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制管理

2024-05-14

班制管理(精选十篇)

班制管理 篇1

走班制起源于美国,在我国多地进行了推广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主要表现是课程设置的多样性、丰富性,因层确立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提升,建立了以导师和成长顾问为主的选课指导制度,避免学生选课时的盲目和随意。然而,当前的选课走班制并不完善,尤其是在班级管理当中存在众多问题。基于此,笔者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当前普通高中选课走班制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开展系统分析,尝试探索有效的改进路径。

一、普通高中选课走班制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选课走班制是指普通高中不仅根据学生成绩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班,还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编制不同的课程组合,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未来的发展道路,学校根据学生的课程选择结果,把同一时间选择同一课程的学生集中起来形成一个临时班集体进行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因此学生上完这节课后会再到另一个教学班上课,所以这也是选课走班制的由来。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不仅保证了学生课程选择的自主权,提高了学习成绩,减轻了课业负担,还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但在班级管理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 流动上课,加剧班级管理困境

选课走班制使学生在课程选择上拥有很大的自主权,每人一张课表成为了现实,进而出现“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象,导致行政班组织班级活动的时间大大减少,过去的很多班级活动被迫缩减甚至取消。长此以往,势必弱化学生对行政班的认同感、归属感及荣誉感,不利于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形成。

同时由于走班制及其所具有流动、灵活的特性使得班级成员呈现一定程度的离散状态,这种临时性的集结增加了教学班的不稳定性,进而使教学班的教学管理工作难以开展并显得格外混乱,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出勤率和作业收缴方面。

另外,教学班班主任对流入到其所教班级学生的情况比较陌生,使得班主任不易掌控班级情况,迫使班主任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班级管理上。然而,在时间上,由于选择不同的课程,学生在多个时间段将会游离于班主任的视线之外;在空间上,由于学习层次、兴趣、爱好的不同,学生会选择在不同的教学班上课,使在行政班的学习时间大大减少。因此,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时时处于班主任的监控之下,班主任很难对学生的真实情况有全面了解,更难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管。要使班主任的管理触角从行政班延伸到教学班,难度较大。

2.“分层教学”理念浮于表面,“走班”被落实成“快慢班”

根据笔者调查,走班制在其推行过程中有逐步偏离其“因材施教”轨道的情况发生。走班制“以生为本、分层教学”的理念受到异化,学生被走班,并将学生分为好、中、差三种层次,然后施以不同的教学。一些学校的走班制试验走入误区,在实施过程中逐渐被异化为“快慢班”,这不仅违背了走班制“因材施教”的良好初衷,而且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标签式定性,导致“马太效应”在校园中的滋生与蔓延,甚至从根本上背离了教育公平的理念和原则。同时,“快慢班”加剧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处于快班的学生骄傲自满,慢班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和失落感,容易引起两极分化。

3. 行政班与教学班之间班级管理出现缺位

(1)教育监管人沟通渠道不畅。传统固定班级组织模式下的教育监管人由班主任、家长和任课教师组成,而选课走班制使任课教师的组成多元化,这是由于选课走班制赋予了学生课程选择的自主权,使其能够依据自身状况选择不同学科不同层级的任课教师,进而导致教育监管人之间沟通不畅的局面。

(2)教学班课后辅导难以开展。走班制的学生由于来自不同的行政班,上课时学生集结,结束后各自返回自己的行政班,由于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教学班任课教师相异,学校很难安排辅导教师深入到行政班进行课后辅导,使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

二、改进走班制的管理建议

1. 加大制度宣传力度

走班制实施的前提是学校是否秉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办学理念。现阶段而言,学生、家长以及部分领导和教师对走班制缺乏基本的理解与认识,对其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等持怀疑态度,从而出现对走班制的顾虑和误解。为此,学校应切实做好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工作,拓宽沟通渠道。例如,以专题家长会、班会等形式向学生、家长广泛宣讲走班制教学的基本理念及其优势,建立良好的家校沟通合作机制,改变其传统的教育观念,力求达成共识:走班制的重点并不在于知识和经验的传授,而是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创造性和挖掘学生个体潜能,充分认识到教育不只是对学生的甄别与选拔,而应转向“以生为本,人人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轨道。

2. 加强适度建设,做到教管合一

行政班班主任要实行动态管理,教学班任课教师也应班主任化。

唯有实行班级动态管理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加强与教学班任课教师的沟通。行政班班主任要经常与教学班任课教师进行沟通,及时掌握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状态、身心状况,对出现问题的学生应及时主动进行沟通。

其次,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行政班班主任要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状态、学习情况以及在学习或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

最后,加强学生自觉性教育。实行走班制,学生在校的大多数时间将会在教学班度过,他们游离于行政班班主任的视线之外。因此,行政班班主任应加强学生的自觉性教育,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原则,使其养成自主的学习习惯,并积极配合教学班任课教师的工作。

同样,教学班任课教师不应把教学班的目标仅仅定位于教学,而应把教育目标多元化。其具体做法如下:第一,教学班任课教师应淡化学生行政班的意识,增强教学班的意识,以教学班为整体将不同行政班学生交叉排位,打破班级界限,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维护课堂纪律,还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感情,有利于班集体观念的形成。第二,教学班任课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了解学生的困难及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一视同仁,坚持公正、公平的原则去处理教学问题,努力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而使学生理解自己的教学意图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3. 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关注分层教学课程群的开发

课程作为走班制的先决条件,需要改变传统的课程体系,加大对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更好地为走班制教学服务。同时,课程资源的建设要符合多样性、丰富性和时代性的标准。

4.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是推进走班制顺利实行的重要举措,在走班制课程建设过程中应不断加强教研组建设,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打造一批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为此,学校需要聘请校外专家、学者对在职教师进行相关继续教育培训,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加强兄弟学校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定期举办教育研讨活动,通过教师的发展带动学校发展。

走班制背景下教学班的管理 篇2

高建 2009年7月18日 11:48 浏览数:88 | 评论数:2

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是通过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让高中生在自主选择和主动学习中实现有个性的发展。

为积极落实省教育厅关于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规定,我校按照《普通高中课程规定》,在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选择机会的基础上,让高二年级学生自主选择语文选修课所学课程,并实行走班制教学试验,成效显著。无论是在学生学识、素养的提高上,还是在教学班的管理上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以后走班制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借鉴。

“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育都是不可能的。”(赫尔巴特)这句话道出了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而素质教育所倡导的走班制教学中的教学班与日常教学中所实行的行政班又有很大区别:

行政班中有一个班主任,教学班是按所选课程分的班,没有班主任;教学管理的重任就落在了任课教师身上。

走班制教学把全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重新排列组合,学生之间的交往范围虽然大了,但由于原班级的班风、学风不同,学生学习习惯、态度不同,也就相应加大了相互间的影响。由于学生大多不在原行政班中上课,原行政班班主任也就无法及时了解这些学生的情况,管理难度变相增大。

针对这种状况,我校在走班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教学班的理工作:

一、固定走班时间、地点、人员

1、固定时间(课程表):为使走班秩序井然,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我们把走班设在每周三、周五,上午前8个班、下午后8个班分别走班。

2、固定教室:根据学生选课组班后人数的多少,确定固定的上课地点。一是教室外要有明确的教学班牌,二要发挥学校多媒体教室的作用。我们在操作时就把选修人数较多的影视班放在了学校多媒体教室,这样教学场所明确,学生秩序井然。

3、固定班级(学生):根据学生选课人数把学生分成几个固定的班级,主要有——诗歌1、2、3、4班(188人);小说1、2班(114人);文化1、2班(79人);影视1、2、3、4班(303人);写作1、2班(92人)。(我校开设的语文选修课有《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小说欣赏》、《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影视名作欣赏》、《文章写作与修改》。)

教学班也要兼顾到相邻班级的学生尽可能地组到一个班内,以降低管理难度。

4、固定教师:根据任课教师原班选修情况并兼顾教师个人特长确立选修班的任课教师,原则上让选修同一门课人数多的相邻行政班的原任课教师担任该选修课的任课教师,以利于对进行学生管理。根据我校实际情况,高二语文组确定诗歌由张敬玲、殷红霞老师教授,小说由王荣美老师教授,文化由吴华老师教授,影视由亓伟亭、安增庆老师教授,写作由刘刚老师教授。

二、配套相应管理制度

1、健全教学班管理机制,明确要求

确立临时班长。对于新组建的教学班,我校各任课教师根据从各行政班班主任那了解的情况都确立了两名临时班长;临时班长主要负责教学班内日常事务的检查,包括点名、卫生、维持班内秩序——学分认定时的学习过程记录,更重要的是帮助任课教师制定相对固定的座次表并把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原行政班班主任,以便共同管理,确保教学班正常教学秩序。

确立课代表。任课教师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每班确立2——3名课代表,主要帮助教师收交作业并帮助教师做好记录——学分认定时的学习过程记录,同时及时把教师安排的作业传达给同学并督促同学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

确立卫生小组、组长。组长具体分配相应同学的值日任务督促值日同学做好值日工作。

2、明确作业检查制度

走班开始之初,任课教师公布本次选修作业次数、质量要求。作业次数依据选修课程内容教师自己确定;作业质量一般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次不合格学分认定为不合格)三档。教师随时做好记录,作为学分认定的重要依据,以此来敦促学生认真完成每次作业,圆满完成本次选修任务。

三、及时协调各种关系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在实施人性化的班级管理时要及时确立与调整教学班内的各种关系。

1、确立“人人负责”的观念:任课教师把自己看作教学班的班主任,学生把自己看成是教学班的管理者。任课教师、学生共同管理,及时与行政班班主任沟通信息,加强教学班的管理。

2、及时处理教学班学生反馈的各种信息。为加强走班制教学班的管理,我校任课教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找学生谈话,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及时发现教学班内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时分析情况,及时解决问题,使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班内秩序井然,确保良好教学效果。

正是基于上面的管理理念、方法,我校的语文选修走班制下的教学班管理工作正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向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的高效课堂迈进。

走班制中的管理问题分析与改进建议 篇3

走班制起源于美国,在我国多地进行了推广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主要表现是课程设置的多样性、丰富性,因层确立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提升,建立了以导师和成长顾问为主的选课指导制度,避免学生选课时的盲目和随意。然而,当前的选课走班制并不完善,尤其是在班级管理当中存在众多问题。基于此,笔者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当前普通高中选课走班制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开展系统分析,尝试探索有效的改进路径。

一、普通高中选课走班制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选课走班制是指普通高中不仅根据学生成绩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班,还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编制不同的课程组合,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未来的发展道路,学校根据学生的课程选择结果,把同一时间选择同一课程的学生集中起来形成一个临时班集体进行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因此学生上完这节课后会再到另一个教学班上课,所以这也是选课走班制的由来。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不仅保证了学生课程选择的自主权,提高了学习成绩,减轻了课业负担,还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但在班级管理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流动上课,加剧班级管理困境

选课走班制使学生在课程选择上拥有很大的自主权,每人一张课表成为了现实,进而出现“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象,导致行政班组织班级活动的时间大大减少,过去的很多班级活动被迫缩减甚至取消。长此以往,势必弱化学生对行政班的认同感、归属感及荣誉感,不利于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形成。

同时由于走班制及其所具有流动、灵活的特性使得班级成员呈现一定程度的离散状态,这种临时性的集结增加了教学班的不稳定性,进而使教学班的教学管理工作难以开展并显得格外混乱,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出勤率和作业收缴方面。

另外,教学班班主任对流入到其所教班级学生的情况比较陌生,使得班主任不易掌控班级情况,迫使班主任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班级管理上。然而,在时间上,由于选择不同的课程,学生在多个时间段将会游离于班主任的视线之外;在空间上,由于学习层次、兴趣、爱好的不同,学生会选择在不同的教学班上课,使在行政班的学习时间大大减少。因此,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时时处于班主任的监控之下,班主任很难对学生的真实情况有全面了解,更难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管。要使班主任的管理触角从行政班延伸到教学班,难度较大。

2.“分层教学”理念浮于表面,“走班”被落实成“快慢班”

根据笔者调查,走班制在其推行过程中有逐步偏离其“因材施教”轨道的情况发生。走班制“以生为本、分层教学”的理念受到异化,学生被走班,并将学生分为好、中、差三种层次,然后施以不同的教学。一些学校的走班制试验走入误区,在实施过程中逐渐被异化为“快慢班”,这不仅违背了走班制“因材施教”的良好初衷,而且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标签式定性,导致“马太效应”在校园中的滋生与蔓延,甚至从根本上背离了教育公平的理念和原则。同时,“快慢班”加剧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处于快班的学生骄傲自满,慢班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和失落感,容易引起两极分化。

3.行政班与教学班之间班级管理出现缺位

(1)教育监管人沟通渠道不畅。传统固定班级组织模式下的教育监管人由班主任、家长和任课教师组成,而选课走班制使任课教师的组成多元化,这是由于选课走班制赋予了学生课程选择的自主权,使其能够依据自身状况选择不同学科不同层级的任课教师,进而导致教育监管人之间沟通不畅的局面。

(2)教学班课后辅导难以开展。走班制的学生由于来自不同的行政班,上课时学生集结,结束后各自返回自己的行政班,由于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教学班任课教师相异,学校很难安排辅导教师深入到行政班进行课后辅导,使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

二、改进走班制的管理建议

1.加大制度宣传力度

走班制实施的前提是学校是否秉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办学理念。现阶段而言,学生、家长以及部分领导和教师对走班制缺乏基本的理解与认识,对其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等持怀疑态度,从而出现对走班制的顾虑和误解。为此,学校应切实做好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工作,拓宽沟通渠道。例如,以专题家长会、班会等形式向学生、家长广泛宣讲走班制教学的基本理念及其优势,建立良好的家校沟通合作机制,改变其传统的教育观念,力求达成共识:走班制的重点并不在于知识和经验的传授,而是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创造性和挖掘学生个体潜能,充分认识到教育不只是对学生的甄别与选拔,而应转向“以生为本,人人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轨道。

2.加强适度建设,做到教管合一

行政班班主任要实行动态管理,教学班任课教师也应班主任化。

唯有实行班级动态管理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加强与教学班任课教师的沟通。行政班班主任要经常与教学班任课教师进行沟通,及时掌握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状态、身心状况,对出现问题的学生应及时主动进行沟通。

其次,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行政班班主任要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状态、学习情况以及在学习或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

最后,加强学生自觉性教育。实行走班制,学生在校的大多数时间将会在教学班度过,他们游离于行政班班主任的视线之外。因此,行政班班主任应加强学生的自觉性教育,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原则,使其养成自主的学习习惯,并积极配合教学班任课教师的工作。

同样,教学班任课教师不应把教学班的目标仅仅定位于教学,而应把教育目标多元化。其具体做法如下:第一,教学班任课教师应淡化学生行政班的意识,增强教学班的意识,以教学班为整体将不同行政班学生交叉排位,打破班级界限,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维护课堂纪律,还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感情,有利于班集体观念的形成。第二,教学班任课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了解学生的困难及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一视同仁,坚持公正、公平的原则去处理教学问题,努力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而使学生理解自己的教学意图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3.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关注分层教学课程群的开发

课程作为走班制的先决条件,需要改变传统的课程体系,加大对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更好地为走班制教学服务。同时,课程资源的建设要符合多样性、丰富性和时代性的标准。

4.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是推进走班制顺利实行的重要举措,在走班制课程建设过程中应不断加强教研组建设,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打造一批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为此,学校需要聘请校外专家、学者对在职教师进行相关继续教育培训,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加强兄弟学校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定期举办教育研讨活动,通过教师的发展带动学校发展。

走班制学生管理的几个注意点 篇4

以往的高中教学中,因为存在固定的班级,“点到”制也就没有必要。新的高考制度下,班级的设置虽然也还会有相对的固定性,如:以某几门相对集中的选修课为基础组成班级,大多数科目可以在同一班级上课,这样就可以构成所谓的“行政”班,而走班听课,主要是那些难以在固定班级中完成的科目,必须以走班上课的形式集中在一起学习。学生来自不同的“行政”班,归属不同的班主任管理,走班上课,纪律问题往往让人担忧。有些不自觉的学生可能会出现上课开小差、讲空话的现象;一些基础稍好的学生,在觉得自己有能力把握课堂知识的课上,会在课堂上做其他学科的作业,觉得反正上课老师也不会关注到自己,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更有甚者,一些学习和行为存在困难的学生,还会出现逃课现象。针对上述原因,走班制学生管理中,实行“点到”制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怎样操作才能让这一制度落实到位呢?

1.固定座位。

走班听课的教室中座位安排要有一定的固定性,来自相同班级的学生最好集中在一起,不能随意更换座位,老师根据学生的座位就能了解学生的出缺勤,时间一长,还能根据座位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学习和表现,这样便于任课老师管理学生,提高教学质量。

2.设置小组长。

小组长的设置应以学生所在的班级为依据,小组长不但要以身作则,更重要的是帮助任课老师把握本班同学的动向,任课老师发现有学生缺集,小组长可以及时汇报该学生行踪,老师课后有什么事情也可通过小组长落实。

3.及时和班主任沟通。

任课老师在发现学生存在缺课现象后,应及时通知班主任老师,班主任在调查后可以及时教育学生;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出现不认真现象,任课老师应及时提醒,课后和学生进行沟通,必要时应和班主任一起开展教育,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

二、作业收缴要讲究方法灵活

走班制学生管理中最大的问题是作业的收缴,由于学生分散在不同的班级,原来一门学科一个课代表,现在需要N个课代表,这样收缴作业时同一个班级需要收缴的作业科目多了,短短的课间十分钟,教室变成一个杂乱而又繁忙的场所,学生不但要上交作业到课代表处,还要完成另外一些生活小事,时间就会变得非常匆忙,而课代表更是要收缴作业,还要送到任课老师办公室,基本上就没有时间上厕所以及做一些其他的事情,就会苦不堪言。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下节课的预备铃响了,学生还没有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大大影响了班级的纪律。另一方面,课代表把作业交到老师办公室,因为人数增加,又会让办公室门庭若市,影响到老师的工作。那么怎样才能避免上述乱象呢?

1.由课代表收缴作业。

每个“行政”班依然要有一个课代表,负责该班走班选修某门学科同学的作业收缴和其他事项。课代表规定同学上交作业的时间,作业集中后由他负责上交到老师办公室,同时传达任课老师的要求和任务,使其成为任课老师和选修课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2.设置专门作业收缴处。

年段可以根据学校条件许可,在每个教室和办公室外面放置课桌,表明该放置的科目,一些分散的选修学科,学生下课自行把作业放到规定地点,由相关人员收齐上交到任课老师办公室或办公室外面的桌子上。

3.课后定时定点收缴。

走班听课后,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在上课教室集体完成作业,同一选修科目的学生可以相互讨论、相互帮助,完成作业,并规定同学负责收缴给任课老师,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老师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辅导和面批。

三、学科探讨要设置固定时间

在以往存在的固定班级中,学生所学的学科一致,大家一块上课,一块完成作业,作业中遇到困难,同学间可以相互帮助,学科中要求合作探究的内容,同学们可以抽时间在课余任何时间合作完成。走班制后,选修同一学科的同学,可能分散在不同班级,大家分多聚少,同学科之间的合作探讨就出现了困难;尽管在同一班级中会有选择相同学科的同学,但由于多方面主客观原因:或因为同学间相互之间的相处关系亲疏,或因为各自对知识掌握和理解能力的差异等等,能够在一起共同探讨问题、合作解决难题的可能性很小;请教其他和自己合得来的同学,也因为分散在不同班级变得很难;大家在课余时间去请教老师,又会大大增加任课老师的工作量,有时会出现好多学生围在老师周围,等到老师解决了所有同学的问题,已是累得筋疲力尽,而学生也会因此浪费许多的时间。因此,给选择相同学科的学生以固定的探讨和合作时间就很有必要。

1.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适当增加课时。

任课老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每节课多留出10 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探究合作,解决学习难题,完成探究问题,当然还能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2.不能增加课时的情况下,可以规定共同的自修时间。

例如在上完选修课后,允许同一选修课的学生在上课的教室自习,完成作业、讨论问题,但必须要有学生干部或老师负责纪律监管,保证学生高效地学习和讨论,同时也保证整个学校教学的有序进行。

3.组织学生自行找时间进行同学科的探讨和相互帮助。

学校在规定的课时外,还会有许多机动的时间,如中午饭后傍晚晚自修前,甚至在周末下午学生到校后,这些时间段,组织同一学科的同学,可以自发到固定的教室或学习场所进行同学科的探讨和合作。

四、考核表彰标准要大同小异

对学生学科成绩的考核,不同学校的标准基本上是一致的。学校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等先进,所采用的学习成绩标准,也是根据同年段同学科的统一标准。选课制后,因为学生选课不同,不同组合的学生不能用相同的成绩标准来衡量,原先采用的文理科总成绩标准已经行不通了,与新考制相适应的考核标准,应该与不同的学科组合相对应。设置合理可行的考核表彰制度,不但可以激励学校整体学习风貌,还会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管高中学生已经基本上明确了学习的目的性,但毕竟大多数学生还是非常看重自己被认可的程度;老师们尽心尽力同样也希望自己所教学生取得好成绩,被表扬与肯定;学校对“行政”班各方面的考核,某种程度上也会使班主任老师十分在意所在班级同学的成绩。那么怎么样的考核表彰标准才算合理有效呢?

1.求大同。

学科成绩的考核表彰应以学生选择高考的各组合学科的总成绩为依据,每一组合中,按学校规定的百分比确定学科成绩优秀的人数,选课组合人数多的学科表彰的人数也要适当增加,组合选择人数少的学科表彰名额也相应减少。当然学习成绩只是其中一个部分,其他各方面表彰的标准更是具有一致性。

2.存小异。

有些组合人数很少,但为了鼓励先进,也应设置一定的表彰名额,相反,有些组合人数众多,那也要考虑控制表彰人数,以达到很好的表彰效果;对一些在不同层次竞赛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可以设置特殊的表彰名额和表彰标准,来鼓励学有所长的学生,提升学校的知名度。

3.保平衡。

走班制分析 篇5

说实在话,学校分“快慢班”的理由是:把能自觉学习的学生与顽皮的学生分开编班,保护自觉学习的学生,依此来取得“状元”轰动绩效,换来更大的利益。这种绕开问题,躲避问题的做法,不符合教育的伦理与使命、责任与义务。

如今,此法在多数学校却大行其道。“快慢班”最早出现于20多年前,随着人们对它的认识深入,曾遭教育专家的迎头痛击和一些名校的抵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曾一度干涉。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在中小学早就不称“快班”和“慢班”了,代之的是“重点班”和“普通班”,“实验班”与“普通班”或“省招班”与“普通班”;小学则有“特长班”与“普通班”,如此等等。

所谓普通班、重点班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划分的,所以往往通过一次考试选拔,而分层教学则根据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学习的可能性进行分层,应该说对学生是很公平的。近年来,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分层走班制,正在上海、广东的部分学校试行。它使水平接近的学生走到一起,不仅使学生之间的竞争有了可比性,而且大大提高了上课效率。这是相当务实和具有超前理念的。同时这一新的教育理念也为素质教育开启了一扇“窗”。

一、分层走班制的界定何为“分层走班制”?

顾名思义,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对各科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去相应不同层次的班级上课,是一种不固定班级、流动性的学习模式。

分层走班制的本质:以个性发展为本。尊重学生自主选择,使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

二、“分层走班制”的运行模式

(一)“走班制”包括三层含义

首先,“走班”的学科和教室固定,即根据专业学科和教学内容的层次不同固定教室和教师,部分学科教师挂牌上课,学生流动听课。其次,实行大小班上课的多种教学形式,即讲座式的短线课程实行大班制,研究型的课程实行小班制。通过不同班级、年级学生的组合教学,增强学生的互助合作。第三,以兴趣为主导的走班形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上课内容,不固定教师与教室。主要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阔学生的思维。

(二)确定各层次班级教学、管理的目标和方式

“走班”教学,流动上课,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作业及考试的难度等切合该层次学生的实际。除实行流动上课形式的学科以外,其他学科仍在原行政班上课。班主任老师不仅要抓好行政班的管理,而且要把管理的触角延伸到分层教学班中,绝不能使学生失控。

(三)要搞好宣传发动,使教师、家长和学生充分认识到实施分层走班制的必要性

首先要通过学校的各种宣传媒体,使他们理解走班制的意义、实施办法,并及时澄清与走班制有关的问题,使他们积极地参与进来。“走班制”是否变相地分快慢班?这是家长十分关心的问题。对此,实施者要做出回答:无论何种形式的快慢班,都是对学生的“定性”,学生长期固定班级,易形成“好班更好,差班更差”的局面。而“走班制”是动态的,不存在这个问题。走班制是使学生根据自己水平的提高来形成流动性的学习。

(四)确定学生所属层次班

在基本尊重学生自我选择的基础上,综合评价,并确定学生的层次。对不同思维模式的课程,分层教学都不宜捆绑进行。试行分层教学,要允许学生自己选择,真正达到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的目标。一般说来,学校按以下方面操作:将学生以往的一年成绩都换算成标准分,根据标准分划为高、中、低三个层次。根据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学习潜力、学习兴趣、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等五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目前主要以学习成绩为主要标准,具体操作是将学生以往的一年成绩都换算成标准分,根据标准分划分三个层次。学习潜力包括接受知识的快慢、知识的应用能力等。学习兴趣是指确定层次还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程度。教师的评价主要是从学生的成绩、作业、课堂表现等几方面综合评价学生。学生自评并不是盲目地让学生给自己打分,而是在“走班”前把每个层次水平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要求等告知学生,让他们结合自己的情况作自我评判。根据上述五个方面的评判一般分A、B、C三个层次,也就形成“走班”后的三个班级。

(五)分层走班制的课程设置课程一般分四个部分:按要求弹性完成国家规定的基本型课程,一般设立对学生基础、发展趋向等分化较大的学科,分层教学并设立部分学科专用教室;有校本特色、满足学生个性与兴趣发展的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则在学校、同学和导师提供的丰富多彩的课程菜单中,选择研究课题;另外,还包括以自理、自立、自主管理、自我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生活经验课程。学生在师长指导下,依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潜能和国家需要,按照学校“套餐式”课程的目标和教学方式,选择走班,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张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表。上海晋元中学对每年初进校门的高中生都要举办学习方法、学校课程、自主选择方法、研究性学习等内容的讲座,并在拓展型、研究型、社会实践课程中正式开设走班教学。在学生逐步熟悉、适应高中学习环境的基础上,在期中考试后,对数、理、化、英语、计算机、体育六门基础型课程进行选择走班教学。根据学生的选择,学校将4至5个班级的学生看成一个“班级”,分成A、B、C层,几个班同时开展同一科目的教学活动,其余教育教学活动则在原行政班进行。各学习层次和教学班级动态组合,一个学期微调一两次,保证学生在一个较适合自己的层面学习。作为学生,他要从自己的兴趣和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选择、安排自己的课程结构,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找到将来发展的方向。作为学校和老师,绝不是简单地按学生的成绩或学生的智力分班,而是根据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学习潜力、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等四个方面的综合情况,合理确定学生各科所在层次。因此,绝大部分学生都找到自己的优势,也找到了自己的不足。他们既得到了尊重,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走班制”的实施使该校的学生明白:对自己而言“最好的”就是“最适合”的。“套餐式课程、走班制运作”的设置与实施,为上海晋元中学在探索和实现素质教育个性化方面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六)“分层走班”学生的成绩评价不同层次的教学班的教学目标、内容不同,诊断性测试和形成性测试也不同,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考什么题学生可以选择。在平时检测中,某些学科可允许采用“自选式”,即A、B、C三层共答部分和任选部分。任选部分难度不同,难度越大,得分系数越高。某些学科可允许采用“选层式”,如理化,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层次的题目作答。外语可采用“累加式”考试。试卷主要从学生答题完成时间和准确性来区分A、B、C各层的能力和水准。同时,提出要打破不到60分就是不及格“禁区”,改变仅以几次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传统做法,加强平时的学习检测,淡化期中、期末考试,将平时的课堂提问、谈话、作业、课题研究、阅读等评价信息都纳入学习成绩。平时采用分层检测,期中、期末采用诊断性考试。课堂学习效率检测可用作选择流动班参考,使学生明确“走班”不是以学习成绩为标准,而是以学习效率为标准,在哪个层面上学习,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关键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层次。

三、“分层走班制”教学的优点

1.对学生来说首先,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现有知识水平、能力大小以及兴趣选择课程表、选择老师、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从自己的兴趣和实际能力出发,有的放矢地选择、安排自己的课程结构,构建适合自己发展的“套餐”并从中逐渐找到将来发展的方向。其次,使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等状况基本相当的学生“走”到一起,便于任课教师确定教学起点、重点、训练计划和培养目标,便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研讨、交流等活动。第三,扩大了学生的交往范围,加大了同学间的互相影响,有利于增强同一层次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第四,学生按自己的水平选班,能增强其自信心和成就感,尝试到成功的快乐,减轻了思想压力,始终保持乐观情绪和平衡心态,体会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感受。

2.对老师来说传统教法受到了冲击,灌输教育过时了,他们由过去的绝对权威的地位走下来,走到学生中间去,变成了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采用了新的教学法,这种新的教学法让学生走出了“恶性循环”,如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出于种种原因成绩上不去,因此怀疑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下降,成绩也越来越差,形成了恶性循环,只有对他们抱有平等和尊重,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走出“恶性循环”。

四、“分层走班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措施

(一)出现的问题

1.加大了班级管理的难度

在“走班制”模式下学生之间的交往范围从原来的一个班级的四五十个同学扩大到全年级的学生,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加大,这种相互影响虽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但由于原班级的教风、学风不同,学生间不良学习习惯、态度等方面影响也很大,如何解决好这个矛盾,这是班级管理者所关注的,也是目前难解决的问题。另外,班主任老师的工作会因此变得困难。由于相当多的学生不在行政班的班主任所教的教学班中上课,班主任就无法了解这些学生的学习情况,班主任有“抓不住学生”的感觉。怎样使班主任的管理触角从行政班延伸到分层教学班,其中的难度也很大。

2.教学方面的缺陷

分层教学加重了任课教师的工作量,教师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同时,流动式上课不便于任课老师辅导,学生在课后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由于“走班制”属流动式上课,教师授课结束后,学生又返回行政班,再加上不同层次班任课教师也不同,因此,很难安排某位教师到行政班辅导。这样一来,学生也颇有“跟不住老师”的感觉。此外,任课教师的教学风格、水平不一,如何让他们能适应各层次学生的需求同样是一个问题。

3.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

班制管理 篇6

笔者运用自行编制问卷对广东省和黑龙江省部分中学的教师进行了调查,选择4个城市3所坐班制学校和3所不坐班制学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78份,扣除不合格问卷14份,实得问卷164份,调查结果分析(见表1)。

1.坐班制、非坐班制态度的

性别差异

在所调查的6所学校中,男女教师的构成比较适中,女教师的比例略高于男教师,对75位男教师和89位女教师的赞成情况的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分析,发现男女教师的总平均分有显著差异(P<0.05),男教师为56分,女教师为52分,女教师明显倾向于非坐班制。在身心健康方面的“非坐班制课余可以减少教师的闲聊和由此而引产生的消极影响”一项,男教师的赞成比例明显低于女教师(P<0.05)(见表2)。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女教师很赞成非坐班制的这一项优点,男教师为一般赞成。大部分男女语文教师提出在批改作文时,需要有一个安静的环境。女教师对安静环境的要求比男教师高一些。女教师在一起闲聊的时候更多一些,对工作和心理的影响大一些。男教师闲聊相对少一些,影响也小一些。这与女教师的心理特点有关系,女教师的倾诉意识较男教师强,几个人在一起更容易闲聊。但在工作时,她们又喜欢在安静的环境下办公,环境的好坏很容易影响她们情绪,这就形成了矛盾。共同办公很难有安静的环境,因此很多女教师容易产生烦躁焦虑的情绪。在访谈中坐班制学校的一些教师反映,当绝大部分教师有课或备课时,办公室相对安静,但当有些教师无课或备完课后提出某个话题或其他人员来访,办公室就无法安静下来。如果探讨一些教育教学或与学校发展有关的问题尚可,但绝大部分是与此无关的,不但办公受到干扰,有时谈一些小道消息及张家长李家短的事不利于团结,容易产生矛盾,每天要有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时间消耗无效益或负效益过程中。这种情况越是办公条件差的学校越突出,有的办公室有高达二三十人工作,彼此间所受影响极大。

2.坐班制、非坐班制态度的

学历差异

将被测教师的学历水平分四级:中专、大专、本科及硕士。通过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发现不同学历在学校管理、身心健康、师生关系方面无显著性差异,总平均分本科和专科有极显著差异(P〈0.01),本科为52分,专科为56分,说明本科学历较专科学历对非坐班制更为赞成。学历对教学提高一项赞同情况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本科学历对教学提高的愿望比大专和硕士都强,就目前师资分布情况看,本科学历集中在示范中学或高中,这些学校对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竞争力强,他们更希望有相对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因此更赞成非坐班制的这些优点。而专科学历的中学教师也有这样的愿望,但相对于本科则低一些,他们大部分集中在一般初中或农村中学,学校的要求不是很高,压力不大。硕士学历的教师在中学里占少数,由于他们的知识层次高、能力比较强,他们对教学提高的愿望较本、专科则弱一些,因此对非坐班制的这些优点的赞同程度低一些。

3.是否示范校对坐班制、

非坐班制态度的差异分析

示范校是指被上级有关部门经过严密程序考核评定的并颁发有相关证书的省一级学校。在所调查的6所学校中,示范校和非示范校教师的构成比较适中,非示范校的教师的比例略高于示范校,对72位示范校教师和92位非示范校教师的赞成情况的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分析,发现两类学校教师在总平均分方面有明显差异,示范校51.8,非示范校55.5,(P〈0.05)示范校明显地倾向于非坐班制,而非示范校则一般倾向;在学校管理方面有显著差异,示范校平均分2.77,非示范校2.98(P〈0.05),在身心健康方面有极显著差异,示范校平均分2.22,非示范校2.57(P〈0.01)(见表4)。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无论示范校还是非示范校的教师的三项得分都比较倾向于非坐班制,但相比之下,示范校教师倾向于非坐班的态度则更显著,这说明示范校教师相对于非示范校工作强度大,学校管理更严格,心理压力更大,他们更希望有宽松的办公环境,既能高质量、高效率地工作,又能放松自己,很好地调节身心,减缓压力,管理者也能提高管理效益。

4.是否坐班对坐班制、

非坐班制态度的差异分析

在所调查的6所学校中,学校和非坐班制教师的构成比较适中,非坐班制的教师的比例略高于坐班制学校,对88位坐班制学校教师和76位非坐班制教师的赞成情况的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分析,发现两类学校教师在总平均分无明显差异,但在身心健康某些项上有显著差异(见表5)。

从表中可以看出两类学校的教师在这些项上都倾向于非坐班,但坐班制教师较非坐班制教师倾向性更强,他们有感于坐班制硬性管理给教师造成的紧张情绪及有些教师把不良的情绪带给学生的一些情况,因此更希望有能使教师身心放松的管理模式。

对本次调查研究的有关数据和材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后,得出如下结论:

班制管理 篇7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时代的发展, 过去的一些教学模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发展和需要。2006年9月, 高中体育课程改革在全省范围内全面铺开。新课程是要营造一种适应学生身心共同发展的环境, 重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的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可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项才能, 为学生提供最有效的指导;学生将通过选择自己喜爱的学习项目, 培养自己的运动爱好和专长, 进一步激发自己学习的主动性,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积极性, 较好地提高体育运动技能。实施选项教学, 就是要把运动参与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由选择心仪的学习项目,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贯彻终身体育的理念。但是, 由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根深蒂固, 对于高中体育教学采用选项的教学模式, 绝大多数高中学校还很陌生。模块如何设置?如何进行选项?如何安排教学?如何进行分班?分班后学生走向如何管理?评价机制如何建立?带着这些问题, 我们课题组在高一、高二学生中实施了高中选项教学。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本校高一、高二全体学生

(二)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文献资料, 学习和阅读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相关文献与资料, 提高对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认识,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2. 问卷调查法

对本校高一、高二66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发放调查表660份, 回收问卷649份, 回收率98.3%, 有效率为98.3%。

3. 数理统计法

通过对调查问卷反馈的信息进行数理上的统计、整理、归纳, 并列表对照, 对指标进行分析。

4. 研讨法

实验过程中, 对走班制选项分班教学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及时研究探讨, 完善措施。

5. 对比法

对选项教学班所取得的数据与以前行政班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对比。

三、实施

为了使高中体育走班制选项教学和管理研讨的课题能顺利而有效地进行, 课题组在对选现教学及其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的基础上实施了走班制选项教学。

(一) 选项教学

1. 确立走班制选项教学为最基本的模式

根据我校的特点, 我们将高中新教材进行重组, 并建立了自己的走班选项教学模式。高一年级24个班的学生在学习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实行全面走班。具体步骤是: (1) 组织学生对6种选修教材进行自由选项, 学生选择自己参加的体育项目。 (2) 把4~5个平行班安排在同一时间上课, 按照学生的选项组合成新班进行教学。

2. 让学生成为走班制选项教学的真正主人

从目前我县高中学校的条件来看, 有近半数学校由于师资、场地器械、教师的业务能力等方面的不足, 开展课程改革非常艰难, 以至于学生还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鉴于此, 我们在学生选项时, 充分与学生对话, 通过问卷调查摸清学生想学什么, 分析学生兴趣的集中点。根据摸底的情况, 对照学校的实际, 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需要, 实在无法开设的课在学生服从的前提下, 尽量按照学生兴趣的等级需要去调整。

3. 发挥模块交叉分层教学在走班制选项教学中的运用

在选项教学中, 学生的选项在经过一定的学习时间后往往需要重新调整。这就自然会带来在同一个年级里出现同一项目不同模块交叉的情况。这在打破年级的选项教学中, 问题不大, 但在只是打破班级的选项教学中, 模块交叉的问题就凸现出来了。特别是规模较小、教师数量不多的学校, 这一问题则更为突出。一个教学班里有学模块一的, 有学模块二的, 如何搞好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因此, 探讨在模块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 是高中体育课程改革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在实施分层教学时, 要注意结合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差异确定不同的、合理的、有层次的学习目标, 尽量考虑模块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学会帮助, 学会分享,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多方面选择合理的教学行为, 用不同的标准合理地评价每一位学生的学习。

4. 重视模块教学过程, 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优化模块教学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课改实践, 我们认为首先要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运行体系。所谓课堂充满活力, 就是教师教要有活力, 学生学要有动力, 教材要有魅力, 环境要有张力。在课堂运行中, 这四要素还要相互作用形成合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教的活力体现在兴趣诱发、思维激活、情感激发等方面;学生学习的动力体现在积极参与、认真思考、情感升华等方面;教材的魅力体现在经验运用、生活再现、运动需要等方面;环境的张力体现在民主氛围、平台搭建、教学互动等方面。其次, 要构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新课程呼唤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中积极参与、张扬个性, 掌握必要的运动技能, 获得运动的情感体验。而实现学生的发展, 离不开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效度的指导和评价。合理的、及时的、客观的、发展的评价体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5. 关注女生, 发挥其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要改变过去女生对体育课的消极态度, 使她们对体育课有积极性, 除了重视她们的自选项目以外, 教师还要改变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和对学生的态度。在组织教法上, 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和羡慕之心来诱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较快地进入角色。如在羽毛球教学中, 很多同学觉得直接用手捡球很累, 教师可以在这时候给学生表演一个用羽毛拍捞球动作, 既漂亮又潇洒, 学生看了兴趣一下子就会提高, 并会乐此不疲地练习。教师对女生的态度要温和, 不能太严厉, 积极与女生一起做游戏、打比赛。

(二) 选项教学管理

体育教师对选项教学班的学生管理负重大责任, 教师要本着教管合一的理念, 除了高质量、创造性地完成新课程教学以外, 还必须更加独立地对学生出勤、纪律等进行管理, 并能较好完成对每个学生学习的评价等。

1. 重视走班制选项教学的纪律管理问题

高中选项教学是打破行政班界限根据学生的选项组成新的教学班级。由于学生不断流动, 18个课时后又有新的变化, 教师在未完全了解学生的情况下, 新班级的学生又重新组合, 个别学生会在教师对班级学生还未完全熟悉之际, 钻考勤空子, 迟到、早退甚至旷课。因此, 加强对模块教学班级的考勤管理是高中选项教学有序开展的保证。课题组采取的措施是加强对学生的正面教育, 严肃纪律, 采用课前点名、课中抽查、课后核对的方法, 完善考勤制度。考勤制度在模块学习的第一课就向学生宣布, 让每个学生都心里有数。考勤制度对旷课、迟到、早退、病事假、串班等都作了详尽的规定。考勤工作由小组长负责, 小组的划分可由原行政班级的同学归为一组, 这样同小组的学生更为了解, 便于点名与统计, 确保考勤的实效性, 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学生的模块学习上, 提高教学效果。

2. 加强对走班制选项教学中学生串班问题的管理

学生串班现象主要因为学生对学习本模块不专一和对其他模块学习有好奇心理。虽然这是极个别现象, 但对高中体育选项教学的健康发展不利。课题组及时研讨, 认为除加强严格的考勤制度外, 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让学生明确高中选项教学的目的性与重要性, 教育学生懂得高中选项教学所赐予的责任, 帮助学生理解高中选项教学的意义。同时, 教师充分运用新课程理念积极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针对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生理特征, 组织形式有效、活动内容丰富的课堂教学, 以此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体现。此外, 各模块班的任课教师加强联系, 及时反馈学生串班情况, 形成有效的管理网, 及时发现、及时教育和整改。

3. 进一步完善走班制选项教学的评价体系

在走班制的教学中, 学生的学习出发点较一致, 他们都是按照自己的所需来选择上课内容的, 因此在内容评价上就比较明确。我们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 多种评价方法 (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 等, 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增强自信心、建立社会责任感。

四、研究结果分析

经过调查, 我们发现, 在实施选项教学前后, 学生的各项指标发生了显著变化。

学生对选项教学感兴趣的人数有明显增多;对选项教学表示愿意配合的人数比例也有较大提高;对选项教学学分制表示支持、对完成学分有信心的人数增加明显;更愿意在选项教学过程中帮助同学、关心同学。调查中, 也有学生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希望能开设更多的选项内容供学生选修;要求在场地器材的添置上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教师应在运动技能上给予更多的指导;等等。

从学生上课的表情和提出的建议中, 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体育选项教学符合学生的需要, 合理的课堂教学组织、严明的课堂纪律管理、确实可行的教育教学方法, 更是搞好体育选项教学的重要手段。

从考勤情况来看, 选项教学实施后, 几乎杜绝了学生旷课的现象。可见, 在高中选项教学中, 只要做好准备工作, 制定周密的工作计划, 加强有效的管理, 不断完善管理机制, 就能使教学健康有序地发展。

五、结论

1.建立在尊重学生学习选择权基础上的走班制选项教学, 是实施新课程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新型的教学模式是培养高中学生体育兴趣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

2.对于选项教学, 教师应在课前搞好调查分析, 仔细考察场地及器材, 做到上课活而不乱, 放而有序。

3.选项教学突出了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有利于学生思维判断和组织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自觉性;有利于学生运动技巧的系统掌握;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特长的发展;加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选项教学要以学生的兴趣为起点, 体现学生的主体需要, 重点改进教学内容, 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生活, 从而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5.实施高中选项教学对学生的分班走向管理, 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体制, 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 建立合理的考评机制。

六、讨论

1.高中学校开设的体育选项教学不应面面俱到, 应有侧重点。为什么去教?怎么去教?教些什么?如何选择合理的评价方式?这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2.在选项教学中学生能否调换项目?何时能够换项?

3.教师怎样做能更好地制止学生迟到、早退、旷课、串班、串项等问题?

班制管理 篇8

1 两班制与一班制的用工情况

2004年春季我们场还在沿袭以前的做法, 实行两班制喂蚕, 日喂叶4次;2003年蚕三组进行了一班制养蚕, 日喂叶3次的探索试验, 结果很成功, 养蚕制种成绩与两班制相比无明显差异。这样既解决了劳动力的紧缺, 也解决了两班之间工作衔接、扯皮等问题。减人所节约的临工工资加入临工的日工资, 临工收入基本上增加了一倍, 临工的养蚕积极性大大提高。从2004年秋季起全场4个养蚕制种组全部行一班三回育养蚕。

从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 在整个养蚕期中一班制比两班制少使用415个工;在5龄大蚕期中, 一班制比两班制每天少使用24个劳动力, 这对养蚕组来说, 极大地减轻了寻找劳动力的压力, 保证了生产任务的完成。

2 两班制和一班制制种成绩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 两班制和一班制的养蚕制种成绩均没有显著差异。从千克茧制种量来看两种养蚕形式只相差0.05张, 从克蚁制种量来看一班制比两班制还增加了0.96张。说明了一班制确实可行, 从2004年秋季到现在均实行了一班制, 制种情况良好。

3 一班制大蚕期二回育情况

2009年秋季, 从收蚁到5龄初, 实行一班三回育。大眠起来后, 由于用桑量剧增, 加之劳动力紧缺且采叶人员大多是老弱病残人员, 桑园无力采回计划用叶量,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只能采取每日喂叶两次, 即上午9:00、晚上20:00各喂叶一次, 直到上蔟。

从表4可以看出, 春秋两季任务较为接近, 秋季蚁量比春秋多28 g, 蚁量相差不大, 秋季1~4龄用叶比春季多用1246 kg, 5龄用叶比春季少用叶4640 kg, 全龄用叶比春秋少用3394 kg, 克蚁用桑量秋季比春季少10 kg。秋季千克茧制种量略高于春季, 任务完成率秋季也高于春季。

我场另一个蚕房蚕一组秋季与蚕二组情况类似, 大蚕期每天也只能喂叶两次, 制种成绩仍然比较好, 见表5。

注:原种由阆中蚕种场提供。

4 小结

原蚕饲养由两班四回育到一班三回育, 再到一班二回育, 是适应社会发展, 减轻劳动强度的产物。但是, 绝不能减少蚕儿的食下量, 也就是次数可以减少, 桑叶量不能减少, 在每一次的喂叶量上下功夫, 延长蚕儿的吃桑时间, 所以应想办法在早晚喂叶, 特别是在气温高的情况下, 减慢桑叶的萎调速度, 保持桑叶新鲜, 达到良桑饱食的目的, 才能制造出量多质优的合格蚕种。

秋季超前分箔、稀喂, 保证蚕儿总的食下量不变, 特别是1~4龄期间和大眠起来的1~3天的桑叶摄入量, 而且当天采回的桑叶当天全部淘洗消毒, 当天全部喂完, 保证了桑叶的新鲜和桑叶的营养。对于种茧育的蚕儿, 这一阶段必须达到良桑饱食, 这关系到造卵的数量和单卵的重量, 提高千克茧的制种量。

从2009年秋季的实践来看, 原蚕在大蚕期饲养实行一日二回育是切实可行的, 在生产上可以推广。

摘要:原种饲养由两班四回育改革为一班三回育、一班二回育, 有效解决了劳动力紧缺的问题, 减轻了养蚕人员的劳动强度, 也对养蚕制种成绩和蚕种质量无不良影响。

“走班制”与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9

关键词:走班制,阅读能力,儿童阅读方法

一.“单阅读”转向“全息阅读”

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参、教案、课例等成为教师解读文本的主要工具, 对于文本的解读追求的可谓是精确。然而, 精确的解读恰恰会让学生失去从各个不同角度解读文本的机会, 也使学生对于阅读内容的理解更狭隘。西方人说:“有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我们决不能把基于成人经验的结论一股脑儿抛给学生, 应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文化水平, 更合理的理解文章, 来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实际上是一种创造过程, 这种创造过程肯定不会完美, 但这种过程毕竟是学生亲身参与的, 是学生阅读能力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新课标指出, “阅读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走班制”能给学生更多阅读的空间, 老师能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等特点, 有选择性地选取一些阅读内容, 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我们要转变观念, 把原先的一篇课文当成一门课程来教, 也就是“全息阅读”, 尽管对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 做起来有点难度, 但是我们要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全阅读”意识, 从而摆脱对“样本阅读”的依赖。比如, 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陈毅探母》时, 平常的语文课堂上也许只能让学生对陈毅有个表层的、基本的了解, 而“走班”时, 可以针对陈毅这个人物, 搜集相关的文本、图片、视频等资料, 构成一个庞大的“数据库”, 让学生来自己进行阅读,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学生课堂上没有读完的, 课后可以继续进行阅读, 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经验和认知结构来建构新知识, 从而发展思维, 获得审美体验。

二.“千篇一律”转向“私人订制”

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有效性, 教师应结合阅读教学, 有目的地教给学生有关的阅读方法。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 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心理特点不同, 所以他们对于阅读有着各自不同的爱好。学生只有在尝到成功的喜悦, 从阅读中找到了乐趣才会乐读、善读。如果一开始啃他啃不动的“硬骨头”, 那么他们只会畏惧、逃避阅读。所以, 根据孩子的实际水平, 选择恰当材料, 由易到难是很重要的。想想我们平时课堂上教学的一些文本, 各种文体的都有, 但真正符合每个孩子的阅读心理, 让孩子真正喜欢的并不多, 因此, 在一开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时, 应该是乐趣至上, 否则, 一些被强制阅读的作品, 学生很快就会忘记。比如, 有的学生喜欢读童话故事, 有的喜欢读探险故事等。我们可以利用学校的图书室或者教室里的图书角, 进行图书漂流活动, 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不同种类的书, 从而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书进行阅读。另外, 一般性阅读是一种被动的阅读, 对文章的表面意思进行理解, 而创造性阅读是突破定式思维, 不受别人见解的束缚, 通过自己的思考对文章进行深思与理解。小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 应该采取创造性的阅读方式, 发挥想象, 突破常规, 展现出自己的个性, 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分数制”转向“活页式”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评价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是不少于145万字, 那么选择灵活的“活页式”评价就显得很有必要。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做到教会学生自学, 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使一个人在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就酷爱读书, 并且学会在阅读过程中认识自己。”阅读评价可以让学生对自己阅读的内容有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走班制”十字路口的冷思考 篇10

近日, 广东佛山一民办学校实行“走班制”的新闻引发热议。而此前, 深圳、青岛、北京等多地的中小学“走班”成风。2014年12月16日, 教育部发布 《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 后, 更有不少专家预言“走班制”将成为中小学课改新潮流。

所谓“走班制”, 是指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力和兴趣愿望, 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层次班级上课。适合与可选择, 是“走班制”的两个关键词。以兴趣为主导的“走班”形式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和差异, 提高了学生的选择能力、学习兴趣,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时, 它实行大小班上课的多种教学形式———讲座式的短线课程实行大班制, 研究型的课程实行小班制。通过这样的不同班级、年级学生的组合教学, 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 扩大了学生的交流范围, 增加了学生的相互影响, 有利于提升同一层次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 “走班制”也遭遇了不少问题。如何走下去和走得更远, 这是“走班制”抛给中小学校长的新课题。

“走班”走出的选择题

“试点‘走班制’, 是一名具有教育使命感的校长应作出的选择。”在第六届京师基础教育创新论坛上, 北京师范大学青岛附属学校校长李玲十分赞成在中小学推行“走班制”。从2007年开始, 她所在的学校已在小范围内试行“走班”。2014年, 学校在英语和数学学科方面又实施了年级的“走班”。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教育理念的更新, 教育教学方式也相应发生变革。对于学校而言, 教育改革走向深处, 将育人为本落到实处, 需要让教育回归到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的成长上。如何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 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让学生主动去发展和提升自己, 这是教育改革、课程改革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走班制”因其因材施教的特质, 成为目前我国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在李玲看来, “分层走班”的课程模式, 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 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 这才是培养未来社会公民所做的教育选择。

“走班制”的实行对于学生而言, 意味着选择和自我管理。在“走班”的过程中, 每一名学生开始去尝试、探索、思考, 慢慢发现什么是适合自己的, 什么是不适合的, 开始学会做选择。学生选择意识的增强, 是李玲十分看重“分层走班”的一个重要原因。

“‘走班制’的课程模式提升了学生的成绩, 让孩子真正经历了生活选择。在形式和内容上, 它都给予了学生最大程度的选择权。无论在选择过程中经历挫折还是遭遇困惑, 都是他们未来人生的‘必修课’。”尽管十分赞成在学校推行“走班制”, 但在实践过程中, 李玲还是十分谨慎:“首先要试点, 然后将这些试点拓开, 逐步关注语、数、英学科, 从一个学科拓展到多个学科, 从一个层面拓展到多个层面。”

“走班制”课程给予了学生更多的选择权, 而对于家长而言, 缤纷的课程也给他们出了一道道家庭教育的选择题。李玲所在学校的一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报了三个兴趣选修课, 选修课采取的是择优录取制度。那名学生的第一志愿是舞蹈, 但落选了, 只能选择去第二志愿的健美操课。家长情急之下打电话要求李玲把孩子调到舞蹈班。在与学生家长沟通的过程中, 她发现“分层走班”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家长的传统教育理念, 孩子选择能力的缺失, 与家长的选择意识淡薄紧密相关。每一个孩子在未来生活中都要独立作出选择, 同样也要承担选择的结果, 这是学校和家庭教育需要教会孩子的。显然, 目前的家庭教育还没有做好准备迎接“走班制”的洗礼。而横在“走班制”前进路上的障碍, 远不只是学校和家长对于“走班制”的观念分歧。

“走班制”且慢走

“走班制”与学校进行课程改革的需求相契合, 因此, 推行“走班制”一直位于不少学校改革“议事日程”的顶端, “走班”热居高不下。但是, 追溯“分层走班”制度的源头可知, “走班”在国外教育体系中并不算稀奇。在国外教育中不稀奇的 “走班制”, 是否能扎根在我们的教育之中, 还有待考量。

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校长胡晓明认为, “走班制”尚处于试验阶段, 实验室制法和工业制法是有非常大的区别的。研究教育管理理论和现代学校制度的程凤春教授, 则直接摆出了数据:在教学空间和师资配备方面, 假设将原来45人的班额拆分成30人的班额, 在现有教学不变的情况下, 教室与教师数量至少也要增加1/3。“走班制”的实行势必对学校的教学空间和师资配备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教学管理方面, “分层走班”打破了原来的行政班, 学生流动上课, 学科和教室固定, 教师也相对不变, 如何记考勤成为一大难题。“分层走班”可能会导致学校必修课程无法按照行政班“齐步走”的方式开展教学, 各个教学班在教学进度上会出现快慢变化。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 “走班制”增加了学校德育开展的难度。在“走班制”的课程情境下, 班主任很少见到自己的学生, 全校各个年级、各个班、学校的德育工作如何落到实处? “分层走班”, 学生流动而分散, 学校很难开展集体活动, 班主任如何及时发现学生身上呈现的德育问题?

任何一项教育改革, 受冲击最大的可能不是学生, 而是教师。胡晓明认为, 在“走班制”的这场实验中, 真正实验的不仅仅是校长, 还有教师。一所学校要推行“走班制”, 首先要问的就是, 这所学校的教师准备好了吗?“分层走班”过程中, 教师一般身兼多职:有些教师可能既教A班又教B班, 不仅要分层备课, 还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教学目标上把握好分寸。此外, 有的学校在六年级以年级部制管理为基础, 实行“导师制”管理方式, 这就要求教师在担任教学任务的同时, 也要承担起教学班管理责任, 关注每一名学生的成长。教师工作量的增加可见一斑。

从校长角度出发, 在推行“分层走班“的过程中, 必须要意识到, 根据其他学校试行“走班制”的情况, 让教师准备好迎接这场课程改革是“走班制”走得既好又稳的前提。在尚未准备好的情况下, 一股脑儿地推行“走班”可能会适得其反, “走班制”还需慢走。

“一刀切”的“走班”易走样

就目前一些学校的试点情况来看, 全面推行“走班制”还存在很多弊端。例如, 师生和家长的教育理念、师资保障、学校的硬件设施、学生管理、思想教育、安全防范以及教学研究方面, 都存在太多的问题。再加之我国地域辽阔, 地区与地区之间发展情况不同, 学校与学校之间确实存在着差异。

北京师范大学平果附属学校校长高庆海认为, 必须冷静对待“走班”热。“对于我国中小学学校来说, ‘走班制’并不是‘必选项’, 而是‘可选项’。”他以美国学校“分层走班”的情况为例, 说道:“即便是在‘分层走班’条件更为成熟的美国, 也并不是全部都实行‘走班制’, 多数小学还是一名教师教所有科目。而在我国中西部一些地方, 很多学校连均衡发展都没有做到, 又何谈选择呢?”一些名校“分层走班”教学的成功, 并不仅仅是因为“走班制”的制度优势, 还因为这些学校自身的师资与硬件设施能够满足“走班制”教学改革的需要。

除了地域差异外, 在小学、初中、高中等不同学习阶段实行“走班制”也不能“一刀切”。对于小学生来说, 选择能力较弱, 而且注意力转移较快, 一些兴趣课程一时能引起孩子的兴趣, 但或许过了五天、十天, 孩子们就没有兴趣了。对于学校来说, 如何让初中、高中阶段的学生在达到国家课程标准的同时, 又能够充分满足他们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对此, 教师课程建设能力的提升, 是一项很重要的保障工作。

“如果仅仅因为专家说‘走班制’是好的、该做的, 就大刀阔斧地进行课程改革, 不考虑学校自身条件, 最后‘走班’只会走成‘四不像’。”北京师范大学万宁附属中学校长张东海对“走班制”持保留态度。他认为, 实行“走班制”, 要因校制宜, 根据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灵活变化, 否则, “走班”走到最后会走乱了课堂, 走乱了教育。

“走班制”倒逼整体改革

当然, 试行“走班制”也有其必然性。行政班的生态环境, 限制了高年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学生的交往能力、生活能力、组织能力都会受到限制。而“走班制”更具有社会特点, 更能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而且, “走班制”的推行, 的确有助于解决传统行政班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和偏科的问题, 但这未必不会导致新的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和偏科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 再层层走班, 那将是无解的方程。

学校推行“走班制”之前, 应先对“走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障碍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如何在“走班制”情境下, 发挥每一个学习班教师的道德引领作用?如何建立导师制度, 为学生提供引导和帮助?“走班制”的推行, 在一定意义上是在倒逼学校校长、教师从学校管理者、学科教师变为真正的教育家、灵魂工程师, 倒逼学校进行整体和全面的改革。

在具体实践中, 一些学校的做法可供借鉴。北京师范大学万宁附属中学目前正在尝试将行政班教学和“走班制”教学相结合, 推进学校课程改革。校长张东海认为, 两种教学方式取长补短, 既满足了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又能够保证立德树人目标的全面落实, 对学生和教育未来负责任。

上一篇:团队协作力下一篇:营养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