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

2024-05-18

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精选十篇)

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 篇1

一、林业项目资金管理与使用现状

以加大对林业项目资金使用监管力度和确保资金高效使用为出发点, 国家林业局出台了一系列的关于林业项目资金管理的规定和文件, 这些均是林业项目资金的科学有序管理的制度保证。 地方林业部门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 相应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加强林业项目资金管理的政策。 现阶段林业项目资金采用的是 “国家总体布局,地方细化落实”的政策管理体系。 各级地方林业部门采取“负责人负责制”,通过设立林业项目负责人确保资金会计核算结果的准确性。 首先林业部门通过项目负责人来加强与林业项目参与单位和企业的联络,并加强对项目实施单位的监管力度,项目负责人在项目实施前处理并完善协调和管理工作;林业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负责人同资金管理人定期将负责项目的进度和资金使用情况向林业部门和项目实施单位进行汇报说明,并将明细予以公示;负责人牵头进行林业项目档案分类与管理, 根据实施进度对档案进行完善, 及时跟踪检查项目资金的实施情况, 对发现问题在第一时间进行纠正和上报; 林业财务管理和审计部门根据项目进度与资金预算进行专项资金拨发, 从而实现对林业项目资金的有效监管和资金的合理使用。

二、现行林业项目资金管理的主要问题

( 一) 林业项目资金投入与使用过程中的问题

林业项目资金投入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国家林业项目资金全额拨发的同时, 部分地区由于财政困难导致配套资金没有及时到位, 通常地方配套资金在林业项目资金中的比重超过1/5,地方配套资金没有及时到位直接影响了林业项目的实施与进度; 林业项目资金通常在年底拨发, 拨款时间的特殊性造成的拨款时间滞后导致了林业项目实施中的资金使用与项目资金拨发的脱节, 影响项目进度的同时给个别单位和人员进行专项资金的挪用和他用提供了可乘之机。

林业项目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部分全额拨款的林业部门由于没有实质性收入来源,存在自筹工资和办公经费缺口,导致了对林业项目资金的擅自挤占、串用和挪用现象的发生;项目实施单位根据资金需求情况,存在私自更改和调整国家下达和批复的林业项目实施规划与内容的现象。上述现象和问题对林业项目的顺利实施产生了严重的阻碍,进而制约了各地林业经济的科学发展。

( 二) 林业项目资金管理部门的职能弱化和监管机构的权责不明

为了加强林业项目资金监管力度,上级财务部门通过财政渠道将林业项目资金直接拨发给林业项目管理部门, 管理部门独立设立账户,分散支付和储存项目资金,这种资金管理使用机制导致了各级林业财务管理机构的职能弱化, 被架空的财务管理部门对用款单位账户开设情况和资金使用明细无法进行有效管理, 影响了林业项目资金的高效使用。 林业项目资金由于涉及包括发改委、 国家林业局、 财政部等部门,这些部门均担负项目资金的监管职责。各单位结合自身权责制定了本单位林业项目资金管理使用制度。 由于缺乏统一管理制度, 对林业项目资金的管理上容易出现协调不畅导致的权责不明, 各单位对同一项目资金的重复检查与监督, 增加了项目资金管理成本,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 三) 林业项目资金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随着国家对林业项目资金投入力度的加大, 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林业项目资金管理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 与此同时,部分基层林业部门项目管理人员由于没有财务管理专业背景和受到系统的业务培训,存在着专业水平差, 基础知识薄弱和专业素质低下等问题, 这些给林业项目资金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影响。 部分资金管理人员对林业项目运行和完成情况缺乏实地调查与了解的情况下仅凭上级安排进行资金的拨发。 极个别管理人员甚至存在着编篡项目数据和伪造项目开支等行为。

三、主要原因

林业项目资金在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现有林业项目资金监管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部分单位和个人利用监管制度的漏洞擅自挪用甚至侵吞林业项目资金;二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林业部门由于财政经费的紧张和缺乏实质性收入,存在着挤占和挪用林业项目资金的现象;三是林业项目资金监管人员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参差不齐,对林业项目资金的监督和管理不到位;四是部分领导干部存在着唯“政绩论”的思想,注重于林业项目的进度和完成情况的同时没有意识到林业项目资金监管工作的重要性。

四、提高林业项目资金管理水平与使用效率的对策

( 一) 提高对林业项目资金管理与使用的认识

首先林业部门从领导到项目管理人员,要牢固树立林业项目资金科学管理的思想,从思想上意识到林业项目资金管理对与项目实施的重要性。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树立资金效益最大化的观念,通过科学的预算审核用好项目资金,将项目资金效益纳入项目完成质量评价体系之中;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一整套林业项目资金管理与使用责任制度,用制度来管理项目,对于违反责任制度的部门和个人依照规定进行责任追查;在林业项目资金管理使用中强化管理人员的法制观念,对于违纪违法单位和个人要依法严肃处理,营造一个不敢违法和不想违法的林业项目资金管理与使用环境。

( 二) 加大林业项目资金预算和使用的监管力度

林业项目主管部门要规范和完善项目资金预算决算审评制度和使用监管制度,将项目预算经本单位财务部门初审后报上级主管部门审评,预算通过审批后进行单独备案。 本单位财务部门配合上级主管部门对林业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定期现场检查和不定期抽查, 以确保对资金使用情况的掌握,并将抽查结果进行公示。 发现违反预决算资金管理和使用行为,本单位必须协助上级主管单位进行及时的警告、纠正和惩处,不得包庇隐瞒。

( 三) 建立有效的林业项目监督检查和竣工验收制度

资金下拨之日开始,林业项目督查部门应定期和不定期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及时跟踪和检查,检查资金实际使用情况与预算审批和项目建设内容是否一致,确保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与安全运行。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督查整改,对于潜在问题及时进行干预和纠正。按照国家林业局相关规定,上级林业部门根据项目可行性报告和设计方案建立林业项目竣工资金验收制度,项目竣工后通过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项目中途变更与完成情况、竣工决算情况等进行现场核查,确保林业项目资金实际支出与项目账目一致。

(四)提升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

基层林业部门在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的同时应当加强对财会人员业务技能的培训力度,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定期对林业项目财会人员进行法律政策、专业知识和管理制度的培训,使项目财会人员拓展专业知识面的同时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的政策法规,进而提升项目财会人员的政策执行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保障林业项目资金的科学管理和高效使用。

参考文献

[1]戚馨方.如何加强林业项目资金的预算管理[J].科技展望,2016(04).

[2]乔琳琳.林业项目资金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绿色财会,2012(10).

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 篇2

一、项目工程建设艰辛,但浪费严重。

虽然我们的技改项目工程建设快,投产快,但这并不能说明我们的管理水平有多高,事实上我们的工程管理中存在着很多显性的和隐性的问题。比如,工地上施工材料到处乱扔,造成了财产的浪费;设计中有些没有必要建的设施建了,造成了不必要的投资;建设中该监督检查的没有检查到,造成了劳民伤财的返工,其中1#焦炉推焦车轨道的返工就是最大的教训。不可否认,所有这些对我们一个刚刚起步、资金紧张的企业来说,造成的浪费是非常惊人的。

二、生产系统努力生产,但职工管理松散。

同其它同类厂家相比我们厂的生产可以说是投产快、达产早、问题少,在试产期间生产系统的干部职工确实付出了巨大的艰辛,成绩是可以看见的,但同时也存在着重生产、轻管理的弊端,生产工人普遍工作作风散漫,劳动纪律执行意识差,屡次出现打架斗殴甚至偷盗的现象。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滞后,职工没有自豪感,企业尚未形成凝聚力。

三、制度建设亦步亦趋,但尚不健全。

现在我们有些制度还没有,有些制度虽然出台了但还不够健全,所以一方面存在着无法可依的现象,另一方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奖罚不明的情况也客观存在,一些部门的主管领导忽视了对公司文件精神的传达,忽视了对职工的遵规守纪教育,导致了职工对公司的制度不了解,执行起来变了样,国有国法,厂有厂规,淡化了制度的约束,就会种下事故的隐患,我们的企业刚刚起步,可塑性很大,如果不及时选择合理的管理模式,将各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照现状发展下去,我们的企业是谈不到什么前途的,庆幸的是我们已认识到了这一点,亡羊补牢,尚不为晚。

四、领导层任劳任怨,但对公司制度不能带头执行。

对某些公司领导来说,本身思想上就存在误区,潜意识里总认为自己永远是正确的,认为制度是给普通职工制定的,没有把自己放在制度的约束范围内。有些职工亲眼看到个别领导有违反公司制度的行为,所以他们也就对制度的执行漫不经心,如果有人批评他,他会振振有词地说:这叫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这是对我们公司领导层的莫大讽刺,传出去是要被人笑话的,我们的领导层作为制度的制定者,应该是执行制度的表帅,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领导的权威性、制度的严肃性。

五、拥有人才,但缺乏“人本战略”意识。

我们公司大门上“以人为本,科学规范”的标语决不是单纯写着看的,它代表的我们公司的经营理念,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大公司之所以腾飞,一个关键因素就在于善于利用人才,因为人是生产力所有因素中最主动的因素,作企业必须先作人,“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我们不能只顾生产建设,只顾管理设备、资金而忽视了重才、惜才、爱才,企业应从关心自身利益的角度密切关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应把人才的流失视为财产的损失。西方发达国家在用人制度上唯一坚持的原则是“任人唯贤”而我国的一些企业制别是个体企业则普遍存在着严重的家族色彩,关系用人,亲情用人现象依然很严重,真正的人才因为这种用人制度而大量埋没。对人才我们不能求全责备,毕竟人无完人,企业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潜能,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以人才创造钱财,要形成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培养人、激励人的良好氛围,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六、员工有一定的战斗力,但地方主义严重,中层干部难以管理。

我们公司的绝大部分一线职工是当地村民,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差,对外地职工,甚至中层干部动辄以武力相威胁,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秩序,一些干部职工敢怒不敢言,对国家而言“国无法则亡;对企业而言“制度不立则不存”这种纯粹的流氓作风危害是巨大的,是企业发展的毒瘤,必须深挖痛打,坚决根除。

七、从管理层到职工普遍存在素质低下的问题。

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 篇3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应收账款特点;信用管理

一、高新技术企业应收账款的特点

高新技术企业是指通过科学技术或者科学发明在新领域中的发展,或者在原有领域中革新似的运作。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对外销售企业产品、材料、劳务以及提供技术服务而向购买方应收取的款项。包括企业在销售过程中代购买方垫付的包装费用、运杂费以及向购买方收取的税金,会计核算上计入“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等账户。高新技术企业应收账款是企业在通过技术创新,开展研发活动形成高新技术产品或服务收入及技术性收入未实现收款时都应计入高新技术应收账款。高新技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是高新企业财务管理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高新技术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经济业务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完善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体系是企业进行应收账款管理的前提和关键,是提高企业资金周转及降低资金占用必不可少的一个途径。

目前,一些技术成熟、产品过硬的高新技术企业已经实现先预收款再提供产品或技术服务的现状,比如众多企业所使用的用友财务软件。但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不断开发和研制新产品、取得新技术专利是生存、发展的前提,在开发和研制过程中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和费用,企业要垫付大量的资金。当形成产品销售时,为了赢得客户群,抢占市场,不断的赊销产品,形成了大量的应收账款,在企业整个的资产构成上,企业应收账款占资产总额的比例越来越高,虽然为了企业资金的周转考虑,有的高新技术企业在通过不同的渠道不断的注入资金,单就应收账款的增长速度远远的超过了企业资产的增长速度,而且有的应收账款到期,因为客户在使用产品时有些技术问题未得到及时解决,收账非常困难。一旦企业应收账款资金到位不及时,就会造成企业资金链的短缺,新产品的研究和技术开发可能中断或中止,新产品成为不可销售的半成品,整体上阻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高新技术企业应收账款存在的问题解析

1.高新技术企业客户信用管理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企业产权制度落后,缺乏法律观念,由于全民信用意识不普及,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备、不可靠,使得失信带来的收益大于守信的成本。同样,当前的高新技术企业客户信用管理机制也存在着不健全、不完备的问题,从客户信用管理部门的设置来看,绝大部分企业的应收账款是由财务人员管理,而财务人员对客户的信用状况、应收账款的收回预期等都不甚了解。据世界著名的商业信息服务机构华夏邓白氏2008年调查显示国内尚有75%的企业没有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试想没有信用管理的管控,本来不应赊销的客户,又再次的赊销,如果此时应收账款赊销账期提醒不及时,应收账款延迟收款,会造成“滚雪球”的局面。

当前有许多中小高新企业想快速获得盈利,想尽快发展起来,忽略了深入调查客户资信,盲目抢夺市场。即使有高额的账面利润,但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现金流入,一旦企业需要大量资金周转时,这个问题必然成为引发企业经营风险的导火索。一旦控制不及时,还有破产的危险。因此很有必要给客户评定一定的资信等级,通常以“5C”为系统标准。另外还可以利用工商信息网查询客户信息状况。企业可以通过设立一个单独完善的信用管理部门,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信用管理部门要对企业的客户群进行详细的资信调查,信用管理部门要对每一个客户做出完整的信用等级评价,经过详细的审查和评估后,将评估的结果反馈给公司的销售部主管,通过信用评估结果来决定是否允许该客户赊销公司产品。这样企业可以有针对性的与客户签订有法律保护效力的购销协议。

企业设立专门的部门和人员针对客户群体做出最全面、最科学的信用调查。它不仅要提供所有有关客户经营和财务方面的资料,使得深入了解该客户的历史、背景、组织结构、业务状况及财务状况等信息。还要从经营管理、经济实力、经济效益、发展前景等方面对客户进行深入的分析。报告内容涵盖客户概况、注册资料、历史沿革、股东/上级主管单位、主要管理者、组织结构、经营方式及状况、财务状况、主要财务比率、附属机构、业务现状与发展计划、实地考察、行业状况、综合评价、信用评级等。评价结果包括经营管理、经济实力、资金结构、经营效益、发展前景等。

2.高新技术企业缺乏有效的收款监管

一个企业如果在一段时期内不对应收款进行催收或者应收账款赊销到期提醒不及时,也同样会造成“滚雪球”的局面,甚至出现客户不知去向的情况。“没有回款的交易是残缺不全的;没有回款的销售比没有销售更糟”。另外收款后不及时核销应收账款,造成有良好信用的客户无法及时得到产品补充,影响客户正常销售。另外高新技术企业应收账款中有的存在5%-10%的履约保证金,一般是要在一年之后才能收回。这种履约保证金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于收回。这样的应收款项要及时结转,便于区分正常的应收账款与履约保证金。

为什么应收账款回款不及时,一般分几种情况:(1)销售人员急于提高銷售点;(2)销售人员迫于销售任务的压力;(3)销售人员心太软,经不起客户的软磨硬泡;(4)销售人员缺乏财务知识,应收款管理意识淡薄;(5)企业缺乏有效和强硬的收款管理措施。

应收账款回款不及时在某些时候可能是销售主管的管理能力所限,致使销货和回款都难以在销售工作过程中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有在企业基于应收账款数额过大或财务上资金周转的困难时,才不得不把收款工作当作重要事务处理,然而这样做又容易导致销售额的急剧下降。对此,我们还应认真分析其中的原因,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适宜方式。由此可见,要对高新技术企业应收账款进行有效的监管,必须有科学、合理的管理部门及管理制度作为基础。企业应由财务部门设专人进行收款监管,在财务管理软件中设立应收账款报警提示,并提醒销售负责人收款。

三、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对策措施

1.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应收账款回收

应收账款的回收是企业重要的资金来源,是企业货币资金增加的重要徐径之一。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应收管理办法的目的是要保证及时回收资金,加速企业资金的良性循环,提高资金使用的周转效率,防止坏账的发生,减少收账费用及企业资产损失,就需要完善和改进应收账款的有效管理和对应收账款账龄结构的合理性、坏账比例适度以及风险的有效预测和调整控制。建议将应收账款还款期限一般应控制在3个月内,最长不超过6个月。应收账款应实行每半个月由财务部门汇总向主管业务经理报告一次制度。应收账款报告的内容包括欠款单位、欠款数额、欠款时间、经办人。遵行“谁经办谁负责谁清理”的原则。

应收账款管理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是企业大部分资金被应收账款的资金占用。企业赊销意味着不能及时收回货款。企业为筹措被占用的资金所支付的各种费用就构成了应收账款被占用的机会成本。笔者认为比较合理的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率如控制在20%以内,就能降低企业的应收账款风险。高新技术企业一定要转变不放账就销售不出产品的老观念,不要去羡慕“财大气粗的公司”。此外应收账款在不同时间、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处理,比如未到账期,逾期未收账款,坏账准备阶段。月末应收账款余额取决于当月回款的同时也受销售水平的影响,将它作为衡量应收账款管理好坏的标准并不十分明显,取而代之是回款天数。努力向客户提供一流的产品、一流的服务,诚实守信,公平交易等才是根本解决应收款回款难的办法。

因此加强回款工作企业制度化建设至关重要,比如目标设定应收账款回款激励制度,评估和指导,回款技能培训,加强公司信用管理部门、财务部、业务部之间的工作配合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以便使回款工作有章可依、有规可循。

另外企业应收账款的回款技巧一般总结为以下几点:(1)销售人员在催收欠款时要能自信满满,明确自己的身份,遇事有主见,随机应变,把本来没有希望及时回款的应收账款追回。(2)赊销额以小为妙,不论是新客户还是老客户交易的金额都不宜过大,须知欠款越多越难收回。(3)赊销条件要明确,尤其是对收款日期要作没有任何弹性的规定,销售条款不能由双方口头约定,必须使用书面形成(合同、契约、收据等),并加盖购销双方单位的合同专用章及法人章,使得销售合同受法律保护。(4)事前上门催收时要与财务核对客户所欠金额以得到客户方确认,并告诉对方收款日一定会准时前来,请客户事先准备好所欠款项,这样做一定比收款日当天去催讨要有效很多。(5)经过多次催讨,客户还是以各种理由不肯还款,一定要天天上门“死缠”客户,或者在得知客户手头有现金时,或客户账户上刚好进一笔款项时,就即刻赶去收取。(6)在前期所欠应收账款回款完毕后再谈新的生意,这样,新生意谈起来也会比较顺利。(7)不回款就回货。(8)如果与客户撕破脸后还不行,掌握好诉讼时效时间,及时诉诸法律强制执行。另外建议对销售员应收账款的回收施行业绩挂钧,以鼓励销售员及时主动的往回收款。

2.及时计提坏账准备

当企业应收账款长期难以收回时,影响企业的效益,甚至形成呆账、死账。因此每半年或最长一年需对应收账款应当进行全面的核查,预测各项应收账款可能发生的坏账风险,对预测不能收回的应收账款,应当计提坏账准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坏账损失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按照财务会计制度谨慎原则要求,应根据账龄愈期的时间或应收账款的总额合理的规避应收账款的坏账风险,并建立坏账准备金制度。 根据财务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发生的坏账损失有两种核算方法:一是直接转销法,二是备抵法。由于备抵法更符合权责发生制和谨慎原则,因此,我国现行会计制度要求企业采用备抵法来进行坏账损失的处理。企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由企业自行确定。具体来说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有四种:即“余额百分比法”;“账龄百分比法”;“销货百分比法”和“个别认定”法。企业会计制度中有关坏账的确认条件:债务人愈期3年以上不履行偿债义务,确定不能收回的应收账款,企业可以确认为坏账。企业可以按会计准则在发生应收账款坏账以前进行坏账准备的提取。根据应收账款的账龄可参考下表比例提取:

注:根据以前财务年度审计总结。

但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的坏账准备提取标准一旦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3.预防应收账款坏账

为了有效控制应收账款的坏账,应收账款回收的办法,首先要尽量做到坚定不移地奉行现款现货的原则。或者更需要做好如下几点:(1)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2)把客户的利益放在首位。(3)提高对客户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4)重视客户资信调查。(5)应收账款回款工作制度化。(6)销售人员提高对应收账款的重视。(7)建立客户的可信赖感感觉。定期做应收账款和账龄分析报告,这样可以催促企业销售员及时收回应收账款,同时对应收账款进行及时跟踪分析、汇报,顺利地完成从企业销售产品到货币资金的转换过程,防止应收账款被客户拖欠甚至发生坏账的损失。其次,应增强风险防患意识,对产品赊销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重视经营现金流的作用,不能只看表面收益而忽视资金占用而带来机会成本和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而风险恰恰是我们企业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有条件的企业应设置专业的部门进行风险控制管理,为企业风险预警并提供专业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以应对应收账款带来的风险。最后,完善信用政策,信用政策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账政策三个方面。信用政策的制定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应收账款赊销效果的好坏依赖企业的信用政策的制定。综合以上几面做好应收账款坏账的预防对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总之,高新技术企业应收账款是现行企业应收账款的特殊方面。需要以特定的方式来管理。

参考文献:

[1]任百祥.浅淡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J].商业经济,2012(07).

[2]郭榮.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对策研究[J].科技视界,2013(06).

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 篇4

巧家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昭通市西南部,地处金沙江与牛栏江交汇的三角地带,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2°53′~103°27′,北纬26°32′~27°25′之间,东北部以牛栏江为界同昭阳区、鲁甸县相邻;西北、西南以金沙江为界与四川凉山州会东、布拖、宁南、金阳隔江相望;东南与会泽县、东川区接壤。东西宽57km,南北长98km。据2008年巧家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统计,全县土地总面积479.5262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267.7513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5.89%。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108.8712万亩,占林业用地的40.66%;疏林地面积223.5亩,占林业用地的0.01%;灌木林地面积120.9135万亩,占林业用地的45.16%;未成林造林地面积5.7833万亩,占林业用地的2.16%;苗圃地面积334.5亩,占林业用地的0.01%;宜林地面积32.1276万亩,占林业用地的12%。全县活立木总蓄积511.706万m3。森林覆盖率47.96%,其中,有林地覆盖率22.72%,灌木林地覆盖率25.24%。

由于巧家县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气候条件,使动植物物种资源的种类凡多,调查显示,在巧家县内共有有维管束植物1639种,分属于193个科、742个属,菌类23种,地衣7种,苔癣植物10种。属国家保护植物52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5种:巧家五针松、攀枝花、苏铁、珙桐、红豆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40种:西康玉兰、乌蒙绿绒蒿、大王杜鹃等,国家三级保护植物2种,国家级珍贵树种2种,云南珍贵树种3种。有药用植物860种。有陆栖脊椎动物264种,共31目79科,昆虫类154种,约69科,水生和软体动物未经过系统调查。国家重点Ι级保护动物4种:金雕、白肩雕、黑颈鹤、豹;国家重点Ⅱ级保护动物27种:猕猴、林麝、斑羚、斑头鸺鹠、红瘰疣螈、白腹锦鸡等,巧家特有动物1种。

1.2 林业生产建设情况

林业局局机关设有办公室、财务室、天保办、病虫检疫站、退耕办、产业办、护林防火办、林政资源股,林业改革发展办等科室,16个乡(镇)林政资源管理站。全局在职职工141人,其中本科学历18人,大专学历68人,专业技术人员57人(高级工程师5人、工程师23人、助理工程师25人、技术员4人),现有林政执法人员5人,林政管理人员较少。

近年来,巧家县开展的主要工作有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林业产业发展工程。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各项重点工程在该县的实施,为巧家林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人们的生态意识普遍增强,以林业为龙头的绿色产业在该县方兴未艾,在工程开展过程中,广大林业人积累了丰富的造林、管理经验,为森林资源管理提供了雄厚的技术力量。

2 森林资源林政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1)自2007年巧家县启动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以来,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全县应确权发证的集体林地228.53万亩,全部确权发证,发放集体林权证10.7万本;排查林权纠纷345起,成功调处345起,调处率达100%,全县主体改革已结束,已通过省级检查验收,配套改革正有序开展中,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相关问题不断的显现出来:一是历史遗留问题多,界线不清,权属不明,时间过长,造成林权纠纷;二是少数干部法律意识淡薄,造成林地林木流转程序不合法,流转不规范;三是林改时间上比较仓促,个别林改工作小组在宗地区划时不够认真仔细,工作粗糙,造成四至不清、界线不明、证山不符等错证、漏证问题;四是“均山到户”政策落实不到位。在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前,林业经历了经营体制改革等数次改革,已有相当面积的集体山林向社会进行流转,再加上林改时许多村轻承包、重流转,将林地转让经营作为改革的主要形式。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基本精神是“均山到户”,但是真正“均山到户”了却无法集约经营,不能产生规模效应,影响林业生产力的发挥。

(2)巧家县境内森林资源质量不是很高,且森林资源分布不均衡,结构不合理,市场供求矛盾突出,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森林资源的需求。在巧家县内,已经拥有的乔木林森林资源中,近熟、成熟、过熟林面积达60余万亩,且中低产林木面积比例较大,生态功能明显减弱。

(3)林区自然条件较差、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无法达到新时期国家对森林资源管理的要求标准,一直以来,在森林资源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实施过程中,虽然已经取得一些成效,但是仍旧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森林资源管理模式落后,基础设施不齐全,执法力度不严格,交通、通讯条件落后,没有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4)林地林权管理有待加强。一是个别重点工程、民生工程,不按法律法规办事,未批先占、不批就建;二是林权流转的的相关文件已经出台,但技术条件不够成熟。三是由于缺乏资金,流转平台难以建立,不利于规范流转;四是重点项目建设中的施工单位临时用地、农村砖厂、采砂、采石、修路等征占用林地依法审批、依法管理难度较大。

(5)林业行政行为有待于规范。林政执法不规范,存在以征收育林费、植被恢复费等代替林政处罚、不按程序进行林政处罚和法律文书档案不健全等现象;乡镇林政资源管理站在管理过程中,由于不具备执法的权利,对于部分违法行为,不能及时对其进行处理。另有部分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较低,执法手段落后,不能严格惩处违法行为。法律法规不配套,特别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在采伐限额管理、林木采伐、林木林地流转都急需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

(6)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由于在资源林政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相对较少,人员变化的浮动较大,专业素质也存在较大的差别,特别是各乡镇的护林人员,年龄普遍偏大,文化水平都不高,他们的管理方法很难适应现代林业对科学管理森林资源的客观要求。因此,这就要求县林业局要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参加培训,转变管理人员的认知水平,提高管理质量,使林政管理人员适应新时期森林资源管理的要求。

3 对森林资源林政管理的对策建议

3.1 加大资源林政的宣传力度,强化林政管理信息的透明度

一是争取森林资源管理得到领导的重视,经常向领导反映林业管理的问题,为领导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依据。二是应当加大林业宣传力度,护林人员应经常与当地村民沟通、交流,宣传方式应由单一化转变为多样化,使全民都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森林资源管理过程中来。三是强化林政信息透明度,执法的主体、执法范围、执法权限、责任应公开;办证的审核审批程序、相关的林业法律法规要公开;对于林业各类收费项目、收费的范围、收费依据及标准等,要向社会公开。

3.2 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关系

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效益,对森林资源进行严格的保护与合理的利用。不同区域的森林资源,其承载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不应只注重眼前、局部利益,而应从长远利益、整体利益出发,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利益之间的关系,进而确保森林资源能够同时发挥其经济收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3 提高林业行政执法的效率,使资源林政管理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一是建立完善的森林资源管理制度,以实现林政管理的制度化。二是在林业办证过程中,应以林权证为依据,以实现管理的规范化。三是勘验林地过程中,应以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对的勘查为主。四是在管理资源林政档案过程中,应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3.4 加强林地、林权的保护力度,严防林地资源流失

明确森林资源产权,建立健全森林资源权属制度;对要征用及占用林地的,应严格审核审批程序,把林业用地落实到山头地块,依法依规进行林地管理;部分非法占用、乱垦、滥占林地的行为,应严格惩处,严厉打击。

3.5 改善林政资源管理方式,以适应新形势下林业发展的要求

一是调整和优化木材检查站的布局,木材检查站的建立应适应当地交通发展的要求,对原有检查站的布局进行合理的调整。同时要建立执法、检查的相关制度及预防和治理“三乱”的责任、保障、检查监督机制。二是进一步完善木材流通管理制度。推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使管理行为规范化,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益得到提高。三是应当加强乡镇林政资源管理站建设,应给予乡镇林政资源管理站相应的建设资金支持,对已有站房的,应及时进行维修,对于没有站房的,应及时解决新建站房。此外,应定期组织林政资源管理站职工进行各类培训。四是以编制和落实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管理试点工作为契机,确保林地落界成图,实现以图管地。

3.6 创新林业发展机制,积极发展龙头企业

按照“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原则,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鼓励单位、企业、大户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林业,鼓励多形式、多渠道的林业承包经营,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名特优经济林、竹林等商品林业基地,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步伐,完善改革配套措施,积极推进林业使用权、经营权的流转,优化组合林业生产要素,采取在工作上联系大户,技术上服务大户,生产上支持大户的全程服务方式,为发展林业拓展新的空间。

3.7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不断引进专业管理水平较高的管理人才,培养一支业务技术精、政治思想好、组织纪律严、工作作风硬的林政管理队伍。同时要加强对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和执法工作的指导、监督、管理,改变森林资源林政管理不适应形势发展需求的状况,充分发挥森林资源林政管理机构的职能作用,全面提升森林资源林政管理水平。

摘要:指出了森林资源管理是促进林业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对保护、培育、利用、监督管理及保障林业重点工程顺利实施、推进林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阐述了巧家县森林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管理对策。

关键词:森林资源管理,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巧家县林业局.巧家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R].巧家:巧家县林业局,2008.

[2]巧家县林业局.巧家县生物多样性保护资料[R].巧家:巧家县林业局,2011.

[3]巧家县林业局.巧家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资料[R].巧家:巧家县林业局,2011.

我县少数民族经济现状和存在问题 篇5

一、全县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现状

我县共有少数民族人口4599人

占全县总人口的1。5%,其中回族2780人,满族1240人。少数民族村有安平镇一街、五百户镇香椿营村、董家湾村、六百户村。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民族经济,逐步以牛羊屠宰、皮毛购销及餐饮为特点,加速向运输、商业网点、市场批发种植、养殖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2003年,全县少数民族个体工商户达400余户,百万元以上规模的企业3家,从业人员2300余人,既促进了全县经济的发展,又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四个民族村人均收入,均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二、少数民族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在我县少数民族经济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少数民族经济要持续发展,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三差”、“一低”、“一重”。

“三差”,一是机遇意识差。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是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的;要想加快发展就必须面向市场引项目、调结构,借外力求发展。而就我县少数民族村来讲,长期以来封闭保守、怯于竞争,缺少创新等,传统计划经济的旧观念束缚着一些干部群众的头脑,开放的气氛不浓,没有很好地挖掘和利用关系资源。最近几年,三河李福成的牛肉闯出了国门,大厂清真牛羊肉享誉京津两市。而80年代就已形成的牛羊屠宰专业村香椿营,由于缺乏机遇意识。屡屡丧失机遇至今屠宰业没有形成品牌和规模优势。二是发展意识差。表现在不动脑子,不谋思路。等上面给政策、等客商找上门,保守经营思想严重。三是风险意识差。一些党员干部对抢抓机遇上项目,挣大钱怕担风险,缺乏迎难而上、开创大业的勇气和气魄。多数个体工商户,发展经济稳重有余,创劲不足。不敢把利润投入扩大再生产,使生产规模难以扩大,形不成规模优势。

“一低”即低素质运行。从组织结构上说,一些企业内部的家族管理把选人用人限制在了家庭,近亲这个小圈子里。往往人力资源短缺、兵多将少,无帅才,无法形成一个良性的组织结构。当企业需要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产品向“精、特、优”方向发展时就明显暴露出人才的不足。

“一重”,即税赋偏重。现行税收政策是由上至下逐级分配任务,一定一年,年年按比例递增。这对经营搞得好的工商户问题不大,而对经营不好的工商户问题就大了。因为不管效益如何,只要干着,照缴没商量,给工商户造成很大压力。如此竭泽而渔的结果导致少数民族个体工商户比以前呈现减少趋势。

三、几点建议

1、坚持解放思想,转变思想观念。首先是更新观念,搞好定位。切实解决好发展少数民族经济与全县经济工作中的定位问题。各级政府要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现场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建议组织少数民族村干部和工商户到大厂及周边地区看一看,在实际中感受发展气氛。到先进中去找差距,开阔眼界、开阔胸怀,鼓舞士气、坚定信心,促进我县少数民族经济再创辉煌。

2、重新认识优势,谋划发展思路。纵观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县、乡、村、他们都十分注重利用和发挥自己的区位优势和民族优势,注重用足用好国家的各项政策。我们应该学习他们善于审时适度,扬长避短,加快发展的精神。我们地处京、津之间,区位优势并不差,我们应该认真总结过来的经验教训,对自己的产业特色和区位优势利用情况进行一次再认识,找准自己的位置,确定加快发展的突破口。比如要发展牛羊屠宰业,就必须先抓养殖业。要改变养殖业成本高、效益低的问题,就要全力抓好牛羊肉分割出售和深加工。要逐步改善户自为战、小作坊的经营格局,形成规模、打出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

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 篇6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融资;现状;问题

什么是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又称创意产业,被认为是21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2009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指出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而现实中,资金不足己经成为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创意产业”一词首次于1998年由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界定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及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素有创意产业之父的约翰·霍金斯主张,“知识产权有四大类:版权、专利、商标和设计;每一种形式都有庞大的工业与之相应,加在一起就构成了创意产业和创意经济。”理查德·凯夫斯研究认为,创意产业是提供具有广义文化、艺术或仅仅是娱乐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的产业。2007年1月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发布了以文化艺术、新闻出版等九大类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

首先谈谈文化创意产业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各国政府和城市以发展创意产业作为当今世界产业格局重组和战略升级的方向。在发达国家和发达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已代替传统的支柱产业如钢铁汽车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英国是全球最早提出“创意产业”的国家,1997年英国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国家重要产业加以重点政策支持,1997年至2000年,文化创意产业的成长率达到9%,远远高于同期2.8%的经济增长率。2001年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占GDP的比例为8.2%,成为英国增长最快的支柱产业。在美国,文化创意产业称为“版权产业”,从1996年开始,版权产品首次超过汽车、农业与航天业等其他传统产业,成为美国最大宗的出口产品,2002年美国版权产业产值达到12500亿美元,约占美国GDP的12%。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近几年也得以快速发展。据统计,2006年我国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123亿元,比上年增长17.1%,高出同期GDP增长速度6.4个百分点,高出同期第三产业增长速度6.8个百分点。200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45%,比2004年增长0.3%。2008年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579.9亿元,占杭州市GDP的比重达12.1%。2009年以电影、动漫、戏剧为突出代表的中国文化产业平均增幅高达17%,高于GDP和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

其次谈谈文化创意产业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认识上“重文化,轻产业”。

我国文化产业起步晚,企业强调文化特点,过于注重文化产业的事业性和公益性,而忽视其追逐利益的特征,忽视文化发展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政府在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上仍是一种事业型融资方式,而非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化融资方式。

二、企业“无物可押,无钱可保”。

文化创意产业的资产结构具有独特性,和其他产业相比,其核心资产不是厂房、机器等固定资产,而是通过研究和开发而形成的专利权、商标权、非专利技术、版权、特许使用权等无形资产。企业缺少传统的抵押物、质押物,几乎没有商业银行为其提供融资服务。文化创意企业绝大多数是小企业、微小企业,甚至是以个人工作室冠名的个体工商户,由于产权结构复杂,且资本金较少,也影响了企业的经营和偿债能力,缺少融资保证措施。

三、文化创意产品

(一)无形化时间长

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化运作过程较长,一般包括策划、创作、后期制作、政府审查、商业推广、二次开发、衍生品生产与销售等环节。其中策划、创作、后期制作占据了生产过程的大部分时间。在此阶段,产品正在形成当中,处于无形化状态,其价值没有任何承载体。如果此时出现风险,投资者将血本无归。由于文化创意企业自有资金较少,大多在策划阶段就需要融资,风险与收益极度不匹配,罕有商业银行跟进支持。

(二)市场化不确定性大

作为文化消费品,文化创意产品的政策性风险和市场风险巨大。据业内人士透露,30%~40%的影视作品因为没有通过政治审查而难以收回成本。即使通过政治审查,其艺术性也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比如作品的风格、流派,作者、导演、演员等创作团队的审美观、价值观、艺术修养等决定着其市场销售情况,较多的不确定性使商业银行望而却步。

(三)融资效率相对较低

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的经营主体在文化产业领域的融资效率普遍不高。以利润较高的电影业为例,2004年我国电影票房总额为15.7亿元,而美国1997年仅《Titanic》一部影片的收益就高达18.35亿美元。2000年而论,美国的放映商们以5.39美元的平均票价,从14.2亿人次的观众口袋里掏出了76.6亿美元。加上影院放映之外的产值,美国电影产业的年产值当在400亿美元以上,而2003年中国的票房收入仅为15亿人民币;美国巨片《阿凡达》短短六周内在全球的票房收入为18.64亿美元,其中北美地区收入为5.5亿美元,在中国票房已累计到1.03亿美元,而作为中国近年来最成功的电影之一《英雄》其票房收入仅为1.4亿元人民币。

四、融资环境

(一)融资渠道单一

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主体是政府,投资渠道单一,没有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引进民间资金和国外资金的能力都不够,文化创意产业基础设施和建设受到严重限制。此外,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体系不健全,主板市场的上市条件太高,对大多数是从事文化创意的中小企业来说,很难实现上市融资。

(二)政府财政扶持力度相对弱

政府资助数量少、分布散,尚难解决企业的根本问题。2001年,中国财政经费投入(包括文化文物、广播电视)总计为2,355.8亿元人民币,尚不及美国仅在艺术领域的投资。

(三)融资法规体系还不完善,风险成本高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一系列包括文化娱乐场所、电影、广播电视、出版、音像制品等文化规范行政法规和规章,然而由于缺少担保法规以及缺乏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特别是鼓励投融资的法规导致金融机构对文化企业“惜贷”;而对文化产品知识产权的保护程度不够,导致文化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风险成本攀升,使很多投资者对该产业望而却步。

【参考文献】

[1]姚东旭.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及其意义[J].商业时代,2007,(08).

[2]张伟,周鲁柱.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基本对策[J].文化产业与版权保护,2006,(04).

[3]隋新,张永庆.创意产业研究理论述评[J].经济问题探索,2008,(02).

扩招后高校钢琴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 篇7

关键词:高校,钢琴,创新,大学生,相关性

自上世纪高等教育实施扩招政策以来, 较之以前中国有更多的青少年进入高校接受教育, 对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近年来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逐步推进, 高校教育因扩招而产生的或长久存在的诸如师资相对紧张、教学资源有效利用低、课程开设过多、学生课业繁重等问题, 严重影响和干扰了高校钢琴教学的正常开展。就目前来看, 高校钢琴教学的观念、内容、方法不仅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有悖于一般性的尤其是音乐教学规律, 更多的还停留在非常落后的考试中心论这样的认识当中, 完全不顾及钢琴教学在素质教育过程中的表征性意义的现象仍较突出。因此, 本文将以素质教育作为整个论述的时代大背景, 以钢琴所特有美育特征和艺术思维为创新教学的基点, 严格遵循教学规律并透过钢琴教学创新与学生素养提升的相关性, 分析和阐述提升学生主体素养的可能。

一、创新师生关系, 塑造主体自育意识

钢琴教学就如同一切教育必须也是可能开展的样态, 离不开教与学两大主体的对话和交流, 但基于实际教学条件的不足和传统的灌输式单一指向教育来看, 创新教学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师生关系, 如何在教师相对有限的情况下使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钢琴训练和素养提升。

就现有的高校钢琴教学来说, 学生进入高校之前能够接受完善和体系化钢琴专门训练及学习的人数为数不少, 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之间的水平层次不齐不待言之, 师生之间既有的水平差异更是为钢琴教育教学及训练的展开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但也不绝不可否认其中有很多学生与老师能够展开顺畅的理论知识与音乐实践的交流。故而, 在钢琴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化整为零, 不论是封闭式课堂, 还是公开式课堂的形式, 学生作为主体必须居于整个教学的第一主体, 教师必须扭转自己的身份特征, 从教育者向服务者转变, 从单一的授业解惑向交流沟通型转变, 引导学生塑造属于自己的主体自有意识。在师生之间应该建立的关系既有别于以往师尊生卑的教育教学传统, 也有别于以往学生总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的地位, 从根本上构建师生处于同一对话交流的学习场域之中, 把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到自我教育的层面, 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从广泛的阅读和艰苦的训练两个通路都寻求延伸, 最终在主体意识当中养成自觉地学习训练习惯性认知。

二、创新教学模型, 建立动态育人体系

钢琴教学的创新在师生关系及学生意识达到一定改观基础上, 必然寻求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教学理念、内容、方法与规律一体化, 以适合于时代特征和钢琴教学需要的能够普遍适用的教学模型, 并进一步能够突破钢琴只有在琴房, 没有钢琴的情况下无法展开钢琴的教学的限定性认识, 以动态的符合学生的教育教学系统性的对学生展开整合型钢琴教育。

所谓教学模型的创新, 不在于某一个或某些老师运用了多少花样别致的教学理论、方法或实践, 也不在于某一个或某些学生展现别出心裁的钢琴演奏, 但这两者为教学模型的创新提供了借鉴和验证的机会, 因此, 创新教学模型只能笼统指是内化于钢琴教学的任何一个细节当中, 体现在奏鸣曲、变奏曲、中国乐曲与其它大型乐曲等的具有丰富音乐审美特性和价值意味当中, 就连高水平的练习曲演奏也能展现出它来。大体上来讲, 创新教学模型与动态的育人体系是同步建构与实践的, 一是教学理念的推陈出新, 着重在于理念与时代、个体学生、方式方法等的契合;二是教学内容的多样游离, 着重在讲钢琴教学并非只有弹琴识谱, 在钢琴教与学的过程中引入或借鉴更多的相关内容, 包括尝试新的技巧, 比如钢琴与民族乐器协奏民族音乐就开了历史的先河, 将钢琴真正的融入到了我们民族文化精神当中;三是教学方法的创新, 着重要求教师打破一言堂, 甚至在适当的情况下走出单纯课堂教学的桎梏, 依据学生个体的差异和特性, 制定属于主体意味范畴的教学方案, 培养具有个别性特征的钢琴爱好者或专业演奏者;四是教学规律的创新, 着重在讲教学规律的创新应用, 尊重但要灵活运用钢琴教学的规律, 比如考试在现有教学过程中是比较借重的检验学生的方式, 但在钢琴考试过程中就应创建更具特色和符合实际的考试方法。总体上讲, 以上四个环节仅仅是这个模型中的主要部分而已, 学生在这一模型当中最紧要的是能否享受到动态与人体系所赋予的如同优美旋律般的钢琴学习训练境界。

三、创新长效机制, 整合多重教学资源

钢琴教学的创新是否落到实处, 学生在这一创新的过程中是否能够真正学到钢琴作为提升主体素养的本质, 关键在于一个贯穿于钢琴教学始终的长效教学机制的形成和运用, 在这一过程中, 教学资源的积极调动和充分利用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意义。

作为高校钢琴教学而言, 它只有赋予了学生主体素养提升紧密的相关性才能把一届学生这样短时持续, 历届学生长时间断的天然弊端消解, 才能把学校的钢琴、教室、琴房、演艺活动与社会甚至家庭中想关涉的资源有机整合, 比如一个学生在数年的学习过程中绝非只在钢琴旁度过, 他还需要接触社会和承载生活, 一个老师在数十年的教学过程中更是要能从眼中只有钢琴和音乐中跳出来, 也能做到自由的进入, 学生和老师均是社会中的个体, 所以长效机制的建立是必须的, 也是学生和老师在钢琴的学习过程中逐渐确立和丰富起来的。

总而言之, 高校钢琴教学不能脱离主体而独立存在, 它在钢琴的本质特性的天然的要求下, 需要与学生开放性的完全的交流和融合, 至于提升主体的素养即在钢琴教学创新的每一个环节当中, 已然融入到了钢琴教学相关的一切当中, 在上述两者相当强的相关性当中看到当下高校钢琴教学不容乐观的现状, 也看到了其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但关键在于如何通过高校钢琴教学开展提升大学生的主体素养。

参考文献

[1]樊禾.钢琴教学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7.

[2]吴文漪.音乐教学新视角[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医学英语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 篇8

随着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不断需求, 许多医学院校开始设置医学英语专业及课程。医学英语这种说法很显然不能获得专家学者的认同, 本质上它仍然属于科技英语, 是专门用途英语的一种。但为了简明扼要起见, 人们还是倾向于采用这种说法。在英语学习热的大环境下, 医学英语课程的开设显然为部分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提升自己的机会和可能性, 因而学校和学生为此都投入了很大精力和热情。

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规定, 大学英语教育的前两年为基础教育, 后两年为高级教育, 主要设置专业英语课程, 即专门用途英语。教育部下发的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教学方法影响教学效果, 专门用途英语应采取多样、灵活和实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受益。但根据束定芳教授2004年在同济大学做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的教师和学生对该项课程并没有很大的期望和要求, 而且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如教学计划混乱、上课时间不定、教师素质有待提高、教学效果太差等。

医学英语, 作为特殊用途英语的一个分支, 在发展创新的道路上也肯定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鉴于此, 笔者以所在学校学生为研究对象来调查医学英语课程开展现状以及开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以期对本校以及相关院校的管理部门、教师和学生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以供参考。

二、调查对象

本次调研的对象来自于全校三年级开设医学英语课程的6个系部的184人, 其中男生87人、女生97人, 主要采用调查问卷和面对面访谈的形式。问卷涵盖教学的六个方面:课程定位、教材现状、教师认可度、教学方法和侧重点、课时数量安排以及课堂气氛。问卷数据经过整理分析得出结论。

三、问卷数据分析

问卷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排除无效数据和其他数据, 53.63%的学生认为ESP课程是一门英语课, 24.77%的学生仍然把它定位为一门专业课, 由此可见, 部分学生对于该门课程的定位存在误解, 或许从一开始大部分教师就没有给学生解释清楚这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 从而导致学生对于该门课程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教材分析显示:60.47%的学生认为教材比较容易, 大部分的内容都可以理解, 只有2.33%和4.05%的同学认为非常容易和非常难。对于教材的认可度方面的调查结果却差强人意, 50.1%的学生认为教材虽然都是近年出版, 但内容时代性不强, 且部分学生认为教材内容重复性比较高。而对于教材的编排方面, 30.23%的学生认为比较合理, 43.68%的学生认为文章编排不合理, 内容层次不清, 相关题目设置存在缺陷, 同一单元文章之间关联性有待加强。

对于教师认可度方面的调查显示:73.2%的学生都比较认可教师的授课, 仅有个别学生对于老师有强烈的不满或抵触情绪。但学生表示他们对于不同教师在授课内容的选取方面存在的差异存在困惑, 认为这样不利于考试。另外, 部分学生提出应让本专业英语基础较好的的教师授课, 因为这些教师的专业基础比较扎实, 能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

对于课堂教学的调查显示44%的教师讲解时主要使用英语, 但有时也使用汉语;32%的教师解释知识点时用汉语;只有个别老师基本使用英语授课。75.35%的学生认为教师如果能采用多媒体教学会有更好的效果。另外对于授课内容的调查显示:30.67%的教师讲解全部的知识点, 54.2%的教师讲解主要内容, 并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 表明课堂大部分是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只是被动的接收知识而已。47.6%的学生希望老师在课堂中讲解重点和难点, 其余部分可以让学生自学。这个现象表明学生们期待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学习方式而并非传统地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讲解。

该门课程基本安排为每周两课时或四课时, 对此,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比较合理或可以接受, 但部分学生表示在医学专业课和实验任务繁重的情况下, 该门课程的设置以每周两个课时为好。至于课堂气氛方面, 14.92%的学生认为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而绝大部分同学认为课堂气氛一般甚至沉闷, 有待改善。

四、访谈结果分析总结

在面对面的访谈中, 学生们也提出了他们对于该门课程的意见和建议。首先, 他们认为很有必要在完成了两年大学英语学习的基础上学习掌握专业英语方面的知识, 因为这门课程无论是对他们毕业之后从事相关行业或者是将来继续深造都会会非常有用。这就要求学校和相关教师应该更加努力提高该门课程的含金量, 从而更好地为广大学生服务。

说到教学内容, 学生们普遍有五种观点。第一, 教师除了教授专业词汇和翻译外, 还应帮助指导他们写专业论文;第二, 科技文献的讲授和写作应该占一定比重;第三, 讲授内容应紧贴时代脉搏, 新颖有可读性;第四, 英语技能的训练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应并驾齐驱;第五, 听说比重应逐步加大。

课堂气氛方面, 学生们普遍认为应该改变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 应该多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教师应吸收多种教学方法从而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

五、结论

以上的调查结果和分析显示学生对于目前医学英语课程有着诸多不满。要改善这种情况, 首先学校应努力贯彻执行教育部规定的教学目标和方法, 逐渐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多考虑学生的需求,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作为教师, 我们应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起, 变被动为主动, 从而使学生更加有效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另外, 逐步提高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学校有关部门和教师之间很好的沟通和协作。尽管部分教师已经注意到教课时出现的问题, 但限于种种约束, 他们无法开展更多的尝试, 因此, 学校应该给予教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如加强教师间的交流, 给予他们教材的自由选择权, 提供更高层次的培训和深造机会, 组织观摩教学等。

除此之外, 学生整体水平也有待提高。大部分学生需要大量学习和努力才能完成CET-4的要求, 因此只有少量学生有能力完成医学英语课程的要求。因此, 学校和教师都应着手逐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从而更好地学习并且掌握医学英语知识。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于医学英语课程目前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了解, 并根据问卷和访谈结果进行总结分析, 旨在发现问题, 探索并提出一些尝试性的建议和反思, 从而推动和促进医学英语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医学英语,教学现状,问题分析

参考文献

[1]Tom, H.&Alan W.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2]董亚芬等.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1.

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 篇9

一、高等药学人才的需求分类

在高等药学人才庞大的市场需求中, 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两类人才:

1、研究型药学人才

研究型药学人才是指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相衔接、从事药学基础性研究与创新药物研制的人才。随着国家一系列医药制度和政策的改革与规范, 以往那种单凭好的销售政策就能做好市场的时代逐渐离我们远去, 取而代之的是, 企业还必须有疗效确切、安全可靠、方便消费者使用的产品作为营销的坚强后盾。因此,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始创新, 对企业发展越来越重要。因此, 医药行业对同时具备医药理论知识和研发技能的研发人才有较大的需求增长空间, 这在沈阳药科大学近几年的毕业生需求统计和市场调研中, 都有清晰的体现。

2、应用型药学人才

应用型药学人才又可分为创业型人才、技术型人才、药师型人才和经营管理型人才, 其中尤其以执业药师和专业的药品营销人才最为紧缺。药物品种不断更新换代, 药物种类迅速增加, 合理用药更显重要。全国目前有11万多家零售药店, 近2万家医药批发企业, 但执业药师人数尚不足2万人。企业对药品营销人才的需求无疑是最大的, 但在目前的药品营销人员中, 多数是经济管理、贸易等其他专业的学生, 具有药学专业教育背景、高素质的营销人员不多。根据沈阳药科大学和中国药科大学两所学校的就业统计, 一直以来药品营销人才的供求比一直在1:10以上。

二、我国目前高等药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等药学教育办学规模快速膨胀, 办学质量参差不齐

我国现代高等药学教育起步虽较晚, 但发展较快。尤其从1990年以来, 随着我国医药事业的迅速发展, 医药专业人才需求日益增加, 加之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 使培养这方面人才的高等医药院校具备了发展的基础和空间。到2007年, 全国共有招收药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生物工程、中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学生的高等院校462所[1], 是1990年的八倍。高等药学教育外延迅速发展的同时, 内涵却没有及时跟上。近年来部分学校, 尤其是一些电大、函大, 看到药学类专业对考生的吸引力及毕业生容易就业, 市场容量大等优势, 纷纷设置药学专业, 举办高等药学教育。由于师资队伍和办学条件都比较欠缺, 往往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而对此有关管理部门缺乏相应管理和监督措施, 导致药学类毕业生数量大幅增加, 但质量却显著下降。

2、专业教育目标模糊, 缺乏针对性

目前, 我国大部分高等药学院校实行的还是传统的“4+2+3”模式, 学生4年本科毕业后, 既可以考取硕士、博士, 成为研究型人才, 也可以直接就业, 充实到药品生产、销售等领域, 成为应用型人才, 属于“混合型”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的优点是宽基础、理论知识扎实、选择机会多, 但缺点是教育目标针对性不强, 缺乏对将来从业知识的有效掌握。丰富的校内理论知识教学和实验, 有利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 但能考取研究生而从事研究工作的人毕竟相对较少。这就造成很多学生本科期间一直为准备考研而学习, 最终没能考取研究生的不得已而从事其他应用性工作, 却缺乏必要的知识和心理准备。而即使一直准备从事应用性药学工作的学生, 在短短的4年本科教育中, 要修学大量的理论课, 而实践教学相对缺乏, 学生实习经验较少。毕业后要从事药品生产的学生很少下车间, 不熟悉生产技能;从事临床药学工作的学生缺乏必要的临床医学知识和用药指导经验;从事药品营销工作的学生没有足够的药品市场工作经验, 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3、课程教学以传统的“化学模式”为主, 通识教育欠缺

由于建国后我国药品和药学人才在一段时间内都比较短缺, 社会急缺药学实用人才, 相应的高等药学教育采用了“化学模式”这种能够迅速培养药学实用人才的办学方法, 为当时药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 随着医药科技和社会的发展, 这种待用浓厚实用主义色彩的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由于这种教育模式忽视了基础教育, 特别是人文和自然科学的基础教育, 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容易缺乏科学的原始创新能力和如何与人相处、融入社会的能力, 不符合药学优秀人才的培养标准。

参考文献

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 篇10

1 花卉育种工作的发展现状

花卉育种工作是整个花卉产业的基础, 是发展和振兴花卉产业的重点, 特别是近年来, 随着我国进一步融入世界农产品和文化市场, 花卉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 大批资金注入花卉育种工作, 一大批重点项目和工程得到开展,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花卉育种工作。具体表现如下:现阶段, 花卉育种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育种工作分散、花卉育种投入不足, 缺乏繁育优良品种的能力, 所选育出的品种质量差、成本高、观赏性不强, 市场竞争能力差。花卉育种市场体系不完善, 花卉育种资金投入少, 低水平重复, 生产盲目发展。很多花卉育种科研单位若只注重眼前效益, 轻视花卉育种的基础研究, 转向以经营为目的, 极易导致花卉研究水平不高, 难以形成完善的科研体系。

2 花卉育种工作的发展策略

2.1 保护花卉育种者的知识产权

我国花卉育种工作之所以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和快速的发展, 最为主要的原因是对花卉育种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利, 要在新时期建立起花卉育种知识产权的保护体系, 重点对花卉育种的新品种进行保护, 避免花卉育种者的知识产权和经济利益受到侵犯。保护花卉育种者的积极性, 为花卉育种的产业化和现代化提供法律与经济支持。

2.2 加强花卉育种队伍建设

人才是花卉育种工作的重要要素, 应该在条件适宜的区域以园林和科研部门牵头, 建立起培养花卉育种人才的基地, 使花卉育种的科研和花卉育种生产紧密地结合, 不断发展花卉育种队伍, 培养出合格的花卉育种人才。通过对花卉育种队伍的建设, 提升花卉育种工作的技术含量和科技含量, 努力接近花卉育种的国际先进水平, 有力保障花卉产业的国际化和科技化。

2.3 加强对花卉育种的投入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 花卉产业上的投入和产出比率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全世界都已经看到了对花卉市场的大量投入所带来的无量收益, 纷纷提高了对花卉育种工作的经济投入。我国也应该认清当前的形式, 从资金、技术和劳力上加大对花卉育种的投入, 保障和推动花卉育种的发展。

2.4 发挥本地种质的资源优势

我国地域辽阔, 花卉种质资源丰富, 应该利用南方花卉在种质上的数量优势, 保证花卉育种的数量, 同时, 应该利用北方花卉在抗性上的优势, 保证花卉育种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更为深入、全面地开发和利用本地种质资源, 生产和培育出具有更高观赏性、生命力的花卉品种。

2.5 引入国外优良品种

积极引入国外优良的花卉品种, 进行育种工作是当前的当务之急, 也是解决当前花卉育种中优良品种缺乏、花卉种质不稳定的最有效和最直接的方法。要采用节约和实用的策略, 努力将国际上花卉育种的优良品种积极地引入到我国, 在短时间内缩短花卉育种工作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探寻一条接近和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的捷径, 有力地促进花卉育种工作的发展与进步。

2.6 强化花卉育种的品牌效应

要在花卉育种工作中注重品牌的建设, 要通过特色花卉育种、功能花卉育种工作创新花卉育种的新局面。要形成花卉种质上的体系, 延长和丰富花卉产品的花期和颜色, 形成市场占有和花卉育种的战略性目标, 面对商机和需求, 形成以自身为主流的花卉育种产品, 以品牌效应扩大花卉育种对市场的占有。

2.7 引进现代生物技术

花卉育种工作要积极应用分子育种技术, 要以现代生物技术的全面应用作为平台, 通过转基因、跨物种育苗等手段, 打破花卉育种传统工作中种间障碍, 将基因工程全面地引入到花卉育种工作中来, 形成21世纪花卉育种工作的新方式, 在建立花卉产业发展新技术平台的基础上, 建立起花卉育种工作的新体系。

3 结语

花卉产业是高附加值的新型农业产业, 是我国新时期农业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作为花卉产业的第一个环节———花卉育种是当前农业新科技和新发展的重点。我国花卉育种受到历史、技术和经济等方面的制约, 长期处于劣势地位, 导致整个花卉产业难于获得竞争力和发展空间, 我们应该从正确认知花卉育种工作入手, 分析、研讨花卉育种工作的主要问题, 建立起花卉育种工作的新机制和新模式, 为花卉产业的国际化、商业化和规模化奠定物种、技术方面的基础, 有效保障现代化农业建设目标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惠君, 罗凤霞.花卉常规杂交育种的研究进展[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11, (04) :317-320.

[2]潘会堂.花卉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进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0, 22 (1) :81-86.

[3]吴小巧.浅谈园林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J].江苏林业科技, 1999, 26 (2) :63-65.

[4]施季森.迎接21世纪现代林木生物技术育种的挑战[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0, 24 (1) :23-25.

上一篇:适应阶段下一篇:火灾防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