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节庆旅游

2024-05-17

少数民族节庆旅游(精选九篇)

少数民族节庆旅游 篇1

节庆旅游是指以某种具有鲜明主题的公众性庆典活动作为旅游吸引物而开发出来的一种现代新型旅游产品, 可以提高目的地的知名度、增加游客量、塑造目的地的旅游形象, 是一种可以增加旅游消费, 塑造区域旅游品牌、促进对外经济合作、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特殊旅游形式。我国的节庆旅游是随着我国旅游业发展而逐渐兴起并迅猛发展起来的一种旅游形式, 始于20世纪80年代, 发展潜力巨大, 目前已成为各地发展旅游业、振兴当地经济的重要方式。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资源丰富, 历史悠久, 拥有门类繁多的民族文艺, 流传千古的民俗风情, 精彩绝伦的民族体育, 别具一格的民族服饰, 风味独特的民族饮食等等。在湘西地区发展节庆旅游, 既可以使旅游者直接了解、感受当地的民俗文化, 获得丰富的旅游经历和知识, 满足了旅游者了解和体验民族风情的需求, 又能保持民俗文化的独特性, 保护性开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时还实现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的作用。

二、湘西民族节庆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1. 开发程度低, 缺乏知名的民族节庆品牌

近年来, 湘西州的旅游业发展迅速, 成为拉动本州经济发展的一大产业, 民俗文化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但一些湘西特有的民族节庆如:社日、情人节、三月三、四月八、英雄节、端午节以及赶秋节等节庆还缺乏深度开发, 没有构建形成以主导节庆文化为中心的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性开发体系, 因此没有像云南的泼水节、凉山的火把节等一些在全国范围内造成了重要的影响的节庆品牌。

2.节庆旅游文化产品缺乏创意整合

文化是节庆活动的灵魂, 随着文化旅游的发展, 同类型的民族节庆旅游越来越多, 造成了大湘西的节庆旅游产品与其他同类的产品雷同, 在此情况下, 就需要创新与发展, 把大湘西的人文景观、民族历史、风俗有机结合, 突出特色, 拒绝模仿, 形成具有大湘西特色的民族文化节庆旅游。

3. 旅游商品的开发程度不够

旅游纪念品形式雷同、产品单一, 没有体现当地文化的特色。旅游纪念品是节庆旅游的活动产物, 对当地特色和文化内涵具有宣传作用, 可以提高节庆旅游举办地的知名度, 拉动地方经济发展。节庆旅游的商品开发力度不够, 旅游产品老化, 并不能满足现代游客的需求。

4. 节庆文化产业的产业链较短

湘西的节庆旅游没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 产业链很短, 完整的产业链条还需完善。一条产业链, 不仅要有主题的产业, 还需要配套的产业或设施, 旅游的配套设施, 我们可以简单概括为衣、食、住、行、购、娱六大模块。由于配套设施不完善, 还有如上述的旅游商品缺乏创意, 使得湘西在“住”“娱”“购”等方面还较落后。

5. 节庆管理体制和管理水平有待改善和提高

目前湘西地区的民族节庆管理者多为村领导, 管理理念和经营意识落后, 没有融入现代节庆旅游的开发意识及理念, 缺乏创新。而且长期以来, 旅游资源的管理都是分属于不同部门, 使得资源开发上相互牵制, 决策分散, 旅游管理部门难以调控旅游发展中各要素的均衡配置, 不能合理分配资源, 缺乏统一的组织和领导, 这都是管理体制和管理水平的问题。

三、湘西节庆旅游的发展对策

1. 定位节庆旅游形象, 打造湘西特色品牌

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包装节庆旅游产品时, 应该将湘西特色的节庆资源, 如:社日、情人节、三月三、四月八、英雄节、端午节以及赶秋节等节庆进行深度开发, 构建以主导节庆文化为中心的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性开发体系, 定位主导节庆旅游形象, 以各个节日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为依托, 打造出拥有独特性、差异性的节庆旅游产品, 同时加大宣传力度, 与知名媒体合作, 扩大节庆旅游产品的知名度, 必要时, 可以通过进行旅游专题形象宣传, 以及各种各样的旅游推广活动, 塑造节庆旅游产品深厚文化底蕴的形象, 从而打造大湘西有特色的节庆品牌。发展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节庆旅游精品, 并采用多种营销方式, 如组织旅行社、宾馆、景区等联合对外促销, 参加国内外旅游展销会, 并积极与国内外旅游机构、旅行社等部门合作, 开拓国内外市场。

2. 提升节庆的文化品味, 进行创意开发

湘西是一个多元文化交融区, 文化资源丰富, 底蕴深厚, 特色鲜明, 尤其是原生态文化保存完好, 历史积淀深厚, 民间民俗文化神秘多彩, 发展节庆旅游有良好的基础和独特的优势, 文化是节庆活动的灵魂, 应该将湘西地区的历史文化、区域文化、商业文化等等创意性的融入到节庆活动中, 展现节庆的特色文化意义, 增加节庆旅游活动的多样性。

3. 实施产品创新策略

立足于本地区民族文化资源的特殊性, 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创新, 整合周边相邻地区相关民族文化的精髓, 本着文化性, 特色性、艺术性、实用性、纪念性等特点, 极限创意独特性, 巧力打造不可复制节庆旅游产品, 建设高品质的创意旅游商品。

4. 健全节庆旅游配套设施

加大景区基础设施、餐饮住宿设施、交通设施和营销系统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力度, 突出文化特色。在线路组织、营销推介等各方面强化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合作, 建立完善的旅游网络。同时, 强化旅游服务队伍质量建设, 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给予游客一段美好的旅程。还要提高产品的创意特色等方面, 打造衣、食、住、行、购、娱一条龙的完整产业链。

5. 健全节庆产业的管理运作机制

政府在节庆活动开展过程中起到主导性的作用, 但是不能完全左右活动的进程, 要按照产业结构布局目标, 分区分步实施湘西节庆旅游的目标, 并运用集团化的资本运营模式发展节庆旅游产业, 吸引资金, 形成政府搭台, 企业唱戏的发展节庆旅游产业新格局;制定相应的政策来规范活动的进行, 对活动做好宣传工作, 加强节庆活动期间对旅游商品的价格管理, 实行对节庆活动的全程监督, 以防消费者受到商品质量、消费服务等问题的不良影响。

摘要:民族节庆旅游是当今的旅游时尚, 是一个地方的民族文化的最佳载体, 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办好节庆旅游对民族地区旅游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湘西自身的资源出发, 分析节庆旅游对湘西地区的文化、经济、旅游形象、基础设施、就业等方面的影响, 进而为湘西地区及全国其他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民族节庆,旅游开发,影响

参考文献

[1]黄翔.旅游节庆策划与营销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8.

[2]吴晓萍, 何彪.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与民族社区的可持续发展[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00年1月

少数民族节日的节庆活动很多 篇2

侗族

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择日过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此外,还有抢花炮的花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及赶歌会、姑娘节、斗牛节、花炮节等。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据说,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集会地点还唱侗戏、演彩调、吹芦笙、“多耶”、打篮球等助兴。花炮节是侗族人民最热闹的节日。

傈僳族

傈僳族的主要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传统的刀杆节,在节日会场的中央,竖起两根约20米的粗大长杆,上面像梯子一样绑上36把长刀作为横档,刀口向上,谓之刀杆。正午时刻,鞭炮鼓点齐鸣,五名傈僳族汉子身着大红袍,头戴蓝布帽,在刀杆下将斟满的白酒一饮而尽,纵身跳上刀杆。他们双手扶握住上层的刀面,赤脚蹬着锋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杆顶,取出鞭炮燃放,一时间鞭炮声欢呼声响成一片。爬杆者下来后,人们纷纷向他敬献美酒,能爬刀杆的人在傈僳族中很受尊敬。爬杆结束后,青年男女还进行丢烟包活动,男女各站一边,互相投掷,如果姑娘接着小伙子的烟包,并收藏起来,就说明姑娘接受了小伙子的爱慕之情。阔什节,“阔什”是傈僳语的译音,“岁首”之意。阔什节,是傈僳族人民的节日。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间举行,历时两三天。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毛南族

春节放鸟飞、端午找草药。毛南族也过端午节,还有南瓜节、重阳节。

俄罗斯族

俄罗斯人传统的民族节日主要与宗教信仰有关,每年公历的1月7日俄罗斯族均欢度圣诞节。纪念耶稣降生。的主要节日是农历新年。

维吾尔族

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节。

瑶族

瑶族的民族节日较多,主要有盘王(即盘瓠王,畲、瑶族传说中的始祖,传说是一只名叫“盘瓠”的龙犬)节、达努节等。达努节是为纪念创世女神密洛陀而过的节日,日期为农历五月二九日。此外还有“耍歌堂”节,又叫“耍望”节、晒衣节、干巴节、月半节、祝著节等。

佤族

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还有插种节、新米节。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人的节日分传统节日与宗教节日。宗教节日则指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

仡佬族

祭山、吃新、过年,是仡佬族普遍过的三大节日。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不管是牧民、猎民还是农民,都以农历新年为主要节日。腊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区五月二十二日要过“米阔鲁”节,实际是由一种生产活动演变而成的节日。这一天,要统计牲畜的数目,给马剪鬃尾、打烙印。人们在5月初五早起采艾蒿戴在头上,去河边洗脸、沐浴,以求安康。牧区还有“祭敖包”,这是从宗教祭祀演变成的节日,要举行赛马等活动。赫哲族乌日贡节是赫哲族人一个新生的节日,诞生于1985年。“乌日贡”意思为娱乐或文体大会,每两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农历五六月间举行,历时三天。

苗族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

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花山节、晾桥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藏族

藏族的节庆活动很多,几乎每月都有一个节日,而且民间节日和宗教节日互相穿插。传统节日中以藏历新年、沐浴节、雪顿节和望果节最有规模、最具特色。此外还有达玛节、赏花节、上九节、郎扎热甲节、俄喜节、罗让扎花、沐浴节、驱鬼节、响浪节、酥油花灯节、望果节、转山会等等。

侗族

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择日过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此外,还有抢花炮的花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及赶歌会、姑娘节、斗牛节、花炮节等。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据说,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集会地点还唱侗戏、演彩调、吹芦笙、“多耶”、打篮球等助兴。花炮节是侗族人民最热闹的节日。

傈僳族

傈僳族的主要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传统的刀杆节,在节日会场的中央,竖起两根约20米的粗大长杆,上面像梯子一样绑上36把长刀作为横档,刀口向上,谓之刀杆。正午时刻,鞭炮鼓点齐鸣,五名傈僳族汉子身着大红袍,头戴蓝布帽,在刀杆下将斟满的白酒一饮而尽,纵身跳上刀杆。他们双手扶握住上层的刀面,赤脚蹬着锋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杆顶,取出鞭炮燃放,一时间鞭炮声欢呼声响成一片。爬杆者下来后,人们纷纷向他敬献美酒,能爬刀杆的人在傈僳族中很受尊敬。爬杆结束后,青年男女还进行丢烟包活动,男女各站一边,互相投掷,如果姑娘接着小伙子的烟包,并收藏起来,就说明姑娘接受了小伙子的爱慕之情。阔什节,“阔什”是傈僳语的译音,“岁首”之意。阔什节,是傈僳族人民的节日。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间举行,历时两三天。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毛南族

春节放鸟飞、端午找草药。毛南族也过端午节,还有南瓜节、重阳节。

俄罗斯族

俄罗斯人传统的民族节日主要与宗教信仰有关,每年公历的1月7日俄罗斯族均欢度圣诞节。纪念耶稣降生。的主要节日是农历新年。

维吾尔族

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节。

瑶族

瑶族的民族节日较多,主要有盘王(即盘瓠王,畲、瑶族传说中的始祖,传说是一只名叫“盘瓠”的龙犬)节、达努节等。达努节是为纪念创世女神密洛陀而过的节日,日期为农历五月二九日。此外还有“耍歌堂”节,又叫“耍望”节、晒衣节、干巴节、月半节、祝著节等。

佤族

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还有插种节、新米节。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人的节日分传统节日与宗教节日。宗教节日则指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

仡佬族

祭山、吃新、过年,是仡佬族普遍过的三大节日。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不管是牧民、猎民还是农民,都以农历新年为主要节日。腊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区五月二十二日要过“米阔鲁”节,实际是由一种生产活动演变而成的节日。这一天,要统计牲畜的数目,给马剪鬃尾、打烙印。人们在5月初五早起采艾蒿戴在头上,去河边洗脸、沐浴,以求安康。牧区还有“祭敖包”,这是从宗教祭祀演变成的节日,要举行赛马等活动。赫哲族乌日贡节是赫哲族人一个新生的节日,诞生于1985年。“乌日贡”意思为娱乐或文体大会,每两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农历五六月间举行,历时三天。

苗族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

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花山节、晾桥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白族

白族人民主要节庆活动有大过年、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拜日望等。同汉族相同,也过清明、端午、中秋等。其中三月街、火把节饶有特色。

畲族

畲族主要过三月三和畲族畲族春节。

土族

土族传统的节日春节、端阳节与汉族相同。本民族的节日和庙会有旧历正月十四佑宁寺官经会,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等。

锡伯族

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要算是抹黑节和西迁节。

德昂族

有关门节和开门节,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节),是虔诚的佛教徒最大的净居把斋节日。还有泼水节。

彝族

彝族年,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的年节。根据彝族的历法,一年10个月,每月36天。年节无固定日期,一般在金秋10月上旬择一吉日举行,此外还有跳公节、插花节及二月八年节等。

土家族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中,“以赶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春节,汉族过除夕,土家族部是在汉人至少提前一天过年,所以叫“赶年”,土家族过“小年”,也要比汉人提前一天。还有土牛毛大王节。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的节日有春节、中秋节等,大致与汉族的传统节日相同。但达斡尔人对这些节日却有自己传统的节庆习俗特点。

阿昌族 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

保安族

民族传统节日也都是伊斯兰教的重大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

珞巴族

珞巴族以桃树开花为岁首,月亮周期变化12次为1年。每年庄稼收获后,珞巴族都要举行近两天的丰收节,叫做昂德林节。节日期间全村男女身穿盛装,各家端出准备好的美酒,共享节日食品。

壮族

三月三歌会、春节、陀螺节、陇端节、吃立节、娅拜节等。

哈尼族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好收”,是元江县那婼一带哈尼族三大节日之一,虽不及“扎勒特”和“苦扎扎”那么隆重,但它特别重要,当地哈尼族认为,不过此节,新的一年尚未真正来到,十月岁首也只是个序幕。“好收色”是“染黄饭”的意思,当地汉族称之为“黄饭节”或“二月年”。当地哈尼族以此节祭献仓摩米天神的使者布谷鸟和“笔苦”鸟,因此节日是在听到布谷鸟和“笔苦”鸟的第一次呼叫之后,选择一个亥猪日举行,节日一天结束;“矻扎扎”节,每年夏历五月的“矻扎扎”,是滇南哀牢山一带哈尼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历时3—5天,其庆典活动极为隆重;“耶苦扎”,是西双版纳一带哈尼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哈尼人的吉日)开始,节期3—5天,过节期间,人们都停止上山生产劳动,在家里吃喝玩乐,或外出走亲串友。节日期间,还举行赛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动。

拉祜族

对打造芒市少数民族节庆产业的思考 篇3

一、芒市具有丰厚的少数民族节庆文化资源

芒市位于云南省西部,是德宏州州府所在地,是德宏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面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68.23公里,面积2987平方公里,2013年全市人口39.49万,市辖11个乡镇,聚居着傣族、景颇族、德昂族、傈僳族、阿昌族、汉族等多种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9.4%。全市各民族文化世代相传,丰富多彩。民间流传的傣、景颇族的史诗、神话、传说、诗歌、戏曲、民歌、故事等新奇独特;民风民俗特色鲜明;民族建筑、标识、图腾等五彩斑斓;撒苤、鬼鸡、舂菜、竹筒菜等民族菜肴味道可口;傣族和德昂族的“泼水节”、景颇族的“目瑙纵歌节”、傈僳族的“阔时节”、阿昌族的“阿露窝罗节”等,每当节日到来,总是热闹异常。小乘佛教盛传芒市数百年,在傣族、德昂族中民族与宗教浑然一体,影响深广,构成特有的民族宗教文化景观。芒市亚热带风光旖旎,民族风情浓郁,古为“滇越乘象国”地、“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素有“滇西边陲第一镇”、“歌舞之乡”、“黎明之城”之称。

二、芒市发展少数民族节庆文化产业机遇

(一)政策机遇

第一、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对文化发展逐步重视,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于2005年6月联合下发了《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我国六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也已于2010年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名单。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第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后,我国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也提出了必须积极发展文化事业,支持发展少数民族特色产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问题。

第三是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提出了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事业,要充分利用云南省丰富的文化资源,加快、推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第四、中共云南省委第九次代表大会提出了文化发展的战略,提出必须用先进文化引领云南发展,必须积极推动云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力推进民族文化强省建设,坚持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进一步推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更好地把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加快把文化产业培育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步伐。此外,德宏州委第六次代表大会也提出了民族文化强州战略,芒市委三届八次会议也提出了旅游文化活市的发展思路,提出要大力保护和弘扬地方优秀民族文化,打造优势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

第五、以上政策的贯彻实施,为芒市发展民族节庆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

(二)区位机遇

据德宏州统计局编印的《2014年德宏德宏领导干部经济工作手册》统计数据,德宏州总人口到2013年底为124.50万人,芒市是自治州首府,是德宏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自然成为州内旅游的主要目的地,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

随着德宏州近年经济不断发展,外来经商、办厂的人员不断增加,为芒市发展民族节日文化产业提供了潜在的资金和市场支持。同时,近年腾冲旅游不断升温,作为滇西游览胜地的芒市也逐渐借机进入游腾冲旅客的旅游视野,随着德宏州桥头堡黄金口岸建设和瑞丽开发开发试验区建设的进行,芒市作为德宏州首府也必将迎来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南亚的更多游客。在州府所在地举办民族节庆文化活动,辐射带动作用将日益扩大,民族节庆文化活动带动旅游业发展的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芒市通过开展傣族德昂族“泼水狂欢节”,景颇族“目瑙纵歌节”等,带动吃、住、行、购等一体的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将出现更加良好发展态势。据芒市2014年1月16日芒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2013年芒市勐焕大金塔景区、润美民族园等旅游项目有序推进。全年接待中外游客241.8万人次,实现旅游业社会总收入29.1亿元,增长19.8%。旅游社会总收入增长14.3%,完成年计划的109.4%,是历史以来的最高水平。近年来,芒市始终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做为办好节日的根本原则,使各族群众切身感受到加快发展民族节庆文化产业重要性和必要性,全民关心支持,社会参与的办节理念氛围逐步形成,在办节中一些大项目也相继签订和实施,办节水平的质量成效得予体现,在办节中拉动各项文化产业的发展,芒市大金塔、芒市国际球宝小镇、全国最大万吨后谷速溶咖啡建成,成为发展民族节庆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撑。

(三)历史机遇

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云南视察时提出“使云南成为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重大战略思想,同年10月,省委八届八次全会提出了建设“两强一堡”的战略部署,2010年6月,在中央召开的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德宏州瑞丽市又被确定为国家三个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之一,历史性地把德宏推向了开放的最前沿,做为州府所在地的芒市更要借助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重要机遇,在抓好各项事业发展的同时,更要大力发展好民族节庆文化这一产业,使之成为带动旅游业、民族文化餐饮业、珠宝交易等产业的一个重要的载体,切实提高文化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三、芒市发展少数民族节庆文化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有待提高

虽然国家、省、州、市对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给予了高度重视,作出了发展文化产业思路、战略和规划,但一些部门和人们对发展少数民族节庆文化产业在经济结构调整型和产业导向的认识上,仍局限于传统的产业,尚未真正把少数民族节庆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看待。发展少数民族节庆文化这一支柱产业的意识还未形成,相当一部分的观念仍然认为办好少数民族节庆文化,只是文化部门的事,市文产办对此项工作也缺乏积极主动的认识和规划。

(二)基础设施滞后

由于陇瑞高速公路还未建成,从昆明来芒市的机票价格较高,交通成本高昂,成为参加我市少数民族节庆活动旅客的制约因素。二是目前能向参加少数民族节庆文化活动的来宾旅客提供上规模、上档次、有特色,能吸引人,集中反映少数民俗文化的富有代表性的大型的景区景点还严重不足,现有的芒市菩提寺、树包塔、芒市傣家风情园等景点尚未深度开发,景区建设滞后,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

(三)财政投入不足

芒市财政状况近年虽然有较大的改观,但由于投入的各项开支较多,市财政仍属于吃饭财政,用于发展少数民族节庆文化产业方面的资金十分有限,每年预算支付傣族、德昂族的“泼水节”、“目瑙纵歌节”,傈僳族的“阔时节”,阿昌族的“阿露窝罗节”的经费不足100万元。用于开发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产业的资金十分有限,因而开发少数民族节庆文化产业资源明显不足,限制了少数民族节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竞争更为激烈

在国家、省、州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大背景下,全省各地州、市纷纷采取各项政策措施加大对少数民族节庆文化产业和市场营销开发的力度,而保山、腾冲、瑞丽等周边市县少数民族节庆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给芒市发展民族节庆文化产业带来的压力、竞争也将更为激烈,其关键的竞争主要有人才竞争、宣传竞争等等。

四、对芒市发展少数民族节庆文化产业的思考

(一)确立产业地位

第一是要进一步认识发展少数民族节庆文化产业的重要地位,要把发展少数民族节庆文化产业列为市级领导班子的重要议事日程,使全市上下形成关注发展少数民族节庆文化产业,支持这一产业,参与发展少数民族节庆文化产业,形成强大合力加快芒市发展少数民族节庆文化产业的步伐。

第二是要建立和强化发展少数民族节庆文化产业领导小组和文化产业办的领导协调能力及其权威,充分发挥文化、交通、城建、宣传、民宗、财政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形成合力和协调作战的工作氛围,为芒市发展民族节庆文化产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实施“人才兴文”战略

结合发展形势,认真梳理芒市的少数民族节庆文化,要努力打造好每年的傣族、景颇族、德昂族、傈僳族、阿昌族的节庆文化,探索有市场卖点的节日,挖掘好“泼水狂欢节、目瑙纵歌狂欢节”。在今天快节奏生活下,人们需要的是忘我、参与、放松、休闲这样的感受,为此,必须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大力培养、积极引进、合理使用熟知国际文化市场运营的、了解本土少数民族节庆文化的人才,包装好、打造好芒市少数民族节庆文化,使之成为真正叫得响,具有市场卖点大品牌效益、竞争力较强的少数民族品牌节日。

(三)制定产业扶持政策

一是要安排发展专项资金。政府要安排专款设立发展少数民族节庆文化产业发专项资金,并制定相应的管理使用办法,采取贴息、补助、奖励等方式,支持节庆文化产业发展项目。二是吸纳社会捐赠。对投资发展少数民族节庆文化的非公有制经济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参与,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社会化,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少数民族节庆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三是打破行业壁垒。要以市场为基础,以政策为导向,打破条块分割和行业壁垒,进行节庆文化产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提高少数民族节庆文化产业的社会化和集约化程度,组建大型少数民族节庆文化产业集团,促进少数民族节庆文化产业和相关行业的联动发展,使芒市少数民族节庆文化产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具有竞争力的“朝阳产业”。四是整合资源,建立统一的发展少数民族节庆文化产业市场体系。以“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的模式,整合旅游资源、地方特色资源、民俗资源和其他(如媒体等)社会资源,将发展少数民族节庆文化产业和各种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综合优势,以举办少数民族节庆文化活动为切入点,编排有特色的系列精品旅游路线,打造少数民族精品旅游品牌。

(四)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一是要举全市之力,借助各种手段和方式,加大宣传芒市少数民族节庆文化资源的力度;二是要安排一定的宣传促销经费,灵活运用各种媒体,介绍我市少数民族节庆文化资源的无穷魄力,千方百计提高芒市的知名度;三是确定宣传的主题,形成统一的宣传口径,把芒市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节庆文化清晰地展现给外界。

(五)开发节庆产品

发展少数民族节庆文化产业,不仅只是单纯的以过节而过节,而是要认真思考所要开发的节庆产品。一是开发好各种结构旅游线路,城区旅游线、户外黑河老坡生态游、口岸边境游、民俗风情游、休闲度假游等线路。解决好“看”的问题;二是开发好购物需求。进一步打造好芒市珠宝小镇的品牌和后谷咖啡等珠宝产业和咖啡产业,解决好“购”的问题;三是开发好民族餐饮文化。要将当地居住少数民族的特色小吃和美味佳肴发扬光大,形成规模,让人回味无穷,念念不忘。解决好“吃”的问题。四是发展酒店业。针对目前住宿条件不够完善,政府要加大对酒店服务业的支持力度,以优质的服务满足八方宾客的需求,解决好“住”的问题。

(六)加大基础投入

发展少数民族节庆文化,要加大对城区和景区设施的投入力度。要紧紧围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文明城市这一市情,在改造老城和规划新城时要突出民族特色化的建设理念,为发展少数民族节庆文化提供较好的外部环境。同时要有民族特色,在吃、住、行等开发挖掘中要突出芒市傣、景颇等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特别在建筑风格、餐馆布局外环境建设上一定要有特色,体现“唯有我有,他有我优”的建设理念,极大基础设施投入。

(七)建立保障机制

发展少数民族节庆文化产业,必须加快节庆文化产业立法进程,建立健全节庆文化产业法规体系,为发展少数民族节庆文化产业合理化进程提供全面系统的法律保障机制;制定开发文化企业用地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发展少数民族节庆文化产业政策;构建与桥头堡建设原则相适应,又符合国家、省、州、市相适应的发展、管理、运作的机制。

节庆旅游对旅游城市的影响 篇4

关键词:节庆旅游,旅游城市,影响,解决对策

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和游客旅游需求的明显变化下,为了能更好地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以求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全国各地纷纷推出新的旅游项目,开发具有创新意义的旅游产品,节庆旅游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功能及崭新的形象正成为第三产业中的重头戏,巨大的发展潜力使之成为各地发展旅游业,振兴当地经济的重要形式。节庆旅游的地位日益凸显,并朝着国际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1 节庆旅游概述

1. 1 节庆旅游概念

1. 1. 1 学术界对节庆旅游的定义

学术界学者认为节庆旅游是作为一种旅游资源,为发展旅游事业,以某一特定主题为内容在特定地点或同一区域内定期举办的能吸引区域内,对大量游客的各种节日庆典文化活动。

1. 1. 2 我国对节庆旅游的定义

我国对节庆旅游也做出了定义,节庆旅游又称节事旅游,通常是指一些含有多种旅游项目的事件,包括节日,地方特色产品展览,轻体育比赛等具有旅游特色的活动或非日常发生的特殊事件; 狭义的节庆旅游是指周期性举办的节日等活动,但不包括各种交易会、展览会、博览会、文化、体育等一次性结束的事件。

1. 2 节庆旅游的类型

1. 2. 1 历史文化型

对于传承了五千年文化历史的中国来说,有着历史文化型的节庆旅游活动再正常不过。中华民族传承的节日活动很多,有春节拜年、立春祭农、元宵灯火、三月三女儿节、寒食禁火、清明上坟、四月佛诞 ( 农历四月八日) 、端午龙舟、七夕乞巧、中元鬼节、中秋赏月、重阳登高、腊八煮粥、除夕守岁等。近年来我国在传统节日时规定法定假期,使得人们在节日期间外出旅游成为可能,与此同时,旅游业也抓住机会加强节日游的宣传与优惠,这些都促进了我国节庆旅游的发展。近年来清明、五一、十一出门旅游已几近风尚。

1. 2. 2 民俗风情型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传统节日,如在云南地区的傣族泼水节互相泼水以示祝福,位于内蒙古的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摔跤赛马,位于西藏的藏族雪顿节表演和晒佛,苗族踩花山男女谈情说爱,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和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和开斋节等。各民族都以其独特的节日文化吸引着中外游客。

1. 2. 3 娱乐休闲型

中国的娱乐休闲节日自古就不少,三月三女儿节就流行踏青,重阳的登高活动也是以休闲为主。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旅游企业推出情人节双人游、母亲节带着妈妈旅游,儿童节带孩子游等五花八门的名目旅游。

1. 2. 4 综合型

上海世博会、西安的世园会等这些都是世界性的大型博览会,自然吸引大批游客来往。

1. 3 节庆旅游的特征

1. 3. 1 地域性

由于各地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的不同,由于各地的地区文化、民俗等差异性,各地所举办的节庆活动是各地所独有的,是在其他地域中无法创造的。龙虎山作为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以其独特的道教旅游资源闻名于世,每年都有大批善男信女前来朝拜。“龙虎山道教文化节”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成为江西省的一条黄金旅游线路。这种旅游资源,是江西所独有的,是其他任何一个地方都替代不了的。

1. 3. 2 体验性

节庆旅游项目的观赏过程,同时也是旅游者的参与过程。游客通过亲身参与活动,可以感受活动氛围,获得亲身体验,留下深刻印象。比如在西双版纳,每年泼水节到来之际,国内外游客蜂拥而来,其主要目的就是参与盛大的泼水活动,那三天里,所有的人提着桶、端着盆,见水就舀,见人就泼,极尽欢乐之致。

1. 3. 3 文化性

文化是节庆旅游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它是真正吸引旅游者的深层次因素。通过拓展节庆旅游的空间,不仅可以活跃旅游市场、丰富旅游资源,还能加强国家和地区间文化的交流。比如,江西省先后开发了庐山国际旅游节、景德镇国际陶瓷节、龙虎山道教文化节、赣州宋城文化节、大余梅关古驿道赏梅节等一大批定型旅游节庆活动和专项旅游项目,不仅提高了江西的知名度,而且对于加强江西省与其他兄弟省市的进一步交往以及走向世界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 3. 4 经济性

节庆旅游往往由于规模不一,有特定的主题,在特定空间范围内定期或不定期举行,能以其独特的形象吸引大量区域内外的游客,并产生效果不等的轰动效应,从而提高举办地的知名度,促进当地乃至区域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由此可以看出,节庆旅游带有极其强烈的经济性,能够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泉州是一座享誉海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那里的名胜古迹灿若繁星,而这些名胜古迹几乎都与石头密不可分。1993年9月24日在泉州的惠安召开的“中国惠安石文化节”,就是一个以石为媒,融乡情、文化、经贸于一体,充分展现惠安石文化风采的一个大型节庆活动。通过这个活动,把地方潜力优势转化为开发优势、商品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也增强了同海外“三胞”的联谊与合作。据统计,惠安全县年石雕总产值超过5亿元,1993年石雕出口总额达2. 63亿元,各类石雕工艺品运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国最大的石雕出口基地。

2 节庆旅游对城市的影响

节庆旅游对人类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庆典活动,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经济,发展旅游业不可缺少的文化经济因素。通过举办各类节庆旅游活动也使各地城市的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大大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但是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对城市的影响。近年,我国各个地方都会举办节庆旅游活动,举办形式不断完善,其存在的问题给各个旅游城市带来极大的挑战。同时,我国是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发展第三产业是提高国家经济收入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了把旅游业做得越来越好,使节庆旅游蒸蒸日上,那么针对节庆旅游给城市带来的影响就需深入研究,这样才能使旅游业更好地、健康地、不断地持续发展下去。

2. 1 节庆旅游对旅游城市的促进作用

2. 1. 1 节庆旅游可迅速塑造旅游地的形象

节庆活动作为特殊的旅游产品与其他旅游产品迥然不同的是,它能在较长时间内引起公众的关注,甚至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这会使旅游地的形象得以迅速提升。如“大连国际服装节”经过多年的举办,在公众心目中将“服装节”与大连的城市形象等同起来,使大连市在公众中的形象成为美丽、浪漫、精彩纷呈的象征。同时,通过举办节庆旅游活动,可促使旅游地的环境不断改善,使旅游地在游客心中的形象不断提升。如城市绿化面积的增大,档次的提高,市政管理的加强,城市的形象标志逐步形成,景区的软、硬件环境得到改善等。

2. 1. 2 节庆旅游最终将塑造旅游地的精神,使旅游地具有文化使命感

节庆活动不仅会成为旅游地的特殊吸引物,更重要的是,长此以往,它将成为旅游地的象征,成为当地居民的精神寄托,是当地居民的骄傲。同时,节庆活动使当地居民具有文化使命感,他们会自觉地保护、传承民族文化或地方文化以及民间工艺。从根本意义上看,节庆活动非但不会破坏当地的传统文化,反而使当地传统文化得以流传下去。

2. 1. 3 节庆旅游可以增强竞争力

由于节庆活动具有独特性,一般情况不会在同一地域内重复,它是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的合理延伸,因此多数节庆活动具有唯一性、排他性、垄断性。所以,旅游地通过节庆活动的营销,可以增强旅游地的形象,使自己的形象比其竞争对手更易被旅游者所识别,从而增强了竞争实力。

2. 2 节庆旅游对促进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 2. 1 注重游客的需求,轻视了当地居民

现在的节庆不同于传统的节庆,它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一种旅游产品,是以传播地区旅游形象,吸引旅游者消费,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为主要目的。所以现在很多地区的节庆活动为了招徕游客,满足游客的各种需要而改变了节庆的原有面貌。忽视了当地居民,失去了节庆的原动力。

2. 2. 2 过分依赖政府,市场运作化不足

一个成功的节庆活动需要多部门的配合协调,政府的宏观调控也是不可缺少的,但是目前节庆旅游存在着过分依赖政府的现象,有些还将其举办权交给政府全权处理,错误的认为政府办事情具有号召力和权威性,容易调动各种资源,可他们完全忽视市场的机制,如果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将节庆旅游完全作为政府行为是严重的误区,极大地限制企业积极性,阻碍了节庆旅游活动主动性的发挥。

2. 2. 3 忽略了节庆旅游文化的内容

节庆旅游的举办不仅体现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同时也可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很多节庆活动在开展时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如在活动中加大对投资商的宣传,广告成了节庆的主角,完全没有将地方文化特色展现,注重形式而轻视文化。

2. 2. 4 管理经验不足、品牌意识不强、人才匮乏、缺少地域特色

节庆旅游在举办期间通常是由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管理,没有明确的责任制,对于节庆内容缺少了解,各部门之间也没有很好的交流,导致管理工作不到位,而且缺少专业人才的参与,没能抓住管理工作的重点,使资源造成浪费,成功的节庆旅游活动的组织者现在还没有品牌意识,只是利用人们对节庆仅有的理解来支撑,没有更深的挖掘节庆旅游的特色,没有创立品牌。

2. 2. 5 安全问题

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大量游客进入之后,使得整个景区形成人山人海的局面,游客多了,使得公共安全隐患突出,安全质量严重降低。

3 节庆旅游对旅游城市影响的对策分析

3. 1 整合区域节庆旅游资源

区域节庆旅游资源的整合包括旅游资源的类型,特点以及空间结构的整合。这就是对区域间的节庆旅游资源进行高度的开发,在更大的范围对区域内的节庆旅游资源进行调查,重新评价及构建层次分明的节庆旅游资源等级体系。同时还应该对区域节庆旅游的空间分布特点和各自目的地的节庆资源开发情况进行重新的划分,对近距离雷同性,非合作性的资源开发现象,应该打破行政区域的限制,重新进行合并,构建以主导节庆旅游文化为中心的区域旅游资源整合性开发体系。

3. 2 建立完善的节庆旅游实践管理机构

我国的节庆旅游研究的视野不够宽阔,应加强节庆旅游理论的方法上的研究,借鉴相关学科研究的概念,理论,原理与方法,对节庆旅游研究进行创新和完善,增强学科的学术积累。

要加强多角度对节庆旅游的供求关系方面的研究。包括节庆旅游举办前收益的预测,人力资源和整体管理,有计划的营销,赞助商,预算的平衡,风险管理与评估,后勤的评价与汇报等。

3. 3 扩大节庆旅游的市场规范运作

政府在节庆旅游开展过程中起到主导性的作用,但不应左右节庆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它可以确定节庆旅游活动的主题及名称,制定相关政策,进行组织协调,做好服务和宣传工作,但是不能大包大揽,要维持市场秩序,促进节庆旅游市场的繁荣兴旺,完善旅游市场的监督机制。

3. 4 加大当地群众的参与性

良好目的地的节庆旅游活动是以人民大众为主体,主要的参与者就是当地的人,为此在节庆活动中应该增加一些适合群众的项目,调动群众积极性,这样可以极大地丰富节庆旅游的活动内容也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参与。

3. 5 树立品牌理念和发挥品牌效应

现今社会品牌极为重要,旅游活动也不例外,尤其是节庆旅游活动,更应注重品牌化的开发,只有树立品牌,提高知名度才能使节庆旅游得到长远的发展,节庆品牌有利于游客及时了解节庆旅游信息,缩短其选择的时间,也为地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3. 6 加强节庆旅游纪念品的开发

旅游纪念品是节庆旅游活动的产物,它是当地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精华,它可以伴随着旅游者的足迹遍布到四面八方,可以更好地宣传节庆旅游和举办地的文化。节庆旅游纪念品在设计上要本着文化性、特色性、艺术性、实用性、品牌性、便携性、纪念性的特点,充分体现节庆旅游的主旨。精美的纪念品可以提升节庆旅游和举办地的知名度。

4 结 语

旅游节庆期间旅游专业顶岗实习研究 篇5

1 洛阳牡丹文化节河南科技大学林业职业学院生态旅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概况

顶岗实习岗位选择:2012年春季学期开学,先后有7家用人企业到学校招聘牡丹文化节期间顶岗实习生(见表1)。除这些用人企业外,后来学校招聘的洛阳郁金花园等企业因为缺少实习生的原因未招到顶岗实习生。

岗前培训:学生顶岗实习培训由顶岗实习企业组织完成。学校并未在定岗实习前专门组织培训和辅导。

顶岗实习实施:基于顶岗实习前岗位选择、岗前培训等准备工作的完成,按照校、企双方合同约定,学生于牡丹文化节期间正式进入实习岗位。在此期间,顶岗实习过程的具体实施以实习企业为管理主体,学校处于从属地位。

顶岗实习结束:洛阳牡丹文化节结束之后,学生顶岗实习工作随之结束。在最后阶段,实习企业对学生顶岗实习情况进行评价。学生返校后,学校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了反馈调查。

2 旅游节庆期间顶岗实习特点

2.1 实习期较短

针对旅游专业的服务特性,只有保证顶岗实习的时间长度,才有可能使学生获取大量的实践经验,因此多数院校对旅游专业的顶岗实习教学安排时间最少为3个月,多则半年。而以旅游为宗旨举办的节庆活动多由本地有代表性的文化、自然等旅游资源开发出来,只存在于特定的时间段内,而这个时间有长有短,少则一日,多则月余。以洛阳牡丹文化节为例,其持续时间与牡丹花期密切相关,为每年的4月上旬至5月上旬,一个月的时间相对其他旅游节庆来说已经很长,但对于旅游专业的顶岗实习安排来说却相对较短。但旅游节庆活动时间的特定性又决定了这样的实习期是无法改变的。

2.2 顶岗实习岗位较单一

根据洛阳牡丹文化节河南科技大学林业职业学院生态旅游专业顶岗实习岗位选择(如表1)的情况来看,学生顶岗实习企业多为各个牡丹园景区,有少数的旅行社。而这些实习企业给学生提供的顶岗实习岗位也多为景区讲解员、实习导游员等两个工种。旅游节庆期间大量游客的涌入,给旅游企业的旅游接待和服务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因此为了满足供需关系,节庆期间需求最多的景区讲解员和导游员便成为了旅游企业顶岗实习岗位的首选。旅游节庆期间旅游市场的供需关系、旅游企业的需求决定了顶岗实习岗位相对整个旅游专业的实践岗位来说相对单一。

3 顶岗实习主要问题分析

3.1 岗前培训组织工作不完善

通过对洛阳牡丹文化节期间学生顶岗实习安排的调研发现,学生顶岗实习前培训多由顶岗实习企业承担。各企业为了迎合自身岗位需求,培训内容只侧重于某一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如旅游景区只注重导游讲解技能培训,旅行社只注重导游接待服务技能培训等。学生经过此培训增加了某一方面技能操作的熟练程度,但也导致了对行业内所需其他技能的掌握不足。而学校方面,作为顶岗实习教学活动的主体,本应起到主导和积极作用,但实际上,校方在联系好顶岗实习企业后,对学生的上岗前培训工作就不再给予足够的重视。岗前培训工作的不完善导致了学生在走上实习岗位后出现了专业知识缺乏,对岗位不适应的情况(见表2)。

3.2 岗位分散,指导和管理难度大

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的同时,由校方对其实习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指导和管理。行业内部很少有一家旅游企业能消化所有旅游专业的实习生。因此顶岗实习的岗位一般安排在多家旅游企业,这就增加了校方对顶岗实习的控制难度。同时,由于旅游服务的特点,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多在动态中完成,流动性大;又由于实习企业分散、老师短缺等原因,给校方对学生的指导和管理工作带来不便,导致不能帮助学生解决实习中遇到问题,不能对实习任务完成效果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价。

3.3 部分学生综合素质较差

通过一个月的顶岗实习学生职业综合素质有所加强。通过对学生的调查(见表3)可以看出,五成以上的学生认为通过顶岗实习,提升了自身实践技能、沟通交流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专业知识等。但是,由对同一时期游客的调查信息可以看出(见表4),这种综合素质的提高只是相对的。部分学生在面对突发状况时的应变能力,以及相应职业知识储备等方面的能力都不能使游客满意。除此之外,顶岗实习企业也反馈部分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缺乏职业精神、技能生疏等问题。综合各方面信息发现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确实较差。

4 应对策略

4.1 明确顶岗实习三方任务,加强校方沟通作用。

学校作为顶岗实习的组织者,应积极与顶岗实习企业协商、参考学生意见,制定实习计划与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同时明确顶岗实习组织沟通者——学校、顶岗实习承担者——顶岗实习企业及顶岗实习实践者与受益者——实习学生三者之间的任务。由表5可以看出,学生渴望在实习期间校方能切实发挥作用,做好学生与实习企业之间的沟通,加强对学生实习任务完成情况的关注、监督。因此,顶岗实习三方中,校方的责任重大,要加强与实习企业和实习学生的沟通,密切实习三方关系,才可能保证旅游节庆期间顶岗实习任务的高质量完成。否则就会流于形式,达不到节庆期间顶岗实习的目的。

4.2 加强校企合作、完善岗前培训

学生顶岗实习培训不应该只是单一的。顶岗实习单位针对自身需求培训学生某一方面技能,在旅游节庆期间短时间内适应了行业和市场需求,但是这样的培训并不满足学生长远职业发展需求。因此,培训工作不应只是顶岗实习单位,或是学校某一方的任务,双方应相互结合。除了企业针对市场需求的岗前技能培训,校方也应与企业结合,加强对学生的岗前基本技能培训、岗前心理辅导等。通过校企结合完善岗前培训,使学生对职业和实习任务有全面认识,做好上岗前心理准备。

4.3 建立素质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情商,提高其综合素质

顶岗实习期间,在面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方面,学生的表现往往不够成熟。同时学生缺乏对顶岗实习的全面认识,自制性、纪律性较差。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应从根本上改变现在只重视专业技能课程建设的局面,建立素质课程体系,着重对学生“情商”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因为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不是流水线上的“机器”,而是一个“人”。学校的课程就是完善“人”的过程。在学校的课程体系中,提升人的综合素质的德育课程、美育课程、语言口才课程以及加强与人沟通的人际关系案例都必不可少。通过素质课程体系建立,指导学生完善自我,使其对人生和职业有正确全面的认识,适应机械、重复、繁重的顶岗实习工作,为学生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总之,旅游节庆期间的顶岗实习,为旅游专业学生提供了不同于毕业实习的时间机会。校方要抓住这一有利的资源条件,加大与企业之间联系,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以实践指导学校课程改革建设,培养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发展创造条件。

摘要:本文通过对洛阳牡丹文化节期间河南科技大学林业职业学院森林生态旅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情况的了解,提出了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改善节庆期间顶岗实习状况的办法。

关键词:洛阳牡丹文化节,旅游节庆,旅游专业顶岗实习

参考文献

[1]范向前.“就业难”,何解?[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9).

[2]周红霞.反思就业之痛[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9).

[3]魏书灵.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策略——简谈顶岗实习的意义与管理[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2).

[4]连建功.关于旅游节庆若干问题的探讨[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

少数民族节庆旅游 篇6

本文主要以少数民族传统节庆习俗为客体,以人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为主体,分析讨论节庆习俗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功能的实现所产生的重要作用,主要揭示和探讨少数民族节庆习俗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持续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从社会学角度运用文献资料、归纳分析等方法系统分析我国少数民族节庆习俗对本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功能实现的影响和价值。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少数民族传统节庆习俗的教育功能

近年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呈现欣欣向荣、百花争艳的局面,离不开各民族节庆习俗的原始传承。古代人类节庆活动可根据其开展意义和目的不同,大致分为生产生活性节庆、祭祀性节庆活动和社交娱乐节庆活动。它们都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功能得以实现的重要渠道。

2.1.1 生产性节庆活动传授生产技能,规范伦理道德意识

少数民族节庆习俗中的众多游戏、竞技、舞蹈项目的开展本身就是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教育的过程。此外,生产生活性的节庆活动的教育价值也不容忽视,主要体现在生产技能的传授,对民族精神文化、道德规范、伦理信仰等的认识。例如:基诺族的“插种祭”、哈尼族的“求丰收”,佤族的“撒谷节”、傣族的“巡田坝节”、景颇族的“播种节”[1]等都是生产生活技能的传授手段。除了技能传习外,少数民族同胞们还利用节庆习俗催促农事,激励劳动生产。

还有很多少数民族节庆习俗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从业特点有着鲜明的。例如蒙古族的传统节日“那达慕”盛会上,摔跤、赛马、射箭三项竞技是其必不可少的内容;藏族在藏历年和望果节都要举行角力、投掷、拔河、赛马射箭、赛牦牛等体育活动;在哈萨克族的古尔邦节的白天会举行赛马、叼羊、姑娘追等富有情趣的、别具一格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这些项目都是由于生产的需要而产生的竞技运动。这些项目在传授本民族生产所需的技能的同时,还对下一代的社会道德、伦理等思想方面的规范进行了教育,以形成做人做事的规范、优良的思想品质和人文素养,如蒙古族摔跤、朝鲜族荡秋千项目,艺人在向青少年传授技能时,要经常对他们进行武德、艺德、赛规的教育,培养他们尚礼、坚毅、勇敢、正义的思想品质。

2.1.2 祭祀性节庆活动传承原始民族文化,维系民族精神传递

我国55个少数民族有着异彩纷呈的风土人情、浓郁的民族文化,节庆习俗活动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对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祭祀节庆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祭祀文化发展到今天已经注入不少新的内容,新的形式,在不少方面呈现出新的风貌。一个很显著的趋势便是:祭祀文化逐渐包含越来越多的审美因素,逐渐具有越来越多的娱人倾向。[2]少数民族有很多祭祀性的节庆活动,如苗族的“牯藏节”、怒族“祭谷神”、蒙古族的“祭敖包、满族“虫王节”、京族的“唱哈节”、侗族的“祭萨节”、摩梭人的“转山节”(“格姆古”)”等。少数民族早期的文化形态都与祭祀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如生产劳动,衣食住行,或是精神文化、教育、原始艺术等都与祭祀文化密切相关。祭祀文化包含了原始社会的最初意识和行为的精神的以及物质等内容,它少数民族生活中的一种文化现象。祭祀节庆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神秘、肃穆、场面隆重,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少数民族原始文化通过祭祀活动保留下来,因此,祭祀活动既是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也是实现其教育教化功能的载体。

2.1.3 社交娱乐性节庆彰显少数民族娱乐文化,培养积极乐观人生态度

少数民族社交性节庆是一种文化传播的手段,也是少数民族传统节庆中颇具特色的节庆活动,形式活泼多样,极具观赏性。例如:俄罗斯族的“成年节”,壮族的“三月三”,苗族的“芦笙会”、“四月八”,侗族的“赶歌节”,白族“绕山岭”,布依族的“查白哥节”、哈萨克族的“阿肯弹唱会”等。其中很多节庆和习俗活动是少数民族青年男女表达爱意、选择佳偶的方式,譬如布依族的丢花苞,哈萨克族的姑娘追,壮族的抛绣球等。社会交往是社会构成和发展的基础,少数民族社交性节庆是促进民族内部交流、抒发生活激情、营造团结和谐的民族氛围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方式。

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同胞在节庆活动中载歌载舞,把民族传统文化与歌舞艺术融为一体。例如:黎族的“跳竹竿”、彝族的阿细跳月都是在且歌且舞中进行;苗族的芦笙舞是将歌舞、音乐和运动技巧紧密结合;维吾尔族的“达瓦孜”是在鼓乐声的伴奏下完成。[3]这些少数民族节庆活动中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少数民族文体活动的精华,集中展示了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少数民族节庆习俗不仅是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对调节人的心理情感,促进各民族人民身心健康,培养健康的人生观、积极的价值观和提高人们审美情趣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除以上节庆外,还有纪节性节庆、纪年性节庆中多种多样的节庆活动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教化和保存传承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

从以上研究来看,主要传统体育项目有极大一部分是少数民族节庆活动中的项目,通过节庆活动得以延续流传。发展和更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使之与伦理道德教育相协调发展是发挥少数民族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功能的关键。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活动集健身性、娱乐性、教育性、竞技性于一身,这些活动就成为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

2.2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通过节庆习俗实现教育功能的意义

教育事业的发达与否,不仅决定着国民素质的高低,更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对社会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4]由于地理环境、社会历史、民族差异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进程于全国其他地区相对滞后,导致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起点和发展程度低下、教育水平也稍有落后。随着我国十八大以来大力发展体育事业,我国在利用少数民族体育活动和民族传统节庆习俗活动的资源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和短期经济发展上成效显著。发展节庆习俗活动来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功能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2.2.1 推动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的多样化发展,打破教育单一模式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通过节庆习俗活动得以开展并延续,是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健身、娱乐和教育的重要渠道。由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资源匮乏,教育模式僵化单一,而通过节庆习俗活动来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功能不仅弘扬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更使得少数民族教育模式多样化,在欢乐地节庆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实现教育功能。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物质条件不丰富、教育水平落后,就目前而言,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开展情况并不理想,民族传统体育在节庆活动中实现教育功能不仅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发展,而且有利于学校体育中少数民族传统项目的开设,更大限度的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意义。

2.2.2 努力挖掘和开发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活动,满足各层次的人受到其教育

通过节庆活动而实现的教育价值更直观有效,并且传播力量大,是少数民族节庆活动可以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功能的传播手段。节庆习俗的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到服饰、建筑、宗教、礼仪、歌舞、戏剧、饮食等。通过节庆活动,人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项目,参加多种多样的娱乐活动,顺应自己的审美心理和欣赏层次,既得到身心的放松,又增长见识。[5]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吸引各个不同层次的人来参与或观赏,并从中受到教育。因此在节庆习俗活动中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功能的人群涉猎更广,层次更多。

2.2.3 加大宣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突出民族特征,弘扬民族文化

民族性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特征。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时,众多同胞从五湖四海赶回参加本民族的盛会,通过盛会相互交流增进彼此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这些具有民族性特征的节庆中,各个民族传统项目的开展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让参与者健身益心,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少数民族节庆活动突出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征。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标志性的节日,如泼水节—傣族,火把节—彝族,三月歌圩节—壮族等。民族特色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它民族的特点,是民族文化的体现。民族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是发展节庆活动、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功能的基础。因此,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来讲,其民族味越浓,民族特色越鲜明,则对人们的吸引力越强,进行节庆活动实现传统体育教育功能的价值就越大。

2.3 少数民族节庆习俗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2.3.1 过度商业化的民族旅游

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越来越重视,在相关部门和政府的有力执行下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越来越完善。其中少数民族节庆习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做的尤为突出,在体育旅游这一大趋势的引领下,把节庆习俗文化作为旅游中的特色来吸引游客取得较好的效果,少数民族节庆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这个过程中受益匪浅。但是,这种成功的背后却有部分以少数民族传统节庆体育活动深陷危机为代价的。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民族旅游日益成为一种极具经济开发价值的旅游方式,成为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各地依托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活动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打造出一块块民族特色旅游的“吸金石”。然而过度的营销节庆习俗文化使得其过于形式化,很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为迎合消费者心理需求开始逐渐异化。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活动逐渐泛市场化,民族的文化与精神在市场经济中逐渐成为了利润制造的工具,而丢失了其本来的面目。与其说是“文化的招牌”不如说是“经济的算盘”,这种重形式而轻内涵的发展模式必将导致节庆习俗对少数民传统体育教育功能出现偏倚。

2.3.2 现代西方竞技体育的冲击

现代西方竞技体育的影响力和受关注度远远超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加之竞技体育还是青少年专项应试科目,是通往大学或专业学府学习的重要途径,在现代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更受广大家长和学子的重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中,在青少年的业余体育生活中,少数民族传统节庆体育的活动项目也逐渐被现代的西方体育项目所取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等。少数民族节庆活动中的体育项目传承环境局限,且少数民族传统节庆体育活动及其体育项目在新闻媒体中的话语权日渐减少,使得少数民族节庆习俗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功能的实现愈发局限。

2.3.3 民族地区人口城市化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它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阻挡的潮流。城市化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形态的变迁过程。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正日益遭到侵蚀。[6]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随着迁徙而失去了很多本民族特色的东西。

3 小结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功能的实现,关乎我国民族教育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也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播的内容和手段。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功能可以从学校、家庭、生产生活、节庆习俗和宗教信仰多个途径来实现。近几年来,随着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追求不断地提升,政府和人民越来越重视少数民族传统节庆习俗活动。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功能通过节庆习俗途径来实现的机会增加,节庆习俗是不同民族、地域等各种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融合而形成的,因此,节庆习俗的保护和发展不仅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功能,还可以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功能得以实现除了通过节庆习俗的传承,还有很多途径。例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体育旅游、民族运动会等多种途径。节庆习俗作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功能实现途径中不可或缺的一员,需要被保护、被流传。以全新视角对少数民族节庆习俗的人文内涵进行分析,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尽量避免在此过程中商业化、市场化的极大干扰,加强新闻媒体和社会关注度,人人都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功能的实现贡献力量,为更充分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功能打开更为广阔的天地。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调研、访谈调查为主要研究方法,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功能实现途径——节庆习俗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充分认识少数民族传统节庆习俗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功能的重要作用,使这些传统的节庆和历史悠久的习俗得到社会各族人民的关注和重视,从而更好地保护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节庆习俗。研究结论:少数民族传统节庆习俗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特有的节庆习俗是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少数民族传统节庆习俗在实现民族文化传承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功能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功能,节庆习俗

参考文献

[1]陈素萍,成慕敦.浅析少数民族节庆旅游开发[J].开发研究,2004,(2):96-97.

[2]刘亚虎.荒野上的祭坛:中国少数民族祭祀文化[M].北京出版社,2000,(8):296.

[3]夏思永.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民族和谐社会建设关系研究[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19.

[4]马丽云.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实践与反思[J].中国民族教育,2011,(10):13-15.

[5]陈素萍,成慕敦.浅析少数民族节庆旅游开发[J].开发研究,2004,(2):96-97.

内蒙古旅游节庆发展探析 篇7

(1) 举办经验不足。内蒙古地区举办旅游节庆活动时间较短, 缺乏相应的举办经验, 不仅节庆活动节目较少, 而且节目间又缺乏连贯性, 这根本就不能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况且再加上节庆活动缺乏专业人才进行策划和管理, 整个节庆活动流于形式, 没有地方特色, 根本不能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2) 管理秩序混乱。当地政府不重视内蒙古地区的旅游开发, 其主管旅游节庆活动的部门很多, 这就造成旅游节庆在开展中出现管理混乱问题, 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旅游景点的管理部门不同, 各部门为了自己的利益难以统一决策, 造成旅游节庆活动在开展中出现一系列难以预测的问题;第二, 旅游节庆活动不仅没有系统化的统一管理, 还缺乏办节的相关经验, 造成旅游办节活动缺乏特色。

(3) 政府干预过多。内蒙古的地区政府是旅游节庆活动的主办方, 但是, 随着市场的发展需要, 旅游庆典活动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 这对于当地财政来说是个难题, 尽管政府已经开始尝试筹资, 但是, 由于旅游节庆活动还有由政府进行管理, 市场化发展缓慢, 政府筹资能力差必然会影响旅游节庆活动的正常发展。

(4) 节庆流于形式。旅游节庆流于形式, 难以达到宣传效果。其主要表现在:第一, 举办活动认识不足。旅游节庆活动是为了提高本地区的知名度, 让外来游客了解到本地区旅游景点的优势, 但是, 在旅游节庆活动中, 许多节目都与本地区情况不符, 这种完全不符合实际的宣传往往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第二, 政府官员搞政绩工程。旅游节庆活动的决策者就是本地领导, 他们为了自己的政绩往往会大搞形式主义, 这样开展旅游节庆活动是不会取得好的宣传效果的;第三, 活动模式单调。旅游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领导讲话、表演节目、文化活动等, 这样的节庆活动没有特色, 根本达不到吸引游客的目的。

2 影响内蒙古旅游节庆活动发展的因素

(1) 政治意识的影响。政府的政治意识往往会造成节庆活动失去灵活性。政府是旅游节庆活动的举办者, 举办旅游节庆活动的资金都由当地财政来解决, 但是, 政府的政治意识会造成许多有经济效益的节庆项目难以开展, 而许多花费巨资投入的节庆项目却没有经济效益, 这种收支不平衡会造成节庆活动的开展要完全依赖政府扶植, 当政府财政难以负担后就会给旅游节庆活动的开展带来影响。

(2) 经济体系的影响。旅游节庆活动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往往许多多家公司共同合作才能完成好。但是, 政府牵头的节庆活动完全由政府操控和管理, 这就造成有很多资源浪费和限制, 难以实现效益最大化, 这也严重的影响了旅游节庆活动的质量。

(3) 长官意识的影响。举办旅游节庆活动的意义是通过宣传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 来达到吸引外来游客参观的目的。

3 提高内蒙古旅游节庆活动质量的有效办法

为了保证内蒙古地区旅游节庆活动开展的更有意义, 我们一定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 成立旅游节庆管理机构, 让节庆活动向系统化模式发展

政府多部门管理旅游节庆活动必然会导致意见不同意, 落实不到位问题出现, 因此, 节庆活动要想顺利举办就要成立一个专门机构来进行管理, 保证节庆活动统一规划、合理布置, 让节庆活动向系统化模式发展。

(2) 减少政府的干涉, 促进节庆活动向市场化方向发展

内蒙古地区应该促进旅游节庆活动向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让旅游节庆活动带动经济的发展, 实现以节养节。在旅游节庆活动刚开展的几年, 旅游活动不可能带来很大的经济收益, 这时政府还应该承担起管理责任, 投入资金举办节庆活动, 投入人力进行宣传。而在旅游节庆活动开展的颇见起色后, 政府就应该放手让旅游节庆活动向市场化方向发展, 放权给旅游节庆管理机构自行管理, 鼓励旅游节庆活动进行市场融资。

(3) 抓住当地民族文化特色, 多展示民族文化类节目

内蒙古地区一定要在当地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上下功夫, 在旅游节庆活动上多展示民族文化类节目, 让广大游客了解到内蒙古地区的民族特点和文化特点, 从而让内蒙古地区的旅游节庆活动更具民族色彩。

(4) 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提高旅游节庆活动的质量

举办旅游节庆活动是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策划和管理的, 否则是难以提高旅游节庆活动的质量。因此, 节庆主办机构要加强对人才培养, 提高节庆工作人员的整体能力和素质。具体办法如下:第一, 定期对节庆工作人员进行内部培训, 提高节庆人员的专业能力;第二, 组织节庆工作人员外出学习, 让节庆人员多学习其他单位举办节庆活动的成功经验;第三, 招聘高能力的专业人才来壮大本单位人才队伍的实力, 提高我单位举办节庆活动的质量。

4 结语

内蒙古地区历史文化丰富、地域特点显著, 是最适合旅游开发的地区。因此, 内蒙古地方政府一定要认清旅游节庆活动的重要意义, 让旅游节庆活动向市场化发展, 不仅让旅游节庆活动可以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也能促进相关产业的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刘丽梅, 李岩松, 吕君.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效应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7 (10) .

洛阳节庆旅游品牌化策略 篇8

洛阳节庆旅游经过多年发展, 在其形式、内容、主题、内涵以及运作方式等方面逐步呈现出一些鲜明的特点, 为其品牌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办节庆。

洛阳市遵循“天时地利人和”的原则,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发展节庆旅游, 突出展示地方特色。洛阳节庆旅游活动分布广泛, 呈现出以洛阳市区为中心、地方均衡发展的辐射状分布形态。洛阳市区文化内涵深远, 以文化艺术类、民俗风情类节庆活动为主, 如牡丹花会、河洛文化节等;周边地区自然景观丰富, 风景优美, 适宜开展自然生态类节庆活动, 如滑雪节、登山节、观瀑节等。同时, 洛阳节庆活动一年四季精彩不断, 春季的牡丹花会、夏季的黄河小浪底观瀑节、秋季的河洛文化旅游节、冬季的伏牛山滑雪节, 协调了一直困扰旅游业发展的“旺季过热、淡季过冷”的难题。

(二) 主题鲜明, 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主题是一个节庆的核心和灵魂, 活动项目应围绕主题展开, 主题对客源市场来说是一种市场定位, 某个主题将吸引对其有特殊兴趣的旅游者。洛阳立足本地文化和本地资源创办节庆活动, 主题鲜明, 并将主题贯穿于节庆活动始终, 主题选材紧密围绕着本土文化和地方物产展开。在内容和形式方面, 精彩纷呈, 可参与性强, 各届节庆虽主旨相同, 但在其内容和形式上却是不断创新, 使每一届都具有其独特的亮点, 加深参与者的记忆力。

(三) 节庆运作逐步走向市场化。

政府干预过多是目前我国旅游节庆活动的主要问题之一, 政府既是操舵手, 又是划桨者。而市场经济决定了节庆运作必将从最初的领导模式逐渐过渡到各方参与模式到最后的市场运作模式。洛阳市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 正在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运作模式。政府逐步向宏观管理的职能转变, 通过多种形式使众多企业积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参与竞争, 使节庆活动与市场化高度融合。

(四) 旅游节庆文化品位提升, 文化内涵有待深入挖掘。

洛阳节庆旅游能够把握住当今旅游者对文化性的需求, 在节庆举办过程中重视文化渗透, 利用节庆活动诠释本土文化, 通过演示、展示、游客参与等多种方法满足旅游者的文化需求。但是洛阳地域文化浓厚, 文化内涵依然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为了能够持续发展, 洛阳节庆旅游活动还应更多地反映当地传统的独特魅力和文化意境, 进一步挖掘当地深层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既能凸现民族文化精神, 又能体现时代风尚。

二、节庆旅游品牌化发展的三维价值

节庆品牌化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节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节庆旅游品牌的显著效应能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从而促进旅游目的地旅游与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 纵向维度价值:提升节庆旅游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节庆旅游品牌化是指通过策划塑造, 使节庆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活动内容不断丰富、形象逐步凸显的过程。首先, 节庆旅游品牌化发展是其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随着旅游者体验性需求的增强, 各地高度重视节庆旅游的开发与发展, 节庆产品不断增多, 竞争加剧, 只有走品牌化发展道路, 才能在节庆市场长久立足;其次, 品牌塑造成功, 就能在众多旅游节庆中脱颖而出, 影响力迅速扩大, 知名度和美誉度也随之高涨, 从而赢得更多游客和投资商的青睐。

(二) 横向维度:强强联合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全域旅游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景区景点内外两重天模式, 将一个区域作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运作, 实现景点景区内外一体化, 做到人人是旅游形象、处处是旅游环境, 增强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感。全域旅游不是要处处建景区景点, 而是更注重景区景点规划布局的合理性, 那如何将旅游全域化,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民俗与文化资源的开发, 这类资源的载体并没有严格的地域限制, 可以在景区内, 也可以在城市, 在乡村, 在任何地方, 以节庆的方式将其呈现在游客的面前, 参与性强且能摆脱门票经济的禁锢, 更受旅游消费者眷顾。然而游客终是注重内涵的, 粗俗的、简单复制的节庆产品并不能赢得游客驻足, 还会因此损害举办地旅游形象, 制约全域旅游发展。因此, 高品质节庆旅游才是实现全域旅游中点与点衔接的有效途径。

(三) 立体维度:提升洛阳整体旅游形象。首先, 品牌节庆的轰动效应通过现代传媒极易引起公众的关注, 甚至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成为公众注目的焦点, 通过这种轰动效应可以迅速提升洛阳的知名度;其次, 品牌节庆旅游是对洛阳旅游形象要素进行整合的绝佳途径, 通过品牌节庆旅游这个载体将城市的文化、特色、环境进行整合, 并将整合的形象向游客更广泛地宣传;再次, 有些品牌节庆旅游本身也是城市形象的塑造过程, 强化了城市和地方的形象特征。如牡丹花会, 经过多年的成功举办, 已在公众心目中形成了联想反应, 一提到牡丹, 人们就会想到洛阳, 使洛阳市在公众心中的形象为美丽、高贵、精彩纷呈的古都。另外, 通过举办节庆活动, 可以促使城市的环境不断改善,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使城市在游客心中的形象不断提升。

三、洛阳节庆旅游品牌化发展策略

品牌化发展是节庆旅游管理的战略措施和手段, 目标是建设品牌节庆旅游, 提升旅游目的地乃至整个区域或城市的识别能力和竞争力, 成为全域旅游推进的有力助手。其品牌化发展体现在节庆定位、品牌主题、品牌形象、品牌营销和品牌运作等方面。

(一) 定位标志性节庆旅游, 整合辅助性节庆, 形成节庆系列化。

标志性节庆活动是指那些依托举办地社会经济、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独特资源, 加以整合包装, 能够产生具有举办地标志性的独特形象和吸引力, 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地点重复举办节庆活动, 具备巨大的市场影响力。从洛阳现有的节庆旅游来看, 牡丹花会、河洛文化旅游节、黄河小浪底观瀑节和伏牛山滑雪节的知名度较高。“千年帝都, 牡丹花城”是洛阳对外的旅游形象宣传, 将牡丹花会作为洛阳标志性节庆旅游是毋庸置疑的;河洛文化旅游节充分展示了洛阳的文化特色, 是一项大型的综合盛会, 涉及旅游、文化、体育、经贸等, 但其运作还不够成熟, 节庆品牌正处于成长阶段;黄河小浪底观瀑节依托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 以观瀑节为龙头, 充分挖掘小浪底工程文化、黄河文化和河洛文化, 但黄河小浪底并不是洛阳特有的资源, 济源同样拥有, 不具备独特性;伏牛山滑雪节力在打造“四季皆宜、淡季不淡、均衡发展”的冬季冰雪旅游品牌, 但地处中原的洛阳, 在冰雪资源上尚不能与东北地区相抗衡, 不具备地理优势与资源优势, 也不具备洛阳市的标志性特征。综上所述, 值得被定为洛阳市标志性节庆的有牡丹花会、河洛文化旅游节, 黄河小浪底观瀑节虽不能作为标志性节庆, 但黄河旅游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 洛阳与济源应采取区域合作发展战略, 尽快将黄河小浪底观瀑节打造成为国内知名的山水节庆旅游品牌。

(二) 提升主题文化内涵, 打造特色节庆形象。

节庆形象反映了旅游节庆的特色和综合质量, 体现了旅游节庆的整体知名度和美誉度。洛阳在设计节庆旅游形象时, 要从地方文脉入手, 因为只有体现在其地方性基础之上的旅游节庆形象, 才能充分显现其节庆旅游品牌的独特性, 才可能被旅游者在大量可选择的信息中注意和感知。对于形象的设计要从主题决策做起, 提升主题文化内涵, 以其文化性赢得人们的认可;同时, 还要将品牌形象寓于旅游节庆的核心吸引物中, 包括开幕式、大型风情文艺演出、地方系列特色活动等。

(三) 加强品牌营销力度, 丰富品牌营销方式。

洛阳十分重视旅游业的营销, 央视上的洛阳旅游宣传片, 中国旅游报的“千年帝都”洛阳的长篇连载报道, 同时还开设有洛阳旅游网、洛阳旅游体验网、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官网、河洛文化网、洛阳旅游局新浪微博等进行网络营销。洛阳市应充分利用这些营销优势为旅游节庆服务, 加强品牌营销力度, 在节庆举办前期可以在报刊和网络上进行相关文化知识的介绍、活动的宣传和创意的征集, 在举办期间及后期在网站上开设互动平台, 提供举办方与游客、游客与游客之间交流的平台。

(四) 加快节庆旅游的市场化运作。

要实现洛阳节庆旅游品牌化发展就要实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模式, 改变政府在节庆举办过程中划桨者的角色, 将划桨角色放给企业。具体策略有:

1、运作模式市场化。

洛阳节庆活动运作正逐步转向“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形式。在市场化运作过程中, 政府和企业要分工协作, 政府把握节庆主题定位、提供节庆制度保障, 具体承办由社会组织承担。

2、筹资机制多元化。

节庆旅游单纯依靠政府提供的专项财政资金很难成就品牌, 应进行多渠道的商业融资, 引入“投入与产出”的理念, 建立“投资—回报”机制, 由丰厚的经济效益来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

3、节庆策划专业化。

节庆旅游市场化和产业化运作尚不成熟, 缺乏专业人才, 导致我国节庆旅游质量普遍不高。洛阳市要实现节庆旅游品牌化发展, 就需要将具体的办节业务交给专业化的企业来承担, 聘请专业人士策划, 最好是聘请具有国际通行的节庆执业资格和有大型策划经验的专业人士策划节庆, 保证办节水平和质量。

4、筹备主体群众化。

对于一个城市的节庆来说, 市民不仅仅是游客角度的参与者, 更应该成为节庆举办的参与者, 节庆品牌化运作要充分考虑到市民的热情。通过在群众中集思广益, 可以创新节庆产品, 提高节庆水平, 更让市民对节庆有认同感和自豪感, 有利于品牌形成。

摘要:洛阳节庆旅游资源丰富, 市场发展已日渐成熟, 但具有品牌影响力的节庆活动有限。在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 实现旅游节庆品牌化发展不仅能提升节庆产品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也能通过品牌节庆的强强联合与整合充实区域旅游空间, 提升洛阳市整体旅游形象, 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最后, 从节庆定位、品牌主题、品牌形象、品牌营销等方面着手, 探讨洛阳旅游节庆品牌化发展策略。

关键词:节庆旅游,品牌,全域旅游,洛阳

参考文献

[1]张萌.基于亲疏景度的日韩客源市场旅游节庆品牌战略——以洛阳牡丹文化节为例[J].长春大学学报, 2013.23.5.

我国节庆旅游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篇9

节庆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即包含着人们的娱乐和休闲成分,又昭示着人们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现代节庆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节庆旅游也随之兴起。节庆活动已经从节庆文化延伸到节庆经济进而扩展成节庆旅游产业,且其产业链在不断拉大。

目前,我国节庆旅游产业发展大体呈现四大趋势:

(一)广阔的辐射效应。

2010年上海世博会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通过中外节庆活动的解说、交流、学习产生了良好的世博节庆活动效应。中国很多节庆可以通过世博平台吸引国际观众、传播节庆品牌、提升城市形象,可以在时空维度上与世博主题达成共鸣。

(二)显著的文化效应。

近几年来,随着中央和地方政府对节庆活动特征、内涵及影响方面认识的逐步加深,国内的诸多节庆开始以挖掘节庆文化主题,弘扬文化文明,拉动国内内需市场,深化城市旅游业发展为特征的新型节庆理念。同时,文化产业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也将给我国的节庆旅游业发展带来新机遇,节庆文化的张力正在逐步被众多游客群体所认同和接受。

(三)逐渐放大的区域效应。

一些有着明显区域特征的节庆,形成了一股节庆旅游风潮,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在城市节庆成为扩大对外开放、提高认知度、美誉度的同时蓬勃壮大发展的区域节庆也开始为当地招商引资、拉动需求、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扩大节庆产品外销和缓解就业等问题提供了多维度的选择机会,为区域经济的腾飞提供力量。

(四)深远的经济效应。

节庆旅游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使区域经济快速成长,且使旅游活动赋予文化主题、更有互动性、体验性和影响力。区域节庆活动在培养参与者的旅游消费意识和消费习惯,使参与节庆旅游活动的人越来越多,形成庞大的文化活动消费群体,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节庆旅游对区域的影响

(一)对区域品牌的影响

区域品牌的形成有助于产业集聚形成规模效应,最终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而节庆旅游能够很大程度形成节庆区域品牌。在结合旅游地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特色与地域经济发展特点的基础上,通过旅游节庆常年的宣传和发展形成具有区域特色与市场优势的特色产品和品牌,并通过横向纵向的拓展使区域的产业链得到延伸最终促成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如图1。

(二)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在各项节庆活动安排中,均不同程度的体现了区域文化的要素,例如表演中歌舞、开闭幕式的特色表演、甚至节庆活动中涉及到的食宿等方面,都是以地域发展历史和民族文化底蕴为背景的,展现了区域文化的风采。

在旅游期间,游客通过观赏与参加节庆安排的项目,能对很多平时鲜见的文化元素、区域独有的、最具代表性的民俗风情等进行系统了解,对文化进行了保护与宣传,对文化传承也有积极的作用。

(三)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游客作为节庆期间消费的主体,从交通花销到食宿,再至节庆期间的购物娱乐等方面的参与,都促进了节庆旅游期间的市场消费的流量流速,区域特色的美食和具有纪念性意义的礼品等节庆旅游产品都吸引了大批游客的目光,成为了节庆期间区域经济流动的助推器。

此外,在节庆举行期间,节庆举行场所及该地域(包括饭店、土特产店,旅馆等),都需要更多的从业人员,无形中增加了区域居民的就业量,为区域的剩余劳动力提供机会,减少了当地就业压力。

三、节庆旅游的完善措施

(一)测评区域形象

合理的区域形象是测评是掌握区域形象特征、效应和传播效果的关键,所以区域形象测评是完善区域形象的重要环节,还要对于有负面影响的突发事件或传闻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将负面影响降至最低,疏导和修正区域在人们心中的印象,让区域的节庆作为一个吸引眼球的旅游项目品牌,打响广告宣传,完善区域在游客心目中的形象。

(二)结合区域文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游客的生活水平和社会文化素质都在提高,更讲究消费档次和文化品味,越来越关注文化在旅游活动中的渗透和促进。文化是一个区域所具有的特殊要素,是区域的精髓,所以节庆旅游应注重结合区域文化,才能打造区域独特的魅力。

(三)开发区域产品

在节庆期间,应开发相对集中的、品种齐全的、代表性强的特色型产品市场,具有区域特色的产品一定深受游客欢迎,故应将区域产品的特色淋漓尽致的展示出来。要深入挖掘区域独一无二的产品种类,这样一来不但可以吸引游客的目光和消费,也是商人投资、企业建设的契机。争取在做足客观条件的基础上,激发消费者强烈的主观购买意向,制定一定的消费流程,形成一系列的经济开发链条,成功的通过产品实现区域文化宣传,经济发展等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节庆旅游作为一种深受欢迎的旅游形式,已经形成了对所在地区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区域的文化、形象、到经济状况等方面分别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完善节庆旅游、促进区域发展的相关建议,希望对日后的研究和现实中的应用有所帮助。

上一篇:消防技术的创新下一篇:周期性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