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肠息肉患者

2024-05-05

老年肠息肉患者(精选三篇)

老年肠息肉患者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采用随机法,共抽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我院消化内科收录的100例大肠息肉患者资料,对内镜下检查大肠息肉效果回顾性分析。本次100例根据我国青年、中年、老年人的年龄划定标准进行筛选,年龄范围18-80岁,平均年龄(55.0±3.8)岁;其中,男90例,平均年龄(58.0±5.2)岁,女10例,平均年龄(54.0±4.3)岁。经检查,患者主要存在便血、腹部疼痛等症状,少数患者存在贫血;结肠60例,直肠40例。

1.2 方法

1.2.1 分组

本次采用分组法,老年组、中青年组,每组50例;其中,28例青年(18-34岁)、22例中年(35-59岁)、50例老年(60-80岁)。

1.2.2 评估

经过内镜检查与治疗分析,对比2组患者大肠息肉数量、部位、大小;术后并发症、切除方式、平均住院时间等;为临床治疗分析提供可靠的依据。

2 结果

本次100例分组观察发现,中青年组男性肠息肉比例(男48例,女2例)大于老年组男性息肉比例(男42例,女8例),大肠息肉多发于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占少数;老年组合并症人数大于中青年组;老年组肠息肉枚数多于中青年组,直径大小在1.0cm-2.0cm,如表1。本次观察发现,2组患者在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等方面,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3 讨论

3.1 肠息肉临床表现

肠息肉是指肠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的组织,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多见。肠息肉常由多种因素引发并发症,对患者身体组织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阻碍了胃肠组织结构功能的稳定性。急性肠息肉同时伴有炎症,以及局部性的腹痛、胸闷等病况,若不及时治疗处理,腹痛范围会更大,对患者病症治疗形成不利影响。本次100例治疗观察,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缺乏、体力不支、胃功能损耗等问题,持续10d左右,咳嗽病症加剧,息肉造成胃肠组织受损,腹部疼痛等,这些都是急性肠胃病的诱发因素。通常,大肠息肉多发于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占少数;老年组合并症人数大于中青年组;老年组肠息肉枚数多于中青年组,直径大小在1.0cm-2.0cm。

3.2 内镜治疗方法

现代医疗技术中,对息肉病症处理采用多种方式,主要以切除术为主,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采取局部切除、全部切除等,以实际病况治疗需求为主。内经治疗是肠息肉患者的首选方式,其主要包括:①对单个有蒂息肉可作内镜下圈套、电灼(凝)或结扎摘除;对体积较大者,可选择肠壁、肠段切除。②较大无蒂或广蒂息肉,位于腹膜反折以下的可经肛局部切除,要求息肉距肛缘的距离<5cm,或经骶后路局部切除,息肉距肛缘的距离7-8cm;息肉位于腹膜反折以上的可行肠壁切除或肠段切除。内镜治疗是切除肠息肉,尤其是结肠息肉的最常用方法。最适用于有蒂息肉及较小广基息肉。作为肠息肉治疗的新技术,内镜治疗具有多种形式,可根据不同患者、不同病症、不同年龄等,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且结合息肉的具体位置、大小等,为术后康复提供了指导依据。本次研究中,中青年组男性肠息肉比例(男48例,女2例)大于老年组男性息肉比例(男42例,女8例),大肠息肉多发于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占少数;老年组合并症人数大于中青年组;老年组肠息肉枚数多于中青年组,直径大小在1.0cm-2.0cm。近年来,随着内镜治疗技术的提高,结肠镜内镜切除的手段越来越多,适应征越来越扩大。肠息肉是消化内科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其具有发病突然、病症复杂等特点,患者持续发热、高烧等,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咳黏液。一般来说,对于较大的有蒂和亚蒂息肉,直径2cm的可直接用接高频电的圈套器套入息肉根部,一次性进行切除。大于2cm的宽基底息肉可分次摘除或用尼龙圈套扎。本次老年患者与青年患者大肠息肉的发病特点,对比内镜下治疗方法及效果,发现不同年龄患者的病症状态不一样,实际治疗方案要根据具体病症实施。

4 结论

总之,老年患者与中青年患者身体组织差异明显,大肠息肉病症状态有明显区别,临床治疗需拟定针对性治疗方案。本次20例子观察发现,肠息肉病变状态与年龄因素有明显的关联性,其中,中青年患者肠息肉数量明显多于老年患者,而老年患者肠息肉直径明显大于中青年组,且合并症人数较多;这说明,不同患者对临床治疗需求是不一样的,实际治疗要结合患者具体病症拟定,才能确保治疗后期达到预定的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与青年患者大肠息肉的发病特点,对比内镜下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法,共抽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我院消化内科收录的100例大肠息肉患者资料,对内镜下检查大肠息肉效果回顾性分析。本次采用分组法,老年组、中青年组,每组50例;经过内镜检查与治疗分析,对比2组患者大肠息肉数量、部位、大小;术后并发症、切除方式、平均住院时间等;为临床治疗分析提供可靠的依据。结果 本次100例分组观察发现,大肠息肉多发于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占少数;中青年男性肠息肉比例大于老年组;老年组合并症人数大于中青年组;老年组肠息肉枚数多于中青年组,直径大小在1.0cm-2.0cm;2组患者在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等方面,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老年患者与中青年患者身体组织差异明显,大肠息肉病症状态有明显区别,临床治疗需拟定针对性治疗方案。

关键词:老年组,中青年,大肠息肉,内镜治疗

参考文献

[1]吴文溪,华一兵,沈历宗等.套切法治疗大肠息肉265例[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2(01).

[2]潘德寿,马福才,陈村龙等.小儿肠息肉内镜下切除的腔内治疗(附481例621颗息肉分析)[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杂志.1999(03).

[3]陈宗永,戴屹东,卢蕊芬,汪清,沈德海.大肠息肉的细胞脱氧核糖核酸的含量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00(03).

[4]粟芹,李镇麟,汪春莲等.825例湖南人大肠息肉的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09(01).

老年肠息肉患者 篇2

[关键词] 肠镜;肠息肉切除;并发症;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3.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9-0102-02

随着内镜诊断及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早期肠道息肉、癌被发现并在内镜下进行治疗。由于内镜治疗的微创性,掌握好适应证和有效的护理,可取得与开腹手术一样的治疗效果。本文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2年2月在高频氩气刀、射频、圈套等内镜下行肠息肉切除术的2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探讨护理干预对其并发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6月~2012年2月在高频氩气刀、射频、圈套等内镜下行肠息肉切除术的患者229例,其中男147例,女82例,年龄25~83岁,平均(48.7±3.4)岁。临床症状表现为腹痛、腹泻、便秘或排便不规则者171例,腹泻伴不同程度的便血者58例。其中直肠息肉144例,乙状结肠息肉39例,降结肠息肉21例,横结肠息肉11例,升结肠息肉6例,回盲部息肉8例。病理结果:腺瘤样息肉299枚,炎性息肉65枚。2.5 cm≤病灶直径< 5.1 cm 115例。将229例患者随机(抛硬币)分为干预组114例和对照组115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病灶大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体位 患者取左侧卧位,双腿屈曲。

1.2.2 手术材料 电子结肠镜:日本欧林巴斯V70;德国爱尔博氩气系统apc300、ICC200型氩离子凝固刀、圈套器:SD-6U;注射针:MAJ-70。

1.2.3 操作方法 患者取左侧卧位,双腿屈曲,将电极板粘贴在患者身上;常规进镜至回盲部,在退镜时由近心端依次进行息肉摘除,将圈套器套扎息肉根部,使其黏膜发白,轻轻提起,启动高频高压输出电极切割电流脚踏板,间断电凝1.5 s后息肉从黏膜层脱离,周围无残端息肉。肌层未受损伤,残端无活动出血,局部干燥。无渗出,息肉收回。再行氩离子电凝术,将氩离子电凝电切导管通过内镜活检钳管道插入置创面上方0.3~0.5 cm处,启动高频高压输出电凝电流脚踏板间断1~3 s,病灶周围黏膜初始发生肿胀,继而出现凝固收缩或塌陷,表面形成一层泛黄、焦痂。退镜前再次观察病灶周围是否干净、出血及其他异常情况,如一切正常则吸气退镜,治疗结束。取出的肿块组织用95%酒精固定,然后送检。

1.2.4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按照肠息肉切除术进行常规护理,而干预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心理、认知干预和行为干预。具体方法:①患者对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不甚了解,容易产生紧张和恐惧心理,因此在手术前与患者亲切交谈,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状态,并向患者介绍手术的必要性、安全性及手术程序、手术时的感受,使患者对手术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介绍医生的手术熟练程度和内镜护理人员手术配合的默契程度,消除紧张恐惧情绪,同时也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讲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②手术前3天宜吃无渣或少渣半流质饮食,且需空腹6~8 h,不吃蔬菜、水果、乳类、豆类制品,手术当天早晨口服50%硫酸镁100 mL,30 min后口服5%葡萄糖氯化钠1000 mL,2 h后重复服1次,待排出物为清水。若排便中似有粪渣,可给予清洁灌肠;极少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告之患者是暂时的,教其作深呼吸或嚼口香糖缓解;如果因病情需要者应禁用甘露醇3 d,若服用阿司匹林、非甾类抗炎药者,应停药5~7 d[1]。③亲切交谈,密切配合医师,当镜子到达乙状结肠附近时,协助患者由左侧卧位变为仰卧位并用手在患者腹壁左下方向下加压[2]。在肠镜通过横结肠、肝曲时,护士协助患者采取右侧卧位或仰卧位,减轻因插镜给患者带来不适。④术毕用平车将患者送回病房后,嘱患者卧床休息2~3 d,室内活动2~3 d,两周内避免过多体力活动。手术后当日禁食,若无异常情况可术后第2天进流质,以后改半流质饮食,两周后改正常饮食。避免用力排便、咳嗽、饱餐、长时间下蹲等增加腹压的动作,防止出血。必要时给抗生素及补液,保持大便通畅,观察有无腹痛、腹胀、便血现象。⑤并发症的观察,内镜下高频电凝息肉摘除常见并发症为出血及穿孔[3]。手术后要对患者进行严密的病情观察,如患者有无腹痛、腹胀、腹肌紧张,有无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粪便的颜色改变等,及时发现及时处理。警惕术后迟发性出血和肠穿孔的发生,一旦出现,配合医生积极处理。

1.3观察内容

(1)疼痛程度。评价标准如下[4]:Ⅰ级:无痛感;Ⅱ级:轻度疼痛;Ⅲ级:中度疼痛;Ⅳ级:剧烈疼痛。(2)出血:出血量≤200 mL为小量出血;200 mL<出血量≤1 000 mL为中等量出血;出血量>1 000 mL为大出血;(3)穿孔。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的疼痛比较见表1。

3 讨论

从调查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疼痛比较干预组明显轻于对照组,而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说明术前后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心理沟通、行为限制等护理干预,可以减少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在肠镜下行息肉切除术是目前外科手术中创伤小、痛苦小、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的方法[5,6]。肠道管壁薄,血液循环丰富,生理弯曲多,肠管长且游离活跃,操作稍有不慎易造成肠穿孔,结扎瘤体时易出血[7]。同时,调查发现在此术中最易发生的并发症是出血和穿孔,如果处理不及时,可能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所以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积极采取预防出血措施,如果有出血发生应用1∶10000去甲肾上腺素冰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在肠镜下确定出血点后,用热活检钳钳夹后电凝止血[8];另外,预防穿孔的发生可以反复黏膜下注射有较长储留时间注射液。术后嘱患者卧床休息,避免过多体力活动;饮食按医嘱进行;避免用力排便、咳嗽、饱餐、长时间下蹲等增加腹压的动作,防止出血。

[参考文献]

[1] 胡冰,麻树人. ERCP诊治指南(2010版)(一)[J].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0,7(3):114.

[2] 赵红莉,刘青苗,李永平. 结肠镜检查的护理配合[J]. 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7,16(8):782-783.

[3] 李婷珊,杨茜湄. 痔术后的舒适护理[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 16(15):2148.

[4] 常梅. 无痛人工流产术患者的舒适护理[J]. 医药论坛杂志,2008,29(7):113-114.

[5] 李静. 肠镜下高频电切除结肠造瘘肠息肉23例临床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2012,18(3):76-77.

[6] 乔艾春. 167例无痛结肠镜下行结肠息肉电切术的护理体会[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25):107-108.

[7] 庄云英,陈玲红,金凤敏. 改良病员裤在肠镜检查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10,16(30):17.

[8] 蔡苑辉. 肠镜下行息肉切除术的舒适护理[J]. 现代医院,2011,11(5):83-84.

老年肠息肉患者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200例行内镜下肠息肉电切术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临床表现以腹胀、大便次数增多、便血史为主。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非干预组, 各100例。非干预组男48例, 女52例, 平均年龄 (52.2±14.3) 岁;干预组男45例, 女55例, 平均年龄 (51.2±14.8)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化验血常规、凝血四项、肝功能、心功能、传染病、乙肝五项、血型及心电图等。询问病史, 是否安装心脏起搏器, 有无药物过敏史;询问用药史, 是否服用抗凝药, 明确有无禁忌证, 备好急救药及止血药。非干预组仅进行常规治疗、手术准备、护理模式等, 不进行无缝隙健康教育, 例如对患者不指定专职护士全程负责实施, 而由上班护士按常规护理方案进行护理评估, 确定护理诊断, 实施护理计划, 护理计划的实施时间、步骤按常规进行。干预组在接受常规治疗及手术准备的基础上, 同时接受由经过培训的专职护士提供的无缝隙健康教育。具体内容为:患者与专职护士一对一结合, 护士熟知对方联系方式及家庭住址, 方便随时随地联系。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及接受能力与其进行沟通, 消除患者紧张及恐惧心理, 向患者讲解手术的优点及安全性、手术的过程, 告知高频电为300~1000 Hz电流, 只有热效应, 而无神经效应, 不会引起肌肉收缩、心室纤颤或致死。向患者介绍成功病例, 告知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消除其恐惧心理, 对于多发息肉或直径较大不能一次根除者要讲解需多次治疗的必要性, 并告知并发症及早期切除息肉的必要性。对于极少患者出现的恶心、呕吐等情况, 告之患者是暂时的, 教其作深呼吸来缓解, 解除患者的疑虑和恐惧心理。同时也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讲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如果因病情需要者应禁用甘露醇3 d, 若服用阿司匹林、非甾类抗炎药者, 应停药5~7 d[3]。并给与饮食指导:治疗前2~3 d进少渣饮食, 少吃水果蔬菜等渣量较多的食物, 治疗前1 d进流质, 当日空腹, 术晨禁食。术后禁食, 6 h后进流食, 第2天改半流质或少渣饮食, 并逐步过渡到普食。避免进食动物血制品以免影响对病情的判断。术后1周注意休息, 避免重体力劳动, 保持大便通畅, 必要是可用通便药辅助排便。注意观察大便颜色、次数、性状等, 避免用力排便、咳嗽、饱餐、长时间下蹲等增加腹压的动作, 防止出血。2周内避免重体力劳动, 6周内避免持重物和长途旅行[4]。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前的基本生命体征, 包括血压 (收缩压) 、心率、呼吸等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前1 h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组患者术前即刻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均低于非干预组 (P<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肠息肉大部分是肠黏膜的一个赘生物, 患有肠息肉的患者病程早期没有明显临床症状, 体检时偶尔发现, 部分患者可因便血而发现。由于部分息肉, 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可引起癌变[5], 但是在未作病理检查前, 一切都只是猜测, 不除掉它, 留在体内相当于一个“定时炸弹”。如果是恶性, 危害不言而喻, 如果是腺瘤等癌前病变, 随着病程的延长, 息肉不断增长, 癌变几率也明显增加。直径大于2 cm的腺瘤近一半会恶变。退步讲, 即便是炎症性息肉, 虽然对身体的危害性较小, 但随着息肉的不断增长, 也可能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 如长期便血、腹泻、肠套叠甚至肠梗阻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 对于肠息肉的治疗引起了社会更多的关注, 发现肠息肉最安全的办法是将其切除。

近年来, 随着消化内镜的普及和内镜下各种治疗技术的日趋成熟, 使肠息肉的治疗有了更多的选择。李绍英[6]分析了168例内镜下治疗结肠息肉的疗效, 认为内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术具有简单、安全、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等优点, 效果满意。高频电切除治疗技术已成为消化道息肉的首选治疗方法, 得到了业内的高度认同。其原理是:电的热效应产生的局部高热, 可汽化组织细胞内水份, 使蛋白凝固变性, 从而切除息肉。内镜下电切除息肉是目前最普及和成熟的方法, 大大降低了并发症及死亡率的发生率, 对各种息肉治疗效果明显, 大大提高了成功率。因为痛苦小、无外部创面、愈合快、预后好及费用低等优点, 患者认可程度高。但是手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可能出现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内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术最多见的并发症是出血和穿孔[6,7]。内镜下行直肠息肉切除时, 直肠肠壁以及局部病灶周围肠壁会因为电流的热效应发生损伤, 并且息肉周围黏膜均存在不同程度炎症以及肠道的特殊环境, 为术后出血奠定了解剖病理基础[8,9]。有关文献报道息肉切除后出血发生率1%~2%[10]。穿孔主要原因是圈套器凝切时距离肠壁的位置太近, 方向不当, 如与肠壁成角, 尖端与肠壁接触, 通电时未将息肉轻轻提拉, 悬在肠腔中形成假蒂, 通电时致使肠壁全层灼伤而穿孔。手术的成败除了与操作的的技术水平有关外, 还与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状态息息相关。通过护士在患者住院期间的术前宣教, 可以增加患者对手术的了解, 消除患者恐惧心理, 同时积极指导患者术前饮食, 为手术做好肠道准备。术后指导患者卧床休息、适当饮食、仔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可以有效促进术后肠道恢复, 有效预防并发症。若患者没有做好术前的准备工作, 肠道不够清洁, 影响了内镜的视野及对病灶范围的正确判断, 进一步影响手术的进程, 轻则导致息肉不能去除干净, 重则导致出血、穿孔的发生, 导致手术失败。若患者术后没有注意饮食, 会影响创面的愈合, 导致多种并发症。研究发现通过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工作的积极开展, 可保证内镜下高频电切肠息肉术的成功实施, 并有效避免了出血以及肠穿孔并发症的发生[11]。由此可见, 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上一篇:体育课选项教学模式下一篇:装配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