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项目

2024-05-11

检验项目(精选十篇)

检验项目 篇1

1肝肾功能及生化全项组合情况

7家医院常见生化组合项目中基本有3种模式。第一种模式分别有肝功能1和肝功能2, 肾功能1、肾功能2, 一般为7~13项, 心肌酶5项、血脂7项及糖尿病、胰腺和骨代谢等项目组合;第2种组合模式为肝肾离子组合, 项目在20~29项之间, 肝功能组合项目为13~15项;第3种模式为生化全项组合, 达40~45项。从以上2种组合模式分析, 第一种组合模式为国内医院中常见模式, 组合项目各医院间差别不大, 2种组合模式相比较主要区别在肝功能和肝肾功能项目上。第二种组合模式的项目明显多于第一种组合模式, 省级大医院的组合项目多于地市级医院, 肝功能最少5项, 最多15项, 生化全项组合项目也是在被调查医院中常见的一种模式, 虽然组合项目的数量和方式不同, 但也成为被临床医师认可的一种常规检查组合项目之一, 一般在住院患者的术前检查中所占比例较大, 有些医院已占到每天生化检验项目组合的25%左右。

2免疫项目组合情况

一般免疫项目组合常见有乙型肝炎五项 (两对半) , 输血8项[两对半, 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 抗丙型肝炎病毒 (HCV) , RPR], 感染7项 (两对半, 抗HIV, 抗HCV) , 感染4项 (HIV, HbsAg, HCV, RPR) , 肝炎分型9项 (甲, 乙, 丙, 戊, 前S1) , 传染病检查11项 (肝炎9项, HIV, RPR) , 传染病检查13项[11项+HBc-Igm+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从常见肝炎项目组合分析, 虽然不同形式的组合方式较多, 但在组合项目的数量上医院间差别不大, 组合的依据大都是根据当地有关部门对住院患者术前和输血前检查传染病项目的规定, 结合各自医院的特点制定组合项目的数量和方式。

3肿瘤标记物组合情况

肿瘤标记物组合项目大致分为:消化道肿瘤5项, 乳腺5项, 肺部肿瘤10项, 卵巢3项, 前列腺2项。7家医院中肿瘤专科医院与综合性医院相比, 无论在组合项目的方式和数量上都有一定差别。综合性医院由于肿瘤患者较少, 试剂成本较贵, 所以开展肿瘤标记物组合项目也就单一, 尤其是地市级医院标记物的组合项目大多用于体检人群中。肿瘤标记物检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临床对肿瘤早诊断和早治疗, 而目前实际上尚无一种特异性和敏感性达到较理想水平的标志物, 只有科学组合、联合检测, 才能提高检测的阳性率。

4讨论

目前检验项目的不同组合均由各医院间自行提供, 通常各实验室根据项目进行分类, 有部分医院是根据临床医师的要求由实验室提供多种项目的检验组合, 还有的医院是根据自己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和技术平台将检验项目组合成不同的模式供临床自主选择, 无论怎样进行组合,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临床医师更加准确、快速地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 以便采取有效的临床干预措施。通过调查生化检验项目组合、免疫项目组合以及肿瘤项目组合中可看出各医院间单独检查一项的检验项目现已基本少见, 虽然组合的项目越多, 所提供的信息量越大, 更有利于医师做出诊断或鉴别诊断, 但不可忽视现在有些医院存在检验项目组合求全、求多的现象, 甚至有盲目增加一些收费较高的项目, 其结果是造成实验室资源的浪费和过度医疗服务, 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 也不能排除科室业务收入与绩效挂钩的影响因素。

检验项目组合的根本原则应从临床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 按照循征医学以疾病诊断和治疗为目的, 全面、合理、科学进行[1], 同时要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加以分析、修正、取舍、完善, 得出最后每种组合的最佳方案, 就目前检验项目的组合情况, 医院间还较为杂乱, 片面注重经济效益, 使组合项目的扩大化较为突出, 如何尽快制定较合理的、统一的项目组合, 使临床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依据病情科学地选择组合项目进行检测, 是目前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临床检验中心值得关注的问题[2]。

随着临床路径工作的不断推进和深入, 检验医学在临床路径工作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也是检验与临床密切结合的重要支点[3]。检验医学实验室是医院第一线服务科室之一, 在为临床提供大量的实验信息时, 如何寻求最直接、最有效、最准确、最合理的实验项目组合, 用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是检验医学新的模式。从大量的检验项目中选择有参考价值的实验室数据, 杜绝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也是现代医院管理和检验医学实验室管理中自身发展的内涵建设。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出国内统一的检验项目组合, 提高检验医学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吴泰相, 刘关键, 李萍, 等.循证医学与循证检验医学的概念[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1, 1 (24) :50.

[2]李强, 李寅.我院开展检验知识普及教育的措施和体会[J].临床误诊误治, 2011, 24 (2) :75.

检验项目 篇2

一、检验项目:

1、尺寸

2、板面

3、曲翘度

4、密度

5、甲醛含量

6、吸水膨胀率

7、含水率

二、检验标准

1、尺寸

1.产品外观尺寸符合采购、生产要求(长、宽、高、厚度)2.板面的厚度在12MM以上(含12MM)偏差≤0.5MM 3.夹板板面厚度一致。须直接做油漆的表面的贴面不能有拼接

2、板面

1.板面光滑、无砂粒、凹凸不平。贴皮板颜色一致、木质一致,木纹的拼接要无缝隙,贴面木皮不能有裂缝、裸漏基材、起泡

2.贴面板同一客户同一批产品,木皮颜色、木纹必须一致

3、曲翘度

1.板面的厚度在12MM以上(含12MM)2400×1220的板面翘度≤1.5MM 2.板材自然立放不能出现弯曲或蛇状弯曲

4、密度

中纤板的密度在0.55-0.8之间。密度=质量/体积

5、甲醛含量

人造板甲醛含量须达到E0、E1标准

E1级、E0级:均为板材游离甲醛含量标准,其中E1级游离甲醛含量≤9mg/100g,E0级甲醛含量≤3mg/100g(另外一种计算标准:E1级≤1.5mg/L,E0级≤0.5mg/L)

6、吸水膨胀率

吸水厚度膨胀率不得超过10%

8、含水率

女性生殖道感染检验项目探讨 篇3

【关键词】女性生殖道感染;检验项目;治疗.

【中图分类号】R722.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145-01

生殖道感染(RTI)主要发生于性活跃的育龄期妇女,是指因细菌、病毒、原蟲等微生物入侵生殖道所导致的感染,主要症状为外阴瘙痒、白带异常等。生殖道感染对女性的生活及工作均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未被及时发现或治疗不及时,可导致盆腔炎、不孕等一系列严重后果,所以对RTI的正确诊断和及时治疗是临床重要的课题之一,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1]。临床检验工作中,妇科常规检查项目中应该将多种病原体检测纳入其中,以强化对女性生殖道感染疾病的检测,为相关治疗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达到最大程度地降低生殖道感染对女性生活质量的损害的目的。为探讨女性生殖道感染相关的检验项目,本研究选取8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高超倍镜检测阴道、宫颈分泌物及抽取静脉血分别对其进行相关病原体实验室检查,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研究对象共85例,均为我院确诊的已婚的生殖道感染女性。年龄21-53岁,平均33.6岁;平均病程(3.2±1.2)个月。职业:农民28人,工人25人,机关事业单位15人,个体经营者12人,无业者5人。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白带增多,变黄,异味。均排除其他严重的身体疾患及精神认知障碍。

1.2方法

1.2.1标本采集分别采集阴道拭子及宫颈拭子。阴道拭子:以窥阴器扩张阴道,用无菌棉拭子自阴道口内4cm处采集阴道分泌物;宫颈拭子:用无菌棉拭子擦净宫颈口外粘液,再用另一消毒棉拭子插入宫颈管内1-2处,旋转30s取含柱状上皮细胞标本,抽出拭子时尽量避免与阴道壁接触。

1.2.2检查项目及方法女性生殖道检验项目:阴道加德纳杆菌、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革兰氏阴性双球菌、滴虫、念球菌、线索细胞,胺试验,pH值、梅毒、HIV抗体检验等。检测方法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中阴道分泌物检查进行检测。项目有细菌性阴道病、霉菌、滴虫。用湿片法检测滴虫菌、霉菌;用革兰染色检查霉菌、G-双球菌(淋病)、线索细胞。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的要求对支原体和衣原体进行检测,并出报告结果。

1.3病原体检验标准均按所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与判断;滴虫、霉菌、淋病奈瑟氏菌及梅毒血清学检测,普通细菌培养珐均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

2结果85例患者中,46例(54.1%)为细菌源性的生殖感染,24例(28.2%)为真菌的生殖感染,8例(9.4%)为滴虫源性,其余为其它病原体的感染及混合感染。且不同年龄段患者病因分布也不一样,21-30岁、3l-40岁女性生殖道感染以细菌性感染为主,4l-50岁及50岁以上女性真菌性感染为主,详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国内外对于女性生殖道感染的医学报道不断增多,多数报道指出导致女性盆腔炎、附件炎、宫颈炎及阴道炎的主要因素为各种相关病原体,且不孕不育、早产、流产、胎膜早破或宫内感染也多数与多种相关病原体的混合感染有直接关系[2]。女性生殖道感染包括内源性、医源性感染和性传播感染,对女性的身心健康起到极大的危害,值得临床上高度重视。由于近年来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耐药菌株增多,增加了临床用药的难度[3]。为此,近年来学者们在调查生殖道感染病原体的同时进行了大量的药敏试验。因此,对女性生殖道进行全面认真的临床检验非常有必要,能够及时地为患者确诊,为进行有效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而掌握准确的检验项目更是重中之重,可使临床治疗更准确、及时[4]。本组研究中85例患者,通过检验得到46例(54.1%)为细菌源性的生殖感染,24例(28.2%)为真菌的生殖感染,8例(9.4%)为滴虫源性,其余为其它病原体的感染及混合感染。可见,病原体检验、革兰氏阴性双球菌、滴虫、念球菌、线索细胞,胺试验,pH值、梅毒、HIV抗体检验等均为女性生殖道感染检验的项目。

同时,应加强青少年女性和妇女的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性法规和生理理卫生、经期卫生、妇科常见病防治知识等教育,定期开展妇女病普查,以提高各类妇科疾病的检出率,减少患病率。

综上所述,女性生殖道感染者以细菌性感染为主。临床检验上,应对女性生殖道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监测进行强化,以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更好的指导;掌握好生殖道感染的检查方法及需检验项目,以进行良好的预防及治疗,对于提高妇女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彭陆衡.女性生殖道感染患者的临床检验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2,9(7):108.

[2]刘菁.女性生殖道感染的临床检验及结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1,30(12):6-7.

[3]陈红,王建红,李婷.女性生殖道感染的检验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7):1637-1638.

检验项目 篇4

关键词:溶血现象,临床生化检验,预防对策

我们所说的“溶血”, 所指的主要是在进行实际的临床生化检验过程中, 经常会遇到的一种干扰因素。一般来说, 在溶血发生之后, 其内部的各种血小板以及红细胞和白细胞等组成成分, 都会对临床检验中的各项指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用。

现阶段,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 在实际的临床检验中, 真空管采血也实现了更加广泛的发展与应用, 不过标本中发生溶血的现象也越来越频繁,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为其中那些需要在短时间内获得报告的急诊患者和相关的放化疗患者等产生了极大地不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于2014年7月10日在我院中进行的40例体检者的血液标本来进行相关的研究与分析, 其中, 该40例血液标本都是来自于健康的人群, 且不存在任何的与代谢功能方面有关的高血压与糖尿病等疾病问题, 同时, 其身体中的各个重要器官也没有患的任何的严重疾病, 在最近一个月的时间范围之内, 没有出现任何感染问题, 各项生化指标也都基本上处于正常的范围之内。

其中, 男22例, 女18例, 年龄25~45岁, 平均 (35.2±11.3) 岁。然后, 在早晨的时候, 要求入选的人员, 必须要确保其在空腹的状态之下, 来采集静脉血样。其中, 我们共取样4m l, 并将其分别放置于2支试管当中。

并且, 我们会使用人工的方法, 来对其中的一支试管进行溶血 (血清血红蛋白浓度达4g/L) 。通常都是使用注射器, 来将试管中的血凝块快速的进行来回的抽吸并注入10次, 来使其溶血, 然后将该组设置成观察样;另外一份血样则要求放置在肝素管中, 并促使其在室温的环境下来进行自然的分离, 待其完全分离之后, 再为其贴好相对应的标签, 并将其设为实验的对照样。

1.2 方法

在进行实际的实验过程当中, 要求我们必须要确保对照样与观察样所处的各种环境条件都相同, 并在此基础上来进一步对其进行离心处理, 并将其控制在室温下1000r/m in离10m in, 分离不溶血血清之后, 将其保存于4℃的冰箱中, 然后再对其进行统一的检测工作。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 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进行了相关的观察与分析之后, 我们可以总结出, 观察样中的A ST、LD H、A LT、TC、K+都比对照样中的高, 差异有统计意义 (P<0.05) 。观察样中的A LP比对照样中的低, 因此差异有统计意义 (P<0.05) 。 (表1) 。

3 讨论

3.1 溶血的原因

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 能够导致其出现溶血的原因有很多, 其不仅包括体位因素, 同时还包括了体内因素。其中, 体外因素主要指的是:血标本由物理因素所遭到各种机械性的破坏与冷冻等, 而化学因素则通常是指, 血标本与相应的表面活性剂的接触。

3.2 溶血的预防对策

简单来说, 如果我们想要从根本上来防止溶血现象的发生, 就必须要全面提升医务人员对于该问题的了解与重视程度, 并进一步对其进行全面的溶血培训工作。此外, 在实际的临床过程中, 还要求其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预防:首先, 要确保采血技术操作的规范性, 并在最大程度上来确保采血器具的干燥与清洁;严禁其使用酒精消毒的方式, 防止酒精与之产生作用而引起溶血。其次, 在进行血样的采集之后, 要确保其在最短的时间里面实现血清的自然分离, 这样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确保其不会因为温度需要而被放置于冰箱的冷冻室中, 从而有效的避免因冷藏之后的温差变化使其产生融化导致溶血现象的发生。此外, 为了能够更好地避免溶血现象, 还要求血液标本必须要立即送检, 不可将其进行过长时间的存放。最后, 如果发现标本已经出现轻微的溶血现象, 那么我们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来对其进行结果校正, 以此来全面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张学杰, 李惠, 杨雪梅.60例病毒性肝炎相关血常规及生化检验项目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

开展新检验项目控制程序 篇5

对新检验项目进行严格评审,确保新项目符合要求,科学、准确。2 范围

适用于开展新检验项目的管理。3 编写依据

本中心《管理手册》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4 职责

4.1 检验科新检验项目研究小组提出开展新检验项目申请书。4.2 办公室负责组织论证、申请计量认证。4.3 中心主任批准后实施。5 工作程序

5.1 检验科新检验项目研究小组根据工作需要,向办公室提出开展新检验项目申请书。申请书应对此检验项目的必要性和所需仪器设备以及检验标准进行详细说明。

5.2 办公室接到检验科申请后,负责审查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论证,论证会由技术负责人主持,申请论证通过后,由中心主任批准后实施,否则将申请书和论证结论一起退回检验科。

5.3 开展新检验项目批准后,新检验项目研究小组应根据方法要求,进行检验准备工作,包括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试剂的购置、人员的安排与培训,检验细则的制定以及仪器设备的检定、测试等,检验人员还应根据检验项目设计检验原始记录、检验报告格式。以上各项工作均应按相应规定程序执行。

5.4 准备工作就绪后,研究小组准备样品(包括样品的制备)按照检验标准进行新检验项目的试运行,并将检验原始记录、检验报告交办公室,办公室对照标准要求评审检验工作,证实其是否完全符合标准要求。

5.5 研究小组在试运行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并结合办公室的指导意见,对影响或可能影响检测质量的检验步骤予以改正,并进行再试验。

5.6 再试验完成后,由办公室负责组织有关专家对新检验项目的试验情况进行评审,根据实验结果的准确性、科学性以及是否是偏离标准或程序等给出评审结论和意见,评审人员在评审表格签字。

5.7 专家评审通过后,办公室应向技术监督部门提出计量认证申请,并与检验科一起准备计量认证相关材料。

5.8 新检验项目通过计量认证评审后,即可对社会开展此项目的检验工作。5.9 开展新检验项目工作的所有资料由办公室整理归档。6 格式文件

生物化学检验技术项目课程设计 篇6

项目课程设计是在项目课程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行为。伴随着医学检验的发展,生物化学检验技术项目课程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职业生涯为背景,以职业能力为主线

医学生物化学检验课程设计不仅要重视生物化学检验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而且要关注该职业领域内学生可迁移的职业能力、职业态度、职业情感和个性化发展需要。职业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应分解到课程体系的各部分,落实到课程内部的行动化学习项目,努力实现知识与应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基础

随着医学检验的发展,受教育者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不仅要适应检验工作需求的变化,而且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课程体系以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相关性为逻辑基础,以项目为单元的教学内容紧紧围绕职业岗位的行动化学习任务。

二、生物化学检验技术项目课程教学实施

医学检验项目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检验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检验专业教师合理创设学习情境,从医学检验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临床生化检验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问题的需求搜集选择信息资料,通过小组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着力培养学生集体合作能力与沟通交流、检测检验项目、分析检测结果的能力。生物化学检验项目教学实施过程见图1。

下面以肝功能试验项目——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为例,介绍项目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

1.项目任务分析

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是肝功能试验的常见项目,在生物化学检验教学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项目教学对象是五年制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三年级学生,教学时间为4学时。通过本项目教学可让学生掌握采集病人血液标本并分离血清,对病人血清ALT进行测定的基本方法。学会手工法掌握ALT测定的基本原理、基本操作方法以及配制标准溶液、检测试剂等。同时,让学生具备较强的医务道德、法律意识,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的工作态度及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精神。

开展本项目教学需要设施齐全的医学检测实训中心,具有血浆标本、试剂、生化分析仪、水浴箱、试管等教学仪器设备。

教师应当具有较为扎实的医药检验技术理论与实践动手能力,能够运用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组织教学。

2.下达项目任务书

生活中常常有人会说自己近期食欲下降,尤其不想食人油腻食物,甚至闻到油味就想呕吐等现象,这就应当去医院就诊。到医院后医生会根据这些现象,让病人检查肝功能,其中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就是其中一个常见的检查项目,教师从此引出教学任务,并要求学生明确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的具体要求。

3.制订项目任务实施计划

教师将同学分成若干小组(一般6-8人分为一组)。每组给出一张实验准备表,要求各小组学生通过上网或图书馆查阅资料,完成实验准备表的填写。学生可以每人先各自独立完成,再进行集中讨论,完成一份小组准备表(见表1)。

教师检查学生填写的血ALT测定准备表后,指出各组出现的问题,再由学生补充完善,然后让各小组针对工作项目,制订项目任务实施计划,包括:小组各成员的具体分工和各自的职责任务;完成项目应有哪些工作步骤;每个步骤的具体操作。教师可以组织各小组进行交流研讨,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进一步修改完善。

4.实施项目任务

每个小组根据已确定的工作计划,在领到标本后,按照成员分工进行3份标本的测定,要求将每组同学的测定结果取均值得出本小组最终的结果,并填写化验单。教师需要全程指导学生的操作过程,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予以解答,并纠正学生出现的误操作和不规范操作行为。各小组完成操作后,教师提供血ALT测定的参考值和患者的病例资料,要求各组分析结果的临床意义及分析影响结果准确度的因素,并完成项目任务实施的报告书。

5.成果展示与评价

①过程互评(10分):各小组根据该项试验操作准备、操作规范、试验结果等情况相互进行打分,取平均值得出每个小组的分数(见表2)。

②成果自评(10分):将每组所得结果与参考值进行比较,结合结果分析判断,进行小组评分(见表3)。

③教师点评:教师在点评中要指出问题和每组的优缺点,引导学生归纳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和注意事项,将完成项目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迁移于其他检测项目的试验中,使学生的能力在点评中得到提高。

三、生物化学检验技术项目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体会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生物化学检验项目课程的设计在结构和内容上以医学检验工作任务为中心,每一项目均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具体的学习任务,包括实践性相关知识、相关理论知识、拓展性知识。与学科型课程体系相比,内容取舍以工作岗位需要为标准,舍去了繁多的理论推导,其显著特点是注重应用,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技能之中。克服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从项目课程教学的实施效果看,项目选择不宜太大,以教学课时4学时效果较好,否则学生容易产生厌倦心理。教学情境安排在学校淮卫迪安医学检测中心(校企合作基地),该基地和三甲医院检验科标准一致,具有极高的教学真实性,因此职业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刻不容缓。由于有明确的医学检验工作任务和实际动手环节,教学过程融“教、学、做”为一体,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融“技能、态度、情感”为一体,环环评价,寓教于乐,因而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浓厚,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成绩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学生能很好地掌握工作技巧,渐进地进入实际工作领域,增强他们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

项目课程下的师生关系实现了从层级制下的等级关系转向平等关系,教师成为“平等者中的首席”。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学友”关系。教师的评价以正面评价为主,允许失败、肯定成绩,且更多的是给以鼓励。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取决于自身的社会地位,而主要取决于自身的修养、人格魅力和创造性劳动的确立。此外,在检验基本理论和检验技能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的内涵,促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实现知识的迁移。教学中教师还引导学生以人的身心整体评估为核心,突出整体检验理念,注意引导学生有意识运用与病人沟通的技巧和健康教育的技巧,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检验项目 篇7

1 实验数据质量标准

卫生理化实验数据的客观性、准确性、科学性是卫生理化检验质控要达成的目标。但在实验操作中, 客观误差难以避免, 任何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误差的产生。为最大程度上确保检测数据的公正性、可用性, 必须将实验误差控制在可允许的范围内, 符合有关质量标准要求。具体要求是:实验数据必须有一定的可比性、可靠性与代表性。

可比性即不同次实验取得的实验数据要有符合程度, 这就要求实验项目按照国家标准, 在实验过程中选用标准物质, 唯此才能取得符合程度。可靠性即实验人员技术水平、实验方法及实验设备等因素造成的误差数据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代表性即选择实验样品时, 要有真实性、代表性, 保证不会出现实验数据失控问题。“三性”是衡量卫生理化检验技术实验是否达到国家标准要求的重要标志, 是确保检验质量的硬性规定。

2 实验项目质量控制要点

2.1 基础因素控制

2.1.1 实验人员

随着计算机科学、物理学、分析化学等领域的发展, 卫生理化检验知识技术不断更新换代, 对实验人员提出更高要求。为满足现代卫生理化检验需求, 实验人员不仅必须熟练掌握相关专业知识, 还应熟练应用现代检验技术, 减少人为因素引起的实验误差。为此, 一方面要督促实验人员尽快熟悉业务, 通过培训、严格上岗制度等途径提高实验人员的素质水平;另一方面要明确责任制度, 通过完善考核体系, 将责任落实到个人, 以激发实验人员的潜在能力。

2.1.2 环境条件

由于温度、通风、湿度、颗粒等环境因素对实验影响较大, 为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必须按照检验标准, 严格控制实验室环境, 以降低环境因素对仪器性能、测试结果的干扰。首先, 要合理布局, 按检验要求, 安放设备。对可能发生交叉污染的测试项目, 进行有效隔离。其次, 室内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要达到实验仪器正常工作的要求。

2.1.3 仪器设备

实验室仪器配备能正常进行实验项目分析, 其灵敏度、分辨率及精确性等性能指标必须符合标准规定, 仪器误差不能超出允许范围。实验人员进行仪器操作时, 要执行说明书规定章程。如此, 既能保护仪器安全, 延长使用寿命;同时避免发生数据错误。做好仪器设备的日常管理、维修、检查、校对。每次使用前, 都要确保仪器设备性能符合实验要求。

2.1.4 实验用具

对于试剂配制、取样滴管、校正曲线等器具, 购买时, 要注意选择经过质量验证的合格产品。对烧杯、玻璃棒、研钵等常用储存器具, 要注意清洗质量, 预防交叉污染及清洗污染。卫生理化检验是一项认真、谨慎的工作, 实验人员应做好每一处细节, 从源头上杜绝误差的出现。

2.2 实验过程控制

实验过程主要分样品选择、处理、检查及报告等几个环节, 实验间要执行作业指导方法, 做好操作过程控制及分析过程控制。通过对比实验、试剂校正及多种检查方法完成对实验数据的可比性、可靠性和代表性验证, 以此实现对实验项目质量的控制。

2.2.1 样品的选择及处理

样品是测试数据的载体, 样品质量及数量直接关系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 因此, 做好样品采选十分重要。一要注意样品的代表性, 记录好样品的生产批号和生产日期;二要注意样品数量, 确保取样能满足实验项目需求, 反映样品质量, 并可供复查、仲裁使用。样品送检时, 要注意周转时间, 保证运输安全, 避免样品变质、分解。样品前处理时, 要注意去除杂质, 减少测定干扰因素, 提高测定结果的精密度及灵敏度。

2.2.2 物质称量及标准配制

卫生理化检验要求实验结果的精准性, 而只有严格控制每一环节的物质用量, 实现标准配制、精度配制, 才能将实验误差控至最低水平。针对物质特性, 合理选择称量工具尤为必要。比如实验人员可以根据项目检测特点, 灵活选择感量与称量符合检验标准的天平、量瓶、小烧杯等工具称量需要配制的物品。称量结束后, 要按照配制标准进行标准配制。同时留意配制有效期, 决不能在实验过程中使用过期的标准溶液。

2.2.3 检验分析

为保证结果分析的精准度, 能达到质量要求, 必须选择合适的检验分析方法。在卫生理化实验项目中, 正确的分析方法是实现实验室内部控制的重要措施, 分析方法必须符合标准规定或由国家进行统一推荐。具体是:每次都必行进行空白实验值、平行双样、加标回收率等数据测定, 实现对实验室的内部控制。它的意义在于:消除样品以外因素对测定数据的影响, 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及时发现偶然情况, 迅速制定校对措施, 避免出现随机误差过大情况;对比观察测试物质的回收情况, 提高数据的可比性和能力验证。

2.2.4 原始记录

整个实验过程要严格按照操作章程进行, 把好每一环节的工作质量, 减少各个环节发生误差的次数及幅度。对原始记录的校核工作, 应交付经验丰富、技术水平较高的专业人员。校核重点包括:实验数据的客观性、原始性, 实验操作是否符合标准规定等, 通过文件管理强化实验项目质量控制。

2.2.5 检查报告

在实验项目结束以后, 根据原始记录, 综合实验结果, 编制及出具检查报告。控制点有:确保数据客观、真实;签发人经评审机构认证;报告有法律意义。检查报告是实验项目质量控制的最后一道程序, 有必要对报告内容编制、签发及修改过程进行控制, 杜绝数据伪造、随意更改情况。

3 质量监督评价

3.1 体系建设

卫生理化检验质量在依靠实验室控制之外, 还应提高管理水平, 完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 形成上级重视、全员参与, 全面实现实验项目质量控制, 为卫监部门提供科学、准确的的检测数据。通过构建奖惩制度、责任到人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措施, 提高实验人员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通过质量安全指导学习, 提升实验人员质量意识, 能积极执行国家检验标准要求。

3.2 质量评价

从微观层面看, 在实验室内定期开展质量评价, 对于提升卫生理化检验质量, 也是行之有效的措施。评价内容可包括人员对比、方法对比、仪器对比、实验室对比等, 评价指标是对数据误差的控制效果, 目的是将数据误差限制在可允许范围内, 较大程度上确保实验数据的可靠性、精准性。

4 结语

卫生理化检验技术实验项目质量控制涉及人员、设备、环境等诸多复杂因素, 实验精密度要求较高, 质量控制难度较大。特别当前随着卫生理化检验技术的发展, 检验仪器设备、理论基础较之过往都产生较大变化, 给实验室检验工作带来新的压力与挑战。卫生理化检验是一项任道重远的工作, 需要实验人员秉持细心、耐心、认真、负责任的态度, 加强每一环节的质量监管, 才能有效避免质量事故, 为我国卫健事业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苏莹.食品卫生理化检验分析中的质量控制[J].品牌与标准化, 2010, 7 (14) :10.

[2]梁松涛.浅析食品卫生理化检验如何加强质量控制[J].商品与质量, 2012, 6 (4) :302.

[3]朱晓磊, 姜丽萍.食品卫生理化检验分析中的重要问题[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10 (13) :185-186.

[4]刘立英.谈谈如何强化食品质量理化检验[J].商品与质量, 2013, 9 (6) :274.

[5]吴淑春, 沈亚平.卫生理化检验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8 (9) :139-140.

检验项目 篇8

1生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尽可能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首要的金科玉律。另一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研究也表明:深入、系统地研究学生, 是实现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最重要条件。因为只有充分了解了学生与学生群体, 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与学生协调一致地产生“教育共振”, 实现教育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职业院校担负的人才培养职责是:为生产、营销、管理、服务工作培养大量技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要实现这个培养目标, 首先要研究我们所面对的学生。职业院校招收的学生多是学习基础薄弱的学困、心困、贫困的“三困生”, 特别是最近几年, 随着生源的减少, 各高职院校都加大了五年高职学生的比例。这些学生大部分初中毕业, 年龄小, 心智还不成熟, 学习自觉性低下, 学习习惯不良, 学习方法欠缺, 心理素质不高。相对于参加过高考的三年制高职学生来说, 其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明显不强, 更何况很多学生就读职业院校并非自己的爱好与志向, 往往是不得已的选择。

2调查

笔者曾对五年制高职班和三年制高职班学生进行过学习态度调查。调查的结果是:三年制高职班中, 学生学习主动性强, 但能自主学习和有探究愿望的学生只有60%左右, 五年制高职班仅有40%左右, 其余的学生则只是依赖教师, 被动学习。调查结果提示:职业教育必须改变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理论与实践脱离的传统教学方式, 而应当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兴趣,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放在首位。因为教材知识是概括的、抽象的、枯燥的, 难以被学生接受, 所以, 教师一定要将知识产生的过程与蕴藏其中的人类智慧、道德追求带进课堂;将生活与临床带进课堂;将趣味和悬念带进课堂;将成功或失败的故事和体验带进课堂;将职业的价值与风险带进课堂;将尊重、鼓励和宽容带给学生。在改革教法的基础上, 将职业教育的目标紧紧放在能力培养上, 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等, 才能有望取得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

3思路

正是由于高职教育的这种现状, 引起了高职教育者的思考, 出现了很多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 有德国的双元制, 还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行动引导教学理论等。笔者在对这些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进行研究的基础上, 对药物检验技术课程进行了导、定、练、训、判、评六环节的项目教学改革探索。

4案例

项目教学模式是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的课程内容组织模式。这些知识的传授是按照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的, 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达到教、学、做合一[1,2]。

现以药物检验技术课程中的典型项目:对乙酰氨基酚片含量测定为例, 简介如下。

第一步:导———导项目,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前要求学生去药店调查治疗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发热、头痛的常用药物, 上课开始首先由学生公布调查结果, 学生会说出很多相关的药物, 如对乙酰氨基酚、感冒灵胶囊、四季感冒片、白加黑、散利痛、贝诺酯片等。然后教师从中选出对乙酰氨基酚片, 并展示从药店购来的实物。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 在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基础上, 教师再介绍片剂含量的测定方法, 导入本堂课的项目任务。接着开展的学生活动就是通过多媒体和实物让学生回顾原料药含量的测定方法, 比较原料药与片剂含量表达方式的差异, 回忆药物分析中的仪器分析法。

第二步:定———定方案,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项目任务确定后, 就让学生定方案。教师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对乙酰氨基酚片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 简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工作原理并分析实验步骤。接下来让学生根据项目任务, 查阅药典, 分组讨论, 提出各自的实验方案与步骤, 并确定最优实验方案与具体步骤。这种教学方式与过去不同的是:以前是由教师事先制订好方案, 学生只要照着做就行,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现在让学生自己制订方案, 学生就会迫切想要实施自己的计划和方案, 这样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第三步:练———练设备, 善用学生的好奇心。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是精密仪器, 学生很少接触。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首先用多媒体展示仪器的内部结构 (因为实际操作中学生不能拆分仪器) , 然后示范操作。学生在观看教师演示的基础上, 分组动手操作仪器。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爱护仪器设备、小心操作的职业素养。

第四步:训———训技能, 让学生体验成功与失败。所有准备工作做好后, 学生就可以分组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进行对乙酰氨基酚片含量的测定任务。教师的工作是指导和鼓励学生操作, 发现、收集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只要不是操作仪器出现失误, 不会影响仪器性能和使用寿命, 就不必苛求学生。美国心理学家纳特·科内尔等人的研究表明:在获取新知识前先进行测试, 尽管测试结果很不理想, 但这样的学习效果反而比直接学习新内容更好。这就是说, 创造条件让学生犯错, 让他们体验失败, 他们反而会学得更好, 知识也会记得更牢。简单地说就是:学13秒反而不如先猜8秒再学5秒的效果好。这种被誉为“错误成功学”的学习策略并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 也适用于各种技能的学习。让学生实际操作, 在操作中思考, 知识技能会记得更牢, 更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五步:判———判质量, 培养学生自省的习惯。药物检验是一项十分严肃、追求精确的工作, 必须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及时自省的良好习惯。操作任务完成后, 就该处理数据并计算结果了。此时教师的工作是严格规范操作程序, 总结常见的错误操作, 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质量意识。学生则将自己操作得到的数据与《中国药典》规定的标准自行比较做出判断, 得出结论。然后各小组选派代表上台向全体学生报告分析结果, 实现学生自我教育, 培养学生自我审查的能力与习惯,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

第六步:评———评优劣, 提升学生的责任感。工作任务完成后, 让学生总结课程的收获和经验。教师将事先设计的考核方案予以公布, 由学生自己对照考核标准进行自我量化考核, 评价实习成绩的优劣, 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及时反馈, 使其或收获自信心, 或找到失误的症结, 以此提升学生的职业责任感。

这里的评价考核标准必须符合职业岗位的综合要求:以学生的能力目标为重点, 以学生完成职业岗位目标任务为依据, 尽可能贴近“职业人”的要求[3]。

考核评价标准及权重为:一是职业素养和操作规范 (20分) , 包括工作服的穿着、仪容仪表, 清查给定的药品、试剂、仪器、药典、检验报告单, 爱护仪器, 不浪费药品、试剂, 及时记录实验数据, 检测完毕后将仪器、药品、试剂等清理归位。二是操作技能 (50分) :包括调节天平水平及清零、取样、称量且其结果在规定范围内, 称量结束后及时清洁天平并复位;清洗容量仪器、溶解、转移、定容、过滤、移液、稀释;选择光源与比色皿、参数设定、比色皿使用、空白校正、供试品溶液测量、读取数据。三是实验结果 (30分) :公式正确、结果计算准确、将检测结果与药典标准进行比较、完成药品检验报告、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每个工作任务的考核评分都要纳入本课程的结业考试成绩, 并且对完成任务好的小组进行奖励, 根据达优的程度给予不同的奖励分数。学生对本考评分数不仅欣然接受, 还十分认真地通过自己的操作去积极争取, 甚至出现“不达奖励目标不罢休”的学习干劲。这样的考核方式能培养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这也正是高职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施天慧.药事管理与法规项目教学案例设计[J].卫生职业教育, 2011, 29 (1) :69-70.

[2]姜大源.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5) :28-30.

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篇9

关键词:凝血检验,影响因素,对策

血液检查与分析自问世以来一直为临床诊断提供着重要的判定指标。近年来, 随着高精度血液分析仪的问世及生物学、免疫学的发展, 血液检查与分析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1~3]。凝血检验为临床常见血液检查项目中的一种, 主要归属于血栓性疾病检查, 包括凝血酶时间 ( TT) 检验、凝血酶原时间 ( PT) 检验、纤维蛋白原 ( FIB) 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 APTT) 检验, 统称凝血四项。其应用目的在于帮助医师掌握患者止血功能情况, 并以此为基础行充分术前准备, 从而降低手术风险, 避免患者出现大出血等意外[4、5]。鉴于凝血检验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临床对检验项目的准确性要求严格。实践表明, 凝血检验工作中有多方因素会影响各检测项目结果, 笔者针对凝血检验中影响各项目检验结果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探寻解决对策。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5月- 2015年5月我院行凝血检验患者187例。其中男103例, 女84例。年龄16 ~ 77 ( 42. 12 ± 6. 77) 岁。患者均因常规手术、血栓、肝病等原因需行凝血检验, 采集该187例患者空腹状态下静脉血进行检验, 对检验结果进行综合性对比分析。

1. 2方法采用全自动凝血仪及其相关配套产品、设备对全部患者行凝血检验。检验主要流程及相关注意事宜如下: ( 1) 采血前确认患者姓名及编号, 确保真空采血管与患者间一对一关系具有绝对准确性; ( 2) 所有患者均在统一标准下行静脉取血, 即清晨餐前采血, 采血时需保证患者状态平静稳定, 血液标本采集需避免同其它临床试验同行; ( 3) 对每位患者各取3份标准检验用血量所需血液, 颠倒均匀后及时离心, 去除血小板。 离心完成后, 合理存放血液标本, 分别用于3组检验, 具体如下: ( 1) 判定血液样本存放时间对检验项目影响的试验: 取全部187例患者的1组血液标本, 放置1h后行凝血检验, 统计检验数据。在放置2h、4h后再对全部187份血液样本行凝血检验, 分析血液标本存放时间给凝血检测结果带来的影响; ( 2) 判定标本离心时间对检验项目影响的试验: 全部187例患者的1组血液样本, 置于20℃ 标准温度下, 以3 000转/ min的转速离心血液标本5min, 随后行凝血检验。再以同转速离心标本10min和15min后, 分别性凝血检验, 对比各检验项目值, 分析标本离心时间给凝血检测结果带来的影响; ( 3) 判定标本溶血对检验项目影响的实验: 取全部187例患者的1组血液样本, 置于- 40℃ 冰箱中保存, 20min后取出以温水速溶。检测标本血清中血红蛋白的浓度, 如其值≥4g/L, 则判定该样本为溶血标本。通过检验, 187份标本中有96例常规标本, 91例溶血标本, 对2种标本行标准凝血检验, 分析标本溶血给凝血检验结果带来的影响。

1. 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5. 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 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血液样本存放时间的影响不同血液样本存放时间下, PT基本无变化,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 放置> 1h后TT和FIB数值呈明显下降趋势, APTT数值则呈明显上升趋势, 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见表1。

注: 与放置1h时比较, *P < 0. 05; 与放置2h时比较, #P < 0. 05

2. 2标本离心时间的影响标本离心时间对TT、FIB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对PT、APTT影响则较为明显, 即PT时间及APTT测定时间会随离心时间的增加而延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见表2。

注: 与离心5min时比较, *P < 0. 05

2. 3标本溶血的影响血液标本溶血后, TT、PT、FIB、APTT数值对比标准血液数值均出现明显变化, 溶血使PT、APTT和FIB数值上升, 使TT数值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见表3。

注: 与标准血液比较, *P < 0. 05

3讨论

本研究主要针对血液样本及其相关处理流程对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经数据统计分析发现, 血液样本存放时间、离心时间、溶血情况均会对项目检测结果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除此之外, 凝血检验设备、操作或其它流程也会对凝血检验项目产生影响, 由此可以看出, 影响凝血检验项目结果的因素复杂且多样。故想要确保凝血检测各项目数据准确性, 检测工作应从细节出发做到细致、全面。对此,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策略避免外界因素影响凝血检验项目, 具体如下:

首先, 规范采血流程。采集血液样本是凝血检验工作的重要一环, 为保证样本数据准确性, 采血需由专人执行操作。血液的采集、运输和保存需依照相关要求标准严格操作, 不延时送检, 避免血细胞破坏影响检验数值[6、7]。

其次, 提高标本处理技术性。标本处理对凝血检验项目影响巨大, 特别是离心处理工作, 本研究结果显示证实了这一点。 为减少标本处理不足给凝血检测项目造成的不便, 标本处理需做到以下几点: ( 1) 使用清洁才学设备; ( 2) 避免过度振荡或刺激标本; ( 3) 谨慎选择抗凝剂及其用量; ( 4) 离心处理注意血浆含量; ( 5) 避免标本遭日晒或其它污染。

再次, 严防溶血标本。对于即将用于凝血检验的患者静脉血, 检验前需进行检查, 以防止因离心或其它操作导致的标本溶血。如溶血已经发生, 则需弃用该标本, 重新抽取患者静脉血再行凝血检验, 以确保检验数值的准确。

最后, 避免仪器因素影响或人为导致误差。凝血检测离不开仪器应用和人的操作, 对此, 检验实践中不能忽视这两个要素可能给凝血检测项目带来的影响。一方面, 仪器准确性和精密度影响检验结果, 故行凝血检查前, 需对仪器设备行常规检查; 另一方面, 检验人员的专业技能及敬业程度也会影响凝血检验结果, 故检验工作需任用经验丰富、技术优良、责任心强的人员执行操作。此外, 针对目前尚不明确的影响凝血检验项目的因素, 临床应加大力度, 使凝血检验流程进一步透明化, 为检验准确性奠定坚实基础[8]。

综上所述, 影响凝血检验项目的因素有多项, 常合并两项甚至更多且贯穿于检验流程的始终。其中, 血液样本状态及处理情况对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相对较大, 特别是血液样本的存放时间、离心时间和溶血情况, 这在本研究中已经得到论证。 为解决上述问题, 凝血检验实践过程中可建立健全凝血检验质量控制标准来约束凝血检验工作各流程及细节, 从人员、设备、 具体操作出发拟定检验操作要求, 让检验工作依照标准办事, 从而提高检验准确率, 避免不当因素出现影响凝血检验项目。

参考文献

[1]贺华荣.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4) :396-397.

[2] 陈海燕.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30:141, 143.

[3] 韩作广.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卫生产业, 2014, 5:11-12.

[4] 任婷, 郑磊.止凝血检验分析前阶段影响因素研究进展及处理建议[J].血栓与止血学, 2014, 4:204-207.

[5] 阿尤甫·牙生, 李欣, 牟新远.实验前相关因素对测定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J].新疆医学, 2015, 3:342-343.

[6] 王广强.影响凝血实验检测的因素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5:1533-1534.

[7] 李宏林.临床凝血检验项目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2:126.

检验项目 篇10

资料与方法

2014年1月-2014年8月收治健康体检者300例,男183例,女117例,年龄18~55岁,平均(34.5±8.9)岁。纳入标准:(1)自愿参与;(2)未有自身或获得性溶血性疾病;(3)各项检查均正常,身体健康;(4)依从性较好,采血时较配合。

方法:采取空腹外周静脉血5 mL,平均分配分别置于2支试管之中,1支室温下留存30 min后离心备检,1支以人工方法溶血后备用。留存、离心、留置时间、分离血清量等操作均一致,尽量排除其他因素干扰。选择美国产自动生化分析仪以及配套试剂,检测临床常用血液生化检测指标包括:丙谷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碱性磷酸酶(ALP)、K+水平、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肌酐(Cr)、尿素氮(BUN)、葡萄糖(GLU)、血尿酸(UA)。2份血清相关指标均采用相同的检测方法,如ALT采用酶速率法。将检验结果交由2位未参与本研究的检验科医师进行评估,分析其中存在的异常数据,包括自相矛盾、超出正常水平(考虑年龄、性别)等。

质控方法:(1)标本采集、保存、预处理、送检、检验工作均由同一组护士与检验科人员完成;(2)检验报告形成,均采用统一数据库与处理方法处理。

统计学处理:以SPSS 18.0软件包处理所获数据资料,以(x±s)表示计量资料,以[例(%)]表示计数资料,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常用血液生化检验指标水平比较:溶血标本ALT、AST、LDH、K+、CHOL水平高于正常标本,ALP水平低于正常标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标本与溶血标本TG、BUN、Cr、GLU、U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异常报告筛查:健康体检者正常率高于溶血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

在开展血液生化检验时,若发生溶血,医院大多要求患者重新采样,但部分患者可能并不依从,同时重新采样,检验结果也会发生动态变化,部分特殊病例不允许重新采血,因此降低一次采血溶血率非常必要[1]。溶血包括体外溶血与体内溶血,前者一般表现为血浆或血清血红蛋白升高,多由疾病引起,后者可影响指标较多,主要与体外物理因素有关,多数体外溶血是抽血器具不合格、操作不当造成的,如抽血混有泡沫、运输过度震荡、进针不确切、温差过大等[2]。

本次研究采用人工震荡法行人工溶血。结果显示,溶血标本ALT、AST、LDH、K+、CHOL水平高于正常标本,ALP水平低于正常标本,溶血可影响指标较多,据此标本开展异常报告筛查,结果显示健康体检者报告正常率高于溶血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提高检验质控水平,降低溶血反应,有助于提高诊断符合率。

注:与正常组相比,*P<0.05。

注:与正常组相比,*P<0.05。

摘要:目的:探讨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方法:2014年1月-2014年8月收治健康体检者300例,采血5m L平均分配至2支试管中,1支常规处理送检,1支人工溶血送检,统一质控标准,由检验科医师采用双盲法筛查指标异常者。结果:溶血标本ALT、AST、LDH、K+、CHOL水平高于正常标本,ALP水平低于正常标本,正常组异常率7.33%低于溶血组的85.00%,正常率92.67%高于溶血组的1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标本与溶血标本TG、BUN、Cr、GLU、U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血可影响ALT、AST、LDH、K+、CHOL等多项血液生化指标结果;未进行人工溶血,常规检查,仍存在检验差错;应提高血液生化检验质控水平。

关键词:临床生化检验,溶血,影响因素,预防对策

参考文献

[1]张秀丽.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影响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2,8(8):89-91.

上一篇:场地平整工程下一篇:PDCA质量管理模式