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语文教学

2024-05-05

对中学语文教学(精选十篇)

对中学语文教学 篇1

一、在实践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阅读存在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1. 学生读课外书的气氛不够浓厚。在“你每天都读课外书吗?”一项中, 经常阅读的只占42%, 偶尔阅读的占44%, 每天都读的学生只有8%;在“看电视与看课外书你更喜欢哪一种?”一项中, 回答电视占79%, 课外书30%, 都喜欢29%;在“你每天课外阅读时间大概是多长呢?”一项中, 读书半小时左右的学生只有14%。

2. 绝大多数学生能认识到阅读课外书的积极作用。在“你觉得读课外书有益处”一项中, 回答“扩大知识面”占55%。

3. 学生的阅读习惯整体欠缺。在“课外阅读时你采用哪种读书方法”一项中, 回答有“写感想, 写批注”的学生仅占26%。

4. 学生自由阅读的客观环境尚不太理想。有35%的学生认为目前“功课太多”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在“家长是否支持你读课外书”一项时, 回答“支持”的占57%, 回答“不支持”和“从不过问”的分别占5%和77%。

二、阅读是一项最重要的语文基本功

阅读能力是学生一项主要的语文能力, 是学习、吸收知识必须具备的不可缺少的能力, 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阵地。高效活跃的阅读教学课堂, 一定会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 长久坚持, 学生综合语文能力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很大提高。因此, 我们应当重视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

1. 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首先就要激发学生语文学习中阅读的兴趣。首先利用多媒体教学, 丰富活跃语文课堂, 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观器官, 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 学生融情入景, 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其次, 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 如:成语接龙、名句欣赏、佳作欣赏、读书心得交流、作文比赛、诗文朗诵比赛等这些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语文活动, 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最后, 分层教学, 不同要求, 让每个学生乐学、爱学、会学。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对于不同内容和体裁的课文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阅读,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参与, 让每个学生都在活动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和提高。

2. 教给阅读方法, 让学生学会阅读。

首先, 教学生学会由浅入深地阅读。当今社会中, 阅读既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学习活动, 也是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 阅读的基本过程是认读——理解——吸收, 这三者中认读是基础, 理解是核心, 吸收是结果。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就道出了阅读的真谛, “好读书, 不求甚解。”“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前一句话是说读文章第一遍要快速阅读, 只求了解主要内容, 后一句是说读文章要下苦功, “钻”进去才能读出来, 有收获。这就是说读一篇文章应先通读全篇, 得其大意, 再细读, 然后揣摩, 推敲一些特别重要的, 突出的用法、新颖深刻的词句, 最后再通篇领略。不注意整体性阅读, 就不可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总之, 阅读是一个“整体——局部——整体”“内容——思想——语言”的反复过程, 如果按照这个方法去读, 一定能读懂, 读通, 读出味来。

同时, 在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训练阅读技巧, 提高阅读的效率。教师应该适时地分类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有效的阅读技巧指导。在阅读中积累阅读技巧, 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技巧方法, 针对不同题材和体裁的文章进行问题的解决。阅读既有深度, 又要有广度和速度, 还要指导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提高阅读的效率。如泛读法、速读法等, 其中精读、略读、快读是现代阅读必须谙熟兼备的综合技巧。

3. 要重视积累。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从古至今, 语言文字的积累是学好语文,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一环。没有必要的积累谈深层次的阅读是一句空话。因此,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一定要重视学生字词句的理解与积累, 重视精彩语段和名篇的背诵默写。同时广泛阅读更是积累语言的一个重要途径, 教师有必要在教学中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作品开展广泛阅读, 强化积累, 增强语感, 开阔视野、丰富知识, 使学生得到经典熏陶的同时, 会进一步激发阅读兴趣, 也为学以致用打下坚实基础。

4. 要丰富学生写作实践。

学生阅读文章一是为了开阔视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二是习得写作经验, 实现“得法于阅读, 用法于写作”。因此阅读教学时教师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习借鉴作家的写作技巧, 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写作训练。尽管语文教材作了很多安排, 但我认为还很不够, 教师还需要有更多的创新设计, 为学生尽可能多提供展示积累和学习成果的平台。

远程教育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篇2

——单位:河北省丰润区黄昏峪中学

姓名:高东友 邮编:064008 电话:(0315)5592672

摘要:本文主要讲在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中小学语文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中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中小学生素质的快速提高。

关键词:远程教育、教师角色、教学方法、学生素质。

正文:远程教育如一缕春风,吹醒了中小学语文教师,大家开始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远程教育如一池活

水,使中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灵活而精彩;远程教育如催化剂,使中小学生的素质快速提高。

一、远程教育条件下教师角色的定位

在传统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信息源,是教学中的主讲人,是信息传授者,是知识传递者。教师在教学中占“支配地位”,属“专业型”。

在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教师的这些传统角色已经悄然发生转变。

在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教师脑中及手中信息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远程教育给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教师就不再是信息源。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网上知识的导航者。

在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学生知识的获得不再主要靠教师讲授,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主讲人,而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指导者。

远程教育强大的信息量使老师们感受到自己所学知识的贫乏,尽管教师们都接受过汉语言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的学习,但与远程教育所提供的综合信息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种教学危机感趋使教师自觉学习各种知识,如自然科学知识、历史知识、社会知识、音乐美术欣赏等。远程教育使教师由“专业型”转变为“一专多能型”。

在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开展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只得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学习与新环境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在不断的钻研中,语文教师由“单一传授型”转变为“教学科研型”。

在传统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拿着自己编写的教案,在课堂上支配着学生进行学习,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向预定的教学目标。在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学生具有很大的学习自主空间,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选择学习内容,教师就不再占有“支配地位”,而是平等、民主地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二、远程教育条件下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

因为远程教育可以提供虚拟的教学环境,具备丰富的信息资源,具有便捷的讨论空间,所以,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基础上,远程教育条件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灵活而多样。

除了传统的讲授法、发现法、研讨法、创造法、演练法、表演法、论辩法、智力竞赛法、实验法、小组合作学习法、个别观摩法等教学方法,远程教育条件下还可使用虚拟课堂讲授法、虚拟实验操练法、同(异)步辅导法、人一机一人交互讨论法、远程视听——问答法、课后浏览法、网络演示法、课堂网集中讲授法等新的教学方法。

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在远程教育条件下,教师可以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个性特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既可以在网上进行指导,也可以在网外进行指导。教师还可以创造性地使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三、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学生素质快速提高。

1、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中学课本中:学了《黄河颂》,我让学生收集有关黄河大合唱有关资料,学生查到了“黄河古今风景”的图片,制作了幻灯片,还复制到了自己的软盘上。在学习《白洋淀》之前,我让学生查找相关历史资料,学生找到了与白洋淀有关的人物故事。学生根据这些资料,总结出白洋淀中主要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精神以及白洋淀成为红色旅游圣地的原因。这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例如,小学课本中:学了《称象》一课,我让学生思考在当时条件下还可以用哪些办法称象。学生查找了大量科学知识,最后创造性地提出用杠杆称象,用跷跷板称象,用绳索悬于巨梁,一边笼中吊大象,一边笼中装石头,直到两边高度相当等办法。学了《狼和小羊》一课,我让学生在网上讨论:狼向小羊扑去,会有哪些结果?学生想出了十几种结果,如:狼不小心掉进了河里;正好猎人经过,猎人用枪打死了狼;牧羊犬赶来与狼搏斗,赶跑了狼;羊妈妈拼命保护自己的孩子,吓走了狼;狼掉进了陷坑;一个孩子正准备用弹弓打鸟,见状射伤了狼的眼睛;小羊被狼吃了,它的爸爸决定复仇,就设计打死了狼;小羊运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狼;小羊巧妙地躲过了狼的袭击;小羊与狼成了好朋友(有人依据《狼爱上羊》这首歌进行了美好想象)……

3、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更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自主精神的培养。在远程教育条件下,学生具有充分自由、独立的学习空间,有充足的时间动手动脑,这不断促进学生增强自觉性,培养独立自学能力和自主精神。

4、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成长。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媒体,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这些都促使学生的个性快速成长。

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认识 篇3

关键字:现实 问题 重视 阅读 兴趣 方法 积累 写作

受学习条件、教学理念等因素影响,中学生语文学习存在着知识面窄、表达能力差、作文能力弱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这也成为中学语文教师最迫切的任务。

一、在实践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阅读存在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1.学生读课外书的气氛不够浓厚。在“你每天都读课外书吗?”一项中,经常阅读的只占42%,偶尔阅读的占44%,每天都读的学生只有8%;在“看电视与看课外书你更喜欢哪一种?”一项中,回答电视占79%,课外书30%,都喜欢29%;在“你每天课外阅读时间大概是多长呢?”一项中,读书半小时左右的学生只有14%。

2.绝大多数学生能认识到阅读课外书的积极作用。在“你觉得读课外书有益处”一项中,回答“扩大知识面”占55%。

3.学生的阅读习惯整体欠缺。在“课外阅读时你采用哪种读书方法”一项中,回答有“写感想,写批注”的学生仅占26%。

4.学生自由阅读的客观环境尚不太理想。有35%的学生认为目前“功课太多”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在“家长是否支持你读课外书”一项时,回答“支持”的占57%,回答“不支持”和“从不过问”的分别占5%和77%。

二、阅读是一项最重要的语文基本功

阅读能力是学生一项主要的语文能力,是学习、吸收知识必须具备的不可缺少的能力,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阵地。高效活跃的阅读教学课堂,一定会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长久坚持,学生综合语文能力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很大提高。因此,我们应当重视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

1.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首先就要激发学生语文学习中阅读的兴趣。首先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活跃语文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观器官,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融情入景,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其次,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如:成语接龙、名句欣赏、佳作欣赏、读书心得交流、作文比赛、诗文朗诵比赛等这些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语文活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最后,分层教学,不同要求,让每个学生乐学、爱学、会学。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不同内容和体裁的课文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阅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参与,让每个学生都在活动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和提高。

2.教给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首先,教学生学会由浅入深地阅读。当今社会中,阅读既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学习活动,也是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阅读的基本过程是认读——理解——吸收,这三者中认读是基础,理解是核心,吸收是结果。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就道出了阅读的真谛,“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前一句话是说读文章第一遍要快速阅读,只求了解主要内容,后一句是说读文章要下苦功,“钻”进去才能读出来,有收获。这就是说读一篇文章应先通读全篇,得其大意,再细读,然后揣摩,推敲一些特别重要的,突出的用法、新颖深刻的词句,最后再通篇领略。不注意整体性阅读,就不可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总之,阅读是一个“整体——局部——整体”“内容——思想——语言”的反复过程,如果按照这个方法去读,一定能读懂,读通,读出味来。

同时,在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训练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的效率。教师应该适时地分类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有效的阅读技巧指导。在阅读中积累阅读技巧,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技巧方法,针对不同题材和体裁的文章进行问题的解决。阅读既有深度,又要有广度和速度,还要指导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提高阅读的效率。如泛读法、速读法等,其中精读、略读、快读是现代阅读必须谙熟兼备的综合技巧。

3.要重视积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从古至今,语言文字的积累是学好语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一环。没有必要的积累谈深层次的阅读是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一定要重视学生字词句的理解与积累,重视精彩语段和名篇的背诵默写。同时广泛阅读更是积累语言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有必要在教学中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作品开展广泛阅读,强化积累,增强语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使学生得到经典熏陶的同时,会进一步激发阅读兴趣,也为学以致用打下坚实基础。

4.要丰富学生写作实践。学生阅读文章一是为了开阔视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二是习得写作经验,实现“得法于阅读,用法于写作”。因此阅读教学时教师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习借鉴作家的写作技巧,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写作训练。尽管语文教材作了很多安排,但我认为还很不够,教师还需要有更多的创新设计,为学生尽可能多提供展示积累和学习成果的平台。

总之,阅读教学中只有注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掌握方法,重视积累,广泛阅读,不断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阅读教学才真正落在了实处。

对中学语文教学美育的思考 篇4

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可行性主要表现在语文教材内容的丰富性和开放性, 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三方面:

1. 自然美的熏陶

大自然是生机勃勃的, 是生命的载体, 是美的源泉, 是诗人艺术家钟情的造物主。大自然的美被定格在课文中, 那是美的精华, 这就为美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如辽阔富饶的大地 (《土地》) 、雄伟的泰山 (《雨中登泰山》) 、一泻千里的长江 (《三峡》) 、雄伟壮观的长城 (《内蒙访古》) 、雄壮奇异的塞外风光 (《使至塞上》) 等, 作者通过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感受, 用生花妙笔为大自然描绘一幅幅绚丽画卷, 流露了对祖国的热爱及赞颂, 抒写了博大的胸襟、高雅的志趣、炽热的情感、高尚的情操。奇妙的构思、丰富的想象、艺术的语言感染着读者, 给予了读者美的熏陶。以这些作品作为美育教材, 激发学生的爱国心, 培养他们努力拼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可行的。

2. 社会美的感染

社会美即社会生活中的美, 如劳动生产的美, 革命斗争的美, 劳动产品的美, 社会风尚的美, 生活环境的美以及表现在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 表现在爱情、亲情、友情社交等方面的美。语文不仅教学生作文, 更要教会人做人。因此, 它是社会生活美的教材, 其中许多人物形象具有高尚的精神情操, 品读这些作品, 感人肺腑, 能净化人的灵魂。如《芦花荡》中的老头子在抗日战争中保家卫国, 发扬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老王》中老王的淳朴善良;《陋室铭》中主人的高尚人格;《背影》中的父子情深;《羚羊木雕》中主人公与朋友的真挚友情;《散步》中融融的亲情及大人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这些课文, 学生会从中得到洗礼与升华。另外, 表现生活丑的作品也在我们的审美范围, 如《范进中举》的胡屠户, 《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 《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等, 对这些人物的揭露批判, 也反映作者美的思想倾向。朱光潜说:“丑与美不但可以互转, 而且还由反衬使美者愈美, 丑者更丑。”作家对这些丑进行揭露批判, 从而激励人们去追求美, 唾弃丑。在教学中, 教师正确评价这些丑的社会意义, 同样可使学生得到美的教育。

3. 艺术美的欣赏

艺术美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美。在文学作品中, 作家描绘自然反映社会、塑造艺术形象时, 把客观存在的美和自己的审美情趣融为一体。因此, 艺术美最容易唤起读者的美感。而课本中的文章多是艺术美与情感美的统一。在教学中, 有意引导学生去感知欣赏文学艺术美是十分必要的。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这两句笔力苍劲, 意境雄浑, 视野开阔, 描绘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又如《散步》中:“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 两行整齐的桑树, 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文章叙事中穿插景物描写, 展现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衬托一家人分歧释解后的愉快心情。情景交融, 产生一种思想意境之美。在教学中, 教师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入这种美的境界, 才能真正领会作者的情感及文章主旨, 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实施所要达到的目的

1. 帮助学生分辨美丑, 净化心灵

中学语文课本中, 许多名篇塑造了生动传神的形象, 体现高尚的情操, 蕴含丰富的情感, 他们或喜或悲, 或爱或恨。内容题材丰富多彩, 有战争年代的, 也有和平时期的;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有谈人生理想也有谈学问修养的;还有关注社会、关注和平发展的。在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去体会这些深刻的富有精华的哲理蕴味, 让学生学会去观察评判体验其中的理念与精神, 在“润物细无声”中感染学生灵魂, 塑造他们健康完美的心智。

2. 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 丰富的情感力, 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理解力

这“四力”正是学生的基本素质要素。或许学生感知力太差, 只懂得抄背, 生搬硬套;只懂得片面地割裂地去理解文章。或许他们如聋似瞎, 该听到的充耳不闻, 该看到的视而不见。或许他们情感不够丰富, 该笑的不笑, 该哭的不哭。或许他们想象力不够丰富, 阅读写作时, 多数只能就事论事, 不能触类旁通, 书本知识与生活体验割断。或许他们理解力较差只懂得直线思维, 不懂得辐射式、逆向式思维。因此, 教师有必要通过具体直观的形象去打动学生, 从音、情、理逐步诱导, 塑造具有完美心智的人。而语文教学, 就要贴近生活, 关注人文, 关怀人生, 丰富学生的情感, 完善性格, 提升生活感知, 最终培养对生活的创造力。

三中学语文教学实现美育的途径

语文课本内容无处不在的美, 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营养品。那么, 在教学中怎样进行美育呢?就素质教育而言,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他们踊跃参与学习, 教师只做引路人, 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创造。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1. 朗读

朗读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文学作品的情感因素是通过语言文字传达出来的。朗读可把文字变成有声韵、有情感的声音, 更好地再现作品中的声感美和神韵美。朗读教学应是教师范读与学生朗读相结合。教学中, 老师点拨重音、声调、语速、情感等, 调动学生并把他们带入课文情境。如教学《沁园春·雪》, 教师可用浑浊宏大的声音、豪迈磅礴的气势范读, 力图再现伟人高大的形象、博大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 让学生于朗读中感其形, 捉其神, 动于心而形于色。

2. 以情动人

心理学告诉我们, 人的情感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一般地说, 乐景生乐情, 哀景生哀情。鉴于此, 教师应深研教材, 挖掘其中情感元素, 创设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情境氛围。这可根据教材不同体裁、不同内容、不同基调, 灵活机变, 创设感人的情境。

第一, 唱歌。如教学《我的母亲》和《荷叶母亲》, 可用歌曲《懂你》导入, 以歌声打动学生, 配以多媒体视频画面, 让学生领悟母亲的无私与伟大。这样, 学生易于把握文章情感与思想, 引起情感共鸣。

第二, 讲故事。如《羚羊木雕》, 可让学生复述“我”与万芳之间的交往, 体会他们深厚的的情谊展现青少年对友情珍视。这样与父母伤害孩子友情的举动对比, 文章的主旨就不言而喻了。

第三, 演讲或表演。如《变色龙》, 老师指导点拨, 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 真正体会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嘴脸。这样, 可培养学生的特长, 激起学习兴趣、陶冶心灵, 净化思想, 提升其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

3. 直观展示

直观的物象更利于学生的接受与理解, 尤其是初中生, 形象思维的发展已日趋完善, 这一教法更适合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的生理特点。如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及学生绘画;用老师的表演诱发学生;用教师的七巧板书去愉悦学生等。如《斑羚飞渡》中斑羚飞渡的情景, 可用电脑多媒体视频直观展示, 让学生直观了解飞渡的经过, 体会老斑羚的无私奉献精神及斑羚的群体精神。另外, 根据课文特点, 可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 深入情境, 感知形象, 领悟精神;有条件的, 还可带领学生亲临现场, 感受气氛。如《苏州园林》, 当地学生就有条件亲临其境了。

4. 视听教学

录音、录像、幻灯、电影、电视、电脑、多媒体等都可作视听教学的手段, 有些课文能和这些媒介结合起来, 使学生的视、听、触、思、觉协同作用, 于学生艺术形象更鲜明、更富于美感。如《智取生辰纲》, 利用多媒体投影, 让学生先了解剧情, 思考当时社会矛盾和感受人物思想性格, 让学生自己见解、感悟思想、自己评价。当然, 也要辅以教师的正确诱导。视听教学, 能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效果显著, 利于提高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方法途径很多, 方法的交替运用, 相互渗透, 再注入生活的“活水”及相关的内容, 我们的语文课堂会更活泼更生动。

对中学写作教学世纪性 篇5

目前,我国写作教学的现状是不尽人意的,甚至可以说是处于一种贫困状态。1995年第1期《中学语文教学》上刊登了陈军老师的一封信,引起了一场关于“中学生应该写什么样的文章”的讨论,这场讨论虽然已告一段落,但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是深远的。陈军老师在信中说:“文章是什么?中学生为什么要学会写文章?学会写什么样的文章?这些问题看起来简单,其实我们究竟弄清了多少,还很难说。”事实也正是如此。陈军老师的这封信,以及这场讨论所反映出的由于我国目前写作教学的贫困而给我们带来的对这些根本问题的怀疑和困惑,则是一个严峻而不可否认的事实。面对写作教学中的怀疑和困惑,我们恐怕不仅仅要讨论“中学生应该写什么样的文章”,更要进行一场如何走出这个困境的讨论。于是写作教学的出路问题成了我们不可回避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了。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世纪性思考。

一、写作教学现状贫困原因分析

写作教学改革的呼声是很高的,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为此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可是,为什么十几年来我们竟没有走出这个贫困的现状?我认为主要原因还在于我们对于写作思维特性的研究还很不够,更没有拿出相应的切实可行的对策来。具体表现在:

1.忽视了写作对象复杂性的研究

写作思维的对象是人以及那些直接与人发生着关系的现象和事物。在社会与自然构成的这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庞大的网络中,把一个人作为思维对象简直可以说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摆在学生面前的一个难题是:思维主体无论如何不能够让思维对象的多维性与多变性尽符合于他的研究与探讨。认识和揭示这样复杂的对象对于成熟的完善的思维机能来说尚且不是件容易的事,而对于不成熟或刚刚成熟的思维机能来说,其艰难程度就更大了。正因为如此,学生对于社会、家庭、学校中的一些现象和事物,虽然熟悉,却难以洞悉其本质特点,更不知如何将复杂的对象条理化,因而总是令人遗憾地舍弃那些有价值的材料,而经验性地胡编乱造,甚至用一些旧的套路去写一些写烂了的老题材。

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只看到学生写作内容空洞的表象,而没有看到学生写作内容空洞的实质,总是错误地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归纳为学生缺乏生活的体验,于是提出了写作教学的根本出路在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素材。这种提法由来已久,时至今日,不少教师在文章中也渗透了这种观点,可是实际效果如何呢?我们并没有走出写作教学的困境,相反地,在一些基本问题上我们却疑惑起来了,难道这种提法就不值得人怀疑吗?有位教师带领学生游览了长城,回校后老师出了《长城观感》的作文题让学生写作,当场不少学生左右为难。有个学生只写了“万里长城长也长”这句话后就搁下笔来了,不知如何接下去。经老师启发,他又提笔写了第二句“万里长城长又长”,又抬头看屋顶了,老师看到他这样为难,再从旁提示,于是这位学生硬着头皮写第三句“万里长城他妈的长”,就低头伏在作文本上了。这事也许有点儿夸张,但反映观察之后仍然写不出作文的现象却是真实可信的。对于这些为数不少的同学,让他们作更多的观察,恐怕也是无济于事的。

2.忽视了思维过程的抽象性的研究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别的领域中的思维往往可以接触具体可见的事物或实验程序直观地显示、补充、修正和完善思维的整个过程,比如数学的运算可以借助计算机或别的仪器来完成,物理化学的问题可以通过实验课帮助解决,惟独作文,它既无直观教具,又无公式原理,无论是形象的观照描绘,还是情绪的体验和抒发,或者是思维的酝酿阐述,结论的形式表达,都不能够及时地得到直观的印证,整个思维过程完全是在抽象的情况下完成的。这个特点大大增加了写作的难度。

写作思维过程的抽象性,恐怕是形成学生作文难的最大的拦路虎了,然而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却显得无能为力。在教学中,不少教师是非常相信写作技法的。作文指导课上大谈写作技法:如何选材,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安排文章的结构等等,归类分析,很是细腻。他们把这种技法看成是一成不变的公式,是解决写作思维过程的抽象性的惟一方法,可效果如何呢?可以说毫无用处。正因为如此,鲁迅就不相信“小说作法”之类的说法,他说如果我们一味地相信法,“是很容易陷入徒然玩弄技巧的深坑里去的”。冯亦代也说,一味相信法,“只能误尽苍生,把原来可以造就的人推入深渊”。(《龙套琐语》载《读书》1987年第7期)因此,靠教师的写作技法的讲解,是绝对解决不了写作思维过程的抽象性的问题的。一篇文章由形象要素和思想要素两部分组成,但两者的组合却是千变万化的。文章的形式要适合文章的内容,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这可是个变幻莫测的魔方,这绝不是几个简单的程式可以说明的。

尽管如此,作文还是有法可循的。蹇先艾与鲁迅、冯亦代持的是同样的观点——否定写作技法,同时又说:“至于从实践中来的,从作品和作家创作经验中概括出来的方法和技巧,鲁迅并不反对。”(转引自《写作》1984年第6期)换句话说,要写好作文,必须细悟范文,从中寻找出适合自己的材料与思想的表达程式,这样才能化抽象为具体。鲁迅也谆谆教诲我们:“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可是在教学中,我们却把这些教诲置之于脑后了,凡是模仿的作文,一概斥之为“葫芦文”,而让学生一步登天地“创作”,如此教学,无异于让他们在写作思维的抽象胡同里瞎折腾,写作教学有何成功可言?写作教学如何能走出这个困境?

3.忽视了思维表达的明晰性的研究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的许多思维过程与结果,是不需要用清晰条理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只要达到“意会”的程度就行了。比如打篮球,如何带球过人,如何投篮,其中也不乏愉快的精神享受。凡是喜欢打篮球的人都能“意会”到,人们称这种“意会”为模糊思维。其实,达到了“意会”这个境界,对于客观事物也就基本上达到了认知的程度,而且,人们对周围世界所采取的许多行动,正是在“意会”了的情况下进行的,同样可以取得较满意的效果。但是,写作思维则要求达到“言传”的程度——需要将这种过程与感受用文字有条理地清晰地表达出来。如果说“意会”只是一种较为模糊、紊乱的思维境界的话,那么“言传”就是一种完全清晰、有条理和真实的境界了,而且,写作思维的“言传”比一般情况下的“言传”,其过程与结果应该更清晰、更有条理、更充分、更有逻辑性。对中学写作教学的世纪性思考对中学写作教学世纪性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对中学语文教学 篇6

【关键词】属对教学 中学语文 语法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140-01

一、传统属对教学对是否应该进行语法教学的启示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语法修辞知识的实施建议中也指出,“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 新课标将语法修辞知识独立于五大板块之外做出说明,可见语法修辞知识不可不教,而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语法修辞知识的掌握对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和良好语感的形成都有重要作用。属对练习是一种不讲语法理论而实际上相当严密的语法训练。 属对的综合性、趣味性、多样性使其更易被学生接受和掌握。将属对教学作为语法教学的一种具体形式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首先学生通过属对教学明晰词类系统。传统属对教学首先使学生了解词的“虚实死活”,属对教学中所谓的“实字”、“虚字(活)”、“虚字(死)”、“助字”等字词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助词,其划分与我们现代语法的分类基本上吻合。属对讲究对仗工整,从形式的角度来看就要相同的形式相对。而进行训练時,从“一字对”开始训练学生对词类的概念,将相同词性的词进行主动的归类,对词类有了系统和理性的划分。

其次学生通过属对教学培养造句能力。在练习“一字对”的基础上学生能初步明晰此类系统,那进一步行文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要通过“二字对”、“三字对”等多字对进行,训练学生熟练掌握如主谓、动宾、偏正等基本造句格式。虽然我们如今的语文教学不要求学生们进行严格的属对创造,但就多数语文课堂不涉及属对,或只把属对停留在鉴赏层面而言,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属对训练,对其语法观念的形成和其他综合语文能力培养有着很好的作用。

所以,语法教学不可不进行,属对教学对于语法教学的启示在于语法教学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完整的语法体系、记忆艰涩的语法术语,而是在于培养语感、合理表达、力求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帮助学生理解文意、从而进行表达与创作。

二、传统属对教学对怎样进行语法教学的启示

那么在当下的教育背景下,应该怎样进行属对教学,怎样通过属对教学对学生进行语法修辞知识方面的指导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和思考。

首先,是否应该将属对设计为独立的教学板块?早在宋代,属对已经是同句读、声律相提并论的一种基础课程了, 并编有相应的教材如《对类》、《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等,今日的教学基本上是以阅读、写作为中心的五大板块的教学模式,教材的编写也多遵照这种方式进行单元的编排。属对教学应在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这五大板块的学习中都有所涉及。但分散在五大板块之中进行教学可能会部分教师忽视属对的教学或仅仅将其作为课外延伸或是形式化的点缀,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对语法修辞知识学习的作用。特别是在初中学段是可以在属对方面进行多一些系统深入学习的阶段,教师若是能在教学中有意识有重点地进行属对教学,将是对学生语法知识乃至综合语文素养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此外,教材的编写也会起到一个提醒作用,将属对中的一些语法知识巧妙地编入教材,更是对属对教学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其次,怎样通过属对教学对语法知识进行学习?传统的属对教学可以给我们以启示,根据张志公先生的论述,进行属对训练时依次进行“一字对”、“二字对”、“多字对”的练习,从少到多,从明确词性到掌握句法规律再到掌握各种格式的变化,这种从字到词再到句的练习,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规律。从流行较广的属对教材《笠翁对韵》中可以发现书中按三十个平声韵编排,每组韵都从一字对开始依次字数增加,帮助学生记忆和掌握。那么在现代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属对教学。由于针对语法学习的属对教学面对的是初中学段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法知识基础,在明确语法修辞之后可以对其进行属对的创作指导。属对教学可以渗透在古诗文的之中,在进行古诗文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其中的对偶、对仗句进行属对方面的教学。此外,可以也进行一些属对教材的学习,如《笠翁对韵》、《声律启蒙》等,在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练习。

传统属对教学对我们现代的语文教学启示颇多,对于语法教学的启示仅仅是其中一个方面,但是关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历来争论较大,需要教师的灵活把握,运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巩固语法知识的学习,这一点上传统属对教学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l.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李渔.笠翁对韵精解[Ml.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5]张丹.明清时期属对教学研究——以《声律启蒙》为例[D].吉林:吉林大学文学院,2007.

[6]姚颖.属对及其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关系——从陈寅恪的《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说起[J]. 教育学报,2009(6):44-50.

对中学作文教学的看法 篇7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提高他们的写作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做什么事, 能做好的前提是兴趣。只有对作文感兴趣了, 才会产生感情, 才会喜欢写作, 才会有写的欲望。然而, 大部分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事, 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到写作文时, 觉得无话可说, 东拼西凑, 有的干脆到作文书中去抄袭一篇, 来应付老师。针对这种情况, 我是这样做的:每天给学生留一篇日记。开始学生也是应付, 但我降低要求:你可以写一句话, 也可以写两句话, 如果想写, 有话可说, 也可以多写。

这样, 有的孩子还真听话, 开始第一篇日记有的只写一句话或两句话。记得有个叫张扬的孩子, 写的第一篇日记就是:“我没什么可说的, 老师, 对不起。”我给他的评语是:“孩子, 慢慢来, 老师等着你进步!”第二篇日记, 他写了三句话:“老师, 我发现你讲课的声音特别好听, 我上课没有走神。这节课内容真容易, 我全都学会了。老师, 我忽然发现自己没有想象的那么笨。”像张扬这样的学生, 一天天地比以前在进步, 有话可说了, 想说了, 也就不再害怕作文了。孩子们把日常身边的小事, 都写在作文中, 很有激情地描述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样一来, 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了, 写作激情也有了, 作文水平不提高都不行。

二、观察生活, 积累写作原材料, 提炼写作素材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要多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学会观察活动中的人、事和景物, 把他们的外貌特征装进大脑, 储存起来。这样, 等动笔写作时, 再把储存的生活信息再现出来。通过自己的思维加工, 加上自己的思想看法, 一篇有血有肉的文章就产生了。每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 参加活动的次数和范围也是有限的。那么另一种积累材料的方式, 就是要多听。好多名作家, 剧作家, 都是体验生活, 听别人讲述故事, 并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我们接触生活的同时, 要学会动脑思考。如果一篇文章不加入自己的思想, 简直就是流水账, 白开水, 让人觉得索然无味。对每件发生的事情, 都要进行深入思考, 多问几个为什么。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道理, 把握事物的本质, 提炼厚重的思想感情, 自己的感情提炼出来, 才能让读者产生共鸣。

三、增加营养, 多读, 多看, 拓宽视野

学生要想写好作文, 就必须多读多看, 增加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多看多想。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活跃他们的思想, 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要求学生制定读书计划, 并推荐名著名篇及名家的作品。报刊和百科知识方面的书籍也可以介绍给学生来读。另外, 语文老师还应该做个有心人, 经常向学生介绍短小精悍、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文章, 让学生欣赏, 模仿, 学习和借鉴。每周给学生留两节阅读课, 鼓励学生多看, 多记笔记, 多摘抄, 积累更多优美佳句。指导学生把这些精彩片段, 变成自己的话, 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去。并且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 升华自己写作技巧。

四、加强写作理论讲解, 提高教师作文教学的目的性

每到开学之初, 老师总会对自己的教学拟订计划。然而相当一部分教师, 把作文教学孤立在这些计划之外。没有预先考虑, 作文教学的盲目性与随意性较大。曾经在办公室里, 在作文课快开始上课的几分钟前, 一位语文老师还在问其他语文老师这周要写什么作文, 说他也让自己的学生写这个题目。作文课上, 对一个随手拈来的作文题目让学生来写, 或是零星地讲点作文技巧让学生来练, 没有计划性, 目的性, 也没有针对性的作文课, 能让学生学到什么作文技巧?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 我们要树立科学的作文教学观, 加大作文相关理论的学习, 使自己的作文教学更系统, 更科学, 更有目的性, 更有效。作文练习要分阶段进行, 记叙文, 议论文, 说明文, 杂文, 或有时候让学生写一些抒情散文也是可以的。有的孩子还有写诗的想法, 老师也要给这些学生提供诗歌写作技巧方面的帮助。这样孩子除了写一些基本的作文之外, 根据个人兴趣爱好, 对其他写作空间也可小试牛刀。兴趣广泛了, 写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五、灵活多样训练写作方法, 提高写作能力

当前初中学生, 由于应试教育的毒害, 作业多, 任务重, 时间紧, 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每学期除了安排若干篇大作文之外, 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平时的小作文、周记、日记上。鼓励学生捕捉瞬间的灵感, 文章不求篇幅, 只求富有内涵和生活情趣上。记得去年冬天的一天早晨, 我们学校门口站着一位学生的妈妈。每个上学的孩子都看到了那位妈妈———与众不同的母亲, 同学们到教室后还在议论这位妈妈。我的语文课正好是第一节, 我就临时改变讲课的计划, 让学生来写这位让大家议论纷纷的母亲。孩子们观察很认真:这位妈妈穿的鞋子不是一双的;这位妈妈的扣子有一个忘记扣了;这位妈妈爱笑;这位妈妈没洗脸;这位妈妈的头巾太落后了;这位妈妈穿得太单薄了, 这位妈妈手里拿了一个饭盒等。我通过了解, 这位妈妈是八年级一个学生的妈妈。她和我们不一样, 有点精神失常。虽然她穿的衣服不漂亮, 虽然她不美丽, 但是她是一位好妈妈。她的儿子早晨起床晚了, 没吃早饭。妈妈心里很难受, 怕孩子饿着, 追过来给孩子送吃的。但她不知道孩子在哪班, 学校门卫不让她进, 说她是神经病。她站在学校门口等了好久, 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看到自己。这样的妈妈, 难道说不是美丽的吗?当孩子们听到我说完这些, 眼里都闪着泪花。是的, 人是感情动物。这节课, 我们上成了作文课, 作文的题目《那位妈妈》。孩子们写得都很好, 情感表达得很真诚。

总之, 要走出作文的困境, 道路还是很曲折的, 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老师要实事求是, 从实际出发, 尊重现实, 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文教学计划, 有的放矢地因材施教。并且, 还要不断补充自己的营养, 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大胆地创新, 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新途径。同时学生也应该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 丰富自己的阅历, 拓宽写作题材, 勤于练笔, 不断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那么, 我相信, 在园丁辛勤的浇灌下的花朵, 明天会开得更艳。

对中学短跑教学的探讨 篇8

一、起跑技术和提高反应速度的教学

学生起跑后便立即抬起上体, 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是起跑第一步的步幅过大, 抬头过早。针对这一错误动作, 首先让学生明确短跑的技术特点, 在短跑教学法与练习中, 建立正确的起跑概念, 较快地掌握短跑起跑的合理技术, 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根据力学原理, 跑的合理技术就在于发挥后蹬的作用力和克服前摆的阻力。在整个起跑的过程中, 最主要的是后蹬, 这是推动人体前进的主要动力。根据上述分析, 在短跑起跑教学练习中重点放在抓一个“蹬”字上 (后蹬) 。练习时着重强调步幅由小而大, 两腿蹬摆频率快, 上体逐渐抬起来, 在教学中反复练习纠正。也有的学生起跑反应速度特别慢, 对于反应速度慢的学生, 一是听口令多练习起跑;二是进行腿部爆发力的训练, 如采用立定跳远、10—20m蛙跳、15—30m跨步跳, 以及30m单脚跳等到方法。

二、途中跑重点抓好步长和步频技术

途中跑技术是100m跑最重要的环节, 在短跑教学过程中, 有部分学生会出现多种多样的错误动作, 步幅小、频率慢等, 应在教学中逐一进行纠正, 讲解改进技术的方法。在练习中若能在不减慢步频的前提下增大步长, 又能在不缩短步长的情况下提高步频, 这则是提高短跑成绩最理想的前提条件。因此如何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是短跑教学法与训练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根据学生具体情况, 不难发现影响短跑成绩提高的主要原因是步幅小、步频慢。造成步幅小、步频慢的原因在于后蹬不充分, 大腿前摆不高, 没有送髋动作, 跑动中整个身体紧张。针对这个普遍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 应以跑的基本技术为中心, 以提高速度为重点, 围绕改进后蹬不充分抬腿不高, 送髋动作不明显等方面的技术进行练习。在跑的过程中, 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后蹬技术和高抬大腿及送髋动作的要领, 做到大腿前摆要抬高, 蹬直膝、踝很重要, 屈臂摆要协调, 重心稳定直线跑。具体应采用加速跑、中途跑、行进间高抬腿跑等到方法。强调一个“大”字 (步幅大) , 侧重一个“快”字 (步频快) , 注意一个“松”字 (动作轻松) 。还可以采用下坡跑练习, 以达到提高快速奔跑能力的目的。

三、终点冲刺的教学

终点冲刺跑对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学生来说, 在短跑即将到达终点时, 往往会出现跳过终点线的现象。在冲刺阶段不能保持高速度, 原因有两种:一是速度耐力不够, 导致后15m跑不起来或速度下降;二是思想不够重视, 距终点2—3m时开始放松, 更有甚者在5m以外的地方就开始出现减速, 有的做跳过终点的动作, 这对100m跑的成绩影响很大。针对这些错误, 专门把它们集中起来, 从技术理论上进行讲解分析, 指导他们反复进行终点冲刺跑的训练, 要求学生做到上体前倾、快步频、肩胸撞线。

四、100m全程跑的教学

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后, 学生较为严重的错误动作基本上得了纠正, 学生基本上掌握了100m跑的完整技术。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全程跑的过程中把所学的技术运用到实际中去, 体会100m跑的完整技术。指导学生练习100m跑时每次跑3—5组。提醒学生特别注意折叠与前摆、步频与步长, 同时强调上下肢协调配合, 体现出短跑技术的特点。

对中学语文教学 篇9

当前课程评价不再以群体的发展状况代表个体的状况, 而是关注每个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发展水平;关注学生本人的纵向发展, 而非与其他学生的横向比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关系变成了从主客体对立到主客体间协商。传统课程评价将被评价者作为客体, 作为控制的对象, 评价者在教育过程和评价过程中, 扮演一个客观、冷静、“铁面无私”的评判者, 评价者不关心被评价者的内心感受, 被评价者则对评价者怀着惧怕和对抗的心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很难进行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对话与交流, 他们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这种关系是冷漠的、僵硬的。新课程评价试图重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关系, 它认为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的过程, 双方互相分享彼此的经验, 为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内容、评价的途径乃至评价的结果提供意见、并进行相互协商。这种评价关系是温情的, 这种评价过程是灵活的, 其结果是对评价过程中多元价值和个体差异的尊重。本文将对中学体育课程评价改革中学习评价的方面进行探讨, 以期为体育课程评价的改革提供一点建议。

二、研究目的

1. 发现体育教学评价中存在的弊端

2. 探讨体育教学中学习评价改革的方向

3. 为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三、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检索有关体育教学评价的理论及其相关论文, 阅读课程评价的专著和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积累资料。

2. 理论分析法

对积累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1. 体育教学中学习评价的概念与目的

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是指对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中的学习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进行判断与等级评定。通过学习评价, 对学生学习情况做出全面、科学的评判, 从中总结经验, 以探求体育教学的规律, 更有效地指导体育教学实践活动, 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 帮助学生自我成长。

2. 体育教学中学习评价的功能

(1) 诊断问题的功能。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学生在学习中总会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评价, 才能客观地找出来, 提出改进的合理建议, 达到评价的目的。通过学习评价, 教师可以判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和原因, 为学生本人提供学习情况的信息, 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学习内容和调整自己的行为, 从而主动自觉地去达到教育要求。

(2) 反馈信息的功能。学习评价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情况, 为教师教学提供反馈信息, 如, 学生学习困难之所在、困难之原因、认知水平、能力水平等等, 以便于教师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行为, 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

(3) 促进发展的功能。根据《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精神, 新的课程评价体系要改变“淘汰性课程评价”为“发展性课程评价”, 要充分认识到, 评价也是教育, 是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发展, 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一种教育方式。通过学习评价, 要使学生建立自我意识, 形成自我概念, 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3. 当前体育教学对学生学习评价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 我国体育课程评价实践的依据主要是传统的课程评价理念, 因此, 带有鲜明的“技术”色彩, 追求结果和控制, 导致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机械化和非人性化。具体地讲, 当前体育课程教学对学生学习评价存在以下问题。

(1) 评价主体单一, 学习被排斥在评价活动之外, 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评价结果。例如, 在对学生评价时, 很少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之间的互评。

(2) 过于强调评价标准的统一性和量化, 造成被评价者墨守成规、千人一面, 严重压抑人的创造性和个性。设立统一的考试标准, 只以能否达标为准, 一切以成绩为参考。

(3) 评价内容单一, 特别是只关注对体育成绩的评价, 忽视对学生身心各方面发展的评价。评价时, 对学生的参与性、进步性、发展性缺乏关注。

(4) 不顾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 将所有学生放在同一评价标准前相互比较, 一方面造成对学生的误评价, 另一方面又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学校主要是依据学科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 “以分数论英雄”, 分数低的学生严重丧失信心, 无法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 分数高的学生又容易被高分蒙蔽, 看不到自己的薄弱之处, 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

(5) 评价只关注结果不关注过程, 忽略了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价值的思维过程、体验过程、感悟过程等。

4. 体育教学中学习评价改革的方向

哲学和心理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 人性有极其丰富的内涵, 人的发展有众多的维度。学生的发展不仅意味着智力、体力的发展, 同样意味着情感、道德、性格、世界观与价值观, 自我意识等方方面面的发展。即使是大家普遍重视的智力发展, 也并非仅指记忆力或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当前, 学校所进行的体育课评价基本上局限于体能和运动技能的评定, 而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形成、人际关系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创造性、人格特征、自我意识等却不去评价, 其结果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新的课程标准从“以人为本、注重人体发展”的角度出发, 要求采用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主评价体系, 强化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 淡化甄别、选拔功能, 并根据以上原则对教学评价提出相应的建议。具体地讲, 新的体育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评价的要求有如下几点。

(1) 增加评价主体。长久以来, 学生发展状况如何, 学校、家长和学生只能从教师提供的成绩单来判断, 而处于教学主体地位、对自身发展最具发言权的学生则完全被排除在外。学生处于被控制的地位, 对这样的评价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 不愿意与教师合作, 也使得评价失去了本义和应有的功能。新标准要求评价主体是多元的, 将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与教师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能动性。此外, 还应该加入学校和家长对学生的评价, 使得学习评价具有全面性、合理性, 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关注自己的发展。

(2) 完善评价内容。新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就, 而且还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全面成长, 提倡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学习评价应把课标中提出的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健康行为纳入学习评价的范围, 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改变过去单纯以运动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的不合理现象, 在考核内容和方式上, 强调学生的选择权, 从而使评价成为充满人性关怀、充满理解的过程。

(3) 改革评价方法。新标准提出, 学习评价要改变那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顾目的不顾手段的评价思路, 积极倡导动态的、过程的评价, 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学生在获得结果中的进步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的方式方法和情感体验;使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结合起来、使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使绝对性评价和相对性评价结合起来;注重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多样性, 变统一的评价标准为有一定弹性的评价标准, 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空间;采用等级评定;评价时加大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相互评价的比重, 最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 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体育知识、技能掌握得如何, 参与性怎样, 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如何, 合格精神和创造性表现得怎样, 都需要用事实上的方式来评判。给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和表演的舞台, 让他们把自己的所学展示出来, 把潜能发挥出来, 把创造能力表现出来。在学生展示的时候, 教师、其余的学生、家长或校领导给予评价, 实现评价促发展目标。

人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开放的过程, 因而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应该是动态、发展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了解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这种评价应该是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提高学生参与性的, 是有利于促进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和自我评价能力提高的, 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评价主体应是多元的, 方法应是多样的, 评价标准应是有差异的、有弹性的;评价重点应是学习过程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和感受, 从而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实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摘要:当前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改革势在必行。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如何对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做出评判, 这就涉及体育教学中的学习评价问题。通过对体育教学中学习评价功能及当前存在的问题的分析, 探讨学习评价改革的走向, 以期为优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习评价,改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4) .

[2]高升, 蒋先军, 付银鹰.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方法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4 (3) :90-92.

[3]林宇, 周慧.“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的体育教学评价改革探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4 (1) :114-115.

[4]黄宝宏.从教学评价功能看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J].辽宁体育科技.

[5]黄海镝.体育教学多元化评价体系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3 (5) :76-77.

谈对中学语文教学反思的认识 篇10

一、为什么要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教学设计和课后再学习的方式, 充分发挥其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着实能增强语文课堂的效率。说到教学中的反思, 必须要包括学生和教师两个元素组成, 然而为什么要进行语文教学反思呢?

首先, 少部分教师对教学反思的意识还停留在“一节课上完”, 完成了上课的任务就意味着教学任务的完成, 而不会进行深入思考课程背后出现的问题, 如课堂上学生为什么会表现成这样、自身的行为是否需要改进等。其次, 教育工作者们在教学反思的行动缺乏主动性。教学反思并不是机械式地回忆教学的实践过程, 而是需要教师将带有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应用到课堂中去。最后, 教师对教学反思的具体内容理解不够到位。教师应该切实关注教学理念怎样能够落实、教学目标是否能实现、怎样正确的运用教学方法、教材内容把握的是否得当、怎样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否和谐等一系列问题, 这样才能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改进, 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

二、教学反思的过程

中学语文的教学反思应该包括以下3个方面, 且这3个方面是一个整体的过程, 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首先, 教学活动需要精心的课堂设计, 扎实的备课内容。课前准备是课堂的关键环节, 有一个好的课堂效果是在课前准备的基础之上。我们中学语文备课既要求实实在在的吃透教材, 又要求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运用教材、审视教材, 例如我第一次讲解文言文中虚词“之”, 用法有很多种, 由于我备课不充分, 课堂上被一个学生问住了, 最后整节课学生都在窃窃私语, 注意力不集中, 很失败。所以, 上好一堂成功的课, 备课是关键。其次, 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情、目光及态度, 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 准确把握学生的反馈信息。最后, 如若在在教学过程中遇到问题, 课堂中能解决的, 应当及时调整, 坚决不带着问题继续授课。课堂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下课后应不断思考并进行记录, 到解决为止。

三、反思的策略

(一) 语文教学反思不宜面面俱到

针对一堂具体的语文课进行反思, 开始我是从教学中的语句是否合适, 教学态度是否足够端正, 教学环节是否安排合理等这些方面去进行反思。事实上, 这样在宏观上的效果不够明显。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 我自己的教学反思从整节课过度到这节课的某一部分、某一环节来进行反思。用板书设计来说明问题, 近几年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许多现代化的授课方式走进课堂, 但是在实际上, 没有任何一种方式能替代板书。究其原因为, 板书具有直观性、长时间性、灵活性及示范性。所以, 把每一节课分成若干个小部分来反思, 其效果异常明显。

(二) 教学反思选择了某一个对象, 待其有所改进后再做进一步调整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学反思就好似打水井, 只有在某一个问题上用力挖掘, 才能真正的寻求到解决的方法。反之, 淡出挖掘、到处取水, 终不得见水。同样以板书设计来说明问题, 在认识到自己在板书的设计环节中存在问题后, 我每上一节课都刻意的注重自己的板书书写、设计, 一段时间后, 板书的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三) 评别人的课也是对自己课的反思

作为一名站在中学语文教育一线的教师, 日常的听评课也成为了一种教学任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听评课是一种极其具体、直接、有效的方法, 能很大程度上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有一句话说:“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 彼此交换后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 我有一个思想, 彼此交换以后, 每个人就是两个思想。”所以, 虽然日常教学任务特别繁重, 但我们仍必须认真的对待每一次的听评课, 这既是对其他老师的尊重, 又是对自己教学能力的提升。在总结分析其他老师的课时, 要与自己的课进行对比, 取长补短。

小结

语文教学反思是值得语文教学者重视的一个教学环节。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深刻的认识其的重要性。中学语文教师如果可以做好、做细教学反思这项工作, 就会上好每一节课, 同时使自己迅速的成长为新时代的优秀教师。

参考文献

[1]莫莉.小学语文教学反思的问题与建议[J].语言文学研究, 2012. (12) :78-79.

[2]李艳容.有关小学语文教学反思的探究[J].教师观点, 2012, (25) :81-82.

上一篇:精神教育可持续发展下一篇:基坑施工及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