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醋酸甘油酯

2024-05-17

三醋酸甘油酯(精选十篇)

三醋酸甘油酯 篇1

在醋酸纤维丝束滤棒成型过程中, 通常加入三醋酸甘油酯作为增塑剂。为了达到足够的硬度, 三醋酸甘油酯的目标用量一般为6%~10%。三醋酸甘油酯的含量影响醋纤滤棒的硬度、压降、缩头等, 从而影响醋纤滤棒的过滤效率及卷烟的感官质量。因此, 三醋酸甘油酯的含量是醋纤滤棒质量控制中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 车间多数采用重量法测定醋纤滤棒中的增塑剂含量, 重量法适用于现场快速测定, 但精确度不高。而液相色谱法具有分离效能高、灵敏度高、精确度高等优点, 可以作为对重量法结果进行验证的方法。

2 方法原理

将萃取液注入液相色谱检测仪, 经色谱柱分离, 用VWD检测器进行检测, 使用外标法定量。

3 材料及研究方法

3.1 试剂。

3.1.1 甲醇。纯度>99.99%。

3.1.2 水。超纯水 (ISO 3696) 。

3.1.3 三醋酸甘油酯。标准品, 纯度>99%。

3.1.4 无水乙醇。

3.2 仪器配备。

3.2.1 Agilent。1200高效液相色谱仪, 配备VWD检测器。

3.2.2 色谱柱:XDB-C8柱 (长:150mm, 内径:4.6mm, 膜厚:5 μm) 。

3.2.3 恒温水浴振荡器。

3.2.4 电子分析天平 (0.0001g) 。

3.3 处理与分析。

准确称取2支醋纤滤棒, 除去成型纸, 称重, 置于100ml具塞样品瓶内, 加入50ml5%甲醇的乙醇后于40℃恒温水浴中振荡1h, 取上层清液进行LC分析。采用的LC分析的条件见表1。

4 结果与讨论

4.1 样品的前处理。

在选择萃取剂、萃取时间、萃取温度和萃取剂用量时, 为消除滤棒生产过程中因喷洒不均匀造成的个别滤棒中三醋酸甘Á油酯的含量偏高或偏低的影响, 采用以下方法对样品进行前处理:取24支支重在平均值附近的滤棒, 每支滤棒平均分成12份, 各取一份置于一个样品瓶中, 样品总量和2支滤棒相当, 然后进行萃取和LC分析。

4.2 萃取剂的选择。

取24支支重在平均值附近的滤棒, 每支滤棒平均分成12份, 各取一份置于一个样品瓶中, 样品总量和2支滤棒相当。分别加入甲醇、乙醇、异丙醇、不同比例的甲醇乙醇混合物, 于40℃恒温水浴中振荡1h后取上层清液进行LC分析。在同一条件下进行5次平行萃取分析实验, 取平均值。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单独用异丙醇的测量结果最低, 乙醇的次之, 而甲醇、不同比例的甲醇乙醇混合物的差别不大。但由于甲醇会引起晕厥、抽搐、神经的损害以及视力障碍和失明, 不宜大量使用, 且甲醇和空气混合物的爆炸极限6.0%~36.5% (体积分数) 。所以从安全角度考虑, 采用含5%甲醇的乙醇作为萃取剂。

4.3 萃取时间的选择。

以含5%甲醇的乙醇作萃取剂, 采用不同的萃取时间对滤棒样品进行萃取和LC分析。结果表明, 当振荡时间超过1h后, 三醋酸甘油酯的测定量基本不变。因此, 萃取时间定为1h。

4.4 萃取温度的选择。

以含5%甲醇的乙醇作萃取剂, 采用不同的温度对滤棒萃取1h后进行LC分析。结果表明, 当萃取温度为40℃时的三醋酸甘油酯的测定量最高。因此, 萃取温度定为40℃。

4.5 萃取剂用量的选择。

在同一萃取条件 (萃取温度为40℃, 萃取时间1h) 下, 向10份三醋酸甘油酯含量几乎相同的样品中分别加入10、20、30、40、50、60、70、80ml的萃取剂后进行LC分析。结果表明, 当萃取剂加量为50ml以上时三醋酸甘油酯的测定量几乎不变, 所以萃取剂用量定为50ml。

4.6 色谱峰的分离度。

由图1明显可以看出, 保留时间为1.327min的色谱峰 (峰1) 为溶剂峰, 保留时间为2.078min的色谱峰 (峰2) 为三醋酸甘油酯峰, 而且三醋酸甘油酯的色谱峰与溶剂的峰分离完全, 各峰形对称且尖锐, 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4.7 工作曲线。

准确称取1.2000g三醋酸甘油酯标样, 加入100ml容量瓶中, 用含5%甲醇的乙醇定容至刻度, 摇匀, 得12g/L的三醋酸甘油酯标准样品储备液。依次移取此标准储备液1.0、2.0、3.0、4.0、5.0、6.0ml于25ml的容量瓶中, 用萃取剂定容至刻度, 摇匀, 得到浓度依次为0.48、0.96、1.44、1.92、2.40、2.88g/L的标准溶液。对这些标准溶液进行LC分析, 并以三醋酸甘油酯含量为横坐标, 以样品峰面积为纵坐标, 绘制工作曲线。其回归方程为Y=649.97717X+52.29362, 相关系数为0.9999.表明在0.48~2.88g/L范围内, 线性关系良好。

4.8 重复性。

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样品进行5次平行测试, 测得方法的RSD为0.97%, 说明本方法符合分析要求。

4.9 回收率。

采用标样加入法测量回收率, 即在已知三醋酸甘油酯含量的滤棒样品中加入一定量的标样, 然后进行萃取处理和LC测定, 并由测定量、加标量和本底量计算三醋酸甘油酯的回收率。结果 (表2) 显示, 本法的回收率较高, 适于滤棒中三醋酸甘油酯含量的测定。

4.10结论。

以含5%甲醇的乙醇作萃取剂, 采用液相色谱法测定醋酸纤维滤棒中的三醋酸甘油酯含量的方法, 具有较高的回收率和重复性, 适用于醋纤滤棒中三醋酸甘油酯含量的测定。

4.11结果计算和表述。

滤棒中的三醋酸甘油酯含量按下式计算

式中:W——滤棒中的三醋酸甘油酯含量 (%) ;A——萃取液中三醋酸甘油酯含量 (mg/ml) ;B——样品的重量 (g) 。

三醋酸甘油酯 篇2

以云贵高原浅水湖泊-滇池作为研究对象,在对湖心一个63cm沉积物柱样的有机质总体及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的基础上,对沉积物有机质中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脂(GDGTs)组成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滇池湖泊沉积物中具有丰富的GDGTs,且以反映陆相土壤来源的支链类GDGTs为主.该沉积柱样中支链类GDGTs的环化指标(CBT)和甲基化指标(MBT)揭示出:1)整个沉积阶段滇池流域土壤的pH值主要介于7.5~8.2,相对中、下部层段,上部层段pH值呈现略微减小的趋势;2)基于CBT/MBT重建的滇池流域内年平均气温呈现由早期的.温暖潮湿气候逐渐向寒冷干燥气候变化,近来又有所回暖的变化过程,这可以很好地解释该沉积柱中、下层段记录的总体有机质主要特征的演化规律.

作 者:熊永强 吴丰昌 王铜山 李芸 房吉敦 王丽芳 陈华山 XIONG Yong-qiang WU Feng-chang WANG Tong-shan LI Yun FANG Ji-dun WANG Li-fang CHEN Hua-shan 作者单位:熊永强,李芸,陈华山,XIONG Yong-qiang,LI Yun,CHEN Hua-shan(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

吴丰昌,房吉敦,王丽芳,WU Feng-chang,FANG Ji-dun,WANG Li-fang(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阳,550002)

王铜山,WANG Tong-shan(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

三醋酸甘油酯 篇3

【关键词】 瘢痕疙瘩;醋酸曲安奈德;醋酸强的松龙;局部封闭;疗效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49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812-02

瘢痕疙瘩是皮肤科常见疾病,在深肤色人种中常见,男女发病率相等,好发年龄10-30岁[1],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常见的部位有胸部、肩部、耳垂、上臂和面頰,是皮肤损伤愈合过程中,胶原合成代谢机能失去正常约束控制,致胶原纤维过度增生的结果。表现为隆起正常皮肤,形状不一,色红质硬的肿块,往往超过原损伤部位,称蟹足状向外发展,表面可有毛细血管扩张,部分患者伴有瘙痒、刺痛感。多由外伤、座疮、感染化脓、或手术等原因导致。对于瘢痕疙瘩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激光、冷冻以及糖皮质激素局部注射等[1-3],由于致伤原因、形成机制、严重程度等因素的多样性,不论何种方法,各有优缺点,皆难有一致的满意效果。其中以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局部封闭副作用小、愈合率高,最为常用。现将本院接诊的80例瘢痕疙瘩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应用醋酸曲安奈德和醋酸泼尼松龙局部封闭治疗,对比观察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80例患者均选自本院门诊诊断为瘢痕疙瘩患者,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27岁。发病时间均1年以上,其中发病部位为前胸27人,前臂16人,背部18人,颈部4人,腹部10人,耳垂5人。均因瘢痕疙瘩瘙痒、疼痛、影响美观而来诊。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曲安奈德注射组为治疗组,强的松龙注射组为对照组,两组各40例。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前均已排除肝肾功能障碍、全身感染、消化性溃疡、高血压、糖尿病等应用糖皮质激素禁忌症,且半年内均未进行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

1.2.2 皮损部位常规消毒后,治疗组选用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5ml:50mg)25mg,2%利多卡因2ml,维生素B121ml(0.5mg)充分混匀,于皮损基底部呈放射状注入瘢痕组织中,直至皮损部位膨隆、呈苍白色;瘢痕较大者可选用不同部位分次点状注射,直至皮损全部浸润发白(醋酸曲安奈德最大剂量每日每人不超过50mg)。对照组选用强的松龙1ml,2%利多卡因2ml,维生素B121ml混匀后同样方法注射。每周1次,5-7次为1疗程,1疗程后观察疗效。

1.2.3 疗效判定 治愈:疼痛、瘙痒感消失,皮损变平变软,不高于皮肤表面;显效:疼痛、瘙痒感明显改善,皮损大部分消退;有效:疼痛、瘙痒感有所改善,皮损小部分消退;无效:症状无改善,皮损无变化。

2 结果

2.1 80例患者,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显效率=治愈+显效。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结果,见表1。

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提示治疗组(醋酸曲安奈德)治疗瘢痕疙瘩疗效优于对照组(醋酸强的松龙)。

2.2 不良反应 有3例未绝经女性患者出现月经提前,1例轻度毛细血管扩张,停药后症状自然消失。其余患者均未出现月经紊乱、皮下组织萎缩、色素沉着或脱失等不良反应。

3 讨论

瘢痕疙瘩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良性皮肤肿瘤,是由于皮肤损伤后纤维结缔组织过度增生所致。其病理变化是胶原纤维过度增生和真皮纤维化,创伤处胶原合成增加。因此抑制胶原合成促进其降解是治疗瘢痕疙瘩的关键。

糖皮质激素通过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和凋亡,使胶原纤维溶解,从而防止粘连和瘢痕组织的形成[4-5]。曲安奈德是一种临床应用广泛,疗效好的中效糖皮质激素药物,具有强而持久的抗炎、抗敏作用,能有效抑制白血胞和巨噬细胞移行至血管外,降低毛细血管壁及细胞膜的通透性,对抗皮损局部过敏及炎症等不良反应,抑制成纤维细胞增生,减少胶原合成,同时可增加胶原酶活性,加速胶原降解[6],抑制肉芽组织及瘢痕形成,在瘢痕疙瘩的治疗中取得良好效果,与强的松龙相比作用更强,药物半衰期长,效果更持久。曲安奈德局部封闭治疗瘢痕疙瘩,瘢痕均不同程度变平软,疼痛瘙痒症状减轻或消除,且方法较易为大部分患者接受。本组资料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5%和87.5%,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曲安奈德局部封闭是治疗瘢痕疙瘩行之有效的方法。

而局部封闭治疗瘢痕疙瘩一定要掌握好注射药物的深度和药物分布的密度,进针和注药要严格掌握注射层次,只能将药物注射到瘢痕实质内,过深药液注入正常皮肤中会引起深部组织缺血坏死或者达不到应有的疗效;过浅注入皮下则会导致皮肤萎缩、变白及局部脂肪组织凹陷。有临床研究证明,瘢痕疙瘩增生活跃期是伤后六个月内,伤后一年内进入瘢痕稳定期。因此伤后六个月内抑制瘢痕疙瘩的生长尤为重要,此时也是治疗最佳时期。并且在本院长期对瘢痕疙瘩的治疗中也发现往往治疗时间较早的瘢痕疙瘩患者更容易取得良好的疗效。与传统用强的松龙局部封闭疗法相比,曲安奈德注射次数少,疗效发挥稳定,减少了患者注射时疼痛的次数,更受到患者青睐。因此作者认为曲安奈德是治疗瘢痕疙瘩风险最小、最经济且效果较为显著的首选药物。

参考文献

[1] 刘辅仁.实用皮肤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 杨国亮,王侠生.皮肤病学[M].第2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

[3] 勾庆芬,付冰川.曲安奈德治疗瘢痕组织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师,2010,13(10).

[4] 林新瑜,罗旭松.瘢痕疙瘩发病机制研究的新进展[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2,31(7).

[5] 葛殿奎,汪仁杰.去炎松局部应用治疗面颈部疤痕疙瘩的初步报告[J].河北医药,2002,24(2).

浅色松香甘油酯的研究 篇4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原料、试剂及仪器。

原料:松香, 国标一级, 由福建省德化林化厂提供;甘油, 工业级, 由福建省德化林化厂提供;氧化锌、Na H2PO2, AR, 上海试剂集团;抗氧剂300、T323为工业级 (有关公司提供) ;复合助剂LR6 (均为市售工业级) 。

主要仪器:JB50一D型增力电动搅拌器, 上海标本模型厂;ZDM-500恒温电热套, 上海苏豪智能系统有限公司;YP402N电子天平, 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1.2 实验工艺。

在装有温度计, 电动搅拌器、氮气接管和冷凝器的500m L四口圆底烧瓶中, 加入300g松香, 加热熔融, 升温至200℃, 按照设计配方加入所需催化剂或助剂, 升温至220℃滴加33g甘油, 缓慢升温至所要求温度时, 开始恒温反应一定时间后, 抽真空至无低沸点馏出物, 降温至200℃, 出料, 得到松香甘油酯产品。

1.3 产品性能分析。

颜色的测定:按铁钴比色法测定, 测定方法参考GB9281《透明液体加氏颜色等级评定颜色》。酸值和软化点的测定:参考GB/T8146《松香试验方法》和GB10287《食品添加剂松香甘油酯和氢化松香甘油酯》的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酯化催化剂对产品指标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后, 国外, 尤其是日、美两国有许多专利报道了不少具有特色的松香酯化有机型催化剂。1992年Johnson, Jr.[6]的专利报道:在一定量的亚磷酸酯和酚类硫化物催化剂作用下, 可以使多羟基醇与松香酯化得到浅色松香酯;1996年Matsuba[7]推出的“Ethanox323”型催化剂及1997年Nishigaki[8]报道的叔戊苯基二硫酚低聚物等, 都能有效改善松香酯的颜色。以后又有采用有机化合物的金属盐如双[-乙基 (3, 5-二叔丁基-4-羟苄基) 磷酸]钙盐 (Irganox 1425) 等催化松香与多元醇反应的报道[9,10]。与质子酸、固体酸催化剂相比, 该类催化剂使酯化反应时间缩短, 反应后无须中和处理, 而且酯化产品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性能。

近几年, 国内在新型酯化催化剂方面也有一些研究, 如曹德榕等[3]应用催化剂CLC催化松香与甘油的酯化反应, 得到加纳色2~4号的浅色松香甘油酯。

根据资料的报道及松香酯化的特点, 本试验选用了几种不同类型的催化剂进行试验, 结果见表1。由表1可见, 与普通的催化剂Zn O相比, 无机盐Na H2PO2有一定的催化、浅色效果, 但反应过程有粘壁现象, 后处理极不方便;而有机钙盐Irganox-1425化合物对颜色无明显的改善。酚类硫化物 (300P、T323等) 对松香酯的有较明显的催化和浅色作用, 但单独使用时效果还不够理想, 且产品的稳定性较差。为此, 通过对这些物质的结构、性能及作用机理加以选择、分析、试验, 我们选用以含硫化合物为主的复合助剂LR6作为松香酯化催化剂。试验证明, LR6不仅对松香的酯化有催化作用, 且有明显的浅色功能。

2.2 助剂LR6用量对产品指标的影响。

分别采用质量为0.05%, 0.10%, 0.15%, 0.20%, 0.30%和0.50%的助剂LR来制备松香甘油酯。结果见表2。实验表明, 随着助剂用量的增加, 树脂的颜色逐渐变浅。当助剂LR6用量大于0.30%时, 产物颜色不再变浅, 但软化点有所降低。因为软化点、酸值指标可通过其它因素如反应时间等调控, 这里主要是控制色泽指标, 考虑成本因素, 选择为0.20%较适宜。

注:树脂合成反应温度为270℃, 反应时间为6h;

2.3 反应温度对产品指标的影响。

松香酯合成是一个醇与酸反应生成酯的过程, 温度升高, 反应加快, 缩短反应时间, 但温度超过275℃以后, 松香自身的分解反应开始明显, 同时树脂被氧化的速率大大加快, 对树脂的品质有不良影响。但当反应温度过低反应速度慢, 操作时间过长, 生产费用增加, 同样也会对树脂颜色及其它性能产生不利影响。

不同反应温度对树脂产品指标的影响见表3。实验表明, 当反应温度超过275℃时, 产品的颜色加深, 软化点也会降低。这是可能是因为在高温下松香易于脱羧, 导致酸价、软化点降低, 时间越长这种趋势越大。所以在实际生产中, 反应温度宜选择在265~270℃, 不宜超过275℃。

注:树脂合成助剂LR6用量为0.2%, 反应时间为4h;

2.4 反应时间对产品指标的影响。

反应时间延长会使颜色变浅, 酸价降低, 结果见表4。时间的延长对酸价的降低较明显, 当反应时间超过6h, 产品的酸值符合标准, 色泽也趋于稳定。故选取反应时间为6h。

注:树脂合成助剂LR6用量为0.2%, 反应温度为270℃;

2.5 适宜工艺条件的确定。

据以上分析可知, 影响松香甘油树脂质量指标的主要因素有:催化剂种类、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等。通过单因素试验, 确定适宜的工艺条件:反应温度270℃, 反应时间6h, 助剂LR6用量为0.20%。在上述工艺条件下, 进行了稳定性试验, 得到松香甘油树脂产品, 质量指标是:色泽为3 (Fe-Co法) , 软化点为92℃ (环球法) , 酸值6.2mg/g, 苯中溶解度:清。

2.6 生产及应用。

在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 在福建省德化林化厂进行了生产性试验。工艺条件为:助剂LR6添加量0.2%~0.25%, 反应温度控制在265~270℃, 反应时间控制在6~8h。制得的松香甘油酯产品的主要质量指标达到:色泽 (Fe-Co法) 2~3, 软化点≥90℃, 酸值≤10mg/g, 苯中溶解度 (1:1) 清。产品经用户试用反映良好, 目前已形成生产能力。

3 结论

(1) 研制的以含有硫元素为主的复合助剂LR6对松香的酯化有催化作用, 且对产品有明显的浅色功能。实验表明, 催化剂 (助剂) 种类、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等因素, 对产品质量都有一定的影响。 (2) 通过单因素试验, 确定较适宜的工艺条件为:温度270℃, 时间6h, 助剂LR6用量0.2%。上述条件下制备的松香甘油酯的色泽为3, 酸价6.2mg/g, 软化点92℃。 (3) 目前本工艺技术已在国内多家企业生产中得到应用, 产品质量用户反映良好。

摘要:研究了对松香具有较好催化和浅色效果的复合助剂LR6及其合成工艺条件。对助剂LR6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影响因子进行了探讨。通过实验得到制备浅色松香甘油酯的适宜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270℃, 反应时间6h, LR6用量为0.20%。在上述工艺条件下, 得到松香甘油树脂产品质量指标是:色泽3 (Fe-Co法) , 软化点92℃ (环球法) , 酸值6.2mg/g。

关键词:松香,酯化,松香甘油酯,浅色树脂

参考文献

[1]郝强, 哈成勇.松香催化酯化反应研究进展[J].林产化学与工业, 2000, 20 (1) :80-86.

[2]陈刚.浅色松香酯的研究和应用[J].广西林业科学, 2002, 34 (4) :213-214.

[3]曹德榕, 魏晓惠等.浅色松香树脂的制备及浅色机理初探[J].林产化学与工业, 2002, 22 (4) :37-39.

[4]吴春华, 赵黔榕, 安鑫南.浅色松香酯的研究进展[J].四川林业科技, 2003, 24 (2) :22-25.

[5]刘国桢, 王兴凤等.浅色松香酯的扩大试验与性能研究[J].粘接, 1994, 15 (4) :19-22.

[6]JOHNSON Robert W Jr.Metho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light-colored rosin esters[P].USP5162496, 1992-11-10.

[7]MATSUBA Yorishige, NISHIGKAI Hirohuar, OGAWA Keiichi.Production of Pale colored tall oil rosin ester[P].JP08209070, 1996-08-13.

[8]NISHIGKAI Hirohaur, SKAMAOTO Jusuke, MATSUBA Yorishige.Production of rosin ester having exeelent stability of color tone[P].JP07286139, 1995-10-31.

[9]GEIB Jya R, WINDUS John J, Esterification process with calciumhydroxybenzyl PhosPhonate-Phenol sulfide catalyst system[P].EP269569, 1988-06-01.

[10]BEUKE Donald.Esterifieation of rosin acid with calcium hydroxybenzyl PhosPhonate catalyst[P].US4659514, 1987-04-21.

白醋加甘油 篇5

甘油加白醋搭配真能美白肌肤吗?不妨看看网上流传的两种使用方法吧。

1、针对皮肤粗黑,改善、美白的妙方:用白醋甘油按5:1混合,常擦皮肤(一日二三次)能使皮肤湿润,减少黑色素沉积。一月后皮肤即细腻白嫩,洁净光滑富有弹性,充满美感。此方对遗传黑皮肤均有效。

2、洗脸之后,将白醋加甘油的混合液(白醋:甘油:纯水=1:2:4)用喷雾器喷到手上,记得一定要手上,然后双手拍额头、脸颊、下巴千万不要用到眼睛里。第一次有一点刺激,那是皮肤没有适应正常的,不用担心。第一次的量要少,喷雾器一次就够了。拍完后,用润肤露按摩面部,润肤露牌子不限。

美白注意事项:要做到尽量比例准确,能量杯的尽量用量杯,不要偷懒。

甘油保湿莫单干等 篇6

去年冬天特别冷,陈小姐全天开空调取暖。过了一段时间,她发现一到空调房,脸越来越红,皮肤感到异常干燥、瘙痒,原本光洁的脸上出现了皮屑。她听说甘油是经济有效的保湿剂,于是买来一大瓶涂抹,结果红痒不但没消退,反而越来越严重,且越来越觉得干燥。于是她来到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就诊。

该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曾宪玉介绍,冬春季是皮肤干燥最明显的季节,由于水分流失,皮肤血供下降,脂质成分改变,保湿功能受损,导致皮肤干燥。另外,冬季和春季是多风的季节,风容易带走皮肤中的水分,所以干燥比较明显。长期待在空调房里的人,其干燥症状就更为严重了。

曾宪玉说,甘油是最常见的保湿剂,许多具有保湿功效的护肤品都少不了甘油成分。但事实上,甘油不是万能保湿剂,需要合理使用。

甘油之所以能够保湿,是因为甘油具有吸水性,能够吸附空气中的水分子,令其覆盖皮肤角质层以保持湿润。保湿护肤品常常利用甘油的这一特质来发挥保湿功效。但是,甘油这一特质是一把双刃剑,在空气潮湿的环境下,它确实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补给皮肤,但如果在湿度较低的季节,如干冷多风的冬季和初春,单纯使用甘油产品适得其反。它在干燥的空气中吸收不到足够的水分,就会从肌肤真皮层中吸取水分,反而令皮肤更加干燥,甚至脱水。

专家建议,甘油作为润肤水,安全性好,可以放心使用。但由于单用甘油并不能完全锁住水分,所以涂完甘油后要再涂一层润肤露,并最好在每次洗脸洗澡后三分钟内涂抹,这样保湿效果才比较好。

清晨第一感显露疾病彭永强

对于我们每个人尤其是中老年人来说,每天清晨的自我感觉是个人身心健康情况的晴雨表。

许多种疾病往往是在清晨时分出现最初症状或者发病征兆,因此,如果我们在清晨感觉异常或不适,应当特别重视,如果是疾病的最初症状,则应及时找医生寻找帮助。

清晨头痛头昏:正常情况下,每天清晨醒来时,我们应该感到浑身轻松,头脑清醒,精力充沛。假如早起醒来时,头脑依旧昏昏沉沉或者有眩晕症状,这或是疾病的征兆。假如说年轻人出现这种情况,罹患感冒、发烧的可能性比较大;假如是中老年人,则可能是患有颈椎骨质增生、血粘度增高等病症。因为颈椎骨质增生会导致压迫颈部动脉,从而影响到大脑血液的供应,最终导致头痛、头昏。血粘度增高会造成血流变缓,与之同时,血液的携氧能力变弱,大脑的供血、供氧能力也随之变弱_出现头痛头昏。值得注意的是,血粘度的高峰值恰恰就在清晨时期出现。

清晨出现浮肿:这也是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一般而言,经过一夜睡眠,很多健康的人清晨起床后,也会出现轻微的浮肿症状,然而起床活动后浮肿一般会在十多分钟后完全消失。如果我们在早上起床之后,头部、面部有着明显的浮肿症状,尤其是眼睑肿胀或者伴有浑身浮肿等,则很可能是肾痛或者心脏病的征兆了。

此外,清晨如果感觉关节、肌肉僵硬也不能忽视,因为这可能是类风湿、风渲或者骨质增生等疾病的最初症状,而早起如有心慌饥饿感则可能是糖尿病的先兆。因此。早晨若感觉不适切不可粗心大意,等闲视之,应及时采取措施应对。

丁酸甘油酯对保育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和设计选35 d断奶的长×大二元杂仔猪 (8 kg左右) 270 头, 按体重相近和性别一致的原则随机分为3 个处理, 每个处理3 个重复, 每个重复30 头猪。3 个处理分别为:对照组I (基础日粮+0.30%氧化锌+0.2×10-4硫酸粘菌素+1.0×10-4杆菌肽锌+2.0×10-4金霉素) , 试验组II (基础日粮+0.4%丁酸甘油酯) , 试验组III (基础日粮+0.2%丁酸甘油酯+0.30%氧化锌+0.2×10-4抗敌素+1.0×10-4杆菌肽锌+2.0×10-4金霉素) 。试验时间共16 d。

1.1.1 试验目的三丁酸甘油酯是丁酸的有效补充剂, 可促进肠道上皮细胞增殖, 维持肠道屏障的完整性, 提高动物消化吸收能力, 降低仔猪腹泻。本试验以保育阶段的小猪为对象, 在保育料中每吨分别添加0、2 kg、4 kg的三丁酸甘油酯 (丁酸含量45%) , 然后测定仔猪的采食量及生长速度, 观察丁酸甘油酯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1.1.2 试验材料丁酸甘油酯 (由上海旭牧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三丁酸甘油酯含量≥45%) , 其他产品均由四川省畜科饲料有限公司提供。

1.1.3 试验地点四川某大型农牧公司猪场, 整个试验期猪自由采食、自动饮水器自由饮水, 自然光照。免疫程序按猪场常规进行。

1.2 测定项目

1.2.1 采食量试验期间每天喂料前称料重, 计算前一天的采食量, 连续记录16 d, 计算每天的采食量;统计整个试验期每栏试猪总的采食量。

1.2.2 日增重试验猪只在试验开始前称重一次, 记为初始重, 试验结束后空腹12 h称重, 记为末重, 以此计算日增重。

1.2.3 料肉比根据采食量和日增重计算料肉比。

1.2.4 腹泻率记录每栏试验猪只的腹泻头次, 比较各处理组之间腹泻率的差异。

1.2.5其他记录发病率、死亡率、淘汰猪只数量。

1.3统计分析数据统计与分析采用SPSS统计软件中的ANOVA进行显著性检验并用DUNCAN法作多重比较。试验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 (mean±SD) 表示, P<0.05表示差异显著。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日粮及饲养管理试验按单因子设计, 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 其他各组分别饲喂“基础日粮+0.4%丁酸甘油酯”“基础日粮+0.2%丁酸甘油酯”。基础日粮配方见表1。试验在同一栋密闭式猪舍内进行, 自由采食, 自由饮水。其他饲养管理按常规进行。

2.2各组保育猪生长性能测定结果丁酸甘油酯对保育猪体重和料肉比的影响结果详见表2。

g、头

注:P<0.05 表示差异显著

由表1 可知, 在初始体重差异不大的情况下与对照I组相比, 试验III组的日采食量提高了5.47% (P>0.05) , 试验II组的日采食量提高了4.94% (P>0.05) ;与对照I组相比, 添加0.2%和0.4%丁酸甘油酯组的平均日增重分别增加了11.66%和10.36% (P<0.05) , 料肉比分别降低了7.26%和7.82% (P<0.05) 。

2.3丁酸甘油酯对保育猪腹泻率的影响丁酸甘油酯对保育猪腹泻率的影响结果见表3。

由表3 可见, 试验III组比对照I组的腹泻率有降低, 说明添加丁酸甘油酯对保育猪的腹泻率有降低趋势。试验II组因为没有添加抗生素和氧化锌, 腹泻率有大幅度的上升, 但意外的是, 在没有添加抗生素和氧化锌的情况下, 虽然腹泻率有增加, 但是料肉比却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对这一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还需要进行重复试验来确认。

3 讨论

3.1 丁酸甘油酯对保育猪生长性能的影响丁酸是一种短链脂肪酸, 是肠道上皮细胞的主要能量源, 可显著刺激肠上皮细胞增殖, 增加小肠绒毛高度, 保证肠黏膜细胞的正常迁移, 进而促进养分吸收、增强免疫力、改善机体健康、降低仔猪断奶应激综合症、提高生产性能和降低死亡率。但是单独直接添加的丁酸味道浓, 多数在胃中就被消化吸收, 难以到达小肠。丁酸甘油酯是由一分子甘油与三分子丁酸酯化而成的甘油酯, 丁酸甘油酯作为饲用肠黏膜营养活性脂肪, 其作用主要是为肠黏膜供能。肠黏膜细胞迁移是一个耗能的过程, 肠道黏膜营养 (下转第32 页) (上接第29 页) 不足, 肠黏膜细胞内源性“饥饿”, 就会造成肠绒毛萎缩, 肠黏膜功能性表面积减少, 吸收能力下降, 肠黏膜免疫屏障作用亦减弱, 最后引起仔猪腹泻及禽水便、饲料便。丁酸甘油酯在胃液中不分解, 可以“全过胃”。一部分丁酸甘油酯直接被肠道吸收, 在肠黏膜细胞内水解为丁酸和丁酸甘油一酯, 水解出的丁酸可迅速为肠黏膜细胞供能。未被前肠、中肠利用的丁酸甘油酯和丁酸甘油一酯在到达后肠后, 可被微生物分解为丁酸, 为后肠黏膜细胞提供能量。

3.2 丁酸甘油酯对保育猪腹泻率的影响丁酸甘油酯具有杀菌作用, 可有效穿过一些主要病原菌的亲水性细胞膜, 侵入细菌细胞内, 进而杀死有害菌。丁酸甘油酯与丁酸甘油一酯对定植于后肠和盲肠的主要病原菌 (如沙门氏菌和产气荚膜梭菌) 具有抑制作用, 且抑菌效果明显优于其他 (如丁酸钠) 。肠黏膜的发育与成熟状况是制约幼畜快速生长的关键因素。丁酸甘油酯能快速补充肠黏膜营养, 修复各种应激引起的肠黏膜损伤, 进而改善肠道健康, 控制腹泻及提高生产性能。

相关研究表明, 饲粮中添加丁酸甘油酯可改善动物肠道形态结构, 增强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 提高动物生长性能。刘小萍等[1]报道, 饲粮中添加0.2%丁酸甘油酯, 仔猪日采食量和日增重分别增加了7.06%和14.6%, 料重比降低了9.00%。刘统等[2]研究表明, 饲粮中添加0.20%丁酸甘油酯, 仔猪日采食量和日增重分别提高了2.10% (P>0.05) 和16.69% (P<0.05) , 料重比降低了13.67% (P<0.05) 。本试验在饲粮中添加0.2%和0.4%丁酸甘油酯, 结果保育猪的生长性能均得到显著提高, 与上述试验结果基本一致。

4 结论

4.1 饲料中添加丁酸甘油酯可以增加肠黏膜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提高保育猪的日采食量、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

4.2 同时添加氧化锌、抗生素等可以起到协同作用, 对保育猪的腹泻有降低趋势。

参考文献

[1]刘小萍, 刘昌林, 毛子平, 等.丁酸甘油酯在仔猪生产应用中的初步研究[J].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2012 (2) :15-16.

三醋酸甘油酯 篇8

1 控制系统组成与控制要求

甘油酯供给系统的储槽分为“低位槽”和“高位槽”。其中“低位槽”用于对甘油酯大容积的储存,根据所处方位分为“下南罐”和“下北罐”;“高位槽”利用液体的自然高低落差,向车间机台供给甘油酯,根据所处方位分为“上南罐”和“上北罐”,如图1所示。

为了向储槽送给甘油酯,设有两套油泵系统:由采购储液桶向低位储槽加液的油泵,称为“低位送液泵”;从低位储槽向高位储槽加液的油泵,称为“高位送液泵”。在高位送液泵前有一板式过滤器。板式过滤器的入口处安装有压力变送器,以便观察管道压力和对过滤器是否需要更换滤纸提供报警信息。

系统控制要求有:

a. 供给系统的电气控制采用触摸屏协同PLC为主体的控制结构,所有控制按钮除“急停”外均由触摸屏实现,系统的主要控制功能为保持高、低位槽不得缺料而进行液位控制。

b. 为了实现液位控制,“低位槽”和“高位槽”的各罐均装有4只浮球式机械液位开关,能向系统传送开关量信号,分别称为下限、上限、下下限和上上限;同时为了保证液位控制的可靠性和可持续观察性,各罐均安装有一套防腐非接触式液位检测装置,利用该检测信号和机械液位开关信号共同作为液位的控制信号和报警信号。液位的连续检测值能在触摸屏上实时显示,据此实现了甘油酯实时用量的计量,并保存以供查询。

c. 低位送液泵完全为人工手动控制。高位送液泵分手动控制与自动控制两种控制方式,手动控制方式下高位送液泵的启/停完全为人工操作;自动控制方式下,系统将根据对上、下槽位罐的选用及液位信号,完成“低位开始加液,高位停止加液”的液位控制以及送液管道通路的选择。为了实现自动控制方式下送液管道通路的选择,“下南罐”和“下北罐”的出口处,以及“上南罐”和“上北罐”的入口处安装了电动阀门。

d. “低位槽”向“高位槽”加液时,高位送液泵可以将“低位槽”中的任一罐中甘油酯送入“高位槽”中的任一罐。为了保证高位送液泵不出现“空打”的现象而导致其损坏,电动阀门在平时是关闭的,只有在需要送液时才打开,因此泵、阀的动作在自动控制方式下将按一定的步序操作。

上述过程中任一阀门开、关长时间不到位均停止高位送液泵,同时声光报警,屏显报警信息;自动控制方式时,上、下位罐液位有联锁功能,即在给上位罐加液时如出现下位罐液位低于下限,将自动停止高位送液泵,同时声光报警,屏显报警信息。

2 硬件设计与配置

PLC选用三菱FX2N系列可编程序控制器。该控制器成熟可靠,软件功能丰富,且其有多种特殊功能模块,如模拟量输入/输出模块,功能扩展方便易行。

考虑到实现向厂级局域网传送数据的方便,选用MCGS嵌入式系统触摸屏,型号TPC1561H,是一套以嵌入式低功耗CPU为核心(主频400MHz)的高性能嵌入式一体化工控机。该产品设计采用了15英寸高亮度TFT液晶显示屏(分辨率1024×768),八线电阻式触摸屏(分辨率1024×1024),具有良好的电磁屏蔽性。同时还预装了微软嵌入式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WinCE.NET(中文版)和MCGS嵌入式组态软件(运行版)。

为了采集液位、压力等模拟量信号,选用了A/D模块FX2N-4AD,它是FX2N系列PLC的模拟量输入模块,有CH1~CH4 4个通道,每个通道分辨率均为12位,采集信号电压0~+10V或电流4~20mA,可独立设置。FX2N-4AD内部有32个16位的缓冲寄存器(BMF),用于与主机交换数据。本系统选用了两块FX2N-4AD,分别采集4个储槽的液位高度、压差和温度测量。

3 软件设计及开发

3.1 PLC程序

PLC程序分为液位控制,液位、压力、温度模拟量检测,以及报警处理等模块。其中液位控制的高位送液泵的自动状态下控制可以视为一种步序控制,可以用顺序功能控制(SFC)实现,为详细说明程序的设计,部分输入/输出点分配见表1,高位送液泵SFC控制如图2所示。

图2中,使用了6个定时器延时,其中T0用于等待高位送液泵启动完成。T1的用途为:实际系统中高位送液泵启动后打开下位槽出口阀,要保证管道中压力建立起来后才能打开上位槽的入口阀,但在泵启动及打开下位槽出口阀的瞬间,有可能使泵出口处的压力检测信号瞬时超过设定值而误产生“压力到”信号M200,因此在有“压力到”信号M200时需先延时T1约5~10s,再执行后续的动作。T2、T3、T4和T5用于任一阀门开、关长时间不到位均停止高位送液泵的控制联锁。

3.2 MCGS组态软件的设计

3.2.1 监控画面的设计

系统的主要监控画面如图1、3所示,界面展示了系统的实际工况、各罐液位的趋势曲线以及进行操作的模拟按钮。各按钮替代了传统继电控制系统的实物按钮,即上、下位槽中南、北罐的选择按钮。

3.2.2 与PLC程序的协同控制的实现

PLC与MCGS的信息交换是通过通信实现的。软件设计中的设备组态时先添加一个串口父设备,而后将PLC设备作为子设备挂在串口父设备下,接着在PLC的设备属性设置中对其通道属性进行设置,并建立起通道与MCGS实时数据库中数据的连接,程序运行时,PLC与MCGS不断地进行通信,即实现了MCGS中变量与PLC中变量的信息交换[3,4,5],从而达到协同控制的目的。

4 结束语

笔者开发的系统既利用了PLC强大的控制功能,又合理利用了触摸屏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该控制系统对原有系统进行了改造,减少了电气接线,人员触摸屏操作更直观、便捷。系统实现了参数限值设置、液位实时动态显示、趋势曲线显示、报警及用量计量等,满足了实际生产需要。

参考文献

[1]常斗南.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应用实验[M].第3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周波.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3]李明伟,高雅利,李建.基于PLC和组态技术的智能干油润滑系统设计[J].化工自动化及仪表,2011,38(11):1340~1342.

[4]周鑫,姜莉莉,卿前茂,等.基于PLC和组态软件的废旧轮胎炼油自控系统[J].化工自动化及仪表,2012,39(3):392~395.

三醋酸甘油酯 篇9

关键词:丁酸,丁酸甘油酯,对比试验,称重,推广

近年来,丁酸对动物肠道的养护作用和杀菌抑菌作用被越来越多的营养学者所重视。但是丁酸的一些特殊性质极大限制了其应用,主要有:强烈的乳腥味;极易挥发和吸收,难以到达肠道;杀菌抑菌作用受p H影响大,中性条件下杀菌能力弱。为了克服以上难点,更好地应用丁酸,欧洲油脂专家SILO公司研制出最适合动物营养领域使用的丁酸甘油酯产品,其在胆汁和胰脂肪酶的作用下可缓慢释放出丁酸,从而刺激肠绒毛生长、修复受损的肠上皮细胞、提高肠道屏障的紧闭性。

为了验证丁酸甘油酯的作用,此试验用刚断奶的保育仔猪进行了一次对比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保育仔猪料。江西某饲料公司的40%预粉料配制而成。

1.1.2 丁酸甘油酯。购于上海。

1.1.3 试验动物。上饶市畜禽良种研究中心28日龄断奶仔猪。

1.1.4 备用药品。齐鲁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等提供。

1.1.5 试验器材。称猪专用称,记录本,计算器。

1.2 方法

1.2.1 猪群编组。

挑选一批刚断奶仔猪200头,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0头,每组10栏,每栏10头仔猪。第一组为对照组,不添加丁酸甘油酯;第二组为试验组,饲料中按2.0kg/t比列添加丁酸甘油酯。各组分组情况见表1。

1.2.2 试验周期。

试验初始日龄为28日龄,初重为试验开始前的重量。试验开始前,对各组的每一栏仔猪分别称重,试验结束分别称重。累加计算分别得出各组的始重、末重。试验期为30d。

1.2.3 饲养管理。自由采食,自由饮水,保持清洁。

2 结果

2.1 采食量对比(见下图)

从上图可以明显看出,前3 d两组采食量相当,从试验的第4 d开始,试验组的采食量逐渐超过对·实验研究·照,并且一直在上升。从总体上来看,对照组的采食量基本符合仔猪的生长规律,采食量经过2~3 d的平稳过渡会有一个提升。而试验组的采食量每天都在增长,由此说明饲料中添加丁酸甘油酯可以明显提高仔猪的采食量。

2.2 试验数据

日均采食量和每头猪日均增重试验组相比对照组分别增加了7.06%和14.6%,而料肉比试验组相比对照组则降低了9个百分点。(见表2)

kg

3 分析与讨论

从2组猪日均采食量对比情况看,试验开始对照组采食量高于试验组。从试验的第4d开始,试验组采食量慢慢反超对照组,到试验最后一天,试验组每头猪采食量比对照组高出34g,日均采食量增加47.2g,提高了7.06%。

对照组与试验组相比可发现,试验组每头猪日均增重高出对照组57.9g,提高了14.6%。在保育阶段,在同等的饲养条件下以仔猪饲养平均45 d计算,试验组比对照组每头猪多增重2.605 kg,按保育猪出栏的价格30元/kg,平均每头猪多增加收入78.15元,减去此阶段消耗丁酸甘油酯的成本4.8元,净收益73.35元,以一个年出栏3 000头肥猪计算,可以给该养殖户净增收22万多元。

对照组在整个饲喂阶段出现了12头拉稀的情况,其中2头因拉稀脱水治疗无效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 200多元,并且在发病后用抗生素进行群体预防及治疗,药费613.8元。此阶段仔猪拉稀,对后期对照组整体的采食量和增重产生了明显影响。而试验组没出现仔猪拉稀,其中有一头仔猪发生了呼吸道疾病,经隔离治疗7d以后痊愈。在整个试验阶段,试验组的猪群整体状况良好,采食正常,生长速度快,没使用任何抗生素。

试验阶段,对照组死亡2头,仔猪存活率为98%,而试验组无死亡,只是淘汰了1头病猪后痊愈,其存活率达99%。

另外,试验组毛色比对照组稍好。

三醋酸甘油酯 篇10

关键词:醚化反应,甘油第三丁基醚,甘油,磺酸基孔洞触媒

1概述

近年来世界各国大力提倡生产生物柴油、生物酒精做为替代能源,而生物柴油普遍的制作方法,是以动植物所含油脂经由转酯化反应,反应所得到的脂肪酸甲脂即为生物柴油。其制程会产生数种副产物,其中一项占总产物的十分之一是为甘油[1]。至2011年全球生物柴油产量为110亿L,亦即所产出甘油达到11亿L。制程所得的甘油其中含有甲醇、触媒等等杂质,称作粗甘油,价值十分低劣,如果做为废油处理还会增加工厂负担,因此许多工厂也设置了将粗甘油纯化为高纯度甘油的设备以增加其价值。

欲使甘油反应后产物能对生物柴油有增益作用,相较于醚类油品添加剂甲基叔丁基醚(MTBE)有毒性导致致癌可能,渐渐被禁用。甘油第三丁基醚(Glycerol Tert-butyl Ether,GTBE)也是甘油转化的一种产物,对环境及人体较为友善,并且可使甘油转化成高价值产品,故探讨以甘油与异丁烯反应生成GTBE,配合磺酸基孔洞触媒合成GTBE,以此做为改善油品性质之添加剂。

2实验设备及方法

2.1孔洞触媒载体制备方法与步骤

先进行孔洞触媒载体制备,取硅酸钠溶于硫酸水溶液作为带负电之硅铝酸盐,与作为模板的四级铵盐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反应6h,生成具有孔洞结构的触媒载体。

2.2制备磺酸基触媒

触媒载体为弱酸性,故以酸性合成法制备磺酸基触媒。具体步骤为:(1)取初步合成之触媒、乙醇及3-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以重量比1:50:3萃取回流12h并抽滤烘干。(2)将烘干之粉末以重量比1:30加入过氧化氢,并搅拌24h。(3)将离心后之沉淀物加入0.2M硫酸水溶液中搅拌4h,得到磺酸基孔洞触媒。

2.3制备GTBE

利用甘油与异丁烯添加磺酸基触媒制备甘油醚。本实验设定异丁烯/甘油莫耳比值为3,并以实验温度110℃,实验时间6h作为实验参数,实验配置如图1所示。取甘油及触媒置入高压反应釜中,再以倒置钢瓶填充异丁烯,将反应釜置入110℃硅油恒温油浴中,并连接数位磁力搅拌器与热电偶温度控制器,使之达到设定反应温度,搅拌6h后取样分析。

2.4触媒及GTBE的性质分析

将磺酸基孔洞触媒以扫描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分析及元素分析,检测二氧化硅孔洞触媒表面之元素组成,再利用高分辨率场发射型扫描式电子显微镜及附属元素分析仪(EnergyDispersiveSpectrometer,EDS)进行检测。

分析甘油醚化反应后产物之成分,分析步骤如下:(1)将产物以重量比1:1之乙醇做为共溶剂均匀搅拌。(2)以针筒过滤器过滤出未含触媒之液相生成物,取1m L滴入容量3m L之GC检测瓶中。(3)加入1m L之GTBE作为内标,并使其均匀混合。(4)置入自动注射器检测。

3实验结果与讨论

3.1磺酸基孔洞触媒分析

在本研究中,由酸性合成法制备触媒载体,使触媒形成孔洞结构,能够使反应物与触媒有较佳的接触面积,并且拥有较强酸性使甘油转化效率提升。借助SEM观测触媒之表面形态,图2所示为触媒之SEM照片,于5000倍放大时可看到触媒表面有孔洞结构。

经由X光能谱分析仪分别检测触媒制备前与制备后之元素组成,结果见表1,表2,尚未制备前触媒表面检测出大部分为氧及硅,掺杂少量钾、钠、氯等元素,应为制备磺酸基孔洞触媒时硅酸钠、硝酸钾等化学品还原所残留。而经由磺酸基制备之触媒检测结果,可推断磺酸基已接上触媒表面,成为强酸型触媒。

3.2甘油醚之特性分析

当异丁烯与甘油反应莫耳比值3,温度110℃,反应时间6h,触媒量为甘油重13%时,结果如表2所示,分析甘油醚的组成及成份,得到结果甘油转化率约42.1%,可知磺酸基孔洞触媒于甘油与异丁烯反应为一适用触媒,使甘油转化为有高价值之油品添加剂。

4结论

实验中所制备的触媒用SEM检测,确实有孔洞结构。以EDS元素分析出,制备磺酸基后分析结果出现硫元素,可证实磺酸基有制备至触媒表面。

磺酸基孔洞触媒可做为甘油与异丁烯反应实验的催化剂,在异丁烯/甘油莫耳比值3,反应温度110℃,反应时间6h,触媒重为甘油重13%时,约可转化42.1%甘油成为甘油第三丁基醚,可作为油品添加剂。

参考文献

[1]A.Drozdzynska,K.Leja,K.Czaczyk,Biotechnological production of 1,3-propanediol from crude glycerol,Biotechnology,Computational Biology and Bionanotechnology,vol.92(1),pp.92-100,2011.

[2]H.Hua,T.K.Wooda,An evolved Escherichia coli strain for producing hydrogen and ethanol from glycerol,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vol.391,pp.1033-8,2010.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三醋酸甘油酯】相关文章:

上一篇:现代渔业园区下一篇:孤立肾肾结石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