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企业文化

2024-05-06

农业企业文化(精选九篇)

农业企业文化 篇1

关键词:高原特色农业,农业企业文化,文化战略

云南立体气候显著,地形多样,素有“动植物王国”的美誉,盛产生态、健康、优质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它已逐步建设成为我国无公害、绿色生态特色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当中国经济从“短缺经济”步入“过剩经济”的时代,消费市场从“卖方”转向“买方”的时候,云南省委省政府适时提出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战略性决策。伴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化和复杂化,市场竞争已经由直接的产品、技术等“硬性”的竞争转向间接的文化、理念等“软性”的竞争, 文化在战略选择中的影响越来越大。笔者认为,在党的十八大着力强调五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的宏观环境下,农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会异常激烈,因此,农业企业的企业文化战略选择对企业竞争优势和高原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一、农业企业企业文化与农业企业企业文化战略

1、农业企业的企业文化

(1)农业企业是指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等生产经营活动,具有较高的商品率,实行自主经营、独立经济核算, 具有法人资格的盈利性的经济组织。

(2)农业企业的企业文化是一种从事经济活动组织的内部文化,它所包含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均为该组织成员所认可。

农业企业的企业文化的结构主要是:企业的物质文化,它包括农业企业内部的机器设备、厂房等经营生产用品;企业的制度文化,包括农业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和人际关系等;企业的精神文化,包括农业企业内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

2、农业企业的企业文化战略

(1)农业企业的企业文化战略主要包括经营理念、

价值标准、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内容。经营理念是农业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基本观点。价值标准是农业企业外在形象的价值体现,是员工行为的方向标。价值标准可以是几个字,也可以是一句话或一段话,如“人应该有点精神”、“加入龙润,重塑自我”的龙润精神。道德规范是和价值标准相辅相成的,价值标准是道德规范的升华,而道德规范是价值标准的基础。行为准则是农业企业经营理念和价值标准的具体体现,经营理念和价值标准落实到企业的各种行为规范中就形成了行为准则。

(2)农业企业的企业文化战略遵循的原则:一是针对性,企业整体战略指导思想和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需要; 二是灵活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进行适当地调整和改变;三是适当性,要结合企业实际,要讲求实效恰到好处;四是多元性,制定战略时需要各种策略技巧相互配套,谋求最佳配合和整体优势。

二、高原特色农业企业推行企业文化战略的意义

1、对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全局的导向作用

高原特色农业企业的企业文化战略选择能形成企业整体的共同追求、共同价值观和共同利益,它能引导企业成员的行为心理,自觉自愿地把企业目标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来实现。有了共同的愿景,农业企业的各项制度和理念目标才能在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一实现,高原特色农业企业的特色品牌才有集中核心的目标,特色才能在众多竞争品牌中大放异彩。

2、对高原特色农业资源的凝聚作用

良好的农业企业文化战略选择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它可以把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人都团结在本企业文化的周围,并吸引外来资本及优秀管理人才加入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而其所带来的“鲶鱼效应”,将会对改变传统农业规避风险、市场意识淡薄、靠天吃饭等弱质性产生质的改变, 将高原特色农业的优势发挥到极致。良好的企业文化战略能使成员与企业之间产生某种群体意识,使内部组织一体化,提高农业企业的生命力。

3、对高原特色农业规范的约束作用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产业涉及粮食、烟草、茶叶、蔗糖、橡胶、花卉园艺、咖啡、畜牧、生物制药、木本油料、淡水渔业、蔬菜、果类、林下经济等十几个特色产业板块,产业涉及发展区域横跨全省各市、区、县。没有一个系统的文化战略规划,会出现各个产业、各个主管部门、各个地区各自为政,各搞一套,形成内耗,无法形成品牌效应,造成消费者市场认知的混乱。农业企业的企业文化战略选择会通过制度文化和道德规范发生作用,约束企业成员在生产、服务、销售等各个环节都重视顾客满意程度,注重人才,注重企业形象和经营成果的提高,形成一种无形的、理性的韧性约束,规范高原特色农业的市场, 提高市场占有率。

4、对高原特色农业品牌效应的竞争作用

良好的农业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紧密相连,它不仅在本企业发挥作用,而且会对社会辐射和扩散。为人接纳和家喻户晓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高原特色农业的又一张重要名片,它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最终都会转化为特色农产品的品牌效应。农业企业大多与涉农产业相关, 农产品是高附加值的产品,而农业企业文化战略的选择无疑是释放其潜在价值的无形推手,并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三、高原特色农业企业的企业文化战略选择

虽然高原特色农业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已经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但大多数中小型企业还存在着较多问题: 企业历史较短,企业文化根基不牢;企业文化体系不健全, 没有专门的企业文化组织部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专业性不强;小型家族农业企业用亲情代替企业文化;缺乏企业文化激励机制,员工参与性不强,对企业的认同感不强,不能形成企业发展的合力。高原特色农业企业发展正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采取卓有成效的企业文化战略。结合高原特色农业企业的发展实际,笔者给出下述企业文化战略作为参考和建议。

1、多元型文化战略模式

农业企业文化具有继承性,企业在构建企业文化时必须学习自企业开拓者一代一代沿袭下来的精神,把企业的优良传统继承下去。另一方面,农业企业发展环境不断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战略模式,要坚持实用态度。根据不同地域的农业作业条件及农村市场特点,增强企业文化的柔性和灵活性。比如可以结合企业成员的“半工半农”特点, 依照农时季节,制定柔性的工作制度,结合农业企业的公益性特点,企业可以组织一些符合农民口味的平民化的文化演出活动,一方面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也宣传了企业,展示了企业的良好形象。

2、品牌战略

农产品品牌的建立与农业企业的企业文化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企业文化能够支撑产品品牌,反过来,产品品牌能为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形象就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名牌企业形象具有极大的号召力,虽然高原特色农业企业中已经打造了“龙润”、“红塔”、“云菜”等中国名牌,但这还远远不够,高原特色农业企业的名牌之路还很漫长。

3、差异化战略

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才有生命力。高原特色农业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根据行业特点、企业特点、产品特点等构建出有别于其他企业的文化特征,克服文化雷同现象。同时,云南作为一个边境民族省份,民族性很强,且各民族文化迥异,这是其他省份和地区不具备的差异化禀赋,开发利用好民族特性,将产品赋予民族气息,搭载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创造属于云南民族的特有企业文化。

4、农业企业家战略

农业企业文化是旗手文化,农业企业家素质和自觉程度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家文化,是经营者文化,是企业领导人文化。企业家的知识、智力、文化素质决定了企业竞争力和发展程度。要建设高原特色农业企业优秀的企业文化, 培养一支优秀的农业企业家队伍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5、绿色农业企业文化战略

高原特色农业“生态环保”出效益、“安全优质”作保障的名片,异常需要绿色农业企业文化的支撑。制定绿色企业文化战略,让绿色文化深入每个成员的日常工作,让企业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由此农业企业能够取得社会、社区和公众的好感,也能使高原特色农产品的生态绿色口碑更甚从前,从而创造良好的市场发展机会。

6、学习型文化战略

企业文化 农业银行(精选) 篇2

优点:1.“合规创造价值”的管理理念

我所在的XX支行为农行XX分行辖内的老三铁单位,“铁账、铁款、铁规章”是对XX农行日常经营行为操作提出最基本的要求。合规是农业银行的立身之本,是各项业务健康发展的基石,回顾XX农行的发展历程,我们在加强合规文化建设、防控经营风险等方面的工作上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临柜员工认真办理每一笔业务,将“三化三铁”的思想贯穿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和流程,业务主管谨慎审核业务,规避任何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行长根据岗位特征将岗位责任落实到各个员工身上,有针对性地强化了内控、风险管理。

2.“尚贤用能”的人才理念

XX支行根据各个岗位的特征要求,结合员工工作风格、性格特点、年龄层次等等因素,合理分配岗位,鼓励员工在自身的岗位上发挥出最大的光和热。此外,XX支行积极响应“以人为本”的支行理念,重点抓了对员工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理论、业务技能、法律法规知识和规范化服务等方面的培训,形成“学习工作不分离”的良好氛围,提高全行员工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不足之处:经营管理有待更细节化

XX农行面临区域内有限的金融资源,农业竞争除了靠过硬的产品,还需要管理者实行更精细化的管理,员工提供更细节化的服务。面对形形色色的客户群体,如何走出去,怎样请进来需要很多营销的细节技巧,这就需要我们丰富自身营销知识,把准备工作细致化,针对不同客户的特点和需求提供切实可行的营销方案。同时,网点自身的对外服务更需要注重细节,服务质量的好坏、效率的高低、环境的整洁都是维系老客户、吸引新客户的重要考核因素。这需要我们全行员工从接待礼仪、仪表举止、柜台服务、文明用语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统一的规范化训练,在掌握的基础上长久地坚持保持下去。

您认为领导层面和员工层面分别需要重点弘扬和实践怎样的企业精神?

领导方面:

XX农行“自加压力、敢于争先”鼓励我们各个基层网点与好、强、快的先进单位比,鼓励我们用高的标准要求自己,鼓励我们追求全面的第一。我认为领导层面上我们应该奋勇争先,向其他优秀的单位如张家港支行学习优秀的管理经验,成功的营销案例,合规的临柜操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推进本行健康稳健的发展。

员工方面:

作为一名普通的员工,我们应该认真学习遵守《员工行

为守则》,始终如一秉承着一种认真负责的工作理念投身于我们的岗位,将“爱岗敬业,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团结一致,精诚合作”真正落实到实处。当今日新月异的新形势,日益激烈的经济发展对我们自身的素质也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丰富自己,将所学的知识技能投身于事业,这样我们才能向更高更远的方向前进。您对进一步深入开展总行企业文化和XX农行企业精神深植和实践活动的建议。

农业企业文化 篇3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 为本企业所特有的, 且为企业内多数成员共同遵循的经营理念、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的总和及其在企业活动中的反映。随着现代企业竞争的激烈化和复杂化, 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由直接的产品、技术等“硬性”的竞争转向间接的文化、理念等“软性”的竞争, 企业文化在企业战略选择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对于农业龙头企业来说, 由于大多数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只有利用文化集聚起来的超强凝聚力才有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

二、企业文化战略的内容

1. 企业文化战略应遵循的原则

企业文化战略应遵循的原则有:一是针对性, 也就是企业文化战略必须针对企业整体战略指导思想和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需要;二是灵活性, 也就是企业文化战略不是一成不变的, 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进行适当地调整和改变;三是适当性, 也就是企业文化建设要结合企业实际, 要讲求实效恰到好处, 不过分追新或搞形式;四是多元性, 也就是在制定企业文化战略时需要各种策略技巧相互配套, 有机结合, 谋求最佳配合和整体优势。

2. 企业文化战略的内容

企业文化战略主要包括经营理念、价值标准、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内容。经营理念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基本观点。一般包括企业实现目标的手段, 企业经营方式, 企业与社会的关系等内容。可以说是企业所有行为方式的哲学概括, 也可以反过来说就是经营理念决定了企业的各种行为方式。如北大荒牛业有限公司的“以需求为导向、以双赢为目的、以质量为核心、以服务为手段”的经营理念, 强调了企业重视质量、重视服务的思想, 为企业的各种行为方式指明了方向。价值标准是企业外在形象的价值体现, 它应该能极大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是员工行为的方向标。价值标准可以是几个字, 也可以是一句话或一段话, 如“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道德规范是和价值标准相辅相成的, 价值标准是道德规范的升华, 而道德规范是价值标准的基础。行为准则是企业经营理念和价值标准的具体体现, 经营理念和价值标准落实到企业的各种行为规范中就形成了行为准则。

三、黑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企业文化战略选择

虽然黑龙江省一些农业龙头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已经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但大多数中小型的农业龙头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还存在着较多问题:企业历史较短, 企业文化根基不牢;企业文化体系不健全, 没有专门的企业文化组织部门, 有的企业用劳资部门代替, 有的企业用政工部门替代, 导致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专业性不强;小型家族农业龙头企业用亲情代替企业文化, 企业管理中“一言堂”、“家长制作风”盛行;缺乏企业文化激励机制, 员工参与性不强, 对企业的认同感不强, 不能形成企业发展的合力。黑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 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采取卓有成效的企业文化战略。结合黑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实际, 采取下述企业文化战略是黑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的合理选择。

1. 差异化战略

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才有生命力。黑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根据行业特点、企业特点、产品特点等构建出有别于其他企业的文化特征, 克服文化雷同现象。如九三油脂集团立足自身的非转基因大豆构建的自然、健康的企业文化。

2. 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战略

企业文化具有继承性, 企业在构建企业文化时必须学习自企业开拓者一代一代延袭下来的不怕苦、不畏难的精神, 把企业的优良传统继承下去。另一方面, 企业发展环境不断变化, 企业所构建的企业文化又不能是一成不变的, 需要不断创新, 这种创新既包括自主创新又包括模仿创新, 做到扬长避短, 博取众家之精华。

3. 名牌战略

名牌代表的是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名牌战略即通过塑造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来树立企业形象。企业形象就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名牌企业形象具有极大的号召力, 不仅能占领国内市场, 也能占领国际市场。虽然黑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中已经打造了“完达山”、“飞鹤”、“红星”、“九三”、“希波”等国家驰名商标11个, 创出了“五常”、“泰丰”、“摇篮”、“龙丹”、“飞鹤”等中国名牌15个, 但这还远远不够, 黑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的名牌之路还很漫长。

4. 企业家文化战略

企业文化是棋手文化, 企业家素质和自觉程度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家文化, 是经营者文化, 是企业领导人文化。企业家的知识, 智力, 文化素质决定了企业竞争力和发展程度。要建设黑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优秀的企业文化, 培养一支优秀的企业家队伍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5. 学习型文化战略

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知识高速更新的要求, 不断地学习和积累知识已成为企业和员工在知识经济中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学习和积累知识的能力越强, 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样, 企业必须努力建设学习型企业文化, 把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到经营战略的高度, 要使企业员工“学会学习”, 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把员工培养成学习型员工, 把企业建设成学习型企业。因此, 努力把企业塑造成学习型组织成为黑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未来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

参考文献

[1]彼得.圣吉.1996.第五项修炼[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彼得.圣吉.1996.第五项修炼[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

[2]丁敏.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战略、企业文化的匹配初探.经济问题探索[J].2006 (3) :129-133[2]丁敏.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战略、企业文化的匹配初探.经济问题探索[J].2006 (3) :129-133

[3]张平翼.以文化战略驱动黑龙江垦区龙头企业人才发展.农场经济管理[J].2006. (5) :33-34[3]张平翼.以文化战略驱动黑龙江垦区龙头企业人才发展.农场经济管理[J].2006. (5) :33-34

中国农业银行企业文化核心理念 篇4

一、中国农业银行使命

面向“三农”,服务城乡,回报股东,成就员工

二、中国农业银行愿景

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全能型国际金融企业

三、中国农业银行核心价值观 诚信立业,稳健行远

四、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相关理念

(一)经营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

(二)管理理念:细节决定成败,合规创造价值,责任成就事业。

(三)服务理念:客户至上,始终如一。

(四)风险理念:违规就是风险,安全就是效益。

(五)人才理念:德才兼备,以德为本,尚贤用能,绩效为先。

中国农业银行企业文化核心理念简要释义

一、中国农业银行使命:面向“三农”,服务城乡,回报股东,成就员工

使命是中国农业银行开展全部活动的根本原因和终极责任的集中反映。中国农业银行致力为中国“三农”事业贡献力量,为最广大城乡客户提供优质金融产品与服务,为股东创造持续一流价值回报,为员工创造良好工作环境、搭建事业发展平台,着力实现与国家、社会、客户、股东以及员工等各利益相关方的和谐相处、繁荣共进。

二、中国农业银行愿景: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全能型国际金融企业

愿景是中国农业银行的发展目标,是全体农行人对未来的美好期待,是广大员工愿意为之奋斗的共同理想。中国农业银行追求金融一体化的业务格局,卓越持续的经营业绩,国际先进的公司治理结构和风险管控能力;追求业务协调发展,主要业务稳居市场主流地位,核心经营指标位居国际一流水平;追求员工队伍人才济济、团结进取、精英辈出、团结和睦,产品品牌传播深远、客户信赖、倍受推崇,企业形象卓然出众、社会认可、受人尊敬。

三、中国农业银行核心价值观:诚信立业,稳健行远 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农业银行指导员工行为的基本准则和价值导向。“诚信立业”是农业银行的发展之基,全行员工要坦诚做事、真诚待人、信誉至上、诚实守信;要热爱本职工作,忠于农行事业。“稳健行远”是农业银行的发展之法,全行上下要牢固树立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严谨务实、精细管理、开拓创新,正确处理发展速度、规模、质量和结构的关系,努力实现风险与收益的有效匹配,走持续稳健的发展之路。

四、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相关理念

(一)经营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

市场是经营的基石,客户是经营的对象,效益是经营的目标。中国农业银行全面树立市场意识,密切关注市场变化,适时调整经营方针,有效探索创新盈利模式;全面树立客户至上服务理念,坚持面向客户、贴近客户、心系客户,最大限度满足并引领客户需求;全面树立效益至上考核导向,倡导符合风险控制、提升客户价值的科学效益观,实现业务经营活动的价值最大化。

(二)管理理念:细节决定成败,合规创造价值,责任成就事 2 业。

中国农业银行坚持“细节、合规、责任”三位一体的管理理念。细节体现员工素质,细节代表农业银行管理水平。合规是防范风险的主要措施,是提升运行效率的重要保障,是价值创造的基本前提。责任心是有效工作的基本保证,是优秀员工的必备精神品质,农行事业离不开有责任感的员工。

(三)服务理念:客户至上,始终如一。

中国农业银行倡导用心服务,不断提升客户的认知度、认同感和美誉度。要求做到:文明待客,真诚友善,服务热情始终如一;优质高效,标准规范,服务质量始终如一;亲敬客户,助力发展,和谐共赢始终如一。

(四)风险理念:违规就是风险,安全就是效益。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中国农业银行要求员工严格遵守包括政策、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等在内的一系列规定。有规必行,违规必究。安全既是农业银行事业发展的“生命线”,更是效益创造的本源。要求全体员工树立安全意识,坚持“两手抓”,在努力拓展业务的同时,切实减少经营管理中的各种损失,实现风险最小化。

农业企业文化 篇5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条件下, 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本文选择了畜牧行业中的标杆企业—大北农集团、正大集团、新希望集团的企业文化作为典型探讨学生管理工作中企业文化的作用。

1 提高班级的凝聚力

企业文化可以把员工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形成强大的向心力, 使员工万众一心、步调一致, 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我们通过开展班级素质拓展活动, 宣扬大北农核心理念;报国兴农、争创第一、共同发展, 从而培养团队信任感和团队执行力。通过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压力和冲突引导学员们加强领导力和执行力。高空跳跃、信任背摔和毕业墙, 检验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锻炼了他们的胆量, 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意识, 同时也检测了一个班级的凝聚力。活动中充满了青春的激情与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 处处可以感受到团队合作的力量。

2 引导作用

企业文化就像一个无形的指挥棒, 让员工自觉的按照企业要求去做事, 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企业核心价值观与企业精神, 发挥着无形的导向功能, 能够为企业和员工提供方向和方法, 让员工自发的去遵从, 从而把企业与个人的意愿和远景统一起来, 促使企业发展壮大。

2.1 引导学生提升专业技能

动物科技学院动物繁殖技能比武由中国大北农集团冠名举办, 已经连续举办四届, 这是动科院与企业紧密结合, 根据企业要求不断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具体体现。通过大赛的举办, 更多的同学对生产中的繁殖实用技术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参赛同学也普遍反映这是一次很好的练兵机会, 在广大同学中引起较好反响。通过课程灌输大北农精神———谦虚、协作、勤俭、创新, 培养大北农作风—雷厉风行、点滴做起、追求完美、勇闯第一, 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大北农助学金的颁发, 教会学生用感恩的心, 去感谢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培养。

2.2 引导学生诚实守信

诚信是“正大文化”的核心之一, 包括“忠诚”和“守信”两个方面。“忠诚”表现为企业对国家的忠诚、员工对公司的忠诚、下级对上级的忠诚等。“守信”表现为企业对客户的守信、企业对合作伙伴的守信、企业对员工的守信以及上级对下级的守信等。围绕“诚信”, 企业与员工、合作伙伴结成利益共同体, 企业与员工、与合作伙伴共同成长, 为所在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作出了贡献。“诚信”是“正大文化”中的一个信条, 也成为“正大文化”中的一个激励因素。我们引导学生学习正大文化, 推出诚信考场—一种新兴的考试模式。“诚信考场”在近几年来备受关注。许多学校推出这种考场形式, 以此来检测学生的知识和品德。一位参考同学说, 考场中的多名同学是自愿报名, 经投票抽签决定, 既有品学兼优的, 也有成绩相对较差的, 考场中的大多数同学都能遵守承诺, 坚决抵制作弊行为。也有的考场中, 学生干部、党员带头亮出身份牌, 主动要求被监督, 承诺诚信考试。

2.3 引导学生学会感恩

报恩知恩达理是华人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包括企业对国家、社会的报恩、对员工的报恩, 也包括员工对企业、对家庭、对国家的报恩。“报恩”文化的传承使正大集团长期以来保持了较强的凝聚力, 核心成员和高层管理人员始终保持了较大的稳定性;“报恩”文化也使得集团的发展始终能够和社会发展的主流合拍, 为所在国的经济进步和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正大杯”红歌会是动物科技学院新生入学教育的传统项目, 在红歌会活动中引入企业元素, 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 同时也让学生接受企业的诚信和感恩的教育, 比老师单纯的说教, 更有现实的意义。对新生开展写“一封家书”主题活动, 利用晚自习或者其他休息时间写一封家书, 在班级集中撰写家书, 营造感恩氛围, 给父母一份感恩, 尽一份孝心。一封封沉甸甸的信, 写满同学们对家里的思念, 对父母的祝福。同学们纷纷表示, 这样的活动很温暖, 很感动, 为新生刚入学时的思想道德教育起了很好的作用, 让同学学会与父母交流, 学会感恩。

2.4 引导学生尊重他人

尊重他人是正大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泰国员工和中国员工都认为尊重他人是必须的, 也是一个人修养和礼貌的表现, 通过企业文化的宣讲, 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 包括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做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我们鼓励学生在享受学习、提高能力的同时树立自尊、自律和谦虚的品格。让学生学会如何与社会打交道, 与他人合作, 尊重他人及培养他们的成就感。很多学生之间的打架斗殴事件, 往往就是由一件没有礼貌的小事引起。一句“对不起”就能使怨气烟消云散, 反之, 可能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 甚至酿成人间悲剧。在人际交往中, 学会道歉, 是学生做人的很重要的一项道德修养, 通过礼仪教育, 让学生学会说“对不起”, 力争做个文明青少年。

3 激励学生投身科技兴农事业

优秀的企业文化无形中是对员工起着激励和鼓舞的作用, 良好的工作氛围, 自然就会让员工享受工作的愉悦, 企业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是一种精神激励, 能够调动与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把人们的潜在智慧诱发出来, 使员工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增强企业的整体执行力。农业高职院校第一志愿录取率不高, 很多学生入学之后思想不稳定, 申请转专业的现象比较多。企业家大讲堂活动就是由动物科技学院邀请知名企业老总来校园宣讲, 鼓励学生投身科技兴农事业。例如, 谢国民先生从一个“小学毕业生”成为世界“养鸡大王”, 进而获得多个知名大学的“博士”学位。1993年12月28日, 邵根伙博士为代表的青年学农知识分子创办了农业高科技企业。开办之初只有两个人、两万元、租用了两间平房。如今, 大北农集团已发展成为以饲料、种业、动物保键、植物保护、疫苗、种猪、生物饲料等产业的农业知识企业集团, 在中国高科技中心———北京中关村拥有一席之地。这对于很多不乐意选择学农专业的同学, 是莫大的鼓舞。

4 约束学生行为准则

企业文化本身就具有规范作用, 企业文化规范包括道德规范、行为规范和一是规范。当企业文化上升一定高度的时候这种规范就成生无形的约束力。它让员工明白自己行为中哪些不该做、不能做, 正是企业文化所发挥的"软"约束作用的结果。一支善打硬仗的军队, 一个温暖可靠的家庭, 一所培养人才的学校, 是希望集团一直塑造的企业形像。在此基础上和新的环境下, 刘永好提出新希望的企业文化三段论:要“像家庭、像军队、像学校”。中粮之歌的名字叫《阳光》, 这首歌是中粮集团正在积极建设和推广“阳光下的企业文化”一个方面的反映。动物科技学院举办“中粮”杯“我的学生团队梦”主题演讲会。在老师的带领和激发下, 同学们就“什么样的活动吸引人”、“什么形式的活动留住人”、“什么样的组织吸引人”展开了讨论和辩论, 老师分别以“苦行僧式的学生干部”、“机械腕表式的学生干部”积极引导着大家的讨论内容, 通过大讨论、大辩论, 学生干部明确了“以学治愚, 顿学累功”为工作信念, 并且认同了“激情, 就是不自满、不懈怠、追求卓越;务实, 就是不折腾、不浮躁、静心做事;创新, 就是不守旧、不畏难、突破瓶颈;和谐, 就是不极端、不狂妄、眼中有人。”的团队文化。

5 协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不断融合, 促进了校企在育人方面的积极实践。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在逐步完善, 开始关注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企业帮助员工制定和完善其职业生涯规划, 为员工提供提升技能的学习机会, 一方面满足了员工的需求 (由于竞争激烈, 员工们有提升自身的需求) , 另一方面企业也得到了合格的员工, 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降低了员工的心理不满度, 他们将与企业形成一种共生的伙伴关系同体。2动物科技学院与福建丰泽农牧饲料有限公司合作, 每年定期举行“丰泽”杯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通过“职业规划大赛”活动的组织, 全面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知识,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成才观、价值观, 毕业生充分就业。通过职业分析使老师和学生更加了解企业, 对大学生开展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 规划职业生涯具有指导意义, 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职业素质教育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为校企深度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 在农业高职院校引入企业文化管理的方法, 让“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更好地融合, 在合作和竞争中得到锻炼和发挥, 使得学生工作与市场、就业的结合更加紧密, 为学生零距离上岗提供了一条通向社会的过渡桥梁, 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具职业化特点, 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为校企深度融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农民日报.订单式培养让学生与岗位零距离, 江苏校企合作缓解畜牧行业用工难.农民日报, 2012 (12) .

农业文化资源在农业规划中的运用 篇6

关键词:农业,文化资源,农业规划,运用

农业规划是对农业技术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和农业生产甚至是农业发展所进行的规划。随着现代农业进程的推进, 我国农业规划已由以前的大田农业规划为主逐步向设施农业、旅游农业为主的方向发展, 这就给从事农业规划的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规划师不仅要熟悉规划理论、农业技术, 而且要加深对文化内涵的研究, 在规划设计中加以运用, 彰显农业的文化和休闲功能。

1 农业文化资源综述

1.1 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是指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以“男耕女织”、“天人合一, 顺应自然”的以农为本的文化体系特征的风俗文化。由于地理条件的不同, 形成了北麦南稻、旱地水田、红壤绿洲、牧场果园、梯田平川的地域形态差异;由于气候环境不同, 形成了多样的农牧方式、作业周期、除病防灾等农事过程;由于农业服务和娱乐, 形成了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祭祀、崇拜、禁忌仪式等;由于农业技术演进, 形成了传统的牛拉犁、水推磨、石舂米、家织布等设备与技术。

1.2 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体现了农民对土地的依恋和对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应, 我国的各个区域都有自己特定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乡土风情。江苏里下河水乡的“荡湖船”以及浙江金华的“斗牛”、陕北大秧歌、东北二人转、西南芦苇盛会、广西“唱哈”会、青海“花儿”, 还有各地的舞龙灯、舞狮子、踩高跷、打腰鼓等。

1.3 节庆文化

我国作为传统农业国, 天文历法都与农业有关, 岁时节令丰富, 农事节庆活动就是在岁时节令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古代祭神、祈雨、庆丰收等活动成为最早约定俗成的农事节日, 并与日月天象变化相结合形成了春节、三月三、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民俗节日。其他农事节庆文化活动如农业采摘游、民间艺术游、烹饪王国游等以及桃花节、山花节、西瓜节、苹果节、赛牛会等节庆活动, 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发展, 也已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1.4 民族文化

我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文明古国, 各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风土民情和奇风异俗, 这都与农业活动息息相关, 形成了具有区域差异的典型主题及特色文化景区, 如三大少数民族风情旅游区, 即东北林海少数民族风情旅游区、西南奇山异水少数民族风情旅游区和西北草原少数民族风情旅游区。藏族浴佛节、雪顿节, 苗族“赶秋”, 彝族火把节, 壮族歌墟节, 傣族泼水节等, 更有大理白族的三月街、贵阳苗族的四月八、内蒙古的“那达慕”等许多深受欢迎的乡村民俗[1,2]。

1.5 饮食文化

在中国, 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南甜、北咸、东酸、西辣”, 地方菜、宫廷菜、少数民族菜和有宗教意味的清真菜、素菜以及保健食品药膳, 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则更具特色, 如回族涮羊肉、维吾尔族手抓饭、傣族竹烧鱼、蒙古族全羊席、朝鲜族打糕、藏族酥油茶、白族生皮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饮食文化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商品资源。

2 农业文化资源运用方法与途径

2.1 就地取材, 挖掘农耕文化

一是利用地理条件, 开辟特色稻 (麦) 田、果园、菜园、茶园、花圃、鱼池等, 让游客在摘果、拔菜、采茶、赏花、垂钓中享尽乡村情怀。二是恢复传统的农业技术与装备, 如水车、水磨、石碾、筒车、织布机、风车、斗笠、蓑衣等, 以此来激发游客“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田园乐趣。三是增加现代农业科技元素, 可以增加无土栽培、立体栽培、计算机管理与智能化控制等现代农业科技项目, 让游客了解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 让他们感受现代文明下的世外桃源。

如安徽省来安县半塔镇, 地处偏远丘陵之地, 农业资源较贫瘠, 近年主导发展葡萄产业, 但是基本上是巨峰品种, 无任何设施栽培。接到《来安县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 (葡萄产业园区) 》的委托, 将葡萄产业的品种、技术给予更新和提升后, 又做了大量的文化内涵的规划设计, 规划建设“五园、一庄、一集、一带、一世界”九大休闲游览项目, 深入挖掘古今中外葡萄文化和历史, 项目总计游玩超过16 h, 适合一日游和两日游, 吸引长三角游客。2013年, 来安县成功举办半塔葡萄节, 节庆期间仅葡萄就销售500 t, 带动周边5个乡镇的葡萄产业发展。

2.2 追流溯源, 浓缩民俗文化

文中所指的乡土文化、节庆文化和民族文化, 在很多时候是难以明确界定的, 可以统称为民俗文化。把民俗民风融入田园风情, 能够提高农业的参与能力、亲和力和文化内涵。一是开展一些体现当地民风民俗的活动, 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曲艺、农作方式、礼仪、竞技、游艺等服务内容, 让人们体验“入乡随俗”。二是根据地域特色, 设计节庆活动, 如各种农产品节庆 (葡萄节、草莓节等) 、乡村节庆 (油菜花节、庆秋收等) , 为游人提供清新自然的民俗风尚, 让游客领略博大精深、奥妙无穷的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

如在《古黄河 (宿豫) 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中, 按照“农业为经, 科技为纬, 文化定方圆”的理念, 梳理该地区的运河 (庙会) 文化、古黄河文化、楚汉 (项羽) 文化和黄河中下游农耕文化, 设计六大功能区、五大农业产业、四大文化基地、三横三纵轴线等空间结构, 把文化与农业有机交织, 成为该园区的核心竞争力。

2.3 因地制宜, 发扬山水文化

不是每个园区都有山水之境, 但只要去挖掘, 因地制宜地规划设计, 一草一木、一石一泉都可以成为性灵之物。可以选择地势平坦之地, 开发踏青郊游项目;溪流泉眼之处, 推出野营基地;选择荒僻险峻之境, 组织开展探险活动;充分利用乡村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古桥、古井、古道、古庙等, 修旧如旧, 设计乡村度假村。

如《青海贵德千姿湖湿地农业园建设规划》根据千姿湖自然、人文资源的特点, 以生态、休闲、田园为开发理念, 以江南风情为眼, 以水为魂, 合理开发, 发挥湿地多种功能, 在发展农业产业的基础上, 因地制宜规划设计出逾300个农业景观和小品, 把江南水韵搬到塞外, 以“醉美塞上江南”的靓丽形象, 成为当地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农业项目。

2.4 开发产品, 妙用餐饮文化

农业的主要产品是食品, 饮食文化与农业息息相关, 注入了文化要素的产品具有投入少、见效快、经济效益明显、竞争力强等特点。妙用当地的饮食习惯、风俗习惯和饮食文化, 开发特色农产品, 可以增加休闲农业的吸引力, 更能增加农业附加值, 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如《沛县鸭产业发展规划》中, 设计“古沛龙飞鸭”由汉高祖刘邦敕封的传说, 开发出特色餐饮和品牌农产品, 取得了非常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 农业文化资源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近几年, 人们把休闲农业看作是一条高效农业之路, 休闲农业园区遍地开花, 有数据调查显示, 我国有90%以上的观光农业园区亏损,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业文化资源使用不当。农业文化资源运用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3,4]。

3.1 农业文化内涵太低

农业园的休闲项目中, 观光果园、垂钓园、观光林场开发比较多, 设计的一些旅游活动大多雷同, 集中于观光、采摘、垂钓等活动。由于农业文化内涵较低, 项目缺乏特色和吸引力, 又破坏了田园应有的恬静、质朴、悠然自得的风光, 造成了雅不雅、俗不俗的尴尬局面。

3.2 农业文化资源滥用

许多项目都缺乏科学地规划和市场调查, 仅抓住一个文化资源做文章, 就出现了区域内农业项目重复建设、功能雷同的问题, 造成项目间的恶性竞争。如某地是某历史人物的故乡, 区县都争着上观光农业项目, 围绕该历史人物做文章, 每个区县都有数十个项目, 到处都是文化节, 到处都是采摘园, 致使许多园区门前冷落, 很少有游客光顾, 造成很大损失。

3.3 农业文化资源过度使用

农业的主要功能还是“生产、生活和生态”, 一些园区的规划设计, 只看准了休闲的经济效益, 过度使用农业的文化资源, 放大农业的文化和休闲功能, 结果本末倒置, 失去了农业的本质, 休闲也就无从可依, 导致农业项目、旅游项目都做的不好, 无法生存下去。

4 结语

农业文化资源对农业提升、推动作用毋庸置疑。因此, 在使用现代农业的科学技术布局产业发展的同时, 对农业文化资源的运用已经成为当今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时, 应在创新中合理配置比例, 在创意中发展提升产业, 在融合中挖掘现代农业文化资源。

参考文献

[1]王晓为, 王晶宇, 丁广洲.作物资源伦理观念的调查及决定性因素分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2, 28 (7) :95-101.

[2]吕新海.文化创意农业——新形势下的文化产业与创意农业的结合[J].现代交际, 2012 (12) :25-26.

[3]陈书娴.休闲观光农业导人文化创新的思考[J].浙江农业科学, 2012 (9) :1337-1340.

农业企业文化 篇7

关键词:文化农业,习俗,科学教育,经济

农业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具有重要贡献。农业所生产的产品和副食是文化必需品的基本来源,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农业还是工业原料的基础来源,是工业的重要市场。农业是服务业、旅游业的重要场所。是农业是重要的出口物资,是国家资金积累的根本来源。中国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形式下,大力发展农业,进行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历经漫长时期中,不断创新发展,农业水平不断提高。现今,中国农业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太原正在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然而,农业缺乏与人的互动,未能关注人的精神需求。在农业现代化和在保证粮食安全背景下,发展文化农业,满足精神需求,实现文化功能和科学教育功能, 使文化农业贴近人类文化,实现大众参与。

1 经济发展与农业

1.1 中国经济发展

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发展阶段。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高速发展,工业化已发展至中期;其中,制造业和金属冶炼发展水平高,技术成熟,创新点高。第三产业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扩大,现阶段交通运输业实现了以海洋、航空、铁路、公路的运输方式,开展城际快车、地铁等立体交通,中国高铁技术和服务正在兴起。中国以互联网为主导的信息化不断创新,服务能力提升,大数据的产生和云计算影响了手机应用功能,促进网络购物、网络文化、金融、保险、商业等行业兴起。中国产业的转型发展,拉动经济发展,并提高大众文化水平,方便大众文化、人性化加强,为文化农业提供了发展机遇。至2013 年,中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为5.3∶46.5∶48.2,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43.89∶46.1,增加的产值分别为56 957 亿、249 684 亿、262 204 亿元(表1)。中国产业发展迅速,但第一产业农业发展的贡献度低,农业现代化水平低,未发展至文化关怀。第二产业煤炭工业经济不断下滑,至2015 年煤炭供需不平衡,煤价下跌,钢铁工业产能过剩,供需不平衡。

农业发展与第三产业结合,是新时期农业发展的机遇,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向文化型转变,增加人文关怀,满足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的方式。自2004—2016 年中央多次下发一号文件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其中,2016 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指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资源环境的约束下,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依托农村各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农业。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艺,振兴中国传统手工艺,扶持农业发展休闲旅游合作社,增加资本流入农业中。加强乡村生态环境和文化遗存保护,发展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点、民族风情的特色小镇,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中。在政府支持下,农业现代基础加强,农业质量和效益提高。现代农业发展动力增强,农业中对资源和生态的保护加强,文化关怀不断提升,文化农业在产业融合中更贴近城乡居民,农业的文化传播和文化教育得到发展。文化农业的发展,推动城乡发展,增加城乡发展,促进农民的创办热情,满足城市人口的精神需求。在法律的框架下发展文化农业,确保文化农业的规范管理和有效的运作。最终,促进农业转型发展,实现文化农业的稳定发展。

1.2 太原市农业与经济

太原市作为山西省省会,对山西省的发展具有领头作用。至2013 年山西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结构比例为5.55∶53.27∶40.85,山西省人均GDP达34 810 亿元(表2)。“高耗能、污染强、排放大”的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下降,清洁无污染,可持续的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农业发展与第三产业进一步优化。以煤炭和钢铁为主的第二产业仍然占比例高, 且2015 年山西煤碳产量为9.44 亿t , 同比增长0.6% , 煤炭工业增加值增长1.5% 。 但从2014 年7 月起到2015 年12 月,山西煤炭行业连续下跌,山西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太原钢铁集团公司生产过剩,并且不断收购和兼并多地钢铁企业,如临汾钢铁厂,造成资金外流,期间不断整合,造成产业单一、市场应对能力差、钢材外销困难、产业发展疲软、经济效益低。太原重型机械厂,同样外销困难。山西重工业发展投资过多、重复建设多、产能扩张快、生产能效低,转型发展迫切。

立足山西经济发展,2015 年太原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0.2∶29.2∶70.6,拉动太原市生产总值增长为0.02、2.60、6.28 个百分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所占比例为1.4∶37.3∶61.3。第二产业工业增加600.48 亿元,增长5.7%,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提高3%,新兴工业产业快速增长,占工业投资比重的69.4%。第三产业拉动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不断上升,其中服务业和金融业迅速发展。第一产业保持稳定发展,比例减少。农业中,农林牧渔业持续上升,农产品加工增长迅速,太原市适应经济状况,建立“一元菜菜篮子工程”建设高标准设施农业示范园,但简单商品生产使农业发展单一,经济作物仍以大棚蔬菜和化学蔬菜发展,未发挥附加值,尚未向科学教育和文化习俗方向发展,如晋祠大米创立品牌后,仍然以传统的粮食作物发展。且太原市的现代农业发展较晚,基础薄,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发展未平衡,农业中的档次低,文化和教育功能弱,文化农业发展阻力大。因此,太原市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大农业开发,发展文化关怀和经济价值高、潜力大的文化农业。依据中央对“三农”的投入,太原市对种粮补贴范围扩大,标准提高,制度不断完善,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农业科技研发,推动文化农业发展。将农业与第三产业结合,使文化农业在近郊农业得到发展,满足市民的休闲和学习教育功能,拉近城乡距离。

2 文化农业建设

中国现代化快速发展,农业也随之进入现代化阶段。文化农业在现代化农业建设中的地位日渐突出。

2.1 东部地区建设

东部地区拥有完善的配套服务,商业和农业思想观念结合度比较高,适合选择的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公司的市场化机制水平高,具有强大的组织形式。其中,东部地区北京市顺义区通过建立特色旅游体系,增添特色旅游景观,打造各个旅游景点。在2008 年成功举办奥运会水上运动项目和2009 年成功举办花博会后,顺义区的形象得到明显提升。顺义区以此为契机开发独一无二的特色生态农业,大力发展文化休闲和旅游业,注重文化关怀,满足城市居民精神需求,发展高质量的文化农业。顺义区利用比较好的土地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娱乐、采摘劳作为一体的文化农业,未来确定重点发展农业观光和花卉种植。

2.2 中部、西部地区建设

中部地区开展建设相对晚,但现代农业发展迅速,逐步解决温饱问题后,开始向享受型农业过渡,文化关怀与日俱增,现代农业正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中部地区武汉市根据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结合自身农业发展和经济产业结构,开发家庭农场,通过对种植业家庭农场、水产业家庭农场、种养殖结合型家庭农场和循环农业家庭农场相结合的生产方式,组织文化农业发展,增加文化性和休闲性。重庆市万州区试点发展微型企业模式,将家庭农场和企业形式相组织,创立微型农业公司,成都市探索家庭农场个人独资企业模式。

2.3 太原文化农业

在2016 年“中央一号”文件下,太原市农业生产水平逐步提高。太原市现代农业正与第三产业相结合,现今以开发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方式,文化农业发展正在兴起。太原市农业除提供农副产品外,还具备一定的休闲娱乐功能。调查中,走访了太原市多家现代农业开发区。在晋源区发展北大寺村特色农业观光,观光园以晋祠名胜为依托,开发莲藕种植、水稻种植、农家文化体验、休闲垂钓活动,是综合发展的现代农业。在迎泽区发展润东农业科技博览园,园区以农业高新技术展示,采摘为主,培育多种珍奇蔬果。在杏花岭区发展采薇庄园,以自然生态为主,结合餐饮、度假、农事体验、采摘、游乐园的一体生态庄园;发展长沟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锦林百花园。在尖草坪区发展宇文山庄,以餐饮、住宿、休闲、陶艺为一体的农业庄园,并是太原市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发展西高农家乐。在阳曲县发展青草坡香草庄园,庄内借助大禹治水时期晋阳湖涨潮至此的历史文化,以农耕、餐饮、采摘、体验乡村古园为一体开发田园农业。经过走访,分析了太原市农业休闲观光,发现农业以休闲度假为目的发展综合性农业区,提供以田园观赏、农业体验、自然生态游、垂钓、餐饮的休闲农场和以采摘果实、耕作种植、赏花、享受田园乐趣的观光农业。太原市文化农业开发水平低,文化关怀尚未形成,未实现城市居民的精神需求和精神寄托,农业教育观念未体现,文化功能和科学技术薄弱。

太原市现代农业发展应加大特色文化发展,提升文化农业水平,增加科学教育功能,发展风俗农事体验。建筑上,建设具有晋商文化特点的四合院和具有黄土高原乡土气息的窑洞。开发农事活动,发展童玩技艺的玻璃圪嘣、推铁环等游戏,发展面塑、剪纸、晋剧、祭祀等民俗。利用农业科学教育功能,将传统农业栽培种植的农作物、饲养的动物以及配备的工具作物教学器材,传授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知识,划分若干小区域,使城市居民体验农田劳作,学习山西杂粮、晋祠大米、葡萄、沙棘的种植。综合太原市文化农业的发展特点和城市居民的休闲方式,太原市文化农业应建立生态涵养区和农业文化区,并与第三产业的文化服务有机结合,创建以风俗习惯、艺术、经济、文化为方向的文化农业。建立传统地方文化特色园和生态区。开展民俗、节日、集市、农村习惯、农村文艺、农业传说的文化普及,保护修建农村文物古迹、历史民俗建筑、农村景观,使城市居民可以体验田间劳作、农村礼仪、节气安排、农事祭祀、交往、休闲的太原农业特色活动。

3 结论

通过对太原市农场、农村庄园的走访和调查,并对太原市经济发展进行调查,在结合中国农业和经济发展、中国文化农业发展水平的情况,总结了太原文化农业发展的情况。

3.1 机遇

太原市位于中部地区,又是山西省省会,太原市人口数量约429 万,消费量大,客源稳定。太原市经济转型发展在山西省速度最快,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农业发展与第三产业结合度高,文化建设水平高。太原市经济水平比较高,城市居民的物质条件基本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欠缺。太原市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度高,农业优惠政策多。太原市拥有星火创业园、高新区等科技园区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大。

3.2 挑战

太原市现代农业发展晚,21 世纪初才初具规模,农业发展未达到宴享阶段。太原市农业观光分散,统一规划能力弱。根据哈格斯特朗的时空棱柱模式和太原市公共交通系统分析,太原市农业观光多位于郊县区,城市居民多位于市区,且城市发展为块状,可到达郊县区的公共交通少,道路通达度差,城市居民出行能力弱。太原市为能源重工业大都,科技对制造业贡献高,但农业科技贡献水平低。

参考文献

[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0-33.

[2]赵继敏.2020北京城市空间格局优化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199-211.

[3]汤敏,张朋伟,边春霖.生态城市主义[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103-105.

[4]崔英伟.村镇规划[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8:197-198.

[5]姜若愚,吴瑛.中外民俗[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16.

[6]路明.现代生态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1-72.

[7]张小娇.AHP-GIS的山西省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与时空分异特征[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2):86.

[8]肖谢.家庭农场组织形式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917-922.

[9]中国统计年鉴[EB/OL].[2016-03-20].http://www.ststs.gov.cn.

[10]山西统计年鉴2015[EB/OL].[2016-03-20].http://www.ststs-sx.gov.cn.

[11]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2-190.

农业文化的基本问题的思考 篇8

一、农业文化的缺憾

1. 认识上的缺憾。

农业文化伴随着农耕文明的产生、发展而淀积、形成, 是一种最早出现的文化, 因此, 往往导致人们在认识上的误区, 认为农业文化是一种落后的文化, 是一种等同于农耕文化的文化。的确, 农业文化起源于农耕文化, 农耕文明时代的农业文化也等同于农耕文化。但是, 农业是发展的, 不但发展到现在, 而且将一直发展下去, 除非人类不再需要像粮食之类的初级产品。农业在发展上伴随着工业文明、现代文明, 应用着机械等工业产品和基因等现代技术, 即由此而淀积、形成的农业文化无不融入了先进、现代的东西, 一句话, 农业文化也应该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

2. 研究上的缺憾。

也许是由于认识上的原因, 人们几乎没有对农业文化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 抑或仅研究农耕文明时代的农耕文化, 抑或仅研究农业文化的某些枝节问题, 如甘蔗的种植行为和品尝行为等, 而对农业文化的基本问题, 如农业文化的概念、特征、结构和功能等问题, 则几乎没有进行研究, 致使至今都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能够反映整个农业发展、特别是反映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文化。

3. 使用上的缺憾。

由于认识上和研究上的缺憾, 特别是由于没有形成一个能够反映整个农业发展、特别是反映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文化理论体系。因此, 在实践上, 农业文化对农业的作用, 仍处于经验的层面、零碎的层面、机械的层面, 而未能从科学的、理性的、有序的层面上反作用于农业, 指导农业发展。

二、农业文化的理性思考

1. 农业文化的概念。

什么叫农业文化?所谓农业文化, 指的是一种以自然为载体, 以生物为对象, 以农业情结为核心, 以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为目标, 以农业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为手段, 以生产、科研、教育和管理等农业生产活动为形式, 而在农业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产业文化。

2. 农业文化的特征。

农业文化具有如下特征:

(1) 规律性。即农业文化具有其本身固有的、而有别于其他文化的运动规律, 大凡农业文化都会遵循这一规律产生、形成和发展;同时, 这一规律能为人们所认识、所揭示、所掌握、所运用, 从而能够在人们意志的正确支配下而健康地运动和发展。农业文化的规律性集中体现在, 农业文化是文化大系统和农业文化本身的相融合, 是农业与文化的统一体。

(2) 自然性。农业以大自然为载体, 农业生产活动离不开大自然。因此, 农业文化势必具有自然之特性。具体表现在, 具有浓郁的自然气息, 土壤、气候、水和生物等自然资源及其运动规律, 特别是农业生产生存和发展藉以依赖的综合运动规律, 无不构成农业文化之基调。因此, 可以说, 农业文化是自然与文化的结合体。

(3) 生物性。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农业生产的实质, 就是人们通过水稻、甘蔗、菠萝和猪、牛、羊等农业动植物对土壤、气候和水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来生产稻谷、糖料、水果和肉类等农产品的过程, 因此, 农业动植物及其生长发育规律自然构成农业文化之主调, 或者可以说, 农业文化是生物与文化的共生体。

(4) 历史性。农业并不是从来就有, 而是伴随石器时代的到来而开始, 尔后, 随着时间的推移, 人类的文明与进步, 农业也随之而不断地发展。显然, 作为与农业形成统一体的农业文化, 自然也会随着农业的发展而发展, 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凸现出相应的时代特征。这就是农业文化的历史性。

(5) 纵横性。农业是一个大产业, 就内部来说, 涉及农、林、牧、副、渔五个行业, 涉及产、供、销三个环节, 涉及生产、科研、教育、管理四个系统, 就外部来说, 涉及财政、税务、工商、质检、农资、供电、金融、交通等涉农单位, 而每一行业、每一环节、每一系统、每一单位的发展, 都会淀积、形成相应的文化。因此, 农业文化在有其固有特点的同时, 无不与这些内外部的各种文化相包涵、相交叉, 从而体现出纵横性。

(6) 产业性。农业文化是一种产业文化, 一切行为规范都要围绕农业这一产业来进行, 其价值集中体现于对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追求上。

3. 农业文化的结构。

农业文化的结构主要有:

(1) 资源层。这是农业文化最原始的状态, 最初步的层次, 也是农业文化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温床, 以自然的方式表现着, 表现着土壤、气候、水和生物等农业自然资源, 以及其遵循自然资源运动的方式。

(2) 田园层。这是农业文化的物化形式和直观表现, 包括田园 (包括耕地、牧场、林地和水域等) 、生产设施 (包括水库、沟渠、道路、农机、机井、电网、棚架等) 和农业动植物 (包括农作物、林果、畜禽和水产品等) 以及其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包括粮食、糖料、油料、蔬菜和水果等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 包括树木和花卉等林产品及其加工产品, 包括猪、牛、羊和鸡、鹅、鸭等畜禽产品及其加工产品, 包括鱼、虾、蟹、贝和藻等水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归纳起来不外两方面, 即农业生产及其农副产品。

(3) 行为层。这是农业文化中的行为规范, 即人们在追求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中所表现出来的活动行为, 包括农民在种田中表现出来的生产行为, 包括农业科技工作者在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中表现出来的科技行为, 包括农业教育工作者在农业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中表现出来的教育行为, 包括农业管理工作者在农业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中表现出来的管理行为, 还包括银信、农资、供电、财政、税务、工商、交通和宣传等涉农单位在农业服务中表现出来的涉农行为。

(4) 知识层。这是农业文化的知识形式、技能形式, 即人们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形成而用于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知识、技能, 是实践的经验, 知识的累积, 技能的升华, 一般以文化载体的形式出现, 如文章、报纸、杂志、书籍、音像和电影等, 包括农业科普、农业科技、农业经济、农业管理、农业政策和农业法律等方面的知识。

(5) 精神层。这是农业文化的最高形式、哲学层面, 也是农业文化的灵魂所在、价值体现, 更是资源文化、田园文化、行为文化、知识文化的升华, 指的是人们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中, 在追求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中, 形成起来的、而又有益于、有利于农业生产本身发展以及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价值观念、思维理念、职业道德、行为准蝇。进入这一层面的人们, 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就会自觉地、不自觉地, 有意识地、无意识地, 成为其生命存在的方式, 生活活动的内容, 精神粮食的源泉, 价值体现的形式。

4. 农业文化的功能。

农业文化的功能主要有如下几个:

(1) 导向功能。农业文化是农业的文化形式, 也是农业与文化的统一体, 因此, 对农业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 即具有引导农业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的功能。基于此, 培育、打造一个积极、向上、先进的农业文化, 就能引导农业朝着积极、向上、先进的方向发展, 从而生产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需求的农产品。

(2) 联贯功能。农业文化是农业生产活动的淀积, 因此, 它具有联贯功能, 即具有将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现代农业和未来农业有机地联系、贯穿起来的作用。一种文化, 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 不但能够用文化的形式将各种类型、各个时期的农业生产活动记载下来, 而且能够用文化的形式将它们有机地联系、贯穿起来。例如, 刀耕火种作为实物虽已灭迹, 但作为文化仍然存在。

(3) 凝聚功能。农业文化是一种精神、价值的体现, 当倡导的是积极、向上、先进的农业文化时, 就能把从事农业的单位和个人 (包括从事种田的农业生产者、从事科技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从事教育的农业教育工作者和从事管理的农业管理工作者, 以及所有涉农的单位和个人) 凝聚到农业文化的旗帜下, 共同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而努力、而献身, 从而使其行为得以规范, 知识得以应用, 能力得以发挥, 理念得以升华, 价值得以体现。这就是农业文化的凝聚功能。

(4) 协调功能。农业文化既是资源文化、田园文化、行为文化、知识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又是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因此, 它具有四方面的协调功能。第一方面是协调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关系, 使农业自然资源利用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影响后人的需要;第二方面是协调农业内部各部门、各层次、各方面的关系, 使它们各自的利益都能在有利于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这一共同利益的前提下得到相应的发展;第三方面是协调农业内部与涉农单位的关系, 使它们既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又有利于涉农单位的发展;第四方面是协调农业与社会的关系, 使农业既能在社会这一大系统中发展, 又能与社会其他系统互促互补, 共同促进社会的发展, 人类的进步。

《诗经》爱情诗与中国的农业文化 篇9

一.爱情诗内容中的农业文明迹象———爱情诗中的自然物

《诗经》中描写的植物有150多种, 由于《诗经》的历史地位, 《诗经》中植物研究活动异常活跃。上世纪初叶胡朴安的《诗经学》一书称这方面的研究为《诗经》植物学。可见其重要地位, 而爱情诗中的植物则另有一番色彩。

1、《诗经》爱情诗以农作物来传情、达情现象。

男女相遇, 相爱并赠物达情这种风俗至今仍很流行。《诗经》爱情诗中的这种赠物达情之俗应该是其渊源。所不同的是《诗经》爱情诗中的“物”多为自然中的农作物。虽是普通, 但这些朴素的农作物成为双方爱情的象征。如《卫风·木瓜》中“投我以木瓜”、“投我以木桃”、“投我以木李”。“木瓜”、“木桃”、“木李”都是极其普通的自然之物, 但是却代表了赠送者的淳朴而永恒的爱意。

溱与三有, 方涣涣创。士与女, 方乘兮。女曰欢呼?士曰既且, 且往欢乎?三直之外, 洵纡且乐。维士与女, 伊其相谑, 赠之以芍药。

溱与三有, 浏其请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欢乎?士曰既且, 且往放呼?三有之外, 洵纡且乐。维士与女, 伊其相谑, 赠之以芍药。

这首诗写男女青年在河边嬉戏游春。可以想象, 在大地回春之时, 和风煦煦, 万物滋生, 释放于自然界中的爱情轻松, 快乐, 同时赠物芍药以表达爱意。这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培养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跃然纸上。

2、农作物在《诗经》中的象征意象。

原始时代, 人们处于蒙昧状态, 他们无法解释与他们相区别的世间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 对自身之外的自然万物便产生了困惑和神秘感, 在这种情况下, 便形成了远古人们所特有的泛灵论的思维方式和精神特点, 他们认为自然万物都是有灵性的, 万物的世界应该和人的世界是相似的, 具有同样的社会状态和精神心理。人们热爱和崇拜自然, 给自然界中的农作物赋予了象征意义。表现在《诗经》爱情中则为大量比兴手法的运用。如:

山有扶苏, 阴有荷花。不见子都, 乃见狂且。

山有乔松, 阴有游龙。不见子充, 乃见狡童。

《诗经》中有很多比兴手法, 它有两种情况:一是借句起兴, 兴句与正文没有多少意义关联。如《小雅·采菽》。二是借物起兴, 因景生情。这种兴法在《诗经》中使用最为普遍, 上面所引《山有扶苏》就是属于第二种情形的。文中用山上的扶苏、乔松等大树木象征男子, 而以湿地的荷花、游龙等花草比喻女性。这种象征是对自身的肯定, 更是对自然物的热爱和肯定, 这种比兴手法在《诗经》爱情诗中甚为多见。如《小雅·阴桑》和《唐风·有枤之杜》。前者由桑树的树干柔美和叶子茂盛柔润而充分显示出自己因恋人到来而精神焕发欣喜万分的情态。后者则以杜梨树果实多酸涩的特征和它孤独生长的情状, 写出自己只身一人苦涩悲伤之貌, 这种比兴是平时对美的事物认识积累下的产物, 诗人即目所见的自然与之朝夕相处, 久而久之便融入自然之中, 自然与人似有同感, 似有同命运, 似有相同的意识活动。因此《诗经》中的借物起兴的诗句并非单单我们前面所指的领域中古老的中国文化心理象征, 这种将自然现象与自然人物与人的活动紧密联系, 充分体现出“天人合一”之说。

二.农业文明孕育出的《诗经》爱情诗的风格

《诗经》被儒家奉为典籍, 作为儒家的经典教义, 自孔子的“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起, 《诗经》一直被披上礼教外衣, 用封建的陈腐道德对《诗经》进行曲解使之成为有利于政教的工具, 而遮掩了真实的面目和耀人的光辉。

《诗经》产生的年代是礼教初设而古风犹存的时代, 在那个时代, 爱情仍然是人类本性中最自然的部分, 是生命中最动听的弦音。他们向往爱情, 追求爱情, 为爱情而喜而忧, 表现自我最真实和真诚的状态。《诗经》中对男女间的爱慕、追求、幽会、相思等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在诸多的爱情诗中, 热情和大胆地赞美爱情美好与欢乐的内容更是随处可见。我们从下面这首《召南·有摽梅》中便可窥见一二:

探有梅, 其实七兮!求我庶土, 迨其吉兮!

擦有梅, 其实三兮!求我庶土, 迨其今兮!

揉有梅, 倾筐暨之!求我庶土, 迨其谓之!

梅子一天天从树上掉下来, 象征着阳光荏苒, 岁月流逝。当年的豆蔻花季已不复在, 单身的大龄姑娘越来越着急, 他急切向男士们发出求偶呼唤:“求我庶土, 迨其今兮!”。《毛传》曰:“今, 急辞也。”意谓姑娘不愿再拖延, 巴不得现在就有人向她求婚。已往还“迨其吉兮!”要求男士在吉日良辰求婚, 现在只要两人情投意合, 顾不得其它条件了, 这种求偶的主动与直白实在让我们大为惊叹。因此可见《诗经》中的爱情诗是自由的、活泼的、率直的, 这种对自我情感的正视是自我意识最鲜明、最重要的特征, 而这种自我意识的强烈观念正是远古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

爱情永恒不变, 只是它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的存在状态不同, 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 《诗经》中的爱情诗, 是孕育在早期农业文明中的爱情赞歌, 是真诚的、纯洁的、美好的, 是人类爱情诗歌的明珠。

摘要:一部文学作品总是植根于它所诞生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土壤中。《诗经》是中国早期农业文明的产物, 中国早期的农业文明对《诗经》中爱情诗在内容、风格和表现方式上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上一篇:行为失范下一篇:千岛湖度假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