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提升实践智慧

2024-05-04

教学反思提升实践智慧(精选九篇)

教学反思提升实践智慧 篇1

一、个体自察独立反思

在很多教师看来, “反思”离自己很远, 离自己的日常教学实践很远。其实对于热爱思考、善于遵循规律、讲究方法和实效的教师来说, 反思时刻蕴藏在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中。我们认为, 有思考就有反思, 有想把课上好的愿望和行动就有研究。而立足于课堂教学实践, 实实在在地思考问题, 脚踏实地地采集案例, 讲发生在自己课堂里的故事, 写经过自己的深入思考得出的结论, 就是一个典型的完整的反思过程。在组织、参与学校教学案例和论文评比的过程中, 笔者也经历了由开始时的不想写不愿写、没有内容可写, 逐步过渡到愿意写主动写、随时积累素材准备写的过程。

(一) 反思败笔以待改进

事实上, 令自己满意的课是少之又少的, 更多的情况是总有这样那样的缺憾需要完善。这时候, 我们就需要反思:哪一处是败笔?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如何去改进?

笔者上的公开课《我的四季》, 课堂气氛很沉闷, 教学效果不理想。是因为听课领导多了师生的紧张情绪互相传染吗?有这个因素, 但不会是全部。当笔者静下心来仔细回想, 课堂预设过于细致周密恐怕是根本的原因。教学主体部分按部就班地逐段发问, 问题太碎, 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权、思维开放度不够。在另一个班级上这一课时, 笔者作了如下改进:

(1) 学生自由选择春夏秋冬中的任一季节, 自由组合分小组合作探究“作者的人生春 (或夏或秋或冬) 天有着怎样的特点?”

(2) 学生小组代表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穿插作者和背景介绍, 实现多向互动。

(3) 学生找出富有哲理、给人启示的语句, 自由发言、交流, 进一步体悟作者的人生感受。

在这一过程中, 笔者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对话者, 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给学生, 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感悟, 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 反思优点以显个性

成功的课一定有成功的理由, 及时反思明确其优点并不断强化, 能使教师的教学个性得到展示。

以下是笔者《荷花淀》教学的主要环节:

(1) 朗读品味夫妻话别中的对话, 探究把握水生嫂形象。

通过同桌对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分析水生嫂的心理状态、个性特征。

(2) 朗读商议探夫、归途说笑两个片段, 领悟以水生嫂为代表的荷花淀妇女群像。

商议探夫部分, 分角色朗读, 分析不同话语背后不同的性格特征。之前先探讨这里的五句话应该推荐几位同学来朗读?五位还是四位?判断哪两句应该是同一个人说的?

归途说笑部分, 听朗读录音, 探讨荷花淀妇女的共性。探讨“这些话中哪一句是由水生嫂说的”。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手段, 其好处是被无数经验所证明了的, 在日常教学中理应得到发扬光大。笔者反思后认为, 这堂课的主要优点就在于把朗读作为探究人物的主要手段, 聚焦人物对话, 在不同阶段变换朗读的方式, 配以精要的提问, 使学生始终兴致盎然, 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三) 反思生长点以求超越

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即使是令人满意的教学也一定还有提升的空间。因此, 不断反思课堂的生长点, 是实现自我超越、教学能力提升的必由之路。

我对《雷雨 (节选) 》的教学定位于探究周朴园人性的复杂与深刻。我在备课时广泛阅读相关资料, 深入解读文本, 渐渐悟出周朴园的两句台词“嗯, (沉吟) 无锡是个好地方”“ (忽然严厉地) 你来干什么?”是能够辐射、涵盖全篇的关键性语句, 课堂上便以此为纲, 引领学生探究。课后我经过反思认为, 把“ (忽然严厉地) 你来干什么?”换成“那么, 我们就这样解决了”更好。理由如下:“解决”一般用于麻烦事、问题, 跟情感无关, 而周朴园要解决的却是和侍萍之间的新仇旧恨, 事事关情;再来看究竟是怎么“解决”的, 无非是辞退鲁贵、四凤, 逼侍萍远走, 不准认周萍, 送上五千块钱的支票等, 而周朴园这样做的目的无外乎维护现有的安定、“有秩序”的生活, 其行事的出发点是极端的自私;“ (忽然严厉地) 你来干什么?”体现的是周朴园认出侍萍刹那间的潜意识反应, 而“解决了”是在深思熟虑、周密安排之下更为审慎的结果, 因此更显其绝情。

(四) 反思备课心得以明方向

备课上课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尤其是一堂公开课的准备, 更是一个深入钻研、探究的过程。反思其中的心得体会常常能帮助我们进一步明确发展的方向。

我在《素芭》一课的备课时遭遇了两个难题。一是面对素芭被嫁远离的痛苦, 为什么父母的反应如此反常, 父亲只是“安慰了她几句”“滚落下两颗泪珠”, 用于母亲的笔墨则更少, 俗话说“知女莫如母”, 为什么母亲是这样铁石心肠?二是帕勒达帕明显配不上素芭, 但就是这样一个“懒人”, 竟然差点或者说一度成了素芭爱情幻想中的那个人, 这又是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 仅仅依赖小说文本显然是不够的。在扩展阅读了印度的种姓制度、妇女地位、泰戈尔的生平经历等相关材料后, 才有可能作出较为准确的解读。于是, 我在课堂上设置两大问题组织讨论: (1) 父母爱素芭吗? (2) 素芭有爱情吗?在讨论过程中我相机拓展相关材料以推进学生的理解。

这个过程带来的启示是, 教师必须扩展阅读《外国小说欣赏》相关的作家作品、评论文章, 才能对课文作出更加准确、深入的解读, 才能找到更加独到贴切的教学视角。

(五) 反思学生的表现以得实效

对于语文课而言, 真正有效的课堂必然是师生情感交流、智慧碰撞的场所,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衡量教学实效性的一个标志。

学生的良好表现依赖于教师归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学会倾听学生, 要有愿听的态度, 能听、会听的本领。听到学生的声音, 听清学生的说法, 听懂学生的立场, 听进学生的意见, 并把倾听所得整合为独特的教学资源。这时, 课堂的精彩也就出来了, 教学的实效性也就显现了。

以下是笔者教学《骑桶者》一课时的片断:

师“我极不寻常地高高漂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 为什么“我”到了煤店还是不下来呢?这说明“我”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学生的回答要点如下:“我”尽管贫穷, 但“我”有强烈的自尊心, 因为贫穷, “我”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触, 害怕看到老板娘听说“我”没钱付账时那种鄙夷的神色, “我”显得畏缩自卑;因为对借不到煤有比较充分的估计, 因为可能面对的羞辱, 所以“我”骑在桶上随时准备“逃”走。这时, 有两个质疑的声音出现。)

生1如果小说中的“我”是个很有自尊心的人的话, 他大可以用木柴来代替煤取暖, 柴可比煤好弄到, 况且如果他实在找不到柴, 走投无路, 家中桌椅木凳, 甚至胯下的木桶, 哪一个不是木制的呢?为什么要强颜乞要?

生2既然“我”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触, 那么, 为什么不骑着桶飞来飞去直接偷煤呢?

师那好!请大家试着依据刚刚两位同学的思考来设计情节的走向, 进而推测小说的主题。

生3 (针对质疑1) 骑桶者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奇迹, 让我们联想到“鲁滨孙”那样的勇敢者形象, 主旨是歌颂英雄;或是可烧的都烧了后, 骑桶者在寒冷中死去,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 主题是反映悲惨世界里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生4 (针对质疑2) 起初骑桶者只偷够一天取暖的;后来, 慢慢贪心不足, 越偷越多;最后, 桶实在太沉重了, 终于在飞的过程中掉落下来, 骑桶者也被摔死了, 表现弃恶扬善的主题。

师那么, 按原文的情节设计, 又反映出“我”在社会生活中怎样的处境和心境呢?

(学生回答要点为:“我”想要获得帮助而不行, 想要摆脱困境而不得, 想要保持尊严而不能, 仿佛“我”和世界始终隔着一段无法逾越的距离, “我”的内心充满了困境无法摆脱、愿望不得实现的苦闷, 焦虑、孤独、痛苦、绝望。)

师骑着空桶飞翔着去赊煤的情节是虚构荒诞的, 但是虚构背后“我”的苦闷、焦虑、孤独、痛苦、绝望的内心感受是真实的。小说正是通过艺术虚构表现心灵的真实, 揭示小人物在现实面前无能为力的生存困境。

在这个片断中, 学生敢想敢说, 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这样的教学是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

二、团队研修互助反思

我们把互助反思作为备课组、教研组等团队研修的重要抓手, 倡导执教者、团队同行等在互动交流中进行课例研讨。团队研修互助反思的操作流程可用图1表示。

从操作流程中可以看出, 反思在团队研修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备课团队的互助反思, 我们可以积极主动地去发现、探究教师和学生行为表现之间的关联, 在对自己“不满意”的批判中努力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 在促进学生取得更大的学习成效的同时获得学科教学能力的提升。实践中, 我们主要采取“一课多上、同课异构”的方式, 每上完一次, 都有一个集体研讨和修改教学方案的过程, 然后重新执教, 多向对比成败得失, 并进一步修改完善, 不断优化, 不断超越。以下是笔者对《清兵卫与葫芦》的第一次教学。

1.感受“摇摆”

“摇摆”体现为情节上有跌宕, 情感上有起伏。试以高潮部分为例, 理一理清兵卫的情感波动。

上黑板画曲线图——以时间发展为横坐标, 清兵卫的情感冲突 (激烈、缓和) 为纵坐标, 体会情感的四起三落:教员发现—插叙爱好—教员没收、来访—父亲不在—担心发现—没被发现—父亲回来、打骂、砸碎。

2.了解“摇摆”

【知识链接】“摇摆”, 即向相反的方向来回地移动或变动 (《现代汉语词典》) 。作为一个术语引入小说鉴赏中, 摇摆是小说运行的动力之一:情节上的曲折、起伏, 叙述上的错位、交叉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 人物性格、语言上的摇摆不定等。

3.“摇摆”的其他表现形式

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体现“摇摆”?

(1) 设置悬念。

第1自然段中的“这件事”, 是哪件事?

第1自然段提起“这件事”后却宕开一笔, 从第20自然段才开始“这件事”的叙述, 第2至19自然段都是围绕“热衷”来写, 是属于故事的铺垫或背景。

(2) 错位叙述。

读第5自然段, 清兵卫是怎么收拾葫芦的, 文中有交代吗?

遥相呼应第2自然段, 2、5自然段收拾葫芦 (技巧) , 3、4、6自然段看葫芦 (痴迷) 。

(3) 总结摇摆的3种表现形式:情节跌宕、设置悬念、错位叙述。

4.体会“摇摆”之美

“摇摆”是一种运行之美。读者随着它跌宕起伏, 左突右进, 从而获得审美体验。

对这一次教学的互助反思结论是:课堂气氛沉闷, 基本靠教师生拉硬扯、自说自话才完成了教学任务, 问题出在哪里呢?

作为一篇经典小说, 《清兵卫与葫芦》本身具有的教学价值是多方面的, 可以分析人物形象, 可以挖掘主题思想, 可以鉴赏细节描写等。可是, 从它被编入《外国小说欣赏》“情节”单元的那一刻起, 它就先天地带上了编者的倾向, 其教学内容一定程度上就已经被确定了, 就是以情节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来解读文本, 以情节为主线来取舍和连缀相应的教学内容。问题在于, 在单元话题知识和文本思想内容之间应该作出合理的取舍, 度的把握是对执教者的最大考验。反思课堂, 似乎忽略了对内容和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而是把“摇摆”等有关“情节”的知识从文本中抽取、剥离了出来。上语文课必须始终牢记的是, 不能仅仅教知识本身, 因为“知识”总是溶解在文本中的, 而必须把教知识和解读课文的内容和情感结合在一起。于是, 笔者在第二次教学时作了以下调整:

1.梳理情节

这篇小说围绕清兵卫与葫芦写了哪些事?师生共同梳理, 板书关键词:热衷—喜获—被收—被砸—被卖—新热衷。

【知识链接】情节是按照因果关系联系起来的一系列事件逐步展开的, 这些事件的展开过程就是它的运行过程。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由此梳理小说情节:清兵卫热衷葫芦 (发生) —喜获葫芦 (发展) —痛失葫芦 (高潮) —割舍葫芦 (结局) 。

2.认识“摇摆”及其作用

(1) 文章开头说“自从发生了这件事以后, 清兵卫和葫芦就断了关系”。“这件事”指哪件事?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长的篇幅去写之前的那些事?——引出摇摆。

【知识链接】情节运行的重要方式——摇摆。小说在进行时, 不是直线奔突, 而是以曲折的方式到达关键情节。

这里的摇摆有什么好处吗?——突出人物形象, 凸现矛盾冲突, 暗示时代背景。

(2) 请你找找高潮部分“被收”“被砸”环节, 情节有哪些“摇摆”?有什么作用?

★宕开一笔插叙教员的爱好。此处的摇摆使主题变得不再那么简单, 似乎不仅仅是批评教员、父亲对孩子天性的扼杀。

★清兵卫的情绪变化:教员来访—父亲不在—担心发现—没被发现—父亲回来、打骂、砸碎。此处的摇摆展现清兵卫面对压制时的表现, 有利于深化主题, 更能表达作者对粗暴扼杀孩子天性现象的一种批评, 对天性、自然在世俗功利面前处境艰难、倍感孤独的忧思。

3.领会“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及其效果

(1) 情节的第二高潮“被卖”环节, 一毛钱的葫芦被卖到六百块的天价, 你觉得这个情节可信吗?——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 充满讽刺效果。

【知识链接】情节运行的重要方式——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

(2) 为什么不直接写葫芦卖了六百块?

★情节上有波折。这也是一种“摇摆”。

★情感上好接受。

★主题上更深刻。

这又是另一种形式的情理之中。

在这节课中, 师生互动广泛、深入、充分, 既有对文本内容较为准确、深入的解读, 也对“摇摆”等有关“情节”的知识作了较好的呈现, 教学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加强数学教学反思提升教师教学智慧 篇2

【摘 要】教学反思是总结教学当中的成功和失败之处,并优化教学方法。教学中既要反思教学中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又要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促进学生积极向上。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核心要素,勤于写教学反思是一笔无价的财富。【关键词】教学反思;教师;学生;成长;财富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问题或困惑时,通过不同程度的思考,并采取一定的措施,不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进而改善教学实践的一系列活动,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的新方式。它是一个教育者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矫正、自我超越的过程。反思成功之处。每一位教师在专题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方面都会有自己的独特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闪光点。教学反思时要注意吸取这些经验,并不断推陈出新,发扬光大。反思失败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存在疏漏失误之处。在教学过程中常会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教学内容处理不妥、教学起点过低等等,对于这些情况,教师课后要冷静思考,仔细分析,确定改进措施,以便在以后教学中不断提高、不断完善。教师教学中要和学生平等对话。教师在与学生对话时,或会在潜意识中对话语的表达有着很强的先念,学生往往受其诱导,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师生对话的平等性;或怕打乱了自己的课堂教学节奏,不敢放手让学生多元解读,不能接受学生的“误读”,而“委婉”地限制学生的主体性,压缩学生的话语权;或为了多元解读而“多元解读”,不能“纠正”学生的“误读”,过分放纵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之余,我们要对自己反思,如果能多与学生交流,师生感情会更融洽,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是一种很大的帮助。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性格、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等。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谈话的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多问多观察学生。在生活上多关心学生,让学生体会到爱心,比如,当天气冷了,及时问问学生冷吗?加衣服了吗?这样学生会体会到教师的温暖,在学习上更努力。

教师在教学反思中会影响着学生,会解决问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经之路,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的教师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把解决问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解决题后进行反思的习惯,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对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有积极的作用。通过学生反思所解问题的结构特征和解决过程,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既有深度,又有广度。鼓励学生结合所解问题提出问题,并将其指定为反思内容之一,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能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情境,还能培养学生的不断探索的精神,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保护和培养。通过解题后对习题特征进行反思,用自己的语言或数学语言对习题进行重新概述,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观念的转变。通过进行教学反思,使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不仅要成为教学的主体,而且要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研究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效果。通过反思和研究,教师可以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

教学反思被视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因而成为当前教育界比较流行的话题。从专业发展角度看,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在对自身活动的不断反思中才能完成。所以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最好的方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学反思中,教师可以总结课堂得失,反思教学成败,梳理工作思路,在回顾一段段教育经历的同时,问问自己:“我做好了吗?我做错了吗?哪里出了问题?我该怎么办?”在反思中学会反思,养成勤于反思、善于反思、乐于反思的良好习惯;通过反思,树立鲜活的教育理念,改进教学行为,融洽师生关系,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和生命境界,教师的每一节新课都会比上一节课安排得更合理。这样日积月累,教师的成长和进步才会更快,自己的教学会日趋完美。

写教学反思,可以真实地记下自己教学中一个个真实的例子,一点点真切的感受,就能保留下珍贵的材料。俗话说的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李镇西老师说:“一个教师,如果坚持写30年的教学笔记,那就会成为教育专家。”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写教学反思,这样日积月累下来,那可是一笔无价的财富啊,面对这宝贵的财富,谁都会涌现出一种无与伦比的幸福感受。

要迎接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就要努力做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教学反思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提炼、升华的过程,它使我们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可以得出新的教学规律,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教学理论,从而提高自身素质。教学反思中积累的心得体会,可为写教育教学论文提供最直接的灵感和素材。教师作为教育研究者,要有一个良好的积累资料的习惯,这样,长期积累,厚积薄发,就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可以催生出教研成果。

新课程对教师的传统教学经验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只有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其局限性并经过反思使之得到调整和重组,才能形成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先进的教学观念和个人化教育哲学。

加强语言实践,提升言语智慧 篇3

1. 教学目标明确,凸显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核心目标。这两个教学案例,都以阅读教学实践为主线,引导学生多读多悟,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其关注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在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的同时,更加关注如何运用语言,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学习表达。具体来讲,那就是通过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生字新词,检查学生朗读,以词语来说课文主要内容,从而整体感知课文,走进文本。通过反复朗读,学习抓住关键词句,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充分理解彼得“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这一句话的深刻含义,并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表达这个主题的。

2. 强化自主研读,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两个案例均由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引导学生读书质疑,并借助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来研读文本。两位执教老师都注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进行疏理;抓住其中最有价值的问题,展开自主读书活动,突破重点难点,将文本的阅读转化为一种研究活动。课堂大部分时间,学生都在教师引导下自主阅读、静心思考、发挥想象、交流讨论、练习表达,积极参与语言实践活动。

3. 准确把握语文特点,得言得意。两个案例都较好地把教学的着力点集中在“言”的理解上,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通过读书感悟,深刻理解主人公彼得善于观察、勤于动脑、辛勤耕耘、坚持不懈,终于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财富。引导学生通过理清层次、读书感悟,感受语言的准确生动,体会语言表达的妙处。结合所学文本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重视语言文字的迁移运用,并进行了读写结合训练,让学生学会表达,言意兼得。

A、B两案又各具特色:

A案例中,采用分散随文指导写字,关注了识字写字,复习上节课所学词语,并引导学生用上这些词语,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加强了对词语的理解和积累运用,并结合实际学以致用。在理解彼得“把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时,教师创设了三个情境,引导学生选择其一,想象彼得辛苦劳作,全身心培育花苗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创设情境练习说话,训练有层次、有梯度。另一个亮点,是文章学完之后,引导学生转换身份谈感受:假如你就是彼得,谈一谈你取得成功以后的感受。这一设计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转换角色,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练习说话,同时也是对本课学习的总结提升。安排学生先说后写,进行有效的读写结合,设计得灵活多样、扎实有效。

B案例中,教师更加重视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结构,关注文本表达形式。上课伊始,教师就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师生共同疏理出最有价值的问题:彼得找到的金子到底指什么?为什么说彼得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带着这样的问题,披文入境,理解语言,体会语言背后的表达方式。这一设计主题明确,重点突出,确实起到了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教师还提出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彼得和其他淘金者都同样勤奋努力,结果却不同?引导学生理解只有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并且确立的奋斗目标要切实可行才能获得成功。教师也安排了学生的读写小练笔,在“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和“不久,田地里长满了美丽娇艳的鲜花”之间的课文空白处,引导学生想象,采用句子填空的形式,练习口语表达。

A、B两个案例作比较,A案用力相对均衡,扎扎实实、环环相扣,课堂上便于实施。从课堂教学的效果来看,教师牵引的成分大了一些。B案较为简约,在学生易懂易会的内容上充分地放手,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围绕学习的重点难点组织教学,对文本语言进行充分研读感悟。但从课堂教学的效果来看,教师在有效的引导点拨上,还略欠火候。总之,两位教师的同课异构,教学设计不同,都体现了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这样的课堂教学,老师的教,方为真教;学生的学,方为真学。

教学反思提升实践智慧 篇4

反思,是人类对自身行为和思维的再认识。最早将“反思”与“教学”联系在一起的,是美国教育学家杜威,他认为“反思”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它凭借过去经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推理,这些推理经过检验并作为后来进行思维的依据。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学反思以关键词的身份进入人们关注的视野,被大量地用来作为教师教育、课程开发、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式。

教学反思之所以进入人们关注的视野,是因为这种教学有它的独特性。首先是内隐性,每位教师的教学行为都蕴涵着一定的教学理念,决定了教师教学行为的取向、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教师角色的构建等,教师通过教学反思不仅改进教学行为,而且进一步审视与发展自己的教学理念。其次是顿悟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进行积极的构建、回顾和关照,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反复思考,或受他人言行启示,或受新理论的启迪,使自己进入豁然开朗的境界,产生顿悟。最后是批判性,教学反思强调将自身的教学活动作为考察的对象,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审视和回顾,从而实现更好的自我监控和教学监控,使教学过程更优化。

二、实践智慧: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源泉

(一)实践智慧的特征

实践智慧是指一种实践的知识或明智考虑的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实践智慧是没有普遍规则可循的应用型教学资源, 它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生成的,具有因时、因地、因人而宜的特点,它要求我们在具体的实际情况中去探寻和摸索。因此,我们可以把实践智慧看成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有关教学事件的理性的直觉体验。

实践智慧作为教师教学智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动态生成性。教学不存在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固定模式,任何方法的运用都必须与具体的教学情境相适应。这种千变万化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得教师的实践智慧永远处于发展生成的过程中。第二,内在缄默性。实践智慧是教师长期内省反思所得隐性知识转化而成的高级思维形式。在复杂的教育情境中,教师面对教学情境瞬时的直觉反应,既包涵理性的成分,又包涵非理性的成分。而这种非理性的成分是建立在教师常期教学反思与总结所形成的实践知识的基础上。第三,个体独特性。教师的实践智慧总是烙有个人的性格、气质等鲜明特征,是教师个人独有,无法转让的。第四,特定情境性。任何教育的过程,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的。教师不仅是教育情境的参与者,而且是教育情境的调控者。

(二)实践智慧对教学活动的影响

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场所,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就教学过程而言,实践智慧既非纯粹的教学理论又非单纯的教学经验,而是教师优化自身教育教学行为的能力。一方面,实践智慧渗透在教学理论的具体应用之中,从而超越了教学理论的僵硬死板,另一方面,实践智慧将理性原则的普遍性与经验感觉的特殊性有机结合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从而使教学实践活动不断趋于合理和完善。就教师发展而言,实践智慧来自于教师的生命自觉和价值自觉,表现为对自我完善的不懈追求。实践智慧的形成使教师对自身职业的内在价值和自我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使教师认识到教学过程是充满创造的过程,教师对知识的运用,对学生心理变化的体察,对教学时机的把握,对教学矛盾和冲突的巧妙化解等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广泛且深远的影响,这是任何其他力量都不可替代的。

三、教学反思对提升教师实践智慧的引领作用

(一)教学反思有助于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

教学反思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认知的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通过反思,促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通过反思,使教师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通过反思,使感性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从而使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获得理性的力量,并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质;通过反思使教师在复杂的教育情境中,评价自己行为的后果,形成工作的主动性、能动性和自觉性。而教师的主动性、能动性和自觉性又保证了教师反思的深度及反思的效果。教师的这种自觉的反思行为,是教师不断成长获取实践智慧的重要来源。

(二)教学反思有利于丰富教师的缄默知识

缄默知识是获得明确知识的向导和基础,具有非逻辑性、非公共性、非批判性、情景性、文化性、层次性和优先性的特点,它与明确知识构成人类认识的不同维度。斯藤伯格把缄默的知识定义为“有助于达到有价值的目的,但环境一般不予支持其传递的知识”。由此可见,缄默知识是难以形式化和通过他人的直接教学来获得的。又由于教师教学实践活动又具有个体性、复杂性、即时性与情境性的特点,要想顺利地完成教学实践活动,教师需要用丰富的实践知识来指导与调控,这种实践知识就只能由教师本人在特定的教学情境和反复的教学实践经验中去构建。这种由教师有意识的、自主建构的、个性化的、不可言传的知识,即缄默知识,就成为教师实践智慧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实践智慧的养成

教师所具有的实践智慧不是普遍性的,而是情境性的,它不会从书本上直接获得,但也不是说教师不能认识或掌握它,关键要看策略如何。在我看来,教学反思就是一种获取教育真理的好方法。一方面,教学反思不仅能使教师发现教学中已有的问题,而且可以使教师发现在特定情境下出现的新问题,激发教师的求知欲,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另一方面,教学反思要求教师不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既可以是普遍性的问题,又可以是特定情境下的临时性问题,还可以是部分学生或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要求教师针对具体问题寻找适当的解决方案。由此可见,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实践智慧的养成。

摘要:教师应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教学过程各环节的反思, 以实现教学观念的更新, 教学行为的改善, 教学水平的提升, 并在这种动态发展中引领教师实践智慧的提升。

关键词:教学反思,教师实践智慧,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程亮.“实践智慧”视野中的教育实践[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8, (3) .

[2]袁强.20世纪70年代以来教师个人实践智慧研究述评[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版) , 2007, (1) .

[3]周正怀, 陈梦稀.基于教学实践智慧培养的师范生自主学习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 2009, (4) .

教学反思提升实践智慧 篇5

一、别出心裁巧读词

传统的老师拿着卡片,或在大屏幕上打出词语,学生或跟着老师读,或开火车读,或男女生赛读,或齐读。看上去方法多样,但低年级学生开始读词时还饶有兴趣,可越到后面注意力越不集中,对眼前的词语,对老师组织的形式失去兴趣,词语认读的效果自然不理想。

1、实物展示

案例小小超市来购物——《自选商场》教学片断

教室布置:

教室里摆着本课学习词语相关的商品。

谈话:小朋友,现在我们这儿便是自选商场了,这个自选商场的东西也不少。

教师出示标注汉语拼音的词语卡片:面包、牛奶、火腿肠、牙膏、毛巾、洗衣粉、铅笔、尺子、作业本

教师要求:哪组最快记住词语,便能拿下词卡作为提货单可以拿到相对应的商品。

小组合作学习:借助拼音认读词语,小组交流,用什么方法最快记住词语,对小伙伴提醒什么?

反思:采用这种购物读词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刺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提高读记词语的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趣做游戏

案例动物朋友要回家——《识字4》教学片断

出示没有标拼音的词语: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蜘蛛。分男女生认读词语。

打乱词语卡片顺序开火车认读:小组读、个人读

让每个学生认读手中的词卡。

游戏识字:老师读词,学生找词,找到的迅速举起来,比比谁找得快,找得对。

两个小朋友合作读词:一生读词,另一生找词。

把词语“送回家”,并读一读:认读写有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蜘蛛的词卡;这些动物郊游时迷了路,谁来把它们送回家;指名把卡片贴在图上。

反思:采用变换词序,把词语送“回家”等游戏,学生在游戏中巩固读词,让学生读一读,认一认,找一找词语。可消除学生学习疲劳,既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又巩固本课的生字词。

二、别具一格巧学词

在词语教学要因词而异,因文而异,教给学生词语学习的方法。

1、比较区别

案例有水“漂”,有风“飘”——《纸船和风筝》教学片断

文中“纸船漂呀漂,漂到小熊的家门口。”“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两句话中分别出现了表示动作的两个“piāo”,引导学生进行区分,成了我们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课件出示:纸船漂呀漂,漂到小熊的家门口。

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师:读读这两句话,边读边观察两个“piāo”的偏旁,你会想到什么呢?

学生读完后,很快发现了“这两个字虽然读音相同,表示的意思却不一样,三点水的‘漂’和水有关,表示在水上‘漂’;而风字旁的‘飘’,和风有关,表示在风中‘飘’”这一特点。通过比较,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自己发现的快乐,也从中体会到汉字特别是形声字的神奇。

接着,我又让学生进行句子练说。

师:小朋友,你能学着用这两个不同的“piāo”来说一句话吗?

出示:“_____在水上漂呀漂。”

“_____在空中飘呀飘。”

孩子们举手回答:

生1:秋天来了,树叶像蝴蝶一样在空中飘呀飘。

生2:洁白的云朵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飘呀飘。

生3:鲜艳的国旗也空中飘呀飘。

生4:五颜六色的气球在天空中飘呀飘。

生5:下雪了,朵朵雪花在空中飘呀飘。

生6:暑假,我们去千岛湖坐竹排,那小竹排载着我们一家在水上漂呀漂。

生7:夏天的游泳池里,我抱着救生圈在水上漂呀漂。

反思: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字形或词义较为接近的词语,如果我们老师只是机械地讲解,我想,学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只能留下模糊的印象,在一段时间后,又会混淆不清。而通过以上比较辨析的方式,学生心里会逐步明晰所学词语精确的内涵,并在心里扎根。

2、巧借插图

案例插图精美、词语生动——《识字一》教学片断

在教学中,我首先用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观察。

师:刚才,你从图画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春天到了,真美啊!

生:我看到鸟儿们在叽叽喳喳地叫,好像在唱歌。

师:再仔细观察一下,图中有些什么鸟?它们各自在干什么?

生:黄莺在唱歌,燕子在高兴地跳舞。

师:黄莺在唱歌,燕子在跳舞,小朋友们,这就叫——

相机出示词卡──莺歌燕舞,指名学生朗读词语。

师:图中的黄莺和燕子在唱歌时又是怎样的表情?你们能读出它们的快乐吗?(指名读,齐读)

师:你还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教学“柳绿花红”、“冰雪融化”、“百花齐放”。三个词语的教学均按看图回答──出示词卡──以点到面地读──再看图──有感情地朗读的程序进行。

师:刚才小朋友看得真仔细,你还听到些什么?

生:我听到泉水丁丁冬冬在唱歌。

师:是的,这就叫——

出示词卡——泉水丁冬

师:泉水一边向前流动,一边在唱着什么?

生:春天到了,我们多快乐。

生:我们要回到大海妈妈的怀抱里去。

师:是啊,泉水唱得多欢,你还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小鸟们的欢叫声。

生:小鸟们在进行演唱比赛呢!

师:小鸟们唱的又是什么歌?

生:他们在唱:我们在春天里多开心呀!

生:它们唱的都是《春天的歌》。

……

师:许多鸟儿在唱歌,在叽叽喳喳地欢叫,这就是——百鸟争鸣。

指导学生齐读六个词语: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冰雪融化、泉水丁冬、百花齐放、百鸟争鸣

师:这些都是我们看到的、听到的,表示动物们、植物们都醒了,这便是──出示词卡“万物复苏”,这也让我们感到──出示词卡“春回大地”。

师:小朋友们,这六个词语都是描写春天的,这么美的词语你能根据图画的意思把它们背诵下来吗?

教师一一点击画面,学生也立刻背出。

反思:以上这些词语很美,在每个词语的背后都可以描画出一幅美丽的画面。在教学中,我努力突破一般的按照课文顺序逐词教学的线性结构,力图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能力,从学生的“看”、“听”角度出发,充分借助和利用插图,让学生把词语还原成一幅幅生活的画面,丰富了词语的形象,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感知春天的美丽,感受词语的美,并在读中产生画面感。这样看似无序的8个描写春景的词语,从学生的所见到所听,再到整体,不仅体现了教学的逻辑,也顺应了学生情感升华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我们发现低年级的教材中精心编排的插图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生动形象的插图,让学生在可视、可听的情境之中认识事物,使词语与事物联系起来,从而自然而真切地感悟到这些字词的意思。

三、别具匠心巧悟词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词语深入到儿童的精神世界里,使词语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可见,词语的理解能够让孩子更好地理解课文。但词语的意思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借助多种感官参与身边的事物“悟”出来的。

1、发挥想象

案例葡萄的味道——《酸的和甜的》教学片断

文中有这么一句话:“他望望架上那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摘下一串就要往嘴里送。”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句话中的“迫不及待”一词,我是这样引导的:

师:(手指黑板布置好的葡萄架)瞧瞧,绿油油的叶子中挂满了一串串又大又红的葡萄,上面还沾满了晶莹的露珠,让人看了不仅垂涎三尺呀!看着这么诱人的葡萄,小猴子,你想吃吗?

生1:想。

师:你呢?生2:我也想吃。

师:看你,只有一点点想吗?(生摇了摇头)那你是——

生1:很想很想。

生2:非常想非常想。

师:都这么想吃,你真想马上干什么?

生1:我真想马上爬到树上摘下一颗葡萄放到嘴里。

生2:我真想立刻尝尝葡萄的味道。

3:我真想像超人那样飞上去摘葡萄。

师:像你们刚才这样很想很想,等都不想等,课文中有个词叫——生:迫不及待。

师: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迫不及待的去做一些事。比如……

反思:我紧扣“迫不及待”一词,为学生创设了情境,引领发挥想象,走进“迫不及待”的意象世界,并与文中的主人共同呼吸,把干瘪枯燥的符号化作鲜明可感的形象,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了小猴子当时想吃到葡萄的急切心情,再创设几个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说,此时,“迫不及待”一词再也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抽象的汉字符号,而是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嵌入了他们的心灵,达到了教学的轻松无痕的效果。

2、动作演示

案例展开翅膀飞一飞——《清澈的湖水》教学片断

出示句子:“看,那边的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青蛙,这边的山石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半山腰的石兔、石龟,好像正在赛跑呢。”

师: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话,你觉得这些山石怎么样?(生读句子)

生:我觉得这些山石很有趣,他们像一只只小动物。

生:我很喜欢这些山石,他们就像活的一样。

师:是呀,多有趣的山石,谁能把自己喜欢的山石读给大家听听。

生读句子。

生:老师,我有问题,什么叫“展翅欲飞”?

师:小朋友,这位同学边读书还边思考,提出了问题,什么是“展翅欲飞”呢?你们能做个动作来告诉他这个词语的意思吗?

这时,全体学生起立,只见有的学生煽动着翅膀在使劲地飞呀飞,有的轻轻地飞着,边扇还边离开位置“飞行”,这时,我发现我班的A同学张开“翅膀”,一动不动地站立着,于是,我马上将他请上了台。

师:咦,别的小朋友都在使劲飞,你为什么不飞呀?

生:“展翅欲飞”不是在飞,而是它刚刚想飞。

师:你从哪个字中知道是“刚想飞”?

生:“欲飞”,说明就要飞,但还没飞呢。

师:所以你把“翅膀”张开一动不动的。同学们,“欲”在字典中有这么几种意思,在这个词语中,你认为选哪一种?

我出示了“欲”的四种解释:1欲望;2想要,希望;3需要;4将要

生:我选第4种,“将要”。(学生的意见也一致)

师:那“展翅欲飞”在这儿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

生:“展翅欲飞”是指展开翅膀将要飞。

师:将要飞,是不是已经在飞了。(学生纷纷摇头表示)

师:现在,再请你做做“展翅欲飞”的动作。

此时,学生纷纷展开翅膀,只见他们的“翅膀”一动不动地展开着,无一人在飞了。

教学反思提升实践智慧 篇6

【课堂实录1】

师:光明小学二年级四个班的同学准备乘船去旅游。

师:你们发现什么数学信息?

生1:二 (1) 班和二 (2) 班正在上船, 二 (1) 班23人, 二 (2) 班31人;二 (3) 班32人, 二 (4) 班39人。

生2:我还发现船上“限乘68人”。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 你能解决这两个问题吗?

课件出示:二 (1) 班、二 (2) 班能坐得下吗?二 (3) 班、二 (4) 班呢?

【课堂实录2】

师:光明小学二年级四个班的同学准备乘船去旅游。 (课件演示)

师:你们发现什么数学信息?

生1:二 (1) 班23人, 二 (2) 班31人, 二 (3) 班32人, 二 (4) 班39人。

生2:我还发现船上写着“限乘68人”。

师:“限乘68人”是什么意思?

生1:坐的人数不能超过68人。

师:这四个班的同学在上船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问题, 他们不知道哪两个班同乘一条船比较合适。你们能帮忙吗?

生:能。 (思考片刻) 先算出这两个班的总人数, 如果两个班的总人数不超过68人, 就能同乘一条船。

师:请同学们根据乘船要求, 帮他们设计一个最合理的乘船方案。

两节课中, 学生的参与程度、课堂气氛、教学效果都大相径庭。第一次上的课, 学生对探究新知的积极性不高, 课堂气氛沉闷, 对新知的掌握率不高, 不能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而第二次那节课, 学生对上课的内容非常感兴趣, 整节课学生情绪高涨, 对新知掌握得很好, 以至于来听课指导的老师评课的时候称赞说:“整节课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 在上课30分钟以后学生还如此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 这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难得的。”

反思体会

计算教学也需要教学艺术, 实践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1. 创设生动具体的现实情境

小学阶段的计算有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加、减、乘、除四种运算, 以及混合和简便运算。单独的计算可以说是枯燥无味的, 要使计算上得生动有趣, 需要教师深入地挖掘教材的知识内涵和思想内涵, 创设生动具体、符合学生特点的现实生活情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所以, 在计算教学中可以创设学生熟悉的生动具体的现实生活情境, 通过情境来提高计算的趣味性,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例如, 上面的案例中通过创设“设计乘船方案”的学习情境, 就有效增加了计算教学的新颖性和趣味性。

2. 加强动手操作

好玩是儿童的天性, 他们对动手操作特别感兴趣, 更愿意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来获得新知。在计算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 在计数表中拨珠、摆小棒等操作活动可以使抽象的算理具体化, 帮助学生理清算理, 发展数学思维。动手操作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所以在计算教学中加强学生动手操作, 不但能帮助学生理清算理, 而且能提高计算对学生的吸引力。

3. 注重小组合作交流

小组合作是新课标提倡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生在学习中非常愿意和同伴一起合作探索问题。就如上面第二节课的案例中创设了设计乘船方案这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情绪高涨, 各献计策。每个学生都轮流说出自己的想法, 每个小组都有几种不同的方案。然后集中大家的智慧, 综合分析比较, 确定最佳的乘船方案。在小组合作中, 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 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研究名师课堂提升实践智慧 篇7

名师课堂的精彩, 不在于课堂有多么完美, 而在于平常之处显示智慧。新生代语文名师们的课堂, 是生命的课堂, 是智慧的课堂。他们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关教学活动整体的真理性的直觉认识, 就是一种课堂实践智慧。学习和研究诸多名师的课堂实践智慧, 为己所用, 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课堂实践智慧不可言传, 只能意会, 因此不是通过一般意义的学习所能获得的。也就是说, 实践智慧的获得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形成,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展。对于名师的课堂实践智慧, 我们不仅要学习、研究, 更要实践、反思, 而后再实践, 再反思, 如此往复, 让名师的课堂实践智慧催生我们的课堂实践智慧, 提升我们的专业化水平。

为此, 我校组织广大语文教师走近名师, 研究名师的课堂实践智慧, 探索小学语文新生代名师课堂实践智慧生成的途径与方法, 感悟他们先进的教学思想, 领会他们的教育追求;通过对具体的教育情境和事件的关注、反思, 将感性的、表面化的经验提升, 生成自己的教学实践智慧, 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提升自己的教学思想, 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一、学习积淀

名师之所以成名, 他们的课堂教学之所以闪动着智慧的灵性, 最重要的是他们十分注重自身的知识积累与人生修炼, 具备厚重的文化底蕴。这些不是通过听其一节两节课就可以形成的, 是需要我们每个教师不断学习, 潜心感悟, 长期积淀的。

研究中, 我们首先组织课题组教师认真阅读新生代语文名师的专著, 关注教育教学杂志上介绍他们的文章, 研究这些名师课堂教学实践智慧的主要特征, 领会他们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 感受他们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灵动的课堂实践智慧。其次组织成员广泛地搜集新生代名师的教学案例、教学实录, 进行研读学习, 把名师们课堂教学的形式记录下来, 把其中的神提炼出来, 用名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活动, 时时处处以名师文化的眼光来对待教学工作。在学习中, 我们重点学习、研究新生代名师的课堂教学。

1. 观摩录像。

在学习中, 我们经常组织课题组成员观摩新生代语文名师课堂教学录像, 以名师的一节录像课为研究载体, 对名师的课堂进行多维解读、深入探究。我们要求老师们在观摩中不仅要“听”, 还要“看”———观察课堂中学生的情绪状态、互动状态、思维状态, 以及学生学习的收获;观察名师的教学思路、情境创设、气氛调节、问题处理方式等等, 并进行记录和思考, 感悟名师的教学艺术、教学机智, 做到学有所悟, 学有所得。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认为, 一堂好课应上得学生:小脸通红, 小眼发光, 小手直举, 小嘴常开。这是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的具体体现。我们在观摩其课堂教学录像时, 就要求教师们观察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的具体表现, 感受他情智语文的魅力。通过观摩学习这种途径, 加深了对这些名师课堂实践智慧的感悟和内省。

2. 研究课例。

研究名师的课例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 这样可以让名师课例成为生成自己的课堂实践智慧的专业平台。课例研究是以某一具体的课为研究对象, 通过学习、研究、反思、借鉴, 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改进、优化和提高。具体有两种形式:一是将不同名师同一课例进行比较研究, 如将王崧舟和孙双金两人所执教的《二泉映月》进行比较, 找出他们对同一个课的不同处理, 体会不同名师教学设计的差别以及教学理念差异, 感受不同名师的教学智慧。二是将名师课例与自己的课例进行比较, 找出自己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和存在的问题, 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寻找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 借鉴名师的成功做法, 在反思中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课例研究, 让教师用审视的眼光来看待名师课例, 在比较中学习, 在学习中借鉴, 在借鉴中生成课堂实践智慧, 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

3. 赏析案例。

赏析案例也是学习名师课堂实践智慧的手段。教学案例是对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 它是教学事件的真实再现, 是对课堂中发生的实践情景的描述。案例赏析虽然也以课为研究载体, 但不同于课例研究, 它不是研究如何上好这一课, 而是围绕教学中的典型事件, 以丰富的叙述形式, 展示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等, 从而给人以启迪。开展案例赏析, 有利于我们教师从中发现这些名师在把握教材、处理教学细节上的智慧和艺术, 丰盈自己的实践经验, 提升实践性智慧。如王崧舟老师教学《二泉映月》时, 引导学生抓住“坎坷”一词, 披文入情, 品词析句, 涵咏意蕴, 使课堂上真情流淌, 生命涌动, 让人叹为观止。我们就以这个为案例, 进行了深入地探讨研究, 真切地感受了王老师语文教学的一种境界、一种智慧。

在教学中学习, 在学习中积淀。我们又从“新课导入”“朗读指导”“语言品味”“读写结合”等方面品读名师, 感受名师, 深深领略名师的风采:他们的语言表达行云流水, 活力四射;引导巧妙自然, 浑然天成……他们的教学风格各不相同, 有的关注语感培养, 有的追求诗意, 有的注重情智发展, 有的提倡简约, 等等。他们的驾轻就熟的教学艺术, 幽默风趣、于文字中指点江山的大气和教学智慧, 让我们叹服。通过学习, 我们能博采众长、融会贯通, 教学中自然生成智慧。

二、实践生成

教学说到底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情景化的教师精神与教育智慧的传递。教学实践是教师成长的基石, 教师课堂实践智慧的生成, 完全来自于教学实践。学习名师的课堂实践智慧, 最根本的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

1. 模仿感悟。

模仿是创造、生成的基础。学习名师的课堂实践智慧可以从模仿开始, 从模仿名师的课堂教学开始, 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语言、教学方法等。研究中, 我们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名师的教学设计、教案拿过来, 针对自己班上的实际情况, 适当调整一下, 为我所用, 通过对名师课堂的模仿, 切身感受名师设计的巧妙;还可以借鉴名师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中的精妙之处, 汲取其中丰富的营养。如我们在观摩特级教师薛法根的课堂教学录像《天鹅的故事》时, 感到教学中他有三次“写”的训练设计得非常巧妙, 研究品析后, 我们要求四年级的教师在教学时尝试着模仿运用;观摩了孙双金老师的《观察作文》教学实录后, 其教学中引人入胜的开头, 多层面的观察指导, 情趣盎然的评点赏析以及对学生精神的关注等环节, 触动着每个语文教师的心, 于是有几位老师纷纷“借砖生玉”, 进行教学模仿,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模仿中, 我们要求各位老师认真写下自己在运用中的得失, 进行反思, 这样在体会名师智慧的同时, 能生成自己的实践智慧。

有时, 一些有机会外出听课学习的老师听了新生代语文名师的展示课, 回校后我们便开展“模拟课堂”活动, 即要他们模仿所听名师之课的教学设计, 上一节汇报课, 既加深听课者对名师课堂实践智慧的认识, 也可以让其他教师间接感受名师课堂的魅力。

当然, 我们不是简单地模仿名师的课堂, 而是分步推进, 渐入佳境。我们既要学习他们的“形”, 也要学习他们内在的“神”, 只有“形神”兼备了, 才能让我们的课堂也如名师课堂一样精彩纷呈, 灵性飞扬。

2. 好课展评。

我们观摩名师教学, 不在于纯粹地扮演名师上课, 不在于单纯地表演名师的教案及教学设计, 而在于领悟、掌握、运用那些支撑教案及教学设计背后的的教学理念。因此, 我们学名师不能囿于模仿、移植那些技术层面的东西, 而是要以扎实的课堂教学研究这种真实有效的方式, 来习得名师们那些支撑教学理念的精髓。只有将名师先进的教学思想同自己的教学实践有机融合起来, 才能不断地叩问课堂实践智慧的真谛。

在教学中学会教学, 在实践中生成智慧。为此, 我们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好课展示活动, 以活动促发展, 在活动中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如课题组教师优课赛、课题研究汇报课、观摩课等系列活动。每一次好课展评, 都是一次教学风采展示, 都伴随着教学反思, 同伴点评, 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火花, 在对话中创生智慧, 从而提高了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同时, 我们关注教师常态的课堂教学, 通过听随堂课, 了解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将学到的名师的教学艺术、教学智慧有机、有效地渗透到教学中, 在实践探索中, 课堂实践智慧得到了发展和提升, 并形成各人自己的教学风格, 促进了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三、写作提升

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实验中提出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他认为专业写作能引导教师从各个层面对教育实验与自身进行反思, 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 改进日常的教育实践。

之所以将教师的写作称为专业写作, 是因为这种写作不同于文学创作, 它具有很强的专业化特点, 它应是我们对教师自己教育教学生活的一种记载或研究方式。对我们教师而言, 专业写作首先是一种研究, 需要实践、需要思考。在写作中, 教师能不断地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 研究问题, 从而不断产生顿悟, 增强自己的科研能力、感悟能力, 再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新思想, 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 及时反思和总结教学行为, 激活自己的课堂实践智慧。从某种意义上讲, 专业写作是课堂实践智慧生成的催化剂。

我们研究新生代名师的课堂实践智慧, 也需要引领教师进行专业写作, 及时总结点点滴滴, 记录教学实践中的成功与失败, 对课题研究和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提炼、提升、发展, 形成丰富的教学经验, 并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不仅是打造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队伍的需要, 更是将这些名师的思想观念、实践智慧发扬光大、传承创新的时代需要。

专业写作可以采用教学随笔、教学日志、教学叙事、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等表达方式, 写写对名师教学的感悟, 写写学习名师的体会, 写写模仿名师教学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等。通过专业写作对课题研究中所思、所闻、所想、所感、所悟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中流淌的思想、灵感的顿悟、思维的碰撞、智慧的火花进行提炼和升华, 揭示出内在的价值与蕴涵的教学思想, 不断将实践经验内化为理性认识, 如研究了薛法根老师的《天鹅的故事》课堂教学后, 课题组的老师抓住了其中三次“写”的巧妙设计, 撰写了《感知·感悟·提升》一文;听了窦桂梅老师的几节课后, 觉得她的课大气而又不失精致, 豪迈而又不失柔情, 便撰写了《享受“玫瑰”的芬芳》一文;模仿孙双金老师《观察作文》的教学设计上了研究课后, 写下了课堂教学反思《巧妙借“砖”轻松作文》一文, 等等。在写作中, 我们更深刻而又更理性地感悟了新生代语文名师的教学艺术和实践智慧, 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

营造教研文化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 篇8

这是直面教育最终目标的两个问题。我们认为,如果能通过教研文化的引领,有效改进教师教学行为,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我们就能把教师与学生带进教育的梦想乐园。为此,在推进《金山区教师课堂教学有效行动计划》中,我校围绕“走进有效的课堂,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这一主题,努力构建适合教师发展的教研文化,有效监控教学五环节,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相伴前行,让合作、分享成为教研的主题词

教师是不能自然而然地成为教师的。教师的成长需要自身学会从已有的教育教学经验中寻找生长点,从教育教学实践的突出问题中寻找突破点,从教育教学发展趋势中寻找挂钩点,从教育教学的先进理论中寻找支撑点。而要完成成为教师的过程,教师不仅需要这些内因,也需要外力的帮助——他者是教师自我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教研文化作为学校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教师成长的“小环境”“小气候”。因而,我们需要营造一种真诚对话的、相互沟通的、彼此共享的教师教研文化,使每一个参与者都能享受教研的乐趣,从而自觉地把自己的情感、问题、能力和信息向他人开放,与他人分享。

为此,在教研文化建设中,我们突出了“合作、分享”的理念,提出了“相伴教学”的教研工作思路。

在教研组的人员配置上,我们尽量根据教师的工作意向,力求把有同样研究志向的教师安排在一个教研组中。为了形成教研组发展的共同愿景,每学年的学科发展计划,我们都规定由教研组每一个成员参与讨论、制订,使教研组的整体发展与教师的个体发展融为一体。

在教学考评中,我们推行捆绑式质量认证方式,把教师个体考评与教研组整体建设结合起来,在备课、上课、作业、评价等诸多方面都建立了互动机制。

在每年的年终考核中,我们也把权限下放到教研组,由教研组成员进行互评,并按学科组为单位推荐优秀合作伙伴,享受学校特有津贴。学校的这些管理举措,为有效推动分享式教研文化的形成提供了保障。

二、结伴走进课堂,让教研生成教学的精彩

为了让教师在自助与他助中得到发展,我们围绕“相伴教学”的理念,组织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使教师在相伴教研中走进日常的教学,观察自己和他人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升自己的实践智慧。

1. 关注教育细节,引导反思自省

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课堂教学的成效,就是靠教师的一个个精细化设计累积起来的。如果教师不注意一些课堂教学细节,势必影响教育的成效。要引发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改进,首先就应该引导教师认清教学细节与教学质量的关系。为此,近几年中,我们引导教师关注教育细节,不断地反思自省。

我们组织全校每位教师阅读了《细节决定成败》《优秀是教出来的》两本书,又请导师团的部分成员一起参与学校组织的“关注课堂细节,实施有效教学”大讨论。我们分析了教师的所有教学行为,从中筛选出我们认为最关键的几个行为,如怎样抓计划的落实,怎样按教学程序操作,怎样设计环节,怎样抓三维目标的落实,怎样进行个别化指导等。

为了让教师切实关注自身的教学工作,我们在大讨论的基础上,又组织每位教师找出决定自己工作成败的十个细节,并制订相应的措施。我们还组织了一次“教学细节大家谈”论坛活动,有十位教师代表参与了论坛交流。通过论坛,大家进一步明确:只有关注教育教学中的细节,把工作做规范,才能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好。

2. 关注学科建设,打造学科特色

学科教学特色建设是落实学校办学理念的一项重要举措,各学科组只有明确了本学科追求的特色目标,才能逐渐地形成独特的、优质的、稳定的学科特色,进而带动学科组内的每一位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学个性。为此,近年来,我们组织了多层次的学科研讨活动,如学科特色项目申报、学科特色提炼等,旨在挖掘学科发展的优势,形成学科长期发展的愿景。

为了让学科走上特色发展之路,我们充分发挥了学科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每学期,我们都组织骨干教师学科特色展示活动,为教研组的学科特色研究提供课例。从前年开始,我们还开始了学科推优课的展示活动,让有研究能力的教师也有展示课堂的机会,使形成学科特色成为教研组中每一位教师的自觉追求。

3. 关注常态教学,提倡互助诊断

为增进教研组内教师之间的教学互助,并不断提高常态课的教学质量,2006学年,我们尝试开展了以学科、年级为单位的领先课研究。我们要求教研组、备课组对不同的教材类型在所有教师使用之前指名由一位教师先行尝试,而后以这一领先课为课例,大家再组织研讨、反思和修改教案,再由其他教师进入课堂进行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的实践。这样,通过反复的备课、上课、评课,一方面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研究的力度,另一方面也帮助教师相互诊断教学行为中的不足之处,使教师能经常关注自己的教学状态,唤醒他们提高专业水平的自觉性。一年中,教师们上了许多领先课,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研究中,每位教师都成了研究的焦点,每个教学问题都成了研究的热点。这使大家在互助中感受到“个人的成长不是靠等待,也不是靠别人来拽,而是要有主动探索和研究的精神”。

有了这样的认识基础,从2007学年开始,我们推出了相约课研究,不再由教研组或备课组统一安排上研究课,而是由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研究情况或教学中的困惑,主动邀约备课组或其他教师来听课、研讨。于是,相约课研究突破了传统的被动教研。组内教师同课异构,组外教师结伴教研等,使校园内呈现出浓浓的研究氛围,形成了团队互相帮教、互为促进的良好局面。

三、结伴走向课后,让互动成为一种习惯

传统教研中,大多数听课教师总以旁观者的身份进入课堂,课前又没有设定观察目标,课后评价大家往往是“你好,我好,大家好”。所以,听课常常不能真正触动教师的心灵。在实施“相伴教学”后,我们要求执教者预先把教案发布在自己的博客中,每位听课者在课前要浏览教案,带着思考走进课堂。课后,我们把个人与组内互动、现场互动与博客互动有机结合,深入剖析教学成效。

1. 组内互动

在教研活动过程中,为了促使人人参与。我们采取“圆形互动”的方式。小组各个成员可以安排担当不同的角色。

主讲者——找到对话的主题,引导大家进入对话。

反思分析者—对讨论的进展做好记录,进行小结。

代表发言者——听取各人意见,记录后,在讨论结束前向大家宣读。

唱反调者——在可能出现“集体共识”时,适当发表一些相反的观点,帮助对话者进一步探讨一系列不同的阐释。

同一角色可以由一人或几人担当,并在一段时间后更换角色,尽量使每个教师能多次充当所有的角色。

在小组讨论时,我们也可以用“链式互动”。讨论时,围绕主题首先由一人发言,当这位发言者就主题谈论之后,以他的讲话形成讨论的基点,由坐在发言者右边的人继续谈论,第二位谈话者的内容要从对第一个发言者的评论开始,根据第一人的谈论给出自己评述的基础。以此类推,促使参加讨论的教师能围绕主题交流并且需要聆听别人的发言,使“互动研讨”成为可能。

2. 网络互动

在保持和发展传统的现场物理形态教研活动的基础上,我们还搭建了校本研修网络虚拟空间的“博客”教研平台。互动合作,智慧共享,教育博客以便捷易操作、互动性强等信息媒体的优势为我校教师呈现了一个互助发展的平台。在博客上,教师根据自己课堂教学情况,可以从“为什么这么设计”“课堂上我采取哪些有效的教学策略”“我是怎样做的”“为了改进教学,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什么”等多方面来深刻剖析自己的教学实践。

教学反思提升实践智慧 篇9

一、落实有序思考, 初获“找”的门道

师:同学们早餐都喜欢吃些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 如果给你提供汉堡、馒头、蛋糕3种点心, 牛奶、豆浆2种饮料, 选1种饮料再配1种点心做早餐, 你准备怎样搭配? (学生自由回答)

师:看来我们有多种不同的搭配, 那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呢?猜一猜。

绝大多数学生猜6种。

1.合作验证:是不是6种呢?每个小组拿出老师给你们准备的点心、饮料图片摆一摆, 验证一下。

2.汇报交流:学生边汇报搭配的过程, 边演示。 (先汇报无序搭配的, 再汇报有序的)

师提问:他摆得有序吗?是按怎样的顺序摆的?有遗漏吗?

生:他是先依次选点心, 再分别配饮料。

师:还可以按怎样的顺序来搭配呢?

学生上台演示另一种顺序的搭配过程。

3.小结:有序搭配, 才能做到不遗漏, 又不重复。具体怎么做呢?

生:先从点心中选一样, 再依次配饮料;或先从饮料中选一种, 再依次配点心。

【反思】数学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而有序思考是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标志, 也是学生解决许多复杂问题的重要方法。解决搭配问题有两种方法:一一列举或计算, 而计算的算理正是建立在有序列举基础上的, 学会有序列举也就初步找到了规律。请学生用图片摆一摆, 部分学生会“无序”地随意摆, 但也有部分学生由于以前积累的“有序”思考的经验会有序地摆出, 教师顺势请学生比较“有序”和“无序”两种方法, 并观察是否遗漏、是否重复, 将学生目光聚焦到“有序”思考。但说“有序”易, 做到“有序”难, 教师在提问中将“有序”具体化为“是按怎样的顺序摆的?”这个问题将“有序”变得可操作, 也让学生体会到“有序”并不空洞, 而是确有“门道”的。而在下面的教学中, 教师还会再次让学生感受“有序”的思考方法。

二、经历探究过程, 优化“找”的途径

请学生收起图片, 提问:如果老师没有给你准备实物图片, 你会用写写、画画等更简单的方法表示各种不同的搭配吗?试一试。

1.学生独立尝试, 教师巡视。

2.交流评价。

(1) 教师呈现生1的作业:文字表示

汉堡—牛奶、汉堡—豆浆、馒头—牛奶、馒头—豆浆、蛋糕—牛奶、蛋糕—豆浆

师:他是按怎样的顺序表示的呢?

生:他是先选汉堡, 分别配两种饮料, 再选馒头, 分别配两种饮料, 最后选蛋糕, 分别配两种饮料。

(2) 教师呈现生2的作业:符号表示

A1、A2、B1、B2、C1、C2

师:这里的A, B, C, 1, 2分别表示什么?你们看得懂吗?

生2补充说明:A, B, C分别表示的是三种点心。1, 2表示两种饮料。

师:还有用符号或字母表示的吗?

师:比较两种表示, 有什么共同之处呢?你喜欢哪种表示?

生:他们的表示都很有序, 都是先选点心再配饮料。但文字写比较麻烦, 符号更简洁些。

(3) 教师呈现生3的作业:连线表示

师:你们看得懂吗?这里的每条线表示什么?

生:每条线表示一种搭配方法。

教师随意指几条, 请学生说说是谁和谁搭配的。

师:这些线是随便连的吗?我们来采访一下作者。

生:我先将汉堡和下面的牛奶、豆浆连, 有2种搭配, 再将馒头和下面的牛奶、豆浆连, 也有2种搭配, 最后将蛋糕和下面的牛奶、豆浆连, 也有2种搭配, 共6种。

师:原来连线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但连线也一定要有序地连。

师:还可怎样连, 也很有序?

生: (边指边说) 牛奶依次连上面的三种点心, 有3种搭配, 再将豆浆依次连上面的三种点心, 也有3种搭配。

(4) 教师呈现生4的作业:符号连线表示

师:能看懂吗?谁来评价一下。

生:他的方法其实和前一位同学一样, 但他用图形表示点心和饮料, 更加简便。

3.比较优化

师:我们展示了这么多种方法, 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来表示?为什么?

生:我最喜欢最后符号连线法。它又简便又清楚。

师:复杂的问题往往可以用简洁的图形表示, “数形结合”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

【反思】有序操作使学生初步有了“找”的门道, 知道该怎样做。但每次找规律不可能都经历摆的过程, 而是要让学生的方法逐步由直观向抽象提升, 而这个提升的过程, 不是由教师直接出示书上的抽象图, 而是要让学生充分经历尝试探究、交流分享、比较优化后, 形成个体独特的体验, 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找”的路径。由于每个学生思维层次的不同, 个性化的思考结果为全班交流、讨论、比较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展示环节, 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生的作品按思维层次的不同逐一出示, 有助于学生看到方法“进化”的过程, 明白自己的方法在一系列方法中的位置, 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随着作品层次的提高而逐步提升。伴随每次展示的讨论、思考、交流使个体的体验相互补充、相互借鉴、相互促进, 智慧与智慧碰撞、情感与情感交流、认识与能力提升。最后教师的概括总结给学生点明了一条提升“找规律”能力的途径——数形结合。

三、突出意义理解, 抽象“找”的本质

1.算式表示:根据前面的思考, 你能用算式表示搭配的总数吗? (3×2=6或2×3=6)

师:你怎么理解算式?

生:第一种点心配两种饮料, 有两种方法;第二种点心配饮料也有两种方法;第三种点心配饮料也有两种方法, 就是3个2种。

生:还可以这样理解, 第一种饮料配三种点心, 就是三种方法, 第二种饮料配点心也有三种方法, 就是2个3种。

2.如果给你3种饮料, 现在有多少种搭配方式?想象一下可以怎样连线?怎样列式呢?

生:多了一种饮料, 第三种饮料配三种点心也有三种方法, 现在是3个3种, 就是3×3=9。

3.如果再增加一种点心, 有多少种搭配方式?有几个几种?

生:新增的这种点心和三种饮料搭配, 可以有3种方法, 因此就有4个3种, 4×3=12。

4.如果有10种点心、8种饮料, 又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呢? (学生有的在连线, 有的思考后直接列式。)

生:第一种点心分别与8种饮料配, 有8种方法;第二种点心分别与8种饮料配也有8种方法;第三种点心分别与8种饮料配也有8种方法……

有学生抢说:不要说了, 就这样有10个8种, 所以是10×8=80。

师:有连线连完的吗?为什么不连了?

生:线太多, 太麻烦了。

生:只要连第一种点心就好了。

5.出示表格:

师:现在你能发现隐藏在搭配中的规律究竟是什么了吗?

生:点心种数×饮料种数=搭配总方法数。

生:一种事物的数量×另一种事物的数量=搭配总方法数。

师:你们觉得哪种概括得更好呢?

生:第二种好, 生活中还有其他的搭配情况呢。不光是点心和饮料。

师:这就是两种事物搭配的规律。生活中还有哪些搭配现象呢?

生:生活中还有穿衣服和裤子搭配、吃水果和饮料搭配……

【反思】规律本质上属于“构建数学模型”的领域, 在小学阶段结论的获得很难通过严格的证明得到, 往往是通过不完全归纳获得的, 而从半直观、半抽象的图形表示到抽象概括成算式, 则更有利于学生在不完全归纳中发现一般性的规律。告知学生怎样列式很简单, 就是将一类事物的种数乘另一类事物的种数, 但如果不加强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那规律就只是一种死的结果而已。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增加一种点心, 再增加一种饮料的情况, 导致搭配总数发生变化, 使学生很好地进行方法迁移, 借助前面的思考很快想出“几个几”, 最后教师一下子将点心和饮料增至10种和8种, 两个数据同时变化, 且变得比较大, 部分学生重新回归画图的策略, 但有前面“几个几”的反复理解, 大部分学生画了一种点心的搭配就找到了“几个几”。这就显示出算理理解的强大作用。在教学中教师注重算式意义的理解, 是希望学生在不断的理解中自觉抽象, 在运用中又不断深入理解。

四、适时拓展延伸, 提升“找”的价值

在完成穿衣问题、路线问题等基本练习后, 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题:如果有三种点心、两种饮料、三种水果, 选一种点心、一种饮料、一种水果搭配成早餐, 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

1.猜一猜, 一共有多少种?怎么列式?

生:3×2×3=18 (种) 。

2.为什么这样列式?说说你的想法。

生:先将点心和饮料搭配, 3×2=6 (种) , 再将得到的6种分别与三种水果搭配, 6×3=18 (种) 。

师:你由前面已解决的两种事物的搭配种数, 再继续进行搭配, 这种方法迁移是非常有价值的思考。

3.由此我们想到当三种事物进行搭配时, 你发现了什么样的规律?

生:第一种事物的数量×第二种事物的数量×第三种事物的数量=搭配的总方法数。

4.由两种事物的搭配规律, 我们推出三种事物的搭配规律, 如果是四种、五种、六种……你能找出它们搭配的规律吗?课后请继续思考。

上一篇:画家和他的儿子下一篇:配位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