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竞争力市场营销

2024-05-06

企业竞争力市场营销(精选十篇)

企业竞争力市场营销 篇1

简单来讲, “营销竞争力”就是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中, 在营销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基于上述关于营销、营销管理和企业竞争力等相关理论的研究, 本文认为, 关于营销竞争力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1、营销竞争力是由市场表现决定

的营销竞争力是指在既定的市场环境中和营销理念的指导下, 企业利用自身营销资源和营销能力制定营销战略和营销策略、并有效执行, 从而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 实现营销目标, 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地位和盈利水平的综合能力。评价一个企业营销竞争力水平高低的最终指标是其市场表现, 市场表现包括销售目标和利润的实现程度、品牌知名度和忠诚度、渠道覆盖度和经销商竞争力等。一个企业的市场表现良好, 达到甚至超出企业的预期目标, 说明此企业的营销竞争力水平较高, 反之, 一个企业的营销竞争力水平较高, 其市场表现也会优于同类企业。

2、以顾客为导向是营销竞争力的

显著特征企业是否具有营销竞争力最终由顾客决定, 企业成长的源泉在于创造顾客价值, 产品的设计、价格策略的制定、企业形象的维护等都是为了顾客能够最终接受, 提高其满意度和忠诚度。企业利用市场营销传递产品和企业信息, 不单是为了满足顾客的特定需要, 实现企业利益, 更重要的是希望主动为顾客发掘价值、创造价值, 把顾客和企业紧紧连在一起, 希望顾客永远忠诚于自己的企业。因此, 企业都在千方百计的运用各种手段使顾客满意, 俘获顾客的心。因而, 顾客是检验企业营销竞争力水平高低的第一关。

3、营销资源和营销能力是获取营

销竞争力的基础营销资源是指企业可以利用的现有资源。包括企业内部的营销资源, 如营销组织、制度、财物、情报、产品与品牌资源等。企业的外部资源主要是顾客 (客户) 资源、经销商与营销渠道资源等。这些营销资源是企业市场竞争的基础, 当然营销资源有优劣差别, 但是不具备这些资源, 企业就没有营销竞争力, 而面临消亡。但有了这些资源, 企业也不一定成功, 还需要具备营销能力。营销能力是指运用营销资源达成目标的能力, 它包括战略制定、计划部署、策略实施、执行反馈等能力, 也即是营销组织中人的能力。人的能力的大小决定了营销竞争力的大小。只有营销资源和营销能力相结合, 企业才能获取营销竞争力, 二者缺一不可。

4、营销理念和营销执行是获取营

销竞争力的保证营销理念是企业进行一切营销活动的指导思想, 对后续营销流程和结果有根本性的影响。在当前的大市场营销时代, 要牢固树立顾客导向的营销理念。只有这样才能迅速把握顾客的需求和动向。营销执行确定了由谁去做、在何处做、在何时做和怎样做的问题。它涉及到营销组织的构建、营销战略、策略的制定、营销流程的设计密切配合。

5、营销竞争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

的构成要素营销竞争力的根本目标是获得持续营销竞争优势, 而营销竞争力是企业特定的营销资源和营销能力综合形成的营销技能, 当这种技能经过一定时间的强化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时, 就会变成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 这时营销竞争力就成为了企业的核心能力。营销竞争力可以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营销竞争力的特点

1、整合性营销竞争力不是指企业

中单项营销资产、单个营销要素或企业从事某项营销活动 (如促销、广告) 的能力, 而是指企业整体营销管理过程, 它包括了企业对各项营销活动整体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是企业的营销组织结构、营销管理模式、企业资源和能力等因素高度融合的结果。它的形成有赖于其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等各项经营管理职能的有效配合与协同。因此, 营销竞争力是企业整合自身各项资源、要素和能力而形成的整体营销管理的综合能力。

2、价值性营销竞争力可以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 具有价值性, 这里的价值有三个方面:

(1) 顾客价值以顾客为导向是营销竞争力的显著特征, 只有持续不断地为顾客创造价值, 企业才能获得良好发展, 因而, 欲提升营销竞争力, 必须为顾客创造价值, 使顾客满意。

(2) 企业价值营销竞争力是企业运用既有资源和能力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赢得市场竞争的综合能力。它必须能够提升企业的整体营销水平、利用营销机会、抵御营销威胁的能力, 为企业提供竞争优势, 增加企业各种有形和无形的价值。

(3) 社会价值营销是企业与市场连接的关键环节, 也是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实现外部经济性的基本保证, 因此,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 企业在营销管理方面具有的竞争优势将有利于整个社会福利的提供。

参考文献

[1]杨德立、郭惠玲:《企业营销竞争力的理论初探》, 《市场周刊》, 2003年。

企业竞争力市场营销 篇2

一个前进的民族,必然有一种生机勃勃、昂扬向上的精神;一个改革的时代,必然有一种积极健康、开拓奋进的推动力;一个发展的企业,必然有一种团结拼搏、不断创新的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为了提高管理效益,在长期的经营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风格、基本宗旨、共同理想、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为企业成员普遍遵循和奉行的价值观念。现代企业文化的发展,证明了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所在,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企业前进的精神动力。

中国外运陆桥运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作为江苏省综合性、多功能、国际化的重点物流企业、新亚欧大陆桥运输业务的主要经营者和连云港口岸综合物流龙头企业,在自身经营管理中,对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塑造催生自身活力、诱发员工责任感和荣誉感的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企业健康跨越发展的显著成效。

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中国加入WTO,国内外运输企业拥有同等机遇的市场竞争,贸易壁垒再也不能保护我国运输业这块“净土”。公司充分认识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需要拥有新的企业文化。“大浪淘沙,不进则退。”面对国内外具有先进的经营理念、完备的管理体制和强烈的市场意识的同行,公司在舍得“花钱买制度”的同时,花大气力搞好企业文化建设,将是必由之路。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但可以为公司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和信誉,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而且也能为开拓新业务奠定基础,使之成为有力的竞争力量。

2.健康快速的发展,要求公司拥有新的企业文化。公司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员工的无私奉献和精诚协作,而能够发挥公司的巨大凝聚力,把员工融合在一起的正是良好的企业文化。就像“海尔”的员工靠统一的着装、饱满的神情、微笑的服务和对事业的执著,赢得了无数客户的赞誉和青睐一样,公司也应该通过良好的企业文化教育,逐渐在整体范围内形成公平竞争、团结互助、学习向上、拼搏奉献的团队精神,使企业的目标、信念根植于员工的心中,为员工树立起科学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发展观,从而推动公司的整体健康发展。

二、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关联因素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精神财富,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反过来又对实践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因此,企业文化并非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单独存在的,它是与企业的经营机制、经营目标以及外部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并产生相互的制约促进作用。

1.公司企业文化与经营机制的关系。当一项全新的经营机制在员工质疑的眼光中,从试行走向成熟的时候,员工的行为习惯也将在新制度规范下形成一种新的规律,并逐渐成为文化。随着这种求实创新的企业文化在员工心中的不断成长,他们的大局观念、发展创新意识将会推动经营机制的更新换代。因此,先进的企业文化能够和先进的制度并行,将会发挥员工最大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激发企业活力。

2.公司企业文化与经营目标的关系。公司通过改制转型及不懈努力,自身实力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增强,直到今天成长为现代化的国有大型物流企业,广大员工的心理也随之发生了从低位到高位、从劣势到优势的巨大转变。公司的优异业绩给了员工为其奋斗的信心,并把广大员工凝聚在自己的周围。

3.公司企业文化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中国外运陆桥运输有限公司不能离开客户,企业文化也不能脱离环境文化而构造。市场信息环境、政策法规环境以及社会文化、风俗人情等外部环境因素都将影响到中国外运陆桥运输有限公司企业文化的建立。因此,注重外部环境的输入也是影响中国外运陆桥运输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因素。

三、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要“三注重”

1.注重物质文化建设。一是教育员工树立品质之上的企业理念,不断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员工市场竞争意识,使品质文化深入人心。二是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资源,进行强势拓展营销。把市场需求、客户心理和市场营销结合起来,使员工积极走向市场、面对竞争,打造良好的物流产品品牌。

2.注重行为文化建设。首先,结合当前公司实际情况,制定企业精神、价值观和制度,建立内部各岗位之间,员工与客户之间的言行规范。使员工在行动中切实体现出以客户为中心、以发展为准绳,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大局意识,强化培训锻炼,养成自觉行动,确立机关为基层服务、行政后勤为业务发展服务的群体意识。其次,完善服务功能,加大文明优质服务力度,践行为客户服务宗旨,以客户最大需求为目标,不断提升客户满意度。第三,大力倡导典型引路,形成团结互动良好风尚,以形象宣传和全员营销为主题,充分运用大众传播媒介进行业务、形象、品牌及先进事迹宣传,叫响物流品牌,形成雄厚的竞争实力。

3.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企业价值观。促使员工积极参与管理,充分行使民主权利,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广征群众意见,帮助员工树立信心,增强战胜和克服困难的勇气;结合改革实际,针对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不同场合下的不同人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激发员工潜能,调动员工积极性,员工要积极参与各项政治活动、经营活动、争先创优活动,强化道德责任感;确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经营哲学,由内而外,依据市场变化,确定管理定位;通过市场调查和分析,确定各种需求的内容和边界,优化人、财、物要素配置;不断地塑造企业精神,以人为本、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促使全员拧成一股绳,力求在公司内部营造一种公平、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

四、不断探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新路

1.以培育企业精神,作为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把政治性、实践性、时代性和物流个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当企业文化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一般都会将社会环境的要求、行业要求、企业的特点,融合归纳、总结概括、提炼升华,用简练的语言表述出来,这往往就是企业精神。对于物流这个特殊行业,自然也就形成了具有中国外运陆桥运输有限公司特色的企业精神。公司发展企业文化,树立企业精神,要从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所具有的一些属性出发,认识这方面工作的内在规律,这样才能收到实际效果。

(1)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精神的培养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同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用什么样的思想和意识影响企业、规范企业行为,这是公司的政治方向问题。从这一特点和要求出发,发展企业文化和树立企业精神,必须发挥党的政治优势。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入手,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体员工的头脑,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加强企业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感召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2)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精神的培养具有广泛的实践性。企业文化来源于经营实践,企业文化建设贯穿和渗透在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企业精神也是在企业经营活动中,长期形成的并为全体员工所认识的一种健康向上的群体意识。因此,可以说,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是公司经营实践的产物。从这一规律和要求看,发展公司的企业文化和培养企业精神,必须动员和发动全体员工参与,立足本职岗位,从一点一滴做起,在长期的实践中磨炼出企业的精神。在企业文化建设和培养企业精神的实践中,既要通过建立严密制度、严格管理、严格纪律,使员工养成良好的习惯。又要根据企业不同时期的任务提出不同的要求,围绕企业的中心任务,组织宣传文化活动,使员工在具有公司特色的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让文化建设和企业精神渗透到企业方方面面,时时处处见精神。如“服务创造价值”、“创新提升能力”、“和谐塑造辉煌”等企业核心价值观;“爱岗敬业、诚信守纪、谦和好学、开拓创新”员工文明行为规范;以及“我们今天和未来所做的一切,都是以降低客户的经营成本为目标,为客户提供安全、迅速、准确、节省、方便、满意的物流服务”经营理念等等。这些精神时刻激励和约束全体员工,统一了员工的意志和行动,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3)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精神的培养还要注意时代性和物流个性。公司的文化建设和企业精神的培养,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下进行的,具有时代色彩。同时,公司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仅属于本企业而不属于全社会,也不属于其他企业。因此,公司要积极把社会上先进的、科学的、积极的文化引入企业,使公司开阔视野,提高档次。同时,还要把社会上的文化与公司的文化结合起来,形成有助于实现公司目标和发展的文化,并要努力把公司的文化推向社会。一方面接受社会的检验,让社会了解公司;另一方面要用公司健康向上的文化,抵制社会上一些消极文化的影响。公司发展企业文化和培养企业精神,要把政治性、实践性、时代性和物流个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广大干部员工的政治素质,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过硬、业务优良、作风清正、纪律严明的干部员工队伍。企业整体文化是企业精神的培养基、生长点。企业精神需要有合适的企业文化作为自己生长、繁荣的条件。根深才能叶茂,没有深厚的企业文化的土壤,作为企业文化核心的企业精神很难培育、成长。要培育出卓越的、一流的企业精神,必须首先创造出卓越的企业文化,形成浓厚的企业文化的氛围。如果只倡导企业精神,而不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精神难以形成。而企业精神一旦形成,就为企业提出了鲜明统一的价值观念,成为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源泉。

2.以人为本的管理,夯实企业文化建设基础,以建立高素质员工队伍,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依托。纵观古今中外企业管理的整个历史,可以看到大致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文化管理三个阶段。文化管理认为,在人、财、物诸因素中,人是首要的因素,人应当成为企业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人是企业文化理论和实践的中心和主旋律,企业文化建设与人息息相关。物流企业的各级领导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立足于人的建设,即员工队伍的建设,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

对内,要尊重员工、关心员工、理解员工、重视员工、依靠员工、团结员工、培育员工、千方百计调动员工的内在积极性、创造性。效益虽然重要,但要人去创造。我们一直强调发挥员工的“主人翁精神”,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关心员工、尊重员工,管理人员要把员工的冷暖苦乐放在心中,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员工服务,这一点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只有充分激发员工的主人翁精神,才能齐心协力渡过难关、求得更大的发展。只有充分考虑员工的多层次需要,尽量使员工自尊和自我实现需要得到满足的良好环境,才可能促使员工创造出远远超越他们收入的价值。面对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开始认识到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是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而创新的主体是人,因此“人才是知识经济之本”正逐渐成为共识,人才的竞争将成为未来竞争的焦点,实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将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对外,要以客户为中心,坚持以服务为本的经营理念,提高优质服务。用诚恳的服务态度、灵活的服务方式、先进的服务手段、满意的服务效果来赢得客户。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就是抓好青年工作。抓住青年,就抓住了大多数。做青年工作要注意照顾青年的特点,青年人朝气蓬勃,思想活跃,接受新生事物快,有理想,有抱负,是我们事业的未来,希望在他们身上。但是他们也有不足,缺乏锻炼和考验,要通过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青年人健康成长。

3.以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手段。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公司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既不是相互包含、又不是完全重合,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种相互交叉、互为依存的关系。公司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有许多共同点:目标基本一致、对象完全相同、内容有相似之处、手段大体重合。一切工作都必须从公司的经营出发、围绕经营开展工作,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调动广大干部员工,特别是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把公司内部的各种力量凝聚在一起,为实现经营目标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物流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是一致的。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都是公司的全体员工;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价值,思想政治工作则强调广大员工的主人翁地位—都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思想政治工作是培育企业精神、建设企业文化的主要手段,而企业文化则为思想政治工作与管理工作密切结合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形式。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就可以使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管理工作更好地拧成一股劲,由“两张皮”变成“一张皮”。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一方面,要求思想政治工作紧紧围绕着公司经营工作这个中心开展,加强思政工作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思政工作的沟通、导向、舆论、激励作用,力求在深、细、实、活上下工夫。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经常开展演讲、绘画、文艺晚会、体育比赛等文体活动,促进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另一方面,要求管理工作以人为中心,向干部员工的价值观和道德领域深入,使二者水乳交融、相得益彰。要通过开展以“爱岗敬业、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在员工中进一步坚定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自觉的改造主观世界,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增强遵纪守法自觉性,增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意识。

4.导入CI设计,塑造个性鲜明的公司形象,把形象塑造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企业文化除具有激励、约束、调适、辐射、润滑、优化、振兴、导向、凝聚、育人等功能外,还具有塑造形象的功能。进行企业CI形象塑造,就是公司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在传播媒介上的映射,企业文化则是企业形象的核心和灵魂,企业形象与企业文化是标本关系。CI的内部实施过程是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CI的对外实施是企业文化辐射作用的体现。企业形象也是一种竞争手段,已经越来越为人所接受。对于公司来说,形象的作用远远超过了公司本身的有形资产。谁的形象好,谁就能够赢得客户、赢得市场。公司良好的内部形象可以激发全体员工对本企业的自豪感、责任感和崇尚心理;良好的外部形象则能够更深刻地反映企业文化的特点和内涵,使企业在竞争中独树一帜,取得社会公众的信任,从而确保企业稳固占领市场。

五、选准切入点,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促进公司健康发展 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也存在一个转型创新问题。就是要变僵化型为活跃型,变传统型为现代型。要拓宽思路,改变过去那些过时的、守旧的、呆板的让人感到厌倦的模式,创造新鲜的、活泼的、多层次、多渠道、多样化的方式、方法和手段,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和潜移默化的作用。积极主动与企业中心工作相互渗透、融合。用干部员工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和电子网络等载体教育人、感召人、鼓舞人,做到有重点、分层次,点面结合,梯次配置,整体推进公司企业文化建设。

1.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以公司的经营活动为中心。这就需要在指导思想上服务中心、工作目标上保证中心、日常活动上紧贴中心、考核评价上突出中心。为公司的经营活动服务,不能形成经营和文化建设互不相关,各搞一套,成为事实上的两张皮。

2.坚持以员工为主体,发挥员工的创新精神。实践证明,人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反映现代企业员工的思想文化意识,必须依靠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在实施企业文化过程中,充分地发挥党、政、工、团组织的作用,特别是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心全意地依靠全体员工,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和企业传统。公司需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的关系,应努力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学习借鉴国外物流先进经验,融会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之中,成为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继承和借鉴时,要立足创新,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4.企业文化建设是公司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要取得实际效果,必须选准切入点,持之以恒地开展此项工作。需要通过成立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管理、指导、协调企业文化建设工作;通过制订发展规划、考核办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系统性、规范性;通过建立责任制,明确职能部门,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组织保证;通过加大资金投入,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六、结束语

市场经济孕育企业竞争力 篇3

熟悉规则有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

商务部世贸司副司长张向晨博士提出:“对国际规则的认知和掌握,可以作为评价一国企业竞争力的参数。”

加入WTO以后,企业应该从三方面参与规则的制定。第一是国内法规的制定。企业应该有参与意识,因为国内法本身也是国际规则转变的体现。比如:在汽车银行信贷规定的法规制定过程中,由于征求了多方意见,所以比原计划推迟了半年出台。美国方面提出抗议,要求如期出台法规;中方提出两个方案供美方选择,一是在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的情况下推迟出台时间,二是在未充分征求各方意见的情况下按预定时间出台一个并不完善的法规。结果美国方面还是接受了第一个方案。这就说明企业积极参与国内法规制定的重要性。

第二是技术法规的制定。目前中国参与制定的国际标准寥寥无几,每年国际贸易组织都会收到大量的标准,各成员都有权利进行评议,我国也将这些标准在网上公告,征求企业的评议意见,但收到的内容还是很有限的。国家希望企业积极地参与进来,因为只有企业才最有评议标准合理性的资格,并且相应技术标准的颁布对各企业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第三是参与多哈新一轮的谈判。中国刚刚加入世贸组织,在学习世贸组织的规则的同时世贸组织也在不断地进行谈判。中国刚执行完信息技术协议,把我国的半导体零件关税降为零,现在世贸组织又要谈判新的ITA,而且还要把范围扩得更大。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参与?我国企业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来影响我们的政府谈判过程,进而影响国际规则的制定。我们希望企业更积极、更踊跃地参加国际规则的制定,因为这里涉及的利益与企业都是相关的。现在即使有渠道不畅的地方,但至少政府的门是敞开的。

公平而有节制的市场竞争促进企业提升竞争力

“中国产业发展发挥了中国经济的巨大优势,因而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业绩。市场经济并不否认各国通过发挥比较成本优势来增强产业和企业竞争力。自由贸易就是要各国发挥你的比较优势。但是,现在的市场经济却反对将任何优势运用到极端,无论是劳动、自然资源、技术还是资本。因为极端竞争所导致的后果是高代价的和不可持续的。”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金碚在演讲中强调建立公平、有节制的市场竞争体系的重要性。

中国市场竞争往往具有“血拼”色彩。“血拼”式竞争的积极意义是对计划经济的彻底否定,是被“逼上梁山”的自主竞争,因此中国在近20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税费减免无限制:减税退税是各地竞争资本的重要手段。早年用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各地竞相减免税收,无节制的税收优惠和减免愈演愈烈,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和国家利益的流失,这种情况已经被国家注意到了,并采取了措施,但目前还存在。

以土地作为竞争手段:某些地区将地价无线压低,一直血拼到“零地价”。为的就是吸引更多“外资”,其后果就是国家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劳动者权益遭到破坏:一些企业的员工工资20年来没有增长;超时加班、欠发工资现象严重,以至在近年来出现“民工荒”。

环境成本无限扩大:一些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到了不可容忍的程度。没有任何工业发展不会花费环境成本,但损害到什么程度,要有一个度,如果无度地损害也会存在问题。

某些地方市场开放过度:为了“以市场换技术”,“以市場换资金”,有些产业对外资的开放实行了非常宽容的政策。中国竞争性产业的企业以让渡利润(低价格、加工贸易)的方式,获得价格竞争优势。所以竞争性产业经过一段时间利润会下降,正是因为我们用让渡利润的方式获得了竞争力。现在一些产业中“挤压利润”的现象越来越突出。珠三角地区一些企业出现的“民工荒”也跟过低的利润有关,因为一旦提高民工的待遇,就会使得成本增加,本身已微薄的利润就几乎变为零。

企业资本优化增强企业竞争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在谈到金融与非金融机构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时候说:中国在很长时期内投资是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中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来拉动。那么中国在很长时间内对长期资金的需求就有最迫切的需求。而长期资金不能靠短期来支持,因为长期的贷款靠短期的存款支持,存在高风险。我们需要长期资金来源支持长期资金需求,长期资金来源依靠金融、非金融机构的安排,而金融、非金融机构的发展有利于股市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对于企业和金融机构,其主要任务都是:完善资本结构。而解决完善资本结构的方法就是增加直接融资以及增加具有长期资金来源的机构。

中国已达到市场经济地位基本要求

对于人们一直关心的“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江小涓指出,无论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规则来判断,还是按照国内市场发育状况,中国都达到了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从贸易争端角度讲,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具有市场经济地位关键看市场是否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这仅仅是规则标准;此外,还有一个行为标准,就是企业在竞争中的行为是否正常;同时还有一个绩效标准。

消费品市场需求决定价格;生产要素的价格也需要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各种所有制企业处于平等地位及产权平等。前这两条我们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解决,最早的官方判断是在1994年,“中国的市场机制已经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主要的作用。”第三条各种所有制平等地位及产权平等应该是90年代中后期以后才逐渐推进的改革,现在看来也已经解决。

在行为标准上,首先企业目标从完成计划到追求利润。这个目标在1984年城市工业进行经济承包责任制时就确定了。第二是对要素价格变化是敏感的。一种要素和另外一种要素价格底价发生大的变化的时候,企业要对投入要素的组合同步进行调整。当融资成本突然升高时,利率提高。在资金价格提高时,企业应该减少资金的使用数量,更多地转到劳动力要素的合并。国有企业在这个变化中,在90年代后期之前走得比较慢。企业的预算约束从软变硬,这也是市场经济重要的要求。在硬预算约束的前提下,无论有什么目标,如果财务上不能支撑,这个企业就要出局了。江小涓指出:行为标准已经提出20多年,目前企业有了很大的改善。

绩效标准要求在市场经济中,要有不同行业利润平均化的趋势。在计划经济时代,资源是由政府、由计划来配置的,所以资源在不同行业之间不流动,导致不同行业之间利润有非常显著的差别。但是,现在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江小涓强调,剔除特殊的行业,1985年赢利超过10个百分点的有7个,超过5个百分点有16个。这说明高利润行业和低利润行业要素的流动是不够畅通的。1995年情况发生了改善,超过10个百分点的没有,超过5个百分点的5个。2002年,超过10个百分点的没有,5个百分点的2个。这说明当行业之间利润发生比较大的变化时,投资者跟进和退出的速度还是比较敏感的。

期货市场提升煤炭企业营销竞争力 篇4

关键词:期货,营销,竞争力,策略

一、期货市场提高营销策略竞争力

1.1期货市场提高产品策略策略竞争力

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是以满足市场需要为中心,而市场需要的满足只能通过提供某种产品或服务来实现。企业只有在产品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没有适合顾客需要和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企业的其它营销组合策略就无从谈起,期货市场是一个有效率的市场,信息损失度比较小,企业可以利用期货市场的远期价格信息,结合现货市场的信息来制定产品决策,更科学,更有效。

1.2期货市场提高价策略策略竞争力

价格的制订及调整是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营销战略的内在组成要素。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提高了企业定价策略的灵活性、科学性。虽然各个煤炭企业对产品有不同的定价策略,但总体来说,按现行机制,一般情况下煤炭价格经钢厂定价决策模型中,有利于新产品定价策略,折扣和折让定价策略,产品组合定价策略和地理定价策略的选择,提高了企业定价策略的灵活性、科学性。

1.3期货市场提高渠道策略策略竞争力

钢厂销售渠道可分为三大类型:钢厂自制渠道、中间商渠道和直供渠道。期货市场的存在可以增强企业销售渠道的控制力,加强渠道管理。因为企业可以通过期货市场买卖煤炭,这本身也是一种销售渠道,如果产品在现货市场不能以合适的价格出售,则企业可以通过期货市场出售。期货拓宽了企业的销售渠道,使得企业在跟经销商谈判的过程中,可以增加谈判的砝码,谈判便会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进行,从而提高产品价格,提高企业的利润。

期货市场的存在可以加强与渠道下游规模用户的关系,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要构造未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营销思维必须从市场导向转移到以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的同时,还考虑提供更多更新的附加利益,让客户感受到一种超值的服务;同时旨在建立一种与客户之间的特殊感情纽带,以满足客户的特殊的心理要求。目前,许多大型煤炭企业对市场还不够深入的分析和理解,经营决策随着市场波动而剧烈变动,在市场开拓过程中,并没有充分延伸到下游客户的潜在需求方面。因为煤炭的价格波动很大,煤炭企业的下游用户很希望有一个能够锁定价格的工具,而期货的套期保值功能满足了下游用户规避风险的需要,同时为煤炭企业发出了一种价格信号,调整企业的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质量,满足客户的需要,加强了用户的需要,提高了营销竞争力。

二、期货市场提高营销执行与控制竞争力

营销执行与控制是指司拥有健全的营销组织管理机制,营销组结构设计有利于企业更好的服务用户,能够对营销绩效采取强有力的控制和管理,拥有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

2.1营销组织

营销组织是管理组织(即组织结构)的一个职能部门,而与生产、采购、RD等部门一起构成组织结构的部门基础。营销部门地位不高是煤炭企业的普遍问题。期货市场使营销定价更加灵活,迅速,降低营销风险,提高资金管理和资金运作的积极性,而且为企业提供了避险的工具,这就增加了新的营销手段,因此积极应用这些手段的企业创造了更多的利益,而没有充分利用期货市场的企业丧失了更多收益的机会。利用期货市场,制定正确的营销战略,需要有强大的营销团队,因此,营销部门的地位也会相应的提高,从而提高了企业竞争力。

2.2营销管控

营销决策是煤炭企业营销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决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成败的关键因素。当前煤炭企业中过于依靠经验的体制使其无法形成一套成熟的经营动作机制,无法应对营销工作中的突发事件,从而加大了企业决策的成本、增加了企业决策的风险。期货市场有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的功能,能够提上发现价格,缓解现在煤炭企业决策机制暂时不完善的状况,能够使煤炭企业的决策更科学。

市场对企业产量反映是滞后的,比如,市场上煤炭过剩导致煤炭价格很大低,于量煤炭企业便宜布未来的时期将减产,但是目前煤炭市场的价格不会立即上升,或者上升的幅度不太,这就是现货市场的滞后性。这种滞后性对企业是不利的,因为价格不能上升影响了企业的利润。如果有了期货市场,企业宣布未来的时期将减产,期货市场上煤炭的价格将立即上升,期货价格的上升影响着现货市场的价格,使得现货市场价格上升,这样的结果使得现货市场更有效,而且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决策和对市场的控制也更加有效。

三、期货市场提高营销策略竞争力

营销战略是指企业在正确认识企业所面临的外部和内部的环境下,制定与市场一致的企业的营销计划,企业可以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并且获得尽可能大的利润。积极参与期货所能给企业带来的营销战略管理升级体现在三个方面:资金流管理、信息流管理、物流管理。

以郑煤为例,国内煤炭市场的出现和发展,为国内煤炭企业提供了规范的定价体系和成熟的风险管理工具,坚持套期保值战略的企业放弃了超额利润,也回避了意外的风险,但他们实现了企业的均衡生产,从而实现了整个待业的均衡生产,避免了生产上大起大落对资源的浪费,提高整个行业的经济效益。可以说,期货的发展加速了中国煤炭的市场化进程,提升了中国煤炭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经过多年运作,企业对期货市场的认识不断提高和深入,利用期货市场的方式日益灵活。企业不再仅仅期货市场当作现货采购或销售的渠道,而是充分利用期货市场提供的价格信息和市场机会来为企业经营决策服务。

四、期货市场提高营销理念竞争力

正确的营销理念是“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重视长远利益和发展与用户的长期关系,并且企业高层和员工对公司营销理念的积极认知和坚决地贯彻,让用户从营销活动中感知到公司的营销理念。

如何在价格波动剧烈的市场上找到一个规避价格风险的渠道,是煤矿下游企业、经销商和消费者目前最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煤矿下游企业急需一个渠道来规避价格波动带来的经营风险。它以煤炭的现货市场为基础,提供给煤炭企业一个套期保值的渠道。

期货作为一种避险工具,煤炭企业可以通过帮下游企业做煤炭期货的套期保值,煤炭用户规避了风险,销牢成本和利润,从而加强了用户与企业的联系,提高了用户的忠诚度,帮助煤炭企业实现营销理念的第四个层次,提高了煤炭材企业的营销竞争力。

五、期货市场提高公司战略策略竞争力

公司战略是指公司制定的与市场环境、企业实际的符合战略目标,使企业各部门明确自身努力的方向,并得到部门中层以上领导的理解与认同。期货市场的建立,大大推动了企业重视信息、利用信息改进经营管理的进程。由于期货市场信息的超前性、预期性,期货交易具有特有的套期保值功能。可以使卖方企业获得一定时间内将产品通过期货市场提前抛出,实现目标销售价格,锁定利润企业的这种套期保值行为,可以有效地避免市场价格朝不利方向波动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在存在期货市场条件下,企业把更多的信息和保值工具纳入公司战略的制定的系统中,使得公司的战略更科学,更准确,提高企业的营销竞争力。

期货市场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公司营销竞争力。煤炭的产品物流成本相对较高。由于煤炭产品体积较大。以普通煤炭为例,每千公里的净运费占货物价值的4-5%,而生发生一次装卸、仓储的费用通常要占货物价值的2-3%,这一费用比例远远高于很多其他行业产品。因此改进物流,压缩供应链也成为近几年来煤矿以及流通商改进渠道建设的努力目标之一。期货交割促进了中国物流业的巨变,节省物流费用。从前流通领域渠道少环节多的情况,在期货上市后,发生了向好的转变。期货市场的标准化合约代表着一定标的物的商品,当你持有某一标准化合约多头头寸,就意味着你有权以某一价格水平拥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商品。期货标准化合约这一特点可以使企业以买进标准化合约来代替库存一定数量的商品,由于期货交易的保证金制度,拥有同等数量的合约比拥有同等数量的商品所占用的资金要少得多。这样做不但降低了购买商品占用的资金,而且免除了商品库存的费用,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库存成本。企业的成本下降必然使企业的战略竞争力提高,进而提高企业的营销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彩娟.大型板材钢铁企业营销竞争力评价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2007,(05)

[2]谭春霞.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03)

[3]曾路,郭惠玲.我国企业营销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及运行[J]市场营销导刊,2004,(01)

强化企业管理 提高市场竞争力 篇5

题目:强化企业管理 提高市场竞争力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

班级:11--0

2姓名:张春杰

学号:54110202025

5强化企业管理 提高市场竞争力

摘要:论文以企业管理的必要性、管理的层次性、管理的基本精神和目前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加强企业管理的对策等方面阐述了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性;以及通过加强管理这个制度法宝,来最大限度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使企业在健康良性发展中做最大做强。

关键词:企业;管理;市场竞争力

任何一个企业要生存与发展,就必须不断地适应市场形成的变化,不断重视自己和竞争对手,不断学习和创新,不断运用科学管理理论,不断深层次的强化企业的管理,来提高和培育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抓住有利的发展机遇,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使企业能够在发展中做大做强。

一、强化企业管理的必要性

1.管理的主要性

管理是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法宝,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是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最强最主要的动力源泉。管理中能出效率,把管理工作做好了能事半功倍,能最大限度地创造经济效益,能全面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2.如何做好管理工作

我们能够真正认识到管理工作的主要性和艰难性,才能在企业工作中来认真对待管理工作,并认真做好管理工作,只有加强管理并做好管理工作,形成有己特色的管理模式,才能把企业活力和威力发挥出来。

二、现代企业管理要注重层次

1.管理中办事要有层次

管理要有层次,首先办事要有层次。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在企业中办事要有效率,但是所谓的效率,就要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各级分工明确,这样可以足以保证办事的合理性和效率性。

2.管理中用人要有层次

在企业的管理工作中,用人要有层次。在这层里不论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如果想要发展起来,就得学会合理的运用人才,正所谓“人各有专“,合理的要运用人才,才不会导致人才的资源的流失,所以在企业中合理的安排人员位置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管理工作中注重发挥人的优势

1.要尊重人才、爱护人才

要真正的尊重人才,爱护人才,才能将企业各方面的潜能调动起来,协调起来并产生最大的合力,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优势。一个企业,要生存、要发展、要有竞争力,更是需要优秀的人才,人才在企业发企业要发展,首先,选拔人才,从高校中选拔学习成绩优异、思想品德好、动手能力强的优秀毕业生,到企业后加强培养与锻炼,使其成为企业的栋梁;其次,以人为本”,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把人看成是“具有内在的建设性潜力”的因素,为他们提供和创造条件,使其主观能动性和劳动潜力与智慧充分发挥出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再次,是教育投资,在本企业中培养创造性人才,通过对员工的继续教育、继续学习、继续培训、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和素质,他们会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也促进员工本身的全面发展,使企业进入良性循环,成为知识型企业、创造型企业。

2.企业用人要任人唯贤

企业领导要搞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符合企业的根本利益。

3.要严格要求人才

对人才要严格要求,但不等于苛求人才。对于新手要扶上马,还要送一程。领导者应从爱护出发,加以批评、纠正,不可一味苛求。有才者往往不拘小节,甚至狂放不羁,领导者应以宽厚、幽默来待之,并加以引导,成为企业管理的栋梁人才。

四、加强财务管理

企业运行说到底是靠资金维持的,离开了资金的支持,企业的其他活动都寸步难行。企业的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高低也间接地反映在财务报表上,它就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因此加强财务管理对企业运行来说至关重要,必须突出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企业财务制度,严肃财务纪律,防止资金被挪用被浪费,钱该花在哪里,如何花,花多少,必须有相应的决策机构和决策依据,实事求是,决不能浪费。

企业创造效益固然重要,它是增加企业效益的直接方式,但是通过加强财务管理,努力做到节省节俭,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和浪费,用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也会间接地增加企业效益。企业运行费用成本过高会抵消企业的直接创造的效益,从而降低企业的实际效益,因此加强财务管理,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的核心地位和硬约束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严格财务开支,把钱花在刀楞上,杜绝不必要的花费和开销,以最少的资金办最大的事情,发挥资金作用的最大化,努力降低费用成本,做到节约节俭,一年下来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也会节省一笔很大数目的开支,从而间接地增加企业的效益。

四、企业管理工作中自身存在的几个问题

1.组织结构臃肿

第一组织结构臃肿导致管理混乱,员工有时会遇到多重管理,不知道听谁的指挥,增加了管理成本;第二相关部门有时利益不统一,都为了维护部门的利益,经常发生摩擦,合作性差,造成组织结构不够畅通、合理和有效率。

2.创新能力缺乏

缺乏创新能力原因很多:第一、没有充分认识到“创新是企业之魂”的真正含义,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没有创新的意识,不具备现代经济技术知识。第二、许多企业对技术创新投入很少,在投资上热衷于“短平快”,不重视技术改造与开发;第三、管理决策层素质底,通常喜欢复制国外的一些管理模式,不懂得变通,忽视了水土不服的因素,是企业变得越来越缺乏竞争力。

3.企业信用缺失

表现为企业为了追求暴利,隐瞒事实真相,欺诈消费者和其他商家。

4.企业文化模糊

目前,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第一,对企业文化的认识还不

够深。第二,不知道该从何下手来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第三,没有将企业文化建设视为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来做,缺少统一规划。第四,没有做好企业文化的宣传工作,员工对企业的宗旨及内容存在模糊认识。

五、加强管理、正视危机、迎接挑战

加入WTO,使中国真正融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但随之而来的是中国企业面临着一场从未有过的冲击与竞争,要想迎接这些挑战,就必须正确认识到企业存在危机的严重性,切实加强管理,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使企业走向健康成长发展的道路上。

1.正确面对管理危机

中国企业与国外大集团相比尚有一定差距,这种差距实质不在资本,不在规模,也不在市场占有率,而在于管理。中国企业管理的粗放型和不规范已经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我们要敢于面对现实,正确面对这些管理危机,才能采取相应措施,让企业渡过难关。

2.企业面临人力管理危机

没有人就没有管理。没有人才就没有企业的发展,这是人力管理的根本目的。

3.危机与挑战并存

正是有了危机感,才使我们意识到学习的主要性。而那些整天只谈危机,却又不思学习进步的企业,即将面临最大的危机。

六、加强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对策

1.优化组织结构

第一、管理优化,企业可采用扁平化、流程化的组织结构,优化管理幅度。第二、岗位优化,做到人人有事做,事来有人做,精简整编人员。

第三、部门优化,精减不必要的部门和重复设置的部门,剔除无价值的工作。

2.提升创新能力

第一、健全奖励机制,调动职员创新的积极性。

第二、增加技术创新的投入,为职员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必要的物质条件。第三、提高创新意识,鼓励职员创新,对职员的创新意识和行动给予重视和支持。

3.重构企业信用

第一、企业领导要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要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

第二、政府应加快产权制度改革,让企业对自己的经济行为负责,做到诚信经营。

第三、加快诚信立法,只有提高失信企业的违信成本,实施新企业得不偿失,这样对企业的信用构建才有效。

4.改造企业文化

第一、创建自己的特色企业文化,制定出适合企业现状,又适合中国宏观环境的企业文化

第二、注重企业文化更新,这样才会促进企业经营绩效的提高,在企业中形成巨大的凝聚力,推动企业发展。

第三、创建虚实结合的企业文化,既要注重厂容、厂貌等主体因素。结束语

管理的精妙在于:方圆合一,方为其中。彼得·杜拉克说:“管理就是原则”,也就是说,管理的本质是方的,其中最为本源的东西就是:标准化、流程化、栅格化。我国企业越来越重视管理、创新、与时俱进,在经过这次经济危机的大浪

淘沙后,中国企业的未来将是一片光明的。

【参考文献】

[1]刘珂:《现代企业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

[2]周三多:《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3]余敬:《管理学案例》,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浅谈建筑企业如何提高市场竞争力 篇6

【关键词】建筑企业;战略管理;市场竞争;核心竞争力

建筑企业最大的特点是以获取工程项目施工合同和实施工程项目为工作的核心,也就是在建筑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工程项目是建筑企业的基本工作单元、基本业务对象和利润的载体,项目也是建筑企业的基本管理对象。建筑企业通过参加招投标竞争获取项目合同,通过开展项目工作,才能获得收入,进而形成企业的利润。我国建筑行业中的许多体制上的问题,建筑企业本身存在诸多问题以及加入WTO后将面临外资建筑企业的竞争,这些都将给建筑企业的发展提出挑战。认清自身的不足,分析当前的时态,并建立长远的发展战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建筑企业发展壮大的必须途径。

1 建筑企业竞争力的内容体现

建筑企业市场竞争力是分布于企业组织中持续支持企业竞争优势的能量源,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建筑产品的质量,产品的质量是建筑企业的生命线,企业竞争优势首先表现在可靠的产品质量上;建筑产品的价格,价格是工程项目的货币成本,建筑产品价格既要实现企业的预期利润,还必须为顾客所接受;工期,保证施工工期,按时交付使用,有效降低企业的施工管理成本,为顾客增加机会成本;服务,服务包括施工过程中的服务和交付后的使用服务,通过优质的服务可以提高顾客的满意度,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应变能力,市场竞争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包括宏观经济征程、顾客需求、竞争对手等都在不断变化,企业的竞争优势也有生命周期,因此企业必须迅速对这些变化作出积极的反应。

2 建筑企业市场竞争力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建筑业起已经取得很大的成绩,但在新的环境下发展却受到了制约, 究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方面:

首先,建筑行业管理体制和建筑领域法律法规不完善。我国的许多事业单位都有自己的建筑施工队伍,有的尽管已经政企分离,但是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导致了再工程招标投标过程中不规范,出现严重的行业和地方保护主义以及专业工程项目条块分割,严重制约建筑行业资源在地区之间、行业部门之间的优化配置,破坏了市场运行的规则,阻碍建筑业的发展。

其次,企业管理制度落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差。尽管许多国有建筑企业已经改制,有了更为灵活的激励机制,但是科学的、有序的、规范的、完整的现代建筑企业制度的建立还需要时间,因此还很难进行科学的管理。而民营建筑企业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也很难建立良好的管理体制。企业经营思想落后,决策盲目随意,缺乏科学论证,往往忽视发展企业技术的创新能力。

再次,建筑企业战略目标模糊,导致建筑企业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企业战略”是对企业各种战略的统称,其中既包括竞争战略,也包括营销战略、发展战略、品牌战略、融资战略等,企业战略的本质是着眼于企业的竞争发展。就我国的建筑企业而言,多数企业缺乏适合本企业发展的竞争战略,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3 提高建筑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对策

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企业维持竞争优势的根本,是企业领导关注的焦点,通过对建筑企业市场竞争力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本文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对策来提高建筑企业市场竞争力:

3.1 企业资质是施工企业获得市场准入的通行证,是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基本保证,提升企业资质等级和确定企业主项资质才能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定位,才能提高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才能拓宽市场领域,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

我公司是兖矿集团下属施工企业,原施工主项是矿山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在集团公司还有相同相类似的施工企业,在投标时经常会出现撞车,相互拼价格等情况;在对外承揽工程时,经常由于资质主项情况受限于集团公司内部或者煤矿行业等工程,因此限制了企业的发展空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强,企业的效益不佳;2002年,我公司对下面所属的几个建筑施工企业进行了整合,并取得了矿山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资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资质、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资质、装饰装修工程专业承包壹级资质、钢结构工程专业承包壹级资质、石油化工工程施工总承包贰级资质、铁路工程施工总承包贰级资质、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贰级资质、电力工程施工总承包叁级等资质。从此以后,企业的市场竞争空间拓宽了,并且避免了不必要的竞争。2009年公司资质再次得到了变化,主项资质从矿山工程施工总承包转变成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资质,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再次得到增强。

3.2 改革管理体制,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制度、经营和技术创新

先进的体制是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基础,体制改革不彻底,机制建设就很难有作为,企业要做强做大,要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坚定改革方向,彻底改革旧的管理体制,对组织结构、机构编制和劳动力结构进行调整,来优化管理体制和培育专业化施工队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经营方式已经不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因此必须树立新的经营理念,努力推进经营方式的创新。企业要牢固树立经营管理第一、承揽施工项目为先的思想,在经营管理力量方面要加大和充实人、财、物的配置,既要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经营管理队伍,又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同事要建立多层次、多方位、持久稳定的信息网络系统,完善经营决策机制。

建立科技创新体制,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要坚持以重点难点工程项目和“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为中心,以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程质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企业技术优势为目标,建立以企业为龙头,以项目部为主题,以高、新、特、难工程为重点的技术创新格局,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协作,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创造高质量、高效益的精品工程。

3.3 创建精品工程,树立诚信为本,推进品牌战略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我们要把创优工程作为企业可持续反战的主题,要让全体员工牢固树立创优意识和精品意识,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并认真贯彻执行,企业要根据各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投标承诺和施工合同要求,制定创优目标,明确创优标准。

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品牌是关键因素之一,过去我们投标经常遇到这样的窘迫和无奈,在许多商务投标有利的情况下,终因缺乏企业业绩而失之交臂。现代建筑企业市场竞争实质上是企业品牌和企业信誉的竞争,品牌竞争是具有战略性和长远性,这种竞争的趋势并不以行业的意志和竞争状况为转移。因此,企业必须制定自己未来的长远发展目标,确定企业走品牌化经营的战略定位,从而提高建筑企业的竞争力。

3.4 制定建筑企业发展战略

首先要明确企业发展战略。突出建筑主业、争强市场竞争力,形成投资与建设、设计与施工、境内与境外一体化的模式,实现发展速度、规模与效益的统一。

其次要保证企业发展战略的正确性。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进行市场战略定位,企业首先要分析所面临的市场环境,了解顾客的需求,包括现实的和潜在的需求,寻找市场机会,要了解顾客的期望值,进一步确定企业的目标顾客,应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以及如何高效率地给顾客带来更大的价值。

4 结束

要做强做大建筑企业是我们的历史使命,在中国建筑经济市场的变化时代,作为大型建筑企业,应该制定恰当的企业发展战略、改革建筑企业的管理体制,努力完善企业的资源配置,在推进制度、经营和技术创新的同时创建大量的精品工程,努力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在日益变换的建筑市场中站稳脚跟。

参考文獻

[1]徐福云. 坚持改革创新 提高国有建筑企业的竞争力[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8第11期.

[2]董彦祥,童霞.对提升建筑企业竞争力的探析[J]. 时代经贸(下旬刊), 2008年05期

[3]史建国,戚建新. 建筑企业竞争力培养的探讨[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04期

[4]施正峰;论大型国有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设与维护[J];建筑施工;2005年01期

[5]冯光;浅谈如何提高建筑企业品牌的核心竞争力[J];广西城镇建设;2008年01期

企业竞争力市场营销 篇7

虽然从伦理学的理论和实践角度而言, 要避免将道德工具化, 因为在许多情况下, 道德是不能用功利性来衡量的;然而, 从长远来看, 企业注重营销道德, 的确是可以为自身带来竞争上的利益的。著名的战略学家迈克尔·E·波特经过多年的研究, 提出了企业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途径。他指出, 竞争优势是一个企业在市场上行为效益的核心, 它产生于一个企业能够为其客户创造的价值, 并且只有这一价值超过了该企业创造它的成本才有比较的优势, 企业战略优势的取得要依靠成本领先和差异化的方式。

差异化的领域主要有有形方面和无形方面。有形方面通常是围绕着产品的内容来进行的, 如产品的设计与生产、交货系统及其促销活动等一系列内容。无形方面是指通过创造贯穿于各个有形方面的、以经营信誉为核心的差异化, 也可称之为“软竞争力”。例如, 获得信任感, 进而在企业与顾客的关系上建立独特的联系, 是一种形象上的差异化。而顾客对企业的信任感是企业长期在众多领域以负责的态度重视顾客利益, 即使在市场环境不能达到规范有序的条件下, 仍然能够坚持以道德的自律为基础, 保持企业的形象与信誉。显然, 所有这些都离不开道德的基础。因而, 道德可以帮助企业达到提升竞争力的目的,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波特认为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是要在综合性而不是单一性上下功夫, 因为保持竞争优势, 就意味着你的独特性是不能为竞争对手所模仿的, 一旦企业别具一格的特色变为广泛企业的共同内容时, 显然就无竞争优势可言了。在很多价值活动中, 由协调各种活动形成的别具一格的特色, 通常更有持久性, 竞争对手要模仿就必须做全面的变革。与创造竞争优势的条件相联系, 保持竞争优势的综合性方法, 也离不开无形的企业信誉形象。信誉形象就是一种道德形象。

由此可以看出, 企业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 都与企业遵守道德规范、保持良好的信誉相联系, 企业的竞争优势与道德优势密不可分。

二、基于伦理优势的竞争优势

在伦理优势能否转换为竞争优势这一问题上, 艾兰·斯提纳 (Alan Stainer) 和劳瑞丝·斯提纳 (L Stainer) 在论文《在道德 (伦理) 上展开竞争是道德的吗?》中进行了分析。文中指出, 短期的、基于经济利益的投资仅仅是一个最低的界限, 而道德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长期的投资。企业经营中的道德问题, 最终将演化成为如何将今天的收益转化为明天的所得的基础性问题。显然, 从这一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道德的“投入”可以得到长期的“回报”, 道德优势可以转化为竞争优势。卡米歇尔 (Carmichael) 和朱曼德 (Drummond) 在分析企业的道德优势时, 提出了道德边际 (利益) 的概念。正像经济学中所述的边际概念一样, 道德边际是指为了获得竞争优势, 企业有必要保证自己的道德标准高于竞争对手, 产生道德边际利益。因而, 建立和保持道德优势对企业至关重要, 是企业生存的关键。纽约The Walker Group在1995年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 90%的顾客认为, 当质量、服务、价格相同时, 他们会购买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声誉最佳的企业的产品。

在研究道德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方面颇有建树的当代美国哲学家罗斯就美国企业的道德准则征求1 000多名公司主管和高级职员、商学院院长、国会议员的看法, 63%的调查对象认为企业坚持道德高标准能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多数人认为, 将正直诚实的竞争原则贯彻于企业是有回报的。以下将从交易成本、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卓越的企业文化、伦理领导、顾客价值与顾客忠诚以及与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等7个方面, 进一步论证化伦理优势为竞争优势的可能性, 并阐述实现这种转化的途径。

(一) 降低交易成本, 创造合作效益

交易费用是指处理人与人之间交易关系所需要的成本, 包括交易信息的获取费用, 交易中的判断费用和协调费用等。在这里, 伦理道德的作用十分突出, 它一方面通过传统习俗或社会舆论的压力而形成一种外在的影响力, 抑制欺骗假冒和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另一方面又通过良心的感受或压力而形成一种“内化了的影响力”, 强化人格的可靠性, 从而内在地阻止不诚实、投机取巧、背信弃义等行为的发生。可以说, 对于节省交易费用, 伦理道德的贡献比正式制度的贡献大得多。要是没有处理人与人关系的伦理道德的帮助, 仅靠正式制度的有限作用, 几乎是没有希望大幅度降低交易费用的。

营销伦理不仅可以降低交易成本, 同时可以促进合作效益的创造。所谓合作效益又称合作剩余, 指的是不同主体通过相互合作而产生的超出单个主体所能创造价值的总和的那部分效益。企业间的合作之所以能产生效益, 是因为一方面通过合作可以降低交易费用和竞争成本, 另一方面通过合作可以形成一种资源的相互共享和优势互补, 促进专业化的发展和创造规模效益。然而合作效益产生的前提是有效合作的达成, 而一定的伦理约束和道德自律是有效合作达成和合作效益创造的必要前提。因为, 合作者只有具备了对彼此权利的尊重和互利的伦理意识, 才能遏制和克服合作中的“搭便车”和“机会主义”行为倾向, 降低合作成本, 合作者之间才能营造出一种齐心协力, 团结奋斗, 一损俱损, 一荣俱荣的合作氛围, 从而创造出单个企业无法实现的合作效益。

(二) 树立良好的信誉, 提升品牌资产

企业的信誉是指企业及其产品与服务在社会公众中的信任程度。在企业的形象竞争中, 良好的企业社会效益、社会责任、道德行为能极大地提高企业形象的竞争力, 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信誉反映企业及其产品与服务在社会公众中的受信任程度。一个企业的信誉高, 说明企业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好, 其产品与服务对公众吸引力大, 容易培育消费者忠诚度, 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 企业恪守道德准则有益于企业形象的塑造及企业长远的战略性利益的增长。一个企业要想获得良好形象, 就必须是讲究伦理的。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 企业间竞争的基本方式在不断改变, 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产品竞争, 主要是质量、价格、品种、款式的竞争;第二阶段是销售竞争, 主要是广告宣传、促销策略、售后服务等方面的竞争;第三阶段是企业形象的竞争, 这是企业综合实力的竞争, 是一种全方位、立体式的竞争, 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高层次的竞争。国际企业已经把“形象力”同人力、物力、财力相提并论, 称之为企业经营的第四种资源。概言之, 营销伦理是企业信誉形成和提高的基础和决定因素。

(三) 高质量的人力资源

营销伦理基本准则, 能够使营销人员在没有具体规章约束或专人监管、检查的情况下, 仍能为企业、为消费者尽心尽力, 保护企业与消费者双方的利益。营销人员作为企业的代表, 在面对消费者的时候, 他们的不当行为造成的影响和损失, 也只能由企业来承担。有时企业的各种努力, 就是因为少数营销人员的不道德行为而功亏一篑。

某国际组织在中国的调查结果显示, 83%的受访学生表示不会为一家不顾社会责任的公司工作。营销人员 (包括营销战略制订者、营销策略执行者) 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一种以“我”为中心的利己主义倾向, 受其支配着的营销活动, 虽不违反法律规定, 但却无意中损害了其他企业或消费者的利益。这既不符合现代营销观念的要求, 也不符合营销伦理的要求。忠诚可信、认真负责、顾全大局、顾客至上的营销伦理, 不仅能增加企业的营销力、竞争力, 而且还能培养一批具有自我约束能力的高素质的营销人员。

(四) 卓越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与营销伦理的关系极为密切。我们认为, 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孕育优秀的营销伦理, 而营销伦理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直接反映。实践证明, 单靠发号施令, 很难实现企业经营决策, 还必须依靠正确的企业价值观及企业精神来激发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源于其归属机制 (个人离不开群体) 、准则机制 (高尚的文化准则及价值准则) 、情感机制 (塑造一种亲密、友爱、信任的气氛) 以及内聚机制或向心力机制。

企业中只有所有成员形成了一种共同的价值观, 即在全体员工中确立起一种追求共同“善”的价值目标和价值信念——为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而工作, 就能够将员工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真正结合在一起, 把企业的全体员工凝聚起来, 大家“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就会产生一股强大的精神动力推动企业的发展。企业内部的价值观和伦理指导原则不仅会影响普通员工的向心力, 还会影响企业内部的高级管理层的决策行为。如果企业内部具备了责任意识的企业价值观和伦理原则, 企业就能够迅速、一致而且符合伦理道德地解决出现的困难和危机, 实现长期竞争的优势。

(五) 伦理领导

伦理领导意味着管理者以身作则, 以良好的品德在员工中树立起较高的威望, 从而激发起员工的工作热情。企业家是企业营销伦理的设计者, 一般来说, 企业家是企业的决策者, 企业的经营宗旨、企业精神、企业道德和企业形象等必须由企业家这一核心人物来对其进行决策, 同时他还是推行者和调控者, 只有通过适当的机制和有效的手段把企业家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传达到企业的所有员工, 形成一种群体意识、群体精神, 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价值目标。另外, 领导者要根据企业发展内外环境的变化, 适时地对营销伦理做出改变, 使企业始终充满着向前发展的无穷动力。

美国《华尔街日报》曾对美国大型企业的782名高层管理者做过一次调查, 结果表明, 管理者取得成功的3种最重要因素是正直、勤奋、与人相处的能力。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W·J·鲍莫尔经研究列举了企业领导人应该具备的10个条件:合作精神、决策能力、组织能力、恰当的授权、善于应变、勇于负责、敢于创新、敢冒风险、尊重他人、品德超人。在10个条件中, 品德方面的因素超过半数, 而且还有“品德超人”这一条, 足见品德的重要。

(六) 顾客价值与顾客忠诚

众所周知, 顾客购买的往往并不是那些质量最好的产品, 而是要将可选择范围内的产品或服务的价值进行对比, 最终选择认为能为其提供最大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伍德罗夫认为顾客价值是企业构建竞争优势的新来源;奥梅伊提出顾客价值不仅是战术性的营销问题, 而且也是战略问题, 战略的本质在于为顾客价值创造价值, 而非在产品市场上战胜对手。对顾客需求的满足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 而为顾客创造价值则是满足顾客需求的最根本途径。在现实营销实践中, 不乏为顾客提供最大价值而成功的经典案例。例如, 致力于天天低价的沃尔玛公司, 出售体验营销的星巴克, 完善售后服务的海尔, 全面客户体验模式的联想, 重构顾客价值创造系统的宜家公司, 以及采取价值定价的宝洁公司等。特里·A·布里顿 (Terry A.Britton) 根据顾客在进行消费时所着重考虑的基本因素, 提出了价值模型, 见表1。

可以看到, 人们对伦理的需求存在于不同层次, 而且范围极广, 几乎涵盖了以上所提到的4个层次, 可见对伦理的需求是顾客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不断满足顾客的伦理需求, 为顾客创造价值, 企业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增强核心竞争能力, 在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同时获得更为广大的市场。

然而, 顾客满意并不代表顾客忠诚, 顾客满意反映了顾客对于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态度, 而顾客忠诚是一种购买行为, 这种态度与重复购买行为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但并无必然的联系。一般顾客只会购买那些具有更高价值的产品或服务, 即真正驱动顾客忠诚的因素是顾客价值, 为此需要增加提供给顾客的价值, 增加价值使顾客感到所得超过了他们的期望。成功的企业在不断地挽留顾客, 并将顾客发展为忠诚的顾客。顾客价值、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的关系如图1所示。

根据上面的分析, 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伦理优势的竞争优势模型, 见图2。

参考文献

[1]陈荣耀.企业伦理——一种价值理念的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2]陈宏辉.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

[3]王方华, 周祖城.营销伦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4]吴成丰.企业伦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5]李佑新.走出现代性道德困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6]熊卫, 高金城.批判营销[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7.

[7][美]迈克尔.波特.竞争率[M].高登第, 李明轩, 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3.

[8]王志东.公司责任——挑战还是机遇[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9]刘胜良.企业伦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J].商场现代化, 2008 (1) .

[10]马连福, 张慧敏.顾客价值营销[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6.

企业竞争力市场营销 篇8

一、人力资源能力的建设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 同时, 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企业在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而企业的竞争也从过去单纯依靠资金金融资本、依靠自然资源转向依赖于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并非等同于人口的数量, 不能说明人口数量多资源就丰富, 必须确保具有一定数量的有良好教育和创新合作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才能更好地确保企业的发展, 而这也对企业的经济和科技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分析人才这一概念, 因为社会发展经历的各个阶段, 从一开始的好人, 到现在的能人, 这是一种转变, 传统观念里的好人主要是怀有忠诚苦干、投入专长的特点的人才, 而从当今的视角来定义能人, 它是必须具备有思维创新和与时俱进的能力强的人, 而且要具有较好的人际关系沟通协调能力。因此, 要不断学习, 只有通过终身学习才能逐渐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结构, 总结出有效的学习方法, 不断将学习方法应用到工作中。

而企业如果想获得这一方面的人才, 就离不开企业培训, 企业培训主要是对人力资源的初步工作。它能带动一批新的员工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方法, 学习新的工作方法, 并将其不断地应用到工作当, 更好地为企业创造价值, 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 为企业创造价值。

二、企业的培训教育能够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服务

从当今企业的发展来看, 促进企业更好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引进高素质人才, 虽然说引进高素质人才是解决人才缺乏的一项有效措施, 但从根本上来讲, 却不能解决企业的根本需求, 当前, 社会环境变化迅速, 为应对这种环境, 要不断促使企业员工吸收新的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企业创造价值。

所以, 为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要将培训教育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措施。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发系统工作中, 应将教育培训工作作为一个主要工作成分, 同时要在进行人才培养的同时, 做好人力资源的发展规划工作, 并同步好教育工作, 协调相关内容。先进的企业文化有利于企业持续发展, 也记录了企业在长久的发展过程当中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 体现出了一种企业精神, 能够凝聚企业员工的灵魂, 为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供了必要的帮助。

培训有利于为企业提供最新的工作思路、技能知识、最新前沿技术, 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水平, 培养其对企业的热爱, 也是人力开发资源中最为重要的方法。企业的经济效益直接来源于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培训不仅能为企业内部员工提供继续深造学习的机会,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达到员工与企业双赢的目的, 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 有利于传承企业文化, 同时还能增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与协调性, 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更好地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在对员工进行培训时, 要提升员工的职业技能和其对企业的责任感, 激发员工努力工作的热情, 同时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 从而也就相应提高了企业效率, 给企业带来巨大利润, 更好地培养出适应企业发展的有用人才, 这样才能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拥有强有力的后盾。

企业通过培训能够帮助员工更好地监督自己, 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方面, 都能有所提高和改善, 从而保证员工按照企业的预定目标完成自己的工作, 这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途径。

建立健全的现代企业制度, 能促进企业员工培训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为此, 必须按照严格的规章制度对员工进行培训, 同时随着培训工作的深入, 要对员工进行能力测试, 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分层培训, 这更加有利于员工个人自身的发展。

三、结语

对企业员工的培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 其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渐提高, 因此, 要提高员工对企业培训重要性的认识, 加大员工培训力度, 同时还要围绕企业的战略目标, 鼓励员工参加各种社会相关性考试, 并给予员工相应的奖励。建立完善规范的员工培训体系, 为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提供可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魏娜.电力企业教育培训相关问题若干思考[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4 (2) :542-543.

企业竞争力市场营销 篇9

1.1 关于绿色营销

绿色营销是指社会和企业在充分意识到消费者日益提高的环保意识和由此产生的对清洁型无公害产品需要的基础上, 发现、创造并选择市场机会, 通过一系列理性化的营销手段来满足消费者以及社会生态环境发展的需要,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绿色营销的核心是按照环保与生态原则来选择和确定营销组合的策略, 是建立在绿色技术、绿色市场和绿色经济基础上的、对人类的生态关注给予回应的一种经营方式。绿色营销不是一种诱导顾客消费的手段, 也不是企业塑造公众形象的“美容法”, 它是一个导向持续发展、永续经营的过程, 其最终目的是在化解环境危机的过程中获得商业机会, 在实现企业利润和消费者满意的同时, 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共存共荣。一般来讲, 完整的绿色营销包括绿色营销计划、绿色产品及其价格定位、绿色促销、绿色管理等多各方面。

1.2 家电业的绿色营销

自悉尼奥运会和北京奥运会提倡“绿色奥运”口号以来, “绿色”成为社会流行词。“绿色营销”在我国逐渐发展起来, 消费者、政府、企业也开始接受、理解和认可“绿色营销”理念, “绿色产品”在市场上开始直接面向家庭和社会。但是, 与国外相比较, 国内消费者、企业、政府和环保NGO等行为主体对“绿色”的理解和实施还存在很大差距。在国内, 生产者对“绿色”的理解普遍还停留在产品阶段, 绿色价值观还只是表现在绿色产品所能带来的利润上, 并没有深入到生产经营者的经营理念中去 (何志毅, 2004) 。其中, 我国家电行业的绿色战略起步尚晚, 发展较快。特别是在海尔、长虹、创维等一批领头企业的引领下, “绿色制造”、“绿色家电”等新产品开发逐渐进入民众视野。从公众生活角度看, “绿色家电”已不仅仅是“环保家电”的简单替代品, 更多的嵌入了公众追求高质量生活的意义。从家电行业发展看, “绿色家电”是一种新型的家电设计、经营理念。它包括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经营和绿色回收四个方面 (国家发改委2007) 。以此同时, “绿色家电”的兴起同时引发了众多学者的关注。现有的文献对于“绿色家电”的探讨甚多, 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绿色家电设计 (蔡双2009;尹永恒2007;罗显怡2007) 、绿色家电定价策略 (颜江2007) 、绿色家电贸易壁垒 (陈超2008;黄清文2006) 和绿色家电消费者行为分析 (邵彬涛2007) 。当前, 对于家电行业的绿色营销的探讨并不多见。本文基于家电行业的发展背景, 对其绿色营销进行SWOT分析, 并提出可能的营销策略建议。

2 我国家电业实施绿色营销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是进行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 寻找二者最佳可行战略组合的一种分析工具。在此, S代表企业优势, W代表企业劣势, O代表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会, T为外部环境所构成的威胁。优势和劣势是对企业内部环境进行分析, 而机会和威胁倾向于对企业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

2.1 家电业实施绿色营销的优势分析

2.1.1 企业品牌实力不断增强

通过30余年的发展, 我国的家用电器行业已重新布局, 规模小、竞争力弱的基本上已被淘汰, 现存的多为实力强大的企业。并且, 每种电器也是主要被数个知名企业所控制。例如, 冰箱类主要以海尔、美的、新飞、美菱、容声、星星、海信等为主, 洗衣机主要以海尔、小天鹅、荣事达、美的等为主。这些国产品牌也已深入人心, 其技术实力也在不断增强。

2.1.2 营销渠道优势

产品能否最终被销售, 营销渠道是个关键因素。完善的销售渠道是宣传品牌、推广产品的保障。我国的家电企业基本上都已形成一套自己的销售渠道, 涵盖了绝大多数城市, 甚至是一些农村乡镇也建立了销售和售后服务站。而国外的家电企业大多定位于中高端市场, 在二三线城市的销售网络并不是十分畅通, 这为其产品的推广制造了一定的困难。

2.2 家电业实施绿色营销的劣势分析

2.2.1“绿色营销”意识不强

目前, 家电业的“绿色”意识还停留在“绿色制造”、“绿色设计”的产品实物阶段, 对于“绿色营销”的认知还很模糊。对于如何寻找绿色目标群体、如何构建绿色渠道、如何进行绿色产品宣传等营销环节的关键命题未能形成系统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 由于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和规避较大的经营风险, 部分家电企业往往不能够吸收较为前沿的绿色营销知识和理念, 缺乏一定的绿色营销意识。

2.2.2 缺乏科学的“绿色营销”管理规划

部分家电企业只重视产品营销的短期利益, 只要能“卖得出去拿到钱”就行, 对于产品的销售、维修与售后等服务缺乏系统的管理规划。同时忽视了家电产品的绿色经营和绿色回收,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消费者利益, 同时削弱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3 家电业实施绿色营销的机会分析

2.3.1 国家政策的支持

“家电下乡”政策正成为家电市场的增长的保障, 根据财政部、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家电下乡的文件规定, “从2009年2月1日起, 家电下乡在原来14个省市的基础上, 开始向全国推广, 产品也从过去的四类增到八类, 2009年5月19日, 国家又出台了鼓励汽车、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施极大地拓展了中小型家电零售业的营销空间, 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小型家电零售业绿色营销的政策保障。

2.3.2“绿色”观念正深入人心

虽然人们对于“绿色”概念的理解大多还停留在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上, 但不可否认, 人们更加注重电器产品的健康、安全、环保、节能等性能, 特别是北京奥运会提倡“绿色奥运”口号以来, “绿色”成为社会流行词。“绿色产品”在市场上开始直接面向家庭和社会。

2.3.3“绿色营销”不确定性降低

近年来, 随着“绿色产品”的兴起, 政府开始制定绿色产品的相关标准, 建立健全绿色产品市场, 完善绿色消费市场的法律法规, 积极培育潜在绿色市场, 保护绿色竞争的公平、公正和公开性, 从而降低了绿色营销客观环境中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的降低同时减少了家电业的机会成本, 有效提高了企业的产出—成本比, 为企业赢得了更多的利润空间。

2.4 家电业实施绿色营销的威胁分析

2.4.1 国外家电企业的威胁

随着国际跨国公司进入国内市场, 家电行业竞争更加白热化。绿色营销的观念来自于国外, 其家电企业对此的理解大都比我们国家完善, 经济发达国家的绿色营销发展过程已经基本上形成了绿色需求—绿色研发—绿色生产—绿色产品—绿色价格—绿色市场开发—绿色消费为主线的消费链条。再者, 在绿色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方面, 国外企业掌握着比较先进的技术, 家电的上游产业和关键技术多被外企所控制。

2.4.2 公众的“绿色购买”认知水平不高

根据陈书亮 (2007) 的调查, 目前我国公众的对“绿色家电”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大众对“绿色”品牌的认识还处于粗略的认识阶段。大多数消费者, 尤其是中小城镇与广大农村地区的消费者仍愿意购买便宜的非绿色产品。消费者“绿色购买”认知水平较低, 对于绿色消费的不重视, 大大加大了中小企业开展绿色营销的难度。

2.4.3 政府管理与“绿色监管”的滞后

纵观国外“绿色产品”的生产和营销实践, 政府是推动绿色制造的中坚力量, 扮演了极其重要的管理角色;并且制定了众多相关的绿色法律法规, 创造了良性的绿色营销环境。一方面, 我国政府对绿色制造的政策扶持力度较小关注和指导程较低, 导致出现行业标准的统一性和法律法规的健全性问题 (陈书亮2007) 。另一方面, 由于相关政策的不完善和政府监管不力, 一些投机分子借用“绿色产品”的名号来欺骗消费者, 造成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不信任。政府管理体制的缺位和“绿色监管”的滞后尚未能有效地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未能保证绿色营销的良性循环。

3 家电业实施绿色营销的策略分析

3.1 加强绿色沟通和宣传, 提高公众的绿色认知

绿色营销不仅考虑消费者需求, 而且涵盖了绿色产品设计、市场定位、市场绿色需求、绿色技术信息、绿色价格信息、绿色法规和经济外部性等理念。据调查显示, 当前我国居民的绿色意识和绿色认知较为浅薄, 对绿色的具体含义尚未形成系统认识。在家电零业绿色营销的实践中, 必须采取多样化的促销手段。比如, 可以在销售区域内采取沿公路选择集点, 以“公开展示”为主要形式的促销策略。即派促销人员直接向农民讲解、演示产品的功能与操作方法。同时进行直接销售, 配以让利、有奖、问答等形式, 扩大产品知名度, 达到促销目的。另外, 要采取“企业—社区”互动的形式, 定期为居民宣传绿色产品的功能、性质和用途, 并发放一定数量的环保手册。这样既达到了宣传绿色产品的目的, 也提高了公众的绿色认知意识。

3.2 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扶持企业实施绿色营销

对于企业而言盈利是其首要目的, 开发绿色产品势必会增加企业的投入, 以至提高产品价格, 价格是市场的敏感因素。怎样在价格略高的基础上促进人们的消费意识, 这需要政府一方面通过宣传积极引导民众, 不断使人们增加对健康、安全、环保的投入。另一方面给予企业一定的政策支持, 例如家电的以旧换新、节能灯的推广, 这些措施都可以起到鼓励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书亮.绿色制造的现状调查[J].知识经济, 2007 (8) .

[2]沈艳.“问题奶粉事件”后SWOT在蒙牛营销策略制定中的应用研究[J].特区经济, 2009 (8) .

[3]赖盛中.中小企业绿色营销的SWOT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 2009 (15) .

[4]王浩.中国家电行业的“危”与“机”[J].商周刊, 2009 (13) .

[5]罗力任, 傅建球.小型家电零售企业的营销策略研究[J].企业活力, 2007 (12) .

营销战略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 篇10

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1992年, 正当肯德基在中国快速发展的时候, 北京肯德基中国公司的一些年轻人却突然辞职, 建起了自己的快餐店。为了在短时间内, 让北京的老百姓了解接受快餐店, 他们推出一个非常大胆的营销点子:“多少钱?您看着给!”在开业的头两天, 快餐店门庭若市, 两天的营业额达1万元, 虽然比餐厅的指导价低百分之五, 但却由此引发了一场新闻大讨论, 各种新闻媒体纷纷报道, 参加讨论。一时间, 快餐店名声远播, 生意兴隆, 然而, 两年之后, 快餐店还是败给了实力强大的洋快餐。

当时的评论界认为, 此营销点子, 不可谓不好, 不可谓不绝。但好的营销点子如果没有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和运作为依托, 其营销效果也只能是短暂的, 无法保证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好的营销点子尚且如此, 不好的营销点子就可想而知了。如最近几年风行一时的厂家和店家“买一送一”的“大赠送”等活动, 大多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很多企业的许诺根本无法兑现。这样的营销点子, 与其说是帮助企业促销, 倒不如说是帮助企业“自杀”。

企业要想长期稳定的发展, 必须将营销活动融入企业的竞争战略之中, 使企业的营销活动以获取长期的竞争优势为导向, 通过获取竞争优势保证企业长期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这就是战略营销, 它要求企业在经营思想的指导下, 通过对企业外部环境、内部条件的分析, 确定市场营销目标, 对企业市场营销诸要素进行最佳组合, 并制定出为实现此目标的长期方针和策略。

一般来说, 市场营销战略分为稳定型战略、发展型战略、收割战略和撤退战略。稳定型战略也称防御型战略, 通常是指企业通过详细地分析市场环境、内部条件后, 认为只能保持原有的经营水平, 或者仅有较少的增长时, 采用相应的措施防御竞争对手, 且不主动出击。通常, 当企业开发市场受挫, 或市场环境对企业不利, 或企业实力较弱时采用这种战略。该战略包括两种基本类型:积极积蓄力量, 待将来形势出现转机时则大力发展, 这是积极防御战略;若一味回避市场竞争, 维持企业现状, 则是消极防御战略。这两种类型, 企业要根据具体情况, 酌情选择。发展型战略, 是指企业在现有市场基础上, 去开发新的目标市场的基本方针。该战略的两个主要因素就是产品和市场。如果企业采用开发新产品, 或加强促销措施等去开拓市场和扩大销售, 以求得企业发展的战略, 就是市场开拓战略。这种战略有三种技术:进攻性、防御性和巩固性战术。进攻性战术是借助市场有利条件, 针对竞争对手的弱点, 充分发挥本企业长处, 主动出击, 去占领市场的战术;防御性战术是采用暂时的防守措施, 保护市场占有率, 以待将来有较大的发展的战术;巩固性战术, 是采用多种措施, 利用各种途经, 力求巩固和加深用户对本企业的信任程度, 以便长期牢固地占领市场的战术。企业应根据不同地点和不同时期的市场环境, 企业内部条件等特点, 灵活地运用各种战术。发展战略的另一类型是经营多角化战略, 该战略是通过调整产品结构, 发展产品品种, 增加产品销售, 扩大企业市场营销范围, 从而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保证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的战略。如纵向多角化战略、横向多角化战略都属于经营多角化战略。至于收割战略和撤退战略, 都是企业处于衰退期或产品销路不好时采用的战略。

美国著名的战略学家波特 (Port er) , 把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活动, 描述为一个链的形式, 并称之为企业的“价值链”。在企业的价值链中, 主要活动和内容包括基础设施、技术开发、采购、后勤、生产、营销和服务等。其中的每一项活动或内容可能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竞争优势。不过。所处行业不同, 企业价值链中的每一项活动或内容能给企业带来的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不同的, 比如, 高技术行业的企业, 技术开发活动在获取优势起着最关键的作用;IBM、英特尔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 主要在于它们所拥有的独一无二的技术开发能力;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麦当劳、肯德基、宝洁等都是这方面的典范。当然, 一个企业最终的竞争优势, 取决于其整个价值链的配合状况, 价值链中的任何一个薄弱环节都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潜力所在。

前几年, 当我们都在为“雪豹”的惊人一跳喝彩时, 却不能不为它在当时竞争如此激烈的服装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 感到佩服的时候, 也由衷地想知道, 它为什么如此受宠?公司的董事长曹浩强一语道破:“我们占领市场, 靠的是实实在在的

我国零售业体验营销的发展

万英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张家港办学点

摘要:零售业作为销售商品与提供服务的终端, 直接接触最终消费者, 它的商品组合方式、服务态度和环境气氛都会直接影响到顾客的体验。体验营销是适应体验经济时代消费需求变化的理性选择, 它通过为顾客带来良好的消费体验, 从而吸引顾客, 留住顾客。

关键词:体验营销体验经济零售业

一、零售业开展体验营销的可行性分析

在零售活动中, 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 既有经济文化因素的影响, 又有个人心理因素的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获得更多的物质产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人们更加注重通过消费获得个性的满足。体验营销的核心是顾客参与, 把顾客作为价值创造的主体, 及时回应顾客的感情诉求。

(一) 体验经济时代下消费需求的变化

1. 人类需求层次、消费观念与经济时代的对应关系。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 认为人总是在满足了低层次需求之后, 才将注意力转向更高层次的需求上。从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和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来分析, 人类不同层次的需求及其消费行为可以和不同的经济时代实现很好的对接。经济演进的过程伴随着消费形态的改变, 体验经济的出现反映人类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正在进入一种新的高级形态。

2. 体验经济时代下的消费趋向。

商品, 实实在在的服务。设身处地为顾客着想, 让顾客买时放心, 用时称心。”这家中外合资企业产品之所以能畅销国内外市场, 靠的就是这两个“实实在在”。这不能不说这也是一种战略。细究他们的营销战略, 除了他们的“苦心铸名牌”、“建立自销网络”、“特体定做与一保五年”外, 最感人的应该是“回娘家与送温暖”。当时雪豹皮衣虽然穿在身上漂亮, 洒脱, 但一到夏季, 普通家庭的保养就成了一大难题。为此, 雪豹公司推出了一年一度的“雪豹回娘家”、“雪豹送温暖”系列活动。每年五月夏季到来之际, 消费者可以脱下穿了一冬的“雪豹”皮衣, 凭发票将其送到各大城市的雪豹皮草行里。雪豹公司专门建立了一个分厂, 建造了恒温、恒湿、透风的专用仓库, 投资30多万购置了有关设备, 由专人负责对这些皮衣的修补、保养等养护。回了娘家的雪豹皮衣, 经过“娘家人”的妥善保管和精心妆扮, 整旧如新, 秋风渐起的9月消费者又将送回娘家“避暑保养”的“雪豹”领回来。多年来, 公司的这一活动解除了顾客的后顾之忧, 树立了企业的良好形象。这不能不说, 公司的决策者具有高瞻远瞩, 审时度势, 立足现实, 放眼未来的战略眼光。

由此观之, 战略营销就是指营销策划人员站在整个企业竞争战略的高度考虑营销问题, 进行营销策划, 目的在于通过营销活动获取尽可能大的竞争优势。无疑, 这是营销活动的一个长远观点。有了这样一种观点或认识, 营销策划的重点就由“出点子”转变为考虑如何获取竞争优势的整体营销策划;企

体验经济时代, 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方式较之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 从需求结构来看, 情感需求的比重增加; (2) 从消费内容来看, 消费者开始追求能彰显自己个性的产品和服务; (3) 从价值目标看, 消费者注重接受产品时的感受; (4) 从接受产品的方式看, 消费者乐于主动参与产品的设计与制造。消费者越来越情感化、个性化、感性化, 人们更重视购买产品或服务过程中所获得的符合自己心理需要和情趣偏好的特定体验。

(二) 零售业发展的切身需求

1. 体验营销有利于提升顾客忠诚。

高度的顾客忠诚是零售企业保持原有市场份额的重要因素, 而顾客忠诚从本质上讲是消费者对品牌的特殊情感, 这种情感是日常积累、培养起来的。开展体验营销, 不断与顾客沟通, 既可增强感情, 又可使顾客形成并不断加深、在消费甚至是购物过程中的美好感觉。

2. 体验营销可以帮助零售企业摆脱价格战的困扰。

价格战日趋白热化, 大大降低了零售企业的利润空间。而业也会由注重短期效果的“点子”营销转变为注重长期效果的战略营销。当然, 战略营销并不完全排斥“点子”营销。好的营销战略必须有好的点子点缀其间。好的点子就像一把把开门的钥匙, 营销战略执行过程中的许多门需要好的点子来开启, 但仅此而已。如果营销策划人员误把营销策划看成是为企业“出点子”, 企业误把营销活动看成是点子的实现过程, 则是“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无异于舍本逐末。这也是我国很多营销策划人员和企业陷入的一个营销误区。走出此误区, 有赖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市场营销活动, 特别是从战略的角度认识市场营销活动。

上一篇:无边界职业生涯管理下一篇:五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