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音乐

2024-05-08

少数民族音乐(精选十篇)

少数民族音乐 篇1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改革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记录了少数民族的历史,反映了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逐渐被忽视,甚至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线,针对这种情况,振兴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改革迫在眉睫。

一、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意义

(一)丰富高校的教育内涵。少数民族音乐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包含了少数民族在各个时期的风俗、习惯与文化特色,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包罗万象,又反映了少数民族的思想与精神,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精髓。高校作为文化的重要传承地,主要起到传承文化的作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中所包含的历史内涵与文化特色正是高校音乐教育中所缺少的。

(二)少数民族文化可以陶冶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分析少数民族文化,大学生可以了解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能深刻体会到各民族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增加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产生文化认同感。

(三)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可以培养大学生坚韧的性格。通过学习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大学生可以了解到其中蕴含的勇敢、坚强的精神,从而激发民族荣誉感,培养坚韧的性格。

(四)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不同的民族音乐文化蕴含着各自不同的音乐特色, 欣赏音乐可以体验到少数民族各自的文化、情感、风格。欣赏不同的民族音乐文化就如同观赏千姿百态的艺术画卷,在欣赏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给自身带来美的享受[1]。

二、高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改革措施

新疆的民族音乐与舞蹈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特色, 在高校音乐教学课程中被很好地保留了下来并获得了学生的广泛推崇,但是如果要进一步发展与弘扬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就要做到以下四点:

(一)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在日常课程的学习当中,老师可以选取一部分流行音乐进行赏析,使学生明白流行音乐也来源于少数民族音乐,民族音乐是音乐创作的基石,脱离民族音乐基础而创作出的流行音乐是难以得到广泛传播的[2]。

(二)加强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学生是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传承者,所以高校不仅应加强学生的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还要使学生从根本上接受民族音乐文化,并对民族音乐文化产生认同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感情教育,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民族音乐文化当中去,引导学生了解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 感受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同时,高校要定期举办民族乐器演奏会、民族歌舞比赛、民族歌唱大赛等活动让真正学生融入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之中。

(三)拓展高校少数民族音乐教学资源。在高校传承少数民族音乐应该将教学与实际应用相互贯通,教师应真正了解学生的喜好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民族音乐文化所蕴含的乐趣,并使教材逐渐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避免在异文化的基础上讲解本民族文化,同时也应加强对本土音乐文化教材的编写,将更多的民族音乐文化带到课堂上[3]。

少数民族音乐 篇2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的一个地方,当前云南的少数民族就有 25 个,这些少数民族中有些具有悠久的历史,诞生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这些民族音乐本身具有独特的个性, 具有宝贵的价值,正是因为这样,在今后就应该把这些音乐发扬光大,而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利用流行音乐。

一、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现状及特点

当前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本身的形式非常多样,歌乐、戏乐、宗教音乐、器乐以及舞乐等都是属于民族音乐的重要表现形式,对这些音乐进行深入分析就有着十分重要地意义。不同形式的所用范围也是不一样的。器乐主要指的是少数民族乐器演奏的音乐,戏乐往往指的是大理州的白剧音乐、文山州的壮剧音乐等形式。 对于这些不同形式应该加强研究。

从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来看,它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民族性、多源性。 这种音乐是要受到地域、 音域等方面的限制的。在实际传播过程中民族音乐会遇到不少障碍,语言的障碍、曲风的障碍以及难度的障碍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障碍。为了克服这些障碍,实现民族音乐的传播就必须要同流行音乐结合起来进行传承。

二、民族音乐同流行音乐的结合

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同流行音乐的结合传承是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这无论是对于民族音乐还是对流行音乐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地意义,在工作中对于这方面的内容就应该引起重视。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首先这两者是能够结合的。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本身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它同流行音乐的结合将有助于发挥其特点和优势。作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产物,流行音乐当前在云南省已经得到了迅速发展。 对于少数民族而言,流行音乐也同样受到人们的欢迎。正是因为如此,在今后这两者就有可能实现结合。

从对民族音乐的发展来看,民族音乐同流行音乐的结合是非常必要的。民族音乐同流行音乐的结合对于促进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并增强其生命力是具有十分重要地意义的。在实际工作中流行音乐本身具有娱乐性、 新奇性以及广泛的参与性,这就能够为民族音乐的传承提供重要地渠道。 正是因为其具有新奇性,所以才能够得到广泛流行并传播,这是人们在实际工作中应该要引起高度重视的一点。流行音乐本身具有很多优点,流行音乐之所以能够得到广泛传播,一个很重要地因素就在于其借助现代技术来进行传播。通过利用这些高科技发明成果将能够把流行音乐迅速推广到全国各地。民族音乐同流行音乐的结合便能够充分利用这些现代技术,从而扩大民族音乐的影响力,让越来越多地人喜欢民族音乐。 正是因为这样,在今后工作中少数民族音乐同流行音乐就应该充分地结合在一起。这对于民族音乐今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民族音乐同流行音乐结合传承方式

民族音乐同流行音乐的结合传承是今后工作中应该不断加强研究的,对于这方面的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就必须要把各种因素结合起来进行考虑,在实际工作中只有不断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才能够真正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创新结合传承方式:

(一)充分利用流行音乐的现代性、时尚性元素

在实际工作中应该从流行音乐自身特点来想办法不断提升民族音乐的知名度。所谓利用流行音乐的现代性主要指的是实际创新过程中要利用更多地现代技术如 MP3、唱片、广播、互联网等来传播民族音乐,通过这样的形式有助于扩大影响力。利用时尚性元素主要指的是可以对少数民族音乐进行重新包装,要在不失原味地前提下来进行重新包装。通过这样的形式将有助于吸引更多地人的关注。

(二 )流行音乐也能够 吸收 民族音乐中的养分

在实际工作中对于流行音乐而言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实现创新,从民族音乐中来汲取养分将更有助于这方面工作的开展。民族音乐中的养分在流行音乐中的应用将能够使得流行音乐本身将更有底蕴,更受人们欢迎。 对此,在今后工作中就应该不断加强这方面的研究。音乐人三宝把原生态的海菜腔同流行音乐相结合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同时还配以时尚清新的编曲,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更容易受到人们地欢迎。

少数民族音乐 篇3

关键词:流行音乐;现代音乐;音乐碰撞

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都能唱歌跳舞,都拥有着自己民族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极具民族特色的音乐。早在四千年前,由黄河和长江流域汇合就有华夏音乐,就体现出不断吸收周边民族的音乐精华。同时又不断和少数民族音乐灵魂融合,发生剧烈的灵魂碰撞,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绚烂文化。在改革开放后,港台的流行音乐不断传入内地,我国近代的流行音乐受到很大的影响,并随之发展。2000年,台湾歌手周杰伦就以说唱的全新流行音乐火便了大江南北,他和方文山搭档,无论是在作曲和作词都广受年轻人的喜爱。而《霍元甲》这张唱片更是融入京腔曲调,表现的是典型的中国音乐的流行趋势,周杰伦的很多歌曲中,都大胆融入了戏曲的部分,乐器配奏也和其他的音乐作品不同。音乐创作者在歌曲中融入新鲜的元素可以使艺术作品有不断的创新。反过来,如果在流行音乐中融入民族曲调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现今流行音乐中彝族音乐作品

彝族音乐是彝族人民在历史长河里创造出来的,属于彝族的音乐,它融合了音乐情感和民族风俗,借此抒发彝族人民的对民族的情感,并且还是一个和外界沟通的精美艺术品。在对彝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中,重视彝族人民对音乐的情感、增强民族的自信心是丰富彝族音乐的重要措施。任何艺术品都是源于生活,也脱离不了和这个社会的联系,音乐艺术更不能在一个孤立的状态下创造,实现传播和改变,音乐的传播必然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也就是说音乐将受到社会多元性的影响,彝族音乐也不例外。少数具有音乐创造才华的民族音乐人,通过互联网将自己编写创作的歌曲发布,在他们的作品中融入现代流行气息,深受听众的青睐。

在最近开设的几档音乐选秀节目,例如浙江卫视举办的《中国好声音》、中央卫视的《中国好歌曲》,都出现了彝族歌手,他们不是云南彝族的正宗少数民族,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对彝族的歌曲的完美诠释。在他们的演唱中,将彝族的风土人情以及彝族生活的情景表现的淋漓尽致。吉克隽逸用一首极具彝族文化情怀的歌曲《不要怕》打动了刘欢导师,她的演唱证明了彝族音乐的可塑性,吉克隽逸将彝族音乐和流行音乐完美的融合起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深深的被彝族的音乐打动。笔者也听过这首歌,也观看过节目中吉克隽逸的表现,这两首歌曲都用彝族语言演唱,虽然歌曲的意思不是很清楚,但是吉克隽逸在彝族民谣《不要怕》的开头用的是舒缓的旋律,然后是她高亢嘹亮的嗓音,旋律背景减弱,突出的是她的歌声。整首歌的旋律和歌声个人空旷的感觉,在歌曲的中间部分,节奏配合是个鼓声节奏配合。使得整个歌曲具有动感。

莫西子诗也是一位民谣歌手,他的原创《当风儿吹过这里 故乡和遥远》、《月亮与海》都是彝族歌曲,他的特点是喜欢用吉他来伴奏,吉他的旋律很轻柔,配上很有特色的嗓音,征服了观众和评委。《当风儿吹过这里 故乡很遥远》这首歌的开头用的是少数歌曲的旋律,彝族语言配上吉他演奏,这首歌莫西子诗是即兴演唱,歌者用彝语浅唱随着旋律慢慢进入,空旷空灵的嗓音完美的将彝族音乐和吉他完美配合。在《月亮与海》这首歌中,开头五十秒都是用吉他旋律,还用上了口琴配合,给人一种月空当下的感受,相比吉克隽逸的嗓音,莫西子诗的就比较轻柔沙哑,在加上吉他配合是一种不同的风格。

二、流行与民谣灵魂碰撞的火花

在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节目中,歌手韩磊将蒙古歌曲和流行歌曲结合,韩磊本身就是一个蒙古人,对于北方草原风光的熟悉不言而喻。在他的音乐中,可以看见到北方音乐和南方流行音乐的结合,蒙古音乐中有很多乐器,比如马头琴、三弦、呼麦,这些乐器的节奏在音乐中都有节奏配合。在第二季的整个播出季中,韩磊的民谣演唱歌曲有四首:《可爱的一朵玫瑰花》、《送别》、《天边》、《掀起你的盖头来》,在第六期的演唱的歌曲《天边》时,韩磊不仅加入了马头琴和呼麦,还身穿绣有草原雄鹰的蒙古袍和脚蹬马靴,韩磊的歌声很有穿透力和感染力。韩磊的歌曲演唱融入了很多的音乐流行元素,《花房姑娘》是一首极具代表的摇滚歌曲,但是韩磊将这首歌改编的很有意思。正如评委山河老师说的,从欠揍的一把小提琴、一个口风琴,还原了属于草原男女的青涩。中间的时候,三弦加入,打乱了原有的青涩氛围,变得成熟,将这首歌变成了一个曲艺,一首歌曲的时间就已经把整个人生演绎出来。

在《我是歌手》第三期的竞选时,韩磊选择了哈萨克族的民歌《可爱的一朵玫瑰花》,这首歌是在二十世纪,被王洛宾改编得独树一帜,具有浓郁的西部气息。但是在舞台上,韩磊的演唱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将独具哈萨克族的民歌和现代爵士完美的融合。使得整首歌完全不是之前的风格,而是属于韩磊的风格,这首歌也改变了观众对韩磊的印象,体会到韩磊另外一面。

在决赛时,他同样穿上蒙古袍,演唱改版的《鸿雁》,正是韩磊对民族音乐的改编,有观众认为韩磊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做了贡献,也将民族文化做了独特的舞台展示,为其夺得冠军增了分,对于歌王这个称号,他没有骄傲,也没有推让。郑洋说:“韩磊在这个舞台上,已经超越了歌手,成为了一个音乐家。”

三、结语

不管是吉克隽逸、韩磊还是莫西子诗,他们在音乐上的创新都体现出了他们对音乐的喜爱,在国内喜欢民谣的还是少数,他们的音乐使得更多的人爱上民谣,他们的音乐打破的不仅仅是局限性,更是创造了民族音乐和世界沟通的桥梁。我国需要更多的艺术家,突破传统,敢于创新,敢于尝试,把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进行剧烈的灵魂碰撞,产生美丽绚烂的火花。只有经过了尝试,才会有新的作品,才能使民族传统文化的以延续,更好的面向世界。

参考文献:

[1]袁玥.中国民族声乐在现代媒体中的现状和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6.

[2]杨云燕.浅谈少数民族音乐元素与流行音乐的结合[J].民族音乐,2011(3).

少数民族音乐 篇4

一、更新高校音乐课堂教学思想

随着我们作为中国人首先要重视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要将民族音乐作为主要教育内容和方向。音乐高校的领导要转变办学理念,以少数民族音乐取代西方音乐,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高校更是应当如此,因为那里才是少数民族音乐教学的主要阵地,有着丰富的资源和浓厚的民族音乐氛围。在音乐课程设置方面,以本土音乐为主,同时加大少数民族音乐课程的设置,如:门类、教学方式等。我们不能只学少数民族音乐的技能,同时还要掌握其理论方面的知识,如:了解其发展史。

二、丰富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手段

新课标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授课,音乐课程教学亦不例外。少数民族音乐内容繁多、形式多样,实践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授课,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传统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采用讲授法、鉴赏法、以及讲座法进行课堂教学。现在这些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了,我们必须开展实践课程,将少数民族音乐的教学内容扩展至民间、艺术舞台表演上等。随着素质教育的呼声不断加大,教师逐渐意识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自己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等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光、声、舞美等高科技,使民族音乐教学更加立体化、形象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实际感受民族音乐表演,并对其进行收集和整理,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民族音乐。学校领导应当大力支持民族音乐教学,聘请一些民间艺术或者表演经验丰富的演员为客座教师,请其为学生表演,然后对学生的表演进行指导。学生面对原生态的民族音乐时,其对少数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超出我们的想象。

三、提升少数民族音乐教师素质

着素现在高校的音乐教师基本上都是科班出身,受过系统的西方音乐教育。他们具备专业的知识、娴熟的技能,但是却无法进行民族音乐的学习,因此教授少数民族音乐时会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那就需要我们培养一批专业的民族音乐教师,提高少数民族音乐的课堂教学的质量,提升其民族音乐的教学水平。当然,民族音乐教师的培养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例如:内蒙古地区主要培养高原少数民族音乐教师;新疆主要以沙漠绿洲音乐为主,培养沙漠地区民族音乐教师;东南沿海的高校主要培养以台湾高山族和海南黎组的等沿海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的教师为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只有具备专业知识、娴熟技巧等高素质人才,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少数民族音乐的人才,完成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继承与发扬。

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少数民族当地音乐高校已经成为科研的主要研究阵地。以内蒙古族音乐为例,内蒙古音乐高校设立展区,将具有代表性的乐器作为艺术品进行展示。此外,音乐学院还成立了音乐乐团,主要学习马头琴、四胡等传统蒙古音乐乐器。通过学习本民族的传统音乐,不仅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同时还可以不仅民族的团结友好。少数民族音乐不仅仅是一种美的享受,更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可以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我国经济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成正比,飞速发展的物质文明仍然无法满足人们精神文明的需要。少数民族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少数民族音乐的学习与研究成为当前音乐教学的重点。

四、丰富高校音乐课外实践活动

丰富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将学到的少数民族音乐进行表演,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例如:学校举办艺术节或者文化节时,鼓励学生进行一些少数民族音乐的表演,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同时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情趣,以及传播民族音乐等,真是一举多得。实践出真知,教师要多为学生组织一些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展示自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增加学生成就感,这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作为一个音乐人,我们不仅要给观众带来听觉盛宴,同时还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国家,其对我国的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影响都是非要重大。少数民族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审美水平,同时还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实践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少数民族音乐的教学,为民族音乐教学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逐步提高少数民族音乐教学质量。

摘要:少数民族的音乐教育不仅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审美水平,同时还有利于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少数民族音乐被应用到高校音乐教育中,其对高校的音乐教育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主要探讨了少数民族音乐对高校民族音乐演唱的过程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高校,策略

参考文献

[1]乔娜.关于少数民族音乐在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开展[J].音乐论坛,2015(10):190-191.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教案 篇5

一、情况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以音乐审美范畴中的民族风格与特点为切入点。通过聆听《辽阔的草原》《酒歌》《纺织谣》《牡丹汗》这四首作品做重点欣赏,《一杯酒》和《歌唱美丽的家乡》做浏览性的欣赏。引导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分别研究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特点与各民族语言文化、地理环境、生活习俗特点。2.学生情况分析

课堂着重从学生的心理、心理特点、学习能力、性别特征等出发。3.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目标: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能辨别本课不同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特点。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能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讨音乐作品中的名族风格是如何通过旋律、节奏、调式等音乐要素表现出来的,并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归纳。

②能够在课余收集一些民族人文、地理、风俗图片、乐谱等方面的资料,交流介绍或演唱、演奏,加深对音乐与人民社会生活、劳动习俗等关系的了解。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拓宽音乐视野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

4.教学重点

听赏体验的前提下,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通过比较它们的节奏、旋律等音乐要素。认识、理解其民族风格。5.教学难点

理解我国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特点。6.教具准备

播放音乐的设备、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室的有关装置等。

二.教法

1)问题聆听法: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我会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带着问题去聆听音乐。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认真聆听音乐。

2)视觉图像法:播放一些相关少数民族生活和风俗图片,让学生感受其中。3)对比欣赏法:通过欣赏不同少数民族音乐进行民族风格、特点的对比。加深对音乐与人民生活的了解。

三.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让学生亲自体验,相互交流。进一步加深各个少数民族的音乐认识。

四.教学流程

㈠新课导入

(1)师: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那有多少个少数民族呢? 学生回答:55个(有的学生没听清楚问题会回答56个)这环节设计意义:用简单的问题方式快速进入课堂,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

(2)我国的少数民族音乐丰富多彩,下面我们来听一下同学们熟悉的少数民族歌曲,听一听是哪个民族?

藏族———《北京的金山上》 维吾尔族———《掀起你的盖头来》

蒙古族———《吉祥三宝》 苗族———《飞歌》

请学生举手回答。这环节设计意图:本环节特意选择四首我们都熟悉的少数民族歌曲,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营造音乐气氛,熟悉的歌曲更让学生积极投身于课堂中。

师小结:民歌就是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的口头、集体性的创作。他创作于民间、流传于民间而又作用于民间的一种歌唱艺术形式。作为少数民族民歌,它更具有各民族浓郁的地方色彩和鲜明的代表性。由于各民族所居住的地理、环境、语言风俗、劳动、生活方式不同,从而形成了各民族的不同风格与特色。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的各个民族,了解他们的生活与民歌!㈡鉴赏蒙古族民歌《辽阔的草原》

⑴聆听歌曲,辨别是哪个少数民族风格的音乐。

这首是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的“长调”歌曲。蒙古族,是一个英勇善战的民族,豪爽大气是这个民族的性格,它属于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蒙古民歌分为长调和短调,长调歌曲是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牧歌式体裁,有较长大的篇幅,节奏自由,气息宽广,情感深沉,并有独特而细腻的颤音装饰。

⑵接下来我们辨别一下《嘎达梅林》与《牧歌》这两首哪一首是长调哪一首是短调,为什么?

根据长调歌曲的特点,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短调歌曲的特点:短调民歌篇幅较短小,曲调紧凑,节奏整齐、鲜明,音域相对窄一些。

在藏族民歌中 有枕固这种演唱技巧,蒙古民歌中也有一种独特的演唱技巧,那就是“呼麦”。

⑶介绍蒙古族特色的乐器——马头琴 蒙古族的乐器品种繁多,其中马头琴最具有代表性,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马头琴所演奏的乐曲,具有深沉粗犷,激昂的特点,体现了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马头琴的旋律,表现了蒙古民族的勤劳、勇敢,也再现了深沉、粗犷、激昂,犹有万马奔腾。

欣赏《八骏赞》片段,感受马头琴特有的草原韵味。㈢鉴赏藏族民歌《酒歌》 导入:(以录象中的画面和音乐作背景,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导入)

这里是崇山峻岭,这里是世界之巅;这里有苍苍森林,茫茫草原,这里是动植物的乐园;这里有皑皑雪峰,蔚蓝的湖泊星星点点,这里是江河之源;凄厉的法号带来千古的呼唤,不绝于耳的“六字真言”渴望着千年的期盼;永远都转不够的庙,一生都还不完的愿,追随着朝圣的脚步,雪域之外的人们,这就是青藏高原„„欣赏《走进西藏》,首先将同学们的情感带入到那千里之外的雪山高原。⑴聆听歌曲之后分析民族音乐特点 藏族传统音乐特色鲜明,品种多样,包括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3大类。民间音乐可分为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器乐等。藏族山歌称“鲁”。高亢悠长,节拍自由,音区宽广,起伏跌宕,优美而爽朗,最富高原乡土特色。藏族民歌的演唱中会使用到一种很特殊的演唱技巧,有没有同学发现过?很有特色的一种颤音。西藏民歌的主要特点是活跃热烈、朴实和抒情优美。声音要求首先要自然流畅,在风格较强的歌曲中,偶尔出现用喉头控制声音的情况。这种唱法在民间称“枕固”,其意是说嗓子的拐弯处,是特殊的声乐装饰技巧。

⑵藏族的传统乐器丰富多彩、品种繁多,有拉弦乐器、吹管乐器、打击乐器等。常见的乐器有筒钦、根卡、雄林、热巴鼓等。欣赏藏族鼓舞《草原上的热巴》 总结藏族音乐的特点:

藏族音乐的旋律线主要为高升递降型,突出对骨干音进行环绕的特点。藏族的音乐受语言、习俗和宗教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藏族音乐主要有三大方言区,康巴地区、安多地区和卫藏地区,藏族音乐丰富多彩。

设计意义:用富于情感的配乐朗诵,将学生首先带入到千里之外的雪域高原。通过欣赏《酒歌》与藏族特色乐器热巴鼓,启发学生感受、分析、讨论藏族音乐的特点,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㈣鉴赏维吾尔族民歌《牡丹汗》

⑴下面我们来感性欣赏学习维吾尔族民歌,在听赏维吾尔族民歌之前,让我们先看一段录像了解一下新疆的地理环境与生活概况等。录像:葡萄、哈密瓜、古老的风格建筑,小伙子弹着冬不啦,载歌载舞的维吾尔族姑娘、美丽的天山„ 师:同学们想象一下,维吾尔族民歌的速度是什么? 生:较快。

师:那旋律有是怎么样的呢? 生:动听优美的。

师:新疆的确是个好地方,那里物产丰富,我国西北大开发正在开阔建设它,美丽的风景,美丽的姑娘,美丽的风土人情,各种美的交织,孕育了美的旋律。下面让我们欣赏一组维吾尔族民歌,看是否和你们回答的一样。⑵聆听:《青春的舞曲》

《牡丹汗》

《一杯酒》

⑶会跳新疆舞蹈的同学上来一起跟着音乐一起舞蹈,欢跃起来„ 设计意图:这一地区最富于特色的是新疆歌舞,因此采用载歌载舞的录像作为导入。通过欣赏歌曲,启发学生分析、感受新疆地区的音乐特点,并用演唱、演奏、舞蹈来表现;通过观看、欣赏新疆地区各具特色的乐器。㈤鉴赏朝鲜族民族音乐

⑴朝鲜族有一部分定居在我国延边,他们的音乐有民歌、歌舞、器乐、说唱、戏曲五大类。朝鲜民族能歌善舞,无论年节喜庆,还是家庭聚会,男女老幼伴随着沉稳的鼓点与伽倻琴,翩翩起舞习以为常。

⑵分辨、讲解朝鲜族代表乐器长鼓与伽倻琴(先播放乐器图,请说出是什么乐器?)

⑶聆听伽倻琴《纺织谣》 总结朝鲜族音乐作品特点: 朝鲜族称民歌为“民谣”。多用三拍子,音乐稳重,一唱三叹。有数首鲜族民歌在我国家喻户晓。“桔梗谣”、“阿里郎”等是鲜族民歌的代表作。鲜族民歌少用大跳,因此显得端庄,多用环绕性旋法,具有较强的装饰性。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伽耶琴独特的音色中感受到朝鲜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真情实感。通过学跳朝鲜舞,启发学生用身体语言来感受朝鲜音乐的民族特点。

㈥如此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的歌种、乐种、剧种,构成了我国少数民族光辉灿烂的音乐文化,在中华民族音乐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我们深信,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少数民族音乐还会不断创造发展,源源流长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艺术必将在未来的岁月中更加发扬光大。

㈦教学反思:第一节课就跟同学们交流过,音乐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食粮,人们之所以需要它,是因为它能够给人愉悦,能使人在精神上产生美感。因此一节优秀欣赏课让学生保持一份良好的心情,使其充分感觉到音乐的愉悦,这既是音乐教学能否获取成功的前提,也是音乐教学的目的之一。那么如何让学生体验到音乐中的美呢?

丰富绚丽的少数民族音乐 篇6

教学年级:高中一年级

课型:音乐欣赏课 -

一、教学分析

1.赏析(蒙、藏、维族人民的歌舞场面)2.讨论这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的音乐艺术特点,可根据地域、气候、历史、环境、生活习惯对人的影响来分析3.归纳4.聆听并学唱,力求感受并掌握各民族的风格。并采用现场参与赛歌会的方式激发全体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轻松愉悦、充满新鲜好奇来学习。5.课堂反馈,设计小练习。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上学期对中国汉族民间音乐的系统学习,学生正渐接受和喜爱民歌。但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的了解并不深刻,对各民族的主要特点、音乐风格、风俗习惯知之甚少,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因为一个对自己民族都不了解的人,怎能更好地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由于本单元的学习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因此学生学习起来略显陌生和内容繁多。

三、教学内容分析

(一)蒙古族是一个英雄的民族,气质英武强悍。民歌大致分为长调和短调。长调不仅有较长大的篇幅,而且气息宽广,情感深沉,在持续的长音上常有类似于马头琴演奏般的颤动,如(《四海》、《牧歌》)。短调曲调较紧凑,节奏整齐,曲式篇幅较短小,如《嘎达梅林》,此曲反映了人们对带领蒙古人民反抗封建王公,争取土地而英勇牺牲的嘎达梅林的崇敬和怀念之情。嘎达乃蒙古语“乳儿”,梅林乃其官职(管理地方武装的小官),孟青山是他的汉名。

(二)针对藏族酒歌。藏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尽管生产力水平不高,对比的是却有着非常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歌唱和舞蹈多有反映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内容。哼唱《酒歌》,了解西藏城乡人民唱酒歌的场合和风俗。

(三)有“歌舞之乡”美誉的维吾尔族,是居住在新疆地区的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文化艺术非常发达。维吾尔族人民性格开朗,热情幽默,酷爱歌舞。每逢喜庆的节日,头戴小花帽、身穿连衣裙、外罩小背心的女子,和脚蹬马靴、穿着花条长衫的男子载歌载舞,抒发内心的激情。欢笑声、手鼓声、歌声交融在轻盈的旋转、优美的舞姿中,成为我国文艺百花园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维吾尔族民间舞蹈音乐曲调欢快、稳重、幽默,附点节奏和切分节奏较多。欣赏歌舞大曲片断《十二木卡姆》。

四、基于考试的教学目标分析

(一)学生通过参与、了解、感受、演唱(演奏)、跳舞来体会几个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促进对我国民族特色的兴趣。

(二)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拓宽学习音乐的渠道,培养动手能力、集体合作能力以及加深对知识深度思考的综合能力。

(三)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审美能力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

(四)激发学生的舞台表演欲望,引导学生有创造性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展示。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生与老师共同体验这几种代表性少数民族音乐的魅力与民族特色,以及得以产生浓厚的民族自豪感。对这几个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的掌握。

六、教学准备:

(一)提前一周将学生分成三大组,指定每一大组名称分别为蒙古族组、藏族组、维吾尔族组,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多渠道(通过阅览室、书店、报刊杂志、音响店、传播媒体等)收集有关该族音乐的资料,归纳并在课堂上展示准备情况(图片、音响资料、手抄报、民族服饰等),鼓励学生用语言和歌声(或舞蹈动作)配合说明该族的风土人情。

(二)教师需准备一些相关资料,并制成生动的课件,方便随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补充。

七、教学过程:附表

八、自己对教学设计方案的评价意见

(一)改变了老师满堂灌的局面。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发现如对一部作品作了过于详细、全面的讲解,学生会觉得不感兴趣,并且内容涉及到一些略微专业的音乐知识,学生会听不懂。本堂课的设计思路是将学生从被动者的角色转化为施动者,教师只起加以引导的作用。根据内容需要,让学生去搜集资料,有助于让学生预习上课内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交流能力、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音乐。

对少数民族的音乐,我们平常接触得要少些,因此,让学生广泛地参与进来,共同感受,共同讨论很重要。另外,精彩的画面有助于学生满足视觉需要。这样,听、看、唱、跳结合起来,获得的少数民族音乐就生动形象起来。

(三)直接让学生充当蒙、藏、维族人。

这样能有效拉近学生和这些少数民族的亲近感,会让学生置身其中,效果自然好于单纯让学生搜集资料。

参考文献:

[1]《实用中小学音乐教师手册》编写组编.中小学音乐教师手册[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一次印刷

[2]吴跃跃主编.音乐教学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一次印刷

注:该教学设计曾于2007年7月获得由绵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举办的绵阳市中学音乐学科教学展示活动二等奖。2007年9月10日获得绵阳市实验高级中学“06-07学年度下期”青年教师教学设计赛一等奖。

作者简介:

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篇7

一、培养高素质音乐教师, 把民族音乐文化推向纵深发展

要把民族音乐文化推向纵深发展, 音乐教师起着重要作用, 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相关的乐理知识, 而且要通晓民族音乐的各个门类和演奏 (唱) 技巧。学校和相关部门要组织教师进行专题培训, 多为教师提供交流、学习、采风的机会, 让教师了解更多的本地区民间音乐文化。广大音乐教师也要把学习和研究本地区民族音乐作为个人专业成长的目标之一, 以弘扬民族文化为荣耀, 坚持不懈地把此项工作开展下去, 使自己成为谙熟和精通地方文艺、深受人民喜爱的民族艺术工作者。

二、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构建开放性课堂

21世纪的音乐课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参与和开放的意识, 因此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学生, 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让学生成为音乐课的主人, 积极地交流互动、参与、体验和实践, 真正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民族音乐的过程中, 促进学生音乐个性的发展, 鼓励他们音乐创造, 以营造一个轻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学唱多首歌曲来提高学生对家乡文艺感性认识, 并能对所学歌曲进行分析, 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另外, 从学生心理角度出发, 一些民歌、民族器乐曲, 最好的学唱方式就是让学生在乐曲中发现他们所熟悉的旋律, 从而引起兴趣, 然后配合音乐哼唱主题。这样,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自然地认识了这些久听不衰、久唱不厌的民族音乐了。

另外, 教师将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或时尚节目作为切入点和课程导入, 效果会更好。如在欣赏京剧的同时, 可先播放王力宏的《盖世英雄》, 此歌从头至尾京剧的唱腔和鼓点一直贯穿其中, 紧接着结合多媒体画面介绍京剧的四大行当生、旦、净、丑, 使学生知道什么是青衣、花旦、刀马旦;什么是花脸、黑头;什么是老生、小丑。这样即带动了学生深入, 引出本课重点, 又增长了知识, 获得了美好的艺术享受, 效果也会更好。正所谓目前在流行音乐界愈刮愈烈的“中国风”, 这就是我们民族音乐的魅力所在。

除了课堂教学以外, 学校还应邀请当地民间艺人到学校为师生献艺, 让学生充分与民间文艺接触, 感受来自身边的原生态音乐作品, 让心灵在纯朴的音乐中得到净化, 让情感在浓郁的地方文化中得到熏陶。

民族文艺的根在农村, 魂在大自然, 只有走进村野才能领略到民间文化的灵魂。教师可以利用节假日深入村庄, 组织当地的学生一起体验在山野放歌的感受, 放开嗓子对唱, 含着号子劳动, 让歌声在山间回荡, 让情感在田园间跃动, 享受那种一山歌起千山唱, 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好感受, 这种不是教学胜似教学的效果岂不比课堂教学好得多。

三、开展民族音乐欣赏、实践活动, 激发学生的“爱国心、民族情”

除了学唱教材中的各地民歌之外, 民族音乐教育还需要通过老师介绍、学生收集相应资料进行欣赏、实践拓展学习。如学生掌握了新疆歌曲具有鲜明奔放的旋律、富有特点的节拍之后又兴致勃勃地学唱了几首新疆民歌, 大家在一起边拍边唱又欣赏影片中西部美丽的景色时都为祖国拥有广阔山河而骄傲。又如, 在欣赏了蒙古族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之后, 学生对内蒙古的大草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拓展活动中学生收集了蒙古族音乐的资料, 并制作了精美的小报, 他们找到了蒙古族古老的独特唱腔的“呼麦”, 赞美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的赞美诗和奔放的二胡独奏曲《赛马》。学生在这个阶段活动里学到了许多知识, 深感作为中国人而骄傲;欣赏到了多种不同风格的民间乐曲, 拓展了原有的音乐视野。通过对民族音乐的欣赏、实践活动, 既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又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既使学生领略了中国传统音乐之美, 了解了华夏优秀音乐文化之伟大和丰富。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传统音乐文化, 中国的民族音乐是世界民族音乐中的绚丽瑰宝, 是我们华夏子孙的骄傲。它以深广久远的历史传统、独特而多彩的色彩风貌, 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而用民族音乐陶冶学生的性情, 在潜移默化之中, 也能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民族心理素质。因此, 继承民族文化中的优秀传统, 弘扬民族文化, 发展民族音乐势在必行。可结合第二课堂开展民族音乐教学活动, 如, 组织学生参加民族乐器和民族歌曲兴趣小组, 每周定期开展培训和展示活动, 开展班级演唱会及学校卡拉OK大赛、校园歌手大赛等活动, 充实学生的精神食粮, 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民间艺术的情感, 让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使学生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民族音乐。在音乐教学中, 增强民族音乐的内容, 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 而且能使学生通过对民族音乐高度成就的理解, 认识它在世界音乐宝库的重要地位, 提高民族自尊心, 增强爱国主义教育, 对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集体探究音乐的过程中体验和谐美好的音乐。兴趣小组以集体分组参与音乐活动过程中, 学生的音乐思维在进发, 音乐语言在交流, 音乐情感在碰撞。每个人都能专注地聆听, 仔细地体验, 选择自认为合适的音乐表现方式。

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欣赏, 它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已经超越了音乐的本身, 在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与进步的同时,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欣赏者的言行举止。音乐家贺绿汀说过:音乐是培养人们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些财富来开拓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文化视野, 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及音乐素养, 通过对民族音乐的欣赏, 不仅能使学生获得音乐美的享受, 同时还能让他们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及各民族浓郁的风土人情, 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提高对民族的自信和热爱, 使自己的个性与人格也得到提炼和升华。

总之, 我们的民族音乐教育无论是普及还是专业, 社会还是家庭的, 都应当而且必须建立在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精髓的基础之上,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教育中我们也要将民族音乐与当今世界的多元文化结合起来, 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相辅相成, 形成积极向上、高雅健康的音乐氛围。真正地走出一条我们自己的民族音乐的自强发展之路。本着这样的理念, 推进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改革, 全面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和国家竞争力, 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摘要:民族音乐教育在学校音乐教育中, 有着其特殊的作用, 让学生在民族音乐的熏陶下成长, 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大力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强化民族音乐教育, 是我们每个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关键词:民族音乐教育,民族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1]尹绯.试论音乐实践对于高校弘扬民族音乐的重要性[J].艺术教育, 2006, 8.

[2]冯光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J].音乐教育研究中国音乐, 2003 (1) .

[3]黄威.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几个相关问题[J].理论观察, 2011 (02) .

少数民族音乐 篇8

内蒙古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发展至今, 是经历了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和人们的共同努力和经验, 这才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文化。然而,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 外来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甚至破坏, 这就导致了大量的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地削弱甚至消亡, 因此, 必须要采取有效地措施保护少数民族文化。

在内蒙古这个人们热爱载歌载舞的地方,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丰富多彩, 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财富之一, 然而其音乐文化也面临着外来文化带来的巨大挑战, 高校在此时应当担负起将内蒙古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下去的重任, 积极引进内蒙古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树立正确的民族音乐教育理念, 使用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 使内蒙古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深入到人类音乐文化之中, 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内蒙古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引入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

现今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在不断地提高, 高校音乐教育的内容和范围也在不断地拓展, 高校音乐教育也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专家、学者。但是, 对于内蒙古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教学则存在着缺失, 教育力度不够, 学校对内蒙古少数民族音乐课的开设比较忽视, 一般音乐课的开设以高雅的和比较严肃的音乐为首选, 本土音乐仍然处于较为边缘的地位;高校音乐教育中缺乏对内蒙古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精通的教师, 对内蒙古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较为精通的艺人一般生活在交通较为不便, 经济水平不高的地区;无论是音乐专业的大学生还是音乐专业以外专业的大学生, 其内蒙古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认知都不是很足, 基础都比较薄弱。

二、内蒙古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引入高校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在近年国家进行教育改革制定的新课程标准表明:“必须要支持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要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 这表明了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视。

内蒙古少数民族音乐是少数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和观念的统一体, 其不仅具有美学的价值, 还具有很高的历史学和社会学价值, 学习内蒙古少数民族音乐, 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音乐形式, 还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和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提供强有力的载体, 同时, 也可以丰富高校音乐教育的内容, 为高校的健康活泼的氛围起到促进的作用。

三、将内蒙古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纳入到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途径

(一) 丰富关于内蒙古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课程

现今高校在音乐课程的开设中已经开始重视内蒙古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增设了关于少数民族音乐系列的理论课程, 比如内蒙古音乐概论、内蒙古音乐学、长调艺术学、 民歌研究等一系列的课程, 但没有注重美声和民声与长调, 短调的结合。而内蒙古少数民族音乐也一般只有懂蒙语的学生会涉猎一些。因此, 要不断加强内蒙古少数民族文化教育, 使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增强兴趣, 并且要不断引进精通内蒙古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人才, 保证音乐文化多元化。

在学习少数民族音乐的时候, 要注意与西方音乐有机结合, 因为一般长调的学生使用马头琴进行伴奏的比较多, 没有好的即兴伴奏, 因此要积极吸取西方音乐中有用的部分, 促进少数民族音乐的学习。

(二) 走出课堂进行实地体验

对于有便利条件的高校, 可以组织学生到内蒙古少数民族聚居区进行实地体验, 使学生对当地内蒙古少数民族音乐有着直观的了解, 在体验过程中, 要求学生学习少数民族音乐和舞蹈, 并通过演出或竞赛的形式, 给学生一个展现收获和心得的机会,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努力传承内蒙古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三) 组织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活动

内蒙古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传统文化受到冲击的形势下, 对其进行保护显示出极大的必要, 学校可以对这一民族文化遗产通过及时录音和录像的形式进行抢救性保存, 对马头琴、胡琴等少数民族乐器进行收集和展览, 从而提高学生的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意识。

四、总结

在悠久的岁月里, 内蒙古少数民族同胞们用自己的辛勤劳作和聪明才智, 使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具有自己独有的特质, 现今的高校音乐教育也陆续将内蒙古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引入, 开阔了大学生们的眼界, 使大学生们熟悉内蒙古少数民族音乐, 对本土的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 对少数民族有了更深厚的感情。现今诸多高校音乐教育中引入内蒙古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教学, 积极提出将内蒙古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纳入到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有效途径, 为内蒙古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蓬勃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 目前看来仍然做得不够, 高校教育只有努力创造一种民族音乐保护和传承的氛围, 使学生从心底中重视起来, 才能促进内蒙古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真正地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徐桂琴.论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教育[J].电影评介.2013 (11) .

[2]徐蔓.浅谈高校音乐教育对传承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 (02) .

[3]余艳.新疆民族音乐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问题论[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2 (03) .

中国少数民族仪式音乐研究概述 篇9

中国仪式文化是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种文化活动, 而大多数这样的活动都伴随着音乐, 由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仪式中的音乐形式也各不相同。

国外的仪式音乐研究始于1977年美国宗教学术年会首届“仪式研讨会”, 中国各学术届对于仪式音乐的研究在近十几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仪式音乐作为表现形式成为研究其民族文化、行为方式、思想内涵的一种手段。

启动于20世纪末的“中国传统仪式音乐研究计划”在21世纪初有了显著的成果, 也成为具有研究仪式音乐前瞻性的一项成果, 自此, 陆续有很多从不同视角、不同领域研究仪式音乐的学术成果, 笔者收集了21世纪以来发表在各个学术刊物的有关中国少数民族仪式音乐的研究论文, 对其进行分类, 根据其研究方式、研究视角的不同, 来综合阐述仪式音乐研究的现时情况。

一、对仪式音乐的文化进行综合阐述的

香港学者曹本冶的著作《中国传统民间仪式音乐研究》对这一类论文具有指导意义,

著作中就彻底体现了梅里亚姆的三重结构模式在仪式音乐研究中的具体运用, 他提出概念即仪式中的信仰, 行为即仪式进程中的行为, 声音即仪式中的音乐, 研究仪式音乐的主导理论结构模式就是探究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种模式, 就是试图把仪式音乐和整个文化背景密切结合, 进而详细阐释。刘桂腾的论文《科尔沁蒙古族萨满祭祀仪式音乐考》以及杨曦帆的论文《“羌姆”仪式中的音乐及意义阐释》分别对乐器、神歌及仪式内容诸因素的音乐文化背景进行详细阐述, 指出仪式音乐作为本民族文化独具特色的艺术类型, 熔铸了仪式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特征, 而由于文化的不同更是拓展了我们定义“乐音”的范围, 仪式音乐根据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规则及特点, 应该从文化的大视野关注各民族音乐文化的小现象。

姚艺君、苏毅苗的论文《属马日的神圣与狂欢———水瓜冲花腰彝祭龙仪式音乐活动实地考察》对祭龙仪式呗耄诵唱音乐展开系统研究, 考察音乐本体、伴奏法器等方面的具体形态特征, 发掘其与祭龙仪式、民间信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二、对仪式中特有的歌曲进行论述的

仪式中的歌曲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 在一套仪式的过程中, 歌曲具有功能性, 是每个环节必不可少的, 仪式特有的程序都有固定的乐歌, 体系中的任何一曲不可不有, 也不可搬迁和替代。在形式和风格上与特定仪式的环境、情绪、目的相吻合的, 可对仪式参与者产生生理和心理效应的音乐。

尹建国《凉伞侗族婚俗及歌曲简论》阐述了凉伞侗族婚俗歌曲的派生现象, 婚俗的每个阶段因活动环境的变化, 其歌唱内容、活动方式不同, 民歌的唱法、曲调也各有特色。凉伞侗族婚俗歌曲均是派生于一个“母体”, 这种民歌的“派生”手法, 也是我国其他民间音乐普遍存在的现象, 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宁方华《小黄寨的小歌与婚俗》指出南侗地区在保存侗家音乐传统方面要比北侗完整。南侗的民间歌曲总体上可分为大歌和小歌, 小歌是与婚俗结为一体的, 起着繁衍民族之功能的重要体裁。本文根据对南侗小黄寨的实地调查, 着重论述了小歌在侗家人婚恋中的重要作用。

三、个案仪式音乐调查

正如民族音乐学研究的研究方法的变化一样, 仪式音乐的研究也发展到以扎实的田野工作 (field) 为基础的研究, 参与观察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民族志 (ethnography) 、深描 (thick description) 、主位 (emic) 、客位 (etic) 等人类学的研究方法都被民族音乐学吸收、采用, 成为民族音乐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在少数民族仪式音乐的研究著作中, 将某一地区的个案研究作为研究的切人点, 从而由点及面推论仪式音乐在仪式中的地位, 重要性的论文不再少数。

黄龙光的论文《彝族民间“咪嘎哈”仪式象征解读—以峨山彝族自治县塔甸村为个案》、隋剑飞, 杨叶青的论文《阿克苏地区“皮尔”仪式音乐的调查与分析》、刘嵘的论文《土家族梯玛巫祀仪式音乐研究—以家祭仪式“还土王愿”为例》、赵书峰的论文《湖南瑶传道教仪式的音乐民族志考察与研究———以蓝山县汇源瑶族乡湘蓝村大团沅组“还家愿”仪式音乐为例》都进行了一次仪式进行的实录, 并对其歌舞乐进行了文化分析, 以此阐释了仪式音乐的过程要素及风格特点。指出仪式音乐继承了传统的文化特征的同事, 又糅合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元素, 每一种仪式的发展过程都经历多种文化的渗透、冲击和覆盖之后遗存至今。

关杰的论文《关氏家族萨满祭祖仪式音乐研究》通过对黑龙江省宁安市依兰岗满族村关氏家族萨满祭祖仪式活动全程的调查和采访, 重点论述了仪式活动背后的宗教信仰、思想、情感、心理等有多方面、多层次的联系, 从而折射出现今满族人聚居地的生存和传承状况。

四、从文化变迁角度研究仪式音乐

这一类论文从历史维度的视角, 对比仪式音乐呈现的现状, 由表及里, 从仪式音乐的外在表现探讨文化变迁这一现象。

杨民康的《云南怒江傈僳族圣诞节仪式音乐及其“本土化”的研究》通过与当前仪式音乐的比较, 探讨这种文化现象的“本土化”过程。梁米娅, 《从和布克赛尔“奥尔古勒胡”婚礼仪式看卫拉特蒙古人婚礼仪式的文化变迁》详细记录了“奥尔古勒胡”婚礼仪式的过程及特征, 通过分析认为, “奥尔古勒胡”这种婚俗正是和布克赛尔卫拉特蒙古族婚俗文化变迁的具体体现之一。杨民康, 《贝叶礼赞——傣族南传佛教节庆仪式音乐研究》这项研究以探讨“文化传统与当代变迁”为主要目的, 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共时性和历时性考察, 以及阐释性的比较与分析, 深入剖析各阶段傣族南传佛教节庆仪式音乐的传统与变化, 以及产生这些变化的背景和原因。

五、仪式音乐的曲式分析

杨民康的《论中国传统仪式音乐中的回旋体结构原则》通过对傣、瑶、土家、壮、汉等民族的仪式音乐和歌舞音乐的分析,

竹笛协奏曲《蓝花花》的音乐内涵及其意义

谭嫄 (平顶山学院音乐系河南平顶山467000)

摘要:文章从竹笛协奏曲《蓝花花》的创作背景及音乐结构入手, 探讨了该作品的音乐内涵和创作手法, 并认为乐曲在音乐表现上以中国竹笛的演奏技法为基础, 融合西方音乐的结构手法, 准确地把握住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内涵, 成功地展现了对中国竹笛的艺术特色, 对中国竹笛作品的发展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竹笛;竹笛作品;协奏曲

竹笛作为我国的民族乐器, 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在几千年漫长发展历程中, 竹笛从少数民族的音乐生活中走来, 走入中原军乐的行列中, 走进宫廷宴飨的音乐中, 走进民间器乐、戏曲、曲艺的伴奏中, 作为民族器乐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 备受我国人民的喜爱。1953年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大会上, 著名笛子演奏家冯子存, 首次以竹笛独奏的形式, 演奏了《黄莺亮翅》和《喜相逢》, 从此把竹笛独奏的形式带入了竹笛发展的历史舞台上。

竹笛独奏艺术地位的确立及其发展, 促进了竹笛独奏曲目创作的蓬勃发展。在以冯子存、刘管乐、陆春龄、赵松庭为代表的第一代笛子演奏家时期, 笛子乐曲的创作, 主要以对民间乐曲的改编和加工为特征, 其中乐曲的发展手法以板式变化、衍展、引伸、自由变奏、加花等传统的发展手法为主, 乐曲的情绪、调性与原型基本一致。代表性曲目有《黄莺亮翅》和《喜相逢》 (冯子存) 、《卖菜》和《荫中鸟》 (刘管乐) 、《鹧鸪飞》和《小放牛》 (陆春龄) 、《早晨》和《欢乐的牧童》 (赵松庭) 等。以曾永清、俞逊发、简广易、李镇、詹永明、张维良、王次恒、戴亚等为代表的第二代笛子演奏家时期, 笛曲的创作实现了从民间音乐语言向专业化音乐语言的转型, 作品借鉴了西方音乐的结构和发展手法, 同时结合中国音乐的民族音乐语言, 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笛子作品, 如《秋湖月夜》 (俞逊发曲) 、《牧民新歌》 (简广易曲) 、《草原巡逻兵》 (曾永清曲) 、《走西口》 (李镇曲) 、《南韵》 (张维良曲) 、《姑苏行》 (江先渭曲) 等, 其中詹永明的竹笛协奏曲《蓝花花》, 便是其中一首具有代表性的竹笛独奏作品。

得出结论:回旋体既是音乐的基本曲体结构, 同时也常常是相关传统仪式的基本结构原则, 二者具有同型同构特点。或许此结构类型里是早于表演性歌舞的一种原生形态。

崔玲玲《青海台吉乃尔蒙古人婚礼与婚礼仪式音乐研究》通过对青海台吉乃尔蒙古人的婚礼仪式及其音乐进行实录描述和音乐结构分析, 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着仪式与仪式音乐的并行发展结构, 亦即仪式音乐曲式结构同其仪式结构二者结为一体、同型同构的文化构成现象。

何岭《布依族婚礼八仙乐整体性量化分析》布依族婚礼中运用的鼓吹乐“八仙”, 其曲调可孤立存在, 但在婚礼仪式中, 曲调相互关联, 体现出较强的逻辑性和规律性。仪式中所有仪程性曲牌相联系, 形成的整个仪式音乐的高低潮, 与婚礼仪式活动的高低潮相对应。散调加入其中, 为仪程性曲牌高潮的来临做出铺垫。二者好似两条曲线, 各自运行而又不时交织, 形成一个颇具特色的套曲结构。

中国各少数民族仪式音乐形成于特定的社会及其文化传统, 并依存、归属和受制于其社会和文化传统, 仪式音乐中, 有各种

竹笛协奏曲《蓝花花》创作于1991年, 次年录音出版。据詹永明先生讲, 1988年台湾的音乐界邀请詹永明赴台湾演出, 并希望詹永明能够用中国的民歌作为题材来出一部竹笛曲专辑, 其中就专门提到了民歌《蓝花花》这首曲子。在此之前, 詹永明就想尝试在一根笛子上面运用多种调式来演奏一首大型乐曲的想法, 正苦于没有合适的题材和创作动机, 台湾同道给了他一个很好的提示, 他脑子里立刻想到了由关铭先生创作的二胡《蓝花花叙事曲》。于是, 詹永明在创作动机成熟、创作理念具备的情况下, 大胆地将陕北民歌《蓝花花》移植到竹笛上, 创作了这首竹笛协奏曲《蓝花花》1。乐曲于1992年5月, 在台北音乐厅首演, 引起了热烈的反响, 录音在当年由北京观念文化实业有限公司水晶永生出版社完成。因其旋律优美、抒情, 内涵意境深刻, 深受国内外竹笛演奏者和听众喜爱, 很快便在大江南北传播开来。

笛子协奏曲《蓝花花》以陕北民歌《蓝花花》为母体, 运用竹笛的独特音乐语言, 按照故事的发展情节来展开, 作品由蓝花花好、逼婚、逃婚、逃婚失败、对蓝花花精神的歌颂等一系列章节内容构成, 曲式结构按照西方传统的奏鸣曲式, 同时又融合了中国陕北秦腔的音乐韵味, 达到了中西合璧的艺术效果。

引子由散板开始, 建立在e商调式上。起音的一个悠长而且处于高音区的拖腔, 呈现了宽广、自由、奔放的信天游的音乐特点, 如哭如诉的音调奠定了整首乐曲的情感基调。音乐响起, 就把人们带入到陕北的独特历史、地理环境中, 那里有漫天的黄沙, 一望无际的黄土地, 以及苦难的陕北人民。

不同形态和意义的音乐表演, 各民族不同的仪式音乐是各民族历史文化背景及生态环境的另一种表现方式。

综上所述, 中国少数民族的仪式音乐研究已经初具规模, 但是相对比浩如烟海的中国各少数民族仪式音乐文化, 只有少数的仪式音乐以文献的方式呈现, 为人们所了解, 还有很多仪式音乐还在进行, 却不被人了解, 也有一些仪式音乐缺少人文关怀, 濒临危机。希望更多的音乐工作者投入了仪式音乐的研究中, 为中国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保护做一定积极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周凯模.仪式音声研究框架”之解读——兼议曹本冶《思想~行为:仪式中音声的研究》.音乐艺术 (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0.2

[2]曹本冶.思想行为:仪式中音声的研究.音乐艺术 (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6.9

[3]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研究述评.民族研究2002.3

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传承 篇10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传承

云南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是中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 我国56个民族中, 云南省就有26个民族。省内各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和睦共处、生息繁衍, 用他们的智慧创造出种类繁多、绚丽多姿的民族音乐文化。因此, 云南享有“民族音乐的海洋”“歌舞的故乡”“音乐文化的活化石”“社会音乐的历史博物馆”等美誉, 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在我国各地广为流传。

一云南少数民族音乐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

由于云南各少数民族所处的历史文化、地理位置、特殊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等不同, 使得云南民族音乐文化呈现多样性、复杂性和富有性的特点。就民间器乐而言, 在我国500多种乐器中, 云南的民间乐器就占了200多种, 占全国器乐总数的五分之二。云南的民歌种类更是品种众多, 有休闲娱乐性、劳作性、婚嫁性、宗教性等, 并且云南的民歌演唱技法也很有特色, 几乎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唱法。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 云南的少数民族音乐爱好者们创作了许多各具特色的乐曲, 从“创世古歌”到“劳动歌”, 从“情歌”到“婚嫁歌”, 从“民族戏乐”到“民族曲乐”再到“宗教音乐”, 从“民族舞乐”到“民族器乐”, 从“独唱、独奏”到“重唱、重奏”, 从“合唱、合奏”到“奏唱、舞蹈”, 经过了无数次的演变并融为一体, 使得各民族音乐不断得到丰富。26个民族各自不同的音乐文化传统和艺术成果反映了各个民族不同的历史、生产、生活情趣, 具有浓厚的地方民族特色。

二如何理解教育传承

教育传承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重要的传承方式之一,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 高校音乐教育是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学校音乐教育不仅是民族音乐文化的依托, 更是当代各民族音乐文化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传承方式。正如魏煌先生所说:没有一种文化不是通过教育传承下来和传播出去的。学校教育作为传播文化的专门场所, 以其自身一套完备的系统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 这种形式是任何手段所无法比拟和无法替代的。因而, 若系统地、全面地实施少数民族多元音乐文化战略, 非学校教育莫属。近代音乐教育的发展历史表明, “只有民族的, 才是世界的”。中国的音乐教育不仅要吸收世界各国优秀的音乐成果, 还要立足于——————————————————————————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之上, 具有本民族特有的音乐风格。然而, 目前的学校音乐教育在传统音乐文化教育方面还有待改进, 因为长期以来, 大部分艺术院校以西方音乐理论体系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教育, 而忽视了中国音乐体系的深入探讨和重建, 没有将音乐本身与少数民族生活习俗联系起来, 不利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重建人类文明、保护我国文化遗产的今天, 我们要克服“欧洲中心主义”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全力发展作为中华文化的少数民族音乐教育, 从而解决好学校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传承之间的实际关系。

三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的教育传承

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立足本土, 成果丰硕, 对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发掘、保护与传承做出了突出贡献。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办学理念为:依托云南独有的民族音乐资源, 借鉴当代世界优秀的音乐教育体系, 传承云南少数民族音乐, 弘扬中国传统音乐, 培养面向21世纪的复合型音乐艺术人才, 走民族音乐本土化教育的路子。办学50多年来, 紧紧依靠师资和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资源这两个优势进行教学、科研、创作、展演, 取得了丰硕成果。如: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五届全国金钟奖声乐比赛金奖、第十三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美声组金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际声乐大赛金奖、金钟奖合唱比赛金奖等, 这些成绩的取得, 与学院重视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四学院在云南民族音乐教育中的四大特色和举措

1. 成立云南民族音乐研究基地

该基地自2004年成立以来, 收集整理了大批珍贵的乐器、图片、音乐素材, 已拥有的田野考察声像资料:录音带400余盒, 录像带180盒, 文字记录200万字, 乐器实物30余件。有关云南音乐文化的图书资料约800册。已出版的书著、音像有:《云南民族器乐荟萃》、《滇西民族器乐曲选》、《云南乐器王国的传说》、《云南洞经文化——儒道释三教的复合性文化》、《云南多声部民歌考察记》、《云南特有民族原生音乐》、《云南民族原生音乐纪实》、《云南少数民族宗教音乐》 (含音像、图片资料) 、《云南民族乐器图录》、《巅》 (10张CD) 。“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基地”的成立, 对云南省珍贵的传统音乐文化进行抢救、保护、传承和发展, 在为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 建立云南民族乐器展示厅 (云南民族乐器博物馆)

对流传在云南省的吹、拉、弹、打等各类民族民间乐器进行的抢救性征集, 建成具有一定规模、乐器种类较全的云南民族乐器展示厅。该展厅现藏有300余件弥足珍贵的云南少数民族乐器, 大多数年代久远, 具有巨大的科研价值, 对广大师生、学者们开放阅览, 为民族音乐的教育、科研、展演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该展示厅的宗旨为:建立一个崭新的“范围广、品种全、规格高”的云南民族乐器及音乐档案库, 尽早尽快地抢救和发掘尚存的云南民族民间音乐珍宝, 为弘扬云南民族音乐、建立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功立业。

3. 开设云南民族音乐课程

在全院学生中开设云南民族音乐课程, 教材即为学院专家教授撰写出版, 将学院的民族音乐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过程当中, 让来自全国乃至国外的学生都学习到云南民族音乐, 使之得到最大程度的传播, 收到很好的效果。

4. 民间艺人进课堂

注重人才培养, 需要独特有效的教学方法, 云南民间艺人即为民族音乐歌舞方面的好老师。有的课程采用请民间艺人、艺术家到校示范教学, 师生和民间艺人、艺术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增强了教师研究性教学的主动性, 学生兴趣更浓, 学习形式更加生动有效, 老师和同学对民族音乐的价值有了深度的认识, 保证了本土化民族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如云南红河民间的栽秧鼓舞, 是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每届学生都要学习的内容之一, 重大演出活动均为保留节目, 得到了业内专家的一致好评。

随着信息网络化的快速发展, 世界各民族文化被同化速度加快, 如何弘扬传承云南民族音乐, 民族音乐如何推陈出新, 如何解决民族音乐资源严重流失和人才匮乏的现实, 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根据五十多年的教学、科研、创作、展演的历史和现实情况, 确立了“民族音乐本土化教育”的思路, 立足本土, 把云南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纳入教学体系。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在办学理念、办学思路、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逐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特色和优势。

参考文献

[1]陈勇.音乐教育的发展视点[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0

[2]朱发刚.高等音乐教育科学发展的创新之路——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的启示[J].民族音乐, 2009 (4)

上一篇:采购价格下一篇:新媒体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