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2024-05-16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精选十篇)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篇1

一、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1. 生活环境的变化。

目前的职校生多数为独生子女, 从小就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 在衣食习惯上都带有明显的个性特征, 而在校园集体生活中, 每日的饮食起居都具有统一性, 这种变化就如同第二次断奶。有的同学因不习惯集体就餐, 有的同学因不习惯睡双层床铺而导致失眠等。学生生活上的不适应会在心理上造成紧张焦虑情绪, 总盼望回家得以放松, 对正常学习产生了较大影响。

2. 学习环境的变化。

首先, 许多中学目前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模式, 特别是在中考之前, 学生处于书山题海之中, 家长和教师实时监督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每天的学习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进入职业学校后, 升学压力解除, 家长和教师的监督也相对放松, 这种学习环境的改变容易对学习效果产生不利的影响。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合理的内驱力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过度紧张或放松都会使学习效率降低。

其次, 职校阶段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与中学有了很大不同, 职校教师的教学个性也更为明显, 结合实际, 增加深度、广度更是司空见惯的现象。这对于已经习惯了“填鸭式”教学的初中毕业生来说是一种严峻挑战。

3. 在班级中角色的改变。

由于种种原因, 目前职业学校的学生中, 初中阶段的学业不良生占了很大比重, 这些学生过去一直受到批评、谴责、补课、不及格、坐后排等等的惩罚, 自信心受到了重创。进入职业学校后, 角色关系发生了改变, 同学们基本上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在这种特定背景下, 一些同学迅速适应了新的角色, 由昔日的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同时, 也有一些同学不能摆脱思维定势, 一时难以适应主角的位置, 变得困惑不安, 极易变成新的学业不良生。

新出现的学业不良生大体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遗传因素造成的IQ值偏常 (低于常模) ;二是IQ值正常, 但情感方面存在缺陷, 主要表现在价值取向的偏移和学习动机的减弱。前一类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缺乏自信, 学习效率很低, 忽视技能训练, 以至无法形成相应的职业能力;后一类学生主要是受社会不良思潮影响过深, 没有明确地将职业能力的获得作为自己的学习动机, 而是为了混日子, 因而在学习和生活中常常采用一些不正当手段。

4. 年龄的增长对异性的追求。

职校生的入学年龄一般在16岁左右, 已进入青年早期。这一年龄段学生的基本特征是, 生理发育基本成熟, 但心理发展尚不成熟。职校生已由初中阶段的“异性疏远期”而转为“异性接近期”, 极易对异性产生好感, 甚至产生狂热的追求, 从而导致精神上的种种烦恼, 影响学业的完成。

由于心理的幼稚和经验的不足, 职校生对友谊和爱情的向往具有较多的理想和幻想成分, 在实际中遭受挫折后, 容易导致情绪的剧烈波动。这就犹如人们初学自行车时, 走起路来总是弯弯曲曲一样。通过教师的正确指导, 可以使学生提高情绪的调节和控制能力, 走稳青春的脚步。

5. 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变。

职校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来自贫困农村或下岗职工家庭, 这些家庭生活本来已很拮据, 求学进一步加重了家庭负担。这部分同学中大多数学习刻苦、生活节俭、品学兼优;但也有少数同学心理负担过重, 存在厌学情绪, 特别是当前就业渠道的不畅, 给这些同学带来了浓重的悲观情绪。

6. 滞后的教育评价体系。

由于现行的教育考核评价体系还没有完全过渡到素质教育中来, 教学管理和考核体系也不完善, 应试教育还在影响学生的心理, 过多的考试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

二、心理调适措施

学生心理调适要从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进行:一是由教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二是学生主动进行的自我心理调节。

教师的心理辅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活和学习指导。

班主任和心理老师要强化学生的独立生活意识, 向同学们传授一些必要的生活技能, 并鼓励同学之间在生活中互相帮助。

2. 合理的评价与要求。

消极情绪是在某种愿望不能满足或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产生的。因此, 教师要对职校生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和要求。

3. 心理辅导和职业指导。

职业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 在学生自愿和隐私权受到保护的前提下开展心理辅导活动, 恢复和保持学生的积极情绪, 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心理辅导包括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两种形式, 前者主要是解决学生在认知、情感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障碍, 帮助学生排除烦恼;后者主要是促使学生了解自我、重建认知、恢复自信、挖掘潜能, 提高心理发展水平。新生入学后, 心理咨询室应对每位同学进行全面的心理测量, 并建立起心理档案。同时, 学校应该在学生入学初期开设职业指导课程, 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价值观, 强化学习动机, 提高学习效率。

4. 学生要提高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

除了积极参加心理辅导活动外, 还要从以下方面多加努力。一是学会倾诉。将自己的烦恼向老师、同学或亲友明明白白地表达出来, 或者清清楚楚地写在日记中, 这时可能自己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二是学会排除。把烦恼先抛在一边, 去打一场球、看一场电影, 或是去郊外散散步, 烦恼可能就会不翼而飞;三是学会转移。将精力全部用在功课上, 就无暇去注意那些鸡毛蒜皮的琐碎小事;四是学会放弃。职校生在入学后应迅速消除原来的“大学情结”, 正确地认识自我、面对现实, 找到自己独特的人生道路。同时, 还要学会放弃暂时的享乐, 充分利用在校的宝贵时光,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五是学会修身。多读一些名人传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类的书, 多听一些健康向上的音乐作品, 自觉抵制各种消极文化的影响, 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5. 提高职校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还应注意标本兼治。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 篇2

二、1、人都有一种自我维护的意识,在形成自我评价之后,就会特别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如果知道了或听到了别人不好的言语和态度,人会感到自我的评价系统受到了威胁,就会去主动去对抗和理论或者是远离这些令他不舒服的人,或者是想办法让这些人的行为和态度和自己割裂。这种情况下如果是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他会趁此来反思自己,而进行自我修正、自我完善,进而进行自我实现、自我发展。

2、会影响到正常的人际交往,而且会严重影响到个人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及评估能力。这种心理会不仅会伤害自己,还会伤害同事。

3、学会和同事交流,和同事交流的关键,是跳舞的精髓:大大方方、轻轻松松、并且不要妄图独掌局面。

三、1、(1)对经济收入低的自卑感。教师不仅工资收入低,而且实物获得少。清贫乃至寒酸几乎成了形容教师物质生活的专用语。教师们为不能过上和他人一样富裕潇洒的生活而苦恼。(2)对地位低的自卑感。时下社会上真正能瞧得起教师的人不多。在一些人眼里,老师在政治上与社会上被看成是无能者。而且由于整天和孩子们在一起,老师在一些人眼里又被看成孤陋寡闻,不通人情世故。值得深思的是,目前我国学校内部教师与管理服务人员地位的倒挂,更使许多教师难以忍受,以至于不少优秀教师宁愿在学校里去干会计、保管、事务或某一科室的干事。(3)对工作苦的自卑感。教师工作之苦,可谓世间之最,表现在① 劳动时间长,思想负担重;② 复杂。世间万物之中人的灵魂最复杂,世间万事之中恐怕没有比塑人的灵魂更复杂的了;③ 周期长,见效慢。教师必须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在学生身上体现其劳动的成效;④ 活动范围小,局限于四堵墙内,且对象又是孩子,因而对外部精彩多变的世界了解不够,自然难以适应。(4)对社交技能差的自卑感。由于工作的限制,教师的社交技能不仅差,而且正统背时,加之心理上的自卑,很难适应时下的社交场合,这往往使一些教师退缩,封闭,不愿与人交往。(5)对双重人格的自卑感。人们认为教师是为人师表的人,是“人之楷模”,是君子。教师在师范学校受训时也是这样被教诲的,因此他自己也这样认为,他应该是君子。社会上一般人对教师寄予的期望都很高,在普通人身上不当回事的事(如说粗话),教师一旦做了则会受到非难。只要如此一味地把教师理想化,或是以理想的眼光看待教师,那么教师就绝不能在学生面前、在公共场合暴露缺点,这是难以办到的。这样,教师无可奈何,势必只能充当伪善者。这就必须陷于双重人格的苦恼之中。

2、(1)突出自己。挑前面的位子坐坐在前面能建立信心。因为敢为人先,敢上人前,敢于将自己置于众目睽睽之下,就必须有足够的勇气和胆量。久之,这种行为就成了习惯,自卑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变为自信。(2)睁大眼睛。正视别人,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一个人的眼神可以折射出性格,透露出情感,传递出微妙的信息。正视别人等于告诉对方:“我是诚实的,光明正大的;我非常尊重非常尊重你,喜欢你。”因此,正视别人,是积极心态的反映,是自信的象征,更是个人魅力的展示。(3)果昂首挺胸快步行走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人们行走的姿势、步伐与其心理状态有一定关系。懒散的姿势、缓慢的步伐是情绪低落的表现,是对自己、对工作以及对别人不愉快感受的反映。倘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身体的动作是心灵活动的结。步伐轻快敏捷,身姿昂首挺胸,会给人带来明朗的心境,会使自卑逃遁,自信滋生。

(4)练习在公众场合当众发言每次的沉默寡言,都是又中了一次缺乏信心的毒素,他会愈来愈丧失自信。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如果尽量发言,就会增加信心。(5)学会微笑大部分人都知道笑能给人自信,它是医治信心不足的良药。(6)认知法就是通过全面、客观的认识,辩证地看待别人和自己。

四、1、(1)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压力是影响教师亚健康的最直接原因.工作量普遍很大;工作时间普遍很长;学生品德教育的压力愈加凸显.(2)心理压力增大是造成教师亚健康的一个重要原因.社会对教师的过高期望.来自学生家长的直接压力;缺乏缓解心理压力的有效渠道。(3)学校管理和评价体制的压力对教师亚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大.(4)教师的职业特点和环境因素也是影响教师健康的重要原因.(5)教师自身健康意识薄弱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造成教师亚健康的主要原因.2、(1)树立“健康第一”思想,积极进行自我保健。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要靠自我保健来解决。提高认识,加强健康观念,进一步强化“健康第一”的思想。要各学校的教师卫生保健目标真正把提高教师健康水平工作落在实处,落实到每一位教师身上,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要主动学习、掌握一些健康知识。自己了解自己身体的特点(如家庭病

史、体质特点、过敏性、抗药性以及血型体貌特征),以便更好地预防疾病,对症治疗; 加强教师健康意识,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膳食结构;要加强自我锻炼。特别是坚持做操,持之以恒,就会收到效果; 定期检查身体,做到有病早发现,早防治。(2)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要善于在工作中寻找快乐.教师应该是在快乐地教着。教师是一个充满欢乐阳光的职业,自己为师的境界需要提升,要善于从本职工作中获得乐趣;教师工作快乐需要一种心态。只要我们教师保持快乐的心态,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就会变得多姿多彩,轻松惬意。尽管我们小学教师工作是辛苦的、单调的、繁琐的,尽管我们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不如意的事,但是我们都应保持乐观的态度,用欣赏的眼光对待教育;我们教师工作快乐需要挖掘。也许,我们教师职业目前还不是我们自己理想中的工作,但我们应转变观念,心甘情愿地去做,凭借对工作的热爱去发掘每个人内心蕴藏的活力、热情和乐趣。

五、1、鳗鱼效应。

2、鲶鱼效应说明,漠视危机就会失去生机。人,只有时刻具有危机意识,才能激发活力,不断创新。安而忘危,就会放松警惕,懈怠斗志。

鲶鱼效应告诉我们,无论何时何地,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生存意识,奋发进取,一往无前。否则就会被时代淘汰。

鲶鱼效应告诉我们,社会要营造成熟的人才流动环境。人才不流动,单位就会如一潭死水。因此,引进人才才能永保活力。

鲶鱼效应告诉我们,危机,更蕴含着机遇。单位要创造良好的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用武之地。

3、在班级管理中,恰当地运用“鲶鱼效应”,可有效地激活班级竞争机制,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创设一种“比、学、赶、超”的竞争氛围,从而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益。

(1)实施班干部竞选制,由于要竞选成功,你就必须比其他同学游得更快,使自己率先成为一条“鲶鱼”。由于还面临着新一轮的竞争,新的“鲶鱼”还将不断涌现,因此,虽然自己已经成为了“鲶鱼”,游的速度却不能有丝毫的放慢。这样就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竞争机制。实施班干部竞选制,班主任必须适时地加以引导,从而保证机制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2)挖掘学生闪光点,表扬鼓励,树立榜样,不断制造各方面的“鲶鱼”。

心理测量与心理评估 篇3

记:方教授,您认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否需要进行心理测验,是否需要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

方: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测量,也有必要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但是有两点必须明确:第一,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正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测量只是一种辅助手段。第二,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测量。心理测量是指用量表作为工具的测量,对个体的行为加以数量的描述,也包括对个体的心理困扰和行为问题做出诊断、评估,并为个体提供有效的解释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建议。

记:您提到的诊断和评估是什么意思?是否可以详细地说说?

方:我这里所说的诊断指心理诊断,评估是指心理评估。

心理诊断是用心理学方法评定人的心理和行为,它有如下一些特点:

第一,心理诊断的对象既包括在心理或行为方面存在缺陷或障碍的人,也包括心理正常的人。这一点同医学诊断不一样,医学诊断的对象仅指患有某种疾病或具有某些疾病症状的病人。心理诊断除了要对心理缺陷者进行分析、鉴别外,还负有对正常个体或群体的测查评估的任务。

第二,心理诊断是在多层次、多维度上进行的,因而运用系统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对于获取较全面的诊断结果具有重要作用。心理诊断常用的方法除了心理测验以外,还有观察法、会谈法、个案法等。

第三,在心理诊断中,不宜简单地套用医学诊断方法进行非此即彼的类别划分,而应根据被诊断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小心谨慎的推断与预测。

第四,心理测量是心理诊断的重要手段,心理评估在诊断过程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心理诊断离不开心理测量,心理评估在诊断中的作用又明显地大于心理测量。因为测量的目的无非是为评价者提供依据。只有把测量与评估有机地结为一体,诊断过程才能显现出应有的价值。

心理评估是指根据心理测验或其他方法所搜集的资料、信息,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这些资料、信息作价值判断的过程,即对个体心理和行为所进行的评价。心理评估包括对个体信息的收集,对心理障碍及其影响因素的确定,对心理或行为问题的诊断,对个体行为的详细描述、解释和评价等。

无论是心理测量,还是心理诊断,都必须高度重视心理评估。人是非常复杂的,仅凭一次测量所得到的一堆数据,是很难对个体做出准确评价的。评估过程往往强调几种不同的评估方法结合使用,采取“成套评估”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对个体行为做出准确的描述和恰当的评价。

记:您认为需要对中小学学生进行心理测量,那么具体该如何实施呢?

方:心理测量是一个过程,对中小学学生实施心理测量不能只是停留在测验上,每一次测量都应当完成心理测量的全过程。

第一步,要明确心理测量的目的。一般来说,不同的目的需要不同的测量方法或测量工具。

第二步,全面收集与个体有关的资料、信息。目的确定之后,接下来就是根据目的去收集各种有用的资料、信息。要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尽可能地了解个体的基本背景资料,如身心健康史、与遗传有关的家族病史、家庭环境、重大生活事件等。资料收集越充分,对以后的诊断、评估越有益。资料可以通过会谈、观察、心理测验、个案分析等方法获取。会谈是收集资料的最基本的渠道之一。通过会谈可以直接了解到当事人的背景资料和问题情况。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对当事人进行观察,从而获得包括行为表现、情绪状态、身体动作、言语特点等信息。如学生当前生理、心理状态如何,学生当前的行为反应是否异常或独特,学生的学习态度如何,学生的人际关系如何等。也可运用心理测验的方法,了解当事人的心理特征,获取可靠的资料。此外,案例和作品分析等也可以提供有益的信息。

第三步,综合分析资料、信息。当资料收集的工作告一段落后,就需要对其进行综合分析。首先,要对资料的真实性进行评估。只有保证资料尽可能的真实,才能避免在其他环节中出现不必要的失误。其次,要对资料进行分析和综合。分析和综合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整体性原则,即把当事人放到其生活环境中考察,从多方面因素人手,在整体上把握和探讨其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二是具体化原则,即在分析综合过程中要找到外显的表层问题和内隐的深层问题,尽可能地从质和量两方面作具体分析,为干预目标的建立和干预技术的选择提供基础。

第四步,诊断与评估。通过对资料的分析综合,干预者可以初步判断当事人心理问题的大致类型:是属于行为方面的,情感方面的,还是认知方面的。当然,也有可能是以某方面问题为主,伴随有其他问题,如学习困难伴随记忆减退,社交恐怖伴随焦虑抑郁等等。确定问题类型后,还要分析问题是社会心理因素造成的,还是器质性因素造成的。如发现一位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就可以从是否智商低,是否学习动机有问题,是否学习方法不正确,是否学习习惯不良,是否有家庭原因,是否有特殊事件的影响等方面人手。只有找到真正的原因,才能对这位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行为做出准确的判断和解释,也才能有针对性地向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建议。

记:据我了解,各学校更愿意对学生进行智力测验,大多使用瑞文智力测验。您对此有何建议?

方:目前,我国常见的智力量表有:中国比奈智力测验量表。此量表由北京大学吴天敏教授于1982年第三次修订。适合于2~18岁儿童。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WISC~R)中国修订版。由首都师范大学林传鼎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张厚粲教授主修,适合于6~16岁少年儿童。还有你提到的瑞文标准推理测验量表,这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张厚粲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李丹教授等人修订的,本测验适用于5岁半以上儿童到成人。由于瑞文标准推理测验量表使用了图形的方式,克服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制约,适用范围广,而且适合团体测验,所以,人们愿意使用。

对学生进行智力测验一定要慎重。如果是为了教师的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智力测验是必要的,也是有帮助的;如果只是为了淘汰一些所谓弱智的学生,或者只是为了把所谓弱智的学生都分到一个班,或是为了便于教师发奖金,我看还是不进行智力测验好。绝对不能把智力测验作为一种“量刑工具”,一次智力测验得分低,是不能证明这个学生智商低的。

现在许多学校都愿意使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量表,从名称我们就可以看出它是一种推理测验,换句话说,它测量的是一个人的推理能力。目前,人们更重视的是智力成分的发展,如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加工能力,思维的创造力等。以往人们重视认知,现在则更重视经验和社会适应。以往人们重视智力的内部结构,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像力、注意力等,现在则提出多元智力理论。人有多种智力,有数学一逻辑智力,语言智力,视觉一空间智力,身体一运动智力,音乐智力,情绪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等。单靠一个瑞文标准推理测验,是测不准其他智力的。

问:您认为,在中小学学生中实施心理测验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我认为,应当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明确心理测验的目的,选择适宜的量表。

第二,事先向学生说明心理测验的内容、目的以及怎样利用测验的结果等。

第三,注意实施心理测验的场所,如桌子和椅子的配置、照明是否适合等。

第四,尽可能不要同时进行多种测验。

第五,测试时注意学生的身心状态。

第六,准备足够的心理测验时间。

第七,有些需长时间的心理测验,要注意学生的疲劳度,必要时要安排休息时间。

第八,严格按照心理测验指导手册实施心理测验。

第九,如果收费,一定要合理。

第十,没有得到学生的同意不得将测验结果泄漏给其他人。

最后一点,也是最需要注意的问题,对测验结果的分析与解释要谨慎周到。应充分考虑到测验对学生可能产生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应告诉学生测验结果不仅仅是一个分数,而是这个分数背后的含义。如果发现学生在能力,人格、人际或生活方面存在某种问题时,要设法提供咨询和帮助。对学生测验的分数解释要特别防止“贴标签”现象,不然会带来消极影响。

问:您几次提到要选择适宜的测量工具。我看到许多关于心理测验的图书,有些单位还出售测验量表,也发现许多心理热线都在开展心理测验,该如何选择测量工具呢?

答:凡是公开发行的图书、杂志,包括网站所刊登的量表,都不是严格的心理测验。心理测验作为一种测量工具是控制使用的,根本不允许公开发行。一般图书、杂志中的测量量表,都属于自测或简测,很不准确。如果把它作为一种娱乐,或者把它作为一种心理训练手段,或者用它来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是可以使用的,决不能靠它来进行心理测验,更不能靠它来进行科学研究。

至于有些单位出售心理测验量表的问题,可以这样看:第一,作为一种知识产权,可以靠出售来体现其经济价值;第二,心理测量工具不能公开发行,只能靠出售来实现其社会价值;第三,有些单位所出售的量表不是自己的成果,这就有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嫌疑;第四,有些单位在出售量表时,有鱼龙混杂的现象,把一些过时的、没经过修订的、没经过检验的甚至有的不给出常模或统计说明,这就难免有骗钱之嫌。各单位在购买时一定要小心,以免上当受骗。

另外,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随便购买心理量表。国外对购买量表的人有比较严格的要求,一般必须接受过专业培训。目前,我国心理量表的销售还比较混乱,使用心理量表的人员应当事先接受培训,自觉维护心理测验的严肃性。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篇4

1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1)我国大学生中的大多数都属于心理健康者,但也有约20%的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的心理障碍问题。据天津市的统计,在该市5万名大学生中,约有17%的学生分别患有恐怖症、焦虑症、多疑症、强迫症、忧郁症和情感危险等。《人民日报》报道杭州市关于《大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的结果,29 611名大学生中,16.79%的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碍,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障碍有增多的趋势。目前,心理健康不良和心理障碍已成为大学生退学的主要原因。据北京市16所大学的调查,因心理疾病休学、退学人数占因病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也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2)大学生心理障碍常见的几种表现

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状态:

(1)孤独、怪癖、不合群;

(2)腼腆、胆怯、脸红、难为情;

(3)优柔寡断、徘徊不前;

(4)易躁、易怒、冲动;

(5)自卑、缺乏信心、怕完不成任务。

2 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2.1 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有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可以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2.2 体育运动的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动力

任何体育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的运动中,原有的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

2.3 体育运动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都是具有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的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2.4 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运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的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3 在体育教育中消除不良心理障碍的手段和方法

3.1 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

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体育教师正确的讲解示范非常直观,是上好课的关键,能给学生感官上的刺激,不正确的讲解示范亦可将学生引入误区。因此,体育教师应该认真备课,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技术能力。

3.2 注重加强理论知识的讲授

从教育学的观点来看,理论知识具有指导性的作用,某人接受了某种理论,那么他在实践中一定会按照这一理论去做。所以,体育课堂上可适当讲一些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使学生真正明白体育锻炼对人体的作用,是学生知道锻炼中出现的正常生理反应,了解和掌握运动生理和保健等方面的知识,从而使学生对体育有了新的正确认识。

3.3 结合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有关专家通过大量的调研、测试后认为,各项体育运动都需要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作基础,因此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锻炼,是弥补心理障碍,培养健全性格的有效方法。下面有几种“对症下药”的运动方法供广大学生,教师参考。

3.3.1 孤独、怪癖、不合群

对于这种性格的学生,可多选择足、篮、排球以及接力跑等集体项目,坚持参加集体项目,逐步适应与同学的交往,并热爱集体。

3.3.2 腼腆、胆怯、脸红、难为情

胆怯、脸红使人尴尬,要克服这一心理,可多参加游泳、单,双杠,跳马,平衡木等项目的体育活动,这些运动要不断地克服害怕摔倒,跌痛等各种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经过锻炼,就会胆大,处事老练。

3.3.3 优柔寡断、徘徊不前

遇事常犹豫不决,不够果断,对于这种心理,要常参加乒乓球、羽毛球、跨栏、跳高、跳远等体育活动,方可练就果断性格。

3.3.4 易躁、易怒、冲动

遇事急躁,感情易冲动的性格,经常是出力不讨好,要克服这一缺点,可参加太极拳、初级剑、慢跑等比较缓慢,持久的项目,帮助调节神经活动,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以上弱点会得以改善。

3.3.5 自卑、缺乏信心、怕完不成任务

对自信心的培养,得选择一些简单,易做的活动,如跳绳、俯卧撑、广播操、跑步等体育项目,信心就会逐步增强。

3.4 严格要求,及时表扬,注意培养体育骨干

在体育教学中,常会遇到有些学生怕苦怕累的现象,如身体素质练习中往往出现“偷工减料”的现象。对此教师必须令其完成规定的距离和次数,对于完成好的学生进行口头表扬,对于没有完成的学生应提出批评,但应注意语言和方式的委婉性,要多鼓励,使他们树立起只要刻苦锻炼就能赶上的信心。

4 结论

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大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的作用。由于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是通过自身的身体运动而实现的,所以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加强体育课和学生群体活动,并配合教师的指导和启发,通过多种教育模式探索和丰富各种课外文娱活动进行体育锻炼,为学生的心理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刘俊庭.大学生健康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张传峰.论体育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J].体育科研,2000(2).

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 篇5

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一书。读后我的感慨很多,收获颇多。愿与大家一起分享。

读书后,给我感受最深刻的是,他们都一直并且反复强调:我们当教师的与其它行业不同,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当教师的不仅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启迪学生的智慧,而且还要用自己的人格去塑造学生的人格。所以更加强调,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拥有健康的心理,因为拥有健康的心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对于教师来说,从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来看,教师健康的心理是孕育良好素质的现代人的保障。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也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学生的质量,社会的质量。只有教师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有效地优化教育教学的心理环境,才能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心态,从而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才能更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最终才能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效益,达到既教书又育良好品质接班人的最佳效果。

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我们做教师的是社会中的一员,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惑或不开心的事情,给我们造成这样那样的心理压力。那么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并分析这些压力 1的来源,学会自我解压。书中介绍的教师工作压力的主要来源与我们相符的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排在首位的是: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高要求和教学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之间的矛盾增加了教师的心理压力。我们都知道,现实生活中,实际教师每天授课的时间仅仅是工作时间中极小的一部分,加上自习、备课、辅导、批改作业、班级管理等,才构成了教师工作的全部内容。因此,一般教师每天实际工作时间远远超过8小时。他们的工作很有规律,但饮食起居又往往是反规律的,许多教师都会因工作之故寝食违节,休息失常;由于班级学生偏多、教学任务偏重,教师长时间超负荷工作,身心也承受巨大的压力;同时,他们还面临更多的公众压力,学校众多的考核指标和教学要求,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甚至少数学生对教学的反叛,家长本着望子成龙的心态对教师近乎苛刻的评价,社会强大的舆论监督乃至非专业的指责等。面对这些过度的工作、心理压力,加上教师本身对心理健康重视不够,缺乏调适,以致不少教师自然心理失衡,心理被挤压扭曲,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排在第二位的是:传统的角色心理仍时时羁绊着教师的思想与行为,加剧着教师的心理压力。大家都知道,在中国传统文化心理中,教师一直都是知识和道德的化身,教师也把“完美”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目标,在工作上力求尽善尽美,渴望得到学校、家长、学生及社会各方面的肯定。这种完美主义心态很容易忽略自身条件,诸如个性、能力、机遇等的限制,忽视社会条件的限制。一旦过高的自我期望不

能实现或受到障碍,即产生强烈的挫败感,产生自责甚至对他人的对立情绪等,对学生的态度也很容易走向极端:要么简单说教,粗暴干涉,给学生施加不应有的压力;要么不负责任地对学生放任迁就,放松甚至放弃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管理。

排在第三位的是:日益深化的教育教学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和不少教师传统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重了教师的内心压力。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各方面的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一些教师教学技能的欠缺和素质发展的滞后,使得他们对课改显得有些无所适从甚至不堪重负。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的矛盾日渐显露:长期应试教育积淀下来的许多教育教学弊端不仅没有改变,反而愈演愈烈,在过时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作用下形成的教育环境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而新一轮教改却要求教师迅速摒弃落后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这样,教师们往往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不得不屈从于长期应试教育的惯性力量,屈从于社会价值观的“导向”,另一方面,又必须按照课改的要求努力在教学上有所突破,并与传统的教育观念作艰苦长期的斗争,从而使不少教师身陷茫然,个性受到压抑,心理产生失衡,心理的焦虑、困惑自然与日俱增。虽然有我们面前有许多方面的因素会造成我们的心理压力,但是我们还是应该以积极地心态来应对这一切,当问题出现时,不能逃避,要想办法去解决。由于引发教师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就决定了提高教师心理素质也必须从学校、社会、教师自身等方面着手。

但作为我们自己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只有人格健全的教师,才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才能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相反人格不健全的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造成一种紧张或恐怖的气氛,使学生如坐针毡,惶惑不安。新的教育实践也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从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总之,现如今的教师,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这就要求我们要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认识他人的情绪,并且处理好与他人的情绪关系。感到压力时,要学会找方法让自己放松下来,深呼吸、听音乐、运动、旅游、看电影、聊天、读书„„都是不错的选择。其中我认为,读书是一种最好的解压的方法,因为只有我们静心读书时才是最快乐。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篇6

【关键词】心理资本 心理健康 贫困生 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021-03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高校贫困生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党和政府采用各种奖、助、贷、减、补等政策从经济角度资助贫困生,各高校也积极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这些措施有效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压力,保障大部分贫困生能够安心学习,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努力拼搏。然而,贫困生的问题不仅仅是经济贫困,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精神贫困。已有研究表明,贫困生中25%的个体因为贫困而时常自卑,24.1%的同学受挫后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21%的贫困生存在轻度以上封闭心理。这一现实表明,不仅要从经济上帮助贫困生,也要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援助。

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 Capital,简称PsyCap)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是超越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一种核心心理要素,是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提升的心理资源。关于心理资本的构成维度,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本研究采用Luthans的观点,认为心理资本由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韧性等因素组成。研究表明心理资本是一种类状态的心理要素,是可以改变和开发的,通过对心理资本的投资和开发,可以改善个体的绩效和提高个体的竞争优势。提高贫困生心理资本,增强其自我意识,推动其自身发展,提升其竞争优势,将有助于贫困生摆脱心理贫困,促进其健康发展及未来的成长成才,并最终实现助人自助的目的。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拟从实证角度考察贫困大学生心理资本现状及心理健康特点,为培养贫困生积极心理资本,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

二、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随机抽取南宁市某高职院校18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66份,有效率为92.2%。被试平均年龄为19.51岁,男生83人,占50.0%;女生83人,占50.0%;文科生91人,占54.8%,理科生75人,占45.2%。

(二)研究工具

1.积极心理资本量表(PPQ)。采用张阔等人(2010)编制的《积极心理资本量表》,共26个项目,包括自我效能、韧性、希望和乐观4个因子,其中第8、10、12、14、25题为反向计分题。采用七级计分,各因子项目得分之和即为因子得分,分数越高,表示个体正向心理能力越强。

2.自尊量表(RSES)。该量表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共10 个项目,4级计分,将各项目得分之和作为自尊分数,得分越高表明自尊水平越高。

3.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采用郑日昌(1999)等人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测查贫困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量表共28题,包括交谈交流困扰、交际交友困扰、待人接物困扰和异性交往困扰四个维度。采用(是-1、否-0)两点计分,分数越高,表明人际关系困扰越严重。

4.简易应对量表。问卷为自评量表,采用四级评分(相应的评分为0、1、2、3)。积极应对维度由条目1-12组成,重点反映积极应对的特点,如“尽量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和“找出几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消极应对维度由条目13-20组成,重点反映消极应对的特点,如“通过吸烟喝酒来解除烦恼”和“幻想可能会发生某种奇迹改变现状”。结果为积极应对维度平均分和消极应对维度平均分。

5.抑郁-焦虑问卷。采用scl-90中的抑郁和焦虑因子项目作为考察被试抑郁和焦虑情绪的指标,其因子均分作为被试抑郁和焦虑的症状指标。

(三)施测和数据处理

随机抽取180名贫困生进行个体施测。采用SPSS13.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贫困生心理资本现状

贫困生心理资本总均分为4.91,与量表中值4进行单样本t检验发现,贫困生心理资本显著高于中值4(t=29.18, P<0.001)。对不同性别的贫困生心理资本及其各因子进行差异比较,结果发现:男生的自我效能因子、韧性因子、乐观因子和心理资本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P<0.001),而希望因子的性别差异不显著。对文、理科贫困生在心理资本及其各因子上的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理科生自我效能因子显著高于文科生(P<0.01),其他因子无显著差异(见表1)。

(二)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

本研究以自尊量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简易应对量表、抑郁-焦虑问卷考察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1.贫困生自尊水平。本研究中被试在自尊量表上的最高值是30分,最低分是23分,平均值是28.187分。对贫困生自尊均分与大学生常模(M=30.155,SD=4.035)进行单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贫困生自尊水平显著低于普通大学生的自尊水平(t=-15.723,P<0.001)。

2.贫困生的情绪状态。对贫困生的抑郁焦虑水平与全国常模进行单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被试的抑郁、焦虑水平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见表2)。对贫困生抑郁焦虑情绪的性别、学科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男生的抑郁、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女生,文科生的焦虑水平显著高于理科生(见表2)。

3.贫困生人际关系困扰情况。在人际关系困扰总分上,得分在0-8分的被试有97人,占58.43%,得分在此区间说明个体在与朋友相处上的困扰较少。得分在9-14分的被试有28人,占16.87%,得分在此区间说明个体与朋友相处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得分在15-19分的被试有41人,占24.70%,得分在此区间表明个体在同朋友相处上的行为困扰较严重。

对人际关系困扰的4个维度及总均分的性别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女生的人际关系困扰程度显著高于男生(见表3)。对人际关系困扰的4个维度及总均分的学科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文科生在待人接物上的困扰显著高于理科生,其他维度差异不显著(见表3)。

4.贫困生的应对方式。贫困生积极应对方式均分为1.81,消极应对方式均分为1.02,应对倾向为0.89,可见贫困生的积极应对多于消极应对,应对倾向是积极正向的。接着对被试应对方式的性别、学科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男生的积极应对方式和应对倾向均显著高于女生,而女生的消极应对方式显著高于男生。文、理科贫困生在应对方式和应对倾向上均无显著差异(见表4)。

四、讨论

(一)贫困生心理资本现状

本研究发现,被试各项积极心理资本均显著高于中值4,即贫困生的心理资本水平相对较高。男生的自我效能、韧性、乐观和心理资本均显著高于女生,而希望因子的性别差异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性别角色的差异所致,传统观念上,男性被认为是勇敢、坚强、富于冒险精神和具备统治、领导能力的,女性则是温柔体贴、顺从、可爱和情绪化的。因此,面对同一问题,男性往往较女性更为自信、坚韧、乐观。本研究还发现,理科生在自我效能因子上显著高于文科生,与已有研究结论相一致。这可能是由于理科生更倾向于客观理性思维训练,文科生则更倾向于感性思维训练。这使得理科生在面对挑战时,能够更加客观、现实,而文科生可能相对情绪化、情感波动大,容易自我否定。另外,理科生具备一技之长,对未来的发展更为确定,而文科生掌握的知识相对抽象,使得他们更容易质疑自身的能力素质,并产生不自信。

(二)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

1.贫困生自尊水平、人际关系困扰情况及抑郁、焦虑情绪。本研究发现,贫困大学生自尊水平均显著低于全国常模,抑郁、焦虑水平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男生的抑郁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女生,文科生的焦虑水平显著高于理科生。在人际关系困扰总分上,人际关系困扰在一般和严重程度达到41.57%,相对较多。女生的人际关系困扰程度显著高于男生,文科生在待人接物上的困扰显著高于理科生。与当前许多研究结果相一致。已有研究表明,贫困生自我认知失调、抑郁、焦虑、人际关系障碍、自卑、孤僻等问题显著。可能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贫困生容易产生自卑感,进而导致低自尊的出现;此外还可能因为自卑而自我封闭,影响其社交行为,而人际交往困扰又可能会引发抑郁和焦虑情绪。可见贫困生的心理健康不容乐观,如果不及时加以教育引导,很容易出现诸多问题。

2.贫困生的应对方式。应对方式是个体在应激状态下所做出的认知行为努力,是其社会适应与发展的重要指标。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并促进个体的良好适应;消极的应对方式则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导致适应不良。本研究显示,贫困生的积极应对方式多于消极应对方式,总的应对倾向是积极正向的,与朱志明的研究相一致。这说明大学生在遇到应激事件时,一般能够面对现实,理性分析,适当采取解决问题的方式应对困境。此外,研究还显示,男生的积极应对方式及应对倾向均显著高于女生,而女生的消极应对方式显著高于男生。而王红菊的研究发现,男生的积极应对方式显著低于女生,在消极应对方式上性别差异不显著。这可能受到我国传统文化观念和性别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差异的影响,相对于男生而言,女生是弱势群体,独立性较差,遇到问题可能更容易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

五、结论

综上,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贫困生心理资本的总体水平较高;第二,贫困生自尊水平显著低于全国常模,抑郁、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全国常模;第三,贫困生人际关系困扰在一般和严重程度达到41.57%,相对较多;第四,贫困生的积极应对方式多于消极应对方式,总的应对倾向是积极正向的。

【参考文献】

[1]李焰,邱显清.根据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增(1)

[2]Fredluthans,等.心理资本[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3]Luthans F,Youssef C.Human,Social,and Now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Management:Investing in People for Competitive[J].Advantage.Organizational Dynamics,2004(2)

[4]贺斌.高职高专贫困生心理资本、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4(4)

[5]潘清泉,周宗奎.贫困大学生心理资本、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7)

[6]李林英,肖雯.大学生心理资本的调查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1(1)

[7]徐大真.性别刻板印象之性别效应研究[J].心理科学,2003(4)

[8]周珂,潘莉.贫困大学生自尊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探析,思想政治教育究,2010(5)

[9]姚春,吴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成育,2007(1)

[10]康育文.贫困大学生心身健康与自尊、人格、人际关系、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5

[11]罗伏生,沈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3)

[12]胡春红.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的多重比较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

[13]Joff PE,Bast BA.Coping and defense in relation to accommodationamong a sample of blindman[J].JNervMentDis,1978(166)

[14]朱志明.贫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及其相关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4)

[15]王红菊,李洁,曹永敏.大学生自我和谐与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7)

[16]李传玲.贫困大学生应对效能、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广西学生资助研究专项课题(2014ZZ022);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2015年项目“以职业为导向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改革与创新”(桂教职成[2015]22号)

【作者简介】班兰美,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论激情犯罪心理与心理预防 篇7

一、激情概述

(一) 激情的概念

激情是一种持续时间短、表现剧烈、自我控制力减弱的情绪。激情通常是由一个人生活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所引起的。激情状态下的人往往会改变自己惯常的道德理念和行为模式, 其认知活动范围会变得狭隘而集中指向引起激情体验的对象, 意识清晰度降低, 控制自己的能力减弱, 行动完全受激情支配, 不计后果地放纵自己的行为, 完全贯注于自己的激情体验。

(二) 激情的分类及表现形式

1. 激情的分类

激情主要可分为两大类:

(1) 积极的激情。这是由个人生活中高兴的事情或者具有极大的社会正面意义的情景所引起的激情, 这种情绪能推动个人积极投入正面的社会活动, 对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医学观察表明, 这种激情不应过分抑制。

(2) 消极的激情。这是由个人生活中不良的甚至令人厌恶、使人愤慨的情境引起的激情, 这种激情会促使个人进行严重危害社会和他人的行为, 严重的会导致激情犯罪。

2. 激情的表现形式

激情的表现形式主要有:

(1) 愤怒。愤怒是当愿望不能实现或为达到目的的行动受到挫折时引起的一种紧张而不愉快的情绪表现形式。这种情绪的产生主要是由外部对自己或对自己有亲密关系的人的生命、身体、名誉、权利、财产等侵害, 为保全自己或者有亲密关系的人不受侵害而引发。愤怒情绪很难控制, 很容易引发冲动的行为而对侵害者施加暴力, 造成血案。

(2) 恐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 恐惧既是一种应激情绪, 又是一种有机体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境而又无能为力的情绪体验和情绪表现形式。恐惧情绪体验极度高涨时, 会导致行为人为逃避威胁或危险, 不暇思索地在消极情绪支配下实施暴力行为。

(3) 报复。报复是在社会交往中欲以攻击方式对那些曾给自己带来挫折、不愉快的人发泄怨恨、不满的一种情绪表现形式。强烈的报复情绪体验同样会导致严重而残忍的暴力犯罪行为的产生。

二、激情犯罪概述

(一) 激情犯罪概念

激情状态下的犯罪, 是指由于犯罪人激情情绪体验发展到阈限而爆发的一种危害社会的行为。在激情状态下, 犯罪行为人确定犯罪目的、选择犯罪方法和评价犯罪行为的心理过程会变得极其短暂, 一旦有了目标, 犯罪行为人就会立即实施犯罪行为, 因此, 激情犯罪一般具有无犯罪预谋、无预先确定的犯罪动机, 无事先选择好的犯罪目的和犯罪手段的特征, 犯罪行为往往是在偶然的、强烈的冲突遇境中突然发生, 往往表现出爆发性、冲动性的情绪渲染征像, 社会后果十分严重。

(二) 激情犯罪心理特征

1. 需要满足的畸形性和急迫性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索尔·罗森茨韦克的攻击理论, 人在遭受挫折的情况下会把挫折引起的愤怒情绪向外界发泄, 对外界的人或物实施语言的或身体的攻击的外罚性反应。外罚性反应引起的攻击行为往往导致暴力性犯罪。

激情犯罪作为一种情绪型的外罚性犯罪行为, 是犯罪行为人在遭受严重挫折的情况下, 把不良情绪向外界发泄的一种极端的表现形式, 这种不良情绪发生的根本原因就是犯罪行为人对需要短缺的不满, 由不满产生了挫折感, 由挫折感产生了填补需求短缺的畸形性和急迫性的心理体验, 由这种心理体验产生了犯罪行为人的需求欲望与现实供给短缺的对立, 由对立状态产生了冲突的不断升级和不满的郁积, 而不满的郁积就如储水大坝, 随着水位不断高涨, 要么合理泄洪, 解决问题;要么堤坝崩溃, 洪水泛滥。一旦出现后一种情况, 再加上不当情境的刺激, 犯罪行为人就会把郁积的情绪能量释放出来, 进而出现行为冲动失控, 不顾一切地实施犯罪的情况。因此, 畸形而急迫的需要满足是激情犯罪最主要的心理特征之一。

2. 不良心理体验的急剧扩展性

当犯罪行为人畸形而急迫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 犯罪行为人会出现不良的心理体验。一般而言, 任何人在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 均会发生不良的心理体验状况, 但一般不会引发犯罪行为, 即使会引发犯罪行为, 其心理过程也相对较长。而激情犯罪心理则不然, 犯罪行为人在一定情境的刺激下, 不良心理体验会迅速地扩展和膨胀, 整个过程带有瞬间性和突发性的特点, 其犯罪心理所引发的犯罪行为也不可避免地带有瞬间性和突发性的特点。

3. 情境刺激与反应的不对称性

对一般人而言, 情境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了大致对称的状况, 而激情犯罪行为人在与众人大致相同的情况下, 对情境刺激的反应强度却大大高于一般人, 形成了情景刺激与反应显著的不对称性。当然, 如果没有足够的外部刺激, 激情犯罪行为人的不良心理也只是在潜藏状态下, 其尚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定向和行为选择, 心理处于平衡状态, 不会发生过激行为。但是, 一旦怀有不良情绪体验的犯罪行为人在不当情境的强烈刺激下, 其情绪便会立即发生急剧变化, 短时间内出现激情状态, 并伴有一定程度的意志障碍, 出现不对称的超强烈反应, 导致行为失控的犯罪行为发生。

4. 犯罪决意形成的超坚定性

激情犯罪行为人在实施违法犯罪行为之前, 尽管没有犯罪预谋, 但犯罪意向和犯罪意志却异常的坚定。在情境的刺激下, 原本被犯罪行为人所抑制的不良心理会瞬间地释放出来并迅速地膨胀, 犯罪行为人会瞬间出现自我控制能力下降, 认识范围狭隘、集中, 犯罪决意超常坚定的心理现象, 这种心理现象会在极短的时间内使犯罪行为人不顾后果地实施严重的犯罪行为, 达到犯罪目的, 满足极端需要。

(三) 激情犯罪的类型

1. 根据犯罪行为人的主观意识, 激情犯罪可以分为:

(1) 主动型激情犯罪。即犯罪行为人由于某一因素而产生激情心理, 对无过错的受害人实施高强度的过激犯罪行为。如犯罪行为人对某一穿着暴露的女性瞬间产生与其发生性关系的念头并实施了该行为。

(2) 被动型激情犯罪。即犯罪行为人由于被害人的某一不当言行刺激而瞬间实施激情犯罪行为, 如被害人的辱骂等使其尊严严重受损, 恼怒之下对被害人实施的暴力行为。

2. 根据引起激情的时间, 激情犯罪可以分为:

(1) 事先引起型激情犯罪。即犯罪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发生前由于被害人的某一不当言行等的刺激而瞬间产生激情心理, 即刻实施犯罪的行为。如丈夫发现妻子不忠诚, 瞬间产生愤怒情绪, 即刻杀害妻子与第三者的行为。

事先引起型激情犯罪又可以分为两种亚类型:

A.突发型激情犯罪。突发型激情犯罪是指犯罪行为人与被害人素昧平生, 并无积怨, 只是由于即时不良情境的强烈刺激, 引发双方对立意向, 而导致犯罪行为人在激情状态下实施犯罪行为。此类犯罪的主要特征是: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时间间距极短, 缺乏均衡性。

B.蓄发型激情犯罪。蓄发型激情犯罪是指犯罪行为人与被害人彼此相识, 素有恩怨前嫌, 只是以往矛盾尚未达到激情化程度, 终于在某一事件的强烈刺激下, 以往矛盾激化, 犯罪行为人长期抑制积怨达到爆发程度, 在激情状态下实施了犯罪行为。此类犯罪的主要特征是:长期郁积不良情绪的犯罪行为人在事件情境的刺激下, 瞬间实施了原本不愿实施的犯罪行为。

(2) 事中引起型激情犯罪, 即犯罪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由于应激反应在激情状态下实施了危害性更大的犯罪行为。此类犯罪的主要特征是:情境刺激明显超出了犯罪行为人的预料和心理承受能力, 在应激和激情两种心理状态下, 非理性地选择了危害性更大的犯罪行为。

三、激情犯罪心理的预防

(一) 畸形需要的控制

激情犯罪是不良情绪的急剧扩展和膨胀所致, 但其根本原因在于需要欲求与现实冲突无法得到正常的排解, 不良情绪体验在情境的刺激下瞬间恶化的结果, 对他人和社会的侵害只不过是这种情绪发泄的替代品罢了。因此, 要预防这类犯罪心理的产生, 就必须及时关注和解决人们之间的矛盾和纠纷, 避免冲突的激化。尤其对那些气质、性格方面有明显缺陷, 易冲动, 少理性、盲目行动不计后果的人, 平时要帮助他们提高自我控制力, 使他们在情绪激动时将理智因素和自我控制力调动起来, 最大限度地进行自我调节控制, 以减少突发性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 减轻不良情境的刺激

如前所述, 激情是一种持续时间短、表现剧烈、自我控制力减弱的情绪。激情通常是由一个人生活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所引起的。

这个重大意义的事件就是激情犯罪行为发生的背景或情境, 缺乏背景环境的刺激, 激情犯罪行为不可能发生。因此, 要预防激情犯罪心理的产生, 必须减轻不良情境的刺激, 即至少要减轻如下不良刺激: (1) 犯罪前被害人不当言行的刺激; (2) 犯罪中被害人不当言行的刺激; (3) 犯罪后被害人不当言行的刺激。通过上述方法, 就能够在人际冲突中, 减轻冲突的烈度和强度, 避免因被害人的不当言行刺激、推动或激惹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 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三) 犯罪先兆的适当心理干预

情绪型犯罪往往会存在一些明显的先兆, 因此在犯罪行为发生前, 根据犯罪先兆, 对症下药地对这些先兆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往往能取得较好的预防效果。就激情犯罪而言, 犯罪行为人由于某些个体的、社会的、生理的和心理的原因, 已经形成了不良的心理体验, 产生了对社会、人际关系和个人生活意义的消极看法, 弥漫着深深的挫折感, 极易在不良情境的刺激下实施激情犯罪行为。因此, 对这些产生了严重挫折感的前犯罪人, 应当采取以诚相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正面激励并积极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态度, 用精神分析疗法、合理情绪疗法、以人为中心疗法等心理治疗技术, 帮助前犯罪行为人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避免犯罪心理在不良情境的刺激下外化为激情犯罪行为。

参考文献

[1]罗大华.犯罪心理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7:286.

[2]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474.

[3]罗大华.犯罪心理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7:282.

[4]许章润.犯罪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48.

[5]章恩友.罪犯心理矫治技术[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0:313-392.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篇8

校园文化是指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以校园的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由校园中的所有成员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共同创造形成的学校精神、规章制度和校园环境的总和,大学校园文化以其所蕴含的精神因素、信念因素、道德风尚等,作为一种文化氛围而弥漫于师生之间,似乎不见,又处处可见,对校园人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内驱力,潜移默化又细致持久地影响着校园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因此校园文化已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载体,具备多方面的德育功能,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陶冶功能。

广义的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心理文化两个部分。物质文化包括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各项规章管理制度、课外娱乐活动等。物质文化主要从感官层面上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心理文化是指沉淀于师生员工思想深层的,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人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的总和,是从内在层面上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

心理文化的本质源于文化的本质,校园文化代表着高校校园生活的方式,文化进入心理学研究意味着心理学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二、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载体,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涵,心理文化又是精神文化的重点。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重在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基础并使它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然而,许多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等同于校园环境的美化和教学设施的建立,把重心放在发展校园环境和硬件建设,脱离了精神文化的建设,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就失去了文化建设的意义,脱离了精神文化建设的校园文化是起不了作用的。

2. 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单调陈旧,缺乏时代气息。

当今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只注重大型建筑文化的建设而忽视了特色文化的建设,内容上只注重制度文化、政治文化和形式化的建设,而忽视了其他文化的建设。注重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文化的建设,而忽视了标志着学生健康与否的心理品质的建设。另外,有些内容陈旧、注重形式化,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对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毫无作用而言。

3. 校园文化缺乏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学校里的各种丰富的文化活动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使其能够顺利毕业并最终找到理想的工作。在这个过程当中高校教育者往往侧重于实际需要对一些外在能力的培养,而往往忽视了最根本的内在素质。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当代青少年当中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越来越大,因此,在大学阶段,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习和生存的能力,而且要教会他们在不同的阶段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心理发展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

4. 师生对心理文化的概念意识淡薄。

谈到校园文化,首先想到的就是大学里丰富的各种文化活动:体育、文艺等,即使开展了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活动,也只是停留在表面,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另外,很多学生即使感觉到自己存在心理问题,也不会主动地去找心理咨询老师,对心理方面的问题也是讳而不谈,避重就轻,不会意识到这是潜在的问题,日积月累,就容易出现心理疾病。

三、如何解决或建设高校校园心理文化建设

1. 在各种文体活动中培育学生健康的人格。

文体活动的开展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活动形式,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活动中度过的。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常常有各种演讲会、文艺汇演、体育比赛、舞蹈比赛、技能比赛、图片与美术展览等,学生参与这些活动,不仅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品质、心理状态、适应能力、人际关系,而且各种不良行为、心理障碍等也会自然流露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在举办这些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经过长期的实践、修改以至完善,最终会逐渐积累沉淀下来,在学生中间会形成一种文化的形式,使在校的学生都在环境的影响下,自觉地参与到这些活动中去,从而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素质。

2. 通过心理文化的营造帮助学生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校园文化,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地学习,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健康成长,最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从对某所学校在学生进行的一次心理健康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当前困扰学生的最大压力来自人际关系,其占调查人数的65%。可见,人际关系处理不当是造成中学生心理压力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通过心理文化的营造可以使同学们从思想上重新认识自己、衡量自己,通过心理活动的参与,可以给同学们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搭建更多友谊的桥梁,这样能使大学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健全学生的人格,在学生人生发展的道路中也可以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3. 注意师生的仿效示范作用。

模仿是个体无外在压力条件下,受他人影响并仿照他人,再现他人的行为动作的一种社会心理行为。在校园中,教师的言行举止最能引起学生的模仿。首先,教师容易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学校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培养和塑造人,这决定了教师劳动必然带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的道德品质、文明修养、治学态度、生活方式及对日常社会现象的态度,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的甚至影响终生。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由此,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加强人格魅力以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正面影响。

4. 把建设心理文化放在班级管理的首位。

大学生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脱离了父母的束缚,在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上,有了自己的见解、主张。因此,在班级管理中,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生理的发展需要,帮助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实现自我价值,建立健全的心理和人格,把心理文化建设真正提升至班级管理的首位。

四、结语

在经济思想文化多元的当下,在各种诱惑与压力的冲压下,高校学生的安全问题日益成为校园日常管理的首要问题,如何有效地避免各种不安全问题的出现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抓住内在的、潜在的心理因素将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环节,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制度,倡导健康的校园心理文化将成为一个非常有效的措施。在校园心理文化建设过程中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的课题,其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汪延清.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国科教创新导刊.教育心理研究, 2009.

[2]田浩, 刘钊.心理文化:文化与心理学结合的深层意义.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6, (五) .

[3]尹芃芃.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的个性培养.科技资讯.学术论坛, 2009.

[4]王桂娥.心理文化与创新思维.理论前沿, 2006, (十一) .

[5]卞开悦.中国传统道德心理文化浅析.德育创新, 2008.11.

[6]杨元畅, 崔建平.心理文化建设与班级管理.健康教育.校园心理, 2009.2, VOL7, (1) .

[7]陈光磊.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VOL26, (3) .

[8]刘茄葆, 刘继海.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与构建.科技创新导报, 2009.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篇9

关键词:体育特招生,心理障碍,心理训练

一、问题提出

每年的体育特招生与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测试中。以100—400米的考生为最多。短距离跑项目作为田径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速度类项目, 要求体育特招生在极短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整个技术动作过程。随着现代训练水平的提高, 测试时体育特招生之间的水平差距越来越小, 往往在零秒之间决定体育特招生的命运。因此, 在短距离跑测试中, 体育特招生心理障碍及调控能力的高低往往成为决定体育特招生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体育特招生测试前出现多种心理障碍而导致心理机能失常, 神经系统调节失控, 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水平甚至以失败告终的事例屡见不鲜。因此, 必须在加强短跑体育特招生技术和身体素质训练的基础上, 遵循短跑项目的特点和有关规律及体育特招生参加测试时的复杂心理变化特征, 科学地抓好心理训练。

二、克服测试前紧张心理障碍的主要的心理训练方法

(一) 放松训练法

目前主要采取的放松方法包括渐进性放松方法、白生放松方法、沉思法和生物反馈放松法。放松训练的主要作用是:1) 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2) 降低由情绪紧张而产生的过多的能量消耗, 使身心得到适当休息l并加速疲劳的恢复;3) 为进行其他的心理技能训练打下基础。而对体育特招生来说最重要的贡献是教会他们调节肌肉的紧张度, 因而使肌肉的神经通路永不“超载”。而这点对短距离跑体育特招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而在测试时, 体育特招生都要承受一定的压力, 产生紧张情绪, 在这种紧张情绪的影响下, 体育特招生往往会伴随着肌肉僵硬、动作不协调, 这时采用一定的放松方法进行情绪调节, 为提高肌肉的放松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前提条件。此外, 让短距离跑体育特招生掌握一定的放松训练方法, 可为他们消除训练和测试时身心疲劳提供一种心理学的恢复方法。

(二) 想象训练法

在竞技体育里, 想象训练也日益成为运动训练的一个组成部分。体育特招生在进行想象训练时, 积极地利用自己头脑中己经形成的经验进行回顾、重复、修改, 发展和创造自己的动作, 他们还可以利用想象练习注意的控制、应激的控制等心理技能进行赛前的心理准备。

在此基础上, 他们还可利用想象训练进行赛前的心理准备, 在脑子里对即将到来的测试进行预演, 以提高对测试的适应性。或回想过去成功的测试, 每个体育特招生都有自己成功的经历, 这已成为体育特招生最美好的情感记忆永远储存在内心深处, 并使他们测试将对其过程的回忆当作一种享受, 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高峰体验”, 因此, 体育特招生在测试前可以通过回忆将自己带回“高峰体验”的表象中去, 表象这些事例的全过程, 包括当时的情景, 自己在其中的所有表现, 如技术水平发挥地淋漓尽致, 动作轻松、流畅、自如、高度自动化, 一切都随心所欲。表象时不要漏掉每一个细节, 以及当时的情绪体验。想象你在即将开始的测试里使高峰经历再现, 这些都是你在过去确确实实有过的, 在即将到来的测试中就可能再重复一次。这样会使体育特招生从中受到鼓舞, 得到力量, 变得自信、从容。想象训练要与技能训练相结合,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进行想象训练时, 体育特招生不仅要生动逼真地“看到”这个动作, 而且要想得足以激起身体相应的反应, 包括做这个动作所使的劲, 所花的时间、速度及幅度, 身体的位置、步伐, 注意指向, 甚至要想象出在什么地方、穿什么衣服, 以及做这个动作时的情感和表情动作, 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 自信心训练方法

(1) 确立适宜的参赛目标。能够实现的, 目标应是体育特招生潜意识中认可的目标。 (2) 帮助体育特招生将注意指向可控的因素。对于体育特招生来讲, 来自主体和客观外界诸多影响测试的因素中, 有些是他们能控制的, 如技术动作、当前要做的事情等, 有些是他们不能控制的, 如测试对手、场地、测试结果。 (3) 当自我谈话提高白我价值和成绩时, 它是一种财富。当自我谈话是消极的, 不适当的, 或次数过多, 那么它就会成为障碍, 影响他们技术动作的发挥。在测试中, 体育特招生要想控制好自己的思想第一步是要清楚地意识到你对自己说些什么, 即要知道何时和怎样自我谈话。在赛前或测试中, 体育特招生尽可能对自己讲一些积极的自我暗示语以增进自己的白信心, 这些白我暗示语应是白己的语言, 是真止能说服自己内心深处的语言。在平时可经常进行练习使之成为习惯。

(4) 对测试进行心理准备。很多优秀体育特招生通过赛前准备来提高自信心, 其中最重要的是制定测试方案。测试方案应包括行为程序和思维程序。行为程序主要是指何时应该做什么。思维程序主要是指何时应当想什么, 测试方案还应包含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当体育特招生完成了这一过程, 确信自己为测试做了充分的准备, 内心踏实了, 会感到整个测试过程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就会满怀信心地按照测试方案一步一步地去实施。

三、结论

体育特招生与测试时的心理障碍对测试的成绩有更重要影响, 教师应根据短距离跑体育特招生前测试的心理障碍的表现特征, 采取有效的、针对性的心理训练方法, 帮助体育特招生克服心理障碍, 使他们获得最佳的测试前心理状态。因此, 教师在训练初始阶段, 在传授技战术、体能训练的同时, 加强心理素质的训练, 克服心理障碍, 这样才能使体育特招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测试中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技术动作, 从而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丁雪琴.几种心理训练方法的应用效果及其综合评价手段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8 (2)

急诊患者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护理 篇10

关键词:急诊,心理护理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生活节奏明显加快, 竞争也是日益激烈。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新理论和新知识事日新月异, 不断发展和提高,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不好的心理, 对身心健康的严重危害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负面作用。所以, 我们应该掌握急诊病人的心理, 进行正确的引导, 努力使急诊病人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下面就探讨急诊病人, 在危急状态下, 通过正确的心理指导进行护理, 以达到提高治疗质量的最终目的。

1 急诊病人的心理特点

1.1 惊恐心理

身体突然不适甚至危及性命, 超出一般人的心理压力。产生走向极端的心理, 表现为烦脑、害怕, 痛苦、喜怒无常、哭闹喊叫、难以控制等, 而且突然生病本身对病人也是巨大的心理压力, 如血气胸病人可产生极度的胸闷窒息感、休克、气短等都会产生一定的恐惧的心理。

1.2 焦虑和抑郁心理

疾病是躯体与精神的双重压力, 突如其来的沉重打击, 病人不了解情况会产生一定的焦虑, 即使伤情已诊断明确, 可能已脱离危险期, 肢体及头、面部伤残可能已为病人了解。心理由恐惧转为抑郁担心。表现为情绪低沉、默默少语, 对周围不感兴趣, 对手术的效果比较怀疑, 忧心重重等等。

1.3 过分紧张心理

一些病人受的伤并不严重, 但由于病者和其家属对事故发生的猜想发生偏离再加上对疾病知识了解很少而产生了过度紧张的心理, 非常强烈地要求医院做一些不必要的检查, 有的还可产生过激行为, 不能很好的及时的配合治疗, 使抢救工作非常被动。

1.4失望心理

一些病人受的伤很严重, 伤残已成定局, 即使医生想妙手回春亦难以做到, 必然为以后的择业也好或婚恋也好都会造成很大的困难, 使病人心灵再次受到严重的打击, 感到绝望, 表现为不但不配合治疗, 而且自暴自弃, 甚至萌发自杀念头等等。在急诊护理工作中, 大多是急、危、重症病人, 不少病人既有复杂的病情变化, 又有复杂的心理变化, 两者互相作用, 影响着病人, 而且病人家属的情绪、态度也不影响着病人。所以, 护理人员及时对急诊病人进行抢救时, 也要对病人和家属进行合理的心理护理。

2 急诊患者心理护理措施

随着生物心理医学模式的转变, 护理模式由注重病的疾病护理转变为注重人的身心整体护理, 急诊患者具有发病突然, 病情紧急等特点, 患者多是处于紧张、恐惧的状态, 加之病痛的折磨, 患者心理反应十分复杂, 在临床往往只重视对患者的抢救, 而忽视了心理护理, 因此, 在急诊护理工作中根据患者的特点, 了解并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 及时有效地运用心理护理知识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对急诊诊疗工作是一项重要补充。在急诊病人中, 各种原因的外伤较多, 多伴有伤口出血现象, 这时病人感到不安、焦虑, 甚至惊恐, 这种心理可能加重病人的病情, 病人急切达到医护人员的帮助, 抢救人员应及时依据病人现状迅速做出应急处理, 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 尽力让患者与家属得到安全感, 使患者情绪稳定, 做好受外伤人员抢救中的心理护理。对服毒患者, 了解引起服毒的具体原因, 因势利导, 根据不同的心理特点, 做相应的心理安慰和心理指导, 做好说服开导工作, 树立从新对待生活的勇气, 也是病人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对急诊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时应注意:

2.1 重视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

随着护理模式的发展, 医院的护理工作重心由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健康为中心, 以服务于患者为中心。患者的健康不仅仅指身体健康, 也指患者的心理健康。心理护理已成为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 急诊护理工作中, 不仅要关注患者的抢救和治疗, 也同样要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急诊护士需提高自身心理护理意识, 以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恐惧、无助、孤独等不良情绪为目标, 运用心理护理知识, 将救护工作和心理护理同步进行, 帮助患者消除对治疗的疑虑, 通过有效的沟通使患者不再感到孤独和无助, 从而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救助活动。

2.2 心理疏导与救护处置同步

在实践中, 对接收到的一些自残患者, 在治疗中特别小心。例如对性急暴躁、目光凌厉、拒绝治疗的患者, 努力增加对医疗效果的信任感;为了更好的治疗患者, 劝说患者及患者家属积极参与治疗, 承担起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感, 唤起患者生存的意义;对一时尚未理解和接受治疗的患者和家属, 务必有着一颗积极的责任心和同情心来劝说患者及家属, 将心理治疗和医学抢救有机结合在一起, 同步实施, 多能获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 得到他们在抢救过程中的配合, 还能提高治疗效果。

2.3 对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疏导

除了急诊患者的不良情绪外, 患者家属也常常会出现焦虑不安、惊慌失措的心理, 有的甚至出现过激行为。为了顺利开展急诊治疗, 医护人员在安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时, 要有同情之心、关爱之心和特别的耐心。例如, 劝说患者及家属接受治疗时, 语气应温和, 举止应恰当, 简明扼要地说明治疗原则和预后, 以便尽快让家属心情稳定。在必要的时候, 可能需要向他们讲解有些行为将对患者的治疗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需要努力避免才能让抢救顺利稳健地开展, 才能及早挽救患者的生命。

3 结语

护理人员的工作任务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护理人员的工作核心就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 对病人实施全面的身心护理, 促进病人尽可能的恢复自己的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平衡能力。护理人员要做好全面的身心护理, 临床护理工作必须全面了解病人的心理需要、心理状态及心理问题, 这样才能采取科学、系统的心理护理措施来满足病人的需要, 才能更好地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蒋昔琴.急诊留观病人的心理护理[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9, 8 (6) .

[2]刘晓萍.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J].黑龙江医学, 2008, 32 (4) .

[3]恽建花.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19) .

上一篇:金融论坛下一篇:猪嗜血杆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