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实训基地旅游管理

2024-05-12

高职实训基地旅游管理(精选十篇)

高职实训基地旅游管理 篇1

一、高职院校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的必要性

(一) 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校外实训基地作为后盾。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 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别于普通高等院校, 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不断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尤其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虽然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对高职教育的重视程度逐年提升, 资金投入力度也不断加大, 但是校内实训场所仍然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开设实训课程的需要。同时, 高职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校外实训基地的不可替代性。类似生产实用型的课程, 教师很难在校内再现实施过程的真实场景, 教学质量从而大打折扣, 或许根本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为确保高质量人才源源不断地输入到企业,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必不可少。

(二) 为产学研结合提供平台。高职教育与本地区行业发展息息相关, 多数教师都了解行业动态, 加上专业知识, 能够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利用校外实训基地提供的平台, 进行横向课题开发, 为科研成果提供转化平台, 校企双方都从中受益。

(三) 为建设双师型队伍提供场所。我国高校毕业生逐年递增, 伴随着高职教育兴起, 刚从高校毕业的研究生、本科生占到了高职教师队伍的极大比例。大部分应届生都不具备企业工作经验, 有悖高职院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目标。校外实训基地可以提供真实工作场景, 将青年教师送入企业再学习有针对性的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扩大双师型队伍规模。

(四) 高职教育的特殊性。高职教育较普通高等教育具有鲜明的特色, 其目标就是培养具备“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人才。由于高职学生与本科学生相比形象思维能力强而逻辑能力稍差。企事业单位需要具备良好素质从事一线工作的人员, 因此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符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服务管理型人才而不是研究型人才。不管是高职的人才培养定位, 还是学生特点都决定了高职教育更多需要的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知识, 而不是传统的陈述性知识。校外实训基地契合高职学生对知识需求的特点, 为学生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熟岗训练等实践教学项目提供场地。使学生在学校就能感受职场氛围, 提前适应职场生活, 学生毕业之后可快速适应工作岗位, 减少职业困惑感。

二、整合区域资源, 建设高质量校外实训基地

目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普遍存在建设难、维护难、合作形式陈旧、许多校外基地建设流于形式等问题。新时期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需要不断探索, 勇于创新, 提升基地建设质量。

(一) 统筹规划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形成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力支撑。既要立足现实, 又要着眼未来专业规模的发展和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 且要满足校外职场体验、实境训练和顶岗实习的需要, 使校内外实训互相衔接, 满足实践育人的需要。

(二) 实训基地建设要实现同院系不同专业间的共享, 并努力实现相近专业的基地共通、共建。坚持互利、双赢的原则, 以提高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为基地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三) 深化校企合作机制, 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一是将特别优秀的校外实训基地引进来, 充分利用学校资源, 积极创办“校中厂”。二是将企业的工作室引入校园, 由专职教师负责运作。既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创造实际生产价值, 既弥补了青年教师企业工作经验不足, 又对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大有裨益。

(四) 在互惠互利地基础上, 校企双方应确保专项资金投入, 促进基地长远发展。校方应有专项经费支持相关实训活动。双方可尝试互聘人员, 明确企业兼职教师工作量的认定, 并为企业来校讲座和教学的教师提供相应的课酬, 来调动企业兼职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也应为提供技术服务的教师报酬, 同时为参与实训基地项目的优秀学生提供报酬。在此基础上, 可以实现双方长期稳定合作。

三、加强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

校外实训基地管理水平的高低, 也决定了校外实训基地的发展。由于校外实训基地与高职院校只是一种合作关系, 校方无法单方面制定规定进行管理, 也由此给基地的管理带来诸多问题。校企双方应达成共识, 有义务共同维护基地。

(一) 制度保障。

按照“互惠互利, 企业、学校、学生、社会四方共赢”的原则, 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 校企双方应签署《校企合作协议书》, 明确校企共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的义务, 同时也保障双方利益及约束双方行为, 保障基地正常运行。协议中应明确实训基地的接待和安排, 实训项目的制定, 实训指导人员的安排, 实训学生的待遇问题。为学生的实训过程和效果提供了保证, 为实训指导人员提供了提高自身能力的环境, 也为实训基地提供了人力资源, 达到多赢的效果。

(二) 人员安排及运作。

院系要提高对校外实训基地的重视程度, 选派教师负责实训基地的管理。企业也要派专人配合基地建设任务。同时要选择规模企业、优势企业发展成校外实训基地, 通过每年的动态绩效考核, 及时淘汰管理欠佳的校外实训基地。

(三) 师资管理。

校企双方人员互聘, 人力资源充分共享, 如, 校方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做为企业兼职教师指导教学, 或者担任部分实操性的课程, 并主动选送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 依托企业产品开发教学课题, 结合产品生产进行技能训练, 创设教、学、做合一的特殊课堂, 增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整合程度, 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同时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这个平台, 校方人员作为外聘专家或技术人员, 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使其成为企业的发展壮大的助推器。

通过专人管理运作, 加之资金制度保障, 校外实训基地不仅能够为校方实践教学提供保障, 并且可以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同时也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杨水根.对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几点思考[J].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6

[2].苌建峰, 贾芳, 袁超.高等农业院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探讨[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4

[3].卢红学.试论高等职业教育多元化主体办学体制的互补互动[J].教育与职业, 2004

[4].朱华兵, 贾少华, 刘琼.优化高职教育资源配置的对策研究[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高职实训基地旅游管理 篇2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借助医疗卫生机构先进的技术设备,解决高职院校办学资金不够的问题。它的建成能够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能够根据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加快课程改革步伐,使实践教学内容更贴近实际应用;能改善高职院校专职教师的科研条件,提升他们的社会服务能力,加快高职院校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二、我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情况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是我校创办的重点专业之一。该专业毕业的学生将在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岗位上从事硬件维修、网络维护、多媒体制作、卫生统计、信息安全等工作,逐步成为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管理的助理和参谋。校外实训基地作为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的校外延伸,对于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阶段,我校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主要在二级以上医院、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信息化程度较好的单位。一是综合性医院信息化程度较高,装备较好,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较多;二是医疗、卫生、预防、保健等职能科室齐全,卫生文化母体部分的资源丰富;三是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项目多,信息管理的内容复杂,具有行业特色[1]。学生将在医院信息系统及医疗设备管理等部门从事多种岗位的实习锻炼。具体如下:

(一)硬件维修岗位

1.了解医院信息化的硬件设备、结构和性能;

2.能够准确判断硬件故障原因,熟练更换部件,确保设备正常使用。

(二)软件应用岗位

1.熟悉医院各种管理应用软件;

2.熟练应用办公自动化软件、统计软件SPSS等;

3.掌握SQLServer数据库系统的应用和维护。

(三)网络安全岗位

1.了解医院内部网络拓扑结构;

2.络安全、反病毒攻击技术等安全维护措施;

3.熟悉医院综合布线系统。

(四)数据处理岗位

1.掌握医患信息采集、存取、汇总分析、数据挖掘、数据备份与恢复技术;

2.掌握门诊部信息管理系统、住院部信息管理系统、病房管理子系统、中心药房管理子系统及医技科室管理子系统等操作流程。

(五)中心机房管理维护岗位

1.了解医院信息科的工作范围和职责;

2.掌握服务器软件安装、配置、维护及数据备份恢复等操作;

3.掌握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的操作流程。

(六)医院图书信息管理岗位

1.熟悉中图法分类;掌握医药卫生类图书的分类方法和编目;

2.掌握图书管理软件的应用;

3.掌握多种国内外大型文献检索工具的使用。

(七)病案管理岗位

1.掌握病案管理软件的应用;

2.掌握国际疾病分类编码;

3.掌握医院病历书写和管理规范。

三、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校外实训基地是借助医疗卫生機构先进的技术设备、科学的管理经验和经验丰富的医疗技术人员建立起来的,具有文化特色的实践性教学场所。医疗卫生机构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与学生通过校内实训基地训练掌握的技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学生不可能独力完成顶岗实习的任务。他们在某一个岗位上需要带教老师的耐心指导,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当他们轮换到其他岗位时,又需进行新一轮的指导学习模式。部分医疗卫生机构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会让学生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工作,不会进行岗位轮换,实训内容单一,无法完成既定的实践教学任务。

四、新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探讨

(一)完善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

校外实训基地的有效运行,关键在于管理制度的完善,包括师资队伍建设、质量评价、成绩考核、合作科研等各项管理制度,以规范校外实训基地的日常运行,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使其管理水平向着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迈进。

(二)贯彻岗位轮换制度

校外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延伸,但部分医疗卫生机构考虑经济效益的因素,让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始终从事一种岗位。这就要求学校与医疗卫生机构在学生实习实训期间,要加强沟通与协调工作,落实岗位轮换制度,让学生在实践中尽可能地熟悉并掌握本行业的专业知识,有效地提高顶岗实习实训的教学质量。

(三)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

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作为带教老师,要积极参与到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解、示范,将医疗卫生机构相应岗位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更快适应医院的工作环境。学校的专职教师,也要用下临床挂职锻炼的方式参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弥补自身生产实践经验不足的缺点,增强实践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高职实训基地旅游管理 篇3

关键词:实训基地三练旅游

“三练式”培养模式最早由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陈江伟老师提出。陈江伟老师在2009年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申报书中指出:所谓“三练式”培养模式就是指注重学生的“学用演练、就业训练、创业锻炼”的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知行合一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陈江伟老师当年提出的具体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图如下所示:

为更好地开展课题研究,在对高职旅游类实训基地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的分析之后,本文结合“三练式”学生培养理论,在对该理论部分理念进行深化的基础上,对高职旅游类实训基地的升级策略提出个人的一点拙见,恳请专家们给予指导。

1 贯穿“工学结合”理念培育实训基地的职业文化

当代高职旅游类专业教育旨在培养一线应用性人才,因而普遍都重视“工学结合”理念的深入贯穿运用,提倡将工作与学习相结合来培养人才,甚至让工作与学习交互进行来开展教学。可以尝试的途径有:

第一,改进工学结合模式。例如,白天学校上课,晚上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学习;一段时间在校上理论课,一段时间在校内外实训基地上实训课;分批安排学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学习以保证部分基地岗位的稳定性等等。

第二,重视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福利的保证性。有的教师以工学结合为由让学生变成廉价劳动力,而自己从中赚取提成或回扣。这样的做法不利于学生实训技能培养的持久性,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实训积极性,甚至让学生存有排斥和敌对的心态,学生也会变得不信任教师不信任学校,存有被欺骗的感觉。企业、学校和学生应三方共同在场签署透明的价格策略。

第三,扩大工学结合的范围。学生参加工学结合主要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因此学校需要给学生争取适当的轮岗机会,让学生了解尽量多的岗位内容,甚至让学生到行业相关的另外的行业中实习,以提高学生的毕业适应力。此外,如果有机会,最好能尽快国际间的交流,增加学生的专业认知和工作经验。

2 运用“政企校全程导入”理念提高实训基地建设的渗透性

高职旅游类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介入,闭门自建的模式已经不适应这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第一,需要明确企业专业人才需求。高职旅游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首先需让学生能适应企业人才的需求,因此高职旅游类专业在人才培育的过程中,就必须了解企业对目前和未来人才及岗位的需求,从而开展部分有针对性的教学。

第二,需要了解企业综合能力人才的需求。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能力过关的人才,更需要能长期在企业工作下去的优秀人才,因此高职旅游实训基地需要调查毕业生情况,对企业人才需求进行全面的调查,对学生开展除了专业能力以外的辅助能力培养,例如职业规划能力、服务心理、企业归属感、职业道德、需要的才艺和口才等。由此开展实训教学工作必将具有较好的出发点。

第三,让企业资深人员进入课堂讲课。高职旅游实训基地培养很大一块在于缺乏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实训教室。通过让企业资深人员进入课堂从而走进学生,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也才能带出一批有经验的实训教师。

第四,实训基地建设过程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加入。很多高职旅游实训基地存有反复性修改建设工作,建成的实训基地缺乏职业文化氛围,甚至无法开展对外服务,这就告诉我们,高职旅游实训基地从建设之初便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加入。明确应有的场地面积,明确具体的各个实训室的建设目标等等。

第五,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需要政府的介入。尤其是旅游类实训基地,很多时候将会面临为政府服务的工作。例如,各类会议的接待、城市导游的提供、展会的服务、社区的服务、秘书服务的提供等等。而这些活动都是与政府工作直接相关的。因为高职旅游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取得政府的关注,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企业和学校对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视度,也能促进旅游实训基地的投资力度。

3 采用“三练”人才培养理念完善实训基地教学管理模式

“三练”人才培养模式重在“学用演练、就业训练、创业锻炼”的三位一体。这为高职旅游类实训基地建设指明了方向。

第一,做好“学用演练”。学生以学为根本,因此,高职旅游实训基地首先应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条件。例如课程内实训、基础实训内容地完成等等。然后让学生能够将课堂里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转化为项目完成能力。例如,从计算机课程的理论学习和上级操作,到能够独立完成一份商标设计或者项目规划书等。

第二,落实“就业训练”。高职旅游实训基地必须为学生走上就业岗位做好一切就业前准备的学习工作。例如召开一系列就业招聘会、就业技能训练、就业岗位职业资格证书的培养和测试、招聘技能的培训等等。

第三,突破“创业锻炼”。根据国家政策指导,创业能力的培养得到各高职院校的关注。而高职旅游类专业将创业能力培养与实训基地建设相结合的理念得到认可。有的旅游类实训基地开设模拟导游公司、会展工作室等,都非常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创业能力。

4 结合“成果检验”促进实训基地的良性运行

高职旅游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需要不断地跟进和改革,不断的进行总结和反馈,然后再不断的修正和改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实训基地的良性运行。

第一,实训基地建设的视野有待开拓。例如酒店实训基地的企业导入,可以尝试国际间的合作,可以开设对外汉语的培训,可以开展国际交换生的工作等等。

第二,实训基地的档案保存工作需要重视。高职旅游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做到“痕迹化”管理,做过的事情,都必须以务实和美丽的形式给予表达,然后将所有的信息以标准的档案管理方法体系给予保管,方便日后的查询。

第三,完善的人才培养管理模式有待建立。高职旅游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的核心始终是学生。因此,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必须围绕着学生展开。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出台完善的基地管理制度。只有制度跟上了,管理才不会混乱,才能为高职旅游实训基地走上新台阶打好基础。

作者简介:何淑明(1981—),女,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旅游分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酒店管理。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全国高职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管理类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课题一般课题“高职旅游实训基地‘三练式’升级研究”(项目编号:GLJKT201102063;主持人:何淑明)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高职实训基地旅游管理 篇4

关键词:虚拟管理,高职,公共实训基地

公共实训基地是由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单独创办或联合创办的实习实训基地, 具有公共性、职业性、公益性、开放性等特点, 技术装备水平相对较高, 组织实践性教学也比较规范, 对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培训在职职工发挥了良好的示范性作用。与此同时, 随着越来越多高职公共实训基地投入使用, 怎样实现基地高效管理等有关问题也日益引起各方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对虚拟理论运用于高职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管理进行探讨, 以达到进一步提高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使用效益的目的。

虚拟管理的理论基础及其特征

“虚拟”是计算机科学中常用的一个术语, 通常表示通过借用系统外部的共同的信息网络或信息通道, 来提高信息存储量与存取效率及扩展信息处理功能的一种方法。

所谓虚拟管理 (Virtual Management) , 就是企业在有限的资源背景下, 为了在竞争中取得最大优势, 将部分管理职能分离出来, 交由外部专业公司来进行, 以节省开支并提高管理效益。虚拟管理的本质是利用现代高新技术, 通过系统、动态、网络的管理实施以自我管理为特征的管理方式, 以利益杠杆推动开展纵向和横向的广泛合作, 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实现市场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合理化利用。与传统企业管理相比较, 虚拟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 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一是以信息网络为依托, 利用外部功能或资源, 使合作方形成功能互补关系, 在合作过程中实现资源整合利用;二是存在功能、形式非完整化, 即组织在功能、结构以及资源在空间上存在离散状态, 只有在动态中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三是网络组织结构能够快速响应环境变化, 以柔性技术为基础, 由纵向管理转向横向管理, 保持技术领先。

虚拟管理是企业由于自身资源的局限性, 有必要借助其他企业的优势资源来弥补。其核心在于扬长避短、合理规划及形成互补。虚拟管理的新意就在于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而并非创造新的资源。集中优势、扬长避短是它的出发点。基于目前高职公共实训基地现状和发展需求, 这种思想是搞好高职教学的关键。通过运用虚拟化管理理论, 使高职院校公共实训基地整合自身和社会资源, 实现实训基地共建共享, 以达到服务社会的目的。

高职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虚拟管理的动因

它是实现公共实训基地高效运转的需要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任务, 高职公共实训基地管理的目标应该定位在“精简、高效、开放、和谐”。而根据有关资料以及实际情况调查分析, 目前我国大多数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的管理仍处于传统的粗放型的静态管理方式, 普遍忽视对基地的综合开发利用, 造成了基地建设的高投入而资源利用低效益的尴尬局面。因此, 一方面, 应避免出现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高职公共实训基地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推诿扯皮等弊端, 坚持精简的原则, 实现实训基地的虚拟管理。通过虚拟管理, 实现管理机构精简和人员精简。另一方面, 公共实训基地所具有的开放性和公益性特征, 要求基地的管理体制不应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并形成对外开放的管理办法和运行机制。要求基地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有鲜明的开放意识, 并在运行管理过程中始终坚持对外开放。基地的各种资源也应该全方位地对行业、企业及社会开放,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要对境外开放。虚拟管理是实现上述要求的有效选择。

它是提高实训基地利用效益的需要公共实训基地的利用效益, 指在一定时间内基地实训室使用数量与基地实训室总数之比, 这是反映和考核基地工作绩效的一个重要指标。此外, 基地开展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技术推广的数量与质量, 以及这些技术对行业企业的贡献, 也是衡量基地工作绩效的重要指标, 体现了基地的技术力量水平和对社会的实际贡献程度。公共实训基地应集教学实践训练、继续教育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生产建设技术服务、职业教育合作交流、职业素质培育训导等功能于一体。在实训和培训教学质量同等的前提下, 使用率越高, 资源的利用程度就越高, 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效果就越好。从已建成的公共实训基地运行情况看, 这些职能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这种状况主要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方面, 一些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存在差距, 在申请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过程中缺乏必要和深入的市场调查, 导致公共实训基地建成后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另一方面, 因为公共实训基地在运行过程中缺少企业参与, 使得管理观念、技术更新与社会行业实际需求脱节, 往往导致高职学生或企业职工通过基地实训或培训后增长的技术和能力不能适应社会需求。

它是提升实训基地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需要高职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在为地方院校提供实践教学服务的同时, 还担负着满足社会培训需求的任务。因此, 对实训基地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要求师资队伍的结构和来源更加多样化, 以适应不同层次培养对象的需要。目前, 我国各类实训基地教师来源仍然比较单一, 大部分来自各类大中专院校。由于公共实训基地教学的主体是实践技能训练, 培训任务复杂, 培训对象更加多样化, 单一的师资来源不能满足多种类培训对象的需求。二是公共实训基地的公益性和面向区域内劳动力市场的特性, 决定公共实训基地的培训主体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非预见性, 从而也造成基地培训任务在短期内呈现较大波动状态。要求师资队伍的规模应该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三是公共实训基地教师承担着示范、演示、指导、纠错等多项职责, 要求师资队伍中不仅有熟悉企业运作、熟悉生产运作、能够进行基本的职业技术指导的实训师, 还应有具有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能提供许多尖端技能的培训、适合从事技能要求较高的实践教学工作的教师;不仅需要熟知国内先进技术应用情况的教师, 也应有了解国际技术发展状况的教师。因此, 需要建立一支能力结构和层次结构更加多样化的师资队伍。

高职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虚拟管理的构想

推行教学物力资源的虚拟管理高职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的物力资源主要包括:课程、信息资源、教学设施等。通过教学物力资源的虚拟管理, 实现高职院校和社会资源的整合。虚拟管理的基础是发达的网络信息资源。首先, 要借助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 大力推行课程虚拟和图书馆虚拟, 使课程、教学设施、信息资源、图书资料等资源实现共享、共用, 提高资源利用率, 避免重复建设、重复购置所造成的浪费, 促进物力资源配置的优化。如中国开放式教育资源共享协会 (China Open Resources for Education) , 以“开放共享”和“精诚合作”作为其价值观念的核心, 以推动高校、教育机构的紧密合作与资源共享为使命, 而这已是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比如, 享誉世界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MIT) 自2002年开始推出Open Course Ware (开放式课件) 计划, 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系统免费发布其全部课程的教学资料, 并迅速成为全球教育资源共享的楷模。其次, 借鉴虚拟管理理念整合社会物力资源。职业训练设施对于职业教育非常重要, 在国家给予一定的投资、学生交费上学这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 高等职业院校投巨资去办实训工厂, 进行教学训练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 不提倡高等职业院校在教学经费十分紧缺的情况下盲目推崇这种高耗性的教学投资理念。我们应当打破与企业合作难的思维定势, 按照虚拟管理的理念, 通过网上实训基地管理中心成立合作企业资源库, 运用“多层伙伴”策略与企业真诚合作, 让学校做学校最擅长的事———发挥学校的“教学性”, 让企业做企业最擅长的事———实现学校的“职业性”, 达到“共赢”。

运用网络资源实现基地师资虚拟管理主要途径有两个:一是借鉴网络信息平台, 加强师资库和师资网络化管理的建设。通过网上信息平台, 建立与高职教育有联系或实训基地可能获得的各种人才的电子档案, 即所谓的虚拟实训基地“师资库”, 一旦实训基地需要就能立即找到合适的外部人才, 使公共实训基地师资队伍配备上体现适应性, 这不但能有效解决实训基地指导教师在数量需求上的波动, 满足对指导教师多样化需求, 也有助于保持基地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性别结构及能力结构的相对合理。同时, 由于“社会师资库”教师来自于不同的单位和工作领域, “师资库”这一平台能为不同单位的教师相互交流提供很好的机会, 有助于教师更新知识结构、丰富教学经验、增强业务能力, 也有助于各单位相互学习管理经验, 促进不同单位间管理的民主化、制度化及管理水平的相对平衡。二是可以根据实训基地活动的实用性和迫切性, 对人才实行分级管理, 并通过现代通讯技术与其保持不同程度的信息沟通和联系。与伙伴院校、业务外包机构以及社区的人才库建立网络链接, 以扩大实训基地总体人力资源规模。由地区教育机构对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进行登机注册, 建立网上动态专兼职教师数据库, 组建本地区乃至全国的公共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协作组。

推行基地培训的虚拟管理高职公共实训基地一般建在开设相关专业或专业群的高职院校, 同时对其他院校和社会开放。如此布局, 有利于解决参加实训的学生的交通、食宿、管理问题, 方便与课堂教学进行协调, 但就实训的环境而言, 远不如企业生产经营现场的培养环境。这对培养应用型高技术人才是不利的。为了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实践教学过程, 根据虚拟管理理论, 通过建立网络虚拟实习基地, 采取虚拟教学方法使高耗费的实训、实习虚拟化, 使学生首先通过虚拟化的实训、实习掌握有关技能, 再在具体的实训、实习场地进行强化。这种做法将极大丰富学校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手段, 弥补教学资源不足、降低教学成本。公共实训基地投资的多元化和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决定了基地的管理体制中和谐合作的重要性。在某种意义上来说, 和谐成为基地成败兴衰的关键。因此, 在基地的管理体制和实际管理活动中, 通过虚拟管理, 努力实现合作共建各方的团结、和谐与协调, 在分工合作方面发挥各方的长处和优势, 在利益分配方面体现大体公平或互相谦让, 以真正实现合作共建各方的“双赢”或“多赢”。

参考文献

[1]刘婷.虚拟人力资源管理在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师资队伍构建中的运用[J].继续教育研究, 2007, (3) .

[2]陈志国.试论高校人力资源的虚拟管理[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5, (12) .

[3]刘采芳.虚拟经营: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新思路[J].职业教育研究, 2006, (7) .

高职实训基地旅游管理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化学危险品 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091-02

在高职院校当中,实训基地是开展学生技能训练和科学研究的场所。特别是化学类的实验实训基地,因为会使用许多具有危险性的化学药品,只要使用方法稍微使用不当,就很容易造成安全事故,使师生人身安全受到威胁。而随着如今高职院校课程的不断拓展,实验室的开放时间以及使用次数不断升高,安全问题也更显重要。在当下社会大安全体系的发展趋势下,研究和探索高职院校的安全管理对策,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化学实验室安全隐患分析

对于工科院校而言,各项试验是必不可少的。而在各项试验当中,由于要使用不同的相关仪器以及化学药品,多发安全事故。据有关调查,在工科院校出现的安全事故当中,由电的使用不当所引发的占35%左右;源于爆炸、火灾的事故占43%左右;而出于机械事故占8%左右。所以,对于高职院校的化学实训基地而言,其主要的安全隐患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电路隐患。对于化学实验实训基地来说,已经装好的供电线路基本上是不做改变的。然而,随着新仪器与设备的不断购置。而新设备对供电线路的要求又各不相同,很可能出现原有的供电线路满足不了新设备的需求的现象;原有的供电线路也可能出现老化或者漏电的现象。

(二)化学药品的隐患。化学实验实训基地当中所涉及的化学药品种类众多而且数量也巨大。各种不同的化学药品在性质上也有较大的差异。有的易挥发、有的易燃易爆、有的具有较强的腐蚀性。一旦在储存、管理、使用的时候出现问题,将极易引起爆炸、火灾、中毒等严重的安全事故。同时有些仪器在使用的时候,会产生一些类似氢气、甲烷等气体,存在相当大的安全隐患。再者,实验实训基地的人员流动性大,时间也不固定,这也加大了对各种化学药品管理的难度。

(三)设备操作的隐患。在化学实验的过程当中,经常要求使用到高温、高压以及高功率等来满足化学实验的反应条件。所以,在使用创造这些条件的设备时,很可能会因为对设备机器的操作不当而对人身造成伤害。

(四)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的隐患。在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当中,经常会使用酒精灯这类有明火的化学仪器,而一些化学药品又具有遇到明火易燃易爆的特性。在我们做化学实验的过程当中,有些人员由于自身的安全意识不足,导致操作失误或者不按规定的流程进行操作,从而造成安全事故。而在目前的很多实验实训基地也缺乏类似灭火器、喷淋装置等安全防护措施,或者由于长时间没对安全防护设施进行检查,使得在出现紧急事件的过程中,安全防护设施无法使用。

二、健全化学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对策

(一)立足整个社会大安全体系,充分提高思想认识。安全问题历来都是非常受国家重视的。经过国家多年的摸索,已经形成了“国家监管,行业管理,单位负责,社会监督”的社会大安全体系。高职院校在这套体系当中属于单位负责这一块。所以,高职院校做好自身的安全管理,对于社会来说就是一份相当大的贡献了。高职院校的安全职责除了遵守国家的规范建设,最重要的就是对师生等人员意识上的教育。加强安全意识培训,开展诸如消防训练、应急演练等演习。

(二)加强实训室管理标准建设。化学实验实训室的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它涉及面广,每一个方面都要考虑到,这项工程虽然复杂,但是它确实关系到人员的生命安全,切不可马虎大意。加强实训室管理标准的建设,首先要做的就是设置相应环节的负责人,做到一一对应,专人专项负责各个方面的安全检查措施。落实到每一个房间、每一瓶试剂、每一个开关等细节,从而强化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并且还要将实训安全工作纳入高校各教职员工的考核当中,这样才能使得各部门、各人员充分重视。

(三)加强实训室安全设施建设。在建设实验实训室的前期,就要将安全问题纳入其中。比如消防栓、灭火器等基本配置切不可少。而且,建设化学实训室所使用的材料也要采用耐腐蚀、防滑等针对化学药品特性的材料。在实验实训室当中,明确标好废水、废物的统一处理方式。而在对相对较老的化学实训室进行改造的时候,也要定期的检查线路、排气装置、消防设施是否能够正常使用。同时也应该多加一些相应的安全设施,对一些危险的化学药品进行标明,并且在每个化学实训室都应该设置专用的逃生通道以及安全区。

(下转第115页)

(上接第91页)

三、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

在化学实验实训室最重要的就莫过于化学药品的管理问题了,这里将其单独列举出来。并且从以下几个方面针对性地对于危险化学药品的操作和处理方法进行分析:

(一)制定应急预案。对于危险化学药品可能产生的诸如爆炸、中毒、着火等情况,都要对应设置应急预案,确保在事故发生后能够得到及时的处理,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

(二)确保规范操作。在进行试验之前,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试验的时候必须要将各药品的特性说明清楚,并且老师亲自示范正确的使用方法,让学生清楚试验流程,并且加以细心指导。

(三)防中毒。对于中毒,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皮肤和呼吸道。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的过程当中,应该明确告诉学生严格按照实验规范进行试验,合理使用药剂。绝对不允许用口尝、直接用鼻子闻气味等方式来检测化学试剂的特征。而且,在试验结束之后,必须要用肥皂将手洗干净才能离开。如果学生感到不适,应该立即向老师反映,不能怕老师责罚而闷不做声。

(四)废物集中处理。化学实验的废水、废物等一般都含有重金属等严重危害自然环境的元素,这些废物必须经过统一处理之后才能够实现对外排放。所以,在学生实验过后,对实验过程当中产生的废物必须认清成分,对于其中有剧毒的药品可以先做第一步的简单减毒处理,然后分门别类送到指定的地方进行收集,不能直接排到下水道。

高职院校的试验实训室是学生学习实践的主要场所。建立现代化的高职化学实训室管理制度,实行危险化学药品的管理规范化、体制健全化、使用科学化,对提高校校园安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陶星名,张志学,阮亚男.高职院校化学实验室安全隐患分析及应对策略探究[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5(1)

[2]李胜明,黄炳华,李伟霖.高职院校实训安全管理工作的探讨[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3]张宗英.高职化学类实验实训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问题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0(5)

[4]任旺花.浅谈高职院校实训室的安全管理[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高职实训基地旅游管理 篇6

校内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是建立一个与当前社会生产、建设和管理工作现场相一致或是高度仿真的职业环境,教师在这一职业环境中完成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让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训基地成为学生的技能训练中心。

2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模式

2.1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实训室建设都是以课程设置的实训课为准,我国的实训室在建设初期并没有设置过多的功能,因此,现在所使用的实训室,其功能还是比较单一的,大部分的实验实训室都没有很好的体现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职业性,对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也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已经建成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多数都是采用集中式的管理模式,而且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师非常少,使得大部分的实训教师承担了多余的工作,实训教师长期处于一种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当中,加之很多专业教师没有参与到实践教学管理中,使得整个高职院校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出现脱节现象,从而导致实践教学改革很难向前推进,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在实验实训室的使用上,我国的高职院校有一部分实验实训室基本上长期处于闲置状态,但是,这些闲置的实训室却一直占用着高职院校的场地,不仅场地限制,而且还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其进行管理。再加上实训室在管理上的不规范,使得这些实验实训室根本没有发挥出自己的实际作用。

2.2对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管理模式的思考

我们要对高职院校现有的实验实训资源进行整合,并按照专业等级进行重新规划,创建开放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形成一个以实训基地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体制。这样不仅可以对其进行宏观上的调控,还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教师也能够成为高职院校受教育者实践能力培养的真正引导者,进而有效解决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高职教育问题。

3校内实训基地的机构设置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设置校内实训基地时,都会设立实训基地管理部。其管理范围见表1。

而系属实验实训室归属系部相应的教研室管理,见表2。

4校内实训基地运行管理的新思路

4.1对校内实训基地实行规范化管理

为了更好的适应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的扩建工作要求,各大高职院校都要制定出实训基地中的实践教学制度,并创建校内实训基地的组织结构框架,这也是实现校内实训基地教学管理、师资管理等各项管理规范化进程的保障工作。

4.2实训基地运行管理

首先,由实训教师来安排实训教学任务,实训基地管理部门编制院属实践教学计划表,并按照以每周为单位的形式来执行教育教学进程表。短时间的实训教学是按照系属实训室编制的周期课程来进行教育教学安排的,在学生开始实习时,再由各个系的实训教师来辅助学生进行实验实训工作。其次,院、系属实训室还要开展实践教学的组织、检查教学文件的审核等工作,并由实训基地管理部进行统一管理,以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

4.3创建实训室管理考核激励机制

为了加强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管理,要充分调动各个系部的实际条件展开实践教学,不断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除此之外,还要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选出优秀的实训室来进行经费奖励,而对于那些考核较差的实训室,采取降低实训经费的方法对其进行惩处,用这种激励制度提升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4.4对校内实训基地职业环境的改造

校内实训基地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对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显性职业环境构建和隐性职业环境构建,通过这两种职业环境构建,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点,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和综合素质。

5结语

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创新的发展平台,我们通过对学校校内实训基地的合理配置,院系两级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再加上专业教师的参与,使得校内实训基地的功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再加上建立的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激励机制,也让校内实训基地有了更好的竞争意识。

参考文献

[1]马惠莉.高职院校分析化学实训教学模式改革之浅析[C]//中国化学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7分会场摘要集.2010.

高职实训基地旅游管理 篇7

一、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

(一) 弥补校内实训基地的不足

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精服务、懂管理、善策划”的旅游业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技能与素质的养成就显得尤为重要。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和工作经验要求呈不断提高的趋势, 用人企业很多单位要求毕业生“到岗就上岗, 上岗即顶岗”。这种要求对学校的实训条件提出了要求, 即要能满足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实践证明, 校外实训基地是对校内实训基地设备、场所和功能缺陷的补充, 它能有效解决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经费和空间不足的矛盾。

(二) 有利于专业建设与发展

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 院校可以及时了解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 随时发现学院在师资建设、课程设置、课程目标与内容、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办学实力。

(三) 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增加就业机会

旅游企业对于学生在人际沟通、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职业素质要求很高。一方面, 学生就业时需要一定的职业适应能力, 而这种职业适应能力, 仅靠校内实训是难以培养出来的, 只有通过校外实训, 深入到旅游企业不同岗位的职业环境中去实践、熏陶、感悟、培养。另一方面, 通过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践, 使学生接触企业、接触社会, 逐步改变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 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适应能力。并且通过校外实训, 使用人单位与学生加强了解和沟通, 从而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

二、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实践

如何面向用人企业要求, 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的过程中, 既有成绩、也出现过问题。随着专业建设与发展,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也日臻成熟。

(一) 应建设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训基地的建设应选择企业管理水平高、设施先进、理念先进、经济效益好、企业文化氛围好的旅游企业。经过协商, 签订较长期的合作意向, 保证学生能在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实践获得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技能, 为学生毕业后顺利进入就业市场、适应岗位需要打下良好基础。

(二) 要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基地建设与管理涉及学校专业建设、企业经营、学生就业岗位等方方面面, 影响也比较大。所以建设过程中必须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

1. 学校的责任和义务。

为企业输送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技能人才;为企业开发新产品、提升服务水平、改进服务流程等方面提供支持与服务;针对实际需要为企业解决管理中、服务中、产品开发等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并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服务。

2. 企业的责任和义务。

作为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参与实训场地的建设与顶岗实习教学环节;参与教师实践技能培训;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 并为实习生提供实习津贴和劳动保险。

通过对双方责任与义务的明确,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走向了良性循环, 使基地建设费用开支得到了控制。

(三) 要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

基地建设很重要, 而基地的管理尤为重要。一些院校建立了质量很高的实训基地, 但由于管理不善, 责权利界定不明确, 运行过程中就自生自灭了, 因此要在加强基地建设的同时更要加强基地的管理。校外实训基地在管理运行方面主要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实训基地的管理。

学院要有专人负责基地的管理, 双方要签署平等互利的合作协议, 制定合作规划;基地运行过程中要拓宽合作领域,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努力寻找新的合作点;同时要善于总结合作经验, 加强合作理论研究, 以此指导合作实践。

2. 教学运行管理。

校外实训基地的教学运行管理工作也尤为重要。学生在企业的学习与生活体现了学校教育的层次与内涵, 也体现学生的能力高低与素质的好坏, 企业对此很关注, 从而影响校企合作的前途。例如, 笔者所在学院就把实习的学生分到每一位专业教师名下, 并依据学院关于《顶岗实训管理办法》制定了《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管理细则》。细则明确实习指导教师的责任与义务, 明确学生的责任与任务, 并与考核或成绩挂钩, 提高指导教师的责任心, 指导效果良好。

3. 校外实践基地教学内容的确定。

细则要求实习指导教师为每位学生制定个人顶岗实习方案。顶岗实习方案制定要求根据校外实践基地的工作内容制定。在课程设置上, 与基地企业共同开发, 其出发点应以就业为导向, 要服务专业并指导专业, 不仅是校内实习的延伸和补充, 更应紧密结合企业和行业的实际需求, 围绕新的合作实习项目更新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其本质是实践教学的社会化。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工学交替、顶岗实习, 参加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实际工作, 能够接受到现代企业氛围的熏陶, 尽快掌握相应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与专业技术, 取得实际工作经验。同时在这个过程中, 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校外实训基地的企业文化、规章制度以及员工日常行为规范, 为学生提供了形成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的真实氛围。学生在实训过程中, 能够掌握本专业领域先进技术, 为学生提高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提供保证, 为实现“零距离”就业打好坚实基础。

4. 师资配备与管理。

基地管理就是人的管理, 除与企业协调沟通外, 就是教师与学生的管理。教师管理工作上去了, 学生管理工作自然而然就做好了。

实习指导教师由两方面组成:一是选派了解新技术、有工作经验的优秀教师参加顶岗实习指导工作;二是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后担任实训教师。细则对校内校外实训指导教师都规定了明确的责任、义务和权力。教师管理实行校企合作、双方共抓的原则, 与责任挂钩、与利益挂钩。

实践证明, 目前各院校虽然在实习基地建设和管理工作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但依然有问题存在, 这些问题需要每一个职业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转变高职教育理念, 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真正办出特色的高职教育。

摘要: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和特色部分。为了实现学生与工作岗位之间的“零距离”对接, 最有效的途径让是让学生到企业中去进行学训交替、顶岗实习等实践环节。校外实训基地是实现这一环节的重要保障。应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加强实训基地管理。

关键词:旅游管理,职业教育,校外实训基地,实践

参考文献

[1]谢希钢.物业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8 (5) .

[2]顾湘萍.周颖平.谈高等职业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12) .

[3]高蓉.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 2011 (1) .

高职实训基地旅游管理 篇8

1 传统实验实训基地管理的困境

如今, 几乎每个地级市都建有高等职业院校。为了对学生进行全面实训, 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 这些院校都建设了或正在建设实验实训基地。不少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训基地建成使用已有数年, 在使用期间一些当初的设计、设备、管理问题开始逐渐暴露。研究这些问题, 对于建设新的实验实训基地或改建旧的实验实训基地是大有裨益的。

1.1 实验实训基地设备老化, 设备更新无法跟上教学需求

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一项投资很大的工程, 即使是小型实验室也有几十台计算机。而实际上, 一般的院校都有数个中等规模的实验室, 仅计算机动辄有上百台甚至数百台, 再加上网络设备、服务器、投影仪、展台等设备, 其投入不小。但是一个投资巨额建设的实验实训基地却在数年后就很难满足教学的需要。因为计算机设备的老化速度较快, 而专业发展和新的教学需求却对实训基地软硬件设备的更新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但是无论一般院校都不可能每年投入大量资金更新设备的硬件和软件。

1.2 实验实训基地使用率高, 管理粗放, 加速了设备损耗

很多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训基地不仅要满足同一个 (分院) 系的实训需求, 同一院校的其他专业有时也会借用该实验实训基地上课。由于上课教师众多, 教师的计算机网络设备使用技能又存在差异, 造成部分设备出现早期不正常损坏, 维修率较正常使用的设备高出很多。由于很多实验室管理粗放, 制度不健全或者虽有管理制度却难以落实, 导致设备损坏后问责困难。一般在3~5年后, 实验实训基地就进入故障高发期, 严重者甚至造成设备经常在课前或课中抛锚, 使教学工作受到很大干扰, 并且给学校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1.3 实验实训基地教师技能参差不齐, 培训不到位

虽然很多学校的实验实训基地在建成之初都会对使用这些设备的教师进行技能培训, 但是基地正式投入使用后培训工作却落后了。即使增添了新的技术设备、即使有新来的教师加入使用者队伍, 培训工作却远远没有跟上。不少教师仅仅是以使用家用计算机的普通经验来使用实验实训基地的计算机和其它设备。有的教师不知道实验实训基地的教师机和学生机同步控制软件的使用方法, 有的教师在上完课后没有采用正确的方法关闭系统。培训跟不上, 主要体现在对新进教师的培训和在设备、软件更新后的追加培训上。

1.4 实验实训基地的传统管理模式效率较低, 且难以落实

传统的实验实训基地管理依赖于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监督、使用教师的自觉执行, 但是这两点都难以真正落实。实验室实验员的管理毕竟是依靠个人经验, 而教师对设备使用制度的执行也难免有不到位的地方。

1.5 实验实训基地工作档案不完整, 问责困难

传统管理模式下的实验实训基地缺少完善的使用维护记录, 即使有, 一般也是在使用、维修记录本上简单记载, 查阅很不方便, 记载情况也难以反映实际的维修使用实况。由于实验实训基地的使用频率高, 往往是从早上第一节课, 到晚上最后一节课超长期服役, 使用人员众多, 在发生设备软件的重大人为损坏后问责困难。

2 闭环式管理模式在实验实训基地管理中的应用

闭环式管理由平衡计分卡创始人罗伯特·卡普兰 (Robert S.Kaplan) 和戴维·诺顿 (David P.Norton) 提出, 最早应用于企业、公司的管理中, 它是一种完整的管理体系, 它能帮助公司管理者同时管理好战略和运营。管理者在制定明确的战略目标后, 根据这些目标分配资源, 明确运营措施的优先顺序, 迅速确定这些决策对运营和战略的影响, 以及在必要时更新他们的战略目标。但是闭环式管理的应用很快就超越了公司管理的范畴, 在重大设备管理、绩效管理、日常管理、机械电子控制甚至城市管理执法中都有所应用。

本质上, 闭环式管理就是问题——整改——反馈——新问题的循环管理, 在不同的领域应用上具有其复杂性。

闭环式管理模式在实验实训基地管理中的应用可采取如下措施。

2.1 加强教师培训考核, 提高使用效能

在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后对教师进行初期培训的同时, 还应加强使用过程中的追加培训。主要包括:设备软件更新后的追加培训、对前期培训没有扎实掌握使用技能的教师进行培训以及对新进教师的培训等。

除了对使用者进行全程培训外, 应将培训合格作为教师进入实验室上课的必要条件。可以为培训合格的教师发放教师机使用密钥, 这样可以确保进入机房上课的教师具备基本的操作技能和简单故障的排除能力。

培训形式创新。因为高校教师往往工作繁忙, 组织教师集中培训势必占据教师的时间和学校的公共资源。因此培训可以采取:集中培训——网络培训——具体指导的方式。充分发挥网络培训的实践和空间优势, 可以由实验室管理员将培训课程制作成软件, 放置于网络平台, 由教师利用自己可以灵活安排的时间来进行学习, 再通过平台提供的交互式考试后发给使用教师机的密钥。

同时, 通过后文所述的闭环式管理平台, 还可以对已经获得使用资格的教师进管理考核, 对没有按照规范进行可能对实验室软件、设备造成损坏的使用行为及时进行提醒。

2.2 建设实验实训基地设备管理平台, 取代传统的“记录本”档案管理方式

由于传统的在记录本上记载实验实训基地的使用、维修档案存在多种缺陷, 且当今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所以可以开发实验实训基地设备管理平台, 将所有相关管理因素置于计算机软件平台的控制之下, 实现记载真实、保修正时、反馈及时、档案完整、责任清晰的功能。

闭环式实验实训基地设备管理平台应按照如图1所示的流程图实现闭环式管理功能。

该平台的特点是:每一位教师在上课前和下课后都要对设备运行情况进行网络申报, 申报正常或异常情况都将在数据库中进行备案。这样便于维修管理和问责。如教师申报异常, 则平台会首先弹出“故障自行排除指南”, 教师可以对照“故障自我排除指南”尝试解决较为简单的问题。这样就避免了部分非计算机专业出身的教师因为简单的小故障而影响上课的局面。

如果按照“故障自我排除指南”仍不能解决问题, 则系统会自动弹出网上报修系统报修页面, 教师在填写故障现象后确定申报。实验室管理人员会在第一时间接收到申报要求, 并及时处理。如果有多人同时申报, 系统根据申报顺序进入排队系统, 但是实验室管理员也可以根据故障对课堂教学影响的紧迫性调整维修优先顺序。

在闭环式管理平台软件的监管下, 实验实训基地设备和软件的每一次使用、维修都有案可查, 实验室管理人员可以及时了解设备运行状况, 追溯设备损耗原因, 提高维修效率。由于实验实训基地设备出现的故障有一部分是因为使用者对硬件和软件的使用不熟悉造成的“软故障”, 因此“故障自我排除指南”可以一步步指导教师自行解除故障, 这将大大提高故障排除的效率。

该闭环式设备管理平台应该与实验室管理员的主机建立关联, 即必须通过该平台的设备正常 (异常) 报告系统才能进入教师机的操作;课后, 必须经过“设备正常报告页面”进行设备正常 (异常) 报告才能关闭系统, 这样就可以实现设备异常情况“零报告”, 体现了设备使用、设备故障日清日结的闭环式管理理念。

该平台实现技术简单, 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可以用多种程序开发。

2.3 将培训、考核与软件平台相结合的闭环式管理模式

上述的实验实训平台闭环式管理平台为实验实训基地管理提供了软件技术的保障。但是, 使用和管理实验实训基地的是人, 最终能否体现出管理的效能还是要通过使用者和管理者进行落实。因此要将教师、实验师的培训、考核与软件平台相结合, 形成大闭环的管理模式, 基本流程如图2所示。

在以上闭环式管理模式中, 管理员处于管理的关键位置, 而软件平台处于收集教师使用、设备维护信息的中心环节, 将培训、考核、管理形成一个大闭环, 使所有的设备和使用者使用行为都纳入管理员的视野内。计算机数据库所记录的数据可以作为设备故障发生时追溯原因和问责的线索。

3 结束语

闭环式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发端于企业管理, 却在教育、医疗、刑侦、城市管理等多个领域得到应用。虽然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在技术上还不够成熟, 但是其发展潜力是巨大的, 本文所述闭环式管理在实验实训基地管理模式上的应用即将是成功的一例。

摘要:实验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由于传统的实验实训基地存在管理制度难落实、管理效能较低、设备老化严重等问题, 提出了闭环式的管理模式。借助教师培训与考核、管理员监管、闭环式软件平台等形成的大闭环, 形成了实验实训基地管理步步落实、设备维护及时到位的新格局。

关键词:高职,实验实训管理,闭环式,模式

参考文献

[1]J.Quariguasi Frota Neto.From closed-loop to sustainablesupply chains:the WEEE cas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Production Research, 2010, (15) :4463-4481.

[2]S.Zorzut, V.Jovana, D.Gradisar and G.Music.Closed-loopcontrol of a polymerisation plant using productionperformance indicators (PIs) [J].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Metals Society of China, 2009, (12) :1128-1143.

[3]沈海东.高职院校实验实训管理模式探讨[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7, (3) :11-13.

[4]王冰峰.高职院校实验实训管理模式创新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1, (2) :211-213.

高职财务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篇9

财务管理专业所培养人才应该是面向基层和生产一线,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一定人文素质, 心理健康, 经济管理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宽、业务素质高, 富有创新精神, 能在各类工商、金融企业、中介机构、政府部门从事财务、会计、金融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基于上述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会计、财务、金融、管理方面的职业能力, 对于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的形式与方式上不仅要通过基础知识的讲解, 同时也需要学生能够真正地进入到实践的环境中, 在真实的环境中得以历练, 所以应给学生提供能培养其职业能力的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训基地。

传统的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训场其功能单一, 资源整合差, 内容更新慢, 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所以必须以系统化的观点, 全面地分析财务管理专业人才职业能力要求, 统筹规划实训场所, 合理部署实验设施, 针对性地开设实训项目, 有效地实施实训内容, 让学生乐学、乐做、学有所得, 学有所成。

二、研究的意义

(一) 建设好财务管理专业实训场是培养复合型财务管理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面对21世纪的人才培养要求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应该是适应信息化, 适应市场化, 适应国际化的要求, 理论与实践并重, 具有全局观念, 创新精神的复合型财务管理人才。高效率, 高质量地培养要求决定了必须对培养的方式、手段进行创新, 通过环境仿真, 计算机模拟, 任务驱动等方式可以让学生将专业知识, 相关知识, 业务流程有机的结合起来, 在实训过程中真正地理解各个知识点, 技能点, 并实训中锻炼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索中学习, 在学习中探索, 形成了一个主动学习, 我自学习的良性循环。

(二) 建设好财务管理专业实训场是专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信息技术在行业中的渗透, 企业财务管理的观念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 技术的变化带来了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 财务管理做为一门学科系统必然, 也是自然地会融入新的知识, 新的技术, 新的方法和新的观念。这些新变化离不开先进的, 科学合理的实训场所的支持, 这也将成为一个互动的过程, 财务管理专业新的变化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训场所也会有新要求, 把握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 紧跟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趋势, 不断创新实训实验设施与项目丰富原有实训实验内容和形式, 从而满足财务管理专业发展的要求。

(三) 建设好财务管理专业实训场是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的趋势所在

高职高专的教育改革不是添两台设备, 做几场报告就完成的, 真正要落到实处需要从学校管理层到专业教学都要转变观念, 创新方法, 科学调度, 勇于实施。在现在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中, 广泛引入实践性教学内容等一系列的教学设计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动手能力, 独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而才能发挥学生的潜能与主动性。所以说建设好财务管理专业实训场不是某一门课, 某一个专业, 更重要的是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 甚至关系到财务管理专业的生死存亡, 所以说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在内容上, 方法上, 手段上从新组织与安排是客观要求。

(四) 建设好财务管理专业实训场是优化教师知识结构, 提高职业能力的必然要求

专业教师的专业能力直接影响所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如果没有能教、能做、能指导的教师队伍, 就不可能培养出胜任未来工作要求的优质的学生。能过实训室的建设可以促进教师自主地提高其专业技能, 在教中学, 在学中教, 与学生互相促进, 在实训场所中完成真正的科研, 在实训场中真正的服务社会、服务企业, 不仅是能讲能做的教学名师, 也要成为能说能干的企业名师。

三、研究的策略

(一) 研究的基本思路

1. 以系统化的观点和方法来实现财务管理专业实训场所的建设

系统化的观点就是从整体出来, 从需求出来, 研究实训场建设的可行性, 分析实训场的功能要求, 确定实训场所的设施布局, 开发实训场所的实训项目, 有效提高实训效果, 安全优质地完成实训场所的建设与使用, 真正做到物尽真用, 人尽真才。

2. 实现实训过程的完整的仿真

在实训场的建设上要充分考虑其仿真性, 从环境的仿真、设施的仿真、任务的仿真到气氛的仿真。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 体会企业环境, 体会工作环境, 体会业务环境, 让陌生不再陌生, 使其在未来的工作中得心应手, 做起事情来顺理成章。

3. 实现实训项目的综合性

财务管理专业实训场不仅要完成传统的如会计软件实训项目, 而且要根据课程改革不断增加新实训项目的要求, 统筹规划实训项目, 满足各实训项目对场地, 对设施, 对软件的要求, 利用有限的场地, 有限的资金, 通过合理设计来实现实训项目的综合性。

(二) 高职财务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内容

1. 高职财务管理专业实训基地的功能定位

高职财务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应是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也是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的物质基础。实训基地所能完成的工作, 与实践教学体系中对实训工作的要求息息相关。

现在高职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普遍采用“教、学、做、评”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这种这学模式是以岗位需求为目标, 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的教学形式, 所以财务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在功能上应能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 在教学场地、教学设备上应以财务管理专业实训项目为依据, 将教学项目环境、教学演示、学生操作、教学评价作为实训基地的基本功能, 从而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 并将其作为建设目标。

2. 统筹教学内容, 合理开展教学项目

高职财务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应始终遵循财务管理专业能力培养的核心需求, 在财务管理专业人材培养目标的基础上, 合理统筹内容, 有效开展教学项目, 所有的软硬件设备都应为这一目标服务。其开设的实训项目应包括:会计核算实训、财务管理咨实训、财务分析实训, 以及综合实训。其所需设备应包括:手工实训设备及资源、电算化实训及资源, 还应包括必要的仿真环境设备设施。

3. 加强管理, 培养德才兼备的实训教师队伍

高职财务管理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仅是物的建设, 同时包含了实训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支专业能力强, 实践经验丰富的实训教师队伍是完成实训任务, 实现实训基础作用的核心任务。通过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聘请有经验的企业导师可有效改善实训教师队伍结构, 增强其授课实力。

4. 加强科研力量, 提高利用效果

高职财务管理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还是一个新的事物, 是一个由发展到完善的过程, 在有效利用实训基地的同时, 也要及时解决一些存在的问题。具体为:

(1) 研究财务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多课程实训项目应用形式

财务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多课程实训项目应用形式主要解决财务管理专业各课程是否能在统一的实训基地所互不干扰地实现各实训项目的问题的可能性与实施方式。

(2) 研究实训基地基本布局及设备的综合运用能力实训基地的合理布局功, 能区域的合理划分有助于今后顺利地开展各种实训项目。设备的高效使用既可以节约资金, 又可以方便信息数据的共享, 提高设备的通用性与综合运用水平是提高实训基地高效利用的一种途径。

(3) 研究实训基地教学实训管理模式实训基地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最重要的是确定一种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包括制度的构建, 设备的运转, 人员的安排, 实训项目的实施。通过研究期望能寻找到这样的一种模式以实现课题的初衷。

总之, 只有认真了解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的岗位需求, 并针对性地解决在财务管理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据以优化教学内容, 创新教学形式,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

摘要:高职财务管理专业创建优质实训基地, 可为学生实践实训提供重要场所, 对于学生提升其综合实践技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 本文就高职财务管理专业创建学实训基地展开探讨, 对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优化实训效果, 有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高职实训基地旅游管理 篇10

【摘 要】以校内现代制造技术中心的内涵建设为例,阐述将“6S”管理模式引入实训基地的意义,并从管理制度文化建设、生产环境文化建设、专业技术文化建设等方面探讨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内涵建设中“6S”管理模式的具体实施。

【关键词】“6S”管理模式 高职院校 实训基地 内涵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175-02

实训教学对职业教育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实训基地是职业教育实训教学的一个重要载体。在经历了十来年的基础建设之后,高职教育实训基地无论是规模还是设备数量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在经历了数量上的蓬勃发展后,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不再以兴建场馆、增加设备数量为主要特征,如何规范实训基地的运营,营造实训基地生产、服务、管理的企业化实训环境,把企业车间的生产管理、工程案例、责任理念和职业经验引入学校教学,在基地运营中培育学生良好职业道德,养成质量及服务意识等内涵建设才是关键。

一、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内涵建设中引入“6S”管理模式的意义

“6S”现场管理是国际上先进的现场管理工具和现场管理方法之一,是品质文化、人的现场管理能力提升的基础,是投资少、原理简单的管理模式。它由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日本“5S”现场管理发展而来。“5S”是指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以丰田公司为代表的日本企业推行“5S”现场管理取得了成功,20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以海尔为代表的一些企业又增加了一个项目——安全(SECURITY),就变成了“6S”现场管理。通过“6S”管理模式,可以规范现场作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空间的占用,减少浪费,提高商品效率和工作效率,从而可以促使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竞争力提升。

通过引入“6S”管理模式,可以促使实训基地的物品摆放有序,标识清楚明朗,学生再也不用费时费力去寻找工量具,从而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通过经常性的清扫、检查,不断净化工作环境,可以避免污物损坏机器,维持设备正常运行,大大降低设备的报修率,有效控制生产、实训运行成本,使得产品质量有保障,从而能够改善学校实训基地的形象。而且通过引入和实施“6S”现场管理,学生不但可以更好地学到专业技术,还能学会“6S”管理方法,形成严格遵守现场管理制度的良好习惯,提高职业素养,为今后找工作增加筹码。

二、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内涵建设中“6S”管理模式的实施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内涵建设主要包括管理制度文化建设、生产环境文化建设、专业技术文化建设等方面内容。本文主要以现代制造技术中心为例,阐述在这些方面的建设中如何实施“6S”管理模式。

(一)管理制度文化建设

管理体系对一个企业影响深远,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所以实训基地也应按照ISO标准、“6S”管理制度进行质量管理、现场管理体系建设,并形成制度文件。制度文化有利于明确基地职能,培育学生良好职业道德,养成质量及服务意识。因此,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对现代制造技术中心现有的规章制度、运行机构和机制进行了认真梳理,修订了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实施细则、技术规程,制定和完善了实训基地和实训教学过程的“6S”管理方案、实训基地“6S”管理的实施细则、学生行为“6S”标准、实习岗位职责、质量标准、设施设备维护保养制度等文件,使安全生产教育制度化。

(二)生产环境文化建设

1.功能区域划分。现代制造技术中心拥有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数控系统原理机、快速成型机、线切割机、电火花机、注塑机、搭载式光学照相系统单臂三维测量机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现代制造及培训设备近60台,用于CAD/CAM的计算机120多台,设备种类较齐全。从实用性及模拟生产环境的角度出发,设备的陈列、环境的布置尽量模仿企业的布局,分有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电加工实训及CAD/CAM实训等十大功能区。其中数控加工区,从下料到加工、检测、装配、调试,工艺流程十分清晰,因此设备按工艺流程布局;数控维修实训区,则按检测、维修、装调等技术模块布局。特色鲜明的布局可以引导学生明确学习阶梯,易于了解掌握工作流程,吸引学生追求高技能。

2.实训场所现场管理。对实训场所的现场管理主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第一,对实训车间进行整理,按要求区分有用与无用物品,清除闲置物品,从而减少场地、物品的浪费。第二,对整理出来的有用物品进行分类,按方便取用的原则进行摆放,为工作场所的所有物品提供特定位置,在相应位置做出标识,做到“一物一位,物归其位”,规范基地管理,减少寻找物件的时间及因错误使用部件、工具造成的产品质量问题。第三,通过每天清扫及时发现问题,如设备和仪器、仪表等物是否积尘过多,是否有油、液泄漏现象等问题,以便查明原因及时对问题加以修正,降低故障发生率,同时也是对设备和仪器、仪表等物进行维护保养的过程。第四,通过设定标准保持清洁并定期分层检查、监督,维持整理、整顿、清扫所创造的优良工作环境。第五,通过严格执行“整理、整顿、清扫、清洁”标准,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实训场所规章制度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及素养。第六,通过以上步骤,即“5S”管理,使实训基地管理标准化、规范化,从而实现第六个“S”——Security,即安全生产。通过“6S”现场管理,也就是通过安全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最终实现生产(实训)成本最小化的目的。

3.可视化管理。可视化管理又称作目视管理,主要是对实训场所内的工具、物品等,通过定位、划线、挂牌等方法实现管理的可视化,起提醒、警示作用。通过建立技术产品陈列展柜,并标注有关的结构、技术原理、加工方法、技术发明人等说明,将技术流程、技术思想、技术人物典型事迹等图文并茂、直观地展示出来,便于理解产品结构设计、制造流程;将实训的关键项目、工艺、生产过程用图文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对每天的工作任务及实训流程、方法、注意事项等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成为学生求知的参考。此外,还通过用表格或图片的形式表达基地内各种设备的技术参数、功能特点等,使学生在学习操作设备之余,对设备结构、类型、功能、特点有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提高学习效率,不需要额外花时间就能有效拓宽知识面,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的欲望。

(三)专业技术文化建设

专业技术文化建设是实训基地内涵建设之根本,所有的一切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具备高技能、良好的职业素养。我们在实训内容的安排上强调结合工程实际,选用典型工作案例为教学内容的蓝本,注重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结合,实训作品与生产产品相结合,传统工艺与新技术、新工艺相结合,以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真正应用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减小学校所教与企业所用的差距。在实训教学形式上,采用一体化项目教学,在“所需”与“够用”之间找到平衡点。参照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师生按企业车间岗位扮演不同角色,如担任一线操作工、工艺员、质检员、工段长、技术主管、车间主任等,实行上下班考勤制度。强调动手能力训练与职业习惯、工作作风培养相结合,实训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考证相结合,入厂教育与生产(实训)全过程管理相结合。此外,实训考核评价体系成为学习企业考核管理模式,考查的不仅是专业技能,还有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等。

三、结语

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不是对实训基地的硬件进行更新换代或简单的重新摆放,而是通过把企业车间的“6S”现场管理和责任理念导入实训教学,使企业文化和实训基地文化相互交融,帮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充分了解企业文化,并从设备陈列、环境布置、产品特征、工艺流程、制度标准等多方面营造实训基地生产、服务、管理的企业化实训环境,提升实训基地整体管理水平。同时,通过产学合作,加大校企共建力度,把企业的工程案例、生产管理模式和绩效考核体系与实训教学相结合,实现基地设备、运行成本、工作效率、师资的最佳配置,并在建设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提升实训基地的“软实力”和特色,实现基地建设“质”的飞跃,提高职业教育的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周尚利.“6S”管理在实训室管理中的应用探索[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2015(5)

上一篇:五防下一篇:特征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