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畜牧经济食品安全

2024-05-05

绿色畜牧经济食品安全(精选五篇)

绿色畜牧经济食品安全 篇1

四川是全国畜牧大省。近年来, 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在各市 (州) 的共同努力下, 畜牧业发展取得长足发展, 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产业地位日益突出。二是生产方式不断转变。三是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四是安全防控保障有力。五是环境意识明显提高。

同时, 我们也要清醒看到, 畜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既有巨大的市场消费潜力和产业提升空间, 又面临不断加剧的市场竞争压力和日益趋紧的资源环境约束。各地要充分认清我省作为国家唯一批准建设的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和“十三五”国家生猪生产重点发展的7个省 (区、市) 之一, 加快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

1.1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是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的重要内容省委十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推动“六个转变”、建设美丽四川。建设美丽四川, 首要的是打造绿色产业, 尤其是绿色产业文明的提升。四川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 畜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 推行产村相融, 发展畜牧业促新村, 必须改变重生产轻环境、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 推进增长方式由粗放高耗向节约高效转变。同时, 四川还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 肩负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格局的重大使命, 兼顾发展、脱贫与生态, 推进畜牧业绿色发展既是理念又是举措, 是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的必然选择, 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构建种养循环发展新格局, 促进畜牧业发展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相协调。

1.2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是四川“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繁荣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举措“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和推动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绿色发展的关键期。省委强调, 要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 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村服务业发展, 形成一批现代农业强县。畜牧业是事关经济发展、食品安全和民生改善的重要基础产业, 具有覆盖面广、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 是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投资渠道和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 最容易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有利于大量吸纳和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在繁荣农村经济、助推脱贫攻坚上具有独特优势。同时, 通过现代畜牧业发展, 有利于撬动社会投入, 吸引现代管理理念、先进科技等要素向农村流动, 改善农村条件, 激发农村活力, 促进农村大局稳定。

1.3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是适应市场需求、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近年来, 农产品市场供求格局发生深刻变化, 消费者对绿色有机的高品质农产品和牛羊等的需求不断增大, 与产能明显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四川畜牧养殖资源丰富、特色鲜明, 把畜牧业作为四川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有条件、有基础、有优势。当前, 我省畜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一猪独大”的格局还没有完全冲破, 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高达72.8%, 而牛羊兔和奶产品却发展不足。这些问题, 倒逼我们必须加快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

1.4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是破解四川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必然选择当前, 我省畜牧业发展还存在诸多与现代农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从区域布局看, 产业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完全匹配, 区域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特色不鲜明、优势不明显。从生产方式看, 标准化养殖比重不足30%。低于全国15个百分点, 多数中小规模养殖场智能化、自动化、机械化程度低, 饲养管理粗放。从生产能力看, 生猪养殖成本比发达国家高40%, 工业饲料主要原料依赖省外供给, 每年需调入饲料玉米500万吨, 每吨比全国高150元。从产业结构看, 畜禽产品加工率偏低, 精深加工严重不足, 农旅结合不深, 附加值不高。从经营体系看, 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龙头企业优势不明显、集团化一体化程度不够、品牌建设滞后、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摊机制不健全。从安全保障看, 由于防治手段落后, 动物疫病流行风险、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等不断积累, 一旦发生重大疫情, 将对畜牧业发展形成严重冲击。产加销脱节, 监管难度大, 伴生污染治理压力增大。因此, 必须加快提高畜牧业布局区域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水平。

1.5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是适应经济发展要素保障新要求的迫切需要

1.5.1环保方面畜禽养殖粪便和污水量大、处理成本高、污染治理难度大, 粪污收集、处理、加工发展滞后, 规模养殖与环境保护矛盾日益突出, 随着《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和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相继实施, 矛盾还可能进一步加剧。

1.5.2土地方面规模养殖比重逐年提高, 用地需求不断增加, 但受用地计划、耕地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等因素影响, 土地资源短缺已经成为畜禽规模养殖发展的重大制约。

1.5.3金融方面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养殖投资大, 养殖企业缺乏有效抵押担保, 难以凭现有资本实现融资;产业扶贫周转金受益范围有限, 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刚刚起步, 金融服务有待加强。

应对这些外部要求变化, 绝不能对畜牧业一禁了之, 必须加快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 发展现代畜牧业。

2准确把握全省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总体取向

2.1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 突出转型升级、绿色发展主题, 统筹兼顾产品质量安全、动物卫生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 以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建设为抓手, 着力构建现代畜牧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提升产业整体质量、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畜牧业现代化道路, 加快向以生猪为主的畜牧大省向多元特色的畜牧强省转变。

2.2目标任务按照为养而种、为种而养、种养循环、绿色发展的总体要求, 到2020年, 进一步巩固提升生猪、牛、兔、蜂全国生产第一大省地位, 畜牧产值、增加值占农业总产值及增加值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非猪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农民牧业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农民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初步建成西部畜禽种业大省和全国畜牧强省。

2.3正确处理好六个关系一要正确处理种植业与养殖业发展的关系。二要正确处理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产业布局的关系。三要正确处理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和面源污染治理的关系。四要正确处理耕地保护与畜牧业转型发展的关系。五要正确处理畜牧业市场主体与行业协会的关系。六要正确处理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的关系。

3突出抓好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工作重点

3.1始终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优化提升畜牧产业结构特色化水平

3.1.1优化品种质量生猪是我省传统优势产业, 是四川的一张重要名片, 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生猪生产, 生猪基地县和国家生猪调出大县要以“补短板、提品质、增效益”为目标, 加快丹麦、美国等地优质生猪引种、选种、育种和扩繁场建设, 大力推广川藏黑猪等地方优势品种, 努力提高母猪年生产能力、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比重、优质特色生猪市场占有率, 巩固提高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建设水平。

3.1.2优化畜种结构要根据不同畜种的繁育特性, 优化猪牛羊等畜群内部基础母畜、后备母畜、种公畜比例, 形成母畜比例高、出栏扩大、周转快速、持续发展的畜群结构。发挥草山草坡资源丰富的优势, 以25个国家基础母牛扩群增量项目县和50个牛羊标准化养殖基地县为重点, 支持发展年存栏10头以上能繁母牛养殖场 (户) , 新 (改扩) 建存栏100头以上肉用或乳肉兼用母牛规模良种繁殖场, 积极打造8个肉羊种源基地县, 支持新 (改扩) 建年提供500只种羊以上的种羊场建设。大力发展有比较优势和市场潜力的肉兔 (獭兔) 和林下养殖, 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效益良好的养殖结构。力争到2020年非猪产值占畜牧业产值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

3.2始终围绕区域科学布局, 优化提升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

3.2.1以现代农业示范市县、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和生猪调出大县、国家基础母牛扩群增量项目县、省级牛羊标准化生产基地县为重点, 加强产业带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优势产业集约化、集群化、产业化发展。

3.2.2大力推进规模养殖场标准化升级工程推广高效适用集成的生产技术, 提升设施化、机械化、智能化等现代装备水平, 提高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水平, 降低养殖成本, 提高劳动生产率。要深入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创建, 大力支持年出栏生猪500头、肉牛50头、肉羊30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开展标准化建设, 每年建设100个部省级标准化示范场。

3.2.3发挥部省示范场的辐射示范作用政府出资引导合作社、专业大户新建标准化养殖场, 支持一定养殖规模的农民合作社、中小规模养殖场按部省标准改造升级。牧区要统筹兼顾草原生态保护、牧业生产发展、牧民生活改善, 依托现有国家草原生态保护政策, 实行减畜护草、转产转业, 重点发展“三通四有五推广”为核心的现代家庭牧场和观光型草原畜牧业。

3.3始终围绕构建畜牧强省, 优化提升品牌化质量水平

3.3.1打造品种品牌以生猪为突破口, 规范有序引进优良种猪, 建立省级畜禽遗传评估中心、性能测定中心、分子育种中心等科技创新研发平台, 推进联合育种, 培育“川系”种猪品牌。充分挖掘地方品种资源优良特性和优异基因, 培育适应我省现代畜牧产业发展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特色畜禽新品种 (配套系) 。大力推广川藏黑猪、蜀宣花牛、南江黄羊、大恒肉鸡、天府肉鹅、四川白兔、阿坝中蜂等地方优质特色品种, 打造品种品牌。

3.3.2打造商品品牌依托正大、新希望、温氏、铁骑力士、高金、美宁等龙头企业, 发展特色优势畜禽标准化可控养殖基地、鼓励企业开展“三品一标”认定, 健全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开展畜产品商标注册、名牌畜产品评选认定;加大营销推介, 强化监督管理等工作, 提高我省畜产品品牌上市率, 培育打造一批特色鲜明、质量稳定、信誉良好、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畜产品品牌、名牌。

3.3.3打造区域品牌各地要注重原产地优势发挥, 走地理标志品牌化道路, 推动区域特色畜牧业发展。

3.4始终围绕壮大市场主体, 优化提升多元主体带动能力和水平

3.4.1引进培育产业龙头, 增强带动能力选择生猪、牛羊、小家禽畜等产业, 集中引进培育一批整体实力强、市场占有率高、行业排位靠前的重点龙头企业, 推动龙头企业集群发展, 带动基地规模建设, 大幅提升龙头企业对我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带动能力, 大幅提高肉蛋奶企业标准化生产比重。

3.4.2规范发展专合社,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从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支持种畜禽场、养殖大户、营销大户牵头组织适度规模养殖户, 分畜禽品种建立合作社, 打牢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基础。国家和省上支持畜牧业发展的建设项目, 能够由农民合作社实施的, 委托或优先安排有条件的合作社实施。要依托合作社构建统分经营机制, 减少中间环节, 实现降本增效, 让养殖户分享更多利润。

3.4.3培养新型农民, 推进养殖专业化省、市、县要整合畜牧兽医技术力量, 加强教育培训, 分畜禽品种成立专家组, 广泛开展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防疫技术培训, 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3.5始终围绕绿色发展主题, 优化提升畜禽废弃物处理利用水平

3.5.1加强畜禽粪污处理基础设施建设要依据《畜牧法》和《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的有关规定, 重点督促大型养殖企业开展污染防治, 扶持引导中小规模场户开展养殖设施设备转型升级, 配套干粪发酵、储粪池和沼液处理及还田管网等废弃物处理利用、种养循环基础设备设施, 推广普及投资少、运行费用低的废弃物处理利用技术。

3.5.2提高种养业综合效益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的要求, 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与农村沼气工程、化肥零增长行动、土壤有机质提升工程结合起来, 大力推广眉山市洪雅县、成都市畜禽粪污处理模式机制, 研究补贴政策, 开展有机肥使用补贴试点, 鼓励发展畜禽粪污为原料的有机肥生产企业, 支持畜禽粪便就地就近还田, 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土壤肥力。12个开展PPP模式推进畜禽粪污综合利用试点县要加快培植新主体、培育新业态、培养新产业, 尽快形成种养有机结合, 养殖、种植、能源有序循环的产业化运行体系。

3.5.3加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强化属地管理责任, 建立专业无害化处理体系, 加大对非法处置病死畜禽等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健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 完善农业保险与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联动机制, 探索建立第三方治理机制, 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到2020年全省创建10个国家级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

3.6始终围绕统筹要素资源, 优化提升畜牧承载能力的质量和水平

3.6.1强化土地要素资源保障畜牧业生产设施、附属设施和配套设施用地, 严格按农用地管理。要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 充分考虑养殖业发展用地需求, 尽可能将规模畜禽养殖生产、废弃物处理利用与专业无害化处理厂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为畜牧业发展留足空间。土地整治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的下达要合理、适度考虑现代畜牧业发展用地。

3.6.2加强政策项目要素统筹对符合种养结合、生态循环要求的养殖基地建设, 优先配套安排“金土地”工程、沼气建设、环保治理、农村公路畅通 (通达) 工程等新农村建设项目。依法落实良种引进、畜产品加工、饲料加工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利用荒山、荒地、滩涂等发展畜禽养殖。规模养殖场用水用电严格执行农业生产水电价格。

3.6.3加强扶贫资源要素统筹把国家扶贫项目资金、贫困农户土地及劳动力资源与企业项目、资金、技术、管理、市场、品牌等生产要素统筹起来, 创新推广“两个带动”产业发展扶贫机制, 推广正大集团“1+5”、铁骑力士“1211”等帮扶模式, 带动贫困农户发展现代畜牧业, 实现一年脱贫, 五年还清贷款, 年年收入稳定。

3.7始终围绕可持续发展, 优化提升畜牧业投入保障的能力和水平

3.7.1坚持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原则, 创新投融资方式, 推动政府投入资金基金化使用, 吸引工商资本和其他民间资本注资, 探索建立市、县两级现代农 (牧) 业投资公司和农 (牧) 业信用担保公司, 撬动更多的社会资金推动畜牧业持续发展。探索建立担保风险防范机制, 鼓励担保公司与金融机构积极合作、风险共担;财政要建立风险准备金, 研究制订贷款担保补贴制度。

3.7.2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参与现代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建设, 开展应收账款、仓单、可转让股权、专利权、注册商标专用权等权利质押贷款;根据农民合作社与大型龙头企业签订的定单协议, 扩大授信额度。推进养殖专业合作社信用合作, 扩大有效担保物范围。用好用活小额农贷政策, 提高小额农贷授信额度, 支持农户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支持畜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行债券、上市融资。

3.7.3大力发展畜牧业保险。落实畜牧业已有保险政策, 确保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保费补贴足额到位。有条件的市、县可适当提高地方财政保费补贴比例, 引导鼓励规模养殖户参加保险。进一步优化畜牧业政策性保险的品种结构, 逐步增加政策性保费补贴品种, 提高优势畜禽政策性保险覆盖范围。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展牛、羊等大牲畜保险, 探索禽、兔等规模养殖场保险业务。

4切实加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

4.1强化组织保障要把现代畜牧业发展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着力重点和抓手,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工作机制, 将工作责任分解落实到部门, 各司其责, 协同推进工作。要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县、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国家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和畜牧业发展相关的各种试点示范工作指导, 及时研究解决制约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2017年开始, 省政府将把畜牧业增加值在农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农民牧业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作为核心指标, 加强对市县的考核。

4.2强化政策扶持在落实好现有政策的基础上, 省、市、县将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各级财政要设立专项基金, 对创建中国驰名商标、四川省著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的企业给予奖励;要在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所得税地方留存部分中安排一定比例专项用于企业品牌宣传和名牌申报工作。要大力实施猪牛羊产业供给侧改革, 研究制订支持牲畜业供给侧改革的政策措施。要加强对畜牧业高层次人才的选拔培养, 建立健全科技人员激励机制。

4.3强化法制保障要坚持依法治牧, 依法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各地要按照畜牧业相关法律法规, 严格落实安全生产政府属地管理责任, 切实将畜牧业安全生产列为政府重要事项, 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财政预算、目标考核和公益性宣传范围, 加强监测检测和执法监管, 切实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动物卫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公共卫生安全。

绿色食品农业经济论文 篇2

1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存在的问题

1.1绿色食品的问题

现代社会经济主导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但是在发展绿色食品过程中,没有一定的保护措施,生产出来的绿色食品没有一定的安全和质量上的保证,在生产绿色食品管理中缺乏一定的监管力度,严重影响了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虽然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能够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但是在现代的社会中,由于对市场体系不够完善,在我国的许多企业中,都缺乏一定的法律意识,企业在绿色食品产业中滥用绿色食品的标志,假冒绿色食品,不仅对人们的身体有着一定的影响,而且还不利于本企业经济的发展,还对农村生态环境有着一定的影响,阻碍了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由于现代社会经济主导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中,绿色食品数量较少、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规模比较小、产品较为单一,没有办法满足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

1.2生产绿色食品成本过高

在现代的经济社会中,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但是在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过程中,由于绿色食品的生产成本过高,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要想生产绿色食品,就必须要有过硬的生产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绿色食品不使用农业化肥,对土壤、气温等各种要求比较严格。绿色食品的包装,必须要进行单独包装,还要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物力。虽然发展了绿色食品产业,但是还要申报绿色食品产品的标志,在申报过程中,需要花费过多的费用,就会造成了发展绿色食品过程中成本过高的问题。

2绿色食品产业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基础,要想有效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

2.1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绿色食品产业就是在无污染的区域内,利用一定的自然资源,生产出无污染的安全绿色食品。在绿色食品生产的过程中,对农村生态环境不会造成任何影响。如今社会发展中,绿色食品产业是一种有着非常大发展前景的新型产业。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满足现当代消费者的需求,而且还符合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的农业发展,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是趋势。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还能由传统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通过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能够有效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还能推动农业结构的`调整,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优化,所以,在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生产出来的绿色食品肯定是安全无公害的,能够符合消费者的需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技术。在生产绿色食品过程中,由于对生产技术有着一定的要求,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的先进技术,对生态环境和安全进行严格的控制,促进了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才能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2.2加强绿色食品监管力度

在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过程中,要通过一定的手段来加强绿色食品监管力度,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大力发展绿色食品能够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不仅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且还能通过绿色食品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在生产绿色食品过程中,对全过程进行全程监控,能够使得绿色食品的质量达到标准。只有绿色食品质量达到了一定的标准,才能促进绿色食品产业,进而推动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2.3加强政府的调控

在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过程中,为了能够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政府必须要加大力度进行宏观调控。生产绿色食品过程中,要保护生态环境,能够有效维护生态平衡的发展。政府要建立环境保护机构,通过一定手段来加强环保管理,能够把环保责任制与经济相结合,促进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加大环保投资力度,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建立绿色基地,能够保证绿色食品产业良好地发展。还要加强环保意识,政府通过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环保意识,引导消费者改变消费观念,促进绿色食品消费。在进行宣传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宣传绿色食品的优点,还要对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一定的宣传,这样不仅能保障消费者的身心健康,还能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2.4提高市场营销力度

在现代社会中,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要越来越高,大多数的绿色食品只能通过普通渠道进入市场。需要拓宽市场,建立专业化的绿色食品市场,能够有效保证绿色食品流动的现代化建设,进而提高绿色食品的流通率,保障绿色食品的安全、质量等,同时还要杜绝假冒伪劣的绿色食品进入市场。通过开展电子商务,构建绿色食品网络营销平台,能够极大促进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进而能够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3结语

绿色畜牧经济食品安全 篇3

[关键词] 生态农业 绿色食品产业 农业循环经济

黑龙江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畜牧业基地。农业大省的地位和相对良好的生态环境、耕作模式,又使黑龙江省成为全国的绿色食品大省。如何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改善生态、遏制污染、实现农业清洁生产,实现人与自然的友好相处、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是黑龙江省农业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

一、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状况

黑龙江地处边疆,农业资源富饶,开发时间较短,仅有数百年的时间,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数千年或上万年的农业开发史比起来,还是刚刚起步。良好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资源环境,才使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产业得以产生和壮大。

黑龙江省是全国的农业大省,绿色食品产业大省,资源丰富,物产极多。2004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313.5亿公斤,是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六分之一;畜牧业产值达到400亿元,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38.2%;绿色食品的产量突破1110万吨,占全国总量三分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县域绿色食品的认证品牌达到700余个,居全国第一位。全省绿色食品生产的监控面积达到130多万公顷,占全部农作物面积的20%。全省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实现利税近15亿元,从事绿色食品的生产的农户达到150万户。然而,由于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掠夺式的开发及负面效应,使黑龙江省的农业在取得骄人成就的同时,也在生态、环境和资源方面出现了十分严重的问题。

二、黑龙江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对构建农业循环经济框架的重要性

1.积极发展绿色食品生产,是使现代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的一次农业革命

绿色食品是“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这种食品的生产,一定要清洁生产,而绿色食品的产业,加速了黑龙江省向生态农业迈进的步伐。第一,现代科学技术被广泛地使用。绿色食品生产靠现代科技支撑,现代农业科技以绿色农业产业为载体。绿色食品基地的建设与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的勃兴,它们的产前、产中、产后,都要以现代科技为先导。绿色食品生产使农业从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粗放型农业转向集约化农业;第二,推动了农业生产工业化、产业化。绿色食品产业使分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弱质低效经济开始走向农工商结合、农科教结合、产加销一条龙、优质高效高附加值的现代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也就是推进了农业生产工厂化、产业化;第三,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带来了农业产业的管理革命。绿色食品的生产与经营,要求生产经营者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从人类、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彼此依存、协调一致的观点出发,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实施现代管理,从而实现农业产业管理的升级。

2.好的生态环境和农业清洁生产,是绿色食品产业赖以存在的基础

黑龙江省地处我国的北方寒带地区,无菌性好,土地有机质含量丰富,境内的黑龙江、松花江、嫩江污染程度底,特别是嫩江到目前仍是全国惟有的没有污染的两大江之一,而另一条则为西藏的雅鲁藏布江。三江平原良好的生态基础,使得这里的农业具有良好的生态环,纯洁的水和空气、以及耕地、草原和林带山地,为黑龙江的粮食、畜禽、水产和林产品提供了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条件。相对清洁的农业耕作生产模式,又打造了黑龙江独特和环保型的农产品及绿色食品。

3.绿色食品产业的形成和壮大,必将推动生态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原始的绿色食品产业要得到发展,必须依赖于高级的生态农业及良性循环的农业生产生活模式。在市场拉动下不断壮大的绿色食品产业,更需要规模和水平日益扩大的生态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的支撑。从这一点来讲,绿色食品产业会在更高的层次上,以更大的力度来推动生态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要求空气更加清洁,要求江河没有污染,要求耕地没有有害物质的残留,要求对有害废弃物的环保型处理和生态的恢复。人们在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创造绿色食品产业环境的同时,也就是在不自觉的建设生态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多年来,黑龙江省对三江平原耕地的保护,对黑龙江、嫩江、松花江的防污治理,对绥化、大庆、齐齐哈尔三大草原的封育改良,对大兴安岭、伊春等林区山林的保护,无一不体现着绿色食品产业对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的推动作用。

4.绿色食品和绿色消费的理念,引导着生态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走向更高的层次

绿色食品引领着人们追求饮食的安全和健康,绿色消费体现着人们对资源、环境和生产生活友好和谐的新理念。追求绿色消费,使人们和社会必须爱护资源,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经济模式。从而不断采用生物工程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最终使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得到发展。

三、绿色食品产业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的优势和途径

所谓绿色食品产业,就是指以生产并加工销售绿色食品为中心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绿色食品是指遵循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特定的环境和清洁方式进行生产,经国家专门机构认定的,允许使用绿色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它的质量取决于生产的自然环境,要求选择无“三废”污染区域,要使用无毒无公害、无残留的生物农药和有机肥料,淘汰和禁用对环境和人体危害极大的剧毒、高残留化学农药和无机肥料。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就是在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经济。而以大型农机具、化肥、农药和石油为依赖的“黑色农业”,不但消耗大量不可再生的能源,同时还造成土壤流失,空气和水体污染,应该说“黑色农业”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必将为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所取代。

1.黑龙江省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优势

黑龙江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绿色农业的有利条件,可以成为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的大经济区。其一,肥沃的土壤和优越的地理环境是发展绿色农业的有利条件。黑龙江拥有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这些大平原多是一马平川黑黝黝的土地,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土质较好,耕地平坦。另外,有大小兴安岭的天然屏障,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其二,生态省的建设成就是发展绿色农业坚实的主观条件。国家确定黑龙江省为我国生态试点省。黑龙江在生态省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发展绿色农业,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三,较好的工业经济基础和科教优势是发展绿色农业的物质基础。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建立及其产品的开发,已打开了发展绿色农业的新局面。黑龙江省已建立起一批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同时,创造了一批绿色食品名牌,为发展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起到示范作用。

2.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途径

一是充分利用现有生态优势,规划、实施“绿色农业工程”。“绿色农业工程”是指以经营绿色食品的产加销为轴心,包括生态环境建设在内的系统工程。现在人们提出要建设“绿色龙江”,即将黑龙江省建设成为农产品和绿色食品、中医药产业基地。这里涉及到的“绿色农业工程”的重要项目主要有:农副产品和绿色产品加工基地、北药基地等。应根据本地实际,落实好具体的工程建设项目,如生产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市场体系建设、产业化布局,等等;要规划出长期及近期发展绿色农业的规划,以推进黑龙江省绿色农业产业稳步发展。

二是制定发展绿色农业倾斜的政策,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大对绿色农业的投入。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向发展绿色农业倾斜,包括技术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贷款,涉农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政府应当通过科技进步,推进绿色农业资源的深度开发,增加绿色农业产品品牌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用高新技术改造和装备传统农业产业,实现绿色农业产业高新技术化,进而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三是完善绿色食品供应链,加强产销管理体系建设。从绿色食品供应链的结构来看,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连接着物流配送中心,物流配送中心连接着连锁超市专卖店。这里的关键是物流配送中心起着连接生产和销售的纽带作用。目前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供应链的两头(生产基地和连锁超市)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缺乏稳定、高效的物流配送中心。因此,各级政府应为培育市场创造条件,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物流配送中心,优化绿色食品供应链。

四是牢固树立发展绿色农业的新观念。要教育广大农村领导干部认清建设绿色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市场化农业、国际化农业为目标,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推进黑龙江绿色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要让农民认识到化学农业和“黑色农业”已走到了尽头,而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正是未来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重要增长点,是农民增加劳动收入的根本途径,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有条件的县市可率先培育一批绿色园区并使其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从而带动广大农民积极、主动、自觉地发展绿色农业产业和生态农业产业。

参考文献:

[1]农业部课题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若干问题研究[М].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1

[2]徐云:循环经济国际趋势与中国实践[М].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7

[3]刘连馥何万云王泽富张希良:绿色食品理论与实务[М].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12

[4]王占国刘小宁: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探索[М].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

[5]郭艳华:走向绿色文明[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7

[6]陈蓉福: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J].未来与发展.2005.1

[7]楚永生初丽霞:循环经济理论对农业发展的适用性及制度构建[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5

[8]陈焕英崔和瑞: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5.7

[9]刘斌张兆刚霍功:中国三农问题报告[M]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4

绿色畜牧经济食品安全 篇4

“安全是公交优先发展的底线, 服务是公交优先发展的生命线, 而广大驾驶员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是保障公共交通运行安全、服务优质的关键!”在第七届全国交通运输行业“宇通杯”城市公交驾驶员职业技能竞赛闭幕式上, 交通运输部党组成员、运输服务司司长刘小明发表了重要讲话。

刘小明指出, 城市公共交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出行服务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和重大民生工程。十八届五中全会再一次强调, 要“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 实行公共交通优先”。城市公交驾驶员职业技能竞赛活动, 是继公交都市创建活动之后, 交通运输部落实《国务院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的又一重大举措, 是从业人员切磋技艺、提高技能、展示形象的重要载体, 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 对于提高公交从业人员素质、提升行业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大家以本次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为新的起点, 更好落实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

一是, 要更加突出城市公交的公益属性, 提供优质便捷民生服务。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就要坚持公交的公益属性, 公交优先就要坚持公交优秀, 要不断扩大公交服务覆盖范围, 不断优化公交线网结构, 不断提高公交换乘便捷程度, 不断提高公交车辆装备技术水平, 为社会公众提供安全可靠、经济适用、便捷高效的公交服务。

二是, 要广泛传播城市公交的绿色理念, 转变城市交通发展方式。要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绿色发展”要求, 既重视提高交通运输装备设施的节能水平, 也重视提高交通运输从业人员的节能意识和技能, 用绿色出行的理念引领城市交通发展方式的转变。要大力发展低碳、高效、大容量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加快新能源、新装备、新技术、新技能的推广应用。

三是, 要大力弘扬城市公交的职业精神, 展示窗口行业良好形象。要深入学习北京公交1路车队、公交劳模李素丽等先进集体和个人的事迹, 弘扬他们立足本职岗位、注重职业道德、提供优质服务、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的职业精神, 营造让乘客如沐春风的城市公交出行环境, 展示城市公交行业良好形象。

绿色畜牧经济食品安全 篇5

关键词 畜牧业;绿色供应链;生态环境;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6--02

河南省是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大省,对河南省畜牧业绿色供应链的应用进行研究即为站在科学发展的理念下推动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推进河南省城乡协调发展,给消费提供绿色无公害的畜牧业产品。对河南省畜牧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与相关建议,能够提高畜牧业的附加值,实现产业效益与企业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1 畜牧业绿色供应链内涵

畜牧业供应链主要就是指畜牧生产到畜牧产品生产销售过程中,畜牧产品供应商、屠宰加工企业、畜牧产品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消费者等市场主体所形成的链条。畜牧业绿色供应链是指与畜牧业和畜牧产品密切联系的产业集群,需要在畜牧業原料获取、产品包装、仓储和运输等各个环节中,最大程度的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达到绿色环保,生态循环的目的[1]。

2 河南畜牧业绿色供应链应用情况

2.1 绿色计划

绿色计划是畜牧业绿色供应链中的首个环节,其直接影响着绿色供应链的运作性能[2]。绿色计划内容主要包括采购决策、屠宰方案的选择、产品包装设计、确定回收计划等。绿色计划在河南畜牧产品生产各个环节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实行了统一的规定,以保证生产出符合环境保护需求与安全卫生标准的畜牧产品[3]。

2.2 绿色采购

绿色采购环节是从源头对河南畜牧产品的安全卫生进行控制。绿色采购不但可以满足群众对环保畜牧产品的需求,而且能够实现绿色环保的目的,从而给供应链上的企业主体带来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4]。例如,畜牧养殖户要采购耗料少、肉质好、健康的养殖品种,购买农药残留达标、营养配置科学的添加剂与饲料。屠宰加工企业要购买符合国家安全卫生标准的畜牧产品进行屠宰加工。

2.3 绿色饲养

畜牧业中绿色饲养是保证河南省畜牧产品达到相关标准的重要步骤。绿色饲养要重点关注污染控制和卫生等问题。例如,饲养场要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便于疫病防控;饲养场内局部要合理,并且配置完善的粪污处理设备;保证饲料与饮水的卫生,所投入使用的饲料与饲料添加剂需要满足国家相关标准与要求。养殖场的大气、土壤与水质都需要满足国家相关标准,以保证畜牧业的养殖环境。在养殖过程中,要按照国家《绿色食品动物卫生标准》来保证养殖过程的卫生,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保证畜牧产品质量的目的[5]。

2.4 绿色屠宰

屠宰环节是决定河南畜牧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其主要清洁屠宰以及对屠宰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进行处理。如在屠宰环境中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导致疫病爆发和环境污染。绿色屠宰主要做到:屠宰场选址要合理,禁止建立在居民区,建设需要满足国家相关规范[6]。屠宰过程中要选择科学的屠宰工艺与恰当的加工方式,并保证畜牧产品加工要符合国家相关屠宰操作规程,使畜牧产品屠宰质量达到绿色食品标准。在屠宰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水。例如,在生猪待宰阶段需要使用大量水对其进行清洗,而在屠宰完成后也需要使用清水对其进行清洗,预估每头猪在屠宰过程中需要使用0.5 t水来进行清洁。因此,在绿色供应链中要对废水进行绿色环境处理,以便让废水在经过处理后可以继续被屠宰过程所使用,以实现生态环保,循环利用的目的。

2.5 绿色配送

河南省畜牧业绿色配送就是要使用专用的畜牧产品运输车辆,禁止与其他化工产品、有害物质混合运载,要使用冷藏车辆,尽量保持畜牧产品的低温运输环境。尽可能选择绿色汽车行驶绿色通道,降低汽车运输过程中的排放量,降低运输环境对生态环境的污染[7]。

2.6 绿色回收

在河南省畜牧绿色供应链中绿色回收是最后一个步骤。在绿色回收过程中,必须禁止对环境造成损害[8]。畜牧业绿色供应链是指对饲料生产、畜牧养殖和屠宰加工等环节所产生的废水、废气、废物进行生态回收处理。针对畜牧业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废弃物进行无公害处理。例如,绿色回收主要为将未达到质量标准的畜牧产品要立即进行无害销毁,避免再次流入市场[9]。另外,绿色回收还包括对饲养与屠宰过程中所产生的污物进行回收。例如,可以将其进行发酵处理产生利用或生产沼气利用[10]。

3 结语

近几年,河南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不单单有效保障了畜牧产品的充足供给,提升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同时,促进了畜牧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实现了畜牧行业的绿色环保目标,绿色供应链在河南畜牧业中的应用有助于河南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庆华.影响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制约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2):83-85.

[2]朱庆华,田一辉.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动力模型研究[J].管理学报,2010(5):723-727.

[3]朱庆华,窦一杰.基于政府补贴分析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博弈模型[J].管理科学学报,2011(6):86-95.

[4]张汉江,吴娜,唐维.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促进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对策分析[J].生态经济,2006(5):241-244.

[5]庞燕,王忠伟,汪洪波.低碳经济环境下钢铁制造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型研究[J].企业经济,2011(2):66-68.

[6]肖亮.农产品绿色供应链流通模式及运作流程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1):109-112.

[7]方美玉.饲料企业供应链管理中供、产合作模式研究[J].湖南饲料,2010(6):25-27.

[8]张可,柴毅,翁道磊.猪肉生产加工信息追溯系统的分析和设计[J].农业工程学报,2010(4):332-339.

[9]万龙,腰文颖,宋世辉.从肉牛业及其参与者的视角看中国农业的转型(下)[J].中国动物保健,2008(11):107-111.

[10]王爽.我国乳品业供应链绩效评价与模型优化[J].中国经贸导刊,2012(8):4-6.

上一篇:企业激励下一篇:艺术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