生解疑答惑, 启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为课题做出指导。 (2) 给学生更多空间, 如成立学生自主管理的学术委员会, 定期举行交流会, 举办学习沙龙等活动, 学生可互相为其他项目组的研究提出建议, 也可就别人的成功经验进行分享学习。 (3) 增强政策导向, 使研究成果具备更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2.针对“实践型”模式。“实践型”模式主要包括专业实习和国内外专业认证考试培训。针对专业实习, 可作如下改进: (1) 建设审计实验室、会计实验室、ERP沙盘模拟实验室等, 购置用友等财务软件, 增强学生在实习中的操作能力。 (2)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关系网络, 如政府部门、同业协会、校友资源等, 在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和金融机构设立实习项目, 覆盖更多的会计类专业学生。 (3) 鼓励高校老师“走出去”, 在企业组织中担任职务, 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接触更多真实案例;在鼓励老师“走出去”的同时邀请资深校外讲师“走进来”, 作为高校客座教师。针对专业培训, 高校应投入更多专业师资力量, 设立ACCA、CGA、CPA等认证考试培训班, 帮助学生获取专业认证资格。此外, 高校还应引导学生参与CIMA、IMA、QP个案分析等比赛。

3.针对“国际化”模式。“国际化”模式主要包括对外交流项目。针对对外交流项目的现状, 首先, 高校应在国内学习阶段实行双语教学, 组织进行国内教材和英文原版教材比较学习, 使学生多视角看待问题, 为国外深造奠定基础。其次, 高校应与国外顶尖商学院建立访学合作关系, 重视教师访学项目。通过海外访学, 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的同时, 可融入对他国价值取向和文化差异的介绍, 这样学生就能更加深入了解他国文化, 在思维方式和分析、判断能力等方面都与国外接轨, 从而更快地融入国外学习。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0~2020年) .财会[2010]19号, 2010-10-11

[2] .杨政, 殷俊明, 宋雅琴.会计人才能力需求与本科会计教育改革:利益相关者的调查分析.会计研究, 2012;1

[3] .丁凯.论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理论界, 2011;3

[4] .曾庆玉, 姚梅林.建构适应性专长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中国特殊教育, 2011;3

[5] .李启平, 王冠.培养会计人才实践能力的途径分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2

[6] .衡翠, 李丹, 移峥峰.论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商贸工业, 2011;17

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讨 篇8

“人才培养模式”首次被提出是在文育林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按学科设置专业》一文中, 其后, 众多学者开始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各类研究。1998年, 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 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首次对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给出了正式定义:“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 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周升铭 (2007) 总结了诸多学者对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的研究,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等学校根据一定的办学理念, 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 为培养学生所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目标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熊华军 (2011) 也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 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 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 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 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虽然学术界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表述方式各异, 但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质性内容基本达成了一致见解, 即人才培养模式是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实施与教学管理、评价制度等方面的内容构成的。

会计专业是我国高校的热门专业之一, 会计专业人才在社会上存在大量需求。自1999年高校扩招后, 大量的会计专业毕业生进入社会, 然而在这种人才市场供需两旺的态势下, 却出现了会计学专业的毕业生“总量过剩, 结构不足”的尴尬境地。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高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的会计专业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因此, 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 知识能力构建

21世纪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转型促进了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变, 对企业的会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决定了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为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要, 高校培养的会计人才应当是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如图1所示:

以上知识结构中, 基础知识由公共基础知识与学科基础知识两部分组成, 公共基础知识即思想道德知识、数学知识、外语知识、计算机应用知识等, 学科基础知识即会计学专业知识以及与会计专业相关的学科内其他专业基础知识, 主要包括会计学基础知识、管理学知识、经济学知识、统计学知识、法律知识等。专业知识即会计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包含的相关知识, 如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学、管理会计、银行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行政与事业单位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知识。会计专业的拓展知识主要是指学科大类相关专业知识、国际会计相关知识、会计职业教育知识。

相对其他社会学科而言, 会计专业学科具有更强的社会实践性, 学生需要具有更强的会计实践操作能力, 才符合社会对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的要求;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使得企业的经济、法律、市场环境变幻莫测, 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加剧, 给企业会计带来了多方面的冲击, 而高校的会计人才培养是固定的学年制教育, 有限的学习时间决定了学生不可能在高校学习期间掌握所有知识, 学生的知识能力获得不可能一蹴而就, 因此会计人员需要具有不断更新自身知识、掌握和应用新技术的学习能力, 这样才能及时利用新知识、新能力发现并解决新问题;在产业知识化、资产无形化的情形下, 企业中的新业务、新情况大量涌现, 会计处理处于不断变动和更新之中, 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由于会计工作涉及企业各个部门的经济利益, 且会计人员的工作需要与税务、工商、银行及证劵监管等多个部门进行业务往来, 因此无论是基于企业内部还是外部, 会计人员都需要具有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才能保证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以上素质结构中, 社会道德素质即思想政治素质、伦理道德素质, 社会道德素质决定了人的品质与修养;随着经济的发展, 会计在现代企业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 不仅如此, 对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而言会计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只有恪守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依法处理会计业务, 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客观、可靠, 保护广大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因此, 高校培养的会计人才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二) 课程体系构建

高校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遵循理论与实践结合、通专并重、内容适度充实、形式灵活多样等原则。理论与实践结合即课程体系应包括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两部分, 并注重二者的结合;通专并重即课程体系的设置应体现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 注重学科交叉, 满足“厚基础, 宽口径”的人才质量要求;内容适度充实即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个性差异等因素, 精简、融合必修课程, 增加选修课程, 以培养高质量的多样化人才;形式灵活多样主要是指实践课程应该是手工实践与计算机模拟并重, 课内实训与课外实习相交叉, 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

根据以上原则, 可设计出以下课程体系:

(1) 会计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图2所示的课程体系中, 必修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会计职业教育相关课程;选修课程包括专业选修课程与其他各类选修课程;国际会计相关课程可以成为必修课程, 也可以成为选修课程, 主要是基于学生能力水平对其进行定位。公共基础课程为所有管理学、会计学专业都需开设的规定性课程, 开设公共基础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学科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基础会计学、西方经济学、经济法、统计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 开设学科基础课程有利于拓宽会计专业人才的知识面, 为后续专业课的开设奠定深厚基础。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包括: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等。开设专业必修课的目的是为了向学生系统地传授专业知识, 使学生具备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能力。专业选修课程主要包括:会计史、现代会计理论、管理会计、内部控制学、银行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行政与事业单位会计、投资会计、投资审计、资产评估、保险会计、商业会计、外贸会计、证券公司会计等, 开设专业选修课是为了满足个性化需求, 拓宽学生知识面, 夯实专业知识基础。拓展模块课程如国际会计准则、国际会计比较、国际金融与贸易、国际投资、会计职业道德素质理论等课程, 开设这类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开拓学生专业视野, 培养其创新能力。其他各类选修课程主要包括:跨学科专业类选修课、综合素质类选修课, 开设这类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拓展学生的选修课范围, 扩大其知识面。

(2) 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图3所示的实践体系中:专业认知实践主要是为了增加学生对企业感官上的认识;单项技能实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记账、算账、报账等单项业务处理能力;专项模拟实践主要是培养学生系统完成企业各会计工作岗位的核算能力, 如财务处理程序模拟实验、成本会计模拟实验、管理会计模拟实验、审计模拟实验等;综合模拟实践按会计业务分工分设岗位, 各岗位通过工作配合, 完成一个会计期间的会计业务处理, 从而开拓学生思维, 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及培养其协调配合能力和团队精神;ERP沙盘仿真实验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企业所有部门为实现企业目标的全力配合, 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社会调查能够增加学生对社会的认识, 锻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是为了使学生熟悉会计科目、记账凭证、账簿的使用方法, 更加深入地了解企业的账务处理程序和基本会计报表;课程论文可以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运用基本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够引起学生对该学科前沿理论和热点问题的关注, 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锻炼, 为以后撰写毕业论文奠定基础;毕业实习可以开拓学生视野, 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增强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其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论文考察学生对所学理论和实务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可以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其创造能力。

(3)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教育模式。理论课程体系采用“2+2”模式。借鉴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 我国高校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可以采用“2+2”的理论课程教育模式。李锋 (2008) 曾探讨“2+2”教育模式, 这种教育模式的前提是学校按学科大类进行招生。学生进入学校后, 第一、二学年主要进行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的学习, 在此阶段的培养中, 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人文、体能素质, 奠定学生的学科理论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已有理论成果的应用能力。通过这一阶段学习学生可以累积学科知识, 对学科中的各专业有所了解, 明确自己的兴趣所在, 从而为第二学年末进行专业选择做好准备。第三、四学年学生开始本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学习, 根据课程体系设置, 专业必修与选修课程、会计职业道德相关课程以及国际会计相关课程的学习均集中在这一阶段。由于此阶段的各课程之间在知识上相互联系, 在具体安排时就可以以知识的内在联系为主线, 将课程依次安排在各个学期。至于其他各类选修课程由于与学科学习联系不大, 则可以灵活安排, 不必拘泥于此模式。对于实践课程体系, 根据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 会计专业的相关实训、实习活动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阶段。会计专业的实践课程教学既要紧随理论课程教学, 又要注意保持其相对独立性, 且各个实践过程之间应该紧密相连, 层层推进。实际教学中会计专业实践课程可以采用如下安排:一是实训安排。学生进校时就安排专业认知实践, 让学生参观企业生产工艺流程、了解企业记账程序;单项技能实践由于具有分散性可以安排其与相关理论课程同时进行, 教师在上课期间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 相关理论课程结课的同时单项技能实践也就完成了;专项模拟实践应该作为后续课程于相关理论课程结课之后独立安排, 以发挥其真正效能;综合模拟实践由于是以分工合作方式来完成一个会计期间的会计业务处理、财务分析、审计等全部工作, 因此其安排应该是在各专项技能模拟实践完成之后;ERP沙盘仿真实验应在综合模拟实践之后, 一般安排在第四学年。二是实习安排。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主要安排于学期的寒、暑假;课程设计的安排应该与相关课程同步, 根据各课程的不同特点, 或是于上课期间安排, 或是于课程结束后安排;毕业实习应该安排于学生毕业年度;毕业论文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所学理论和实务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因此应安排在最后一个学年。

(三) 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及评价体系构建

(1) 教学方法。进行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主要人员是教师, 培养的对象是学生, 因此, 要实现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就需要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过程。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应以双师 (即校内教师与校外教师教学团队) 、双课堂 (即教学课堂与外部课堂) 为基础, 以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双语教学为手段, 进行启发式、探究式、案例教学, 以实现教师创造性地教学, 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如图4。

(2) 教学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仅靠完善的课程体系、科学的教学方法还远远不够, 还必须建立起支持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法实施的教学管理制度。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 应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 构建民主和谐的育人环境。基于这一理念, 高校应建立如图5所示的教学管理制度。在该教学管理制度中, 学生依据学分制可以在一定条件范围内自由进行网上选课, 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有利于促进个性发展;导师制是推行学分制的前提条件, 通过导师制, 学生可以获得全面的选课指导、专业指导、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指导, 有利于学生制定完善的学习计划, 获得有效的学习方法, 从而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弹性学制, 学生能够灵活安排自身学习进度, 这样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学分制的效能;主辅修制赋予了学生进行第二专业学习的机会, 为一些兴趣广泛的学生提供了条件, 能够更大范围地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3)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方法, 因此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必须兼顾反映人才质量、影响评价的多方面因素, 这样才能获得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

三、结论

会计人才作为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培养模式是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 高校在构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工作中肩负着历史重任, 任重而道远。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一个系统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高校应基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结构, 构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体系, 在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评价制度的指导下, 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会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熊华军:《地方高校多样化人才培养》, 《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第5期。

[2]李锋:《关于我国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基于国内各层次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的调查分析》,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年第8期。

[3]周升铭:《高等教育国际化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南昌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篇9

一、企业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自从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后, 在经济水平不但得以提高的同时, 也使得我国面临了较强的竞争压力。并且, 人们在企业信息化模式的推动下, 使得自身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都在不断发生变化。使人们真正意义上的从以前的农业社会逐渐转化为经济型社会, 让人们从思想观念上对企业信息化模式有了一个本质的区别。同时, 企业信息化又是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下所形成的, 它是世界与社会共同发展的产物。在新世纪竞争压力的推动下, 一个企业若想在世界上站稳、变强, 就必须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 而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是促进这一信息化水平有效提高的首要方法。

二、我国会计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由于信息化技术在我国企业会计及管理方面的使用率较高, 使得传统会计的运用方式已经逐渐被信息化技术所替代。但也正是由于这种新技术的出现, 才使人们对会计教学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与会计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异,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为主, 并且, 教师的教学方式及教学理念仍然保持着传统会计教学的思维模式。所以, 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适应、融入到信息时代中。所以, 分析研究我国当前的会计教学现状及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1. 只注重理论, 缺乏实践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它不仅要求会计工作者要有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 同时还要有超强的实践经验与能力。实践教学, 就是让学生将课本上所学习到的知识通过生活实践使其得以巩固与升华。但是, 在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中, 教师往往只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 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只重理论的教学模式主要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 一方面:学校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足, 且没有固定合作的实习基地。到实习时间时, 学生很难找到单位去实习。由于学校长时间的不重视、学生自己能力有限, 从而导致学生在思想上也对这一实践教学有所懈怠。另一方面, 教师对实践教学的指导力不够。并且教师缺乏与企业沟通的能力, 导致学生在实行过程中很难掌握到专业的技能。因此, 形成了学生与市场企业会计相脱轨的局面。

2. 教学方式落后

在我国众多的会计培训学校中, 教师仍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为主, 教师很难在课后对学生进行辅导。且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缺乏与学生互动的能力, 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 学生也难以发现其中的乐趣, 缺乏新鲜感。并且, 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 从而导致学生只重视专业知识, 而对忽略了实践能力。

3. 对信息化的会计教学缺乏认识

在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里总认为, 会计工作就是经常跟钱打交道的, 所以也就认为会计教学就是跟数字、公式、管理有关的“工具”性教学。其实, 人们并没有对新时代的会计教学的认识是片面的。事实上, 对企业信息资源的管理与业务流程的规划, 进行整体性的创新与优化的工作模式, 并将这种工作模式运用到会计教学中来的方式,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会计信息化教学模式。由于, 人们长时间的受“工具性”教学模式的影响较深, 使得人们对真正意义上的会计信息化教学认识比较片面、对会计信息化教学与其他专业的整合度不够。正是在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下, 才使得会计教学与新世纪所需的会计专业人才标准相脱离。

三、信息化会计教学模式改革措施

1. 丰富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保障, 它包括:知识储备量、教师队伍的建立、教学设备、教学经验等各个环节。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 会计教学更应使教学资源得到丰富与优化。例如, 学校可以增加信息化教学实验课、建立师资力量较强的教师队伍、培养一批具有高水平会计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等,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会计信息化水平。并在此基础上,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使学生能有效的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 转变教学观念

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依据, 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时, 应适当的加入信息技术与会计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技术等新的会计信息化知识。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先对这一信息化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从而使信息技术与会计知识有效的融入一体, 提高教学效率与实用性。所以, 要使得会计行业的发展进入信息化时代, 教师对会计教学观念的转变也是尤为重要的。

3. 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目标

众所周知,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科技非常发达的年代。正是在这种高科技水平影响的驱使下, 才使得我国的会计行业也越来越重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在这一发展要求下, 教师才更应从传统的教学目标中走出来, 树立一个新的、正确的教学目标。因为在现代会计行业的发展中, 企业需要的是对会计软件、应用系统、管理系统等程序都比较熟悉的高科技人才, 而以往教师对学生所采用的教学目标已经不符合现代会计行业发展的要求。同时, 现代的会计行业对会计专业的学生要求是极为严格的, 例如, 要求学生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超越自我的学习精神等。而这些专业素质及自身素质的提高都是在教师正确的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所实现的。所以, 教师要以正确的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学, 使学生在这种教学目标下完善自我, 体现自己的人身价值。

4. 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

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这些话语的提出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 因为会计原本就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它课程里面的公式运用、模拟操作、管理程序等这些信息化的理论课程, 都是需要在实践中完成的。即便学生对这些公式达到了熟记于心的程度, 但不会使用也是枉然。由于学生在书本上学到的都是些死板的知识, 学生也只是记住了它的概念、公式, 而没有将这些死板的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因此, 才会出现刚步入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却要从头再学习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学习的机会, 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使学生将课本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来, 让学生从实践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及时改正。这不仅是学生在实践中对自己专业知识进行巩固的一种有效方式, 更是学生通过实践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以提升的有效途径。

四、结语

企业会计信息化是象征我国经济逐渐走向信息化与全球化的代表者, 同时, 也是促进我国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企业会计利用信息技术对财务进展状况进行整理分析, 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 而且还节省了人力与财力。同时, 企业可借助信息发展对网络平台建立会计信息系统, 促进交流、管理监督一体化的发展。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是促进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有效手段, 同时, 对会计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推动会计教学体系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培养我国会计信息化人才是会计行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所以, 我们还应将信息化教学模式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结合, 以此来推动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摘要: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与广泛应用, 我国已经逐渐步入了信息化时代。特别是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企业所使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不仅方便了企业管理, 而且还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在我国, 已经有许多企业将信息化技术使用到了会计行业中。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主要是通过教学来进行的, 但是,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 对以会计教学模式培养会计人才的方式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 本文将先分析我国企业会计教学模式对人才培养的现状, 并根据其存在的问题寻找出新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企业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会计,教学模式,改革

参考文献

[1]丁晶.论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J].会计之友, 2011 (21) .

[2]薛亦玉.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J].海峡科学, 2011 (5) .

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篇10

企业会计信息化是适应当前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也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进程中, 企业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财务会计进行重整, 并据以建立开放的会计信息系统;该系统的核心是集业务流、信息流、管理决策和实时监控为一体;其内容不仅局限于财务管理, 而是面向整个企业管理。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开展和实施, 离不开会计信息化人才, 高校是培养会计高端人才的基地, 因此, 会计信息化人才应具备何种素质和技能要求、应如何培养这类会计高端人才, 成为了高校会计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之一。

二、会计信息化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一) 要具备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信息技术等综合专业素质

信息化环境要求会计人员具备综合专业素质, 能快速做出职业判断。在信息化环境下很多传统的会计工作不仅自动化程度高, 而且实时化程度也高, 例如:会计监督职能在手工会计环境下只局限于事后进行, 而会计信息系统可以提供实时化的信息, 从而可以对业务经营过程进行实时控制和实时分析, 这自然就要求会计人员具备综合专业素质, 能够快速分析经济业务并做出恰当的职业判断。

具体来说, 会计信息化人才一方面要掌握丰富的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税法和经济法等财会税知识, 能充分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 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 会计人员要掌握相关的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知识, 熟练会计信息系统软件, 不仅关注会计信息, 还关注与决策相关的非会计信息的使用。会计人员应高度关注企业的整个经营业务流程, 领悟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是与企业整体相适应的, 以更好发挥系统集成的整体作用, 使会计信息系统建设走向组织层面, 而不仅仅是进行会计核算。

(二) 对会计信息化工作保持长期积极、热情的状态

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艰巨而又复杂, 它要求会计信息化人才既要通晓会计与财务知识、熟知信息技术、又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和人际交流能力。21世纪以来, 企业经营环境变化突出表现为信息化与国际化, 在这一背景下, 企业的会计工作须在模式与方法上进行全新探索和调整,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国内外经济环境日趋复杂, 会计信息化建设任重道远。另外, 会计信息化环境下, 会计人员长期处理海量的会计信息和业务信息, 会计信息化实施过程繁琐漫长同时又责任重大, 这必然要求会计信息化人员对工作长期保持积极、热情的状态, 这对会计人员的职业修养和职业道德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 善于自主学习, 勇于克服技术难关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 会计信息化建设是个新鲜事物, 没有前人经验可做借鉴。同时, 也很难借鉴其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成果, 因为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情况千差万别, 建设过程无法复制。

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人员面临的最大技术难关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如何应用于财会领域。例如:对企业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进行规范化、标准化、代码化的表述;将企业的会计模块与经济业务模块进行整合, 关注内部控制;掌握XBRL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等等。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业务性、技术性都很强, 需要会计人员认真钻研业务, 自主学习会计信息化建设所需的综合业务知识, 勇于克服技术难关。

三、基于企业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会计教学模式改革

(一) 确立企业会计信息化高端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

从进入21世纪起, 随着国家信息化战略的发展, 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然而由于高校重视普适性教育, 会计专业教学重点放在财经类专业知识层面上, 鲜有信息化方面的培养, 造成了会计信息化人才供给断层的现象。要解决会计信息化人才供给断层问题, 首先要确立企业会计信息化高端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

近年来我国高校财会类专业已经初步形成了会计信息化的实践教学理念, 会计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发展迅速, 会计核算软件、审计电算化软件、管理信息系统、ERP管理软件, 以及专业电算化实验教学中心等硬件设施都已具备。但是, 不少高校会计信息化的教学理念仍停留在电算化初级阶段, 简单认为会计信息化就是以“电算化”代替“手工账”, 会计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停留在“懂核算”、“会软件操作”这样较低的层面上, 这直接导致了会计信息化高端人才供需失衡。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职业素质、操作能力、自学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都有较高要求, 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方向特殊, 并有一定难度, 因此, 高校应该确立企业会计信息化高端人才培养的会计教学目标, 正确指引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二) 灵活设置“双学位”、“双专业”和相关选修课, 实现会计与信息化的融合

会计信息化人才是应用型高端人才, 在高校培养的对象显然不是会计专业全体学生, 只能是面向本专业学有余力且对信息化感兴趣的学生。双学位、双专业的培养模式能够对企业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同时优化了高校有限的教育资源配置。

设置相关选修课也可以起到在高校推广会计信息化的作用, 目前高校会计专业学生热衷选修的课程主要是英语和外贸, 普遍缺乏计算机信息化知识, 这一现状也不利于拓宽会计专业学生的知识面, 设置会计信息化选修课程可以为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储备大量后备人才。

(三) 校企联合,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尽管会计学专业都开设有会计手工模拟、会计电算化、管理信息系统和ERP等信息化理论和实践课程, 但是校内实验室无法完美地模拟出企业的真实信息化环境, 因此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离不开校外实践环节, 会计信息化教学不能仅仅是纸上谈兵, 校外实践教学要依靠“校企联合,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方式。通过在实习基地的参观学习, 学生可以了解真实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管理规则, 由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人员按照企业实际操作情况来引导学生完成实习基地的实践活动, 学习从会计基本核算到会计信息的获取和使用流程, 理顺企业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

(四) 加强会计信息化师资队伍建设, 组建教学团队

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需要一支有着良好素质的教师队伍。任课教师即要有丰富的前沿会计信息化专业理论知识, 还要具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等方面的知识, 这对于任课教师能否适应会计信息化教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解决会计信息化师资问题的一个方法就是组建“会计+信息技术”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合作可以促进教学经验交流;根据团队的需要, 教师可以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也可以根据团队需要引进有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实际经验的教师;组建教学团队便于集中力量攻克教学难关, 无论是教材建设、课程设计、或是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等问题, 都需要团队协作。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 引发了企业对会计信息化高端人才的迫切需求, 培养适应企业信息化工作背景的会计专门人才, 是高校会计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高校要实现为企业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目标, 可以通过改革会计教学模式, 完善专业及课程设置, 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建立会计信息化教学团队等措施来促进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欧阳电平, 龚姗姗.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现状与思考[J].财会通讯, 2011 (7)

上一篇:全麻开胸手术下一篇:工程环境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