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实训基地旅游管理论文

2022-04-26

旅游业是实践性很强的行业,为了满足行业的需要,高等旅游院校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1998年,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把旅游专业从重理念的经济学划归为重实践的管理学后,相关高校普遍开始重视旅游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开始关注旅游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的研究。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职实训基地旅游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职实训基地旅游管理论文 篇1: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与生产型实训基地融合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生产性实训基地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活动提供了真实的职业环境,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实现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教学的有效融合成为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本文从二者融合的问题出发,尝试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以利于二者的融合,提高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效益。

关键词:专业教学 生产性实训基地 融合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旅游管理本身又是一个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因此高职旅游管理的专业教学必须要突出“实用性”,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1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和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融合存在的问题分析

自2006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生产性实训基地这一概念以来,高职院校各专业都进行了多样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我们发现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和生产性实训基地这一平台的融合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专业教学目标的实现及生产性实训基地效能的发挥,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1 指导教师存在短板

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指导教师一般由企业的常驻工作人员和学校的专业教师两类人员组成,但两类人员在实训基地的运营指导上都存在有明显的短板,制约了实训基地效用的充分发挥。院校的专业教师一般都是从校门到校门,对企业的工作流程不熟悉,岗位职责认识欠深入,而企业的常驻工作人员欠缺教学经验,不熟悉学校的进度安排,对学校的人才培养的规划不清楚,对学生的能力不了解,不能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岗位工作,有时会引起学生的抵触,两种情况都会影响生产性实训基地在专业教学中功用的发挥。

1.2 训练效益存在冲突

通过专业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基地运营,基地运营又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教学内容的认识和掌握,因此专业教学和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营中具有融合的可行性。但两者也存在着冲突,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以强化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高素质,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因而会选择多项技能进行系统培训,而尽量避免简单的项目重复,并允许工作中出现一定程度的错误,通过纠正而使学生获得提高。而企业的经营则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很可能存在重复劳动,还要求尽可能降低成本,无差错,以提高效益,二者的矛盾在生产性实训实施过程中尤为突出。

1.3 基地功能存在缺陷

由于受资金、资质等方面的制约,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多采用和大型旅游集团联合设立营业部的形式,而营业部的业务设置一般相对简单,多是以前台接待、咨询和一定程度的宣传为主,而财务、计调等业务多由总部相关部门控制,自主性受到制约,因此与教学模块的对接欠缺系统性和递进性,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

1.4 管理标准存在混乱

学生在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角色代入不够,仍停留在学生的角色,而没有实现向企业员工角色的转换,而企业的工作人员对学生的要求也相对宽松,低于员工的规范要求,造成许多学生养成了自由散漫的、纪律观念不强的不良习惯,没有较好地实现对学生服务意识、职业道德,协作精神乃至承压能力等非智力和技能因素的培养。

2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和实训基地融合的对策

针对以上在专业教学和融合中所出现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点对策。

2.1 指导教师互相兼职,弹性融合

专业教师以企业员工身份参与产品的开发、线路的设计、营销的策划、计调的运作等全面的业务流程中,加深对企业岗位的认识,开发出与实际相吻合的项目化课程植入生产性实训平台,有效指导学生;企业的常驻员工以学院教师身份全面参与学校教学,除指导学生实训教学外,还要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内容的优化等工作,增加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学生管理等方面的了解,而对于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可以采用“软引进”和“项目驱动”的方式引入专业教学当中,形成弹性、协作、高效的合作模式。

2.2 实训平台以教为本,兼顾效益

与传统实训基地相比,生产性实训基地直接面对市场,能够创造经济效益,弥补实训的投入,因此经济效益是我们需要考虑的范围,只亏不赢不是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必然。但我们更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其主旨不能以生产和盈利为目的,而是要通过“生产”实现“实训”,更好地服务于专业教学。因此要合理设计教学模式,进行实训内容的合理取舍,建立系统性、递进性的项目模块,给学生更多的尝试机会,拓展实训基地功能,建立良性运行机制,实现基地的可持续发展,保证教学功能的中心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2.3 业务范围适度拓展,弹性对接

和旅游集团总部以协议的形式争取营业部的更多自主权,以集团的网络和资源为依托,在营业部内部模拟化设立计调、外联、财务等部门,合作进行旅游项目的开发和运作。而为了适应生产性实训基地项目化运作的特点,可以在专业教学中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对每项任务和每个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人数做出明确安排,进行小组合作分工的项目化教学和错时轮岗实训,从而系统地培养学生的计调业务能力、导游讲解能力、旅行社经营管理能力、前台接待和旅游营销能力、旅游礼仪能力。

2.4 管理标准完善细化,严格执行

严格的企业化管理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尤其是培养服务意识、职业道德,协作精神乃至承压能力等非智力和技能因素的根本。因此,在实训基地管理上,要参照企业员工管理、成本控制、质量监控、绩效考核、薪酬激励等管理模式通过运营手册操作标准的形式制定严格的管理和考核措施,学生和教师均是企业员工,都穿工作服上班,均按运营手册规定的考勤原则、质量标准、服务规范开展工作,从而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

参考文献:

[1]曾佳,吴志荣.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模式研究与实践[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2]杨群祥,熊焰,黄文伟.我国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历程及思考[J].高教探索,2011,(5).

作者简介:陈楠(1982-),男,汉族,河北衡水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教育,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河北石家庄 050081

王立朋(1980-),男,汉族,河北石家庄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河北石家庄 050081

作者:陈楠 王立朋

高职实训基地旅游管理论文 篇2:

我国旅游类高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问题研究综述

旅游业是实践性很强的行业,为了满足行业的需要,高等旅游院校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1998年,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把旅游专业从重理念的经济学划归为重实践的管理学后,相关高校普遍开始重视旅游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开始关注旅游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的研究。本文对2000年至2009年在中国期刊网和维普资讯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跨库检索,以搜索到的372篇相关文献为基础,从实训基地的效用问题、实训基地的管理问题和模式创新问题三个方面概述我国学者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

一、实训基地的效用问题

对旅游类专业实训基地概念的界定,国内学者基本能够达成一致意见。伏六明(2009)在《浅谈旅游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及其运作模式》一文中,详细地阐述了实训基地的内涵及其分类,认为旅游类专业的实训基地,就其内涵来说,是指学校围绕旅游行业或岗位群的技能要求而设立的系统技能训练场所;就其外延来说,主要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两大类。他认为,校外实训基地是指学校通过与旅行社、酒店、餐饮企业及旅游景区(点)签订协议,由旅游企事业单位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满足学生顶岗实训需要的实训场所;张静(2006)认为旅游教学的实训基地,就是围绕教学培养目标,按照旅游相关行业或岗位的技能要求而设立的系统的技能训练场所,包括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两大系统,指出校外实习基地主要承担两个任务,一是岗位实训,二是毕业实训。

关于校外实训基地的效用问题,人们普遍认可校外实训基地的重要作用。王文霞(2008)把高职旅游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归结为五点,即实现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方面的合作改革,校企合作有利于促进产学研结合的发展、迅速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增加就业机会;王晓(2009)认为校外实训基地是学生实习和转变为“职业人”的重要场所。学生通过在实训基地的见习和顶岗实习,把理论知识和职业服务技能应用到实践中去,通过有经验的从业人员的言传身教,学生的旅游服务技能和职业素质、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及综合素质会得到很大提高。

同时,很多学者也指出了目前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周彩屏(2009)等人认为实训单位教育教学意识缺失,对实习学生并未尽到人才培养的责任。邓新华和卢竹(2004)认为大多数实训基地对管理性岗位实习无法得到落实,从而未达到高校层次性人才培养的目的。陆林、杨钊(2009)等一些学者则认为很多实训单位自身经营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对实习学生无法起到指导作用。

二 实训基地的管理问题

对实训基地的有效监管是保证其正常、高效运转的必要条件。目前,学术界对校外实训基地管理问题的研究焦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实训基地的制度建设问题

徐燕兰和陈文开认为实训基地的制度建设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建设;二是实训教师管理制度建设;三是实训学生管理制度建设;四是实训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对于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建设问题,主要是明确实训基地的定位、功能、服务方向、管理模式、运行模式,达到整合和优化各种资源的目的。来逢波、张明(2007)认为高校旅游专业实习管理上存在定位不准确,缺乏权责分明、长期有效的实习制度等问题。在实习管理模式优化问题上,除了建立校企结合的培养体系外,还必须积极争取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有关政策、制度以及资金方面的支持;邓育武、李玲玲(2008)等人提出了衡阳师范实习管理结构模式,即由宏观管理层、中间协调层和具体实施层组成的“领导一反馈”管理结构;陆林、杨钊(2009)等人认为可通过实习纲要、手册、协议、考核评优办法、违纪处分条例等制度保证实习教学安全、规范、高效进行。

对于实训教师管理制度建设问题,主要是对实训教师的文化知识、教学组织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做出相应的规定。王海莉(2007)强调建立专业实习指导委员会,推进“三个导师队伍”建设,对实习过程进行全程跟踪指导;来逢波、张明(2007)认为学校方面应尽快投入设立实习咨询管理部门,由专业实训教师组成专家指导小组,对实习进行专业咨询、指导和管理;伏六明(2009)等众多学者认为需采用引进、培养和聘用等方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对于实训学生管理制度建设问题,主要是为了保障学生正常的实训、学生的人身安全以及取得良好的实训效果而对实训学生作出的相关规定。从目前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来看,从学生角度对实训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实习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来逢波等人(2007)认为必须根据学校对实践实习前环节的管理规定,制定相应的《学生实践管理条例》;贺小荣、杨志军(2007)针对学生实习前思想工作不充分、学生管理技能不全面、实习中实习生对理论学习不重视以及实习后对学生的考核评估不客观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学生管理创新模式。

对于实训教学管理制度建设问题,主要包括对实训教学的计划、基本环节、成绩考核与评定、教学检查制度等制定的相关制度的建设。董鸿安、汪焰(2004)等人认为高职院校应积极推进教学改革,突出实践环节,加大精密性校企合作办学力度;陆林等(2009)认为教学体系的制定和改革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深化校企合作等措施得以实现。

(二) 关于实训基地的过程管理问题

谌世龙、黄国良(2009)提出的一套实习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中,将过程管理设为评价指标体系的核心,并将实习基地、师资队伍、规章制度、测评体系、质量控制五个方面作为过程管理的二级指标;曹国新『61认为实训教学质量管理系统的特点是重视过程管理和持续的质量改进,并在文中对我国旅游专业实训教学质量管理的现状、问题做了详细的论述,针对目前实训质量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界定实训教学的课程属性、加强保障体系和管理队伍建设、建立实训教学质量指标体系、转变实训教学质量管理理念、改进管理方式等相应的管理对策。

黄绍平(2006)在《基于MBO视角下的酒店实习过程管理》中借鉴目标管理(MBO)等有关的管理原理从酒店实习期间矛盾冲突问题的处理方式、酒店实习效果的监控问题等不同角度,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在管理酒店实习方面所取得的学术成果,为广大学者对高校旅游专业实训过程管理的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路径平台。

目前,许多学者采用了分阶段指导实习的方法对实习管理进行研究。叶新才(2005)从六个方面对旅游景区的生产实习管理进行探讨,包括实习景区的遴选,实习前的计划、动员与教育,实习生派遣、定岗,实习过程的联系、指导与反馈,实习返校、考核与成绩评定,实习总结与提高。

从学生的角度研究实习过程管理的学者主要分析实习生

实习期间的心理变化。李培荣(1999)在《企业如何破解实习生管理难题》一文中对旅游专业实习生实习心理的阶段性表现进行了探讨;林艳立(2007)在《怎样用好实习生》一文中对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生如何克服实习心理障碍提出解决办法;何立萍(2007)在《中美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生之比较研究》一文中谈及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关于实训教学的绩效评估方面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谌世龙、黄国良(2004)制订的一份长达三页的实习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张青(2008)以《前厅服务与管理》课程为例,提出对专业实训课程实施科学化考核,使实训课程考核变得更加精细和科学;但目前关于实训基地建设的相关绩效评估的研究成果却较少。值得一提的是,林曾学、温卫宁(2004)在《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基地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一文中运用了实证研究方法来构建实训基地的评价指标体系;侯明贤(2008)围绕实训基地的教育功能,从酒店硬件、软件和实习管理三个一级指标及实习生培养等11个二级指标出发,探讨了实习基地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张烈平、吴晓鸣(2008)等建议改为“构建校外实训基地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并提出利用模糊综合的评判方法对实训基地进行有效评价。该评价模型和方法为相关主体客观、公正地评估校外实训教学的绩效提供了依据,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三 实训基地的模式创新问题

(一) 关于实训教学模式的创新问题

完善、科学的旅游管理实训教学体系是提高旅游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关键,同时也是实训基地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对于实训教学模式的创新问题,蔡平、罗清德(2005)根据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单向到综合的教学规律,构建了包括理论实践性教学、实训、实习三大模块的符合循序渐进要求的教学体系;陶卫平(2005)在《高校学生毕业实习模式的有益探索》一文中提出了“零适应”毕业实习模式,并通过实证分析对该模式进行了效果调查;张典平、黄雪春(2006)提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实训模块培养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培养方案,并分析了四个子模块,包括基本技能模块、综合能力模块和素质潜能模块的构建,最后从学生、学校、企业三方面论证了该体系的实用性。

华钢、楼嘉军(2008)提出阶段性实习模式,认为将实习分为认知性实习、感受性实习、体验性实习、工作性实习等四个模块,可以达到理论与实践双优的结果,有助于实现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目标;李思东、于浩f2009)在《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中针对旅行社实习对本科教育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相应的研究。

还有一些学者对实训教学做了相关的实证方面的研究。刘昌雪、汪德根(2008)基于对81家旅游企业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提出了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陆林、杨钊等(2009)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旅游管理本科专业酒店实习教学进行研究,提出了改革教学体系、完善实习模式、加强实习基地建设、规范实习指导与管理等优化措施。

(二) 关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问题

目前,很多实践教育学者专注于校企合作方面的研究,并认为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保证。在实训基地的选择问题上,杨世俊、罗明春(2006)尝试运用特尔菲法构建选择饭店管理教学实习基地的评价因子,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并以此为模型对可供选择的饭店进行评价。李德明、程久苗(2007)在构建酒店实习基地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综合评价的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实习酒店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

王丽波(2009)提出了新型的“导师+基地”合作模式,并尝试建立了职业导师制度;安桃艳(2009)认为旅游院校需与国际接轨,建立海外实训基地,打造国际就业竞争力,并构建了高职旅游专业“六方合作、双管齐下”的海外实习基地建设模式。胡章鸿、刘小中(2009)则强调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的统一管理和协调使用,并提出“前点后院”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王贵兰(2009)提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共同发展”的合作模式,实行“三行对接、双轨并行”(即学院专业、基地产业和学生职业紧密对接,理论课程学习与实践课程教学并行),打造具有显著特色的职业院校实训基地。

同时,学生实习是一个利益相关者博弈的过程,蔡晓梅、丁武军(2008),廖兆光(2009)根据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学校、实习单位、实习学生三者的利益互动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实施对策。

四 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在现有的文献中,学术界较多从学校的角度,较少从实习生的心理角度,更少从实习单位角度系统探讨实训基地相关问题;较多采用定性研究方法,较少采用定量研究方法研究实训基地的相关问题;较多探讨我国实训基地相关问题,较少探讨海外实训基地相关问题;在实训基地绩效评估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仍比较缺乏;虽然认识到校企业合作的重要性,但校企合作的“双赢”模式相关研究成果仍比较少见。我国学者在旅游院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研究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仍无法有效地满足旅游实训基地发展的现实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迅猛发展迫切需要更多的实践应用型人才,但与需求相反,高校旅游类专业的学生经过实习,选择酒店、旅行社就业的比率越来越低。学生在实习期间除了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技能以及安全、纪律等其他要素以外,所知不多,知之不详,校外实训基地的深度教学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同时,学校与实习单位缺乏共同的利益和深度合作,实习双方博弈目标的分歧,导致实训基地使用实习生偏离了学校的实习目标。这说明实习效果的好坏,对实习者的职业选择有着莫大的影响。因此,校企双方应通过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把握好每一届学子的实习过程和效果管理,并不断思索创新和改革实训教学模式等,努力提高实训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文霞.高职旅游酒店管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社科论坛,2008(3):43-45.

[2]周彩屏.学生顶岗实习组织与管理运行模式[J].职教论坛,2009(5):15-18.

[3]陆林,杨钊,黄剑锋.旅游管理本科专业酒店实习教学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9(4):483-486.

[4]徐燕兰,陈文开.试析高校实训基地的制度建设[J].广西社会科学,2009(12):122-125.

[5]谌世龙,黄国良.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5):74-76.

[6]曹国新.我国旅游专业实训教学质量管理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旅游论坛,2009(2):313-316.

[7]黄绍平.基于MBO视角下的酒店实习过程管理[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57-62.

[8]叶新才,黄远水.旅游景区生产实习管理研究[J].旅游学刊,2005(7):154-157.

[9]林曾学,温卫宁.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基地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5):77-80,

[10]侯明贤.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为例论实习基地教育功能评价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ga,3k,2008(12):107-109.

[11]张烈平,吴晓鸣.工科校外实习基地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8(6):30-33.

[12]蔡平,罗清德.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5):84-87.

[13]刘昌雪,汪德根.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459-463,

[14]杨世俊,罗明春.如何运用层次分析法选择教学实习基地[J].长沙大学学报,2006(4):140-141.

作者:余雪莉 汪京强

高职实训基地旅游管理论文 篇3:

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模式运作机制的研究

摘 要:构建“运作规范、责权清晰、多方共赢”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体系,核心在于构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管理与经营管理协调机制及财务管理与相关方利益分配均衡机制。在生产性实训基地中,教学实训和经营管理双轨运行,构建教学管理与经营管理协调机制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构建财务管理与相关方利益分配均衡机制是保证实训基地正常运营的关键。

关键词: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模式运作;运作机制;协调机制

作者简介:林红梅(1967-),女,辽宁大连人,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系副教授,企业管理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与教学。

课题项目:2011年广东省高教学会项目立项课题“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化运作研究与实践”(编号:11GJB125122),主持人:林红梅;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经管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化运作研究与实践”(编号:11B100),主持人:林红梅。

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提出在评估过程中要将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作为重要考核指标,要求校内实训基地的条件能够满足教学计划的安排,实践教学经费要有保障以及行业、企业要参与实践教学条件建设。近年来,各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实训室使用率和实训设备投入、运行模式、制度建设等三个方面得到不断发展完善[1]。各地高职院校在探索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中取得了可喜成效,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但由于当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体制机制建设方面相对滞后导致责权利不清,运作不畅,特别是教学管理与经营管理、质量监控与绩效考核、财务管理与相关方利益分配等方面失调,严重影响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及利益相关体参与的积极性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涌现了许多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及其相应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成功典范,并形成了较为科学规范的建设体制和管理机制。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是以企业为主导,注重实践过程管理。该模式之所以能够在较长的时期内持续,一方面取决于选择合作的企业具有相对稳定的规模和用人需求与递补,能够通过企业自身的生产性活动来完成学生在工作过程的实训,另一方面由于德国本地人口偏少确保了学生的就业与大中型企业的用人需求相适配。加拿大以能力为中心的高职实践教学模式的特点是重点培养技术能力、重视操作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适当综合化。美国社区学院以“开放性”为主要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开放性体现在实践教学的对象、目标、管理以及形式等各个环节,特别注重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着重技能的培训,重点提高整体素质,强调学生真实的解决实际问题和动手实践的能力。英国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NVQ)为中心的训练模式,其整个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是靠证书与考试制度来开展。澳大利亚TAFE是一种以国家资格证书为基础的、行业主导的实践教学模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该教育模式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在TAFE的实践教学中,政府和行业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的特点是将院校按工厂模式办、将工厂按学校模式办,实训的场所在校内。该模式依赖于全真化的工作过程,需要持续性的运营资金的支撑,而运营资金的来源在于与企业的充分合作。这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对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模式管理研究与实践具有借鉴作用和理论价值。

(二)国内研究现状

自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以来,全国高职院校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理论与实践方面积极探索。比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建有校内实训中心,管理35个实训室、125个实训分室,设备总值4.7亿元;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处;广东省科技干部学院组建了教学企业与社会服务部;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采用企业运作模式运作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共有7242万篇论文(1994-2012年),其中有关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论文有107篇。丁金昌、童卫军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中国高教研究》2008年第2期)和黄斌《高职教育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选择》(《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S1期)等文章阐述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及特征;傅永强、吴文山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研究》(《机械职业教育》2009年6期)和吴弋旻、张雪娟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探索与研究》(《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年10期)等文章对高职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熊建武在(《现代企业教育》(2008年16期)提出“区域共享型”为主导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叶马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1期)提出开放式园区建设模式,林红梅(《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11期)提出企业化运作,石华(《职教论坛》2010年26期)提出校企股份组合建设新模式,周海英、严中华(《物流技术》2011年13期)提出教学企业建设模式。由于国内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行的研究刚刚起步,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保障尚未完善,特别是在建设与运行上受到观念滞后、机制障碍、效率低下的制约,对如何建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作模式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

二、构建“运作规范、责权清晰、多方共赢”的运作管理体系

本文基于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下称我院)建设国家骨干校体制机制创新和深化院系二级管理的背景下,通过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模式管理作为个案,探讨成立校内实体公司,采用企业模式管理,增强自身造血的能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的是探索出一个“运作规范、责权清晰、多方共赢”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作管理体系。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宏观与微观研究领域如图1所示。

(一)微观领域研究

微观领域研究主要是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管理内涵的研究。主要包括课程体系改革、教学组织方式改革、“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基地的制度建设四个方面。改革课程体系就是校企合作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一致;教学组织方式改革就是探索教学组织模式,实现教学组织与顶岗实践相结合,从而推进“教学做”一体化[2];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鼓励专任教师参与实训基地的实训教学、生产实践及技术研发,并从实训基地中聘请一批责任心强、业务能力强、教学方法得当的企业技术人员作为专业兼职教师;基地的制度建设方面,将出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模式管理办法,内容包括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财务报销制度、实践教学计划、基地激励考核及奖励办法、基地教师工作职责和考核办法、学生生产性实训质量评价制度,对校企合作中表现好的专任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和学生进行表彰。

(二)宏观领域研究

构建“运作规范、责权清晰、多方共赢”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作管理体系,主要包括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管理与经营管理协调机制及财务管理与相关方利益分配均衡机制。在生产性实训基地中,教学实训和经营管理双轨运行,就必须建立健全教学管理与经营管理协调机制。首先注册成立实体公司,实现依法纳税,并以有限公司运作模式建立公司组织架构,包括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会等;其次,明确利益相关方权利与义务,实施经营与教学双重目标,即实体公司可持续发展和学校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第三,健全企业模式运作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减少在真实市场运作中所面临着的许多不确定的经营风险。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财务管理与相关方利益分配机制建设将直接关系到校企双方、师生的核心利益,也关系到校内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营,因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各经营部门涉及到经营成本、设备购置、员工(企业兼职教师、学院专任教师和实训学生)薪酬补贴等运营成本,实践教学场所涉及到财政投入、实训耗材、实训指导老师课时等办学费用,因此,构建财务管理与相关方利益分配均衡机制,首先要制定生产性实训经费管理办法,根据学院政策,对生产性实训使用的经费按照统一规划、专款专用的原则进行管理,严格按照生产性实训经费预算,控制校内生产性实训成本;其次要明确相关方利益分配关系,比如,学校专任指导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参与生产性实训的学生等人员的身份不可避免地具有双重属性,还具有双重劳资关系,因此,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作涉及到相关方利益分配问题。

三、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管理与经营管理协调机制

本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管理和经营管理机制是通过二级学院与实体公司互通、系教学主任与实体公司经理互通、带实习专业教师与企业专职员工互通、实训学生与一线员工互通实现的,按照“基地建设企业化”和“实践教学生产化”原则,采用以大学生作为经营管理主体,以企业模式运作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模式,把校内实训基地设计成真正的生产性教学场所。通过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训项目(实践教学任务)与校内真实公司运作相对接,将学校教学与酒店、旅行社、培训楼、超市、文印店等经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也就是在校内酒店、旅行社、培训楼、超市、文印店和电话调查实训场所进行的实训项目和实训学时要按照人才培养方案执行;通过实习专业教师与企业专职员工的对接,学生与一线员工的对接,增强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引入行业企业技术与服务标准,按照企业职业岗位和工作流程要求,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任务的融合,实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一致,将使学生得以在一个同企业完全一样的环境中学习,将所学的各种知识和能力运用于实际工作中,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具有依法纳税、成本控制、团队合作的意识,全面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管理与经营管理相协调运行机制如图2所示。

四、构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财务管理与相关方利益分配均衡机制

在《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征求意见稿)“构建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部分中,明确提出各高职院校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3]。这极大地促进了校内实体公司的发展。在目前政府投入有限的前提下,校内实体公司就不能只是纯消耗性的实训基地,必须开展真实的生产性或商贸活动,一方面,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与学的真实场景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另一方面,获得一定的收入从而维持实体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即校内实体公司具有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是学校增加了办学活力,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为社会输送了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企业获得了有用人才,学生顺利就业;其经济价值是开展生产或商贸活动获得了经济利润[4]。由于校内实体公司属性是公益性和营利性的糅合,在建设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法律问题,特别是可适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制方面存在许多盲区。特别是在《企业所得税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工伤保险条例》、《公司法》、《破产法》、《物权法》等法律适用上有待于创新和完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财务管理与相关方利益分配均衡机制如图3所示。

由于我院校内实体公司教学设备和土地使用权均为国有资产,因此校内实体公司应该由学校授权管理,采用收支两条线,在财务处建立独立账户,也就是实体公司收入和支出要在学院财务处建立的独立账户中体现出来。按照我院财务管理文件,实体公司创收应包括递交学院管理费、实体公司发展基金、师生奖酬金3个部分。在校内实体公司的组织架构中,公司管理人员多是二级学院的专任教师、合作企业兼职教师和专业实训学生,他们的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专任教师是二级学院的一员,兼职教师是合作企业的职工,实训学生要遵守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他们一方面与所在学校和企业人事关系保持不变,另一方面又与基地建立了事实上的劳动关系,需要接受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管理和考评。在校内实体公司激励政策方面,实体公司管理团队应该以教师下企业实习的方式有计划的安排到实体公司工作,享受学院给予到校外企业去实习的教师一样的待遇,即合格者学院按满工作量核算其工资,同时享受校内实体企业给予的适当奖励。学生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学时外,要享受校内实体公司规定的补贴。

总结

经营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实训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初衷,为了实现实训和经营目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就必须要在经营管理、教学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实现学校教学管理与企业经营管理协调,实现财务管理与相关方利益分配均衡,探索出“运作规范、责权清晰、多方共赢”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杨群祥,熊焰,黄文伟.我国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历程及思考[J].高教探索,2011(05):118-121.

[2]林红梅.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化运作实践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04):54-56.

[3]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http://www.tech.net.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0072200014&cata_id=N003.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10-07-21.

[4]严中华.高职院校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1):13-21.

责任编辑 吴学仕

作者:林红梅

上一篇:软土地基基础设计管理论文下一篇:现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