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水文化旅游分析

2024-05-16

三峡水文化旅游分析(精选四篇)

三峡水文化旅游分析 篇1

一、三峡库区多元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民俗, 即民间风俗, 指国家或民族中广大人民群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1]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游戏竞技、民间工艺、民间文学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下面, 我们对三峡库区的几个主要民族的民俗及巫风民俗予以简单的介绍。

1、汉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汉族作为三峡库区的主体民族, 其民俗有大汉族的共性, 也有因自身文化、地理影响而形成的独特个性。在饮食上, 菜品是中国八大菜系之———川菜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以重庆火锅的麻、辣、烫、鲜出名。其它如:武陵全羊汤锅、乌江江口鱼、油茶、秀山辣椒、酸菜、丰都豆腐乳、重庆泉水鸡、涪陵榨菜等都是特色食品。礼仪、节庆相比也有所不同, 我们以汉族的传统佳节———春节为例, 三峡地区的春节, 有上坟、破五、过大年、烧龙等不同的说法和节庆活动。民间工艺品, 重庆张小泉剪刀、三峡石画、丰都鬼脸谱、谭木匠梳等做工精湛, 甚为著名。白鹤梁水下碑林、彭水“秀”字石刻、船工号子等, 都是三峡的特色, 是有巨大市场潜能的旅游资源。

2、土家族、苗族等少数苗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三峡地区的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 人口仅次于汉族, 主要分布在黔江、石柱、酉阳、秀山、彭水等民族自治区县, 以及忠县、万州、云阳、奉节、巫山沿线的重庆土家族乡。土家族的民俗主要表现为:饮食上, 土家人喜酸辣和香酥, 著名食品有豆花、腊肉、绿豆粉、苞谷羹、黔江鸡杂等;民居建筑上, 土家族的住宅在传统的基础上, 吸纳了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形式主要有吊脚楼、平房、四合院、庭院等;民族节庆上, 土家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是“赶年”、“舍巴日”、“族年”、“牛王节”;民间艺术上, 土家族的民间艺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其中最著名的有《黄杨扁担》、摆手舞、毛古斯、酉阳竹琴、秀山花灯等;民间工艺上, 土家族最具特色的是织锦、挑花、刺绣、石雕、窗花等, 其中西南卡普尤为出名;民族体育上, 有摔抱腰、抵杠、扳手劲、划龙舟、踢毽、打秋千等。此外, 三峡库区苗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都拥有许多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文化资源。

二、三峡库区多元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原则

现在, 国内外对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价值都有了新的认识, 并且也开发出了很多成功的产品, 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由于民俗旅游开发缺乏强有力的组织管理, 开发单位的随意性很大, 不仅造成旅游资源的重复性建设, 而且建成的“四不象”旅游产品缺乏竞争力。在这种形势下, 三峡库区不能像以前很多地区那样, 简单地建设两个民族建筑, 开个农家乐, 就算是民俗旅游。而要结合民俗旅游的特征和自身条件, 遵循以下原则, 综合开发。

1、力求朴实, 突出特色;注重“个性”, 树立品牌

朴实, 即古朴、真实。民俗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古朴的土文化, 旅游者也是因“土”而来, 他们对土的要求特别高。对自然环境要求要具有“天然味、纯净度”;对人文环境要求要具有“乡土味、民族味”;对传统手工艺要求必须是原始、古老之作。三峡库区在民俗资源开发过程中, 必须争取将自己原汁原味的三峡文化表现出来, 散发出独具本土的芳香韵味。三峡民俗旅游资源开发, 不仅要发掘蕴藏着的独具特色的民俗旅游资源, 还要利用本地区独特的条件创造性地开发新的民俗旅游特色产品[2]。对于不同的旅游资源, 特别是有深层文化内涵且内容丰富的资源, 要进行专项深层开发, 这正好顺应“民俗风情旅游向系列化发展”[3]的趋势。譬如“端午节”, 从屈原的作品到后代人写他的作品, 从粽子的形状、味道到粽子的演化的历史, 从龙舟竞渡到历代赛龙舟的故事、及龙舟演变历史, 从游客观赏到参与评屈原、包粽子、竞渡龙舟, 可制作一个集文化、娱乐于一体的旅游产品。

2、变静态为动态, 变客位为主位

这一原则是相对三峡旅游现状, 针对民俗旅游资源的特征而提出的。三峡传统的旅游产品, 多是静态观光型, 缺少动感, 特别在文化资源这一块。随着人类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 大多游客将会逐渐由参观观赏型民俗旅游者向了解领略型民俗旅游者甚至是参与体验型民俗旅游者过渡。人们旅游不再是单纯地追求感官上的刺激, 更多追求一种异质文化的体验。对于游客来说, 要了解、体验异质文化, 必须从“客位”走到“主位”。所以, 在产品开发时, 要多开发参与型产品, 让游客有机会融于文化中来。同时, 这种主位参与式旅游, 也是游客达到娱乐放松的最好方法。

3、创建文化氛围, 挖掘文化内涵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就如于光运先生所说, “旅游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 也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4]。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 越来越多的游客会产生对文化的需求, 旅游的竞争将成为文化的竞争。现就有56。7%的美国来华游客都是对中国的文化感兴趣。所以一项旅游产品要有强大的生命力, 必须进行深层的文化挖掘。文化是一种无形的东西, 对人的影响也是在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 那么如何在短短几天或几个小时内, 让游客感知?就需要创建一种氛围, 从形式、过程、细节中体现文化。整个三峡是中国文化的长廊, 有地域特色的巴渝文化、大后方抗战文化、长江三峡文化、古老的巫文化等。在这样一个大文化背景下的三峡民俗有着深层的文化内涵和特色, 只要进行深层挖掘, 适当表现, 将会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三、三峡库区多元民俗旅游资源整合开发途径与模式

三峡旅游, 有他自己的独特性和吸引力, 但也存在自身的缺陷, 外在环境上不及张家界独特罕见, 内蕴文化上不及西安兵马俑外显易知, 所以它不易在短时期引起游客的共鸣。因此, 三峡民俗旅游在开发模式上, 宜立足于三峡自然风光这个世界品牌, 对其进行条块分割, 与其它旅游资源喜结连理, 在个性化需求分层上进行开发建设。既保持了自己在旅游服务行业中的相对独立性, 突出自己的特色, 又借助其它社会资源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1、与饮食文化相结合的民俗旅游

“民以食为天”, 旅游活动的目的之一是品尝各地民族风味小吃。三峡库区在开发民俗旅游时, 可以充分利用第一部分中已介绍的丰富饮食资源, 更大范围地开展诸如“火锅煮社交”、“国际美食节”、“水上赛龙舟, 山下比吃粽”、“芦笙乐曲伴食酸辣鱼”等讲究色香味的传统饮食活动, 建设风味小吃街、火锅城、清真系列食品路等, 集三峡各民族风味于一处, 使游客无须天下游, 遍尝“天下”味, 更好地吸引国内外游客, 发扬具有三峡特色的饮食文化。旅游部门还应全面详实地搜集、了解关于三峡饮食文化的历史渊源、民间传说等资料, 并加以开发利用, 让游客边听 (听故事) 、边看 (看原料、工序) 、边尝 (尝味道) 、边思 (思意蕴) , 就可实现旅游者以吃为方式、以精神享受为目标的愿望。

2、与礼仪、节庆相结合的民俗旅游

三峡库区不仅有诸多的传统民族节庆、礼仪, 而且还有很多以某一主题为主的现代节日, 如“三峡移民节”、“丰都鬼文化节”、“巫文化节”等。民族礼仪、节庆是该民族民俗生活一次集中演练, 是民俗活动的大展示, 旅游者可以直接地了解和考察民族或地区的民俗生活, 不仅使他们在群众的狂欢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增加知识, 而且得到休息、娱乐, 使身心愉快、松弛。三峡在开发民俗旅游时, 可以选其中内容健康, 气氛热烈, 游客可参与性强、可充分展现本地区文化特色的节庆、礼仪进行开发。以时间、空间为线索, 推出一系列的节庆民俗产品。如在四月初八到五月五日推出土家族的牛王节、苗族的赶秋节、苗年、汉族的端午节等节庆。针对旅游度蜜月的年轻夫妇, 推出民族婚礼。

3、与民间工艺品相结合的民俗旅游

各地民族的土特产品、工艺美术品是旅游购物的主要对象, 在旅游收入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三峡地区的民间工艺品闻名遐迩, 为旅游者所喜爱, 是值得利用、开发的民俗旅游资源。在开发、利用这些资源时, 不仅要从民族特色、地方风味出发, 满足旅游者购物心理和动机, 还要有所创新, 符合纪念性消费品的规律[4]。不过在“现在许多剪纸不是剪出来的, 而是用摸板刻出来的, 一些雕刻作品不是雕出来的, 而是用模板压出来的……”[5]的民间绝活庸俗化的现象下, 如果三峡民俗旅游在开发时, 能推出工艺品当场制作或游客参与制作的模式, 一定会吸引更多游客购买。

4、与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相结合的民俗旅游

忙碌的间歇, 回归大自然, 寻找生活的真谛是许多都市生活者时髦的追求。在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民俗旅游蓬勃发展, 竞相开放的今天, 能有效而和谐地把三者结合起来, 形成乡村民俗生态游, 将会是一个阳光产品。在开发时, 以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为背景, 以民俗文化为依托, 以乡村生活为表现形式, 排除都市文明, 演绎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例如:在枇杷成熟的季节, 选择一个周末, 推出“游圆、摘果、听山歌”游乐活动。这对都市上班族将会是一个巨大的诱惑。春有花开, 秋有果, 随时都是旅游的好时节, 既可以避免旅游的季节性, 又不耽搁正常的农业生产。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北京: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

[2]邓永进、薛群慧、赵伯乐.民俗风情旅游[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1.

[3]吴非.门票论证:重在依法定价[N].三湘都市报, 2005-4-12.

三峡民俗文化和旅游 篇2

长江三峡以雄奇秀美的自然山水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吸引了历史的文人墨客,歌咏三峡的诗篇也就连绵不绝,清人有“西陵风俗由来厚”的说法,从文化角度来说,长江三峡是一条长长的文化沉积带,是民族文化的富产地带。历代游历三峡的诗人们,不仅留连于这里的山山水水,更喜欢这里的民俗风情。从他们留下的华章美句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巴山楚水的雄伟壮丽,也可以领略到巴风楚韵的古朴纯正。节日民俗文化是三峡文化中绚丽多姿、情韵生动的美丽小花,历代文人爱从诗歌欣赏的角度来赞美三峡,而现在我们从三峡旅游欣赏的角度来探讨一下节日民俗文化。

在风土民情古朴淳厚的三峡地区,我们的先辈们在此生产劳动、社会生活中所产生丰富多彩的风尚习俗,历史上三峡也是是楚文化与巴文化交融发展的区域,因此我们在探讨三峡民俗文化的时候,不得不提及的就是这引人入胜的巴风楚韵了。

三峡地区古朴忠烈的民风一直是历代被世人广为传颂的话题,先不提及在早期三峡民风的案例,单从三峡水库工程百万大移民中,广大移民群众由原先的“家园难舍,故土难移”的无奈情怀逐渐转换为“舍小家,顾大家,一心一意为国家”的举动,由固守其土而为举家搬迁,勇敢走出三峡,前往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安家立业,这实际上是千百年来三峡民众忠烈,劲勇的人文品格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再现,也是古老“质直好义”品格的发扬光大。其次,三峡地区神秘的巫文化,也是三峡民俗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部分,巫文化起源于大溪文化时代,再经过多个世纪的传承和发展,由原先的野蛮,愚昧的迷信,逐步向文明的靠拢。并且巫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神秘的祭祀鬼神信仰,一直也是三峡地区一个显著的特征。再者,巴楚两地的岁时习俗也是三峡民俗文化的一个部分,岁时习俗,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一般是指一年之中,随着季节、时序的变化,在人们生活中所形成的不同的民俗事象和传承,如春节,楚人长幼穿戴整齐,按次序拜贺;端午节,挂菖蒲,戴艾叶;重阳节登高饮酒等,都是三峡民俗文化的瑰宝。最后是葬俗和婚俗。在长江三峡两岸的峭壁上,经常会看到大大小小的悬棺,悬棺葬也是三峡地区特色的葬式,是指将盛有死者的棺木安置在悬崖上的葬俗,悬棺的搁置上岩也一直是人们好奇的话题,有的说其采用的是长绳吊放和倚岩搭架的方法,有的说是借助涨水之机搁置岩上。婚俗方面,古夔州婚俗和土家族婚俗也是独具个性的婚礼习俗。如古夔州的上头开脸,土家族的哭嫁。

三峡水文化旅游分析 篇3

[关键词]民族非物质文化;三峡库区旅游;土家族

[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0)08-0032-02

三峡库区是我国著名的旅游黄金线,在库区蓄水后,其“险急峡江”的特点转而为“高峡平湖”之后,为我们更深层次的挖掘库区特色旅游创造了条件,尤其是挖掘三峡库区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例如本文所论述到的土家族。

一、土家族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重庆、湖南、湖北等地,在三峡库区主要指居住在重庆酉阳、彭水、秀山、石柱、钱江以及湖北恩施等地区的的土家族。土家族传统文化几乎涵盖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所有类别,其中在三峡库区具有代表性的土家族非物质文化有:

1土家族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具标志性的大型歌舞,并发展为祭祀、祈祷、歌舞、社交、体育竞赛、物资交流等综合性的民俗活动。至今重庆的黔江、酉阳、秀山等地仍非常盛行,酉阳更具有“摆手舞之乡”的美称。

2秀山花灯

秀山花灯又称跳花灯、要花灯、花灯戏,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歌舞说唱艺术,是集宗教、民俗、歌舞、杂技、纸扎艺术为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秀山花灯有两人表演的单花灯、四人表演的双花灯、多人表演的群花灯,音乐包括曲调和打击乐两部分,曲调有“正调”、“杂调”之分,传统曲目有“黄杨扁担”等。

3土家啰儿凋

土家族啰儿调,反映了当地土家人的生活、劳动、民风、民俗、情感和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内容,比较全面地记录了土家族的礼俗活动、生存状况及民族文化演变过程。啰儿调与土家语紧密结合而形成独特的风格和韵味,其中享誉内外的《太阳出来喜洋洋》是石柱土家族啰儿调民歌的代表作之一。

4哭嫁

哭嫁歌是土家族新娘在出嫁前后,为表达离别之情的一种以哭伴歌的形式,被誉为“中国式的咏叹调”,同时也是土家婚姻史的写照。

二、土家族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对三峡库区旅游发展的促进作用

1丰富的土家族非物质文化有助提高三峡库区旅游品味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本民族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具有本族群特征的文化体系,是本民族生活、社会、意识形态等各方面的体现,如果要能在这样的“异文化”之地旅游,必定是要求旅游者有备而来,因此,对旅游者的要求就会更高。旅游者要有相当高的文化底子,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以及一定的审美经验、审美态度,才能对这样的旅游目的地文化进行理解和消化,也就是到当地的文化旅游者会增加,他们对当地的人文资源的偏好,有利于旅游品味的提升。

2非物质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增加三峡库区旅游方式

随着三峡工程的修建,长江的很多支流、库区纵深腹地景点的可进人性增强,增强了很多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挖掘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增加三峡库区旅游方式也就成为可能。丰富多样的土家族非物质文化是一种参与性很强的动态文化层,基于此,我们可以开展以土家族非物质文化为依托的文化旅游、民俗旅游、宗教旅游等旅游活动。文化旅游是以考察当地文化为主,给旅游者提高自己文化知识和素养的机会。如对土家族文学、诗歌、传说等各方面的了解。民俗旅游是以民族风情为主的旅游活动,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游戏竞技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土家族独具特色的服装、吊脚楼、摆手舞等等,都是民俗旅游开发的优越资源。而宗教旅游是以满足精神需要为目的,既可以满足游客对宗教文化的猎奇心理,又可以实现游客休闲、游览、访古探幽的精神需要。土家族傩堂戏、毛古斯都是其宗教信仰的表现,值得研究开发。

三、关于土家族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思考

1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是开发“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优”的独特性旅游资源的前提。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代代传承继承下来的,有较完整的“异文化”体系,如土家族宗教、仪式、礼节、语言、文字、歌舞、服装、饮食、文学、艺术等等,在这个体系中,要开发没有瑕疵的旅游资源,要注意东道主和游客双方对“真实性”的要求和感受,就东道主——土家族当地而言,他们有着强烈的文化认同感,所以不允许有任何的虚构自己文化体系的举动;而对于游客而言,他们通过各种媒体了解东道主世界的文化、社会系统,为了满足自己的预期效果就需要到目的地一查究竟,如果有所反差就会是游客内心受到冲击,更糟糕的是对东道主社会产生一种逆反和不信任的心理。所以旅游资源开发,尤其是像土家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体系的开发,需要本着真实性原则,全方位考虑,开发具有潜质的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

2社区参与原则

社区参与在旅游活动中是必须考虑到一个因素,因为社区是承载旅游资源的载体,同时社区生活、文化都是旅游产品的一部分。因此,强调社区参与是旅游开发的主要内容,社区参与可以减少旅游和社区间的矛盾,带来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目的地人们是文化的继承和传承者,有着一种优越感和地方保护主义倾向,如果让社区参与,就能消除他们的防范心理,同时为他们带来实际的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能对非物质文化起到保护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3可持续性原则

三峡水文化旅游分析 篇4

关键词:宜昌三峡,旅游工艺品,传统文化

旅游工艺品的设计, 实质上是一种文化设计。在传统旅游工艺品中占很大比例的手工艺产品, 往往是与特定的文化传统和习俗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比较接近, 又暗含人文价值, 容易为人们所接受。成功的旅游工艺品的系统开发设计, 既能带动旅游区经济的发展, 又能起到很好的宣传旅游区文化的作用。

宜昌三峡风景秀丽, 历史悠久, 人文荟萃, 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然而宜昌三峡在旅游工艺品开发上还远远落后于其他旅游相关产业水平。宜昌三峡的旅游工艺品设计如何找准自己的方位, 如何在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去体现旅游工艺品设计的文化内涵, 是目前许多旅游工艺品设计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旅游业的兴盛, 必定扩大宜昌三峡旅游工艺品市场。这是宜昌三峡的民族旅游工艺品发展的一次机会, 但是面对外省市企业对这种机会的竞争, 宜昌三峡旅游工艺品感受更多的是挑战。宜昌三峡旅游工艺品只能依靠自己独特的文化再次崛起。宜昌三峡旅游工艺品应全面增加其文化含量, 赋予其自然的、历史的、民俗的文化内涵, 创造宜昌三峡旅游工艺品新的文化灵魂, 形成独特的宜昌三峡旅游文化体系, 使宜昌三峡旅游成为购买宜昌三峡文化、消费宜昌三峡文化、享受宜昌三峡文化的过程。

一、旅游工艺品凸显文化资源特色的必要性

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不仅要考虑到物质资源特色, 还应考虑到文化资源特色。旅游工艺品往往是一个地区的文化艺术、工艺技巧和物质资源相结合的产物。为满足旅游者的购物需求, 需要对本地文化艺术进行挖掘, 以生产具有艺术性、地方性、纪念性的旅游工艺品, 这有利于本地文化艺术的复兴与弘扬, 也有利于国际文化交流, 从而提高旅游业的地位。首先, 旅游工艺品的开发要充分地使用山、水、土、树、竹、石、草、虫等丰富的物质资源;其次, 还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历史典故、名胜遗迹、民间风俗、故事传说等文化资源。

旅游工艺品若想充分吸引消费者, 在设计时凸显特定地区的独特文化内涵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说, 旅游工艺品设计, 一定意义上也是技术和艺术的有机结合, 要在符合科学技术规律的基础上, 发挥旅游工艺品的物质功能和形式的审美表现力。旅游工艺品的设计审美创造要遵循发展原则, 以适应人们趣味追求的变化和新鲜感的要求。对游客而言, 文化差异就是吸引力, 旅游工艺品的市场前景很大程度上就是取决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 游客们都喜欢地方特色浓郁的旅游工艺品, 它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文化的展现。进一步而言, 要使各类旅游工艺品成为真正有效的消费选择对象, 文化的介入是必然的。在旅游工艺品开发、管理和经营过程中, 没有文化底蕴和文化含量就谈不上竞争力。

因此, 在宜昌三峡旅游工艺品的设计中, 要把宜昌三峡文化与宜昌三峡旅游工艺品有机结合起来, 赋予宜昌三峡旅游工艺品更多的文化含量, 塑造宜昌三峡旅游工艺品活的灵魂, 使宜昌三峡旅游工艺品更具有灵气, 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宜昌三峡旅游工艺品的市场竞争力, 尽快改变宜昌三峡旅游形象, 加快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赋予宜昌三峡旅游工艺品文化内涵, 提高宜昌三峡旅游工艺品档次

宜昌三峡的历史文化是十分深厚的, 一般游人难以在有限时间内了解。这方面的资源开发已有成果, 但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还应当分门别类, 对诸如古今名人、诗词楹联、自然风光、民俗民情、故事传说等进一步发掘整理, 以适应不同的消费层次。

1、深入研究宜昌三峡自然生态文化, 赋予宜昌三峡旅游为生态科学知识文化之旅

我们要把宜昌三峡自然生态科学知识挖掘出来, 赋予在宜昌三峡旅游工艺品之中, 对宜昌三峡自然生长的一草一木的生活习性、生长规律、生存条件和功能作用都要做精深研究, 以此去解释好宜昌三峡各种自然生态现象, 把自然生态文化内涵有机地融入宜昌三峡旅游工艺品之中, 研究宜昌三峡著名景点文化。

宜昌三峡民间造物思想注重“天时”、“地气”等自然规律, 主张尊重和适应自然因素的态度, 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相和谐共生共荣的境界。“天有时, 地有气, 材有美, 工有巧。合此四者, 然后可以为良”, 这是中国形而上的文化精神之“道”对形而下之“器”的规约, 亦是宜昌三峡传统造物思想之精华的扼要表述。

“天时、地气、材美”共同构成生机勃勃的自然环境。宜昌三峡古人素来讲究应天之时运, 承地之气养, 主张人与自然的沟通融合。这种“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 对造物观念发生了重要的影响, 将顺应天时与地气作为造物原则的重要内容, 便是受宜昌三峡民族文化精神深刻影响的造物观念。

2、充分挖掘宜昌三峡民俗文化, 开发民俗特色旅游工艺品

宜昌三峡民俗文化是宜昌三峡特色文化。在宜昌三峡旅游工艺品开发中, 如何利用好这一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 打造宜昌三峡旅游形象, 是我们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宜昌三峡旅游工艺品的主打方向。我们在宜昌三峡旅游工艺品设计上要着重突出民俗特色, 塑造宜昌三峡旅游独有的个性和鲜明特色。

作为一种相对固定的文化形态,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 宜昌三峡文化的发展延续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具有原质特色的文化意涵为今天的艺术设计积累了丰厚的资源, 这座丰裕的宝藏, 向我们展现出一个深广的文化延展空间。具有吉庆性、寓意性、完整性、装饰性的宜昌三峡民间艺术作为一种世代相传的文化行为方式, 在生成与结构、稳定性与变异性、传承性与创造性以及价值判断等方面均有不容被忽视的风格特征,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构成因素。解决方案理所当然要从宜昌三峡传统文化的独特性中去找寻。宜昌三峡传统民间美术中蕴积着大量的民俗意涵, 可以说是民俗人文景观的一个形象世界。具有浓烈民族性的民间美术焕发出的独具风采的人文情怀。

宜昌三峡地区传统工艺品是民族文化的长期沉淀, 具有非常独特的工艺、式样及款式, 地域产品应该具有较高的差别化。再加上宜昌三峡文化的神秘性和原始性, 宜昌三峡的民族传统工艺品更应该具有独特性。

3、不同的地域, 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内涵、不同的民族风情、不同的民间工艺, 旅游工艺品的开发, 就是要“求异”

苏杭有绣品, 贵州有蜡染, 景德镇有陶瓷、潍坊有风筝等。如果宜昌三峡以三峡民俗为题材进行构思的旅游工艺品就应具有宜昌三峡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都能给旅游者一种积极购买的暗示。如工艺品上印上当地有代表性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人物和民间传统的题材, 用当地独特的材料制作, 并发动当地居民或民间艺人, 加强旅游者与他们的文化交流与沟通。这些会使旅游者切身感受到当地民风的淳朴和文化的纯粹, 从而产生了“要带走点什么”的想法。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山水风光的自然资源, 设计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工艺品。

在宜昌三峡旅游开发中, 还要把宜昌三峡民俗文化与宜昌三峡旅游工艺品开发、旅游商品开发有机整合起来, 让更多的人了解宜昌三峡民俗文化, 使产业间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如围绕宜昌三峡民俗特色, 重点开发具有观赏性和收藏价值的玉雕、石雕、瓷器、泥塑、刺绣、玩具、木器、根雕等纪念品和工艺品系列等等。

4、适度开发宜昌三峡神话文化、历史遗迹文化、历史传说文化, 赋予宜昌三峡旅游工艺品广泛而深厚的文化底蕴

几千年来形成的宜昌三峡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遗存, 积淀丰厚, 内涵多彩, 颇具特色, 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如有茶文化、巴文化、楚文化、高峡平湖旅游文化、昭君文化与三峡旅游的融合等。还有三峡大坝、三峡水文化和对人类文明产生深远影响的陆宋文化、楚辞文化等。

宜昌三峡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中,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 人们崇尚的是平和、重德、重传统、重主体的生活方式, 对本土文化的认可度有时远高于对外来文化的认同。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必将不断被发掘, 与自然的和谐、对人性的尊重、对物品文化内涵的追求等传统造物精神必将会通过现代工艺品设计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

宜昌三峡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民间文化, 决定旅游工艺品开发必须体现“民族”特色。宜昌是历史文化名城, 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和久远的历史渊源。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和工艺亟待挖掘和光大。目前市场上的竹木工艺品系列、手编艺术等民族民间工艺品已初步有了市场, 如果能有组织地扩大生产规模, 提高艺术水平, 将会使之在内容及表现形式上更具民族特色。

要走出一条“民族个性”的道路, 就必须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中, 还需要向传统工艺学习, 并进行具有创造性的转化, 使民族设计元素用在宜昌三峡旅游工艺品设计中既具有“民族个性”又有“时代性”, 这样, 我们旅游工艺品设计才能真正走“国际化”。旅游工艺品是民族文化的载体, 它所蕴含的独特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 是民族文化传统、民族特色、生活习俗、地理资源的沉淀。旅游工艺品像是活的民族历史, 它的衰退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上的损失, 更多的是文化上的遗憾。因此将宜昌三峡传统工艺文明融入现代工艺品设计, 创造出我们自己的工艺品设计文化以推动和延续宜昌三峡文化是十分必要的。

三、结束语

宜昌三峡旅游的特色, 一是山水, 二是民族, 三是文化, 因此宜昌三峡旅游工艺品必须能够体现这几个方面的特色, 才可能真正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宜昌三峡地域特殊, 历史悠久, 三峡文化享誉世界。

总之, 进一步深入设计开发旅游工艺品很有必要, 如何将其做大、做强、做精、做规范是现在的主要问题。相信经过各行业共同努力, 在不久的将来, 具有文化特征、时代特征、艺术特征、纪念特征和实用特征的优秀旅游工艺品将呈现在游客面前。

参考文献

[1]旅游小工艺品制作——农副产品特色加工丛书[M].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2]张敏、方百寿:旅游工艺品商品化与真实性探讨[J].民俗研究, 2006 (2) .

[3]胡飞:论中国古代造物的设计文化观念[J].艺术百家, 2007 (4) .

[4]潜铁宇、孟永刚:论中国传统造物思想的和谐观对当代产品设计的启示[J].包装工程, 2005, 26 (5) .

[5]张夫也、孙建君:传统工艺之旅[M].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1.

上一篇:敲门砖下一篇:双语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