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的价值体系

2024-05-05

法的价值体系(精选八篇)

法的价值体系 篇1

一、概述

岗位价值评估,又被称为岗位评价、岗位测评、职务评价、职位评估等,是系统地分析和测定各个岗位在其组织内部结构中的相对价值,是实现内部公平性的重要技术手段。

二、岗位价值评估的作用及特点

1、岗位价值评估的作用

(1)有效实现“一人—岗”匹配。岗位价值评估是测定岗位在组织中的相对重要性,进而为不同重要性岗位选择不同能力的人来胜任而提供了依据。此外,各个岗位在岗位价值评估中各个评价要素的得分,也能反映出评价要素对于各个岗位的重要性,为组织合理人力资源配置提供了重要依据。

(2)解决岗位等级设置及薪酬分配的内部公平性。根据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职工对自己的报酬的知觉和比较的认知失调,导致当事人的心理失衡,即不公平感和心里紧张。薪酬分配的公平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取决于职工的内心感受,因此使用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工具来区分不同岗位的薪酬等级,更容易获得职工的认同,从而实现内部公平所带来的心理上的满足感。

(3)为职工职业发展指引方向。通过对评价因素的确定和权重设计,可以反映出组织的价值观,也为职工自身的努力和职业发展方向提出了指引。

2、岗位价值评估的特点

岗位价值评估有三大特点:一是对岗不对人,也就是岗位评价的对象是组织内部客观存在的岗位,而非任职者;二是岗位价值评估衡量的是组织内部各个岗位之间的相对价值,而非绝对价值。岗位价值评估也是在组织特定环境下,围绕组织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评价各个岗位在实现组织整体战略中所能发挥的相对价值;三是岗位价值评估根据预先设定好的评估模型,选择能够为组织战略目标实现或组织文化建设,主要是能够为组织创造价值的重要影响因素,结合这些因素对各个岗位进行测定,从而客观评价各个岗位的相对价值。

三、建立岗位评估模型

1、选择岗位评估方法

现有岗位价值评估工具有很多种,其中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定性分析法,比如岗位排序法、职位分类法;另一大类是定量分析法,有因素比较法、要素计点法。要素计点法的量化程度较高,其适用范围较广,操作性和客观性也具有明显优势,因此A公司在进行岗位价值评估时采用了要素计点法。

2、确定岗位评估要素

(1)要素确定原则。岗位评价要素选择的原则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有效性原则。在选择岗位评价要素时,强调能够为组织创造价值的要素,有效支持组织战略目标实现或组织文化建设;其次,可接受性原则。选择的岗位评价要素,要被组织内大部分人员认同,能够客观评价出各个岗位之间的相对价值,因此在选择岗位评价要素的程序上,可以在组织各层级中选择有代表性的人员共同参与;再次,可操作性原则。要素选择要容易被人理解,同时在评价指标的设定上,要尽量量化,且等级划分上要界定清晰;最后,注意避免因素之间的重复与替代。

(2)确定要素权重。对评估要素权重的设计由该因素对组织最终目标的相对重要性判断得来,可以采取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目前广泛采用的方法有问卷调查法、德尔菲法、组织评定法。对于大型集团化公司,各子分公司的产业类型、经营收入额和人员规模不同,可以增加公司等级评估要素。

四、岗位价值评估操作过程

1、工作分析并编制岗位说明书

开展工作分析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岗位设置并形成岗位说明书,由于A公司是一家新成立的公司,因此进行工作分析十分必要。岗位说明书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岗位描述,二是任职要求。岗位描述包括工作标识(即岗位名称、编码、定员标准、上下级关系等)、岗位任职目标、工作职责、劳动条件与环境、工作时间等。任职要求包括学历与职称/职业资格条件、工作经验要求、专业要求、其他工作技能等。

2、成立岗位价值评估工作组

工作组的成员一定要有代表性,一方面工作组成员对组织战略目标要有统一认识,同时也对组织内各个岗位比较熟悉,能够保证评价过程的客观公正。工作组成员一般由15至20人组成,主要职责是确定岗位价值评估模型、实施评价。

开展岗位价值评估前,有必要对工作组成员进行岗位说明书、评估要素与评价指标的含义、评估软件的使用等方面进行培训。

3、正式评估

(1)选择标杆岗位。对于大中型公司,尤其是一些集团公司,内部岗位数量很多,一般不需要对所有岗位进行评估,只需要在岗位分类基础上,在每一类别岗位内选择一定数量、有代表性的标杆岗位来评价。比如A公司的岗位类别分为了行政管理类、技术研究类、业务开发类、后勤操作类,具体岗位有65个,经过岗位价值评估工作组成员的共同选择,挑选出20个岗位进行了评估。

(2)评价得分及汇总处理。对标杆岗位的打分结果汇总、统计之后,可得出每个标杆位的平均得分,从而可以确定标杆岗位的岗位等级,其他非标杆岗位可以与标杆岗位对比来确定其岗位等级。

4、数据校验

岗位评价工作组成员对标杆岗位的评价结果肯定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差异过大,就说明工作组成员对于该岗位的评价存在很大异议,如果大家没有达成一致,评价出的结果会存在很大误差,因此建议采用差异系数(差异系数=),如果差异系数超过±20%,需要工作组成员对这一岗位重新认识并进行评价。

5、公布岗位价值评估数据

对于岗位价值评估的结果可以向全体职工或职工代表大会进行公示。

五、结论

基于要素计点法的岗位价值评估体系是系统性分析各个岗位相对价值的方法,为企业内部岗位的等级设定、薪酬分配提供了公正、客观的依据,而且在操作过程中选择各个层级干部职工来共同参与,也能够取得大家的认同。

摘要: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制定科学、公平的薪酬分配制度成为了一项重要任务。基于要素计点法的岗位价值评估体系能够很好地衡量组织内部岗位之间的相对价值,进而为制度公平、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提供了很好的依据。笔者结合自身在A公司宽带薪酬体系设计中的实践经验,对基于要素计点法的岗位价值评估体系运作流程和细节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岗位价值评估,要素计点法

参考文献

[1]许宁:基于岗位价值评估的岗位管理模式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4(12).

[2]王振:要素计点法在企业岗位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

[3]马全林、何庭全、郭晓军:利用要素记点法进行岗位价值评估[J].科技与企业,2015(23).

[4]刘兴忠:基于岗位价值评估的A采油厂操作岗员工薪酬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

[5]胡洋、曹国年:岗位评估工具比较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1(2).

军事法的价值取向研究文献综述 篇2

关键词:军事法;价值取向;军事秩序;法治;平衡;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163-02

军事法学是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创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发展时间虽然较短,但发展很快,成果也非常丰富,但仍存在这样一个地位“尴尬”,即军事法是否属于独立的部门法,这在军事法学界以外仍颇有争论。产生这样的争论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军事法的秘密性,其并不为外界过多知晓,有点“神神秘秘”,这和现代法治理念中法必须公开原则相矛盾,因此不为地方学者所理解接受;另一方面更和军事法的法理研究不完善有很大关系,“不足主要表现在军事法学的学理基础不强,基本上还停留在直接移植或者简单搬用一般法学基础理论成果的水平上,而对于军事活动领域内特有的社会关系还缺乏深刻而独到的分析。”[1]而军事法的价值取向就是军事法法理研究中重要的一方面。“确立军事法学独特的价值取向,是军事法学实现学科独立、理论创新和加强军事法制建设的必然要求”[2]。

一、军事法的价值取向是军事法法理研究的基础问题

法律价值是“在人(主体)与法(客体)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法律的积极意义或有用性”[3]。法的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它体现了法律在特定时代和特定社会的期望和追求。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的价值取向还会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4]。同一时期法的价值是一体多元的,并不是齐头并进的,这种取向就是法的价值取向,目前,我国普通法体系达成共识的价值取向位阶排序是:自由、正义、公平等。

军事法作为特别法,也同样面临价值取向的问题,而目前我国军事法的价值位阶排序是有争议的,尚未达成共识。这制约了军事法的发展和完善,削弱了军事法作为部门法的地位,因此,研究并确立军事法的价值取向是完善军事法理不可回避的基础法理问题。

二、军事法的价值取向差异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有学者持否定观点认为“现实社会中并不存在抽象的军事法共同价值,因为现实军事立法者的价值观和治军理念总是有差异的。现实中只存在不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代的具体军事法价值”[5]。

更多的学者持肯定的观点,认为军事法价值有其独特的价值取向,但取向各有差异:“军事法价值取向是追求国防安全、战斗力和军事正义等价值的统一”[5]。“安全价值在军事法价值体系中居于重要的核心地位”[6]。“军事秩序是军事法价值取向的主要出发点,因为军事秩序是军事法存在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主要表现在:军事法伴随军事秩序而产生;军事秩序影响甚至决定军事法的发展;军事法律制度是军事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7]。“军事法的安全价值研究可以说是对军事法特有价值的探寻,认为军事法作为特别法和强制法,具有鲜明的安全价值属性”[8]。还有学者提出,“科学发展观对军事法价值内涵的发展和创新:一是人本理念在军事法价值中的地位更加凸现;二是和谐成为军事法价值新内容”[9]。也有学者提出“我国军事法的价值取向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即文明、责任、道德。”[10]

梳理以上学者的学术见解,显然发现军事法的价值取向多元,但也有一个共同点在于都认为军事法有其特殊性价值如军事秩序、安全、正义等等。而矛盾点集中在:在军事性价值(主要体现为国防安全、军事利益的维护)与法学价值(主要体现为自由、平等、正义)的冲突之下,如何平衡以及构建军事法价值体系。

正如有学者提出,军事法学价值取向研究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一是表现形式散。目前尚无专门研究或讨论,更无专题性成果。二是理论阐述粗,远远没有达到系统化、科学化的程度。三是学术定位虚。军事法价值取向未能确立自己独立的学术地位,更没有上升至学科理论研究的思想指导。四是指导作用弱。正是价值取向的理论缺陷,导致了军事法学理论与军事法制建设实践不能有机协调的困境。

三、军事法价值取向有冲突的原因

价值本身对不同主体会有不同的选择与大小,首先,军事法与现代法治的针对主体不同,在军事法范围内,军事活动的主体是现役军人,现代法治的主体是普通公民,主体不同,权利义务不一样,价值及其取向自然会不一样。其次随着法治的发展,军人作为穿着制服的公民,其权益的保障越来越为今人所重视,而军事秩序需要限制一定的权利,甚至很多是宪法赋予的权利,在国家核心军事利益的前提下这本无可厚非,但是需要遵循法定原则和比例原则,但这点我们目前做的显然是不够的,仍然在过多地讲“义务本位论”。再者,“军事秩序与现代法治运行方式不同。从现代系统论分析,军事秩序在运行形式上属于一种官僚体制,纵向实行自上而下的一元权力格局,强调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横向以军事指挥权为核心,其他诸如行政权、司法权等处于附属地位。这种官僚体制必然表现为公权对私权的过分压制和干预。

而现代法治则崇尚个性张扬与私权不可侵犯,社会个体在法律面前平等地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公权也并不凌驾于私权之上,非经意思自治的自由契约,反对以社会主义、公共利益为借口对个人权利的过度限制和束缚。权力运行上表现为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平行和分别独立行使,使其在相互制约中维持平衡”[7]。这种价值取向的冲突,某种程度上来讲亦是现代法治限制公权与保障私权斗争在军事法中的延伸。

四、军事法价值取向冲突平衡的途径

军事法学由军事与法学结合发展而来,军事往往代表义务和责任而现代法学重视保障权利,这其中必然有冲突之处,也必然包含有多元的价值内容,但军事法学要真正形成自己的学科理念与地位,必须从多元价值中寻求平衡点,形成自己的主导价值,这个价值取向要必然为绝大部分人所接受,这样军事法方有权威和生命力,否则就是僵死的条文。而军事法价值冲突解决的关键,就是在军事秩序观念和现代法治理念之间作出选择和平衡。“军事秩序与现代法制具有共同存在于军事法领域并相互统一的理论和现实基础。对其价值要素及其联系的充分认识和正确把握,是军事法学形成合理价值取向的重要基础。”[11]

“军事秩序与现代法治并非天然排斥或者水火不能相容。一是从政治基础方面分析,二者的基础是共同的。军队作为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军事秩序自然不能摆脱政治因素的制约。现代法治亦然,法律的制定者、执行者、适用者都总是处在一定的政治环境之中。二是从产生与渊源方面分析,二者有相通之处。在“刑起于兵”的古代法制史中,军事法与变通法本合于一体,并无特别区分,这种军事与法相统一的历史现象充分说明,军事秩序与现代法治存在共同的历史渊源,具备相互统一的历史基础。三是从价值目标方面分析,二者都追求基本的社会正义”[7]。

也有学者认为:“伴随着现代军事法向理性的回归,军事法在追求效率价值的同时也在研究如何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在现代战争中,交战国为了争取国际社会的广泛同情与支持,也需要借助军事法的正义价值来树立其文明之师、法治军队的形象。可以说,军事法以正义作为其必要价值,是军事法与现代法相融合的必然结果,是军事法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里程碑”[12]。

有学者提出:一是军事利益优位与社会利益统一的价值取向。因为军事利益所要保障的利益和社会利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二是军事秩序优位与权利统一的价值取向。秩序是现代军队履行职能的先决条件但也不能剥夺官兵的自由和权利,也应该对军事权力加以合理制约。三是效率优先与正义统一的价值取向。

也有学者认为应当区分平时与战时,因为“从平时到战时,军事法所暗含的价值内容会有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特别是在军事斗争居于主导地位的战时,军事利益、军事秩序和效率就应当趋向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在正常状态下,对于一个健全的军事法体系,各价值目标之间通常不会发生冲突,相反它们往往会在一个较高的层面上紧密相连、融洽一致”[4]。

总结以上学者的观点,有几个特点:一是仍把军事利益放在核心位置,军事法必须保障军事利益,这一点无须争辩,尽管军事法其他价值也正在逐渐得到重视。二是官兵权利保障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不少学者提出应当限制军事权,保护官兵合法权利。三是要区分平时与战时,平时可以适当讲权利,但战时一切以军事秩序和效率为出发点。

五、结论

“军事法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具体规定性”[5]。在当今世界新军事变革进程中,军事法价值取向必然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一个与普世价值逐渐接轨的过程,我们应当抱有一种急切的紧迫感和一个开放的心态,大胆借鉴外国成功经验,并以长远发展的眼光,合理保障军人的合法权益,来完善改进我们的军事法,为我们的强军梦和强国梦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少瑜.中国军事法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0,(4).

[2]赵会平.军事法学价值取向引论[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1,(4).

[3]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67.

[4]毛国辉.新军事变革中军事法发展的价值取向[J].中国军事科学,2005,(2).

[5]王书道.军事法价值初论[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4,(10).

[6]孙君.论军事法的价值取向问题[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2006,(12).

[7]赵会平.军事法的价值构成及其对立统一[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2,(12).

[8]汤国光.军事法学研究的八大趋势[J].军法论坛,2008,(6).

[9]朱莉欣,李少伟.科学发展观下的军事法价值涵义及实践研究[J].空军工程大学学报,2007,(6).

[10]郭春涛.军事法价值论[J].时代法学,2005,(3).

[11]张建田.中国法律年鉴[M].北京:中国法律年鉴社,1173.

[12]张山新.军事法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35.

企业价值评估法的探討 篇3

企业估值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微观经济的投资效用论。从效用论的角度, 给定其财富及偏好, 投资者决定资金的分配应用以达到最大收益。隐含意义是企业作为一项资产, 对投资者的效用由收益决定。

投资理论在过去不太受重视, 在1930年代才开始出现较系统的证券分析。威廉斯 (John Burr Williams) 在1938年提出内在价值 (Intrinsic Value) 的概念并给出计算方程式 (基本上是股息流现值计算) 。内在价值到现在仍是企业估值里一个基本概念。另一位有重大贡献的是葛拉汉 (Benjamin Graham) , 所提出的价值投资法 (Value Investing) 与内在价值在概念上非常相近。葛拉汉的门生包括著名的基金创办人邓普顿 (Templeton) 和被誉为“股神”的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后者推崇价值投资并以安全边缘 (Margin of Safety) 为中心概念。

内在价值即“由实际事实决定的价值”, 涵盖企业的收入、支出、资产、派息等, 并可引伸至计划中的未来发展;中心思想是企业的未来盈利能力。早期的内在价值模型偏重收入、派息等业务会计, 忽视资本结构和资金成本。后来的价值模型 (Value Based Model) 作出补充, 具代表性的有Stern和Stewart在1982年提出经济附加价值 (Economic Value Added) 模型。企业估值在内在价值之后在概念上没有突破。在实际应用上, 根据所采用的观点和会计项目, 发展出股息/现金流折现等模型。

二、企业估值———现有方法

1. 內在价值法

(1) 股息折现模型。股息折现模型 (Dividend Discount Model) 的基本观点是:投资者通过企业定期的派息 (Divt) 以获取回报, 给定投资者对时间值的贴现要求 (r) , 企业的估计现值 (P0) 即未来股息折现后的总和, 见式a、式b进一步设定企业盈利的增长率 (g) , 使派息以 (1+g) 的速度增加。式c则在原有股息流现值的基础上加上企业未来增长计划的预期盈利现值 (NPVGO) 。

(2) 现金流折现模型。现金流折现模型和股息折现模型相似, 主要分別在以企业的自由现金流取代股息。自由现金流 (CFt) 是企业可自由运用的现金, 即利息、税項、及折旧前盈利 (EBITDA) 減去流动资金变化、资本开支和税项。模型的基本方程式可表示为:

反映了未來收益的不确定性, 股息折现模型和现金流折现模型都涉及大量的假设, 包括未來增长率、盈利、发展计划等。此外, 计算中的贴现率是一项外生的参数, 除反映整体经济/投资状况外, 也受风险溢价的主观偏好影响。各项数据设定时的考虑因素很多, 并且视乎不同的行业而变异, 不能一概而论。

(3) 经济附加值模型。一般会计方法在经营成本中只计提债务资金的利息支出。经济附加值模型 (Economic Value Added, 以下简称EVA) 在计算企业的盈利能力时扣除所有资金成本, 包括债务和股杈资金, 因而更能显示企业是为股東创造抑或摧毁价值。模型里企业价值的计算程序如下:

(1) NOPAT税后经营利润= (销售额–销售成本及费用–折旧) × (1–税率)

(2) WACC加权资金成本率=%DRD+%ERE,

(3) $WACC对应金额=WACC (C)

(4) EVA企业每年创造出的价值=NOPAT-$WACC

(5) VF企业估值=C+f (EVA)

(以上C表示已投放在企业的金额, 下标D、E分别标示债务和股权)

EVA的优点是更全面反映企业的资金成本, 但计算涉及主观参数和对数据要求较多。参数方面, 一个主要参数是投资者愿意付出的倍数 (f) , 类似市盈率和可视为回本期;WACC公式中的股权回报率也涉及风险溢价等主观参数。至于所需数据在一般财务报表有涵盖, 但需就折旧、商誉、递延税项、准备金等项目按EVA定义调整。

2. 市场比较法

市场比较法参考市场对近似企业给出的价格, 根据不同的指标计算目标企业的价值, 并不是独立的估值法;较常用于上市企业的的合理股票价格水平。理论基础是类似的资产的价值也应相似;而先决条件是市场上有可供参考的估值, 视乎估值的目的及需要或会先撇除行业内亏损的企业。指标方面, 常用指标有市盈率、市账率、内涵价值对比盈利倍数等;市盈率和市账率只适用于上市企业和需要较完善的证券市场。应用细则包括会计数据选择, 以市盈率为例, 每股盈利可采用过去一年的税后利润、最近三年的平均值, 未来一年的预计利润等。此外当企业存在某些特殊负债或拥有可供分配的超额资产时, 市盈率需要进行调整, 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股票的价格水平。

3. 重置成本法

重置成本法又称并购价值法, 理论基础是一项资产的价格不应高于重新建造、具有相同功能的资产的成本。具体操作上, 先根据近期资产负债表框定资产范围再逐一评估。此法较适用于偏重有形资产的企业;一些具独特性、没有客观市场价格的项目 (例如品牌价值) ) , 在估值上可能出现较大的分岐。

三、企业估值方法面对的困难

1. 未來的不确定性

现代资产组合理论的始祖马柯维茨的形容“在分析投资者最优举措时避不开不确定性”适用于企业估值:企业是一项综合资产, 在厂房器械等有形资产外, 并包括生产技术、品牌商誉、市占率、企业策略和发展计划等。

不确定性是现实的一部分, 不同行业从实践中总结出应对的方法。其中保险业与不确定性息息相关, 发展出的精算专业做法可为企业估值提供参考。参考寿险准备金的方程式:保险金精算现值减未来保费的精算现值, 其概念与现金流折现模型近似, 但涵盖时间折现和事故发生概率的精算现值取代了折现值。精算现值面对的不确定性很多, 计算的数据基础来自行业本身:精算师通过调研生命表和费用率等经验数据, 制成适用的概率表, 例如死亡赔付准备金会以适当的生命表反映受保人在不同时间死亡的概率。专业学会在涉及假设时会提供指引, 以在不可能有完全共识的情况下收窄不确定性的范围;此外建立专业资格规限及守则。企业估值比保险精算范围广阔和多元化, 但仍可参考保险行业收集经验数据和就不确定性收窄假设范围的做法。

2. 企业因素

每个企业都是一项惟一的综合资产, 而估值是对资产的尽职调查, 需要针对个别情况定出处理方法。以下举巴菲特沿用的“企业要素”为例:第一, 关于业务:是否简单易明、是否有长期稳当的营运记录、长期前景是否正面。第二, 关于管理:管理层是否理性、对股东是否坦诚公开、是否坚守企业的基本利益。第三, 关于财务:关注焦点应是股东回报率而不是每股净利、找寻边际利润高的企业、企业对应每一元的留存利润必须创造最小一元的市场价值。第四, 关于市场:业务的价值是什么、能否以大折让买入。

经营环境可以增加估值困难;例如地缘政治紧张、配合衍生工具令商品期货价格波动而交投畅旺, 使航空企业难以控制成本, 加深了估值困难。此外, 新兴企业因无例可循而估值困难;一个例子是网上金融。一些特殊情况如非流通股、无效资产等, 也会对相关企业的估值构成一定的困难。

3. 估值环境、主观偏好和技術因素

企业所处的环境影响其估值。一个例子是在上海及香港都有上市的企业的A、H股差价, 反映了不同市场参与者所接受市盈率的差异。市场气氛也会影响所采用的估值法;一般在牛市多用市场比较法, 熊市则多用内在价值法。买卖是利益的交换, 交易双方对标的企业会有主观看法, 例如投资者对某些原则的取向。主观因素在并购估值中比较显着。

与企业估值相关理论的发展创新有助提高企业估值的技术水平, 例如企业金融对资本结构的研究;会计对无形资产、延递税项、折旧、拨备守则的研究, 财务管理对公允价值 (Fair value) 、市值计价 (Mark to market) 的研究, 都对企业估值有裨益。

四、结语

论法的正义性价值 篇4

一、正义与法的关系

一般认为, 正义是指公平的对待他人和公平的分配财富, 它是一种道德上的善。正义作为法的价值之一, 虽然不是法的价值的全部, 但是正义具有很大的概括性, 几乎所有的价值准则都可以在最后归结为正义, 因此正义与法的关系相当密切, 被视为法的首要价值。

首先, 法与正义的关系体现为正义对法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正义是法的先导性理念。法是在正义理念指导下产生形成的;正义是法的其他价值实现状况的总体评价标准。法的其他任何价值的实现状况都可以用正义来加以评价, 正义是对一切价值进行总体评价的重要标准;最后正义也是衡量法正义与否的标准。

其次, 法与正义的关系体现为法对正义的意义。主要表现在:法作为一种具有普遍规范性与强制性特殊性规范, 使正义得到普遍认同;法作为一种具有程序性的规范, 可以保证正义得以实现。

二、法的正义价值理论分析

(一) 西方现代法律正义论

西方现代法律正义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相对正义论、社会正义论、形式正义论、程序正义论、资格证议论。

相对正义论的代表人物是凯尔森。他认为法律问题作为一个科学的问题来看是社会技术的问题, 而不是一个道德的问题。正义的观念是与人们的宗教的、哲学的或政治的观点相联的。不同的集团有不同的宗教、哲学或政治观点, 因此, 会产生不同的、甚至矛盾的正义原则要求。根据这种正义观, 正义与否只能取决于做出决定的人的价值判断, 这种决定是相对的, 随着决定者的不同而有差异。

社会正义论的代表是约翰·罗尔斯。在其代表作《正义论》中对社会正义做了详尽地论述。罗尔斯认为, 正义是至高无上的, 而且社会正义是首要的正义。罗尔斯提出社会正义原则的具体内容:“最大的均等自由原则”和“差异原则”。前一原则是每个人都享有的最广泛的基本自由权利, 后一原则是有差异的与职位相联的权利。

形式正义论学说的代表是佩雷尔曼。他认为正义的概念是多样而复杂的, 我们应从中抽出它们的共同思想, 设定一个能适用于不同正义概念的共同公式。这个共同思想和共同形式就构成形式正义的定义, 即要求以同一方式对待人, 同一基本范畴的人都应受到同等待遇的活动原则。形式正义论在当今世界非常有影响, 有学者认为形式正义是社会主义国家法制建设成功的有力保障和重要途径。

资格正义是由诺锡克提出。主张一切社会资源都应由个人自由获得与转让, 实质是一种自由市场经济的正义观。资格正义论中的持有正义理论是其核心理论。由于持有正义理论强调人们是否有资格获得某物, 因而又称之为资格正义论。持有正义理论的结论是:如果按照获取、转让与矫正正义原则。某人有资格得到某物, 那么他的持有就是正义的;如果每个人的持有都是正义的那么持有状况的总体就是正义的。

(二) 中国法的正义观

中国现代法的正义价值理论, 一是继承传统正义价值理念。并随着社会的发展有所损益、取舍;二是法律理论借鉴。即接受西方法律价值理念, 结合中国现代社会实际, 而形成的正义价值理论如平等、自愿、自由、秩序等。

三、法的正义价值的实现途径

正义性价值作为法的首要价值。探讨法的正义价值的实现途径是每位崇尚正义者特别是法学家与法律工作者现在与将来追求的目标。笔者认为在我国现阶段, 实现法的正义应着重做好一下几点。

(一) 实现立法正义

立法正义是法治正义的前提。立法的不正义就难以确保社会的法治化, 难以确立法的权威性。从立法正义的实质看, 它要求:一是立法的民主化。即要求立法要从民众而来并符合民意;二是立法的科学化。即要求立法要尊重客观事实, 要注重社会效益, 要重视专家的作用;三是立法的法治化。即要求立法权限法制化, 立法内容合法化, 立法程序法定性。

(二) 实现执法正义

我国宪法规定, 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 主要由国家行政机关贯彻和执行。执法权是最不可萎缩却也最不可膨胀、最需要自由而又最易自由无度、最需要控制而又最难以控制的权力。因此, 执法正义是关系法律正义与否的关键环节。要做到执法正义, 必须要求执法机关依法办事, 坚持权力有限原则, 防止权力的膨胀。加强执法监督力度, 调动一切积极的监督机制与力量, 促进执法正义的实现。

(三) 实现司法正义

司法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和经法律授权的社会组织处理诉讼案件和非诉讼事务的活动。司法是正义的守护神, 笔者认为要实现司法正义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司法独立原则, 该原则从三权分立理念而来, 通过独立施行司法权, 排除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非法干涉。二是正当程序原则, 即按照法定方法、方式、步骤来审理案件, 以公平的维护当事人的正当利益。三是要有高素质的司法队伍。四是加强司法监督。在坚持司法独立的基础上, 加强司法机关内部和外部监督。

(四) 确立社会性公平正义的法制理念

建立良好的法治环境, 培养国家高素质的法律公务人员和法律专业工作人员, 使法律正义的维护者首先得到正义的理念的洗礼与熏陶;加强对普通民众的法律知识教育, 从而树立法的正义观;加强法的正义理念的宣传, 使民众明确法的正义性所在, 进而使之做到自觉守法、卫法。

四、结语

浅议民间法的基本价值 篇5

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 民间法的定义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这一定义, 主要的说法有:梁治平先生认为民间法是指不是通过国家的正式或非正式授权产生的, 对一般民众的日常生活有重大影响的被制度化了的法则, 他们是由风俗习惯长期演变而来, 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法律。郑永流先生认为民间法是指存在于国家法之外的社会自发或预设而成的, 由一定权力提供强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苏力认为民间法就是流动在亿万中国人生活中的, 实际影响他们行为的观念及其行为模式, 是各种非正式制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均受国家法的调整, 但是国家法的作用是由局限性的。民间法的存在满足了一定地域和一定人员的法律需要, 有其现实土壤, 民间法自身的特性使得其在相对封闭或新兴的产业和行业尤受欢迎。民间法自身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转化性, 当今中国法治推进过程应当建立在亲和力基础上, 而不能仅仅依靠国家法的强制性, 国家法和社会生活的断裂, 要求我们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手段, 将能够成文化、规范化的民间法转化为国家法, 实现民间法向国家法的转化, 完善我国现有法律。二是弥补性, 国家法律调整社会惯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民间法能够对成文法的不足做出有效补充, 促进社会稳定。

二、民间法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体现

民间法的价值在社会生活中有着广泛的体现, 礼是传统民间法的重要表现。礼是我国起源很早且特有的一种行为规范, 贯穿于整个社会。礼制在传统社会里起着法律的作用, 是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 礼法相互渗透, 互相补充。传统社会的礼与法在形式上没有明确的区分, 礼可以是成文的, 法可以是不成文的。民间法的价值体现在立法上和司法上。法律应当是人们内心认同, 被普遍遵守的行为守则, 不应仅体现为文字, 法律本身应当是社会利益群体博弈妥协的产物。当今中国法律的执行主要取决于法学专家或政府部门的态度, 这种立法模式可预测性强, 法律制定效率高, 但不一定符合社会实际生活, 这样的法律施行起来将遇到重重阻碍。因此, 在立法时, 要着眼于人民的诉求和需要, 扎根于本土实情。在立法时充分听取民众意见, 建立完善的听证制度, 打破封闭的立法机制, 让民间法获得与国家法对话的权利和渠道。在法律条文设定中, 可以设置相应的非刚性条款引进民间法, 设置选择性条款, 给予当事人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在司法运用中, 也需要构建民间法和国家法的良性互动。法律的实质是调整人的行为, 使其成为运行中的法律。

三、构建当代中国民间法与国家法价值体系

(一) 民间法与国家法的价值冲突及调和

国家法和民间法在价值内涵和目标是存在冲突的, 国家法的价值是普遍且多元的, 如自由、公平、正义、效率等等, 而民间法的价值则是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的, 其价值目标不如国家法丰富。国家法和民间法的价值表述形式可能是一致的, 但是真正的含义可能存在差别。在具体案件的处理中, 法官应当以事实为依据, 以法律为准绳, 结合案件的各种因素来考虑价值的取舍, 最终做出选择, 民间法蕴含的价值灵活性大, 范围选择较广, 在处理案件时可以参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生活环境日益复杂, 个体行为选择冲突也日益明显, 在这种冲突中必须学会调和矛盾。民间法和国家法在调整对象上的重合性和在价值追求上的一致性, 两者都是以公平、正义作为永恒的价值目标, 决定了两者可以实现良性互动。但在如何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上, 学界观点存在差异, 一方认为应着力强调政府在法治社会构建中的主导地位, 另一方认为应充分发挥民间法的灵活性的特点, 大力发挥其稳定社会的作用。

(二) 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共同价值

民间法和国家法的共同价值体现在秩序价值和和谐价值。国家法和民间法有共同的本源, 一般来说, 原始社会的习惯作为法律的桥梁, 在法律演化的过程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推动社会由非规则准则向准则规范发展。国家法和民间法都是法律的不同组成部分, 他们的共同源头是早期社会的禁忌和习惯。步入文明社会后, 部分的习惯和禁忌被加以改造成为国家法律, 而另一部分则在有限的群体生活中发挥作用, 解决人们之间的纠纷, 这便是早期民间法的体现。张中秋先生曾指出, 国法和礼法是传统中国社会秩序系统中的组成部分, 基于此他们才能发挥出系统、和谐的功能, 启发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三) 民间法与国家法的体系完善

社会多元化发展, 不同利益群体从自身实际需要出发设定了不同的法的价值目标, 如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等。秩序、公平、正义是民众的基本价值追求, 法学家的追求在于寻找永恒的、普遍适用的价值目标。不同的价值目标反映了不同群体的需求, 应当允许多种价值观共存, 给予民众价值选择的自由, 而不是通过强制手段改变人们的价值选择, 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价值评价来引导民众法律价值观的健康发展。我们应允许国家法和民间法共存, 强化两者的交流沟通, 求同存异, 有效结合法律价值目标和民众的现实需求, 适时进行理论创新, 在两者的冲突中寻求契合点, 构建新的价值世界, 实现两者的对立统一。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初步建成, 但与之相应的社会环境还未形成。中国法治社会的建设不仅应当重视法的价值观建设, 也应当重视民间法在满足民众现实需求上的实际作用。国家法和民间法都应当以秩序、和谐为价值追求, 实现国家法与民间法价值的融合。

摘要:目前学术界对民间法的概念还存在一定的争议, 但是已经认可了民间法的现实存在, 肯定其在中国法治化道路上的积极意义。我国民间法的价值研究还没有得到重视, 其基础理论还有所薄弱, 本文阐述了民间法的基本价值观在于秩序与和谐, 分析比较了国家法和民间法的同异, 寻求冲突的解决途径, 促进民间法的健康发展, 更好地解决社会纠纷。

关键词:民间法,基本价值,和谐,秩序

参考文献

论信息法的地位与体系 篇6

一、信息法的地位分析

信息法是调整特定信息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信息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满足法律“确定性”要求的信息。关于信息法的是否构成独立的法律部门, 目前许多的专家和学者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大体上讲, 主要包括两种截然相反的两种主张:

肯定的说法认为:信息法有着自己所特有的调整对象, 并且在信息活动中, 还会对社会关系作出了有效的调整, 特别是信息关系, 为此, 信息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否定的说法认为:信息法需要跨越传统形式的部门法, 所以, 无法构成独立的法律部门。针对否定观察, 结合信息法学的定性标准, 将可以分为两种观点:一是既否定了信息法的部门法地位, 同时也否定了其独立学科的地位, 只在信息社会环境下作为一种法学研究方法来看待, 而这种观察突破了传统形式下, 私法与公法的立法界限, 加上信息的无国界传播, 极有可能突破国际法的界限;二是将信息法作为一项交叉学科, 简单来讲, 就是信息法是涉及到刑法、行政法、民法, 甚至于宪法的一种交叉性学科, 同时, 还包括了知识产权法、个人资料保护法以及数据库保护法等等。随着现代社会分工不断明确化, 信息法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一种研究方法, 而应该是一个新兴的独立法部门, 目前, 世界上各国的立法者在立法过程中, 正在不断顺应这种说法和趋势, 将传统的民法、刑法、行政法以及相关的程序法归入同一法律体系中, 将社会某一领域中的确的某些相同的内容进行整合。

二、信息法的体系分析

一般而言, 信息法的体系主要分为以下部分, 即信息交易法、信息产权法、信息公开法以及信息保护法、信息安全法和信息管理法。

(一) 信息产权法

信息产权法主查以表态财产信息的保护为主要, 其中, 知识产权法是其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 随着近年来数据库保护法等的出现, 使得信息产权法不断完善, 其在很大程度, 改善了传统知识产权理论中难以获得圆满解释的不足之处, 针对具体的社会现象, 进行了具体的调整, 并且通过相关的特定信息关系, 使得法律规范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如80年代, 由澳大利亚学者彭道顿先生和我国学者郑成思先生提出的信息产权理论, 使得信息产权法得到了更高的关注度, 为此, 需要将遗传资源保护和数据库保护法作为其中的关键性内容, 充分认识到客体知识产权的重要性, 增强知识产权的创作性, 使得越来越多的接受知识产权, 并且应用知识产权。

(二) 信息交易法

信息交易法, 与信息产权法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 其主要是以动态财产信息的保护为主要目的。近年来, 信息交易的问题的不断发生, 引起越来越多的国家的高度关注, 如美国1999年统一州法委员会推荐的《统一计算机信息交易法》主是一项较为成功的立法例案, 其适应对象比较广泛, 通过不同的合同规则, 利用不同的法律关系, 满足客体的法律“确定性”, 并且根据客体的相关要求, 数据库信息和计算机信息进行保护, 为财产性信息交易奠定了良好的法律基础。但是, 在实际的应用中, 信息交易法, 除了适应于计算机以外, 还适应于一切的可识别性财产交易, 因此, 必须要相关的媒介信息为载体, 提高财产性信息与信息产权法在实质上的统一性, 进一步明确交易对象, 从而使得信息概念法向着部门法进行转化。

(三) 信息保护法

关于信息保护法, 是以人格信息和秘密信息为保护对象, 其最为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特定主体的特殊利益。因此, 在实际的立法过程中, 要根据信息保护法特有的调整对象, 加强对商业秘密的保护, 通过与此相关的理论与实践, 使得信息活动更加合理化和依法化, 不断地改善相关的保护模式, 加强对社会关系的有效调整, 比如1970年美国制定的《公平信用报告法》, 就是以保护人个信息为立法开端, 确定正确的信息关系, 从而加强对信息保密问题的处理。

(四) 信息公开法

信息公开法主要的保护对象就是公开信息, 确保其自由、规范的获取与传播, 从而达到法律规范的目的。一般情况下, 主要包括政府信息公开和信息传播两个方面。由于公开信息在社会大众传播的过程中, 受到政治观点、社会道德、社会观念以及社会风俗等的影响, 加上现代网络的出现, 使得信息的公开处理难度增加, 而信息公开法的出台, 却在其传播的过程中, 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虽然相关的立法规章层次不高, 但是却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信息自由传播安全保障。

(五) 信息安全法

信息安全法顾名思义就是以信息的安全性为主要目的。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安全法采取技术管制的方式, 推进网络业界的行业自律, 实现保障信息安全的目的。加拿大1985年通过的刑法修正案, 将非法使用计算机和损害信息的行为确定为犯罪。同时, 我国也采取相应的立法规定,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信息的安全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所有权观念和意识的不断增强, 信息法应该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使得社会核心资源得到规范化利用和传播, 因此, 必须要加强信息法学的研究, 科学规范其定性标准, 明确信息法的地位, 建立起完善的法律体系。

关键词:信息法,地位,体系

参考文献

[1]齐爱民.论信息法的地位与体系[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1) .

[2]查先进.信息化浪潮下国家信息法的部门法地位[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3 (05) .

[3]В.А.科佩洛夫, 赵国琦.论信息法体系[J].国外社会科学, 2009, (05) .

基于EVA价值评估法的应用 篇7

关键词:经济增加值,企业价值,EVA

企业价值评估的传统指标没有考虑股东权益资本的成本, 这种将“股权资本成本”当做“免费午餐”的评价方法, 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内在价值。基于EVA的价值评估模型是在现金流量折现法的基础上衍生而来, 并且考虑了股东投资的机会成本。

一、企业价值评估

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外界物与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而企业价值是社会商品经济条件下产生的, 它是指凝结在企业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反映企业对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效用。通常, 企业价值都具有三大基本特征:整体性、客观性和效用性。

企业价值评估对象是价值评估的关键问题, 即明确需要对什么进行评估。企业价值评估的一般对象是企业整体的市场经济价值, 企业整体的经济价值是指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的公平市场交易价值。企业的经济价值是经济学家所持的价值观念。它是指一项资产的公平市场价值, 通常用资产所产生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计算出来的。企业的经济价值是其公平市场交易价值, 这不仅是由企业作为资产评估的对象所决定的, 而且是企业价值评估特定目的所决定的。企业价值评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企业产权交易提供服务, 使交易两方对拟交易企业的价值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 并提供有关信息以帮助投资者或经营管理人员改善决策。

二、经济增加值 (EVA)

EVA是Economic Value Added英文的缩写, 通常译为经济增加值, 它反映的是公司内在价值的增加过程或者股东价值的创造和毁损程度。EVA的基本理念:它将股东权益与企业经营业绩紧密结合, 促使企业经理人员“像股东一样思维和行动”, 它真正的注重权益资本保全和公司内在价值的不断提升。

EVA指标设计的基本思路:理性的投资者都期望自己投入资本后获得的报酬超过其机会成本, 即获得增量收益, 目标企业只有完成了价值创造过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为所有者创造了财富, 即只有企业创造的利润扣除全部的资本成本 (即权益和债务资本成本) 后的盈余才是真正的价值创造。根据斯特恩·斯图尔特咨询公司的解释, EVA是指企业资本收益与资本成本之间的差额, 它等于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债务和股本成本, EVA用公式可表示为:

经济增加值 (EVA) =税后净营业利润 (NOPAT) —全部资本成本 (CC) =税后净营业利润 (NOPAT)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WACC) ×资本总额 (TC)

EVA与传统的会计利润最大的区别在于:会计利润仅仅考虑以利息方式表现出来的债务本成本, 而忽略自身的权益资本成本, 而EVA是专门从股东的角度定义的利润, 同时通过一系列调整消除了会计制度中的某些缺陷。事实上, 投资者的股权投入也是具有成本的, 这就是经济学当中的机会成本。企业所创造的投资回报只有高于其投入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 才能说企业为所有者创造了价值;反之, 则毁损企业价值, 这类企业将会被市场淘汰。

三、EVA与企业价值之间的数理关系

根据有效市场假说, 证券市场与企业信息的关系将市场分为三种类型:弱式有效市场、半强式有效市场和强式有效市场。MVA是上市公司变现价值与原始投入资本之间的差额, 它直接表明了一家公司累计为其股东创造了多少财富。因此, 市场增加值是未来经济增加值的现值, 它是市场对公司获得经济增加值能力的预期反映。公式表示为:

(其中:WACC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从上式可以得出, MVA实际上就是企业未来所有年份的EVA折现之和的价值, 在越发达的资本市场, 公司的内在价值与其市场价值就越吻合, 即提升了MVA与EVA相关性。所以在强式有效市场条件下, 得出以下等式:

其中, BVE0为公司初始投入资本总额。

根据上述, 便得出了EVA价值评估模型, 其核心思想是:企业的价值表现在其未来增值获利的能力。根据委托代理理论, EVA估价方法赋予管理者“像股东一样思维和行动”, 开始注重对利润质量进行分析。一方面, EVA价值评估法的价值用投入量与增量之和表示, 反映了公司未来的价值增值能力, 提供了一种用以反映和计量公司是否增值的可靠尺度。另一方面, EVA的初衷着眼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能力, 而不像传统财务指标一样仅仅是一种短期反应性指标, 因此应用该指标能够激励广大经营管理人员进行能给企业带来长远利益的投资决策。

四、EVA估价法的应用建议

EVA作为一种综合财务指标, 它联结了所有管理决策过程, 将公司各种经营活动归结为一个目标, 即如何增加EVA值。EVA在企业经营管理应用中突出的表现为4M内涵, 分别是理念体系 (mindset) 、管理体系 (management) 、评价指标 (measurement和激励制度 (motivation) 。但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用EVA, 一般而言, 以下三种企业不适用: (1) 新成立的企业:新成立的企业由于经营状况不稳定, 其利润一般存在很大的波动, 适宜等到企业具有稳定的现金流之后再采用EVA估价法。 (2) 周期性企业:评估周期性企业时, 由于其营业利润不稳定, 所以可能扭曲EVA值。 (3) 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存在法定的资本金比率要求, 我国规定商业银行的法定资本充足率应达到8%;同时, 如果把贷款总额作为使用资产将高估资本成本, 评估结果将被扭曲。

同时, 结合实证研究分析, 就基于EVA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在我国中小企业板应用提出以下建议, 以使其更好地为广大中小企业服务。

首先, 转变广大管理人员的经营理念。为股东创造最大的价值是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最基本的理念, 因为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中, 广大管理人员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 但股东还是经营风险的最终承担者和净利润的最终受益者。根据委托代理理论, 许多管理人员 (受托方) 不断扩大公司规模而不管其能否为股东带来真正的价值创造, 使得双方目标存在较大差异。

其次, 完善资本市场。根据本文上述公式, EVA估价模型中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确定是正确应用该指标的瓶颈, 一般可以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计算权益资本成本, 但我国资本市场目前还不够完善, 难以准确度量权益资本成本。

然后, 合理调整资产结构。投资决策是根本意义下的财务决策, 企业拥有的各种资产及其结构比例才是企业价值创造的源泉。在现行经济条件下, 企业应优化资产结构, 合理配置各项经济资源,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给企业创造更大的财富。

最后, 明确价值管理的核心地位。中小企业实施EVA指标, 应明确价值管理的核心地位。应该从企业文化入手, 树立价值管理的新理念, 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目标, 真实地反映企业价值创造过程。

五、结束语

企业价值评估的传统指标没有考虑股东权益资本的成本, 而EVA价值评估模型更注重评估的计算过程, 进行了多项科学的调整, 使之能更加如实地反映公司的价值, 从而有利于改善经营管理水平和提升企业内在价值。当然, 无论采用何种方法评估, 均存在一定的主观色彩;因此, 企业价值评估从来都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资本市场的日渐完善, EVA理念必将被我国学术界和企业界普遍认同, 相信EVA在我国将有广泛的应用前景。EVA反映了真正的企业价值创造过程, 广泛采用EVA价值指标必将为我国中小企业带来更多的实际收益;并有助于健全我国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 大力推进我国证券市场向价值推动型市场转变。

参考文献

[1]王化成, 程小可, 佟岩.经济增加值的价值相关性[J].会计研究, 2004 (05) .

[2]李延喜.动态现金流量与企业价值评估[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

[3]李洪, 张德明, 曹秀英.EVA绩效评价指标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8 (10) .

[4]曹中.论经济增加值及其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 2011 (06) .

[5]秦莉君.我国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及实证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2013.

基于现金流量法的企业价值评估 篇8

关键词:自由现金流量法,企业,价值评估

1 引言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产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中国企业之间以及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间的并购、重组、股权转让、融资等交易活动呈现出迅猛发展的趋势, 企业合理的估价对交易很关键。现金流量折现法是资产价值评估的一种重要方法[1,2], 其基本原理是:资产价值等于以投资者要求的必要投资报酬率为折现率, 对该项资产预期未来的现金流量进行折现所计算出的现值之和。本文运用自由现金流量法对国际商用机器公司 (EBM) 的个人电脑部门 (PC) 进行估价分析。

2 自由现金流量二阶段增长模型

应用自由现金流量法计算公司价值时, 根据公司成长性不同, 可以采用零增长模型、固定增长模型和二阶段增长模型。本文根据个人电脑业务的发展前景, 采用二阶段增长模型进行估价分析。

二阶段增长模型将公司的未来成长分为两个阶段:预测期和后续期。预测期可根据销售百分比法, 获得预测利润表及管理资产负债表, 进而得到预测期自由现金流量。

公式 (2) 中, V表示目标公司的评估价值;FCFFt表示目标公司预测第t年的公司自由现金流量;FCFFn表示目标公司预测第n年的公司自由现金流量;k表示折现率, 即公司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g表示后续增长率。

3 IBM PC部门的价值评估

3.1 加权资本成本的计算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是通过计算权益成本、负债成本而得到的。

3.1.1 权益成本———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法 (CAPM)

式中, Rf为无风险利率, 2004年预期的10年期美国政府债券的利率为4.27%, 可用此值表示Rf。

Rm-Rf为权益风险溢价, 即预期市场回报与无风险利率之差。市场溢价的变化范围是6.5%~7.5%。本文取7%。

β表示系统风险系数。IBM公司的β值为1.59。

因此, IBM公司的权益成本为:4.27%+7%×1.59=15.40%。

3.1.2 负债成本

式中, Kb为税前债务成本, T为所得税税率。IBM公司的税前债务成本为6.37%, 所得税税率为30%。因此, IBM公司的税后负债成本为:6.37%× (1-30%) =4.46%。

3.1.3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WACC)

按市场价值计算, 2004年IBM公司的负债率为8%, 所有者权益价值比率为92%。因此, IBM公司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为:

3.2 IBM公司估价分析

3.2.1 预测未来10年持续经营销售增长情况

全球著名研究机构Gartner预计, 2006-2008年全球PC销量的平均年增长速度为5.7%, 结合IBM公司2000-2004年的销售增长率, 最后得到5%的预估销售增长率, 根据销售百分比法推导出2005-2014年预计利润表和管理资产负债表 (由于篇幅所限, 此处略去) 。

3.2.2 企业实体价值计算

3.2.2. 1 相关公式

3.2.2. 2 实体分析

(1) 由公式 (6) (7) (8) 及管理资产负债表可以得到预计10年自由现金流量表 (由于篇幅所限, 此处略去) , 由预计现金流量表可以得到:

(2) 由后续期增长率g=5%,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k=14.52%, 后续期现金流量现值=311.51 (亿美元)

(3) 企业实体价值=预测期现金流量现值+后续期现金流量现值=756.90 (亿美元)

(4) 根据IBM公司的年报, 其个人电脑事业部的权益市值仅占公司的0.94%。即PC部门的价值为:0.94%×762.54=7.11 (亿美元) 。

3.2.3 协同效应

在联想收购IBM的案例中, 主要的协同效应来自于品牌价值, 即收购成功后, 联想获得对IBM商标的使用权以及“Thinkpad”和“Thinkcenter”的商标所有权。在美国《商业周刊》推出的2004年全球品牌价值排行榜中, IBM位列第三, 价值为537.9亿美元。因此, 保守估计联想收购的IBM PC业务的品牌价值为其总价值的1%, 即5.38亿美元。

3.2.4 综合

综上所述, IBM公司PC部门的价值为:7.11+5.38=12.49 (亿美元) 。

联想的实际收购价为12.5亿美元, 本文估价与实际价基本一致, 说明用自有现金流量法估算的企业价值较为准确。

4 总结

本文利用自由现金流量法中的二阶段增长模型, 按销售百分比法估算出IBM PC部门的价值为12.49亿美元。该值与联想的实际收购价12.5亿美元接近, 说明自由现金流量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也为企业并购提供了一个估价实例。

参考文献

[1]杨淑娥.财务管理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渠道系统下一篇:数学教学中的角色互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