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教育改革

2024-05-07

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精选十篇)

普通高中教育改革 篇1

关键词:普通高中教育,现状分析,改革展望

进入21世纪,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成果举世瞩目。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高中文化的普及程度也有非常大的提高,高等教育也随着发展日益大众化。但是,在如今这个发展神速的时代,教育改革将要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普通高中作为教育事业的一部分,要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发展。所以,面对这种新的形势和挑战,要做出相应的改革。

普通高中在中等教育中,占着很大的比重。近些年,我们国家的高中教育规模得到了扩大,真正做到了大众化。但是,从普通高中的教育实践方面,普通高中的教育在发展的道路上还要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

一、现状分析

1. 全国普通高中发展分析

在2007年到2013年中,全国的普通高中招生总数呈递增趋势,应届的初中毕业生升学的比重从79. 6% 上升到91. 4% 。在这6年时间里,我们国家高中教育的规模正在逐渐扩展。高中阶段的招生率上升了16% 个百分比,在校生的比率上升了5. 6% ,虽然在调查不够精准,但这些数字也能够大致说明了我们国家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率正在上升。

我们国家的教育主体一般是以公办教育为主,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要以政府对教育的投资来进行扩大。近些年,政府各级为了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笔者从2007年到2013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各级教育的人均预算里,教育事业所产生的费用不断地提高,但是,普通高中人均预算在教育事业所产生的费用中,增长幅度比较慢。小学教育公用经费在这段时间中增长了3倍,初中增长了3倍,普通高中却只增长了一倍,中等职业中学增长双倍。

2. 全国普通高中学校的实地调查

近几年,笔者走访了个别地区的一些普通高中,在这些普通高中学校进行了实地调查,其中包括了重点中学和一般中学、城市中学和乡下中学,笔者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研究和思考,考虑到研究需要,笔者将以问题分析为主。

首先,考虑到外部因素,在高中教育的普及程度开始大力发展的同时,普通高中教育和普通高中学校究竟将发展定位在什么方向,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更要面临的是实践上的挑战。

有些学校只是片面的追求升学率,这种行为在教育界一直受到抨击和鄙视。但是,调查发现,以升学率为目的的教学在普通高中学校是常见的,其中,以农村地区为首,其次是沿海地区,九成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都是围绕考试,课程的内容和宣传标语都无一例外的为了应试。但是,经过思考,笔者认为,对升学率的重视,并不仅仅是学校的想法和一厢情愿,而是根深蒂固的应试理念和当地群众一致的认同。一位省级重点中学的校长说: “没有一所学校不注重高考,这是社会默认和家长要求的,校长和教师都认识到这是不应该的,但是谁都没有办法扭转。事实上,每个学校都把精力放在高考上这是个怪现象,但是谁也跳不出这个怪圈。”其实,在这个普遍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中,学校仅仅是作为一个执行者,是一个载体,其实学校实际上是处于被动甚至被迫的环境中。如何合理的面对教育界的规则和时代背景,来创造出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仅仅靠普通高中学校自身的努力是不能够实现理想状态的。

其次,我们考虑到内部因素,这其中包括了学校的模式、政策。随着科技的发展,校园的建设和教学的电子化,似乎体现出了如今办学的质量得到了提升,教学也变得规范。在这个教育扩展的过程中,每个学校的教学特点正在一点点的消失,大家似乎认同了一种办学模式后就学习、考察,然后做出一个雷同的办学方式。数千所学校展示出同样的风采,教学设备的多样化并没有切实的转变为办学的多元化。

内部因素远远不只有学校的模式和政策,如今的教师队伍发展已经达到了令人堪忧的地步。事实上,在普通高中教育的实践中,教师的角色、参与程度和作用其实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没有深入地体现出来,教师应有的专业发展也没有得到落实。

其实,内部因素还包括了很多,如学生成长轨迹的单一性、地方政府给予普通高中的投入又是极其有限的,办学经费的不足也占据了一些比重。

二、普通高中的发展与改革展望

在如今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程度大幅度提高的背景下,传统教育使命也随着发生了变化。需要重新思考普通高中教学发展的方向、自身性质和创造价值、重新定位。这需要寻找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进方向。在这里讨论我们国家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战略定位,不是要否认当前的国家策略,而是研究和展望未来发展的新视角。

发展教育不仅仅是国家发展的需求,也是促进个体发展和生活的需要。所以,教育权的实现是在眼下教育发展的重要背景之一。教育机会均等的教育公平,不仅仅是指义务教育,随着教育规模的不断加大,高中教育阶段必须要体现出教育公平的特点。

普通高中教育作为教育体系当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应该具有自身发展的方向和特点,而不是依附于高等教育的要求,要做有教学特色的高中,就必须做到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在为学生以后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考虑下,确定普通高中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根据知识体系。教育体系和学科体系的条条框框设计和实践普通高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方向,这显然不是群众和社会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要和期望。教学的灵魂应以科学为核心,要符合21世纪的新的知识主体,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基于如今的学校制度和建设的目标,普通高中的教育需要学校拥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机制,要以多元化培养为发展目标,培养出学生的个性、特长和专长,要更好地体现出普通高中教育的内涵和面向社会的性质。在尊重教育平等的基础上,政府部门要鼓励普通高中形成特色,修改以行政为主导的高中学校等级评审制度,取消资源优先落实的示范建设计划,由此在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的过程里不断地实现满足差异和个性需求的教育公平,竞争的基础是平等,竞争的内容是特色。

普通高中教育改革 篇2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上饶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三清山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为贯彻《江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落实《上饶市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全面加强教育内涵建设,加快我市普通高中教育的协调、优质发展,促进基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把握指导思想,明确目标任务

1、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的重要意义。普通高中在教育事业发展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是联系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纽带,也是提高国民素质和推进终身发展的重要阶段。加快普通高中改革和发展,不仅有利于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也是一个地区形成雄厚的人力 资源和综合实力的标志。普通高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将对我市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产生深远的影响。“十一五”以来,我市在调整普通高中学校布局,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还存在总量不足、优质高中比例不高、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不够完善、办学模式比较单

一、师资队伍建设 亟待加强、教育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尚不 1 能适应人民群众对子女接受高层次基础教育的要求。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快我市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

2、把握“十二五”期间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结构,规范管理,提升内涵”为主题,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核心,以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为目标,加强优质特色普通高中建设,实现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效益明显、优质特色的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新格局。

3、明确“十二五”期间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全市普高数量调整到70所左右,校均规模达到1900人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7%以上,在校普通高中学生达13万人以上,每万人口在校普通高中学生由目前的167人提高到200人以上;优质高中教育资源覆盖率达到70%以上,创办3—5所优质特色高中,探索发展2—3所综合高中;教师全部具备本科学历,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或研究生课程班的占30%以上比例,省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数量有较大幅度增加;巩固和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建立现代、科学、高效的课程管理体系,全面提升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并在创新人才培养途径上有新突破。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二、科学布局网点,优化资源整合

4、科学布局普通高中学校网点。按照“普通高中向县城以上城区集中,中心集镇保留少量普通高中,10万左右人口布局1所普通 2 高中,学校规模一般在30个班级以上,班额不超过50人”的原则,部署“十二五”上饶市普通高中学校布局和发展规划。

5、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办学规模和办学模式。“十二五”期间,全市普通高中学校数调整到70所左右。重点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原则上不得少于16个班级,一般普通高中招生规模不得少于10个班级。加大薄弱普通高中改造力度。通过改建、扩建、迁建等形式,重点改造薄弱学校和规模较小学校。坚持创新,鼓励有条件的薄弱学校创办特色普通高中。鼓励强校带弱校,名校带民校。在生源减少的学校,可以先行探索普通高中小班化办学模式。

三、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6、建立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经费保障机制。要按照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大全省教育经费投入的通知》(赣财教【2010】255号)精神,切实增加财政投入,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机制,随着财力增强,逐步提高普通高中财政投入水平。市、县(市、区)政府在保障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同时,确保财政支出中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每年都有所增长,做到教职工人员经费财政预算安排不留缺口,生均公用经费逐年有所增长;对普通高中布局调整和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等所需建设性经费,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政府拨款解决。当前,要积极做好普通高中债务清欠工作。

7、想方设法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要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计提土地出让收入的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包括普通高中在内的教育发展。要想方设法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所有符合规定 的收费项目,必须按标准收齐收足。进一步落实对捐资助学单位和个人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纳税人通过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向普通高中学校的捐赠,在应缴纳税额中全额扣除。

8、保障教师和校长培训经费投入。市、县财政要按照高中教师工资总额的1.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学校要按要求选派教师、校长参加各级培训,为培训人员提供便利条件。

9、切实加强教育经费管理。县(市、区)政府不得用收取的学费和择校费抵顶财政拨款,严禁挪用学费和择校费发放教师的工资、奖金和福利,严禁挪用学费和择校费平衡财政预算,任何部门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向学校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乱罚款。财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对教育经费的管理,严格执行财经纪律,规范收费行为,切实提高办学效益。

10、进一步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要按照省教育厅《江西省普通高级中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试行)》(赣教基字„2011‟54号)的要求,保证普通高中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并在达到《标准》的基础上,逐步提高相关办学条件指标,以充分满足教育教学及学校发展的需要。要建设适应现代化普通高中学校所需的校园校舍,消除危房。要配齐、配足教学配套设施,特别是为新课程实验综合实践课程、通用技术课程、选修走班教学课程的开齐开足提供硬件保证。要加快一般普通高中的办学条件改善步伐,实行政策倾斜,有计划、有步骤改变一般普通高中的办学面貌。

11、加快以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为主的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全市高中学校要逐步实现学生、教师计算机配备达到规定标准,逐步实 现多媒体教学“班班通”等设备配备达标;完善信息化网络体系建设,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和资源共享。进一步完善实验室楼、图书馆设施建设,实现实验室建设、图书配备和音乐、体育、美术器材以及通用技术试验室设备等配备的达标建设。大力推广数字化教育资源,建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应用,推动学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现代化。各级应高度重视高中学校教育技术装备建设工作,将其纳入本地教育整体建设发展战略,增加高中学校装备建设资金投入。应根据市教育局《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设备装备经费使用要求的通知》(饶教字[2009]41号)精神,按照不低于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学校统筹10%以上公用经费的金额要求(现每生70元/年),抓好高中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经费的统筹,统一管理,用于高中学校教育技术装备项目建设。

四、健全扶持政策,发展民办教育

12、改善民办高中教育发展环境。依法落实民办高中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高中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保障民办高中办学自主权。民办高中学校建设涉及的规费征缴与公办学校相同。建立完善民办高中学校教师保险制度、人事代理等制度。鼓励金融机构对产权明晰、办学规范、诚信度高的民办高中学校给予灵活多样的信贷支持。市、县政府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民办高中学校建设。

13、依法加强对民办高中教育管理。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对属地民办高中学校实行管理,加强对民办高中学校办学行 为的监督检查。市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健全民办高中学校审批、变更、重组和退出机制,推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依法建立民办高中学校财务、会计、资产管理和审计制度,确保民办高中学校收取的费用主要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和改善办学条件。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民办高中学校资产、抽逃资金或者挪用办学经费。健全民办高中学校法人治理机构,设立董事会,实行董事会决策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民办高中学校教代会制度,健全学校教育工会。规范民办高中学校招生,实施办学过程监督。进一步完善民办高中学校年检制度。

14、提升民办高中学校办学水平。民办高中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全面落实课程方案,推进新课程实验。按照省定标准完善通用技术、音体美等教学设施设备,推进标准化建设。要按照教师年收入的1.5%建立教师培训基金,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专业稳定的教师队伍。民办高中学校要积极主动地参加教学科研,促进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

五、提升教师素质,落实各项待遇

15、持之以恒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江西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八不准”》及《上饶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教育严禁有偿家教和赌博行为的通知》的规定,加大高中教师职业道德的监管,严格师德考核,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提高师德修养,树立师德标兵,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广大高中教师教书育人。

16、严格按照编制标准配备教师。按照国家和省编制标准、教 师资格制度规定,为学校配备合格专任教师、实验人员、现代教育技术人员和管理及工勤人员。要根据高中学校在校学生数每两年核定一次学校教师编制,及时补充新教师,严禁在缺教师的情况下“有编不补”。要完善以教育部门为主的高中教师调配、流通机制。学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教育、人保、监察等相关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下,直接到省级师范大学和“211工程”以上高等院校选拔优秀毕业生,配备到相应岗位。专任教师全部达到学历要求,专任教师学科、年龄、职称、性别等结构合理,切实满足教育教学活动、教学管理工作的需要。

17、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普通高中校长队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普通高中校长队伍建设,将政治素质过硬、作风正派、清正廉洁、熟悉高中教学业务的同志选派到普通高中校长岗位。要严格党管干部的原则,高级中学和完全中学校长由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提名,按干部管理权限组织考察、任用和管理。普高校长要民主管理学校,明确分工责任,做到政令畅通、运行高效。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坚持依法办学、依法治校、依法施教。校长应当兼课,必须深入教学第一线,熟悉掌握教育教学全过程,做教学改革的指战员和教育发展的引领人。定期举办普高校长研讨会,提高校长办学水平。

18、全面提升普通高中教师专业素质。进一步完善高中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争取有一定数量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充实到高中教师队伍。切实抓好高中各学科骨干教师的培训,把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实施好以校为本的校本研 修。实施“名师工程”,培养一批教学专家、特级教师和省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争取各级财政的支持,建立名师工作室,解决好名师的教科研经费,充分发挥其在高中教学中的骨干带头和示范辐射作用。建立指导教师帮带机制,做好青年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建立健全“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分配机制,激励广大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19、切实落实高中教师的各项待遇。高中教师绩效工资应不低于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标准,并由财政全额拨付。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要有利于调动高中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各地要利用好相关政策,按照国家、省、市要求,优化高中职称结构,提高教师职称层次。要积极改善教师工作条件,完善办公设施。

20、加强普通高中教研员队伍建设。要建立一支政治、业务和身体素质较高的教学研究人员队伍,并为教研员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设备等保障条件。各级教研机构要更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教研人员的思想和业务素质,提高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教研员要深入学校课堂,与教师一起探讨教学问题,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带领教师开展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六、规范教育管理,深化教育改革

21、切实规范办学行为。各校要端正办学指导思想,自觉执行上级有关法规政策,自觉接受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在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课程计划执行、学籍管理、招生收费等方面做到 8 规范有序。要强化制度建设,重点加强考试考评、教学常规检查、教师培养等制度建设。

22、深化考试招生改革。改进普通高中考试招生办法,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自主权,深化特色品牌学校自主招生改革,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完善普通高中特长生招生制度,有序扩大优质高中招生名额按比例合理分配到初中学校,均衡生比例达到招生计划的50%。

23、规范普高招生秩序。严格执行《江西省教育厅关于全面实施中小学学生学籍电子化管理的意见》,严格按市教育局下达的招生计划进行招生,不得随意突破计划。各县(市、区)教育局要根据招生人数和考试实际划定当年普高招生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对超计划招收的学生,或未达到普高最低控制分数线的学生,原则上将不予注册学籍。

24、实现普通高中“分层指导,分类推进”的管理模式。对全市普高分层次提出教育教学目标要求,加强对各层次普通高中的指导与管理,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学习,使不同层次学校在动态发展中逐步实现相对均衡。建立各类校长协作会议机制,鼓励校际间结成紧密型教学联盟。

25、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人人成才”的理念,积极探索办学体制多元化改革,扩张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创办优质特色高中,为学生发展提供多元化选择,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职业教育开放实训基地和师资,培养普通高中学生的职业技能。加强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规划和实施 上饶市高中与国内外优质学校合作办学项目,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26、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全面开展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在规范办学行为、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遴选和集成社会的先进文化,弘扬主旋律,大力营造优于社会环境的独特氛围。要认真抓好教学班级和学生社团工作,建设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快乐和谐、健康向上、争做主人的良好校风,营造充满正气的浓厚氛围。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好重大节庆日、国耻纪念日、传统节日,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要切合实际,既体现知识性、趣味性,更突出科学性、时代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重视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把校园建成育人的理想场所。

七、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27、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要增强课程计划的执行意识,全面落实课程计划,加强“课程、课堂、课外”的研究,加强选修课程建设,重视对选课走班的研究与指导,推进选课制、走班制、学分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十二五”期间,培育、打造100门校本课程精品,推动我市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形成办学特色,促进新课程实验各个学习领域课程的均衡发展。

28、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坚持“以学定教”、“以学论教”。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探索“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方式方法,加强学法指导,帮 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建立学困学生的帮助机制,探索拔尖学生的培养方式,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29、积极推进评价改革。要重点加强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教学评价和教学质量评价。教师评价要研制反映教师工作总量、质量、业绩和工作态度的指标和办法,公正进行评价,促使教师爱岗敬业、提高能力和水平,实现专业发展。学生评价要注重过程,客观反映学生模块学习和综合素质表现,促使学科学习目标和基础性质发展目标的达成。促使教师反思教学,转变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要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研究,形成科学性和操作性强的评价方案,定期开展教学质量评价,促使学校加强教学管理、教师改进教学行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对普通高中办学的督导评估。科学制订不同类别、不同层次普通高中的评估标准,以科学的评估导向,调动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学校的办学积极性,增强一般普通高中的办学信心。

30、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学质量。办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高考成绩是评价普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要坚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升学率相统一的原则,加强学习和研究新高考方案和考试说明,理性认识新高考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制定有效应对措施,构建科学应考体系,狠抓高中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普通高中整体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着力点 篇3

全面定位高中办学目标。高中办学目标是多元的,其核心必须包括以下三大目标:即引导初中健康发展,为高校输送合格生源,为社会培养具有公民意识和自食其力能力的劳动者。高中教育是初中教育的出口,高中教育的任何调整和改革对初中教育都会产生影响。初中教育的健康发展同样需要高中教育的正确引导。如果高中片面追求升学率,选拔学生只看重分数,初中就会以分数为重。为高校输送合格生源是高中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目标。这种合格生源不只是能在选拔考试中考出高分,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进一步学习和深造的能力。因此高中教育必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具有公民意识和自食其力能力的劳动者是高中教育不可忽视的又一重要目标。一方面是由于高等教育还未普及,部分高中毕业生直接走向社会就业;另一方面,高中学生毕业时一般年满18周岁,已经是可以承担责任的成年人。

让懂高中教育的人办高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治理教育行政化,按照教育规律办学,倡导教育家办学。因此,地方政府要选择那些具有高中教育教学经历、高中基层管理经验,热爱高中教育、研究高中教育的人做高中校长。作为高中校长也要尊重和敬畏高中教育的价值,把握并遵循高中教育的内在规律,处理好高中教育与外在多要素的关系。

真正实施对高中的多元化评价。高中教育的复杂性、办学目标的多样性从根本上要求高中评价必须改变单一评价标准,真正实施多元评价。引导高中克服严重的“应试教育”倾向,真正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把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上来,放在办出特色上来。

将高中教育改革与教育系统整体改革结合起来。高中招生制度改革要与中等学校招生制度统筹起来;高中课程改革要与初中课程改革衔接起来;高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与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社会就业制度改革结合起来;高中管理体制改革要与整个办学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如果没有全局意识、整体意识、统筹意识,高中教育改革将很难走出困境。

在高中办学中增强管理的弹性与柔性。将高中办出特色、办出个性,关键是要激发高中办学者、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此,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赋予高中校长应有的办学自主权,要鼓励高中校长探索高中教育的新模式。同样,高中校长要把学校办出特色,必须发挥广大教师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就要求教育行政管理者要尊重校长,学校管理者要尊重教师。

促进普通高中与中职的渗透衔接。将升学目标与就业目标结合起来,就需要普通高中与中职进行渗透衔接,采取普通高中加职业教育的综合模式,一方面可以满足期待参加高考,有升学愿望的学生,另一方面也可以满足那些对参加高考没有兴趣,想学习职业技能就业的学生的愿望。

普通高中教育改革 篇4

1. 缺少具体实施措施。

发展特色高中至少涉及两个层面, 一是某个区域内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中的协调发展, 二是立足于学校自身的特色建设。无论是前者涉及到的区域宏观规划还是微观层面学校特色的引领, 都需要出台相关政策进行规范与支持。实际的情况是, 尽管《规划纲要》提出要“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 也正在进行改革试点, 但除北京、大连、天津等地陆续出台了有关高中特色化发展的具体实施意见, 绝大多数地市对普通高中究竟如何发展, 如何规划, 如何办出特色, 政府应该提供哪些方面的支持与引领等都没有进一步的实施细则与鼓励政策。

2. 推广引领力度不够。

体现学校文化的过程, 是使文化得以外显的过程, 因此, 它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一定是一个长期摸索并可能途经失败的过程。但目前绝大多数的教育主管部门一抓高中特色化建设, 必是评估当先, 紧跟其后的是罗列各种指标来评估其发展水平。当然, 能够以评估促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尤其是在高中特色化建设刚起步, 还缺乏一定规范的背景下。

3. 特色学校的数量不多。

应该说, 我国高中经过多年的发展, 学校基本都创建了自己的特长或优势项目, 但有某个特长或优势项目并不等于就是特色学校.

二、普通高中特色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1. 要形成高中特色建设的合力。

首先, 政府应结合本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实际, 通过政策、规划等方式加强高中形态、结构和布局的调整, 对高中特色发展进行分类指导, 使得各种类型和各个层次的高中教育在区域的大棋局下找准坐标。对不同地域来说, 尤其要做好办学规模、服务半径、布局方位上的规划。比如北京对全市289所普通高中就构建了7类高中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 通过分类规划, 让每一所高中校找到个性化发展的方位, 构建多样化的教育生态。还比如南京所有高中按4种模式分类, 即高水平综合发展高中、高水平特色发展高中、高水平普职融通高中及国际高中。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本地实际, 认真制定本地区特色高中推进计划, 成立领导小组, 制定工作方案, 落实责任目标, 并组织实施。

2. 要注重教学改革。

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 特色学校应该也必须通过课程来形成, 丰富且具有高度选择性的课程体系是学校特色的重要体现, 也是实施特色建设的主要途径。世界各国特色高中的建设也主要是通过课程尤其是加大课程的选择性来实现的。我国高中目前选修课的比例仅为19.4%。当前, 高中学校要特别善于从现实出发, 利用当前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契机, 在现有的教育框架内进行改革与创新, 以课程特色及特色课程建设来带动整个学校的特色发展。尤其提倡高中基于地域优势或传统优势 (科技、艺术、体育) 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 并以此为基础, 探索形成科技高中、艺术高中、外语高中、人文高中、数理高中、体育高中或其他技术类见长的特色高中, 从而形成“百花齐放”的高中发展格局。

3. 要加强科研力度。

目前, 有关高中特色化建设, 实践领域也有些初步探索, 相关理论研究却相对滞后, 对于究竟什么是高中特色化, 为什么要特色化以及如何实现特色化等系列问题缺乏理论的支撑与论证。建议相关管理部门加大资助力度, 支持开展有关高中特色建设国内实践与国际比较的系列研究。研究至少涉及3个层面的问题, 一是有关高中特色化本身的理论研究, 包括高中特色化的内涵, 高中学校特色的定位与类型, 区域内高中特色化建设的规划模型设计, 高中特色形成的内在机理、高中特色发展的评价体系等;二是有关高中特色化发展的具体实施与实践研究, 主要针对当前高中特色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发展偏差进行针对性的研究以更好地指导实践, 服务实践;三是关于高中特色化建设的国际比较研究, 国外关于高中特色化建设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相对比较成熟, 其发展的经验有哪些, 如何借鉴等都值得深入研究。

4. 要建立健全各方面机制。

一是转变政府职能, 切实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政府管得过多, 统得过死, 包揽一切, 学校没有任何自主发展的空间, 是无所谓特色发展的。当前政府要改变直接管理学校的状况, 通过运用政策、标准、人事、财政等多种间接手段, 引导学校实现由行政主导型发展向自主能动型发展的转变, 给予高中学校、校长以及教师充分的自主权和发展权, 鼓励学校根据自身实际, 自主选择学校定位、培养目标和发展模式, 特别要扩大和尊重学校在用人、课程设置、规划教学改革、财务预算等方面的权利, 为学校的自主发展、多样发展、特色发展提供宽松环境。二是改革评价制度, 包括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 建立健全多元招生录取机制, 也包括将学校特色发展纳入教育管理的视野和对学校评价的框架体系之中, 改变以往只以分数来评价学校、评价教师和学生的状况。

总之, 我国高中经过多年的发展, 大部分学校基本上都创建了自己的特长或优势项目, 但是呢学校具有某个特长或优势项目并不等于就是特色学校。特色学校的形成一般遵循“优势项目—项目特色—学校特色—特色学校”的发展规律, 不断深化, 不断丰富, 不断积累。教育行政部门还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 认真制定本地区特色高中推进计划, 成立领导小组, 制定工作方案, 落实责任目标, 并组织实施, 只有这样才能创建具有特色学校, 为我们社会国家培养有用的人才建设我们社会国家!

摘要:国家明确提出高中阶段教育要“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 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 “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但是, 目前高中特色化发展现状堪忧, 政府层面缺乏足够的关注与重视, 实践领域缺乏科学的引领与专业支持, 严重制约着高中教育改革的步伐。

关键词:高中教育,改革,趋势,路径,探究

参考文献

[1]朱益明.新形势下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 (7) .

[2]刘宝存, 罗媛.面向21世纪的美国高中教育改革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 2010, (6) .

城市普通高中教育管理初探 篇5

2012级研究生2班葛 磊

摘要:贵阳市市统招学校,云岩、南明目前共有公办普通中学47所,在校学生53649人。随着贵阳市经济和社会的稳步发展,社会赋予教育的意义越显重负,招生人数逐年上升的同时,贵阳市预算内教育拨款也在逐年增长。学校在办学条件和办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城市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管理,是值得我们共同思索和探讨的一个课题!

关键词:城市普通高中教育管理

正文:

一、管理以人为本,治校以制为根

就管理而言,一是人性管理,二是制度建设。

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这是由学校管理的特殊性决定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英国学者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中指出,“古希腊思想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在于它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上帝为中心。”马克思主义哲学将“以人为本”作为其理论的本质要求。不同的历史时期,赋予“以人为本”的实际内涵也不一样。作为学校,科学管理必须树立以人为中心的思想,重视挖掘人的潜能和发挥人力资源的有效作用,才能使引进的人才有用武之地。遵循以人为中心的管理,首先强调人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中的主导作用,要用好人才必须在科学的管理模式下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尽快在学校教学科研中发挥作用,带动学科的发展,发挥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的作用,保证人才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即教职工在学校管理者的管理下开展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活动,所涉及到的三个方面是:学校管理者与教职工、教职工与学生,是一个由人到人构成的管理系统。所以,学校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人的管理首先是人心的管理。任何人在感情上都需要尊重、信任和理解,知识分子在这方面尤为突出。教职工受到尊重、信任和理解时,他们才会“士为知己者死”,才会自觉遵守规章制度,自觉接受约束。所以要从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能动性着手,采取多种激励手段,如终端评估激励、荣誉激励、情感激励等。多为教职工提供实现志向和发挥才能的机会,多给教职工一些“感情投资”。

因此,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要注意维持心理平衡。必须真正做到爱护教职工,进行心理互换,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考虑教职工在工作、学习、生活上的问题,随时注意调节各方面的关系,以取得协调配合。不能一味要求下级服从,强调教职工听话,而是讲究民主,注意协调,以协调促服从。千方百计避免拉帮结派、耍手段、搞权术、做表面文章。这样做,只会产生逆反心理,破坏人际关系的协调。

学校的发展要以制为根,这是由学校管理的复杂性所决定的。首先,学校领导班子理应建设成为成为群众信赖、精干高效、团结务实、作风优良,能带领全校师生将学校进一步强盛的 1

坚强领导集体。实行分层管理、责任到人、岗位问责制度;实行群众评议制度。岗位不合格人员问责换岗,临聘不和格人员问责解聘。

管理以精细管理为突破口,以责任到岗到位为重点,积极推进岗位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实行校务公开、分工负责、群众评议、岗位问责的管理机制。行政管理工作必须以务实、创新、改革、发展为宗旨,积极探索,不断开拓,与时具进,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创新中求突破。行政管理工作必须充分发挥群众,群策群力,既要苦练内功打好基础,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突破口,又要全面整合,打开市场,寻求新的发展资源。

同时,也要进一步激发全体教职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加强工作责任感,以良好的师德风范给学生做出表率;进一步提高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为教育事业和学校发展做出贡献;严格贯彻落实教职工日常规章制度、严肃劳动纪律的规定等的相关规章制度,奖罚分明。

一所学校,思想工作做得再细,管理制度再好,矛盾和不同意见总是存在的。教职工的思想有多种多样,个性也是各不相同的,根本的问题在能否坚持在大事上讲原则,不怕得罪一些人; 在小事上,容人之短,谅人之过。平时要注意了解教职工的工作特点、心理特点和个性特点,讲究管理艺术,真正实现科学化管理的良好局面。

二、稳定是基础,后勤是保障质量需跟进

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在教学管理中,以环节管理为突破口,以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为重点,关注与关心学科建设与教研组建设,特别是弱势学科与教研组的进步。积极推进质量目标双责任的落实,实行规范常规,确保规模动态稳定。强化目标责任,强化教学细节质量意识。坚持师生为本、鼓励教师成长、扬优克劣的管理机制。应该主要抓一教师稳定、二学生稳定、三方法原则。

1、教师稳定。首先是留住优秀骨干教师;其次是各年级组的学科教师的配备要相对合理,集中再分散,形成力量均衡的同时,要能够齐心合力。在一般情况下,不随意更换任何任课教师特别是班主任,除非是生老病死,否则捆绑一直到毕业。

2.学生稳定。一方面要通过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学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人格魅力等来留住学生尤其是优秀学生;另一方面教师的稳定是学生稳定的前提条件,让学生跟班走,跟老师走,尽可能让学生与老师之间试行捆绑教学以达到相对的稳定性。

3、方法原则。行政人员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一般行政工作人员,工作原则都是为教学一线教师服务。行政工作以规范化管理为突破口,以提高主动服务水平为重点,加强后勤服务响应度,强化财务与财产的依规依章管理,特别要加强开源节流工作,严堵浪费的漏洞,积极执行服务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实行师生评议服务、开源节流奖励、造成浪费问责、财务规范的科学管理机制。努力做好为教育教学管理而服务的坚实的后勤保障。

三、领导与员工处室与处室共处、共存、共进

领导干部的最本质的身份是教师,本人认为中小学里的领导干部还只是一种职务,不是职

业。因此,领导与教师,除了岗位需要而产生的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以外,更重要的是一种同事关系,一种共处关系;这种共处,因为有学校建设和工作目标的感召和凝聚,共同利益的驱动,又成为一种积极的共进状态。领导作为管理的主导,要有意识地自觉地在共处过程中求共存,在共存状态中求得共进,推动学校的稳定和发展。

领导与教职工,不能在工作上可以表现为严肃,对人的态度上可以表现为严厉,要求上可以理解为严格。领导严格要求自己是对的,对部下也不能放松管理。不能把自己的形象弄得像个官,让自己的同事感到战战兢兢。该宽的宽一点,让部下也有一点张扬个性机会,该批评的时候批评,但优点要充分肯定,尤其是对年轻人。

处室与处室之间,长短互补我们选拔和使用干部,除了考察其个人的道德素质以外,重要的方针还是用人之长。有长必有短,对具体个人来讲,要抑短扬长,对班子部门来说,一个群体之间,要长短互补。本人认为部分中层的轮岗是可行的,一是可以锻炼干部,变短为长;二是可以充分发现其长短所在,最后确定最佳角色;三是轮流共处过程中可以组合最佳搭配,产生比较好的整合效益。

学校的管理层的运转应该是相互之间配合,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在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用现在的话来说也许就是比较和谐的状态中稳步进行。当然,学校的各项工作的责任,时刻如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我们应当永远如履薄冰,小心谨慎地认真应对。要和大家友好共处、和谐共存,奋力共进,攀登新的事业发展的高峰。

四、充分发挥教研组的职能效应走科研兴校之路

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科组功能,发挥学科组整体优势,提高学科组工作实效及学科教学质量;加大对青年教师培养的力度,构建科学有效的培训平台,拓宽教师成长空间;构建学科教学体系,创建优秀学科组。学校有必要成立专门的教研室,专人分管专人负责,教研组长为其成员,与学校教务处求同存异,抓好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管理。

其工作要求需计划性、严律性、丰富性、专题性、系统性。

其工作职能是要研究对人的使用和培养。教师队伍的培养是办好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问题,要用人必立足于育人。把培养教师作为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确立“素质教育首先是对教师素质的教育”的观念,认真分析本校教师素质状况,把培养教师列入行政议事日程和工作计划,要根据学校具体情况,采取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培养、培训措施,特别要注意把培养年轻教师和骨干教师作为重点来抓。

其工作职责是负责本学科集体教研活动组织工作、学校各类考试的命题工作以及本学科教师业务考核工作、承担校内外学科学术交流活动的组织安排、辅导本学科教师参加校级以上教学竞赛活动。结合我校校情,通过校本教研,探讨总结出本学科各类课型的教学模式,做好学科内教学资料的积累、学科整合以及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并作课题的申报和研究,走科研兴校之路!

五、深入校情,制订科学教育评价体系,提高教育决策的有效性和长期性

教育评价作为教育管理与指导的主要手段,它可以为教育管理、教育决策提供科学的信息和依据,在加强教育的宏观管理、深化教育改革以及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曾指出:“推进素质教育,建立新的评价体系是关键。”当然,教育管理是一种很复杂的活动,其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职能活动来实现。因而,管理者的决策需要科学化、合理化,关键是适合自己校情的需要,能够及时调节、改进和完善教育管理过程,从而不断提高教育管理质量。

科学的评价制度中彰显着学校的办学理念,体现着学校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它所形成的制度、舆论、氛围成为无形的教育力量,激发教师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迸发出工作的热情和动力。在保证评价制度连续性的基础上,围绕学校办学目标和经营理念不断的改进,促使学校评价制度的不断完善。在这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必须处理好评价制度建度的实施和有效执行,不断改进和完善,最终实现促进学校同教师“双赢”发展的目标。

提到决策,倘若不去做某件事,也是一种决策。决策的正确与否对教育工作的成败有着深远的意义。因此,决策者需具备教育过程敏锐的先知先觉,无论从经验上还是科学化,除了适应校情发展之需要外,还应适应现代化教育管理实践所需要。往往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出现问题而作出某一方案或制度来解决问题,不断出现问题而解决问题,今天想到便出台一方案,明天碰到有出一规定,教育本身得不到相应的稳定性,也有违背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

总之,学校教育教学的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以上几点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在共同探讨的过程中,必须以环节管理为突破口,以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为重点,关注与关心学科建设与教研组建设,实行规范常规,确保规模动态稳定,坚持师生为本,鼓励教师成长。当然,学校的发展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不动摇,狠抓提高教学质量不放松,强调“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求真务实,以继续深化教学机制改革、建立科学稳定的评价体系为目标;以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效益为重点,继续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寻求学科建设的突破口,为学校上水平、上档次、创精品、做精做强而努力开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2008——2009学年度《贵阳市各级各类学校基本情况》贵阳市教育局编制2008年12月;

2、高中新课程《教学管理创新细节》 陈文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3、大夏书系 教育在线丛书《学校管理的艺术》 祈团丁莉莉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与文学教育 篇6

文学教育遂成为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并具有了相对独立的功能和目标。即通过文学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以提升学生的语感、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发展形象思维能力,从而达到陶冶学生的情操和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目的。换言之,我们在文学教育的实施中,应对文学的审美特性给以足够的关注,把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作为文学教育的核心,通过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协同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样,内在地要求文学教育应该具有独立的教学理念、目标和内容,具有个性特色的实施原则和教学方法,以完成文学教育独具的任务,而不再仅把文学作品当成语言文字训练的凭借。针对以前文学教育在语文教学实施中的偏颇,张志公先生在强调文学教育的重要性之后,明确指出文学教育独特的任务是:“指导学生阅读丰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获得必要的文学知识,培养和提高文学修养,同时寓思想教育于其中,培养活跃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思维的能力。”

因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就强化了文学教育的任务,并明确提出了文学教育的目标。如在必修课程的“阅读与鉴赏”部分,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提出的目标是“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即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学习,在情感熏陶中学生体验并提升人生境界,从而构建起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通过品味作品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体会作品展示的人情美和人性美,把作品本身蕴涵的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个体的人格构成。这就要求学生“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注重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逐步提高审美能力,从而在能力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并且要引导学生通过作品的赏析而达到“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这是一种拔高的要求,带有较多的理性思考的成分,不过只要方法得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思索和探求还是能达到目标的。

由于语文教学长期受到技术性训练的影响,导致很多文学作品并没有被当成文学作品去教,存在着把文学作品当成实用文体教的现象,甚至在教学中仅把文学作品作为传授语言学知识和训练听说读写能力的工具和范例。这样文学作品成了语言训练的凭借,文学教育的功能被异化,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文学的本质特征和意义。此外文学作品教学中还存在狭隘的政治功利主义现象,把文学作品本身具有的丰富意蕴片面地、机械地附会主流意识形态,以单一的政治思想说教代替对作品意蕴的探求,这也严重限制了文学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

为了完成“立人”的重任,为了避免文学教育和语言教育两败俱伤的局面以充分发挥文学教育的功能,在教学时就必须考虑文学“情感性强”的特性,必须充分顾及到文学的审美特征。引导学生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能结合自身的经验和体验,学生在主动钻研文本的过程中感受作品的形象和体验文学的语言,对作品的丰富内涵和艺术表现力形成自我的体验和思考。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教学要力求引导学生从作品中读出自己并认识自己,丰富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认知和体验,充分发挥文学的育人功能。如教学鲁迅的《故乡》,文中闰土叫:“老爷!……”,就要先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以及他笔下的“我”此时此地的心情:往日亲密无间的伙伴变成了一个低声下气的奴才,美好的童年生活已经烟消云散。接着还要激发学生的感受力,使每个学生读出他自己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从闰土身上读出自己。即学生阅读的时候需要运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来汇兑文学作品,丰富作品的意蕴,这也是接受美学的主要观点。

接受美学认为未经读者阅读接受的作品仅是“文本”,只有经过读者个性解读之后的文本才是作品,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的过程中才能产生。换言之,读者需要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人生阅历,在阅读过程中读者自我要时刻参与作品意义的创造和内涵的挖掘。因此文学作品的教学应破除权威评价和教师评价的迷信崇拜,遵循文学鉴赏的特性,突出学生在分析、理解和评价作品中的独立人格和创新发现。要让学生在自主、自觉的情感体验中,展开丰富的联想并主动地创作和填补作品中的“空白点”和“未定点”,达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扩大学生审美视野,形成健康个性和塑造完美的人格。

同时文学教育是审美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统一,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品位和作品内涵的领悟,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和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这就需要借鉴传统文学教育方法,注重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注重自身的体验。让学生在感受、思考文本的过程中逐步揭示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蕴,最终达到陶冶学生性情,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目的。比如在欣赏《荷塘月色》的“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的“浮”字,引导学生就联想他们老家稻田里早晚都会有一层白雾飘在那里,经久才弥漫开,这样结合学生自身的感受和经验很容易就达到了对作品的理解。

同时文学阅读具有强烈的内省性,阅读中要重视对学生阅读心理的引导,注重学生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体验和生活理想的调动,让学生在充分体验和玩味作品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学生面对文学作品以及文学作品展现的情节、任务和思想情感的时候,很容易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而形成浓厚的阅读兴趣,从而对自己的阅读过程和形成的结论反复玩味思索。这样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就可能是多元的,多元的解读是符合文学特性的,也有助于文学教育独特任务的完成。这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这些鉴赏主体的差异造成的,另一方面作品本身通常有诸多的“不定点”和“意义空白”,具有开放性和模糊性的特征,形成强大的召唤结构,这是更具决定性的因素。比如宁鸿斌老师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重新拟定题目,这样学生就能从多个角度和视角来发现作品本身所具有的丰富意蕴。

总而言之,我们进行文学教育一定要努力打破技术主义的桎梏,勇于吸收传统文学教育成功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大胆引进先进的文学理论作为我们文学教育的理论基础,并致力于借鉴西方成功的文学教育方法。这样在正确的文学理论的支撑下,凭借成功的文学教育模式和方法,文学教育一定能成为可能。通过文学教育促进个性的张扬,文学教育就不会再被讹化,更不会失落,而应该是丰腴的、成功的。

普通高中教育改革 篇7

一、日本高中学费无偿化政策

随着日本高中教育的普及化,使得教育公平和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成为近年来日本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使得日本家庭收入减少,因经济原因不上高中、中途退学、半工半读的高中生大量涌现。为了缓解该现状,2008年和2009年日本民主党在国会中提出高中教育无偿化法案,于2010年3月《高中学费免费化法案》在参议院获得通过,并于4月1日开始实施。该《法案》宗旨是为了减轻高中学生的家庭教育负担,促进教育机会均等,让所有有志向的高中生可以安心专注于学校学习,培养社会所需人才,让更多贫困学生进入大学深造,实现人才强国的目标。[1]

(一)2010年日本《高中学费免费化法案》概要

《法案》规定,凡是日本公(私)立高中、中等教育学校(后期教育)、特殊教育学校(高中部)、高等专科学校(1~3年级)学生都可以享受免费政策和政府补贴。还包括在日本就学外籍学生以及日本的国际学校学生、初中毕业后就读专修学校的学生。[2]该《法案》学费减免政策由两个制度构成,分别是公立高中免学费制度和私立高中就学支援金补助制度。按其原则全国公立高中一律不收取学费,私立高中和国公私立高中通过就学支援金给予相应学费补助。

从2010年4月1日起,约占日本高中八成的所有公立高中(约330万学生)实施免费教育,即所有公立高中将不再收取学费,学费将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3]对于私立高中,该《法案》规定,根据家庭经济情况,为私立学校的高中生提供11.88万日元至23.76万日元不等的学费补助。同时,对于私立学校经济中下等的高中生实施增额补助,家庭年收入不足250万日元的家庭给予2倍补助(约23.76万日元),年收入250万~350万日元的家庭给予1.5倍补助(约17.82万日元)。[4]

(二)《法案》出台背景及原因

1. 高中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不利于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日本是教育公平程度很高的国家,2009年的《文部科学白书》指出:“日本的教育制度是既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又保持高质量、高水平的成功例子”。[5]但是,日本对高中教育经费投入低于OECD平均水平,在OECD国家中只有日本、韩国等4个国家收取高额学费,未将高中纳入义务教育阶段。日本战后初期财政状况恶劣,九年义务教育花费了大量的财政经费,此情况下,高中阶段的教育经费政府已经无力支付,因此,由地方政府和家庭共同承担高中学费。随着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高中教育也得到稳定的发展,由战后初期高中入学率40%发展到2009年的98%,在学校数量和高中入学率方面日本取得了成功。但是,随着经济危机及新自由主义改革的推进,日本政府日益强调家庭承担为主,家庭所承担的学校教育费用上升,这显然违背了教育资源配置平等原则,不利于教育机会均等,同时与日本政府所追求的公平与效率双赢的政策价值相违背。

因此,鸠山政权在日本民主党大选时提出实施高中学费无偿化制度。由于在OECD成员国中只有日本、韩国、葡萄牙和意大利这4个国家的公立高中还收取学费,鸠山政权最终决定所有公立高中一律免收学费,不设定收入限制,实现高中公共财政投入水平与国际接轨。

2. 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实现教育资源配置补偿原则

从国家教育经费国际比较中,可以发现日本的教育经费主要由家庭承担,公共教育经费所占比重很小。日本公共财政支出占GDP比例在OECD加盟国中处于最下位(OECD平均5.0%,日本3.4%),生均公共财政支出也比美国等发达国家低。[6]尤其20世纪80年代以来消减教育经费预算趋势越来越明显,进而加重了家庭和学生个人的经济负担。特别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日本经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陷入了经济增长的低谷,许多日本家庭经济收入普遍降低,但是教育费用在家庭年收入中所占比率呈上升趋势。每年日本公立高中生需要支付大约12万日元(约8000人民币)的学费,私立高中生需支付的学费更多。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调查,2008年日本高中生中途退学共计66226名(退学率2%)。[7]高中中途退学的理由中,有很多因家庭状况和经济问题等因素导致退学。而且,因经济原因而选择退学的学生中,仍存在拖欠学费的状况,公立高中40%,私立高中达到了61.9%。[8]此外,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在教育投入上远远低于高收入家庭,导致学生在高中教育阶段出现了教育机会不均衡化的现象。

教育资源配置的补偿原则就是对社会经济地位处于劣势的受教育者在资源配置和经济上给予补偿。为了让贫困家庭的优秀学生进入大学深造,日本政府决定实行无家庭收入限定的学费免费制度,对经济处于不利地位的地域、家庭的学生提供教育经费援助,减少贫富差距而导致的教育不公平。

3. 日本高中质的变化

日本高中招生原则存在两种主张,一种是“合格者主义”主张,高中教育不是义务教育,高中应该让有接受高中教育意愿和具备学习能力的人入学。而“志愿者主义”主张“让所有人接受中等教育”已成为现代世界的共同教育理念,这一理念是现代社会的要求,也是国民的要求,因而应该把高中办成“向所有青年开放的学校”。[9]

日本高中教育性质不断地发展,不仅是数量的增加,伴随量的增长性质也发生了变化。日本高中的性质从非义务教育机构转变为国民教育机构。[10]高中性质也从以能力主义为基础的“合格者主义”向以平等主义为基础的“志愿者主义”转变。[11]随着日本高中成为国民教育机构,一方面促进了高中教育向准义务化阶段发展,给受教育者带来利益;另一方面推进了高中教育机会均等,为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柱。

(三)政策实施流程

从战后至今,日本高中教育财政制度随着经济变动经历了反复波动的历程,但从发展趋势考察,日本高中教育财政投入主体主要由都道府县地方政府承担,中央政府对高中教育财政投入很少。随着高中教育不断普及,中央政府逐渐加大对高中教育的财政补助。自2010年日本实施高中免学费政策以来,取消了原本由家长支付到地方政府财政体系的学费收入,由国家向地方拨付相当学费收入的经费。[12](如图1)[13]保障了各都道府县对高中教育的财政投入,避免了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高中生从政府手中获得的学费补助会出现差距,促进了地域之间的教育公平。

资料来源:新しい「高等学校等就学支金制度」についてhttp://ww52.tiki.ne.jp/~dream-plan/DPN-16.pdf#search='%E9%83%BD%E9%81%93%E5%BA%9C%E7%9C%8C%E9%AB%98%E7%AD%89%E5%AD%A6%E6%A0%A1%E7%84%A1%E5%84%9F%E5%8C%96'

二、日本高中免学费政策下的教育资源配置状况

日本自2010年实施高中免学费政策以来,促进了高中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化发展。日本政府对高中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以及对私立高中的增额补助和贫困家庭学生的补助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为保障教育质量的提高,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日本提出建立特色学校和新型高中,实现高中教育灵活化和多样化,满足教育资源配置差异原则。

(一)加强国家和地方政府对高中教育两级财政投入

民主党在2009年大选时提出“从混凝土到人”的口号,主张消减公共事业费,加大对科教文卫事业的财政投入,其中文教及科学振兴的预算增加为5兆5926亿日元(增加幅度约5.9%),2010年高中免学费制度实行以后,政府财政投入足足增加3109亿日元。[14]自日本实施高中免学费政策以来,中央政府加大对高中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促进高中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保证了高中各校际间、地区间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均衡化。

此外,都道府县为了进一步减轻家庭承担教育经费的负担,各地方政府在国家财政补助的基础上,自行制定增额补助金。例如:东京都在实施高中就学支援金制度时,根据本地区自身状况,制订符合自身特色的制度。适当增加私立高中就学支援金(如图2),[15]同时还规定居住在东京都但在邻近县上学的高中生,同样可以获得相应的增额补助金,如居住在东京都的学生在千叶县私立高中就读,那么该学生通过比较即可以选择东京都的制度,也可以选择千叶县的制度。神奈川县根据本地区财政经济状况,在国家财政补贴的基础上适当增额,年收入未满750万日元的家庭,一律补助99000日元的入学金,并且向低收入家庭提供修学旅行、教材等用途的补助金。

资料来源:高校の授業無償化の仕組みhttps://www.schoolnet-work.jp/hs/maniax/2014-09/index.php

(二)导入收入限制制度,并给予私立高中不定额补助

日本教育界对该《法案》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该《法案》的实施有利于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促进教育机会公平。但是,有人认为该《法案》并没有促进教育公平,反而加剧不同收入家庭之间的教育不公平,拉大公立与私立高中之间的差距。基于日本教育界对《法案》的争论,日本政府针对高中学费无偿化制度进行讨论,最终提出收入限制制度。即修改所有公立高中学费减免制度,设置收入限制标准,该标准以下的家庭成为免费对象,高于该标准的家庭则根据收入水平缴纳部分学费。[16]新制度规定公立高中学生家庭年收入超过910万日元需缴纳部分学费,私立高中学生每月补助9900日元,但是年收入超过910万日元的家庭不给予补助金,低于该标准的学生将给予不定额的补助。(见表1)

对公立高中实施收入限制制度,将获得的经费资助于私立高中低收入家庭,通过此方式缩短公立高中与私立高中之间的学费差距,避免私立高中低收入家庭的教育负担加重。2014年4月开始正式实施《关于支付高中等就学支援金法律》,该法律取消原有制度,将公立学校学费与私立学校支援金二分化,通过收入限制减小公立与私立高中之间的教育经费差距。[17]

(三)设立给付型奖学金制度,加大对贫困家庭的经费资助

日本高中生奖学金资助由各都道府县实行,奖学金制度采取借贷形式,学生毕业后需要偿还。为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接受高中教育,2009年设立了“高中生修学支援基金”,由都道府县自行实施奖学金补助和学费减免制度。2010年文部科学省提出设立给付型奖学金制度的建议。日本各党派认为现行的高中免学费制度并不能充分的减轻低收入家庭的经济负担,因此,有必要设立给付型奖学金制度。在2011年财政预算讨论中,设立给付型奖学金制度成为了主要讨论的焦点,最终在“高中生修学支援基金”中确立了给付型奖学金制度,真正减轻家庭和学生的教育经费负担,让更多的学生接受高中教育,避免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出现,加快日本高中阶段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步伐。

(四)日本高中多样化改革,促进免学费后教育质量提高

日本通过高中免学费政策的实施一方面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另一方面有利于破解日本教育发展的“瓶颈”,改变日本僵化的教育体制,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生存能力,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制,实现高中教育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随着日本实施高中学费减免制度,很多学生选择进入高中学习。因此,高中生的能力、适应性、个性、兴趣以及未来选择等方面日益多样化。近年来日本文部科学省在实现多样化和个性化为目标的改革理念下,对高中进行一系列改革,2012年发布《都立高中改革推进计划》,通过地方教育行政“分权”改革,鼓励各地创办特色学校(中坚学校、鼓励学校、升学指导重点校)和新型高中(综合学科高中、普通科学分制高中、初高中一贯制学校),扩大高中办学自主权,办出有特色、个性化的高中,实现适应每个学生、发挥每个学生潜力的“弹性而多样化的高中教育”。

三、小结

高中教育是连接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中介,对我国未来人力资源开发和国家战略人才支撑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高中教育是学生个性、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以及当今世界高中教育发展趋势的动态,改革创新高中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成为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提高教育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同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杂费,实施全覆盖资助。我国部分省份已开始推行高中教育免费制度,但是目前我国实施该制度存在很多问题,地区差异、财政经费、教育观念等因素影响和制约我国实施高中教育免费制度。

普通高中教育改革 篇8

关键词:教育改革,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

一、改革背景及现状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的教育改革依旧在逐步地向前推进,尽管效果显著,但依旧存在着很多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在《纲要》的鼓励和指引下,2005年,山东某高中以“由班级到年级,由年级到学校”的方式响应国家的教育改革政策,其中最具特色的便是翻转课堂、全员导师、成功教育三项措施。

1、翻转课堂——给予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

教师通过编写导学案,以问题为线索,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规律,明确学生的思考方向,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不再是老师照本宣科,当有学生已经掌握了老师要讲授的新内容时,师生的角色就进行了对调。对于一些比较易于理解的内容,教师会录制短小精悍的“微课”视频,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进行学习,之后会在课后习题中检测学习效果。

2、全员导师——每位学生都能得到老师的关注

“让德育过程像阳光普照大地一样润泽每一个学生,观照每一个生命,让德育效果达到使每一个学生更阳光,更自信”是该校一直遵循的德育理念。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提出了全员导师制这一德育制度。学校为每位学生都制定了一本《学生成长记录手册》,全校上至校长下至每位刚参加工作的教师都是学生的导师,都要和学生在手册上进行互动,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导师,学生可以将自己在学习或生活上的问题及时反映给老师,老师也会对其问题做出相应的回复。

3、成功教育——致力于每位学生的成长成才

在学校教育中,每个学生的需要不同,学校就必然要创设激发其动机的条件,调动其积极性,从而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基础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这不仅是学习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品德、心理、情感、意志的成长。为此,学校成立了社团联合会、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创建国学社、文学社等社团,同时,每年都会开展学生百家讲坛、读书月、高二学生成人礼等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展示自我的舞台,不断追求成功,实现梦想。

二、典型措施分析

1、翻转课堂

作为比较新兴的教学方式,翻转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一方面,当学生在讲解问题后获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时,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就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找到了在这个集体中的存在感和对集体负责的责任感。另一方面,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普及,教师借助高科技教学设备来完成教学任务。翻转课堂大多采用的是视频教学,自主评测,与以往的教师口述型授课方式相比,更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因而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全员导师

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沟通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必需品,这时就需要《学生成长记录手册》将老师与学生连接起来。通过这种方式,每个学生都获得了自己的倾诉渠道,沟通这一基本需求得以实现,心理上也会获得满足感,老师和同学间的亲密度有了显著提高。由于是书面上的沟通,气氛相对轻松和谐,一些难以在口头交流中涉及的问题也都可以私密地解决,这对学生隐私的保护十分有利,学生也会因此相信老师,以后再遇到问题时还会向老师反映,形成良性循环。

3、成功教育

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但这并不代表他不能在其他方面有出色的表现。任何一所学校都不能只重视“教书”,而忽视了“育人”,在教育中要为未来的精英们提供成长的平台,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专长,首先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中取得成功,树立自信,进而向其他方面推广,最终使学习成绩也得以提高。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老师们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努力找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例如,在科技艺术节期间,学生可以带着自己的作品参加相关比赛,对于优秀的作品,老师负责帮其申请专利。

三、对人才培养的启示

1、高中的特色化发展有利于大学人才的培养

义务教育的发展倾向于均等化,高中教育应该注重特色化,基础教育的改革要与高等教育的改革相衔接,高中与高校要加强联系,这样才能为高等教育多元化选拔人才创造可能性。介于此,该校与海内外的一些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经常邀请高校教育工作者来校讲座交流,暑期还组织师生到国内外高校参观学习。

2、确立好高中导师制的定位

基于高中教改背景下的导师制值得探究和尝试,但在实施过程中必定会遇到很多问题,只有处理好这些问题,高中导师制才能行之有效,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手册的使用并不是走走形式,为了使这项措施行之有效,学校专门安排了领导班子小组定期抽查手册的使用情况,学期末时,学校会进行检查,检查结果与老师的绩效考核挂钩。

3、结合社会的需要培养高素质人才

为社会输送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力量同样是普通高中的职能,但是升学教育中还有许多环节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比如小语种考试、艺体特长生的特招、海空军和民航的招飞等特殊类别的招生工作,因此高中学校应重视各类人才的培养,拓宽办学思路,努力开辟升学途径,使那些综合成绩不一定很高,但是学有专长的学生同样可以进入自己心仪的高校。

参考文献

[1]张雪蓉,李海云.教育公平与义务教育——公共事业管理理论的视角[J].职业圈,2007(24).

[2]陈晓梅.成功也是成功之母——试论“成功教育”的理论与方法[J].当代教育论坛,2004(5).

普通高中教育的“复兴”之路 篇9

其实, 真正熟悉复兴中学的人未必很多。这所12 年前还是人称“二幼师”的学校, 正好赶上基础教育的全市性、大规模布局调整。本来就要取消的中等师范, 经过异地规划, 重建“转轨”, 成为普通高中, 并取名“复兴”, 而且一夜之间还给他们戴上三顶“桂冠”:一是市直属高中, 二是市重点高中, 三是示范性高中。可见, 各方寄予希望之大。但是, 人们心里全都明白, “直属”谁也没话可说, 都是你们“自家”的事儿;至于“重点”“示范”, 那是上边“封”的, 没啥社会基础, 只能用来造势。就说社会基础, 你还真别小看, 得靠时间来“堆”。所以, 自打成立那天, 复兴中学就深知自己“几斤几两”:改制以前的幼儿师范, 学生好分配, 那时可谓怎一个“轻松”了得。改制以后是普通高中, 学生要高考, 现在可谓“硬碰硬”如何了得。虽然好说好听, 实际一天一地, 而且造势越大, 压力越大。作为“直属”, 只能办好;顶个“重点”, 必须突出;当了“示范”, 还要引领。所以, 他们只能硬撑着往前趟。

头几年, 作为刚刚完成“转轨”的普通高中, 没有别的选择, 肯定得“随大流儿”。尽管他们非常清楚, 无论政府配置多好的资源, 生源才是根本的资源;尽管他们非常清楚, 生源这块“蛋糕”早已分完, 并非想要哪块就能得到哪块;尽管他们非常清楚, 即便生源每年也有“波动”, 可从未掀起多大“风浪”。不管怎样, “高中—高考—高校”, 在人们心里就是一趟“直通车”。只要你上了这趟车, 就得随“大流儿”:年年老师、学生一起拼, 天天家里、外边两头儿挤。不能说就没有效果, 反正每年都能完成“指标”, 甚至还会超额几个。当然, 谁都想再“好”点儿, 也没少使劲, 但很难有根本性突破, 收效有限。还是那句话:生源摆在那儿了。难怪大家总是安慰自己:三年前中考招进来的学生, 全市平均水平;三年后高考送走的毕业生, 四成“二本”以上。据统计, 学业“增值”水平也已经很高, 这就很不错了, 还要学校怎样?

其间, 他们也不是没有思考:“二幼师”曾经的美育特色应该是现成的办学优势。虽然“转轨”过程中, 因为“结构性”超编, 有些老师已经调出, 可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毕竟有人留下, 毕竟还很专业。于是, 他们做过一些尝试, 也有过一些收获。个别学生最终考入艺术院校。虽然最终没成“气候”, 也能算是“个性”培养。

其间, 面儿上也不是没有“动静”:围绕如何办好普通高中, 国家出政策, 地方推改革, 专家做课题, 学校搞试验。可是, 谁都没太较真儿, 自然少有作为。当然, 个中缘由很多:社会的舆论, 家长的追求, 学校的惯性。再说, 三者还往往形成合力, 一同发力, 给你压力, 使你乏力。尤其是有人宣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办家长满意的学校”, 更让你纠结。你说, 这是刻意“解读”, 还是有意“误读”?真没法“矫情”, 也“矫情”不起。反正复兴中学已经意识到, 在以高考成绩自我“安慰”的时候, 多数家长并未得到“安慰”, 有的甚至非常伤感:“跟你们拼了三年, ‘正经’大学没考上, 这高中不是‘白瞎’了吗?”“就算上了‘三本’, 一年还得花好几万。毕业了又怎样?工作照样难找, 孩子接茬‘啃老’。”话不好听, 很耐人寻味。面对这些无奈的家庭, 面对长期无言的结局, 他们更困惑了。

大概就是这个关键时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2010—2020 年) 》的颁布, 一下“点醒”了他们。咱们这是干嘛, 偏要“一条道跑到黑”?其中, “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一条里, “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采取多种方式, 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一段, 引发了他们对普通高中的重新思考:真没有必要随大流儿“架”自己。该放下“身段”, 要放下“身段”。何况, 自己这类学校, 压根儿也没有什么“身段”。同是普通高中, 眼睁各不相同。只有各自找准位置, 转向既能遵循人的成长规律, 又能满足家庭基本愿景;既能顺应社会发展大势, 还能切合学校现实条件, 才是办学正路。用他们的话说:短短60 个字的政策阐述, 怎么两次提到“职业教育”?这就是改革“信号”。咱们应该抓住机遇, 再次“转轨”。如果说, 上一次是办学类型的“转轨”, 那么这一次就是办学思想的“转轨”。

五年过去了, 要是回头梳理一下他们再次“转轨”的历程, 做的主要就是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引进职业教育, 重构校本课程。

谁都知道, 对普通高中来说, 最大的自主权在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因为这是一所学校彰显个性的“名片”。所以, 普通高中的展示活动都把校本课程作为“重头戏”, 相互“比拼”。尤其是“有头有脸”的学校, 人家的校本课程就是“高大上”:众多的项目, 超前的课题, 尖端的设备, 高深的内容, 知名的导师……因为除了“高考”以外, 这也是办学实力, 况且这种实力还能“诠释”自己的素质教育。复兴中学也曾羡慕不已。可是实践证明, 适合“别人”的, 未必是适合自己的。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知识积累, 已经导致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未来追求。人家的学生热衷于逻辑思辨, 咱们的学生擅长实践操作。这种“不同”并无优劣之分, 只是个体差异。只有立足学生实际, 校本课程才能发挥固有的特殊功能:引导学生避其短, 帮助他们扬其长。思来想去, 他们最终决定尝试引入职业教育, “重构”校本课程。

在大量调查和详实分析的基础上, 复兴中学开始了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知道, 对他们这支“门外汉”的队伍, 实际是在挑战自我。这是一个由可以不知到必须知, 由可以只知其然到知必须其所以然的过程, 难度可想而知。但是, 他们还是赢得了这场挑战。激光雕刻、汽车驾驶、工艺设计、模型制作、餐饮厨艺、动漫创意、电脑维修、网络影视技术、食品工程技术……一批自行开发的具有“职业”色彩的校本课程就这样诞生了, 而且同步“上马”了一批专业设备, 装配了一些实验室、设计室、工作室、制作室。他们的不懈努力, 不仅换来了“职业”课程的从无到有, 更换来了广大学生的空前欢迎。学生们在这个全新的平台上, 学习专业理论、了解职业特点、训练操作技能、体验创意乐趣的时候, 尽情发展着自己特有的潜能, 充分享受着前所未有的成功。

其实, 何止担心淘汰出局的孩子, 从中发现了希望、找回了自信。在一定意义上, 面对各种压力的学校, 也从中看到了前景、坚定了信心。应该说, 正是尊重客观差异, 瞄准社会需要, 满足学生愿望, 着力特长发展的校本课程建设方向, 成就了复兴中学再次“转轨”的坚实起步。

第二件事是, 选择“普职结合”, 创建学校特色。

谁都知道, 对普通高中来说, 确定和建设学校特色是个“老问题”。这个“问题”之所以“老”, 原因非常简单:大家都被“高考”套住, 实在无暇顾及其他。陷于这一问题的学校, 尽管不是全部, 可也为数不少。当然, 有些学校具备“传统”资本, 还在不断“丰满”;当然, 有些学校也在探索之中, 寻找合适主题。即便如此, 真做到有鲜明的辨识度, 有长期的持久性, 有显著的增长点, 有突出的成就感, 还真不多, 因为这需要付出很多。在重构校本课程的过程中, 复兴中学发现自己反而可能实现这些“要素”。别看本身“先天”不足, 其实就是最“原始”的“后发”优势。如果把“引进”职业教育发展成“结合”职业教育, 在众多普通高中里, 就是最为突出的“辨识度”。至于如何保证“持久性”, 如何形成”增长点”, 如何显现“成就感”, 那都是后话, 可以慢慢来。于是, 他们组织了全校大讨论、全员大访问。怎样由重构校本课程走向创建学校特色?特别是在大访问中, 学生畅所欲言谈想法, 家长直言相告提建议, 专家鞭辟入里做论证……“普职结合”就这样由大家逐渐形成的共识发展成建设学校特色的主题。

一旦站上新的高度, 必然催生新的思考。对普通高中来说, 不光学校特色本身非常系统, “普职结合”也从来没人提过, 所以局限于“东一榔头, 西一棒子”绝对不行。于是, 学校针对校本课程建立了工作系统, 成立管理小组, 明确课程框架, 统筹教学方案, 落实选修制度, 推行学分考核, 纳入综合评价……使管理、开发、实施、考评“四位一体”。如今, 这里的校本课程已经像国家课程一样, 形成了严谨实施的长效机制。其中, 他们首创的全员参与的“走班制”, 学生兴趣极大, 既保证了课程安排, 又盘活了设备资源, 还引导着学生学会了自主管理, 实现了自主发展。于是, 学校围绕特色建设, 结合教学改革, 开始了职业渗透。教师教学中设法建立教科书内容和相关职业的联系, 已经成为这里课堂教学的常态。《物理》的电磁学, 就这样添加了“磁悬浮列车”设计原理的探究;《生物》的植物教学, 就这样联系了“无土栽培”发展趋势的讨论; 《化学》的有机物教学, 就这样融入了生物制药的技术……鲜活的实例, 使学生看到了理论知识转化为科技成果的价值, 悟出了“学科—专业—职业”的脉络。“文科”教师则利用教科书的思想性和人文性, 让职业精神进入孩子的心灵世界。生动的案例, 使学生看到了职业理想的崇高, 悟出了职业道德的伟大。特别是《人生规划职业指导》课的开设, 一方面引领学生精准定位未来目标, 一方面又激励他们把未来目标转化为现实动力, 因为他们发现自己的潜能优势, 完全可能“对接”自己的人生梦想。于是, 学校抓住课外活动进行了深度开发。这里的学生社团已经成为他们动手、动脑的乐园, 各自提升着特长的实力, 思索着职业的“选项”。这里的专题教育已经成为他们重新认知的氛围, 共同体验着职业的社会贡献, 感悟着职业的精神境界。“理想是什么”的班会, 已经把同学的交流变成了彼此的交心, 共同规划未来的美好人生;“高三, 我们在路上”的校会, 又让学生深化了对“人人是人才, 行行出状元”的理解。一年一度的“成人仪式”和“毕业典礼”, 孩子们切身感受了家长、老师对他们正确选择的谆谆指导和殷殷期待。就连校园环境文化也一改“985”“211”的宣传, 布置了人生规划与职业教育的内容。为了扩大“普职结合”的校外资源, 他们邀请海河教育产业园区开办的“复兴文化讲堂”, 为广大师生搭建了新的学习、交流平台。行业专家与成功人士的经历、经验, 让学生感受了不同的职业魅力, 同时感悟了奋斗的职场艰辛。“天生我材必有用”, “条条大道通罗马”, 这些“老话儿”被学生做了“现代版”的阐释。特别是一次次的现场互动, 学生们从中体味了未来的多彩和人生的美丽。应该说, 正是这些围绕“普职结合”进行的生动创新, 为学校和学生系统了解职业、主动走近职业, 及时发挥了“催化”作用, 成就了复兴中学再次“转轨”的纵深推进。

第三件事是定位“精致教育”, 启动顶层设计。

谁都知道, 学校的顶层设计是学校科学发展的关键, 学校的办学思想又是学校顶层设计的灵魂。可是, 具体到一所学校, 特别是具体到一所遭遇“高考”左右的普通高中, 这事儿就并不那么容易了。论说, 咱们应该还要好些。前几年开始的“普通高中现代化学校标准建设”, 非常强调端正办学思想, 力图体现普通高中本质。就是在这样的政策导向之下, 大家同时开始了一次新的探索。经历了校本课程重构和学校特色建设的复兴中学, 也借势提出了“精致教育”的课题。

他们觉得, 普通高中的问题其实并不复杂, 同质化的倾向就是症结所在。不管你怎么看, 反正是不同的学校在追求同一个目标———高考。“精致教育”只是一种教育理念, 或是一种办学思想, 就是现代高中的多样性办学、个性化培养。为什么用“精致”定位?他们说: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的教育, 必须精心确定每个人的发展方向, 精细设计每个人的教育方案, 精确进行每个人的素质评价, 而且都要“精”到“极致”。目前, 他们正在这种办学思想的统领下, 着手学校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应该说, 前两件事为这一件事做了很好的准备与铺垫, 这一件事又是前两件事重要的延续与升华。这是教育思想的延续、学校文化的升华, 更是对普通高中特色化办学之路的深层次思考。

“精致教育”由于兼顾了普通高中课程的基础性和职业教育专业的实践性的不同特点, 兼顾了升学预备型教育和就业预备型教育的不同需求;由于突出了“兴趣—志趣—志向”的成长轨迹, 突出了“学科—专业—职业”的发展脉络, 整个学校似乎发生“颠覆性”变化, 而且这种“颠覆性”变化又似乎写在每个人的脸上。

高考志愿填报, 平和代替了以往的焦虑, 因为孩子觉得可以选择的专业更宽了, 选择的学校更多了。即使成绩不是很高, 似乎没有选择的学生, 却表现了自信, 表达了主见。一句话, 只要自己喜欢, 社会需要。高中毕业以后, 快慰代替了以往的怨怒, 因为有的顺利进入本科, 有的自愿走进高职, 有的还直接进入社会就业。还是那句话, 只要自己喜欢, 社会需要。

就是这些曾经失去信心的孩子, 如今已经令人刮目相看:他们的“榜单”上居然有15 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10 项学生发明成果;居然其中包括“水陆两栖机器人”工业造型类专利, 有“3D”动力创新大赛工业设计市级特等奖、全国三等奖;居然有市机器人比赛小组第一名, 市青少年小发明设计大赛的一、二、三等奖;更让你无法想象的是, 其中有两项居然还通过了“I-Sweeep”大赛 (国际可持续发展项目奥林匹克竞赛) 组委会的审核, 居然有两位同学还应邀赴美参赛, 并荣获优秀奖。谁能想到, 复兴中学如此华丽的“转轨”, 不仅走向全市, 竟然走向世界。

当然, 复兴中学不可能挂出“清华”“北大”录取的布标, 但是这里也能冲出“黑马”, 今年就有高考拿到640 分的学生;这里也能培养“精英”, 也曾出现先高职、后本科、再硕士的学生。尽管这些“少数”更能吸引眼球, 他们也没有自鸣得意, 更没有大做文章。在他们看来, 那些“多数”能够稳稳当当各安其位, 能够高高兴兴各得其所, 无论是普通高校, 还是高职学院, 乃至就业、创业, 才是他们的愿望。一句话, “精致教育”的目标是要教好每个孩子, 幸福每个家庭。

普通高中招生改革的新思路 篇10

晋中市于2001年实行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政策, 指标到校比例为5%。2010年指标到校比例为60%, 2011年、2012年为80%, 2013年将实现100%。也就是说2010年秋季入学的初中生, 在2013年升学时将享受100%的指标到校政策, 即零择校。2012年, 根据晋中市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初中学校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 介休市各初中指标按均衡性、奖励性、倾斜性指标分配。例如, 介休一中招生计划1000人, 其中扩招计划167人, 统招计划833人, 指标到校666人 (占统招计划的80%) , 其中均衡性指标533人 (占指标到校的80%) , 倾斜性指标47人 (占指标到校20%的35%) , 奖励性指标86人 (占指标到校20%的65%) 。

从指标到校分配来看, 介休一中、介休十中 (属优质高中) 共划出1068名计划均衡地分到21所初中学校;从招生结果来看, 初中学校全部完成指标到校招生计划。实践证明, 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到校这一招生政策的实施是有一定成效的,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调动了农村初中学校的办学积极性, 有效控制了初中生的流失, 提高了保留率。例如偏远农村初中张兰三中, 初一备案学生35人, 2012年参加中考35人, 达优质高中1人, 录取率为25.71% (与介休二中的录取率基本持平) 。这样不仅救活了濒临倒闭的中学, 也有效地破解了“择校热”的难题。

2.从根本上解决了学校之间的恶意竞争, 为农村初中和城市薄弱校学生升入优质高中提供了公平的机会, 增强了薄弱学校的办学积极性, 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逐渐引导学校从“升学率”的竞争转向“办学水平”的竞争, 进而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均衡发展。

3.解决了农村学生向城市无序流动的一系列问题。例如2012年中考, 义安二中学生张某, 考试成绩497分, 受益于晋中市推行优质高中指标到校的政策, 他顺利地被介休一中录取。这样有利于农村学校改善生源结构和建立良好的教师成长环境, 有利于教师队伍稳定, 促进了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缩小与城市教师的差距, 从根本上让农村学生享受教育的公平。

4.缓解了热点初中学校的择校压力。例如, 介休一中2012年实际录取分数统计发现, 因受指标的限制, 在介休三中上学的学生, 考试成绩最低为602分 (满分750) 才能被介休一中 (志愿合适) 指标到校录取;而在介休八中上学的学生, 考试成绩只要达到485分就能被介休一中指标到校录取。两类学校都是城区学校, 录取分数相差117分。通过此举措逐步引导初中学校走出“片追”的死胡同, 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对于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和质量标准, 对于促进初中阶段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对于促使全社会形成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二、普通高中招生改革的思路

近年来, 介休市普通高中招生改革在晋中市的统一部署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指标到校这一政策的实施, 促进了义务教育阶段均衡发展和标准化学校建设, 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热点学校的择校现象。但随着形势变化和客观需求, 今后一段时间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人才的选拔方式, 促进基础课程改革, 推动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 普通高中招生录取办法还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1.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具有权威性和科学性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公正、科学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提高考试的质量与信度, 使学生的学业水平、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科学的反映。要根据普高招生考试改革的整体要求, 探索多元化的招生录取办法, 使优秀学生能够脱颖而出。进一步扩大高中学校招生工作的自主权, 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 结合综合素质评价, 择优录取, 并辅以自主录取、保送、推荐录取和破格录取等方式选拔人才。

2.初中学校结合上级规定和学校个性化发展特色, 进一步完善科学性与可操作相统一的评价标准和办法, 加强与普通高中招生工作的无缝链接, 加大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普高招考中的利用比重, 真正发挥其育人功效, 切实发挥好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方面的导向作用。

3.根据普通高中学校软硬件条件, 师资资源状况、网点布局和未来几年生源状况, 组织教育有关部门集体研究, 科学论证, 制定出每年的招生计划。

4.严格按照普高招生政策和计划实施招生, 杜绝人为改变招生政策和计划, 解决处理违规招生和超计划招生, 防止不正当竞争。努力实现普招工作的透明度, 将加分项目网上公示, 建立学生志愿、升学成绩和录取结果网上查询系统, 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5.特长生的选拔要体现公平和科学的原则, 招生比例和类别要适当增加, 招收的学校不应限于优质高中。

6.改革普通高中招生制度。 (1) 清理加分项目; (2) 将民办学校招生工作纳入统一管理; (3) 改革志愿填报和录取程序; (4) 按照现行指标到校政策, 一些农民工子女和户口不在本地的学生是不能享受此政策的, 这显然与国家的政策是不相符的。因此, 尽快研究和制定100%指标到校的实施政策是当务之急。

7.规范初中学籍管理, 严格控制学生辍学, 建立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机制, 改革和完善对教师、学生的考核办法和评价机制, 杜绝以升学为导向的“应试教育”, 实施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 尽力缩小校际间、班级间和学生个体间的差距, 保证向高中学校输入更多的优质生源, 使更多的学生接受高中教育。

8.信息技术、理化实验 (晋中试点) 、体育三项考试属中考的部分考试科目, 晋中市招委、教育局应统一协调安排, 以保证招生考试成绩的公平、公正。

9.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升学成绩中学科分值所在权重, 促进学校全面落实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 开全学科、开满学时, 充分发挥各学科的育人功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初中教育质量评估功能, 调整和完善其内容, 改进评估办法, 使其成为制度化、常态化和过程化, 加强对学校过程性评估的比重, 引导学校注重过程管理, 在过程中发展与提升;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指标到校分配办法,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健康发展。

上一篇:农业现代化水平测算下一篇:开放式语文教学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