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设施系统化设计

2024-05-17

公共设施系统化设计(精选十篇)

公共设施系统化设计 篇1

设计的本质是追求更合理的生存 (使用) 方式。设计的外在环境的需求和限定决定了设计的定位和方向。这样在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事理的本质, 在此基础上确立目标系统, 然后确立相关的外在条件, 权衡目标系统的核心关系, 协调各种复杂的外因, 组织既有资源进行创造。因而, 设计的创造性也可以理解为对核心关系的协调能力。从设计的外在因素讲, 影响设计的外在因素是成镞的。设计者无法改变既有的外在条件, 只能最大限度的利用既有资源进行合理创造。设计的能动力量来自设计者的协调能力和重组资源的创造性。就此意义而言, 外部环境因素提供给设计者一个他能够选择的资源域, 每一设计行为都意味着对可控资源的组织及创造性利用, 而从设计自身的目标而言, 设计的核心是考虑不同“意愿” (不同目标) 的需要, 解决相应的问题。而内在目标是设计思考、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因此一切资源的组织与利用都要围绕核心目标来展开。

将设计行为视为对“内在目标”与各种复杂制约因素相互关系的理性调节过程。强调的是“设计”的选择性, 而非被动影响。设计资源的组织可能有很多选择, 而合理的、平衡态的组合关系, 最符合目标的实现。基于这样的设计观念及方法, 我们在展开设计时, 是以人、自然、社会的整体和谐关系为目标, 而不是以技术、经济为唯一参照因素。我们不否认技术、经济对设计有直接的支持作用, 但丧失了人类合理、健康生存的大目标再先进的技术应用都是盲目的。西方社会大力倡导的“中等技术运动”就是强调在地方条件限定下做出最佳技术选择。而不是一味追求所谓的“高新技术”。设计事理学将内在目标视为设计的出发点也是终点。围绕人的合理需求来合理、合度地组织技术资源及物质资源, 真正将设计“以人为本”的精神落到实处。基于对人与自然、社会、整体的关注, 及对资源科学合理的组织, 设计可作为一种平衡技术并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和谐发展。

2 适应性原则

自行车公共设施系统化设计还必须遵循适应的原则。设计要符合特定历史条件下:特定地点和特定人物的要求。设计创造的是一个人为的世界, 而此世界是一个“适应性系统”设计也就是以一定的目的, 一定的方式来达到与客观条件和内部关系相适应的人为适应性系统。

美在适应性系统中有不断变化的目的和追求。由于审美主体美的差异化, 主体的目的性也就多种多样了。而且客观规律也在变化。因此设计应是通过调整自身系统内容元素间的关系来获得真与善的统一。既主观目的与客观规律的统一。所以它是一个适应性的系统。自行车公共设施系统化设计就是要在特定的文化、社会、人群为了达到特定“目标”所做出的适应性选择和整合, 这个过程既包含了外部因素的限定, 也包含了内部因素的选择。而这些因素又是相互关联、影响、制约、和共生的。

3 生态的原则

自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以来,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特别是物质文明的发展确实是极大提高了。但是, 人类社会也付出了严酷的代价。以西方世界为代表开拓的传统工业化的道路, 是以“人类统治自然”, “人类征服自然”为指导思想的目标是满足富裕的人们过舒适生活的需要, 它的方法是为所欲为的相大自然贪婪地索取, 恣意地掠夺, 它的结果是人与自然陷于尖锐的矛盾之中, 并不断受到自然的报复, 由此引发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人口激增、资源锐减、环境污染、生态恶化, 实际上已经使人类社会走上了一条不可持续发展的歧途。作为设计者我们应该明白, 设计在满足了生产者、消费者、使用者的需求后, 背后还有自然的凝视, 这是设计应该遵循的生态观念。

我们必须着眼与未来而开发一种新型的生产和消费方式。21世纪, 人类社会必须自觉地改变发展战略, 改变价值观, 人类统治自然、人类征服自然转变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生存, 协调发展, 并以新的价值观为指南, 开拓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这就需要对现有的工业系统进行一场新的工业革命, 从产品的设计、生产的流程到服务的模式, 全面实现创新, 以创造一种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体系, 要使生态目标和经济目标相协调。这对自行车公共设施系统化设计的设计原则要求为更低的能源、材料消耗, 无毒害和污染的材料和技术、可再生、循环的废品。

4 以人为本的原则

4.1 产品的功能形态的人性化设计

产品都是为人而设计的。从设计的本质来说, 在产品设计过程中, 任何观念的形成均需以人为基本的出发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一个产品的要求不仅仅满足于其使用价值了, 而越来越注重产品的附加价值—情感价值、美学价值、个性化价值等。

产品任何一种特征内容或含义都必须通过产品本身来体现, 而要体现产品的以人为本, 就得从产品的要素上着手, 分析产品的各种形式要素。通过设计的形式要素—造型、色彩、装饰、材料等的变化来实现产品的人性化设计。

好的功能对于一个成功的产品设计来说十分的重要。人们之所以有对产品的需求, 就是要获得其使用价值—功能。如何使设计的产品的功能更加方便人们的生活, 更多、更新考虑到人们的新的需求, 是品设计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形态设计中的造型要素是人们对设计关注点中重要的一方面, 设计的本质和特性必须通过一定的造型而得以明确化、具体化、实体化。以往人们称设计为“造型设计”, 虽然不很科学和规范, 但多少说明造型在设计中的重要性和引人注目之处。在“产品语意学”中, 造型成了重要的象征符号。针对不同的消费群和不同的使用场合, 颜色的选择也非常的重要。如为中学生使用的自行车公共设施的色彩应该是活泼生动、富有朝气。

4.2 产品人机工程的人性化要求

任何产品都是包含人机工程的产品, 只要是“人”所使用的产品, 都应在人机工程上加以考虑, 产品的造型与人机工程无疑是结合在一起的。我们可以将它们描述为:以心理为圆心, 生理为半径, 用以建立人与物 (产品) 之间和谐关系的方式, 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 综合平衡地使用人的肌能, 保护人体健康, 从而提高生产率。仅从工业设计这一范畴来看, 大至宇航系统、城市规划、建筑设施、自动化工厂、机械设备、交通工具, 小至家具、服装、文具以及盆、杯、碗筷之类各种生产与生活所创造的“人造物”, 在设计和制造时都必须把“人的因素”作为一个重要的条件来考虑。自行车公共设施存在于一个相当复杂的环境系统中。必须以无障碍、通用性为前提来考虑批量化制造的实现。而在材料和结构的组织上需考虑安全性、持久性以及易设施性。

4.3 探索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设计应将设计触角伸向人的心灵深处, 通过富有隐喻色彩和审美情调的设计, 在设计中赋予更多的意义, 让使用者心领神会而倍感亲切。设计于是承载了对人类精神和心灵慰藉的重任。针对路易斯·沙利文提出的现代主义设计口号“形势服从功能” (Form Follows Function) , 著名的“青蛙设计公司” (Frog Design) 提出了“形式服从情感” (Form Follows Emotion) 的设计理念。他们认为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产品, 他们也通过让人赏心悦目的形式购买包含其中的价值、经验和自我意识。日本的GK设计公司把表达“真善美”作为设计的目标, 认为设计是一种把人们的思想赋予形态的工作, 设计就是将所有的人造物赋予美好的目的并加以实现, 优秀的设计是真善美的体现。

摘要:本文通过对自行车公共设施的发展现状的考察、了解和影响其发展的各种因素的分析和总结, 结合当下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现实情况。希望能提出科学的、客观的、有针对性地解决方案和建议和概念。并尝试总结出适合我国城市发展对于自行车公共设施系统设计的方法、程序和原则的规律。

关键词:自行车,公共设施,设计原则

参考文献

[1]柳冠中.苹果集—设计文化论[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38.

[2]吴翔.产品系统设计—产品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25-56.

《公共设施设计》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公共设施设计的基本规律和设计流程,尝试运用不同的形式,设计美观、实用的公共设施。通过学习,了解公共设施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了解设计与生活的关系,增加对生活的热爱,提高生活的审美品位。

课堂学习过程与方法设计

课件展示风格多样的公共设施设计,引起学生对公共设施的关注。

引导学生通过欣赏众多的公共设施设计,找出自己喜爱的公共设施设计,并且分析喜欢的原因。

提示讨论:什么样的公共设施设计能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

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生活的小区需要哪些公共设施,什么造型、风格、色彩的公共设施能与小区的环境相协调。

提示:根据公共设施的功能,分析其造型、材质设计的.特点,并要考虑到消费者的性别、年龄、文化层次和地域等特点。

鼓励学生将作品展示出来,组织评价。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关注。

通过分析讨论,基本掌握公共设施设计的相关知识。

分析并总结公共设施设计的基本规律和方法。

引导学生将公共设施的设计与本学科进行更好的联系。

结合生活,设计与环境协调的公共设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分小组经过短暂讨论,确定设计方向并进行设计,同时撰写设计说明

考虑到各个因素,用丰富的技法尝试设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

教后反思

谈感想,提出疑问。

公共设施系统化设计 篇3

城市交通系统建设中的公共设施是城市化发展的标志之一。公共设施的设计风格体现着城市的精神面貌,彰显着城市传统文化,引导着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本文以城市交通系统建设中的公共设施产品入手,分析其产品设计的趋势走向,得出影响其设计发展走向的主要因素。以期为其他类的城市公共设施产品的设计做出指导。

1.城市交通系统建设中的公共设施产品设计趋势

城市交通系统建设中的公共设施产品最早出现于1819年,是以公共马车的形式出现,这是建立城市交通系统的里程碑。之后陆续出现了轨道马车,地下铁道、电车和公交车等。由此可知,近百年来,城市交通系统建设中的公共设施产品的设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并为城市建设带来了各种积极作用,当前设计的趋势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交通系统建设中的公共设施产品设计趋势朝着适应新生活方式的方向发展。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公共交通设施的要求也不仅只是满足人们代步的需求,还要求公共交通设施产品能够满足人们的内心需求,即其设计要适应人们对于生活温馨雅致气氛的追求、对于生活方式的享受。设计师根据这一需求在当前的公共交通设施设计上添加了其他的功能,如当前的公交车的设计都设置了车载电视、收音机,以此来缓解乘坐人旅途的疲惫,打发乘坐人的乘车空闲时间。

(2)城市交通系统建设中的公共设施产品设计趋势朝着绿色、环保方向发展。

随着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念,减少资源的浪费,有效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发新能源成为城市交通系统中的公共设施设计方向。首先是对城市空间资源的使用,如在一些公交小站点的设计上,设计师仅设计一个停靠点标志,提高了空间使用率。其次是对于绿色设计概念的使用上,如对于各大公交车停靠点,将太阳能运用到对公交车停靠站点的发电上;最后对于绿色设计新概念的实际使用上。如设计师对于公交车的电源的使用上一般会采取节能光源。设计师通过绿色环保理念的层层推进,设计适合城市交同建设的公共设施产品,为城市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3)城市交通系统建设中的公共设施产品设计趋势朝着安全性能方向发展

城市交通系统是影响人们安全出行的重要因素,酒驾、醉驾、飙车等消极驾车方式数量的提升对人们的出行安全造成了危险。目前,设计师们在对公共设施产品进行设计时,将安全性能归纳到设计元素中。主要表现在对于公交站台前公交车停靠区域的规划,对一些坡度较大、人流较多的路段进行减速、测速带设置。

(4)城市交通系统建设中的公共设施产品设计趋势朝着当地文化特色发展。

传统文化是现如今地区经济发展重要因素。通过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带入到交通设施产品的设计中,不仅仅增加了当地交通的特色,吸引大量的外地游客。还可以增加当地人对于文化的认同感。从设计学的角度来说,对传统文化的利用有利于突出产品的特性,增加城市交通系统中的公共设施的吸引力。如安徽黄山是世界著名的自然保护区和文化保护区,从“古徽州文化”中提取元素,将其运用到对公交站台等交通系统的设计上,使得黄山的交通建设在视觉上产生了整齐性、统一性。并且使人们行走在黄山的每一角落都能感受到璀璨的徽州文化,提高了安徽黄山的文化影响力,从而提升安徽省的经济发展实力。

(5)城市交通系统建设中的公共设施产品设计趋势朝着结构新美学方向发展。

结构美学中的解构美学是设计史中的重要指导手法,二十世纪中,蓬皮杜国家艺术和文化中心以结构美学为指导理念设计的艺术品被称为现代艺术的杰作,结构美学对于当代设计理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当前,运用结构美学对于城市交通公共设施产品进行设计,提高了公共设施产品的“美”的特性。通过结构美学的相关定义,将公交车或是站台红绿灯进行整体美化,通过对多种复合材料和工艺的选择,使公交车内部显示出时尚、科技、创新的味道,并且增加了公交车内部的活动空间,增加了公交车的抗压能力。对于公交站台的钢化玻璃等高新材料的选用,提高了观赏性,方便于文字材料的投射,创造出城市的语言。

(6)城市交通系统建设中的公共设施产品设计趋势朝着时代元素方向发展。

时代是变化发展着的。每一个时代中的每一个地区所流行的元素是不同的。而时代特点通过公共设施中的各类产品展现出来。现如今,欧洲对于复古的追求,在公共基础产品的设计上也充分使用到了这一元素。同时,中国将一些古城如苏州的公交站台设计成传统平顶式的房屋形状。通过对时代新元素的把握上,城市交通系统在此展示出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特点,不同的景象向路过的人们诉说属于这个城市的历史。

(7)城市交通系统建设中的公共设施产品设计趋势朝着数字智能化方向发展。

针对于数字化智能设计已经普及到了城市公共设施的各个角落,面向城市交通系统建设中的公共设施产品的设计同样不落后与人。城市交通系统中的数字化智能设计提高了道路的有效使用性,并且减少了交通压力。主要表现为对一些红绿灯、路标的设计上。如,在夜晚的时候,路上行人会少于车辆,在设计中会偏向于将行人道上的红灯时间延长,增加行车的绿灯时间。

2.总结

面向城市交通系统建设中的公共设施产品设计趋势呈现出从传统、现实、审美、技术等各个方面入手的特点,对于城市的交通系统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还可以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在未来交通系统公共设施产品的设计中总结当前设计趋势的优势,发展创新型设计趋势,为城市的各个领域发展做出贡献。

自行车公共设施系统化设计之探索 篇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汽车开始进入家庭以来, 城市里机动车道越来越宽, 而自行车道越来越窄, 有的城市把过去一些颇为规范的自行车存放处拆除, 改做他用。然而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 自行车依然是最为主要的短途代步工具。因此, 发展自行车公共设施不仅是为了方便市民的生活, 同时也能够减缓城市的交通压力, 节约能源, 增加市民健身和锻炼的机会, 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

1 自行车公共设施系统化设计之空间

1.1 城市的相对开放空间:广场、城市道路、车站

“广场”一词源于古希腊, 是人们进行户外活动和社交的场所, 位置是松散和不固定的, 由于考虑到人数和地理位置, 一般都会在相对间隔一段距离之处设置自行车和电动车存放场所。城市道路是指城市规划区内的公共通道, 一般划设人行道、车行道和交通隔离设施等。城市道路是自行车的主要使用环境, 应该在城市道路的适当位置设置一定的辅助实施来方便自行车的运行。车站是城市交通路网中一个节点, 它是供旅客换乘和候车的场所, 自行车有时会和地铁、公交甚至火车联系在一起, 比如骑自行车到地铁或公交站换乘, 这就要求相关的站点设置存放空间和设施来规范和统筹自行车的停放。

1.2 城市的相对封闭空间:公园、校园、居住区

自从1858年纽约开始建立第一个中央公园以后, 城市公园曾一度在西方国家成为一个特别的观光旅游点和节假日休闲地。一般的公园由于各种原因的需要, 基本都是禁止车辆的进入, 会采用公园提供的自行车的方式, 这样也会涉及到自行车公共设施的问题。校园的主体概念是提供学习、实验和生活的建筑及其附属物, 多强调其学习、研究等使用功能。很多大学校园里的学生基本上都是人手一辆自行车, 在这里自行车是最实用和方便的代步工具。自行车公共设施无论在大学或者中小学都有很大的使用空间和范围。居住区是市民休息和生活的主体空间, 也是每天外出工作和学习的出发地, 自行车公共设施完善将能直接决定某些人选择的出行方式, 而且也需要考虑方便市民平时的维修保养。

1.3 特殊环境:旅游区

旅游区是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或主要功能之一的空间或地域。在旅游区使用自行车是为了游客更好地观光、享受自然、放松和健身, 自行车公共设施必须注意和景区的环境相互协调融合。

2 自行车公共设施设计之具体系统

整个自行车的设施系统应该是一个关联的整体, 图1为自行车公共实施系统化设计的定位方法———目标系统的确立过程。

2.1 停放系统

有使用自行车的地方就必须有自行车的停放空间和设施。如一个地铁站的自行车公共设施的系统化设计。首先必须调研本站的均值状态下的乘换人数, 自行车的数量和需要的场地面积, 然后市政相关部门综合各方面因素规划一块用地。也就是说, 只有相关的市政部门首先认同建立这个系统的必要性之后, 才有可能批复相关的空间, 这是基本的条件, 否则一切就不可能建立和开展。

2.2 服务系统

“服务”是为集体 (或别人的) 利益或为某种事业而工作。自行车公共设施的服务系统就是为自行车使用者提供相关的服务的行动, 包括软性的和硬性的二个方面。本文主要关注的是为修理自行车而设计维修系统, 为自行车运行过程中提供的及时充气系统和针对电动车的电池更换或快速充电系统等。

2.3 租赁系统

租赁, 指在约定的期间内, 出租人将资产使用权让与承租人以获取租金的协议。自行车的租赁系统设计可以解决很多相关的问题。例如使用者在一个地方的短暂逗留, 选用租赁的方式来解决短暂的代步工具可能会比购买的方式更好, 这就涉及到租和还必须方便快捷, 如果花费太多时间而不能解决问题, 就会因为时间的成本而放弃。

2.4 无障碍系统

无障碍设计也叫全方位设计, 在最大限度的可能范围内, 不分性别、年龄与能力, 适合所有人使用方便的环境或产品之设计。其核心原则是平等的使用方式及对所有使用者提供相同的使用方法, 若无法达成时, 也尽可能提供类似或平等的使用方法。但自行车公共设施无障碍系统设计面临一个新的问题, 那就是在探讨无障碍设计时, 不单是生理层面的无障碍, 还应包含心理层面无障碍的人性化设计。

2.5 管理系统

管理系统涉及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统计学等很多学科, 是各学科紧密相连综合交叉的一个体系。自行车公共设施是处于城市这个巨大的复杂的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就其本身而言有很多的技术、结构等复杂因素需要进行统筹和组织, 这就要求必须建立一套系统的管理程序和方法来更好地解决自行车公共设施系统化设计的相关问题。

3 从工业设计与城市设计的角度看自行车公用实施系统化设计

城市的归属感的创造、居民对一个城市舒适度的评价、城市设计的成功与否的判断, 甚至城市色彩的时代感, 都影响到市民户外活动的心境和对城市的生活体验。自行车公共设施产品对城市生活产生的冲击力, 可以被作为维系城市人文特色的一支生力军。自行车公共设施系统化设计与艺术不但不是互相排斥, 而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及互相启发的。我们细心地观察, 就会发现任何工业产品的设计与运用过程, 实际上都是围绕着美的规律去勾划、去创造的。

摘要:与汽车相比而言, 自行车公用设施研究一直处于滞后的状态, 更谈不上系统二字。本文试图从工业设计的视野, 针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发展状况——自行车公共设施设计滞后, 为城市寻找一种能够传达城市人文形象特色的工业产品媒介——自行车公共设施系统化产品。

关键词:自行车,公共设施,系统化设计

参考文献

[1]吴翔.产品系统化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

[2]王庆海.现代城市规划与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公共设施系统化设计 篇5

公共设施人性化需求

狭义的公共设施设计虽然多以独立的形式出现,但它们之间具有不可忽视的共性特征,有效的归纳这些特征,对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公共设施设计的特点,具有重要的作用。公共设施的对象是人,而人是环境构建的主体,环境必须通过人来加以改造和利用,环境的价值体现在和人的交互过程当中。因此,要从人的外部联系来认识人的行为,企图脱离社会来分析人的行为,研究人的内部心理过程是丝毫不会有任何效果的。

环境行为的基本构成要素是环境刺激、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和行为反应。比如设计作品,最初的设计出发点都是从实用的功能角度来考虑的,但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就融入的人的审美情趣,进而考虑用户的心理需求。

以功能主义为指导思想,设计的日用品基本都是很理性的几何形式,直线、矩形,连圆弧都很少使用,颜色多为灰色,这种产品冷冰冰的缺乏人情味。另外,“外形跟随功能”的含义是:外形并没有功能,它必须跟随产品的功能。

其实,产品外形本身是应该具有功能的。比如说:圆形的功能是旋转。平面可以作为支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内部的结构对外形的影响越来越小。外形不能仅仅跟随功能了。形式美的设计思想已经不能解决许多产品外形设计的问题。必须寻找新的替代设计理论。产品符号学就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从符号学到产品语义

符号学运用于工业设计是设计史上的一次革命。它针对功能主义设计思想的局限性,提 出工业设计的造型不能只从机器功能考虑。而应当以人的操作行为为出发点,以人对产品理 解为出发点,使用户通过产品的符征理解产品的符指。设计以人和文化为本思想,强调人心理需求的作用,更强调用户的思维方式、习惯行为方式对产品的重要性,跳出了功能主义的设计思想。

每个符号可以分为符征与符指两个层面,它们的关系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产品符征是产品所表现出的形态,符指是指产品的内容。产品设计的符征是产品所表现的造型,而人们凭借着自身的感觉媒介来认识产品形式所表现的特质,并由此特质来体现产品的设计。

产品符号学认为,符征所代表的意义,是根据整个社会文化的系统而定。符征本身并没有意义,而是来自约定俗成的社会文化系统所赋予的含义。设计任何产品,首先要明确用户,建立用户模型。利用产品符号进行设计,建立用户语义模型。设计中应当提供四种造型语义表达,这些都要从用户角度进行认识。

产品语义表达符合感官对形状的经验

当人们看到一个东西时,往往从它的形状来考虑其功能或动作含义。圆“与生俱来”有着可以旋转或转动含义;看到平板时,会想到可以放东西,可以坐,可以用它作垫板来写字;窄缝可以把薄片放进去;用什么形状表示“停”?用什么形状表示“硬”和“软”使用户生产什么感觉?“粗糙”、“棱角”对人的动作具有什么含义? 因为人的社会文化影响,用户总会将不同的符征指向特定的符指。作为公共设施设计,造型要让用户一眼就明白是一种功能性的产品,再通过少量的引导,了解整个产品功能。

1.产品语义表达布局的含义

突出、有独特边缘或是独特颜色的东西给用户触碰的信息,而隐蔽或是某些特殊的形状符号给用户危险、远离的信息。一个产品的结构,布局,不同位置的部分表达着不同的语义。精细、小巧的部件更能给人操作的冲动。而整体性强体量大的部分,一般属于产品内部运转系统。将脆弱或不希望用户接触但有必须暴露的部分包围保护起来,配上警告的颜色。通过结构布局的主次,来告诉用户功能的主次,哪些是面向用户的功能性区域,哪些是机器本身的工作区域。

2.产品语义表达应当提供状态的含义

产品具有许多状态,这些内部隐藏的往不能被用户发觉,设计必须提供各种反馈显示,使内部的各种状态能够被用户感知。例如,用什么表示“静止”?用什么表示“断电”?用什么表示“正常运行”?用什么表示“电池耗尽”?用什么表示“结束”?用什么表示“关闭”?什么表示“锁定”?对于公共设施,指示灯、颜色信号、振动、声音等感官都能间接的告诉用户产品的工作状态,但是必须保证不能影响整个公共区域的整体性。

3.产品语义必须给用户表示操作

要保证用户正确操作,必须从设计上提供两方面信息:操作装置、和操作顺序。通过颜色、类似箭头等特定的图案表达出功能的操作顺序,并将这些信息融入产品的造型和外观设计中。公共设施设计必须让用户通过造型,自我发现、学习有关的操作,并且可以容忍用户一定程度的误操作。

4.产品语义着重解决的问题

第一,产品应当不言自明。通过产品的形状颜色,应当传达它的用途,使用户能够通过外形立即认出来这个产品是一种公共设施。用户清楚是一种纯粹的服务性设备,它是卫生安全的,知道它应该如何操作等等。

第二,产品语义应当适应用户,而不是全靠引导用户适应产品,设计师都应当采用视觉直接能够理解的产品语义方式来让用户自觉的按规范使用产品。一时依靠引导,二是将最有可能的误操作的交互过程屏蔽。

公共设施的可持续设计研究 篇6

自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全球变暖等一系列问题的日益严重,让可持续发展成为必然选择。公共设施作为现代化城市空间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起着协调人和环境关系的作用,将可持续设计理念引入到公共设施设计中,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论文在分析研究可持续设计策略的基础上,提出采用地方性设计和模块化设计等手段,达到降低能耗、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实现公共设施的可持续设计。

关键词:

公共设施 可持续 地方性设计 模块化设计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及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现代城市空间要素的公共设施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使得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因此对于公共设施设计,不仅要满足公众的需求,还要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公共设施与可持续设计

2.1公共设施

公共设施是指由政府提供的属于社会的给公众享用或使用的、满足公众需求的公共物品或设备。在现代城市的建设中,公共设施改善了城市环境品质,提升了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成为展示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公共设施不仅具有共性,如安全性、舒适性、整体性、人文性等,也具有个性,如地理和文化的不同、民族和历史环境的不同以及使用者的不同等造就了公共设施的个性。

目前在国内,政府对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同时也加大了对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这些设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但有些公共设施设计不够深入细致,存在设施配置不健全、缺乏地域特色、缺乏人眭化设计、与环境不协调等一系列问题,使得公共设施成为了摆设,对城市的环境品质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将可持续设计理念引入到公共设施设计,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环境影响、资源限制等问题,有利于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2可持续设计

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如今可持续发展也成为最为热门的词汇之一,在设计领域,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设计思想相结合产生的可持续设计也成为最流行的设计思想。所谓可持续设计,就是在生态哲学的指导下,将设计行为纳入“人——机——环境”系统,既实现社会价值又保护自然价值,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繁荣。可持续设计不仅仅是环境和产品的设计,而且是人们生活方式的设计,设计的核心在于材料、工艺的合理利用、环境的保护以及文化的传承上,从而使设计延长寿命,使人工和环境得以和谐共存。

目前可持续设计策略主要包括:(1)资源能耗最小化,即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减少产品的材料和能源消耗。这不仅仅包括材料用量最小化;(2)选择低环境影响的资源和过程,即设计产品时,尽量选择无毒害、可再生和生态兼容的材料和能源,并通过设计使产品在生产工艺、原料转换、最终处理以及使用过程中消耗的资源和产生的影响最小化。(3)产品生命周期优化,即延长产品及其部件的寿命,设计出耐用的产品;通过设计提高产品的使用频率,最大可能降低产品的闲置时间。(4)延长材料的生命周期,即设计时考虑材料的回收、堆肥或燃烧,以增加材料处理的价值。(5)设计易拆卸产品,产品零件的易分离性有利于产品的保养、维修、更新和再生产,从而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和材料的生命周期。

3.公共设施可持续性设计研究

从以上可持续设计策略可知,要实现公共设施的可持续性设计,—方面可以通过熟识地方自然环境和资源,在材料和能源选择上使其尽可能减低能耗、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另—方面可以通过合理设计产品的功能和结构,使其便于运输、装配、维修维护以及回收再利用,从而延长公共设施的生命周期。

3.1地方性设计

自然环境和各种资源是公共设施设计的基础。不同地区的环境和资源各异,公共设施的可持续设计始于对地方环境和资源的熟识,首先在材料选择方面,可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及自然生态材料合理选择,既可以降低成本、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也能使公共设施与周围的环境相和谐。如竹材作为一种成材时间短、利用率高的生态材料,在其盛产地已逐步地被应用到公共凉亭、座椅等设施的设计中。在选用竹材的同时,采用原竹结构体系,减少了加工环节的能源损耗和环境污染,如图1、图2、图3、图4。

其次在能源的选择方面,可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环境选择适宜的绿色资源,同时在结构设计上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如在风力大且空旷的地区,户外公共设施的能源可以选择风能,如图5海滨路灯的设计中,设计师因地制宜采用天然的竹子为原料,将精心设计的竹筒作为灯体,按一定规则有序地螺旋排列于灯柱之上。螺旋状灯体与竹筒的外侧尖角大大地提高了风能的利用率,同时美观的造型又给迷人的海滨增添了一道风景线。而在光照强的地区,则可以选择太阳能,如图6太阳能充电躺椅,其主体是一个木质的摇椅,顶端配备了太阳能电池板,根据太阳光强烈的角度,利用底部的互动式转轴自动选择调整,让椅子上的太阳板尽可能多地吸收阳光,这些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储存后,可为电子产品充电,夜间也能照明。

3.2模块化设计

模块化设计是系统论思想在设计活动中的综合运用,通过对产品的分析研究,分离出相同或相似的功能单元,形成通用单元——模块,然后用不同的组合来构成多种产品。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可以在满足公共设施个性化设计的同时,既可以实现标准化生产、便于装配运输,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又易于实现产品的互换和维修维护,延长公共设施的生命周期,是实现公共设施可持续设计的有效手段。

公共设施的模块化设计可通过对同一模块的不同组合方式实现,如图7、图8,在图8公共空间座位系统设计中,采用模块化设计,分割为8个模块,每个单一的模块均是一把凳子,可以轻易拆卸和组装。也可通过不同功能单元模块的组合实现。在后一种实现方法中,首先需对公共设施系统进行功能分析与分解,如图9,合理划分模块,设计单个模块及其接口,根据需求、环境等的不同组合模块构建不同的产品,如图10。同时设计模块间的接口时要考虑可持续设计相关原则,便于安装、拆卸和维修,尽量减少连接件数量,避免使用黏合剂,提高模块的可持续性。

4.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发生了巨大变化,也更加关注生存环境的质量,现代公共设施的设计也应该注重其可持续性。可持续设计理念在公共设施设计中的应用,旨在尽可能降低资源损耗、不污染环境、可回收利用的同时,创造出满足人们需求、舒适的产品。实现公共设施的可持续设计,可在熟识当地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基础上,设计时尽可能选择当地环保材料和绿色能源,从而减低成本、减少能耗,并通过模块设计手段合理设计产品的功能和结构,使其便于运输、装配、维修维护以及回收再利用,从而延长公共设施的生命周期。

浅析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的公共语言 篇7

社会在变迁, 城市在发展。随着人们城市环境意识的日益觉醒, 人们对城市景观及生活空间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人们不仅需要舒适的小家园, 更需要艺术化的城市大环境。公共设施作为城市空间的要素之一, 是城市景观规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谓公共设施, 就是政府提供属于社会公众享用或使用的公共物品。从社会学角度来讲, 公共设施要满足人们的公共需求, 以为人们创建安全、健康、舒适、效率的生活为目标, 满足人们对多元化环境的需求。

一、概述

城市公共设施一般泛指室内、室外环境中一切具有一定艺术美感的、设置成特定功能的、为环境所需的人为构筑物。“公共设施”一词产生于英国, 英语为Street Furniture, 直译为“街道的家具”, 就是指城市景观中的公共“生活道具”。例如休闲座椅、垃圾桶、公共候车亭、路灯、公共厕所和标识牌等。

公共设施是一个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综合体。其共性包括设施的安全性、舒适性、识别性、和谐性和文化性, 这些特征是必须首先考虑和遵守的, 是城市公共设施的主体特征。而城市公共设施的个性和特色与它的共性一样, 也是由人与环境决定的。相对于作为主体的共性来讲, 个性具有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是基于不同群体的年龄、职业、喜好、修养、文化等差异而产生的, 而且总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中;地理与文化的不同、民族与历史的不同、传统与宗教的不同、使用环境的不同、使用者的不同, 都成为创造者多样化、个性化环境景观设计的源泉。

二、公共设施的公共功能

公共设施中公共功能的确定, 必须从“物的关联”为出发点, 将功能的形式向外扩张, 对设计物的材料、结构与视觉特质进行整合, 并与环境呼应, 从而使设计概念的表达更趋完整。

(一) 实用功能

城市公共设施作为为公众在公共场所中进行活动时提供各种方便而设置的产品, 它的实用功能是主要的。如公共垃圾箱 (如图1) , 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 既要尽可能满足产品盛放各种垃圾的需求, 体现其功能的科学性, 还要结合城市的环境、特色, 制作一些别致的造型以增添环境的情趣和变化。同时还要考虑到公共设施与周边环境在材料、色彩、造型等方面的协调以及安全性的问题, 避免造成与环境格格不入的感觉。

(二) 审美功能

公共设施作为城市公共环境中的艺术作品, 其审美上的功能是不容忽视的, 应以一定的造型、色彩、质感、体量与比例关系, 并运用象征、秩序、夸张等特有的手法作用于人们的心理, 使其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 (如图2) 。否则, 公共设施便会失去它作为公共艺术形式而存在的可能性。

当今, 公共设施在完成基本的实用功能的同时, 还应成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审美要求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这种被置于人文公共空间环境中的艺术, 会对人的视知觉乃至心灵在审美上产生极大的影响。可见, 在进行公共设施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它的物质实用功能, 更要考虑其精神功能, 提高城市的整体艺术性、审美性, 更好地体现城市特有的人文精神和艺术内涵。

(三) 标识功能

城市中的公共设施常常是历史和文化信息的承载物, 展现的是城市的发展概况。公共设施在保持与城市景观环境相适应的基础上, 对特定的空间环境区域会起到一定程度的标识作用。这种标识作用是含蓄的, 具有诱导性。当人们在使用或观赏公共设施时会很自然地感受到这种标识作用的存在。如城市环境中, 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雕塑或其它建筑形式, 往往是特定历史事件的标志, 常使人们联想起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信息。不仅如此, 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公共设施作品往往可以成为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标志, 而长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四) 展示城市整体容貌的功能

公共设施由于自身的特点, 具有很强的表现性, 可以使城市的主题或某种文化的内涵得以显现, 形成视觉上的突出点。它的存在、变化和发展可以客观地反映出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特征, 成为展示城市整体容貌的重要窗口。

城市公共设施作为景观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功能性和艺术性的符号化产品, 是应公众在公共场所进行活动时产生的各种不同需求而产生的。在城市环境的发展中可起到满足人们实用需求和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多重作用。一个城市可以借用公共设施, 提示和协助人们识别地域属性, 体验空间情趣。如西安市公共路灯的设计 (如图3) , 就很好地体现了西安古城的特色, 和城市的整体风貌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公共设施的创意以视觉意象直接影响着城市整体空间的规划品质。

三、公共设施的公共特征

公共设施在城市公共艺术中具有自己的语言特征。公共环境设施各要素与景观、建筑、街道、园区等有机地组织在一起, 就能创造出一个完备的环境。

(一) 公共设施的适应性

公共艺术是依赖于公共景观环境而存在的艺术。公共设施必然要在诸多方面与周边景观环境相适应。在满足其本身的实用功能外, 进一步烘托出景观环境的作用和艺术感染力是公共设施的价值所在。

一是与周边环境实用功能相适应。好的公共设施的设计将会使城市周边环境形成一张独具匠心的网, 将整个城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使整个城市显得错落有致、焕然一新。周边环境要在总体上满足使用者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城市景观中的公共设施设计必须建立在与这些特定功能相适应的基础上, 使公共设施与周边环境如景观环境、建筑、公众、当地风俗习惯等达到整体功能上的统一, 实现公共设施存在的价值。

二是与周边环境设计风格相适应。由于公共设施是在周围环境的基础上建设的, 因此, 不同地域的地形、地貌、气候等因素会决定公共设施在设计上的差异, 形成不同的风格。如南方某城市公交站台的设计 (如图4) , 其灰瓦白墙的设计风格与其周边建筑的风格表现形式完美融合。特别是在一些需要具有个性特征的公共设施出现的环境里, 设计师在总体规划和设计风格上, 如在公共设施的造型、结构形式、色彩、材料以及工艺手段等方面要达成统一, 进而体现出其存在的更高艺术价值。

三是与周边环境所表现出的意识形态相适应。公共设施作为城市公共景观的形式出现在人文生活环境之中, 除了其本身的实用功能外, 还具有装饰性与意象性。利用公共设施来表现某种意识形态, 已成为提升人类生存观念、意识和情态的重要手段。但是, 这种表现并非是孤立的, 而是与它所依赖的周围环境所表现出的意识形态相适应的, 从而对特定环境的整体设计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 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性

在造型艺术中, 内容与形式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具体的公共设施行为和行使这一行为的大众所站的角度不同, 会对造型艺术的内容与形式产生不同的理解。公共艺术是一项委托性的艺术创作活动, 是公众化的艺术设计行为, 设计师必须学会圆融地处理来自各个方面给公共设施创作带来的影响, 恰当地把握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

(三) 共性与个性的兼容性

艺术是需要个性的, 无个性便无艺术, 从某种程度上讲, 艺术的发展史就是反映个性化发展的历史。城市景观中的公共设施是公众的艺术, 公共艺术家必须站在共性的基础上去谋求个性的突破与发展。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 对精神享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公共设施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产品, 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我们应该在提升城市环境、塑造城市形象的同时, 深入结合基层社区人文环境、生态品质, 使公共设施成为融都市特质、文化、品味以及便利性等综合元素为一体的城市公共环境设施。

参考文献

[1]施慧.公共艺术设计[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6

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元素研究 篇8

一、自然元素

自然元素是指城市公共设施在设计过程中以自然对象为设计元素,它包括江河湖海、草木花鸟等。城市公共设施是政府提供给全体市民的公用物品或设备,社会性是它的基本属性。自然元素在公共设施设计中的运用,一方面可以改变传统公共设施生硬、无趣的刻板形象,提升其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也能使公共设施与城市的自然环境相融合,契合当前的生态发展理念。自然元素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的运用需要注意到以下两点内容:首先,公共设施中的自然元素必须与城市的整体自然环境相协调,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环境相差甚远,东部滨海,水资源丰富,水就是很好的自然元素,而西部缺水,沙漠众多,黄沙则是设计过程中可以借用的自然资源;其次,公共设施中自然元素的运用需要和公共设施的具体位置相契合,城市公共设施众多,政府在规划公共设施时要做到因地制宜,比如同样是供游人休息的凳子,在公园树木旁,就可以将凳子做成树桩形的,与周边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二、文化元素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人们对城市文化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公共设施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蕴含着城市文化的内涵。因此,在公共设施的设计中要注重其中的文化元素。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寄托了中国古人的理想与追求,对于公共设施的设计有着独特的启发与借鉴意义。传统文化中的民俗、建筑、图纹等都能够美化公共设施的外形,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比如民俗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展现着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与喜怒哀乐,北京前门大街的拨浪鼓路灯,就是从民俗中汲取养分的典型,不仅如此,这种拨浪鼓造型和前门商业街的整体氛围是相得益彰的。又如古代中国有着独特的建筑美学,亭、轩、阁、榭等建筑都是其承载形式,这对于公共设施尤其是建筑类公共设施的设计也有着很好的借鉴价值。其次,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这些文化也是各地公共设施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本土资源,这些资源利用得当不仅能提升城市当前的文化内涵,还能彰显本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比如苏州以园林著称于世,园林建筑中的许多构成要素都具有良好的装饰功能,苏州市政府在道路护栏的设计中便汲取了不少园林建筑的图案、纹样,展现了城市的历史文化;最后,随着中西方交流的日益密切,西方文化尤其是后现代文化也在中国人尤其是年轻群体中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因此,在公共设施的设计中,尤其是对年轻人比较集中的公共设施的设计中要注重文化时代性的体现,这样也能反映出城市的时代感。目前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此类公共设施不胜枚举。

三、艺术元素

艺术元素对于公用设施的设计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艺术元素指以艺术形式作为设计元素,如图形、歌曲、影片、雕塑、舞蹈等。这种艺术形式能有效地改变市民对于公共设施的刻板印象,提升公共设施的审美层次与文化内涵,不仅如此,有些艺术形式除了具备审美价值以外,还有着良好的实用功能,能够有效地提升公共设施的服务价值。比如,传统的公交站台光秃秃的,毫无美感,现在的公交站台则定期更新内容,美轮美奂的内容一方面可以美化站台,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候车乘客度过时间;又如图案,无论是卡通图案还是名画,都能改变公共设施如变电箱、垃圾桶等给人单一、乏味的印象,如果在城市所有公路垃圾桶上画出该地区历史文化名人的图片,不仅能提升垃圾桶的美观度,也能起到一定程度的教育意义;此外影视资源也能丰富公共设施,徐州市在设计市民广场时,便装备了一块大型电子屏幕,每天晚上播放视频资源,丰富广场上活动群体的生活。

四、结语

设计元素是公共设施设计中的基本单位,对公共设施功能的发挥以及美观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公共设施因地理位置或服务功能的不同,在设计元素的选择上也有所不同,设计者需要从公共设施的实际情况和要求出发,选择最适宜的设计元素。

参考文献

[1]郭敏敏.谈城市公共设施设计[J].艺术设计,2009(06):51.

公共设施系统化设计 篇9

1 路面管理系统

1.1 概念

路面管理系统 (Pavement Management System, PMS) , 是近20年来在道路工程界出现的一个新研究领域, 它的研究起源于美国和加拿大, 最初针对的是路面的养护和改建。作为公路管理部门, 应该尽快建立起自己辖区内的路面管理系统, 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系统的分析方法和计算机技术手段, 为路面的养护、改建提供科学的数据和分析方法, 以便有效地使用有限的资源, 提供良好服务水平的路面, 最终达到降低整个社会的交通运输成本, 节约社会资源的目的。

1.2 功能组成

路面管理系统从功能上划分一般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⑴数据采集系统。通常情况下, 需要采集的数据包括:平整度、路面损坏程度、结构承载力和抗滑能力四个方面, 它们是道路养护和改建计划编制的依据。⑵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由路网参照系统、数据文件和数据管理3部分组成。⑶网级管理系统。网级路面管理系统的范围, 包括一个地区 (省、市) 的公路网或一大批工程项目。它的主要任务是为管理部门在进行关键性的行政决策时提供对策。其内容主要包括路况分析、路网规划、计划安排、预算编制以及资源分配。⑷项目级管理系统。项目级路面管理系统仅针对一个工程项目, 它的主要任务是为管理部门对某一工程进行技术决策时提供对策, 以选择费用—效果最佳的方案。

1.3 作用体现

路面管理系统的功能或者说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利用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模型, 通过对路网使用性能评价, 分析现有路网内路面状况及今后路面状况变化, 了解路网的基本状况。 (2) 利用速度预测模型, 针对路网中不同的道路和交通条件, 分析预测各路段的道路通行能力及车流速度, 进行路网内需养护、新建、改建项目的规划。 (3) 规定路网各级道路的养护标准, 估计路网的养护需求, 并对新建、改建项目进行优先排序。 (4) 分析年度内路网达到不同预定服务水平时所需的最小投资额; (5) 利用优化决策模型对各行政区域或不同等级道路或养护、新建、改建项目的资金进行优化分配, 分析不同投资水平对路网使用性能的影响, 确定最佳和合理的投资水平; (6) 敏感性及风险性分析。 (7) 在新建或改建可选方案间行分析比较, 确定技术可行及经济效益最好的新建、改建方案。总之, 路面管理系统的作用给管理部门提供一个平台, 使其对道路的管理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 提高道路总体服务水平, 节约整个社会的交通运输成本。

2 公共设施资产管理系统

一套理想的公共设施资产管理系统将会协调并促使执行所有的活动, 其目的在于使资产的性能最佳、保护最好、提供服务最优的情况下, 最有效利用现有资金。系统将会满足机构 (公共或私人) 中所有管理层面的需求, 并被构筑为适用于所有基础设施的系统。换句话说, 该系统具有普遍意义, 并且能将某种特定类型基础设施所需的专有模型、方法、及流程进行整合。

IMS分项的影响水平:

有四个主要的阶段或子系统 (规划、设计、施工、维护) 是重要的, 但其影响力按照“影响水平”概念变化。这个已经在制造业和重工业建设等工业领域使用的概念 (图1) , 显示了对某个项目寿命周期总成本的潜在影响力随着项目的进展而降低的趋势。图1下半段用横线表示在基础设施寿命期内每个主要阶段的时间长度, 上半段显示在基础设施寿命期内支出增加而影响降低的趋势图。规划阶段的费用支出占总成本的比例相对较低, 施工成本也类似, 只占使用期中运营和维护成本的一小部分。然而, 在项目早期做出的决定和承诺对后期需求支出的影响要比后期活动的影响力大得多。在项目的开始阶段, 机构控制着决定未来支出的全部因素 (100%的影响) , 问题是建或不建?对于某个项目来讲, 如果决定不建意味着没有任何未来支出;如果决定建, 则需要更进一步的决策, 但仍有最初很广的选择范围。

在一些机构中, 还有三级IMS的概念, 但有时其术语会重叠, 例如有些论文中提到“项目级”时, 其实际意义是“项目选择阶段”;而在其它一些情况, 当提到“网级”时, 实际上就是“规划”级。

这种三级概念如图2所示, 左下方三角区代表一个不可靠的区域, 因为在项目阶段为建模的信息太少;而右上方三角区, 由于所需模型的大小和复杂性, 是一个建模的不可行区域。 (如图2)

3 PMS与IMS之间的关系

3.1 管理系统中的共同方面

(1) 中央数据库。一个好的数据库和数据处理系统是任何管理系统的中心。数据库不等于管理系统本身, 但它是管理系统所必需的。只有向管理系统提供可用的数据, 管理系统才能运行。独立建立起来的系统拥有各自的数据库, 通常会出现许多重复的数据项, 而更重要的是它们的定位和数据识别很有可能是不一致的。 (2) 模块分析工具。所有的管理系统都必须具备分析工具, 用来处理中央数据库内的有关数据, 产生有助于管理的信息和建议。分析工具包括:概括统计表和图形的生成、经济分析、效益-成本分析、决策方法、优化程序、统计分析、衰减率分析。集成管理系统应能灵活地使用模块分析工具, 而且所使用的工具能随新技术发展而方便地进行更新。可能归集成IMS统一管理的各种基础设施组成部分, 应使用一致的分析工具。这种一致性是指优化方法和寿命周期成本分析应是通用的或兼容的。

系统的模块性要求分析工具独立于数据库。中央数据库中的单位成本资料、衰减率、基础设施类型、功能级别等等要保持更新。根据数据需求确定分析工具, 执行模型或分析, 输出结果再返回到管理系统。新开发的模块必须考虑系统的其余部分, 包含所有这三个主要方面。输入量从中央数据库中提取, 分析在子模块程序中执行, 控制、交互作用和输出评价则在用户界面执行。数据需求、界面和输出类型的一致性是维持无缝、集成管理系统所必需的。 (3) 地理定位与识别。地理信息系统 (GIS) 的出现已有一段时间了, 其应用遍及了全世界。所以几乎可以肯定, 如今开发的集成管理系统都是带有GIS的。GIS提供了一个附带的通用地理数据库定位参照系统, 和一个关系数据库平台, 这将使数据收集、处理和存储中出现的误差和混乱降到最低。 (4) 用户友好的图形界面。任何管理系统的输出设置对于它能否成功应用是至关重要的。一长串详细的打印输出或列表数据不便于经理们在制订决策时使用。系统目前包含了如下功能:屏幕按钮操纵、工作环境图形窗口化、可视化输出和报表、屏幕图片和视频、声音和其它改善了的功能特征。这样的图形界面不但周期了IMS输出结果的应用, 还使系统功能更强大、用户更乐于使用。 (5) 兼容的效益-成本经济分析。任何管理系统需要进行有效的寿命周期成本或效益分析。同一机构里的所有基础设施子系统必须保持一致的分析, 比如州、城市、私人企业或机场。使用IMS能保证经济一致性, 包括单位成本、效益和效果标准的定义、折现率、分析周期、用户和机构费用的定义、服务准则水平和目标。 (6) 资源的全局考虑和配置。如果机构有各自分开的单独管理系统, 就需要在机构内部分别为单独子系统配置资源。因此, 供水、污水、路面、交通控制、桥梁等等的预算是分开制定的。这样一来, 即使在某一具体设施类别内的支出可能达到最优, 但总预算仍有可能只是次优。IMS应能整体考虑和配置资源。但是, 对“国家储备”设施的资金还是存在一定约束的, 比如桥梁、安全性和其它改善计划。在单独子系统内这些可以作为约束来处理。 (7) 养护与设备改建的对比评估。所有的设备和公共基础设施都会衰减, 直到最终无法满足功能上或结构上的使用要求。结构衰减会导致安全和运行问题。实体状况差的设施会造成美观、运营和安全上的影响。管理系统必须能够及时地把预算分割成养护或所需的设备改建。这就需要精确地模拟和对延长寿命或保护设施的养护活动的成本和效果进行分析, 再与设备改建的更换成本作比较。

3.2 从信息管理及决策支持系统看PMS与IMS之间的相互关系

信息支持和管理是公共设施资产管理系统有效、成功运行的关键步骤。正确、及时的信息渠道是良好地实施管理过程的必要条件。

一般而言, 术语“决策支持系统 (DSS-Decision Support System) ”指的是利用计算机来储存、分析和显示用于辅助决策的信息。DSS不只是普通的数据处理事务, 它还包含了能为制定合理决策产生有用结果的分析模型。换句话说, DSS是将决策所需的数据处理、分析和信息传递组织了起来。信息支持系统、数据库管理和分析研究的应用, 将通过以下方面帮助工程师做出更好的决策:1) 改进的公共设施资产鉴定和信息;2) 状况数据、使用情况及历史资料的获取;3) 问题区域的描绘;4) 需求评估的方法论;5) 预选方案的评价;6) 工作计划和预算的制定;7) 项目优先级设定和检测计划和评估进度。因此, DSS是构成IMS的主要部分。

建立起DSS后, 有关养护、修复或更新和更换或重建 (M, R&R) 的年度及多年工作计划的准备工作被有效地组织起来, 并作为DSS结果自动输出。除了提高效率外, 数据库还能接受反馈信息而对工作计划进行持续更新。DSS应针对机构可获得的数据和资源来进行设计, 并能在基本组织架构内发挥其功能。DSS还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运营, 如公用事业单位、设备生产、交通运输服务和供水资源管理等。图3中描述了用于道路基础设施的一个路面管理系统 (PMS) 的DSS框架。

3.3从公共设施资产管理的数据需求看PMS与IMS之间的相互关系

1970年以来以路面管理系统 (PMS) 的形式出现, 二十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以桥梁管理系统 (PMS) 形式出现的IMS系统的实施, 清楚地表明了对有效技术档案数据或标识数据库的需求。

任何IMS的数据库均包括:良好识别及定位参照资料、外形描述和以往工程、建设历史的技术档案数据、状况监测及评估数据、使用数据和维护历史、更新和改善IMS运作的反馈系统。

4 结语

公共设施资产管理包含了对路面的管理, 而路面管理系统PMS则属于公共设施资产管理IMS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该文主要对路面管理系统与公共设施资产管理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探讨。公共设施资产管理包含了对路面的管理, 而路面管理系统PMS则属于公共设施资产管理IMS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路面管理系统,公共设施资产管理系统,决策系统,数据需求

参考文献

[1]苏卫国, 译.公共设施资产管理[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5.

浅谈公共设施设计教学方法 篇10

关键词:环境,人群,产品

工业设计教学课程中,《公共设施设计》这一课题是学生在设计学习阶段中的难点。关键问题在于学生往往忽视了在公共设施设计中,人与物与环境相结合的基本范畴。其后的设计阶段或多或少地偏离了课题中心,或者说在其设计终稿时出现的“物”(公共设施)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特定“环境”这一空间载体以及“人”这一使用载体。这些问题有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系列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沟通加以解决。

目前,各国学者对公共设施所界定的含义各有不同。西方有学者认为:“公共设施就是指城市内开放的用于室外活动的、人们可以感知的设施,它具有几何特征和美学质量,包括公共的、半公共的供内部使用的设施”。我国有学者认为:公共设施包括公共绿地、广场、道路和休憩空间的设施等等。综合分析以上相关概念的要点,我们可以看出,公共设施主要是面向社会大众开放的交通、文化、娱乐、商业、广场、体育、文化古迹、行政办公等公共场所的设施、设备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设施的品种和数量也会越来越多,现在的学生——将来的设计师所要面对的公共设施设计项目会相应增加,并且所产生的设计要求更会非常严谨。

如何理解好公共设施设计?如何把握好公共设施设计方向?我们的学生该如何面对公共设施设计?

还是要从人、物、环境这三者系统上来考虑。就公共设施设计归属的工业设计方向上来看,从概念上讲,工业设计是一个谋求人与物与环境相和谐的,以工业设计产品为具体内容的,为人类营造安全、舒适的生活与环境的设计职能领域。具体展开,工业设计不仅仅只是设计一个理想产品,而是通过大大小小的理想产品来充实、改善人类的生活;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优化人类的生存环境,以此实现更理想化的生活设计。

而“生活设计”体现在公共设施设计这一课题中,就是要在公共设施设计中把握好人与环境在产品需求中的位置。在《公共设施设计》课题教学中,可以通过公共设施组成因素分析、实体案例分析等方面来引导学生理解掌握。

一、组成因素分析:

(一)环境角度分析:

环境指的是围绕着人和一切生物的一切外在条件,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城市环境、社会环境、社会生活方式、文化心态以及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诸多方面的因素。

1、自然环境分析

今天,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同样,从人与环境关系的高度来认识环境的发展与创造,也是近年来环境艺术认识上的一大进步。由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以及信息交流有了飞速的发展,人类生存和行为在范围上已经大大扩大,内容上也大大丰富与加深,环境问题已不仅仅是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要求;而是要解决人类生存与行为的全面要求与提高生活的质量;充分地满足人们置身环境中的生理与心理需要。因此,人们对其自身环境生存与行为质量认识程度,以及环境的美化、科学化、合理化和完善化的程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自然环境是地球内应力和外应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公共设施的设计应考虑到周围的自然环境,注意设施与自然环境的系统性。顺应自然环境,又要有节制的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通过具有人性化设计的公共设施这一中介,达到自然环境与人的生活的和谐统一。公共设施设计还要考虑到气候地域的影响。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地域,城市的公共设施应该不同。比如:北方气候干燥寒冷,因而北方的公共设施材料应多采用具有温暖质感的木材,色彩要鲜艳醒目,以调剂漫长冬季中单调的色彩;南方温热多雨,选材要注意防潮防锈,故,材料的运用多运用塑料制品或不锈钢材料,色彩上也以亮色调为主。

2、人文环境分析

这里讲的是一个特定城市的人文环境。人文环境可以从城市地脉、城市文脉、城市史脉、城市图脉等几方面考虑。任何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习俗,设计出符合特定城市人文环境的公共设施是重点。除了理解设施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对其文化意蕴和民族风情的解读。

中国地域辽阔,多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北京的四合院、安徽的徽派建筑、江南水乡的粉墙黛瓦,在这些不同风格的地区安置公共设施时,设计公共设施时就必须考虑到整体建筑风格,从中抽取出诸如造型、色彩、文化等隐含的因素,运用到具有城市特征的公共设施设计中去。由此看来,建筑形式对公共设施的设计影响还是很大的。另一方面,公共设施与城市景观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公共设施参与城市景观构成,是景观规划中的一部分。城市景观是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如城市雕塑、喷泉、景观灯等,那么作为公共设施应当与城市景观和谐一致,相辅相成,既要丰富城市景观文化的内涵,又要创造优美的环境,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共设施就是城市景观。总之,公共设施在城市空间环境中发挥着其重要的作用,公共设施应当体现着城市的文化内涵,反映出居民的人文精神。

以杭州这个城市来分析,地脉包括了杭州地貌特征和气候特征,例如水乡、土壤、植物、天气;文脉包含了杭州居民居住特征(粉墙黛瓦、亭台楼阁),语言特征(待人接物、交谈举止),传统节日和器物特征;史脉包括了杭州传统建筑特征,政治、时间、文化的交融特性等。

3、城市环境分析

公共设施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它记录了历史,传承了文化。东方与西方、国家与国家文化存在着差异,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农村的生活方式也存在着差异。不同的生活方式体现着不同地域的文化,并表现为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而作为为人们社会生活服务的公共设施自然就会受这些不同生活方式的影响。例如,像上海这样的经济型大都市,人们工作和生活的节奏都非常快,需要公共设施和产品为他们提供便捷而舒适的服务;而像北京这样的文化型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应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在满足功能的同时,要处处体现其文化的内涵,让人们时常受到文化的熏陶。同时,世界各国、各民族、各区域的产品也都受到其传统文化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才会有丰富多彩的公共设施。公共设施在造型和色彩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地域文化差异因素,才能设计出符合各地自身的传统特色的人性化的设施,这样才能使公共设施和环境融为一体。

(二)、人群角度分析:

1、设计中贯彻的人性化思想。体现在设计对人的尊重和关怀,是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体现。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人的生理、心理特征以及情感需求,以人为本、方便于人、亲切于人、为人服务,尽量避免各种可能的不便或不适。

2、公共设施在使用功能上的改善和创新来自于对人们的各种需求的考察和行为特征的研究。比如坐椅的设计,抛开狭义的坐椅概念,从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休憩需求和休憩方式的角度出发,对坐具的分布,不同坐具供休息时间长短,坐、靠、站等可能的不同方式,以及满足不时之需的灵活性等方面进行考察和研究。

3、考虑人流的分流和导向、人群数量变动的适应性、特定的售卖服务等。对此必须做大量有针对性的考虑。

4、公共设施必须满足人们的基本使用需求,为人们提供必要的服务,比如休闲、游憩、照明、指引、清洁、安全、信息传达和交流等。功能的满足是公共设施发挥应有作用的前提和保障。

5、贯彻无障碍设计理念,充分考虑残障人士的使用要求。

二、实体案例分析:

与学生进行交流,分析杭州地铁公共设施设计策划,可以加强指导学生明确公共设施设计的展开方向与必要因素。例如可以从总体环境来考虑公共设施设计。

(一)地面(外环境):以地铁站为中心呈辐射面展开一定空间范围内(30M)的城市家具、景观造型、公共艺术品。地下(内环境):从进口至出口,地铁站内部各层面内的城市家具。

(二)空间一人流量:地面空间相对地下较大,地铁站周边人流量相对地下较为分散。地下空间相对地面较小,地铁站内人数较多,人流量相对地面更为集中。空间一视域:地面视域开阔,对广告、标识系统的尺度设计、空间设计跨度相对地下更大。地下视域开阔相对地面较集中,应考虑集中设计布置地铁相关城市家具。

(三)自然环境因素:地面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城市家具功能、材料、结构须考虑自然天气影响。地下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小,城市家具功能、材料、结构更多考虑的是人为因素。

(四)人为因素:地面人流量相对地下较少,人为对城市家具的接触使用频率相对地下较弱。地下人流量相对地面较多,对内部城市家具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地下设施的使用寿命会降低,因此要考虑用材与结构形式。

(五)其他因素:地面(外环境)与城市形象城市文化即城市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更为接近,相对地下要更融入其中。用材上可以以原生材料(木)为主,辅以现代材料(金属、石材),体现传统与现代结合。地下(内环境)更多的是在与地铁线路、交通工具以及使用人群的互动交流。体现更多的是科技感,现代感。因此用材上应更多考虑以现代材料(金属、石材)为主,原生材料(木)为辅。

分析杭州地铁八条线路中的公共设施设计策划案例。展开对学生的实际指导,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并启发学生对设计项目进行有目标地理解掌握和运用。在对课题时间、材料成本、加工工艺有考虑的前提基础上还可以适当让学生参与制作公共设施设计模型,通过实动模型阶段,让学生了解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确定性,在发现设计问题后进行下一阶段的修改和改良,最终完成合格的公共设施设计课题。

综上所述,解决学生在《公共设施设计》课题中容易忽视人与物与环境相结合的这一基本范畴的这一问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公共设施组成因素分析、实体案例分析让学生明确认识到公共设施设计的着眼点在于环境空间、产品设施、使用人群三者的关系。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可以在设计教学展开过程中完整达到《公共设施设计》课题的教学目的。并使学生完好地掌握并能运用公共设施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1].《环境设施设计方案》,陈维信著,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

[2].《工业设计史》,何人可主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2版

上一篇:机器人运动学下一篇: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