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能力

2024-05-08

领导者能力(精选十篇)

领导者能力 篇1

书出版以后, 受到各方好评, 其中以畅销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者史蒂芬·柯维博士的评价最高:“如果说彼得·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写给20世纪工业时代的管理者的, 那么拉姆·查兰的《成功领导者的八项核心能力》就是写给21世纪的全球化数字时代的领导者的。”当然, 拉姆·查兰也在书中认为, 在现在和未来充满挑战的商业环境中, 领导者的八项核心能力是企业盈亏、资金运用、资源分配、生产率和客户满意度的基础, 缺一不可。

拉姆·查兰指出, 定位是企业业务发展的核心, 也是业务能否赢利的基础, 而当今世界变化频繁、深入且剧烈, 领导者必须不断地塑造和重塑自己所领导的企业, 才能使它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从而实现企业的赢利目标。因此, 业务定位和再定位是领导者必备的第一能力。定位能力的核心是, 知道何时做出改变, 如何改变, 以及如何将其与赢利模式紧密联系起来, 这就要求领导者擅于打破曾经带来成功的思维范式, 始终对各种初期的警示信号保持警觉, 并做出正确解读。

企业外部环境线性变化的年代已经远去, 原有的赚钱之道突然就会变成危及生存的经营方式。企业要拥有未来, 领导者必须具备对不均衡瞬间的预先识别能力。拉姆·查兰通过实践总结, 发现培养这种商业敏锐度的一个简单方式, 就是不断问自己:今天世界上发生了什么?对别人而言这意味着什么?对我们而言这意味着什么?我们首先得做些什么?我们要在其中发挥作用必须做些什么?然后我们又要做些什么?并与同事或伙伴一起寻求答案。

或许, 你能找到市场上的第一流人才;或许, 你可以将每个人的长处与岗位的硬性要求进行完美的匹配, 那么, 你是否能够让这些高素质人才在一起很好地合作呢?每个伟大商界领袖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团队, 但将许多能力强大的个体组合在一起并不等同于塑造了一支团队。“分而治之”在管理团队合作上是行不通的。作为领导者, 必须充分意识到自己是团队领导者而不仅仅是团队成员, 必须无惧公开讨论, 不要犹豫最后拍板, 必要的时候果决采取措施剔除害群之马。只有这样, 你的直接下属们才会自然而平常地跨越各自的局限相互协作、相互交流、相互工作, 并自行解决分歧。

人才就是生产力, 要让一个企业健康发展, 内部培养人才比外部引进更为重要, “CEO一定要知道自己的公司两年后需要什么样的人, 然后现在就雇佣他。”一般来说, 高潜力领导人才有六个特征:足够了解自己的业务、善于确立明确而清晰的目标、乐于指导和培训下属、嘉奖具有执行精神的人、了解并勇于接受现实和有着坚强的性格。从普通员工到首席执行官的一般上升路径是从管理自我到管理他人, 从管理他人到管理经理人员, 从管理经理人到管理职能部门, 从管理职能部门到事业部总经理, 从事业部总经理到集团高管, 从集团高管到首席执行官。每一个层级的晋升, 都需要在领导技能、时间管理和工作理念三个方面实现转型。

领导不是一个人的事情, 领导者必须在自己周围建立起一个具有高度“共鸣、共识、共振”的核心团队。靠事业形成共鸣, 领导者必须改变独断专行的领导方式, 帮助团队创建业务的整体图景, 纠正团队中任何分裂性行为;靠内部对话建立共识, 在面临的挑战、机遇以及可获得的资源等问题上充分对话, 毫不妥协地尊重异见、执行共识;靠合力形成共振, 领导者也是教练, 要善于教练辅导, 激发他人的事业心和忠诚度, 塑造核心团队的良好环境。

有方向才有动力, 唯有方向正确, 目标才是有效的目标。确立正确目标, 首先需要排除无效目标, 无效目标主要有矛盾的目标、貌似合理的目标、模糊的目标、没有指导意义的目标、缺失的重要目标。其次, 一定要是有效的目标, 每一个有效目标的实现, 都必须有助于促进公司战略的落实, 有助于提升公司整体竞争力, 有助于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每一个有效目标的实现, 企业都是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拉姆·查兰强调设定正确目标必须遵循六条法则:目标必须属于整个团队、目标必须具体可量化、抓住关键性因素、富有挑战性且具备切实可行性、必须界定目标实现的时间、必须有激励和惩罚。

目标一旦确定下来, 就需要开辟一条通往终点的道路。这个时候, 设定工作重点并专注于它, 才能使我们从各种纷繁复杂的细琐事情中找到根本和关键, 才能提纲挈领, 集中精力和资源, 实现最大产出。拉姆·查兰强调:“优先级的设定因行业的不同, 时点的不同而各有差异。然而, 合理选择并高效执行优先目标的能力却是恒久不变的。”作为领导者, 可以从五个方面开始培养设定优先级的专门技能:一是聚焦, 只要设定几个优先级就可以了, 不要设定过多的优先级;二是沟通再沟通, 重复再重复;三是确保正确的人员来实施优先目标;四是重新分配资源;五是建立反馈回路。

拉姆·查兰在书中还说, 当前, 任何一个行业的运营都处在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中, 对领导者的要求不仅仅是利润和企业自身的成功, 还必须关注企业外部的特殊利益团体的需求, 建立广泛的社会联盟, 承担起必要的社会责任, 才能领导企业走得更远, 赢得更广泛的支持。这些责任, 一是道德责任, 尊重政治体制和社会文化, 遵守法律、共同规则以及国际标准, 防范腐败贿赂, 对消费者和对客户负责等;二是对人的责任, 包括员工安全计划, 就业机会均等, 反对歧视、薪酬不公平等;三是对环境的责任, 主要包括维护环境质量、使用清洁能源、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四是对社会和经济福利发展的广义贡献。

拉姆·查兰在书中强调, 这是一个转型的时代, 转型的时间和周期会越来越短, 领导者必须专注于核心领导能力的培养, 对自己的持续发展负责。领导者可以从八项核心能力中挑选并提升一两项自认为最关键的核心能力, 当达到一定水平后, 再挑选其他一两项。在这个过程中, 领导者能做的就是寻找可以锻炼这些能力的机会, 将自己融入其中并检验自己的各项能力。另外, 拉姆·查兰也提醒, 领导者在持续学习进步中, 应该留心观察个人特质对于能力发展的影响, 成功领导者必须具备雄心抱负、内驱力和毅力、自信、心态开放、现实主义、虚心好学等心理特征。

领导者如何提高领导能力 篇2

基层领导者的地位作用都是重要的,他的素质、经验、智慧、人格和决策能力,决定着一个单位的荣辱与兴衰。许多单位成功、失败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成也领导者、败也领导者。

领导能力提高

一、必须提高决策的谋略能力。

深谋远虑属于谋略策划范畴,是对领导全局工作的长远规划。提高对上级检察机关决策的科学理解能力,是一个基层院的领导者战略头脑的高层次,它关系到一个单位的决策方面和工作好坏的政策界限等。所以一个单位的“领导者”应该在把握上级决策的基础上,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创造性的制定本单位检察工作的突破口,这是一把手的经常性工作,也是基层领导者必须练的基本功。

练好基本功要增强基层领导者思维能力的独立性。“一把手”是一个单位的决策的关键人物,必须具备较高的独立思维能力,不能事事依赖上级,也不能照葫芦画瓢,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善于拿出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工作办法。学习借鉴先进的单位的经验也要防止生搬硬套,做到善于移植,形成自身特色。对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要独立思考,独立运筹,看准的问题及时决策,对以往,或者是前任领导的决策,发现与现实有偏差时要及时修正,防止失策造成损失。

练好基本功要增强思维的创造性,在改革的大潮推动下,检察工作瞬息万变。决策的特点是:随机因素比较多,变化快,决策的层次化空前复杂,这就要求决策人必须有创新知识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接触新事物,涉足新领域。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检察工作如何和世界接轨,将面临许多预测不到的新问题,有了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才能使决策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练好基本功要增强思维的综合性,基层检察工作,涉及的面比较宽,必须考虑各种情况,养成综合性、多向性,思维的习惯,开阔思维视野学会从客观上把握全局,分析问题,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既要考虑有利因素,可能带来的影响,做到统筹兼顾,防止漏洞。又要把握多种思维方式,把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静态思维和动向思维,定性思维和定量思维结合起来,把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综合比较,把局部和全局共性和个性等情况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综合思维;把另散的思维成果,加工成为揭示事物本质,简明扼要的结论,提高综合思维、全面思考问题和在复杂工作中的决策能力。

练好基本功要集思广益,注重调查,精通业务,提高对本单位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的设计能力,这就要求准确的把握本单位的工作实际,发展趋势,全体干警的承受能力,紧紧抓住关系本单位工作进度的关键问题进行设计,要严格按决策程序,依靠集体智慧。

领导能力提高

二、必须提高领导班子的凝聚能力。

实际工作中有的领导班子之所以对正确的意见集中不了,对本级分歧意见统一不了,错误认识纠正不了;并非都是领导能力低,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领导者在领导层和干警心目中的威望不高,这种因不信其人而否其见的现象时有发生。可见领导者在领导班子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对决策能力有很大影响。

1、做表帅给人以敬佩感。一项决策做出以后,总要有各方面的支持和谅解,总要有许多人去执行,让全体干警对所作出决策持积极态度,是决策成功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领导者要以其言正身,说的做的都要为部属作表帅,时刻注意自我形象的塑造。如果在处理一个人、一件事上不谨慎就可能在领导和群众面前丧失威信,没有威信,谈何决策能力,提高决策能力必须使群众对领导者有敬佩感,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落实决策才能有可靠的基础保证。

2、积极进取增长才干给人以信赖感。一般情况下,领导者在群众中的影响力,与自身的学识才干成正比。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给基层领导者提出一个如何改善知识结构,尽快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的问题。要经常想到自己知识水平与职务需要还有差距,以激发自己求知若渴之感,还要想到机关和广大干警的文化素质、知识水平在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做到“水涨船高”就有被“群众知识之水”淹没的危险,正确的决策首先需要领导者的知识化,只有领导知识功底雄厚,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不断提高决策能力。

3、作风民主严以律己给人以舒畅感。事实说明一个唯我高明,独断专行,文过饰非,妨贤忌能的领导者,是不可能正确发挥集体领导决策作用的,解决好这个问题,基层领导得必须讲信任,始终不喻的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的领导原则。凡属重大决策都是考验领导班子集体智能的一场“团结赛”。每个领导成员对决策问题的智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都可能给正确决策丢失分数。所以在决策论证问题时,要充分发扬民主,各抒己见,不搞个人说了算,只有这样决策才能体现群体意志,才能有号召力。周正业老师,领导力管理专家。团队建设专家南京师大文学学士、法学硕士。上海交大客座教授,历任美资跨国公司高级经理。欧洲最大培训公司合作讲师。现任天下伐谋咨询公司高级合伙人、营销学院执行院长。严以律己要求下级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敢于推功揽过。在荣誉面前要做到不伸手,在失误面前要主动承担责任。这样能够形成一个思想放的开,互相信任,心情舒畅的领导整体,为正确决策创造良好的思想氛围。

领导能力提高

三、必须有工作上的创新能力。

决策是以改变现状为前提的,它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创新就没有决策,提高基层领导的创新能力是与提高决策能力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一个问题,应把握好以下三个问题:

1、要弄清求实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把创新建立在讲科学、求实效的基础上。由于受习惯势力的影响,在对求实与创新的理解上,往往有片面性、简单化的倾向;讲求实,往往因循守旧,不针对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工作措施;讲创新,有时注重在形式上做文章,不重实效。在工作实践中必须弄清二者的辩证关系;求实意在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讲究工作效率和实效;创新就是发展。在务实的基础上摸清规律,用新思想,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如果把二者割裂开来或各执一端,不坚持在务实的基础上创新,用创新的精神去务实,就失去了各自的生命力。

2、注重调查研究善于从广大群众中吸取营养。投身于群众的社会实践,是提高领导者

决策能力的源泉,决策者个人的知识能力是有限的,只有将自己置身于群众之中,通过调查研究,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取长补短,才能使自己观点接近正确决策。调查研究是决策准备阶段的基础工作,调查研究的功夫不下如何,从根本上制约着决策的精度和质量。基层领导者必须坚持把决策的重心放在深人群众和调查研究上。

什么是领导者的首要能力 篇3

当今,变化的规模、速度和深度已非过去任何时候所能比拟。在这样的一个大变革时代,对于领导者的能力有什么要求?当然,智商、自信、魅力、沟通能力以及拥有愿景,对于领导者而言都很重要。但是,我们见过很多领导者,满怀信心地做出决定,最后却变成一场灾难!我们也听到过无数愿景,最后却发现不过是一堆修辞和夸口。管理大师、CEO顾问拉姆·查兰(Ram Charan)对数百家企业的领导者进行了研究,发现了在当今剧变时代,胜任的领导者与不胜任领导者之间的核心能力差异,其中第一项是:业务定位能力。具体来说就是,领导者能否找到满足客户需求和实现赢利的好主意,对业务进行准确定位?还有一点越来越重要,那就是领导者能否恰当地对业务进行再定位?领导者要确定什么应该增加到业务当中,什么应该取消;发现利润增长的新机会,对市场重新细分,以及决定采用哪种新技术。定位是企业业务发展的核心,也是业务能否赢利的基础。对业务进行定位和再定位是21世纪领导者最重要的核心能力,因为没有准确的定位,企业的根基就会瓦解。(参见本期《转型时代领导者的首要能力》)从这一点来看,虽然外界对于《中国经营报》的变革成败前景众说纷纭,该报领导者对业务进行重新定位的确是非常有意义的探索。

在本期,我们还要向大家介绍另外一个将公司业务重新定位的成功案例。在2002年,西安陕鼓动力公司只向用户提供单一的产品,即风机(为冶金、石油等流程工业输送气体的动力设备)。虽然它当时已经成为风机行业的领军企业,但当年的营业收入只有4.86亿元。如果还围着产品转,将很难突破增长的极限。

从2002年开始,陕鼓动力公司董事长印建安推动企业向服务转型,从只提供风机转向做工程总包。为了拿下第一个客户,甚至愿意垫付一半的资金做项目,若延期完工,就接受罚款。最终,陕鼓拿到了第一个工程总包的订单。这个总包项目的合同金额是主机合同的5倍,所带来的利润是主机利润的2.7倍,给陕鼓员工极大的震动。从这个项目起步,陕鼓的服务项目越来越多,例如,为了让设备稳定运行,陕鼓提供了远程监测和诊断服务,可以通过互联网,对机组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它们还从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和系统服务,发展到提供运营服务,即为客户投资、建设,并运营气体工厂,提供工业气体,客户可以像用自来水一样按量付费。

当然,实现业务再定位并非一蹴而就。用印建安的话来说,“消灭肉体容易,消灭思想很难”,陕鼓在改变员工心智模式,形成新的运营机制,员工转岗和转型,以及与技术、设备合作伙伴形成协作网等方面都有诸多举措,大家可以在本期的《陕鼓动力:制造老兵的服务转型 》一文中细细品味。

其实,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本刊也开始了业务重新定位的旅程,我们将从一个纯粹的管理媒体转变为以案例为源头,打造从案例开发、精英沙龙、企业游学、管理课程的服务产业链。我们去年11月举行的“高绩效背后的经营哲学”标杆企业游学项目受到参与企业的高度好评。在今年3月,第二期又将启程。与管理学者联袂开设的管理工作坊“海尔人单合一双赢管理模式”“‘内部公司制’实操解析”也将在2月和3月分别开班。相信这一系列变革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多价值,也让《商业评论》走向一个更广阔的新世界。

领导者能力 篇4

一、发挥文化力导向作用, 提升国有企业领导者政治辨别

作为国有企业领导者必须首先把握正确的方向, 自觉运用文化力的导向作用来提升政治辨别力, 坚定政治信仰, 增强政治判断力、形势把握力和政策运用力。一要把握政治方向。正确的政治方向是领导者做好工作的重要保证。国有企业领导者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切实履行好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 正确处理好国家、企业、职工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团结带领广大干部职工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 忠诚事业, 奉献岗位, 坚定不移地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二要坚定政治立场。国有企业领导者要把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作为提高思想政治水平, 坚定政治立场的根本措施。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 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从根本上提高政治辨别力。三要提升政治觉悟。国有企业领导者要时刻关心国际社会的风云变幻, 关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 关心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要加强党性修养,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利观、地位观、利益观, 保持政治清醒, 立场坚定, 运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指导企业管理工作, 不断开创企业发展新局面。

二、发挥文化力引导作用, 提升国有企业领导者工作推动力

工作推动力决定领导进程。良好的领导文化对公众或下属具有很强的正面示范作用, 有利于工作的推动。国有企业领导者必须充分发挥文化力的强大力量, 引领和推动企业持续有效和谐发展。一要引领示范。俗话说:火车跑的快, 全靠车头带。国有企业领导者要带头博学深思、改革创新、破解难题, 针对环境的变化和出现的问题, 拿得出主意、拿得好主意、拿得定主意, 在困难和挑战、矛盾和问题面前敢于“亮剑”, 有勇气、有办法, 知难而进、迎难而上, 推动工作, 打开局面;要始终保持和发扬优良作风, 真抓实干, 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二要激发活力。国有企业领导者要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文化品位, 以文化力提升核心能力, 用先进的文化影响和塑造职工的心灵, 激发职工群众的工作热情和干劲。同时, 要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理念, 畅通人才成长通道, 打造人才发展平台, 拓宽选才、用才渠道和培养途径, 促使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有舞台、发挥才干有机会、发展进步有空间。通过发展人才, 推动工作开展。三要凝聚关爱。国有企业领导者要着力提升以文化力为内核的思想感召力、文化影响力和人格亲和力, 通过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 吸引人、团结人、鼓舞人、凝聚人。要关爱职工群众, 时刻关注职工群众冷暖, 积极为职工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 让职工群众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确实做到干群之间思想上更贴近、感情上更融洽、工作上更合手, 凝聚职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同心协力干事业。

三、发挥文化力创造作用, 提升国有企业领导者持续创新力

持续创新力决定领导层次。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文化力是国有企业领导者持续创新力的源泉。一要增强创新意识。国有企业领导者是企业创新的“领头羊”, 要有创新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方法创新和领导艺术创新。要敢为人先, 敢于走在时代前列。要有新思维, 提出新见解, 探索新方法, 实现领导工作的新突破, 在激烈竞争中不畏强者, 积极进取, 求新求变, 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敢闯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二要提升创新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 国有企业领导者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不断进行智力投资, 真正做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 更新知识结构, 加速知识更新换代, 善于运用发散思维、开放思维、逆向思维等方式, 培养多角度、多维度、多种类分析问题的能力, 创造性地思考、研究问题。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 鼓励和推动企业成为有活力、有生命力的创新型组织, 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创新原动力、发展支撑力。三要推进创新实践。提高创新力关键在实践。国有企业领导者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敢闯、敢试, 立足实际, 勇于创新, 开辟新道路、打开新局面、实现新发展;要有创新勇气, 敢于打破常规, 疑常规思维之所不疑、想常规思维之所不想、求常规思维之所未求, 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保持创造活力, 常出人无我有的新招、人有我优的高招和人优我新的绝招,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四、发挥文化力制约作用, 提升国有企业领导者自我约束能力

自我提升力决定领导水平和形象。文化力是一种潜在的、影响深远的、渗透力很强的“软制约力”。国有企业领导者管理企业, 一靠真理的力量, 二靠人格的魅力。真理的掌握和运用、人格的形成和造就, 又得靠文化不断滋补人、丰富人、发展人, 从而提升综合素质。一要自我反省。国有企业领导者掌握着一定的权利, 权利运用过程面临着考验和挑战。面对复杂形势和经济环境, 能否保持清醒头脑, 需要领导者经常自省, 敢于剖析自己, 主动查找不足, 不断进行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二要自我否定。自我否定是一种手段, 是一种方法, 更是一种动力。国有企业领导者面对管理层次多、问题多、难题多等实际情况, 要敢于自我否定, 及时纠正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偏差和问题, 勇于承担责任, 自觉改造主观世界, 不断完善自我, 避免不犯和少犯错误, 确保企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三要自我约束。国有企业领导者要时刻做到自我管理、自我鼓励, 正确对待权力、名利和地位, 自觉遵守党纪国法, 自觉做到慎权、慎独、慎微、慎友, 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文明的业余爱好, 堂堂正正做人, 干干净净做事, 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干部职工的取向, 提升职工队伍士气, 引领企业发展。

摘要:文化力是领导者核心能力的基础, 核心能力是领导者文化力的根本体现, 两者是辩证统一的。没有文化力, 核心能力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核心能力也反作用于文化力, 促进文化力的不断提升。国有企业领导者必须充分认识文化力的重要性, 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文化力, 以文化力推动核心能力建设。

关键词:国有企业领导者,文化力,核心能力

参考文献

提升领导者言语表达能力 篇5

时间:2013-4-8 10:07:54 作者:刘志伟

美国作家马克 吐温早年有件轶事:一天,他走进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感到演讲十分动人,准备捐献口袋里的全部金钱;过了10分钟,牧师仍然没有结束演讲,他感到有些厌烦,寻思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依旧滔滔不绝,他已经十分反感,决定不捐一分钱;最后,牧师结束了冗长演讲,他已经痛苦不堪,不仅没有捐钱,还从募捐盘里偷走 2元钱。言语表达是领导者动员、组织和激励追随者的基本方法,言语表达能力是领导者必备素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也高度重视领导者的言语表达。早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就曾批评一些领导者不善于言语表达: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2010年,他在中央党校春季开学典礼讲话中,批评一些领导者言语表达的‚长、空、假‛现象,将其提升到文风高度。笔者以为,提升言语表达能力,各级领导者应从以下方面努力。

用心讲话,饱含感情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动人心者莫先乎情。‛高明领导者言语表达时都注重以情动人,1940年4月丘吉尔就任英国战时内阁首相,此刻,法西斯铁蹄遍及全球。上任伊始,他发表了著名国会演讲:‚我没有什么可以奉献,有的只是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你们问: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回答: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赢得胜利。无论多么可怕,也要赢得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赢得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这极大振奋了英国民众反法西斯的信心和斗志。言语表达根本目的是传达理念、激励民众,领导者为此必须做到:一是言语表达的逻辑性。这是思辨逻辑性的外在表现,要求领导者言语表达时,必须按照通常的逻辑表达方式或追随者所能理解的逻辑方式进行表达,尽量实现思维与语言的同步化。二是言语表达的准确性。人们的思维过程是一个内省过程,故可以直接把握观点、思想的本质。然而,在言语表达时,则必须以对方能够清晰接受为目的,为此,准确的遣词造句就是基本要求。三是言语表达的感染力。这是对领导者更高一个层次的要求。它不仅要求领导者能够明白、晓畅地表达思想内容,而且,更进一步要求能够激发追随者内心强烈的情感共鸣。

精心准备,简洁明了

领导者言语表达必须做到精心准备,既‚不打无准备之仗‛,更不能‚信口开河‛。1863年,美国总统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讲》,通篇只有272个英文单词,时间不到3分钟。在这篇简短演讲中,林肯不仅哀悼了在战役中南北双方的死亡官兵,还表达了一个政府存在的根本目的——民有、民治和民享,这篇演讲如今已被公认为世界最著名的演讲之一。这篇演讲

正是林肯‚精心准备‛的结果。林肯曾就‚演讲准备‛说:‚如果我有8个小时去砍一棵大树,那么,我首先会花6个小时去磨斧头。‛

富有个性,不说套话

一个缺乏个性、满口套话的领导者,不会赢得追随者的支持。毛泽东早在延安时期的《反对党八股》一文中,就痛斥套话‚面目可憎,像个瘪三‛,进而指出:‚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为此,领导者要从以下着手:一是体现个性、避免套话。2012年2月,习近平访美期间巧妙阐述了多个重大话题。他引用英国十六七世纪哲学家培根的名言:‚善于识别和把握时机极为重要‛,引用美国19世纪作家贝拉米的格言:‚黄金时代在我们面前而不在我们身后‛,强调中美应把握住难得的发展机遇;他引用邓小平的名言:‚摸着石头过河‛,引用电视剧《西游记》插曲中的名句:‚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生动比喻中美关系发展需要两国共同开拓;引用美国总统华盛顿的名言:‚衡量朋友真正的标准是行动,而不是言语‛,鲜明表达期待美方切实尊重中方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引用中国古代诗人辛弃疾《菩萨蛮》的名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充满信心地表示中美友好与合作是大势所趋。二是善于使用明白晓畅的言语。1940年,法西斯铁蹄几乎踏遍整个欧洲,英国急切希望美国伸出援助之手。美国总统罗斯福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将武器装备以‚租借方法‛援助英国抗击法西斯,通俗易懂地说:‚假设我的邻居家着火了……这时他需要借用我的花园浇水管,装到他的水龙头上。我自然会帮这个忙,帮他灭火。我该怎样对待呢?我不至于在灭火之前先对邻居说,‘伙计,我这浇水管价值15美元,你得先支付15美元,才会借给你使用。’……我不会要那15美元——我只是等到邻居灭了火以后,让他把浇水管退还给我。‛一席话,成功地扭转了朝野盛行的‚孤立主义‛,推动国会通过了援助英国的‚租借法案‛。三是善于使用社会流行的言语。‚80后‛、‚90后‛逐步成为中国社会主流群体,领导者面对他们更应注重言语表达‚富有个性‛。2010年,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在毕业典礼演讲中,说的都是年轻学子熟悉的网络语言:‚你们一定记住了‘俯卧撑’、‘躲猫猫’、‘喝开水’,从热闹和愚蠢中,你们记忆了正义;你们记住了‘打酱油’和‘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从麻木和好笑中,你们记忆了责任和良知;你们一定记住了姐的狂放,哥的犀利。‛短短16分钟讲话,赢得掌声30次,演讲结束时毕业生起立欢呼‚根叔‛。

幽默风趣,生动活泼

言语表达幽默生动,这是领导者知识和智慧的表现,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言语表达幽默生动,往往也是回应难题、展现机锋的利器。言语表达幽默生动,常见有以下方法:一是巧解法。1958年11月毛泽东到湖北孝感视察,邀请了一些当地劳动模范和党政领导登上专列座谈,年仅19岁的女劳模晏桃香坐在毛泽东身边,不经意打了个大喷嚏,喷了他满

论提高领导者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篇6

关键词:领导者;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技巧;危机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同时,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期,社会阶层结构的分化、利益的重新分配和权利的转移造成了诸多不稳定因素。同时,由于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各种制度还处于磨合期,即使是一些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会对社会秩序的有序运作构成极大的挑战和威胁。因此,由这些不稳定因素所引发的一系列突发事件是领导者工作中所无法回避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政府管理面临的一项新挑战。

一、突发事件的分类和特点

所谓突发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到公共安全的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紧急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把突发事件划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四大类。

(一)自然灾害

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西南大旱、舟曲特大泥石流等都属于自然灾害,它们给我国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严重的经济损失。另外,海洋灾害、生物灾害、森林草原灾害以及沙尘暴等地质灾害也都属于自然灾害的范畴。

(二)事故灾难

据相关部门统计,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人盲目追求自身利益而置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于一旁,我国公共安全事故呈现明显增多的趋势。这既包括交通事故、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恶化,也包括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如宝马车撞人案和王家岭煤矿事件等。

(三)公共卫生事件

公共卫生事件也是常见突发事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近年来,我国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再发生:1997年香港的禽流感、2000年康泰克的“PPA”风波、2003年的SARS疫情、2008年三鹿结石奶粉事件和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除此之外,我国还存在其它许多由于食品安全和各种传染病疫情等引发的各种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四)社会安全事件

尽管和平与发展是我国目前的大环境,但是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随着国家对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有效治理,恐怖活动、恶性事件、群体性事件(社会骚乱)呈现出新形式。如:2008年5•1抵制家乐福事件,瓮安事件等。

我国突发事件的发生既有自然环境方面的原因,也有国际大环境和我国经济文化方面的原因,突发事件的发生是我国社会系统内部各种力量不同程度的对抗的表现形式。由于其产生原因的综合性和复杂性,我国各种突发事件呈现出了突发性、紧急性、破坏性、连锁性、不确定性和群体性等特征。突发事件往往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突然发生、事前可能毫无征兆,它们往往会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这就需要相关领导迅速作出正确判断,一旦处理不当,就会使事件升级蔓延。

二、我国突发事件的应对现状

天灾人祸是我们所无法回避的生活现实。相对于“人祸”而言,我国对“天灾”的研究和管理是比较成熟的。尽管我们不能阻止地震、台风、旱涝灾害的发生,但是我国却能比较准确的预测自然灾害的发生,这样我们就有时间提前采取资源转移、安全防护等措施,而在灾害发生后,我们也能及时采取救治措施。由于国家对天灾的预警机制的日趋完善和国家与社会的及时有效救治,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往往都能降到最小化。但是在“人祸”方面,我国的预警机制还是比较欠缺的。“人”作为人祸发生的最主要因素,这一点是很难把握的。没有人知道何时何地会发生何事,它具有很强的偶然性;同时也没有任何人可以预测事件造成的后果。由于“人祸”的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其危害远胜于“天灾”。因此,本文主要对人为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理进行探讨。

三、提高领导者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积极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的损失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并非所有事情都会按人们期望的方向发展,应对这些突发状况是我们经常会碰到的一个问题。现代领导者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把握突发事件发生的规律性,以便更好的作出处理。及时有效地处理社会突发事件,不仅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需要,也是衡量领导者协调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

2008年11月3日,重庆市八千多辆出租车集体停运,城市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随之出现混乱。重庆市政府在这次危机处理中采取了疏导的方法,市委领导亲自出面与出租车司机和群众代表进行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平等交谈,真诚沟通,缓和了矛盾,最终出租车司机如实反映了他们的现实困难。针对出租车司机反应的情况,市政府准确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及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稳定了的哥的姐们的情绪,有效地化解了这场出租车罢运风波。然而,2008年11月17日,甘肃陇南上访群众开始大规模聚集,一些拆迁户提出了要见市委主要领导,了解领导对行政搬迁的具体设想以及如何保障他们将来的生活的意愿。不幸的是,该事件从最初的集体上访发展为打、砸、抢、烧事件。事后,一些上访群众表示,如果相关领导尽早出面解释的话,事态不会发展成为暴力事件。

在这两起突发事件中,由于领导者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措施,事件的后果出现了大相径庭的两种局面。因此,突发事件发生时,我们必须面对现实情况,不能存在任何的侥幸心理,不能感情用事。在处理中,既要讲方法,又要重实效。

(一)理性认识、反应快捷

要使整个事件得到妥善解决,就必须快刀斩乱麻似的控制事态,使其不升级,不扩大,最大限度的减少事件所导致的消极影响和破坏,这是社会突发事件处理中极为重要的一步。只要事态得到有效控制,我们便取得了时间上的主动权,这样才能寻求更好的解决之法。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可以从事件参与者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着手。

从事件参与者外部来看。一方面,领导者必须有一个镇定自若、处变不惊的心理状态。突发事件发生时参与者的情绪往往十分激动,加之事情的来龙去脉一时难以把握,不明真相的大众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精神处于焦躁、恐惧之中,稍有不慎,事件就会立刻蔓延升级,难以控制。领导者此时切忌惊慌失措、乱了分寸。领导者头脑清晰,坚定有力,群众才会有主心骨,不会慌乱。另一方面,社会突发事件发生时,参与者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引起领导机关的高度重视,以求问题得到及时合理解决。这就需要相关机构主要领导出面,与事件的参与者进行正面接触。这样,既能缓解群情激愤的局面,又有利于政府迅速搞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掌握对方的破绽。

从事件参与者内部来看。任何一个事件,其人员组成都是复杂的。我们必须对此进行清楚区分,采取不同的措施,以达到分化瓦解事件参与者的目的。中国有句古语:“擒贼先擒王”。一旦突发事件发生,领导者必须立刻组织力量,迅速查清事件的主要组织者,并予以控制。再者,就是事件的参与者,这部分人中的确有很大一部分是事出有因,但其中也不乏跟风之人。对这部分群众,我们可以通过媒体等揭露事件策划者的不良动机,使大众了解事情的真相,团结争取大多数群众。

(二)多方调查、找到症结

鉴于社会突发事件的复杂性,我们有必要在控制了事态发展,争取到时间上的主动权后对事件进行多角度调查,多方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找到问题的突破口所在。这是我们针对社会突发事件果断作出判断的前提。

常见的调查方法有公开调查法、隐蔽调查法、间接调查法。三种方法各有利弊,其中隐蔽调查法一般只适用于敌对的政治事件。在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一种或多种调查方法同时进行,必要时我们还可以采取一些特殊方式。在通过调查取证对事件有了全面了解的基础后,我们要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把握事件的本质,找到问题症结所在,从而确定事件的性质。

(三)迅速决断、协调联动

在全面了解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我们必须对事件的性质作出判断,制定出事件处理的总方案。由于突发事件的处理时间比较仓促,要想达到立竿见影,迅速控制局面的效果,事件处理方案必须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同时我们还有必要做几套备选方案,以防不时之需。

鉴于社会突发事件的综合性,事件发生后政府需立刻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或联合领导小组,整合各部门资源,进行统一指挥。此时,参与突发事件处理的主要领导者更要表现出驾驭全局的魄力;相关机构和人员必须统一思想,分工协作,步调一致,在解决方案出台后,一定要做到各司其职,层层落实,共度危机。

(四)抓住关键、灵活决策

找准突破口,抓住关键环节,有时需要采取迂回战术,有时则需要从关键部位直接切入。在实践中,针对不同性质的突发事件,采用不同的策略。对于人民内部矛盾,要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主,劝导群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要向群众表明党和政府的立场及解决问题的真诚态度。而对于社会政治性事件,则必须全力控制和解决首要人物。对自然灾害类事件,则要全力抓住薄弱环节和关键部位,切不可一概而论,导致矛盾激化。2009年出現的甲型H1N1流感事件中,由于疫情的严重程度以及对未来的发展趋势的影响程度不同,我国各地区政府对甲型H1N1流感的重视程度也不尽相同,在不违背国家总原则和疫情不蔓延的情况下各地区采取了不同的防控措施。

(五)圆满善后、注意总结

为了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我们应善于从已经发生的事件中汲取有益的经验教训。一方面,领导者要深入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对事件的处理,分析总结我们工作中的不足和疏漏之处,从而把一次危机变成一次改进工作和提高执政能力的一个契机。

天灾人祸的发生是不能避免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探查各类突发事件的诱因,并对诱因进行合理的控制来防控事件的发生,进而降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因此,作为现代的领导者,必须树立危机意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发生的能力,保持对事件发生的敏感性和警惕性。

参考文献

[1]卢涛.危机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余仰涛,余永跃.领导学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3]刘峰.新领导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苏保忠.领导科学与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李奇.行政领导素质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6]吴照云.管理学原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7]郭朝阳,何燕珍.管理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守、破、离——提升领导能力 篇7

此概念,不仅可阐述修习武术者之学习心境,亦可适用于其他领域。当然,同样可贴切地描绘企业管理者在学习领导之道时的心路历程。

守,是学习期。先从各种不同的经典著作、典范人物开始,进行标竿学习。从理论架构建立领导方法论的基本知识、成功法则;从卓越领导者的事迹领略大师风范,从而学习仿效其领导模式与风格。

领导之法,始终来自于人性。而基于这些人性基础所传承下来的领导理论,经过千锤百炼与验证,足以作为后进管理者的入门经典。

以“守”之术,熟习管理大师的心法,了解前头有哪些能避开的坑、有哪些可闪躲的洞,可站在巨人的肩上,将领导之道看得更清楚。

破,是创新期。在具备基本领导知识或技能后,可就个人实务操作之体悟,思索更符合个人管理实况的应变模式或对策。

所有的理论架构,均有其假设前提,领导模型亦同。当面对管理难题,尝试管理大师所传授的基本技法后,相信可解决多数问题。但基于人的多样性与管理问题的复杂性,则有赖管理者突破既有框架,针对所面临问题的独特样貌,找出新的应用模式或变化招式。

离,是融合期。在不断尝试与调整领导模式的过程,对于领导之道背后的哲理思维能看得更透彻,最终,能开创出一套极具管理者个人风格的领导模式。

在离之期,系以管理学大师或成功领导者所汇整出的领导心法为基础,再融入个人创见、结合个人的优势智能,融会贯通,活用学理与经验,对领导之道,加入个人独特见解,自成一家。

“守、破、离”的原则看似简单,但其中各有不同的关卡。

《尚书·大禹谟》载:“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事实上,过去的成功经验与成就,常常成为成长的障碍。如同满水之杯终究难以再倒入任何一滴水一般,若不能在守之前,先体认不足,是难以接纳新知的。故在守的阶段,虚心为守之本,自大为守之敌。

肯·罗宾逊与卢·阿罗尼卡在其《让天赋自由》一书中提及:“你若没有出错的准备,原创性就无从出头。”想大破大立地突破框架,就不能墨守成规,而得尝试跳脱舒适圈与习惯领域,承担一定的风险与过程的不安定感。因此,在破的阶段,探索为破之本,僵固为破之敌。

《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教张无忌太极拳的桥段,精采地描绘出新旧融合的过程,当张无忌全然忘了新学的太极拳招式时,表示新招式已完全渗入,而与自我合为一体。由新旧思维中淬炼出新猷,得具备开放与弹性的心态,故尔在离的阶段,融合为离之本,壁垒为离之敌。

禅语道:“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其意境与“守、破、离”相仿。

领导学对初学者而言,如初次登山,山是山,我是我,最好按图索骥,依最佳建议路径攀登。待身历其境后,可开始尝试不同路径,见到山的另一个风貌,对领导学有不同的体验。最后,重建出一条颇富私密景点的路径,虽仍是原本的山、一样地爬上山巅,但过程深具个人领导魅力与风格。

系统科学与领导创新能力 篇8

科学发展的世界观和系统创新的方法论

(一) 创生发展的世界

人类现代的创新精神, 来自于科学对世界进化发展的完整认识, 来自于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对社会形成的巨大推动力。今天我们所提倡和运用的创新方法与创新精神, 是从对全部客观世界发展过程的高度概括中得到的。胡锦涛同志说:“我们不仅要从科学理论上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而且要从科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各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等方面来确定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要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方法、手段协调和集成起来, 不断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对科学发展观进行周密的科学解释。”

宇宙是一个不断通过联系组合生成系统的创生创新过程中的世界, 它展现了无机、有机、社会和文化4大领域及其27个基本层次系统。现代科学的唯物论使人们看到了一个万物自我创生, 生生不息、蓬勃发展的世界。

(二) 系统创新的世界观

世界普遍的系统性。世界是系统的, 处处是系统。每一层次事物都是具有结构性、动态性和整体性的系统。这构成了现代的“科学的世界观”。

世界统一的发展性。现代科学的研究表明:137亿年前, 宇宙从一种混沌态, 经过一次巨大的膨胀与爆炸, 不断地创新出了万事万物, 全部世界是一个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完整的历史发展过程。这构成了现代“科学的发展观”。

世界发展的创新性。宇宙的发展是一个通过一定要素的相互作用与搭配组合而不断创生出许许多多具有整体性系统的过程。而其中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同样是一种人们通过社会要素、系统不断组合的体制、理论、科技的创新和创造的过程。这构成了人类今天推动进步与发展的“创新的方法论”。

结构创新与社会体制机制改革的创新战略

系统科学表明, 任何系统总是通过内部子系统之间一定的联系形式形成特定的结构, 而系统的结构决定着系统的功能或行为。或者说, 社会的一定运行规律是由体制内部的联系或结构所决定的。

总体来看, 事物的基本联系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也就构成两类行为规律不同的系统:

“单向作用”联系形成的简单系统, 其行为表现出机械性;

“相互作用”联系形成的复杂系统, 其行为表现出有机性。

运用这两种结构形式来观察社会的经济系统和管理系统便可以看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改革正是将一些不适应发展的单向作用系统转变为具有更大发展能动性的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的创新与发展。

(一) 单向作用与集中化系统的结构与行为

由单向作用联系结成的系统是集中化系统, 是人类较早认识, 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长期运用的一种有效控制系统。集中化的管理系统存在着许多优点:指挥统一、权限清晰、任务明确、工作快速精确、减少重复、活动连续、成本低廉等, 以至在人类社会管理的几千年中成为管理的主要结构形式。但是,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系统的规模化、复杂化, 也随着20世纪中叶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等新科技的产生, 人们发现了由相互作用联系构成的有机系统, 发现了一种新的扁平式、互动式、开放式、团队式、充满创新力量的新结构。许多管理学家对比发现, 集中化系统存在着“上下等级森严, 横向隔绝无关, 动点少而集中, 行为机械简单”等缺陷和不足, 特别是在社会的经济系统中, 人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不能充分发挥, 缺乏不断实现目的、适应环境的灵活变化的能动协调能力。这种结构在经济系统中的典型就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至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 许多这类结构的经济系统后来都出现了问题, 都被迫进行了改革。因此, 现代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变革的主要方向就是从单向作用系统逐步向着相互作用体制机制的创新, 从一种机械式的管理转向充满活力的有机化和系统式管理。

(二) 相互作用与有机化管理系统的创新

相互作用又称“互动因果关系”, 也就是新方法所说的矛盾联系。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中最重要和最为神奇的联系。这种互动式的联系结构, 会使系统形成复杂性、自动性、非线性等有机性行为。由于控制论的产生, 使得现代机电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向就是从人工控制系统走向内部具有互动机制的自动控制系统, 产生了大量自动化、智能化的机器;同样, 现代社会管理系统的创新重要方向就是从集中化控制系统走向内部具有相互作用机制的扁平化的自组织管理系统。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成功, 事实上正是得益于从单向作用向相互作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计划经济系统的内部主要是一个高度集中的单向作用结构, 其中包含着垄断性, 因而表现出种种脱离市场, 轻视消费者需求的倾向, 因而使得计划经济系统在数量、质量、创新和服务等方面都得不到能动的、持久的推动与调整, 最终导致生产积极性下降, 数量不足、质量低下, 创新乏力、品种短缺, 服务不周等问题。

市场经济的基本结构则是一个扁平化的相互作用的系统, 这使得生产和消费者之间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互动机制中。消费者必须依靠生产来获得产品, 同时生产者也必须通过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来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资本。由于市场中存在着不同生产者的持续竞争, 使得消费者能够通过对产品的选择性购买来决定生产者的行为。这种互动机制迫使生产必须朝着尽可能满足消费者需要的数量、质量、品种、服务的方向不断努力创新发展。整个社会系统表现出能动协调的“自组织化”行为。

事实上, 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思想正是对自然与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相互作用联系方式的反映。恩格斯曾经指出:“相互作用是我们从现今自然科学的观点出发在整体上考察运动着的物质时首先遇到的东西, 我们看到一系列的运动形式, 都是相互转化、互相制约的, 在这里是原因, 在那里就是结果, ……因此, 自然科学证实了黑格尔曾经说过的话:相互作用是事物真正终极的原因。”

这里讲的普遍存在的和作为终极原因的“相互作用”, 正是辩证法所讲的“矛盾”。而通过相互作用来看矛盾, 则充满了和谐性、创新性和发展性。从这个意义上说, 旧的计划经济模式是简单化的经济系统, 是机械论思想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反映。而正是通过改革开放的伟大变革,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才开始走上了运用相互作用机制的辩证的发展道路。邓小平是这条道路的开拓者, 是他把辩证法的思想真正创造性地运用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之中。

自组织创新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战略

自组织 (self-organization) 又称“复杂性系统”理论, 是现代科技的前沿问题, 是系统科学对自然进化和发展的一种新的认识和理念。自组织理论认为, 系统通过一定相互作用的机制, 可以形成种种能动的, 具有内在和谐、自动调节、自我完善, 能动创新性质的自组织系统。20世纪40年代末, 维纳和艾什比提出了自动控制理论, 就是以正反馈和负反馈为基础的“自组织”的科学概念。学会自组织的创新是社会管理的十分重要的方法。

(一) 正反馈、负反馈的结构

正反馈是由两个正相关因果关系或两个负相关因果关系形成的互动循环, 负反馈是由一个正相关因果关系和一个负相关因果关系形成的互动循环。这里的“正相关”是指一种“因涨果涨、因落果落”的因果关系, “负相关”是指一种“因涨果落、因落果涨”的因果关系。

(二) 正反馈和负反馈系统的自组织作用与社会机制创新

“正反馈”是一种自推动性的循环, 它能够自动地推动系统离开原有状态, 加速走向新的状态。如马克思提出的“多劳多得”的原则, 显然“多得”是“多劳”积极性的根源, 而两者的互动就成了生产积极性的不竭源泉。由于社会生产力是多种要素构成的系统, 除了体力劳动的生产外, 还有智力、技术、管理等复杂劳动力;除了劳动的生产力外, 还有非劳动的生产力, 生产资本、生产资源和生产资料种种要素, 都要不断创新实现科学发展。所以推动社会的科学发展, 合理的正反馈机制是重要的创新手段。

“负反馈”是一种自稳定性的循环, 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抗拒和消除干扰, 使系统自动恢复原初状态。在社会系统控制与管理中, 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制度、法规来创建和谐的社会自组织机制, 使社会系统自动地消除偏差、保持稳定、接近和实现目标, 实现无人控制的、“无为而治”的管理。

比如在市场经济中, 生产与价格之间自然建构起一种负反馈的自调节机制:“价格上生产上, 生产上价格下, 价格下生产下, 生产下价格上……”这个动态机制会使得市场经济的生产系统可以能动地与需求相平衡, 价格向着生产者最大盈利与消费者最小支出相平衡的方向不断调整与发展。这种机制虽然局部状态和时期上会出现一定的偏差, 甚至出现较大的波动, 但在经济的长期发展中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社会主义的创新不是破坏市场机制, 而以维护和协调市场机制的不断创新。

学者转型官员需提高领导能力 篇9

最近, 福建省各级组织部门公示了多批新任干部, “学者官员”日渐增多, 成为一大亮点。这些“学者官员”中, 有刚刚从高校“转学从政”的, 也有已转型多年, 获得了转岗升迁的。专家表示, “学者官员”呈现渐多趋势, 体现了福建干部选拔渠道进一步拓宽畅通。

日前, 省公选办发布了福建省2012年公开选拔年轻领导干部拟任人选公告, 其中, 省地税局总经济师职位人选罗恩平颇为引人关注。

罗恩平, 中国致公党党员, 研究生学历, 管理学博士, 副教授, 他曾任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系副主任、主任, 多次获得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奖。2008年经公开选拔, 任福州市发改委副主任, 在2012年福州市公选中再次胜出, 于当年6月出任福州市外经局局长。2008年转型之后, 四年多的时间, 他完成了副处至副厅的升迁。

此外, 2012年福州面向全国公选的干部中, 同样有多名学者的面孔。福州大学管理学院财金系副主任王刚 (经济学博士、副教授) 出任福州市国资委副主任;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省生殖医学 (工程) 中心副主任杨晓煜 (医学博士、教授) 出任福州市卫生局副局长;集美大学体育学院教师黄毅 (教育学博士、副教授) 出任福州市体育局副局长;闽江学院法律系教师曾志云 (法学博士、讲师) 出任长乐市副市长。

这些学者所任职的岗位均为自身学术领域紧密相关的部门, 这也更加有助于他们发挥出自身的学术特长, 解决实务问题。

领导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途径 篇10

不过, 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唯一的办法就是要多动脑、多动眼、多动耳、多动嘴、多动手, 才能使口头表达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领导者之所以称为领导, 就是因为他要率领并引导一群特定的人来做一些特定的事。而如何实现率领并引导, 往往离不开口头表达。

根据哈佛大学对各大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工作状况的分析, 一个成功的领导每天的时间安排是:20%的时间阅读, 20%的时间写作, 30%的时间作报告, 30%的时间开正式会议。哪一部分时间与说话没有关系呢?虽然这些成功的领导来自五湖四海, 其教育背景、社会阅历各不相同, 但是他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非常重视口头表达在领导技巧中的重要作用。著名领导力大师沃伦·本尼斯曾说:“领导者与常人的区别在于, 领导者能够把握说话的技巧, 清楚明白地表达人类共同的梦想。”因此, 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对于领导者来说至关重要。

表达, 顾名思义就是表示、传达的意思。口头表达, 就是我们通过语言的形式, 把思想、感情呈现出来, 让别人明白、知晓我们的初衷和内在想法, 实现既定的目标。

表达是生活和工作的基本需要, 也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 人与人之间只要有交流, 就离不开表达。我们表达来阐述自己的看法、见解和主张, 我们通过表达来明示对某人某事的态度和情绪, 我们通过表达来传递信息、交换意见、消除歧见, 我们通过表达来争取支持、帮助或者发出行动的号召等等。泰戈尔曾经说过:“看不见的东西是不能达到完美境界的, 无形的东西要用形体来表现, 而思想要用语言来表达。”作为一名领导者, 许多时候都需要与下属、与他人积极的进行沟通、交流, 通过有效的表达来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所以领导者更应该知道如何通过表达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口头表达是一门学问, 也可以说是一门艺术, 它需要领导者在工作生活实践中多练, 多想, 多总结, 才能不断提高。那么怎样才能提高领导者的口头表达能力呢?

一、表达要分清场合、有所准备

我们的口头表达, 都是在特定的时间, 特定的空间, 因为特定的原因而发生的, 有着特定的对象, 这些就构成了人们通常所说的“场合”。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 不同的场合对表达有不同的要求。所以领导者要提高口头表达技巧, 首先就要分清场合, 这一点非常重要。

领导者与普通职工的一个大的区别, 就是他的日常生活, 也是工作的一部分。在日常生活中, 领导者经常会与同事、与朋友、与上司、与下属、与陌生人、与家人打交道, 因为要表达的对象和要表达的内容不一样, 所以在方式方法上就应该有所区别, 语音的高低强弱、语气的轻重缓急、词汇的选择、句子的组合、修辞方式的采纳、话题内容的安排等等, 都要在场合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否则就达不到好的表达效果。在工作中, 领导者经常要在一些重要的会议上讲话, 或者在一些正式的场合中发言, 这时候的表达就要庄重、严肃、规范、准确, 因为此时的发言, 就不仅仅代表个人, 表达不好, 随口而说的一句不负责任的话, 往往会带来无法预料的后果, 甚至有可能严重危及单位的利益, 铸成大错。而在其他私下场合, 或者在熟人面前表达一些并不重要的, 与工作内容完全无关的想法, 表达就可以轻松些、活泼些, 给人平易近人的印象。如果领导者在这个时候, 仍然过分的字斟句酌, 严谨有加, 就显得不伦不类, 甚至荒唐可笑。表达要分场合, 就是领导者要尽可能从对方的角度, 来提出自己的主题, 并决定采取合适的表达方式。

场合搞清楚了, 接下来领导者还要有所准备, 就是在表达之前先思考, 我为什么要表达?具体表达些什么?怎么表达?表达到什么程度?表达会有什么反应?如何应对人家的反应?等等。不要凭一时之冲动, 一时之口快, 信口开河, 不顾一切, 表达的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 适得其反。

领导者要了解发言时的特定环境, 尽可能多地了解要交流对象的基本情况, 了解他们的生活处境, 了解他们的年龄、阅历、认知和水平, 了解他们的偏好和期望, 了解他们心里承受能力和接受问题的方式等等。这样领导者的表达才能说到别人的心坎上, 从而产生共鸣, 让对方心悦诚服, 心领神会, 心甘情愿的接受你要表达的东西。表达之前要有所准备, 其实就是“不打无把握之战”。但是不是所有的表达都要做好百分之百的准备呢?当然也未必。不过, 需要表达的内容越重要, 就越要在表达之前做好、做足准备, 包括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准备, 必要时候要进行预演, 方能收到最佳的效果。

二、表达要主题明确、逻辑清晰

正常人的表达, 都是有一定目的的, 也就是包含着特定的意思, 哪怕是拉家常, 以及生活中的闲言碎语, 也都有特定的目的和意思。领导者在工作中的表达就更不用说了。因此表达从内容上来说, 需要主题明确, 逻辑清晰, 避免出现不知所云、不知所往的情况。这是表达最基本、也是最起码的要求。

领导者表达尤其忌讳颠三倒四, 词不达意, 含含糊糊的现象, 这样不仅会让下属对领导者所表达的事情一头雾水, 对领导者的意图产生误解和歪曲, 还会使领导者的要求没法执行, 甚至损害领导者自身的形象和魅力, 丧失信任和尊重。我们身边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领导, 他们口若悬河, 滔滔不绝, 可是表达的东西缺乏思想性、没有逻辑性, 要表达的内容杂乱无章, 没有把一些最基本的问题比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简单的说清楚。结果领导者在主席台上开大会, 下属职工在主席台下开小会, 或者恹恹欲睡, 领导者表达的越多, 下属职工接受的越少。

因此说, 要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思路清晰, 层次清楚, 富有条理, 这是非常重要的。领导者在作报告、在主持会议、在给别人上课或演讲过程中, 最好的表达就是在整个过程中, 要保证发言逻辑清晰, 要把握好语言的先后顺序, 要在众多的表述内容中随时做好总结。在表达的开始, 鲜明的告诉对方需要证实或说明的论点, 在表达即将结束的时候, 再回顾总结自己的主要观点和结论。这样才能加深听者对所要表达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从而抓住问题的重点和要害。

三、表达要言行得体、声情并茂

在表达交流过程中, 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它往往会在对方的心目中先入为主, 形成一种态势, 牢牢的打上烙印。所以在表达的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形象, 这一点对领导者来说尤为重要。

首先, 领导者在表达时要注意着装和仪表, 要与当时的场合、表达的内容最好和谐一致, 不至于让人们反感, 尤其要注意表达时的面部表情、注意表达时的目光、注意表达时的语调、注意表达时的站姿手势等等。别看这些与表达的内容没有直接关联, 但它对表达效果的影响却是明显巨大的。

其次, 领导者在表达时态度要诚恳, 内容要实在, 语言要朴实, 切忌大话、假话、空话连篇, 否则说的天花乱坠, 别人却是嗤之以鼻。

第三, 领导者我们在表达过程中, 不能总是板着面孔照本宣科, 同时要避免使用一些高深莫测的话语。有的领导在表达时往往喜欢故弄玄虚, 使用一些深奥不俗、晦涩难懂的话语, 以显示自己渊博、前沿、高明, 可实际上, 这样不仅不能给自己的表达增色, 反而使其逊色。

在表达过程中, 领导者将感情因素融入表达中非常重要, 这会让表达更有说服力。人们常有这样的经验之谈:如果对方有抵触情绪, 你表达的东西再好听、再有用, 他也听不进去;感情好了, 叫他干啥他干啥, 哪怕是些并不重要的事情。这说明了一个道理, 领导者在说服人、教育人时, 首先必须奠定必要的感情基础, 感情融洽了, 好比敞开了大门, 正确的思想就易于让对方接受。

四、表达要生动形象、手段多样

让表达内容和形式生动, 是提高表达技巧的基本要求。表达忌讳模棱两可、干涩难懂、空泛乏味的说教。如果领导者在讲话的时候, 语言生动, 就能够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 通过绘声绘色的讲述, 辅之以必要的动作和手势, 别人就可以仿佛看得所讲事物的形象和情景, 从讲话中比较容易接受道理, 同时受到启发和教育。

领导者要善于通过比喻、比拟、借贷、夸张、双关等修辞来增强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通过诙谐幽默、插图漫画等手段来增强表达的趣味性, 借助幻灯片、计算机、活动挂图等工具, 制造视觉效果, 营造一种良好的表达氛围。因为这些能给别人听觉上和视觉上更强的冲击力, 可以来帮助对方集中注意力, 使他们更容易接受表达, 对表达的内容印象也更深刻。

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也没有太多的捷径, 即便你这个领导者过去在其他岗位多么出色, 也别期望在口头表达方面不费功夫就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唯一的办法就是要多动脑、多动眼、多动耳、多动嘴、多动手。

要多动脑:是因为勤于思考, 善于总结, 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必要条件, 提高表达技巧, 当然也不例外, 头脑里装的东西越多, 表达才能得心应手。

要多动眼:是因为见识广泛, 观察仔细, 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内在基础, 见多识广, 方能旁征博引, 使表达游刃有余、应付自如。

要多动耳:是因为表达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光知道一味的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并不行, 还要通过听来接收对方的信息, 适时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 使自己的表达有一个好的效果。还有, 善于听, 也是我们学习别人, 吸取经验, 提高自己表达技巧的一个重要方式。

要多动嘴:是因为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也是需要经常训练, 在谈话实践中熟能生巧的, 我们不要过分相信“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这句话。

上一篇:电视专题片与纪实手法下一篇:口才训练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